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到了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夙慧篇》中的一则故事:当初晋元帝突发奇想,想要考一考身为太子的晋明帝司马绍。于是,他把司马绍叫到榻前,问他:“长安、太阳哪个更远?”他想了想,答道:“太阳。我听说过有人从长安来,却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晋元帝大为诧异:“这个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与众不同。”后来,晋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们提到了此事,又问司马绍:“太阳、长安哪个更远?”司马绍不加思索地说:“长安。我抬头就可以看见太阳,环顾四周却看不见长安。” 作为一个有科学常识的人当然知道:太阳离他的距离要远远大于长安理他的距离。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时答了“太阳”。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语更富哲理——长安看似比太阳离他更近,实际上在他的心里,长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阳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才会说太阳近而长安远。 其实,没有所谓的“最遥远的距离”。最遥远的距离是物与心的隔阂(当然也包括心与心的隔阂)。 《庄子·齐物论》中有这么个故事:有一次庄子睡觉,忽然做了个怪梦。在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儿飞东,一忽儿飞西,在草丛花枝间翩翩起舞。要说快乐呀,那真是快乐极了!...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喜欢我的关于《幽梦影》的读书笔记,其实中间有些是开玩笑写的,他们说描述得还蛮准的,我觉得大家看了高兴就好。今天上午泥巴问我说我自己像什么,我说像魏晋文章吧,样子很端正,内心很自由。
既然大家喜欢,我就慢慢地把我另外一些读书笔记放上来,但是可能没有那么有趣,也比较多是关于文学和历史的东西,而且我打字慢,没有耐性,所以速度应该不会快。
同时我也会推荐一些我看过的不错的,对我有影响的,与之相关的文章给大家,跟我最好的朋友们分享读书的快乐。
《世说新语》的《容止》是我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是我在整本书里面发现的最有意思的一篇。当初在选题的时候,我原本没有打算写这个主题,但是按照我的个性,写我最想写的篇目说不定会“出界”,最后从我的兴趣角度选了《容止》这篇。我的论文完全是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的,不用涉及太多的立场问题,也没有太深入,充其量就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兴趣。最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还蛮开心的,有点意犹未尽,但是论文的分数很一般。
而整本书一共有三十几篇,我都有写一些笔记。有些写得很长,反正全部打进电脑里面应该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做一点,是一点,看看最终可以做到哪一篇。
依旧沿用世说新语一贯风格,以问答的形式、简洁的形式对当时名流进行评价。而评价的不仅是品德、才能,还有精神、气质、修养等多个方面。正如人的躯体可以腐朽而人的精神却可以长留天地一样,此书也因为记载下那些风神俊秀、气度宏伟的人物而流传千古,常读常新。从前三则故事中就可见出本篇体例:
第一则说的是陈仲举、李元礼二人不相上下,人们莫衷一是。蔡邕认为,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则对部下严格,而犯上难,“摄下易”。于是当时的人把陈仲举列为“三君之下”,把李元礼列为之首。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也并非一事,要目光如炬,还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凤雏庞统与伏龙诸葛亮齐名,但在流传下来的功绩、故事远没有诸葛亮多。第三则故事,顾劭请教凤雏,自己和他相比如何,后人可以从凤雏自己的回答中了解知道凤雏是何许人也。凤雏认为,自己在早就化育社会风尚,与时代起落沉浮方面不如顾劭,而在讨论王霸事业的各种策略,观察祸福的契机关节上面,顾劭不如自己。由此可以推断,顾劭只是一般的官员而已,而庞统足可以成为政治家、哲学家。如果用围棋来比喻,顾劭是一般九段棋手,而庞统则是超一流棋圣。
世说新语的语言多用口语,因而很鲜明、清新、生动。比如把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狗”并不是贬污之意,按照文中解释,“知古人之视犬,仅下龙、虎一等”。
说到书的本身,《世说新语》主要记录的都是魏晋人士,很少写到吴蜀两地,这两个地方比起建安,少了很多风流气象,也许是还没有怎么开发,多是蛮夷之地,诸葛亮要七擒孟获才搞得定一个小地方,说明当时的西南是相当难治理的。而北方经过两汉的开发,虽然饱经战乱,但是经济上相对富足,还是蛮多文化活动的,曹操几次发布《求贤令》,在他的周围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也出了些不错的文章和诗文。
魏晋多战,北边疆域长治不安,曹丕和司马家的人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登上帝位,所以不能以“忠”治国,只好大大地推行“孝”,治国的理念就好像不能像两汉那样完全利用儒家的思想,相对比较自由。同时可能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因为曹家人和司马家人的性格,宁可错杀,绝不放过,魏晋流行肉体消灭,就是不管怎样,先杀了再说,快刀斩乱麻,少了很多麻烦,所以魏晋名流得善终的很少。
在这种大背景下,魏晋人的个性和这个时代的风尚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一边追求功业,一边注重享乐,一边感叹人生太短促,一边炼丹服药求长生,他们可以一边进行最奢华的享乐,又在同时涌上很虚无的悲伤。男人都抹粉,装娇弱,带花囊;女人则追着漂亮的男人满街跑,总之很有趣。
在写魏晋的文章中,我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推荐给大家看看,题目很复杂,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非常有名。他比我阐述的透彻多了,也高级多了,我只是觉得好玩,我对魏晋的理解很多都源于这篇文章。而鲁迅先生是魏晋文学和历史的专家,他有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专门写《世说新语》的一篇,我稍后再介绍,这次要放上来的是他的一篇演讲稿,更加口语化,是一篇很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魏晋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文章。每次看他的文章,都会觉得,写得真好,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写得这样好。其中介绍的书都很值得去读,而且他对曹操的评价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具有开创性的。再就是他的文章后都有很详细的注解,非常大的工作量,很严谨的态度,让人非常敬佩。
今天读《世说新语》又读到这么一则,觉得挺有意思,特抄录如下: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每读古文,古代人物的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出口成章的本事总是令我叹为观止。曹植、诸葛亮等妇孺皆知的人物自不必说,就说这则中提到的蔡洪,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算不得什么人物,可口才却甚是了得。蔡洪初到洛阳,不免有人欺生,讥讽他是来自偏远地区的乡下人,乡巴佬,而且还是亡国奴,有什么本事到我们这里来争饭吃?且看好个蔡洪,不慌不忙,应对自如。先打个比方,夜光宝珠不一定都出自于孟津之河,一个巴掌都握不过来的璧玉——可见其价值连城——也不一定都得去昆仑山去采。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说好东西,有价值的宝贝哪个地方都有,你洛阳有人才,我吴楚之地就没有?我蔡洪就是也。真是狗眼看人低!接着举例论证(对不起,教语文教出毛病了,张嘴就是酸溜溜的术语):再看人家大禹、周文王,算不算人才,他们都是哪个大地方的人啊?都不是嘛。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地方都很偏嘛。可见,小地方也是能藏龙卧虎的。圣人贤人哪里有个固定的出产地呢?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蔡洪吴楚之士怎么啦?最后反戈一击,雷霆万钧:你们觉得自己出身不错是吧,觉得是洛阳大城市的人有优越感是吧,“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想当年,武王是把“顽民”迁进洛邑,说不定你们的祖先就是那些“顽民”,你们也不过是“苗裔”,还不如我呢,有什么可拽的?至此,一场完美的反击战落幕,蔡洪同志大获全胜。
