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
论文 关键词:大众化学风建设对策
论文 摘要: 高校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在高等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何抓好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已成为众多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着重进行了探索。 美国学家马丁·特罗认为,入学人数达到适龄的15﹪—50﹪时属于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于2002年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的高速发展对高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学校里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风是一种无形力量,它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良好的学风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学校独有的内涵。 二、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学风面临的问题 第一,学生学习态度方面不端正。主要表现在:(1)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大部分学生存在着重视专业学习,忽视人科的现象,只考虑到就业的需求,自身素质得不到全面提高。(2)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分配学习和娱乐时间,过分懒散自由;另一些学生缺乏自制力,学习没有目标又没有足够的意志,平时懒于学习。 第二,教育目标与学生能力之间存在差距。我国已经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是教育目标的制定并没有考虑到这一方面,仍沿用精英时代的教育目标,从而导致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已经努力学习,可还是无法通过考试,从而使他们产生厌学、怕学的障碍,久而久之,影响身边的同学,引发不良风气。 第三,教师的教学态度出现偏差。现阶段,部分高校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上课马马虎虎,课堂纪律松懈。教师的教风不正,势必会对学习的学风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影响高校学风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 第一,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 这是产生不良学风的主要原因。考入大学后,很多学生认为大学不需要在学习上多下工夫,导致部分学生思想上忽视学习,对大学生活没有规划,学习处于迷惘状态,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 第二,学生不具备优良的学习品质,是产生不良学风的重要原因。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入学门槛降低,相对于以往的精英教育而言,部分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也可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这些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弱,一遇到学习方面的挫折就会放弃。这也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学校因素 第一,制度不合理。高校自身教育管理和教学体制改革跟不上教育发展的要求,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的现状。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高校教育资源匮乏。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对学校的教学资源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部分学校教学资源的扩充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教风的不良影响。大众化时期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多,这就导致教师要上更多的课,带更多的学生。这使得教师没有时间去钻研教学内容,教学知识不能随学科的发展而更新,教学方法不能及时改进,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因素 第一,的负面影响。我国处在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在不断摸索中,市场手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之风直接或间接折射到高校中来, 从而引发了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不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社会舆论的影响。当前,校内外的各种诱惑和刺激使一部分学生心浮气 躁 ,难以树立远大理想。短信、网络依赖等很容易令学生意志消沉、精神颓废。再加上有些媒体的负面舆论引导,使得学生产生错误的学习倾向。 第三,就业压力过大。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使高校对某些学生的吸引力降低,也使得部分学生学习心态错位,失衡,这是产生不良学风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树立良好学习风气的对策 (一)重视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良好的学风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针对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只有找到其根源,让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校风气。因此,在学风建设中应该更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学风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二)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 在大众化阶段,确立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现在学生的接受水平;应该从生源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出发,制定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应该偏向应用性,从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应该形成的能力和素质结构;从市场的需求出发,配置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同时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之外,应该突出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 好的教师可以以身作则,让学生懂得和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教师教授知识的可信度与吸引力。如果缺乏良好的教风,学风建设的效果和质量将难以得到保证。因此,要建立良好的学风,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四)加强平时的教育指导 一般来说,学习目的越明确具体,越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学生就越能刻苦学习,不断追求上进。针对很多在校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不了解,缺乏长远的学习计划和将来的人生目标,进行教育指导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相关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多和学生沟通,告知学生以后的专业方向,让学生在校时期就做好相应的准备。 (五)加强就业工作 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低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业素质不能只在毕业之前强化,而应该在大学的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因此,各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贯穿到大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提前为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通过有效的就业指导,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意识到将来工作应具备何种知识结构和能力,可以使学生明确各阶段的学习目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推动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 当然,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深化教学改革、因材施教的同时,需要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架构,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进行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潘 懋 元,《大众化的精英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3
摘 要: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日渐凸现,研究对付措施和对策,进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倡导网络文明、培养健康的网络运用动机,进而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良好的保障体系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学风建设;消极影响;对策 学风是一个高校的灵魂,优良的学风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坚强堡垒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在高校影响学风建设的因素有很多,诸如社会大环境、校园文化气氛、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考试制度等。目前, internet在高校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了一块宝贵阵地,逐渐成为影响学风建设的又一大积极因素,如网络中的数据库、教学信息、网上图书馆、空中课堂等资源。但,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不加选择的使用,已经对大学生的身心、学习、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并日渐凸显。网络犹如一支无行的触脚,伸延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又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传统社会无法预知的深层负面影 响。��[1]�因此,如何用好网络、管理好网络,特别是如何减少网络对学风建设的负面影响,已经是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 一、 网络对高校学风建设的消极影响� 我材料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于2007年11月-12月对全院四个年级750名同学进行了一次“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大型调查活动。调查内容包括,每周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网络游戏占有时间、上网地点、网络主要用途、经常访问的网站、对校园网建设的意见等十几项内容。从中发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上网时间过长、某些同学已经有网瘾、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学习、求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扩展视野,而是,大部分时间用在虚拟的聊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猎取色情等垃圾有害信息,对大学生正确的“三观”的形成、学习成绩、自治能力等方面构成极大威胁,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1.部分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而非学习,严重影响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从这次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中发现,主要用于学习查阅资料的同学为%,休闲娱乐的有(如聊天、看电影、看电视连续剧或者球赛、新闻等)、8%的同学经常用于网络游戏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学业”还是“休闲娱乐”进行了调查统计,低年级上网的主要目的为“休闲娱乐”的学生比例最高,都超过了40%。如一些同学终日埋头于网络游戏的拼杀刺激之中,严重患上“网络毒瘾”不能自拔“玩网丧志”,上网精神亢奋,下网精神倦怠。如,我院三位大三同学汪某某、黄某某、吴某某,痴迷网络游戏,经常白天逃课上网、晚间通宵上网,导致其后来长期旷课、逃避考试、成绩严重下滑、不及格课程学分累计达到30分,于2007年9月留级。但,其仍不悔改继续终日网络游戏,最终因不及格学分再次达到18分,并无视学校纪律长期旷课,于2008年3月被学校劝退,学业荒废。� 经过了解还发现,某些男同学长期与网友聊天,每次聊天时间长达几个小时,白天不上课晚上不休息,并经常与多名异性网友约定时间地点见面,作一些有悖道德的事情,如欺女性等。最终,将学业抛到脑后,导致这些学生道德沦丧,荒废学业。� 同时,很多同学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丰富的特点,下载网络文章资料,不加任何修改就直接当作作业交给老师。更有甚者,直接在网上购买学士、硕士论文等,严重影响了严谨的科学求是态度、求真务实的学风与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孳生不劳而获的念头,久而久之,造成缺乏进取精神,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丧失。� 2. 上网的人数多,时间长,严重影响了学习精神面貌、上课出勤与课堂纪律。� 可以说,在目前的大学日常学习、生活中,没有一位同学能离开网络。但上网时间过长,太频繁。这次调查显示,每天都上网的学生有68%,每次上网时间超过2小时的有58%。这样,背后的情况就是部分同学的业余时间就是上网,挤占了大量的自学、读书的时间。从而,导致部分同学被网络中新奇、刺激的内容吸引,造成睡眠不足,上课精神恍惚、倦怠、睡觉。更有甚者,干脆不去上课在宿舍整天上网或睡觉,都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 上网的地点多为网吧与宿舍,严重影响了学习风气。� 这次对大学生的上网地点进行调查显示,每次上网都去网吧的有63%,在宿舍的有26%。特别是一到晚上,很多同学结伴而行去网吧,大部分是网络游戏发烧友,相互感染相互影响。很多本学习、品德不错的学生被拉到网吧,长期的耳濡目染,被网吧那种不受拘束、放任自流的气氛所捕获,学习的注意力被分散,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业余时间,经常发现三五成群学生围坐在宿舍电脑旁,不是网络游戏就是观看暴力、凶杀等影视作品。很多同学说,本来不想网游,不想长时间观看影视剧,但看到别人在上网,玩的很刺激就控制不住自己,不知不觉被感染,学习气氛逐渐淡薄,严重影响了学习风气。� 4. 过度使用电脑对学习精力造成影响的情况较普遍。� 针对过度使用电脑而对学习造成影响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院参与调查的750人中有坦言,由于过度使用电脑网络从而影响第二天学习精力的经历。由于其它同学或室友过度使用电脑网络而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影响的比例约为35%,充分说明部分学生自己在过度使用电脑影响个人学习的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人的休息和学习。也就是说,由于部分同学上网时间过长、上网频率过高,长时间进行网游、观看影视作品,已经严重影响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气氛和精神面貌。� 5. 课余时间过渡依赖网络,造成孤僻、不善交流、性格内向等情况严重。� 在对大学生如何安排课余时间的调查中显示,25%的同学将课余时间用于网络娱乐、聊天、网游等。这些同学不仅在周末和晚上,甚至在自习时间,独自躲在网吧或宿舍上网,业余时间全部被上网占有。这些同学经常不与同学与老师交流沟通、对大学课程学习不积极、不参与班级集体活动、不进图书馆等。这样下去会对心理调节和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久而久之,造成这些同学脱离现实,人际交往、沟通都会逐渐淡漠,并会使其友情淡 薄、亲情冷漠、集体观念冷淡、性格内向、孤僻、心理情绪不稳定等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 削弱网络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网络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得力措施与相应对策来削弱网络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 1.未雨绸缪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问题,必须从每一届刚入校的大学生开始就安排“合理利用网络”环节的教育,采取有利措施,引导学生正确上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为每位学生发放“新生网络使用手册”,向学生介绍、推荐各种网络资源包括工具性资源(例如选课系统、就业网站、常用应用软件等)、专业数据库(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硕博论文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各种娱乐资源等,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这样做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上网我干啥?”的问题。� 2.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网络运用的不同特点,采取疏、导、堵的办法。� 其一,疏。我们要及时解决 “我不上网我干啥?”的问题,将学生对网络的过渡依赖疏散到其他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与智取的集体活动中去,为此要经常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树立自己正确的时间观念,鼓励学生多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丰富低年级学生的业余生活多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参与面扩大,增强低年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真正融入大学生活。这样,就有效的处理好了大学生“不上网我干啥”的问题。其二,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网民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及其发展,使他们认识到网络只不过是人类发明的工具,它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它不能取代人类“万物之灵”的地位。��[2]�因此,学生管理者需要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熟悉各种身边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使用技巧,并指导他们使用网络为学业所用。日常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要经常性的进行网络知识专题培训,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的网站,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技能,使他们有能力充分利用这些网络资源,为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打基础,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其三,堵。有关院校、社会职能部门与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攻关,掌握堵截网络中的黑色信息、黄色信息与灰色信息的技术。另外,对那些“沉迷网络”或有网瘾历史的少部分学生,要加强管理和监督,“堵住”他们使用不良网站的途径。如,同班同学、班委成员、班主任以及辅导员要密切关注其上网状况,在班级内加强考勤,对其进行必要约束。与此同时,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形成社会、家庭、学校多渠道管理,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网络。�3.强化忧患意识,提高学习意识,弱化网络带来的“玩网丧志”。� 忧患意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饱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居安思危的远见卓识,具有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意识。当今,无论社会还是高校,都是激烈竞争的战场,社会上更是以成败论英雄,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阵脚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力。严峻的社会现实要求我们每一个大学生从现在做起就要有紧迫感、危机感,树立只争朝夕、自强自立的精神,勇于拼搏、敢于吃苦、爱国奉献,在拼搏奋斗中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深入持久的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习意识为依托,使他们明白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回归,使广大大学生胸中怀着振兴中华的宏伟壮志。从而使沉迷网络游戏、长期虚拟聊天、猎取有害信息的的大学生从不良使用网络习惯的阴影中走出,增强自控力,重新走向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道路。� 4.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奖惩机制。� 为削弱网络对学风建设带来的消极影响,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奖惩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强力措施。以教育引导管理,以管理强化教育,以奖惩促进管理。首先,以奖励机制激励激发优秀者。每学年学生工作管理者依据奖学金评定制度、三好生推荐评定制度,并综合每位学生的德、智、体多方面的测评,评出不同等级的奖学金、优秀三好生获得者。学校通过对优秀大学生、模范先进个人、奖学金获得者的肯定和奖励,调动其内在的积极因素,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同时,在网络运用方面,树立优秀网络学习典型,适时对网民进行熏陶,使之“见贤思齐”、“改过迁善”主动进行道德培养,主动净化自己的灵魂,进一步激励他们形成优秀的品质。��[3]�其次、针对网络带来的种种消极影响,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严格执行考试制度,试读、留级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考勤等制度。特别是对那些由于沉迷网络而经常逃课、旷课、弄虚作假等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以及多门课程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警示、警告、记过、留校察看、留级、试读、退学等严肃处理,以给全体同学以警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行为形成约束和制约。� 5.推进教风建设是改善学风建设的有力支柱。� 优良的教风是优良学风形成的前提,只有好的教风才能带出好的学风。教师教书育人,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学生就会树立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校期间就培养起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学风。要坚持以教风带动学风,把加强师德教风建设作为推进学风建设的重要动力,加强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树立以身立教、从严治教的风尚。��[4]�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师德师风的建设,要求所有教师都负起育人职责,切实落实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责任人的要求,促进教师爱岗敬业、以德治教、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教书育人,传道解惑”的教学风尚,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从而推动学风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以精彩的课堂讲解和丰富的知识打动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关心爱护感动学生、以科学的创新严谨教学态度感召同学的目的。� 6.狠抓考风建设。� 抓考风就是让学生坚信只有踏实的学习,功夫用在平时才是对付考试的唯一良策。首先、教育管理者要让大学生明白考试纪律的严肃性、考试作弊后果的严重性。我校针对考风建设专门制定了《学生考试作弊及违纪的认定标准》以及对各种违纪作弊行为相对应的处罚措施。如《标准》中有一条规定,考试过程中抄袭或者协助他人抄袭试题答案或者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一经发现以作弊论处,给予留校察看取消学士学位资格的处罚。可以说考试纪律是严肃的,作弊后果是严重的。因此,作为学生管理者和任课老师在日常管理与教学中要经常利用课堂、班会、考试动员会向学生灌输考试纪律,让学生放弃指望考试作弊来通过考试的侥幸心理,从而使学生每学期第一节课就认识到日常学习与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急来报佛脚是不可取的。其次,严肃考纪。在考试期间,一经发现作弊,我们要从快从严、决不手软、公平公正的处理。最后、实行考试与教学分离。采取这一措施就是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工作与教学任务分开,这样可以避免任课教师的透题、漏题、指定考试范围,也可以提高加强任课老师的责任心。同样,也可避免学生向老师套题,杜绝考前学生只准备考题的具体内容,而忽视系统全面复习的等不良现象。可以说通过加强考风建设可以督促学生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与复习,进而锻炼同学们的自学能力、激励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54页� [2]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296页� [3] 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第298页� [4] 李晓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管见.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德育论文网站首页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论文题目开题报告摘要提纲论文致谢论文查重论文答辩论文发表期刊杂志论文写作论文PPT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师德师风建设现状与开展路径 时间:2019-10-28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 共2861字作者:李新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摘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现当代教育中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当今高校教育新形势下,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何为师德师风?