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美术的教育功能论文

发布时间:

美术的教育功能论文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

摘要: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艺术灵魂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使命。基于幼儿活泼好动、富于好奇心、模仿力强以及思维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幼儿美术教育必须坚持兴趣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观察法、讲解法、示范法、范例法、游戏法、练习法、熏陶法等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常用方法。充分利用美术教育的形式,帮助幼儿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幼儿美术 美术教育原则 美术教育常用方法

美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线条、形体、色彩等造型手段,塑造出的具有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

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在当前,随着中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注重素质,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幼儿时期的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为家长所重视和接受;事实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涉及到这个领域,例如,教孩子认识色彩、图形,带孩子到大自然中欣赏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等,但真正从教育的高度了解美术的手段,有意识地引导、教育孩子,对家长仍是一个十分偏颇、模糊的概念。本文将以此为视角,就幼儿时期美术教育作粗步的探讨。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并不神秘。当婴儿呱呱落地时,家长就已经开始了美的教育,如悬挂彩球、玩具、图片等。这种家庭美育就是美术教育的萌芽期。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多,接受美的教育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观看五彩缤纷的节日彩灯和焰火,聆听下雨时有节奏的滴答声,在景色迷人的公园里游玩,在碧绿清澈的水池里嬉戏,都可以使幼儿感受和理解自然中、社会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美。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激发审美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可以说这都是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

由此可见,幼儿美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影响。审美活动对孩子进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肩上。发展孩子的审美能力,陶界情操,树立崇高理想,形成道德观念,丰富精神生活。其二,对孩子智力思维方面的影响。用艺术的手段反映现实世界,可使人的认识更加生动、丰富,从而提高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和任务就应围绕上述范畴来确立。也就是说,在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更应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艺术灵魂的培养,审美情趣的提高,这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使命。

一、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原则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既是人的智力开发的关键时期,又是思维发育的基础阶段,活泼好动,富有好奇心,模仿力强,思维具有发散性特点。而美术以形象性、生动性、色彩性、趣味性等特点正是吸引幼儿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极好方式,更是开发幼儿智力、训练思维的极好途径。因此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确立在开发智能、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以及初步掌握实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等基点上。

1.兴趣性原则。

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具有兴趣,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是要选择形式新颖、富有情趣、新奇易动的内容,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幼儿在情趣盎然地投入美术活动。例如,《猫头鹰》这个教材,就是在已给的猫头鹰轮廓基础上给猫头鹰涂色,并安装上眼睛(两只眼是睁开的,两只眼是闭着的),幼儿给猫头鹰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后,就可以玩游戏了。这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激发了幼儿美术活动的兴趣。

2.直观性原则。

美术活动本身就具有直观性,因为它是从鲜明的视觉形象来反映和接受客观事物的。幼儿在实物、图片、模型、范画、黑板等各种教具的使用下,能够训练幼儿的感受力,和逐步认识事物本质与特点的能力。

3.循序渐进的原则。

这是指给幼儿所选的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我们进行美术教育时要有目的、有系统、循序渐进地不断提出新的教学要求,从而使幼儿的美术水平逐渐发展。例如,小班幼儿绘画是从画线团、画糖葫芦开始,到了大班就是可以想象画和意愿画。

4.因材施教原则。

幼儿园教育大纲一直是这样要求教育者要因材施教,在美术活动中也是要遵循这个原则进行教学。要从实际出发,面向大部分幼儿,提出统一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

二、幼儿园美术教育常用的方法

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美术教育本身的规律,对幼儿实施美术教育,常用的方法有:

1.观察法:

是指让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地通过感官感知事物的一种方法。观察看似简单,其实,它包含了很大的学问。瓦特通过观察壶盖的跳动,发明了蒸汽机;人们从蜻蜓身上受到启迪,制造出直升飞机等,无不始于观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为美术活动提供大量而丰富的内容和感性知识。教幼儿观察,首先,要明确目的;其次要有秩序,或有整体到局部,或由上及下,由外及内的观察方法。

例如,目的:通过观察金鱼画一幅金鱼的画;方法:可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即先看鱼身体与尾巴在水中游动时的形态,在看眼、口、鳞、鱼鳍各在的位置及形态,在他们之间反复比较,经过这样的观察过程,找出鱼与鱼之间的异同。在动笔之前,最好用语言叙述出来,这样既锻炼了观察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观察的方法也很多,观察实物之外,可以观察图片、作品等。

2.讲解法:

也叫运用语言。讲解即是口授法,在美术活动中可以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启发、讲解、描述等,让幼儿明确要求和表现方法,使幼儿有目的进行造型活动。随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教师还可以运用语言艺术――讲故事,念儿歌、诗歌或者播放乐曲等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引起幼儿美好的情感。也可以结合实物、范例等进行讲解。例如,可以启发幼儿用连环画的方式,创造性的画出幼儿熟悉的“兔龟赛跑”、“一把红雨伞”等故事中的几个主要情节。

3.示范法(演示法):

示范是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什么是示范?是指教师用正确的动作、直观可视的造型活动,把美术活动的操作过程一步一步地做给幼儿看,教给幼儿美术活动的方法和顺序,使他们通过模仿,更好地掌握各种美术活动的技能,在示范的过程中必须伴随语言的讲解。例如:《画小鸡》教师可以边示范边讲解,第一步:鸡妈妈生了个大鸡蛋(画小鸡的身体)。第二步:小鸡用尖嘴啄破蛋壳,伸出小脑袋,用圆眼睛看周围(画头、嘴和眼睛)。第三步:小鸡学着站起来(画腿与爪子)。第四步:拍拍翅膀向前跑(画翅膀)。这样生动而形象地讲解加上缓慢、清晰、准确的演示,幼儿能够快速掌握画小鸡的基本要领,很容易的画出各种形态的小鸡。示范法在手工活动中应用更为有效。例如,手工《小拖把》,在讲解的同时操作制作步骤,在长条纸一边剪直条,在长条纸的另一边涂上浆糊,绕在小木棍上粘牢,将剪开处四处散开,这样一个小拖把就完成了。

4.范例法:

通常是教师在上课之前事先画好或制作好的范样或者实物、图片。在上课时正确出示给幼儿欣赏。使幼儿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印象和兴趣。例如,《夜空》这节课,要求幼儿学画背面人物,教师出示范例《看星星》。 幼儿通过看范例,知道背面人物的特点,很容易就掌握了基本的画法。 例如,泥工《养殖场》,教师出示范例(各种动物)后,幼儿通过观察直观范例,引发塑动物的兴趣,从而认真学习塑动物的方法。

5.游戏法:

游戏法就是让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运用美术工具和材料进行美术活动。运用这种方法,幼儿学习起来毫无思想负担,能轻松自然愉快地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小花被》要求幼儿做个“小娃娃盖被子” 。幼儿将各种色纸粘贴在白纸的反面坐被面,将纸剪娃娃粘贴在正面中间,然后学爸爸妈妈的样子,给娃娃盖上小花被,哄娃娃睡觉。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习了撕纸和粘贴。在整个美术活动中,幼儿很喜欢用手去操作各种工具、材料,把活动过程作为游戏,把活动的成果当做玩具。例如,幼儿很认真的折叠飞机,把折叠本身当做游戏,折成后就玩飞机等等。游戏法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即运用游戏方法达到美术教学的要求,又用美术活动的成果开展游戏,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从而使幼儿提高对美术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等。

6.熏陶法:

萌发孩子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1)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幼儿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情操。(2)多带孩子参观各种类型的展览馆、博物馆、风景名胜等,开阔幼儿眼界,培养美好情感。(3)引导孩子欣赏音乐、美术与可理解的文艺作品,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4)鼓励孩子用唱歌、舞蹈、绘画、手工等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情感,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模仿教育,而是审美、艺术思维、开发智能的立体教育。因此,对当前的美术教育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崭新的概念。评价幼儿绘画、手工、欣赏的标准,不是技能的高低,而是想象力丰富不丰富,创新思维活跃不活跃。当前素质教育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美术教育这一形式,帮助幼儿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素质,全面发展,为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页带来更多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方面的论文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艺术教育功能论文

艺术 教育 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 传统 文化 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解除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统一教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 毕业 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 反思 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 爱好 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 脸谱 、 彩绘 泥塑 、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 传说 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

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 经验 、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四)参加节日民间文艺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春节 、 元宵节 、 端午节 、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

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问传统文化进全方位的了解。如围绕过春节这一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体验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学习了解民间灯饰、玩龙舞狮、玩采莲船、唱花鼓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形成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总之.学校艺术教育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列入教学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教学特色,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又形成学校不同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有效模式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阐述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艺术教学有效模式的方案,主要是抓实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如同一把开启人类心智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塑造人类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孕育着人们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有人把艺术教育形象地称为培养“全人的教育。但由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现阶段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0向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 想象力 、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可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至现代,美国政府于1994年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导致艺术教育仍停滞在素质教育以欣赏为主的教学上,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为掌握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西安几所高校艺术教育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表示会 五线谱 ,62%的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无信心,只有4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教育是促进智能发育,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分为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 )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两大类。只有把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曲、别具匠心的东方园林、独出心裁的西方工业美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结出的硕果,古今中外许多大师更是科艺双修炉火纯青者。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还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两弹元勋钱学森更是有句 名言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2、艺术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个性的需要

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近年来,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全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就此对几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厂泛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极、过度压抑、过度自闭等,甚至在特定时候会因情绪不稳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艺术教育恰恰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3、艺术教育是加强德育,以美辅德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人。但思想教育不能只简单地说教,应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在这方面,艺术教育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反映。所以说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 三、艺术教学模式的构想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技能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上来,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艺术讲座为手段,艺术实践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平台及尺度,使学生在艺术作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1、抓实课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

