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体系建设建设创新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体系建设建设创新研究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将有力地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观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和需求,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人们的思想行为、社会的精神风尚和发展方向的灵魂,是关系社会稳定与国家兴旺的决定性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南和精神动力。执政党要保证长期的执政地位,不能仅靠强制力来维持,还必须依靠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对执政党的忠诚、信仰、服从提供依据、引导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当前价值观出现多样化乃至相互冲突,不少人出现困惑、迷茫、盲从的经济转型期,更加突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作用。只有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动员下,多元价值观才能得到合理的调适、引领和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才不至于无所适从。同时,这种思想导向也是激励人们万众一心、奋勇前进的希望之光。核心价值体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人们以前进的方向和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持续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动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人们的智慧,增强认知事物的能力,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达到共建共享,最重要的是使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人们形成思想认同和共识。人们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有了超越具体利益关系的精神纽带,就能够宽容谅解、求同存异,团结协作地去化解矛盾、消除冲突。核心价值观可以增强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促进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构成它所特有的文化、文明的精神实质和显著标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和谐文化的建设包含方方面面,关键是要在全社会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之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础和支撑。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因而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占居核心和根本的地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思想文化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十分丰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不断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与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取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共同理想信念的内容实质,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于人民群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一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在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更加需要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并使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勤劳勇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犹如社会的“粘合剂”,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可以焕发全体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面对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充满挑战和风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和谐社会构建的全部实践中,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反映历史进步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既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先进思想文化,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断迸发,自主、平等、竞争、效率的观念不断增强,扶贫挤弱、公平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得到普遍推崇,民主、科学、法治的理性精神成为广泛共识。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21世纪,我们要始终立于时代潮流的前列,紧扣世界大势和时代主题,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反映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社会主义荣辱观鲜明地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人们道德取向的多元化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一定冲击,尤为迫切需要倡导正确的荣辱观,作为引领文明道德风尚的标杆,以凝聚社会道德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了认识和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取向。“一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是矛盾统一的有机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为促进创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无序性,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价值观念,通过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和谐。这种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价值观念之间既有“一元统领”、“协调有序”,又有“兼容共生”、“和而不同”的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宽容性的统一,就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思想文化的本质特征。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是更为重要的。在当前矛盾突显和风险多发的时期,情况错综复杂,噪音、杂音增多,各种非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严峻挑战。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不到应有的主导和统领作用,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无序、混乱。所以,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和谐思想文化氛围。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为此,需要从多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力和统领力。统一的指导思想是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必须对全党、全国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学习研究,为党的理论武装工作提供有力支持。要加大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力度,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好地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要拓展理论宣传的内容、对象和渠道,做到面向基层、下移重心、延伸触角,切实提高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社会共同价值信念的构筑关键在加强教育。要开展中国历史和基本国情教育,大力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光辉历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励人民。倡导和弘扬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用中国人民不断创新的辉煌成就和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激励人民。要组织关于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好解惑释疑工作,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来引导人民。要处理好理想信念的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做好扩大共识的工作,用万众一心、共创伟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美好愿景鼓舞人民。第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和教化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深入人心,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要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使之成为全体公民的道德共识。精心组织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把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活动结合起来,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培育明辨荣辱的现代公民。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使日常礼仪、公共秩序、社会诚信、旅游出行和网上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有明显改善。在荣辱观建设过程中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创建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形成相互关爱、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注重建章立制,发挥法律法规对荣辱观建设的保障作用,形成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第四,确立主旋律意识与阵地意识,增强社会主义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掌控力。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发展和谐文化的主旋律,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力的主流舆论。精心组织有关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题的舆论宣传,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大力宣传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气象,大力宣传体现社会主义价值精神的思想观念,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认真把握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着眼于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维护稳定。强化阵地意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主导功能,掌控好对各类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管理,坚决抵制西方反动腐朽文化及有害信息的渗透,不断扩大主流舆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应用体系建设论文

一、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应用体系建设

作为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艺术,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技术美学作为一种交叉学科,在设计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从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概述出发,分析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表现形式进行探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作为人们长期所处的空间,室内空间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相应地室内设计也越来越注重美感。技术美与室内设计有着紧密的关系,在现代生活中,技术美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室内设计领域内。因此,需要对技术美与室内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把握,以达到利用技术美实现室内设计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

二、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概述

1.室内设计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室内设计只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对自己的起居场所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布置,让其达到功能的实用性和环境的美感,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时期。

室内设计指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室内空间使用功能和视觉感受的需求的特殊目的,而对室内空间进行加工、布置的一种活动,是对建筑物内部环境的一种再创造。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要实现装修设计材料的最大化应用,突出经济性的同时,注重实用性和艺术美感。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装饰部分演变的结果,它可以分为居家空间和公共建筑空间两大类,它泛指能够在室内建立的所有物件,例如:墙体、门窗等原有部分,还有灯光、视听设备空调等后期添加的部分。室内设计所涉及的专业术语有空间、照明、功能、色彩等等。

