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新闻标题翻译研究现状本科生论文

发布时间:

新闻标题翻译研究现状本科生论文

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地方名胜古迹汉译英探析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商标的翻译广告语言的翻译论英汉互译中的语义等值问题中西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英汉谚语的理解和翻译浅谈颜色词在英语中的翻译英语比喻性词语中文化内涵及翻译英语意义否定表现法及其汉译浅谈新闻标题的翻译伟大的翻译家严复英语长句汉译简评《简•爱》的几种汉译本英语专业本科论文所涉及的专业方向 (一)英语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该方向着重研究英语语言学及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可着重讨论某一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或某一语言理论在实际生活、教学中的运用。学生可以进行:1.英语修辞研究;2.文体研究;3.英汉比较研究;4.各类语体研究;5.语法研究;6.词汇研究等。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法该方向主要研究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相关的教学指导原则和具体的方法,选题应着重探讨英语教学的方法,可具体到某一课程的教学理念、策略和方法的应用及效度,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学生可以进行:1.英语学习策略研究;2.英语学习焦虑研究;3.英语测试研究;4.英语教学法研究;5.英语教学策略研究;6.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研究等。 (三)商务英语文本研究该方向着重研究商务英语文本文体,语言特点及相关的翻译实践问题。学生可以进行:1.商务英语语言特征研究;2.商务英语文体研究;3.商务英语翻译理论研究;4.商务英语翻译时间探讨;5.商务英语翻译标准探讨等。 (四)翻译理论与实践该方向着重研究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口、笔译理论、翻译标准、原则、方法及技巧。论文选题可选择评论赏析某一翻译家或某一本(篇)著名的译作,或论述某一种翻译理论的技巧在实践中的运用,也可讨论某一翻译现象中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进行:1.翻译理论研究;2.翻译家研究;3.翻译史研究;4.文学翻译研究;5.非文学翻译研究;6.翻译过程研究;7.翻译批评研究;8.翻译的接受与影响研究;9.翻译教学研究;10.翻译标准研究;11.典籍翻译研究等。 (五)英美人文与历史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人文、历史各个方面的具体内容,既可宏观也可微观地研究或比较英美国家的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问题或文化现象或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或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进行:1.英美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研究;2.英美历史问题、历史人物研究;3.英美文化现象研究;4.西方宗教研究;5.西方影视作品研究;6.跨文化交际研究等。 (六)英美文学研究该方向主要研究英美文学史及各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文体与写作风格。论文可选择做某一文学理论或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比较中西文学作品或作家,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或人物角色。学生可以进行:1.文学流派研究;2.作家研究;3.作品评论或分析;4.文学批评理论研究;5.中西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等。

好办,翻译是双语,双文,双文化的产物。因此,好的翻译只能脱裤子放屁重复学习同样的知识技能。比如物理学,在中国物理大学毕业,还要在美国达到物理大学毕业水平,也只能翻译英中/中英的物理大学毕业水平以下的资料,硕士/博士级别的,根本就别想了!是不是一个重要的题目?

论文的介绍怎么写

论文是每一位要发表论文的朋友都会问的问题。论文的介绍怎么写,以下是我整理论文的介绍怎么写,欢迎阅读参考。

1、 引言应含概的内容

引言作为论文的开头,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缘起和提出研究要求的现实情况,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的工作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读者以引导。

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三言两语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展开讨论。前言在内容上应包括: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立题的理论或实践依据是什么?拟创新点?理论与(或)实践意义是什么?首先要适当介绍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据,前人或他人对本题的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及在学术上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明确地告诉读者你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语句要简洁、开门见山。如果研究的项目是别人从未开展过的,这时创新性是显而易见的,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但大部分情况下,研究的项目是前人开展过的,这时一定要说明此研究与被研究的不同之处和本质上的区别,而不是单纯的重复前人的工作。

2、 前言的写作方法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引文的形式标出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用几句话概括即可;在提示所用的方法时,不要求写出方法、结果,不要展开讨论;虽可适当引用过去的文献内容,但不要长篇罗列,不能把前言写成该研究的历史发展;不要把前言写成文献小综述,更不要去重复说明那些教科书上已有,或本领域研究人员所共知的常识性内容。

(4)、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用词要科学,对本文的创新性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

(5)、前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6)、前言的篇幅一般不要太长,太长可致读者乏味,太短则不易交待清楚,一篇3 000一5 000字的论文,引言字数一般掌握在200一250字为宜。

引言书写内容和格式

(1)说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和目的。

(2)说明本研究的起因、背景及相关领域简要历史回顾(前人做了哪些工作?哪些尚未解决?目前进展到何种程度?)。

(3)预期结果或本研究意义。

(4)引言一般不分段,长短视论文内容而定,涉及基础研究的论文引言较长,临床病例分析宜短。国外大多论文引言较长,一般在千字左右,这可能与国外内数期刊严格限制论文字数有关

所谓的引言就是为论文的写作立题,目的是引出下文。一篇论文只有“命题”成立,才有必要继续写下去,否则论文的写作就失去了意义。一般的引言包括这样两层意思:一是“立题”的背景,说明论文选题在本学科领域的地位、作用以及目前研究的现状,特别是研究中存在的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二是针对现有研究的状况,确立本文拟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下文。一般作者在引言写作中存在这样两方面的问题。

1)文不着题,泛泛而谈。一些作者似乎把论文的引言看成是一种形式,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将引言的写作和正文的写作相分离,只是为了给论文加一顶帽子。常见的现象是,一般化地论述研究的重要性,甚至从技术所涉及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谈起,就像一篇领导的讲话稿。就是落脚于研究的主题,也是从宏观谈起到微观结束,停留在一般性的论述较多。显然,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读者无法准确地判断“论文命题”的具体价值,缺少对当前研究状况的概括和介绍,不知道作者的研究与以往的研究工作有什么不同?因此,科技论文的引言必须交代研究工作的背景,概括性地论述所研究问题的现状。对研究现状的论述,不仅是考查作者对资料的占有程度和熟悉程度,更重要的是从资料的全面程度和新旧程度可以判断研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2)引文罗列,缺少分析和概括。引言不仅要反映背景的广度,更重要的是要考查作者对研究背景了解的深度。一般作者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深,在介绍研究现状时往往是列出一大堆参考文献,罗列出不同研究者的不同作法和结论,缺乏作者的分析和归纳,没有概括出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的甚至将一些与本文研究没有直接关系的文献也列在其中,片面地强调资料占有的丰富性。尽管有人认为,对研究现状的介绍不同的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但从论文写作的角度出发,引言的目的是阐述论文命题的意义,而并非是研究资料的综述,尽管综述对读者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因此,应当用作者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研究的现状,特别是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从而引出论文研究的主题。