由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都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应该从零起步,循序渐进。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重点进行普及教育,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艺术入门。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以上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声乐、器乐、书法创作、中 国画 、油画、电脑美术设计等,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任意选课,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要求。

2、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

艺术讲座应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聘请有一定经验、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或学者,开设专题性的艺术讲座,引导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艺术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步入艺术神秘的殿堂。实践证明,这一有效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感知艺术魅力的兴趣。国家大剧院在2007年曾以普及艺术为宗旨,开办了“国家大剧院打开艺术教育之门”的系列讲座,还特别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为现场200o多名观众讲述“音乐·艺术·人生。这种形式活波,艺术氛围浓厚的讲座形式,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看过电视节目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并表示欢迎这样的讲座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3、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实践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环节重点注重三个方面:一要制度化,保证活动经常持久。如学校要举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坚持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等。二是多样性,重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摄影、书法比赛,开展演讲活动等,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平台,也为新入校的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开启一扇通向艺术大门。三要专业化,确保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重点组织和发挥好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如把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组织成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合唱团、舞蹈团等文化艺术社团。

以上艺术教育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关联互动,只要将这几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的链条,就可以使艺术教育由浅而深,由知识和技能传授到精神的熏陶和濡染,由表及里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艺术教育在高校开花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 关于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3.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4.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5.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计划范本

作为学校来讲,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任何学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论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德育美育智力开发

论文摘要: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音乐艺术教育,它具备的功能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文章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对德育、美育及智力开发的特珠效应关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和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把人培养成艺术家,而在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优秀潜质,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美好心灵和优秀潜质的艺术人。社会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显而易见,美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它贯穿在德、智、体三育的过程中,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发展良性和非智力素质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今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到底会有何种影响呢?笔者着重谈谈音乐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教育之问的关系。

1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

人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包古德、智、美、体的综合教育。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音乐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美育教育,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唱唱歌、跳跳舞,好的音乐教育,会使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提高,使思想开阔。精神品德兴趣得以高度的发展,同时使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如:听了“黄河大舍唱常会使人拥起一股革命的热情;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会使人激起了一股命运的勇气,等等,音乐艺术教育无疑是一美的催化剂,它贯穿古今,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孔丘就提出了“成于乐”的刨见,证明了音乐是美感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人类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更深刻地揭示了音乐艺术是净化心灵的“良药”。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儿童投有艺术教育的启边和挖潜,就象植物生长投有腐殖质,人的心灵将走向荒芜。”确实,从音乐美中取得慰励的古今科学家、文学家更是举不胜举。孔子自身非常重视音乐,提倡应用礼、乐、刑、政治国;管仲是第一个写军歌的政治军事家;欧阳修写过一篇“琴说”,说自己怎样以音乐来医治自己的忧郁病,还劝友人也学琴;外国文学家托尔斯泰音乐修养很高;美国总统罗斯福钢琴弹得不错;大哲学家尼采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我近来连日患病,经多方医治,均无见效,后听了比才的杰作“卡门”竞痊愈了。我感谢这音乐。有人说:“尼采这种奇特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艺术这种出神人化的魅力,触发起欣赏者相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激发欣赏者的某种隐忧、沉荷,引起更深刻、更强烈的共鸣所致,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意义和效用是其它任何事物所无法替化的,它用音响的魅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并力求通过这些感受唤起人们心中某些思想和观念,使人情绪稳定,内心平静,心情愉快,机体内生理化学变得通畅,产生增力感觉,从而产生唤发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正如音乐家李斯特所说“音乐是不加任何的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它是从口吸人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Il,这些足以说明了音乐美育培养的重要性。

2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道德教化教育

“乐也者,施也”乐象篇》》“先王之为乐也,认法治也,善则行德矣”《乐施篇》说明“乐”说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使用得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论语·泰伯》上的“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就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有了其它方面的修养,再加上音乐的修养,才能视为完全。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长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在我国现代历史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粱启超就曾大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他说“盖欲改造国民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确实,音乐艺术教育起的道德教化功能不仅是一种生命力的唤醒,也是对一个人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一种唤醒,从而使陷入日常生活麻痹状态中的人产生“冷水浇背,抖然一惊”的人格震惊效应,从而不断地抖掉自己灵魂的灰尘,使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和音乐的功用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精神享受。”由此可见,长期坚持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富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想和个性特点。

3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智力开发教育

我国古代哲学家萄子曾说过“乐者,抬人之盛也。”它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裕,天下皆宁”。可见,古代就有人认识到“乐能使人耳目聪明的道理,在科学十分发选的现代更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中认为: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运动有密切关系,支配肌体运动在脑中有一定的分布区共有52个区一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实验证明:人类大脑活动在大脑的中央前部四区和六区。从运动区的前后分布来看,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代表区在前部6区,肢体远端肌内的代表区在后部4区,如手指、脚趾等灵活部位,手和五指断所占的区域几平与整个肢全所占的区域相等,这足以说明手指的灵活程度与大脑运动区的兴奋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手指灵活程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脑四区的发展。另外,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束来完成的。3一1一2区5区、7区等都有纤维进入锥体束,也就是说,手的活动通过神经通路到大脑不仅仅落到4区,而且要波及到与语言、记忆思维有关的区域,甚至波及到整个大脑。因此,加强手的活动。有利于这些区域必奋性的增强,从而促进大脑思维、记忆能力的增强,使大脑的潜力得到更大开发。音乐艺术教育如教人演奏某种乐器都必须双手手指活动,这对智力的开发无疑是会起积投的促进作用。美国指挥家齐佩尔的结论是“每个孩子都应有基本的音乐教育,因为他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此外,音乐艺术还能培养一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想象力是促进人类时化、知识更新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想象力与幻想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艺术,特别是音乐,因为音乐非常强调创造,不论从事作曲、演唱、演奏、指挥……都必须出新,不出新就投有生命,就社有出路。音乐家常认为作曲是“一度创造”演唱和演奏是“二度创造”,欣赏音乐的听众也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因为人的经历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所以有人认为欣赏音乐是“三度创造”,李斯特说:“一般看来,纯交响乐的作者往往把人引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并让从发挥自己的幻想”,一句话,听音乐,需要联想和幻想才能把人们带人音乐作品所刻画的特定的情绪里。所以,爱因斯坦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可以这么认为,是音乐为爱因斯坦的启蒙和发展智力。进而为闻开科学大门开辟了道路。另外,音乐艺术教育还能使人的知识变得丰富,更渊博。因为众多的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天文、地理、戏剧、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比如你想听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就必须熟悉中国古代的楚汉战争始未;你想听懂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至少也得知道各行星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等,当你听懂这些音乐名著后,你的知识也自然丰富了许多。

此外,音乐艺术对人的身心健康起著较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既是听觉的艺术,又是运动的艺术。随着音乐的节奏,人们跳跃、舞蹈、音乐与运动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朱光潜先生早就论证过诗歌、音乐、舞蹈同源的问题,得出“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的结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人机体的律动有共同的内在的联络。它们都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都有概括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的表现性质。人们听到音乐会感到愉快,不知不觉就会挥手踏脚、随节奏而动。“情动于色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泳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歌舞在表现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补充,相和益彰。儿童和青少年天性好动。把具有“动”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好动的儿童和青少年,使其身体的动配台著音乐的动。音乐的动又调节身体的动,使动更富于节奏感和旋律感。人的各感官“通感”活动起来,必然会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现在,艺术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特殊功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到。放开眼光可以看到,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是教育和人才素质优劣的结果。那些“智育”学科真正抓得好的学校同时必定是艺术、体育等其它学科“齐步走”且走得好的学校;那些不重视艺术、体育等所谓“副课”的学校一定也是“智育”捉襟见肘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标致;艺术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标致。可以断言——只有艺术教育的振兴,才会有素质教育的真正振兴。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论文

你看看,关于新时期艺术教育的思考艺术以其美的形式和的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并美化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艺术教育是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内容,它对于全面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并最终提高国民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全面推进艺术教育已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党和国家甚至将它提高到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通过加强艺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能够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却不容乐观,在整个基础教育中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学校艺术教育来说,整体教学水平不高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艺术教师素质偏低、总体数量不足、地区分布不均衡等等,这些现象在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值得关注的是,在当前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的艺术教育却与素质教育的初衷相背离。艺术教育为应试教育服务,少数学生服务,为经济利益服务的现象比比皆是,极大地影响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究其原因,一是对相关理论问题认识不清,不能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在观念上有导入误区的现象。另方面,由于认识不足,在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又存在技能技术与艺术审美背离、科学和人文艺术分道扬镳、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失衡等问题,使艺术教育流于简单、形式化。 本文在对新时期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从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实和未来走向,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就当前素质教育的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对未来的艺术教育能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在现代化文明带来更多繁荣和进步的同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发扬人文精神你参考下

艺术 教育 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实施的效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校艺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民间艺术;特色艺术教育

论文摘要: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提高学生 传统 文化 修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应积极挖掘当地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本文阐述了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挖掘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形成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如何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是大专院校艺术教育。尤其是面向当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艺术教育亟需解除的课题。笔者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艺术教育.要自觉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担负起对优秀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整理.并将其列入教学内容之中,形成符合本校、本地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课程。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选择和责任

对民间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系探索,是新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明确指出,在艺术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等学校既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又要努力创造条件.开设各种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根据近年在教学中的探索.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和义不容辞的责任,融合民间艺术的艺术教育必将具有自己的特色。

(一)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需要

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普遍采用国家统一教材授课.致使学校艺术教育与当地实际严重脱节,学生不懂在当地最流行的戏曲剧种,对代表当地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所知甚少。更有甚者,旅游专业、艺术专业 毕业 生不会唱地方民歌,不会跳民间舞蹈.对当地民风民俗了解不多,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背道而驰。近年来,为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各地纷纷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同时,人民大众回归传统文化的呼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推进地方民歌、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进课堂、进机关、进企业,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鉴于这一实际,笔者认为,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艺术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挖掘当地民间艺术精华.补充到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既与当地发展的现实需要接轨,又形成自己的特色艺术教育体系。

