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苏州文化主题馆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苏州文化主题馆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这种在城市机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 借景设计方法是我国古典私家园林艺术中较为常用的一种造园造景手法,旨在于收无限于有限之中,以小见大,以有限中见无限,丰富园林内容与层次,使之在形状、声音、色彩和香味上能凸显艺术创作品味、丰富画面构图因素,从而让景色更具有独特的风情与魅力。这篇文章以苏州四大名园的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为当代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分析参考。关键词 :苏州园林;拙政园;借景Abstract: Theborrowing design method is a kind of gardening landscaping technique which ismore commonly used in the classical private garden art in China. It aims tolimit the unlimited to the limit, to see the small, but see big, to limit theinfinite, to enrich the garden content and level. In terms of shape, sound,color and aroma, it can highlight the artistic creation and enrich thecomposition of the picture, so that the scenery has a unique style and paper takes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in Suzhou's four famousgardens as an example. It discusses the design method of Suzhou gardens andprovides a certain analytical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garden design.   Keywords: Suzhou Garden; Humble Administration Garden;Borrowing Landscape   前言 在如今人人都沉浸在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的时代里,手机、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日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生活用品,几乎人人都已离不开它们给我们带来的生活便利。书籍、园林又或者是悠闲的田园时光似乎逐渐被当代潮流所推开,压力、浮躁、不安也逐渐笼罩在日夜奔波的人们中,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静静观赏园林景色的兴致,又或者是不愿看书陶冶情操的安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苏州园林所独有的安定静谧、意境深远的魅力显得尤为珍贵。它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自我的心窗,使之豁然开朗。它不仅能生动有力的为人们勾勒出一幅优雅大气的画卷,洗涤人们因压力而浮躁的心灵,放缓因快速发展而逐渐加快的脚步,又或者是灯火通明下疲惫不堪的躯体;也能呼唤人们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体会古人们给现代人留下的智慧结晶,传承和发展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大千世界里不至于被遗忘、被忽视、被丢弃。 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至今都被广大学者所研究。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更是借景设计方法中重要的立论,也是造园造景手法的原则和手段[1]。国内关于借景设计方法的文献很多,从明末造园家计成所编撰的园冶到现代古建筑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所发表的文章都有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完整论述,从最初的文学诗词绘画对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到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追求,每一时代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都有新的见解和认识。至今都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研究,所以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已经是相对成熟而又丰富,却仍具活力。 本文主要在大量阅读历史文献与实地考查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比较和分析的方法对园林借景设计的内容以及拙政园的借景设计方法进行概括整理。通过分析总结,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概念以及内容;2)园林借景设计方法在园林中如何表现出来;3)分析拙政园中的借景设计方法。以期为园林赏析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园林借景设计方法概述 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概念与内容 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园冶《兴造论》中提出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是其明确指出在造园造景手法中颇为精彩的观点。而文中也详细的阐述了借景设计方法,所谓“借” 是指将园林外部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等巧妙的融合,进而增加景深,丰富层次,演变成有限的空间,无限的景观,使园林内外景观相得益彰或融为一体。由于其巧妙的功能,可以增加艺术趣味,丰富画面构图,使形状、声音、色彩、香味等方面的外在因素能够引入场景空间,使画面更具特色和变化。 园林借景种类一般可分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借助水面或镜面映射、反射物体形象的景观方式为间接借景。这种借景方式可以使景观视觉意义深远,能够最大限度的丰富自身表象以及周围景致,组合成一幅优雅动人的自然景观。 园林借景内容可分为借声、色、形、香组景等。1)借声组景:近可借鸟儿歌唱、蝉虫鸣叫、山谷泉声、鸡啼狗吠,远可借庙宇的晨钟暮鼓,春天可借黄莺鸣柳、浪海涛声,秋夜可借残荷夜雨、雨打芭蕉,这些皆为借声组景的典范。2)借色组景:借旭日的光辉或借夕阳的余韵,又或借桃柳的鲜艳,借荷塘的碧绿,还可借丹枫的火红,借飞雪的素银等。3)借形组景:借水中塔影、山形起伏、树影斑驳、丹枫似火、雁阵鹭行等。这些都是借形组景的运用。4)借香组景:借助园林植物的芳香构图添景。如古代园林池塘中很是喜欢种植荷花,一方面是取其形状和色彩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赏其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又譬如拙政园中冬借雪香云蔚亭赏梅,那散发的阵阵幽香何不是借香组景的应用呢?5)借景还可以借自然景观、自然风光等物;也可借人如春日踏青、竹林弹琴、远浦归帆等。 园林借景设计重视人与自然的巧妙融合、和谐相处,实现艺术形式与思想境界上的共同美感。它给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带来了无限的景色,使我们沉浸在唯美而丰富的景色中,不由得赞叹古人智慧之巧妙,大自然美景之深邃。 古今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 明末时期,一本不朽的造园方面的著作——《园冶》在我国诞生了,该书极为详尽的论述了有关借景设计方法的理论及造园实践意义。 《园冶》开篇为《兴造论》和《园说》,在其叙述中,借景篇是专门叙述造园艺术的思想,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更是一书中颇为精彩的论断,也是全文的精华所在。 “因”是指因果关系。《园冶·相地篇》中提出水涧绝径处架设桥梁,飞岩悬崖处铺设栈道的观点,其中“绝涧”“飞岩”为因,“梁”“栈”为果。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因的主要表现是就地审视,因地制宜。而借是园林最重要的,它的原则是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好的事物就要尽收眼底,不好的事物就要屏蔽,如果能够巧妙的因地制宜,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园冶》并不强调其观念之新,而是主要处理平凡的经验和格言短句,以平常的修饰语加之论述,让我们被引入造园者的心里,感受她巧妙的设计构思。它不仅仅提供一种借景的方式,而且创造了一个思维过程的途径,让我们深刻认识借景是园林中最重要的。 而现代亦有园林艺术家陈从周,他发表的《说园》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进行了阐述。它为园林美景奠定了基调:造园最重要的是要借景[2]。    借景即园内看园外景。关于这种景象,陈从周先生曾分析并指出借景即园外的对景。若园子外面没有景色可借,则通常采取园子内部的对景[3]。譬如拙政园晚翠月洞门中有枇杷小园,透过此门,正好看见枇杷园外假山上的雪香云蔚亭,这就构成了绝妙的对景。 从明末时期到现代,关于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论述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在新时代亦提出了一种新鲜的论述:借景是一种游走性思维,需要自己感悟造园者的精心设计[4]。这样的观点以新颖潮流的方式脱离了学者专注于讨论各文献中若干片语和想法重要性的基本框架,构建我们对新的借景设计方法的分析感。 2 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分析 因受中国山水画、诗歌和传统文化等的影响,苏州园林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也讲究对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追求,它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创造,使苏州园林在古典私家园林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在苏州园林中园林借景设计方法旨在于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取无限的意境,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巧妙的借取园外景物,丰富园林景观艺术情境。以下便以苏州拙政园为例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 通过借景种类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来阐述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直接借景 ①远借 说起远借,要数苏州拙政园内眺望北寺塔的经典案例。在去苏州园林实地调研时,我站在园中,看见水池里有塔的影子,以为塔会在园中,本来想过去攀爬,谁知道塔居然在园外,很是惊讶,这大概就是远借的巧妙吧,这里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景观。我感慨古人这种借景方式的别具一格,为拙政园美景增添了一丝趣味;也感叹古人造园造景的智慧与品味,为今后的拙政园描绘了一幅蓝图;也感动他们对古典私家园林做出的贡献,使得今后的人们能够一览古人的风采。 苏州园林大部分都是封闭式园林,园主为了在城市中能够取得一方安隅之地,往往堆建高高的围墙,这就给远借带来了困难。于是他们设想如果能够设立具有一定高度的观赏点,那么是否可以远借园外优美的景观呢?因此便有了拙政园中的雪香云蔚亭即借助假山等视景点,使视线越过围墙的限制远观园外优美的景色,这实在构思精妙。我不由得赞叹古人心思之巧妙,以至于现在都久久不能忘怀。 ②邻借 说起邻借,要数苏州拙政园的宜两亭最为精彩。据说,宜两亭的建造是因西园所属者想在亭中观赏中园景色而动工的,而中园所属者也可在中花园里眺望亭阁耸然的情境。那西园借亭观景,中园借亭入景,实在妙哉。又如园主把绣绮亭建在远香堂东侧假山之上,紧紧的邻靠着枇杷园,在绣倚亭内可往下观赏枇杷园内的美景,也可以眺望见山楼的池水亭榭,而枇杷园内的借景则是依靠着雪香云蔚亭的美景。这些景色是互相邻借的典范。再譬如拙政园全园分割成东园、中园和西园三个子园。这三个子园之间,皆用漏墙和水波廊进行分割,又相互借景。这样利用借景设计的方法,让小小天地浩如缥缈,实在妙哉。 ③仰借、俯借 要说仰借和俯借的经典案例,那得是拙政园西部的浮翠阁。因坐落在西山之上,它可以说是观景的制高点,从周边的留听阁、卅六鸳鸯馆、倒影楼一带可仰观浮翠阁立于云巅的景色,也可从浮翠阁来俯视周边各个景点,体验不同景观带来的多面感官。园子虽然小巧,但构景布局丰富、建造亭阁精细、寓意意境深远,使人在小园之中能够体验、感知、感悟这广阔世界,看到古人智慧的风采和巧夺天工的精妙。 间接借景      因苏州园林大都筑有高高的围墙,使得园林面积更加小巧,园主为了能够扩大园林的空间感和层次感,通常会采取镜借。它不但使园内的景色映入镜中,增加景深层次,化实为虚,而且也把实在的景观引入镜中,令人产生新奇之感,使我们共游幻像之中。      拙政园中的香洲就恰恰运用了这样的借景设计方法,一进舱门,迎面相迎的是一块明镜,它照映出对岸倚玉轩一带的水景,荷叶袅袅,绿树葱葱。镜面上有烟波划船的匾额,令人感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和动静结合。往得真亭游走,那里嵌有一大片的镜子,使所有游走的旅客都忍不住探索其优美的花园,这或许就是镜像空间的虚实吧! 通过借景内容借形、声、色、香组景来分析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妙在借景。因者是就地审视,因地制宜,借者是不限园内外的美景,这种随时间地点因借的做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以有限中见无限,丰富园林内容与层次。而借景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借形组景 通过借景把园内建筑群体组合而成的空间,池水亭榭,山石树丛等作为画面的近景和中景处理;将远处青山流水等园外景物作为画面的远景引入画幅中来,组成具有一定景观效果的优雅协调统一的观赏面[5]。譬如拙政园借景北寺塔的巍峨雄伟,园内水池中倒影着塔影;梧竹幽居亭借园洞门的妙处,观一年四季变化。春借迎春花的飘扬,夏借荷花的点缀,秋借竹子的笔直,冬借冰柱的晶莹。如此巧妙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形组景的方式吗? ②借色组景 若漫步在拙政园里,春天我们可以在绣倚亭里赏杜鹃,那漫天的火红会映照天地的广阔,湖水的清澈;亦可以在海棠春坞里品赏海棠风韵,那粉红的花骨朵盈盈绽放,风一吹零星几朵脱落,那满地的花香正告诉我们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又或者秋天我们可以在待霜亭里赏枫赏桔,坐在假山的亭子里,欣赏着桔子红了,枫叶红了的秋景,品味着诗情画意;如此曼妙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色组景的方式吗? ③借声组景 园林设计中通常喜欢巧妙地运用自然界的各种声响,特别是利用能够激发人们情感,引起共性怡情养性的声音来创造别具一格的艺术空间[6]。譬如拙政园中的留听阁,因它有两个侧面是临水的,恰巧可在池内种植荷莲,绵绵雨天可在此体验残荷夜雨的曼妙诗意;又譬如拙政园中的听雨轩,此处种植有荷、竹、芭蕉等植物,可以在此感知听雨入秋竹的清脆悦耳;又可借雨打芭蕉来营造匠心独运、艺术浓郁的意境;如此诗意的景色不正是运用了借声组景的方式吗? ④借香组景 在苏州园林中借助园林植物的芳香,为景观增添优雅。譬如拙政园中的荷风四面亭周围水池种植了荷莲,一方面是取其形状和色彩的观赏价值,另一方面是赏其夏日散发出来的阵阵清香,又譬如拙政园中冬借雪香云蔚亭赏梅,那散发出的阵阵幽香不正是借香组景的应用吗? 通过园林借景方法和手段来浅谈拙政园借景设计方法 自然万物中可因借的对象非常广泛,需要更深层次的修饰来避免一些枯燥无味或毫无美感的景物纳入景中,因此可有以下几种借景方法或手段来进行修饰: ①创造观赏景物的透视线。譬如拙政园中借景北寺塔就有设置了一条赏景的透视线,它在北寺塔前方营造一滩池水,两边种植着柳树,没有茂盛的树木枝叶遮挡着视线,可以清晰的看到北寺塔巍峨雄伟的形象,也能在池水中静静观赏着曼妙的倒影,实属精妙。 ②提高视景点。譬如拙政园中的浮翠阁把视景点建立在西山上,它可以俯视或平视园内的景色,以有限见无限,增添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又譬如拙政园西部假山上的宜两亭,也是借鉴了这种做法,在亭上可观中园的景色,增添了艺术情趣和画面感。 ③借助虚景,如借光影树影或建筑影,又或借四周景物于水中的倒影来加强景深,增强园林的层次感与空间感。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正是借助了水中的倒影所形成的景观。又如荷风四面亭因四面皆水,亭子与水面倒影镜像,宛如一幅画卷。 借助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光影等的借景设计方法使苏州古典园林让人流连忘返,主要原因不仅是因为其巧妙的借用或诗人的感概,还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沉淀。 3 结语  在当代的时代背景下,苏州园林这颗珍宝或许已经不够从前的辉煌与璀璨,但那独特的风情魅力与艺术沉淀仍值得我们去探索与传承。浅谈苏州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并以借景种类、借景内容以及借景方法与手段来展开说明,使得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解析存库更加丰富与多样,以便之后的探索与发展。 如今,逐渐增多的高楼大厦使得城市绿地逐渐缩小,人人也不可能都像古人们那样隐居山林享受悠闲朴实的生活,那如果能够恰当的运用园林借景设计手法想必可有效的弥补城市绿地因园内面积过小而造成的园内景色、景点贫乏、单调的情况,使景观更有情趣。如果园子地址选择理想,再加上园林规划设计科学,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譬如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就有一间著名的空间餐厅,它借用夕阳的余晖,蓝天的深邃,使游人俯瞰着城市的美景而让人耳目一新。正因为它借用了园林借景设计的手法,使得空间更有丰富感和动感,增添了景观的效果。城市现在还有许多高层建筑如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州小蛮腰电视台等都是理想的借景场所,而极目所望的景点便是最廉价而又最优美的“借景”了。时代不断发展,园林设计水平亦不断提高,但也有部分园林设计存在千遍一律,缺乏韵味和创新的问题。希望在古代园林借景设计方法的影响下,客观分析现状,传承和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又层次丰富与极具诗意的园林佳作。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7(5). [2]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 [3]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4]张青萍.陈植造园思想国际研讨会暨江苏省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博士生论坛论文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5]金元文.借景在苏州园林建筑中的运用[J].华中建筑,1992(04):41-42+28. [6]栗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巧于因借”[J].山西建筑,2013,39(30):185-187.   致谢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将结束我的大学生活,同时也将面临新旅程的开始。本文是在老师的热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严谨细致的教育态度,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全面广阔的视野,深思熟虑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精心指导本论文,多次询问论文进程,开拓了我的研究思路,使我逐步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确立了基本的学术目标。老师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诲人不倦的师德,值得我们学习。在此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并表示至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苏州文化主题馆设计方法论文

