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奇与元杂剧女性形象共性是什么本文以唐传奇《霍小玉传》、《莺莺传》、《任氏传》、《李娃传》等作品为分析切入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类研究,探寻女性意识的表现,联系唐传奇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唐传奇女性悲剧命运以及其对后代文学作品产生的影响。关键词:唐传奇; 女性意识; 个性特点; 悲剧命运;传奇,唐代古典小说体裁,其特点是文辞生动、情节曲折、结构紧凑、刻画人物形象鲜明。唐传奇作为我国文学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对后世小说、戏曲、绘画、雕塑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众多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成为与唐诗并称的“一代之奇”。据李剑国《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统计,唐传奇共112篇,而《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中有118篇,有名有姓的作者可考者约70人。今天所见的文本,大都收集在宋初李昉等人编撰的《太平广记》中。在唐传奇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血有肉、个性鲜明、可歌可叹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和妇女悲惨境遇的描写,歌颂了唐代女性美丽智慧、忠于爱情、寻求人格觉醒的特点,从不同层面折射出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生存状态、生活理想和道德观念的取向。唐传奇中塑造的众多光辉女性形象,成为后代文学作品的原型和研究者的讨论话题。本文试从唐传奇中身闭深闺的闺阁之女、繁华都市的青楼之女、寄托虚幻世界的异类之女形象中分析女性形象特点及其命运根源。一、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特点由于产生于中国封建统治的繁盛时期,唐传奇女性形象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封建意识占据了主流,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成为女性意识的首要影响因素。(一)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罗网的闺阁之女形象“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妇女命运系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元稹的《莺莺传》中塑造了一个叛逆女性形象。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崔莺莺是贵族之后,名门闺秀。她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内心有“自去秋以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的感叹。由于长期生活在封建礼教的熏陶之下,一方面受制于父母的管教,对爱情胆怯、动摇,对情感压抑和禁锢;另一方面,对张生产生真情后对爱情的试探直至反抗,冲破封建礼教的罗网。崔莺莺外表端庄、娴静,内心却燃烧着爱情的火焰。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情与理的冲突使之处于摇摆不定的矛盾状态之中,所以,面对私自结合的不合礼法,她软弱、低头,甚至面对张生的斥责、即将被抛弃之时完全接受命运的安排,一味哀怨。这是闺阁环境给予她性格中的弱点。虽然为追求爱情勇敢叛逆,却始终没有逃离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落得个委身他人的结局。即便如此,莺莺仍有诗曰:“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流露出对张生“弃置”的幽怨之情,可悲可叹!如果说性格悲剧出自其本身,那么社会悲剧岂又不是导致其悲剧结局的诱因?(二)追求尊严和爱情的青楼之女形象中唐三大爱情传奇中,《李娃传》、《霍小玉传》的主人公都是青楼女子。青楼女子大多出身低贱,如李娃。她出场时,“明眸皓腕,举步艳冶”,郑生对之一见钟情。李娃的美貌和才华赢得世人称赞。她深谙人情世故,并未沉醉于门第阶级悬殊的爱情幻想之中,不甘于被压迫、被玩弄的命运。李娃性格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她大胆反叛,成为朝廷命妇,真是对封建礼教及其统治的极大嘲讽!这类女子有的未必出身低贱,如霍小玉,出身名门望族,因家道中落,虽为王府千金,但因母亲是婢女“出自贱庶”,而被赶出王府沦为歌女。她美丽多才,很有教养,憧憬美好纯真的爱情,由于处于社会最底层,被压迫的命运使她不敢逾越门第的牢笼。在与阶级地位相差悬殊的男子交往中,产生错误判断,对李益的真情,并没有得到回报,在仅有的一个相守八年的愿望也未能实现的情况下,爱情加速消逝,微小的愿望终成泡影,霍小玉“长恸号哭数声而绝”。霍小玉虽然生命结束,但是故事并未结束,新的反抗开始,她使李益昼夜不安,不得善终。霍小玉对爱情的执着达到了痴情的地步,对负心汉的反抗,与崔莺莺不同,她选择了更加刚烈勇敢的斗争,即使投入生命,为追求真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抒写了生命的悲壮和惨烈。霍小玉和李娃同为青楼女子形象,一个看透人间冷暖,一个纯真痴情,个性际遇虽然不同,但是对封建婚姻却有着几近统一的认识,使得她们的反抗遮不住封建意识的痕迹。(三)寄托虚幻的异类之女形象当现实社会中愿望难以实现之时,就通过非现实的意象来完成。唐传奇中刻画了许多花妖狐魅、神女仙姬等异类女性形象,在坚守自我中进行现实的逃离。唐传奇中的这些女性形象被赋予自由精神,把不合逻辑的现象转化成合乎现实的现象。如,《任氏传》中的任氏借助“狐”的形象,《离魂记》中的倩娘借助“离魂”的形式,完成了她们对爱情的追求,把现实中的理想寄寓于虚幻的世界。《柳毅传》塑造了一个面对不幸婚姻进行不屈挣扎反抗、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洞庭龙女形象。父母将之配嫁泾河次子,却受到婆家虐待,通过给柳毅传书得以解脱痛苦的婚姻。后再次抗拒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某之命,龙女获得反抗包办婚姻的勇气,与心上人柳毅结合,得偿所愿。唐传奇中的这些异类之女形象,反映了有唐一代人们对于爱情、生命的独特感悟。通过超现实的情节刻画,表达了女性对幸福婚姻的执着追求及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精神。这类女子的直白、大胆,震撼人们的心灵。二、唐传奇中的女性意识女性悲剧历来为文学作品所注重。自现实主义源头的《诗经》起就出现被弃女性形象,如《卫风·氓》、汉乐府中的《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女性形象。一系列悲剧形象为唐传奇中悲剧女性的出现提供了范本。唐中前期,经济繁荣,思想解放,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念较前期有很大进步,甚至出现强烈的叛逆性质,但从根本上来说,她们自身带有的封建礼教的烙印仍使她们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即便如此,强烈的女性意识仍旧凸显。(一)借助形象描写,刻画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唐传奇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的真正开端,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女性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弘扬女性主体意识。貌美如任氏的“妍姿美质”、霍小玉的“若琼林玉树”,才高如崔莺莺之“待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通过极具文采的语言,刻画出一个个有血有肉又极富个性的人物,如莺莺美丽深情、软弱自卑,霍小玉决绝果敢,李娃温柔可爱等。但是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虽有过人的聪明才智,毕竟居于无权地位,许多女性的最大愿望不过是将命运和希望寄托在自己钟情的男子身上。崔莺莺自怨自艾的个性,使其背负“自献之羞”的思想包袱而不能自拔,其悲剧固然有其自身性格悲剧,又何尝不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社会悲剧?对比崔莺莺,霍小玉的追求和执着达到了痴情的程度,面对同时负心汉,霍小玉反抗得更彻底,她把满腔深情化作强烈的仇恨。其悲剧是命运悲剧,充满了对等级森严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二)不甘于从属地位,独立自主追求爱情中国古代是男性主宰、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的时代。封建制度束缚下女性地位虽有所提高,仍不免上演一幕幕人生悲歌。唐传奇众多女性对爱情义无反顾的热烈追求,体现出她们不甘被动等待幸福的自觉意识。如,霍小玉不是消极等待李益的出现,而是尽自己所能去追求。许多唐传奇作品直接以女子名字为题,为女子立传,本身就充分表达了她们的自由精神,反映她们对感情的理解和思想水平,在对婚姻的追求中对自我意识和理性的追求。总之,众多女性形象就是这样频频出现在现实题材和超现实题材的故事中,运用女性话语,彰显其品格个性。(三)超现实力量的表达,赋予女性角色另类思考《柳毅传》中的龙女,无法忍受丈夫在外寻欢作乐及对自己的百般虐待,不堪忍受公婆对她的待遇,选择抗争到底,借柳毅传书来解放自己。这种借超现实力量来反抗封建社会的表现形式,将无力改变现实的渴望寄托给了非现实的世界。这种另类思考,体现出女性意识的更高觉醒。她们表现出的反抗精神,为以后的作家所继承,开创了关注女性意识的新时代,为后世宋、元、明、清女性题材创作开辟了道路。传奇中的女性甚至直接成为后代小说、戏剧、话本的女主人公。如,以《李娃传》为题材的宋话本《李亚仙》、明传奇《绣襦记》等。《莺莺传》的流传剧本更是多不胜数,着名的有金朝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续西厢》等等。总之,唐传奇中刻画了众多女性形象,并对其悲苦做了积极探究,是中国小说史上对平凡女性执着追求的一次集中展示,成为中国文言小说的第一次高峰。
浅谈唐传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唐传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 要:唐传奇作家中的爱情作品,大都是描写“佳人”和书生的恋爱的。这类“才子佳人”的恋爱要比封建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进步得多,揭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充分地表现了她们的心灵之美,使她们不但有美丽的外貌,还具有冰清玉洁的胸怀。她们大都心地善良,纯正,爱情专一。本文就霍小玉、崔莺莺的形象做了一点分析,她们是古代敢于反抗封建礼教、努力争取婚姻自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关键词:唐传奇 女性形象 生死不渝
唐代,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黄金时代。唐代的文学家们,除了留给我们一座光芒四射的诗歌金山之外,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小说艺术宝库,这就是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唐传奇。
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本文就爱情作品中有代表的女性形象,试加分析。
一、失足妇女的形象