(二)重视民间艺术教学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

优秀的民间艺术作为一切艺术形式的“母体艺术”,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中国传统人文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根基以及无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它和当地人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密不可分.蕴藏着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秀的民间艺术进课堂或组织学习观摩.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综合艺术形式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既有歌、舞、说、唱,又兼容了诗歌、小说、音乐、杂技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起到了文化审美教育的功效。在笔者所在的地区,有一种民间歌舞小场子,其表现形式独特.表演诙谐生动.舞蹈和丑角耍草帽圈的绝活尤具特色经过四百余年的传承发展,已成为这一地区人民群众普遍喜爱、外地游客赞不绝口的民间艺术形式.代表着这一地区民间艺术发展的最高成就组织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向民间艺人学习.或是组织欣赏观摩.使学生普遍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兴趣浓厚的学生。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学习研究.对这一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引进地方民间文艺资源.能有效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增进学生对本地区文化和地域文明的了解。

(三)关注优秀民间艺术发展是学校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优秀的民间艺术中.可以看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踪迹挖掘整理、继承弘扬优秀的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推动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环节近些年来.人们在对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进行深刻 反思 后.普遍认为在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丢失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民间艺术被冷落,由于后继无人,已面临失传消失的危险。为此.国家加大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并于2005年启动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工作。

保护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文化宣传等职能部门和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一个艺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前.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工作.是挖掘整理原始资料.培养一批 爱好 者和接班人.以其文化自觉和对民间艺术的热爱来继承弘扬优秀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有责任通过艺术教育与地域文化建设的链接.担负起这一重任。 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的途径

艺术教育强调在可生成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大的文化背景下多种艺术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之一.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能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自然、更容易、更活泼多样。因而.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形成学校特色艺术教育.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汲取当地民问文艺精华.编写特色校本课程。民问文艺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任一地区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民间文艺形式.全部涉猎.对学校艺术教育而言,既不现实.又无必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曾开展了民间艺术挖掘整理工作.各地相继编辑出版了涉及民间艺术各个门类的《民间艺术集成》,基本涵盖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精华.收录了原生态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近年来.一些地区又编辑出版了一些民间文艺专辑。如笔者所在的地区.相继编印了《紫阳民歌专辑》、《岚皋民歌50首》等。艺术教师可以此为依据,结合自身的研究成果,根据培养重点,有侧重的选择本地域的民间艺术精华,编写校本课程。如美术教育类.可侧重挖掘戏曲社火 脸谱 、 彩绘 泥塑 、石雕剪纸、龙狮灯饰制作等,旅游专业,可挖掘地方民歌、民间舞蹈、民间 传说 的精华,编写出特色教案.最大限度的体现地域特性.展示独特的艺术教学范例。

(二)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性、民俗性、民间化等因素的影响.民间艺术普遍不被各个时期的主流文化所接纳.基本靠口传和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繁衍发展到今天.大量的民间艺术珍稀资源,依然为少数民间艺人所掌握,许多技巧绝活,往往难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因而.要充分利用艺术课程的开放性特点.邀请民间艺人进课堂.面对面地向学生进行传授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艺术形式的精髓。

这一方面.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大都进行过成功的尝试如陕西安康的民间歌舞小场子.在1954年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民间文艺汇演获得一等奖后.中央民族学院就邀请两位演员为学生教唱陕南花鼓小调和传授挽草帽圈技巧.为时半年之久.使安康这一“小舞台上的大技巧”走向了全国。以技巧见长的剪纸、泥塑艺术.更需要由民间艺人在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手把手的示范传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技巧。

(三)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活动。学生个人成长环境,包括日常生活、情感 经验 、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抓住这一有利因素.把艺术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民间艺术环境.开展民间艺术调查.挖掘感兴趣的民间艺术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寻找某些具有明显符号性表现的艺术(如地方戏曲、社火脸谱服装等).与民问艺人或民俗专家讨论它们的符号含义.学习创作具有符号含义的作品。也可组织分组调查.每一组调查一个当地民族民问的艺术,并将这种艺术与该地区的建筑、地理位置、服饰、方言等联系起来做进一步的研究.模仿该民族的舞蹈和歌唱方式进行表演.加深对当地民族传统文化特点的深入了解。

(四)参加节日民间文艺活动.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文艺。 春节 、 元宵节 、 端午节 、庙会等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性节日.是民间艺术集中展现的最大平台.一般都由群众自发组织、演出的节目,开展的活动.基本为当地有代表性且为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基本包含了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曲、当地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是学习研究这一地区民间艺术的最佳时机和最大平台。

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对民问传统文化进全方位的了解。如围绕过春节这一人文主题.引导学生体验春节期间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学习了解民间灯饰、玩龙舞狮、玩采莲船、唱花鼓歌等民间艺术形式,加深对民间艺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见解.形成对某一艺术形式的改进和创作见解.促进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总之.学校艺术教育要重视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将其精华列入教学内容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结合地域艺术文化特点形成艺术教学特色,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又形成学校不同的艺术课程特色与风格。

【论文关键词】艺术教育有效模式构建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阐述了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构建艺术教学有效模式的方案,主要是抓实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教育如同一把开启人类心智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在塑造人类超越自我、超越功利、超越自然的崇高精神境界的同时,也孕育着人们真、善、美的追求,所以有人把艺术教育形象地称为培养“全人的教育。但由于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现阶段艺术教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成为高等教育工作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沿革与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运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的规律,去影0向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 想象力 、直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了诗教~乐教”等概念,可算是最早的艺术教育思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曾倡导美育主义”,疾呼“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至现代,美国政府于1994年甚至将“艺术规定为中学生的必修科目,认为在21世纪,一个不懂艺术的人算不上是一个完人”,显示出艺术教育正成为现代教育的新追求。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确立,艺术教育在我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其教育模式的研究,导致艺术教育仍停滞在素质教育以欣赏为主的教学上,忽视了艺术教育对科学知识教育的促进和互动作用。为掌握高校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对西安几所高校艺术教育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只有表示会 五线谱 ,62%的学生对自己的审美能力无信心,只有48%的学生表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美术、音乐、戏剧等方面的艺术教育,由此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1、艺术教育是促进智能发育,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需要

德国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唤醒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模式,就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叠加。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分为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 )和艺术思维(形象思维)两大类。只有把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思维品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贝多芬的交响曲、别具匠心的东方园林、独出心裁的西方工业美术等,无一不是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结合结出的硕果,古今中外许多大师更是科艺双修炉火纯青者。如意大利的达·芬奇,不仅是大画家,还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还谱写了我国第一首小提琴曲;两弹元勋钱学森更是有句 名言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2、艺术教育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个性的需要

艺术教育具有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到学生心理活动的其他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近年来,大学生的情感缺失、心理不健全问题,日益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笔者曾就此对几所大学的学生进行厂泛的调查,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或重或轻的心理障碍,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极、过度压抑、过度自闭等,甚至在特定时候会因情绪不稳而造成严重的后果。艺术教育恰恰具有调节情感的功能。通过对学生开展艺术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寓教于乐,在美感中动之以情,在愉悦中晓之以理,让学生在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日寸陶冶情感,塑造个性,将会对他们排除心理障碍、保持稳定而腱康的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十分有益。

3、艺术教育是加强德育,以美辅德的需要

素质教育强调以德育人。但思想教育不能只简单地说教,应像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在这方面,艺术教育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为其中的人物、行动、情景、事件、寓意所吸引,并产生强烈的感情反映。所以说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的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发展,促使其全面和谐发展。 三、艺术教学模式的构想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不能等同于艺术院校的技能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上来,所以一个行之有效的艺术教育模式,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艺术讲座为手段,艺术实践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平台及尺度,使学生在艺术作品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中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1、抓实课堂教学——打造审美基础

由于非艺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普遍都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艺术教育,所以大学艺术教育应该从零起步,循序渐进。对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在一年级重点进行普及教育,开设公共艺术必修课,讲授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对艺术入门。第二阶段是在二年级以上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艺术选修课,如声乐、器乐、书法创作、中 国画 、油画、电脑美术设计等,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任意选课,以适应不同基础、不同爱好学生的学习要求。

2、立足艺术讲座——感知艺术魅力

艺术讲座应建立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聘请有一定经验、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研究的教师或学者,开设专题性的艺术讲座,引导在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艺术基础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步入艺术神秘的殿堂。实践证明,这一有效的形式比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感知艺术魅力的兴趣。国家大剧院在2007年曾以普及艺术为宗旨,开办了“国家大剧院打开艺术教育之门”的系列讲座,还特别邀请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副李岚清同志为现场200o多名观众讲述“音乐·艺术·人生。这种形式活波,艺术氛围浓厚的讲座形式,在高校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看过电视节目的学生至今仍记忆犹新,并表示欢迎这样的讲座更多地走进大学校园。

3、注重艺术实践——丰富艺术活动

艺术实践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环节重点注重三个方面:一要制度化,保证活动经常持久。如学校要举办好一年一度的艺术节,结合重大节日坚持举办庆祝演出活动等。二是多样性,重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摄影、书法比赛,开展演讲活动等,为不同特长、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平台,也为新入校的学生提供榜样的力量,开启一扇通向艺术大门。三要专业化,确保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重点组织和发挥好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如把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组织成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合唱团、舞蹈团等文化艺术社团。

以上艺术教育的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关联互动,只要将这几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互动的链条,就可以使艺术教育由浅而深,由知识和技能传授到精神的熏陶和濡染,由表及里地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艺术教育在高校开花结果。