引言一般和摘要差不多,但是重点在写作的意图和缘由,有引出正文的功效。结构一般如下:

1、写作的意图、缘由

2、论文大致研究内容

3、主要的方法、措施

4、简单的研究结论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写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它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

一、议论文写作三要素

议论文主要包括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论点必须正确。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

三、议论文的写法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论点。

论点通常在文章的第一段提出。

2.要有足够的论据,可以列举生活的实例。

3.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所有事实、原因、理由应紧密地同结论连接

起来。

4.层次要清楚。

5.态度诚恳、友好,因为议论文重在说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在写作手法上以议论为主,但有时也要运用说明、叙述、描写等手法。议论中的说明常为议论的开展创造条件,或是议论的补充;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应是为论点提供依据的因此,叙述应该是概括的,描写应该是简要的。

6.论据要充分

欲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有充分的证据。作者可以列举事实、展示数据、提供事例、借助常识或利用亲身经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二)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三)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

正确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完成所学专业并完满毕业的重要标志。为了进一步帮助大家写好论文,现将一些应规范的问题说明附后:

一、什么是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用以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提出作为考核和评审的文章。学位论文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个等级。

1、学士论文:

学士论文是合格的本科毕业生撰写的论文。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或一个难点,选择题目还应避免过小、过旧和过长。

2、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3、博士论文:

博士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导的指导下,能够自己选择潜在的研究方向,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掌握相当渊博的本学科有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当熟练的科学研究能力,对本学科能够提供创造性的见解,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位论文的总体原则要求是什么?

1、立论客观,具有独创性:

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知和看法。

2、论据翔实,富有确证性:

论文能够做到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所用论据自己持何看法,有主证和旁证。论文中所用的材料应做到言必有据,准确可靠,精确无误。

3、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

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全篇论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判断与推理言之有序, 天衣无缝。

4、体式明确,标注规范:

论文必须以论点的形成构成全文的结构格局,以多方论证的内容组成文章丰满的整体,以较深的理论分析辉映全篇。此外,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

5、语言准确、表达简明:

论文最基本的要求是读者能看懂。 因此, 要求文章想的清,说的明,想的深,说的透,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三、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是什么?

1、论文题目:(下附署名)

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

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四、获取最佳论文选题的途径?

1、选择你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

2、在不了解和了解不详的领域中寻找课题。

3、要善于独辟蹊径,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4、选择能够找得到足够参考资料的课题。

5、征询导师和专家的意见。

6、善于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为读者选题提供了便利条件。

恰当的选题是保证毕业生撰写论文成功的第一步。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能使作者从中获益。而且还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恰当的选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直觉,较高的学术修养和丰富的经验。此外,了解论文写作的相关格式要求,组成部分,追求论文写作的原创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1、准备工作

首先,作者要广泛大量的浏览或阅读近年来发表在各类期刊和学术权威刊物上的文章。如中国外语。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语言与翻译,语言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电话教学,高师英语教学与研究,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等。通过广泛的阅读使自己了解目前学术前沿和科研的最新动态。同时还要弄清楚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及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如:这一领域已完成的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深度,该领域的主要发现及其可能存在的问题或空白等。为了帮助毕业生选题,赤峰学院外国语学院于XX年组织部分教师为该院英语系的03级毕业生提供了选题的方向和建议。以下是其中的部分选题:

1)教学法方向:

1、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尝试。

2、论需求分析在自主学习模式中的作用。

3、在英语学习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与培养。

5、现代中学英语教师的必备素质。

6、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7、初中英语的课堂提问技巧。

8、教师的信念对教学的影响。

9、交际法在语法教学中的应用。

10、在中学开展“英语角”的活动意义及方法。

2)英美文学方向:

1、论《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

2、论《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

3、哈克贝利,费恩的民主精神。

4、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的比较。

5、谈对莎士比亚悲剧人物性格的共性认识。

6、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7、《失乐园》的主题探析。

8、浅谈感伤主义的形成史。

9、“简爱”的艺术价值。

10、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

3)翻译方向:

1、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与归化。

2、商标名称的特点与翻译

3、电影片名的翻译

4、汉英公示语的翻译

5、英文新闻标题及其翻译

6、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

7、从文化角度论汉译英中的变形与求信

8、文学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9、汉译英中不同社会文化信息的转换

10、从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看英汉成语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

4)写作方向:

1、汉语主题化句型在英语写作中的迁移。

2、英汉句式表达之比较。

3、英语写作篇章结构之比较。

4、英语书面表达之母语迁移现象的分析与对策。

5、阅读技能与写作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6、英语修辞的不同倾向。

7、英汉名词性人体隐喻之比较。

8、英汉广告双关语的修辞特点。

9、汉语“双声”与英语“头韵”的跨文化差异。

10、英汉思维差异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此外还有语言学方向、英美国家与文化等六个方向的众多选题供学生参考,帮助学生搞好毕业论文的写作。

2、拟定题目并进行可行性分析

通过浏览阅读文献,作者会获得一定的灵感和启发。结合所提供的选题方向和建议便可拟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了。此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你所拟定的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或能反映该学科领域较为前沿的发展。

如。“汉英双宾语结构差异的认知研究”。“英语双宾语结构的句法研究”。“英汉词汇概念差异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等。

但拟定好题目还仅仅是一个研究的理想,能否如期完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不仅浪费时间,更会丧失信心。所以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文的可行性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

首先一定要估算完成论文所需要的时间。如该选题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出了一学期,则应认真考虑是否适合自己。因为课题完成占用的时间越长,作者就越容易失去耐心和兴趣,同时也很难按时完成任务。其次,还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拟定的题目是否适宜。题目过大,任务过多都是不可取的。

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英语写作与修辞教学策略研究”等题目就太大。覆盖的内容也太多。因为纷繁复杂的题目往往不易突出研究的重点,而且还会使写出的文章杂乱无章。

毕业论文是展示大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一定要严格地把好这一关。做到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发掘。并有所创新。

最后。完成论文所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问题也都是作者事先应该考虑到的问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认真对待写作中的选题。把好这一关对后期论文写作的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论文的组成部分及要求

一篇研究性论文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组成部份:

1)中英文标题。一篇论文必须有中英文标题,而且一定要注意其表达内容的一致性。如:英语学习中接受技能与产出技能的相关性研究(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ceptive skills and productive skills):如果把“英语学习中”死译成(a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ceptive skills and productive skills in english learning)。则英文题目即不简洁、不利落,甚至还会造成误解。因为汉语的“英语学习中”泛指包含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英语的in english learning则容易理解为receptive skills and productive skills,甚至是the correlation或study的短语。表达狭义的学习活动。