摘要: 人们的物质生活往往是和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生活。茶馆由于其自身独有的功能和文化性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因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茶馆的空间设计作为茶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体现文化性,但现有的茶馆装修却逐渐大众化。本文中,笔者以此为着力点,探究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

关键词: 地域文化;茶馆;空间设计;传承

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高的同时也更加追求文化生活。茶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而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闲暇时亦或是社交时与三五好友,同事客户一同去茶馆坐上一段时间,共品一杯香茗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的茶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茶馆是一个文化场所,理应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有一些茶馆片面追求开发,对其文化并不重视。而将地域文化融于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就是一种很好的文化性体现。

1茶馆的概念和历史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同时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茶馆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学家考证,唐朝时期已有了茶馆。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这个称呼在长江流域流传较广。两广地区人们多称其为茶楼,京津地区则多称为茶亭,除此之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谓。不过茶馆与茶摊相比,有经营大小之分和饮茶方式的不同。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经营成本较高,除了提高茶品外,一般还会有各种小吃等。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品茶、休闲,社交,交谈等活动。茶摊则没有固定的场所,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主要是为过往行人解渴提供方便,在文化性上体现不强。中国的茶馆主要分为四种流派,即川派、粤派、京派、杭派。茶馆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古典典籍记载,最早的茶馆出现在唐朝开元年间(713年-741年),称为茗铺。茶馆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场所,有许多文学作品以茶馆为背景反映社会现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

2中国茶馆的现状

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经过了上千年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中华民族对于茶有着独特的情感,由此形成的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提高。茶馆以其独特的文化性,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集休闲,文化,社交等功能于一体的场所。茶馆的功能得到不断的扩展,也拥有了新的.含义。现代的茶馆除了提供茶品已及其他衍生产品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空间氛围,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其吸引消费者的卖点一是极具特色的环境和氛围,二是高质量的茶品。其中前者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然而遗憾的是,中国的茶馆虽然得到了不断发展,但在其装修设计上却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茶馆本应反映地域性的文化特征,有许多茶馆对于这种地域特征却设计得比较模糊。茶馆的装饰与饭馆,快餐点不同,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切忌所有的茶馆都采用同样的装修风格和装修材料,而是应当充分利用地域的区别,地方文化的差异进行设计,适当地使用中国文化的元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文化性,茶馆也能充分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作用。正是由于存在这些问题,对把地域文化运用到茶馆空间设计上这个课题进行探究分析才有重要的价值。这首先可以使得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运用地域元素对茶馆空间进行设计,其次可以让茶馆的文化性大大增强,此外还能够让人们通过了解茶馆中的地域文化对中国茶文化,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3地域文化运用于茶馆空间设计

地域文化要想充分并且适当地运用到中国茶馆的空间设计中,相关的设计人员必须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各地的案例,使用真正适应自身的合理的方法。首先,设计人员在对茶馆进行设计之前,要确定茶馆空间的设计主题,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和有关的历史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文化性,历史性,独特性和科学性。比如,从众多的地域元素中,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几种最合适的茶馆空间设计元素,然后把现代的科学设计技术和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将各种设计进行组合,营造出一个富有神韵的茶馆内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的茶馆环境,使得茶馆能够拥有自己的风格,吸引消费者,达到提高经济利益、传承文化的作用。

充分了解文化,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和设计思路

茶馆可以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一个窗口,通过茶馆,我们可以一窥茶文化的精髓,得到独特的精神和文化享受,而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茶馆的空间设计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如果一家茶馆的内部装修得如同一家快餐店(笔者当然不是对快餐店有成见,快餐店的独特属性决定了其简易自然的设计风格),我们自然无法体会到文化的韵味。优秀的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制定方案之前,应该对地域文化进行系统的分析,仔细探究各类特征,最后确定一个适当的设计主题切入点和设计思路。要想在茶馆空间设计中传承和体现地域文化,首先自然需要全面地了解地域文化,元素和历史等,并进行系统的分析。例如,一个地区、城市的历史、地理因素、名人、民俗等等都应被当做关注的重点。笔者在此以长沙市的一家茶馆为例。白沙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这家茶馆选择白沙文化作为茶馆空间设计的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在相关的文化典故,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以运用于实际设计中的元素和材料,这家茶馆也被命名为“白沙源”。在空间布局上,这家茶馆主要是南北走向,一眼白沙井开于茶馆的正南面。茶馆共有二层,在茶馆的二楼最高处或是围栏边人们可以欣赏到源源不断的白沙源,这正好呼应了茶馆的主题。古井和茶馆形成了一条中轴线,在这条线上,设计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一个圆池,又在圆池之中放置了一台圆桌,加上桌子的颜色,如果我们从高远处看去,这个圆池就像是一个池塘,在上面漂浮着点点荷叶。这种设计使得茶馆能够和景色相结合,体现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文化。一方面弘扬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突破了传统,例如在建筑材料上,“白沙源”茶馆大量使用透明玻璃而不是传统的砖瓦墙体,营造出了独特的空间立体感,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通透,茶馆空间不再封闭,内部的所有客人都可以看到茶馆外的景色。除此之外,玻璃与茶元素的结合也能产生特殊的效果。综上所述,以及对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如果细致地分析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可以使地域文化体现得更加深刻,文化界限更加清晰,消费者所得到的感官和心灵享受也更加丰富。

优化地方性元素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漫长的时间的积累,地域文化也是一样。而文化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则是分不开的,就如人们的审美标准一样,或以瘦为美,或以胖为美,追求标准都是随着时间的演进产生变化的。现代社会的节奏逐渐加快,技术更新更是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茶馆的空间设计不能局限于传统形式,而是应该对地方性元素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优中选优,此外,还要用新技术来展示地域文化。在设计时,要注重整体性,即在建筑材料,墙壁,空间布局,器物陈设等所有茶馆的组成部分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

