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按灾种将易发级别相同的评价单元合并连片,并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边界加以修正,即可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碎屑岩区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区划分出...
数学地质萌芽于19世纪初叶。1833年英国的C.莱伊尔首次用统计分析方法划分了巴黎盆地的第三系地层。至1920年以前,沉积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应用描述统计学总结和解释其数据。20世纪30年代以后,单变量和双变量统计分析的应用领域扩展到矿业及地质勘探等方面。5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和多元统计方法开始引入地质学。1949年 B. H.伯马发表论文《多元分析──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中的一种新型分析工具》。1956年美国 .克伦宾把岩石成分作为n 维空间中的一个点或向量进行统计处理,应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岩石的矿物、岩性和化学成分。1958年克伦宾与.斯洛斯合作发表第一个计算机地质应用程序。60年代初期,法国 G.马特龙在南非.克里格工作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化变量理论,创立了地质统计学。1964年计算机地质应用论文超过年100篇。1967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ICSU)设立了地质数据存储、自动处理及检索委员会 (COGEODATA),1968年成立了国际数学地质协会(IAMG)。7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矿产资源评价问题倾注了很大注意力。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设置了矿产资源评价中计算机应用标准化专题,总结推广了6种定量预测方法。此后出版了一系列数学地质专著,如.科克与.林克著《地质数据统计分析》,.阿格特伯格著《地质数学》,赵鹏大等著《矿床统计预测》。至1978年,数学地质论文超过年1000篇,这说明数学地质正在迅速发展。
岩石学的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岩石产状、结构与构造的大量成因信息,而包含在化学成分中的更多、更重要的潜在成因信息尚远非披露。这一则因为化学成分属微观成因信息,对其探幽索微远不如产状、结构与构造等宏观成因信息那样直观、易于研究;二则受条件所限,岩浆的形成及其成岩成矿过程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远未达到理想境地;第三,岩浆作用是在广泛的空间、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进行的,受大量随机因素干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
鉴于上述,从浩如烟海的随机干扰中窥探化学成分的成因信息,往往不得不求助于数学模拟方法对岩石化学成分进行数学研究。为此作者曾设计了岩石化学成因信息法[1],企望发掘蕴藏在岩石化学成分中的成因信息。该方法的原理、计算过程及函数曲线意义已有另文论述[2],本文重点旨在通过算例解决常量标型组分参数函数曲线的拟合问题,以供读者参考。
1参数计算方法简述
在正常情况下,随着温度的下降,岩浆房内岩浆中Si∶O比值升高,硅氧四面体群聚态组的聚合程度加强,遂在结晶过程中依次形成岛状、链状、带状、层状及架状构造的硅酸盐造岩矿物从岩浆中析出(表1),体现在化学成分上元素的析出顺序是: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显然,侵入岩的化学成分与温度呈函数关系,故可以通过对岩石化学成分的研究探索其形成温度等条件。
为此,作者选择了最敏感于温度变化的Mg,Ca,K,Na作为成因常量标型指示元素,按下式计算成镁质(m)、钙质(c)及碱质(a)3个参数(以原子数计算):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表1 硅氧四面体聚合程度与金属阳离子配位体特征及所形成矿物一览表
*按A.Л.耶格洛夫,1962年;**按Г.Г.列姆烈英,1936年。
然后,以横轴为m,纵轴为a,c,把计算的参数值展绘于等刻度直角坐标系中,分别连接a点与c点,构成了ma,mc两条参数函数曲线。分析此二曲线,便可得到有关岩浆成因系列、侵入期次、就地结晶分异作用、冷凝速率及结晶温度梯度等成因信息。这些信息的披露对研究岩浆作用、成岩成矿特征、鉴别单式或复式岩体等均十分重要。
2曲线拟合公式
为了拟合常量标型组分参数函数曲线,作者以实测曲线形态类型为基础确定其曲线方程公式,经若干实例运算证实效果良好后作为曲线拟合的经验公式: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①与②分别代表ma与mc曲线。式中:yA代表参数a;yC代表参数c;x代表参数m;e为自然对数的底,等于无理数…;A,B,C为特定常数。
由于上述二曲线方程式不能直接化为直线函数式,故可采用多元回归法简便求出A,B,C兹分述如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1)变曲线函数式为直线函数式
为此,方程式两边取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令Y=lnyA,X1=lnx,X2=X,B0=lnA,B1=-c,B2=-B
于是,可将方程Y=lnyA=lnA-Clnx-Bx改写为:Y=B0+B1x1+B2x2
(2)根据x、yA值列表求:
y=lnA,X1=lAx,X2=X,X21,X22,X1X2,X1Y,X2Y,并分别求出它们的总和 及其算术平均值
(3)求方差与均方差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4)列正规方程组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解此正规方程组求得b1,b2。
(5)求B0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6)根据B0=lnA,求出A=eB0
(7)由于B2=-B,B1=-C,可得出B=-B2,C=-B1。求出A,B,C后,可以具体确定曲线类型。
(8)将各点X值分别代入具体曲线公式,求出相应的yA值,投图后连接各yA点,便得一拟合曲线。
yC=C+Bx+Ax2曲线
(1)令B0=C,B1=B,B2=A,X1=X,X2=X2,则方程式: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可改写为: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2)以下求法同 曲线算法的(1),(2),(3),(4),(5),(6),(7),
(8)步骤。
(3)二次曲线yC=C+Bx+Ax2有一个极大值,可用求导数的方法求出极大值的X值:
设: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则: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4)将极大值点的X值代入yC=C+Bx+Ax2方程式中,可求出相应的yC值,展绘在坐标上并连接起来,则得另一拟合曲线。
3曲线拟合算例
实践表明,由于同化-混染与热液蚀变作用等随机干扰因素的影响,往往同一期形成的岩体,在给定m值的情况下,a与c值有一定的变化幅度(一般<2),因此,必须对所获曲线进行拟合。现以某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为例,将曲线拟合的方法、步骤论述如下:
岩体概况
所列举的岩体位于康滇地轴中部、安宁河涿大断裂的东侧,受其次一级南北向断裂控制,侵入在前震旦纪下元古界会理群石灰岩与石英岩中。
从1752年由该岩体的矿石冶炼铜镍合金算起,该岩体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对该岩体做过大量生产与科研工作,迄至1972年,这个岩体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一次侵入就地结晶分异单式岩体,并划分为闪长-辉长岩、辉长岩与橄榄岩3个彼此渐变过渡的结晶分异岩相,其内所含硫化铜镍矿床亦相应被认为是典型就地结晶熔离成因矿床。而且,作为典型就地熔离矿床实例载入大、中专教科书和有关文献。20世纪70年代初,经川冶601队的补充勘探工作查明含矿的橄榄岩相是后期侵入的,与辉长岩呈侵入接触关系。1980年以后,作者观察研究表明,闪长-辉长岩、辉长岩与橄榄岩相三者间皆为侵入接触关系。所以,实际上所述岩体是一个多期侵入形成的复合岩体(图1)。
图 1 某含铜镍岩体地质横图剖面
曲线拟合
岩体的各岩相的简项化学分析结果及计算的参数列入表2。
把表2中m,c,a参数值按上述方法展绘于直角坐标系中,得两组(ma1,mc1与ma2,mc2)函数曲线,一组点号为2,3,4,5,8,9,10;另一组点号为1,6,7,11,12,13,14,15,16(图2)。
表2 某含铜镍岩体常量标型组分及其参数表
图2 某含铜镍岩体常量标型组分参数函数图像
现对所获函数曲线用上述经验公式进行拟合,其方法步骤如下:
2,3,4,5,8,9,10号点所连的曲线
(1)ma1曲线:
设yA代表a,X代表m,则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1)方程式两边取以e为底的自然对数: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令X1=lnx,X2=X,Y=lnya,B0=lnA,B1=-C,B2=-B,则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2)列表(表3)计算X,yA,Y,X1,X2,X21,X22,X1X2,X1y,X2y以及它们的总和与算术平均值。
表3 某含铜镍岩体 曲线计算表
3)求方差和均方差: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4)列正规方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解方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②-①得 = 0. 0194
则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5)求B0: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6)根据B0=lnA,求A: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7)由于B2=-B,B1=-C,故B=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8)具体确定曲线类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9)将不同的X值分别代入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得出相应的yA值(表4中2),投图并连接各坐标点,得ma1的理论曲线(图2)。
(2)mc1曲线:
表4 某含铜镍岩体参数函数曲线计算成果
设yC代表c,x代表m,则:yC=C+Bx+Ax2
1)令B0=C,B1=B,B2=A,x1=x,x2=x2,则方程yC=C+Bx+Ax2可改写为y0=B0+B1x1+Bx2
2)列表(表5)计算yC,X,X1=X,X2=X2,X21,X22,X1X2,X1yC,X2yC以及它们的总和与算术平均值。
