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大班幼儿撒谎行为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大班幼儿撒谎行为的研究论文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 要: 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 : 幼儿 说谎行为 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 (一)说谎与欺的关系???? ?说谎与欺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方式,是欺的策略之一,是欺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 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无意

第十七届“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案例分析

参赛作品名称: 幼儿“说谎”行为

参赛作者: 王瑞娜

省市+单位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风景线伊顿幼儿园

案例背景

多伦多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李康研究孩子撒谎的现象长达20年,他发现:2岁孩子的撒谎率约占30%,3岁孩子撒谎率达到50%;4岁之后,更是极为普通的正常现象。说谎往往会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案例描述

场景一:班级评比栏上的“小红花”掉下来一朵,豆豆捡到了并悄悄地将其放到自己的书包里,回到家向妈妈炫耀:“妈妈,今天我得到了一朵小红花!”

场景二:瑞瑞和米果爱打架,瑞瑞一气之下要将椅子搬起来砸米果,正巧瑞瑞的家长有事来园看见了走过来。瑞瑞对妈妈说:“妈妈,米果用椅子打我!”

场景三:国庆节即将到来,老师们忙着布置教室,放在桌子上的一个五角星突然不见了,老师们再三询问,可孩子们都说没有看见。第二天来园的时候,甜甜妈妈拿着五角星询问老师:“昨天甜甜回家带回来一个五角星,说是老师送给她的,是吗”?

场景四:在区域活动中,两个孩子在自由交谈,绵绵说:“我的爸爸是个警察,非常厉害!”刚刚说:“我的爸爸也是个警察,我们家还有警犬呢!”(其实刚刚的爸爸是一名海员)

案例分析

说谎是幼儿的种常见的行为,幼儿说谎可以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两大类。 所谓"有意说谎”是指幼儿为达到某一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做出的一种行为或与事实不相符的陈述,是幼儿自我中心的突出表现。幼儿有意说谎通常具有以下原因:

①取悦他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场景一)。

②逃脱惩罚(如场景二)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2-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

③为得到喜欢的东西而说谎(如场景三)。

“无意说谎”通常是幼儿的一种意识不自觉的行为,常表现为一种满足愿望的心理和理解性的错觉,幼儿常常因为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而无意识地说谎,案例中的“场景四”即是幼儿无意说谎的典型表现,由于生活经验少,缺乏知识,再加上记忆的不准确,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绪支配,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现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此时说谎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品行无关。

案例措施

每位幼儿都曾出现过“说谎”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说谎行为都说明幼儿存在严重的品德问题。作为成人,应该对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剖析和引导,循循善诱。1.对于幼儿的无意说谎,他们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作已经得到的东西。我们应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楚想象和现实。对他们进行巧妙正确地引导和教育,不应责备,正确对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2.对于幼儿的有意说谎,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应该在不伤害幼儿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幼儿分清是非。①成人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②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③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说谎行为。④借助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克服说谎的心理。

3.如果幼儿因为逃避责任而说谎,应教育幼儿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如果幼儿因为取悦他人而说谎,应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如果幼儿因为想得到别人的东西而说谎,则应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使幼儿知道别人的就是别人的,使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同意用完后要归还并说声“谢谢”,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4.此外,成人还应时刻注意为幼儿树个良好的榜样,以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帮助幼儿养成诚实的行为习惯。

案例总结

幼儿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孩子“说谎”行为,成人应该给予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点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为孩子“定性”。只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要给以重视,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得到了关注,那么谎言便会逐渐消失。我们既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要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对于孩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帮助他们,必须让幼儿增加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后,我觉得对待孩子我们首先要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了解他说谎的原因,然后,在进行相应的教育,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做到言传身教。

专家点评:教师在面对幼儿说谎行为时,如何冷静应对,理智分析幼儿说谎行为的原因,从而给予幼儿积极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本案例给广大教师以借鉴。案例记录文字虽短,但重点突出,过程清晰,案例分析聚焦核心问题。案例结构严谨,能够聚焦重点问题。

幼儿撒谎行为研究意义论文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对幼儿而言,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需要一段时间。对他们而言,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就意味着如果你希望它是真的,它就是真的。这些想法导致幼儿“说谎”,而孩子却真诚的认为这些谎言是真的。教育者需要更多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研究发现,幼儿事实上并不理解谎言的意义,在他的研究中,即使幼儿到了6岁,他也不能区分一个真正的错误和一个故意的谎言。此外幼儿倾向于根据有多大可能被发现并因此受到惩罚来判断说谎有多坏。因此,一个可信的谎言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个过于歪曲事实的谎言则是不好。研究结果帮助成人明白为什么向幼儿解释成人的逻辑是行不通的。相反,幼儿有必要体验因欺他人而产生的后果。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认识到谎言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们也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明白把别人的东西拿走会让他人不方便和伤心。当然为了使教育有效,幼儿必须和别人建立起相互关心的关系。作为教育者,一方面要逐渐教会幼儿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还要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喜欢真实。有效的交往策略可以促进他们这两方面的发展。

应该是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做错事怕被批评才说谎的吧。

幼儿说谎行为研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摘 要: 儿童说谎的实质是其在恐惧心理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策略,儿童说谎的时候存在一种矛盾心理,想认错但又怕失去信任,缺乏勇气。此时,成人应该以宽容的心态,给予其爱的抚慰,抓住儿童说谎时的矛盾心理,消除儿童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缓解儿童的情绪和心理力。 关键词 : 幼儿 说谎行为 幼儿教育儿童早期说谎行为是近年来儿童心理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也是道德发展和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说谎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常常发生的行为,且伴随着儿童个体的成长,可以说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因此,从皮亚杰开创说谎行为研究以来,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 一、说谎的界定 (一)说谎与欺的关系???? ?说谎与欺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的独立概念,它们同属于一个研究范畴,但所涉及的认知维度不一样。Astington从心理理论的范畴考虑认为:“说谎或谎言仅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初级维度,初级维度系统只关心别人做什么,自己所做的只是想影响别人的行动;而欺则属于心理理论系统的次级维度,次级维度系统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影响别人的想法来达到目的,即通过操纵人的信念来操纵别人的行为,而且往往是以耍手段、说谎等方式来实现目的。”[1]实际上,说谎是人类常用的一种欺方式,是欺的策略之一,是欺行为的一部分。?????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语表述被认定为说谎或欺,必然满足三个关键的成分:事实成分、信念成分和意图成分。可见,说谎是指个体或者群体有意或者无意做出与事实不符合的陈述或用不正确的方式隐瞒事实真相的一种情境性行为,而欺则具有有意性、策略性和信念性的特点。 (二)儿童谎言的分类及说谎动机????? 说谎从认知的角度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种类型,而说谎行为表现为外显、内隐和错误信念理解三种形式。无意

幼儿说谎行为的案例研究论文

第十七届“当代杯"全国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案例分析

参赛作品名称: 幼儿“说谎”行为

参赛作者: 王瑞娜

省市+单位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风景线伊顿幼儿园

案例背景

多伦多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李康研究孩子撒谎的现象长达20年,他发现:2岁孩子的撒谎率约占30%,3岁孩子撒谎率达到50%;4岁之后,更是极为普通的正常现象。说谎往往会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案例描述

场景一:班级评比栏上的“小红花”掉下来一朵,豆豆捡到了并悄悄地将其放到自己的书包里,回到家向妈妈炫耀:“妈妈,今天我得到了一朵小红花!”