空间布局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广袤的疆域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其中也包括各地独特的地域空间布局特色。例如,北方的高屋建瓴,飞檐斗拱,这是与北方的气候因素分不开的,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形式能够起到放风固沙的作用。这些建筑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域内人民的性格特点。南方的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体现了南方人精致细腻的性格。这种原理也可以应用到茶馆的空间设计中,运用空间布局体现地域文化,能够产生优质的融合效果。对于这一点,笔者以北京的“老舍茶馆”举例,这座茶馆非常有名,其设计体现了地域空间布局特色。正如笔者之前所论述的,正是运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点,将整座茶馆变成了一座富有茶文化的四合院。这座茶馆使用的是传统四合院的二进房布局,将传统的地域空间布局特色和现代因素和技术相融合,使茶馆本身既充分地展示了四合院的建筑特色,又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之前所提到的“白沙源”茶馆则是运用了南方园林的建筑空间布局特色。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这座茶馆的设计中,设计师完全践行了这一原则,将园林的景致引进茶馆,进行精心的布置,再运用玻璃透明的特点,在茶馆中营造出了多层次的效果。

选择材质

不同的材质所呈现出的空间效果是不一样的,在茶馆的空间设计中,除了需要使用有地域特色的材料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手头上的材料,除了好中选优外,也要做到避免铺张浪费。例如,北方的茶馆多使用硬木等材料,南方则多用竹子,藤条等,这都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和地区人民特点。家具、茶具等陈设品的设计茶馆内的家具等陈设品起着重要的实用和装饰作用,家具等陈设品能够充分的体现地域性、艺术性和文化性。例如北京的茶馆多使用明清特色的家具摆设,京剧,花灯等都成为了装饰材料。南方的茶馆则使用一些具有南方特色的器物。

4结束语

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一方面能给消费者提供独特的视觉观感,另一方面可以让人们更好地感受茶文化内涵。时代在进步,为了凸显文化内涵,地域文化必然会被更广泛地运用到在茶馆空间设计中。同时我们还要将传统的文化特色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地域文化也能同时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列举了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的方式,并分析了具体事例,希望能对茶馆的空间设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殷小彤.地域文化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传承与体现[J].福建茶叶,2016,(03):123-124.

[2]降波.浅析地域文化在茶楼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09):111-112.

[3]张兴莲.传统文化元素在茶馆空间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06):119-120.

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苏州博物馆为例2013-04-12 作者:郑丽娜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 浏览:831分享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文化领域出现日益趋同的现象,区域特色文化变得越发不明显。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则表现为各地规划设计中西结合、古今混搭风明显,结果导致城市景观、建筑设计的雷同、地域性特色的流逝、城市文化没落、城市历史文脉断裂。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对融合地域特征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希望对以后景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关键词:地域特征,地域文化,景观建筑,景观环境 在景观规划设计既定的背景中,自然、文化和审美要素都具有特定的历史环境,设计者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然后才能以此为基础设计。真正的具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功能合理之外,应充分体现该地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点。只有具有文化地域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才是“活”的设计。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从建筑、景观等方面研究融合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规划设计,苏州博物馆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律铭。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1.相关基础概念地域特征所谓地域特征是指这一地区区别与其他地域的特征,是特定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特定的地域文化。融和地域特征的景观设计既指的是在设计过程中融入该地区原有的特色自然环境、特色文化的设计元素,使设计成果能体现该地区的特定的、独有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使设计成果是区别于其他地域,体现该地域特色。2.设计构思地域文化的提取地域文化: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从而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一定阶段又具有稳定性。要体现在这几方面:——主要体现在悠久的城市格局;——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成就辉煌的文艺荟萃。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苏州丰腴着吴文化。景观组织要做到以最小工程量取得最佳景观效果必然要以文化元素作为永恒的主题,其立意、布局、小品、地形、植物、水系,以及各建筑的功能布局,无处不包含文化的信息。 图一 吴风格建筑 图二 吴文化牌楼场所精神的体现在诺伯特•舒尔兹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设计或建筑是否具有意味,即是否具有场所性,本质在于是否显现场所的精神。通过对场所的认同与定位,更能使人了解环境的意义、感知场所的精神,这也是实现场所人性化的途径之一。如中国传统的山水风景园林便十分重视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体现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应注重人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强调提升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从而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正与景观设计应该体现对人们的交往和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相对应。因此,要创造人性化的城市景观就应注重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营造。苏州博物馆着重考虑到游人空间感受。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图三 庭院场所布局 图四 庭院空间3.景观建筑构筑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主要通过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艺术装饰等来展示丰富而深邃的地域文化。苏州博物馆建筑布局上,主体建筑他严格控制在6米之内,贝律铭追求保持中国传统的真是院落和庭院。材料上,新馆庭院设计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写仿苏州传统园林意境。贝律铭希望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水院中八角茶亭采用钢结构取代传统木结构。玻璃屋面取代传统小青瓦屋面,给人晶莹剔透与轻盈的形象。传统园林中亭则通过屋顶的起翘给人以轻巧的形象。新馆由于主体建筑采用钢结构体系,屋顶得以进行自由组合。建筑外型上,通过对几何形体和四坡屋顶高低错落的组织,形成丰富的屋顶形象,这是对传统园林建筑屋顶错落有致效果的新解读。建筑色彩则是沿袭苏州传统建筑色彩。屋面采用“中国黑”菱形片石干挂在坡顶之上,墙身采用水泥灰浆和花岗石装饰,形成粉墙黛瓦的景观形象。建筑艺术装饰方面,庭院铺装亦采用花岗石。利用现代工艺对传统工艺进行模仿。灯具等小品造型简洁、色彩淡雅,与整个庭院氛围相融。新馆庭院设计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苏州园林灰、淡、雅的意境。图五 粉墙黛瓦建筑轮廓 图六 现代建筑材料4.景观环境设计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在对地块现状进行充分分析的情况下,结合地域文化与场所特征及论坛的特殊性,强调以建筑为轴线,周边分别以两个景观意境。为核心,散布多个景观节点,将整个地块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苏州博物馆轴线——新馆建筑总面积:15391m2,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道德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这种传统的庭院组合设计不仅满足现代建筑对于功能、景观的要求,同时赋予现代建筑以传统文化内涵。图七 博物馆平面图 图八 博物馆鸟瞰图细部刻画“传统的符号,现代的精神 ”将传统园林、建筑、艺术中的各种特征性构件、造型、色彩等提炼出来,进行简化或抽象后,作为一种符号插入到现代设计中,使其成为特色装饰。让人感受到历史的“痕迹”。以主庭院为例,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图九 漏窗与小品 图十 北岸“层峦山水图”植物特色充分挖掘乡土植物资源,突出园林地域特色。在南方种植效果好的树种不一定适宜北方,盲目引种只会适得其反。乡土植物能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环境,有利于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所以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还应以乡土植物为主。乡土植物应用于城市园林中,不仅能展示地域性特点。也可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益。在苏州传统园林的植物配置中,竹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能充分体现出苏州的地域特色。要克服现有园林绿地中物种多样性严重不足的劣势,同时为了降低栽培管理费用,选择合适的乡土树木加入园林植物造景是当务之急。图十一 植物景观5结束语全球文化趋同之势日渐增强,如何维持具有地域特征文化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的提出是景观设计应具有地域性的充分肯定。希望本文对以后相关设计会有帮助。参考文献:[1] 陈擎,李晓娟.传统文化中的现代主义[J],价值工程,2004,29(23):89-90.[2] 梅青,薛求理,贾巍.纯净的完型[J],新建筑,2010,5(23):106-107.[3] 董丽,张云路.地域文化与旅游景观中的城市展园设计——以2010年台湾花博会西安园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2010, (18):29-30.[4] 张峻,结合苏州博物馆新馆庭院设计谈景观设计中的乡土倾向[J],华中建筑,2008,26(1):127-128.[5] 谢斌峰,试论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及设计要点[J],城市建设,2010,(30):215-216.[6] 汪峰.新地域主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7,(17).

安徽主题纪念馆设计方法论文

现代博物馆的功能包含了搜集、保存、修护、研究、展览、教育、娱乐七项。形态上包含建筑物、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户外史迹、古城小镇博物馆化、长期仿古代生活展示(民俗村),以及视听馆、图书馆、表演馆、档案资料馆等皆可纳入。内容上一般分为美术馆、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地区性博物馆及特别专题博物馆等。博物馆的内容以各表其独特风格与收藏为方法。现代博物馆的功能以教育推广为重要目标,努力于社区民众的公共关系。在展示的目标上除了介绍知识,并引发观众美感经验,进而认知真善美的生命真理。多主题公园现今,博物馆的多元化发展,是对设计的一种衍生,也是对建筑文化的一种传承,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实博物馆才是真正聚集人类财富的地方,聚集文化的宝地。全国第一座以烹饪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在长垣开馆广西陆川世客城举行开工仪式,将打造广西首家以客家文化为核心的博物馆。贵州省首个民营企业自建文化公益博物馆——宋窖博物馆在习水县土城镇建成开馆。除了无形的文化得到了传承,有形的文化也融入了博物馆的设计中。陈列形式陈列形式是设计者与观众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从不同形式的博物馆自身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增强或突出展品,实物陈列与数字化陈列成为主流。实物陈列实物陈列博物馆,是地面建筑形式博物馆。数字化馆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就是将整个博物馆环境制成3D模型,参观者能在虚拟的博物馆中随意游览,观看馆内各种藏品的三维仿真展示,查看各种藏品的相关信息资料。通过数据库检索可以查阅馆内各类藏品的统计信息。数字博物馆的意义在于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把枯燥的数据变成鲜活的模型,使实体博物馆的职能得以充分实现。从而引领博物馆进入公众可参与交互式的新时代,引发观众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科普的目的。网络博物馆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无论是实物陈列博物馆还是网上博物馆,他们两种形式之间有着很大相关性和独立性。与实体博物馆相比较,“数字博物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在这里,最为关键的是信息实体虚拟化,即数字博物馆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实体博物馆工作职能的虚拟体现,都以实体博物馆为依托,同时又反过来作用于实体博物馆,是对实体博物馆职能的拓展和延伸。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分析

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的论文范文。

摘要: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传承和发展文化的载体,是一种展示设计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展览中的一部分,其不仅具有展示设计中的共同性质,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性。通过合理的展示设计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地域性、文化性以及民族性的特征,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升生活的品质。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也随着展示手段和技术的丰富和创新,迸发出不同的艺术价值。本文主要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艺术形式进行具体的研究。

