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宁顶蛳山文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南宁顶蛳山文化研究论文

这个是广西针对东盟搞的一个旅游主题活动吧??是推动广西旅游发展和经济的一个新亮点。

顶蛳山贝丘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文物类别为古遗址,位于广西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清水泉与八尺江交汇处三角嘴台地的小山坡上。现为邕宁区文物管理所管理使用,隶属邕宁区文体局。遗址位于距蒲庙镇西南三公里的顶蛳山,东面为清水泉下游,西北有邕江支流八尺江,整个遗址呈西南与东北走向,东西长约100米,南北长约60米,面积4800平方米,遗址横断面可见40—50cm厚螺壳堆积,采集标本有蚌刀、石斧、夹砂粗陶片及多种兽骨。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1997年4—7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和南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发掘。1997年7月3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保护碑记,划定了保护范围:南以木棉树为界,东、西、北以现有的鱼塘边为界。顶蛳山贝丘遗址地层堆积清楚,文化内涵丰富,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评为该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00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将顶蛳山贝丘遗址公布为第五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经考古专家论证,依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把集中分布在南宁及其附近的以贝丘遗址为特征的一类遗址统一命名为“顶蛳山文化”,这是中国原始文化序列中我区第一个被冠以广西地名命名的史前文化。2001年7月国务院公布顶蛳山贝丘遗址为全国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南宁市(含邕宁、武鸣等七县)首个获得这一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 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顶狮山遗址,位于邕宁县蒲庙镇新新行政村九碗坡自然村东北约1公里的顶狮山上,属色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现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是广西目前保存状况最好的贝丘遗址之一。199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队、南宁市博物馆联合对顶狮山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发掘面积500余平方米,共发现三个阶段的文化堆积。目前已发掘出一大批石器、石滩、蚌器、陶片、古人类遗骸等遗物,并陆续发现了牛、鹿、象、马等多种动物遗骸,同时有古斧、骨游等文物。新近又发现了墓葬140多座,墓内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古人类遗骸化石180多具。这些墓葬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其中有单人墓,也有合葬墓,最大的合葬墓已挖掘出13个人体的骨骼。这批墓葬中,人骨保存状况较好,葬式为屈肢葬和肢解葬,其中肢解葬式前所未见,体现了独特的墓葬习俗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如此令人神往,蕴含富厚而又扑朔迷离之地,谁都会追思先人,发幽幽的怀古之情。

贝丘遗址 英文名称:shell mound 文化层中包含人们食余弃置的大量贝壳的古代遗址类型。年代主要为新石器时代,有的则较晚。分布在沿海、内陆滨湖和临河地带,所含贝类分为海生和淡水两大类。其堆积层中往往发现文化遗物、鱼骨和兽骨等,有的还有房基、窖穴和墓葬等遗迹。这种遗址反映出渔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在科学考察中通过对贝丘位置、贝类种属及其生活习性的研究,可帮助了解自然环境的变迁。中国的贝丘遗址集中分布在北起辽东半岛、南至两广及云南的东部南部诸省区。沿海有代表性的遗址有福建闽侯昙石山、台湾台北大坌坑,内陆河旁有代表性的遗址有广西南宁邕江一带的诸贝丘遗址。 邕宁县顶蛳山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位于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东北约1公里的顶蛳山上,即八尺江与清水泉交汇处的三角嘴南端,属邕江支流八尺江右岸第一阶地;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 该遗址于1994年8月发现,1996年10月,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南工作队和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的考古专家复查鉴定,确认为目前广西发现的保存状况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并决定将该遗址的发掘列入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重点课题。 1997年4月7日,组成了顶蛳山贝丘遗址发掘工作队。4月15日,开始首期发掘工作,历时3个月。已清理挖掘面积500平方米,发现古人类墓葬群和灰坑、柱洞等居住遗迹,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重要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片、石器和蚌器等史前人类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千余件及当时人类遗弃的牛、鹿、象、鸟等多种动物骨骸。 在遗址中出土了一批肢解葬墓,其中最奇特的是65号墓,墓主为男性,年龄为25岁—30岁。其葬式系从颈、腰、髋股关节、膝关节、肘关节、肩胛骨六处肢解后将头颅塞进胸腔内进行埋葬。此葬俗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均为罕见。 考古学家考察表明,顶蛳山贝丘遗址是解放以来广西境内发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通过发掘研究,对认识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类型、特征和内涵,解决广西和整个南宁地区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发展序列问题,探讨广西史前时期的人类种属、体质特征及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种的关系,研究广西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以及史前广西的自然环境及变迁、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1998年2月18日,国家文物部门组织专家评选“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名列第三。

瓯骆遗风文化基因与元素的完美融合《印象广西》银制纪念章及其书法长卷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永久收藏为打造广西最具文化历史内涵的珍藏品,由广西东方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策划的《印象广西》银制纪念章隆重推出。2006年8月24日,一个编号为No. 0001934的《印象广西》银制纪念章及其由马鸿斌先生书写的《印象广西》书法长卷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永久收藏,编号1934寓意广西博物馆创建于1934年。广西悠久灿烂的广西历史文化是华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由于广西处于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汉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中华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交汇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族生态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印象广西》银制纪念章让世界了解广西是美丽的广西、魅力的广西、活力的广西、开放的广西、文化的广西和充满希望的广西。《印象广西》纪念章的总直径为12厘米,内直径为厘米,厚厘米,重700克。象征着世居广西的12个主要民族(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团结和睦,幸福和谐,安居乐业,圆圆满满。也象征从1958年以后每年的12月11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纪念日。《印象广西》银制纪念章采用独特创意设计及浮雕工艺精制,正面融合广西的山水文化及旅游文化、象文化、壮锦文化、绣球文化、歌圩(山歌、民歌)文化及刘三姐文化、合浦珍珠——南珠文化及海洋文化、中国—东盟(10+1)、“八桂广西”和壮文的文化基因、精髓和元素。背面融合了广西的铜鼓文化、石器文化、奇石(赏石)文化及顶蛳山文化、稻作(那)文化、大石铲文化、陶器文化、龙母文化、布洛陀文化及鸟神图腾和崇拜文化和岩画文化的文化基因、精髓和元素。《印象广西》总监制由著名考古学家、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理事长、广西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馆长蒋廷瑜先生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原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广西工艺美术大师黄孙祝先生担任,总策划、设计由广西东方石文化研究交流中心理事长、中国观赏石协会理事、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工艺美术学会石艺根艺研究会艺术顾问、广西石艺艺术大师马鸿斌先生担任。《印象广西》银制纪念章是最具广西历史文化内涵的珍藏品和纪念品,限量发行3000个,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为了保护《印象广西》的版权不被侵权与冒仿,《印象广西》(产品设计图及其文字说明)于2006年5月16日经广西壮族自治区版权局予以作品登记(