场景二:瑞瑞和米果爱打架,瑞瑞一气之下要将椅子搬起来砸米果,正巧瑞瑞的家长有事来园看见了走过来。瑞瑞对妈妈说:“妈妈,米果用椅子打我!”

场景三:国庆节即将到来,老师们忙着布置教室,放在桌子上的一个五角星突然不见了,老师们再三询问,可孩子们都说没有看见。第二天来园的时候,甜甜妈妈拿着五角星询问老师:“昨天甜甜回家带回来一个五角星,说是老师送给她的,是吗”?

场景四:在区域活动中,两个孩子在自由交谈,绵绵说:“我的爸爸是个警察,非常厉害!”刚刚说:“我的爸爸也是个警察,我们家还有警犬呢!”(其实刚刚的爸爸是一名海员)

案例分析

说谎是幼儿的种常见的行为,幼儿说谎可以分为有意说谎和无意说谎两大类。 所谓"有意说谎”是指幼儿为达到某一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而有意做出的一种行为或与事实不相符的陈述,是幼儿自我中心的突出表现。幼儿有意说谎通常具有以下原因:

①取悦他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场景一)。

②逃脱惩罚(如场景二)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基诺特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也说:“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2-3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断,当他们发现自己做错事时,会本能地害怕随之而来的惩罚,特别是已经有过做错事被训斥、惩罚的经验。

③为得到喜欢的东西而说谎(如场景三)。

“无意说谎”通常是幼儿的一种意识不自觉的行为,常表现为一种满足愿望的心理和理解性的错觉,幼儿常常因为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而无意识地说谎,案例中的“场景四”即是幼儿无意说谎的典型表现,由于生活经验少,缺乏知识,再加上记忆的不准确,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绪支配,对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现想象与现实的混淆,此时说谎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达出来,这种行为与孩子的品行无关。

案例措施

每位幼儿都曾出现过“说谎”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说谎行为都说明幼儿存在严重的品德问题。作为成人,应该对幼儿的说谎行为进行剖析和引导,循循善诱。1.对于幼儿的无意说谎,他们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把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当作已经得到的东西。我们应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楚想象和现实。对他们进行巧妙正确地引导和教育,不应责备,正确对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2.对于幼儿的有意说谎,由于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我们应该在不伤害幼儿自尊心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幼儿分清是非。①成人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②采取正面的提问方式与孩子交流。③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来惩罚孩子的说谎行为。④借助文学作品,帮助幼儿克服说谎的心理。

3.如果幼儿因为逃避责任而说谎,应教育幼儿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改正错误:如果幼儿因为取悦他人而说谎,应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如果幼儿因为想得到别人的东西而说谎,则应帮助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使幼儿知道别人的就是别人的,使用别人的东西要经过别人的同意用完后要归还并说声“谢谢”,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4.此外,成人还应时刻注意为幼儿树个良好的榜样,以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帮助幼儿养成诚实的行为习惯。

案例总结

幼儿说谎的原因有很多,性质也各不相同,对于孩子“说谎”行为,成人应该给予更多一点理解、更多一点爱心和耐心,不要轻易为孩子“定性”。只有做出正确的判断,才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对孩子的积极行为要给以重视,如果孩子的积极行为得到了关注,那么谎言便会逐渐消失。我们既要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也要对孩子进行诚实教育。对于孩子,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帮助他们,必须让幼儿增加自我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后,我觉得对待孩子我们首先要蹲下身子和孩子沟通,了解他说谎的原因,然后,在进行相应的教育,同时,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反思,做到言传身教。

专家点评:教师在面对幼儿说谎行为时,如何冷静应对,理智分析幼儿说谎行为的原因,从而给予幼儿积极而有效的引导和帮助,本案例给广大教师以借鉴。案例记录文字虽短,但重点突出,过程清晰,案例分析聚焦核心问题。案例结构严谨,能够聚焦重点问题。