综观整个过程,蔡洪也不过说了三句话,却句句出之有据,结结实实,入木三分,不容人辩驳。而且,三句话三个角度,辩论技巧高明之至。想衷心说一句:蔡洪同志,youaremy偶像!
近来,高三毕业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我也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了《世说新语2·刘墉教育秘笈》一书,颇有齿颊留香、余味悠长之感,自觉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在我国——韩国也有一定的认识,地位。学这门课前我只知道它的书名而已,可通过这门课我才学到它所提到的东西。对一名留学生来说读一本中国的文学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实在很难,但我个人认为,作为学汉语的,学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非常值得读一读。《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刘墉,是一双优秀儿女——刘轩和刘倚帆的成功父亲,也是台北青少年谘商中心的创办人,对于当今时代受教育的主体“新新人类”确实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卫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更用积极的行动践行。全书总计48篇,内容丰富,有日常沟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处理,有学习方法的建议,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导,生动实用,深入浅出,轻松幽默如话家常,谆谆教导又似醍醐灌顶。对于受教育者“新新人类”来说,本书确能引领他们认清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教育者尤其是老师来说,确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担负起培养新一代社会接班人的重任。
全书首起尾合,浑然一体。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对象的两个特质:第一,新新人类的平均寿命长得多;第二,新新人类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第一个特质意味着新新人类必须坚定终生学习的理念;第二个特质决定新新人类的个人意志品质,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熟悉了教育对象的特质,才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前提。第48篇则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教育新新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方法(原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更懂事、更成熟、更体谅、更宽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积极、更快乐”,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则)是“教‘新新’人类做‘心心’人类,有爱心”。我以为,生活的目的.是积极、快乐,教育的目的更该是积极、快乐。哭着过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类是用“心心”来完成的。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
第2篇至47篇,刘大师具体地谈到了教育新新人类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们快乐、追求并体验成功,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适应未来的时代。每一个案例都阐述了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试举几例。
什么是成功?这是教育的出发点。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谓的考高分,而是“从生下来起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刻都在寻找快乐”。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才变得灵动深入了。当然,这实在是一种理想状态,真正实施起来恐怕是要饱受诟病的。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地贴近本质。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如何达成效果的最大化?“拥抱是心灵的沟通”,看似肉麻,实则切实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进入考场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师、班主任握手甚至拥抱。其实,这哪里是握手、拥抱呢?这分明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是一次心与心的无声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学校的高考成绩便是明证。多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多低下头来和学生说话,这才是交心、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啊。
“别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长、老师,其实都有一种想法,怕孩子太小,阅历不丰富,办事没经验,所以,总是不敢放手,偶尔放手,还总是跟着身后,帮着擦未净的屁股。一直这样下去,孩子何时才能长大?正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加强磨练,丰富阅历,增长经验,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练的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需要关注的是:错误犯了以后,谁该面对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勇敢地担当,才是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树立起来的意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啊。
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
《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
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的不随意。当然我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只不过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罢了。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还会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启人深思的地方。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 as a major speech recorded in anecdotal notes Wei novel, is known as Lu Xun: "the end of a Celebrity's〕 〔textbook." The imag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elebrities of later generations. However, as the book, which Quan Chen a unique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scussion has always been rare. As Wei and this particular period of history when people judge people by the unique standards.世说新语 the authors create a colorful personality to our full Quan Chen image. In this pap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Wei and Jin periods, and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image of Quan Chen Quan Chen, and portray the image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aspects, 世说新语in Quan Chen image.