如何进行师德师风建设?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深思与斟酌。教师是广大莘莘学子的引路人,是一批批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因此,高校教师应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规范自己,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和导向,深刻认识到师风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关键词:师德师风; 教育教学; 现状及策略;一、师德师风的理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评价一个教师合格称职不仅仅在于考察其学识的广度和深度,更需要看其是否具有高尚的品格。何为师风,“师风即教师的行为作风。”它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关心,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把教师的爱感染于学生,学生反馈与老师相应的情感。师德师风对一个教师特别的重要,记得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作为学生道德塑造的模范者和榜样者,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这里的“榜样”和“阳光”。教师个人的言行举止势必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会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产生深远的影响。二、师德师风现状分析长期以来,广大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尽心尽力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传统的价值取向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只重视学才,不重视师德以及师德师风监督管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现象不断出现,师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1.教师自身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师德师风认识不深刻部分教师由于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执行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导致在自己的教师岗位上缺乏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有些教师甚至在其岗不尽其责,不能够专心教书育人,对学生松懈管理,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这些行为表现突出反映了某些教师个体对于“立师德、正师风”意识严重匮乏,不能做到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无私奉献。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求功名富贵,只希望自己能够在三尺讲台贡献力量。2.部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制度缺失、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和方向引导,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如对教师岗的考勤制度管理松泛,备课检查不到位,对教师的管理过于形式主义,缺乏师德师风的相关教育和熏陶,缺少教师队伍的相关培训,对于教师队伍过于自由化,散漫化等,这都是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师风部分缺失的重要原因。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深入,社会开放度不断提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泛滥,个人道德建设缺乏、崇高信仰偏失,不断侵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之中,如在行政工作中的学生对于辅导员的“感恩之礼”的收受,部分教师利用职业之便,开展其他职业,想法设法谋取私利,抑或通过有偿补课,有偿广告捞取回扣。这些做法都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师德全然不见,各种以金钱为目的的行为,使得教师失去了他们原本的精神指向标,失去了默默奉献的楷模形象。三、如何进行师德师风建设1.提高教师关于师德师风的自我认知我认为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认识自我,找准自我定位。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敬业精神,对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要为人师表,人格高尚。倡导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勤于奉献乐于奉献,这就需要教师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感情上温暖学生,在学习上督促学生,真正的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事业就需要奉献,我们知道大多数教师都是名不见经传,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有这样才能胸怀坦荡忘我工作,无畏路途风浪大,在教育这块园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着。2.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势必应该提到首要位置。那么如何加强教师思想建设,就是通过学校或者邀请培训机构来为教职工进行政治学习教育、时事形势报告讲座,引导教师学习教育各项方针政策的改革和创新,及时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等等,让广大教师深刻领会到教书育人的真正内涵,使广大教师明白提高自己时代责任和自身素质的紧迫性,增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危机感。激励教师树立“国家至上”“教育至上”“学校至上”“学生至上”的观点,增强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自觉性。3.需要加强对年轻老师,特别是年轻班主任的指导和培训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的行为举止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也就要求学校行政机构、教育部门等为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的载体,在平时工作机制中要注重树立典范,实现群体创优。如通过学校定期召开系列会议,对优秀教师给予表扬表彰,对不谋其职的老师加以批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快师德师风建设进程。此外加强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和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关键手段。4.建立监督机制以及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如今的教育机构年度考核都会存在,虽考评项目繁多,但评价标准不一,目标模糊,导向性不强,并且考评机制中也很少涉及师德师风方面,针对此类情况,学校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应对教育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调整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应成立相关督导小组支持推动师德师风考评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可以利用校园网站、手机终端、实体会议、奖罚专栏展示等手段形成师德师风监督网,运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使其纠正自身行为。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是指教师教书育人不仅仅看教师个人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尊重教师在教书育人方而的付出,这样才能凸显教师师德。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有力保障。师德考评制度包括具体评议制度、奖惩制度、承诺制度、师德档案制度等,逐步建立个人、家长、社会对教师师德的监督约束机制。对于教育教学上出现的有偿家教、以教谋私、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在教育工作者面临评先评优、职称晋升以及教师聘任等问题上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各行政分管部门、教务处等下属单位要组织好落实好评教工作,从学生眼中审视教师的师德师风,以问卷、座谈的形式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进行评议,并且把相关情况及时如实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总之,师德师风建设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课堂上教师教书育人,放下书本走下讲台亦要为人师表。教师承担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传播的重要使命,教师点燃着莘莘学子们的包含着道德基因的心灵之火。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培养,需要教育,需要用高尚的师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真心感化教育学生。参考文献[1]涂礼雄.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刍议[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2).[2]马德秀.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N].人民政协报,2017.[3] 江怀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浅析[J].山西师大学报,2013,(05).[4]汤小阳.加强高职院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学教育,2016,(11).原文出处:李新.论师德师风建设在当代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67+77.相关内容推荐中小学生师德师风构建问题探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然而,近年来媒体却屡屡曝出师德问题,这些事件在令人唏嘘不已的同时,也将师德问题一次次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教师是教育的根本,而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浅析大学教师道德建设不足与强化措施师德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决定着教师对教育实践的情感、度和价值观,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的行为规范,是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实践动力与精神支柱。师风是师德的延伸和补充,是师德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德者师之魂”,教育维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及未来,高... 研究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德育教学渗透的现状及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也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数学教材,融入各种德育思想,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完善小学师德师风的新举措研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钱逊。以德治国看教育的地位和师德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2]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2)。[3]孙志斌,张为乐。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J].教育,2006(25)。[4]李启慧。加强师德建设...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问题与优化策略高校教育的规模不断的得到扩大,这也加剧了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数量增长,使得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来看,还存有诸多的问题,这对高校的教师队伍整体良好风气有着严重影响,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了重要的任...高职教育师德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教师师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是整体提高小学教师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改革在教师质量提升方面的中心环节。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到一个学校的未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提高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该充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转变考核方式、鼓励创新教学、丰富教师活动、采取激励奖励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重点介绍了如何采取措施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可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在物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物质的追捧远远大于精神,使得某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对待教育事业失去了曾经的高尚性或者说纯洁性,这些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出现素质低下甚至严重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现象,这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
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但是受这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的师德师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警惕,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应该如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小学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呢?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感想与建议。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从转变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开始。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本身具有较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技能,还需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师风作为精神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那么,师德师风建设需要什么呢?我认为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职业道德观念。
那么,教师要怎样做才能尽快转变自身职业道德观念呢?
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这需要学校积极组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培训学习活动,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学习师德师风理论知识提供物质基础。例如,学校可以为每位教师定制多本教材参考书作为本学期的学习目标,督促教师将书中知识点进行记忆实践,强调在实践中掌握真知,在理论学习中获得精神的升华,为此,我还建议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师德师风检查,提高教师对理论学习的重视。
其次,教师和教师之间应该多交流,针对本班级出现的典型学生事例进行探讨,根据师德师风要求商量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处理策略,也是对教师处理事物能力的考验以及将师德师风建设付诸行动的策略之一。
最后,学校要及时召开会议,要求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到的师德师风方面需要遵守的突出问题进行自我对照,及时发现和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教学素质和精神面貌多方面优秀的教师。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完善制度建设中得到提升。
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的高度来建设,是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步骤。因为,师德师风建设是涉及到全国教师素质的关键方面,只有提升到制度层面对其进行改革和强化,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建设实施的有效性。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首先,要完善师德师风评价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投票评价评选最团结友爱、师德高尚的教师,将全校教师在思想品德上划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每个等级根据学校规模都有固定的投票人数,如学校可以设定4个优秀名额,4个不合格名额,其余都为良好或者合格名额,其余人数规模的学校以此类推,从而在教师队伍当中形成相互比较、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好师德师风评价氛围。
其次,还可以在学生之中对教师的上课风格和品德品行进行调查、抽查,及时了解在学生心目当中最受欢迎的教师,促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相互渗透结合。
再次,学校还可以动员级部主任、思想政治部主任、教务处主任等中层领导形成师德师风监督小组,切实将师德师风建设制度落实到实处。
最后,学校还应该建立师德师风监督举报箱以及开设举报电话,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家长、教师、校长甚至是路人,将教师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举报上来,为教师投票提供依据,并将属实信息登记到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给职业道德不明确,心理放松的教师以警示,督促其正确对待师德师风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建立对优秀教师的奖励机制,也是督促新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奖惩并进是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重视教师榜样的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之一,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还告诉我们,教师也可以称为教师的榜样,在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榜样的力量,通过宣传优秀教师事迹、评选全国最优秀教师以及教学能手、优质思想课、优质心理课评选等活动,将隐藏在教师队伍当中优秀榜样发掘出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例如,“最美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的评选活动中,通过将教师的先进事迹在电视广播中宣传赞扬,以达到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目的。
树立优秀教师典范,不仅是对优秀教师作为的肯定,也是对优秀社会风气的推广,更是在每一名教师心目中形成一个需要学习的榜样和示范,又或者说是目标与追求,是给每一位教师心里播种了一粒师德师风建设的种子,只要教师以优秀的品德和切实的行动去灌溉耕耘,就会收获希望的果实。
四、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落实到教师职业道德的多个方面。
我国中小学生师德师风建设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多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其中爱国守法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更作为一名中国公民,要将热爱祖国、遵守法律作为严格约束自己的一条准绳来要求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热爱教师职业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孜孜不倦、业精于勤、任劳任怨、追求卓越、无私奉献是一名优秀的教师的特点,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更是一名优秀教师不断攀登事业高峰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只有牢记自己的职责与使命,不辜负广大人民的信任与尊敬,作出有良心有真心的业绩,才能够得到他人的爱戴和自我的心灵满足。
五、结束语
循规蹈矩的教育只能培养出埋头学习的学生,只有饱含教学激情、热爱教学事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能力高超的人才,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该文将就一些平时教学生涯中常出现的现象,谈一谈师德在教育教学中责任心与爱心两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要想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岗敬业。这是精神追求的两种境界:一是乐业;二是敬业。乐业就是兴趣,就是热爱;敬业就是使命感,责任心。怎样才算是爱岗敬业呢?就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尽职尽责,认真备课上课辅导,认真批改作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10年的教书生涯使我充分认识到爱岗敬业是干好本行的前提,只有爱岗才能敬业。其次,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怎样才算是爱护学生呢?就是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耐心教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师爱。师爱是人们对教师作出道德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构成师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人类爱的海洋中,师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而无私、高尚、纯洁的感情。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关系到年青一代的成长,尤其在德育工作中更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1、良好的师德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性格的形成
高尚的师德等于言传身教
对教师来说,他的言行举止,衣着仪表都对学生有着直观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运用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对教学工作和学生心灵产生性质不同的作用。好的言语是促进师生情感沟通的有利保证,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反之,则传递消极的信息,阻碍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作为教师来说不仅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保持自己高尚的师德,在平时生活中也要言传身教。记得大学实习期间,因为看着马路两边没有车就习惯性的骑自行车闯了红灯,不巧就被几个学生看到了,嘴里还大喊着“老师都闯了,大家也快跟着过去……”深刻反思学生说出的话,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平时的表现对学生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
高尚的师德等于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氛围与效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老师的真正本领,不只在于会讲授知识,而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与其他学科相比,教学更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即使教师的“独角戏”唱的再好,英语教学效率也提高不上去。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教学氛围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而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崇高的师德作为其必要的保证。
高尚的师德等于唤醒心灵
教师高尚的师德如一缕阳光,可以温暖学生的心房;如一泓清泉,可以洗涤学生的灵魂。每一个学生都是抱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他们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他们的愿望交给这些做教师的人。这种激情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我曾经看了一个关于巴普里克这个孩子的故事,就是因为那位植物学老师的善于观察、鼓励与培养,使得这位从一开始就问题重重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一年比一年好,最终顺利的从农业学院毕业成为一名农艺师。由此可见,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被发现的潜能。
2、良好师德的激励作用
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很大。一个教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热情教学,精心施教,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作为教师应追踪科技前沿,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将教学内容时代化、信息化,保证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在备课时“吃透”了重点,“抓住”了难点,并形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技巧。教师孜孜以求,学而不厌,满腔热情的工作态度,必将给学生很大的榜样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兴趣。
重视学习,敢于实践