(一)无意说谎 丰富的想象力正是3-6岁幼儿心智发展的特征之一,孩子说谎标志着他有了想象力,他 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和不自觉地说谎。[3] 无意说谎是幼儿时期的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它主要就是由于孩子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出现错误而说出与事实不符的话。比如,在见习幼儿园中,一位小朋友对我说,今天一辆小汽车撞我,我一点也没事,汽车却破了。原来他刚看了变形金刚动画片。这是幼儿凭着自己知识结构予以想象,是一种独立进行创造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而说谎是指有意欺而不说老实话“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人的话语。还有一种是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象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例如有些孩子明明做错事,我们会引导说“你做错事实不对的,以后要改了,就还是好孩子。”而孩子回家后就高兴的报告给爸爸妈妈,说,“老师今天表扬我是好孩子!”孩子不理解我们所说的“好孩子”的真正内涵,这就是由于幼儿缺乏经验而产生的理解性心理错觉。 (二)有意说谎 有时,幼儿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真性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虽不能说是品行坏,但多少反映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类说谎,才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将关系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它是孩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愿望而编造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其表现如下 : 1.模仿大人说谎,受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影响 有些幼儿说谎,往往与成人的影响有关。特别是幼儿家长的说谎行为,常是造成幼儿说谎的直接原因。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常听到父母说你听话,就给你买肯德基,结果父母的工作一忙就忘事了。或是随口一说,只是让孩子听话。于是孩子就会学着说谎,或为了奖励而说谎。同时教师对幼儿说的话不兑现,也往往被幼儿视为“人”。幼儿时期的儿童最喜欢模仿大人或同伴的动作或话语。 2.父母 、老师的不信任也会让孩子说谎 许多父母、老师的过分关心孩子,担心孩子今天的人格发展。总是不信任孩子,每次孩子说的话你总会说:“你我的对不对?”孩子听多了这样的话,自然而然就会说谎。他们认为反正你们都觉得我在说谎,说真说假无所谓。 3.教师、父母言语上的误导,导致了孩子有意说谎 无论在家里、幼儿园我们都听到,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要承认错误就得到表扬。我曾看过这样一件趣事在幼儿园都会设有许多区域活动,其中植物区域是种花草的这天东东和贝贝在玩耍,一不小心贝贝把花盆打碎了。一般做错事的孩子都会很紧张、害怕。当老师问是谁打碎了花盆时,贝贝一直不敢望老师。最后老师说了句:“承认错误的孩子是好孩子,老师奖励他。”这时,东东就站起来说 :“老师,是我打碎的。”最后,东东得到了表扬。贝贝傻乎乎地看着东东,一脸不明白。从那以后,东东一有机会都会帮助别人承认错误。这促使东东习惯性说谎。 4.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也使孩子说谎 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场所,除了上幼儿园,孩子都在家里度过。由于家长教育方式不当也会出现说谎行为。有的父母并不认为孩子说谎需要矫正。当孩子对其他人说谎时,却很高兴,认为孩子会做事,聪明。只是孩子对自己不诚实的时候,才将其作为说谎行为对待。还有一些大人对待孩子说谎看得过于严重每次孩子说谎就实行严厉的处罚,甚至还虐待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不信任也会产生说谎。大人不可贸然地怀疑孩子说的话。有时,大人也在说谎,如随口承诺孩子晚上第一个接孩子回家,结果却是最后一个。我们不要轻易答应孩子什么事,这也是容易造成孩子说谎的。 总之,幼儿有意说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1)成人不适当的态度导致说谎;2)为逃避责任而说谎;3)为博得赞赏而说谎;4)为满足虚荣心而说谎;5)为引起别人的注意而说谎。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关于研究幼儿说谎行为论文

孩子说谎并不是像成人带有缜密的思维逻辑目的,所谓的谎话不过是年龄段生活中经历的事情的合理判断与复写,并不存在恶意目的,即使具有某种危害性,也可能是孩子受到某种情绪和感情攻击后的本能报复性,因此孩子应正确引导,多接触真善美,对于无法辨认的假恶丑,尽量让孩子回避接触,良好的心理健康从高尚无私,真诚善良品行培养出的。因此负责任的社会成人,为了祖国的明天,你们的接班人从我做起,对待祖国的花朵以挚诚的真爱和高尚的品德引领孩子健康成长。我们的祖国需要这样的负责人的人。

幼儿的说谎行为所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导致幼儿产生说谎行为的成因主要有他人的影响、自身心理发展特点、为达到个人目的和害怕指责、逃避惩罚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幼儿说谎问题的心理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析幼儿心理之说谎现象》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判断幼儿是有意撒谎还是无意撒谎,如何避免孩子撒谎,本文从幼儿心理出发,分析其中的原因,探索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幼儿教育 心理偏差 有意说谎 无意说谎

一、正确判断幼儿说谎的性质

说谎,往往被人们视为一种恶劣的品质问题。说谎的幼儿必然会受到别人的鄙视与不信任,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相适应。这类幼儿内心经常出现种种矛盾,如恐惧、不安、自卑、孤僻、逆反、对抗等。但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各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心理因素分析,幼儿说谎大致可分为无意说谎和有意说谎两大类。学龄前幼儿的撒谎行为一般为过失撒谎,这种撒谎多是无意的、非功利性的。有的是为了好玩,或是为让父母高兴,或是自己喜欢什么东西就说有什么东西。心理学家认为,对于过失撒谎,父母不必严加训斥,只要在生活和学习上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分清想象与现实,巧妙引导和教育,就可以纠正。但是有一些孩子为达到某种目的会有意说谎,这类说谎与品行有关,反映出幼儿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让孩子避免撒谎,必须从小做起,从预防入手,特别是对于有意说谎,成人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分析其中的原因,运用相应的方法帮助幼儿改正,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发展健康的人格。从实践可以看到,幼儿屡次说谎甚至不知道羞耻的原因,与成人的教育态度有直接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幼儿说谎的原因

1.在成人“暗示”下成长起来的谎话

孩子心理发展不成熟,缺少是非判断能力。幼儿理解问题的能力和道德认识的发展没有成熟,对于好坏和对错的区分,常常跟自己是不是受批评和惩罚有关。会因为成人的态度及言行所给的暗示,判断一件事。有些家长在孩子第一次或这无心的谎话前,不但没有阻止,甚至用欣赏的态度,认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纵容助长了孩子的说谎行为,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

案例:有个孩子在家不小心打破妈妈的香水瓶,却说是家中宠物狗“果果”打破的,奶奶没有批评他,而是笑着说:“瞧!我家宝宝多聪明!”还把事当着孩子的面到处讲给别人听,认为这是孙子聪明的表现。那么这个孩子以后打破东西一定不会承认错误,而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因为奶奶说的这是“聪明”。

简析:幼儿有时想取悦家长但没有实际成绩,往往会出现有意说谎现象。例如:有些孩子回家会对爸爸妈妈说自己在幼儿园里得到了五角星、小红旗等,会说自己上课有多认真,常举手,或是今天老师表扬了自己等。家长往往会因为高兴而表扬孩子,却很少仔细询问孩子原委。有时即使后来知道了也会因为事情已经过去而不再追问,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暗示:讲了爸爸妈妈喜欢听的话,即使是假话也没有关系。

成人应当给幼儿灌输正确的道德观,不能忽视孩子撒谎的严重性,特别是最初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偶尔说谎时,不能一了了之,否则便是在实际上等于鼓励这种行为。要言传身教地教育孩子认识任何形式的不诚实都是不对的,于己于人都是有害的。告诉孩子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基础是诚实。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狼来了”,让孩子明白常说谎的人即使最后说了实话也没人会相信。

2.从“打”“骂”中滋长出的“谎话”

有的家长怕孩子变坏,常常不问清事由地训斥责备孩子;有的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动辄打骂;有的家长性格粗暴,孩子稍有不当之处就呵斥打骂。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都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做错了事或有行为过失时,为了开脱责任,逃避家长、教师的惩罚或打骂,便有意说谎。