世说新语 as a major speech recorded in anecdotal notes Wei novel, is known as Lu Xun: "the end of a Celebrity's〕 〔textbook." The imag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elebrities of later generations. However, as the book, which Quan Chen a unique and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scussion has always been rare. As Wei and this particular period of history when people judge people by the unique standards.世说新语 the authors create a colorful personality to our full Quan Chen image. In this paper,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from the Wei and Jin periods, and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image of Quan Chen Quan Chen, and portray the image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aspects, 世说新语in Quan Chen image.
分为好几部分,如教学类的,文学类的等等,每部分题目不一,大约在交论文前一个月,他们会给你寄一本书,当然题目并不一定必须从这里面选。题目太多,不方便一一输入,转发几个相关题目吧~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一)、美学1、论自然美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3、论优美4、论崇高5、悲剧理论研究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12、喜剧性研究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14、审美时尚研究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17、美的民族性研究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二)、文学理论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2、文艺政策研究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4、文学语言研究5、文学风格研究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7、艺术灵感研究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2、古希腊戏剧研究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影响研究4、但丁研究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8、弥尔顿诗歌研究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10、歌德研究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2、拜伦研究13、雨果研究14、普希金研究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16、《红与黑》研究17、《人间喜剧》研究18、狄更斯研究19、果理研究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21、易卜生研究22、托尔斯泰研究23、海明威研究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25、卡夫卡研究26、圣经文学研究27、《沙慕达罗》研究28、《一千零一夜》研究29、《源氏物语》研究30、泰戈尔研究31、川端康成研究32、大江健三郎研究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16、《伤逝》再解读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30、废名小说艺术论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运用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37、《围城》新论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44、冰心“小诗”简论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53、巴金《寒夜》新论54、郭小川诗歌论55、贺敬之诗歌论56、李瑛诗歌论57、论闻捷的爱情诗58、论李季的诗歌59、公刘诗歌论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63、论舒婷的诗歌64、顾城诗歌论65、论“朦胧诗”的产生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67、“第三代”诗人论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区别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72、论柳青的《创业史》73、《创业史》艺术论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76、论吴强的《红日》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78、论王蒙的小说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82、张洁小说创作论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84、贾平凹小说论85、张炜小说论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2、《论语》句法研究3、《孟子》中的“之”字4、《孟子》中的“其”字5、《左传》被动句研究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9、“被”字的词义演变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12、《苟子》副词研究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14、《战国策》中的“是”字15、《国语》中的判断句16、《国语》中的被动句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五、古代文学及近代文学题目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0、宗玉赋试论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5、论蔡邕的碑体文16、曹植诗风的衍变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23、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29、论《子夜歌》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32、王维诗中的禅趣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37、岑参边塞诗初探38、论李白的梦诗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45、苏轼黄州诗试论46、论陆游的爱国诗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52、论诚斋体53、宋末逸民诗初探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59、《水浒传》的忠义观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61、猪八戒形象分析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69、宋江形象分析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74、论《西游记》的谐趣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81、《长生殿》的爱情观82、狐鬼花妖尽世情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85、论林黛玉86、论桐城义法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94、江西诗派宗杜论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影响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100、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