3)求方差与均方差: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4)列正规方程:
表5 某含铜镍岩体yC=C+Bx+Ax2曲线计算表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解方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②-①得: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5)求B0: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6)由于B0=C,B1=B,B2=A,故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7)具体确定曲线类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8)将不同的X值分别代入yC=-中,得相应的yC值(表4),投图并联结各坐标点,得mc1的理论曲线图。
9)求极大值: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1,6,7,11~16号点所连曲线
1,6,7,11~16号点所连曲线的拟合方法同上,此不复述。兹将主要计算成果说明如下:
(1)ma2曲线
X,yA,Y,X1,X2,X21,X22,X1X2,X1y,X2y等算得的数据列入表6。
表6 某含铜镍岩体 曲线计算表
(2)mc2曲线类型
1)L11=,L22=,L12=L21=,L1y=-,L2y=-
2)A=,B=,C=-
(3)yA曲线类型
傅德彬地质学论文选集
(4)ma2理论曲线见图2(曲线ma2曲线)
(5)mc2曲线
1)yC,X,X1=X,X2=X2,X21,X22,X1X2,X1yC,X2yC等计算结果列表7中。
2)L11=,L22=
L12=L21=,L1yC=-
L2yC=-
3)A=-,B=,C=
表7 某含铜镍岩体yC=C+Bx+Ax2曲线计算表
yC=-
其理论曲线见图2(mc2曲线):
4)极大值:
X=
yC=
4 图像成因信息分析
(1)岩石的常量标型组分参数在坐标上分布成两组函数曲线(图2中的ma,mc1与ma2,mc2)。这表明岩体是两期侵入的或为两个成因系列的复式岩体。
(2)第一期侵入的是中基性闪长-辉长岩、第二期侵入的是辉长岩-橄榄岩类岩石。
(3)第一、二期侵入岩相的mM/CMax比值分别为与,这揭示了两者是在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形成的,而且,前者较后者结晶缓慢。
(4)第二期侵入的岩石在分布曲线上显示出同一斜率上的间断,这进一步披露了第二期侵入的岩石有两次侵入作用,一次是辉长岩类,一次是橄榄岩类。
(5)第二侵入期中第二侵入次(或阶段)侵入睁超基性岩浆,实质上是富含硫化物的矿浆。这说明在同一复式岩体中,较晚侵入期的岩体含矿性好。
(6)形成所述复式岩体的熔浆曾发生过深部液态不混溶作用,主要的富矿体系熔浆经深部液态分异形成的富硫化物矿浆贯入成矿,并非就地结晶熔离成因。
参考文献
[1]付德彬,1981,论H含镍基———超基性岩体中的“隐秘侵入接触”与矿浆成矿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地质出版社。
[2]付德彬、崔立朝,1984,侵入岩常量标型组分参数的函数图象及其成因信息,地质学报第二期
去无忧在线(wwwvooyoocom)就好了,那有很多
《高校地质学报》是全国高等地质院、校(系)联合创办的地球科学类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南京大学主办,其主管部门是国家教育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德滋教授任 学报主编,副主编分别由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的8位著名教授兼任,全国20多所大学(含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的46名地质学专家教授组成本刊编委会,此外有6位高校以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受聘为本刊特邀编委。
1. 岩石学报2.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3. 地质论评4.地学前缘 5. 地质学报6. 地球化学7. 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 9. 沉积学报 10. 地质科学11. 中国地质12.地球学报13. 现代地质14. 高校地质学报 1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6. 第四纪研究 17.地质通报18.岩石矿物学杂志 19. 地质与勘探20. 矿物学报 21. 地层学杂志 22. 地质科技情报23.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5.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6. 矿物岩石27.物探与化探28.古地理学报29.新疆地质30.地球与环境
查资料,这个杂志是2012度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请注意此刊不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而很多地方和单位不认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附1,《地质与资源》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 主要栏目:基础地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工程·环境·生态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与应用、问题讨论、国外研究动态。《地质与资源》由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主办。 主要栏目:基础地质、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工程·环境·生态地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与应用、问题讨论、国外研究动态。地质学方面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有: 1.岩石学报2.地质学报3.地学前缘4.中国科学.地球科学5.地质科学 6.地质论评7.地球科学8.矿床地质9地球化学 10.地质通报 11.沉积学报 12.中国地质 13.天地构造与成矿学 14.高校地质学报 15.第四纪研究 16.地球学报 17.岩矿测试 18.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19.现代地质 20.岩石矿物学杂志 21.古地理学报 22.地层学杂志 23.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4.地质与勘探 25.地质科技情报 26.矿物岩石 27.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8.新疆地质 29.地球与环境 30.矿物学报 回答这么久,如有一点帮助,请及时采纳。
你说的这类发表的比较慢,因为不容易发表,所以才叫核心。
如硕士论文(1991年)系统研究了中国暖温带变性土(黑粘土类)的形成和分类。博士论文(1995年)研究了华北平原冲积土壤的质地层次空间分异特征及对农田水平衡的影响。1998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冲积土壤质地层次空间变化的模拟研究”。自1999年以来在开展离散空间变量的多维马尔可夫链模拟研究中,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在艰难处境中与张传荣教授合作逐步提出了多维马尔可夫链模拟的一系列理论、方法和技术,构建了“马尔可夫链地统计学”,成为地统计学和地球空间分析上的一个独立的理论方法体系。另外在网络GIS、遥感图像处理、土壤空间变异描述模拟和区域环境模拟等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马尔可夫链地统计学(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s)的主要论文于2007年发表于数学地质(Math. Geol.)和美国土壤学会会刊(Soil Sci. Soc. Am. J.)等国际刊物上,主要内容包括“马链随机域”(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理论及有关模拟算法和“转移概率函数”(Transiogram)理论及有关联合拟合方法。有关理论分别从数学推导和实例验证上得到了证明。该研究被认为是“对地统计学和地球空间分析的重大贡献”,提出了新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开辟了空间统计学研究上的一个新领域。在国际数学地质、地理学、土壤学和水文学等学界引起很大关注。在地理信息、土壤、数学地质、环境统计和遥感等领域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发表有关国际刊物论文17篇,建立起了一个理论方法体系框架,未来的扩展和应用仍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自1992年以来,李卫东博士共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40余篇,英文论文40余篇,国际刊物论文30余篇。他于2007年春应邀编写国际人文地理百科全书马尔可夫链分析一文,在2008年和2009年多次被提名到美洲名人录。 , C., T. Zhao, and W. Li. 2010. Automatic search of geospatial features for disaster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doi:., W., C. Zhang, . Dey, and S. Wang. 2010. Estimating threshold-exceeding probability maps of continuou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with 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doi:略-9. , C., T. Zhao, W. Li, and J. Osleeb. 2010. Towards logic-based geospatial feature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using web feature service and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4(6): ., W. and C. Zhang. 2010. Linear interpolation and joint model fitting of experimental transiograms for Markov chain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spatial variab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4(6): , C., T. Zhao, and W. Li. 2010. The framework for a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base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digital ear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 3(2): 111-134. 