当代中国新闻学从1978年结束时处于“非科学的边缘”,到1997年被确立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完成了跳跃式的学科发展,学科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可谓神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新闻学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以智慧手机和移动互联技术为标志的移动网际网路,实现了人和人之间跨时空的即时交流。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依赖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亲人、朋友的依赖,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人的异化。海量的资讯裹挟着我们,承载多样化资讯的媒体“掌控”着我们。

1、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目前对于手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深,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购物等所有的生活都在手机上完成。大学的课堂上不再出现学生窃窃私语或大声喧哗等扰乱课堂的行为,静悄悄的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师生互动的场景在这表面和谐的大学课堂里绝少出现。学生们沉溺在移动网际网路络的虚拟世界里无法自拔已经是现代大学课堂的一个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校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学生在课堂上貌合神离的状态,令老师们头痛,学生管理方面也显得束手无策。

2、充满危险的人际交往

随着手机上网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大学生中也盛行虚拟交往,交往物件也是多元的,既包括现实世界中与自己具有血缘、亲缘、同乡、同学、同事等关系的特定人群,也包括各种陌生人。他们会因为网路世界中的某些共同关注的话题而结识社会上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这就给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新媒体时代,虚拟人际交往中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分享”心理浓厚,他们热衷于依靠即时地理位置资讯交友的移动应用,个人地理位置能轻易被定位,让虚拟社交的人有了更真实的体验,但这种真实性也可能导致现实人际交往的潜在风险。

3、真假难辨的就业渠道

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浏览资讯,释出资讯,这种自由度很大、门槛很低的资讯传播环境极大地唤醒了人们的自我表现欲,表达欲,同时也带来了网上资讯真假不分的问题。面对网际网路上海量的招聘资讯,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显得既欣喜又无奈。网上关于就业招聘资讯数量庞大,但鱼龙混杂,很难辨别真假。

二、改善的新举措

新媒体时代,手机上网受到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热捧,他们的学习、生活、就业都与移动网际网路络紧密联络在一起,在这个虚拟生存与现实生存界限日渐模糊的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入学生的虚拟交往圈,为现实的学生管理工作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网路平台

新媒体环境下,随着手机上网的盛行,媒介对生活的介入和渗透可谓是无孔不入。在这个人人上网,处处分享的年代,教师可以通过手机QQ、微信等进入学生们的虚拟人际交往圈,倾听他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关注他们的生活,以此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提供现实依据。

2、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新媒体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借助移动网际网路络中的社交平台,教师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如今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要为考证、考级发愁,为毕业就业发愁,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情况下,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部门要把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作为重点工作,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在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心理健康辅导。针对个别突发事件,要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疏导学生中的不良情绪。此外,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把不良心理和情绪消灭在萌芽状态。

3、帮助学生筛选甄别网上就业资讯

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毕业求职基本上以网路应聘为主,网上招聘资讯的真伪辨别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新闻专业学生的管理部门可以联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帮助毕业生筛选、甄别真实可靠的招聘资讯。首先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网上招聘资讯中的重复资讯进行剔除,然后借助搜寻引擎,筛选真实的招聘资讯可以搜寻招聘单位的真伪,然后按照学校本身的发展水平即所开设的专业筛选出与本校毕业生相关的用人单位,这样经过了就业指导中层层把关,筛选出来的招聘资讯再经由高校新闻学专业相关院系的学生管理人员,及时地释出到学生的移动社交网路平台QQ群、微信圈等,学生通过手机即可及时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招聘资讯,避免学生自行浏览网路的盲目性,也消除了虚假招聘资讯、传销组织欺到学生的隐患。

4、线上交流与线下沟通相结合

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都比较偏爱虚拟人际交往,通过手机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老师和学生既可以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拘束感,又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是一种最经济的人际沟通。但是线上沟通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人际交流,少了面对面时的丰富表情、动作等,交流的真诚度大大降低,交流内容的真实性也值得商榷。学校要加强对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管控,老师和学生的面对面交流必不可少,只有在师生双方面对面坐下来的时候,老师才能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学生。当然了,线上虚拟化的交流,尤其是移动社交平台的“关注”、“分享”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最新变动,为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打好基础。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重要事宜都与移动网际网路息息相关。他们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获取学习资料,通过移动网际网路购物、休闲,通过移动网际网路上的招聘资讯求职就业,他们的生存高度虚拟化了。这种虚拟化的生存状态对于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方便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无限制”沟通,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控;另一方面,虚拟交往中资讯真伪的不确定,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允许我们回避它的存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者必须着力加强师生间的移动互联,密切师生关系,以期为干预和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加强新闻学专业学生管理提供依据和工具,最终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堂所学习的采访技能以及写作方法等并没有很好进行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课本上或者是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采访技能及写作方法实际的工作中不能运用自如,新闻采写的能力不能很好地体现。我们知道,新闻学也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强 *** 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就业市场接轨,而事实上现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并不多。学不能致用,教育则无意义。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与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总结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思路: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行“体验式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教学组织和设计都过于被动,具体的教学没有达到实效性教学这一目的,因此教学的效率也不是很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一般都是老师来进行事先安排,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埋头苦记笔记。新闻学的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进行的结果就是学生除了记住了笔记,没能激发他们对新闻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要转变以往这种被动式的教学,进而变为积极主动的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不断的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的教学来说,它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要让学生从抄笔记的怪圈中走出来,转动他们的大脑,活跃他们的思维,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广泛的参与进来,让他们在课堂上就体验新闻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能力。以笔者在新闻采访课中的知识点新闻线索的教学为例。在我们进行教学之前,或者是课堂的前十分钟,我们也就可以讲解基本理论新闻线索的基本含义及如何寻找新闻线索。在了解了这些基本的要求之后,我们也就要让学生知晓新闻线索是记者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调查和思考所获得的,从中发现有传播价值的事实。对于课程时间的把握,一定要巧妙的进行设计,其中课堂剩余的三十分钟让学生走出教室,规定他们在第二节课上课之前回到教室,每个同学都需要写出1-3条在三十分钟内发现的新闻线索。不断的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这样一来也可以让学生觉得这种方式很新鲜,都很愿意尝试。在三十分钟过后,我们也就可以让他们陆续回到教室,各自分享自己找到线索。其中有的根据观察找到线索,比如关注学校的展板,了解到最近学校会开展哪些活动,可以跟进报道。当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出去寻找线索,进行采访,这样也给予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去团委了解学校的优秀学生代表情况,可以做人物专访。还有的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找到线索,有学生通过网路了解到蔬菜涨价的资讯,从而找到探寻食堂饭菜价为何稳定的新闻线索。之后老师需要对同学们的找到的线索进行点评,分析利弊。还提示大家,其实同学们今天的这堂新闻课本身也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学生实践讨论加老师点评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体验中的经验获得必定大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内容重要。