认真学习,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能:育人,只有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才能胜任此项光荣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些,就应该不断地坚持学习和实践。练兵千遍不如战场一日,只有不断让自己充电加码,先把自己的“半桶水”端满,才能有更多的知识给予可爱的孩子们。反之,教育教学也只是纸上谈兵、花架子、皮毛、背离重点。
严于律己,注重言行
为人师表,坚持严以律己,增强自身的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平和的心境,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要把自己看作既是个普通的人,又是个教育者,到了学校就应该把属于个人一切不快和烦恼留在门外,学会合理地处理自己的个人感情,不将私人情感带入给孩子们教育的课堂中。言谈应该和颜悦色,循循善诱,举止应该优美文雅,体现心灵之美。
提升素养,塑造内涵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重要的是塑造内在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有意识地从优秀文化中吸取养料,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不断让自己向专业化逐渐靠拢,发挥自身专业和职业的鲜明特征。
3、师德教学中,做好后进生的关爱工作
对后进生,做为教师,更多给予学生的,是要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集体里得到足够的关怀与鼓励。都说“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教师一定不能对学生感情用事,厚此薄彼。这就要求现当代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为人师表,又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由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特点,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世哲理、道德境界、品德修养甚至最简单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多更优更全面的正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做到言教、身教,并且身教重于言教。
4、结语
综上所述,师德修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师德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体现,除了必备的教学责任心外,还应把满腔的爱心溶入教学的课堂的课前课后。作为德育工作者,要播种信念,播种行动,播种习惯,播种性格,做引领德育工作的旗帜,做给学生指明方向的路标,帮助每一个学生收获金色的人生。
摘要: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以及主人翁责任感,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做人,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通过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使学生能够建立更加积极、正面、健康的思维,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
小学教师;师德修养;分析
教师承担着教育的'百年大业,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的表率和榜样,是学生生活的引导者和引领者,所以说,教师的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一、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小学学生正在处于一个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身边人进行不断的模仿学习,逐渐的对这个世界进行了解。在家庭中父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在学校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小学生就像是一张白纸,一旦教师的道德品德有不良的表现,学生的这种白纸上就会显示出一种胡乱的涂鸦。其次,教师的品德修养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这不仅是影响教师的个人表现,还会对教师所教的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一旦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理论却不具有一定的道德素质,虽然教师会带给学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学生的行为素质有不良的影响,最终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为教师的行为表现都是学生的指路标,会对学生的发展有严重的影响。如果教师具有良好品德,不仅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在教师的不断影响下,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最后,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要求学生做到一些事情时自己也要做到,首先作为典范,发挥榜样作用,学生在课堂中如果有一些不良表现时,教师应该用语言婉转相劝,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感动下改正自己的问题,进而学生能够在长期的熏陶下养成一种好的行为习惯。
二、授业解惑,诲人不倦
教育是一项具有爱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是与众不同的爱,教师的爱是严爱也是慈爱,是一种不会想要回报的一种爱,这是一种无私的爱,这种爱是在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和使命上有所体现。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教师的人生历程写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都是带着爱心,用爱对待学生,用爱对待工作,不仅把工作当作工作,还将工作看作是一项事业,是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的事业,能够站在一个新高度,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教师能够将人们教育事业的发展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进而能够为成为一个人民教师而感到自豪和荣誉。教师不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能够遵守职业道德,乐于奉献。教师在用爱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应该不断的学习培训,进而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的探索教学方式,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进而能够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教师应该用爱来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在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能够了解学生的思想,在学生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给学生一些生活道理。
三、弘德育人,廉洁从教
廉洁从教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职业规范。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洁社会,对教师廉洁从教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廉洁从教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守得住清贫,不在教育工作中从事谋取私利的活动,不从学生及家长身上谋取私利,真正能以身立教,以教淙恕
廉洁从教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树立廉洁无小事的廉政意识,防微杜渐。廉洁从教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要始终保持高尚节操,为人师表,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准绳;不利用教师职业便利向学生或家长索要钱物或者变相谋取私利,不向学生推销或摊派学习资料、用品并从中牟利,不动员、组织学生参加有偿补课并从中牟利;在态度上能平等公正的对待全体学生,不因为学生学习好坏、家庭经济基础好坏、父母社会职业和地位不同而歧视学生、区别对待。廉洁从教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学校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公平正义的情感体验,对老师产生一种信赖感,能增强老师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公信力、权威性和感染力,从而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其自身道德修养的养成,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提升,直接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强化教师师德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根本,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我国小学教师的师德修养,学校应该明确教师师德培养的重要性,并制定更加完善的制度,坚持贯彻下去。
参考文献
[1]小学教师以爱进行德育教育策略[J].丁桂英.赤子(上中旬).2016(22)
[2]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研究[J].李德显.教育科学.2016(05)
[3]小学教师课程素养的现状调查[J].杨东燕,严U.基础教育研究.2016(17)
[4]简谈小学教师的素质构成[J].宋婧.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3)
教师的师德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师的师德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中存在的问题
1、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与理想信念等同高校发展不相符由于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较为迅速,使得高校内部的许多青年教师在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许多青年教师在社会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趋向有所不同,在怎样处理竞争关系、功利关系等方面稍有偏颇。而且,存有大部分的青年教师伴有严重的自我主义、拜金主义等方面的思想错误。在工作生活遭遇不快时,会将自身放在首位,以自我发展为中心,缺乏对国家、社会的使命感以及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的事业心。
2、青年教师在工作与日常生活等方面合作意识较差团队精神是一种群体内驱力,体现着团队的协作精神和战斗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创造团队业绩的重要条件。由于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呈现竞争化,加之许多青年教师在家中属于独生子女,这就愈发的促使青年教师功利化和自私化。教师同教师的竞争性加强,反而其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比较薄弱。有的教师为了展现自我,无视与别人的交往,缺乏与他人在教学上的探讨,导致教学过程脱节孤立、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不仅如此,还有的教师的性格比较孤僻,容易沉浸在自我世界中,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甚少,忽视了合作的重要性。
3、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方面缺乏端正的心态由于时代的发展较为快速,教师对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工作带有一定的浮躁情绪,这就使得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叛逆心理。在教学中态度不够严谨,对待自身的教学工作保持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备课和讲课的过程中投入力度较少。有的时候没有遵守教学计划和学科特点开展授课工作,在课堂上随便的应对、照本宣科等。在学术研究方面,急功近利,只顾完成研究任务,轻视了教学工作的严谨性。
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对策
1、积极转变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有关师德师风的理论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人民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的指导思想。高校青年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指导青年教师的行为,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和价值观念。青年教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才会有意识的改变自身的心态,逐渐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力度,将优秀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者作为自身的发展榜样。高校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进而引导青年教师工作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要积极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氛围,帮助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行为与态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建设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政治觉悟和行为意识,利用科学的舆论导向来抵制不良师德师风的出现。对于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以此来鼓励青年教师奋发向上。
2、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工作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师德建设规划、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制度,对师德建设目标、组织实施、保障措施、考核评价、奖励办法等提出明确要求,充分发挥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积极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来激发青年教师的建设工作,完善相关方面的考核制度,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
三、结论
随着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不断的加大,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伴随着经济实力、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的提高而提高。青年教师逐渐的在教师中比重的加深,显示着我国的高校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而且高校教学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教学队伍逐渐呈现年轻化。所以,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质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德育是教育中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历来被人们关注,尤其是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主旋律的今天,德育更是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但是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到的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众星捧月的地位,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了“以我为中心,任性、娇蛮、无理”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
幼儿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克服缺点,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因此在幼儿园向幼儿进行德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何来做好幼儿德育这项工作呢?
一、将德育渗透于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日常生活、游戏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幼儿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在与同伴及成人交往的过程中,了解人、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一定的行为准则的,并且在进行各种行为练习,日积月累,循序渐进,逐步形成某些良好的行为品质的。如:我班在玩“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幼儿轮流当“老师”,模仿老师的动作,回答小朋友的问候“老师早”、“老师好”、“老师再见”等,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玩得很开心。又如在表演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几种小动物角色,编故事,讲故事,一会当“小鹿”,一会当“小羊”,并把学的礼貌用语也编进了故事里。游戏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学习环境,愉悦了幼儿的身心,又收到了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自发地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实践一定的社会行为,体验一定的社会情感,利用游戏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其他任何形式难以替代的效果。在一日生活常规和生活制度中渗透着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常规训练和严格执行生活制度,可以培养幼儿有礼貌、守纪律、诚实、勇敢、自信、关心他人、爱惜公物、不怕困难等品德和行为习惯。
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专门的德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各年龄班德育的内容与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行为表现,有目的、有计划组织的德育活动,也就是为实现某项德育内容而组织的教育活动,例如:谈话、讨论、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参观、春游、劳动、节日庆祝活动)等。幼儿的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通过每一次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比如通过参观图书馆,幼儿亲眼看到一本本图书井然有序地摆在书架上,管理员阿姨辛勤地劳动以及读者安静有序地借阅图书等情景,会深深地体会到秩序的重要性,并更加爱惜图书;在认识家乡的活动中,幼儿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品尝家乡的风味特产,欣赏家乡的民间工艺品,并用绘画、手工及结构材料等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心中的家乡风貌……这一系列活动能让幼儿实际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因此,幼儿园应将日常生活、游戏和专门的德育活动结合起来,注意在生活中渗透德育内容与要求,同时发挥家庭和社区环境的合力,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
二、教师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教师,对教师的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深,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在幼儿园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为了给孩子们树立良好榜样,我们注意从自身坐起,严于律己,凡事要孩子做道的,自己首先做到,并且经常自我检点,在孩子门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有一次我组织幼儿洗手准备吃午饭,突然看到有几名小朋友湿着手还笑嘻嘻地从盥洗室走出来。我当时一气之下把王士年他们三个叫住了,并问他们:“谁让你们这样的?”这时有一个小朋友小声地说:“我看着老师这样我也这样。我一听顿时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原来是自己的不良习惯影响了孩子们,于是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做了检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进一步要求幼儿要讲卫生,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从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应特别重视教师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人的一举一动,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一面极好的“镜子”,在这面“大镜子”里,孩子看到了许多。因此,教师应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给幼儿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三、利用节日、生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开展活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节日、生日等日子往往能激发幼儿的情绪,增强他们的兴趣。在这个时间对幼儿进行教育,能使幼儿易于接受。例如:一年之中有特定含义的节日不少,如:“三八”、“五一”、“六一”“国庆节”、“教师节”等都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渠道,除此之外,我们通过举办“企盼奥运成功,为中国健儿加油”等一系列活动,在幼儿心中掀起了爱祖国的波澜。又如:我班的赵凯奇小朋友平时爱骂人,虽经多次教育,效果不明显,9月1日是他的生日,在我的反复启发下,他对着全班小朋友保证,从他生日这天起他保证不再骂人,并请别的小朋友监督,果然这天他没有骂人,我因势利导,在班中表扬了他,并要求他坚决改正骂人的毛病。一周后,赵凯奇基本改正了骂人的习惯。通过这种方式,我逐步培养了幼儿热爱老师及家长,关心小朋友的良好情感。
四、将德育教育寓随机教育中,提高德育水平
随机教育就是针对随时出现的问题、根据情况的变化实施教育。它具体、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
由于幼儿无意注意,无意记忆的能力较强,其注意力易被偶然事物所吸引,所以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要善于捕捉时机,做到随人、随地、随物、随时利用各种机会。例如:某幼儿随家长参观了名胜古迹,晨间谈话时可让他和大家介绍,鼓励他把纪念品带给同伴看;进餐时教师可根据不同菜谱向幼儿介绍蔬菜名称及其生长特点;盥洗时向幼儿讲解我国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在随机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幼儿进行思考,切忌空洞说教。如:班上的图书不知被谁撕破,老师没有马上批评指责幼儿,而是给小朋友讲这本书。正当幼儿听得津津有味时,老师突然中断故事,告诉他们因为图书撕掉一页无法讲下去,请小朋友讨论怎么办?在共同的讨论中,他们懂得了爱惜图书的道理,并主动修补了图书。随机教育与幼儿一日生活相伴随,只要教师善于观察,并抓住时机进行教育,必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开展好幼儿园的德育工作。
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光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行的,一定要做好家园的共同教育。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要多于幼儿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的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的教育因素的影响接受的更快些、更多些。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必须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目前,家庭早期教育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引起越来越多家长的关注,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家长只注意开发孩子早期智力,却不注意孩子早期的品德培养,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容易形成幼儿行为表现的两面性,在幼儿园是一种表现,而在家庭中却是另一种表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通过接待幼儿入园、离园、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活动,不断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幼儿情况,同家长一起探讨幼儿德育的方法。力求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一致,促进幼儿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一次,幼儿在玩娃娃家游戏时,扮演爸爸的刘琦小朋友竟然打了扮演宝宝的刘伟超,我问他为什么打人,他理直气壮地说:“他不听我的话,我就打他,在家里我不听爸爸的话,爸爸就打我。”听了他的话,我清楚了他打人的根源,到下午刘琦的父亲来接孩子时,我同他谈心,向他说明了情况,刘琦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表示以后不再打孩子,并希望老师及时同他联系,共同教育好孩子。
通过几年的教育实践,我深深的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德育原则,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适时地向幼儿进行教育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幼儿的良好行为及时给予强化。还要沟通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共同负担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把幼儿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一代。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中国文化自古以来都是把德行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高校教师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肩负着为国家振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承担着促进国家教育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职责。尤其是占比超过 60%的青年教师,已然成长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迅速发展以及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新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道德品质、专业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刻不容缓。