在唐代传奇爱情作品的女性形象中,失足妇女的形象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唐传奇的作家们,就像玉工雕琢玉一样,去了在失足妇女身上的丑恶顽石,还给她们美玉的面貌,热情地歌颂了她们的高贵品质。这类作品中,蒋防的《霍小玉传》是最突出的。这篇作品,历来被称为唐传奇的压卷之作。其中的霍小玉这个人物,也是整个传奇作品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
霍小玉是一个容貌美丽而又多才多艺的少女。作品一开始就由媒婆鲍十一娘的嘴介绍小玉说:“资质浓艳,一生未见;高情仪态,事事过人;音乐诗书,无不通解。”可见她的才貌双全。她和李益第一次见面,便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才调风流,仪容雅秀”的待官的青年进士。在其欢爱之际,为打动李益,她流涕观生曰:“妾本倡家,自知非匹。今以色爱,托其仁贤。但虑一旦色衰,恩移情替,使女萝无托,驮扇见捐。”这些话,表现了她对李益狂热的爱,也表现了一个风尘女子的可怜地位,预示了她的悲剧结局。两年以后,李益终于得安(授“郑县主簿”),小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日夜担心的事就要来到了。“盟约之言,徒虚语耳”,她对李益的盟约,不抱任何幻想。如果说前次她对李益的话还主要是怀着爱极怕失的话,这一次她冷静地考虑了自己和李益今后的关系。她清楚地认识到,在当时社会里,像她这样身份的妇女,是绝不能与李益成长久夫妻的。作为李益,本来因“转盼精采射人”才爱上小玉的,一旦成了朝廷的.官吏,他怎能放弃自己一步步向上爬的机会来要霍小玉为妻呢?因而一到家里,他就立刻遵母命聘表妹卢氏,千方百计,到处借贷以凑成百万聘财,无情地抛弃了小玉。小玉不但温柔多情,而且刚烈不辱,以死来殉美好的爱情,以死来控诉“负心汉”的罪恶。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霍小玉的悲剧,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作者正是凭借这一形象,揭露了封建婚姻的不合理,谴责了“负心汉”的罪恶行径,高度地赞扬了生死不渝的爱情。
二、贵族少女的形象
唐传奇爱情作品女性形象的另一类是贵族少女的形象,作者通过这类形象,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少女们精神上的桎梏和虐杀,大胆地赞美了少女们为争取自由的爱情生活所作出的努力和反抗,这类形象以元稹的《莺莺传》中的莺莺为代表。莺莺是唐代“三大姓”之一的崔氏之女,她家里“财产甚厚,多奴仆”,生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莺莺从小受着良好的封建教育,故而她不可能像身为失足妇女的霍小玉那样多少带点野性地去爱,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情。封建礼教把青年男女之间正当的爱情,视若洪水猛兽,极力地加以扼杀,而这种感情,却正像“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在封建礼教的强压下,顽强地生长着。莺莺形象的可贵之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这种矛盾,细致地描写了莺莺在“情”与“礼”的斗争中艰难地向前跨进的每一步,展示了“情”最终战胜“礼”的全过程。
但是,悲剧终于来了,莺莺在经过了痛苦的心灵折磨,挣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之后,却被张生凭借礼教的观点,冠冕堂皇,轻易地把她抛弃了。在绝望中,她出嫁了。她没有像霍小玉那样去怒斥张生、为情而死。当张生再次要见她时,她不见,只赋以短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这里面有愤愤的不平,有淡淡的哀怨,也有含蓄的讥讽,这就是崔莺莺式的反抗。作者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描写了崔莺莺这个特殊的性格。但从莺莺的身上,我们又看到了处在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千万贵族少女的影子。尽管《莺莺传》的作者从封建礼教的观点出发,诬蔑莺莺是“尤物”,“不妖于身,必妖于人”,称张生这个伪君子为“善补过者”,然而说教总是苍白无力的,形象才是有血有肉的。读过《莺莺传》的人,首先激动人心的就是莺莺这个敢爱敢恨的形象,恐怕这是作者开始所未料到的,这就是所谓的“形象”大于思维吧!
唐传奇的女性形象,无论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首要的地位。作家们对这些形象,都倾注了深情,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这是由于传奇的作家们大都是出身于寒门的知识分子,他们当中许多人虽然中了进士,但由于受制度的限制,在社会上大都是不如意的,他们满腹经纶,但怀才不遇,广大妇女们的遭遇就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另外,由于他们受城市居民(主要是商人、手工业者)的思想影响,要求个性解放,加上唐代没有像清代那样残酷的文字狱,因而他们能大胆地述写社会底层的妇女,热情地赞扬她们的高贵品质,暴露唐帝国若干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寄托个人和人民的美好理想。所以他们笔下的妇女形象,大都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型。这些形象的塑造,奠定了传奇作品在我国小说史上的突出地位,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晨译注《唐人传奇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
[2]于非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3]北京大学中文系编《中国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4]胡克善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简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3月.
[5]李简著《元明戏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6]《文艺理论争鸣辑要》.上海文艺出版社,上册,1983年.
唐传奇是一种文言短篇小说,是在六朝志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对此鲁迅曾有论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朗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胡应麟(《笔丛》36)云,“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幻设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代称小说为传奇。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成熟。因为它已超出了记录传闻逸事的范畴,而成为文人有意识的创作。唐人传奇大体可分为三类内容:1�神怪故事。这是直接继承笔记小说的神仙怪异小说,著名作品有沈既济的《枕中记》、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这两部作品讽刺了热中功名富贵的封建士子。2�恋爱故事。这一部分是唐代传奇小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如《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柳毅传》等都是有名的作品。它们大都歌颂坚贞不渝的爱情,谴责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争取婚姻幸福的妇女形象。《柳毅传》讲的是落第书生柳毅替遭受婚姻折磨的洞庭龙女传书,使她获得解放,后历经坎坷,俩人终成眷属的浪漫故事。人物描写是这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柳毅的正义、龙女的深情、钱塘君烈火般的个性,都刻画得十分鲜明。它用幻想反映现实的手法,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李娃传》通过*女李娃与荥阳公之子这对地位悬殊的恋人历经风雨,终于获得幸福的故事描写,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歌颂了郎才女貌的爱情标准。小说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笔法清丽。3�侠义故事。这类作品描写侠客义士惩强扶弱的英雄行为,代表作品有《红线传》、《谢小娥传》等。唐人传奇不仅在题材、思想上超越了前人小说,而且艺术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较之魏晋南北朝小说,情节更曲折完整,人物性格更鲜明,文辞更华艳,结构更阔大。在唐人传奇中,很多篇章描述了一个人物某段时期或一生的经历,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及思想发展。唐人传奇是中国风格小说形式的开始,它的体制短小,但初具长篇小说的轮廓《李娃传》是我国唐代小说中的名篇,是少数杰作之一。除了其思想深刻,情节曲折之外,其中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是它的闪光之处。与《霍小玉传》相似,都是写贵族子弟和一个妓女相恋的故事,但是人物形象,性格,到最终结局都有很大不同。霍小玉是出身王室,初落风尘,涉世未深。(故霍王小女诸兄弟以其出身庶出,不甚收禄,资质浓艳,一生未见。富情逸态,事事过人。言乐诗书,无不通解。)而李娃则是一个久落风尘烟花寨中的老手,(李氏颇赡,前与同之者多贵戚富族,所得其广,非累百万,不能动其志也。)她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老练。霍小玉就显得天真幼稚了些。这一点也可以从霍小玉单纯盼望李益回到身边,而李娃在荥阳生才空人穷时,和老姥设计驱逐,手法干净利落,一点儿不露破绽的对比中看出。李娃开始也是和荥阳生互相钦慕而走到一起的,初见荥阳生时,她“回眸凝睇,情甚相慕”,回后荥阳生借口租房来访李娃,对她吐露心曲之后,李娃回之以“我心亦如之。”后来荥阳生资财仆马荡然无存时,“姥意渐怠”,而李娃却“性情弥笃”,但为什么李娃却还与老姥一起设计把荥阳生赶走了呢?为什么她不像霍小玉那样等待自己心爱的人回到自己身边呢?这还得回到李娃的身世。李娃二十年的风尘生活(二十年衣食之用以赎身)把她磨练成一个有经验的,老练的人。风月场上的是是非非她看得多了,也看得透了,于是就是面对爱情她依然能用理智,冷静处理。虽然手法显得残酷无情,但其实她内心也是有激烈的斗争,也是充满痛苦的。因为当看见荥阳生“愤懑绝倒,口不能言”时,便上前“抱其颈,以绣襦拥而归于西厢”的一个细节就写出她其时她真诚的痛悔之情。而后她不惜与老姥周旋,赎身以抚养荥阳生,资助他成就功名。而当荥阳生高中之后,她又功成身退 ,又可以看出她冷静理智的出事原则。对荥阳生的学业,她严格要求,审时度势,恰倒好处地把握时机,其老练,精明,沉稳,果断,眼光,气度,见识都直压须眉男子,另人佩服。而后团圆之后,她“妇道甚修,治家严整,极为亲所眷,向后数岁,生父母偕殁,持孝甚至。”至此,一个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便树立起来了。连作者都直言称赞她“倡荡之始,节行如是,虽古先烈女不能愈也,焉得不为之叹息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李娃是一支浓丽芬芳的鲜花,虽然被世俗所染,但她的人性并没有泯灭,她还有善良的心地,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暂时被掩藏起来而已,但一经外物撞击就会闪出动人的火花。李娃这个拥有丰富立体感,和性格多侧面的,沦落风尘的美丽女子的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闪闪发光,至今不朽!使《李娃传》在唐传奇中超凡脱俗,卓然立冠!