关键词: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形式

博物馆展示设计是一种设计范畴的学科,随着设计手段和技术的发展,博物馆展示设计也具有了更多新的内涵。相对于一般地点的展示设计来说,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对设计的风格、手法以及类别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涉及心理学、传播学、建筑学、心理学、美学以及人机工程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进行博物馆展示设计时,需要以深厚的文化内涵为底蕴,进而使设计的艺术形式感更强烈,符合当前人们的审美观。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原理分析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目标

博物馆存在的主要意义是为了能够科普知识、传播社会文明,是一个具有公共性的机构。其具有特殊的艺术展示形式。也可以说博物馆就是一种艺术作品,其建筑的风格、展品的设计以及整体的规划都能够带给人一定的视觉享受。

(二)博物馆展示设计要素

博物馆展示设计主要可以涵盖展示的空间、展示的设备以及展示的物品。其中展示的空间也就是概念空间,是一种没有形体的空间展示,主要是以展品的内容来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同时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也是展示活动的主要载体,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其结构、色彩以及灯光等都是必要的组成元素;展示设备包括展墙、展架、展柜以及展板等。[1]展示设备具有组合化、方便化以及标准化的特点。组合化是指在展示的过程中,展示的设备可以根据具体的展示要求进行搭配组合,方便化是指结合现代的拼装技术和先进的设计方案,使设备的安装以及拆卸更加方便;标准化是指展示设备的规格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展示物品是博物馆展览中的主要内容,是博物馆展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艺术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展示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设计上不仅要满足展品的展示承载功能,同时还要符合参观者的审美要求,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设计上必须做一定的艺术处理。

(一)注重空间的和谐性

博物馆展示空间的设计不能分成不同的部分进行设计,而是要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和谐的因素,将空间中不协调的因素进行统合。但是这种统合并不表示所有的空间都要具有统一的模式,而是既要有多样性又要具有统一性。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需要从空间的规划、色彩、材质以及结构等多个方面的变化来构建统一的空间模式。

(二)展示设计需要遵循均衡性原则

设计的均衡性能够使视觉的构图更加和谐,均衡性设计是指以某一个点为中心,两边的设计分量相等或者相似。同时在均衡原则的设计上,也分为规则均衡和不规则均衡。规则均衡设计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两边完全相等的感觉,无论是在体量、形状还是色彩上都具有较强的对称性,形成规则的镜面式对称,这也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设计原则;而不规则均衡性主要是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在两边的设计中元素相近,但是却又存在差异。这种设计方式能够增加展示空间气氛的活跃性,同时又不失整体平衡感。

(三)强调展示设计的节奏以及韵律

展示空间设计的节奏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范围或者单位内,空间的设计具有规律性的重复或者形体的运动分解。在具体的设计中是在空间构成重复的基础上再进行的分段运动,因此能够使空间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韵律则主要是指通过对相似元素或者空间环境的组合,使其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变化。在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中,节奏性以及韵律性是单元空间设计的主要方式,具有重复和渐变的表现形式。重复的单元空间能够给人一种稳定的、持续的视觉感觉,从而在纷乱的展品中,使人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观赏,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参观起到导向的作用;渐变的单元空间可以分为单一空间的渐变以及复合空间的渐变,通过这种渐变的方式能够给人一种既灵活又不乏整体性的感觉有序的空间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参观的心理,而且能够突出展示的主体。[2]

三、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艺术

(一)硬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室设计艺术

博物馆展品在展览时主要的储藏位置就是陈列室,因此在陈列室的设计中需要注意室内的环境、通风、干湿度以及采光等因素,这样不但能够突出展品的展示效果,同时还能够对展品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博物馆所展示的展品都具有非常大的传承价值,所以在陈列室的设计中必须做好消防措施。在施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材料,严格操作规范。同时在陈列室的设计中还需要对空间进行一定的艺术处理,比如陈列室的地面、墙壁以及天花板等具体的色调以及肌理等,都需要与所展示的展品相契合,能够烘托出展品的背景,从而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能够进入到展品展示的主体中,起到强烈的视觉引导效果。

2.光环境的设计艺术

光是感知物象的基本视觉条件,因此在博物馆的创造、改变以及优化空间的设计中都离不开光环境。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光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采光,另一种是人造光。自然采光主要是通过太阳照射而形成的光环境,因此室内的光线会随着地球的转动而发生变化,这使得一些方向朝北的展厅会选择自然光照,因为这个方向的展厅受光照变化影响较小,而且光照柔和。人造光主要是指利用电灯形成的光照环境,通过对灯具的调节和设置达到一定的照明效果。目前在国内外博物馆使用比较广泛的灯具包括基本照明灯具、装饰灯具以及慢射照明灯具等。同时在照明的效果上也分为直接照明、间接照明和重点照明。首先,直接照明。是一种经常应用的照明手段,一般常用的有吸顶灯、导轨射灯以及吊灯等,这种照明方式能够保证95%以上的灯光都被充分利用。因此在博物馆的大厅、主要通道以及大件展品的顶部,一般都会采用直接照明的方式,这样能够保证灯光的光线分布更加广泛,不会产生遮光角。但是在直接照明的亮度选择上,还需要根据照射面积、照射物以及展厅的高度来设定,一般的照度设定在300lx。因为如果光线过弱,会使得展厅视线不清,无法达到预期的展示效果;如果光线过强,则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同时也会对展物产生一定的损害,特别是书刊、漆器等容易产生褪色变质的情况。其次,间接照明。间接照明是指将灯光投射在墙面或者天花板上,形成二次光源,在博物馆展厅的吊顶、地台、展板侧面等,使灯的光线由内而外发光。间接照明的光线扩散性较好,不会产生阴影,光亮适度,光质柔和。[3]因此在展览馆的设计中,需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合理设置,可以根据展品的位置、类型对色彩照明以及亮度的需求等进行设计,使展厅形成层次变化的光环境。最后,重点照明。重点照明也称为局部照明,是指利用较强的灯光对展品的某个部位进行投射,进而形成特写的效果,能够突出产品的展示重点,产生一种立体感。这种灯光设置的方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用于展览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大禹治水玉山子》,利用这种方式能够体现出实体和虚空的连贯性。但是在应用重点照明时,必须注重光照的方向性,这样才能够塑造出一种立体感。需要从顶光、顺光以及逆光三个方向进行组合,同时在灯具前添加滤片,通过对紫外线的过滤,有效控制炫光。此外在重点照明的设计中还需要根据展台的间距、尺寸等适当设定距离,形成主次分明、松紧适度的视觉效果。

3.陈列设备设计艺术

陈列设备一般体积较大,数量较多,因此陈列设备的设计对艺术的整体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博物馆的设计中需要对展柜、展墙以及展台的尺寸、比例以及造型灯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推敲,使得陈列设备能够与展品内容和特点相符,进而体现其陈设的作用和突出展品的优势。

(二)软件内容设计艺术

1.陈列组合设计艺术

陈列组合设计是空间展示设计的核心,同时在设计工作中也是最繁重和最花费精力的。陈列组合中包括整体和局部陈列组合部分,整体陈列组合是总设计风格下设计的组合方式;而局部组合设计则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标本、文物为展览的基本资料,在设计的过程中根据设计框架或者大纲而有顺序和层次地排列展品,使展品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性。[4]

2.辅助展品资料设计艺术

辅助展品资料包括灯箱、图表、沙盘以及照片等辅佐原件展出的一些资料,能够补充展示作品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也有一些辅助展品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三)其他方面的设计艺术

除了软硬件的设计外,还有一些介于软硬件之间的设计内容,比如安全标志、文物等。以陈列室的路线布局为例,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防盗报警、消防等设施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要保证紧急疏散口的通畅,其次要注重这些设施与博物馆整体设计的契合,保证博物馆整体的艺术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一个传播文化、鉴证历史的永久性机构,其展示的空间以及展品需要与观众心灵产生共鸣,因此在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要从艺术的角度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置身于博物馆,不仅能够欣赏到展物的风采,同时通过博物馆的设计艺术寻找与其相同的艺术语言。营造出创新的格局,使博物馆的展示风格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同时又贴近于生活,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弘扬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正宏.多元体验下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以镇江博物馆为例[J].东南文化.2013(5):117-122.

[2]肖科坤,卢伍强.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3):163-164.

[3]谢小雄.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5(24):36.

[4]徐晶.中国传统元素在历史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谈南京六朝博物馆展示设计艺术[J].艺术科技,2014(9):59-60+62.

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是一种信息传播的手段,在确定整体设计理念和形式风格的前提下,对陈列的要素进行总体的布局安排,通过分配空间与设计展墙、组合编排展品顺序、处理重点展项等手段,实现博物馆视觉效果体验和信息传达,让观众接受博物馆的历史熏陶和文化教育。因此,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传播学、艺术学、社会学等学科原理来达到呈现效果。

一、博物馆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

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是指在博物馆展厅空间里呈现给观众的所有展品和展项。观众走进博物馆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去感受展品传播的信息,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因此,按照展品的形状和信息传播特点可以把展示陈列的基本要素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指博物馆的各种实物藏品,这类展品是博物馆展示的基石,属于静态展示资料。在展示陈列过程中通过独立的静态展示,将原始信息直接和客观地反映给观众。实物藏品具有非常强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是博物馆展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展品包括文物、标本、照片、复制品、模型、沙盘、图解资料、文件档案等。

第二类是指记录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各种音频、录像资料等影音资料,属于动态资料。这类展品能够更加直观地呈现自然、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系。这类展项的展示方法主要是通过数字技术与多媒体设备向观众展示。例如,位于美国纽约犹太人历史博物馆休息通道中的一段历史资料,通过视频投影在碎片式的墙面去唤起大家的记忆。

二、博物馆展示要素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一)文物藏品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第一,文物藏品展示的安全性是首要问题,陈列时要注意对文物藏品的保护,不能触碰的文物藏品要做好防护工作。

第二,文物藏品展示的科学性原则,即将文物藏品按系统分门别类地排列,同时注意文物藏品之间的逻辑顺序和主次关系,切忌杂乱无章的堆砌。

第三,文物藏品展示的艺术性原则,即注意文物藏品与背景空间之间的美学关系,以形成富有艺术性的展示效果。

(二)影像资料的陈列原则与要点

第一,研究影像资料的内容和科学依据,充分挖掘影像资料的历史背景,还原其内容的真实性。

第二,把握影像资料的重点展示内容和最佳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适当借用实物、沙盘、模型、高科技设备等载体进行表现,切勿滥用高科技而忽略了内容本质。