学校艺术教育论文相关 文章 :

1. 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范文

2. 关于中学生艺术教育论文

3. 浅谈高校艺术教育论文

4.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论文

5.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计划范本

作为学校来讲,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任何学校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开展艺术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无疑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标志,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论学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德育美育智力开发

论文摘要:学校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的音乐艺术教育,它具备的功能是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文章论述了音乐艺术教育对德育、美育及智力开发的特珠效应关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和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不在于把人培养成艺术家,而在于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优秀潜质,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美好心灵和优秀潜质的艺术人。社会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显而易见,美育的重要性已被提上日程。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它贯穿在德、智、体三育的过程中,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发展良性和非智力素质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今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那么艺术教育对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到底会有何种影响呢?笔者着重谈谈音乐艺术教育与人的素质教育之问的关系。

1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

人的素质教育无疑是包古德、智、美、体的综合教育。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音乐艺术教育首先是一种美育教育,他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唱唱歌、跳跳舞,好的音乐教育,会使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提高,使思想开阔。精神品德兴趣得以高度的发展,同时使人的精神境界升华。如:听了“黄河大舍唱常会使人拥起一股革命的热情;听了贝多芬的“命运”会使人激起了一股命运的勇气,等等,音乐艺术教育无疑是一美的催化剂,它贯穿古今,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孔丘就提出了“成于乐”的刨见,证明了音乐是美感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人类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更深刻地揭示了音乐艺术是净化心灵的“良药”。有一位哲人曾说过“儿童投有艺术教育的启边和挖潜,就象植物生长投有腐殖质,人的心灵将走向荒芜。”确实,从音乐美中取得慰励的古今科学家、文学家更是举不胜举。孔子自身非常重视音乐,提倡应用礼、乐、刑、政治国;管仲是第一个写军歌的政治军事家;欧阳修写过一篇“琴说”,说自己怎样以音乐来医治自己的忧郁病,还劝友人也学琴;外国文学家托尔斯泰音乐修养很高;美国总统罗斯福钢琴弹得不错;大哲学家尼采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我近来连日患病,经多方医治,均无见效,后听了比才的杰作“卡门”竞痊愈了。我感谢这音乐。有人说:“尼采这种奇特的现象可能是由于艺术这种出神人化的魅力,触发起欣赏者相类似的生活经历,或者激发欣赏者的某种隐忧、沉荷,引起更深刻、更强烈的共鸣所致,这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见,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意义和效用是其它任何事物所无法替化的,它用音响的魅力唤起人们的各种感受,并力求通过这些感受唤起人们心中某些思想和观念,使人情绪稳定,内心平静,心情愉快,机体内生理化学变得通畅,产生增力感觉,从而产生唤发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情绪,正如音乐家李斯特所说“音乐是不加任何的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它是从口吸人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著的血液Il,这些足以说明了音乐美育培养的重要性。

2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道德教化教育

“乐也者,施也”乐象篇》》“先王之为乐也,认法治也,善则行德矣”《乐施篇》说明“乐”说是用来作为治理人民的一种方法,使用得当就能使人民的行为符合德行的要求。《论语·泰伯》上的“子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就认为,一个人的全面修养不能缺少音乐,有了其它方面的修养,再加上音乐的修养,才能视为完全。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很难找出一种比长期的经验中所发现的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用体育锻炼身体,用音乐陶冶心灵”。在我国现代历史中,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粱启超就曾大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他说“盖欲改造国民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科”。确实,音乐艺术教育起的道德教化功能不仅是一种生命力的唤醒,也是对一个人全身心、全灵魂、全人格的一种唤醒,从而使陷入日常生活麻痹状态中的人产生“冷水浇背,抖然一惊”的人格震惊效应,从而不断地抖掉自己灵魂的灰尘,使今日之我超越昨日之我。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和音乐的功用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精神享受。”由此可见,长期坚持音乐艺术教育,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更富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有助于培养人的理想和个性特点。

3音乐艺术教育是一种智力开发教育

我国古代哲学家萄子曾说过“乐者,抬人之盛也。”它能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裕,天下皆宁”。可见,古代就有人认识到“乐能使人耳目聪明的道理,在科学十分发选的现代更充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在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中认为: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运动有密切关系,支配肌体运动在脑中有一定的分布区共有52个区一大脑皮层机能定位,实验证明:人类大脑活动在大脑的中央前部四区和六区。从运动区的前后分布来看,躯干和肢体近端肌肉的代表区在前部6区,肢体远端肌内的代表区在后部4区,如手指、脚趾等灵活部位,手和五指断所占的区域几平与整个肢全所占的区域相等,这足以说明手指的灵活程度与大脑运动区的兴奋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手指灵活程度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脑四区的发展。另外,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是通过锥体束来完成的。3一1一2区5区、7区等都有纤维进入锥体束,也就是说,手的活动通过神经通路到大脑不仅仅落到4区,而且要波及到与语言、记忆思维有关的区域,甚至波及到整个大脑。因此,加强手的活动。有利于这些区域必奋性的增强,从而促进大脑思维、记忆能力的增强,使大脑的潜力得到更大开发。音乐艺术教育如教人演奏某种乐器都必须双手手指活动,这对智力的开发无疑是会起积投的促进作用。美国指挥家齐佩尔的结论是“每个孩子都应有基本的音乐教育,因为他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此外,音乐艺术还能培养一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能力。想象力是促进人类时化、知识更新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而想象力与幻想能力的培养来自于艺术,特别是音乐,因为音乐非常强调创造,不论从事作曲、演唱、演奏、指挥……都必须出新,不出新就投有生命,就社有出路。音乐家常认为作曲是“一度创造”演唱和演奏是“二度创造”,欣赏音乐的听众也各有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因为人的经历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就不同,所以有人认为欣赏音乐是“三度创造”,李斯特说:“一般看来,纯交响乐的作者往往把人引入一个理想的境界,并让从发挥自己的幻想”,一句话,听音乐,需要联想和幻想才能把人们带人音乐作品所刻画的特定的情绪里。所以,爱因斯坦明确地告诉我们“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可以这么认为,是音乐为爱因斯坦的启蒙和发展智力。进而为闻开科学大门开辟了道路。另外,音乐艺术教育还能使人的知识变得丰富,更渊博。因为众多的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天文、地理、戏剧、文学、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比如你想听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就必须熟悉中国古代的楚汉战争始未;你想听懂英国作曲家霍尔斯特的《行星组曲》,至少也得知道各行星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等,当你听懂这些音乐名著后,你的知识也自然丰富了许多。

此外,音乐艺术对人的身心健康起著较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既是听觉的艺术,又是运动的艺术。随着音乐的节奏,人们跳跃、舞蹈、音乐与运动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朱光潜先生早就论证过诗歌、音乐、舞蹈同源的问题,得出“最初是一种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的结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人机体的律动有共同的内在的联络。它们都是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都有概括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活动的表现性质。人们听到音乐会感到愉快,不知不觉就会挥手踏脚、随节奏而动。“情动于色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泳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歌舞在表现情感上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补充,相和益彰。儿童和青少年天性好动。把具有“动”的特征的音乐,施教于好动的儿童和青少年,使其身体的动配台著音乐的动。音乐的动又调节身体的动,使动更富于节奏感和旋律感。人的各感官“通感”活动起来,必然会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现在,艺术教育区别于其它学科教育的特殊功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到。放开眼光可以看到,未来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则是教育和人才素质优劣的结果。那些“智育”学科真正抓得好的学校同时必定是艺术、体育等其它学科“齐步走”且走得好的学校;那些不重视艺术、体育等所谓“副课”的学校一定也是“智育”捉襟见肘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标致;艺术素质是人才素质的标致。可以断言——只有艺术教育的振兴,才会有素质教育的真正振兴。