2.技术美学

技术美学是以研究技术美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现代美学应用学科。它最早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后来得以在设计领域广泛应用。技术美学是一种综合性很强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还涉及符号学、文化学、建筑美学、工业美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3.室内设计与技术美学关系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一些新材料和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建筑建构之中,并在逐步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现在建筑特别是室内设计能否达到既定效果,越来越取决于技术水平。

三、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特征

室内设计是通过对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的应用,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综合艺术。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其基础是技术性,同时在设计风格和式样中展现出美感。在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所包含的功能美和技术美在室内设计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技术美学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功能性是设计的基础和根本目的。二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

1.技术美中的功能美

功能性是设计的本质要求,是设计的目的和基础,没有功能性的设计就不具备设计的本质特征。功能美能否实现是衡量一项设计成败的最基本要素。没有使用功能的室内设计作品,是没有使用价值的设计。因此,具备功能美是设计成功的基本要求。在室内设计中,功能美是体现技术美学的主要内容,同样,功能美是人类设计目标的现实化。现代室内设计注重使用者的体验和对使用者的关怀,突出人性化,这是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功能性的必然要求。

2.技术美中的艺术美

在技术发展的初始阶段,技术往往不够成熟,相应地产品也与人们的希望相左,其使用功能大打折扣。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美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设计中,与之相伴的是许多设计作品中开始呈现出艺术美的特征。功能性是功能美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但是在几个具有相同功能的设计产品中进行选择的话,人们往往愿意选择那些具有艺术美感的设计。可以说,艺术美是在功能美上的另一个更高层次。

3.技术美中的形式美

形式是表现技术美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满足了功能需求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设计产品的外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形式美在产品审美构成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四、现代室内设计中技术美学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技术美被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设计之中,室内设计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技术美学。

1.结构中体现的技术美

现代建筑和室内设计风格,对玻璃和钢结构运用较多,设计风格也注重简洁、精密。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室内设计的美学手法融合了结构形式、光影塑造、材料质感等内容,其中,室内设计以有机结合结构为重点,让技术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在90年代以来,室内设计师着意通过对构造进行精致的设计,力求在视觉上达到轻盈、精致的美感。同时,注重对金属材料结构和构造的设计,大量的金属网状结构被运用到室内装饰中,很好地展现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技术美感。

2.材料和工艺中体现的技术美

材料是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没有材料,就会不可能有设计。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材料的更新,新的材质在表现设计作品的技术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装饰材料的增加,运用适当的工艺来展现材料的性能和特点并表现美感是现代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法之一。现代室内设计,材料和工艺越来越成为设计的精髓。设计师通过因材施法和因质施材,将装饰材料通过相关工艺加工,呈现出技术美感。

3.形式美中体现的技术美

室内设计中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适度美、均衡美和韵律美。适度美要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均衡美要求室内设计不单一、僵化,讲求丰富和变化,韵律美则是说设计要体现出一定的规律重复,不能显得杂乱无章,要“变中求稳”。韵律美是室内设计的高级需求,是对室内设计心理和生理的综合感观。

摘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3]。摘要的规范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公司创新建设体系研究论文