三、博物馆展示陈列的载体与方法分析

(一)展墙和展架的陈列方法

1.展墙陈列方法

这种陈列方法是通过设置固定或者移动的墙体来悬挂实物展品,既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础设备之一,也是构成展厅的主要展现元素之一。展墙的尺寸和造型根据展陈空间和内容而定,其主要功能是安置悬挂展品,也可对展厅内部空间做分隔,并对观众的参观路线进行引导。陈列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下:第一,文物、标本、复制品类展品通过在展墙上设计壁龛进行展示;第二,图片、照片、图表、地图类展品制作成轻质的展板悬挂在展墙上;第三,影像资料通过LED显示器、灯箱等直接镶嵌在预留孔的展墙上;第四,标题文字、文本内容、装饰性线条等直接粘贴或者打印在展墙上;第五,图解资料、背景图片、底纹图案等渲染氛围的展品通过丝网印刷直接印制在专业材质上,然后再贴附语于展墙上。例如,辽源市青少年平安教育基地的图片悬挂的展墙设计,以及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图解资料丝网印刷的展墙设计。

2.展架陈列方法

展架的陈列方式与展墙的陈列方式相同,也是通过悬挂展品来进行展示陈列,展架相对于展墙具有布置灵活、节省空间、方便更换的优势。展架的形式设计丰富多样,也可以同时与背景搭配一起来传播信息。展架还可以形成空间中的屏风、隔断以丰富空间视觉效果。

(二)展柜和展台的陈列方法

1.展柜陈列方法

展柜是陈列文物藏品的主要载体,也是博物馆陈列的基础设备之一,展示效果要根据不同展品特性,对展柜的形式、材质、灯光、温度、监控设施等进行特别设计。展柜要求操作简单、拆装方便,并具有良好的文物保护性能。展柜通常分为靠墙展柜、中心独立展柜、桌柜等,靠墙展柜有半高式、落地式之分,此外,靠墙展柜还可以与展墙结合为整体进行展示。例如,我国山西汾酒博物馆的半高展柜与独立展柜,以及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落地展柜。

2.展台陈列方法

展台是承托大型实物、艺术品、模型、沙盘的陈列工具。展台的形式、色彩和材质要求与展品呼应与统一。展台的尺寸根据人的视线高度而定,一般是较大的展品使用较低的展台,小型的展品则用较高的展台。例如,莆田市博物馆的大型群雕艺术品展台陈列,以及美国阿拉斯加博物馆的动物标本展台陈列。

(三)场景设计的陈列方法

为了突破实物展品在展出时对信息传播的局限性,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在展示陈列过程中采用场景设计的方法,还原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或者阐述重要人物的生平。场景设计最初起源于戏剧和表演艺术,之后被运用到自然博物馆的生物进化史陈列。由于展示效果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陈列方法慢慢又被运用到历史类、军事类、民俗类博物馆。场景设计是一个融合艺术学、建筑学、舞台设计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陈列方法,场景设计包括背景画绘制、主体标本或模型制作、前景空间设计、后期维护等诸多问题。

根据博物馆题材需求不同,场景陈列的类型可以归纳为三种:自然景观场景、历史人物事件场景、艺术造型场景。例如,美国华盛顿海军陆战队博物馆的共享大厅里设置的人物事件场景,通过人物雕塑、直升飞机以及野外景观氛围共同突出了整个博物馆的主题;莆田市博物馆为了突出地方重要历史人物,设计的“群星璀璨”人物群雕艺术造型场景。

根据陈列的规模,场景设计又可以分为橱窗封闭式展示和大型开放式场景。

1.橱窗封闭式场景

将场景装进类似橱窗的封闭式大展柜,使展品实物回归到其原来所处背景环境中,使展示更加真实和生动。这样的陈列方式适合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动物标本陈列,封闭的展示环境可以对自然标本进行保护。橱窗场景的背景设计可采用弧形背景画来消除墙体转折,在比例上可以是按照场景真实比例,也可以是缩小比例。例如,美国历史自然博物馆的生态景观橱窗场景,以及芝加哥ScienceMuseum的微缩橱窗场景。

2.大型开放式场景

大型开放式场景的展示方法是将场景直接修建在展示空间中,由于尺寸巨大所以不需要玻璃或者隔断物去进行保护,有的场景需要设计护栏或围栏,有的场景则可以让参观者参与进去成为场景的一部分。大型开放式场景适合展示一些历史人物事件、社会民俗礼仪、传统的手工艺等内容。创作的时候既可以按照当时的本来面貌进行复原,也可以提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符号形象加以概括,同时结合声、光、电等因素使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华盛顿美国历史博物馆的居民建筑复原场景,以及福建莆田市博物馆戚继光抗战复原场景。

(四)数字化展示陈列方法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展示陈列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传统的文物、艺术品、音频、视频等影像资料都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实现动态展示,这种陈列方法具有沉浸性和交互性,能让观众全方位地去理解展品。其展示陈列的形式包括等离子(液晶)播放屏、触摸屏、投影、幻影成像、电子图书、虚拟现实等。数字化展示方法可以是数字影片独立展示,可以是数字影像结合空间场景展示[2]。具体展示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主题影片展示

主题影片展示形式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影片通过播放器或者投影设备直接呈现。主题影片展示的主题包括历史典故、人物事迹、自然现象、科学原理等,这是进行知识性的科普、宣导创作的最直观的陈列方式。

2.展品数字化展示

将展品进行数字化创新处理,之后通过一定的高科技设备进行展示的方式。立体的艺术品可以通过全息投影进行虚拟展示,平面的绘画作品可以制作成二维或者三维动画通过投影或者显示器展示出来。比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数字版,在展出之际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掀起了后续传统国画的数字创作浪潮。

3.数字影像结合场景或空间展示

将数字影像应用到场景设计中,能够更好地营造氛围,提升场景的逼真程度。数字影像结合场景展示以解释一些科学现象、原理或者展示地方风俗民情,如幻影成像就是在设计好的场景中投影剪辑过的影片。

(五)互动装置展示陈列方法

现代博物馆陈列设计为了提高观众参与性和积极性,越来越强调人机互动的展示设计。这种陈列方式适合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儿童博物馆等科普类博物馆,主要陈列方式包括以下几点:

1.传统机械互动

通过电动机械的原理将展示内容陈列出来,如常见的掀板问答、机械按钮、轴承翻转等都属于这类方式。在设计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互动装置使用的便捷性,以及后期维护是否方便等问题。

2.网络人机互动

这种方式是通过将展览的资料和信息数据写入到后台软件中,通过程序编辑连接相应的显示媒介展示出来,参观者可以自由地、有选择性地进行体验和获取展品信息。人机互动展示方法需要设计的要素包括UI显示界面设计、程序设计、后台软件设计、显示媒介等,人机互动的常见形式包括互动答题、电子留言、交互式地面投影、实时的视频合成等。

结语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最终体现在视觉形式上,而博物馆展示陈列的本质是要通过这些视觉形式达到让参观者受教育和娱乐的目的,这两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相辅相成,达到形式和本质的高度统一。博物馆的展示陈列方法丰富多样,每一种展示陈列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遵循陈列设计的原则,选择适合展品的展示方法,巧妙利用展示陈列手法去建设具有特色的博物馆。随着后博物馆时代的到来,博物馆展示陈列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停进步。

为了确保活动有序地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活动方案准备工作,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制定的书面计划,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那么活动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博物馆日活动方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活动主题:

寻找自然界的奥秘。

二、活动背景:

xx自然博物馆建立于20xx年x月。馆藏了各类珍贵的动物、植物、矿物岩石等标本,其中大部分动物植物标本由xx师范学院师生共同制作完成的。郑州自然博物馆担负的主要功能是科学地收藏自然标本,通过向社会开放,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xx自然博物馆分九大展区;一楼的南国夏风、嵩山之春、黄河金秋、海底世界、冰雪风情;二楼的绿色畅想、昆虫世界、造化神秀和生命支撑等九个展区,馆藏各类标本近万件。

三、活动目的:

通过亲子活动,家长参与,亲身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科学探索的热情。

主要了解自然的奥秘,各种昆虫植物,了解动植物世界,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等,来丰富幼儿的自然科学知识。

四、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周x)上午x:xx—xx:xx,大约x个小时,x:xx集结完毕。

五、活动地点:

xx自然博物馆。

六、活动机构:

幼儿园x班。

七、参加人员:

x班家庭成员人数不限,最好由孩子的爸爸妈妈参加。

八、活动内容:

1、参观自然博物馆。

2、欣赏自然文物,体会文物艺术。

3、了解相关自然文物知识。

九、活动流程:

(一)活动前的准备

1、发出通知,家庭报名,统计具体人数。

2、穿运动鞋,衣服合理,注意保暖。

3、运输方式:自驾(大家可以相互拼车,但是要提前说)。

4、活动期间注意安全。

(二)活动过程中

1、观看自然,听讲解。

2、参观过程中做到有序文明。

(三)活动后

各自返回,注意安全。

十、注意事项:

1、若地点不太清楚,电话联系或者汽车导航。

2、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注意安全。

为贯彻省市文物局《关于开展20xx年度“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更好地发扬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彰武市民更多地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彰武传统文化和丰富历史资源,使彰武市民更好地感知历史、热爱文物,增强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现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让彰武县人民了解“国际博物馆日”,向百姓传递文化、用文化传递孝道、传递社会正能量、做活文化遗产。以此次宣传活动为依托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平台,紧扣“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这一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需求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历史、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博物馆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活动主题

三、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开展将“隐藏在深闰”的博物馆文化送到群众身边,通过开展向市民提供现场讲解、答疑等形式,让普通百姓了解、熟悉彰武县内的历史文物。同时,以流动展板、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向市民展示传统文化,讲述博物馆藏品的历史来源及社会功能,讲述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有效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培养彰武市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四、活动时间

5月18日-25日

五、活动内容

1、利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县融媒体、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多方位宣传,全方位造势。吸引更多市民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文化体验,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改善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设置宣传展板。在人民大街、中华路等主要街路、天格广场、文化广场、现博物馆、新博物馆设置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条幅。

3、制发宣传资料。博物馆全员出动,向民众免费发放《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纲要》、《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宣传资料。

4、开展“五进”活动。流动博物馆走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乡村、进广场活动,展出《彰武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和原始文明图片展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专题的展览,增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和覆盖面。

5、免费文物鉴定。在博物馆日当天,邀请文物鉴定专家为市民提供免费鉴定文物活动。

六、工作要求

1、要坚持“俭朴、隆重”的原则,统一部署、精心安排,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后,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

2、做好活动期间的免费开放服务和相关保障工作,尤其是要做好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和保障工作。

3、要积极为各级新闻媒体提供相关信息和图片资料,联合做好宣传。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4、做好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信息收集和总结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营造全民共同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活动时间

活动自20xx年5月16日开始,至5月30日结束;宣传活动由滕州市文广新(文物)局组织,市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具体实施。

三、活动安排

(一)集中宣传活动

在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分别设立宣传场所,集中组织宣传活动,宣传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山东省文物保护条例》、《博物馆条例》等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公约,以及文化遗产和博物馆知识。两馆悬挂、张贴、展示20xx年度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和宣传口号的旗帜、横幅、标语等,制作展板并免费发放宣传单,宣传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并解答公众的咨询,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两馆推出面向不同阶层、不同服务对象的服务细则,包括免费讲解、专门为残疾人及老弱者的特殊讲解等,并根据观众需求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二)滕州博物馆活动安排