师德是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1].师风是教师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和行为倾向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性风范[2].不同时期,师德师风的具体内涵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但究其实质仍是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理想信念和完美人格。只有把握高校青年教师身份中的文化与道德根据,直面高等教育的深刻变化,剖析高校教师内心的道德窘境,从社会、学校和个人三个维度去综合分析问题的成因,才能逐渐发掘问题的根源所在,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存在的基本问题
(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不深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它关系着国家道路和国家命运。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意识形态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席卷着国人的思潮,在中国进入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活动呈现出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个别青年教师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足,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淡薄、价值观模糊、政治信仰缺失等严重的思想问题,他们在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还把这种危险的价值取向传递给意识形态不成熟的学生们,形成的连锁效应不可小觑。物质文明的发达并不代表精神文明的富足,对经济价值的过分追求使得阅历尚浅的青年教师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所迷惑,教书而不育人,失正而无以为范,师德师风下滑,没有起到对学生的行为示范和引领作用,思想道德混乱而不自知。
(二)职业认可度降低,敬业意识淡薄
就目前而言,高校青年教师大部分具有非常良好的素质,忠于并热爱教育事业,非常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多人从事教育的初衷正是基于崇拜和奉献。但是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如日益沉重的生活压力与实际收入的矛盾,专业技术职称晋升的困难,过度行政化的制度牵制等,使青年教师基于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义务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都出现了下滑,有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还因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造成了敬业意识的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的缺乏。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认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讲授,而对学生漠不关心,不积极进取,不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3]的创新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对自身职业的认知仅仅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忽视了教育工作对于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哪有利可图就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向哪里投入,不重视个人道德修为和专业知识的精进,忽视自身的道德反思和自省,职业理想缺失。
(三)价值观倾斜,不务正业
有些青年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得失,只强调自我价值以及个人的名利,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工作,不注意构建新型和谐的同事关系,这样会导致价值观的倾斜。过于看重个人利益的行为,将会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在学术上刚愎自用,抑制了百家争鸣、集思广益的灵感之源[4].有些教师过分热衷于发展第二职业,而不注重本职岗位,将学生看做是自己有利用价值的资源,背弃因材施教。在教学方面,只注重自己的发展,而忽略自己本身的职责所在,缺乏诚信,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谋求私利。
(四)教师学术诚信缺失,职业良心趋于功利
由于专业技术职称晋升越来越难,高校青年教师为了完成量化考核的任务,既要抓教学,还要搞科研,承担班导师任务、下企业实践、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一个都不能少,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不当的评价导向,使得有些高校青年教师心浮气躁,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甚至背弃了起码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学术尊严,拉关系,走后门,剽窃科研成果的学术舞弊行为层出不穷,功利化倾向极为严重。诚实守信也是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古人提倡君子要“内修”、“慎独”、“独善其身”,只有青年教师所处的环境风清气朗,才能唤回师德的温厚馨香。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培养有思想、有抱负,有强烈的创造欲望、敏锐的创新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能力之人,培养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共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思想觉悟之人,培养能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实践中创新发展之人,培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实践者。大学的精髓正是靠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教师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奉献去传承和发扬的。作为承载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希望的青年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才能促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才能营造高校良好的教风学风,才能构建高校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校园文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进程,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3 年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训,并对高校青年教师应具有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在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缺陷和不足的同时,还能增强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之保持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兴趣和工作热情,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用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深的专业知识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提供保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不仅影响个体的良性发展,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准的重要指标,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强劲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在需求。师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整体道德素质的提升必将为社会良好风气的快速形成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必将成为社会学习的楷模而重塑教师这一伟大职业神圣的光环。
三、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的养成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内因;政府、社会、学校的合力作用是重要保障,是外因。内、外因只有共同作用,积极配合才能共同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水平。在研究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问题上,必须本着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原则,用充满人文关怀和民族情怀的视角全面透彻的解析事情的本质,寻求正确有效的解决途径。
(一)青年教师要注重师德内化
第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党性修养。高校青年教师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的大脑,把个人的职业发展与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提高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教书育人、求知树德的全过程。第二,提升职业认知,弘扬爱岗敬业精神,实现终生学习理念。师德教育的实现和师德教育的提升不可能离开教师的职业角色。青年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深刻挖掘教育职业的本质,从专业素养、人文素养、创新能力、职业道德、高尚品格等方面来雕琢自己,使之内化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博学、慎思、笃行,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专注于科学研究,致力于国家建设,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第三,青年教师要了解师德的内容和内涵,弘扬优秀师德传统。师德形成于心,表现于行,青年教师必须掌握师德的真正内涵,才能发挥师德的作用并让其内化为自主意识,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优秀师德传统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二)学校要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
首先,学校要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运行机制。师德培养是个系统工程,从师德培训、师德评价考核到师德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关部门精心设计、严格把控,要将师德建设贯穿到教育教学的所有环节,拓宽师德培训渠道,创新师德培训模式,科学制定师德的评价考核方式,充分保证评估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要借助榜样的力量,给予青年教师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通过导师制让青年教师全方位感受优秀老教师的专业造诣、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其次,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足够的人文关怀。处于高等教育变革期的青年教师普遍感觉教学压力、科研压力和生活压力正在逐渐消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理想,很多人过早的出现了职业倦怠感,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学校一定要站在关心青年教师的立场上,多多了解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疏导负面情绪,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创设和谐轻松的工作环境,用制度的力量在职业道德上构建充分的激励机制,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的投入到高等教育事业中,最终实现学校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再次,学校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促进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每个大学都要有自己的气质和精髓,大学文化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它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点睛之笔。
(三)社会各界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也在转型,其中很多因素影响着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以及教师工作的看法。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强其被尊重程度,可以给青年教师极大的肯定,让他们对教师的职业产生认同,巩固教师在他们内心中的地位,从而使得青年教师自发加强师德的养成,自觉维护教师的形象和荣誉,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不断进步[5].
总之,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关乎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国家振兴的成败。这个课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又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其实践途径的拓展需要社会、政府、校方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唯有德才兼备的老师才能教出德才兼具的学生,教育的本真从来都不是功利性的,青年教师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职业水平和道德水平,才能赢得学生、社会的一致尊重,树立教师职业的光辉形象。
参考文献
[1] 李 云。 新时期高校师德教育的难点与途径探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61-62.
[2] 冉春桃。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177-180.
[3] 龚 克。大学文化应是“育人为本”的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0(35):60-62.
[4] 齐卉璇,李运仓。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的误区探析与对策研究 [J].鸭绿江,2015:1383,1434.
[5] 廖 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及建设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班主任论文的参考文献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班主任论文的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苏].苏霍姆林斯基着,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苏].苏霍姆林斯基着,赵玮译.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法]卢梭着;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马斯洛着;成明编译.马斯洛人本哲学[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3
[7]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8]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9]耿玉明.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0]徐生娥.中学班级管理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11]王志君.普通高中班级管理柔性化改革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7
[12]庄惠玲.走向学生自主管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3]刘军宁.高一班级管理实效性的调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2
[14]范海强.科学-人文管理与民办中学的师资队伍建设[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15]常虹.大职业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16]何志燕.苏霍姆林斯基校园文化思想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6
[17]谢玥.量化管理理论基础探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3)
[18]谭明进.对高中班级实行量化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19]刘彩凤,常桂英.班级量化管理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9(2)
[20]王俊江.量化管理与自我教育--班级管理中的经验和体会[J].教学与管理,2001(10)
[21]王随仁.怎样开展班级量化管理[J].河南教育,2000(4)
[22]崔为民.小议班级量化管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3)
[23]范玉敏,李锋.关于中专学校班级量化管理的质疑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24]庞云凤.班级量化管理中谨防"过度理由效应"[J].河南教育,2000(7)
[25]李丽华,孙小芹.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3(6)
[26]霍永丽.班级量化管理的补充--班级软管理[J].班主任,2005(1)
[27]段炼,朱育婷.班级量化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12)
[28]孙华.量化管理应体现人本管理思想[J].教育导刊,1998(11)
[29]曾祖斌.浅议中小学班级量化管理的利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2)
[30]宁学功.学校班级量化管理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2(23)
[31]高琪,张锐.班级量化管理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J].班主任之友,2004(4)
[32]莫熙朝.班级量化管理的背后[J].广东教育,2007(5)
[33]范学谦,吴国萍.奖惩预警机制在班级量化管理中的应用[J].班主任,2007(2)
[34]张明芹.我们的态度"评优"不是班级管理的目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7)
[35]任语静.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人格修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3)
[36]臧美莹.浅析硬件设施在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3)
[37]张春来.如何制定和执行班级规则[J].教师之友,2001(11)
[38]陈学梅.人治为主、法治为辅、刚柔并济--班级公约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
[39]曹红英.生本教育理念下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新教育,2014(24)
[40]刘明伟.论学校教育中量化管理的弊端[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7)
[41]王豫.对学校管理工作中量化管理扩大化的质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42]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3]张铤.论高校"量化-柔性"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44]徐鉴民.浅谈"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J].甘肃农业,2006(7)
[45]柳士彬,谭业云.环境潜教育:潜教育的实施型态[J].山东教育(中学版),2000(10)
[46]荣炳新.构建和完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J].时代教育,2014(2)
[47]黄正平.培养自我管理能力要处理好三个关系[J].班主任,2011(9)
[48]贺桂平.以"法"治班初体验[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6)
[49]劳凯声.重新界定学校的功能[J].教育研究,2000(8)
[50]陈志利.帕夫雷什中学的成功奥秘:一种文化视角的解读[J].基础教育,2011(4)
[51]陈志利,张新平.自下而上: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学的思维及贡献[J].基础教育,2012(4)
[52]刘建设.对我国教育量化研究的若干思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53]龚舟.我国中小学班级管理伦理缺失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11(1)
[54]贾永儒.以学生为本,让班级管理人性化、民主化[J].才智,2012(2)
[55]刘永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量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56]黄崴.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57]韩秀元.量化积分在班级管理中的实践与反思[J].中小学教育,2011(8)
[58]杜永芳.班级量化管理的好处[J].青海教育,2007(5)
[59]龙永钊.谨防班级量化管理异化育人行为[J].班主任,2006(1)
[60]刘艳萍.浅谈班级管理的目标定位[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
[61]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
[62]王效美,杨红艳.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创新与途径[J].素质教育,2013(7)
[63]李可.数字量化:发展还是桎梏?[N].光明日报,2010,10(8)::11
[64]杨柳.河北衡水中学的真实一面:半军事化管理,带橘子进教室要受警告[N].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8):12
[65]林祺,匡怡蒙."超级高考工厂"争议中前行[N].重庆晨报,2014,4(23):6
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
导语: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班级文化建设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摘 要: 班级的文化建设,将会影响学生的兴趣、 爱好、 审美情趣、 人生价值观以及对事业的追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以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班级文化;教育功能; 建设
"班级"作为组成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单位, 是学生学习成长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发现、评价"自我"的重要时期, 是道德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 它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奠定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是非辨别能力差、效仿能力强, 尤其需要教师的悉心关爱和持久耐心的教育。
文化由人创造,人的意识是多元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文化也就是多元的,自然班级文化也是多元的。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内所有同学共同思想、 作风、 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可以说,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 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一、初中班级文化的特点
(一)时代性
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发展的,同样,一个抛弃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而丰富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沃土中民族文化同样突出。校园文化又决定了班级文化基本特征。我们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二)开放性
学生往往是在学生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或在学生与成人的交往中形成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思维方式的。这是一种以群体活动的方式来选择、传递、积淀文化传统的。离开了群体之间的活动就失去了文化自上而下发展的土壤,因此,许多有经验的班主任总是在班级制度建设上,在班委会的组建中,尽可能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全员参与。在灵感与灵感的碰撞中,有激发火花,也有相互熄灭的可能。而此时此刻,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结合,矛盾产生后的解决,都能体现一定的文化底蕴,是构建特色班级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艺术性
从中小学硬件建设来说,班级的物理环境和物质环境都应讲究艺术性。班级环境整齐有致的规划、别具匠心的造型、舒心怡人的绿化等都可以发挥环境课程的功效,产生不同凡响的"以美育人"的效果。本着实用美观的原则,力求做到让"四壁说话"、让"每堵墙"都成为"无声的导师",对环境的精心的策划和包装,使教室本身具备良好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从中小学的精神文化活动来说,康乐型的班级活动,能够使学生不仅得到艺术熏陶和舒展艺术的才能,而且可以调剂精神,愉悦身心,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发挥"以乐育人"的作用。
二、初中班级文化的功能和建构
我们提出建设班级文化就是建设积极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则可定义为班级成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班级文化的功能