力将技术创新成果推向市场,因而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鉴于科技体制上还存在着这些弊端,因而重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的规律,富有成效地推动科技体制创新,就成为推进现代企业发展的一个迫切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人们对技术创新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最基本的一条规律是,企业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种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投资的主体;二是企业要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三是企业要成为利益分配的主体。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就意味着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自主进行筹资、融资和投资,自己承担相应风险,政府管理部门不加干预。企业作为研究开发主体,就意味着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在企业内进行。在传统体制影响下,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虽然也设有研究开发机构,但不论人力资源,还是物质资源,均投入不足。同时,由于企业没有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研究开发活动主要不在企业进行,导致科技成果和企业生产经营脱节,许多科研活动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造成了科研成果多而企业新产品少、获奖科研成果先进而企业产品落后的局面。企业作为利益分配主体,就意味着在照章纳税后,企业有权对技术创新收入进行自主分配。这样企业不仅可以有效补偿技术创新投入,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研究与开发人员,尤其是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实行特殊的报酬机制。再者,企业可以根据有效的经济原则,组建有效的研究和开发组织,按要素、贡献分配报酬,激励研究与开发的有效增长。而企业要走到这一步,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同时也需要各企业转换观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从企业的实际出发,进行大胆创新,把握创新的主动权,把握市场机会和技术机会,做出适合本企业的创新决策,不断提高创新水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从而走上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创新之路,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这方面,武汉健民集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健民集团率先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形势下世界中药行业的发展趋势,并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以科技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促进药品研发技术的创新,进而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开发公司是武汉健民集团进行科技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正是因为较早认识到科技体制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武汉健民集团于1999年就联合武汉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同济医科大学药学院、湖北中医学院、湖北大学等单位,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出资在其原有科研所的基础上,成立武汉健民中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药工程公司),打破了原有的科技体制,率先将现代企业制度、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入到企业的科研开发之中,使原隶属于武汉健民集团的科研所成为享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科研实体,主要从事新药开发和老产品的二次开发,在运营方式上实行严格的公司化管理,同时依据现代公司制的特点,加强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如此,武汉健民集团既保证了自己能有源源不断的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上市,又使原有科技资源焕发了巨大活力。作为科研型实体,武汉健民中药工程公司不但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创新在公司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性,还建立起一套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它主要体现在对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技术创新人才管理、技术创新决策管理和技术创新过程管理等方面:(1)对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极为重视,先后投巨资从国内外购进各种仪器设备及相关技术,以品种改造和新品种开发为载体,大大提升了研发水平和能力。(2)把人才视为企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与管理,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优化公司的人才结构。为保证公司员工的知识更新,又不断探索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机制,使他们有机会提高创新能力,有条件提高创新水平。(3)强化对技术创新决策的管理工作,建立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的专家顾问系统,主要负责中心的重大科技决策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评估、新药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咨询与指导等,从而降低了科研风险,提高了科研效率。(4)对内实行项目负责制,加强过程管理。对项目的管理、组织实施申报实行全过程监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有效考核和评估。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成功的创新战略使武汉健民中药工程公司焕发出蓬勃生机。自成立以来,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它已承担30多项国家、湖北省及武汉市的攻关项目,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也初见成效。武汉健民中药工程公司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了武汉健民集团的迅速发展,使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科技含量水平持续提高,市场占有率稳步扩大。十年来,武汉健民集团的效益指标率均增长30%,连续7年税后利润超过2000万,并成为国家科委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计委确定的全国中成药小儿用药基地,还相继荣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全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全国工

这里有些相关的资料供您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与研究黄艳摘要:当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关键词: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引 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有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技术人才短缺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根据2003年7月~9月对浙江省200对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企业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序 技术发展的主要困难样本数 比例(%)1缺乏技术人才 缺乏资金 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足设备落后 政府政策限制 5 其他 5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二)、资金短缺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1.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越来越少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大,从而转向间接融资方面。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有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但目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2.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随着国有银行的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为降低不良的资产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信贷政策。当前银行信贷主要向个人贷款和建设项目集中,对工业贷款减少。且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90%的新增贷款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向中小企业倾向。(三)、信息资源短缺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一)、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1.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中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窗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1.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目前已经提出的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第二、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信息不透明,财务不明晰,运作不规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此类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 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包括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3.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21世纪的今天,在新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将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宽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找机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中收集和分析数据将更加容易,并更多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基于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交易和投资策略可以重新定义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提升交易速度,促进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创新是企业能够持续生存的基础,1、可以为企业保持市场的优势。2、可以击退跟随者和模仿者,使其负出更多的成本。3、可以使企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扩大规模。

建设开发企业创新研究论文

创新是企业能够持续生存的基础,1、可以为企业保持市场的优势。2、可以击退跟随者和模仿者,使其负出更多的成本。3、可以使企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扩大规模。