改革课程设定,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过程中,相关的专家也指出目前世界范围内新闻教育课程体系从课程类别上分为三大类别,其中主要包括应试性教育、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新闻的专业教育。一般来说,应试性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储备等,其中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重在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从业能力的核心教育体系。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广电新闻专业而言,新闻专业教育是最重要的。新闻学者Glennmott认为,新闻作为一种技艺永远不会被替代。对于不被替代,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掌握新闻传播的主要技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课程设定上加大新闻专业课程的数量,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很好的应用,这样也就可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新闻传播技能。应试性教育是必须的,但在课程设定中应该把握好度。比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中国的新闻传播制度,适应中国的新闻实践。从思想上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这类课程普遍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有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具体课程的设定上要更加科学化,其中对于相同类的课程设定以及门数是不宜过多的,要有选择的进行选择。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变革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尽量的使其多样化,比如电影观摩,课堂讨论等。新闻学科以外的基础知识教育对于今天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而言,是尤其应该受到关注的。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广电新闻专业的课程设定都有一些基础知识教育体系的体现,但是还仅仅的限于文学、广告学、秘书学等新闻传播学相关性较强的学科。从当下新闻人才的需求情况来看,财经类、法律类、科技类等型别的记者需求缺口更大。因为很多新闻院系毕业的学生缺乏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无法进行准确深入的专业新闻报道。由此可见,课程设定中可以适当设定跨学科跨专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减少自己实践中的知识缺角进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竞争力。

加强教学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创造力

在整个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当中,除了基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的管理和考核上也要重视起来,积极做好相关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其中,积极做好考试型别分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知道闭卷考试是最为传统的考试型别,而随着当前教学的改革,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就要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我们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全面分析,其中改革的必要性更为明显。一般来说,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具有更加开放的考核机制,这就要改变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进行考核机制的改革也是对管理模式的一种重要推动,因为考核的改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使着我们的教学管理做出相应的改变。从考核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需要记忆的考核内容必不可少,但是更多的比重应该倾向于实践能力的考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笔者提出如下的课程考核标准:出勤和课堂参与占10%,两次平时课外实践作业占20%,期末理论考试占30%,期末实践作业占40%。与此同时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的。所以,在实现教学与考核的一体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学生对实物操作,是掌握原理和技能的纽带。在教师直接指导下,学生通过实操,在掌握基本理论以及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归纳,是一体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实操验证的原理和掌握的技能,必须通过归纳才能系统化和牢固化,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期末理论考试的题型需要设定为开放式或者讨论式的,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专业领域中的问题。期末的实践作业由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完成,从策划到作业成品,需要团队的分工协作,并将作品在最后一堂课上进行展示。学生将整学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运用到最后的新闻作品中,锻炼他们创作的能力。

结语

总之,随着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创新。对于应用型大学来说,强调专业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新闻传播领域发展的规律,抓住该职业领域的实践性特征进行教学和课程设定。所在最后总结起来即是:首先必须根据业界的需求,明确新闻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有理论基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技能进行操作的人才,具体来说,我们要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当然,在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相关需要探索改革教学模式,将死板的讲授变为充满乐趣的体验尝试,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成新闻作品作为他们考核的主要方式,改变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现状。只有实践能力的充分展现,才能获得较高的分数。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笔者认为,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应用型大学中广电新闻业人才培养存在的学不能致用的问题。

新闻标题翻译论文研究现状

Second, status quo The trademark name for people like commodities as important. For commodities, trade mark is not only a title, but also a symbol of quality, enterprises, trademarks do not have to open more of a salesman. Trademarks competition a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s, have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advertising, w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eeds more stringent carefully and seriously weighed.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from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conducted an in-depth study and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trategy.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well-known brand names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language allows a potential entry point for consumers from knowing the produc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urface of the converter. However, the special case of trademarks, and sometimes literal not a good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trademarks of the original flavor, but also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be unable to target markets and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ts products. Dai-rong (2004) from the start with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notable commercial purposes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the traditional "true" and "equivalent"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unable to adapt trademark translation flexibility not without losing the "letter" or "letter." I should be the desired goal at the top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is a cross-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d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hould focus o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Yuan Zhifa, 2007). Wang 1 (2007) in its "trademark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the text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llowed to trademark product information disclosed; trademark advertising language translation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ultural identity; trademark translation market with the go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 to close problems associated.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also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rademark translation trademark aesthetic values. Trademarks to trigger a potential users better Lenovo.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ch purposes is in the majority. Mei Li (2007)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its "aesthetic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n an article entitled" on the sale of trademarks in produ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ertising, the name of the good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translation, easily overwhelming majority consumers understand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needs and aesthetic capacities, and for them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Trademarks can b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sou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or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tended to explore three areas,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ion, with the sound translated the United States,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effect of translation. (Cuijinqi, 2006) Function on the angles The same information, us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recipients, but it has to have the same effect, which i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f the main principles (Liu Chang-e, 2007). Li Ying (2003), Xiao Hui (2000), and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the trademark should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but should be flexible.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text to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functions. Li Ying in its "equivalen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trademark" trademark i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as far as possible Baoyi or neutral color word, as brief as possible accessibility, innovative and good mind Word. And the lack of regret China's trademark translation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diligence of many research scholars have made notable achievements. But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demark line with the actual us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pproach because too much emphasis on "faithful" and ignored cultural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one-sidedness an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blindness. For example, the trademark is intended to arouse customers better purchasing desire to mark commercial function. Translation sector more than talking about is a trademark translation Alto, shape, the name of the right and so on, and ignored the trademark been accepted by the target market of consumer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s often be asked trademarks and translated language culture does not conform with trademark viol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ustomary usage, and so on. 阿拉伯文到英语朝鲜语到英语德语到法语德语到英语俄语到英语法语到德语法语到英语荷兰语到英语葡萄牙语到英语日语到英语西班牙语到英语希腊语到英语意大利语到英语英语到阿拉伯文英语到朝鲜语英语到德语英语到俄语英语到法语英语到荷兰语英语到葡萄牙语英语到日语英语到西班牙语英语到希腊语英语到意大利语英语到中文(繁体)英语到中文(简体)中文到英语中文(繁体到简体)中文(简体到繁体)

研究新闻英语汉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新闻英语汉译的质量,提升新闻英语汉译的水平,更好地传播新闻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研究新闻英语汉译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提高新闻英语汉译的质量,提升新闻英语汉译的水平,更好地传播新闻信息,满足读者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推动新闻传播的发展。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on...)at present 一般用于学术论文发表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如下: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是什么,其实通俗来说,就是国内和国外对于一个研究对象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是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可以是权威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