1、5月18日至6月30日期间,举办《滕国春秋--馆藏青铜器精品展》,展出滕国故城、庄里西遗址等地出土的西周至战国时期青铜器40余件文物。

2、举办《北辛历史文化图片展》、《滕州文化遗产图片展》等具有本地特色的图片展览。

(三)汉画像石馆活动安排

1、开展“走出去”宣传活动。选取城区或镇(街)一所学校,把精心准备的文物保护宣传手册和展板送到学校进行展览,展示滕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

2、举办《回望汉朝--滕州出土文物展》,滚动播放考古发掘录像;并在龙泉广场举办“官桥中心小学汉墓群及真爱商城汉墓群考古图片展”,展示我市文物考古发掘的过程和成果。

3、举办“中国梦·劳动美”全市书画作品展。

(四)依托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纪念日当天,滕州博物馆、汉画像石馆将在各自网站上专门予以报道,及时更新网页,增加群众喜闻乐见的馆藏文物介绍及相关文化链接,全面反映我市宣传活动的盛况,营造和谐、文明、喜庆的节日氛围。

集中活动当天,市领导到两馆现场参加活动,滕州电视台、滕州日报社等新闻媒体对活动进行跟踪报道。

为了贯彻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国际博物馆日”宣传的通知》,增强博物馆的使命意识,责任感和自觉性,充分发挥我馆的社会教育和传播功能,更好地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围绕“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一主题,结合我馆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如下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二、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唐xx

副组长:刘xx

成员:

三、活动时间

5月18日上午9点至下午4点

四、活动地点

民族风情园内(xx傩文化博物馆大厅)

五、活动内容

1、展板展览。在广场进行非遗和傩文化及博物馆情况的图片展。

2、文物法规宣传。在现场进行文物法律法规和傩文化方面的咨询解答,旨在普及文物知识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增强市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3、文艺演出。进行傩戏和非遗方面的节目展演。

4、有奖知识竞答。在文艺演出中进行有奖知识竞赛活动。知识竞赛的内容以博物馆的有关知识、文物法律法规的有关知识为主。

六、宣传媒体

《xx网站》、《xx日报》、xx电视台、xx交通广播电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举办20XX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我馆根据通知精神,积极做好“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及时制定活动实施方案:

一、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我馆高度重视“国际博物馆日”的宣传活动,专门成立国际博物馆日活动领导小组,针对今年“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主题,研究活动形式,制定了活动方案,进行了严密的安排部署,做到早安排,早计划,落实责任,分工到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二、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开展主题宣传活动

5月18日当天,我们在显眼处悬挂宣传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标语、在博物馆展厅LED屏幕展示今年博物馆日主题,同时,为观众讲解古遗址保护的相关知识及意义,开展各项咨询服务。

三、国际博物馆日前后,举办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1、继续实行免费措施

去年,我馆通过采取相关应对措施,延长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免费提供讲解服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取得了轰动的社会效应,极大提升了钧瓷文化的影响力。今年,我馆也实行延长开发时间,并免费提供讲解服务,得到更好的效应。5月18日正值周日,届时将有多所中小学组织学生来博物馆参观,我馆将选派优秀的讲解员为学生进行现场讲解。让学生们对馆内文物及古窑址进行了解。

2、做好社会教育和宣传工作

开展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普及宣传弘扬钧陶瓷文化。与慧润阶梯和东区实验小学签订合同,已做好课件,课程表已经制作完毕、安排好我馆讲解人员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并制定下一步上课计划。

3、在网站上制作国际博物馆日专题栏目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国际博物馆日,我馆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网站上制作了国际博物馆日专题栏目。内容包括:

1.“国际博物馆日”的由来;

2.我市开展的历届国际博物馆日的活动回顾;

3.我馆关于“国际博物馆日”开展的各项活动。把国际博物馆日专栏制作成飘窗的形式在网站上宣传,时更新内容,以大力普及文化遗产知识。

4、利用博物馆日、助残日,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今年5月18日既是国际博物馆日,又是全国助残日,我馆将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优质文化服务,实现文化惠民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5、开展看大河儿女,赏钧瓷之美“金鼎钧窑杯”钧瓷赏盘主题作品展

近日,博物馆与禹州市钧瓷文化旅游实验区管理办公室、中国钧瓷收藏家联谊会联合举办“金鼎钧窑杯”钧瓷赏盘主题作品展活动,集中展示当代钧瓷赏盘作品150余件,集中展示了独具窑变神韵的钧瓷赏盘之美。

6、加强博物馆安全保障措施

博物馆自正式开馆以来,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民众开始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免费开放取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效果。在“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期间,首先观众量持续保持在高位,对博物馆的管理运行特别是文物、公共设施和观众安全、参观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我馆积极采取实施日总人数控制测算、适当控制客流、成立应急问题处理值班室、增加管理服务人员等应对措施,切实保障免费开放规范有序。

一、活动主题和口号

国际博协(ICOM)已确定20xx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为:

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和博物馆协会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在5月18日前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与认同。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自己的活动主题和口号。

二、宣传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物和博物馆领域的法律法规、重要文件、国际公约,以及文物和博物馆知识;

(二)博物馆藏品与其周边文化景观的相互关系,博物馆在唤起当地居民和观众对其自身价值观起源的意识、推动其对周边环境遗产的保护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及相关普查故事;

(四)博物馆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尤其是青少年教育功能方面的成果;

(五)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推出一批反映红军长征等重大题材的主题展览。

(六)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成果。

三、活动安排

(一)国家文物局将于20xx年5月18日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主会场设在内蒙古博物院。

(二)5月18日当天,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和博物馆要坚持“俭朴、隆重”的原则,统一部署、精心安排,积极悬挂、张贴展示20xx年度博物馆日主题和宣传口号的旗帜、海报和标语,免费发放博物馆宣传册,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活动

(三)认真做好活动期间的免费开放服务和安全保障工作,尤其是要做好针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和保障工作。暂未完全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应实施减免费或其他形式的优惠开放政策。同时,要完善安全预案,落实安全措施,切实加强安全防范。

(四)做好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信息交流和总结工作。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于20xx年4月30日前报送本省博物馆日活动安排。有条件的单位要做好本省博物馆日活动的声像记录、制作宣传画册,扩大博物馆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活动结束后,请将活动总结和相关影像资料报送至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

为贯彻省市文物局《关于开展20xx年度“”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的通知》,更好地发扬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xx市民更多地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示xx传统文化和丰富历史资源,使xx市民更好地感知历史、热爱文物,增强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现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如下宣传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让xx市城区居民了解“国际博物馆日”,向普通百姓传递文化、用文化传递孝道、传递社会正能量、做活文化遗产。以此次宣传活动为依托,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与互动平台,紧扣“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这一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加深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提升公众对历史文化需求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历史、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推动博物馆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活动主题

三、活动意义

通过此次活动开展将“隐藏在深闺”的博物馆文化送到群众身边,通过开展向市民提供现场讲解、答疑等形式,让普通百姓了解、熟悉xx区辖区内的历史文物。同时,以流动展板、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向市民展示传统文化,讲述博物馆藏品的历史来源及社会功能,讲述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有效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培养xx市民的文化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

四、活动时间

5月18日

五、活动内容

1、精准送文化、流动博物馆走进南池公园。xx文物局联合xx市博物馆、xx街道办事处联合开展“xx市流动博物馆展览走进xx街道办事处南池公园”系列活动。联合举办《xx市博物馆精品展览》,广泛宣传文化发展成果,大力弘扬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开展“心手相牵送文化”的公益行动,用图片展览、赠送图书画册、生动讲解的方式为普通百姓“架起”一座与历史文化沟通的桥梁,展现博物馆努力造福社会,促进和谐xx的历史平台。

地点:xx市xx区xx街道办事处南池公园北门

参会人员:xx市xx区副区长、xx市博物馆馆长王莉、xx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xx区文物局局长李爱国、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博物馆相关负责人、xx文物局相关负责人、xx街道相关负责人。

2、非国有博物馆系列宣传活动。xx市xx区辖区内xxxx古床榻博物馆、xx市xx区金石艺术博物馆、xx市汉文化博物馆、xx市天丰博物馆4家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悬挂热烈祝贺“国际博物馆日”横幅。

3、文化遗产专栏宣传活动。联合xx区新xx报开展文化遗产专栏,做好xx区文物保护宣传工作。

六、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保证这次宣传活动安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成立xx区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活动领导小组。

2、落实工作任务。此次文化集中宣传活动、系列文化展示活动,是深入推进文化强区建设,加大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的重要举措。各街道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高度重视,及早着手安排宣传活动,落实工作任务,确保宣传活动实效。

活动主题: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国家博物馆。

活动目标:

开阔视野、了解历史、积累知识、与时俱进。

活动背景:

1.落实北京市教委自xx年秋季开学启动“4个1”活动,组织中学生走入国家博物。

2.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课堂落在国家博物,丰富学生的生活。

前期准备:

1.各学科教师了解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对国家博物馆先行介绍,对相干知识进行梳理,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活动方案,引导学生的博物馆学习能够落到实处。

2.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先期进行了解,比如了解“列夫托尔斯泰”“历史上的探险家”“夏商西周的历史”等。

3.前期学生准备好相机、记录纸笔等,分好小组,做好参观前的物资合作准备。

进程实行:

月x日早上x点xx分全部同学身穿校服在校园“江山社稷石”前面集合,各班盘点人数。

2.乘车到达“国家博物馆”后,学生分组活动,认真聆听讲授员的讲授,并且认真做记录。

3.下午返回学校后,利用班会课时间,学生交换,制作展板、ppt准备和更多的同学交换,取得更多收获。

论文设计主要研究方法

最近我也在写论文的开题报告。下面是我复制的,百分之百正确。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定量分析法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功能分析法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数量研究法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模拟法(模型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探索性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信息研究方法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描述性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数学方法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科学方法20世纪,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横向科学的迅猛发展,为发展综合思维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使科学研究方法不断地完善。而以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和信息论方法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方法,又为人类的科学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方法的局限性,而且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方法论的体系。这些新的方法,既可以作为经验方法,作为获得感性材料的方法来使用,也可以作为理论方法,作为分析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方法来使用,而且作为后者的作用比前者更加明显。它们适用于科学认识的各个阶段,因此,我们称其为系统科学方法。

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论文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而论文的研究方法则是为了论文的写作去进行调查、实验等的一种研究方式,下面分享有关于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大量数据,进而对调查中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典型例子