仅提供原文。赠送一条:全书写黄叔度仅此二条。800字给这点分?德行第一之二、鄙吝复生(原文)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译)周乘(字子居)经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宪(字叔度),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德行第一之三、万顷之陂(原文)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译)郭泰(字林宗)到了汝南,拜访袁阆(字奉高),车子没有停止行驶,马没有解下轭头就告辞了;到黄宪(字叔度)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因,郭泰说:“黄宪先生犹如一万顷广阔的湖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3、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4、《诗经》燕飨食诗的场面描写 5、《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6、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7、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8、论《诗经》中的史诗 9、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0、《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11、《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12、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13、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14、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15、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16、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17、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18、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19、《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20、《战国策》名篇研究 21、老子的思想 22、《老子》的艺术特色 23、《庄子》的艺术特色 24、《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25、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26、《吕氏春秋》与杂家 27、《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28、《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29、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30、《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31、《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32、《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33、宋玉赋试论 34、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35、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倾向 36、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37、《史记》所描写的游侠38、《史记》所描写的刺客39、《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40、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41、《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42、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4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44、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45、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46、. 曹操与诗文革新47、.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48、论曹操的散文创作49、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50、论曹丕的文学成就51、.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52、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53、曹植诗风的衍变54、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55、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56、梁朝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57、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58、《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59、邺下文人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60、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61、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62、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63、.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64、.论陶渊明的田园诗65、.谢灵运与山水诗66、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6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6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69、论《子夜歌》7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71、《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72、《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73、《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摘要: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较为黑暗的时期, 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由于社会的分崩离析,过去两汉儒学一尊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道、法、名等各家学说纷起,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般绚丽的文化浪潮。