始于某明媚午后,或缘于某干脆面卡片,渐迷于怪力乱神,即所谓“子不语”之属,既慨然乎古人语天马星空之甚,尝抚掌称怪,啧啧曰奇,至于兴致渐增。值多读《山海经》、《搜神记》及《百鬼夜行》诸卷于近日,复窥一二,适往见动漫者数,其有所思,遂广猎之,记之以笔墨,得此列,既自娱自乐,亦飨诸看客。 深思之,较深刻的记忆还属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及的“美女蛇”(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山海经》这部奇书。 作为本系列之首,要讲的便是我最感兴趣的,它就是大名鼎鼎的 九尾狐 。 关于九尾狐的记载,最早见诸《山海经》,有两处,青丘山与青丘国。 于青丘山,《南山经》记:“(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即,《南山经》中的九尾狐是种食人兽,叫声如小儿啼哭,噉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气。 于青丘国,《海外东经》记:“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 郭璞注谓,“其人食五谷,衣丝帛”。以此看出,当时青丘国人民的生活富足安康。 另,《大荒东经》又记:“ 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郭璞注谓:“太平则出而为瑞也”。此青丘国与《海外东经》所记无异,这也是九尾狐出自青丘国传说的来源。 自东晋以来很多画家为山海经作图,现所能看到的的山海经图,多为明清时代绘画与流传的图本,版本众多,仅示其二。 当然了,当代版本亦是不缺的,个人独独钟爱于 杉泽 的绘本,他现在在绘制“百鬼”系列,相当期待,强烈给大家推荐这位年轻的画师! 下面开始讲九尾狐在我国文化传承中发生的变化。 据《白虎通德论·封禅篇》记:“德至鸟兽,则九尾狐见。九者,子孙繁息也,于尾者,后当盛也。” 《瑞应图》说周文王得到九尾狐而东夷来降。 注释《山海经》的郭璞更是对九尾狐情有独钟,作《九尾狐赞》:“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翔见,出则衔书。作瑞周文,以标灵符。” 从各古籍记载及后世注解来看,九尾狐最初都被视为灵瑞之兽。甚至于,上古时期,东夷南方有氏族部落以九尾狐为图腾,有史可稽者,有二,曰 涂山氏 ,曰 纯狐氏 。 【涂山氏】 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记:“禹三十未娶,恐时之暮,失其制度,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 九尾白狐 ,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其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这便是“ 禹会涂山女 ”的故事,其中天人感应色彩浓厚。 据研究表明,这场婚姻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时涂山氏为东夷大族,军事力量强盛。大禹此举便是为乘东夷之便,以争王位之实。(由此看来,大禹还是个倒插门女婿……) 《吕氏春秋》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也就是说,大禹只告了四天“婚假”,即“复往治水”。后来《史记》又记:“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站在涂山氏女的角度来看,大禹的这些行为确是令人寒心。夙夜盼夫得归的涂山女娇,望穿秋水,心声转化成流传千古之音,“ 候人兮猗 ”。如《吕氏春秋》所记:“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而这被称为 南音之始 ,是有史可稽的 中国第一首情诗 ,也成为爱情诗规格和气质的圭臬。涂山女娇,也因此成为中国远古神话中的诗歌女神。后来的《诗经》、《楚辞》用“兮”这个字,都明显是受到了这首歌的影响。 众所周知,商之前的华夏大地处于云雾缭绕的神话社会阶段,至于夏是否真实存在过至今存疑。自然地,这个故事在流传中便掺杂进更多的神话成分。说,大禹娶的涂山氏女娇即是那只九尾白狐。如此,九尾狐一族跟大禹是姻亲关系,此风光无两之事,后世文学作品中狐狸精们言必涂山后裔,以耀血统之高贵。 【纯狐氏】 发生在纯狐氏身上的故事与后羿有关(没错,就是后羿),故事是这样说的。 夏朝有穷国君后羿的妻子纯狐氏也是纯狐部落(国)的人(以国名为姓),与寒浞合谋,在三年时间内,陆续害死大臣武罗、伯因、熊髠、尨圉等人。后羿十九年(己卯,前2022),在后羿寝宫,寒浞与纯狐通奸时,被酒醉后的后羿捉奸在床。后羿欲杀死寒浞,反而被寒浞杀死在床上。寒浞随即宣布后羿的罪状,然后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立纯狐为正妃,以庚辰年(前2021)为寒浞元年。(后羿也是悲剧,被反杀了......) 以上便是上古时期狐的形象,与女性色彩关系密切,但 狐女的品行则很不同。此中孕育出了后来的分支演化。 图腾是神圣的,作为图腾崇拜的动物,在当时的文化观念里也被当作神灵来对待,既能降福也能降灾。 到了后来战国时期兴起符命文化,狐因图腾的神圣性而进入了符瑞文化体系,被作为祥瑞之物,在战国时期的一些文献中记载狐、九尾狐等贡品,青铜器上有九尾狐图纹。 到了汉代,符命文化大兴,汉石刻画像及砖画中,常有九尾狐与白兔、蟾蜍、三足乌之属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祯祥。不过 从西汉起,狐观念开始出现分化,出现了妖化狐的倾向 。相比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灵物如龙凤,狐一直生存在人们的视野中,寻常而行为不端,高高在上的神化色彩难免渐失,导致人们的崇拜心里也渐失。简单来讲,就是物以稀为贵。 到魏晋和南北朝仍是如此。间或有祥、妖并存的看法。 从六朝开始,“狐媚”、性淫的观念就一直延续下来,狐的妖精化开始定型 ,且密切地与性有关。狐开始会“象人之声”,逐渐化为人形,以此法作祟祸害妇女,南北朝时期志怪之谈流行,此期淫惑人的大部分还是雄狐。后来,雄狐的妖行也被转移到雌狐身上。《搜神记》引道士云:“狐者,先古之淫妇,其名曰阿紫,化而为狐。” 隋唐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狐文化大盛。唐传奇中有大量关于狐妖狐魅的作品。唐代流行狐神崇拜,且在家中进行祭祀,因此这是一种民间的信仰。但是这里的狐神已不是正神,而是妖神。《朝野佥载》记:“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有谚云:“无狐魅,不成村”。 及至北宋初期,九尾狐被大幅度妖魔化并彻底妖化。宋《侯鲭录》里说:“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田况《儒林公议》说宋真宗时陈彭年为人奸猾,善于“魅惑”皇帝,所以“时人目为九尾狐”。可见九尾狐在人们心中已经不是什么好东西了。 到了明清时期, 小说文化盛行 ,九尾狐的形象被《武王伐纣平话》和《封神演义》彻底颠覆,深入人心,且至今都没被平反。这两本小说里的九尾狐,更准确地说是千年九尾金毛狐,附身于有苏氏妲己,奉女娲之命下凡祸乱殷商,行尽残暴之事。妲己的结局是在武王克殷后被姜太公用葫芦取了首级,之所以费如此周折,是因为行刑的刽子手被她那“千娇百媚眼”撩拨得无法下手。 《封神演义》描绘的九尾狐狸精妲己的形象,把古来关于淫妇型狐妖媚人的观念推向极致,也把女色禁忌观念和“从来女色多亡国”的女祸观念推向了极致。 从九尾狐涂山女到九尾狐妲己,九尾狐的神圣和光荣彻底丧失,九尾狐成为最淫最魅最坏的女人的象征。从万众企盼到人人唾弃,不得不说是九尾狐的悲哀,是万万千千的通俗小说家们“齐心协力”把她推向了万劫不复之地,简直是千古奇冤。 作为我国大唐王朝铁杆粉丝的日本,与我国盛极一时的狐文化一脉相承,九尾狐形象在其文学作品和 ACG 领域频繁出现。 漂洋过海来到日本,这里也有一只极负盛名的九尾狐,岛国人民称其为 玉藻前 。实际上,从江户时代开始,玉藻前与酒吞童子以及大狱丸(也有说大天狗),并称 日本三大妖怪 。 时日本境内,有武士,苦于年长无子,遂前往寺庙拜佛求子。假此良机,一 白面金毛九尾狐 化为女婴,现身于武士回家途中,心地善良的武士夫妇感念心声得到佛祖回应,便将女婴收养,取名为藻。 藻女天生丽质,美艳惊人,以至乡邻尽知,其18岁时被召选入宫。很快,她就成为了天皇鸟羽上皇的嫔妃。因其貌美如花,能歌善舞,深得天皇垂爱,可谓集后宫三千宠爱于一身,被誉为“ 自体内散发出光芒的贤德姬君 ”,因此被赐名为玉藻。天皇无心朝政,整日与其寻欢作乐,传说中她施展狐媚之术吸食天皇精气,天皇便一天天憔悴下来,并最终卧榻不起。御医使劲浑身解数也无法查明病因,这引起了大臣们的猜忌和怀疑,于是请当时知名 阴阳师安倍泰成 (安倍晴明的后代)暗中对她进行了占卜,并使其暴露本体,她见事情暴露,便匆忙逃离京城。 随即,天皇派出讨伐大军紧追其后,双方在 那须野 (地名)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由于玉藻前妖术无边,讨伐军伤亡惨重。但随后讨伐军再次出击,对玉藻前展开了更加猛烈的追击。无处可逃的玉藻前在讨伐军将领的梦中化为他母亲的模样,祈求他放弃攻击,然而这一切未奏效。她最终被贯穿腹部,砍下头颅,就此气绝。 但玉藻前死后,野心和执念不灭,尸体变为巨大的毒石,散发出的毒气杀死了附近的动物。村人后来称之为“ 杀生石 ”,其毒气在鸟羽上皇死后也未散去。期间人民多次请高僧为其镇魂,但都为其毒气所害。直到南北朝时代(日本的一个历史时期)会津元现寺的第一代主持玄翁和尚才将杀生石成功破坏,而被破坏的杀生石飞散到日本各地。 要注意的是 ,关于玉藻前的早期传说中被没有提及她的出生事迹,直到高井兰山《 绘本三国妖妇传 》这本书(江户时代文化元年(1804年)),日本才开始将她与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和神话人物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现代玉藻前身份的设定。 鉴于在中国流传已久的妲己妖狐祸国殃民的故事,与玉藻前的故事有惊人相似之处,且能跟中国的妖怪攀上关系算是一件昭显身份的事情,于是岛国人民脑洞大开,玉藻前便有了一个完整的“狐生”经历。 故事得接着从妲己说起 ,当时附身于妲己的千年九尾金毛狐只是肉体被斩杀,其元神却得以逃脱。本受女娲指派,助吾王伐纣,奈何事成之后,女娲翻脸不认账。 女娲娘娘曰:“吾使你断送殷受天下,原是合上天气数;岂意你无端造业,残贼生灵,屠毒忠烈,惨恶异常,大拂上天好生之仁。今日你罪恶贯盈,理宜正法。” 这让九尾狐吃了一个哑巴亏,出力不讨好,脏活累活全干了,最后还惹来一身骚,作为一介小妖(相比于女娲),敢怒不敢言,于是它踏上了复仇之路,决定要报复世界。 九尾狐选择往西逃往印度,她以太子妃 华阳夫人 的样貌示人。在此期间,狡诈的她假传了神谕,让班足太子宰杀一千位国民祭祀湿婆的化身“大黑天”。不过在此过程中,白面金毛九尾狐被仙草点出了原形,而后落荒而逃。 逃回中国的九尾狐,暂时过著隐姓埋名的生活,它在等待一个时机。 终于,在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者吉备真备到中国来,九尾狐趁机溜进了吉备真备的船里,成功抵达日本。 这就是那只跨越了不同国度,活了几千年的九尾狐。 可以看出,无论是妲己、华阳天、玉藻前,她们的故事大同小异,关系很明显,日本九尾狐神话就是受中国和印度神话的直接影响。 说到妖怪,这里我要吐槽的,是我一直想不通的一点。日本的妖怪 90% 来源于中国,且至今日妖怪文化繁荣盛行,相关主题在游戏、漫画中生根发芽,欣欣向荣。反观国内,做个游戏涉及到妖怪时,言必和风系,还真有那么多人买账,真是白白浪费了老祖宗们花费在《山海经》、《搜神记》等奇书上的心血,它们都躺在灰尘下睡大觉,岛国赚得是盆满钵满。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文化传承上,日本做的比我们好太多。 说来也神奇 ,刚好写完这篇稿子后,我的chrome new tab 背景图恰好切到了一只幼狐,且眼睛就那样死死盯着我,这大半夜的..... 1. 《山海经》 2. 鸟山石燕 《百鬼夜行》 3. 玉藻前 维基百科