杨大侠:用企业家思维,打造唐诗营地综合体建设|原创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唐诗消费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经过考察和市场调研,杨大侠拟依托企业家创新思维,从唐诗研究、唐诗传承、唐诗氛围方面入手,合作投资建设唐诗运营综合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设唐诗客栈。按照唐诗里的叙事风格,打造一百家文化体验型客栈,推出文化关怀和古风服务;二是建设大数据唐诗中心。把全国融入唐诗里的名胜古迹用大数据量化存储,供用户下载便于导航游览,采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实行人性化服务,让服务对象及时享受到体验唐诗、饱览河山、消费文化,带动相关产业链;三是建设唐诗营地。包括田园风、边塞风、宫廷风等建筑,营造出人在诗中游的壮美景象。将具有古典气息的宾馆和酒店式公寓作为唐诗营地配套设施共同建设,从而完善周边服务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品质,打造以唐诗营地为核心,涵盖吃喝玩乐、健康养老老产业服务的精品组团,提升区域品质。(杨大侠)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有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技术人才短缺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根据2003年7月~9月对浙江省200对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企业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排序 技术发展的主要困难样本数 比例(%)1缺乏技术人才 缺乏资金 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足设备落后 政府政策限制 5 其他 5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二)、资金短缺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1.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越来越少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大,从而转向间接融资方面。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有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但目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2.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随着国有银行的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为降低不良的资产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信贷政策。当前银行信贷主要向个人贷款和建设项目集中,对工业贷款减少。且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90%的新增贷款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向中小企业倾向。(三)、信息资源短缺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一)、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1.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中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窗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1.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目前已经提出的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第二、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信息不透明,财务不明晰,运作不规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此类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 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1. 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包括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3.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21世纪的今天,在新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将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宽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找机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加快企业科技开发步伐,增强企业竞争力大中型工业企业占据我市工业经济的主体,搞活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强其内在的竞争活力,一直是近几年企业改革的重点,也是在加快企业各项改革的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企业的科技进步,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开发与自主创新主体的关键。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的状况如何,也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现据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科技开发统计调查资料对此做一分析,供参考。1. 企业开发的现状与特点据统计1998年我市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49家,占我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15.9%,而今年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562.9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2%;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34.9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企业的52.4%;当年实现利税总额54.6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当年完成利税总额的67.2%;年末固定资产原价达322.9亿元,占限额以上固定资产原价的50.5%。由此看出,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市工业企业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从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的情况看,科技投入的力度趋强,科技开发对促进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都起到较明显的推动作用。1. 企业科技开发的人员队伍壮大,素质不断提高。199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投入科技开发人员1.89万人,比去年增加0.27万人,平均每个企业投入的科技开发人员,由上年的56人增加到76人,企业在科技投入人员数量有较大增加的同时,其人员素质也有较明显的提高,98年在科技开发人员中,拥有高中级职称或无高中级职称的大学本科及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科学家、工程师)达0.96万人,占科技开发人员的比重为50.9%。2. 科技开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增大。据统计,9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当年筹集额为17.93亿元,比上年增加9.67亿元,增长1.2倍。企业当年科技开发活动经费筹集额较上年增加较大的原因,主要是受几个大企业集团公司的拉动。其中,海尔集团当年筹集额为10.59亿元、海信集团当年筹集额为3.72亿元,分别占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当年科技经费筹集额的59.1%和20.7%。从当年科技活动经费当年的筹集额来源看,企业自筹经费9.2亿元,占当年筹集额的51.4%,银行贷款7.1亿元,占39.6%,上级拨款1.5亿元,占8.4%。由此可见企业自筹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来源的主体。9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6.2亿元,比上年增加8.8亿元,其中:海尔集团增加5.09亿元、海信集团增加3.35亿元,分别占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当年增加额的57.8%和38.1%。3. 新产品开发步伐加快,效益明显。9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加大了新产品开发力度,增加新产品开发的投入。据统计,9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达到8.47亿元,占企业当年科技开发经费的68.3%。9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产值达到197.5亿元,占企业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9.3%提高到35.1%,提高了5.8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00.9亿元,占其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7.8%提高到37.6%,提高9.8个百分点,新产品实现利税达14.6亿元,占全部产品实现利税的26.7%。4. 企业的科技开发储备能力增强。企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是企业科技开发的能力强弱的标志。从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的情况看,企业用于R&D的科技开发的经费明显增加。据统计,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当年用于R&D的科技开发达4.6亿元,占其当年内部科技开发经费支出额的37.2%,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5. 企业科技开发项目数增多。据统计,98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644个,其中,研究与发展项目574个,占项目总数的34.9%;新产品开发项目1440个,占项目总数的87.6%。在企业的全部技术开发项目中,累计经费投入在万元以上的项目达783项,占企业项目总数的47.6%,在万元以上项目中,用于产品更新换代的就达532项,占其项目总数的67.9%,这反映了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的一个趋势。1. 影响企业科技开发的几个制约因素从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的情况看,虽然其总体投入具有一定规模,但其内部结构状况不容乐观,企业的科技开发受当前市场环境、企业状况等各种因素制约,仍存在着追求科技进步的动力不足,定力不强,压力不大,进程不快的问题。1. 企业追求科技进步的观念意识淡薄,科技开发的整体现状令人堪忧。98年全市24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112家企业当年无科技开发投入,占企业总数的45.0%。在有科技开发投入的企业中,当年投入科技开发经费在10万元及以下的有17家,占有科技开发经费投入企业数的12.5%,有经费投入而无科技开发项目的有14家,占有投入企业数的10.3%,无技术开发项目企业数127家,占企业数的51%。说明在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相当部分企业对科技开发行动迟缓。2. 企业的科技开发呈现“点高面底”,整体开发活力发挥不够。近几年,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一批大企业公司及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也形成了各自的品牌优势。这些企业及企业集团在规模扩张的同时注重了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又促进了集团的发展。据统计,98年仅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四企业集团当年实施的科技开发项目就达773项,占大中型工业企业当年实施科技开发项目总数的47%。若扣除四集团科技开发的影响,其它企业年均开发项目仅有 项。这说明我市整体科技开发潜力有待挖掘。3. 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从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引进以消化吸收的情况看,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能力明显不足。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10.6亿元,而用于消化吸收的经费支出仅为3.0亿元,有的企业二者的比例高达22:1,导致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投入缺乏协调推进影响企业技术引进后的“二次创新”。4. 企业科技开发人才短缺,整体开发力量薄弱。从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科技开发人员投入情况看,具有一定的规模达到1。89万人,人员如果扣除海尔(7362人)、海信(3152人)、澳柯玛(1153人)的影响外,全市平均每户企业只有29人(有 家),企业当年无一人科技投入企业开发人员的不足,是导致企业科技开发进程迟缓的原因之一。1. 对加快企业科技开发的几点建议:从我市企业目前产品结构及市场状况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在新一轮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急待更新换代及产品技术的升级。因此,加快企业的科技开发,大力开发新产品,这既是适时调整产品结构的需要,也是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而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此,针对我市企业科技开发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1. 建立和完善科技开发结构,为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组织保障。企业的开发机构是企业科技开发的载体,只有加强企业的开发机构,才能为企业的科技开发提供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从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机构的建立情况看,其设立面以科技开发机构的运行质量不甚理想。据统计98年在我市249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95家企业设立了科技开发机构,占全部企业的38.2%,共设有科技开发机构154个。从设立的科技开发机构的运行质量看,有效益性开发任务的机构130个,占机构的84.4%,有稳定经费来源的机构102个,占66.2%,有一定测试条件的机构104个,占67.5%,这说明已设立的企业办科技开发机构的运行条件不够理想。2. 加大企业科技开发人员的投入,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企业的科技开发人员是推动科技开发最为活跃的因素,从目前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看,一是投入不足,二是企业目前现有的科技开发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有的企业的科技开发人员是企业的“游击队”,甚至成为企业的“二线人员”3. 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增强企业科技开发的后进积极吸引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是加快我市企业科技开发步伐的途径。从目前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情况看,98年4. 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应给予长期稳定的优惠激励政策。建立对企业科技考核机制。5. 在抓好大企业科技开发的同时,整体促进科技开发。从98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开发情况看,在249户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136个企业有科技开发活动,仅占企业数的54.6%,说明有过半的企业当年无任何科技开发活动,这与目前我市大力倡导的企业科技进步形成较大反差。因此,大力推进企业的科技开发应当体现在抓住重点企业的同时注重面上的企业科技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发挥科技开发的整体活力。

