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为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自2002年初开始,该社以发展为主题,以图书生产的两个效益为中心,以更好地服务大学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为目的,以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为突破口,全面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全员竞聘制,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同时,出版社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关于加强印前编校质量检查的规定》、《关于出版流程的管理规定》、《样书流程管理办法》、《销售部运转操作规定》等,严格政治把关与图书出版纪律以及三审制度,强化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意识,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证。此外,出版社的办公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一个具有现代办公环境与先进的业务沟通平台的大学出版社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立足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科优势,为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服务,为国家教育发展服务。围绕这一宗旨,形成了“致力于专业化教育出版,打造传媒类精品图书”的特色出版理念。近年来,为配合学校的学科建设,我社重点推出了《国际关系学书系》、《戏剧戏曲学书系》、《文艺学与美学书系》、《汉语言文字学书系》、《文化与传播研究丛书》、《电视剧艺术学丛书》、《媒体管理理论与实务丛书》等大型丛书,在这些学科领域出版了近200种专著、译著和文集。同时,我社加大力度,策划和开发优秀教材和精品学术著作,陆续出版了《实用播音教程》、《中美大学生影视专业在读精品教材》、《艺术设计(广告、动画、影视)书系》、《广告专业系列教材》、《非通用语系列教材》、《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21世纪艺术设计基础教材》、《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基础系列教材》、《远程与继续教育系列教材》、《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等,为多所大学采用,产生了日益广泛的影响。2006年我社有20种重点教材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社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陆续引进出版了《国外传媒经济管理经典译丛》、《口口口媒介译丛》、《欧美电视制作实用手册》、《法国当代经典戏剧名作系列》等数十种图书。 社长:主持全面工作,主管图书经营,分管办公室、出版部、财务部、市场中心总编辑:协助社长工作,主管图书选题,分管总编室,媒体管理、影视文化编辑部,音像出版事业部。副社长:协助社长、总编辑工作,分管新闻传播、语言艺术编辑部,各专题编辑室及生产经营委员会办公室: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中心。总编室:以图书的生产管理为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员工36人,其中50岁以下的占90%,大部分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这是一个年轻、专业、高学历,充满活力和朝气的团队。 语言艺术编辑部语言文学编辑部主要以编辑出版中外语言学、中外文学艺术以及影视文学和广告学方面的图书为主。编辑部有五位编辑,每位编辑各有自己的专业特长,既有从业多年学识深厚的老编辑,也有年富力强编辑素质较高的中青年编辑;有的在英文学术著作翻译方面有较高水准,出版了多部翻译著作,在业界受到好评;有的在汉语及编辑学方面颇有研究,多年的编辑工作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编辑学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有的一直从事大学艺术类图书的编辑工作,编辑出版了许多文学艺术类图书,扶植了中青年作者,曾获得过国家级图书奖。编辑室注重编辑自身的学识素养,崇尚科学、人文精神,追求卓越,讲究效率,每年编辑部出版各类图书约60余种,希望读者喜欢我们的图书。媒体管理编辑部媒体管理编辑部是一支年轻的团队。目前主要以策划、出版与传媒类相关的学术性丛书为主,同时开发了外语类、艺术教材教辅类、文化传播类等本版和引进版著作。现已出版的丛书有:法国当代经典戏剧名作系列(与法国大使馆合作)、QUE-SAIS JE( 我知道些什么)法国传媒学术前沿、21世纪艺术设计基础教材、21世纪传媒音乐专业系列教材、媒介市场调查与研究丛书、影视学术前沿、民俗·文化·传播丛书、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系列教材、高职高专英语系列教材、新闻记者视点丛书,以及电影电视学系列丛书。迄今为止,已经出版图书100多种。该室的宗旨是:服务作者和读者,致力于高品位的传媒出版。欢迎广大学者和业者积极投稿。影视艺术编辑部影视文化编辑部以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的学术著作和专业教材为己任,新世纪以来,已出版的系列丛书有“实用影视艺术丛书” 、“实用播音教程”系列、实用播音学系列、 “北京广播学院艺术设计系列丛书”、“媒介经营大视野丛书”、“新世纪电视丛书——中央电视台一线手记”、“电视艺术丛书”、 “中美影视同步教材”、“文艺学与美学丛书”、“全国广播电视系列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教材”、“欧美电视技术实用手册”、“文化与传播书系”、“影视艺术核心教材”、“影视艺术创作与应用理论书系”、“通俗音乐教材” 、电视剧艺术理论丛书、电影理论丛书、电视文艺丛书列等近20个系列,200多种图书。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专业化出版做出了重大贡献。本编辑部将进一步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媒体科研成果的出版,为广大新闻、传媒和影视艺术的专家、学者服务。本编辑部由三位资深编辑组成。每位编辑都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新闻传播编辑室的成员是蔡开松(主任)、阳金洲、赵欣和董媛婷。四位编辑拥有不同专业的学历背景,各具所长,均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蔡开松主任,性格温和开朗,有着近20年的编辑出版经验。曾做过发行工作的他,对于市场需求有着独到的眼光。他擅长策划重大选题,拥有广泛丰富的作者资源,作者队伍遍及北京、浙江、湖南、广东、四川等地。已策划出版的选题有:解析传媒丛书、传媒学术前沿·求实文丛、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国际关系学书系等等。医学专业出身的阳金洲以她特有的执著与敏锐驰骋于出版行业,精明干练,组稿能力相当突出。策划出版了国际新闻业务系列丛书、国外传媒经济管理经典译丛、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基础系列教材等。毕业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赵欣,开朗活泼,加入出版行业两年来,已策划出版了近30几种图书,包括解析传媒系列丛书、影视学术前沿(部分)系列等等。