案例:有一次几个孩子在活动中撕破了图书,但只有一个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其余的孩子都不愿意承认,直到我说:“撕坏了书,没关系。只要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还是会原谅你,喜欢你的。”孩子们才一个个认错。后来我问他们如果你在家里撕坏了书爸爸妈妈会怎么样的时候,那个主动承认错误的说:“妈妈会帮我把书补好。”而其他的孩子都说会挨骂,甚至有孩子对我说妈妈会打我。

简析:这样的谎话在表现方式上有三种:一是只承认一部分错误,极力减轻错误。例如,为争夺玩具,A打了B。当老师来处理时,A却只承认轻轻推了B一下,而否认打了B。二是全部否认错误,极力表白不是自己的错。例如,C明明在搬椅子的时候撞了D的头,但却硬说不是自己撞的。三是嫁祸于人。例如,三个孩子在滑梯上玩,其中一个故意推人者E不仅否认自己所为,还一口咬定是另一个孩子F推的。

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所采取的一种自卫措施。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处理这类错误的时候首先应减少自己给幼儿心理造成的影响,而不只是严厉地指责孩子。

3.孩子的谎话是成人说谎话结出的果实

成人是孩子的榜样,每个孩子都会受到身边成人言行的影响,那些经常会说谎的孩子多数是受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时候出于一些原因,成人会说一些有意或无意的谎话。例如:有时候父母会为了摆脱孩子的纠缠而顺口许下一些无心的承诺。比如:“你不哭,我就给你买东西。”“你乖乖吃饭,星期天就带你到公园去玩。”等这些随口说说的话,家长在事情过后会忘记,这样往往会被孩子视为“人”并产生“说谎不为错,为他们的说谎壮胆。

三、面对幼儿说谎时的良策

对于说谎的幼儿要不要惩罚?这是教师、父母们甚为关心的问题。有人反映:“越罚孩子越说谎。”有人认为:“说谎是恶劣行为,不罚不能不能使孩子受到教训。”一般来说,对说谎幼儿以耐心说服教育为宜,最好多讲些相关的故事,多用些诚实行为的榜样感化幼儿。但对于严重的说谎行为要适当地惩罚。惩罚的和原则是让孩子以后不说谎。幼儿说谎的目的,多数是逃避做错事而导致的责备或惩罚,也有的是为了获得某些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给以惩罚或剥夺权利是不足以教育他们的,必须同时向他们说明,某些惩罚和剥夺权利的做法是由于他说了谎才引起的,说谎越多就越重。若一开始就说实话,惩罚可以轻一些。要帮助孩子认清说谎不会成功,即使蒙混过关,也不过是暂时的。而诚实会减轻对他过失的惩罚,撒谎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同时应该不断地教育孩子诚实,孩子有了诚实的行为应及时给予鼓励和奖励、排除孩子怕讲出真实情况而受罚的心理,这样孩子就会防止或改掉说谎的坏毛病。

参考文献:

[1]家庭素质教育漫谈.

[2]浅谈离异家庭幼儿心理偏差及纠偏对策.

中班幼儿说谎的原因可能包括:1)希望逃避惩罚或获得奖励,2)为了引起关注或获得赞扬等,3)缺乏自控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不能正确识别真伪和欺后果。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幼儿表达情感、加强道德教育、提高社交技能等多种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诚实守信的好习惯。

1、分不清事实和想象。3-6岁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心智发展的重点是丰富的想象力。这时的认知能力,并不足与分辨所有的事实和想象。2、模仿大人。对,我们成人自己每天都在说谎,平均每天3-4次,一年一千多次。而孩子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模仿。3、引起大人的注意。如果家长平时里疏于陪伴,孩子为了吸引大人的关注,有可能会采取说谎的方式。如果陪伴的时间足够,对孩子较为了解的话,孩子说谎的具体原因,对照上面几条,是足够迅速判断、对号入座的。事实上,不管是以上哪个原因,都不是孩子的主观错误,要做出最多改变的,是我们,成年人,监护人。对应的解决办法:1、如果孩子分不清事实和想象。平时跟孩子沟通交流时候,一定要走心。随便应付孩子,是没有办法引导和帮助的。如果孩子讲述一个故事,尽量用简短的、非质疑性的语言和词汇,帮助他们整理思维,把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全部表达。讲述的过程,既能梳理思维,逐步把想象和现实区分,又能训练孩子的表达和语言能力。2、模仿大人。解决这种情况,同样要求家长走心。不走心的家长平时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无敌连环问时,常常为了省事,随口说谎。时间长了,孩子跟着学说谎倒是事儿小,对认知造成误导可就麻烦了。3、引起大人的注意。对,这个主要原因就是家长不走心造成的。一有空闲就打游戏,刷手机,打麻将,直接把孩子丢给电视机或者视频播放器。部分孩子对爱的期待,直接被不喜欢交流的家长磨灭。部分还没死心的孩子,选择了说谎的方式

关于大班幼儿行为研究的论文

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

本论文主要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并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浅谈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分析及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文摘要: 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通过各种感官吸收环境中的点点滴滴,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反复建立、积累各种新旧经验,并在新旧经验的交替循环与相互作用中达到身体、动作、情绪、社会、语言、智能的综合协调发展。在幼儿园里,幼儿向老师传达信息的渠道一般都是通过告状,从而在告状中引起老师的注意,表达他的想法,或间接或直接的想要的某种结果。

论文关键词: 大班幼儿 告状 解决策略

问题的提出:

发生在幼儿园的幼儿告状行为和成人世界的告状行为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幼儿告状行为除了幼儿自己受欺负、得不到公正待遇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幼儿觉得同伴违反了自己所认同的规则、规范。所以说,幼儿园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指幼儿在自己认为受到同伴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老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他突出的目的就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据了解,幼儿园每天大概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每天告状五次,这些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

幼儿告状是指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对含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首先,从告状的主体来看,它是3-6岁的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处理问题上存在依赖性和试误性。其次,从幼儿告状的内容来看,多是自己或别人受到了欺负,不含告发的意味。再次,通过这一学期在幼儿园的实习,我观察到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最为常见。无论在活动中、晨间活动中、区域中、吃点心时,都能听到幼儿告状的声音。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采取的解决策略也大有不同。怎么解决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儿园老师掌握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

大班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随着自己生活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从成人的依赖中脱离出来,对自己周围环境的 "制约权",却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应付一切,经常会做一些我们成人看上去不对的事情。于是老师就要为他们担心了,就要管他们,就要要求他们听成人的话。这样一来,孩子内在的需求与外在的环境之间就会发生矛盾冲突,体现在行为上,这就是所谓的不听话。