狐狸是一种极为狡猾的动物,自古以来,魅惑人心的狐妖形象,倍受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青睐。《封神演义》一书中,有着奉女娲之命患乱商纣的美艳狐妖妲己,《聊斋志异》中善良可爱的辛十四娘;到了近代,与狐妖有关的影视作品也不在少数,刘亦菲在《二代妖精》中出演九尾狐,一部《青丘狐传说》,更是上演了一场狐妖与凡人之间的爱恨纠葛。
千年前狐妖起源,为祥瑞象征
人妖之恋一直是古代志怪小说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一类的神话故事,也唯有狐妖被赋予如此多变形象和意味深长的含义。他们时而邪恶、时而善良、时而娇俏、时而魅惑,从远古神话,到明清小说,狐妖是一种备受文学家青睐和引用最多的文学意向,然而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文化思想。千百年以前的狐妖,并非只是美丽女子的化身,它在志怪小说中多变的形象,远比人们想象中的更加多样化。
中国最早以狐为意象文化的文献记载,最早能够追溯至《越王无余外传》一文中。此文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禹一直未曾娶妻,他在三十岁的这一年,偶然途径涂山,无意间看到了一只九尾白狐,他继续赶路途中,又听闻涂山人在唱九尾狐悲歌,他觉得在涂山就能够找到自己的姻缘。后来他娶了涂山女为妻。有人觉得,其实那位涂山女就是九尾狐,而且涂山氏族更是以狐为图腾。所以古人对于狐的认识,其实起源于狐图腾崇拜。
经历了远古时期,狐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符瑞信仰。《山海经图赞》中称:“青丘奇兽,九尾之狐。……作瑞周文,以标灵符。”这一注解明确指出,九尾狐是一种瑞兽,它甚至还象征着国家兴衰。其实战国时期的九尾狐,已经被奉为吉祥物的化身。这里还有一个点会令人们疑惑,为何在狐狸中只有九尾才是吉祥的化身。其实这一点还要结合中国古代“九”这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来解读。
古人云:“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神话中的盘古可“一日九变”。所以“九”这个数字,一直用来代指数量的极限,所以九尾狐也是如此。除了数字含义以外,人们视九尾狐的吉祥物,还起源于远古的生殖崇拜,“九尾”其实指狐狸有九阴,这一点对于生殖繁衍后代无比重要,所以九尾狐逐渐成为了一种远古时期的精神崇拜,更演变成为“子孙繁息”的象征。它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图腾象征,更是历经千年的文化沉淀。
魏晋时期,人狐之恋初具雏形
然而进入汉魏晋六朝时期,狐的意象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开始被“巫术化”能够称之为祥瑞的狐,都是十分特殊的,只有九尾狐、白狐、玄狐,这些形状特殊,颜色特殊的狐,才能够成为帝王之命的象征。这样一来,只有这些特殊的狐才带有资格带有祥瑞光环。天下之狐犹如芸芸众生,那些普通的狐被迫失去了神性,只能堕落为妖精,甚至就连从前都奉为神明的九尾狐,同样跌落神坛。
鲁迅先生曾说过:“六朝人视一切东西,都可以成妖怪”,更有许多历史文献表明,魏晋六朝时期巫术盛行,这种思想更是蔓延到了文学领域。因此魏晋六朝是成为了中国志怪小说渐趋繁荣的一个独特时期,狐由此成为这一时期只怪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就是在这个巫风弥漫的时代,狐失去了原有的神性,在文人的笔下,他们的形象开始被巫术化,甚至妖精化,与原来的狐意象大相径庭。
东汉《说文解字》中对于“狐”有着这样的解释:“妖兽也,鬼所乘之”;西汉《易林》中已经完全将狐妖兽化,甚至被当时的人们是做一种邪恶之物,它们可以使人生病,在民间也开始流传狐妖蛊惑人心之事。这就导致在往后的观念中,狐被定型为了“妖媚之兽”,由此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开始形成。过在西汉时期,狐仍然是以兽形出现的,它们并不具备人形。
随着时代的发展,狐逐渐被妖化的同时,它们也逐渐被赋予了人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汉人曾经提出过,狐“像人之形”这一观念,到了东晋,《抱朴子·登涉》一书中更有记载,狐已经开始幻化人形。然而这一时期幻化人形的狐妖,并非只有电视剧中的美女形象,它们也能幻化成男子出现在凡人面前,使女子迷惑心智,从而达到性占有的目的。随着《搜神记》中千年狐妖阿紫形象的出现,以后的狐妖大多以女子为化身。
狐妖之所以会演变成这种形象,其实就是因为男权社会的影响。当远古时期的母系制度终结以后,女性不再拥有从前的崇高地位,,他们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主体,甚至成为了整个男性社会的附属物,随着女性的地位日益低下,对于女性的歧视观念也随之产生。所以在文人笔下为了体现这种性别歧视以及对女性的偏见,他们开始将这种歧视强加在了狐妖身上。
再加上魏晋时期的人狐之恋故事已经初具雏形,当然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虽然具备后世同等类型故事中的一些基本情节要素,但是在这些人狐之恋中,并没有体现真挚爱情。因为狐妖在魏晋时期,只是一种非理性的诱惑,狐的化身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求,同时更揭示了人类好色的这一劣根性。也因为人狐之恋的出现,导致了“狐狸精”在这一时期彻底定型。
唐宋元明清,狐妖逐步世俗化
唐宋时期上启魏晋六朝,但是这一时期的狐意象,并没有被魏晋时期的狐意象彻底影响,与之相反的是,这一时期的狐传奇小说,很大程度上摒弃了狐妖皆恶的观念,唐宋时期的文人,给狐妖赋予了人性美,让他们更加世俗化,也更加能被社会底层的人们所接受。唐朝的狐就已经开始摒弃“狐本为恶”的概念,比如在《广异记》一书中,有几则故事,都是狐为人妻、狐为人婿,然而他们接近人类并不是出于恶意,而是对人怀有好感。他们不仅不作恶,反而会帮人、助人,甚至遵守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纲常。
不仅如此,狐妖甚至还成为了一种倾国倾城、善美之性的代表。这一源头开始于唐代《任氏传》中狐妖形象,小说中的狐妖任氏,是一位倾国倾城的美女,男主人对于狐妖也不再是从前的恐惧心理,他们反而更加依恋和渴求狐妖的恋情。发展至宋元时期,狐妖的这一形象更加丰满,她们不再是蛊惑人心的妖精,她们能歌善舞,姿色过人,同时具有人类的善良品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梦想,所以唐宋元时期的狐妖,已经成为了一种美好的化身。
明清时期,也是狐意象逐渐丰满的一个重要时代,但是这时候的狐妖形象又发生了重大转变。唐宋元时期的狐妖被世俗化,而明清时期的狐妖彻底被艳情化,同时也带上了一抹风花雪月的浓厚色彩。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一书中,关于人狐妖的故事也非常多,除了昔日的狐妖美好形象以外,这一时期的狐妖形象,又刻意的放大了“淫邪”一词。其实至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也密切相关,君主集权制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导致整个社会底层一片压抑,实行的八股取士,更是让整个社会出现了众多的失落书生。
这个时候,就会有这样的故事出现,那些女性的狐妖角色,会出现在素昧平生的落魄书生床塌前,当这样一个美艳异常的狐妖形象出现以后,书生也会摒弃世间的繁文缛节和功名利禄,只想着纵情放任自己,甚至沉迷于这份恋情所带来的欢愉之中。
毋庸质疑的一点是,狐意象在发展演变的这千年时间里,他们在文人笔下逐渐具有了意识性,其实这是一种人赋予这个意象的意识。远古时期,狐只是一种人类所崇拜的图腾文化,然而发展到唐宋元明清,狐开始具备自己的意识与情感,狐逐步世俗化,成为了古代文学长河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写作题材。每次重读古人的狐妖志怪小说,其实都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这一点。
李娃,年仅二十,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妓女,一开始以妖艳的身姿吸引了荣阳生,温柔多情,但也深知自己与他不配,当鸨母尽荣阳生钱财的时候,李娃看到他的悲惨生活,不禁后悔莫及,心痛不已。毅然与鸨母断绝关系,倾全力帮助荣阳生,当他功成名就之时却提出分手。李娃过人的清醒,明智,坚强和练达,是李娃精神的闪耀之处。莺莺,由喜至悲,以张生的背信弃义作为结局。莺莺在与张生的过程,是一个情理冲突,以情胜理的过程,她对情爱十分渴望,导致礼教之防之分脆弱,另外一方面对结局的担忧又使她在每次的热情迸发之后表现出对张生的冷淡。霍小玉,其母是霍王婢女,自己也沦为妓女,与李益相爱,只求八年的幸福生活。以后便任李益自由,但是残酷的现实粉碎了她的想法,李益一回家便取他人为妻,小玉相思成疾,百般设法只求想见一面,最后黄衫豪士将李益拉倒小玉处,小玉悲愤交加,从温柔多情,变成刚毅冷峻,渗透着无比的戚怨。怒斥之后,亡。三者皆对爱情充满了向往,无奈封建制度的制约与男子的薄情寡义,导致无法享受生活的美好,不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三位女子,皆为了爱情付出一切,在付出的同时,也都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行为大胆,危险。奈何感情喷薄,无法阻拦,如飞蛾扑火。作者表现出她们对爱情的渴望,是种纯真美好的感情喷发,也是作者本人对于真爱,自由的向往。但是悲剧的结尾同样告诉读者,在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下,追求真爱也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事情。李娃相对于莺莺和小玉更为成熟,莺莺是少女情怀,内心更为矛盾,小玉虽能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但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难以抑制悲愤的爆发。