魏晋士人,崇尚清淡,追求虚静,行为上纵任不拘,一改两汉文人那种唯立德扬名为目标的人生态度,全面而深刻地建构了魏晋人的特质、品性和才情,而魏晋人的这些特质、品性和才情又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上。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魏晋人的审美情趣。一,对相貌美的坦然直言。二,对自然美的崇尚。三,对女性聪慧达观的赞美。四,精神境界之美。并通过对历来学者相关著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世说新语》所体现的审美核心是人的精神境界之美。在正文中分三大部分,一一步分析和阐述了本文的论断。关键词:审美情趣 相貌美 自然美 女性美精神境界之美文献综述1、相貌之美魏晋人对美的理解是特立独行和任性放达的,他们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对美貌的赞赏往往是毫不吝啬并且是姿态坦然的。有时会以描写自然风物的形容词来形容名士的风度和美貌。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1] 写潘岳的美,说他少年时走在街上都会引来妇女们牵他的手。写到卫玠,说他因为美貌被人围观,因为围观的人太多像一堵厚墙壁困住了他,使他本就羸弱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竟然病重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2] 对美貌描述的这种直言不讳,恰恰是魏晋人开放自由的风气在审美情趣上的一种体现。历来,也有很多关于对《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人物审美研究,在李立娜的“论 《 世说新语 》 中女性美”也提到, 女性美第一是 “ 貌 ” 之美 。第二是“才”之美,第三是“德”之美。从专著方面来说 , 比如袁济喜的 《六朝美学》 ( 北 京大学 出版社 1999年版 )以及李泽 厚 、 刘纲纪合著 的 《 中 国美学史(精华版)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 都对 《世说新语 》 有较大篇幅的分析。 专著则有宁稼雨 的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 ( 河北教育出版社版) 、 蒋凡的 《世说新语研究 》 ( 学林出版社 1998年版)、萧艾的 《 世说探幽 》( 湖南出版社 )、 这些著作都涉及了对 《 世说新语 》 的美学分析,提及关于魏晋人对相貌美的描述 。2、自然之美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在审美文化方面,“自然”不仅是人生、艺术合理性存在的基础,而且成为艺术创作的理想和艺术批评的标准。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审美文化的影响》(扬州大学)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论证“自然美”的概念,他认为“自然美”,若表现在人物品藻上,则是对人的气质、才情的关注,张扬个性之美;在诗歌中则是抒发内心苦闷,寻求精神寄托,体现真情流露之美;在书画艺术里,则是抒写自由人生,追求神韵之美,任心表意之美;在音乐的国度里,则是寄托人生忧愁,宣泄生命意识之美。当时人物品藻在社会上的势力,对人的气质才情的审美,对自然美的追崇,是那个时期的一种风尚。如《世说新语》描述的:王夷甫云:“闾丘冲优于满奋、郝隆。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3] “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4]3、女性之美《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表现人品美、德行美的小故事,特别是有许多对聪慧达观、坚忍睿智的母亲们的形象的描述,有着许多动人的篇章。李立娜的“论 《 世说新语 》 中的女性美”(湖南师范大学校刊)一文中指出“ 德 ” 之美 ,这是 《 世说新语》 中所展现的女性美 的重点内容 ,通过书中女性在不断变化的身份一一女儿 、 妻妾 、 母亲之间的表现,来展示女性所特有的“ 德 ”。宁稼雨先生的《中国志人小说史》着重分析了《世说新语》特别谈到了《世说》的妇女题材,他指出魏晋妇女在很多方面冲破了旧礼教对她们的藩篱,掀起了一次妇女解放的波澜;蒋凡的《世说新语研究》一书第六章,则从魏晋士人的婚姻和家庭方面入手探究女性的地位问题;王守华的《世说新语发微》一书从婚姻、家庭以及学识来谈论女性形象较为全面;而范子烨与李杰都开始关注魏晋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新”气象。 在学术期刊网里搜索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有很多篇,分别是2007 年兰州大学姜肇函的硕士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状况》通过对《世说》的分析探究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张玉茸的硕士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女性群体》则较为全面的分析了魏晋女性;2011年兰州大学焦虹玮的硕士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上层女性的困境—以<世说新语·贤媛>和<妒记>为例》侧重于对两本书进行比较研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 第 28 卷第四期总第 60 期张更祯的《<搜神记>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 认为《搜神记》中的女神宛如大家闺秀,端庄严肃;女鬼为爱而死,又为情而活,令人感动;女妖容色娇媚,并未对人有害。该作者认为不管是女神、女鬼还是女妖,她们本质上都是女性的的化身,集美貌、柔情、善良为一体的美丽女性形象。4、精神境界之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关于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则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关于人格与境界《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一书认为,冯友兰通过对天地境界中圣人品格的具体描绘,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吸取道家思想的资粮,熔儒道为一炉,构建起其理想人格学说,为其人生哲学圆了最后一笔。魏晋人对美的认识,不仅是对相貌的直接的感官感知,更注重精神境界的美,常常会借助山水之美抒发个人情感,以追求人的精神境界之美。宋艳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追求一文中认为,魏晋时期的士人他们自觉地以审美的眼光观照山水,从中获得 了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以至有了 “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5] 的感觉,主体与客体达到了统一。人成了自然的一员。陈国敏,戴剑的《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看士人隐逸审美心态》认为,山水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人们对自然山水审美的人格与生存追求上。山水不但成为主体审美情思的艺术载体,而且成为主体对自然山水的人格与生存追求,就是士人把山水作为自己生存的伴侣,把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山水存在视为共同体。