通过在所在实习幼儿园的观察分析大班幼儿每一个告状行为都有其特殊的心理活动,这些告状行为多发生在同伴之间的活动、关系中。现在,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先来观察一下大班幼儿的告状

案例一:老师,他不送杯子地点:

大一班, 时间: 9:40吃点心时间到了,今天吃的是饼干和豆浆。孩子们每个人去阿姨那边拿了两块饼干,然后拿一杯豆浆回到自己座位上吃。吃完的小朋友把杯子送到小桶里,韩欣妍吃饼干的速度比较慢,班上已经有一大半的吃完出去玩了,她的饼干还没吃多少。阿姨已经在洗杯子了。

忽然,张驰跑到正在准备下节活动的李老师面前说:"老师,韩欣妍不送杯子就出去玩了。

张驰的声音很大。韩欣妍是坐在张弛的对面的,也许是急着跑出去玩,她吃完后顺手把杯子往身后的桌子上一放,便快步走出教室。李老师头也没抬说:"快吃你的吧韩欣妍不爱放杯子我管。每天吃点心都吃到最后,还爱管别人的事情!"张弛机械地把手中的半块饼干往嘴里送,不再讲话。

分析:幼儿发现同伴的这一行为与老师规定的吃完点心要把杯子送到前面的盆里,并向老师发起告状,同时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

案例二:老师,他在我纸上乱画。

地点:大一班,时间: 8:15在图画活动中,所有小朋友都在聚精会神地画画。壮壮和苗苗位置相邻,都在画画。老师在进行巡视。在涂色时,壮壮见老师巡视他的画时,急忙跟老师说:"老师,我在画画的时候苗苗老用水彩笔在我纸上乱涂,"同时高高举起苗苗之前画的地方说:"看,都被他在上面画了好几条线了。"分析: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却很常见。幼儿产生这一告状行为主要是为了引起老师注意,并希望老师批评乱画的幼儿案例三:我们,该怎么办?

大一班,时间: 15:30快要吃点心了,老师让小朋友把雪花片拆好放到小筐子里再送到前面的大筐子里。大部分小朋友拆的都很快,也快速的把雪花片送到了大框子里。这时,我看到有一组小朋友,玩具都没人拆就在那抢小筐子,看到我来了,抢筐子的两个小朋友,谁也不肯松手都想送玩具。旁边的说:"老师,看他们呢,筐子都要坏了。"我说:"你们就这样一直下去吗?这样谁都送不成哦!"一个小朋友想了想说:"我们来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送。"我拍了拍另一个小朋友说:"来,你们来石头剪刀布吧"分析:大班幼儿已经具有解决矛盾的能力,所以在遇到争抢之类的告状。教师不要急于帮幼儿解决,而是让幼儿自己多想想,问问他们怎么解决。从这一案例可看出幼儿有能力自己解决,能够想到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解决。

大班幼儿出现告状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一、缺乏独立思考处理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难免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娇气等不良习惯,跟别的孩子相处时缺乏合作有爱关心他人、矛盾不断,又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幼儿自尊心较强喜欢争强好胜,当看到小朋友比自己强,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时,家长要注意 疏导孩子的嫉妒心理,如让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要用平常心看待。还一些孩子,攻击性比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虽然是引发冲突的直接责任者,但因为害怕责备,于是向家长告状,以推卸责任。这时家长不能迁就,要比批评教育,引导孩子主动承认改正错误。

大班幼儿快要升入小学了,各方面的发展都比小中班有明显的进步,道德情感的发展特别突出,所以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问题时,所用的方式方法会影响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和掌握,以及幼儿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对幼儿告状行为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千万不能应付了事:

首先在处理幼儿之间因纠纷而产生告状行为时,老师必须先了解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原因。如果是意见不合、争夺玩具等纠纷告状行为可以通过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解来解决矛盾;对于倚强凌弱告状一定要对有责任的幼儿进行严厉批评,明确指出他是不对的并要求他改正;对于受欺负者则应该安慰和保护,对这类告状行为如果老师处理不当或者置之不理会导致幼儿之间纠纷升级从而影响幼儿间友好关系,使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并且会导致幼儿对老师产生不信任而疏远。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对试探问题给予明确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态度使幼儿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否则会让幼儿决得无所适从在处理打抱不平或维持纪律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老师要区别对待,对于有必要查清并处理对汇报情况与积极维护纪律的幼儿给予表扬;对于没必要查清问题,老师也不能冷落告状幼儿,更不能则怪幼儿多管闲事,要给予适当解释和说明否则会挫伤幼儿自尊心和积极性,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对于逃避责任或惧怕批评告状行为进行处理时,老师应对犯错误幼儿讲清能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还是好孩子,不能迁就。不然让他尝到"甜头"下次,他还会欺负别人、欺老师对于幼儿的告状,老师可以组织幼儿看电影、讲故事等活动有目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认知水平和评价能力,明白要相互谦让、相互合作,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

在此基础上如果老师能结合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有目的训练就可以逐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性。所以幼儿工作者要重视自身行为对幼儿的作用,用和善的态度和幼儿交往,为幼儿做好榜样来消除幼儿消极心理。这就要求幼儿工作者在与幼儿接触时,要用积极的表情和生动有趣的语言,对幼儿表现出注视、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抚摸、拥抱、拍拍头),让幼儿产生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让幼儿生活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为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和美好未来,每一位幼儿工作者都要时刻以身作则,时刻从爱出发。让每位幼儿身心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新手老师上路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陈帼眉,《学期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向老师发起--我在幼儿园看到了什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吴放,《与孩子一起跳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摘 要: 通过对大班幼儿陆子涵告状行为的个案研究,发现现在普遍幼儿园都存在着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究其原因是幼儿在家里时家长都围绕着一个人转,到了幼儿园却发现教师不是为了他一个人,使幼儿在心理上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

对比整个幼儿园情况,我们采取与家长沟通,家长与教师共同促进的措施,初步使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一些无用的告状行为转变为一些有用的告状行为,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关键词: 告状行为、动机、措施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是一种常见现象。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而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为什么要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有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告状行为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是由幼儿人际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主要是和成人的关系,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这种人

[1]际关系的变化容易出现人际冲突,引发幼儿的告状行为。二是探讨了幼儿告状行

为的类型:按幼儿告状动机把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型、表现型、检举

[2]型、关爱型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从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幼儿告状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规律和基本特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告状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也会根据性别和情境的不同而采