点选下页还有更多>>>

中学美术功能管室论文

这里有几篇你看行不行,如果觉得不怎么样,你可以去美术论文网看看,里面篇数很多-----------------------------------“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艺术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从早期文艺复兴至今,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一代代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十五世纪上半叶,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加以逼真细腻的色彩表现。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这些色彩,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绘画中则强调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大色块来进行创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达·芬奇则采用极单纯而又丰富的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用一种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来进行创作,其色调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畴,达到了一种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运用,更多的是为适应精神上富有表现力的主题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约,他根椐画面上节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组合色调,作品富有现代精神;伦勃朗利用强烈的明暗对照,单纯而强烈的色彩来突出主题,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环境中闪闪发光,作品充满了深度。十九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这为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矗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画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画家们致力于风景画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体现了这一切。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之上,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艺术贵在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需要勇气打破条条框框,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推动艺术的发展。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如何在色彩教学中汲取多种营养成份,全面推进学生的色彩感应力,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色彩教学中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加之俄罗斯画派的色彩理论综合而成。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色彩的对比上也有一定有规则,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画大关系,然后深入,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训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多地重视科学规则和相应的客观因素,忽略了做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但在做画过程中这种感应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艺术作品就会缺乏生气,枯燥无味。所以,在色彩训练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色彩的直接感应,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缚住做画者的手脚。传统的色彩理论对于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物体离观者近则色彩鲜明突出,退远则变淡变冷)。但在现代的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们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法国艺术大师巴尔蒂斯对于东方绘画非常崇尚;凡高的作品中也充满着东方情趣;米罗的作品更是如此。为什么东方绘画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使这些艺术家顶膜礼拜呢?关键就是在东方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东方的作品,如中国画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使艺术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如能较好地将东方绘画中的精华运用到色彩实践中的话,将会创造出更广大的艺术天地。-----------------------------------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学生的论文:“美术”一词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开始喜欢上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美术,以我个人的理解指的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思想上的享受,当然这指得是好的美术作品。每次我看到一幅我感觉好的作品时,我就会爱不释手欣赏很久很久,我有时甚至会身临其境。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当初,我一开始并不是想选美术鉴赏的,而是为了工作,我选了就业技巧。后来我回到寝室经过反复思考,我既然比较喜欢美术,为什么不选美术鉴赏呢?大学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第二天,我选择了美术鉴赏。第一次上课给我的感觉是让我很舒心,我一下子对这个课堂产生了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每次上课我都感觉心情很好,课堂上也很轻松,,美术鉴赏在我个人认为理解是最重要的。只要你理解了,如果你在经过练习就更好了。通过美术鉴赏课,可以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在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去真正地欣赏一幅画,以及画家在画一幅画的时候是抱着何种心情。还有作者到底在一幅画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思……美术,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可以感受到美术的气息,一张桌子、悬挂的衣服等等这些随处可见。学了美术鉴赏课,真让我受益匪浅,平常对生活粗略地观察也变得细心起来了。我渐渐地发现原来生活那么美好,有时观察一棵树,我会呆呆地看很久,仿佛自己身临其境了。美术,浅意识地理解就是色彩,各种不同颜色的搭配,形成一幅幅画面。一般人们都只了解一幅画的表面含义,如果想了解得更深,就要更深层次地了解美术了。美术,更进一步的理解就是艺术,美术是一门艺术,同时也包含着作者在作画时往往蕴涵着深刻的含义,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在一幅画中,使欣赏画的人产生共鸣。还有一些作品表现出了某一个时期特定的社会现象,蕴涵着社会矛盾,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战争时期,也有一些作品是人们无法了解的只能凭感性去认识画家的意图,这些通常具有宝贵的文化和研究价值,例如凡篙晚年的作品,他晚年精神失常,画的一些画总是让人匪夷所思,而如今他的画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然美术不仅仅是画,美术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所涉及的面也非常广泛。美术鉴赏课让我学到了许多,尤其是在欣赏古代绘画时。欣赏古代绘画,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欣赏,而要结合历史,讲究意境、章法和笔墨。中国古代绘画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原始社会开始(美之感萌生),汉以前(线之形确立),唐以前(神之韵高扬),之后过渡到清末以前(灵之魂主旋律),五四起(中与西交融)。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美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美术与古代美术有着本质的差别,现代的美术更多的带有现代的气息,现代画也十分地简明、易懂;而古代美术却让我们很难理解,以现代人的眼光,我认为古画看上去很难让人产生共鸣,必须与历史结合起来,才有所体会。古画也并不讲究进大远小的规律,以人物画为例,重点人物通常占的比例较大,次要部分占的比例较小。学了美术鉴赏,让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得到了提高,还学到了日常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让我时刻观察生活中的美,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展,短短的课堂让我学到可如此多的知识。在这课堂上也让我感受到了大学的气息。老师的论文高中美术主题性鉴赏教学学生活动设计的原则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全局的重大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不断的创造、积累经验。我们在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问题提出】美术鉴赏教学的教材内容丰富,知识蕴含量大,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较大的难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特别提出了要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求通过课改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往我们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狭隘理解,容易使得“教”与“学”均停留在使学生获取知识这一层面上,虽然学得认真,实际并没有形成素质。我们认为鉴赏的教学结构、内容、设计应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进行考虑。实践证明鉴赏教学如果没有学生参与,课堂将会如同一潭死水,无法实现教学的新理念、新思想。因此,要实现高中课程的目标要求,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发展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经验和深层次的思维、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习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教学中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改变过去的学生学习方式是鉴赏课有效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和潜能得以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的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深层次的体验,尝试了新的教法和新的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现将课改以来高中鉴赏教学学生活动设计的多种形式作一个回顾。【问题点击】美术鉴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即对美术作品由表及里的充分感悟的过程。过去教师贯用的办法就是满堂灌,鉴赏教学容易上成“讲赏课”这种现象较普遍,教师在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习惯意识,创造性思维更无从谈起。【行动反思】一、情境引入式的鉴赏教学活动一节鉴赏课好的开头是上好课的关键,导入的形式很多,教师应注意讲究导课的艺术,必须慎重地对待导入形式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例如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乃至一个实物,甚至一条消息都可以化为引入课文的内容,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并且还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开始就专注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案例片段:1、《现代雕塑》的鉴赏课,引入新课的方式如:由复习古代雕塑引入,让学生回忆旧知识,提问古代雕塑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出课题《现代雕塑》。2、《走进抽象艺术》的鉴赏课引出课题的方式如:教师:由于受传统审美心理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好的作品。(通过提问,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像,有的让人看不懂,是不是没有具体形象的作品就不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观赏?教师又播放贝多芬的音乐,让学生去感受,说出他们的感觉,说明音乐既然可以通过没有具体形象的声音而为人们所接受,那么也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来组成有审美意义和画面。这种由成语的相反意思提问,得到学生的互应,再加上音乐的欣赏感受直接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对点,线面的抽象绘画的形式欣赏方面。3、《希腊罗马美术》鉴赏课,组织教学导入方式如:教师首先以音乐导入,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中希腊雕塑文化展示的部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情境之中。情境导入教学活动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的特点,平面、立体形象相互交汇,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教师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磁场,从而促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通过引入情境,为开拓学生广远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教材,发展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二、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主要依赖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决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领悟力和创造潜能,只有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从而促使学生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观察、理解、思考、分析,一直上升到讨论交流和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参与评述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的过程。案例片段:鉴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一课,就不能光从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来欣赏,首先需要教师介绍画中所表达的耶稣被犹太出卖的故事,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的苟且偷生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作品内涵的介绍,能够很快地激发起学生兴趣。其次,在教师的引导下剖析作品,比如作品中有几个人物,他们的动态表情、装束、道具,表达了什么事件以及周围的环境气候,光线的作用等,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对这一作品的了解,在学生参与感悟之后,教师在归纳时可以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创作意图、创作过程,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作品内容主题以及作品价值的理解。在此课之前,教师还布置过预习题,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缩短学生与作品间的距离,课前的“读画”,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直觉印象,教师也出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体味,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评述,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去思考,这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形式实际就是新课程观念下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形式。