1、不注重外在形象却独具魅力中国封建社会认为女性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被认为是男人的依附,因此女性的外在就显得格外重要。而施耐庵笔下的三位“女汉子”的形象,都显得平庸甚至丑陋。除扈三娘略有些姿色外,母大虫顾大嫂的形象是:“眉粗眼大,胖面肥膘。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个时兴钗镯。”而母夜叉孙二娘的形象更为骇人,书中说她“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锥似粗莽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这样的形象实在和我们所了解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相差甚远,没有了温婉贤淑的气质,反而让人觉得五大三粗。再看配饰,古代女子都很注重仪容,钗环首饰必不可少,但是看看孙二娘的装扮“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这也是不符合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的。但是她们却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独特魅力。她们并不依靠长相而活,做事雷厉风行,果断而爽快,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2、精神独立又重情重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处于社会最底层,她们要学习“三从四德”,要侍奉公婆,体贴丈夫,是典型的“男强女弱”。而施耐庵笔下的三位女性却不同,比如顾二嫂,书中说她有时候发起脾气来,提起井栏就打老公的脑袋,众人赶紧想办法救她老公。孙新对于劫狱的计划有点犹豫,顾大嫂就立刻要跟他分个高下。且顾大嫂生来不会做闺阁女子擅长的针线之事。又比如孙二娘,她没上梁山之前是开店做生意的,面对每天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客人,孙二娘并没有传统女性应有的羞涩,她言语豪爽,穿着大胆。非常善于交际,不符合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有扈三娘,古代对于女子改嫁是有非常严格的要求的,这是因为古代有“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的思想。但是扈三娘并没有遵循,在她丈夫祝彪死后,扈三娘嫁给了王英,然后随着上梁山与王英并肩作战。水浒中许多精彩的战斗都有王英扈三娘夫妇的身影。水浒中的三位“女汉子”都与当时的封建礼教格格不入,她们精神独立并不依赖于他人,同时她们又重情重义,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在原著中,顾大嫂听到远亲解珍和解宝被害入狱后便和丈夫商量劫狱救人,而解珍也知道,如果把自己入狱的消息传递给顾大嫂,顾大嫂定会来救他们。重情重义,可见一斑。另外两位,孙二娘刚开始想害武松,后来知道武松的真实身份后就立马告罪,明知武松待罪之身不可久留,却还是款待了三天。而扈三娘在征讨方腊的战斗中,为救丈夫而死,实在是情深义重。
内 容 摘 要 : 《水浒传》塑造的女性人物有好有坏,人们对她们的评价亦有褒有贬,结合《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概括了水浒女性形象的三种类型,并用比较的方法, 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与当时所处社会现实是相吻合的 ,既不是特意反女性 ,也不存在情与理的矛盾,并从对比中显现《水浒传》作者鄙视女性的封建妇女观。 关 键 词:《水浒传》 女性形象 ;红颜祸水;邪恶;丑陋 一、英雄化的女性形象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创造了一个男人的世界 ,精雕细写了108将的英勇威猛 ,他们是一伙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 绿林豪杰 ,是一伙闯荡江湖、替天行道的男儿好汉 ,其中 只有三位女性 ,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 。其中孙二娘是较早出场的 一个 ,在第十六回中鲁智深就称赞张青“其妻母夜叉孙二娘 , 甚是好义气”。顾大嫂是在第四十八回《解珍解宝双越狱孙 立孙新大劫牢》中出现。顾大嫂为救人 ,为义气 ,敢说敢干 , 完全是女豪杰的气派。 扈三娘的情况要复杂一些 ,她本是梁 山好汉对立阵营的 ,被林冲生擒后归顺了梁山 ,由宋江作 主嫁给了王英。她的主要特点是武艺了得。这一类女性大多男性化 ,相貌丑陋 ,性格暴躁 ,她们没有女性的妩媚与温柔 ,只会舞枪弄棒 ,杀人放火 ,在梁山泊这个男人的世界中 ,她们被彻底同化了 ,她们只是符号化的女性 ,本质上已与男性没有多少区别 ,男性化到比 男性还强的地步 ,成为非男非女的人 ,丧失了女性的自我 意识 ,这是她们的哀。 “母夜叉”孙二娘 ,“眉横杀气 , 眼露凶光。”其中只有一丈青扈三娘例外 ,容貌俊俏 ,武艺 高强 ,但也要在男权社会中受男人支配 ,不配享有好的命 运 ,被宋江当礼物送给了好色、丑陋、无能的王矮虎 ,她只有委曲求全 ,心中埋藏多少难言痛苦 ,也不反抗 ,听从摆布。 这些扭曲了的女性形象 ,反映出作者的男人高高上、妇女亦步亦趋这一观念 ,这是对女性英雄形象的曲解。而施耐庵笔下的女英雄 ,是非常状态 下的女性 ,是扭曲了的人性 ,女英雄就是男人的同化 ,就是烈女 ,这是男权社会中贬斥、仇视的女性观。 二、邪恶的女人 王婆在作者笔下是潘金莲和西门庆两人淫荡故事的导演 ,她是个“异样跷蹊作怪的事都猜得着”的人。 王婆道 :“老身为头是做媒 ,又会做牙婆 ,也会抱 腰 ,会收小的 ,也会说风情 ,也会做马泊六。”这样就自己交 待了素日就是靠坑蒙拐为生。其坑害的手段也十分高明 , 是她的设计和一手操持 ,西门庆与潘金莲成奸并毒杀武大。 这里充分表现出了王婆的为了钱财不择手段甚至连杀人之事 也视为平常。再加上 西门庆有财有貌 ,潘金莲又是白日常守空房 ,何乐而不为。 王婆贪贿说风情 ,用白绫、蓝绸、白绢、好绵成就了一桩 流传千古的淫事 ,“两意相交似蜜脾 ,王婆撮合更稀奇。” 但纸里包不住火 ,武大郎发现了妻子的不轨行为之后 ,王 婆心生恶计 ,唆使西门庆毒害了武大 ,武松素知哥哥的懦 弱与嫂嫂的轻浮 ,于是斗杀西门庆 ,砍了潘金莲的人头。 惟有王婆没有死在梁山好汉的刀下 ,但还是被作者送到官 府处死 ,“王婆”这个词成为后来这类人的代称。 阎婆这一形象在小说中并没有王婆那么坏 ,主要表现了她如何笼络住自己的衣食主顾。阎婆惜《宣和遗事》里,是烟花娼妓。《水浒传》的作者把她改成了原本是卖唱的 ,是她母亲由于感激宋江施 舍棺木 ,自愿许给宋江做了外宅。年仅十八岁 ,“花容袅娜 ,玉质娉婷。”如此花容月貌 ,既是专有的外宅 ,宋江就 有权禁止她再同另外的人相好。不仅如此 ,作者还写道宋江对于阎婆惜私通张文远 ,并不十分介意 ,表现了十分的君子风度 ,宽阔胸襟。宋江杀惜 ,实是出于情急无奈 ,情有可原 ,无伤于他平日忠义宽厚的品格 ;倒是阎婆惜得寸进尺 ,欺人太甚 ,自取其祸 ,死得活该。——作者就是希望我们这样看的。可是阎婆惜虽社会地位很低,但也有要求正常爱情生活的权力。可宋江一没把她平等相看 ,二没给她爱情 ,仅使她保持衣食无缺的生活。《水浒传》里说得明白 ,宋江还没有娘子 ,但是宋江并不把她娶作正妻 ,因 为门不当 ,户不对。作者是根据男尊女卑 三、“祸水”般的女人 一是王进之娘 ,二是雷横之母 ,三是林冲之妻。其中描写比较少的是王进之娘,只写了她提出“走为上着”并与王进一同逃奔 ,路上染病 ,其余未作表现了。雷横 之母在小说中表现略多一些。在第五十回《插翅虎枷打白秀 英美髯公误失小衙内》中写了雷横之母爱子情深 ,敢做敢 骂。这一类母亲形象在小说中是比较多的 ,如公孙胜之母、 李逵之母等等。 林冲之妻是小说中着笔较多的一个女性形象。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中林冲娘子一出场 , 就发生了被人欺侮之事 ,因为她容貌出众才被高衙内看中 , 甚至为之迷倒。这从侧面刻画了林冲之妻的容貌气质及其魅力。林冲之妻第一次拒绝 ,随后一次又一次反抗高衙内的威逼利诱 ,最后宁肯选择死 ,也不屈服于淫威之下。这充分表 现了她品性贞一而倔强的性格。因此 ,林冲之妻是小说中一个既有着美丽容颜又有着贞一品德的贤妻形象。 从中也可看出 作者鄙视女性、带有封建阶级烙印的妇女观。祸水”般的女人 这一类女性 ,作者大都把她们描写得如花似玉 ,虚虚实实 ,如被高衙内父子逼死的林冲之妻 ,被强盗抢掠奸污 的刘太公女儿 ,以及武大郎之妻潘金莲等。 综上所述当时社会环境下,作者没有塑造《水浒传》中的英雄化的扈三娘的丑陋,潘金莲的美女罪恶,老妇王婆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北宋末年时期重视男性轻视女性的这一思想。 参考文献: 《水浒传》罗贯中和施耐庵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成三类: 1、上附天罡地煞之数的梁山三位“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 2、第二类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四个淫妇:二潘、阎婆惜以及卢俊义的贾氏夫人; 3、《水浒传》里面描写了一个贞节娘子:林娘子。此外还有一些人物形象,比如说有两个老太婆,一个是面目不太清楚的阎婆惜的母亲阎婆,一个是面目可憎的王婆。 孙二娘 黑店老板娘,孟州道十字坡开人肉包子铺的,绰号母夜叉。她这个“母夜叉”形象是“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擦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而且母夜叉跟她丈夫之间的关系是倒过来的。丈夫武艺没她高强,而且这个店不是姓张,而姓孙,为什么呢?孙二娘的黑店是祖传的,她父亲叫山夜叉孙元,是江湖上的前辈绿林中是有名的。这个形象以及她的作为,我们大概很难接受。武松眼中看到的这个黑店是“墙上挂了几张人皮,梁上吊了几条人腿”,这样也算好汉吗?是农民起义吗?任何一个朝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恐怕都是要法律追究的。说到底,孙二娘就是一个娴熟于江湖黑道的女人。 读者对梁山上三位女英雄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扈三娘。因为扈三娘漂亮,美貌,英武,但她却是一个非常不成功的文学形象,不管《水浒传》写扈三娘英雄了得,用了如何重笔浓彩,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作为艺术形象是单薄的,没有性格可言,嫁给王矮虎已经是她的人生大不幸,最后又死于非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女性的一种轻蔑态度。她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符号。一个哑美人。这个符号就是:能征惯战,美貌佳人。 潘金莲是小说中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加之后来有了《金瓶梅》,于是“潘金莲”就成了“淫妇”的典型、代名词。其实这是不公平的。潘金莲本来是一个安分守己的想过平安日子的女人。是一个有追求的女人,从她和武大的和睦相处到最后的毒杀亲夫,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 潘金莲有一个逐步堕落的过程。最初她还是有追求的,还是有一些独立的想法。张大户垂涎她,她本来可以弄一个小妾的名分,她不干,被财主报复嫁了“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好一块羊肉倒落在了狗嘴里”(也就是现在说的“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心中不满意,又经了外人的挑唆,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中间还描写她有一个追求,看到了武松,遭到了武松的拒绝。