6., W. and C. Zhang. 2010. Simulat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lay layer occurrence depth in alluvial soils with a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Environmetrics, 21(1): 21?, C. W. Li, and D. Travis. 2009. Geostatistical restoration of clouded pixels in multispectral remotely sensed image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30(9): , C., Z-R. Peng, T. Zhao and W. Li. 2008. Transformation of transportation data models from 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 to web ontology language. Journal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2064: 81-89. , C, and W. Li. 2008. Regional-scale modeling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and subsurface textural types in alluvial soils using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s.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24(3): 263-272. 10., W., and C. Zhang. 2008. A single-chain-based multidimensional Markov chain model for sub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Statistics, 15(2): 157-174. , C., and W. Li.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onlinear Markov chain models in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from regular samples.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22(2): 217-230. 12., W. 2007. Markov chain random fields for estim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Mathematically Geology, 39(3): 321-335. 13., W. 2007. A fixed-path Markov chain algorithm for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discrete spatial variables. Mathematical Geology, 39(2): ., W. 2007. Transiograms for characteriz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class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71(3): ., W., and C. Zhang, 2007. A random-path Markov chain algorithm for simulating categorical soil variables from random point sampl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71(3): , C., W. Li, and T. Zhao. 2007. Geospatial data sharing based on geospatial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 52(2): , C., and W. Li. 2007. Comparing a fixed-path Markov chain geostatistical algorithm with sequential indicator simulation in categorical variable simulation from regular samples.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44(3): , C., W. Li, and D. Travis. 2007. Gaps-fill of SLC-off Landsat ETM+ satellite image using a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28(22): 5103-5122. 19. W. 2006. Transiogram: A spatial relationship measure for categorical dat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20(6): 693-699. 20., W., and C. Zhang. 2006. A generalized Markov chain approach for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from grid samples. Transactions in GIS, 10(4): , C., W. Li and M. Day. 2006. Effective protected-area boundary designation in China using a web-base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Journal of Spatial Science, 51(2): 33-46. 22., W., and C. Zhang. 2005. Application of transiograms to Markov chain modeling and spatial uncertainty assessment of land cover classes. GIScience & Remote Sensing, 42(4): ., W., C. Zhang, . Burt, and A. Zhu. 2005. A Markov chain-based probability vector approach for modeling spatial uncertainties of soil classes.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n Journal, 69(6): , C., and W. Li. 2005. The roles of Web Feature and Web Map Services in real-time geospatial data sharing for time-critical applications.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32(4): 269-283. , C., W. Li and M. Day. 2005. Towards establishing effective protective boundaries for the Lunan Stone Forest using an online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cta Cars.
陈建平等,成矿预测中的遥感定量分析,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 1996刘登忠、陈建平,遥感区调填图的理论与实践,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8王成善、夏代祥、周详、陈建平等,雅鲁藏布江缝合线 — 喜马拉雅山地质,地质出版社, 1999陈建平等,北京荒漠化演化模拟与评价,地质出版社, 2004陈建平等,西藏玉龙上三叠统甲丕拉组沉积特征及铜矿质的初步富集,沉积学报, 1997, , 陈建平等,西藏玉龙铜矿床次生氧化成矿作用模式,地质学报, 1998, , No2陈建平等,隐伏地质异常地表间接显示模拟的遥感地质统计分析,地球科学, 1998, , 陈建平等,新疆黄山铜镍成矿带成矿预测的定量综合研究,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 , Supp. ( EI 检索)陈建平等,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演化机制的遥感图像统计分析,地球物理学报, 1998, , Supp.陈建平,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学科发展动态,地质科技情报, 1999, , 陈建平等,玉龙成矿带北亚带靶区优选综合研究,地质论评, 2000, , Supp.赵鹏大、陈建平 , 非传统矿产资源体系与关键科学问题,地球科学进展, 2000 , , 赵鹏大、陈建平, 21 世纪矿产资源经济展望,自然资源学报, 2000 , , 陈建平、张寿庭、汤军、厉青、王攻文、丁火平、冯春,非传统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理论思考,地球物理新进展, 2002, , , pp342-348陈建平、王攻文等,北京及邻区荒漠化动态演化的遥感综合研究,遥感信息, 2002 , , , pp17-20陈建平等,数学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跨越新千年的地质科学( 31 届国际地质大会进展综述),主编:黄宗理,地质出版社, 2003 , pp125-131赵鹏大、陈建平、张寿庭, “ 三联式 ” 成矿预测新进展,地学前缘, 2003 , , , pp455-463陈建平、唐菊兴、李志军,混沌理论在三江北段成矿地质条件研究上的应用,地质与勘探, 2003 , , , pp1-4陈建平等,基于遥感与 GIS 技术的土地荒漠化动态演化研究,第 14 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3. pp123陈建平、丁火平等,基于 GIS 和 CA 模型的荒漠化演化分析模型,遥感学报, 2004 , , , pp254-260陈建平、侯昌波、唐菊兴、王功文、冯春、付小方,西南三江北段区域化探数据处理对比分析,矿床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004 , pp271-280陈建平、王功文、宋顺昌、温得银、李连松,青海三江北段铜矿产资源的定量预测与评价,矿床学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004 , pp301-311赵鹏大、张寿庭、陈建平,危机矿山可接替资源预测评价若干问题探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4, , , pp170-177陈建平、王功文、侯昌波、唐菊兴,基于 GIS 技术的西南三江北段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矿床地质, 2005, , , pp15-24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3 浅析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 一、前言 我国的金融稳定不但与经济的稳定相关,更与我国社会的安定和谐密不可分。