体系构建及创新方法研究论文

0 引言

随着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向,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陈利民、王亮等人认为,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实践内容不丰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是为满足当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本科院校,是教育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李高申认为,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不仅只考虑企业对人才的现实性的需求,还应该关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综合性等。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遵守这个理念,对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换句话说,与传统的研究型或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比,实践型人才在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以“狭窄于技术”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并坚持对学生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校内外结合原则。

系统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内容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狭义的范畴。

突出特色性原则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者自身专业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

校内外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构建专业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此最短时间内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构建思路

一般情况下,应用本科学院教学体系可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某一个具有突出特色的专业进行试点,经大量的调研之后,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其进行定位;其次,结合不同的岗位的胜任能力要求,理清不同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制定该专业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质量标准。而对本文提出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核心就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这种培养是以具体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作为基础,并通过完整的学科体系对学生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建构。

3 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专业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的原则和构建思路,就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构建。对此,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能力结构、知识等方面的要求,确定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然后根据上述的要求,提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的综合能力需求模型;此后,依据上述的能力需求模型和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相关的保障措施。而对于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中,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具备何种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关键。对此,结合特色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实际,可以将其职业能力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用能力。

它通常是指人们在从而某个职业或则专业活动时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一般来讲,主要包括开展工作步骤的能力、自我总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如某岗位的工作人员在接受某项工作之后,需要结合工作岗位的要求,对工作岗位进行了解和分析,然后制定相应的工作步骤和方法。在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对工作进行自我的评价。

②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通常是指人们掌握的某项专业的技能的能力。如在实际的工作中掌握了相关的新的技能和知识,然后人们运用这种技能去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通常将专业能力看成是特色应用本科院校与一般院校的根本区别。

③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如在工作中需要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同时还需要和人沟通的能力。同时,社会能力中还赋予了人的性格方面的特质,包括人的责任感、公正、诚信等。

④创新能力。

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和专业知识进行的创新,都可以认为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这种能力是依托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社会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

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根据上述的专业能力体系,设计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中应严格按照设计的原则和思路,结合应用本科院校的特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以金融类专业为例,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房红对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笔者在总结房红教授的分析基础上,将其进行提炼,认为教学内容的构建拓展到整体的专业。

教学环节设计

根据上述的教学内容体系,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设计。而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通常按照应用本科教学时间维度来进行。

教学管理体系设计

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制度,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有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计划和保障教学经费计划等。同时,还必须要有时间教学考核体系,从而发挥监督考核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更好的促进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而具体到专业上,就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制定可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如金融类专业来讲,就应该结合金融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根据金融实验、实训和学生实习需要达到的目标等,设定具有金融类实践教学的考评指标,最终形成自己的考评体系。

保障体系设计

在完成教学目标、内容和具体的时间安排后,还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这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加强对校内实验室建设。一方面要将实验室建设和课程体系结合起来,同时确立每个实训实验室的具体内容,以此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需求;另一方面,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或实验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氛围。

第二,加强校外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对具有资金优势的特色应用本科院校可建立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培养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对于资金欠缺不足的,可加强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作用。

