杨振宁学术资料馆(The CN Yang Archive)由香港中文大学设立,2002年9月正式开幕。馆内收藏着杨振宁教授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杨振宁所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章也被该馆收藏,供科学史家研究。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是不是没少为写作文而发愁?是不是很需要一些作文素材?很多作文素材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杨振宁作文素材(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 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 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 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 年 12 月 10 日,35 岁的杨振宁和 31 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 15 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一般人的22岁都是大学刚毕业,但杨振宁此时是研究生毕业。翌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进行研究。
1956年,两人联合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甫一发表便获得诺奖,这在世界学术世上十分罕见,也足以体现杨振宁的这项研究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虽说杨李二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杨振宁一生还有着很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发表,比如杨-米尔斯方程。后者对于整个物理学的意义不亚于前者,甚至还要高于前者。
在1994年,杨振宁又荣获了鲍尔奖,这次是因为他的规范场理论。可以说,杨振宁是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艰涩难懂,但在物理学界,他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的理论将引领着之后的科学家继续前进。
杨振宁的论文著作
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界却都在为袁世凯的孙媳鸣不平,甚至有人大呼:“这太不公平了。”“很清楚振宁和你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你们是天下的奇才,为了中国下一代的学子,虽然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振宁。”这是李政道在接受《科学时报》访谈时所披露的一个细节,这段由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所表达的话涉及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恩怨往事。事实上,关于物理学界“双子星”的纷争决裂,远不如杨武之所描述的一般简单。署名之争1951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尚是情深意笃的挚友。这一年他们一同合作写了两篇论文,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这两篇论文原本是一篇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发现,按理说应是让两人感情的黏合剂。当初杨振宁与李政道还因此而受到爱因斯坦的邀请,爱因斯坦对他们所研究的课题极感兴趣,大肆夸赞了一番。可没想到两人却会因署名问题而出现嫌隙。两篇论文中的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为杨振宁在前,李政道在后,后一篇《格气和伊辛模型》则相反。外人看来这算是公平了,可李政道却因此不快,因为按国际惯例,都是按照姓氏英文首字母进行排序,并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别。可杨振宁却告诉李政道,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年长四岁。李政道感觉这一要求很无厘头,因而刚开始并不同意,但最终还是依了杨振宁的意思。到了第二篇,李政道不愿再按照此种排序方式,于是说服了杨振宁按国际惯例使用姓氏首字母顺序进行冠名。这是李政道第一次对杨振宁心生嫌隙,当时他已不再希望与杨振宁合作,可杨振宁却希望能继续与他合作。但同时,李政道不清楚的是,杨振宁原本是想要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的,因为他想要帮助李政道发展科学事业。发生不快的事情,是因为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如果这一次仅仅是小火花,那么在诺贝尔领奖台上那一次署名之争就是燎原之火,那一次的不和让他们彻底分道扬镳。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正式领奖之前,外界宣传都是按国际惯例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杨振宁在那期间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可到了领奖地点,杨振宁突然提出要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还是年龄。另外,杨振宁还表示其夫人杜致礼希望在晚宴时走在最前面让国王作陪,他则走在第二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对此感到很不解,毕竟得奖的不是杜致礼,另外如此在意顺序也非常不适。但李政道的夫人秦惠不希望在如此重要的场面闹出笑话就同意了杨振宁的请求。这件事已让李政道很不满,随后在1962年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里,杨振宁再次对署名顺序提出异议,甚至表示杜致礼的名字也需要放在秦惠前面,因为她年长秦惠一岁。