影子银行在近几年突然崛起,这对我国的金融稳定性有着重大而且深远的影响。如何在发挥影子银行优势的同时又能很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影子银行双面性的对策或方案,促使我国的影子银行健康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分析 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大致由银行外表业务和民间借贷这两大方面构成,具体而言又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银信合作为主的理财产品 我国银行的理财产品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保本型,到期时银行承诺会还本付息,理财产品的规模被纳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另一种是不保本型:需要投资者自负亏盈。一直以来人们对银行理财产品是否隶属于影子银行都持有不同的意见,就目前而言,银监会认为银行自主开发管理的理财产品并不属于影子银行体系,可是在理财产品中占很大比重的银信合作却属于影子银行的范畴。 (二)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是由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个人等委托人提供合法资金,商业银行作为受委托人代理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金额、用途、利率、期限等代为发放并且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的贷款。本质上委托贷款即是企业间的资金拆借,是企业对企业的对点贷款,而商业银行作为受托人并不对这部分业务担负信贷风险,只是收取服务费行使贷款的职能。此外,我国的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和矿产都是委托贷款资金的主要流向范围,而其盈利能力和调控政策等原因导致了此领域内的委托贷款的风险性增加。虽然如此,我国的委托贷款的资金规模依旧表现为迅速增长的形势。 (三)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一般是指公民间、公民与法人间和公民与其他组织间的借贷,只要借贷双方认同即可有效。民间借贷与银行借贷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民间借贷局限于自然人间或是自然人与企业间,而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借贷是被禁止的。在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异常火爆,其包括民间集资、典当行、P2P网络贷款、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形式,通常他们都是直接向社会发放信贷资金,发挥商业银行的放贷职能。民间借贷由于其特殊的融资性质相对自由,而我国对民间融资这块也一直缺乏规范的引导。同时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文件,长期处于社会融资的灰色地带,不受相关部门的监管。 三、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一)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积极影响 我国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对金融管制的一种突破,其发展历程也很好地体现了管理与创新的博弈过程。我国影子银行的出现与金融体系密不可分,在某种程度上它的存在和发展对金融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中国民间资本持续进入金融体系中来,为当前金融制度下的有序竞争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随着区域性、地方性的金融市场的持续出现,完善了我国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发展平台,促使我国的金融稳定性得到整体提升。 我国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利差得到的利润之所以会大幅度减少主要是由于影子银行在传统业务上与商业银行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为了维护其稳定性,只好通过金融创新来不停地扩展新的业务,并踊跃地建立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以此来获得未来的稳定发展。因此,影子银行本身具有的强大竞争力是银行体系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同时影子银行的创新能力和遇到风险时的于应变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拓展新业务的可能。 (二)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消极影响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对完善金融体系有重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其本身具有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因此会导致其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造成安全隐患。其一,影子银行削弱了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影子银行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为了应对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结果,通常以影子银行系统来实行信用投放,基本上都违背了信贷政策的目的。它不仅避开了政府对信贷流向和投放量的掌控,也导致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的削弱。其二,影子银行会放大投机行为的作用。由于监管不到位,投机行为才会发生。因此导致投机者有漏洞可钻。影子银行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投机主义者的需求,他们在监管之外或监管不全面的情况下,资金进入的门槛和受测程度低,投机者恰好能够通过此疏漏和监管的空白来实行他们非法的暴利行为。 四、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措施 (一)规范监管体系、建立有效制度 虽然我国的影子银行已经存在了好些年,但其监管措施还不十分健全。因此,我们要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汲取 经验 ,以此来构建一个规范化的监管框架和风险评估系统。影子银行的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其信息不公开造成的,因此,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重点是要规划出一套规范化并且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央行作为重要的金融监管的主体要按期将影子银行的有关数据汇总并发布出来,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以此来提高影子银行的信息透明度。主动地探究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加强合作,推进市场化 影子银行作为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通常是离不开国际资本等因素。因此,对我国的影子银行的监管自认而然也离不开国际合作。要想加强国际监管合作,我国就得与多国以及国际组织签署双边或多边协定,将各国不同的监管准则和惯例逐步的同一,构建一个一体化的国际监管体制。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受到严格管制导致的。我国实行利率管制政策,使民间利率和市场利率背道而驰,导致信贷市场的利率水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利率市场化可以更好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银行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这对改变目前的状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影子银行的利率优势也会逐渐消失,这对降低影子银行的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主要浅析了我国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首先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产生背景和原因进行了说明,全方介绍了影子银行,并联系我国自身的状况,阐述我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及其构成。然后从理论上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如何影响了我国金融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专业的论文篇4 浅谈国际金融市场的机遇与风险 一、引言 我国从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就积极走向国际市场,并与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融合。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连成一个整体。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出发,我们应该警醒的是要预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控制其走向就必须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出发。同时,我国也要逐渐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动向来把握和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为我国提供的机遇和风险出,希望可以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为在未来如何把握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提供参考信息。