[3]取多样化的告状策略。本研究是在去幼儿园实习了三个半月,结合在幼儿园实习

中看到的真实案例,在初步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从幼儿的年龄特点、规矩认知、社会性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行为的类型和原因,通过跟教师与家长的访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应如何辅导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及所采取的策略进行归纳与分析。

一、个案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陆子晗,男,七周岁。他是一个连续读了五年的孩子,对于幼儿园里的模式已经很熟悉。之所以注意到他是因为这个孩子他在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会端正地坐在小椅子上,总会这边玩一下,那边走一下,嘴巴里老是发出声音,告状比谁都积极,总是说其他小朋友上课怎么这么样,自己犯错了总有理由。根据和幼儿园班主任的沟通,我初步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经济相当优越,父母自己开了一家公司,生意不错。

事件一:上科学活动的时候,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解有趣的七彩光,正当大家听的津津有味的时候,陆子晗突然跑到老师身边,对老师说,老师,某某某上课不认真听讲,他在玩扣子,某某某一直在跟旁边的小朋友讲话??老师看了陆子晗一眼,他又继续说到,老师,某某小朋友上课老是把脚搁起来,尽管他自己有时也会这样。

事件二:晨间活动时都会有一段时间是给幼儿玩玩具的时间,老师规定每组幼儿只能选一个玩具品种玩,不能拿第二个,要在自己的位置上玩。陆子晗挑了很多其他组的拼装玩具在自己手边玩,其他小朋友看见了就对陆子晗说:“那是我们组的玩具,你不能玩的。”陆子晗不听,还跑到老师那告状:老师,你看其他组有那么多玩具的,我想玩那个玩具,可是他们不让我玩的,还说我拿他们的玩具,我没有,是我先看见的,我想玩那个玩具。我每天都玩这个的,它是我的。 事件三:课间活动时,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楼下玩大型玩具,规定哪组排队排的好就可以先玩,于是大家都立正站好,当大部分的孩子得到认可可以去玩,只剩一部分因为站的不好不能去玩的孩子时,陆子晗又说了:“老师你看,某某没站好,我站的很好的,我可以去玩了吧。”于是不等老师回答,就自己跑开去玩了。

二、个案分析

根据我观察的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又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分析认为这个孩子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由于陆子晗在家里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又十分优越,父母平时对他十分宠,甚至达到了溺爱的程度,使他在生活中不用与别人共同使用某个东西或分享,就能的得到全部的关注。又因为家里只有陆子涵一个孩子,是他们的宝贝,家长宠着孩子,没有严厉的管教约束孩子,采取宽容型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过分纵容、放任,养成孩子霸道、粘人的性格。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2、教师因素:大班的老师一般都要带30到40不等的幼儿,很难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幼儿身上,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幼儿整体的发展而忽略个体的发展。一个孩子采用告状的行为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回应了幼儿的告状,就会使孩子认为自己得到了重视。这也是告状行为频频产生的原因之一。

3、环境因素:现在的房子基本上都是独门独户,不像乡下的孩子有那么多的活动空间,孩子经常呆在以他为中心点的家里,很少到需要分享的地方磨练,当到需要集体生活的环境时如幼儿园便会很不习惯,这也是造成陆子涵小朋友频频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对陆子涵告状行为的处理方法以及建议

通过对陆子涵的个人行为和与他家长的沟通分析得知,他先前的告状行为完全依赖于成年人的态度。到了大班,他有了自己的观点,也有了批判性,对成年人的依赖性也有所降低。所以,无论从其依赖性来讲还是从其批判性来讲,老师对他的告状行为的处理,必然会影响他的健康心理与人格的形成。

1、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区别对待

在处理幼儿试探性告状行为时,老师对幼儿试探的问题要给于明确的答复,表明支持或反对的态度。使幼儿通过老师的答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以增强幼儿的是非观念。否则,会使幼儿感到无所适从。

在事件一中,老师可以在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小朋友专心听讲的同时,表扬陆子晗这种帮助其他小朋友的行为,但是还要提出他也因为太过注意别的小朋友而导致自己不专心的行为,且他自己也会做类似的小动作。随后指出老师自己会注意到小朋友不专心而提醒他们,而不需要他用告状的方式来提醒老师,这样做不会因为表扬陆子晗而使他屡屡告状而影响到别人和自己,也不会因为否定他的这种告状行为而使他沮丧,无所适从。

2、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平时多注意训练幼儿的独立性,对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园的老师,妥善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之间纠纷的处理,最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解决纠纷。在事件二中,老师可以在温和的方式下指出陆子晗的行为是不对的,是不按老师要求做的行为,并且引导出小朋友之间要互相礼让、友爱的观点,让他们知道在幼儿园每个小朋友都是一样的权利,都应该遵守幼儿园的规定和老师的规定。鼓励他们互相进行谅解。除此,老师可以组织幼儿通过看电影、听故事、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有目的的引导幼儿评价其中人物的行为,提高他们对各种行为的认知水平和评价的能力,明白相互礼让、相互合作的益处和必要性,然后由他们自己做出合理的决定,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经常这样做,不仅可以密切幼儿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且可以培养幼儿互相谦让、互相合作的优良品质,减少幼儿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小朋友互相告状的行为。

四、总结

由陆子涵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且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其“告状”的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在告状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多是复合式的,方式也较为隐蔽,如很多幼儿轻轻地靠近教师耳边告状,以免同伴听到。他们逐步采用消极评价、撒娇、神态示意、嘲笑等告状策略。大班幼儿在对规则的要求本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内在的价值观,他们的告状策略也是基于一定的价值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告状行为日益呈现出一种层层接近目标的趋势,告状幼儿期望最终达成目标的愿望也更为明显。

告状行为的幼儿个体差异大,因此他们参与活动的程度和进度,要视其实际行为反映而定。老师不可操之过急,要视情况而定。情绪反应良好时可进入下一个阶段。切忌强迫指令、发火训斥,以防幼儿发生逆反心理,影响模仿效果。教师一定要按照“积极诱导、顺其自然“的原则,掌握参与活动的速率。而且,不论在哪个阶段,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只要被辅导的幼儿做出教师所预期的行为时,都要及时给予有效强化物,并明确告诉他强化的原因,即为何奖赏他那个行为。积极鼓励他与同伴合作交往,并参与社交,逐渐脱离霸道、粘人的性格。