三、学生主动探究的鉴赏教学活动美国沃·尔夫等认为:“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教师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理解某件艺术作品,而是为他们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感受性是不能教会的,只有在学生理解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学生应该自由地与作品进行交流,教师应尊重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在提倡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今天,应该特别鼓励一开始让学生能按照自己的愿望以直觉的方式,调度生活经验,融入自己的感情,不带任何框框和偏见地观赏作品。”案例片段:《千资百态的美术作品》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介绍完课件中的雕塑家罗丹的《巴尔扎克》的创作背景之后,由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可用探究式方法分组写出作者的创作意图,然后派选代表进行讲解,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宣读讨论结果:“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小组观摩此作品感想很多,罗丹的作品大气、洒脱、富有大师气魄,不但这件作品精彩,前课中的《欧米哀尔》也十分大气,从作品的创作意图中看出罗丹是一位阶级感情十分明朗的雕塑家,也是一位极富同情心的艺术家,他的许多作品如《加莱义民》、《思想者》等都是为人民而呐喊的,他具有国际主义精神,有民族自强精神,他的作品的表现手法夸张中有洗练的气度,有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观后久久不能忘怀,作品《巴尔扎克》是罗丹一生最得意的作品,他的动态选择恰如其分,巴尔扎克夜间写作后的踱步情景,加上雕塑家大胆、夸张表现手法,准确地表现出大文豪巴尔扎克的精神气度。”发言后教师给予适当评价。本课讲述的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理解美术作品的必要环节,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关于美术语言、艺术美、形式美等概念,直接分析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通过其它艺术形式的比较来分析。这种学生代表发表直觉观点的教学活动形式,体现了新课改以后课堂教学形式变化的典型。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尊重学生的反应,要注意尊重学生感受的全部内容,以及面对每一件艺术作品的瞬间所表现出的兴趣关注。四、角色扮演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在鉴赏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会满足于讲教材,深堂气氛冷清,学生的学习无兴趣可言。让学生角色转变,成为扮演鉴赏作品中相关角色活动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快地成为教学中的“有我之境”。他们积极热情地按照自己扮演的角色去思考、去表达,成为作品鉴赏的主动参与者,同时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和情绪,使一堂鉴赏课上得有声有色,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案例片段:教师在鉴赏教学中,结合画面内容让学生扮演角色展开活动,现在的中学生在了解了绘画的相关背景资料后,可以胜任角色扮演,这种鉴赏方法很容易激起学生对作品赏析的兴趣。教师在宗教绘画欣赏课程中,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了相关课题,让学生去寻找画面背后的历史宗教故事,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介绍故事及画家创作动机,演绎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和表现的空间。如某班的一组同学借《小崔说事》节目形式,就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宗教故事画进行了生动的演绎,跨越时空请来“达芬奇”先生进行访谈……在角色访谈中主持人介绍“嘉宾达芬奇”让同学们了解画家的生平,“达芬奇”的介绍让大家了解创作背后的故事……这种角色转换的学习活动形式,教学内容最好是以人物为主的作品,将原来从教师口中说出的变换到由角色(学生扮演)说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给课堂带来了生机,显得丰富多彩,很好地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活动性,教学模式的改变突出了教学的活动的娱乐性,体现了活动课程的生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中有乐、乐中有学的体现。五、实践体验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目前的高中教学模块的选择,本市大多学校选择了鉴赏必修和绘画模块选修,甚至有个别学校有机地将绘画模块与鉴赏模块加以整合,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绘画”教学中有鉴赏,鉴赏教学中容有大量绘画作品,应当说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尤其是绘画作品中的大量形式语言,帮助学生全方面、深入地鉴赏作品。鉴赏与学生实践、体验的有机结合给人感觉教学更有节奏,有张有弛,学生都能动起来,气氛比较活跃。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识,再通过动手实践体验感知的认识,提升认知思维,从而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可从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想象体验等五个方面进行尝试。案例片段:一位教师在上《中国书法艺术》鉴赏课时,先对课本内容作适当讲解外,为提高学生对书法认识水平,特意让学生做一次简单的局部点画临摹练习,并注意让学生采取如下的步骤:1、线的力度;2、字的结体3、墨的浓淡干湿;4、字的布局等,进行综合的临摹。练习前,先请学生谈一下自己对作业要求的理解,然后教师进行当场示范,演习并侧重于前两项的练习要求,当学生明白作业要求之后再进行作业的具体练习。练习后,选取部分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评价应以优点方面为主,适当地指出影响学生作品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如用笔方法,用笔习惯等)。通过这样一番体验练习活动,使学生对书法的认识和印象会比教师平淡无奇的讲授效果好。“体验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在鉴赏教学活动中应当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开动脑筋,结合不同的鉴赏教学内容,适当选择实践体验性教学活动的方法和切入点,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性学习活动中得以感悟和认识,从而顺利地进入鉴赏教学内容之中,“体验性”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综合素质高,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设计出良好的鉴赏活动学习方案。总之,“体验性”学习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体现自身的价值,发掘自己的内在潜能,让“体验性”教学与鉴赏课形成互融协作的良好关系。六、利用网络信息探索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课程实施后一大新的美术教学特征。在建构理论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使自主性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形式得到真正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鉴赏、评价、研究性学习等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获得了新的发展。案例片段:1、一个高校的全新做法是:建立了美术网络教学网站“网络美术实验室”网络分为资源区、学习区、交流区、教师区等。资源区分为站内资源和网络资源,站内资源有在线图书馆、名家名作,美术展览,美术院校,乡土美术、学术史论等;网络资源精选网上相关网站进行链接;学习区分为基础知识、高考特区、美术史、学习方法,相关资源课件等几个模块。具体的教学内容在相应的板块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专用的网络教学工作室为开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和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和开展更有效的鉴赏活动。总之,网络信息探索形式的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了学生获取,选择、传递、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素养;同时又有利于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案例片段:2、一个学校在“服装赏析”课的教学中,利用网络给学生们搜集了许多世界服装大师的个性时装作品图片,利用媒体展示各种千奇百怪的服装,学生边看教师边讲解服装的颜色的搭配、风格、款式等服装要素,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在鉴赏教学活动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七、参观、访问形式的鉴赏教学活动美术鉴赏学习活动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教师应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加以总结,并能有所拓展,我们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教学方法,美术鉴赏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的资源有许多,其中的社会资源:可以是学校附近的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或艺术家的工作室,甚至还以邀请艺术到校举办展览,示范和演讲。案例片段:如上《中国陶瓷艺术》的鉴赏课,就可以带领学生到馆藏量很大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参观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相机,笔记本和教师预先设置的研究课题,学生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在展览中收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参观过程中除讲解员讲解之外,教师对重点代表作品和总的时代特征加以补充提示,然后回到教室,教师用课件向学生系统展示,并归纳讲解。也可根据研究课题内容需要在网上拓展搜寻,并加上学生自己的独特见解,作业内容是由学生每人撰写一篇一千五佰字的小型鉴赏论文,研究结果的展示,可以在网上公布,同时分小组派代表上讲台演讲研究报告,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报告加以适当评价,小结。总之,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拓展研究,教师更应该预先作好课程研究。在活动中,教师应当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帮扶者和鼓励者。这样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活动实践中互教互学,取长补短,纵深和谐发展,师生彼此将形成一个正真的“学习共同体”。以上对鉴赏教学活动设计的一些问题的点击,并通过部分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设计的案例片段,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供同行教师参考借鉴。美术主题性鉴赏教学的学生活动设计的多样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我们认为在鉴赏教学学生活动中,应做到:1、活动设计必须紧密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中学生活动内容和形式应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不同层次,认识水平);3、活动内容和形式应紧密围绕教学重点难点。4、活动安排应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为中心;5、分析形式应当有利于使学生形成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6、活动设计应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7、活动设计应有利于学生学会描述;8、活动设计应有利于促学生进思维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高中阶段的必修鉴赏课教学的宗旨,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学会用美术语言来评价美术作品,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在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提高美术素养。基于课改精神,我们的鉴赏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实践”在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平时说理论联系实际,即我们要接受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仅凭口头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得通过实践。 对于美术的学习也是这样。首先我们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即通过美术的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通过学习个体即学生本人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来体验美术活动和乐趣。 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艺术实践的能力却可受到内在及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一,个人兴趣是学生艺术实践的源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个领域非常热爱的人,必将对这一领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美术教育,而出类拔萃者则为数不多,所以我们不能苛求将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名画家,因为初中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只有在整体培养的基础上去发现,挖掘其具有艺术素养的学生,使其在文化修养提高的同时,艺术天赋也不至于被埋没,丢失,这就需要课余时间多向这一方向倾向,以不至于象古时的方仲永,久而生疏,直至成为一名平庸之人。 其二,重视学生艺术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一改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这就要看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过让学生主动的观察事物,表现事物, 让他们体味其中的乐趣。而学生自身的顽皮性和依赖性以及意识形态的不成熟性,成为他们自主学习中的最大障碍,长期以来被动的接受,不动脑思考,老师布置点我完成点的思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根本不会去挖掘教材之外的东西,也根本不会顾及课程的延伸与关联。因此,此次新课改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彻底地进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力军,能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其三,在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为重要成的前提下,学生艺术实践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一堂写生课中,我把学生分为四组,让他们统一到操场上,然后分散,每个同学自己去找写生对象。安排好任务后,我说三十分钟后检查,然后看了看表,再看同学们,他们也是你看我,我看你,有的用嘴咬画纸咬钻笔,我说开始呀,他们仍无动于衷,一个大胆的学生突然说:老师,操场上空荡荡的,画什么呀?我说:同学们,仔细看看,咱们操场上有什么呀?同学们都说,蓝球架,单杠。我说,再往四周看看。“有树,房子。”同学们都异口同声,我因势利导,:“第一组画蓝球架,第二组画树,第三组画房子,第四组画自行车。”同学们都找到写生对象了。于是便分散开来,针对自己的写生对象开始观察了。通过这次课堂写生实践,我发觉到了老师指导作用的重要性。我们一方面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前提下,对于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确引导,组织也不容忽视,因为我们必定受过专业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也相对形成,所以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必须从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角度,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角色。 美术课是门技能,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审美能力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形成,重要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来亲身体验,因此,新的课程改革也赋予美术教育工作者以新的任务,要求广大美术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对学生们实施教育,并能配合好其他各科教师,搞好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的