学了七年播音专业的她作为一名专业编辑还是希望多出一些播音主持类的图书,如今已经出版了《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策划了专业化主持概论系列教材、口语表达教程系列、播音员主持人技能训练手册系列等,有望两年内出齐。董媛婷本科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导专业,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专著于新闻传播类书籍的策划与开发,出版的作品集中于新闻传播基础类教材以及前沿学术专著,希望能不断推出新的作品以发挥出新闻传播编辑室的专业特色与潜力。高等教育编辑部高等教育编辑部严格贯彻“打造精品教材”的理念,在我社核心出版阵地“传媒类”之外努力拓宽出版领域。重点研发高等院校本科及高职高专实用教材。今年我部重点组织21世纪大学生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艺术系列、新闻写作系列、经济管理系列以及保险实务系列等几十种高品质、多层次的高等院校精品系列教材。热诚欢迎在教学一线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骨干教师与本部合作,共同为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贡献力量。职业教育编辑部职业教育编辑部以出版中等职业教育、高职高专教材为主业,现已出版《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教材》二十余册、《二十一世纪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三十余册。该系列教材出版后,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编辑部现有专职编辑人员十余人,其中不乏颇有建树的专业人士。多年来,本编辑部与广大一线教师一道策划、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职中专、高职高专教材及辅导材料。已编辑的教材涉及到公共、建筑、机械、电子、计算机、财政、金融、经济贸易等多种门类学科。编辑部本着“培养、提高、创新”的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力争把握时代脉搏,研究和了解当前职业学校对教材的需求,按照编辑工作的要求,从严、从细工作,为优秀教师实现教材出版理想、方便授课、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良好的平台。同时,我们热忱期望广大职业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踊跃投稿,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出版质量高、受欢迎的职业教育教材。
你 去网站找找看,要不就去新华书店 电子版的去找一下,估计有
《电影学导论》 作者:陈晓云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影视批评学》李道新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 作者:克里斯丁.麦茨 著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荣誉》 苏牧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教材《影视类型学》 郝建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电影编剧写作基础》 ——北京电影学院教材《西方电影史》邵牧君 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教材邵牧君其他著作:《西方电影史概论》、《美国电影史事拾零》、《银海游:电影论文集》、《禁止放映》 《中国电影史》钟大丰 舒晓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北京电影学院教材《电视制作手册》刘舜发 陈熙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当代广播电视概论——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陆晔、赵民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电影语言》——世界电影理论名著译丛(崔君衍 主编) [法]马塞尔·马尔丹 著 何振金 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教材 张凤铸、胡妙德、关玲 主编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电影史纲——传播学丛书》 王晓玉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电影史——中国艺术简史丛书 陆弘石、舒晓鸣 文化艺术出版社 元 中国电影史——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 主编:刘立滨 作者:倪骏 中国电影出版社 22 元 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陆绍阳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4 元 1897-2001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册) 丁亚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 68 元 中国当代电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陈晓云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5 元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卷)(精装本) 程季华 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30 元 中国电影发展史(第2卷)(精装本) 程季华 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25 元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李道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68 元 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朗朗书房·电影场 刘烈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元 银色印记:上海影人创作文选——献给中国电影百年华诞(1905-2005)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家协会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45 元 中国电影艺术史 周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8 元 银色印记:上海影人理论文选——献给中国电影百年华诞(1905-2005)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家协会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55 元 映画年华——中国电影百年讲述 张江艺、吴木坤 北京大学出版社 38 元 中国电影地域纷呈——映画神州 张江艺 吴木坤 北京大学出版社 36 元 