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每到清风明月之时,就要想起许玄度。” [6] 当有人问顾恺之会稽的山水如何秀美,顾云“千万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 [7] 这种对山水美的发现,用美的心去体悟山水,用美的语言表达山水自然景象的风气是魏晋人艺术心灵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魏晋人注重精神境界提升的一种方式。以上搜索了历年来学者们对魏晋时期的审美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世人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为人处世和道德理念有很大的帮助,为后人更深层次地研究魏晋时期的审美观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在研究这些学者著作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大多数学者对魏晋人审美的研究,都是分别从各个角度着手,缺少关联性,这为本人研究的论题,留下一定的空间,文本将重点论述关于《世说新语》中魏晋人审美情趣的核心问题,既《世说新语》所体现的审美核心是人的精神境界之美。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3000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有好几个朋友跟我说喜欢我的关于《幽梦影》的读书笔记,其实中间有些是开玩笑写的,他们说描述得还蛮准的,我觉得大家看了高兴就好。今天上午泥巴问我说我自己像什么,我说像魏晋文章吧,样子很端正,内心很自由。
既然大家喜欢,我就慢慢地把我另外一些读书笔记放上来,但是可能没有那么有趣,也比较多是关于文学和历史的东西,而且我打字慢,没有耐性,所以速度应该不会快。
同时我也会推荐一些我看过的不错的,对我有影响的,与之相关的文章给大家,跟我最好的朋友们分享读书的快乐。
《世说新语》的《容止》是我大学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是我在整本书里面发现的最有意思的一篇。当初在选题的时候,我原本没有打算写这个主题,但是按照我的个性,写我最想写的篇目说不定会“出界”,最后从我的兴趣角度选了《容止》这篇。我的论文完全是从技术角度来分析的,不用涉及太多的立场问题,也没有太深入,充其量就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兴趣。最后在写论文的过程中,还蛮开心的,有点意犹未尽,但是论文的分数很一般。
而整本书一共有三十几篇,我都有写一些笔记。有些写得很长,反正全部打进电脑里面应该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做一点,是一点,看看最终可以做到哪一篇。
依旧沿用世说新语一贯风格,以问答的形式、简洁的形式对当时名流进行评价。而评价的不仅是品德、才能,还有精神、气质、修养等多个方面。正如人的躯体可以腐朽而人的精神却可以长留天地一样,此书也因为记载下那些风神俊秀、气度宏伟的人物而流传千古,常读常新。从前三则故事中就可见出本篇体例:
第一则说的是陈仲举、李元礼二人不相上下,人们莫衷一是。蔡邕认为,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则对部下严格,而犯上难,“摄下易”。于是当时的人把陈仲举列为“三君之下”,把李元礼列为之首。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评价一个人也并非一事,要目光如炬,还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
凤雏庞统与伏龙诸葛亮齐名,但在流传下来的功绩、故事远没有诸葛亮多。第三则故事,顾劭请教凤雏,自己和他相比如何,后人可以从凤雏自己的回答中了解知道凤雏是何许人也。凤雏认为,自己在早就化育社会风尚,与时代起落沉浮方面不如顾劭,而在讨论王霸事业的各种策略,观察祸福的契机关节上面,顾劭不如自己。由此可以推断,顾劭只是一般的官员而已,而庞统足可以成为政治家、哲学家。如果用围棋来比喻,顾劭是一般九段棋手,而庞统则是超一流棋圣。
世说新语的语言多用口语,因而很鲜明、清新、生动。比如把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人,“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狗”并不是贬污之意,按照文中解释,“知古人之视犬,仅下龙、虎一等”。
说到书的本身,《世说新语》主要记录的都是魏晋人士,很少写到吴蜀两地,这两个地方比起建安,少了很多风流气象,也许是还没有怎么开发,多是蛮夷之地,诸葛亮要七擒孟获才搞得定一个小地方,说明当时的西南是相当难治理的。而北方经过两汉的开发,虽然饱经战乱,但是经济上相对富足,还是蛮多文化活动的,曹操几次发布《求贤令》,在他的周围也聚集了一大批文人,也出了些不错的文章和诗文。
魏晋多战,北边疆域长治不安,曹丕和司马家的人都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登上帝位,所以不能以“忠”治国,只好大大地推行“孝”,治国的理念就好像不能像两汉那样完全利用儒家的思想,相对比较自由。同时可能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的状态,也有可能是因为曹家人和司马家人的性格,宁可错杀,绝不放过,魏晋流行肉体消灭,就是不管怎样,先杀了再说,快刀斩乱麻,少了很多麻烦,所以魏晋名流得善终的很少。
在这种大背景下,魏晋人的个性和这个时代的风尚就变得相当有意思。一边追求功业,一边注重享乐,一边感叹人生太短促,一边炼丹服药求长生,他们可以一边进行最奢华的享乐,又在同时涌上很虚无的悲伤。男人都抹粉,装娇弱,带花囊;女人则追着漂亮的男人满街跑,总之很有趣。
在写魏晋的文章中,我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的,推荐给大家看看,题目很复杂,叫《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非常有名。他比我阐述的透彻多了,也高级多了,我只是觉得好玩,我对魏晋的理解很多都源于这篇文章。而鲁迅先生是魏晋文学和历史的专家,他有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专门写《世说新语》的一篇,我稍后再介绍,这次要放上来的是他的一篇演讲稿,更加口语化,是一篇很可以用来帮助理解魏晋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文章。每次看他的文章,都会觉得,写得真好,我什么时候才可以写得这样好。其中介绍的书都很值得去读,而且他对曹操的评价在那个时代应该是具有开创性的。再就是他的文章后都有很详细的注解,非常大的工作量,很严谨的态度,让人非常敬佩。
今天读《世说新语》又读到这么一则,觉得挺有意思,特抄录如下:
“蔡洪赴洛,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君吴、楚之士,亡国之余,有何异才而应斯举?’蔡答曰:‘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
每读古文,古代人物的才思敏捷巧舌如簧出口成章的本事总是令我叹为观止。曹植、诸葛亮等妇孺皆知的人物自不必说,就说这则中提到的蔡洪,在我的印象中似乎算不得什么人物,可口才却甚是了得。蔡洪初到洛阳,不免有人欺生,讥讽他是来自偏远地区的乡下人,乡巴佬,而且还是亡国奴,有什么本事到我们这里来争饭吃?且看好个蔡洪,不慌不忙,应对自如。先打个比方,夜光宝珠不一定都出自于孟津之河,一个巴掌都握不过来的璧玉——可见其价值连城——也不一定都得去昆仑山去采。言下之意很清楚,就是说好东西,有价值的宝贝哪个地方都有,你洛阳有人才,我吴楚之地就没有?我蔡洪就是也。真是狗眼看人低!接着举例论证(对不起,教语文教出毛病了,张嘴就是酸溜溜的术语):再看人家大禹、周文王,算不算人才,他们都是哪个大地方的人啊?都不是嘛。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地方都很偏嘛。可见,小地方也是能藏龙卧虎的。圣人贤人哪里有个固定的出产地呢?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我蔡洪吴楚之士怎么啦?最后反戈一击,雷霆万钧:你们觉得自己出身不错是吧,觉得是洛阳大城市的人有优越感是吧,“昔武王伐纣,迁顽民于洛邑,得无诸君是其苗裔乎?”想当年,武王是把“顽民”迁进洛邑,说不定你们的祖先就是那些“顽民”,你们也不过是“苗裔”,还不如我呢,有什么可拽的?至此,一场完美的反击战落幕,蔡洪同志大获全胜。
综观整个过程,蔡洪也不过说了三句话,却句句出之有据,结结实实,入木三分,不容人辩驳。而且,三句话三个角度,辩论技巧高明之至。想衷心说一句:蔡洪同志,youaremy偶像!