调点资料自己写吧!加油!

论文美术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幼儿美术 教育 首先要培养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优势 第一,培养 思维方式 。幼儿自发性的美术创作绚丽却十分短暂,一旦不受重视或失去引导很容易消失匿迹。多媒体应用可以立体直观的将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展现给幼儿,在美的环绕熏陶下培育美好的心灵。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这些幼儿时期对思维、人格的正面积极培育来自于自身体验并长远作用于他们的未来成长。比如在墙上用不同的手势形成各种不同的手影,对于激发 想象力 和提高创造力十分有效。再例如播放圣母与圣子的油画,讲解油画背后的 传说 ,让孩子们感受亲情之美、增添亲情教育。第二,提高学习兴趣。众所周知,没有学习兴趣就没有学习欲望。所以要想做好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传授相应的知识技巧,更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和环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传统教学枯燥的环境和无趣的氛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幼儿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无法充分利用和发掘孩子们的潜力。多媒体应用的视觉听觉多重刺激可以在吸引兴趣关注的同时,帮助孩子们感受艺术的美,从而在体悟的基础上创造表现出来。比如时下流行的喜洋洋、熊大等就可以引入课堂,帮助孩子们模仿描画小动物。第三,拓展想象能力。爱因斯坦在讨论天才时曾强调,天才来自99%的辛勤努力和1%的想象灵感,而这1%至关重要。现代教育日益重视多方位刺激幼儿大脑发育,在教学信息不断丰富的条件下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扩展了教学方式表现生动鲜明的物体形象,通过视听双重刺激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和想象,体会具体和抽象、简单和复杂的神奇转变。例如播放猩猩群居生活中猩猩母子的互动影像,既可以帮助孩子们感知母爱又能够增强对母亲的认知。 二、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恰当地对美术作品做一定的技术处理 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图片进行多种灵活处理修饰,比如我们熟知的Photoshop这一软件,就可以做到形状切割、色调调整、光效修补等等多种功能,使得不够完美的美术作品得到了极大改善,方便人们欣赏。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技术处理是需要的,但不能够开发过度或形成依赖。比如很多时候图片里物体的形状都被修饰过度导致变形,这就对欣赏无益,变成舍本逐末了。技术修饰的使用过度可能会形成不良心理暗示,比如绘图软件的便捷可能会使得对手绘产生抵触,再比如修图软件的高效多能可能会导致手绘越来越随意粗糙水平降低。这些对将来的美术创作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技术再发达依旧不能取代人工,比如水墨 国画 、油彩水粉这些精髓画种,其历史渊源、审美价值和技巧难度、 文化 底蕴都不是计算机绘图可以比拟的。因此,我们支持辅助手段的运用,但切记不可过度依赖、喧宾夺主。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参与幼儿美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刺激开发幼儿多种感触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可以极限放大图片让孩子们从更广阔细致的视角了解一幅作品,或者用光影色差的变化感悟名人名作的精妙布局上色。也可以播放影音资料补充画作背后的 故事 ,让孩子们从人文到技巧全面的认知作品。孩子们的作品经由多媒体的多角度呈现也会激励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和表现欲望,提高绘画水平。再比如3D建模,从静态局部片段到动态连贯动作的转变呈现,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想象的。但技术的发展应用仍旧离不开基础传统的构图布局构图、透视角度、色彩浓淡。没有了这些根基,美术发展的大树就很难稳固并丧失灵性。 3、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美术与其他知识有效整合 针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孩子们绘画的技巧,更是帮助他们对多种知识的扩展认识和感悟体验。因此,幼儿教育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学科或跨领域的知识巧妙结合起来。比如在教孩子们画地球、月亮、太阳这些星体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3D视角,把三者之间的大小、色彩、位置等等信息直观全面的展示出来。配合光影音效转变它们的位置,还可以给孩子们讲解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传授地理相关的知识。在持续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并维持高度兴趣的同时,进一步生动形象的渗透更多更全面丰富的知识和体验。 4、利用电脑绘画工具创作作品 在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帮助孩子们打好绘画基础知识,确保他们能熟练运用之后,根据当前社会时代需求老师还可以教授孩子们用电脑绘图工具进行创作。但正如前文所言,多媒体技术再方便再发达,也不可能取代传统的美术教学。孩子们所需的绘画基本功必须是一笔一划的模仿、不断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只有在扎实的基本功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绘制作品。这两者的顺位关系不可以颠倒,多媒体技术辅助与多媒体技术创作是完全不同的。 三、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的美术教育上的应用是十分有效的,它既转变了教学方式、增加了 教学 方法 ,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最重要的是,通过多途径多角度的刺激幼儿感官,它培育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思维能力并拓展了视野和知识,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二: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思考 1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来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比较枯燥,幼儿的好奇心是比较强的,对于新鲜好玩的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选择比较有趣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生活当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材料,比如喝过的矿泉水瓶、纸盒等,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废弃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首先利用这些废弃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利用这些废弃材料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东西,可以利用矿泉水瓶制作笔筒,但是做好之后这样的笔筒并不是很好看,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可以在笔筒的周围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画,通过拼接或者是剪贴可以制作一些比较有创意的作品,之后在这些作品上进行绘画,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自己喜欢的图画画在上面。 2联系生活,开展实践运用 美术素材来源于生活,同时美术作品也展现着生活之美,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运用到了美术作品,这些作品能够以其鲜艳的色彩以及独特的艺术创作来吸引人们的眼球,所以说幼儿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比如,学生平时都会有写 日记 的任务,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日记本,为了体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设计日记本封面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喜欢的日记本封面,然后将最终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看,并且对这样的美术创作想法进行分享。总而言之,美术与生活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生活当中蕴含着很多的美术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元素,让学生感觉美术学习是比较亲切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课堂气氛也会显得比较活跃。让学生多积累一些生活中的美术素材,或者是利用废弃材料进行美术创作,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在生活中展现美术,在美术学习中感受生活。 作者:李瑾 单位: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幼儿园 幼儿美术教育研究论文篇三: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问题探讨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幼教的主要方向在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则是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来进行引导教学。将真实的生活体验融入到美术教育中去,在引导幼儿形成独立个性的同时还能将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让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时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这样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因为幼儿还小,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通过生活化的学习环境能让幼儿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同时还能让美术教育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下几点突出了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生活化 艺术是需要灵感的,而生活则是灵感的源泉。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他们在进行美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于平常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和所看到的事物。但是由于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心理和生理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幼儿在进行美术创作时往往因为不能很好地将身体的各个机能协调运作,使美术创作在一片狼藉中结束。当幼儿的年龄超过三岁时,进行美术创作已经可以看到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符号来表述其想表达的意思。所以在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性 美术其实是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幼儿在进行美术学习创作时,也是对其生活的一种认知和反馈。因为幼儿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全面,所以他们完全是遵循内心感受来描述生活的,因此,教师在进行美术教育时,可以通过幼儿的天性“玩”来开展美术教育,在“玩”的同时也是幼儿表达自己生活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让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深化对事物的认知度,进而获得启迪。 二、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幼儿教育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而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幼儿开发智力,还能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帮助幼儿塑造个性化的性格。 (一)有助于提升幼儿的智力 智力作为保障人们正常生活的一个基础要素,智力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在幼儿时期,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智力发展是非常快的,往后的阶段才会逐渐平稳的发展。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础来进行教育的,在幼儿的认知上,熟悉的场景能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又因为创设的环境极具生活性、形象性,使得幼儿能更好地理解所教授的情景画面。同时浓厚的生活氛围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学习兴致,使其主动积极地对美术活动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丰富他们的想象空间,使其 记忆力 和创造力都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促进幼儿非智力的发展 人在成长过程中 兴趣 爱好 、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都是必备的品质,幼儿本身都是不同的鲜明个体,所以同一种方式的刺激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幼儿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因为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能使幼儿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充分利用发掘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来进行美术创作,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成的作品往往会使幼儿更加兴奋,同时因为作品与实际的生活贴近,会使幼儿心中产生一种认同感,这种感觉能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同时还会增加幼儿的荣誉感,这就给幼儿的非智力发展带来了动力。 (三)能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还处于非常脆弱的阶段,所以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教育的形式非常多,而美术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美术教育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这符合幼儿自身的特征,所以通过美术来教育幼儿具有非常实质性的作用。并且,美术教育也可以算是一种感情上的教育模式,因为美术具有审美性,它是反映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内心表达方式,有些甚至能达到社会道德的范畴,所以对教育幼儿的心理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美术教育在提升幼儿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时会不知不觉提升幼儿的心理素质。 (四)有助于促进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美术教育中还可以积极利用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也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两者齐心协力才能使幼儿往健康的道路上发展。两者之间,还是幼儿园更占据主要地位, 家庭教育 只是辅助教育,通过两者之间特有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幼儿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因此,家长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能为孩子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空间。 三、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模式 (一)挖掘生活中的美术素材 幼儿美术教学是需要通过多个步骤来完成的,其中寻找材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是给孩子提供创造和学习的平台。在进行美术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单独的教室来给幼儿营造创作的空间,并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取一些很容易找到的生活旧物或是天然材料等,这不仅能给孩子带来熟悉感,还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 (二)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所有的课程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使得孩子们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教师要摒弃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不同方面来渗透美术元素,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术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还会给孩子们相互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比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布置一个美术课题“制作小 蛋糕 ”,在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蛋糕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教师适时指点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启发,这也会提高孩子的积极性,也可以通过利用废旧的报纸、丝带等物品来制作一些奇思妙想的玩具,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开拓。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让孩子切身体会到创作带来的乐趣及不一样的体验。同时还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到幼儿的美术活动中来,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的成品,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这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快乐,还能体验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另一面。 四、结束语 在幼儿的初始教育中,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的心智得到提高,还能拓展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更好的了解现实世界的美好,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建立在生活氛围中的美术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还能让幼儿对生命之美有初步认识。 作者:胡媛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美术 教育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美术教育研究论文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一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全面推广,这种理念为美术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阐述基础美术教学中的创造性教育 方法 。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研究的一些列问题。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造性;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推进,素质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美术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特别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特殊优势,所以关心美术教育,为美术教育中的创新。 二、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 在美术教学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 故事 。故事里让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在同一堂美术课上画一束鲜花,中国学生的画法标准,花的种类和颜色与真花无异;而美国学生则抛弃了传统鲜花的画法,花的颜色虽然与实际不同,但极富 想象力 ,而且极富美感。这则故事或许是虚构的,但却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美术学习时的困境――缺乏创造力。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十分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美术创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教育中永不过时,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在积极愉快和自觉氛围中学习,能够使学生在绘画学习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这样学生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出创新的美感,而不是如同拍照般精确。 三、美术教学中创造性的体现---“美术家(艺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 美术家是美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如果说“创造性”是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美术”作品的核心价值,那么美术家创造作品便是充满“神奇”之魅的灵感喷薄并将之物化的这一过程。苏轼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美术作品便是美术家伸出“上帝之手”,将人类的审美情感物化为可视、可居、可游的图像世界。 当下有一种观念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美术家或画家的教学。这一观念的误区在于混淆了美术家或画家作为职业分类与精神气息的之间本应有的区分。如果说美术家或画家仅仅作为一种技能性的职业,那么这种观念自有其合理之处,毕竟每个人的心志取向和职业定位有更为丰富与更为多元的自由选择,但紧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作为普修性质的美术课?还要配备“专业”出身的美术教师来实施开展美术教学? 所以美术家或画家更应该是作为精神气息的载体,而创造性便是这一精神气息的核心内容。即使在基础教育阶段,美术教学特别是美术实践的教学之实质便是使学生像美术家或画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而这种创造性劳动是人本身就具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社会现实处境中逐渐被淡忘、忽略、屏蔽的能力,美术教学便是撞击这份屏蔽、唤醒这份遗忘,也正是在此种意义上,能够更好地理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所言:人人都是艺术家! “美术家-作品”本位的创造性教育,更多体现在美术实践教学这一模块中,即通过绘画研习、雕塑创作、工艺品制作等等技能性实践活动,实现审美创造性的物化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想象能力。此处仅以绘画为例,绘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精确地再现眼睛中所见到的“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塑造具象或抽象的物事,感受、体悟点、线、面与色彩通过“神奇”的艺术组合成具有审美意蕴的形体,并通过这一并不同于所谓现实世界的形体,揭示、把握人类审美思维与审美情感的奥秘。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训练与动手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力与想象力最终只能沦为空谈。而不诉诸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技术训练,也只是无法成为美术创作的机械描摹。 四、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 不是一门课程,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工作,所以只能潜移默化地培养,美术课堂为学生个性的塑造、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阵地,为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创造条件也就义不容辞。 