(1)教育功能。这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 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集体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旨在培养学生个人与集体同甘共苦的荣誉感。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富有相当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舆论等法则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学生心理素质具有引导、平衡、充实、提高的作用。通过班级内的布置、美化教室的宿舍环境,可使学生受到感染,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美德鉴赏力。教育功能是班级文化的首要功能,也是其区别与其他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
(2)激励功能。班级成员在参与班级活动, 感受班级文化的同时使个体成员的兴趣、理想和信念得以实现和升华, 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个体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以奋发进取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班级文化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了一个平台: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其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让每个班级成员的兴趣、理想和信念在此得以实现。班级文化在建设中使学生的个人才华得以展示发扬,成绩得以肯定,为集体建设做贡献,使学生在建设中找到集体归属感,这就能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3)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集体利益、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其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产生认同感,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成员的荣辱与班级荣辱捆绑在一起,班级因学生而荣,学生也因班级而荣,就是所谓"荣辱与共"。对班级文化的认同是形成班级凝聚力的文化基础。
(二)班级文化的建构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各个方面, 这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另一方面,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要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布置和设计充分表现出来, 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
(2)搞好制度文化建设。建立和健全班级规章制度,塑造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抓好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好坏, 是否科学、合理, 是衡量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制定制度时, 应注意班级规章制度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必须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班级活动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当规章制度出现不适应本班实际时, 应及时进行修改。二是抓好制度的实施。在抓制度实施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宣传实施班级制度的意义, 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 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 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班级精神文化, 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 是班级精神风貌的体现。班级精神文化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 它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
三、建设班级精神文化的对策
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班级内部的密切交流与合作, 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 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正当权益, 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感, 培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培养健康的班集舆论
班集体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 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 对班级舆论应予以启发和引导, 以确保集体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班级舆论的导向作用。
(三)养成优良的班风学风
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 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优良班风对形成和发展班级文化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班级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在过去的半学期中,我们既有喜人的收获也有苦涩的遗憾,但是全班都在不断的努力和进步中,同学间的情感继续加深,班级氛围蒸蒸日上。杨老师的一席话让我看到了班级许多的不足,更让我看到了自己工作的不到位。 过去的一切归零,新学期从新开始。班级工作目标一、培养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二、学生以学为本,力求把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三、丰富课余生活,积极开展向上的文艺活动四、继续为优秀班级的目标努力作为11临药一班的班长,我有责任建设好我们的班集体,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更为大家能在将来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从以下几方面列了班级工作计划:一、明确班干部工作职责(一)、班长:班长乃是全班的精神领袖,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1、对班级工作全面负责,以身作则,团结班委,凝聚同学,搞好班级建设,努力使本班形成一个遵守纪律,团结向上,勤奋学习,朝气蓬勃的集体。2、了解掌握本班同学的思想,学习,纪律和生活情况,主动向导师和辅导员汇报工作,及时反映同学的意见和要求。3、配合辅导员做好本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发挥联系学校、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努力完成他们交给的各项任务。4、组织本班同学准时参加院系、学校的各项活动,维持本班的纪律。5、主持召开班委会会议,讨论改进班级工作。(二)、团支书:1.、全面负责班团支部工作,团活动计划,安排、检查、督促、总结、汇报工作。2、做好团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号召全班团员搞好学习、生活、体育锻炼和团员的发展,模范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支持班委工作。3.、负责组织全班共青团员按时完成校团委布置的各项任务。4、配合班长开展班级各项工作。 (三)、学习委员:1、热爱学习,刻苦努力,在班内起好带头作用; 2、帮助同学学习,关注学习方面的信息 3、经常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执行任课教师安排,及时向导师,辅导员反馈班内学习情况; 4、及时向同学及老师通知学院及系上的调课安排; 5、根据本班学生情况,组织开展一些有关学习方面的活动,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其余各班委组织委员:1、配合好导师、班长工作体育委员:1、负责带好集体活动的集队、整队和带队工作;2、组织好本班学生参加运动会事宜;文艺委员:1、组织和带领本班学生参加学校有关文艺方面的各种学习、培训、表演及竞赛活动;2、组织好本班的文艺活动。生活委员:1、做好班费的收支记录与管理,每学期公布一次班费收支情况;2、成为学生生活方面的代理人,发现生活问题及时向辅导员汇报;3、了解、收集学生对学校食堂管理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鼓励学生养成艰苦朴素的美德;纪律委员:1、负责监督和管理本班一切纪律问题,尤其是自习的组织纪律问题;2、做好预防和阻止班内恶性事件发生的工作;3、负责对班内违纪同学进行记录;4、及时向班长及辅导员汇报班内存在的纪律问题。二、建立督促机制 形成良好学风1、首先,班委拟从以下几点对同学们进行学习上的帮助:1.加强与各任课老师的联系,将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向老师反映,以便老师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方案。2.本学期大部分同学将进行四级考试,应多收集个方面的资料与同学们分享,并且加强同学们的紧迫感,积极备考。3.组织模拟考试。组织集体自习和问题讨论。4.继续保持与其他班学委之间的密切联系,收集各种信息为班级服务2、其次,将采取一些合理措施进行监督,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按时督促同学早晚自习,做好记录,能够在需要是辅导员汇报。2,积极努力协助辅导员抓好班级的全面工作。做好班级学生纪律方面的量化管理工作,写好班级的纪律记录,定期向辅导员反映情况。,3.协助辅导员总结班级纪律情况,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4.负责全班同学的考勤,严格执行考勤制度,敢于负责,不偱私情,做好考勤记录。三、丰富班级活动 增进集体感情组织良好的活动是提升班级凝聚力、加强同学情感交流的精神纽带,不仅能够丰富大家的课余活动,还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素质。本学期我班准备组织大型班级活动春游一次,班级聚会(聚餐、K歌、晚会)若干次。我们将开展以下文体活动:1.积极组织同学参加课外活动,以简单运动为主,主要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养成良好习惯,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大学的生活中。2.每周定期组织班级篮球队进行常规训练,提高体能及战术配合,为下学期的院篮球赛做好准备;3.至少举行一次文艺活动,比如晚会歌唱比赛之类。具体来说,可以有劳动晚会,班庆晚会等等,班级里文艺分子还是很多的,多才多艺的人不在少数,可以组织大家奉献一场精彩的晚会。4.如果有机会多组织大家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文艺比赛等。鼓励班级同学积极主动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能力与才能。四、完善班级制度 建设组织框架好的组织制度可以保证班级事务工作在正常轨道上运行,使班委工作提高效率,公平透明,促进班集体的良性发展。例会制度每周一晚自习,班委就地在教室开会,时间不长,10分钟以内,不影响大家学习,班长团支书通知事情,班委反映问题,提供建议,如果需要详细讨论,还可再定时间。全班保证一个月内至少开一次会。例会制度是班委间必要的交流渠道,有助于信息的及时分享,促进班级建设。班级内部奖惩体制从班费中立出一部分做奖励基金,购买价格适当的奖品,比如洗衣粉奖励卫生评优的寝室,文具奖励出勤记录和晚自习表现良好的同学。完善信息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班级飞信群、QQ群、人人网页等信息平台,不仅保证班内信息交流的及时畅通,还可为大家提供一个共同的活动空间,交流、发照片、分享文章视频,有主于形成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发展我们自己的班级文化,使班级成员联系更紧密、感情更深厚,集体更具凝聚力。做好信息平台的管理工作需要班长团支书等班委的分工负责。
[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反思的三维框架及其应用.《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年10期.甄丽娜.仇晓春.[2].儿童与知识——一个值得反思的幼儿园教学哲学问题.《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0期.郑三元.[3].完整经验的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5期.陈纳.[4].高结构低控制理念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要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张玉敏.许卓娅.[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周榕.[6].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2期.王春燕.林静峰.[7]."最近发展区"概念解析及其对幼儿园教学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9期.赵南.[8].试论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实践策略.《新课程·上旬》.2016年2期.赵彩丽.[9].幼儿园教学从儿童出发:应然与实然之差异.《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12期.顾荣芳.[10].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的探寻与重塑.《学前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年6期.刘慧.二、幼儿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被引次数:18作者:范元涛.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2].幼儿游戏的教学价值及其实现.被引次数:18作者:陈维霞.学前教育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3].多媒体辅助幼儿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赵楠.学前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下的幼儿音乐教育——以河北师大第二幼儿园教学为例.被引次数:1作者:王芳芝.音乐学河北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5].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被引次数:9作者:何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东北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6].言它与言我——幼儿园教学中师幼问答语研究.作者:吴婵.学前教育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7].幼儿园生命关怀教学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邵小佩.学前教育学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8].支持儿童带着理论前进——基于儿童朴素生物理论的幼儿园教学.作者:魏婷.课程与教学论四川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数学活动》为例.作者:陈曼丽.学前教育学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10].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幼儿园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之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胡冬群.学前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幼儿园教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Problemsolvingby56yearsoldkindergartenchildreninacomputerprogrammingenvironment:《Computers&educ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2]《Journalofscienceeducationandtechnology》,被SCI收录[3]EverythingINeededtoKnowAboutTeachingILearnedinKindergarten:《SIGCSEbulletin:ACMSIGCSEAnneHaworthHeatherSimmonsLizSchimanskiPamMcGarvaEileenKennedy《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091[10]CountingSounds: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通用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04).
[2]俞国良,罗晓路.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1).
[3]辛涛,申继亮.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4]伊文婷.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4).
[6]林正范,徐丽华.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教师教育研究,2006,(02).
[7]高潇怡,庞丽娟.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7,(03).
[8]任淑萍.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9]史献平.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10]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10).
[11]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01).
[12]肖川.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辽宁教育,2007,(Z1).
[13]刘莉,杨艳芳.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
[14]黄乾玉.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15]吕国光,王嘉毅.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4,(13).
[16]姜美玲.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17]王永跃.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
[18]康武.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数学教育学报,2003,(02).
[19]林智中,张爽.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全球教育展望,2008,(08).
[20]任永泽.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现代教育论丛,2010,(04).
[1]梁龙芳.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非言语行为的个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2]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4]张婉莹.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教师资补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5]丁文婷.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职业生存状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6]丁洁.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7]杨晓红.幼儿园饮食营养教学活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8]邢羽佳.兰州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9]钟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10]贾玉新着.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李振村,庄锦英着.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2]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论发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3)
[14]徐朝,王舟.从非言语语看涵化与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在课堂中非言语语的调查[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02)
[15]张银萍.非言语行为与课堂教学[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16]袁爱玲.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态现状剖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17]周鹏生.国内外教师体态语研究之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09)
[18]姜美芬.师幼体态互动的适时与适态[J].山东教育(幼教刊).2006(15)
[19](美)桑德拉·黑贝尔斯(SaundraHybels),(美)里查德·威沃尔着,李业昆译.有效沟通[M].华夏出版社,2002
[20]刘云艳主编.幼儿园教学艺术[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1]沈龙明着.课堂教学艺术断想录[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22]王明利.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23]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05)
[1]张石伟.教师参与园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2]牛银平.兰州市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家长教育需求的比较[J].当代学前教育.2010(03)
[3]陈思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幼儿园[D].华中师范大学2005
[4]张向葵,王元,刘佳,郭彦文.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5]胡彩云,李志宇.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9(06)
[6]刘晓晔.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04)
[7]张文钧.幼儿园全女性组织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8]刘芳.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9]林小敏.幼儿园科研活动中园长的道德领导[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薛建男.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11]夏晨伶.幼儿园保育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12]冷雪姣.幼儿园组织创新气氛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3]冯宝安.幼儿园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4]周爱保,马小凤,青柳肇.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中、日、韩三国之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06(04)
[15]曾晓东.供需现状与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对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经济学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出版社,2002,(4):58-112.
[2] 苏婷.让自制玩教具成为“常青树”[N].中国教育报,2004,(6)
[3] 鲍小如.徽州地区举办自制玩具展览[J].安徽教育,1980,(4):40-43.
[4] 谢宁.基于游戏共同体的幼儿园自制玩教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9)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6] 沈晓燕.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7] 王晓芬.从幼儿教师自制玩具的演变看其教育观的变化[D].学前教育,2005,(12)
[8] 肖岚. 规范提升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发展[J]. 江苏政协. 2011(06)
[9] 戴莉.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我们的对策[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1997(03)
[10] 陈影.农村学前教育现状分析[J]. 才智. 2012(34)
[11] 卢云舒.学前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以Y县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7)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赵著.幼儿园混龄课程园本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 (10)
[3]何影仪.混龄分班一一一种特别适合我国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J].教育导刊.1999(55)
[4]王晓芬.国外幼儿园混龄教育研究概述[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3)
[5]玛丽亚·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有吸收力的心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194-208.
[6]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7]Elks, S, Rogoff, B and Cromer. segregation in children's social interaction,Developmeng Psychology,1981(7).
[8]张更立.幼儿异龄同伴交往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9]李南.丹麦幼儿园的“零”教育及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5).
[10]珍妮特·摩伊蕾斯著.刘炎等译.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尼尔·本内特等著.刘炎等译.通过游戏来教一教师观念与课堂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2]罗文军.践行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困难的原因探析[J],教育求索,2011(4).
[13]张俊楠.混龄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于发展[J],剑南文学,2011
[14]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2-203.
[15]束从敏.论儿童“教”儿童[J].幼儿教育,2001(12).