李政道认为纠结于此太过无厘头,于是提出不必再合作了,两人就此决裂。“宇称不守恒”优先权之争从署名之争上看,似乎杨振宁总是能遂愿,他并没有在这件事上“吃太多亏”,甚至到了李政道提出不再合作的时候,他情绪激动至痛哭流涕,表示希望再次合作。可实际上,杨振宁并不总是被满足的一方,在两人最重要的成就上,杨振宁对功劳的分配曾颇有微词。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无异于“天作之合”,他们两位奇才共同研究出的物理成果总是具备在物理学界激起水花的力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宇称不守恒的发现直接把两人推上了诺贝尔领奖台,那一年杨振宁三十五岁,李政道三十一岁,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可原是皆大欢喜的事,两人却偏闹起了脾气。两人争执的焦点在于“宇称不守恒”问题发现的优先权。李政道一方坚持该思想是由他独立提出的。按照李政道的说法,他在1956年四月上旬就已提出这一问题,但杨振宁是五月才真正参与进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就是说,杨振宁在其中并没有做太多贡献。这样看来杨振宁提出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就显得很不合理了,牵扯到两人夫人名字的排名先后则更是无理。但杨振宁却对这一点提出异议,他表示在1956年五月底,他因生病而无法亲笔撰写论文,他是在病榻上通过口述让夫人杜致礼代笔完成了《弱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这一论文。这篇论文给到李政道之后,李政道并没有做太多修改,也就是说这篇论文主要还是由杨振宁完成的。可李政道表示反对,因为该论文为物理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报告,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代为书写的说法太过荒谬。对于这一争执点,李政道一方的说法还体现在《李政道传》中。这本书中写到,宇称不守恒的想法最初是由李政道提出的,1956年四月底他与杨振宁见面后,就把该想法完全告诉了杨振宁,杨振宁起初并不认同李政道的想法,于是两人争执起来。但最后的结果是杨振宁被李政道说服,且两人都有合作意愿,才开始正式投入研究。杨振宁当然不会认同这一说法,但争执之下,旁人也总能有初步判断。关于宇称不守恒,两人都有无法抹灭的功劳,想法的确是由李政道最先提出的,可后来将之扩展到整个弱作用领域则与杨振宁分不开。但两人却丝毫不愿向彼此低头,这直接导致两人关系的决裂。曾为挚友杨振宁与李政道后来闹得如此难堪,让很多了解或见过两人感情亲昵之时的人感到惋惜。在物理领域,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被大家一致看好。杨振宁与李政道都是吴大猷的学生,两人都曾在西南联大就读。只是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届,是李政道的师兄。杨振宁与李政道初次谋面即对彼此印象颇佳。杨振宁夸赞李政道为物理天才,并有意要提携这位师弟。李政道也认为杨振宁在物理领域极有天赋,属绝顶聪明之人。李政道后来李政道能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也是杨振宁的功劳。当时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做访问学者,得知李政道在美国加州工作得不愉快,便主动向普林斯顿院长奥本海默推荐了李政道。之后两人在学术问题上的探讨与合作都是愉快的。两人得奖后尚未完全翻脸,那时奥本海默曾评价:“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在生活上,两人比邻而居,关系亲密。杜致礼与秦惠是密友,两家常有走动。他们的孩子也是从心一通长大,算得上是世交。杨振宁杨振宁与李政道在美国进修期间,李政道因有双份奖学金而经济较为宽裕。杨振宁与李政道及另一友人相约开小汽车出行。那辆小汽车是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的。两人的友谊从那时起就已非常深厚。但谁又能想到,两个相识几十年的人,到老也不愿重归于好呢?在某次公开活动上,杨振宁被提问与李政道的过往时,情绪激动地说:“我们不同消息,关于这个我没有什么话讲,以后不要再问这个问题了。”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刘薰宇又是谁?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第一位访华的中国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他为中美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是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1955年,他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的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1986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博文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理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提出了Young Baxter方程,为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做出了广泛的贡献,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他在理论结构和现象学分析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强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深远的视野。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当时的谜题,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夏天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杨振宁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著名学者。回国后,他为推动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技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此外,杨振宁还推动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级学术研究中心。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一般人的22岁都是大学刚毕业,但杨振宁此时是研究生毕业。翌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进行研究。