1.创造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必须具备宽松自由的思维环境。若没有“自由”又何来创意呢?而人的创意必须在没有干预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潜能。专家提供的求异思维、聚合思维、 逆向思维 等多种 思维方式 都是以“心里自由”为前提的。所以要提供自由的思维空间和自由探究的机会,要尊重不同寻常的看法,尊重不同寻常的想象,所以教师的美术素质与开放心灵对学生的想象力的开发是有益的。 美术教育中的想象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在美术作品欣赏中产生的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启发学生的想象,深入作品的内涵。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主要在这个方面来体现。二是作品创作前的想象,就是构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想法的价值,将学生追求成就的过程视作一种成就给予肯定,并通过技术的传授帮助他们实现想法,使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创新思维能力与造型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在这个其中。 2.提供便利的可利用的实践场所 创造性思维往往与创造活动是相联系的。人们总是在产生了某种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和欲望,或者在某种创造性活动进行过程中,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就是思维创造形象的过程,美术教育中这种思维与创造的关系尤为明显。所以在美术教学中要创造建设实践场所,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 拿中学美术为例,中学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等,每一门类的创作都离不开技巧与材料,需要适当的场地。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供实践的场所,提供物质条件。我们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创造条件,一方面可以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实现探索创造的欲望。同时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把科技融入教学中,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提供便利。 3.关注学生的个体因素 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关注个体因素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不是每个学生都热爱美术,美术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但我们应该使每个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有所收获,特别是在思维方式上,要善于观察,富于想象力。 个体的因素包括 文化 修养、思维的方式与专业素质。文化修养与学习成绩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指学生知识面的大小,兴趣广泛的程度。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文化的修养,广泛的文化基础可以开启联想与智慧。专业素质是指对美术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创新最终得以实现的基础。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势与潜力,有的善于动手,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观察,有的善于表现,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设计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让有美术创造潜力的学生能有更好的提高,让美术方面不具特殊潜力的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审美修养与美术素质。 4.建立合理的鼓励机制,促发求知的主动性 鼓励机制可以成为创造力产生的外动力。当学校为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设立奖学金时,奖学金在某种程度上便成为学习的动力。现代诺贝尔奖的设立同样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创造力的开发。各类的美术作品比赛,也鼓励了一部分人的信心与学习主动性。 五、改善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方法 1.所谓美术创造性教育,就是通过美术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和艺术的魅力所在,使学生摆脱模式化的事物,发现自然的神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几点:合理的利用美术书籍、教材或者其他美术参考书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要把这部分知识利用起来给学生展示,拓宽他们的思路;另外,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学生不正确的理解要及时修正,确保学生审美观的正确发展。 2.要实现美术创造性教育不能急于求成,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了,学生们才有能力去学习美术,去欣赏美术中的精华。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美术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隐含的合成一条学习的主线,把许多理论学习与绘画实践整合成为一个体系,这虽然在提高美术课堂中美术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但是这可能会出现美术教学中出现忽视理论基础的情况。忽视理论学习的美术教学是不符合美术创造性教育思想的,没有扎实的基本功,绘画及欣赏能力也不会提高,依然没有达到教育学生审美才能的目的。因此,提高美术创造性教育水平的前提就是打下扎实的美术知识基础,设计出多样的学习形式,逐步完善教学体系。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美术创造性教育的核心思想。这也是全国校在美术教育过程中的一贯思想。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学生有一颗渴望发现的心,学生渴望成功。因此,摈弃那些束缚学生创造性的东西,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充分发挥,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束语 新课改的核心要求是对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用多样化的 教学方法 和创新的教学机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美术素养的提高极有帮助。 参考文献 [1]田立永.对美术教学的探索和思考.科技博览,2010,(22) [2]王芬.美术教育特点及其教育方法[J].知识经济,2011,(4):101 [3]杨文虎.艺术思维和创作的发生[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4]宋晓亮.新视野下的美术教育探论[J].网络财富,2012,(3):107 [5]毕伟民.试论美术活动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7:268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二 《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高中美术教育尤为突出。在现阶段,美术深入社会与生活各个领域,高中美术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感觉。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引入了创造性教育,对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的科学内涵,从而具体阐述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造性教育作用 在现阶段,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艺术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美术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中美术教学加入创造性教育元素,已经成为了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美术教学模式陈旧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诸多高校忽略美术教育,诸多教师关注的教学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理论知识的提高,讲究美术学理论以及教学理论的传授,以教学成绩为最终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教师与学生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没有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下,缺少兴趣以及热情。 美术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学校通常偏向于智力于文化知识教育,忽视美育与道德教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等资源,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程度,没有重视美术课程的创新。在这种传统理念的作用下,美术课程可有可无,甚至没有被纳入期末考核项目中,不利于提高中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以及能动性。同时,美术理论基础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框架。除此之外,在高考中,美术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因而学生也忽视了美术的学习,学生缺乏美术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学目的模糊 高考制度强调分数的高低,统考决定着学生的未来,为了配合制度的发展,诸多高校对高考上线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设置了色彩以及 素描 等专业课程,但是缺乏美术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基于文化生渴望获取文化知识方面的前要求下,美术欣赏课程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目的模糊的背景下,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重视文化,忽略美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中美术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作用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主性。在创造性教育中,教师导入自主性与竞争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满足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美术技能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感悟,给学生预留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有助于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 山水画 赏析时,教师要透视山水画特色,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发掘山水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条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在,积极提倡民主意识,充分发挥组织与引导作用,用情感感化学生,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中国现代 人物画 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导入辛亥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变革现状,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美术发展阶段的状况,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现代美术的特点,结合中 国画 变革特点,开展优秀作品赏析活动,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 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受传统教育的束缚,讲堂作为教师为学生传播知识的场所,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从自身角度去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与发展。因此,将创造性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体系中,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导入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让学生与教师在交流中探索事物。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漆器、玉器以及织绣工艺时,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传统工艺美术,加深对织绣、漆器基本知识与工艺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创作方法。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 不断开展创造性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基于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有助于为学生的自我创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循序渐进教学原则,采取合理方式加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与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例如在介绍 清明 上河图时,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古画、光盘,教师以张贴挂图或者播放光盘为导入,学生能够展开想象,了解风俗人情、桥梁建筑以及道路交通,学习绘画造型与简单技术操作方式。当学生了解以及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开展野外写生活动,参观各类画展活动以及书画比赛,在活动中相互交流技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空间。 综上所述,创造性教育对高中美术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阶段,要遵循学生的需求规律,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案,积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要结合创造性教育模式,让学生养成勤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创造能力,从而健全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柳建平.议课改中高中美术创造性教学的策略[J].大众文艺,2010(02) [2]吴燕.勿把“手段”当“目的”―从艺术教育三维课程开发的角度谈高考美术教学[J].美术大观,2013(10) [3]戴少宏.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内容与美术作业设计[J].美术大观,2013(09) [4]姚磊.中职新疆班学生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创新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3(09) 美术教育研究论文范文篇三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育背景下,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而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审美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学生去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提升当代学生审美观的必要性 中国史学家陈寅格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期曾提出过“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思想。”这是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于独立、自由的渴望,也是中华民族一直倡导的人文精神。在当代教育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不再只是单纯地专业知识的提高,还要求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作为社会一份子应该具备的。让学生学会认识美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审美理念看待世界,培养更加适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念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在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虽然一直贯穿始终,但是通过各阶段教学中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比重的比较,不难发现,在教育的初级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美术课程占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到了高中、大学,很多学生都忽略了它的真正价值,包括家长、教师、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都未能给予重视,认为美术教育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绘画技巧,认识不到美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人文修养、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导致了同学基本都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这也是美术教育在大学阶段的一个困境[1]。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应用策略 (一)汲取优秀的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不断加,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开始产生了碰撞、交融,人们的价值观也趋于多元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许多优秀的文化瑰宝、道德品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遗失,许多学生的审美观念更加青睐于西方,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一些都不够现实,这种现状下就要求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及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给学生展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认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价值和魅力,培养好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让学生的审美理念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求。 (二)搭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平台,拓宽学生的审美 渠道 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与教育初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相比有所不同,中小学教育只要求学生的认知和模仿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最基础的对生活中美的感受,而大学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审美理念,多层次的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大学美术教育过程中,不应只是单纯地绘画,而应该更多地整合信息资源,让学生能够通过更多的作品了解美学的应用,从美术作品中体会各种文化背景下社会思想、人文理念、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表达方式,感受中西文化的异同、不同作品的优劣、个人的鲜明特点,为加强学生的领悟能力提供更多的背景、丰富的材料、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知识与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感知美的存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人文艺术修养。 (三)由美术课堂的教学辐射到日常生活的感知 目前大学美术教学的方式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讲述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来传授基本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欣赏情趣,虽然这种教育方式是当前相对匮乏的资源背景条件下较为合理、较为实际的教学方式,这种美术课程也给予了学生了解美、认识美的基础,了解了美术在生活中的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美的知识是不能只用课堂上的时间就能学全的。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运用现代化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过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审美理念的不同,对比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除了在课堂上采用更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外,还应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给予学生美的实际体验,如野外写生、户外旅游、实地考察、自主设计等,充分利用展览馆、博物馆、标志性建筑、工艺品市场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现实世界的有效结合方式,美术对于社会、人文、政治、历史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3]。 现在的中国社会在教育、艺术、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美的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它的价值和意义也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它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观念,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提高了人们的自身修养,带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念的提升就需要高校教育中的美术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不要只注重对学生画技的考评,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修养,同时老师要注重自身的品德文化修养,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品德素质、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学生也要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感受、交流体会美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审美观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 四、 总结 立足于当前的时代背景和美术教育现状,家长、教师、社会都应转变对美学知识的偏见,改变思想理念,老师应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从中汲取优秀成分,同时参考西方艺术文化,形成对比,体会美学对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作用,并且从美术课堂的基本教学模式拓展到多种资源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多感受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提升审美观念,学会用美的眼睛,美的心态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