谢辞

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玉敏老师的热情关怀和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胡玉敏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从开题报告的修改、论文的架构拟定到最终定稿,她给予了殷切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胡老师悉心细致的教诲和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她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表示真诚地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他们为我及时完成论文写作提供了许多支持和帮助,并定期督促论文写作进度,才使得此论文得以按期保质的完成。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特别是室友的鼓励、对问题的争执、相关素材的提供,对我来说都是我莫大的财富。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摘 要:常规教育说得通俗点就是习惯教育,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生的成败。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基于幼儿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具有可塑性强、自控能力差的特性,所以幼儿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应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即从情感培养和行为练习入手,通过树立榜样、正面鼓励、持续教育等方式,教育方法要针对幼儿特点,抓住幼儿教育这一关键时期,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教师;常规教育 在一次记者采访中,一名记者追问爱因斯坦人生哪个阶段的教育为其取得如此大成就奠定了基础。爱因斯坦说既不是中学教育,亦不是大学教育,而是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他认为正是幼儿园的教育教会了他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重要的是让他养成了很多良好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其最终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从爱因斯坦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常规教育,才能够让中国的花朵能够更加灿烂的开放,才能让其最终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1.以自我为中心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就是指幼儿在任何情况,都以自己为主,做事只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会考虑他人,且与伙伴之间的交往存在不合群、任性等诸多的问题。例如,有的幼儿喜欢某一样玩具时,就要人家无条件地给他,一切全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有规矩靠边站。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家长要对其正确引导,否则长此以往就可能会造成幼儿自私自利的性格。 2.自闭行为 幼儿的自闭行为是指一些幼儿经常独来独往,对幼儿园的规矩、教师的要求也不怎么服从,也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大多数幼儿都能坐着听讲并且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而有自闭行为的幼儿却常常沉默不语,独自一人做自己的事情。 3.自理能力差 现在的独生子女,皆是家中的小太阳,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所有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正是这种无条件任从致使幼儿养成了不懂自理的恶习。鞋子掉了找老师、裤子下滑不会拉,甚至鼻涕流出来了也不会擦。就餐毛病更是多,在家里,这些孩子“粒粒皆辛苦”,家长为能让孩子“吃上一口”想尽办法,使足“计谋”,加剧了幼儿形成这种“陋习”。 二、幼儿常规教育的养成战略 1.以爱为名构筑起幼儿常规意识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在平等和尊重、关爱和宽容、支持和引导中教育幼儿,满足幼儿的内在心理需要,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像妈妈一样关注幼儿的整体成长,支持幼儿的探究发现,鼓励幼儿尝试新鲜事物,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等。 (2)做到严爱有度 教师的表情或动作往往会牵制到幼儿的心情,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表扬要因人而异,要做到张弛有度。教师应该明白,一味欣赏、赞扬和放弃要求,后果会使幼儿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过于严厉,也会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的心理品质。教师应是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 2.多种 渠道 促成幼儿常规的养成 (1)用儿歌让幼儿学习常规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日常生活行为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常规行为要求编成短小的儿歌,教给幼儿听,幼儿在学会儿歌的同时也就记住了相应的行为准则要求。 例如,在常规活动中,洗手、刷牙,入睡、穿衣服是很重要的环节,在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不是把先后顺序弄错就是达不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记忆。基于儿歌通俗易懂,幼儿很快就能在大脑中记住和把握动作的先后顺序,并且能熟练地掌握其中要领。如,在幼儿进餐的时候,家长和教师就可以运用儿歌:小椅子,拉拉近,小小手,护饭碗,小调羹,舀一勺,低下头,张开嘴,大老虎,啊呜啊呜来吃饭!小鞋子,出洞子,小裤子,乘电梯,小衣服,吱扭吱扭上房子,使幼儿一下子掌握了基本的步骤。 (2)在故事中让幼儿理解常规 故事对于幼儿来说是没有抗拒性的,教师可以把幼儿日常生活学习的行为习惯故事化,让幼儿从 童话故事 中来理解日常生活学习的内容。既充分利用了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又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在与幼儿一起阅读时,可以用手指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幼儿的目光直接追随着成人手指所指向的画面部分,也可以提出一些诸如“画面上有谁”“她在做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等观察性的问题,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在故事中理解常规的含义。在幼儿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和兴趣后,进行阅读故事的时候,教师还可以用手点读一些简单的、幼儿常见的字,使幼儿在阅读故事中将图文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常规教育,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3)在游戏中让幼儿学会遵守常规 幼儿年纪小,自制能力相对还不是很好,容易遗忘自己的行为,我们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设置在适应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以方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及时认真地进行提醒。 比如,为了引导刚入园小班幼儿午睡时的小鞋子该如何摆放,我就事先剪了一对对“小脚丫”,把它们一一贴在每一张小床的右下角,幼儿很快就学会了如何摆放鞋子这一规则;盥洗室的水龙头墙上贴了如何洗手的步骤图,又为幼儿正确洗手作了指引。我们在楼梯口画上箭头帮助幼儿掌握“上下楼梯向右行”的规则……随着幼儿一天一天的长大和幼儿思维的发展,我们就可以把直观形象的标记图慢慢过渡过到抽象的符号标记,这些创造性的形象标记不仅便于幼儿更好地学会和遵守规则,开发幼儿的大脑,也便于教师的常规管理,使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水到渠成。 总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其必须贯彻落实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张梅玲. 儿童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2]林正文.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6-78. 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三:《试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和学前教育》 常规教育指的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日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它是幼儿从家庭融入社会集体这一阶段所必须接受的教育,也是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我国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和方法中不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问题,从学前教育改革中幼儿发展为本的内容出发,提出了幼儿常规教育的创新举措。 一、幼儿发展为本在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体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让幼儿教育目标重回幼儿本身,坚持以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价值取向,并注重知识技能与幼儿情感态度培养的结合。 1.注重幼儿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虽然幼儿的心理还不成熟,但幼儿却是存在发展潜能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不仅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他们对个性和创造力的追求,从小就树立创造意识。在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更多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实现动手操作,要激发幼儿的兴趣,比如在涂画中通过造型的操作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为以后的创作发展积累素材。 2.注重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 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主要是让他们去感知生活,通过生活中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对美的情感表达。他们在对事物的感知方面主要通过视觉来完成,教学中常常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们去接触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通过视觉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风光美景,通过艺术作品去感知不同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审美情趣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幼儿常规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1.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的构建往往是由教育者决定,但各种因素常常导致教育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意向,反而造成幼儿的不情愿。