第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采取双导师制的方式进行不同的分工,其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和科研,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这样才能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应用,并在应用中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总结,再进行一定的创新。

4 结束语

总之,对于特色应用本科院校来讲,要紧紧围绕自身特色,在特色构建中下功夫,通过制定以实践为主导,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满足地方对实践性人才的需求,并体现出实践性教学人才的价值。

企业服务营销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营销是指,企业发现或挖掘准消费者需求,从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主要是深挖产品的内涵,切合准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的过程。下面是我为你带来的企业服务营销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服务经济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据此,对营销中的服务理念进行具体的阐述,从而让更多的人明白在企业中营销中服务体系的意义。

关键词:服务;服务营销;服务营销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在生产技术、产品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日趋减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开启了服务竞争的新时代。一方面,合理运用服务营销能更好的为企业推销自己的产品,为自己的产品增值,而随着服务在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广大企业能够在服务中发现新的业务,拓展经营领域,从而向服务型企业转型。因此,我国企业要想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必须切实转变经营理念,设计系统的服务型营销系统。

1 服务营销体系的理论内涵

服务型营销系统的论述主要是惠青山在《经济师》2001年1月发表的《论服务营销体系的构成》,目前有关在服务营销体系构成的论述,较有影响的是洛伍劳克(christopher H?Lovek)的服务型营销系统的概念。在他的概念中,服务型营销系统主要是由操作界面和其他要素组成的(见图1)。

其“顾客看不见”部分是指服务理念、企业管理人员、后勤支撑人员等。笔者认为:服务营销体系应该包含顾客看得见的服务操作体系及接触和顾客看不见的企业理念等。

2 服务营销体系的构建

战略与理论层面的设计

在制定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相关企业以市场条件为导向,确立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只有树立“为顾客服务”的理念,才能够为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研究指明方向,也才能够更好地让设计出来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而只有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才能够把有限的市场资源更好地集中起来,并通过整合营销资源,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设立企业战略目标的步骤如下所示:设立切实可行的销售目标。这个目标要与企业愿景相一致,要与企业目标一致;其次,在制定各种战略战术时要以服务为导向,如管理战略,市场竞争策略,产品策略等。先总体制定一个完整的战略,之后再根据整个战略的目标,分阶段设置不同的策略,再根据具体的策略来进行具体方法的实施。

制度与技术层面设计

服务营销体系制度与技术层面设计,应站在顾客角度,以客户满意度为前提,为与服务相关的过程及程序制定相应的标准和制度。因此,企业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在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环节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制度与技术层面设计主要内容如下:确定公司规范化治理模式,包括人事、行政、财务、销售、技术、售后服务、服务补救等规章制度。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前提,建立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体系以及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用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实现多维度多视觉地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确保公司服务营销体系的全面建成,通过宣贯并组织实施,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计划与组织层面设计

服务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推进,需要有明确详细的推进计划,同时,有效的把CRM、TQM等先进管理技术与企业战略恰当结合,建立完善公司的服务营销体系。

计划与组织层面设计主要内容如下:确定公司全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针对这一体系对现有组织管理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现代服务营销需要,建立以总经理直接负责的服务导向组织管理架构(见图2),即整个框架的结构是倒三角形。最重要的是客户,一切服务围绕他们进行展开。最前线的销售人员负责直接跟客户进行接触,因为他们是直接接触客户的,所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直接代表着企业的形象。之后就是在中间负责处理事件的相关部门人员,其后是企业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最后才是企业最高层的领导者。同时,必须对组织的团队、企业文化、培训体系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建设,以适应整个服务中的销售体系。建立与公司的发展相符合的销售体系和组织建设及计划落实,是服务营销体系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考核与评价层面设计

服务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推进,对企业运营发展产生了作用,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因此,公司必须对服务营销体系的作用进行全面评价,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企业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环境中,要求企业的绩效管理方法也要是动态变化,持续不断的。比较典型的有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平衡计分卡,本文根据企业自身考核特点,选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对服务营销体系进行评价、对员工进行考核。

考核与评价层面设计主要内容如下:平衡计分卡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抽象的公司战略、公司目标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指标,使得公司各业务部门有可以参考的和衡量的.标准。通过建立部门和个人的平衡计分卡使服务营销最终成为员工日常活动,最终实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标。平衡计分卡具有与战略相关联,提供完整的可操作指标框架体系,评价指标长期化、及?r化、动因化,企业的服务流程急切需要进行优化,但是因为需要消耗大量成本,而且也有相当大的指标压力。因此,我们在实施平衡计分卡时应充分注意四个维度的关系,即为了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只有更好地把整个流程和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获得客户的青睐,从而让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一席地位,而企业内部的员工的发展能力也会发展得更好。