平顶山市研究论文

先说一个故事,有人这样形容西部人的贫困。那里的人就养羊,你问他,为什么养羊?他回答:娶媳妇。然后呢?生娃子。然后呢?让他养羊……贫困是全球化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有历史条件制约、经济基础落后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过度增长、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战略不当、经济政策失误等内部因素,也有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条件恶化、贸易地位不利等外部因素。 从全球不同国家和社会各阶层看,贫困人口往往集中在经济落后、通讯不发达、交通不畅、教育不普及、识字率低、观念落后的偏远地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和人力资本投资,贫困人口不具备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无力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的孩子就更需要早先出去赚钱以补贴家用而不能上学;他们更需要多生育,靠一个大的家庭组织来维持成员的生计,人均生活水平更低,贫困进一步加剧。我们可以用下面这样的一个循环公式来表示上面文字里面的关系。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生活贫困,教育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机器设备短缺,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在供给方面,生产率低导致人均真实收入少,真实收入少意味着用于储蓄的部分低,储蓄率低;导致投资率也低,从而导致资本品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循环的需求方面来讲,真实收入低导致国内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对投资品的需求也不高,也导致资本不足,生产率低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这两个循环中,真实收入水平低是共同的因素,不论从供给方面,还是从需求方面,它都是造成投资水平低、资本不足的原因。但这也导致真实收入永远保持在低水平之上,即不发达国家之所以贫穷就是因它贫穷。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说明: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我们也可以简单的用我们更熟悉的公式说明:贫困→导致教育水平低下→更加贫困→导致教育水平低下,贫困→超高人口出生率→更加贫困→更高人口出生率,贫困→腐败→更加贫困→更腐败,贫困→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缺乏竞争力不能摆脱贫困→贫困等等。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贫困既是贫困形成的原因,也是贫困形成的结果那么,在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的大前提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呢?我认为,最根本的是提高教育的水平。发展中国家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国民由于没有文化,无法掌握科学知识,即便有了土地也得不到应有的收获,更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没有利用谋生机会的能力,不掌握生存技能,看不见也抓不到改变生活的机会,脱贫基础脆弱。即使是已经脱贫,但当使其初步脱贫的物质基础发生变化或稍有不测时,很快重新陷入贫困。反观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因为战争国土成为了一片废墟,但是为什么他们能这么快就能发展起来,短短几十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呢?关键和最重要的就在于他们国家劳动者的素质比较高。有鉴于此,发展中国家应将脱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巩固和提高贫困个体的生存保障和发展能力上来,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获取生存和发展资源的手段和能力,扶贫扶在根上、扶在点子上。加大提高贫困人口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教育投入。亚当·斯密说过:“一个国家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其劳动者所掌握的技能、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的高低。”这句话在今天仍然是至理名言。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她的人民。