所以很明确,国内外研究现状有两种写法,要不就是从相关部门对于研究对象的研究,或者就是从学者对于相关研究现状的研究来写。

正常来说,国内外研究现状都需要大家去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总结学者的主要观点,这里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可以直接从一篇文章的摘要看出来,一个学者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哪些,这样的话,即便你不完整的阅读文章,也能知道文章的主要观点。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从硕士论文里面去摘抄,大家可以找一些和自己题目一样,或者是关键词一样的硕士论文,我们在里面摘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且将这个话改成自己的意思,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

但是注意标注引用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最根本的文章,而不是你参考的这篇硕士论文。找文献去哪里,中文的话我们可以从百度学术或者是知网里面直接观看,主要就是看一篇文章的摘要,因为主要观点都在摘要里。

英文的话,之前有提过从谷歌学术去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很多的国外文献,这里要注意,查找国外文献的关键词,一定要翻译成英文,如果是中文的话,是没办法识别的,然后只需要把相关的英文文献翻译成中文,再去进行总结就可以了。

体育新闻翻译的研究现状论文

毕业设计不会做,抄也要讲究方法作为一个已经毕业了的大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无论是设计成果的研究还是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抄袭。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说的是,做毕业设计难免会有抄袭的现象,但是一定要掌握方法,千万不要盲目的抄完了事,那样做是非常危险的。有的同学看都不看就抄到论文上去了,有的同学拿着别人做完的东西都不研究一下就参加答辩去了。我就听过一个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老师问:“你这段代码是什么意思?”答:“我不知道。”老师又问下一段代码,又不知道,老师问:“这是你做的吗?”答:“不是,老师给的。”其结果可想而知了。你们想想,那些东西都是往届毕业生做出来的,老师们能看不出来吗?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大家都是成年人,我想不用多说了吧。大家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性困难,成果做不出来了怎么办?论文写不出来了怎么办?外文文献不会翻译怎么办?其实这都好办,世界上再难的技术也是人做出来,没有成果就找个现成的东西;论文写不出来就多看几本书,多引用书里的内容;外文水平不高就用翻译软件。总之一句话,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文章转自 众赏文库 毕业设计论文,专业文档下载

这是属于研究领域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进行对比,让人们更好进行判断。

有什么具体要求没有?

体育新闻的话它的领域确实是不一样的,因为新闻的话它是报道时事政治,体育的话,是要我们慢慢的去努力的。

论文翻译中翻译策略研究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语言既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面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提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基于语言的复杂内涵,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就不能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要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翻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内容所涉及到的原语和目标语的文化特征及其差异,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方法,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的最接近原义的译文。翻译难,难就难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与翻译。有些东西在一种文化体系里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另一种文化体系里却是很难理解的;同一个词或成语在不同的国家文化中含义却往往不同。翻译决不是只着眼于语言转换,而是透过语言表层,了解其深层内涵和文化涵义。因此,译者必须深入探明翻译