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首先,从广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中的金融业务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操作和处理的场所。这种操作和处理既包括群众与群众之间的也包括非群众之间。从狭义上来讲,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国际的经济交流主体之间进行不同时期的借贷行为的场所。我们自一般情况下提到的国际金融市场指的是广义上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之所以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关键在于当前的几乎一切的经济行为都可以通过国家金融的形式来体现。国际金融市场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资金融通周期的长短的不同分为国际资本市场和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的周期在一年以上的,国际货币市场指的是资金融通周期短于一年的。这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资金融通的周期的长短。 国际金融市场最主要的一个作用便是通过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使得资本增加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在一方面可以使得世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从而使得全球范围内的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和互相交流。 三、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 (一)价格风险和制度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形势产生的影响都十分敏感。首先不可避免的一定就是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会受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由于这种敏感带来的影响会影响到各种金融商品的价格从而使得国家金融的发展大大受挫。同时,由于价格上的影响带来的信用危机会逐渐延伸到金融监管的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导致的价额风险和制度风险会同时存在。 (二)汇率带来的影响 目前,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虽然已经取消了对美元的挂钩。但是,美国当前还是作为最大的经济体而存在。所以,当今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依然占据了最主导的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的价值如果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就会对国际金融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美元的动荡,国际金融的信用等问题也会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加动荡。由此导致的后果会使得世界各国调整自身的宏观经济决策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根据近几年的国际金融发展局势可以知道,美元汇率的变化会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带来巨大的危机。同时,更可怕的事情就是美国会依靠自身巨大的经济实力来操作美元的汇率来获取私利并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 四、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说,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必然会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发展机遇。任何失误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具有其两面性,发展机遇也就是潜藏在风险之中。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发展 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以及网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前的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国家金融市场中的各项交易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实现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统一之前,全球性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只受到其中几个主要的世界经济体的主宰。但是,在当今的全球性的金融市场的环境下,世界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局势就可以代表着世界大部分国家的发展要求。由于各个国家都可以参与到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局势的讨论中就可以使得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在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不断地减少。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机遇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可以参与到世界金融的发展中来并使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实现最大程度上的降低。 (二)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世界各国的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在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以前,资金融通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流通由此导致的资金融通的效率和效果的不够理想。资金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融通不仅可以实现资金的最有配置还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和金融合作。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建立为资金在世界范围内的融通建立了一个可信的基础和机构使得资金融通渠道和行为都受到相关部门的保护从而降低融通风险。所以,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之一便是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金融通。 (三)实现国际商品贸易 众所周知,当今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局势都会影响到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发展。同时,某个国家的商品交易也可以在世界其他国家内进行。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从传统的国内的商品交易在国内的市场进行转向国内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进行可以大大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并同时可以使其他国家的居民可以享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的服务。同时,由于各个国家之间实现了相对自由的商品交易之后会把各国的先进技术引入到其他国家。因此,各个国家可以更方便地借鉴来自其他国家的不同技术和经验。由国家金融市场导致的商品交易的全球化也可以大大提高世界各国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并同时促进各个国家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本文从国际金融市场出发介绍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概念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特点和主要作用。然后再分别讨论了国际金融市场带来的风险与机遇。本文认为风险体现在价格、制度和汇率中,而机遇则表现在对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促进、促进资金融通和实现国际商品贸易中。在国际金融市场实务中,我们需要抓住发展机遇并同时积极解决风险以实现经济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1. 金融系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2. 金融学方面参考论文优秀范文 3. 金融毕业论文免费范文 4. 金融学术论文3000字 5. 金融系论文例文
1.浅析反证法思想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金融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经济数学的教学与改革3.关于金融数学教学的思考 4.将经济数学与金融专业课程有效结合以培养金融类“应用型”人才5.本科生“金融数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6.金融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7.金融数学方向建设的几点建议 8.金融数学研究最新进展综述 9.数学专业拓办金融数学方向教学改革的探索 10.新建地方院校金融数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探讨 11.金融经济分析应用经济数学的探讨 12.复制资产策略在金融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如下:
1、并行组合数学模型方式研究及初步应用。
2、数学规划在非系统风险投资组合中的应用。
3、金融经济学中的组合数学问题。
4、竞赛数学中的组合恒等式。
5、概率方法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
6、组合数学中的代数方法。
7、组合电器局部放电超高频信号数学模型构建和模式识别研究。
8、概率方法在组合数学中的某些应用。