简述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22人),兼职教师10余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5人,有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平顶山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还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人。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漆安慎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鲁公儒教授、兰州大学孔祥忠和王学智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曾应邀先后来院讲学。职教师(均以姓氏笔划为序)高级职称教师王泳 叶予光 田明丽 孙献亭 李松楠 张柳芳周丰群 袁书卿 黄宏春 靳铁良 薛喜昌中级职称教师王化冰 王伟锋 卞和营 王彦辉 代克杰宋月丽 宋晓燕 张芳 张晓朋 赵志敏 温耐 翟子楠初级职称教师万明理 吕利辉 何金娜 杜豪杰 张乐 黄东华 程芬部分兼职教师于涛 刘德星 李丰伟 李延绍 李新张跃宇 郑新灵 骆成选 翟卫青 高磊叶予光叶予光,女,汉族,1962年2月生,浙江人,副教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毕业于重庆大学。多年来主要担任电力电子、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获得校级优质课及优秀教师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科研项目4项(其中1项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2项省级项目正在进行中;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主要从事控制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田明丽田明丽,女,1968年4月出生,河南新野人,副教授,教育硕士。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多年从事物理实验学及光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地厅级课题3项;参编教材一部;获省、市级科研奖6项。荣获平顶山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同时被授予“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主讲的《普通物理实验》课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孙献亭孙献亭,男,河南叶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技术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IntensePhotoluminescenceandMovementofOpticalAbsorptionEdgeinAluminaAerogels》被SCI、EI等多种学术期刊收录,《溶胶—凝胶法制备Al2O3气凝胶》被CA收录。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家用电器原理与实践》,任主编,《物理实验学》,任副主编,该书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著作三等奖。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师专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获河南省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理论力学习题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所授课程“基础物理实验”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课程。主持参与了物理系多个实验室的筹建和改造工作,物理实验室被省专家组评为合格实验室。被授予平顶山市青年科技专家光荣称号,评为平顶山学院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曾多次被评为校优质课教师、优秀实习教师及校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多次被盟市委评为优秀盟员。李松楠李松楠,女,1968年出生,河南宝丰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1988年7月毕业于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1997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与管理专业;1988年7月-1989年8月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工作,任秘书兼辅导员;1989年9月至今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工作,任教学及行政秘书,现任副书记。参加工作以来,发表专业论文21篇,主持完成省辖市(厅)级项目两项,参与完成项目八项;获省辖市(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获省、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获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历年来,先后获得了一些荣誉。2000年度,被评为“先进女教工”;2001-2002学年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度,被评为“五好家庭”;2003年度,被评为“文明教职工”。张柳芳张柳芳,女,汉族,1974年9月生,河南邓州人,工学硕士,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2006年3月取得河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工厂供电、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拖动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的科研项目“低压IT电网直流检测式选择性漏电保护研究”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参与省级和市级项目各一项,均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3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主要从事电气安全和智能电气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周丰群周丰群,1963年4月生,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1986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期间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访学和在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91年任讲师,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的教学工作,以及核物理与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核数据中心资助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教改项目、平顶山市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其中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3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多次获校教学优秀奖并被学校选拔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被平顶山市评为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并被平顶山市选拔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袁书卿袁书卿,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宜阳人,高级实验师。1985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专业,后一直在平顶山学院物理系工作。曾于1991—1992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线路助教班学习一年。1999—200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做国内访问学者一年,学习大学物理仿真实验。2003年晋升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物理教法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与辅导工作。曾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基于改进遗传量子算法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一种改进的遗传量子算法及其应用》,并获得河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个。黄宏春黄宏春,男,汉族,1964年5月生,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现任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1986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任讲师,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力学、热学、电磁学、普通物理学、物理教学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参编教材2部;参与的项目获省、市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多次获学校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等称号。靳铁良靳铁良,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河南新密市人。1984年郑州大学物理学系学士学位。1990-191学年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学习,1993-1994学年北京师范大学国内访问学者深造,1998-2001学年西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习。1996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8年晋升教授职称。2005年任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2006年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专业教学历程:从教20余年来,主要担任的课程有:物理专业的《电磁学》、《热学》、《物理实验学》和数学系、化学系、计算机系各专业的《普通物理学》以及电气专业的《工厂供电》、《电机与拖动》、电信专业(电信局)的《电路分析》、师范教育专业的《物质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电子线路》、《科学技术史》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良,在历年的教育、教学测评中,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质课教师、教学成果优秀奖以及文明教师等荣誉十多次。从事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0余篇,其中专业核心期刊5篇;出版本专业专著一部,副主编本专业教材一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市级项目三项,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先后荣获省市校级优秀论文、优秀科研奖励多项。另外,他还两度从事学报编辑和学报编辑部的领导工作。社会兼职有:民进平顶山市新华区主委、政协委员、政府特邀督学等。薛喜昌薛喜昌,男,汉族,1963年9月生,河南林县人,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91年被评为讲师,1997年被评为高级实验师.1989年6月至1991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学论助教进修班函授学习;1995年8月—1996年7月在四川大学光电科学技术系作访问学者,从事光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多年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光学和电磁学的教学与研究.曾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曾参加编写有《普通物理实验》、《电磁学试题库》和《物理实验学》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参与了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发表了十余篇科研论文,其中在1997年8月在《光电工程》发表的《柱面透射光栅的衍射特性》被《EI》摘录收藏.主要从事物理实验、光学方面的研究。王泳王泳,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中共党员,现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电专业,获工学学士,2004年赴河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课程。主要承担了电气、通信专业的《电机与拖动》、《PLC原理及应用》、《单片机》、《电子测量技术》、《微机原理》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工作。多次荣获校优质课教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主持完成省级项目“硅橡胶瓶体测量仪的研制”,获2006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6年度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完成市级项目2项,均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荣获平顶山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同时被授予“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主要从事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王化冰王化冰,男,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1997年毕业于陕西工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先后主讲过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数字电子、过程控制、自动检测技术等9门专业理论课程和4门实验课程。多次被评为优质课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自然论文奖。主要研究方向:控制工程及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王伟锋王伟锋,男,汉族,1975年10月生,河南宝丰人,工学硕士,讲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物理学系党支部书记职务。200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取得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磁学、电动力学、课件制作、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2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奖、2006年获得省级教学奖三等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4项(其中1项获得平顶山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从事光学工程,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王彦辉王彦辉,男,河南平顶山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1997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早期对电子技术感兴趣,条件所限没有很多的内容可涉及,主要是维修家电、一些小制作;后来具备了一定条件后转向电路设计,包括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现有多个设计被一些单位或公司使用。通过多年设计工作积累了部分经验,愿通过教学与同学们分享。李勇李勇,男,1978年1月生,河南新野人,理学硕士,讲师。2003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担任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申请并参加一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微波烧结半导体陶瓷材料的计算等研究作。李阔湖李阔湖,男,1977年11月生,河南省宝丰人,理学硕士,讲师,现任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2000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原子分子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担任原子物理、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加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子课题,主要从事高能激光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宋月丽宋月丽,女,汉族,1978年8月出生,河南叶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光学、普通物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全省教育系统2006年度教学技能大赛中均获得三等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宋晓燕宋晓燕,女,汉族,1976年7月生,河南襄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199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路、电机拖动、微机原理等多门理论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2000年、2001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奖。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5项(其中1项通过省科技厅鉴定,1项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市社科联科研成果一等奖),参与编写《电机与拖动》教材一部。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张芳张芳,女,1978年7月生,河南遂平人,理学硕士,讲师。2003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要担任量子力学、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经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加一项河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低维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7月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张晓朋张晓朋,男,1978年生,河南襄城人,2000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主要从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微控制器及其应用。赵志敏赵志敏,男,汉族,河南省镇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9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模拟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实验工作。两次获得校优质课教师和校优秀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河南省科技厅和平顶山科技局项目各一项,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要从事电路设计和单片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温耐温耐,女,汉族,1977年12月出生,河南宝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磁学、热学、普通物理、C语言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1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奖,2006年获得省级教学奖三等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2项,主要从事光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翟子楠翟子楠,男,汉族,1975年2月生,河南舞钢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从事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相关实验的教学工作,以及电子技术及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万明理万明理,男,汉族,1982年3月生,河南南阳人,2005年6月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来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物理学实验教学工作。吕利辉吕利辉,男,汉族,1982年生,河南漯河人,工学学士,2005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和通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担任04级通信工程专业班主任。何金娜何金娜,女,汉族,1982年10月生,河南周口人,2005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来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普通物理学实验以及理论力学的教学工作。杜豪杰杜豪杰,男,汉族,1981年生,河南漯河人,工学学士。200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和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担任我院学生辅导员。张乐张乐,男,汉族,1982年生,陕西西安人,工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曾在加拿大北方电信西安技术中心学习。主要承担本学院通信网络理论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黄东华黄东华,女,汉族,1982年9月出生,河南鲁山人,工学学士。2006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曾在中国普天重庆分公司技术部学习。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技术基础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的实验工作。程芬程芬,女,汉族,1981年4月生,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副书记一职。2003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公共体育、健美操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科研项目1项。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工作。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关于平顶山煤炭开采在下陷问题的调查研究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和工业原料,是国家所有的非再生资源之一。合理开采、优化利用煤炭资源,保护所开采影响区域内的主要井巷、建(构)筑物、水体、铁路和地面生态环境,保护矿井开采不受水体的威胁,是我国重工业健康持续发展,顺应可发展战略模式的应走的道路,是我国煤炭工业的主要技术政策。平顶山市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达到650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分布于市区,汝州和韩梁及附近地区。煤炭的开发在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据不完全统计,由采煤引起的采空区上方形成大小不等的塌陷34处,老城区的西边出现了面积达89平方公里采空塌陷区,废弃大量农田达玉方公里,形成大片深几米到十几米的陷坑及洼地,对市区内交通、城市建设、居民生活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个别地区甚至影响了社会安定。截至去年12月3日,全国煤矿累计采空塌陷面积超过70万公顷,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500亿元。《河南环境地质基本问题研究》透露的结论,截至目前,河南省地面塌陷平方公里,其中75%中因煤矿采空塌陷导致。煤炭塌陷区的危害1塌陷对城市地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地面采塌,地面的移动变形破坏了建筑物地基之间的平衡状态,而导致建筑物发生变形、破坏、塌陷、灾害使房屋倒塌,交通中断,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近年来,平顶山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 源的强力开发,地面塌陷面积不断扩大,地裂缝,山体开裂不断发生,由采煤塌陷造成的市区北部落凫山,姑娘山两处山体开裂,引起市电视转播台建筑物出现裂缝,影响了正常电视转播,位于石龙区的青草岭由采煤塌陷引起的山体开裂宽达米,断断续续延伸约公里,使该地区的工业和水利设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给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平顶山市石油公司位于市区北煤矿井区内,地面塌陷已使油库安全受到威胁,库区出现大量裂缝,尤其微机房和罐所在地为甚,微机房因塌陷墙体造成多处裂 缝已成危房,库区北面因塌陷出现多处大的裂缝横贯库区,油罐倾斜,输管道扭曲变开。如不及时处理,将危及油库和矿井安全,进而可能造成更大的灾害。土地和耕地的破坏与保护慢煤矿企业生产建设中面临的量在面广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煤炭生产和农业生产,关系到农民生活和农工关系,政策性很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执行。我国年采煤11亿吨,副产物煤矸石近2亿吨,而每拆成万吨煤造成3至4亩的塌陷,沉陷有时甚至达8亩,年塌陷面积近33万亩,矸石每万吨占地亩,年占地近万亩,我国因采煤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以每年万亩的速度增长,其中有一半是耕地,而我国人均占地比较少,不到1亩,这给我国土地问题又增新疮。2塌陷直接作用于人类或其周围的生物体,威胁其生存,使其受伤或死亡。塌陷直接的作用于地面环境,水体环境,气体环境,通过环境破坏而间接地作用于生物体,造成居民生活困难的系列问题,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破坏生物链,造成水生生物,地面的大量动植物生存困难,以至死亡,甚至绝种,城市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塌陷区对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晴天扬尘造成空气的污染 ,其危害更加严重。塌陷造成的空气污染破坏,加之城市本身的空气污染,迫使煤炭城市的气体环境破坏日趋恶化。空气污染远远超过规定的气体指标,严重的影响和破坏了们的生产、生活环境,造成塌陷区人口大量患有气管炎和肺部疾病。据一份最新的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煤矿采空塌陷面积已超过70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到500亿元。这一数字每天都在随煤炭产量的增加而提高,大面积的采空塌陷给煤炭生产敲响了“生态警钟”。 然而,一些煤炭城市对采空塌陷的治理上,却停留在塌陷后的“事后处理”层面上,致使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采空区面积越来越大,陷入“塌陷-搬迁-塌陷”的恶性循环。随着我国经济新一轮景气周期的来临,煤炭能源再次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供求关系和变化使煤炭价格有所回升,在此情况下,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千万不要放松对采空塌陷的治理。 电厂屡屡遭遇“煤荒”、冬季供暖煤炭趋紧,“煤炭供应”成为当前最热的经济字眼之一;煤炭产量逐年提高,2008年预计可达亿吨,增幅超过13%。然而,在红火的煤炭生产背后,却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采空区塌陷。

Thesis topic :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new campus surrounding commercial spatial analysis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Pingdingshan new campus surrounding commercial space as a study object, select a representative case study. Through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field stud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from the campus environment, commercial, consumer behavior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of the case study, based on a case of circumjacent commercial spaces for SWOT analysis, put forward new campus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surrounding commercial space development whole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research, for thesis writing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he third chapter is on the new campus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commercial space surrounding the overall study. The fourth chapter is on the new campus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commercial space surrounding commercial development for SWOT analysis. The fifth chapt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first two chapter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mmercial space,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希望对你有能有帮助