近来,高三毕业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我也终于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了《世说新语2·刘墉教育秘笈》一书,颇有齿颊留香、余味悠长之感,自觉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在我国——韩国也有一定的认识,地位。学这门课前我只知道它的书名而已,可通过这门课我才学到它所提到的东西。对一名留学生来说读一本中国的文学品是非常不容易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实在很难,但我个人认为,作为学汉语的,学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非常值得读一读。《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刘墉,是一双优秀儿女——刘轩和刘倚帆的成功父亲,也是台北青少年谘商中心的创办人,对于当今时代受教育的主体“新新人类”确实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卫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更用积极的行动践行。全书总计48篇,内容丰富,有日常沟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处理,有学习方法的建议,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导,生动实用,深入浅出,轻松幽默如话家常,谆谆教导又似醍醐灌顶。对于受教育者“新新人类”来说,本书确能引领他们认清自我,规划自己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教育者尤其是老师来说,确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担负起培养新一代社会接班人的重任。
全书首起尾合,浑然一体。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对象的两个特质:第一,新新人类的平均寿命长得多;第二,新新人类要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第一个特质意味着新新人类必须坚定终生学习的理念;第二个特质决定新新人类的个人意志品质,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熟悉了教育对象的特质,才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前提。第48篇则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教育新新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方法(原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更懂事、更成熟、更体谅、更宽容”“行善、助人”“活得更积极、更快乐”,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则)是“教‘新新’人类做‘心心’人类,有爱心”。我以为,生活的目的.是积极、快乐,教育的目的更该是积极、快乐。哭着过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类是用“心心”来完成的。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
第2篇至47篇,刘大师具体地谈到了教育新新人类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们快乐、追求并体验成功,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适应未来的时代。每一个案例都阐述了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面我试举几例。
什么是成功?这是教育的出发点。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谓的考高分,而是“从生下来起就能快乐、健康、积极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刻都在寻找快乐”。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才变得灵动深入了。当然,这实在是一种理想状态,真正实施起来恐怕是要饱受诟病的。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地贴近本质。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如何达成效果的最大化?“拥抱是心灵的沟通”,看似肉麻,实则切实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进入考场之前,很多都和自己的科任老师、班主任握手甚至拥抱。其实,这哪里是握手、拥抱呢?这分明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是一次心与心的无声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学校的高考成绩便是明证。多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多低下头来和学生说话,这才是交心、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啊。
“别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长、老师,其实都有一种想法,怕孩子太小,阅历不丰富,办事没经验,所以,总是不敢放手,偶尔放手,还总是跟着身后,帮着擦未净的屁股。一直这样下去,孩子何时才能长大?正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加强磨练,丰富阅历,增长经验,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练的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需要关注的是:错误犯了以后,谁该面对错误,如何面对错误?勇敢地担当,才是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一定要树立起来的意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啊。
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
《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
在这纷繁的世界上,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非常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能力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能力。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的行为的不随意。当然我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己。做我自己。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只不过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罢了。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还会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启人深思的地方。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现在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面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世说新语·文学篇》中所谓“文学”是指文章学术,辞学修养,也包括人生态、处事原则。这一时期文学雅士们以清谈为主要内容,以辩论为主要方式,对佛、道、玄学进行了融合理解。这当中所体现的包容和学术研究精神,值得我们用心研究,用心学习。
阅读《世说新语·文学篇》,更多的感触是古人的那种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学习氛围。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段记载是说郑玄的故事。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郑玄家的佣人都喜欢读书。有一次,郑玄觉得他的奴婢干事不称心,准备用“家法”惩罚。这位婢女认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释说明;但恰逢此时郑玄盛怒,于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里。这时,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来,见此而问:你为什么站在泥地里?她问话时引用了《诗经·邶风·式微》中的“胡为乎泥中”一句。被斥责的这位回答时则引用了《诗经·邶风·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来解释说:我本来是要向他(郑玄)说明清楚的,谁知正好赶在他生气的火头上。