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电影丛书 郦苏元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35 元 中国电影史——中国艺术简史丛书 作 者: 陆弘石、舒晓鸣 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概论 李胜利 编著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4 元 影视艺术概论——新闻传播学丛书 倪祥保 苏州大学出版社 21 元 艺术概论——电影学院教材 作者崔卫平艺术概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王宏建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 30 元 艺术概论 孙美兰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元 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西方艺术史论名著)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著 潘耀昌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元 美术概论 岭南美术出版社 45 元 美术新概念—21世纪的人文思考 徐代 学林出版社 27 元 中国电影发展史(精装本) 程季华 主编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中国电影史——中国艺术简史丛书 陆弘石、舒晓鸣 文化艺术出版社 元 中国电影史纲——传播学丛书 王晓玉 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元 中国电影史——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 主编:刘立滨 作者:倪骏 中国电影出版社 22 元 1897-2001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上、下册) 丁亚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 68 元 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陆绍阳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4 元 中国当代电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陈晓云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5 元 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 李道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68 元 银色印记:上海影人创作文选——献给中国电影百年华诞(1905-2005)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家协会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45 元 中国十大戏剧导演大师——朗朗书房·电影场 刘烈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元 中国电影艺术史 周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8 元 影300——纪念中国电影诞生百年 钭江明 主编 南方都市报中国电影百年专题策划 复旦大学出版社 36 元 银色印记:上海影人理论文选——献给中国电影百年华诞(1905-2005)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电影家协会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55 元 映画年华——中国电影百年讲述 张江艺、吴木坤 北京大学出版社 38 元 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电影丛书 郦苏元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35 元 文学理论教程(修订2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童庆炳 主编 李衍柱、曲本陆、曹廷华、王一川 副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元 文学理论教程辅导及习题集(修订二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配套辅导 秦为忠 主编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 元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文艺学与文化研究丛书) 程正民、程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8 元 文学理论教程 主编:赵炎秋 毛宣国 副主编:陈果安 编委:陈湘生、赖力行、禹雄华 岳麓书社 27 元 文学理论教程——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王确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材系列 张少康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6 元 文学理论基础(四川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阎嘉 主编 四川大学出版社 28 元 文学理论(文艺学系列教材)——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刘安海、孙文宪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5 元 文学理论 姚文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下册) 张少康、刘三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元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册) 张少康、刘三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元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第4版)(英美文学文库)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元 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未名译库·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系列 [英]拉曼·塞尔登 编 刘象愚、陈永国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33 元 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影印本)——中国现代文史资料丛书(乙种) 胡适 上海文艺出版社 26 元 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21世纪文学系列教材) 陶东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8 元 《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新世纪电影学论丛 王志敏 中国电影出版社 现代电影美学基础——电影艺术基础理论系列 王志敏 中国电影出版社 24 元 中国电影史纲——传播学丛书 王晓玉 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元 中国电影史——中央戏剧学院系列教材(影视专业) 主编:刘立滨 作者:倪骏 中国电影出版社 22 元 4+1电影(“4+1”英语学习法系列从书)——新东方学校英语文库 主编:杜伟 编著:王荔南、刘华阳 新华出版社 33 元 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经典新读.