1956年,两人联合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甫一发表便获得诺奖,这在世界学术世上十分罕见,也足以体现杨振宁的这项研究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虽说杨李二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杨振宁一生还有着很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发表,比如杨-米尔斯方程。后者对于整个物理学的意义不亚于前者,甚至还要高于前者。
在1994年,杨振宁又荣获了鲍尔奖,这次是因为他的规范场理论。可以说,杨振宁是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艰涩难懂,但在物理学界,他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的理论将引领着之后的科学家继续前进。
杨振宁的论文著作
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在天文学和教育学有杰出贡献,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杨振宁1977年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杨振宁回国后对祖国老化的物理学教育科研体系进行了整理,并参与新一代国产核电站研究建造,为中国绿色安全能源做出很大贡献。杨振宁—米尔斯方程是非阿贝尔量子场论的基础,使中国人对同位旋相互作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和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及麦克斯韦方程有同等重要意义。他的规范对称场论和构建的标准模型理论让中国人对自然有了更深刻认识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一般人的22岁都是大学刚毕业,但杨振宁此时是研究生毕业。翌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进行研究。
1956年,两人联合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甫一发表便获得诺奖,这在世界学术世上十分罕见,也足以体现杨振宁的这项研究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虽说杨李二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杨振宁一生还有着很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发表,比如杨-米尔斯方程。后者对于整个物理学的意义不亚于前者,甚至还要高于前者。
在1994年,杨振宁又荣获了鲍尔奖,这次是因为他的规范场理论。可以说,杨振宁是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艰涩难懂,但在物理学界,他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的理论将引领着之后的科学家继续前进。
杨振宁的论文著作
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1、杨振宁的学术成果有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等。
2、他曾经在1971年就回国,是中美关系解冻后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后来他回到美国,更是发起了保钓运动,他是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在促进中美建立邦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1978年,他还建议中科大创建了首期少年班,在40多年来的少年班,诞生了,十多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还成立了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纽约进修。催生了第一批学术留学,提高了中国的科学水平。
4、杨振宁建立了一流的物理实验室60多座,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且为清华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了2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
扩展资料:
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考入联大后,全家七口仅靠父亲一人挣工资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十分艰难。1940年9月30日,日机又来轰炸昆明,杨家在小东角城租赁的房屋正中一弹,被炸得徒有四壁。万幸的是,家人此时都躲进了防空洞。
几天后,杨振宁拿了把铁锹回去,翻挖半天,才从废墟里挖出几本压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书,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曙光集 杨振宁文集
论文查找文献的途径有:中国知网、百度学术、万方数据库、Pubmed