调查法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问卷调查法。它是通过书面提问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即调查人员编制调查项目表,分发或邮寄给相关人员,询问答案,然后收集、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典型例子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就是通过观察法提炼总结出来的;儿童心理学创始人——普莱尔,也是在一次次地使用观察法后,提出了儿童心理学领域中的诸多理论。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从而发现变量间因果关系以验证预定假设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在条件方面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自然状态下无关因素的干扰。

典型例子

采取实验法的一个典例是罗森塔尔效应的提出,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L.雅各布森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发现人们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通常可以导致他人向期望方向改变。

1、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常见的定量分析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典型例子

企业管理中时常采用定量分析法,比如企业信用结果的得出,就是采用定量分析法,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主要数据来源,按照某种数理方式进行加工整理的结果。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包括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典型例子

德尔菲法是最典型的定性分析法,该方法按照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是一种主观预测方法。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研究方法是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新的现象、新的事物,或者提出新理论、观点,论文研究方法需要大量阅读法,找到不足和创新点,来完善自己的论文,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一、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二、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三、文献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分析法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它通过对与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一般用于收集工作的原始信息,编制任务清单初稿。

四、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模糊数学分析方法。

一、规范研究法

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或经济理论对经济行为人的行为结果及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或政策进行评判,回答经济行为人的行为应该是什么的分析方法。

二、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研究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

三、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四、比较分析法

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提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常常用到,他与等效替代法相似。

苏州文化研究论文

陈兴茹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城是我国众多城市类型中的一种,因其拥有较多的水面而著称。水城在我国各种文化载体中,如电影、建筑、诗歌等中较常出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不同领域的人员对其关注的角度不同,如建筑师更多的是关注水城因水而形成的独特的建筑风格,诗人更多的是关注水城独特意境下所形成的独特的人文意境等,水城研究被水利工作者重视起因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水资源紧缺成为城市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水城

(一)水城的定义、基本特征、价值

1.水城的定义

城市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穿城而过,城市河流发达,水域面积至少占城市面积的10%;城市人民的生活、生产均与水关系密切,水上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城市从建立之初就把水系规划视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4];个性化的水域景观和文化特征成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城市与水接触的历史悠久,水对于城市选址、建立、发展作用巨大;城市河流规划遵从“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人与自然相处和谐。

2.水城的基本特征

(1)或傍依大江、大河、大湖,或水网密集,或有大江、大河、大湖穿城而过或位于其中,市内水域面积占有一定比例。

(2)从建城之初,水系规划就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个性化的水生态和水景观、水文化成为城市的象征。

(3)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等活动与水密切相关。

(4)形成了独特的与水相关的风俗习惯和水文化。

(5)城镇多分布于河流两侧,街市也多临河而起。

(6)拥有水陆两套交通系统。

(7)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8)城市规划设计注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9)水在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军事防御、防火、供水、美化环境、交通运输、水产养殖、调蓄洪水、水上娱乐等)。

3.水城的价值——以江南水城为例

(1)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江南水城因经济和文化走在全国前列而成为富庶、文明的地方,又因少战乱、罕灾荒而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它是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社会状况,及哲学、道德伦理等文化内涵的直接对象,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优秀的规划与建筑艺术、文化价值。江南水城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人们在不断地与自然、与社会互相融合、相互协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水城内保存完好的大量建筑是水城人水和谐关系的见证,在中国城镇规划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江南文化是特定历史与特定地域相结合的产物,它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城市规划思想,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水城的基本内涵

(1)水系是城市存在、发展的基础。水城是城市中河渠水道高度发展的一种独特格局,水道交通为城内的主要交通形式[5]。水系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生存的命脉。为追求临水而居的生活优越感,人们以水系的走向来规划居住地、商业区等的分布,从而水系对城市的形状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水系的存在,则城市位置可能变化,城市的发展可能不会那么迅速。人类喜欢“临水而居”,原因在于丰富的水网为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如饮水、灌溉、交通、洗涤、军事防御等人类生存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城市布局讲究因地制宜。我国古代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物,讲究“天、地、人”三者的统一。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就是要求各种建筑要与天象对应,“天地合一”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选址及布局上都有所体现。“依山傍水”是建筑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尤其是在古代,山水被人们视作宝地,古人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根据考古发现的结果来看,原始部落几乎都在河边台地。这与当时的狩猎、捕捞、采摘果实的历史情况相对应。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建设思想更为成熟和完善,具体表现在:《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的论断表现了很强的科学性,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所瞩目和称道。

(3)水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的记载,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自身特色的内涵和底蕴。水城的特点决定了其历史是一部人类不断与水长期接触并相互协调的历史,因此,水城具有丰富的水文化内容,与其他城市相比,其内涵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

(4)城市发展史是一部人水和谐的历史。临水建城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可能带来较大的洪涝灾害,关键是如何利用水,并协调好人水关系。同时也要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条件下积极改造自然。水城的成功运转是人水关系和谐的体现。

(5)水域景观丰富多彩。水域景观具有多角度、多季节、多层次变化的特点。水城由于人水关系密切,城市景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水城的建筑、布局都以水为出发点,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城景观千变万化。由于水多,所以桥多,形态各异的桥是水城的又一道美丽风景。水域景观及水与其他存在物的复合景观在水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6)城市特色鲜明、个性突出。水城因水而与其他城市差异明显,水城之间又因水的不同存在形式而各具特色。如苏州由于生活气息浓厚而具有“人间天堂”之美誉;上海则由于濒临黄浦江而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济南则由于地下水丰富而具有“泉城”之誉等。

(三)研究水城的意义

水城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形成是我国古人有效利用自然、积极改造自然的结果,人水和谐在水城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水城堪称我国古代城市水利工作的“博物馆”,是现代水利工作者尤其是城市水利工作者借鉴和学习的样本。当今城市在面临水环境污染、水生态质量下降、景观改变、人水关系紧张的情况下,重新倡导古人朴素的治水思路和思想,使其在水生态系统修复、水环境改善、水景观重塑、城市河流合理规划和利用、协调人水关系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本文对我国代表性的水城——苏州古代城市河流规划治理的思路、模式进行分析,揭示城市河流规划对城市生存、发展、繁荣的巨大作用,并为城市河流治理提供经验。

二、古代苏州的城市河流建设

(一)苏州概况

1.苏州现代自然地理条件

苏州地处太湖、长江下游,江苏省东南部,全市水域总面积为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平方千米的,全市辖6区(平江、沧浪、金阊、郊区、新区、园区)、6市(吴县、吴江、张家港、太仓、昆山和常熟),全市共有162个乡镇,22个街道办事处,3323个行政村。该地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之南岸,是长江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北枕长江,东邻上海,南连浙江,西滨太湖,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京杭运河纵贯南北,京沪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穿越东西。苏州地处温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2.城市风貌

苏州城建于前514年,虽历经2500余年沧桑,但城池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位置上,基本上保持宋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枕河”等水乡城市的独特风貌。苏州古城区河道总长35千米,有桥梁170多座,是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

3.城内水系状况

苏州地处长江、太湖下游,境内湖泊众多,河湖串通。市区位于市域中部,西部濒临太湖,东有金鸡湖、阳澄湖,南有石湖、澹台湖,京杭大运河从西北向东南绕城而过。古城区有环城河环绕,全长千米。流入环城河的河道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和元和塘;由环城河流出的河道有大龙港、葑门塘、娄江、外塘河和老运河。环城河上承大运河、太湖补给来水,下泄出水入长江,古城内有“三横三纵”形状的内城河与环城河贯通。市区河道不深,正常水位下,航道主干河道为2~米,非航道的河道一般在1~2米之间,河道宽窄悬殊不一,内城河河宽3~10米,环城河最宽断面达135米,最窄处只有9米。

(二)苏州的营建模式——解读《平江图》

春秋后期,吴王阖闾命伍子胥筑阖闾大城。“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5]城内河渠纵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规划周密的典型水城[6]。

苏州城市建构以“水”为主题。这可以从1229年平江郡守李寿鹏用石碑雕琢成的《平江图》得到体现(图1)。它生动地记载了城市重建100年后的面貌,反映了平江城市规划的思想,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早的一幅城市规划图。《管子·乘马》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平江正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范例。平江城的方位并非正南北向,而是偏了7°54″,该方位是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因为这样,夏季盛行的东南风就可以顺畅地吹入城内,降低气温;而冬季又可以略提高一点气温。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差异是由于在唐宋时期发现了磁偏角后人为造成的。平江城并没有按传统生硬地建成正方形,而是适应自然地形建成长方形,还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作为护城河,并考虑到河水方向和水流缓急而将城市建造得曲折有致,只有东南角建成直角。平江城门是水、陆并存的双重城门,按照惯例,城门应设置在南北、东西主轴线上,而平江城为了适应地形和水利上的要求,城门、大道采取了不对称布局。城北,通往水陆交通系统的捷径要穿过丘陵间的一个隘口,这将决定西北方向城门大道的位置。南门被巧妙地安排在可以控制河道与道路的位置上,坐落在大运河通往城市的最近处。另外3个不对称的城门也是为了配合河道与道路系统。苏州古城的城墙平面上大体规整,但其4个转角却因需要设计成不同的形状。城北的护城河水流湍急,因此东北和西北的城墙拐角做成直线形,加大河道曲率,使水流顺畅,不致冲塌城墙角或河岸。为避免太湖洪水的正面冲击,则把西南城墙拐角做成外凸的形状,把盘门由西南的方向转到面向东南,让胥江、运河的来水绕过城墙的弧形转角,主要顺运河流向东南,部分来水经盘门、水门进入城内河道。这样,墙角处水流通畅,城墙下部不致受洪水的强烈冲刷,也减轻了洪水对盘门、水门的压力。东南角因水流平缓,仍做成直角[7]。

图1 平江图[6]

苏州整个城市以河道为骨架,道路布局与河道配合,有效地贯融着水陆两套交通系统。河道总长度82千米,是城市街道总长度的78%,河宽一般不少于10米,其深度在3~5米之间[4]。城市南北向河道6条,东西向河道14条,还有许多支流共同构成了河道网。河道系统使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得到保证,并可作为天然的排水、蓄水系统,减少或避免了城市内涝发生。河道布局以城北的居民聚居区为最密集,纵横交错,形如棋盘;其次为城市商业区;城南由于官署大型建筑较多,河道较为稀疏。河道水网规划与城内民居、寺庙、园林、城门、驿馆、仓库等各类型的建筑布局紧密结合,形成优美的水城环境。城内桥梁有名可考的有285座,加上城外桥梁共314座。另外,河道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亦有重要作用。河道的大面积水域具有吸热、吸尘、通风等作用,对改善环境十分有利。河面水汽的大量蒸发,增加了空气湿度,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城市生态建设。平江在宋代以前就有较大的私家花园,如沧浪亭。到南宋时,园林已有相当规模,以后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苏州园林艺术。平江城内河流多,桥梁也多。据记载,平江南宋时有359座桥。可见桥梁之多,蔚为壮观,充分展现了水城的独特魅力。