屋顶绿化研究论文

随着人们绿化意识的增强和绿化观念的更新,传统花卉种植方式因存在诸多弊端,已不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要求。例如,鲜切花缺少了一个从种植到开花结果的实践过程,且保鲜时间短;一般盆花常用土壤栽培,养护必须凭经验,不易管理,易患病虫害,与现代居室环境不和谐。花卉立柱式无土栽培!以下简称花卉立柱)是把工艺化塑料盆钵垒叠成一定高度,在其上栽植花卉,并用营养液自动循环浇灌来满足花卉生长对水、气、肥的需求而进行的栽培方式,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设施栽培于一身,具有技术新、工艺化、节水环保、绿化容量大、美观和易管理等优点,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们种花养花的情趣。花卉立柱在城市公园、街道、庭院、居室、屋顶、阳台的美化绿化以及都市农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花卉立柱是插花、盆景以外的一种新型花卉生产模式和艺术形式,有望成为一种时尚的产业。1 花卉立柱系统结构根据应用场所和循环系统可将花卉立柱分为常规型和家庭型2类。 常规型花卉立柱系统通常采用水培法,进行较大面积的群体栽培主要应用于都市农业,城市公园街道,庭院屋顶绿化等。 立柱装置基本结构每667m2安装立柱600根,每根立柱由底座、中心轴和柱体构成。柱体的外壳是由白色工程塑料(ABS)浇注成的盆钵,一根立柱垒叠10~12个盆钵,高160~200cm,直径15cm,每个盆钵上设有5个栽培孔,花卉苗木即生长在栽培孔上。立柱成行状排列,柱体套在中心轴并立于下端的底盘上,便于旋转,也能随中心轴自由搬动。通过旋转使花卉苗木受光均匀。 营养液循环系统由贮液池、输液管道、滴淋头和回流沟组成。盆钵上的花卉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是由潜水泵把贮液池中的营养液送上输液管道,然后通过立柱顶端的滴淋头注入盆钵内的,当上一个盆钵内的营养液超过一一定水位后,即自动向下一个盆钵注入,直至营养液溢出栽培槽的出口,最后通过回流沟流至贮液池中。营养液可定时自动浇灌,循环利用。 家庭型花卉立柱系统有水培、基质培、混合培3种栽培方式。室内花卉单体栽培主要应用于居室、办公室、阳台绿化等。 立柱装置基本结构每套装置由底盆、中心柱、盆钵、微型泵和定时器构成。家庭型立柱一般垒叠3~6个盆钵,高50~100cm底盆采用圆柱体,体积约为6L用于贮藏和回收营养液。 营养液自动循环系统家庭型立柱底盆中的营养液由微型泵泵入,然后通过软管、淋头、盆钵,再回收到底盆,重复利用,通过24h程控定时器实现自动循环浇灌。2 栽培技术要点 品种选择常规型花卉立柱主要考虑其观赏性,品种选择以草本花卉为主,适栽品种有孔雀草、长春花、洋凤仙、万寿菊、百日草、千日红、杂交石竹、凤尾鸡冠花、三色荃、四季海棠、雁来红、彩叶草、观赏番茄、金盏菊、翠菊、矮牵牛、一串红、矮向日葵、吊竹梅等;家庭型花卉立柱考虑室内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品种选择以耐荫观叶植物为主,适栽品种有万年青、合果芋、绿萝、常春藤、龟背竹、文竹、银皇后、绿宝石、小斑马、百合竹、袖珍椰子、富贵竹、朱蕉、鹅掌木、肾藏、白掌、虎尾兰、吊兰、君子兰、一叶兰、条纹竹芋、孔雀竹芋等。 无土育苗技术 草花无土育苗一般采用种子播种繁殖,也有通过扦插繁殖的,如万寿菊、孔雀草、四季海棠、长春花等。种子繁殖以穴盘无土育苗效果最好,出苗整齐而茁壮。相对于常规露地无土育苗来说,受地下害虫为害轻,育苗移栽时伤根少,缓苗期短。育苗基质为珍珠岩、泥炭与蘑菇废料的复合基质(体积比1:1:1)。育苗容器采用宁夏圣宝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宝重型128育苗穴盘(8×16穴,穴大小3cm×3cm)。草花种子播种前用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泡15min进行消毒,不易发芽的草花品种用温水浸种和催芽。播种发芽后,当草花幼苗长至2叶(对)期后,每天喷浇稀营养液1次。当幼苗达到一定苗龄形态指标要及时移栽,一般移栽期为4~5叶(对)期。 耐荫观叶植物无土育苗通常采用分株或扦插繁殖,有许多观叶植物2种方法均可繁殖。分株繁殖较简单,当母株分化出的子株已长有根系,就可分离母株进行单独培育。方法是将母株挖起,去除基质,清除老根和烂根,然后找出根系自然分歧处,用手册开或用刀切开,要求分离出来的子株带有细根、枝条(叶片)和芽。扦插繁殖基质为珍珠岩。扦插用的插条剪成8~12cm长,去除插条基部的叶片,下部剪口要平滑,呈45°斜面,用50×10-6的吲哚乙酸浸渍剪口12h,促进发根。插后做好保湿工作,防止插条失水萎蔫。当根长出2~3cm即可移栽,移栽时尽量减少伤根。 养液管理 营养液pH值测定与调整笔者用的营养配方肥料由杭州龙山化工厂生产提供。花卉用营养液的pH值适宜范围为~,一般稳定在左右为最好。在营养液配制和使用过程中,可用手持式汉拿酸碱度测试笔定期进行pH值的测定。测试后,若发现营养液的pH偏高,用硫酸、磷酸或硝酸调整;若pH偏低,则用NaOH调整。 营养液EC值测定与调整花卉用营养液的适宜离子浓度(以EC值表示),因花卉不同生育期、不同栽培季节而有所差异,一般苗期略低,生育盛期略高;冬季略高,夏季略低。幼苗期适宜的EC值为~,开花期或成苗期(耐荫植物)适宜的EC值为~。一般可用DDS-11A型电导率仪定期测定营养液的EC值,若发现EC值过高加水稀释,过低则通过加配方肥料进行调整。 营养液含氧量的补充通过每天多次的营养液循环浇灌来补充营养液中的含氧量,从而满足花卉根系生长对氧气的需求。 供液时间与次数采取间歇定时供液的办法,通过定时器进行控制,一般每天供液2~4次,每次15~20min。供液在白天进行,夜间不供液;晴天供液次数多些,阴雨天少些;气温高光线强时供液次数多些,温度低光线弱时供液少些。 营养液的更换家庭型花卉立柱底盆容积小,每盆营养液使用期为1~2个月,即夏天1个月更换1次,冬天2个月更换1次。常规型花卉立柱因贮液池容积大,营养液使用期可延长至4~6个月。若发生污染,应及时更换。 病虫害防治据笔者观察,家庭型花卉立柱在室内摆放期间,一般很少有病虫害发生。花卉立柱大棚生产期间,各种病虫害均会发生。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霜霉病、炭疽病、白粉病、叶斑病、叶螨、蚜虫、青虫、夜蛾等。应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综合防治:(1)及时摘除枯枝败叶,清理病虫株;(2)物理防治,用-诱虫胶板诱杀害虫;(3)用一熏灵、利得烟熏剂等熏烟;(4)药剂防治禁用剧毒农药,选用低、中残毒农药,并做到对症下药;杀虫杀螨剂有7051杀虫素、万灵、一遍净、抑太保、吡虫啉等,杀菌剂有达科宁、多菌灵、大生、雷多米尔、杀毒矾等。3 应用前景探讨通过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搭配、不同高度花柱的组合,可设计出富有不同艺术情趣的花卉立柱组合模式,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园林绿化上的应用花卉立柱组合景观可为城市公园增辉,也可作为移动花坛应用,在绿化死角具有与盆花相似的应用效果。 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花卉立柱组合可提升都市农业品位,增添现代园艺科技气息。 在街道绿化上的应用花卉立柱成行竖立于街道两旁,能明显增加街道的节日文化气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屋顶花园花卉立柱节水环保,不积水,避免了屋顶土壤栽培的积水易渗漏等缺点。 在室内绿化中的应用家庭型花卉立柱,绿化容量大,美观易管理,是家庭居室、办公室美化绿化的理想选择。花卉立柱式无土栽培模式及其应用前景:

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植物。 一、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植物矿质营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亚里斯多德的时代,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关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的最早科学报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发表的著名的柳树实验。19世纪中叶(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馏水和盐类成功地培养植物,并证明了水中溶解的盐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但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应当认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证明了植物体中的碳来自空气中的CO2,H和O来自NH3、NO3-,其它一些矿质元素均来自土壤环境。他的工作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建立了矿质营养理论的雏型,他的理论也是现代”营养耕作”理论的先导。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斯鲁兰格尔,鉴定出来植物生长发育需要15种营养元素。185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沿用的、用溶液培养来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无土栽培实用科学技术。 1920营养液的制备达到标准化,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试验,尚未应用于生产。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教授,利用营养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米的番茄,采收果实14公斤,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无土栽培技术由试验转向实用化的开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种植者,在Gericke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首次把无土栽培发展到商业规模,面积最大的有公顷。同时美国中西部发展了一些砂培和砾培的技术,水培技术也很快传到欧洲、印度和日本等地。Gericke教授并把无土栽培定义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培在生产上起了相当作用。在Gericke教授指导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芜的威克岛上种植蔬菜,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航班乘客和部队服务人员吃新鲜蔬菜问题。以后英国农业部也对水培发生兴趣,1945年伦敦英国空军部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和波斯湾的巴林群岛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解决了吃菜靠飞机由巴勒斯坦空运的问题。以后在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中亚的不毛沙地上,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单位,都运用无土栽培为他们的雇员生产新鲜蔬菜。 由于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1955年9月,在荷兰成立了国际无土栽培学会。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组、成员12人。而到了1980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无土栽培会议时,会员人数已发展到45个国家的300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关于无土栽培的研究机构,大约在130个以上。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在新西兰,50%的番茄靠无土栽培生产。在意大利的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有20%的比重。在日本无土栽培生产的草莓占总产量的66%、青椒占52%、黄瓜占37%、番茄占27%、总面积已达500公顷。荷兰是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86年统计已有2500公顷。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应用发展。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生豆芽、种水仙早有记载(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较正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则是近十几年的事。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均获成功,1987年在胜利油田推广面积达6000平方米。无土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北京市朝阳区1987年,无土育苗的数量,已占总育苗数量的%。198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的无土栽培学组,并于1986、1987、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者多达百人。1988年5月,中国首次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二、无土栽培的优点 无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因为这种新的栽培技术与常规土壤比较有许多优点。 (一)产量高、品质好 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说明土壤栽培不仅产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北京地区秋季进行大棚黄瓜无土栽培试验,自7月30日播种至9月14日,共计46天,浇水(营养液)共立方米。若进行土培,46天中至少浇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统计结果,节水率为%。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无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一般统计认为土栽培养分损失比率约50%左右,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施肥技术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仅30-40%,一半多的养分都损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过程很复杂,不仅有很多损失,而且各种营养元素的损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间很难维持平衡。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所以作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清洁卫生 无土栽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没有臭味,也不需要堆肥场地。土栽培施有机肥,肥料分解发酵,产生臭味污染环境,还会使很多害虫的卵孳生,危害作物,无土栽培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室内种花,更要求清洁卫生,一些高级旅馆或宾馆,过去施用有机花肥,污染环境,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土养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无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浇水追肥同时解决,由供液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土培浇水时,要一个个地开和堵畦口,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作业,无土栽培则只需开启和关闭供液系统的阀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分的调控,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几乎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连作障碍 设施栽培中,土壤极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养分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由土壤下层移向表层,常年累月、年复一年,土壤表层积聚了很多盐分,对作物有危害作用。尤其是设施栽培中的温室栽培,一经建设好,就不易搬动,土壤盐分积聚后,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发生连作障碍,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只能用耗工费力的”客土”方法解决。而应用无土栽培后,特别是采用水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土传病害也是设施栽培的难点,土壤消毒,不仅困难而且消耗大量能源,成本可观,且难以消毒彻底。若用药剂消毒既缺乏高效药品,同时药剂有害成分的残留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无土栽培则是避免或从根本上杜绝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无土栽培使作物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因而也就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耕地被认为是有限的、最宝贵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对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和国家,无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义。无土栽培进入生领域后,地球上许多沙漠、荒原或难以耕种的地区,都可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例如在中东和墨西哥,人们在海滨沙滩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温室,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新鲜蔬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这为解决地球上许多贫瘠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带来了福音。 此外,无土栽培还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城市楼房的平面屋顶种菜种花,无形中扩大了栽培面积。据1986年的卫星测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顶16000多亩,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生产,所以是一种受控农业的生产方式。较大程度地按数量化指标进行耕作,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目前在奥地利、荷兰、苏联、美国、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厂”,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我国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进了日本的无土栽培设备,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技术的兴趣。 三、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 无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不同,当地资源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无土栽培类型和方式方法各异。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基质(也称介质)栽培和有基质栽培两大类(表4-4-3)。 (一)水培 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的栽培方法。最早的水培是将植物根系浸入营养液中生长,这种方式会出现缺O2现象,影响根系呼吸,严重时造成料根死亡。为了解决供O2 问题,英国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营养液膜法的水培方式,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它的原理是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1厘米)层,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既保证不断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又不断供给根系新鲜O2。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营养元素均衡供给。根系与土壤隔离,可避免各种土传病害,也无需进行土壤消毒。 (二)雾(气)培 又称气增或雾气培。它是将营养液压缩成气雾状而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根系悬挂于容器的空间内部。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离钻孔,于孔中栽培作物。两块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形成空间,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间内通过,向悬垂下来的根系上喷雾。一般每间隔2-3分钟喷雾几秒钟,营养液循环利用,同时保证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但此方法设备费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不能停电,没有缓冲的余地,目前还只限于科学研究应用,未进行大面积生产。 (三)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它是将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的基质中,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作物营养液。栽培基质可以装入塑料袋内,或铺于栽培沟或槽内。基质栽培的营养液是不循环的,称为开路系统,这可以避免病害通过营养液的循环而传播。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不存在水分、养分与供O2之间的矛盾,且设备较水增和雾培简单,甚至可不需要动力,所以投资少、成本低,生产中普遍采用。从我国现状出发,基质栽培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基质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后,在1600℃的高温下煅烧熔化,再喷成直径为毫米的纤维,而后冷却压成板块或各种形状。岩棉的优点是可形成系列产品(岩棉栓、块、板等),使用搬运方便,并可进行消毒后多次使用。但是使用几年后就不能再利用,废岩棉的处理比较困难,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人主张开发利用有机基质,使用后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环境。 四、无土栽培技术要点 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无土栽培,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必须掌握,无土栽培时营养液必须溶解在水中,然后供给植物根系。基质栽培时,营养液浇在基质中,而后被作物根系吸收。所以对水质、营养液和所用的基质的理化性状,必须有所了解。 (一)水质 水质与营养液的配制有密切关系。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是电导度(EC),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电导度(EC)是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西门子(mS)表示。各种作物耐盐性不同,耐盐性强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蓝类。耐盐中等(EC=4mS),如黄瓜、菜豆、甜椒等。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严格,尤其是水培,因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缓冲能力,所以许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许的浓度标准低,否则就会发生毒害,一些农田用水不一定适合无土栽培,收集雨水做无土栽培,是很好的方法。无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为一般作物对营养液pH值的要求从中性为好,如果水质本身pH值偏低,就要用酸或碱进行调整,既浪费药品又费时费工。 (二)营养液 营养液是无土栽培的关键,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营养液配方。目前世界上发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异,因为最初的配方本源于对土壤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液配方中,差别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钾的比例。表4-4-4介绍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学家所采用的配方,可供参考。 配制营养液要考虑到化学试剂的纯度和成本,生产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配制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再进行稀释,可以节省容器便于保存。需将含钙的物质单独盛在一容器内,使用时将母液稀释后再与含钙物质的稀释液相混合,尽量避免形成沉淀。营养液的pH值要经过测定,必须调整到适于作物生育的PH值范围,水增时尤其要注意pH值的调整,以免发生毒害。 (三)基质的理化性状 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已在表4-4-3中列举,可供参考。可根据当地基质来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尽量选用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理化性状好的材料做为无土栽培的基质。无土栽培对基质的要求是: 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质。这会影响基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基质颗粒大小会影响容量。孔隙度、空气和水的含量。按着粒径大小可分为五级、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种类、根系生长特点、当地资状况加以选择。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基质必须疏松,保水保肥又透气。南京农业大学吴志行等研究认为,对蔬菜作物比较理想的基质,其粒径最好以毫米,总孔隙度>55%,容重为克•厘米-3,空气容积为25-30%,基质的水气比为1:4。 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状,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营养液发生变化。基质的化学性状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PH值:反应基质的酸碱度,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营养液的pH值及成分变化。PH=6-7被认为是理想的基质。 电导度(EC):反映已经电离的盐类溶液浓度,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对各种元素的吸收。 缓冲能力:反映基对肥料迅速改变pH值的缓冲能力,要求缓冲能力越强越好。 盐基代换量:是指在pH=7时测定的可替换的阳离子含量。一般有机机质如树皮、锯未、草炭等可代换的物质多;无机基质中蛭石可代换物质较多,而其它惰性基质则可代换物质就很少。 4.要求基质取材方便,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用南方农村广 为存在的砻糠灰(农村家庭饭用的燃料废渣),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无土栽培中,基质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营养液;增强根系的透气性。基质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关系栽培的成败。基质栽培时,一定要按上述几个方面严格选择。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通过1986-1987年的试验研究,在黄瓜基质栽培时,营养液与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互为影响又互相补充。所以水培时的营养液配方,在基质栽培时,特别是使用有机基质时,会受基质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换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发生变化,这是应当加以考虑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统 无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营养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双壁管式灌溉系统、滴灌系统、虹吸法、喷雾法和人工浇灌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水(闭路系统)和非循环水(开路系统)两大类。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营养液膜法和滴灌法。 1. 营养液膜法(NET) (1)备三个母液贮液灌(槽)。一个盛硝酸钙母液,一个盛其它营养元素的母液,另一个盛磷酸或硝酸,用以调节营养液的pH。 (2)贮液槽。贮存稀释后的营养液,用泵将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由低的一端回流。液槽大小与栽培面积有关,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贮液槽容量为4-5吨。贮液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回收由回流管路流回的营养液。 (3)过滤装置。在营养液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装过滤器,以保证营养液清洁,不会造成供液系统堵塞。 2. 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 (1)备两个浓缩的营养液罐,存放母液。一个液罐中含有钙元素,另一个是不含钙的其它元素。 (2)浓酸罐。用业调节营养液的PH。 (3)贮液槽。用来盛按要求稀释好的营养液。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积,贮液槽的容积1-吨即可。贮液槽的高度与供液距离有关,只要高于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离。如果用泵抽,则贮液槽高度不受限制。甚至可在地下设置。 (4)管路系统。用各种直径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类的孳生。 (5)滴头。固定在作物根际附近的供液装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头和线性发丝管。孔口式滴头在低压供液系统中流量不太均匀,发丝管比较均匀。但共同的问题是易堵塞,所以在贮液槽的进出口处,也必须安装过滤器,滤出杂质。 五、无土栽培前景展望 从历史上来看,农业文明标志,就是人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干预和控制程度。实践证明,对作物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比较容易做到,但对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规土培条件下很困难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这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长。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不仅在干旱地区,就是在发达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也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水资源被超量开采,某些地区已近枯竭。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诚然,无土栽培技术在走向实用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从理论上讲,进一步研究矿质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减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无土栽培中的病虫防治,基质和营养液的消毒,废弃基质的处理等等,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无土栽培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未广泛用于生产,特别是设施条件,供液系统工程本身,还未形成专门生产行业。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使得栽培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还不能协调同步,致使无土栽培技术在我国发展的速度,不如发达国家那样迅速。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更重要的是这项新技术本身固有的种种优越性,已向人们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无土栽培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植物。 一、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植物矿质营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亚里斯多德的时代,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关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的最早科学报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发表的著名的柳树实验。19世纪中叶(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馏水和盐类成功地培养植物,并证明了水中溶解的盐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但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应当认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证明了植物体中的碳来自空气中的CO2,H和O来自NH3、NO3-,其它一些矿质元素均来自土壤环境。他的工作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建立了矿质营养理论的雏型,他的理论也是现代”营养耕作”理论的先导。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斯鲁兰格尔,鉴定出来植物生长发育需要15种营养元素。185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沿用的、用溶液培养来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无土栽培实用科学技术。 1920营养液的制备达到标准化,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试验,尚未应用于生产。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教授,利用营养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米的番茄,采收果实14公斤,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无土栽培技术由试验转向实用化的开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种植者,在Gericke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首次把无土栽培发展到商业规模,面积最大的有公顷。同时美国中西部发展了一些砂培和砾培的技术,水培技术也很快传到欧洲、印度和日本等地。Gericke教授并把无土栽培定义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培在生产上起了相当作用。在Gericke教授指导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芜的威克岛上种植蔬菜,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航班乘客和部队服务人员吃新鲜蔬菜问题。以后英国农业部也对水培发生兴趣,1945年伦敦英国空军部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和波斯湾的巴林群岛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解决了吃菜靠飞机由巴勒斯坦空运的问题。以后在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中亚的不毛沙地上,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单位,都运用无土栽培为他们的雇员生产新鲜蔬菜。 由于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1955年9月,在荷兰成立了国际无土栽培学会。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组、成员12人。而到了1980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无土栽培会议时,会员人数已发展到45个国家的300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关于无土栽培的研究机构,大约在130个以上。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在新西兰,50%的番茄靠无土栽培生产。在意大利的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有20%的比重。在日本无土栽培生产的草莓占总产量的66%、青椒占52%、黄瓜占37%、番茄占27%、总面积已达500公顷。荷兰是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86年统计已有2500公顷。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应用发展。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生豆芽、种水仙早有记载(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较正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则是近十几年的事。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均获成功,1987年在胜利油田推广面积达6000平方米。无土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北京市朝阳区1987年,无土育苗的数量,已占总育苗数量的%。198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的无土栽培学组,并于1986、1987、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者多达百人。1988年5月,中国首次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二、无土栽培的优点 无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因为这种新的栽培技术与常规土壤比较有许多优点。 (一)产量高、品质好 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说明土壤栽培不仅产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北京地区秋季进行大棚黄瓜无土栽培试验,自7月30日播种至9月14日,共计46天,浇水(营养液)共立方米。若进行土培,46天中至少浇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统计结果,节水率为%。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无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一般统计认为土栽培养分损失比率约50%左右,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施肥技术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仅30-40%,一半多的养分都损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过程很复杂,不仅有很多损失,而且各种营养元素的损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间很难维持平衡。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所以作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清洁卫生 无土栽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没有臭味,也不需要堆肥场地。