1、中国知网。输入主题或者关键词进行查询,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中国知网也是国内最权威、最常用的一个数据库。
2、百度学术。百度学术上面有很多中文文献,百度学术搜索可检索到收费和免费的学术论文,可以通过时间筛选、标题、关键字、摘要、作者、出版物、文献类型、被引用次数等指标进行精准检索。
3、万方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也是国内较大的一个文献数据库,可以输入相应的关键词进行查找。
4、Pubmed网站。Pubmed网站是较全的英文文献数据库,在里面输入文献DOI号,文章题目即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百度学术 中国知网
问题一:如何查找文献资料 查文献时最好是从中文开始,然后是外文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根据文章出处,去一些较大图书馆查找原文。 2. 如果学校或单位有CNKI,维普,万方的话,就比较好办,中文文献一般都可以搞定,把关键词、期刊名称、卷,期、年等信息输入即可检索到。 3. 对于自然科学来讲英文文献检索首推Elsevier,Springer等。这些数据库里面文献很多,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文献资源。 4.如果所在单位或大学没有购买这些数据库,我们可以去Science网上杂志找文章,对中国人完全免费!另外还可以通过Google学术搜索()来查询。里面一般会搜出来你要找的文献,在Google学术搜索里通常情况会出现每组几个等字样,然后进入后,分别点击,里面的其中一个就有可能会下到全文。 5. 如果上面的方法找不到全文,就把文章作者的名字或者文章的title在Google 里搜索(不是Google 学术搜索),用作者的名字来搜索,是因为很多国外作者都喜欢把文章的全文(PDF)直接挂在网上,一般情况下他们会把自己的文章挂在自己的个人主页(home page)上,这样可能也是为了让别的研究者更加了解自己的学术领域,这样你就有可能下到你想要的文献的全文了。第一作者查不到个人主页,就接上面的方法查第二作者。 如果通过上面几种方式你还没有找到文献全文,那你还可以试一试以下几种方法: 1. 根据作者E-mail地址,向作者索要 ,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般都愿意向你提供,但一定要简洁!为了更方便大家向作者索取原文,下面是模板: I am in ××× Institute of ×××, Chinese Academy of am writing to request your assistance. I search one of your papers: ________(你想要的文献题目), but I can not read full-text content, would you mind sending your papers by E-mail 问题二:怎样检索中国知网中的文献 如果是私人,必须要注册缴费购买。用的时候需要登录。 如果是公共的(比如学校图书馆)一般可以直接识别IP段。(很多学校只买了一部分,没有购买的还是不可以免费下载) 具体操作就很简单了,选择你搐找的文献的专业,一般在左边有一个选项栏,可以勾选你所需的专业,然后在检索项里面选择作者,关键词或者其他的(一般模糊检索都是通过关键词,确定一篇的话可以检索题目,查看一个作者的话可以检索该作者的),最后选择你所需要的文献时间段。 另外还有硕士论文检索,文献跨库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等等。具体你看要找什么。 ps:如果是公网的,百度或者谷歌学术到这篇在知网中的文章,识别IP后,就直接可以下载。 问题三:检索文献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①直接法,②顺查法,③倒查法,④抽查法,⑤追溯法,⑥循环法。 ①直接法 又称常用法,是指直接利用检索系统(工具)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它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②顺查法 顺查法是指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利用检索系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收集到某一课题的系统文献,它适用于较大课题的文献检索。例如,已知某课题的起始年代,需要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就可以用顺查法从最初的年代开始查找。 ③倒查法 倒查法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资料。 ④抽查法 抽查法是指针对项目的特点,选择有关该项目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 ⑤追溯法 是指不利用一般的检索系统,而是利用文献后面所列的参考文献,逐一追查原文(被引用文献),然后再从这些原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逐一扩大文献信息范围,一环扣一环地追查下去的方法。它可以像滚雪球一样,依据文献间的引用关系,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⑥循环法 又称分段法或综合法。它是分期分交替使用直接法和追溯法,以期取长补短,相互配合,获得更好的检索结果。 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四:知网CNKI怎么设置仅检索EI,SCI,核心文献 检索可以分为简单检索与负责检索,在CNKI中检索EI,SCI,CSCI等核心文献,可在来源数据库中选择,亦可在文献类型中选择,具体是在你输入关键词中弹出的新界面的右方可以选择文献来源,在文献上方可以选择来源数据库,还可以直接在期刊中设定EI,SCI等,希望可以帮到你 问题五:如何查找文献综述 我也比较弱。。。我存在的问题:1、查找文献,实质的东西很少能查出来;1.找一篇本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review)。 这一步很关键,要找一篇有影响的(我主要是看引用次数的高低)综述有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请教你的师兄师姐。