9、组合投资数学模型发展的研究。
10、高炉炉温组合预报和十字测温数学建模。
11、基于数学形态学-小波分析组合算法的牵引网故障判定方法。
12、证券组合投资的灰色优化数学模型的研究。
13、一些算子在组合数学中的应用。
14、概率方法在组合数学及混合超图染色理论中的应用。
15、竞赛数学中的组合恒等式。
毕业论文(graduation study),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撰写的论文。
1、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数值方法与非线性期望在金融中的应用:g-定价机制及风险度量2、分形市场中两类衍生证券定价问题的研究3、在机制转换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最优消费和投资行为分析4、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5、金融保险中的若干模型与分析6、金融印鉴真伪识别新方法研究7、基于区间分析的金融市场风险管理VaR计算方法研究8、分形理论及其在金融市场分析中的应用9、离散时间随机区间值收益市场下的定价分析10、金融学理论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转向整合11、微分方程数值解法及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12、金融模糊模型与方法13、模糊数学在储蓄机构设置中的应用14、金融市场中的时间变换方法及其应用15、从数学走进生活的创新教育16、为何经济学无法预测金融危机17、金融资产的离散过程动态风险度量研究18、论金融衍生工具及在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19、基于VAR模型的江苏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20、货币危机预警模型研究21、在银行和金融业数据分析中应用数学规划模型22、随机过程理论在期权定价中的应用23、金融保险中的几类风险模型24、数学金融学中的期权定价问题25、金融资产收益相关性及持续性研究26、同伦分析方法在非线性力学和数学生物学中的应用27、存货质押融资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研究28、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及在泉州银行的应用29、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理论探讨、金融创新与投资运营30、量子方案的金融资产投资最优组合选择31、房价调控的数学模型分析32、基于小波分析的金融数据频域分析33、非线性数学期望下的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34、竞争性电力市场中的金融工程理论与实证研究35、小波理论及其在经济金融数据处理中的应用36、四种金融投资风险介绍37、扩展的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研究38、基于可疑金融交易识别的离群模式挖掘研究39、华尔街的数学革命40、辽宁城乡金融发展差异对城乡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4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监控问题探析42、金融危机之信用失衡43、基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目标的成都金融人才需求预测研究44、基于小波变换的金融时间序列奇异点识别模型与研究45、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路径与模式研究46、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问题的探讨47、金融发展对江西经济增长的影响48、基于金融自由度的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反洗钱研究49、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的非对称信息博弈及基于Agent的SWARM仿真50、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并购投资决策体系研究
1、毕业论文的概念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地质专业毕业论文属于科技论文的范畴,它和其他科技论文一样,是一种综合性的应用文体,它除了说明、记叙外,还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论证观点的正确性。 2、毕业论文的种类 毕业论文也叫学位论文,它是为获得某一学位而写的。按获得学位的高低不同,毕业论文又可分为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学士论文。我们这里只讨论学士论文。按照论证方法,毕业论文又可分为立论性的和驳论性的,前者以论证正面观点为主,后者则以反驳反面观点为主。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要求和原则 1、目的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适用已学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本学科内的某一问题,锻炼自己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通过论文解决某一学术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同时,撰写毕业论文也是一种学术交流手段。 2、要求 毕业论文也和其他科技论文一样,首先要求有独创性。即要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出白己的新观点和新思想。其次,主题要突出,论点要鲜明。在确定论题时首先要确定论点,因为论点是论文的灵魂。第三,材料要丰富可靠。后者很重要。如果选用的材料是虚假的,那么前提条件不真实,得出的结论就很难正确。第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合乎逻辑。第五,语言简洁、概念明确。如果语言拖泥带水,概念模糊不清,其意义就很难表达出来。 3、原则 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撰写毕业论文应遵循如下原则:①正确性,即论点正确,推理数据可靠;②客观性,即遵重事实,不感情用事,不凭空想象;③公正性,即要有科学态度,在选材时不能只选择印证由己观点的材料,而将相反的材料统统舍掉;④确证性,即得出的结论确实可靠,经得起验证和反驳;⑤可读性,即语句通顺,文笔流畅;⑥保密性,按国家规定应予保密的内容,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在公开刊物上发表。三、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 撰写毕业论文的步骤应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阶段。 1、熟悉环境 所谓熟悉环境,就是要对你所工作的区域的地质概况、前人工作程度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其方法有:①认真查阅有关地质图、广泛阅读已有的地质资料;②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初步的野外踏勘,掌握该区地层、岩石、构造特征,矿床类型及地下水出露情况等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选题。 2、确定论题 确定论题也即选题。选题是决定论文成败的关键,可谓千锤打锣一锤定音。对于地质专业的毕业论文,其选题原则有:①要有创新勇气和开拓精神。即要敢于探求新理论,提出新观点、作出新解释,还要注意观察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寻求新规律、得出新结果。②应选择那些具有科学价值的题目。③应选择对国民经济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题目。④要考虑到我国的资源特点和现有生产力水平以及地理环境等情况。例如在某些交通极不发达的地区,即使发现矿床,由于生产力水平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这些矿床也只能是“呆矿”。⑤要选择新课题。在选题时,应尽可能地查阅一些资料,以免选择那些早已被证实了的课题。⑥要量力而行。题目有大有小,由于掌握的资料不多,不易论述清楚,易于失败。如《论中国板块构造》,如果全面论述,可以写一本很厚很厚的专著,显然不宜选作毕业论文的题目。而象《内蒙哈尔哈达膝折构造研究》,这样只局限于某个点上的题目却有可能写好。但是,选择的题目也不能过小。题目过小,轻而易举,反映不出水平,不利于锻炼。⑦要选择有兴趣、有基础、有资料、容易展开的题目。如果你很喜欢构造,那么你就不要勉强选择矿床的题目。 一般情况是老师出题,但也可以经过老师批准,自己选题。题目确定后,紧跟着的工作就是广泛搜集资料。 3、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时应注意:一边搜集资料一边思考问题,每当发现了新问题首先要问个“为什么。”这样,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研究问题、思考钻研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己观点形成的过程。②要围绕自己的题目、分清主次,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使搜集来的资料象一堆乱麻,捋不出头绪。由于毕业实习时间短,所以应尽量搜集那些最重要的、关系最紧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③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应注意采集标本,并用素描图和照片把那些具有特征的地质现象记录下来,这些资料对证明某个问题具有无可争辨的权威力量。④了解文献检索,掌握更多的文字资料。 4、列出提纲 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就可以按照论文的组成部分列出一个尽可能详细的提纲。列提纲可以帮助作者从全局着眼,树立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明确层次和重点,便于分析和对比。列提纲之前,应首先确定你所选用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见后而介绍)。 5、材料取舍 选材时,应先将你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和归类,然后把无关紧要的材料全部舍去。有些同学觉得材料得来很不容易,现在要把它们弃之一旁实在可惜。但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简洁精炼,不能不舍疼割爱。 6、拟写草稿 拟写草稿时应尽可能把所有通过取舍选出来的材料都写进去,这样比写好后再找材料往里填要好得多。同时,要把所用的图、表和照片整理出来,编好号码准备放入正文。 7、删改、定稿 写完初稿,经过反复修改后才能定稿。修改时,注意不要让宝贵时间用在说废话上。《文心雕龙》上说:“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褥为巧”就是这个道理。要将那些写上不能增辉,去掉并不失色的词、句尽量删去。