土栽培施有机肥,肥料分解发酵,产生臭味污染环境,还会使很多害虫的卵孳生,危害作物,无土栽培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室内种花,更要求清洁卫生,一些高级旅馆或宾馆,过去施用有机花肥,污染环境,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土养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无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浇水追肥同时解决,由供液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土培浇水时,要一个个地开和堵畦口,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作业,无土栽培则只需开启和关闭供液系统的阀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分的调控,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几乎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连作障碍 设施栽培中,土壤极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养分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由土壤下层移向表层,常年累月、年复一年,土壤表层积聚了很多盐分,对作物有危害作用。尤其是设施栽培中的温室栽培,一经建设好,就不易搬动,土壤盐分积聚后,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发生连作障碍,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只能用耗工费力的”客土”方法解决。而应用无土栽培后,特别是采用水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土传病害也是设施栽培的难点,土壤消毒,不仅困难而且消耗大量能源,成本可观,且难以消毒彻底。若用药剂消毒既缺乏高效药品,同时药剂有害成分的残留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无土栽培则是避免或从根本上杜绝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无土栽培使作物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因而也就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耕地被认为是有限的、最宝贵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对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和国家,无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义。无土栽培进入生领域后,地球上许多沙漠、荒原或难以耕种的地区,都可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例如在中东和墨西哥,人们在海滨沙滩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温室,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新鲜蔬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这为解决地球上许多贫瘠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带来了福音。 此外,无土栽培还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城市楼房的平面屋顶种菜种花,无形中扩大了栽培面积。据1986年的卫星测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顶16000多亩,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生产,所以是一种受控农业的生产方式。较大程度地按数量化指标进行耕作,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目前在奥地利、荷兰、苏联、美国、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厂”,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我国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进了日本的无土栽培设备,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技术的兴趣。 三、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 无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不同,当地资源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无土栽培类型和方式方法各异。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基质(也称介质)栽培和有基质栽培两大类(表4-4-3)。 (一)水培 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的栽培方法。最早的水培是将植物根系浸入营养液中生长,这种方式会出现缺O2现象,影响根系呼吸,严重时造成料根死亡。为了解决供O2 问题,英国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营养液膜法的水培方式,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它的原理是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1厘米)层,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既保证不断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又不断供给根系新鲜O2。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营养元素均衡供给。根系与土壤隔离,可避免各种土传病害,也无需进行土壤消毒。 (二)雾(气)培 又称气增或雾气培。它是将营养液压缩成气雾状而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根系悬挂于容器的空间内部。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离钻孔,于孔中栽培作物。两块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形成空间,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间内通过,向悬垂下来的根系上喷雾。一般每间隔2-3分钟喷雾几秒钟,营养液循环利用,同时保证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但此方法设备费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不能停电,没有缓冲的余地,目前还只限于科学研究应用,未进行大面积生产。 (三)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它是将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的基质中,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作物营养液。栽培基质可以装入塑料袋内,或铺于栽培沟或槽内。基质栽培的营养液是不循环的,称为开路系统,这可以避免病害通过营养液的循环而传播。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不存在水分、养分与供O2之间的矛盾,且设备较水增和雾培简单,甚至可不需要动力,所以投资少、成本低,生产中普遍采用。从我国现状出发,基质栽培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基质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后,在1600℃的高温下煅烧熔化,再喷成直径为毫米的纤维,而后冷却压成板块或各种形状。岩棉的优点是可形成系列产品(岩棉栓、块、板等),使用搬运方便,并可进行消毒后多次使用。但是使用几年后就不能再利用,废岩棉的处理比较困难,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人主张开发利用有机基质,使用后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环境。 四、无土栽培技术要点 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无土栽培,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必须掌握,无土栽培时营养液必须溶解在水中,然后供给植物根系。基质栽培时,营养液浇在基质中,而后被作物根系吸收。所以对水质、营养液和所用的基质的理化性状,必须有所了解。 (一)水质 水质与营养液的配制有密切关系。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是电导度(EC),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电导度(EC)是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西门子(mS)表示。各种作物耐盐性不同,耐盐性强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蓝类。耐盐中等(EC=4mS),如黄瓜、菜豆、甜椒等。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严格,尤其是水培,因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缓冲能力,所以许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许的浓度标准低,否则就会发生毒害,一些农田用水不一定适合无土栽培,收集雨水做无土栽培,是很好的方法。无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为一般作物对营养液pH值的要求从中性为好,如果水质本身pH值偏低,就要用酸或碱进行调整,既浪费药品又费时费工。 (二)营养液 营养液是无土栽培的关键,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营养液配方。目前世界上发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异,因为最初的配方本源于对土壤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液配方中,差别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钾的比例。表4-4-4介绍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学家所采用的配方,可供参考。 配制营养液要考虑到化学试剂的纯度和成本,生产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配制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再进行稀释,可以节省容器便于保存。需将含钙的物质单独盛在一容器内,使用时将母液稀释后再与含钙物质的稀释液相混合,尽量避免形成沉淀。营养液的pH值要经过测定,必须调整到适于作物生育的PH值范围,水增时尤其要注意pH值的调整,以免发生毒害。 (三)基质的理化性状 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已在表4-4-3中列举,可供参考。可根据当地基质来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尽量选用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理化性状好的材料做为无土栽培的基质。无土栽培对基质的要求是: 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质。这会影响基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基质颗粒大小会影响容量。孔隙度、空气和水的含量。按着粒径大小可分为五级、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种类、根系生长特点、当地资状况加以选择。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基质必须疏松,保水保肥又透气。南京农业大学吴志行等研究认为,对蔬菜作物比较理想的基质,其粒径最好以毫米,总孔隙度>55%,容重为克•厘米-3,空气容积为25-30%,基质的水气比为1:4。 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状,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营养液发生变化。基质的化学性状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PH值:反应基质的酸碱度,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营养液的pH值及成分变化。PH=6-7被认为是理想的基质。 电导度(EC):反映已经电离的盐类溶液浓度,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对各种元素的吸收。 缓冲能力:反映基对肥料迅速改变pH值的缓冲能力,要求缓冲能力越强越好。 盐基代换量:是指在pH=7时测定的可替换的阳离子含量。一般有机机质如树皮、锯未、草炭等可代换的物质多;无机基质中蛭石可代换物质较多,而其它惰性基质则可代换物质就很少。 4.要求基质取材方便,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用南方农村广 为存在的砻糠灰(农村家庭饭用的燃料废渣),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无土栽培中,基质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营养液;增强根系的透气性。基质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关系栽培的成败。基质栽培时,一定要按上述几个方面严格选择。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通过1986-1987年的试验研究,在黄瓜基质栽培时,营养液与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互为影响又互相补充。所以水培时的营养液配方,在基质栽培时,特别是使用有机基质时,会受基质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换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发生变化,这是应当加以考虑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统 无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营养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双壁管式灌溉系统、滴灌系统、虹吸法、喷雾法和人工浇灌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水(闭路系统)和非循环水(开路系统)两大类。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营养液膜法和滴灌法。 1. 营养液膜法(NET) (1)备三个母液贮液灌(槽)。一个盛硝酸钙母液,一个盛其它营养元素的母液,另一个盛磷酸或硝酸,用以调节营养液的pH。 (2)贮液槽。贮存稀释后的营养液,用泵将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由低的一端回流。液槽大小与栽培面积有关,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贮液槽容量为4-5吨。贮液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回收由回流管路流回的营养液。 (3)过滤装置。在营养液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装过滤器,以保证营养液清洁,不会造成供液系统堵塞。 2. 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 (1)备两个浓缩的营养液罐,存放母液。一个液罐中含有钙元素,另一个是不含钙的其它元素。 (2)浓酸罐。用业调节营养液的PH。 (3)贮液槽。用来盛按要求稀释好的营养液。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积,贮液槽的容积1-吨即可。贮液槽的高度与供液距离有关,只要高于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离。如果用泵抽,则贮液槽高度不受限制。甚至可在地下设置。 (4)管路系统。用各种直径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类的孳生。 (5)滴头。固定在作物根际附近的供液装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头和线性发丝管。孔口式滴头在低压供液系统中流量不太均匀,发丝管比较均匀。但共同的问题是易堵塞,所以在贮液槽的进出口处,也必须安装过滤器,滤出杂质。 五、无土栽培前景展望 从历史上来看,农业文明标志,就是人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干预和控制程度。实践证明,对作物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比较容易做到,但对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规土培条件下很困难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这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长。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不仅在干旱地区,就是在发达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也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水资源被超量开采,某些地区已近枯竭。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诚然,无土栽培技术在走向实用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从理论上讲,进一步研究矿质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减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无土栽培中的病虫防治,基质和营养液的消毒,废弃基质的处理等等,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人是要靠自己的