比如某些教育者认为幼儿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在常规教育中只要以服从教师的管理为主,长时间后,幼儿的常规行为便失去了发自内心需要的个性特点,不利于幼儿个性发展。 2.常规教育教学中的内容缺乏灵活性 受传统的幼儿常规教育的影响,许多教育者在幼儿常规教育中经常教导幼儿说“不听老师的话就不是好孩子”、“坐在自己座位上不许动来动去”等话语,这是因为许多教育者对幼儿的评价只用“好”与“坏”两个角度。所以常规教育内容也比较刻板,意在将幼儿打造成为教师言听计从的规规矩矩的人,抹杀了幼儿的灵性。 3.常规教育的方法单一 幼儿常规教育的方法应该多样性,这样才能多方位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但实际的教育中,教育者常用的日常教育方法便是让幼儿玩游戏,首先讲解游戏规则和提醒注意事项,对违反规则的要求表演节目或讲故事。这种默守常规式的游戏特点不利于幼儿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也忽视了幼儿 其它 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常规教育创新举措 1.让幼儿参与常规教育内容构建 常规教育的内容要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也参与内容的构建中,以幼儿需要为导向,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比如在我是解放军的游戏中,组织幼儿讨论如何做才能使动作更加标准,形象更接近解放军,让幼儿自己表达这一游戏需要注意的要点,然后在游戏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不规范问题加以修正。 2.教育方法要多样性 幼儿常规教育不仅仅是让幼儿玩游戏,还要采用更多的教育方法去促进幼儿发展,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陶冶幼儿的情趣,增长他们的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以及情感方面的感染和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情景表演方法让幼儿融入角色中,让他们在角色的扮演中去感知社会和体验生活。 3.加强教育者在常规教育中的示范作用 幼儿的 言行举止 很大程度上受到教育者的影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注重教育者良好形象的树立,教育者一身作则的同时,幼儿家长也必须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营造适宜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的常规 教育 是指幼儿园对幼儿进行一天的生活安排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在大班教育显得极其重要。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大班常规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常规培养》 摘要:幼儿的常规培养主要包括了以下若干方面;如行为以习惯以及个人习惯的常规培养、卫生方面的常规培养、学习及其体育活动的常规培养等等。 关键字:幼儿园;大班;幼儿;常规培养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可以更好的做好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过程,同时,幼儿的常规培养也是一个班级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随着幼儿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这些都为大班幼儿常规培养提供了较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一、爱的奉献、心的引导 作为教师要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给予幼儿更多的爱心和耐心,用心去引导他们,提升教师在幼儿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孩子能充分的去信任老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要盲目的批评孩子,觉得幼儿哪里做的不对、不好,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耐心的去询问,问问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不是有其他我们不知道的一些原因促使他们这样做。当得到答案后,我们要再根据实际的情况来对幼儿进行教育。当幼儿在一个问题上表现的比较好,比如;对其他小朋友以及老师有礼貌、可以独立把饭菜都吃干净、能自己独立的整理自己的物品或是自己叠被子等等。这时老师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鼓励;老师要常对孩子说:“你真棒,做的真好,你是最棒的。”对于幼儿在任何方面的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的和家长沟通,使孩子能更有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促使他们有意识的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树立榜样,以身作则 对于大班的孩子,独立自主的要求提高了,在班级常规的指定上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比如:我给班里每个孩子安置了一个“小书柜”,自从有了这个小书柜,孩子们的学习用品就能自己安放得整整齐齐了,而且给我们教学活动减少了不必要的等待。如开放式的区域环境,让孩子们有玩、能玩,区域里的规则图示在区域值日生带领下能如实执行了,从此班上杜绝了你追我赶的坏习惯。 要想更好的教育孩子们,我们教师更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要以自己为孩子们的榜样,要以良好规范的行为感染孩子,给予孩子们规范的形象熏陶。如果幼儿每天都在一个清洁的教室进行学习和游戏,老师的仪表整洁、物品摆放整齐,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亲切友好。正如“孟母三迁”的 故事 ,这样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这样好的影响。因为老师可以说和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多和幼儿的感情也比较深厚,很多幼儿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为模仿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方式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榜样的激励法,就是当幼儿在老师或父母身上学习到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我们要给予一定的表扬和肯定,也可以适当的给予奖励,比如;奖励幼儿小红花、小图章或是一些糖果等等。让幼儿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是自己要学习的,这样使其不断的在这样的反复中改掉自己不良的个人习惯。因为这时候幼儿对是非的辨别还非常的模糊,只是对大人们的表扬以及奖励很重视。我们的老师恰恰就是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对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遵守常规纪律的小朋友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并以此为其他幼儿树立小榜样,用这样的 方法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对于幼儿良好行为的肯定和表扬,是巩固其良好的个人行为最好的方法。被人重视、喜欢、肯定和表扬是每一个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时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也是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最好的方式。 三、反复巩固、贵在坚持 (一)我们要注意在日常的常规培养中,讲求适当的方式方法,不要急于求成,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幼儿良好的习惯渐渐的养成。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的稳定性不强,对于新的行为习惯或事物的接受、理解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指导,要多与幼儿交流,要耐心的指导。 (二)一旦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以后,需要不断的去巩固和加强。这种巩固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点评,从而使幼儿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养成和遵守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巩固的基础上,教师更要鼓励孩子坚持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比如;在洗手、外出的时候,常常会发生拥挤、吵闹的情况,此时老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提醒,但是效果并没有预期的理想。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反复的提醒和规范,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行为习惯表现比较差的个别孩子要进行个别的批评教育。一段时间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养成并遵守相应的规则。 (三)要使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的就是坚持。个人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老师要制定出一套有限的常规培养的方法,结合每天的常规培养和学习使大班的幼儿达到要求的水平。一套方法要有统一的标准和执行力度,不能一个课程的老师严格遵守,另一个课程的老师就不严格遵守,使幼儿松松紧紧,不利于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只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执行力度,才能使幼儿的常规培养保持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幼儿的常规,是一个班集体形象的展现,也是带班老师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我想,只要有爱心,拥有恒心,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促进幼儿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一个班集体一定会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每个孩子快乐成长的家园。幼儿的各项常规教育培养以及良好的个人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做为一名幼师,对于幼儿的培养我们要从点滴做起,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幼儿进行常规的培养。陈鹤琴先生曾说过: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受用终生;相反,习惯养的不好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不良的个人习惯不仅仅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在一定的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幼儿的交往能力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幼儿管理中要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常规培养,处处做个有心人,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从小就养成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当然,这些并不是只单靠老师一个人,而是需要全社会、家庭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幼儿做起,从老师、父母做起,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