有人提出在定稿时要做到:“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科学与美学相结合。”这就是说,语言文字要讲求文学性但又不失严肃,字迹要清楚端正,版面安排要讲究艺术性。誊写清楚后再把所有的图、表和照片放入相应的位置。 8、准备答辨 论文写好后并不是大事完结,还要对所论述的问题作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考,准备论文答辨。 论文答辩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最后一环,通过论文答辨进一步检查作者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深广的理论基础、有创造性的见解、有充分扎实的理由。 答辨会上,审查委员会提出问题,作者可以略作思考后再作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是在本论文所涉及的专题范围之内,而不是整个学科全面知识的考核。如论文论述的是某个矿床的成因,那么所提出的问题也只在矿床这个范围内,而不是整个地质学科。第二章 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形式决定于内容,而内容又通过形式得到表现。科技论文有自己的写作方式和体例结构,但这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有许多部分组成,而对于每一篇文章来说,也不是所有部分都应该具备,毕业论文一般较简单,它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题 目 毕业论文的题目必须简洁朴素、涵义确切,要能把全篇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对象、解决的问题,或是所研究的某些问题之间的关系,直接了当地表达出来,不得涵蓄隐晦,让人琢磨不透。对于地质专业的论文,其题目要求简单、直观、清楚。一个好的题目,应该给读者提供一些淮确的信息和情报。一般来说,题目以陈述式或提问式的较多,它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云南个房大坪子首次发现密陀僧、铅黄及铅丹共生》。读者看了题目就会产生阅读全文的欲望,想看一看这三个矿物是怎样共产的。再如《对<球自转与全球构造>一文的质疑》,一看题目就知道作者是一个地质力学的反对者。那么他究竟提出了什么质疑?他自己有什么新的见解?请看全文。 在含有古生物名称的题目中,一般应将其学名写出。例如《河北邢台地区Basilicu(Basilla)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如果一个题目不足以概括论文的内容,也可采用加副标题的办法,加以补充。 有的老师要求写出英文题目,因为题目一般都是短语,所以其中的题目多用V-ing形式。 值得提出的是,在写论文题目时要注意节省用字,可要可不要的字应尽量删去。例如:《中条山地区北段绛县群和中条群变质岩原岩建造的特征及铜矿赋存条件探讨》。这个题目用了三十二个字,显得冗赘。如改为《中条山北段绛县群和中条群原岩建造特征及铜矿赋存条件》似乎较好一些。还有一些题目为了招徕读者,故作玄虚、夸大事实、题文不符,这是一种不良作风。如果文章讨论的是内蒙古温都尔庙地区板块缝合线特征,而论文却冠以《内蒙古板块构造研究》,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二、摘 要 科技论文一般附有摘要,毕业论文对此也有要求。摘要的特点是简短扼要、并能独立存在、独立吏用。它的作用是用精炼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原因和重要性,通过这项研究工作己经解决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以及这些结论的意义。 摘要分情报性摘要和资料性摘要。一篇好的摘要应使读者不看正文就能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从而决定是否有必要再看正文。 摘要放在正文之前,题目之下。摘要一般用第三人称,不分段,一般不超过300字。 关于摘要是否属正文的组成部分,现在尚有争议。从情报检索意义上讲,它可以单独使用,因而是独立的。但从论文的结构上讲,它又确实是论文的组成部分。本人倾向于后者。 下面是《我国“滹沱”与“震旦”地层关系问题的初步探讨》(《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一文的摘要,不一定就是范例,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本文回顾了我国前寒武纪地层中“滹沱”与“震旦”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阐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此问题研究取得的进展。作者认为: 一、华北地台内部“滹沱”与“震旦”地层关系可初步肯定为上下关系;二、华北地台边缘及以外地层,随着对其“震旦”地层的厘定,下伏滹沱群的基底变质岩系的全部或一部可能相当长城系和蓟县系。三、引 言 有人说:“如果摘要是全篇论文的略影,那么引言则是科技论文的帽子。”因为引言要向读解者释论文的主题、目的和总纲。详细地说,引言应该包括以下内容:①说明本文所研究的区域范围及对象;②说明论文的主题和写作目的、背景和原因,③前人工作的程度;④本人做了哪些工作、引用资料的来源;⑤有时间性的工作则要写明工作期限及时间。 例如《中条山北段变质岩系原岩建造特点和中条群铜矿赋存条件》一文的引言是这样写的: 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是北纬35°12′20〃以北中条山地区下元古界绛县群和中元古界中条群的变质岩系。该区是我国重要的铜矿资源之一。笔者试图在变质岩原岩类型恢复的基础上,对绛县群和中条群变质岩原岩建造特点及其演化和中条群铜矿赋存条件进行探讨。 文中的地层划分均采用孙大中等同志1978年提出的划分方案(表1)。四、正 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论文是否能做到材料和观点的统,是否具有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关键在于正文的谋篇布局、逻辑结构和论证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1、谋篇布局 前面说的综合、分析、取舍和列提纲都属于谋篇布局的范畴。 2、逻辑结构 论文的逻辑结构没有一成不变的形式。因为从根本上说,它是由论文讨论的对象的整体与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作者本人的文字和逻辑修养的素质决定的,论文讨论的对象不同,作者观察的角度和认识深度不同,形成的逻辑结构也不同。一般地讲,论文的逻辑结构可分为纵式结构、横式结构和合式结构三种。 ①纵式结构。其特点是论文的总论题是纵向展开的。常见的有:a.时间顺序,即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如记叙一次实验,在不同的实验阶段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验步骤。b.事理层次,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文。如《燕、辽、吉、苏、皖北部的震旦系》(《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一文。作者在前言里就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北方有没有南方震旦系存在”?“然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今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紧接着在第二、第三部分里,作者分析了“还没有取得一致意见”的原因。第四部分中,作者通过地层划分与对比,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北方不但有南方震旦系存在,而且分布相当广泛。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②横式结构。其特点是把论文的总论题展开为几个分论题进行讨论。常见的有:a.空间分布,即论文是按照论述对象在空间上的分布来展开的。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下庄一带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一文,就是通过分别描述不同地区推覆体的表现,来阐明该推覆构造的特征。b.组成部分,即论文的总论题是按照其组成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展开的,每个部分之间也可能有联系也可能没有联系。以论证为主的地质论文大部分采用的是这种结构。如在以《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参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第26~32页)为分标题的论文章节里,作者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文展开:(一)矿体形态、产状及规模;(二)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物生成顺序;(五)矿化分带,(六)矿床成因及其形成机理;(七)矿床类型的认识。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论述,阐明了作者关于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基本观点。(何:序号原文如此) 在用横式结构安排文章时,应注意不要把认识对象的一切方面或一切属性不管是否必要,象开中药铺一样全罗列出来,结果便文章庞大杂乱,使人不得要领。 ③合式结构。即以上两这结构的联合使用。其中有的以纵向为主,有的以横向为主。 3、论证方法 前面说过,论文的写法有论证和反驳,对于学生来说,很少用反驳方法,因此这里只介绍论证方法。根据它是直接还是间接地说明论题,论证方法又分为直接论证法和间接论证法。 ①直接论证法。直接论证法是用事实材料或公正的原理直接论证论题的方法。其中又分为:a.典型材料直接论证法,即选用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极大鲜明性或代表性的事实材料来直接论证的方法。如要证明某条断层的存在,只要能找出擦痕、阶步、断层破碎带等断层的典型特征,就可以证明论证的观点。这种方法侧重于摆事实,而讲道理作分析则次之。b.完全列举直接论证法,即把所掌握的材料全部列举出来,以证明论证的观点。这种方法只在掌握的材料不多时使用。c.科学分析直接论证法,即只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材资进行科学分析而直接论证论题。这种方法侧重于讲道理,而摆事实次之。d.科学对比直接论证法,也叫类比法。即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本质属性方面的对比,从而确定这两类或两个事物在某一方面也有共同属性的方法。例如,中条群出现的变质岩浆岩,其原岩类型为拉斑玄武岩系。随着岩浆的演化,MgO减少而FeO迅速增加,演化曲线与日本的伊豆——小笠原弧中的宫岛拉斑玄武岩系相似。已知后者为岛弧(造山带)火山岩,从而可以推断,中条群的变质岩浆岩其原岩应属岛弧(造山带)火山岩。 ②间接论证法。这种方法不直接论证论题的真,而是用观点和材料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论点的假,从而证明论题的正确。它可分为:a.反证法,即证明与论题相矛盾的观点的假,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真。