螺蛳粉质量研究论文

1、螺蛳粉的检验依据是DBS45,034-2018,其理化指标规定了水分、过氧化值、亚硝酸盐、黄曲霉毒素B1、食品添加剂、铅等指标;微生物限量中致病菌则涉及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米粉中霉菌等。2、水分指标和霉菌指标相关联,米粉含水量多易发霉,含水量太少又容易断裂,控制水分是保证米粉食用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3、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种指标,螺蛳粉配料中含有的油脂,可通过检测其过氧化值来判断其质量和变质程度。

在柳州本地吃螺蛳粉的话,卤菜更是吃螺蛳粉的重点。按照不严谨的主观感受来说,离柳州越远的地方,螺蛳粉店可以加的卤菜品种就越少,到了北方更是会变成其他的浇头/臊子,基本上偏离了传统螺蛳粉的配菜范围,也是一种比较好的本地化改良。柳州螺蛳粉店的卤菜包括且不限于猪脚、猪肺、猪肝、鸡脚、鸡肝、鸡菌(鸡胗)、鸡腿、鸭腿、鸭脚、鸭胗、鸭肠等等,重点突出一个“香”字。

依我这个本地人个人的观点来说,说酸笋是螺蛳粉的灵魂,不如说汤底、卤菜是螺蛳粉的灵魂。因为我们评判本地的螺蛳粉好不好吃,一般都从汤底鲜不鲜、卤菜香不香来评判,或者更细致一点,从腐竹和酸豆角的质量来评判,但基本上不会从酸笋、辣度来评判,甚至有很多本地人会选择不加酸笋和辣椒。

因此,说螺蛳粉臭,不如说是酸笋臭。但是我们爱吃酸笋也并不是因为酸笋臭,在我吃过的螺蛳粉里,其中的酸笋并不臭,而是具有独特的风味。

而据很多在外地读书的柳州同学反映来看,外地的螺蛳粉店普遍不正宗,甚至有一些店有一股厕所的臭味。这在柳州是绝对见不到,而且也无法接受的。这样的臭味很有可能是酸笋腌制过程的失误导致的。

现在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袋装螺蛳粉,都是柳州本地的品牌,其口味是有保证的。虽然和柳州螺蛳粉堂食还有很大差距,但不至于偏离螺蛳粉的基本口味。如果闻到朋友泡的袋装螺蛳粉很臭,可能很大原因是心理作用加成,而不是因为螺蛳粉真的很臭。如果是闻到外地店里的螺蛳粉臭,那可能店家要提高自己的水平了。

如果有朋友看到铺天盖地的“螺蛳粉很臭”的论调,以臭为香,以臭为正宗,甚至说“不臭不是螺蛳粉”,那肯定是上当了。

总而言之,螺蛳粉不臭,反而是很香、很鲜美的。如果想吃到正宗螺蛳粉的话,欢迎大家到柳州来旅游,吃美食,赏美景!

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啊!

镉对人体中枢神经、肾功能、生殖系统、骨骼系统、以及消化道都有很大的破坏力。镉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镉进入人体后很难排泄,可以干扰肾功能,严重的可以导致肾功能不全,甚至是尿毒症,镉会影响生殖功能,导致不孕不育。镉会导致骨骼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骨骼严重软化,多处发生骨折。镉会引起胃肠功能的失调,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螺蛳粉消费行为研究论文

因为它好吃、有特色,闻着真臭、吃着真香。爱吃螺蛳粉的人越来越多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背景下,螺蛳粉日益成为了消费者日常饮食消费的重要选择之一,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中呈现差异化的消费需求,螺蛳粉产品向垂直化方向发展。 从不同城市等级来看,一线、二线城市螺蛳粉消费者占比近七成。其中,二线城市用户是主要消费群体,的螺蛳粉消费者集中在二线城市,而一线城市的占比为。此外,低线螺蛳粉市场也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占比为,而四线及以下城市螺蛳粉占比达到,螺蛳粉消费潜力值得看好。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近年来生活节奏的加快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者对于方便快捷的食品依赖度越来越高。疫情影响加速了方便速食市场的回暖,同时,受直播带货的影响,螺蛳粉迅速成为方便速食品类中的“网红产品”。未来,随着大众对外卖的依赖逐步加深,方便速食成为食品行业新增长引擎,速食螺蛳粉发展前景向好

螺蛳粉之所以会成为年轻人的新宠,是因为他真的非常的好吃啊,其实我们会发现生活当中爱吃螺蛳粉的人还是比较多的,起码我就是这个样子的。其实一开始知道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是不太能够接受的,因为我知道它很臭,而且臭味真的特别的大。但是在尝试过第一次之后,我就刹不住车了,因为我觉得真的非常的好吃,而且说实话,我觉得闻不到太大的味道,可能是因为我比较喜欢吃这个东西吧,所以就比较免疫了,觉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味道。

当然有很多人都是不能够理解的,比如我的老公,他就是不能够理解的,他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喜欢吃这么臭的东西,每当我吃的时候他都会把我,赶到一个没有人,的地方或者是他自己出去,因为他觉得这个味道实在是太难了,他真的是忍受不了,他也不想要去尝试。其实这种东西就是这个样子的,喜欢吃的人觉得没有味道,觉得非常的像那些不喜欢吃的人就会觉得非常的崩溃,因为我觉得真的是受不了。不要说是吃了,哪怕是闻一下,他们可能都会觉得特别的崩溃。

其实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问题,喜欢吃就多吃一点,如果不喜欢吃就远离就好了呀,就好像榴莲这种东西也有很多人喜欢吃,也有很多人闻都不能闻。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讲,他们可能不太理解我们为什么会吃这么臭的东西,但是有些东西它就算是非常的臭,可是真的很好吃啊,就比如说臭豆腐。老年人之所以不喜欢吃这些东西,是因为他们没有尝试过,其实有很多老人家在尝试过之后发现也真的非常的好吃,也不光是年轻人喜欢吃的。

吃螺蛳粉和不吃螺蛳粉的应该成等比例吧 毕竟不是人人都喜欢一样东西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螺蛳粉起源于广西 正宗的螺蛳粉味道很不错 柳州的一流棒 有些人因为螺蛳粉的臭味而不喜欢吃 也一有些人因为不好吃而不喜欢吃 就像榴莲喜欢的人喜欢吃不喜欢的人就是不喜欢吃 所以我觉得喜欢与不喜欢占等比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