文学课堂 夏衍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2 元 电影文化诗学——当代影视论丛 袁玉琴 中国电影出版社 26 元 影视法导论——电影电视节目制作人须知(复旦博学) 魏永征、李丹林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38 元 西方电影理论史纲——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 主编:胡星亮 撰稿:胡星亮、周振华、洪宏、李燕、陈捷、张时民 中华书局 29 元 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 陆绍阳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4 元 中国当代电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陈晓云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5 元 电影学导论 陈晓云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18 元 电影表演心理研究——电影学新论丛书 齐士龙 中国电影出版社 元 当代电影理论文选——电影学书系 主编:胡克、张卫、胡智锋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元 当代电视摄影制作教程——复旦博学.当代广播电视教程.新世纪版 黄匡宇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39 元 西方电影简明教程——复旦博学文学系列 潘天强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4 元 世界电影理论思潮——21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 游飞、蔡卫 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影视摄影技术 毕根辉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影视摄影的艺术境界 刘书亮 中国电影出版社数字影视摄影教程 黄会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我觉得电影拍摄制作,大部分还是靠自己在实践中慢慢领悟。书上的东西都太笼统了。祝你能有所成就。。
我有相关电子书~~~英国影视制作基础教程(原理实践和技巧).pdf你要百度hi我,这里发地址,怕删我答案~
郑曙光 ,编辑。男,汉族,1951年10月生,山东莱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山东大学。现任职于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从事编辑工作中,参与编辑、复审的书稿有几十种,作为责任编辑之一的图书《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大画库》荣获包括中国出版界最高奖“中国图书奖”在内的10几项奖项。从事摄影艺术创作近30年。担任《山东画报》摄影记者期间,发表专题摄影报道50余组,其中包括《踏波蹈浪访西沙》等。
演说家黄一鸣黄一鸣,1982年10月30日(农历十月初四)生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九龙镇朝阳村,今日英才教育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曾获得“十佳青年演说家”、“国际职业演说家”、“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著名精英教育专家”等荣誉称号,代表作品有《校园营销精英》、《30天精英演讲速成》、《今日英才》等;另外有“摄影家黄一鸣”与之同名,其为海南三亚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海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日报海南记者站站长,主任记者;还有“美术师黄一鸣”与之同名。中文名: 黄一鸣国籍: 中国民族: 汉族出生地: 四川广安出生日期: 1982年10月职业: 演说家、教育家、企业家毕业院校: 四川师范大学主要成就: 十佳青年演说家主要成就: 著名精英教育专家国际职业演说家大学生创业指导专家今日英才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代表作品: 《校园营销精英》、《30天精英演讲速成》、《今日英才》等经营企业: 今日英才主要作品《中国摄影家黄一鸣纪实作品集》1992年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发行,作品集收入作者黑白纪实作品55幅。1996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摄影专集《海南故事》,获得国内外的好评。1999年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摄影集《黑白海南》。2003年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摄影作品集《时代映像》。作品多次入选新加坡、加拿大、美国、香港等国际及国内大型影展,作品曾多次刊于《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摄影世界》、《中国摄影家》、《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同年参加《今日新加坡》大型摄影活动。1997年参加世界华人摄影家大会(新加坡)。中国摄影出版社、《大众摄影》编辑部于1996年12月召开“黄一鸣纪实摄影作品研讨会”。1997年举办《'97回归看香港》两人展,并出版画册。1999年参加《滨纷的澳门》的拍摄工作。所获奖项1996年被授于海南省“五四”青年奖章。1998年获海南省优秀中青年艺术家德艺双馨奖。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奖。海南省第三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2001年,其作品《移动生命线》获中国新闻奖摄影类金奖。此外,还获第八届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一等奖。第九届中国国际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第九届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两个三等奖项。话说这个我也不认识~·~