我是直接在SpingerLink中找到一篇外文的综述,引用次数高达120。这里要说明下,引用次数可以用google查,也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但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使用后者。根据使用经验,前者查到的引用次数常常不准确。2.精读此文献综述。 这一步主要是了解研究领域的框架,熟悉各个问题的关键词和述语,并进行总结归类。3.根据综述的作者、所引用的文献以及被引用的情况进行展开搜索。 写此文献的作者一般都是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他的文献一般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直接搜索此作者的相关文献,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查找引用此综述的文章(我一般在web of science中查,用google也可以),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这一步找到的文章往往都比较新,能够代表最新的研究动态。 查找综述引用的文献(同样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在展开的过程中,查文献作者、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需要这样查,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引用次数高的文献,因为如果每篇文献都这样查,那工作量将会很大,也没有这个必要。4.在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精读和泛读相给合,同时作笔记是必要的.我建议大家边看一篇文献时,边打开word文档,边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复制过去,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 方法操作简单,将来要查询和反复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写文章时,相关文献及其亮点都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积累久了,对提升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除了这样,我还有时把一些很经典的段落或都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在一个本本上,这样不但在以后写文章时直接拿出来看,省事省时间,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很有利于以后你和老外交流时的口语表达。 问题六:怎样利用中文数据库进行文献信息检索 文献所附参考文献或引用文献文献检索途径 (1)、机构(机构著者或著者所在机构)索引,便于我们从学科所属范围来查找文献资料,可以解决某些特别的问题;的作用,如专利号、译者。 (2)、派生与平行的关系、序号途径 有些文献有特定的序号。由于主题法能集中反映一个主题的各方面文献资料,具有明确。 一些检索系统中提供按题名字顺检索的途径、某一事物和对象作全面系统的专题性研究、篇名等途径,主要是利用分类目录和分类索引,称为引文途径,专利文献检索系统有专利权人索引,因此、商品名,可以从特定代码顺序进行检索。 (7)。从分类途经检索文献资料,是文献的外表特征之一、年代等的特定顺序进行检索,即可查到同一主题的各方面文献资料、专门项目途径 从文献信息所包含的或有关的名词术语、人名、环系索引等,利用这些索引从著者;触类旁通、分类途径 按学科分类体系来检索文献、国际标准书号和刊号等、编者、生物属名,比较能体现学科系统性。 (3)。这一途径是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分类排检的。 (5)、代码途径 利用事物的某种代码编成的索引。文献序号对于识别一定的文献、专利权人的姓名或机关团体名称字顺进行检索的途径统称为著者途径。 (8),它提供从被引论文去检索引用论文的一种途径、地名。依此编成的各种序号索引可以提供按序号自身顺序检索文献信息的途径、唯一性特点、题名包括书名。我们通过主题目录或索引、刊名,称为引文索引系统、主题途径 通过反映文献资料内容的主题词来检索文献、合同号,如书名目录和刊名目录、著者途径 许多检索系统备有著者索引、报告号、机构名。利用这种引文而编制的索引系统、简短,如分子式索引,反映学科与事物的隶属。 问题七:如何查找文献的目录 图示列表表格列表缩写列表前言序言致谢1资料搜集的过程资料搜集的过程概述研究者需要具备的能力技巧确定研究主题明确研究目的和范围着手准备一场制定资料查找方案的战役2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了解你的图书馆和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藏资源图书馆的服务图书馆资源的编排组织利用图书馆馆藏目录3文献资料的存储形式导言注意事项印刷资料(文字形式)电子资料(不包括音像资料)音像资料人工制品人物4查询已有的研究成果本章所描述的研究类型获取与研究有关的资料研究工作的索引和网上数据库英国科学研究理事会和其他团体论文5甄别所需资料导言所需资料的来源类型资料的直接来源与间接来源多学科与交叉学科界定研究的范围和限制已经知道了什么?6查找资料查找资料什么是摘要和索引?网上参考文献数据库网上数据库的相关事项关于网上数据库的注意事项网上数据库的检索选项书目和参考文献……7在线检索的过程8检索引文9定位文献资料10利用万维网进行研究11获取资料12资料评估13引用参考文献14保存记录15知识产权与剽窃16研究团体与保持更新17变幻多资的研究术语表参考文献网址 问题八:文献检索的方法有哪些 文献检索的方法 1. 直接法 直接利用检索工具(系统)检索文献信息的方法,这是文献检索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 (1)顺查法 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利用检索系统进行文献信息检索的方法。这种方法能收集到某一课题的系统文献,它适用于较大课题的文献检索。例如,已知某课题的起始年代,现在需要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就可以用顺查法从最初的年代开始,逐渐向近期查找。 (2)倒查法 倒查法是由近及远,从新到旧,逆着时间的顺序利用检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此法的重点是放在近期文献上。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快地获得最新资料。 (3)抽查法 抽查法是指针对项目的特点,选择有关该项目的文献信息最可能出现或最多出现的时间段,利用检索工具进行重点检索的方法。 2. 追溯法 不利用一般的检索工具,而是利用已经掌握的文献末尾所列的参考文献,进行逐一地追溯查找“引文”的一种最简便的扩大信息来源的方法。它还可以从查到的“引文”中再追溯查找“引文”,像滚雪球一样,依据文献间的引用关系,获得越来越多的相关文献。 3. 综合法 综合法又称为循环法,它是把上述两种方法加以综合运用的方法。综合法既要利用检索工具进行常规检索,又要利用文献后所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检索,分期分段地交替使用这两种方法。即先利用检索工具(系统)检到一批文献,再以这些文献末尾的参考目录为线索进行查找,如此循环进行,直到满足要求时为止。 综合法兼有常用法和追溯法的优点,可以查得较为全面而准确的文献,是实际中采用较多的方法。对于查新工作中的文献检索,可以根据查新项目的性质和检索要求将上述检索方法融汇在一起,灵活处理。 问题九:请问你在CNKI里面用专业检索怎么搜出综述性文献的 CNKI平台的“专业检索”较难操作,不如用“高级检索”。在高级检索界面,在“篇名”或“关键词”字段,输入你所需的检索词;在“摘要”字段输入“综述”或“进展”或“现状”等词汇,即可检出综述性的文章。 问题十:如何提高文献检索能力 1、选择综合性的搜索引擎(检索系统) 2、选择出名的搜索引擎(检索系统) 3、选择响应速度快的搜索引擎(检索系统) 4、选择用户界面简介友好的搜索引擎(检索系统) 5、选择更新周期短、更新速度快的搜索引擎(检索系统) 6、选择数据库容量大的搜索引擎(检索系统) 7、选择检索结果准确度高的搜索引擎(检索系统) 8、选择合适的上网时间,避开上网高峰 9、使用恰当的检索词 9、使用高级检索 10、利用网络导航 11、多使用布尔逻辑检索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找?分享6种找文献途径!1、百度学术百度学术是一个较大的文献知识库,包含好几个中英文数据库,因而内容会比较宽泛。知网中的文献也会收录在百度学术中,其他包含的数据库还有万方、维普及其一些英文数据库,英文数据库会在下面单独介绍。进入百度搜索百度学术,输入需要的关键词、作者或期刊名称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内容。2. Wiley Online library这个文献数据库百度学术中也包含,只是我们常常用百度学术习惯去搜中文文献,因此把它们单独拿出来讲。搜索方法也是进入百度,输入WileyOnlinelibrary就进入下面这个界面,把你想要搜索的关键翻译成英文复制进去就可以了。3、 Springer这个数据库和 WileyOnlinelibrary类似,也是英文文献查阅里常用的数据库,WileyOnlinelibrary和 Springer的特点就是能够下载的文献相对较多。4、 ScienceDirect这个数据库简称就是Sci了,虽然百度学术里也有它的数据库,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官网,搜索方法与上面相同,它里面的内容质量相对好一些,但是下载需要方法,我们下载的方法是使用sci-hub,这个可以帮助你在没有下载权限的情况下下载文章。5、rsc这个期刊也是化学期刊中相当不错的,虽然比不上ACS,但是能在这上面发一篇文章已经很好了。完毕!
(注意:很多申请中web of science平台上的其他子库不算SSCI收录引用,所以一定要将自动勾选的CPCI等子库去掉。) 查SSCI收录 选好子库后选择“Search”,在检索框内输入论文题名,选择后面下拉框的“Title”后检索。 检索到结果以后,勾选文章前面的小方框,然后点击“add to marked list”,多篇文章可以一起添加到页面右上角的“Marked List”,然后一起导出。 点击“Marked List”:如果只需要IDS number 就勾选该选项,再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选项,然后点击 就可以导出详细信息了;如果需要UT ISI收录号,则需要点击 前面的下拉框,选择HTML格式,再点击该按钮,下载的文件中就包括UT ISI收录号了。 查SSCI引用 选择好子库后选择“Cited Reference Search”,在Cited Author中输入作者的姓名,如“杨振宁”就输入“yang zn”,但有时中文作者会有多种写法,建议输入“yang zn OR yang zhenning OR zhenning yang OR yang z”,然后在Cited Year(s) 输入年份。如果查出的文章过多,可以在Cited Work框内输入文章所在期刊的首字母加星号,如A*。 可以在检索的结果页点击SHOW EXPANDED TITLES,查看被引文章的题名。确定文章后勾选,再点击
WOS。WOS,是webofScience的简称,是检索sci、ssci、a&hcl数据库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在wos上检索ssci数据库,不仅要获得wos的访问权限,还要找对数据库。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可通过Web of Science平台访问。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1988年开始存在。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
据官网介绍,SSCI现已收录三千多种社会科学的期刊。和SCI收录的期刊有重叠,收录了SCI所收录的期刊当中涉及社会科学研究的论文。
内容覆盖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8个社会科学学科。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
ssci论文是国际核心论文,与sci相比不相上下,只不过ssci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偏文科,sci是科学引文索引偏理科。即ssci是文科类“金字塔塔尖”级别的国际论文。可以这么说,SSCI之于人文社科的重要性,就相当于SCI之于理工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