看看行吗?如果不行再找我,我也在线等~~~~浅议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230 更新时间:2009-3-27 22:28:00-摘 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最主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的。翻译活动体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揭示了文化差异存在可译性。英汉文化差 异主要表现在宗教文化背景、价值取向、风俗习惯等方面,当文化差异现象在翻译中需要保 留或无法求同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阐释、信息的增删等翻译策略。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可译性Abstract:As one major mean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is tig htly related to cultur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reveal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show the translatability in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di 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re reflected mainly in religious cultural background, value orientation and customs and habits. Translation tech nique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liberal translation, explanation, addition a nd deduction can be applied whe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need reserving or cann ot be identified in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translatability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 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承载 文化信息的多方面内涵〔1〕。因此,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译者将一种语言文字所 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而不是简 单地将词和句进行转移〔2〕27。从这一点看,翻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创造性的艺 术。但由于各个民族在政治制度、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存 在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文化差异,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 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表现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 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会 造成翻译的困难。英语和汉语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文化背景的差异欧美人多信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上帝”这 个概念就具有浓重的基督色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宗教背景,在翻译时一味地追求文化的 等值,有时就会造成文化的亏损。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引起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不容忽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道、佛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道 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还有神话中的“龙王”。其中以佛教对我国的文化影响最 大,不少成语就和佛教相关。例如:苦中作乐、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天花乱坠等。如果译 者不了解宗教文化背景,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困难。2.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 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 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 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 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 值千金”、“大树底下好乘凉”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 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 获得成功和安全感。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 科学技术;东方人重悟性、直觉、求同、求稳、重和谐,西方人则重理性、逻辑、求异、求 变、重竞争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各个民族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式创造不同的文化,而这 种不同必然要通过文化的载体——语言得以表达。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常导致翻译中一些词 语的引申义不同,因此,我们要谨防翻译陷阱。例如:汉语中的“拖后腿” ,如直译成英语“pull one's leg”,其意思就变成了“哄取笑某人,愚弄某人 ”。再比如,中国人常用“黄色”表示低级趣味、庸俗、猥亵等,但 我们不能看到“yellow boy”,就译成“下流男孩”,因为这 个短语在英语中指的是“金币”。3.历史、地域、风俗习惯的差异因为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所以区别于对方的“异质”客观存在,而这种“异质”必然要 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英语中不乏歌颂“西风”的诗篇,而汉语中却常有赞美“东风”的诗 句;英诗多抒写“夏日”之丽,汉诗多描绘“春天”之美。这些都与文化的地域性不无联系 。西方人起源于游牧,与奔马感情深厚,因此,在英语中有大量带“马”的习语,如 “a will horse”(工作认真的人), “a dead horse”(徒 劳无益的事),“ ride on the high horse”(盛气凌人)等等。而 中国自古以来 是一个农业大国,成语中很大一部分是农谚,如“众人拾柴火焰高”、“拔苗助长”、“顺 藤摸瓜”等。英汉民族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势必造成观察、认识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就话题的选择来看,英美人交谈忌讳涉及年龄、收入、婚姻、信仰等有关个人的话题,而中 国人见面就会问“你多大了、结婚了吗、收入怎么样”等问题。再比如,英国人对狗一般都 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等。而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都厌恶鄙视它,常常用它来比喻坏人坏 事,如:狗腿子、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等。二、文化差异下的翻译策略翻译不单纯是两种语言在形式上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在交流中的 相互渗透和相互兼容。刘宓庆先生〔2〕20也认为:文化的可译性是由认识的同一性 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和人类思维形式的同一性原理决定的。但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 性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为此,译者就要采取必要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 化信息。1.直译直译是指按原来的意义和结构直接把原语的词句转译成译语的词句,即如何在保持原语形式 的同时不让其意义失真〔3〕。这种方法既可保留原语的民族色彩,又让译语读者能 够接触大量的异族文化,从而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等,都是从英语直译过来并被大家所接受的习 语。再比如:将“挥金如土”译为“spending money like dirty” ,要比选用现成的英语成语“spending money like water”好,这样 既不影响正确地理解原文含义,又保留了汉语的特点。总之,直译重在忠实原文,从内容到 形式追求最大限度的“信”,但决不等于提倡在翻译中搞形式至上的机械转换。直译可以保 持原文形象生动的比喻,巧妙的手法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尤其适用于那些只为某民族所特有 ,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词。 2.意译如直译无法尽显原作风姿或造成目的语读者理解困难,则有必要借助意译。意译是指将别的 民族语言中的无等值物词按照汉语的构词方法和构词成分进行仿照。如将“hold a wolf by ears”译成“骑虎难下”;把“as thick as thieves”译成 “亲密无间”;“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译成“ 本末倒置”。反过来,把汉语的“糟糠之妻”译成“the wife who shared her husband's hardships”;“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译成“ each of us shows his true abilities”等等,都是采用的意译手法。和直译相比 ,意译更注重意义,忽略细节,要求译文自然流畅。换而言之,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实际上就 是“形合”和“意合”的关系〔3〕。3.音译音译适用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等)和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音译中,汉字已经不表意, 只表音。如:“Beatles”是一支60~70年代在英国影响很大的吉他乐队,音译成汉语为“ 披头士”,由这个词我们中国人便可联想到此乐队乐手的形象、风貌。再如:“cool”音译 成汉语“酷”。一个“酷”字把时下年轻人追求新潮、前卫、崇尚与众不同、寻求个性发展 的言行与心态表现的活灵活现。4.阐释越是民族色彩浓重的词语和事物、越是作家个性鲜明突出的地方,翻译越是离不开“释”。 通过下面两段文字的处理,我们可以看到阐释对文化差异的有效弥补。①His wife held the purse string.(他的妻子掌管经济大权。)purse st ring是钱袋子,握着钱袋子即掌握着经济大权。②Since The Book of Poem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I thought I w ould begin this book by speaking of my marital relations and then let other matt ers follow.(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译者为使 原 文涵义明朗化,直接解释说明了“关雎”与“三百篇”的关系及其内容,点出了作品的文化 渊源。5.信息的增删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差异,在双语转换中,有时为了求得源语与译入语的表达在概念上的一 致,译者常常需要在语言形式上作适当的变通。这既利于突出译文中语言的合理性和规范性 ,也便于读者认同和接受源语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这种“变通”具体可体现为信息的增补 与删减。例如:①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 och of incredulity.(这是一个隆盛之世,但也是一个衰微之世;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但 也是一个愚蠢的时代;这是一个有信仰的新纪元,但也是一个充满怀疑的新纪元。) 译文中添加了3个“但也是”,成功地反映了原文所描述的种种对比和矛盾,如不做这样的 增补,则无法连接上下文,亦无从再现源语风格。②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 would go out and get drunk.(星期五发薪日到 了,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译文中如不增加“发薪日”,读者往往会产 生迷惑。在英国星期五是发薪日,这里的增补,使得“星期五”具体化,也让文化信息一目 了然。③In the street below a peddler was crying his wares.(房子下面有个小贩在 沿 街叫卖。)译文中略去“他的货物”几个字,不但无损原文的语义,而且更生动的再 现了源语中的情形。④ …because he used to lend money to people in distress, and would neve r take any interest for the money he lent…(因为他常常借钱给那些有急难的人,从来 不要利钱。)译文中将原句末尾处的介词短语连同其中的定语从句通通略去,仅用一 个“利钱”与之对应,简练地传达了源语的语义和风格。由此可见,要做好传译,译者必须时时牢记信息增删的目的,并以之为准绳,认真对照两种 语言,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增则增,该减则减。同时,还要协调好信息增补与删减之间的关 系,掌握好“度”的问题,决不能无中生有或随意舍弃。三、结语综上所述,汉英两种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承载不同的文化,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 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要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译者除了要具备对两种 文化的领悟、感应能力以及对两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 力使自己具备原作者所具有的理想、感情和意境。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译者,要根据不 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 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参考文献:〔1〕李源.英汉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8(2):78-82.〔2〕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3〕孙晶.直译、意译翻译与归化、异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3):3 36-337.

Second, status quo The trademark name for people like commodities as important. For commodities, trade mark is not only a title, but also a symbol of quality, enterprises, trademarks do not have to open more of a salesman. Trademarks competition a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s, have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advertising, w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eeds more stringent carefully and seriously weighed.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from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conducted an in-depth study and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trategy.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well-known brand names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language allows a potential entry point for consumers from knowing the produc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urface of the converter. However, the special case of trademarks, and sometimes literal not a good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trademarks of the original flavor, but also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be unable to target markets and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ts products. Dai-rong (2004) from the start with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notable commercial purposes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the traditional "true" and "equivalent"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unable to adapt trademark translation flexibility not without losing the "letter" or "letter." I should be the desired goal at the top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is a cross-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d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hould focus o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Yuan Zhifa, 2007). Wang 1 (2007) in its "trademark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the text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llowed to trademark product information disclosed; trademark advertising language translation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ultural identity; trademark translation market with the go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 to close problems associated.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also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rademark translation trademark aesthetic values. Trademarks to trigger a potential users better Lenovo.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ch purposes is in the majority. Mei Li (2007)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its "aesthetic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n an article entitled" on the sale of trademarks in produ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ertising, the name of the good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translation, easily overwhelming majority consumers understand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needs and aesthetic capacities, and for them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Trademarks can b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sou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or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tended to explore three areas,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ion, with the sound translated the United States,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effect of translation. (Cuijinqi, 2006) Function on the angles The same information, us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recipients, but it has to have the same effect, which i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f the main principles (Liu Chang-e, 2007). Li Ying (2003), Xiao Hui (2000), and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the trademark should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but should be flexible.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text to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functions. Li Ying in its "equivalen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trademark" trademark i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as far as possible Baoyi or neutral color word, as brief as possible accessibility, innovative and good mind Word. And the lack of regret China's trademark translation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diligence of many research scholars have made notable achievements. But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demark line with the actual us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pproach because too much emphasis on "faithful" and ignored cultural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one-sidedness an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blindness. For example, the trademark is intended to arouse customers better purchasing desire to mark commercial function. Translation sector more than talking about is a trademark translation Alto, shape, the name of the right and so on, and ignored the trademark been accepted by the target market of consumer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s often be asked trademarks and translated language culture does not conform with trademark viol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ustomary usage, and so on. 阿拉伯文到英语朝鲜语到英语德语到法语德语到英语俄语到英语法语到德语法语到英语荷兰语到英语葡萄牙语到英语日语到英语西班牙语到英语希腊语到英语意大利语到英语英语到阿拉伯文英语到朝鲜语英语到德语英语到俄语英语到法语英语到荷兰语英语到葡萄牙语英语到日语英语到西班牙语英语到希腊语英语到意大利语英语到中文(繁体)英语到中文(简体)中文到英语中文(繁体到简体)中文(简体到繁体)