在潘金莲那里,应该说是她欲望膨胀大于道德。在她那里是没有道德观念的,当然一个使女出身,大概也不识几个字,没有什么见识,可能是自然属性高于她的社会属性,本能压倒了理智,所以走向了毁灭。 《水浒传》中一段绝妙文字 小说第23回写武松见嫂。 金圣叹评:凡叫过三十九遍“叔叔”,忽然改作“你”字,真欲绝倒人也! 金圣叹评: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丝柳花朵,使人心魄荡漾也。 《水浒传》中,为什么如此塑造安排这些女性形象?作者的女性观为什么如此落后?梁山好汉为何“不近女色”? 第一,《水浒传》同《三国演义》一样,写的是男人的世界,基本上是“男性文学”。打家劫舍,南征北战,这是男人的事情,女人是没有份的。但为了突出不近女色的男性英雄本色(如武松),就得有淫荡的女性作为陪衬(如潘金莲);另外,从话本演变而来的小说,为了招徕听众和读者,还得配些“荤料”才对市井细民的胃口。 第二,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男权文化和“女人祸水论”的投射。潘金莲淫荡到了可怕的地步。我们文化中为什么会塑造潘金莲这样一个不可理喻的恶女人和淫荡女人的形象呢?说到底还是男性作家对自己欲望的一种恐惧投射到女人身上。所以这种有欲望的女人她特别可怕。她就没有善终的,那她的这种命运结局是作家的一种道德理念在这里起作用。就是有欲望的女人,尤其是自己要把握自己欲望的女人,我们文化就要给她判死刑。告诫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你们还是温顺一点的好,回去做贤妻良母的好。 第三,是“江湖观念”作祟。《水浒传》描写的是江湖绿林的故事。那么江湖绿林中的准则,他们的观念,跟一般社会上的普通平民是不同的,这是强人的一种观念。比如杀人越货,开黑店,实际上就是江湖黑道。为什么走江湖黑道的他们会如此轻蔑女人呢?因为江湖中自有江湖中的准则,他们是亡命之徒,啸聚山林,打家劫舍。他们认为女人妻小是个累赘。生理需要可临时去抢占。所以在《水浒传》中描写很多,小霸王周通抢压寨夫人,王矮虎也做这样的事情。所谓压寨夫人可不是真正的“夫人”,实际上就是性工具。如果等到官兵来剿,那么这压寨夫人一个都难逃做刀下鬼,要么被自己的男人杀掉,要么被俘以后,作为匪人家眷也都会死于一些官法。 历史可以证实,比如说李自成,张献忠,他们都做过这样类似的事情。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在潼关园大败,逃到商洛山中,当时觉得穷途末路,几次要自杀。养子李双喜劝阻了,他的大将刘宗敏为了辅佐李自成东山再起,回去就把自己两个妻子杀掉。然后其他的一些壮士,也就是李自成的死党们,一看大将军刘宗敏如此做事,也回去把自己的妻子杀掉。这些妻子实际上都是压寨夫人一类的,都是掳掠来的女人。杀掉以后表示死心塌地跟朝廷再战。李自成这样才轻骑突围,终于东山再起。这样一种观念,视女人为累赘,视女人为物品,他们把女人处死,就好像烧掉山寨一样。那些女人是没有人格地位的,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水浒传》的作者,他也是这样一种心态,轻视妇女,视妇女于草芥,如虫蚁。 第四,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如:扈三娘的出现以及王矮虎大战扈三娘的情节,是要与第31回宋江许愿给王矮虎找一个夫人的情节相扣;潘金莲与武大、武松以及西门庆的种种纠葛,是武松一步步走上梁山的必然过程。 第五、错误的“养生”观念作祟。比如说晁盖,他是个财主,有钱,东溪村保正,仗义疏财,结交天下好汉。书中宋江出场大约是三十四五岁年纪。他跟晁盖两人见面的时候,说晁兄长我十岁,那晁盖就是四十余岁。小说中专门写晁盖,不娶妻子,只爱使枪弄棒,整日打熬筋骨。也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绿林中人,认为练武艺跟近女色是矛盾的。这是中国古代一个养生学里边的理论,古人认为练武首先要保先天元气。所以对女性的轻视也是意中之事。
其一,梁山女英雄——男性化形象《水浒传》中的女英雄有三位,孙二娘、扈玉娘和顾大嫂。其中扈玉娘描写的最多,是所塑造的女英雄中的重点人物。从在一百单八将中的位置看,她属第五十九位,在总排名中属中等,比其它2位(顾大嫂属101位,孙二娘属103位)要靠前许多。其梁山中的职位也比任酒店主及打探消息的顾大嫂及孙二娘要高。更不用说其相貌及武艺了。 扈三娘的出场可谓尚未登”阆壬夺人。作者几次三番地从杜兴、祝家村老人及宋江等人的谈话中透露:扈太公唯有一个女儿最英雄,名唤一丈青扈三娘,使两口双刀,马上刀法了得。在以后作者又一一描述了她在历次战斗中的功绩,连她的结局也作了详细的交待。在梁山女英雄中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形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人物,作者在塑造上却显得有悖实情。倘若言其家庭背景、身份经历和遭遇等情况,这一形象不仅使读者感到失望,而且与宋江、林冲、武松等人被逼上梁山的曲折经历相比较,完全违背一般的生活逻辑,甚至说是相当不成功的。扈三娘是大地主豪强的女儿与梁山豪强本是死敌。在宋江三打祝家庄时,她被林冲活捉,一家老小及其未婚夫祝彪全被梁山好汉所杀。按照常情,她与梁山人物可谓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可她不仅甘心落草为寇,而转眼之间就成了梁山义军中的急先锋。倘若这些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其与矮脚虎王英的婚姻便更是“满纸荒唐言”了。这样一个令她所不齿的人物,以她这样一个桀骜不训的性格,怎可逆来顺受,唯唯诺诺地任人摆布。完全出于宋江的“忠义”所感召,这显然有如杜撰神话。作者有意如此,除了要为宣扬宋江的一诺千金与有德有义之外,其蕴涵的深意也的确发人深思。 再看孙二娘,“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笨腰枝,棒槌似桑皮手脚……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其张口闭口“先剥了这厮”,“吃我放翻了把来做了几日馒头馅”。这种粗俗不堪的言语和谈到别人的性命时那种豪不在乎的轻松语气,令人发指。菜园子张青吩咐三等人(指云游僧道、行院妓女、流放犯人)不可坏他,她却置若罔闻,差点杀了鲁智深,还打武松的主意。她的人肉作坊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一条条人腿。”这些描写一方面写了民不聊生的“乱世食人”的严酷社会状况,另一方面却活画出一个变态的异性化的妇女形象。纵观其上山前的种种表现,只是一个杀害无辜夺取钱财的职业女强盗,并无多少正义感和对下层难者的同情心。只是在知道对方身份后一改其态,顿时变的充荡义气和机智,如掩护武松那一段。这样的形象完全不属于劳动人民,没有一些女性气息,除了服饰之外,名为女性,实是男子。这种英雄固然近惊世骇俗之鲜明形象,却不近清理,完全背离生活,又怎能为读者带来美感及艺术的享受。 说起顾大嫂,我认为写的比其他梁山女性较有血肉及生活气息。除了在相貌狰狞、语言粗野、举止卤莽与孙二娘相似之外,在劫牢时,“擎出两把明恍恍的尖刀,举起早戮翻了五个小卒子”。在祝家庄上,她“直奔入房里,把应有妇人一刀一个尽都杀了”。这种杀人不眨眼的气概,只有黑旋风李逵堪与相比。作者在交待其投奔梁山的动机时,先写她对兄弟的情深义重,再写她劝孙立造反,说明她对黑暗社会现实有一定的不满。 对这一组女英雄形象的塑造,一方面,让千百年来深受封建制度双重压迫的妇女扬眉吐气。这种彻底挣脱礼教枷锁,争取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激励反抗黑暗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可贵的,对后世农民革命队伍的影响和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可取的,而且是严重失真的,是一种不成功的尝试。她们共性多于个性,性格显得僵化、雷同,其反抗性格也似乎是天生的,看不出任何形成发展的过程。在林冲、宋江、武松等血肉丰满、形象生动的个性映衬下,更显得苍白暗淡,当然也不存在艺术的借鉴意义。 其二,淫荡妇女——悲剧化形象 其实,水浒女英雄虽作为正义的一面,但在艺术手法篇幅上远远不及另一类女性。那就是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淫荡妇女。相对于女英雄的轻描淡写来说,她们可以称得上精雕细刻了。潘金莲作为作者笔下妇女中的重点人物,着力将其塑造成一位淫妇恶行的集大成者。这一形象比起梁山女英雄的类型化、脱真化以及经历简单、个性单一来说,可谓鲜活得多了,其真实性更容易让人接受。先从她的不幸婚姻说起,本是大户人家的使女,颇有些姿色,却嫁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头脑可笑的武大郎为妻。面对“三分象人,七分象鬼”的猥琐丈夫,她自然有青春被埋没的怨气。她怀着对理想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潜意识里自然反抗命运的摆布。因此,一见到身长八尺,相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气的打虎英雄武松,自然萌生不可遏止的爱慕之情。她的身世本来是可以令人同情的,其作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后来,由于“奸诈浮浪子弟”的挑逗,周围龌龊空气的污染,她的邪欲恶性膨胀,终于在王婆的撮合与西方庆的勾引下,跌入罪恶的深渊。再说她的多重性格,她的心计颇有胆识,勾引武松与毒害武大都可见一斑。她巧言善辩,泼辣无赖。挑逗武松时妙语双关,碰壁后又指桑骂槐。她善于伪装,以功为守。挑逗武松不成,反而倒打一耙。武大服毒时假意体贴,武大死后又假装的哭泣。她荒淫无耻,心狠手毒。毒死武大郎那一段阴森恐怖的场景,令人不寒而栗。作者通过人物的外貌、情态、语言、举止、心理及生活写照真实地表明了人物性格的发展蜕变,使潘金莲的形象具有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并由此引出一部奇书《金瓶梅》也决非偶然。 另外两个淫妇阎婆惜与潘巧云呢,也是各具风情,各有老新。笔者加以比较分析:同为偷汉,却因出生经历、环境对象的不同而各存迥异。阎婆惜嫁于宋江乃是报恩之举,并无感情基础,加之她自小只在行院人家行串。同此其偷情也云开明朗,肆无忌惮。就是对别人也不隐讳,打开天窗说亮话,“你可从今日起便将原我的文书还我,再写一纸休书,任从我改嫁张三。”潘巧云则因为是官人的妻子,且丈夫有很大的威慑力量,加之偷情对象是出家人裴如海。所以她只敢在丈夫外出的夜晚进行,并且事先安排周全,行动诡秘。同样写抵赖,潘巧云先是假悲伤,语言委婉含蓄,摆出身受欺侮委屈的样子,干着诬陷他人的勾当。其个性话语言入木三分的刻画这个惧怕丈夫,善于自卫的淫妇心理。阎婆惜则凭着自己拿了宋江的把柄,利用“不尊不敬”的杀手锏,一步不肯放松地敲诈威胁宋江,有恃无恐,咄咄逼人,一个“恩将仇报”、刁狠堕落的形象跃然纸上。她走南闯北,对各级官吏的贪婪腐败有着深刻的认识,绝不相信宋江的清廉与信义。这两个人物虽比起潘金莲来有逊色,但也是有声有形,刻画生动细致。性格特色的塑造远比对三位梁山女英雄艺术手法高明得多了。另外,这一类人物还有贾氏,白秀英,李巧奴,刘高之妻等。她们都是作者笔下的反面人物,或与管家私通,或贪图钱财,或贪图享乐,或恩将仇报。这些人物虽着墨不多,但写得个性突出,形象鲜明,各具情貌。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个李师师,她在《水浒传》中是一特殊人物。