b.排除法,当一个论点提出后,先假定它可能存在多种情况,然后通过分析,将假定的其他可能都排除掉,只剩下一种可能,这种可能就是要阐明的观点。例如在讨论某矿床成因时,首先提出几种成因可能,如沉积的、变质的和热液的。通过进一步工作,将前两种都排除掉,那么该矿床就是热液成因了。 在一篇文章中,上述几种方法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只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上述方法,那么就能大大提高文章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还有一种论证方法就是“图表说明法”,即用大量的图表和实物照片来阐明论证的观点,这样既可节省文字,又可帮助读者理解。文中凡需参见附录的地方都要注明,便于读者查阅。 一般讲,在正文的开头,应有“区域地质概况”一节,介绍一下工作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大地构造位置,使读者对此有个简略的了解。如有篇文章的区域地质节一开头这样写道:“本区位于规模巨大的绍兴—江山和宁波—丽水基底断裂带之间的北东向上虞—龙泉震旦纪—古生代隆起带上,前震旦纪变质岩系长期裸露地表,缺失震旦纪—中侏罗世的沉积”(《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第13页)。五、结 论 如果把一篇文章比作一棵树,那么结论就是树上的果。它是论文的逻辑发展和归宿。有经验的读者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只看论文的题目、摘要和结论。在以论证为主的论文中,结论就是作者观点的集中体现,也是论文的主题所在。如在一篇论证中条山铜矿成因类型的文章中,作者通过一系列摆事实讲道理,最后写道:“综上所述,中条山铜矿床应属于‘远火山—沉积—变质,型矿床,具层控特征。”这就是作者洋洋数千言所得来的最终结果。 写结论时,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用字力求鲜明、精确,不能含糊其辞、支支吾吾,更不能有第二种结论。六、建 议 地质论文一般要提出自己的建议,提出今后应该如何做的方案。如通过矿床评价,作出矿区的远景规划;应该怎样布置钻孔等都属于建议。七、致 谢 在你的毕业实习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地质队同志的支持,这些都应在论文结束处表示感谢。八、参考文献 论文里所引用的资料称为参考文献,把参考文献集中在论文的最后,组成参考文献表。论文之后列参考文献表:其一是沿用下来的惯例,其二是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工作的广泛依据;其三,当论文投寄到某个刊物的编辑部希望发表时,编辑人员要按照所列的参考文献表去查对有关资料,检查所引用的资料是否真实以及论述的观点是否早已被人所证实。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不列入参考文献表,而以脚注形式写在本页的下方。 关于参考文献的写法,目前国内外很不统一。不同的编辑部对参考文献写法的要求一也不尽相同。这里只介绍三种常用的写法。 1、编号法。即不论引用的是中文还是外文资料,均按照在正文里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成序号,然后按序号排在参考文献表内。如: 〔1〕Willis Research in china Part1 233-236 〔2〕王竹泉1926太原榆林幅地质说明书 〔3〕Small The Study of Land forms 226-238 2、姓名笔划法。即不按照资料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而按照第一个作者姓名的第一个字母或笔划排列。其中,中文在前,外文在后;相同笔划者按照发表日期,早者前晚者后。如: 王日伦 陆宋文等 1980 中国上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 中国震旦亚界 天津科学出版社 姜春潮 1957 东北南部震旦纪地层 地质学报39卷第1期 1980 An Introduction ot Ore Geology 1972 Ore Petrology 3、造句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不另外列出参考文献表,而是将所引用的资料以造句的形式写在正文里。如:“根据Carmichael(1972、1973、1977)提出的熔浆与矿物平衡条件计算方法,对玄武岩形成条件进行了估算。”“1977年Voder Jr.主编The Evolution of the lgneous Rochs中将硅酸盐液相不共熔列为重要的岩石成因”(《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 最后谈一下参考文献的格式。一般讲,参考文献里要写出作者姓名、文章或书籍题目、发表年份、出版社名称、刊物名称及卷次和页码。其顺序为: 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文章题目→刊物名称→卷次→章节→页码→出版社名称。如: Willis Research in china Part I 233-236 作者姓名 发表年份 书籍 名称 卷次 章节 页码 关于外文资料的作者姓名,有的把姓写在前,有的把名写在前。 建议,在写参考文献时,不论中文还是外文,除缩写符号以外,其他所有的标点符号均省略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给印刷工人减少了工作量,二、使参考文献简洁清晰。试比较: (何:因错码太多,略) 但要注意,用这种格式写参考文献时,每个项目之间应隔开一段距离,以示区别。第三章 撰写毕业论文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毕业论文的风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和写作特点,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的风格也不强求划一。但地质专业的毕业论文毕竟不是文学作品,它应具备一定的、与其形式和内容相符的风格。概括地说,它应体现出十二个字,即清楚、确切、简明、直接、客观、朴素。科技论文不能含蓄、不能隐晦;不允许抒情,不允许夸张。有一篇毕业论文的草稿开头这样写道:“在娇阳似火的炎炎盛夏,我们第六实习队乘坐京沪线上的列车,来到了明眉秀丽的江南水乡啊!……”读了这一段,读者真不知道作者写的是抒情散文还是毕业论文。还有一位同学在镜下描述时运用夸张手法写道:“方解石的高级白干涉色象黎明的晨曦,角闪石的二级红又似天边的晚霞。显微镜就象万花筒,这里有一个花的世界;显微镜又象一个魔术师,它能在瞬息之间变化出一幅幅动人的抽象派图画!”这位同学有这么好的文学天赋,应该是一个文学家而不是玩石头的。除此之外,在措词上也应该注意。例如,在论文里和别人争论时,不要用苛刻的词句和狡辨的语气,在对别人的研究工作进行评论时,切不可推测别人的私人动机,更不能上纲上线推测别人的政治目的;对于能肯定的事实或结论,不要用“可能”、“也许”、“大概”、“或许”、“假若”等推测或假设的语气。还有一条很重要,即要实事求是、勤于动脑。有个别同学在写毕业论文时,拿来地质队或别人的资料猛抄,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是抄来的。二、过于相信权威 有些同学听到名家教授的意见,就当作公正的原理,不加思考,信手拈来,作为论证自己观点的可靠依据写入论文。这样做,其一是自己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其二,任何人的意见也只是意见,不能作为事实来论述。也许他的意见不正确,使你得出错误的结论。三、主观臆断、夸大事实 在材料不充分的情况下不要想当然地进行推理、判断、揣测,甚至得出结论。为了避免主观臆断、得出错误结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不要把假定当作结论,②不要把未经证实的意见当作真实的。 在进行矿床评价、矿床预测、矿床储量计算时,更不能夸大事实,以免造成国家经济损失。四、图、表、照片的处理 图、表和照片可以减少文字说明,帮助理解,但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反映一定内容的。不要把所有的图表和照片全堆到论文里,使论文成了图、表和照片的说明书。 绘图时要线条均匀,字迹工正,岩性符号一定要按照规定的去画,不得随意编造。照片要选那些反差大、影象清晰、地质特征明显的。编号时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五、最后整理 前面说过,论文要讲究科学和美学的统一。论文写好后,要一字一格誊写清楚,把图、表和照片加上图注、表名和编号放入正文里适当的位置上。然后将论文钉上封皮,写上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使其美观大方,协调统一。第四章 技术性问题 科技论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量地运用科技语言来表达学术思想。这些科技语言除专业术语外,还有公式、符号、图、表和照片等。这里选用一些最常用的符号、图、表,以说明它们在论文中的用法。
文献综述及其格式(给李建明指导的本科生研究生开题与文献综述阅读)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部分, 1)前言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2)正文部分是综述的重点,其写法多样,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3)总结部分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4)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条,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2、文献综述规定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3、注意事项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2)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3)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引用文献不过多。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的现象时有所见。如果综述作者从他人引用的参考文献转引过来,这些文献在他人引用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4).综述篇幅不可太长。杂志编辑部对综述的字数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约定。作者在初写综述时,往往不注意这点,造成虚话、空话较多,重点不突出。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有的综述只是将文献罗列,看上去像流水帐,没有作者自己的综合与分析,使人看后感到重复、费解,材料与评述协调。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详细见科学引文国家标准。
41志丹油区滚动开发石油地质研究1青藏高原基础石油地质数字平台构建及关键问题研究青东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和勘探方向分析.pdf这样的可以不???要的话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