Second, status quo The trademark name for people like commodities as important. For commodities, trade mark is not only a title, but also a symbol of quality, enterprises, trademarks do not have to open more of a salesman. Trademarks competition as a special language symbols, have their differenc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advertising, w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needs more stringent carefully and seriously weighed.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from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ngl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rademark conducted an in-depth study and research, and put forward some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strategy. Cultural perspective In international trade, a well-known brand names faithful translation of the language allows a potential entry point for consumers from knowing the product. "Lite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 is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urface of the converter. However, the special case of trademarks, and sometimes literal not a good expression of the cultural trademarks of the original flavor, but also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may be unable to target markets and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ts products. Dai-rong (2004) from the start with cultural factors, on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notable commercial purposes in the Western culture and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 the traditional "true" and "equivalent" transl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unable to adapt trademark translation flexibility not without losing the "letter" or "letter." I should be the desired goal at the top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 Translation is a cross-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ad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should focus on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Yuan Zhifa, 2007). Wang 1 (2007) in its "trademark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of the" trademarks in the text of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allowed to trademark product information disclosed; trademark advertising language translation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ultural identity; trademark translation market with the go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rn to close problems associated.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There are also many scholars believe th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rademark translation trademark aesthetic values. Trademarks to trigger a potential users better Lenovo.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ch purposes is in the majority. Mei Li (2007)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in its "aesthetic perspective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in an article entitled" on the sale of trademarks in produc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vertising, the name of the goods it is necessary to use a translation, easily overwhelming majority consumers understand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also the aesthetic needs and aesthetic capacities, and for them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religious beliefs and customs. Trademarks can be aesthetic features of the sou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orm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States intended to explore three areas,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the courage to innovation, with the sound translated the United States,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rket effect of translation. (Cuijinqi, 2006) Function on the angles The same information, us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different recipients, but it has to have the same effect, which is equivalent translation of the main principles (Liu Chang-e, 2007). Li Ying (2003), Xiao Hui (2000), and other people think that the trademark should not rigidly adhere to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but should be flexible. The trademark translation and text to produce the same or similar functions. Li Ying in its "equivalen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word trademark" trademark in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as far as possible Baoyi or neutral color word, as brief as possible accessibility, innovative and good mind Word. And the lack of regret China's trademark translation After several decades of development and through the diligence of many research scholars have made notable achievements. But research in the field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 Translation Studies trademark line with the actual us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pproach because too much emphasis on "faithful" and ignored cultural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one-sidedness and o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blindness. For example, the trademark is intended to arouse customers better purchasing desire to mark commercial function. Translation sector more than talking about is a trademark translation Alto, shape, the name of the right and so on, and ignored the trademark been accepted by the target market of consumer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rademarks often be asked trademarks and translated language culture does not conform with trademark viola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customary usage, and so on.

政论文翻译研究现状

产值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2021年中国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数量达到9656家,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806家,企业总产值也实现稳步增长,达到554亿元,与2019年相比上升了。

从企业规模来看,截至2021年底,中国语言服务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仅占总数量的,而注册资本在0-10万元的企业数量占到了总数量的;整体来看,中国语言服务行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从产值分布来看,注册资本在100-500万元的1265家企业创造了亿元的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是行业的中坚力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翻译业务显著增长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计划的不断推进,国内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关翻译业务量也显著增长。2021年,阿拉伯语、俄语、德语、英语和白俄罗斯语为语言服务市场最急需的五个语种。

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集中在广东地区

2021年,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达252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在广东分布最多,占到了总数的。从企业性质来看,具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业务的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占比为,外资企业与合资企业占比均为,而国营企业占比仅为。

翻译与语言服务行业向多元化发展

2015年以来,中国语言服务企业翻译业务涉及的主要领域由化工、机械等制造型产业逐渐过渡到科技和教育类产业。2015年排名前三的翻译领域为法律合同()、化工能源()和机械制造(),而2021年排名前三的翻译领域为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和知识产权()。翻译覆盖领域更加分散、多元,反映了我国语言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篇一:翻译行业现状分析报告

专业才是王道

--20xx年翻译行业现状引发的思考

通过对翻译行业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翻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翻译已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尤其随着中国大陆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兔八翻译认为,20xx年翻译行业存在以下现状:

1、由于认为翻译市场有暴利可图,大量不具备翻译能力和经验的人混入了翻译者之列。而实际上,目前注册一家翻译公司,并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资质证明,以至有些媒体曾将经营翻译公司同开洗衣店并列为“投资几万元”即可实现的“致富捷径”。如此低的入行门槛使这个行业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翻译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译文质量低劣。

2、目前国内市场翻译小企业多、大企业少,年营业额超过500

万元的翻译机构和企业寥寥无几,而且这其中没有知名的翻译品牌,无法对市场起到良好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当国际翻译巨头Trados等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时候,中国翻译企业基本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无法拿出与之相当的`产品与服务抗衡。

3、缺乏整体质量流程控制,现在的各种翻译机构和企业中90%

以上的,都还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的阶段。没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没有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整体的翻译质量不高,其结果就是大大影响和阻碍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广泛深入交流。举例来说,翻译的问题甚至影响到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就认为,中国近百年无获奖者的关键问题是没有好的英文译本。

4、翻译服务竞争十分激烈,但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压低成交价格等低层面的竞争手段,导致市场陷入始终无法做大的恶性循环。全国以专业翻译注册的各类翻译企业有3000多家,但据估计,以咨询公

兔八翻译行业调研室

司、打印社等各种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单位有数万家之多。依靠低成本的、无从业资质的人力资源,胡翻乱译,原本已经很低的翻译价格被一压再压,很多非正规的“翻译社”的收费还不及正规企业的一半。盲目的价格之争使大量优秀的翻译工作者离开了翻译行业,大量劣质的翻译产品充斥着这个行当。

5、具备专业能力的翻译工作者获得合理报酬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不得不花费在翻译之外的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再证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进行的工作和提出的稿酬标准是必要而合理的。