通过对战略与理念、制度与技术、计划与组织、考核与评价四个维度的设计,建立企业服务营销体系的模型(见图3)。

3 构建服务营销体系的意义

首先,服务营销体系丰富了市场营销满足客户需求的内涵。服务营销一方面丰富了市场营销满足顾客需求的内涵,另一方面它不但满足顾客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了顾客的精神需求。

其次,服务营销体系有利于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服务营销有利于企业提供优质实物产品的同时,通过向顾客提供完善的后续服务,获得顾客满意的方式赢得企业竞争新优势。

再次,服务营销体系有利于提高产品附加值。只有当企业通过服务营销为顾客提供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得顾客忠诚、巩固市场地位,赢得最大利益实现企业长期经营目标。

最后,服务营销体系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营销是通过提升服务质量,进而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是通过提升营销人员或售后服务人员素质来实现的。只有在销售的过程中更多地注入服务的元素,才能够让整体销售人员和售后人员的素质得以更好地提升,从而企业才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惠青山.论服务营销体系的构成[J].经济师,2001,(1).

[2]Langeard Eric,Bateson John E G,Lovelock Christopher H,etc. Service Marketing: New Insights from Consumers and Managers [D]. Cambridge,MA:Marketing Science Institute,1981.

[3]岳伟,程德俊.制造业的服务营销[J].现代管理科学,2000,(4).

论文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研究

提纲前言:随着企业的发展,现在各大企业对内部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培或外聘缺一不可,但是种种的实际经验表明,内部提拔是最稳定、最合理的晋升方式。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与能力开发就成为了企业需要积极应对的问题。第一章 企业竞争与发展分析第二章 人员招聘和晋升机制第三章 企业员工的分类培训体系建设(详)第四章 针对不同部门和层次应该如何进行培训与开发(详)第五章 员工培训和开发的考核标准及后期运用(详)第六章 结语通过第一、二章,主要说明了企业员工培训和开发的必要性,后面三章就是详述如何培训和开发,以及培训和开发后如何运用好这些技能。结语总结说明就可以了。希望我的原创回答能够给你带来帮助!祝你好运!

企业员工培训的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论文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惟一途径就是充分开发、科学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而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方式是企业员工的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人力资源的价值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员工培训的理解存在偏差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虽然一些企业重新设计和调整了组织机构,在形式上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这些企业的人员构成并没有改变,员工和企业的发展观念,以及企业文化也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企业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更新观念,从而在根本上并未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

2.缺乏深入细致的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是培训工作最关键和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很多企业往往忽视这项工作。这里的培训需求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员工个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员工个人的培训需求来说,培训不是针对岗位进行分析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从课程入手,单纯地考虑接受这些课程的培训能掌握什么知识、提高什么技能导致培训不能充分体现员工自身的实际需求,使培训工作有很大的盲目性。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需要来说,培训计划成为一种摆设,为应付有关法规政策规定或其他原因而做计划,企业培训往往是在企业出现较大问题时,或者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才进行培训,这仅仅满足企业短期利益的需要。

3.培训效果缺乏评估

在我国企业的培训管理中,培训效果评价功能缺乏严重,缺乏检验的培训自然也就难以获得效益。由于人们较为重视的是培训资金投入的问题或者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没有将精力放在培训的评估工作上,导致大多数的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培训后到底与培训前相比较究竟有什么重大变化,没有了评价就很难说明培训的.效果,也难以对培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也无法形成培训与提高员工技能的良性循环。

4.没有相对稳定的培训师队伍

每个企业无论是在技术上、工艺上还是管理上等都有其独特之处,所以这并不是由社会上的培训资源就能完全满足企业的培训需要。很多企业出于节约的本能,一般没有设置专职培训师或聘请兼职讲师,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或兼职讲师队伍,平时又疏于对培训教材的开发和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培训时教材东拼西凑,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二、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的对策研究

1.各级管理者应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20XX年5月,我国政策颁发了《20XX~20XX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在第八部分“加强教育培训”中明确指出“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把人才的教育培训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建立带薪学习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这就明确号召作为国民经济微观基本单元的企业,应该把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提高到战略层次,各级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紧密结合新时期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把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战略任务,自觉地将其纳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从而真正发挥对员工培训与开发的主体作用。