李晓英:1953年生于湖南衡阳。1971年考入湖南省株洲市文工团任演员。1980年为全国第一届歌词创作会议摄影,百余幅新闻照片在三十多家刊物上刊登。1982年处女作《野渡》、《淘金》等第一届中南五省大江南北摄影展览。1985年进《大众摄影》编辑部进修并协助工作。《欢快的湘水》、《瓷盆交响曲》入选国际体育摄影大赛并在新加坡展出。同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体育记者摄影学会。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艺术摄影专业学习。赴新疆、西双版纳、西藏采风。作品《梦之花》、《盆摇白浪》、《婷婷玉立》等10幅作品获全国体育摄影竞赛二等奖及人选奖,并入选香港三十五厘米国际公开赛。1991年由湖南地图出版社出版武陵源摄影专著《秀峰天下甲》。作品《小舟撑出柳荫来》、《蓬莱仙境》入选澳门第一届国际影展。1992年主持举办了株洲一澳门摄影艺术作品交流展。澳门6家报纸报道影展盛况,刊出专访《豪放与灵秀的结合一记青年女摄影家李晓英》。同年,获株洲市双文明先进个人称号。1993年由湖南新闻出版社出版艺术广告画册《中国国光》。主持举办《大众摄影》月赛株洲现场评奖活动。1994年主持举办台湾著名摄影家”周志刚、周鑫泉、周鹤辉作品株洲展”。《民以食为天》等30余幅作品,在全国艺术作品展和国际影展中入选并获奖。作品《群峰如黛》获台湾”自由创作”摄影比赛第一名。同年,获台湾中华摄影学会硕学会士。晋升国家级群文系列副研究馆员。1995年随中国摄影家代表团访问台湾,作品”武陵源风光”、”湘西的心灵”、”新疆风情”获一致好评。台湾《中华摄影报》整版篇幅报道《湖南之女一李晓英》。同年,作品《推渡光荫》、《风俗供果》获全国艺术馆摄影比赛专业类三等奖。论文《论摄影构图》、《论摄影艺术的造型技巧》入选全国艺术摄影理论年会。由香港高艺影版公司出版《金融风光》画册。当选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1996年出访乌兹别克斯坦并参加展出。作品《迈出门槛》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中国摄影艺术精品展二等奖。当选湖南省摄影”十杰”。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女职工志愿者”称号。1997年应邀参加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并在洛杉矶举办影展,作品《湘西的心灵》等十幅作品参展,美国《世界日报》、《中国日报》评价李晓英摄影作品“布局和光线的采集都十分讲究,渗透了一种浓厚的历史感,让人回味无穷”。1998年《天地之间》等8幅风光作品入选中国风光摄影作品深圳联展。作品《炊》、《童趣》、《电力机车工厂》入选美国布勒冈州国际影展、美国西北国际影展、台湾三十二届国际影展。同年,论文《改革开放中的群众摄影艺术浅说》、《重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湖南省摄影理论年会获奖。荣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1999年作品《土生土长》、《日子》获文化部摄影群星奖。作品《渔歌》、《缅怀》入选阿根廷国际影展、新西兰国际影展。考取英国皇家摄影协会会士荣衔。出访欧洲八国。作品《老屋》入选”聚焦中国”大型摄影展赴联合国总部展出。当选株洲市摄影家协会主席。2000年2月29日至3月5日《湘西的心灵一李晓英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作品88幅。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文艺报》、《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图片》等30余家新闻媒体报道展览盛况,《人民日报》刊登李晓英专访。2000年6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湘西的心灵——李晓英摄影作品集》。作品《万代幸福》等七幅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据我所知,在报社工作的,一般年薪都有5-7万的如果是记者,可能更高如果是领导,那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无论是浙大出版社还是校外的各类出版社,基本工资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看出版社的效益好不好、每个人的业绩多不多。我一朋友就是浙大出版社的编辑,是普通编辑,年薪5万-10万,应该说在浙大里不算差。有些好的出版社比如浙江教育出版社,业绩最好的编辑年薪可达30万。浙大出版社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好的省级出版社要差,但比一些较小的、效益未见得太好的出版社要好得多。
免费赠送各版本《材料科学基础》教材及相关习题指导啦!!! 教材集锦 《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无机材料科学基础》,陆佩文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潘金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赵杰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教程》,赵品主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张联盟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刘智恩主编,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谢希文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樊先平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 习题集及辅导书 《材料科学基础辅导与习题》上交版 陆佩文主编无机材料科学基础课后习题答案 武汉理工大学张联盟版《材料科学基础》考研高频习 题及解析
这应该是考中科院北化所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研究生指定的参考书中的一部分。全部的有:《高分子化学》潘祖仁编 2004 第三版,化学工业出版社《高分子化学》潘才元编 2001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高聚物的结构与性能》马德柱等编 2004 科学出版社《高分子物理》何曼君等编 2000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建模的算法。去学校图书馆借一两本书就行了,个人感觉没有特定的哪本最好,都差不多。可以看看国外译过来的一些建模的书。当然,还要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数学建模一般用MATLAB就OK了。另外数学中国的网站,你可以注册一个,上面资源还是很多的。
华裔美籍科学家
李政道:Tsung-Dao Lee(1926年11月24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简历: 出生日期和地点 1926年11月24日,中国上海 国 籍 美国 目前职务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学 历 1943-44 中国贵州省,浙江大学 (由于战争,浙江大学从浙江迁往贵州) 1945 中国云南省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由从北京南迁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及 从天津南迁的南开大学组成) 1946-49 美国芝加哥大学,1950年获博士学位 荣誉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2007 日本旭日重光章 名誉学位 1958 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 1969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 1978 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 1982 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 