[16]华爱华著.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12
[17]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16-117(5).230.
[18]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9]赵莹莹.浅谈混龄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实践价值[[J].活力,2010,(4)
[20]张博.学前混龄教育应成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模式[[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2)
[21]玛丽亚·蒙台梭利著.肖咏捷译.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2.
[22] [23]吴育红,季燕.对幼儿教师开展混龄活动的态度及指导状况的调查[J].幼教园地,2006, (4)
[24]胡瑛.对我园实施混龄教育的思考[[J].山东教育(幼教刊). 2005(Z6)
[25]Evelyn , Mental Hygiene in the Kindergarten, NEA Journa1,44(February 1955),.
幼教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教专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幼儿园教育》,李季湄、肖湘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教师与儿童发展》,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学前教育论稿》,赵寄石,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杨丽珠、吴文菊,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幼儿教育心理学》,潘日文、侯桂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公关心理学》,张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1] 高敏.幼儿英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Flege(1987).A critical period for learning to pronounce foreign language .Applied .
[11] 孟云.幼儿园双语教育研究—基于昆明市幼儿园英语教育调查[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6.
[12] 狄飞.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的研究与试验 [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1.
[13] 颜晓芳.学前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误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4] 仲伟秀.幼儿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6,8.
[15] Jack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 Longman : Longman press,1985.
[16] John Lybolt,Catherine pre—school Language[M].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DUCATION,2003.
[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
[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
[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
[4]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
[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
[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
[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8]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
[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
[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
[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
[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
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一)[1] 李雪晗. “幼儿园选择”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社会学思考[J]. 当代学前教育. 2009(03)[2] The 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Background and Fundin.[3] Sheridan,S.,Schuster, of pedagogical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cross nation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 2001[4] and Childhood Programs. . 1989[5] 胡彩云,李志宇. 城乡家长对幼儿园期望的比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9(06)[6] 连玥,马玉俊. 浅析父母对托幼机构的教育需求[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8(11)[7] 李江帆,主编.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研究[M].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8] 徐晓东,邵文其,洪仙瑜等着.社会转型与办学体制创新[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9] 朱家雄着.幼儿园课程[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0] Jane King Teleki,Sherry Buck-Gomez.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atisfaction with Services Among Rural Families[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 2002 (3)[11] Bernard Spodek. Reform of Chinese kindergartens: the preparation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J].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 1988 (1)[12] 张丽娟着.儿童教育与幼儿园管理研究[M].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2[13] 比尔·约翰逊(BilJohnson)着,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4] 潘月娟,刘焱. 美国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研究述评[J]. 比较教育研究. 2008(08)[15] 刘晓晔. 对家长学前教育价值观的调查与思考[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4)[16] 邢利娅,白星瑞. 建国后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03)幼儿教育论文参考文献(二)[1] 亢晓梅. 师生课堂互动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04) .[2] 俞国良,罗晓路. 教师教学效能感相关因素研究[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1) .[3] 辛涛,申继亮. 论教师的教育观念[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1) .[4] 伊文婷. 师范生教师职业信仰的近况、理由与对策[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5] 俞国良,辛自强,林崇德. 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9,(04) .[6] 林正范,徐丽华. 对教师研究的认识[J].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2) .[7] 高潇怡,庞丽娟. 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教育的关系研究[J].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 任淑萍. 新课标下历史教师的转变[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9] 史献平. 教师信仰: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动力[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10]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 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 教育研究, 1994,(10) .[11] 石中英. 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 教育研究, 2006,(01) .[12] 肖川. 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J]. 辽宁教育, 2007,(Z1) .[13] 刘莉,杨艳芳. 教师教育信念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12) .[14] 黄乾玉.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及教师的教育幸福[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15] 吕国光,王嘉毅. 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信念的调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3) .[16] 姜美玲. 课程革新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叙事探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05,(20) .[17] 王永跃. 从支配到支持: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师[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S1) .[18] 康武. 信念——数学教师的方向性不足[J]. 数学教育学报, 2003,(02) .[19] 林智中,张爽. 如何通过质化研究探求教师的信念[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8) .[20] 任永泽. 我们现代需要样的儿童观[J]. 现代教育论丛, 2010,(04) .
"建安风骨"辨思"建安风骨"辨思——对建安文学接受史的考察涂波提要:本文通过对建安文学接受史的的考察,指出从魏晋至中唐,建安文学在批评家心目中正是今天我们称道的"风骨"(古义)的反面。陈子昂以及严羽正式提出"汉魏风骨"或者"建安风骨",又是以改变"风骨"的古义为前提的。那么,今天我们所说"建安风骨"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它在多大程度上能概括建安文学的真实风貌?本文所做的还原式的工作,可能使这些问题变得较为清楚。�关键词:风骨 建安风骨 风力 《文心雕龙》 陈子昂�作者涂波,男,1973年生,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一毫无疑问,"建安风骨"已经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文学史命题,它大致是指"建安文学(特别是五言诗)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1)虽然有学者指出今人与古人所讲建安风骨大有不同,(2)但刘勰《文心雕龙》既专论"风骨",似乎更有理由享有对风骨的解释权。奇怪的是,《文心雕龙》非但未许建安文学以"风骨"之名,相反在刘勰的一些批评话语中,建安文学风貌似乎更应被视为"风骨"的反面:《明诗》篇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趋;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及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3)案: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若其述欢宴,愍乱离,敦友朋,笃匹偶,虽篇题杂沓,而同以苏、李诗为源,文采缤纷,而不能离闾里歌谣之质,固其称景物则不尚雕镂,叙胸情则唯求诚恳,而又缘以雅词,振其美响,斯所以兼笼前美,作范后来者也。"(4)我观《文心》效春秋一字褒贬,遣辞极精。"腾踊"、"争趋"、"怜"、"狎"、"述"、"叙"、"任气"、"使才",绝非褒词,且前已云古诗乃"五言之冠冕",亦不得云建安"兼笼前美,作范后世"。刘勰论诗曰:"诗者,持也,持人性情。"建安诸子之"任气"、"使才",显然不合诗之古意,故此段应有微讥建安之意。《乐府》篇云:"至于魏氏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辞调,音靡节平。……志不出于〔淫〕滔荡,词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案: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本译"气爽"句云:"他们的气质高朗,才华美妙,用古题乐府写时事,音节也美妙而和平(5)。"显然不合彦和原意。"宰割辞调",范注云:"《宋书乐志》三:'《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彦和所讥'宰割辞调',或即指此。"这里显然有批评他们擅改古乐体制之意。又注云"彦和云三祖所为郑曲者,盖讥其辞之不雅耳。"(6)周振甫注"音靡节平"为:"音律浮靡,节奏平庸。"(7)范、周注解甚确。《通变》篇云:"魏之〔策〕篇制,顾慕汉风,晋之辞章,瞻望魏采。……商周丽而雅,楚汉侈而艳,魏晋浅而绮,宋初讹而新。"不可否认,《文心雕龙》亦有多处褒赞三曹、七子,但大多是偏重才气的、个别的评价,少有对建安文学整体的认同。或谓《时序》篇中所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一段为"建安风骨"之注脚。我以为这不过重复《明诗》篇的评价,殊不合与刘勰"风骨"之意。二刘勰所谓"风骨",歧说纷纭。学界大致有五种意见:�第一种看法,认为"风即文意,骨即文辞。"以黄侃先生为代表。(8)第二种看法,认为风骨是概括艺术风格的概念。风骨篇是风格专论,专门论述"风清骨峻"这种风格特点。(9)第三种看法认为,认为风骨是对一种美学标准,它的具体内容是"传神"、"自然"等等。(10)�第四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美学标准、美学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风"是对文章情志方面的美学要求,"骨"是对文章言辞方面的美学要求。(11)第五种看法认为:风骨是对文意的进一步分析,它一方面有情的因素(表现为风),另一方面有理的因素(表现为骨)。(12)�我认为以宗白华先生为代表的第五种观点较为的当。他说:"我认为骨和辞是有关系的。但词是有概念内容的,词清楚了,他所表现的现实形象或对于形象的思理也清楚了。'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不是歪曲,不是诡辩,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既重视思想-表现为骨,又重视情感-表现为风。"(13)为了避免将风骨简单地等同于情感与思想,张海明先生又继续申说其意:"所谓风是文气的一种特殊表现,用现代术语来说,它大致相当于作者的情感倾向。""骨,理当指作品中的思想倾向。"(14)辨析渐趋精密。但我觉得若从刘勰作此篇意图立说,更惬人意。"风骨"一词,本是当时品藻人物的流行话语。如《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云:"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宋书·武帝纪》云:"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本义大致指人的内在风神。刘勰将之用于诗文评,用流行的新词来申说旧意,是典型的"以复古为通变"的做法。他首先把"风"的意义加以深化:"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诗能感化人心,首在起情,所谓"诗可以兴"是也。能起情者谓之风,所以也可谓风是情之基。那么骨又作何解释?《说文》云:"骨者,肉之核也。"风之核曰骨。骨是理之基。若稍作引申,实际上刘勰认为"风"和"骨"都根源于人心对于"道"的两种领会:直观(化感)的领会叫做风;理智的领会叫做骨。两者本是主体修养的两个方面,落实为文字内容就叫做情感和思想,而就二者在文章中所产生的效果而言又叫做"风力"(感发的力量)和"骨鲠"(逻辑的力量)。刘勰并不停留于枯燥的概念辨析,而是直接切入到具体的为文之道:"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作者的情感通于化感之本源,自然情思宛转,动人心魄;思想通乎大道,体物无遗,必能立意昭然,遣词精确。《神思》篇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无非情深;"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都是练骨。�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刘勰举了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乃其风力遒也。"有人认为潘勖《册魏公九锡文》不宜作为"骨髓峻"的范例,其实刘勰之所以挑选此文,是因为它立意明确、条理显豁、论证充分、语言精约,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致使群臣为之搁笔,这是理胜于情的例子。而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被用作风力遒的范例,是因为对大人那种游行天地的神仙生活流露出情感上的向往,因而这篇文章非但没有打消汉武帝好神仙的念头,反而让他"飘飘有凌云之志",这是情胜于理的例子。刘勰举这两个例子旨在凸显风骨之别,而不是说这两篇作品是"风骨"典范。立"风骨"之义,是针对齐梁文风之"采乏风骨"的倾向:"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论语·雍也》)刘勰显然以"风骨"为"质"的方面的要求,以"采"为"文"的方面的要求,二者相较,质为本,文为末。刘勰作《风骨》篇与《情采》篇对举,然偏重风骨,以矫时弊。刘勰对"风清骨峻"陈义极高,《宗经》篇中"情深而不诡"、"风清而不杂"、"事信而不诞"、"义直而不回",或可为之注脚。作家只有"熔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才能"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其辞。""风骨"所具刚健意味,主要是指文章在"经典"大义支持下"事信"、"义直",进而"结言端直"而产生的强大逻辑力量。刘勰作《风骨》篇本意是在"宗经"背景下对"质"的方面进一步的要求,是在论"情采"之前先立"情采"之本。《风骨》中所含诗教内容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建安文学能否与刘勰所谓"风骨"相合呢?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其一,建安文人的人格弊病与刘勰风骨论的"宗经"背景不合。东汉士风的转变滥觞于曹魏,"曹氏集团众人不再追求什么奇节异行的高名,而是重视那种世俗的享乐生活了;他们不再峨冠博带规行矩步,而是洒脱不拘行为放荡;他们不再重视那些烦琐无用的经学儒术,而是竞相写作抒写胸怀的文学作品了。"(15)在刘勰看来,这种叛逆和放纵带来诸多人格上的弊病。《程器》篇中说:"文举傲诞以速诛,正平狂憨以致戮,仲宣轻脆而躁竞,孔璋偬恫以粗疏,丁仪贪婪以乞货,路粹食甫啜而无耻。"后来颜之推应和此说,批评范围更广,语词更尖锐。(详见本文第三节)刘、颜的批评可看作正统儒家对建安文人品格的代表性评价。不能想象刘勰会把具有浓厚"宗经"色彩的风骨桂冠加诸人品不足为训的建安诸子。其二,在刘勰看来,建安文学文胜于质,是齐梁绮丽文风形成的渊薮。刘师培先生概括建安文学四个特点为"清峻、通脱、骋辞、华靡"。(16) "骋辞"、"华靡"均就文采而言。刘勰论三曹、七子,首重其在辞采方面的才华:"陈思之文,群才之俊也。"(《指瑕》)"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才略》)"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阮据案而制书,祢衡当食而草奏。"(《神思》)评价不可谓不高,但只是都偏重"文"(语言才华)的方面,而风骨强调的是内在的"质"的方面,以文害质的倾向正是刘勰所要反对的。其三,建安文学从根本上是抒情的、感伤的文学,缺乏"骨力",也不以刚健为主要特色。建安文学的特色是"怊怅切情"的五言诗,而所抒之情是非常个人化的、任意放纵的情感,几乎不用理性加以节制。但刘勰云"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情采》)重情乏理,显然不合风骨之义。建安诗人的情感内容大多是"忧生之嗟"(17),其格调是感伤和彷徨的,如同他们笔下的"惊风"和"惊鸿"一样,绝少有凌云壮志的抒发,他们偶尔的慷慨悲歌,骨子里也是迷茫和绝望,绝非什么刚健之风。张师伯伟先生说:"建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变。文人诗歌创作开始成为主角,这时的诗人可以说是'感伤诗人',出现的诗也是'感伤的诗'。……所以在理论上,魏晋以前注重的是'言志',对外界的感动就包容于直接的言志之中;而魏晋以下注重的是'感物',由'感物'才进而言志,……"(18)的为确论。但我疑心有些建安诗人甚至无"志"可言--如果把"志"看作一种有坚实信仰支撑的"怀抱"的话,他们大多毕生走在探索"志"的路上。建安文人把旧的准则破坏之后,对未来应如何是没有底的。他们敢于歌哭笑骂,无所不为(所谓"通脱"),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建立一个新的足以安身立命的"志"。所以,即便他们挟着两汉的大气来唱悲歌,多少有些慷慨之气,看起来近于刚健,但在古人,尤其是刘勰这样的正统儒者看来,诗不言"志",还谈什么刚健和风骨呢?三不但刘勰不称许建安风骨,整个魏晋南北朝直至中唐,建安诸子的人品和文品就不断遭到批评,而其中很多批评内容正是认为他们的为人或为文缺乏"风骨"。曹丕《典论·论文》云:"应日易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致乎杂以嘲戏。"《与吴质书》云:"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复。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仲宣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曹丕的批评褒贬互见,但从"和而不壮"、"理不胜词"、"未遒"、"体弱"等批评话语的运用上看,所评文人是不足当风骨之体的。沈约《宋书·臧焘传论》云:"自魏氏膺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谢灵运传论》又云:"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徒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沈约认为建安文胜于质,把文学引上"雕虫"一路。正与刘勰见解类同。颜之推:"然而古今文人,多陷轻薄,……蔡伯喈同恶受诛,吴质诋忤乡里,曹植悖慢犯法,杜笃乞假无厌,路粹隘狭已甚,陈琳实号粗疏,繁钦性无检格,刘桢屈强输作,王粲率躁见嫌,孔融、祢衡诞傲致殒,杨修、丁扇动取毙。"(《颜氏家训·文章》)这是对建安诸子最为苛酷的评价,但在当时似乎并不显得过于极端。李白:"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其一)�柳冕《与徐给事论文书》:"自屈宋以降,为文者本于哀艳,务于恢诞,亡于比兴,失古意矣。虽扬马形似,曹刘骨气,潘陆藻丽,文多用寡,则是一技,君子不为也。"(《全唐文》卷五二七)案:此处"骨气"非"风骨"。解说见后。�韩愈《送孟东野序》:"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时,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卷十九)李汉《唐吏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秦汉以前,其气浑然,殆乎司马迁、相如、董生、扬雄、刘向之徒,尤所谓杰然者也。至后汉曹魏,气象萎,司马氏以来,规模荡尽。"(《全唐文》卷七四四)虽然有些批评未免苛刻,也不尽合乎事实。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建安文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从建安到中唐)并没有受到广泛的认同,而且经常被主流批评家当作浮文靡词的典型加以批评,而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风骨含义的反面。�有些学者也许会举出钟嵘《诗品》来证明"建安风骨"的说法古已有之。不错,《诗品》是给予建安文学以较高的评价:�"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建安风力尽矣。"�"(曹植)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但《诗品》对建安文学的态度究竟如何,尚可作细致分析。我以为有三点应该注意:第一,钟嵘对建安文学的评价不能被过高估计,钟嵘也不认为建安文学具有"刚健"或"壮美"的风格。从《诗品》品第看,魏一代诗人处上品者三人:曹植、刘桢、王粲;处中品者三人:曹丕、何晏、应璩;处下品者七人:曹操、曹睿又、曹彪、徐干、阮王、应日易、缪袭。"七子"中孔融、陈琳不入品第。似乎在钟嵘看来,建安诸子的地位并不特殊。尤可注意的是,经常被视作雄浑风格代表的曹操在《诗品》中位列下品,而"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的王粲反列上品。第二,"建安风力"不等于"建安风骨"。曹旭《诗品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注云:"建安风力:亦称'建安风骨'。指建安时代特有的诗歌精神,即诗歌内容丰富充实、基调慷慨悲凉、语言俊爽刚健相统一的时代风格。"(19)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以下简称《校释》)注云:"风力即风骨。"(20)我以为二者不能等同。刘勰《风骨》篇"风力"一词凡两见:一是评司马相如《大人赋》"乃其风力遒也";二是篇末赞中"蔚彼风力,严此骨鲠。""风力"偏重于"风",也就是情感方面,将"风力"等同于"风骨"并没有根据。钟嵘是将"风力"作为"理过其词,淡乎寡味"的对立面,玄言诗之所以没有"风力",是因为这些诗"皆平典似道德论",缺少情感内容,如"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风力"在这里意义甚明,即"由诗歌的抒情内容所产生的感染力"(21),它是构成钟嵘"滋味说"的要素之一,而与刘勰"风骨"之意不能吻合。第三,"骨气"亦非"风骨"。曹旭《集注》云:"骨气为汉魏以来品评人物用语。……后用为画论、诗论之术语,与风力、风骨义同。"〖ZW(DY〗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02页。〖ZW)〗吕德申《校释》云:"骨气:即风骨。"(22)我以为将"骨气"等同于"风骨,则难与"奇高"二字对应。"骨气"一词在中古书画论中更常见。梁武帝《书评》:"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说郛》卷第八十七)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古之画或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审"骨气"之意,应指作者才性、器识熔铸于作品中而产生的内在风神。钟嵘言曹植"骨气奇高",应是着眼于曹植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天才在诗文中的体现,与刘勰"风骨"之意迥异,也与"风力"一词不同。钟嵘以"风力"、"骨气""辞采"称许建安,而不用风骨一词,只能说明钟嵘与刘勰对风骨以及建安文学的理解上没有根本差异。�四真正的改变始于陈子昂,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名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陈伯玉文集》卷一)自陈子昂以后,建安文学才开始真正与"风骨"相联系,建安乃至魏晋文学才得享大名,成为作家模拟的典范。�如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案:恒仁《月山诗话》云:"太白诗:'从自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太白五言,未必突过建安,此特一时夸诩之言耳。……太白又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此语得之。"范温:"建安诗辨而不华,质而不俚,风调高雅,格力遒壮,其言直至而少对偶,指事情而绮丽,得风雅骚人之气骨,最为近古者也。"(《潜溪诗眼·诗宗建安》)严羽:"夫学诗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沧浪诗话·诗辨》)"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建安之作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灵运之诗,已是彻首尾成对句矣。是以不及建安也。"(《沧浪诗话·诗评》)元好问:"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论诗三十首》其一)"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朔建安中。"(《论诗三十首》其二)陈子昂的评论对建安文学意义甚大,那么他的评论究竟与前代有什么实质性的不同呢?我认为他是在一种新的批评构架下,来改变旧的批评术语(主要是"风骨"和"兴寄")的含义,从而提升了建安文学的价值,进而为唐以后文人寻找了新的文学典范。�首先,陈子昂通过调整批评的参照系,来改变"风骨"的意味。在刘勰那里,批评的价值标准预设是《诗经》,在钟嵘则是《国风》、《楚辞》和《小雅》,对于他们来说,建安还属于近代甚至当代,他们在批评中的"取法"只能是《诗经》、《楚辞》这样被公认的经典。在古老经典的法则规范下,建安文学不仅难以成为新的典范,反而显出了它的流弊。那么"风骨"这个明显具有典范意味的批评范畴,就难以与非典范的建安文学相联系。而陈子昂的这篇小序只是针对晋宋文学的"彩丽竞繁"而发议论,这样,在较低的价值参照系下,汉魏文学的价值就有了被提升的可能性,而"风骨"一词也就随之降下了"神坛",成为大约与"气象"含义相近的范畴(后来严羽提"建安风骨",正是着眼于气象)。陈子昂所高扬的是汉魏诗歌个性中必有时代感觉、华采中又含浑茫古风的文学风貌,既适应了初唐用诗教来反浮靡的时代趋势,又满足了文人喜爱个性鲜明、情致婉转的汉魏风格的审美趣味,所以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风骨"一词才渐渐与诗教相脱离。(23)�其次,陈子昂视汉魏为一体,改变以往将魏、晋等量齐观的批评传统。曹魏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在刘勰看来,建安开了新风,士子们安身立命处与古迥异,从而结束了经学时代,这是为刘勰所不满的。而在四百年后的陈子昂看来,建安却是继承了古义。建安诸子所言之志虽于古人有异,其文章因失去经学背景支持而产生的逻辑力量,但毕竟"音情顿挫","有金石声",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晋宋以来的浮文弱质有天壤之别。因而,陈子昂所言风骨已经扬弃了"骨鲠"(逻辑力量)的方面,而是强调情感的真实性以及它的表达力度,基本与钟嵘所言"风力"相当。最后,陈子昂将"兴寄"与"风骨"并提,风骨的意味随兴寄含义变迁而相应地有所变化。在刘勰那里"比兴"与"风骨"都有宗经意味。刘勰《比兴》篇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比兴"古义随时代变迁而日渐沦亡,"炎汉虽盛,而词人夸毗,诗刺道丧,故兴义销亡。"而汉魏文人则"日用乎比,月忘乎兴,习小而弃大,所以文谢于周人也。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织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与此相应的风骨内涵自然应与比兴相称。但陈子昂的"兴寄"概念源于经钟嵘革新后的比兴新义:"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诗品序》)将兴视作"一切好诗都应具备的效果和境界,而比和赋乃是达成此一境界和效果的手段。"(24)陈子昂更是删繁就简,把比兴寄托合为兴寄一词,对"赋"就弃而不论了(齐梁末流的形似之语全是赋体,正该批判)。如果说钟嵘解"兴"为诗必有言外之意的效果和境界,陈子昂则是强调这种效果和境界必须具有深沉的特征,"风骨"是对形成深沉的言外之意的主体条件的要求。陈良运教授曾结合陈子昂的创作实际将"风骨"的具体内涵总结为四个方面:俯仰宇宙的哲理思索;出入历史的人生慨叹;直面现实的批判意识;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25)这些主体素质构成了文章之"神"(风骨)。原来,陈子昂的"文章道弊"只是说文章成了徒具躯壳的文字,而失去了内在风神。提倡汉魏风骨,就是提倡诗人把主体内在风神(气质、个性、思想、才华与人生体验的混合物)注入到作品中,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感发力量。质言之,陈子昂所谓"风骨"是针对齐梁形似之语,强调作品中应有主体内在风神以及由之产生的生命感发力量,由此扬弃了刘勰的诗教内容,陈氏的"风骨"意味大致与"气象"相当,(26)经过改造后的"风骨"内涵实际上与人物品藻中的"风骨"本意更为接近。�五我以为建安文学的特质是才性的自由发挥和情感的浓烈表现,这在当时由于冲破了两汉以来逐渐建立并巩固的儒家人格框架而表现出一种"刚健"的革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文学风格具有刚健的质素。事实上正如很多古代批评家所指出,建安文学或多或少具有因离经叛道而表现出某种颓废品质。建安文学在以后的逐渐被接受,被冠以风骨之名,甚至取代诗经作为一种文学典范,说明文学批评彻底摆脱道德的束缚,具有了完全独立的地位。而"风骨"一词的意义变迁,正是建安文学由抑到扬的接受历程的产物,又是这种接受历程产生变化的标志。正是由于文学接受与范畴变迁的相互缠绕,使得这一问题变得相当复杂。当代学者在"建安风骨"的理解上自然可以不拘于古人的文学批评而自取新意。但假如我们根据建安文学来推求刘勰"风骨"之意,或是通过"风骨"的意义来理解建安文学,只会导致理论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混乱,以致得出不切实际的结论。另外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古代文论的范畴研究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学界通常的做法是将元范畴与它的衍生范畴进行历史的演绎,希望以此把握它的根本特征。但一个难题是,范畴意义的变迁有时并不按照范畴自身的演进逻辑进行。对于具有创造精神的批评家(如陈子昂)来说,坚持范畴的原意是困难也是不必要的。当他们在使用原有范畴,或从其它领域借用范畴,或是创造新范畴时,他们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批评意图来调整范畴内涵。这样,我们根据范畴自身的演进方式来理解范畴的意义就变得相当危险。所以,我认为对范畴内涵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批评家自身,他的思想背景、批评意图、以及他所面临的"当代"文学史的真正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以意逆志"法永远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而决定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仍然是文学史的深度研究。
你是不是绵中的?我是绵中王老师,你不要在网上百度作文题了,我已经把百度搜到的前300条看了一遍了,自己写吧好孩子