由于她成为沟通梁山起义军与皇帝的纽带,作者有意宣传她对宋江一伙的同情,对她褒多于贬,即使写她勾引浪子燕情,也是一种令人理解与同情的氛围中写的。这一组人物的遭际大体相同。她们大多有着不幸的婚姻,或遭遇不幸太多,为与意中人私通而做出不良行为,其结局大都是被梁山好汉杀头戮死,这就为她们的人生增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对于《水浒传》所宣扬的“义”与“道”,则可理解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组人物虽是类型相近的人物,但由于作者写出了她们性格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做到了人人有性情、人人有气质、人人有形状、人人有声音,令读者读来决无雷同之感。是《水浒传》中女性描写的成功之作,其涉及的篇幅也比梁山女英雄多得多。其三,王婆——社会渣滓的形象除了潘金莲外,王婆可以说是《水浒传》中塑造的最成功的女性形象,给人流下的印象极深刻鲜明。她的突出性格特征是贪婪,对金钱的渴望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为了金钱她主动撮合西门庆与潘金莲;为了金钱,她不惜设计害死无辜的武大郎。她不仅出谋划策,教唆犯罪,还亲自出马。她处处不忘邀功请赏,还善于揣摩人情,深通世故。吊够了西门庆的胃口之后,才不慌不忙地抛出那“十分”诡计,可谓老谋深算。她心肠歹毒肆无忌惮,比西门庆更狠毒。潘金莲害了武大后感到恐怖,她却若无所事地说有什么难处,我帮你便了,显然是一个有丰富经验的杀人老手。作者在现象塑造上又善于用幽默风趣的村言熟语和令人喷饭的插科打浑来增添人物性格的丰满程度,如在两头传话说风情得逞后便计唆西门庆的过程中,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于这类社会渣滓类人物,作者不惜笔墨,不惜构思,手法独到,写得让人回味无穷,充分体现了作者刻画人物的高超手法。这一类形象还有一个阎婆,由于在篇幅及形象上与王婆相差甚远,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 其四,林娘子——贞洁女子的形象在《水浒传》的女性中,林娘子可以称之为一位较完美的人物, 可惜她的描述太少,只在林冲的故事中穿插,而且毕意成为了牺牲品。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赔衬高衙内的荒淫无耻与高俅的从容。
孙二娘是一个在精神上有比较强烈的自主意识的女性形象。一方面她对丈夫并不是唯命是从,而是我行我素。如丈夫张青再三嘱咐,三等人不可坏,但孙二娘却有自己的主张,只要是有利可图,便顾不了这么多,见客就宰,所以鲁智深、武松都差点成了孙二娘的馒头馅。另一方面,孙二娘作为一名女子,每天跟男人打交道,这是不符合要求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抛头露面的传统观念。作者对孙二娘的这种行为给予了肯定,说明他是支持女性不要依附于男性而独立自主的。 2、顾大嫂 (1)人物简介:梁山第二位女英雄,有一身本领,原来在登州城东门外开酒店。顾大嫂是 解珍姑妈的女儿。解珍、解宝被毛太公陷害关入大牢后,顾大嫂请来邹润。邹润叔侄和丈夫孙新、夫哥孙立等劫了大牢。顾大嫂又以孙立女眷的身份打入祝家庄内,和梁山 其他 好汉一起,里应外合攻破了祝家庄。顾大嫂上梁山后与丈夫孙新开梁山东山酒店,重操旧业,是梁山第一百零一条好汉。受招安后,顾大嫂被封为东源县君。 (2)形象分析:小说中第二位女英雄是绰号为母大虫的顾大嫂,《水浒传》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双越狱”中,解珍请乐和带口信就介绍了顾大嫂: “我有个房分姐姐见在东门外十里牌住叫做母大虫顾大嫂,开个酒店,家里又杀牛开赌。我那姐姐,有三二十人近他不得。姐夫孙新,这等本事,也输与他只有那个姐姐和我弟兄两个最好把我的事说知,姐姐必然自来救我。” 这一席话至少告诉我们:顾大嫂是开酒店的,但不是黑店,还是多种经营,卖酒卖牛肉、开赌房。只求财,不害命。顾大嫂很有本事,能与三二十人对打,与解珍解宝关系密切,最后是顾大嫂是个热心肠。“必然自来救我”,不但补充说明了与解珍兄弟最好,还透出她是个豪爽、性急之人。可见顾大嫂是何等的勇猛和武艺高强。对其长相,作者也写了一段描写: “眉眼粗大,胖面肥腰。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臂时兴钏镯。红裙六幅,浑如王月榴花;翠领数层,染就三春杨柳。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锥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正是山中母大虫。”(第四十九回)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顾大嫂有些像性格暴躁、凶残的母老虎,如果说孙二娘还有几分女人的姿色,那顾大嫂与她相比,就更少了几分,“胖面肥腰”,可见顾大嫂长得也不漂亮,她比孙二娘还男性化,她的性格相当急噪,她发怒时会提井栏打老公;心焦时,拿石锤敲翻庄客腿;当乐和向顾大嫂介绍完解珍、解宝入狱的情况,顾大嫂便迫不及待地叫火家:“快去寻得二哥家来说话!”当孙新表示了劫牢的想法后,顾大嫂便道:“我和你今夜便去。”急噪之态已跃然纸上,连孙新都笑道:“你好粗鲁!”她的这一性格与梁山的另一位好汉黑旋风李逵有着相似之处,她又是极其仗义、有勇有谋的人,如她想到事发肯定要连累丈夫的哥哥,但直接告诉他,恐怕他不会来,于是假装有病,将丈夫的哥哥夫妇都请来,之后使用激将法使之就范。在劫牢过程中贴肉藏了尖刀,扮作送饭的妇人先进去,并且在牢房里见机行事,最后成功救出解珍解宝,一起加入了梁山队伍。顾大嫂在小说中的出场也不多,但她那种急噪、火暴以及有勇有谋的个性令人印象深刻,不愧为母大虫之称。 顾大嫂不会女工,从“从来不会拈针线”可以看得出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只能专心于女红,这才是女子应该做的。但是,顾大嫂却不是这样,是“弄棒持枪当女工。”我们看到了她对要求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女红”等传统观念的一种背离。 在顾大嫂和孙二娘两位女性形象身上,我们能看到作者妇女观中比较积极的一面,他打破了古往今来外在美的女性形象的传统,女性不一定必须要有外在美,只要有胆有识,重情义,同样是值得称赞和歌颂的。这对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男权是一种有力的挑战。 3、扈三娘 人物简介:扈三娘,人称“一丈青”,在梁山排在第五十九。是梁山三位女将之一。原与祝家庄的祝彪订了亲,宋江攻打祝家庄时,同为独龙岗上的扈家庄派兵救援祝家庄,扈三娘于阵前俘获了梁山的王英,后来被林冲所擒,便投降梁山,成为梁山第一女将。后来,扈三娘与王英由宋江主婚,结成夫妻,同掌梁山三军内诸事。后来征讨方腊时,丈夫王英战死, 扈三娘前往接应时也为郑彪所杀。 作者也为我们塑造了以为比较完美的女英雄形象。《水浒传》中的第三位女英雄一丈青扈三娘,主要出现是在第四十八回“一丈青单捉王矮虎,宋公明两打祝家庄”中。与其他两位女英雄比较,扈三娘是她们之中最漂亮的,不论是从相貌、品性还是武艺都是一流的,是完美的,是作者赞扬歌颂的对象。
Yuan Chen and "The Story of Ying-Ying" James R. Hightower 原文发表在1973年的《哈佛亚洲研究》33卷,P90-123 原文是PDF文档,太长,发不上来,现截取其中一段,给你鉴定一下,以做凭证。 如果你要的话,给我你的邮箱吧 ....... All these titles emphasize the unusual nature of the occurrence which provides the plot; yet while few of the stories are free of supernatural or incredible episodes, they are not for the most part presented as tall tales or ghost stories that deliberately challenge belief. The author appears anxious rather to persuade us that we are reading about an actual occurrence, and he often makes an effort to establish the credentials of his tale by anchoring it in the experience of a narrator. .......采纳哦
(一)文化
1、“一带一路”视阈下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商丘市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3、“互联网+”行动计划与网络文化建设研究
4、“十三五”时期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非物质文化遗产协同创新保护研究
6、传统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7、传统文化与“文明商丘”建设研究
8、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商丘市的发展机遇研究
9、商丘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
10、河南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11、商丘名人文化产业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12、“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播研究
13、“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原文化传播与交流
14、河南省红色典籍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15、“十三五”时期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16、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17、商丘文脉传承与城市特色构建研究
(二)文艺学
1、浅论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2、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3、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4、论审美现代性
5、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6、论诗歌语言
7、论马克思主义的悲剧观
8、论文艺的娱乐作用
9、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10、论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文学审美特征论
12、“话语蕴藉说”评说
13、浅析“典型论”
14、浅论“意象”
15、浅论“叙事学”