1984 Bard学院科学博士 1985 北京大学科学博士 1986 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 1988 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 199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 1991 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 1992 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 1994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 2006 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博士 工作简历 1950 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 1950-51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5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55 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1955-56 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6-60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0-62 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 1960-6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2-63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963-64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84 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84- 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1986-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 WL)主任 1986- 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 1988- 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 1997-2003 RIKEN-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 RIKEN-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理事会成员 1985-93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事会成员 1990-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 名誉教授 19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82 暨南大学 1982 复旦大学 1984 清华大学 1985 北京大学 1985 南京大学 1986 南开大学 1987 上海交通大学 1987 苏州大学 1988 浙江大学 1993 西安西北大学 1998 上海大学 2000 兰州大学 2002 厦门大学 2003 西北工业大学 特邀讲座和院士 1957 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 1957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61-63 美国Sloan 基金学者(Sloan Fellow) 1962 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1964 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 1964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 美国Guggenheim基金学者(Guggenheim Fellow) 1982 意大利 Lincei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6 华盛顿大学Jessie与John Danz讲座 1994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 麻省理工学院,Herman Feshbach物理学讲座 2003 梵蒂冈Pontifical 科学院院士 2004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委员会顾问 著 作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 Gordon and Breach, 1998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简体字本)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 生平概述: 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自20世纪七十年代初,他和夫人开始回国访问,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了很多贡献。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个人亦喜随笔作画并积极倡导科学和艺术结合。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诞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 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李政道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他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 重要事件年历 1926年 出生于上海 1943年 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年 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年 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年 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 1951年 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 1953年 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56年 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 1958年 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 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 1961年 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 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 1964年 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4年 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 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 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自述摘录 「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忽然有一个胖胖的,十几岁孩子来找我。