在建立培训体系之前,要了解培训体系应该包含的内容,同时要了解企业自身培训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这样才便于着手去做相应的工作。1、培训体系的构成·培训组织机构:是指企业培训组织的结构设置.包括培训组织的层级、人员的配备、培训部门人员的职责以及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培训课程体系:是指企业是否有自己的课程资料数据库,是针对公司业务的需求或岗位的要求而进行的课程设计、规划及配置。·讲师队伍建设:包括企业的内部讲师和外部讲师资源、企业教练、辅导员队伍等。·培训支持体系:是企业保障培训实施与管理所涉及的其他环节或内容,可以把它分为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两个部分:软件系统是指培训管理的流程、政策以及制度等;而硬件系统是指培训的设施、器具、培训管理的系统等。2.如何建立培训体系不同的企业之间,无论公司的文化、发展战略,还是人员规模、行业领域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培训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与本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政策等密切统一起来。在建立培训体系时,除了搞清楚培训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和本企业的培训现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密切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现况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让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达到公司经营目标,以实现公司、股东、员工、客户乃至社会的共赢。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密切结合公司的实际和发展战略的要求,并为公司培养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例如,有些从事高科技信息技术产业的公司,从人力资源的政策上,为员工发展设置了技术职和管理职两个不同的职业通道。专业技术好的员工,可以选择走技术通道,从技术员一直到高工或总工之问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级别。这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设计上,不但要考虑管理职通用的管理类课程,同时还要根据技术方面的要求,设计不同层级和不同水平的专业课程。(2)要维持层级和职能上的均衡从企业人才培养的角度,骨干员工和核心人力相对接受培训要多一点,但也不能忽视对其他员工的培训。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要保证每个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上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这就要求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去考虑。纵向是要考虑从新员工到高层之间各个不同的级别,针对每个级别不同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横向指的是各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要完成工作需要哪些专业技能,以此寻找培训的需求并设计相应的课程。如果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都考虑了,每个级别和每个岗位基本就不会遗漏。在分析上面的因素之后,培训部门还要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建立资料库,收集和整理现有的课程资料,包括讲师的课件、教案以及学员用的教材等,经过不断改进和积累。变成有公司自己特色的课程。如果不做这项工作,培训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课程体系,就无法建立起来。有的企业常做无为的劳动,前任员工一走人。一切就要从头再来。为避免这样的恶果,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运转,有效的培训管理是必不可少的。(3)征询有关部门的建议和要求培训体系的建立,不只是培训部门或培训管理员的事,首先必须要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同时需要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培训体系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只靠培训部门孤军奋战,一定要上下达成一个共识。以开发和设计职能部门的培训课程为例,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培训需求和能力的要求都不相同。在开展业务时,员工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对于这些问题,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肯定要比培训部门更加清楚,因此,一定要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去了解和把握不同部门的培训需求。在调查培训需求时,所谓的职务分析,就是要明确各个岗位及各级别的能力要求,这样才能根据培训对象开发出不同的课程。有的公司采用胜任力模型来了解员工目前的能力状况,以此为依据设计不同的培训课程。比如,针对基层、中层、高层这些不同层级的管理者进行管理技能培训时,就要考虑到对他们不同的能力要求。基层管理者也要带团队,但事务性工作和亲自做事的比例要多一些,这个层级相当于人体的四肢;中层管理者不但要管事、做事,而且管人的比例也提高了,所以在管理能力上要求更高,这个层级相当于人体的腰部,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层管理者如何培训,将在“公司的脊梁——中层管理者培训”中具体介绍);高层是企业的领头雁,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这个层级相当于人体的司令部——大脑。如果不加分析就盲目地设计课程或实施培训,结果必定不会理想。(4)制订培训制度,并有效落实有的公司建立了一些培训制度,但形同虚设,没有落实到位,这和公司的文化也不无关系。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制度,并有效地遵守和执行,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培训对象的选拔,如果制订培训的积分制度,要求每个员工的培训积分都要达到公司制订的要求,并且和员工的考核、晋升挂钩,就可以防止和避免“替代”培训的现象,可以让应该接受培训的员工都能按时参加相应的培训。以建设内部讲师队伍为例,内部讲师的安心授课同样需要制订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多数企业的内部讲师通常是兼职人员,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讲课是额外的任务,所以有的内部讲师的直属上司就不愿意放人,担心“不务正业,会影响部门工作。有一个员工很愿意做公司内部的讲师,课讲得也不错,但他的上司很不支持,每次这个员工去授课,上司的语言和表情都让他觉得难受,好像自己真的是去做不务正业的事。最终这个公司失去了一名优秀的内部讲师——他辞职了。因此,企业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制度,积极鼓励具备条件的员工担任内部讲师。同时,要营造上下认同的文化,不但让讲师自己感到做讲师光荣,也要让部门领导感到骄傲,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培训顺利地开展下去。(5)充分考虑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自身为自己作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是公司,给员工提供的施展能力的舞台,也就是对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行管理。如果培训体系和培训课程的开发能够与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就可以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在员工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有的企业面临内部重要的岗位有空缺时,首先考虑在内部进行选拔,这样就给有能力的员工或愿意挑战新岗位的员工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的空间,再结合本岗位的职务要求提供相应的职能培训,这也是留住好员工的方法之一。培训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和过程。尚未建立培训体系,或培训体系尚不完善的企业,要一步步地积累资源。在培训的组织机构和培训支持的硬件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专职或兼职的培训管理员可以着手去积累培训资源和开始软件体系的建设。比如,在引进外部课程后,思考一下能否经过改善,将其转变成公司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慢慢把课程体系搭建起来,之后开始讲师体系的建设。当然这两个体系的建立也可同步进行。希望上述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