16、文学消费心理研究
17、关于文学话语“陌生化” 问题
18、浅论“结构”与“解构”
19、论艺术真实
20、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21、浅论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22、论艺术直觉
23、论艺术虚构
24、浅论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25、浅论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26、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27、浅论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28、浅论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29、论当代 中国 的大众文化
30、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31、论审美变形
32、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33、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 影响
34、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 现代 性主题
35、浅论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36、浅论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37、论朴素美
38、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39、浅论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40、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41、浅论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42、浅论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43、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44、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45、浅论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46、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47、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48、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49、浅论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三)古代文学
1、试论杨万里诗歌的俗与雅
2、唐传奇的文学价值
3、薛涛的文学创作
4、鱼玄机的创作
5、浙西词派及其词人简述
6、小红低唱我吹萧――姜夔的词与音乐略探
7、黄庭坚的文学思想
8、李清照词创作的社会蕴含与价值
9、宋代女性创作的“悲愁”本色
10、试论宋诗中杭州民俗的描写及其表现
11、论张先的慢词
12、“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苏轼“以游戏文字为诗”浅论
13、从潘金莲看《水浒传》的婚姻和爱情
14、论《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形象
15、论弹词小说《再生缘》中四位女性形象之对比关系
16、浅论凌鞒酢抖拍》之盗贼观
17、浅论李渔的人生观在戏剧、小说中的体现
18、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看拟话本的爱情婚姻观
19、试论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的禅趣
20、浅析《牡丹亭》中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21、《水浒传》中绰号问题浅析
22、论香菱形象的文化命义
23、“二尤”悲剧在《红楼梦》大悲剧中的原型意义
24、刘姥姥形象的文化意蕴
25、巧姐形象的文化意蕴
26、两对位势悬然却下场略等的母女一一赵姨娘探春及凤姐巧姐漫议
27、度人与救世一一疯僧与刘姥姥形象的不同意蕴
28、贾宝玉同性恋倾向诠释
29、《聊斋志异》中的悍妇心理构件
30、论《聊斋志异》的传奇艺术
31、《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2、《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33、《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34、《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35、王梵志诗歌的独特内涵
36、试论李商隐爱情诗的意象
37、论李贺诗的多种风格
38、论《金瓶梅》中的民俗描写
39、论《儒林外史》对八股制艺弊端的反思
40、论《红楼梦》中诗歌之功能
41、对生命的漠视――试论《水浒传》叙述的暴力化倾向
42、白居易《长恨歌》多重意蕴浅探
4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44、浅论《史记》的游侠精神
45、论苏轼的出世和入世
46、试探陆游的“梅”情结
47、论李白的咏侠诗
48、《三国演义》中的择主思想比较
49、《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50、浅论《儒林外史》对人性的扭曲
(四)现当代文学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五)外国文学、比较文学
1.《美狄亚》的女权主义重读
2. 中国、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形象比较
3.《十日谈》的狂欢化民俗特征
4. 《堂吉诃德》的想象性虚构与写作策略
5. 《奥赛罗》的后殖民重构
6. 试论莫里哀性格喜剧的类型化特征
7. 从后殖民主义批评角度解读《鲁滨逊飘流记》
8. 《巴黎圣(原文来自: 蓬 勃范文 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 )母院》人物设置的圆形结构
9. 从原型批评角度看于连形象
10. 《荒原》的“死亡情结”
11.论《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集体无意识
12. 鲁迅《药》中的基督受难形象分析
13. 《边城》和《伊豆的舞女》的比较研究(最好再加副标题,突出论点)
14. 《雪国》中 “雪”与“火”的意象研究
15. 泰戈尔的《沉船》与易卜生的《娜拉》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16. 论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硬汉性格”。
17. 弗洛伊德主义和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
18.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
19.中国武侠小说和其实文学的比较研究
20.《奥瑟罗》的悲剧冲突艺术
21.《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情感世界之比较
22.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23.论《百年孤独》的孤独意识
2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主题探析
25.哥特式小说的原理和发展
26.《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27.试论《巴黎圣母院》的美丑对照原则
28.茶花女与杜十娘比较
29.哈姆莱特形象的接受和误读
30.重评巴洛克风格
(六)美学
1、美在文心:刘勰文学观探微
2、宗白华意境理论的诗学意义
3、论钟嵘《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
4、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5、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
6、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道家艺术精神
7、鸿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8、略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9、《人间词话》境界说与中国传统诗说之关系
10、论“悲秋”的母题及其文化意蕴
11、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
12、“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13、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
14、王国维诗学的创化之道
15、论网络诗歌生产与消费的快餐化
16、亚里士多德的“陶冶”说与孔子的兴观群怨
17、柏拉图的音乐美学与中国先秦时代的乐论
18、浪漫主义诗论与中国的“人民性”的当代意义
19、以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视点看莫言的“红高粱”小说系列
20、诗论喜剧语言的美学特征
21、试论“童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2、论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23、由宗白华《美学散步》看“人生艺术化”
24、庄子“无为”美学思想初探
25、《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电视改编研究
26、成功的复合式改编:《罗生门》
27、从《霸王别姬》看导演陈凯歌的美学观念
28、论孔子的美学思想
29、论庄子的美学思想
30、论中国古代美学的特点
梁启超的《饮冰室全集》(杂文)不错,或者是现在读者的阅读倾向
《白鹿原》中男权宗法世界里女性生存困境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渡船”意象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性分析论《啼笑姻缘》中沈凤喜的女性悲剧命运论阿城《棋王》中的“道禅”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