6、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观念的尚未转变。长期以来,翻译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投入高而附加值低的事业。即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对“翻译也是一种产业”的观点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政府部门、企业机构在获取外语资料与信息时,宁可找自己人处理进行“内部消化”,也不愿意找专业的翻译公司寻求服务。事实上,在国际市场大分工、大合作,商机稍纵即逝的今天,内部消化远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高效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需求,一味求省图快,反而给本单位的经济利益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这种大背景下,兔八翻译也不断思考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上,我们以诚信为立业基石,坚持诚信务实的经营理念,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专业翻译服务。秉持一译二改三校四审的原则,带领我们的专业团队立足于翻译市场上,专业才是王道。你呢?你有没有也在考虑自身的发展之路该怎么走。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翻译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研究视野也更加开阔,但在理论建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了国内翻译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以期能对以后的译学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翻译研究 翻译标准 多元化视角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翻译作为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精神桥梁正在与社会各领域发生着更为广泛的联系。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翻译研究艰难但迅速地跨越了从对“信达雅”无休止的争论,乃达、纽马克、卡特福德等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入,到对巴斯特等的多元系统、操纵理论、女性主义等翻译思想或流派的评价和接收过程。研究著作不断涌现,翻译理论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研究范围不断扩大,视角也日趋多元化,方法与手段也更为客观、科学。 1 科学观与艺术观的统一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都陷于诸如形与神,直意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经验主义的二元对立中,而近十多年来引起翻译界激烈争论的当数有关翻译性质的科学观与艺术观。 在《中国翻译》杂志上,劳陇(1996)声称“翻译活动是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所以翻译活动不可能成为科学。” 而唯一正确的道路是:“我们必须在翻译实践的基础之上,集中力量,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翻译理论的基本问题,即Why(为什么),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广泛的研究,达到共同的、一致的、正确的认识,然后在这个可靠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来。” 无独有偶,就在同一年,林璋(1996)对翻译和翻译学、科学与艺术等基本概念作了论证,并争论说翻译是一种行为,“翻译始终都在处理聚合关系,对聚合关系的处理贯穿翻译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翻译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科学,只是一种技能,而研究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翻译学毋庸置疑是一门科学。 相关科学,特别是语言学的发展,促使翻译研究沿着科学方向深入探索,但长期以来,人们基本上是凭借他人或自身的经验进行翻译,大多数论著也不过是经验的总结。从这个意 义上来讲,翻译还只是处于“前科学”阶段,所以许钧(1996)认为翻译是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 究竟翻译是艺术、科学、还是技巧?这简直比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还麻烦,因为翻译可以指翻译活动、翻译行为、翻译现象、翻译方法等。抛开概念的含糊不论,一种艺术未见得不可以有理论。就译者必须运用语言重塑原文中的形象而言,翻译应当是一门艺术;但翻译又不仅仅是艺术,译者的“生命”源泉在于原作之中,译者绝不能只凭直觉,任意发挥,他还得借助语言逻辑去正确理解,因此无论何种翻译都要讲点儿科学。在翻译过程中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与灵感思维是同时运用的,从这点上来讲,翻译应该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故翻译理论研究应彻底摆脱“科学观”与“艺术观”的二元对立(蔡新乐,2005),从而为为翻译理论的建构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2 翻译标准多元化 翻译标准是翻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自严复的“信达雅”后,郁达夫从译者的角度提出了“学思得”三字标准。著名的还有林语堂的三字论“信顺美”、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说等,但译界公认,这些传统的翻译标准纯属“经验式”、“随想式”的散论,缺乏系统性,精密性和可分析性,而且始终没能摆脱严复的“信达雅”的框架(陈福康,1992)。 在批判继承传统翻译标准的基础上,王东风(1996)对严复的“雅”作了新的阐释,认为“雅”属于言语美,并指出言语美在不同的语体中主要有三种美学形态,即日常口语交际注重的伦理美;公文、科技和政治语体中的规范美;文艺语体追求的艺术美。刘宓庆(1996)则从美学的角度,提出翻译的三条语言审美标准――“真实性”,即对应(equivalence),包括语言的形象对应性;“清晰性”,即条理思路清楚,立意、陈词明晰;“约定性”,即译语的用词要符合约定俗成。 当今一些学者以客观上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译作为由,主张译者放弃对忠实的主观追求。对此,曹明伦(2006)旗帜鲜明地指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永远不会过时,因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从来就是译者主观上的自律准则,也是人们评判译作质量好坏的客观准绳。当代翻译界仍以推陈出新的方式使用“忠实”这一术语,坚持这一概念,甚至德里达的英文版译者也提出了“忠实原则系统”。 当下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并不存在,翻译标准是多元互补的。辜正坤先生(2003)认为:“由于翻译具有多重功能,人类的审美情趣也具有多样性,读者译者具有多层次,翻译手法、译作风格和价值因而势必多样化,而这一切终将导致翻译标准的多元化。” 这一见解可谓是高瞻远瞩,颇具客观性。的确,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翻译标准也必将呈现多元化。 3 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使译学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翻译研究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诸如文化学、传播学、哲学、思维学等都和翻译研究息息相关,这促使译学由单纯的学科内部研究转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一如周方珠(2005)所言,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传统译论的藩篱,将众(下转第171页)(上接第140页)多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使其形成多元框架,从而对翻译起到普遍的指导作用。 以往的翻译研究大都是对语言的转换过程进行探讨,较少触及到翻译问题的根源,所以很难从本质上揭示翻译的基本规律,而近年来从思维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与日俱增。“实际上,作为一种跨语际的交流活动,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变化的表象操作,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思维模式的转换过程(刘金龙,安全勇,2006)。 翻译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语用过程和思维过程,其中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特点,所以深入研究人脑的思维活动将是译学研究的突破口。 语料库翻译和机器翻译研究在国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相关文章也是层出不穷,诸如“语料库翻译研究的历史与进展”(刘敬国,2006)让我国的读者对西方语料库的研究获得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刘群的“机器翻译研究新进展”(2009)则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际机器翻译,特别是统计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这些研究都更好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新视角。 4 结语 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多年的翻译研究作了简要概括,而翻译理论技巧,翻译评论等其他方面未能一一涉及。总的来说,中国的译学研究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译学理论的建构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强。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的译论还是西方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往往只满足于诠释和效仿,因袭多而创新少,证实多而证伪少。其次是大多数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化及文学方面的单一的静态的零散对比研究,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在高层次上研究翻译的功能,或借用心理认知和科学理论深入研究翻译过程的成果却很少,还有待于系统完善,各学科交叉研究与整合有待深入探讨和发展。特别是在语料库翻译研究方面,同西方相比,我们尚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文章仅限于泛泛地对语料库翻译研究进行介绍和评价,而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翻译研究却严重不足。 从国内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来看,21世纪的译学工作者似乎更需要学会批判性地继承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译学理论,并结合实际进行理论创新,将外来的理论本土化,站在跨学科的角度,不断推进中国的翻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