拿了一封介绍信。信是一九三一年我初到密其根大学遇见的梁大鹏兄写的。梁不习物理,十几年未通音讯了,不知怎样会想起我来。他介绍来见我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学,读过一年级,因为日军逼近宜山,他便奔去重庆。他的姑姑认识梁,梁便介绍李来昆明见我。那时是学年的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联大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程的几位先生商量,让李去随班听讲考试,如他合格,则候暑假正式转学入二年级时,可免他再读二年级的课程。其实这不过是我自己以为合理的办法,并未经学校正式承认许可的」 「李应付课程,绰有馀裕,每日都来我处请我给他更多的阅读物及习题。他求知心切,真到了奇怪的程度。有时我有风湿痛,他替我捶背。他帮我作任何家里的琐事。我无论给他甚么难的书和题目,他很快的做完了,又来索更多的。我由他的作问题的步骤,很容易的发现他的思想敏捷,大异寻常。老实的说,在此后的一年中,我因为自己的问题——冠世(吴博士之夫人——编者)的卧病;每日的买菜,升炉,煮饭;物价的日日上涨,实在没有心绪来预备许多的参考书和题目给他。好在他的天资高,亦不需我的讲解。」 「一九四五年,曾昭抡先生忽然来找我,说军政部部长陈辞修先生、次长俞大维先生,想约我和华罗庚谈谈为军政部计划些科学工作事。我和曾虽是同事十年多,华亦六七年,但都无深交。陈俞二先生,更从未晤面。我所习的物理,亦与实用无关。但想想,去谈谈亦无碍。于是和华去渝,先后见俞、陈二先生。」 「陈俞二先生想知道怎么计划,以有助国防的科学工作机构的意思。我即想了几日,拟就一建议,以为我国人材缺乏,任何计划,必须从根做起,即是:(1)成立研究机构,培植各项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数学,化学人员外出,研习观察近年来各部门科学进展情形,拟一具体建议,计划筹建一研究机构,并即时选送优秀青年数人出国,习物理、数学等基本科学。」 「我拟写的建议,陈俞二先生考虑后,以为可行,即令华和我负责数学及物理二部门。我们并建议请曾昭抡负责化学部门。」 「返昆明后,我告冠世一切经过。谈到推选青年习物理者二人时,冠世和我皆不犹疑的决选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杨振宁已考取清华留美;黄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李政道表示,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二个月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他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忠诚』 (dedication)。」然而对这样一段重要过程,李政道却谈得不多。因为他认为,「我与吴师的关系很长,不是一句可以说得完的,否则也就不重要了。」他承认,吴大猷是影响他最深远的一位师长。 宇称不守恒 1997年5月30日,李政道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在物理学中,宇称守恒意味着左跟右是对称的。” “假如有两个系统,开始时互为对方的镜象,就是说它们的动态是完全是一样的,只是左跟右不一样。宇称守恒是指,除了左右不一样以外,它们以后的发展应该完全一样。” “1956年我和杨振宁在理论上建立了宇称不守恒。 1957年吴健雄的60C实验结果表明,宇称守恒的观点与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的。” 李政道(192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抗战时期在国立浙江大学(当时在贵州省)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50年获博士学位。1950-1951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51-1953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理论物理学教授,1963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李政道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解决了当时的θ-τ之谜——就是后来称为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他们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李政道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贡献。他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是从维熙。
从维熙出生于1933年,河北玉田人,年轻时曾任教师,后任北京日报记者、编辑。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长篇小说《北国草》,长篇纪实文学《走向混沌》等。
作家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从维熙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0月29日7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无论是作家本人签名还是作家出版社发布的讣告都是从维熙,绝对是标准。
问题一:作家出版社怎么样 不知道你是指哪方面的,如果论资质来说,作家出版社与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两个文艺出版社的老牌子。 如果论经营来说,作家的经营还更灵活一点,编辑编印发一条龙,鼓励个人突出,但团体配合和作战不足。 在目前民营文化公司异军突起、占据畅销书榜大半份础的情况下,作家的机制、体制已经显得相对落后。 问题二:作家出版社的书为什么那么贵呀 因为要交税 问题三:如何出版一本自己写的长篇小说,最好是作家出版社出版,我喜欢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一、找到作家出版社,给他们投稿,可网络搜索其官网,zuojiachubanshe/wltg/,然后等他们觉得你作品不错,就会给你出版了。不过,你的作品如果没有十分功力,确保能得到读者喜欢,被选中的可能性不大。你也可以申请自费出版,看作家出版社要你多少钱。不过作家出版社重视自己品格,是否愿意,很难说。 二、找一家印刷厂,自费印刷,要求他们帮助购买作家出版社的书号,然后就算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不过,作家出版社是否愿意卖书号,也是个问题。 三、找一家印刷厂,自费印刷,注明作家出版社出版,就行了。也就是盗版,只要不对作家出版社构成名誉侵害,估计作家出版社也懒得理你,这样,你的理想就实现了。不过还是劝你买个便宜出版社的书号,这样就是正式出版物了,出两本书,你就可以加入作协了,既然你都是作协成员了,再找作家出版社,估计会好一点,不过还是要看实力。建议先写个《蓝高粱》 问题四:作家出版社的作品特点 1、具有高品位文学价值的名家名作;2、具有广大青少年读者群的青春文学;3、具有较高文化含量的文化图书;4、图文俱佳的精粹图书;5、电子类图书。