水是苏州城的骨架,城市建筑物虽然毁于兵火,但河道基础犹存,稍加整修又可使用,不至于随意迁址。苏州始建城者伍子胥创造性地规划建设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水陆两套“双棋盘”式交通系统。水城的规划布局不仅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而且使供水、排水、防火、军事防御和城市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吴阖闾大城由伍子胥“相土尝水”,选择城址,城址略高于周围地面,减少了洪水威胁。其城市防洪设施相当完备,有城墙、壕池、城河、水门、堤堰等,外可以排洪水,内可以排积水,蓄泄便利,不忧水旱,使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免受洪涝之灾。它的出现,标志着春秋时我国的城市防洪科学技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5]。水是苏州城的生命线,这是因为河道水系贯穿全城大街小巷,有利于绿化,有利于蓄排水、有利于消防,还能有效地调节和改善城市的小气候,从而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城市河流在苏州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稳定城市的位置

由于城市处处为经纬纵横的河网水系所沟通、贯穿和渗透,城市各类建筑的分布与河网水系有机结合,使苏州城的位置和格局历久不变。苏州因此被称为城市当中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城市河流对于抵抗战火、自然灾害等外界作用力的承受能力、稳定城址、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进水、排水和宣泄

根据水系的走势来确定城市的形状,首先要保证水系的通畅。有了系统而完备的水道,城市的降雨、生产和生活排水都可以顺畅地排出城外,在古代无严重污染的条件下,确实比较实用、合理而经济,也是比较先进和科学的。宋代著名学者朱长文在所著《吴郡图经续记》内也有称誉:“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太湖别称),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有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非智者创于前,能者踵于后,安能致此哉?”苏州虽然坐落于水网上,却罕有水涝之灾,并收水利之利。

3.运输

古人喜欢临水而居,水边也常常成为城市的发源地。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苏州作为吴地的重要城市,水道既是城内交通所必须,也是联系城乡、沟通吴地乃至全国的通道。因为在多水的吴地,水道是无往而不至的,其交通方便、经济便捷是显而易见的。明末主持绘制《苏城水道图》的江南抚张国维,在该图“图说”论及苏州城内水道作用时曾经指出:“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

4.消防隔离和防卫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道提供充足的消防水源,直到今日水道的消防、隔离作用依然存在。水道又具有防卫功能,古代所建护城河即是一例。当时城内大多数衙署、府学、粮仓、寺院和豪富巨室周围设有环河,这些环河水道同时也是界河,用以分隔,并起防卫的作用。至今有许多重要仓库、工程要道临河而建,也是源于此故。

5.调节气候、空气净化和美化城市环境

水具有较大热容性,水系可以调节局部气温,使城市冬暖夏凉,同时还具有增加空气湿度、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的作用。因此,从古至今人类或积极利用自然水面,或人工增加水面面积,促进城市河流的流动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四)苏州水文化特点及其成因

1.水文化内容丰富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又是文人墨客发源和聚居的地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因此,苏州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苏州水多、桥多、人多,三者协同作用促进了苏州水文化的发展。三国时期吴国孙权为其母建造的瑞光塔、以“拙政园”与“沧浪亭”等为代表的著名园林、苏州旧街貌的代表山塘街、《平江图碑》、古代诗人对于苏州景色的描写“家家门外泊舟航”、“水颈波动碎楼台”、“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8]诗词名句等都是苏州水文化的代表。

2.苏州水文化特点的形成

(1)在苏州水文化昌盛的背后,苏州优越的地理条件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由于占据着有利的地理位置,因而农业、运输业、渔业等发展迅速,很快发展成为经济富庶、文化先进之地。我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江南现象”的起源中心之一就是苏州。文化的先进离不开经济的发达,经济的发达离不开有利的地理位置。归根结底,城市地理位置对于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州作为我国最典型乡城之一,其城市选址、布局历来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并对后来城市规划师们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参考作用。苏州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对于城址稳定、城市兴旺、百姓安居乐业、文化兴盛都起着重要作用。苏州的城市特征与其自然生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水城特质。古云“钟灵毓秀”,从物质的角度看,地理环境,尤其是水网环境更能左右一个地区或城市文化的发展。苏州河湖众多,草木繁茂,得水独多。这种自然态势本身潜伏着一部文化奇观,为城市水文化的发展提供先决条件。

(2)苏州是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互相促进的结果。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水运是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决定性因素。因此,苏州经济比较发达。随着经济的繁荣,苏州的赋税是当时政府的主要来源之一,所以逐渐被朝廷所重视,其政治地位逐渐上升。政治地位的上升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文化也随着文人墨客的聚居、经济的繁荣、政治地位的提升而日臻浓厚。

(五)古代苏州治水的经验

(1)城市选址注重防洪。中国古代城市选址方面存在多种学说,而《管子》的关于城市防洪选址的学说可以作为众多学说中的代表。《管子·乘马》云:“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它指出了城市选址的原则,即城市选址不是山边就是水边,不仅有利于城市的安全需要(抵御外敌入侵),又有水运之便;城市位置不要过高,便于取水;同时城市选址也不宜过低,以免受水灾之害。苏州,地处水乡泽国的太湖平原的中部,其北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标高多在4米以下(吴淞标高),城区一般为~米,比周围地势略高。绕城而过的大运河历史最高水位为米,城内罕有洪涝之灾[2]。

(2)因地制宜的城市河流规划理念。古人讲究“因天材,就地利”。苏州的城市选址是选择在水网上,水多为其发展奠定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同时也增加了其洪涝灾害的危险系数。苏州城市建设者根据苏州的城市现状,积极建设护城河,沟通内外水系以利于城市排涝,根据水系走向安排城墙方向,根据水流条件规划城市形状,根据市内水系形态制定城市居民的民居、道路、生产方式等,都是古人变害为利、积极改变人类行为适应周围自然条件的体现。

(3)重视治水。唐宋以来,苏州水利有成,至明代已经很发达。这是和苏州地方官范仲淹、海瑞、张国维等分不开的。宋代时,苏州的主要问题是境内塘浦湮塞、太湖满溢、积水不能畅流入海,而且,潮水倒灌,夹带泥沙为害。范仲淹组织人力疏浚常熟、昆山一带的塘浦,于是积水可以北注长江,东入吴淞江和大海,水患得到了治理。明隆庆三年(1569年),海瑞于江南巡抚任上又治理过苏州水道。对苏州城内水道、桥梁绘制标注最为详尽的《苏州府城内水道总图》是明末江南巡抚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中的一张图。据张英霖统计,图中以三横四直河为骨干、经纬交织的长短水道百余条,桥梁340座;标注名称的有桥梁338座、衙署20处、粮仓10个、城门6座,以及山、洲、江、河、湖、潭、池等共389处。张国维“遍历湖海,讨寻水道源委”,“绘以图画”,与纸上空谈不同。他重视城市水道建设和管理,“吴壤以水据胜,水行则气运亨利,更随巷陌,舟楫通驶,凡载运薪粟无担负之烦,殷殷富庶有以哉。”当时,吴县知县牛若麟所撰《阊门重建虹桥记》中记载,张国维抚吴期间,曾“疏导四纵三横之内渠,凡通输贯而利民者,不遗余力。”至今,张国维的石像和古代在苏州做过巡抚的几位好官的石碑一起刻在城隍庙的墙上。实际上,张国维没有其他人的政治影响或文学水平,后来兵败被杀。但是这些人并列,还和城隍——保护苏州古城的神一起供在庙里,说明当时很重视水系治理工作。

(4)重视河道管理。在明清两代共疏浚市内河道11次。苏州自宋嘉定十六年至清末(1223~1911年)近700年无水潦之灾,与河道管理得力是密不可分的。早在宋代朱长文就已指出了城内河道的排水作用,及管理的重要性“观于城中,众流贯州,吐吸震泽,小浜别派,旁夹路衢,盖不如是,无以泄积潦安居民也。故虽名泽国,而城中未尝有垫溺荡析之患”。

三、小结

古代水城建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为基本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具体实践中成功应用的典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城市河流治理的宝贵文化遗产。从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只有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水系,才能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从而促进人水关系的亲近与和谐。古代水城建设为现代城建部门和水利部门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等工作理念背景下,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的提供了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刘树坤.中国水城的水问题.中国水城市长论坛.绍兴,2004

[2]吴庆洲.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87

[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教研室编.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2

[4]俞绳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宋平江(苏州)图.建筑学报,1980(1):15~20

[5]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6]郑连第.古代城市水利.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7]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0

[8]吴奈夫.明代苏州的城市建设及管理.扬州大学学报,2003,7(4):74~80

浩瀚的太湖流域孕育着美丽而又富庶的吴文化,人杰地灵,她是我国原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从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文物证明距今五千九百年前江南地区已进入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时期,经过远古原始社会、原始部落、蚩炎黄、三皇五帝、跨越夏商之交,这块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腹地早已闪烁出“鱼米之乡”这颗东方明珠的光彩。苏州是一座拥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不但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苏州的戏曲艺术尤令人瞩目,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州是昆剧和苏剧的故乡。中国首个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兴起于元末明初时的昆山太仓一带,自明代隆庆、万历之交,至清代康熙、嘉庆年问,昆剧由于得到革新而迅速兴盛,其时在苏州城镇、乡村,人们对昆剧迷恋到了如醉如狂地步,组织业余班社,举行唱曲活动,一年一度的虎丘曲会,几至“倾城阖户”,“唱者千百”。在昆剧鼎盛时期,以苏州为中心,其流布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大城市,独霸剧坋二百余年。昆剧的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作家,为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名的传奇剧本。如昆剧《牡丹亭》、《窦娥冤》等。苏剧《醉归》、《窦公送子》,京剧《李慧娘》,滑稽戏《满意勿满意》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苏州戏曲源远流长。历史上无数剧作家、曲家、演员对戏曲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是以往的地方史志中很少记载。如不少演员的演剧事迹和艺术成就已湮没无传,或仅在一些笔记中见到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片段记述;不少剧目,仅留存其名或残曲。又如近代的“薪尽火传”的昆剧传习所的某些史实,因往事已久,即使当事者回忆,已尽难一致;当年曾演出过名剧的舞台,不少已遗迹难寻。由此可见,编纂戏曲志是带有一定程度的开创性和抢救性。

吴文化苏州应该说是吴文化的发源和代表吧,相对于苏北徐州代表的楚汉文化,吴风汉韵。不知你是写论文还是做什么用,可以在百度搜一下吴文化或图书馆借点书,这是苏州极力宣扬和向外来学生等极力灌输的文化,一般图书馆都会有这方面的书籍。我大学时老师是苏州研究吴文化的代表,当初的论文我就是写的汉文化。一位我更喜欢楚汉文化。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