[内容提要] 汉末建安时期,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再加之疾疫盛行,文士们处境艰难,命运难以自保,一种末世之悲笼罩在人们心头。动荡的现实、悲情的审美作用对人们忧患意识的唤起,决定了此时文学情感的抒发以悲为主。建安文学以慷慨悲凉为主体特征,以情感抒发为主旋律,是念乱忧生的悲愤和伤感。悲凉、悲愤、悲哀可以说是这一阶段情感抒发的主要特色。本文运用有关的西方美学理论来对建安风骨进行分析,试图阐释建安风骨的内在美学本质。[关键词] 建安风骨;美学阐释一建安文学在整体上表现为一种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指出的:“洒笔以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慷慨”,实质上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具有悲忧色彩的感情激动,建安文士们“酣歌”“慷慨”的潇洒行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内心深处的生存危机意识,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种历尽沧桑的“速老”心态。因此,建安文学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慷慨悲凉之气。(一)、建安文士的生存困境汉末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多事之秋,自黄巾起义之后,各地军阀割据一方,相互混战,加之疾疫盛行,以致生民涂炭。“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曹操《军谯令》);“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僻,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曹植《送应氏》);“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王粲《七哀诗》)。除此之外,瘟疫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曹植《说疫气》云:“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阎门而痘,或覆族而丧。”连绵不绝的战乱和瘟疫共同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可以说战争和疾疫是剥夺人类生存权利的两大罪魁祸首。面对“民多相食,州里萧条”这样一幅幅凄惨的社会图景,文士们的感官何以不受到强烈的刺激?他们的灵魂何以不受到苦难的折磨?于是,一种“人生苦短”的生存之叹油然而生。人生短促,即使是正常颐享天年,然与悠悠历史相比亦如掠过天际的流星,转瞬即逝,更何况汉末文士又处在硝烟弥漫的多事之秋呢。敏感的文士们对此是有深切领悟的,曹操就曾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曹植《瀣露行》);徐干亦云“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徐干《室思诗》)。人作为具体的生命存在物,有生就有死,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然而汉末的战乱、瘟疫、灾荒却又在无情地吞噬着人的生命,生命在死亡面前显得如此的脆弱,以至于它的存在如同“朝露”、“暮春草”一样短暂。因此,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忧虑是时刻萦绕在文士们审美视界上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二)建安文士的精神迷惘如果说建安文士的性命之忧还仅仅是表层困惑的话,那么精神上的价值失去归所则是建安文士们的又一困境。由于一些强力人物纷纷而起挑战帝权而造成的战乱和政权频繁更迭,“君权神授”的天命观和儒家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遭受严重破坏,从而导致了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开始瓦解。加之老庄哲学的传播,士人群体逐步将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社会责任,转移到自我的内心世界,关注自我,重视个性,在以关怀民瘼,建功立业为主潮的建安时期,越来越为士人们所接受。这一特征更重要的是功业下面的内在精神和人的自我价值。即:个人价值及其实现是以功业追求为表征的。这也反映了汉末建安时期人的精神面貌:世俗的神灵、皇权在强力(权)面前日渐式微的历史背景下,作为社会精英群体的士人,他们一方面与强力人物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争,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在这抗争中,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力量的渺小,以及这种抗争本身的无意义。于是他们希冀从真实存在的自我中找到这个完整的、内在的、自由的“我”。这种愿望作为个体性而普遍存在于文士们的心中。在两汉儒学中,天人一体是宇宙至美至善的系统:天道任德不任刑,天意重生不重杀,人是宇宙之精华,万物的灵长,然而汉末长时期的大规模战乱所造成的生灵涂炭,无疑在现实层面上消解着两汉儒学的根基。既然人可以与天地并存,为什么性命如风中之残烛,转瞬间就灰飞烟灭了?既然天道重生不重杀,为什么众多黎元都死于非命?这一系列发自内心深处的诘问,不仅反映了人们从对生命个体本身的忧虑,而且还扩展到对生命个体之外的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的忧虑。“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曹植《箜篌引》)诗人在极乐之时,麻醉的神经突然清醒,开始思索宇宙与个人,生命与死亡的永恒难题。“知命复何忧”所告诉我们的决不是诗人知命无忧,消解了心中的沉郁与悲凉,而是无能为力的自慰。再如曹操《短歌行》所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思不绝如缕,所忧的是什么呢?魏武虽未未言明,但是那种难以言传的深层忧患——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的忧虑——这样一种模糊的存在也是显而易见的。二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个性化创造活动和结果,它具有鲜明的主体性,要体现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意志和愿望。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作主体的生存境遇必然会影响其审美判断,从而影响其创作风格。“现实的社会生活绝不是艺术家的敌人,它造成痛苦和失望,但对于艺术激情的产生来说,这恰恰是必要的准备。” [1](p194)正如刘勰所言:“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龙•明诗》)因此,建安风骨所透露出的悲凉慷慨之气使人触目惊心,其忧郁悲凉之感让人心绪颤动。“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文心雕龙•明诗》)刘勰的这段话可谓是对建安文士创作情感的最好描述。生存的困境与精神的迷惘,这双重困境必然会在建安文士们的审美情感上留下深刻的痕迹。袁济喜先生在其著作《六朝美学》中指出,建安文士们所崇尚的“梗概多气”、激昂慷慨无疑是一种属于“崇高”范畴的美。他认为:“所谓崇高,从审美心理学来说,就是由于对象空间的无限,力量的狂暴,冲破主体审美对象时想象和知觉的和谐运动,引起恐惧、悲哀等心理阻塞现象,最后唤起人的理性思考和判断,由于主体具备的理性和道德感能够承受和抗拒对象的威力,从而就产生了一种先惧后喜的愉悦感,即崇高的审美情感,它是一种不和谐的美。” [2](p52)审美肇源于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实现的不同表现,就会使审美主体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情感,从而分别给予不同的审美判断和评价。崇高作为反映人生命价值、意义的审美意识形态之一,与审美主体自身因素(生活经历、思想性格等)以及在审美过程中与审美客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由于频繁的战乱和疾疫毫不留情地剥夺了大批建安文士的生命,“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耶!”(曹丕《与吴质书》)如果说生命在瞬间的消逝只是一种命运的劫数,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话,那么精神价值的失衡和无所归依就更促使文士们对人的生存价值意义进行思考。一方面正是人们面对战争的摧毁强力,感觉生命的存在力量在它面前不堪一击,另一方面社会价值的整体失衡,可以说又毫不留情地给了人们本已脆弱的灵魂以沉重一击,似乎他们所做出的种种抗争、追求是毫无意义的渺小。“崇高体验大都是艺术家遭受心理挫折时的异常体验。在自然界的外物面前,不管是数学的还是力学的巨大或宏伟,都首先给艺术家以威慑和震撼,迫使他自惭形秽,反躬自问:在如此苍茫的宇宙中,作为如此渺小的生物,我的存在是否太可贵是否太可悲、太可笑、太脆弱、不值一提?” [3](p142)因此,我们可以说建安时期的战乱、疾疫和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失衡可以说是崇高感产生的契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曾指出:“(崇高的情感)却是一种仅仅间接产生的愉快,因而它是通过对生命力的瞬间阻碍、及紧跟而来的生命力的更为强烈的涌流之感而产生的。”[4](p83) “在审美评判中,克服障碍的优势只是按照抵抗的大小来评判的。但现在我们努力去抵抗的东西是一种灾难,如果我们感到我们的能力经受不住这一灾难,它就是一个恐怖的对象。所以对于审美判断力来说,自然界只有当它被看作是恐怖的对象时,才被认为是强力,因而是力学上的崇高。”[5](p99)对于康德所说的“瞬间阻碍”,朱光潜先生是这样解释的:“这不是在日常现实生活中某个个人觉得危险迫近时那种恐惧,而是在对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审美观照中产生的恐惧,这种不可知的力量以玄妙不可解而又必然不可避免的方式在操纵着人类的命运。”[6](p89)康德的这段话为我们阐明了崇高产生的心理机制。借助于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建安文士在当时客观社会环境下的独特的心理历程。如上文所述,战乱、疾疫所导致的人的生命存在犹如草芥一般不值一文,社会伦理道德的整体失衡、精神家园的无所寄托又将他们推入了迷惘、忧虑和失落的万丈深渊。这种生存浩劫与信仰危机,对建安文士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尽管如此,但是对于具有“拯世济民”优良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这无疑又是激发他们“在痛苦中将对人类命运的沉思负载在自己肩上,以寻求人类幸福的曙光和达到目标的突破点”[7](p144)的最好动力。“艺术家的崇高体验的最大特点就是:他可以借助于各种表现手段,把其内在复杂的感受和激情体验物化为可以供俗世各种人感知和玩味的形式,别人亦可借此以窥知人类崇高体验的生活。”[8](p144)朗吉弩斯也在《论崇高》中指出崇高的五个源泉: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严谨的结构。并且他还认为,“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9](p126)崇高风格是伟大思想在语言上的反映。什么是伟大的人格呢?朗吉弩斯的答案是:“胸襟旷达、志气远大”,也就是说,须有旷达的感情和远大的思想。在他看来,胸襟旷达,志气高远,内心对真理充满渴望,才能使思想变得崇高。至此,建安文学所体现出来的崇高感就不难理解了:明净的大自然与错综复杂、肮脏丑恶的社会人事形成鲜明对比,此时文士们极易领悟山川草木之不朽和个体生命之卑微,便不由自主地升腾起崇高的愿望,从而努力把有限的自我融入到无限的宇宙天地之中。在对物质不灭而人生短促的崇高(审美)体验中,一股浩然正气不可遏制地冲击着作家的心灵,激发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向上的决心去与巨大狰狞的外物抗衡,以超越挫折,最终实现“我”(人格力量)的升华,使“我”获得非凡的能力和意料不到的观世高度。三“审美是超越有限的最佳方式和摆脱悲剧性困境的唯一出路。”[10](p102)审美何以能使人超越有限呢?这是由于美乃是在有限中“终于被表现出来的无限事物”(谢林语),“是永恒事物的启现”,“是瞬间的持续(永存)”(乌纳穆诺语),加之人对无限、永恒有着极其强烈的本能渴望,因此人在审美过程中便很容易投身于这位在有限中漫游的无限女神的怀抱中去,从而臻于永恒圣洁的人间天堂,这便满足了人超越有限的本质欲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泽厚先生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最完满的展现,美的哲学是人的哲学的最高级的峰巅。”[11](p96)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柏拉图、庄子到康德、席勒、谢林以及尼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宗白华等无数先哲都对审美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殷切的期望,并赋予审美以解放全人类的伟大历史重任。正是由于连年的战乱、疾疫、灾荒和政治纷争,建安文士们才从残酷的社会现实中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进而探索一种超越有限生命的永恒价值。换言之,正是由于死亡所规定的人生有限性逼迫人们去寻找一种东西来超越生命的有限性,迫使人去参悟死,去从必死中追求永生,从短暂的有限生命中创造出永存的终极价值。雅斯贝尔斯说得好:“生命像在非常严肃场合的一场游戏,在所有生命都必将终结的阴影下,它顽强地生长,渴望着超越。”[12](p44)个体的生命存在如果单从物理(时间)的维度上来看,它与整个人类历史相比简直就是“渺沧海之一粟”,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如果个体生命能够不断追求那“不可企及”的无限、永恒,踏上超越有限的悲壮征程,那么就有可能超越有限而达到不朽与永恒,他的有限生命就可能获得永恒的意义。因此,当死亡、痛苦、灾难接踵而至的时候,建安文士们没有沉沦,而是昂起高贵的头颅!他们没有在灾难面前消极避世,以求得个体生命苟延残喘,而是勇敢地担当起了拯世济民的重任。“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名著于景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拊心而叹息也。”(曹植《与朱元思书》)曹植虽未能像其父兄那样有功业之实,但他建功立业的欲望是很强烈的。陈琳也在《游览》诗中说:“骋哉日月逝,年命将西倾。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收念还寝房,慷慨咏坟经。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建功以救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兼济天下”心理模式的反映,但更为深层的意义,即建安文士们在对死亡的参悟中领会到了:只有在必死中追求永生,在有限中实现无限,才能使短暂的生命得以永恒,最终获得人类生命存在的终极价值。故而曹丕乃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曹丕《典论•论文》)审美超越何以能实现呢?我们知道,真正的审美超越是深深地植根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它只能是建立在对现实生活“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的审美观照的基础上,并对现实的人生态度和生命方式深邃洞察,从而随时使自己处于一种超然物外的“无我之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应物而无累于物”。(王国维《人间词话》)因此,审美超越要求审美主体积极入世,在实践中不断体认现实生活,实现人在现实世界的“诗意地栖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社会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基石,也是价值论的支柱。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既解决合规律性的求真问题,又解决合目的性的求善问题。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自然人化。“自然的人化包含外在自然和内在自然。前者使客体世界成为美的现实,后者使主体心理获得审美情感。”[13](p131)只有审美的人生才能给人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既能不断地追求,又能潇洒地超越,既能洞察人生的本质,又能从容地把玩现世的人生,而又不至于玩得梦里不知是客,从而获得人生的自由感。既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综上所述,审美是最高的生存方式,它充分地体现了生存的精神性、个体性和超越性。审美的本质在超越性,它是对现实的超越,对现实意义世界的超越。人只有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渺小、短暂、脆弱、有限,才能在灵魂的痛苦挣扎中,理性地把握人生。譬如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知道了自己的大限,就懂得了珍惜自己的小限。就能通过“倒计时”的方式来审视、定位自己的人生,寻求积极的人生价值的合理取向。这种“向死而生”的思想从哲学理性的高度,用重“死”的方式激活了重“生”的欲望。虽然这种倒计时方式,多少会给我们的生活罩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但是它所激发出的对有限生命积极把握的进取精神,却使有限的人生绽放出了生命的异彩。参考文献——————————————————————————————————[1] 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 袁济喜.六朝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 [7] [8] 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4] [5]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9]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卷)[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0] 赵建功.人的悲剧与审美超越——无限超越论初探[J].人文杂志.1994(5)[11]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2] [德]雅斯贝尔斯.存在与超越.雅斯贝尔斯文集[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3] 陶伯华.美学前沿——实践本体论美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建安风骨,叫做 “ 魏晋风骨 ”,这是在建安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类型,主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