在海外版权引进方面,作家出版社也卓尔不凡,与美国哈勃・科林斯出版社、兰登书屋、加拿大禾林公司、韩国熊津出版社等世界著名出版社合作,引进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版权。 问题五:有作家文学出版社吗,我买了本书,刚开始以为是作家出版社,是盗版吗? 有可能哈,这个出版社・我也没搜索到。如果连出版社都是不存在的,就肯定是盗版啦。 问题六:怎么感觉人民文学出版社 的书质量都不好啊?还是是我买的有问题? 书的质量好坏跟出版社其实关系不大。 今年来陆续购书不少,比如你说的三联,我买很多,但三联的书质量不过硬的也很多,纸张薄、透字更正常,买过本专讲绘画的书,三联的,所有图片都能从背面透出,很影响阅读。。 口碑好的出版社,人民文学、商务印书馆、三联、译文、中华书局、古籍等等我都买到过装帧不好、印刷不好、纸张不好、价格偏贵的书,同样一本书,不同版次,都会有很大的质量差距了,倒是近年来新的出版社,那些还在攒口碑争上游的出版社,做书上或许会更注重质量问题。 但大家为什么还是选择老牌,主要不是纸张、装帧之类,而是编辑、排版,还有书的内容方面,目前还是老牌比较靠谱,新贵出版社做畅销、做特色、迎合大众、追逐流行方面更突出。 所以纸质印刷质量,跟正不正版不是绝对关系,不能作为判断标准。 如果错别字特别多,那倒是铁证。 总之,买书很多年,书价越来越愁人,质量越来越坑人,这是个总趋势,你我未能逮也。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出版社也是场赚钱的,自己多摸摸,多看看,多比较,多混书市,经验多了,也就淡定了。 关于另一个热心网友说的电子书自己印问题,我想提个建议,如果你的生活环境中产生大量可利用的废弃印刷纸,你可以试着自己印电子书,也算是循环利用,如果要用全新印刷纸印,个人觉得不环保,因为一本薄薄的书,要达到阅读感受和书籍差不多,也会耗费很多纸张,希望多考虑。 问题七:之前在网上书店买的 作家出版社的余华的《活着》 书最后有几张大白纸? 买过的告诉我这个是这个就这样 有两个方法可以检查出是不是盗版? 一是看看故事有没有讲完,当中是不是经常有错印刷,错字。 第二个方法是翻到版权页看看开本。用你的页码去除以开本的数量。看合不合台。 问题八:作家出版社的领导介绍 何建明,苏州人。作家出版社社长。著名作家,全国劳动模范。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在部队工作十五年。后转业到北京某中央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1992年起任文学杂志主编。199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至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主编。文学专业和哲学专业研究生。已出版著作38部,改编电影电视8部。代表作品有:《何建明文集》六卷本、《何建明获奖作品集》五卷本;长篇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恐惧无爱》、《中国高考报告》、《落泪是金》、《共和国告急》、《破天荒》、《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大国的亮点》《野性的黑潮》《警卫领袖风云录》《天堂祭》《科学大师的名利场》和长篇小说《东方毒蛇》、电影《西行囚车》、《信天游》、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女囚长》、学术著作《论纪实文学与写作》。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共和国告急》、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落泪是金》、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部长与国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品《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第一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落泪是金》、第二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根本利益》、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国家行动》、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根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获2004年“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特等奖、《野性的黑潮》获第二届全国“宝石”文学奖一等奖、《第二道战壕》获第一届金盾文学奖、《第一一四道国界》获江苏省法制文学一等奖、《大国的亮点》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作品被翻译到十几个国家。其中《中国高考报告》被收入日本、澳大利亚等大学教材。侯秀芬,毕业于人大新闻系。2004年起担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写有:纪实文学作品《神州奇人录》,由北方人民出版社出版;广播剧《晶莹的心》,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全国的地方台播出,获全国优秀广播剧奖;《女部长》(合著),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曾编辑:“林语堂文集”之《红牡丹》、《生活的艺术》;徐迟著《江南小镇》;林杉著《一代才女林徽因》,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曾终审:周梅森著《绝对权利》,长篇小说,获国家图书奖。曾策划:“精致女人”“精彩男人”两套丛书,“精致女人”已出版《林兰英院士》、《凄美的欢颜――三毛》、《一代才女林徽因》、《一代画魂潘玉良》、《一代名妓柳如是》;“精彩男人”已出版《张恨水》、《林语堂大传》、《百年风流――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友情与爱情》。曾与中国大陆出版界同仁一起参加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书展及文学活动。现主持作家出版社的工作,提出“增创新意识,出精品图书,与世界接轨,创一流名社。”的改革思路与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精品力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问题九:矛盾文学奖系列的图书是作家出版社的正宗还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正宗啊 只要内容好,无所谓谁正宗的问题啊!白纸黑字都是确定的。 可能出版难度不同。 问题十:中国青年作家出版社怎么样 没有这家出版社 有中国青年出版社 有作家哗版社 但没有中国青年作家出版社
丛维熙 河北玉田人,1933年出生,195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并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后在《北京日报》担任记者和编辑。自从1957年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后,他顺畅的人生之路突然断裂,文学创作被迫停止,他被发配到外省,辗转各地,在劳改队里度过了20多年。 粉碎“四人帮”后,丛维熙重新开始文学创作,与小说《第十个弹孔》发表几乎同时,他冒着风险,完成了《大墙下的红玉兰》,将大墙内非人的劳改生活剖开在世人面前,开大墙文学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