这里且不论郑玄的不论是非的火爆脾气,郑玄家里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叹服,虽是“婢女”,却能那么娴熟地引经据典,且诙谐隽永、恰如其分。说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缘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迹时,又不尽然,这里让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郑玄为学成就之高,连家里的佣人也极富文化修养,郑玄的学术修养更是让人钦佩。这又不禁让人想到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当继承和弘扬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篇》的记载,古人自身所营造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却是真的让后人为之惭愧不已。文人为了探讨学术知识,竞相辩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种胸襟和气度也是后人鞭长莫及的,然而,这种涵养却是我们现在做研究和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种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让各自的研究做到飞跃性提升,也为我国强国之路的发展,伏下强有力的一笔。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书何晏所设宴请有名望的宾客宴会,何晏把客人谈论最精彩的部分告诉他,并问道:“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我认为这个道理讲的很对,还可以提出质疑吗?)面对前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质疑,然而在座宾客无人能对答,王弼自问自答,反复论辩多次。何晏并没有因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钦佩和敬仰。可以说王弼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就是出尽风头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辈的文人却并没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记年龄,虚心学习,可以说这种思想将有利于更好的促进学术的进步,也更有利于培养新的文化传承者,这样的胸襟和气度,这样让人折服的学术气息,让人向往,更应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见阮宣子时问道:“老子、庄子与儒家的教化有什么异同?”回答说:“将无同?”太尉很满意,便任命他为掾官,世人称他为“三语援”。而卫玠嘲笑他说:“一个字就可以调用了,为何用三字!”宣子说:“只要是众望所归,也可以不说话而调用,一个字都是多余的。”于是两个人成为了朋友。宣子没有因为卫玠的嘲笑而恼怒,而是用巧妙地语言说服了卫玠,两人在这一问题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并没有个人恩怨的纠纷,也更加体现了文人的学术氛围和宽容的学术胸怀,这一点是尤为可贵的。
魏晋时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学术、思想上的。博学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们的结识和尊敬,对当时魏晋时期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是一种促进,也值得后人在这一点上效仿。特别是对于文人的学识修养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孙盛、王濛、谢尚这些名士,都聚集在王濛家里。殷浩与孙盛共论《易》,孙盛自以为他的发言是最合理的,不可一世。在座各人都不同意他的说法,又不能说服他。王濛叹着气说:“假如刘真长来,一定会制服他。”孙盛也意识到自己不如刘真长。等刘到来时,孙盛简略的说了刚才所说的理由,语气已大不如前。刘真长讲了大约二百多句,言辞及提问,都简明扼要,孙再无法回答。由此可见,学者们的辩论更多的在于互补,激烈的辩论更多的体现了文人对知识的渴求,这一方面是我们更应当看到的,也是我们应当极力推崇的。
孙安国到中军将军殷浩处一起清谈,两人来回辩驳,都无懈可击。侍人把端上的饭菜热了好几遍也顾不得吃。双方奋力甩动拂尘的毛全部落在了饭菜上,宾主竟然到傍晚也没想起吃饭。殷浩便对孙安国说:“你不要做硬嘴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孙安国接口说:“你没见挣破鼻子的牛吗,当心人家会穿你的腮帮子!”当辩论激烈到这种程度时,更加的感叹学者们幽默诙谐的言辞,同时,双方的学术精神更是让人由衷的佩服。
当然这当中更多是体现了文人多知识的热爱与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识摆脱困扰的例子。
郑玄在马融门下,住了三年都未见到老师,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一些知识而已。有一次马融曾计算天象,不相符合,门下弟子都不能解决。有人说,郑玄懂得计算。马融于是召郑玄令他计算,郑玄把式盘一转就解决了问题,大家无不惊奇。等到学业完成,郑玄告辞还乡,马融叹息说:“礼乐都到东方去了!”同时又唯恐郑玄的名气高过自己,心怀妒忌。郑玄也怀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桥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马融用《周易》转式之法进行占卜,探寻他的行踪。见到卦象后,对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这样必然已经死了。”于是不再追寻。郑玄因而免于难。
这个故事是说郑玄学识遭人嫉妒,郑玄机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们也不难体会,学习就应该向郑玄那样,应该积极探索,勇于向前辈和别人请教,同时自己更应该加强学术修养,利用自己的知识做更多有用且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关于文人对妇女态度看法的文章,谢太傅问陆退:“张凭为什么为母亲作悼念的诔文,而不为父亲作?”答曰:“这自然是因为男子的品德已经在他的事迹中表现出来;而妇女的美德,那就非诔文不能显扬了。”谢朗母亲王夫人因为儿子的体弱曾对支林道说:“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见!”这些话语中所显示的文人对妇人尊敬的的态度,就不难想象《花木兰》这部文学作品为何会流传至今了,故事本身的价值当然重要,但是,更应该看到人们对传承这些作品的积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
明代的学者胡应麟评介《世说新语》:“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惚生动,而简约玄淡,真致不穷,古今之绝唱也。”既是绝唱,定有属于他绝唱的魅力,反复认真诵读这36门学说,定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天上下着鹅毛大雪,风刮得很紧,路上的行人都忙忙地往家走,谢太傅在家里与家人坐在一起谈诗论文。谢太傅是对知识很感兴趣的人,他望着屋外的雪景,飘飘扬扬的白雪好似一只只白蝴蝶,正在展现自己的舞姿。沉思了许久,他一时兴起,便说:“窗外的雪景极美,大雪纷飞,你们谁可以说出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大家听了谢太傅的问题,都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人说像鹅毛,有人说像白色的仙子,又有人说……
谢太傅的哥哥,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时,太傅的侄儿谢朗胸有成竹地说:“这雪像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太傅捋了捋胡子,点了点头,说:“不错。”这时,太傅的侄女谢道韫说:“那洁白无瑕的雪花比喻为盐,的确不错,但确实了雪花原本的动态之美。倒不如比喻为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太傅高兴地大笑了起来,说:“妙啊,妙!好一句‘柳絮因风起’连我都感觉着春天即将来临了,我的儿女可真是文采非凡啊!”“哈哈哈……哈哈……”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羲之的妻子。
望采纳~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多么深奥的诗句啊!滴滴答答,悄然间时间溜走了,留下我们的悔恨和叹气.时间不留人,冷酷无情一分一秒的走过.一个不珍惜时间的人,只能望着失去的时间叹气着,悲愤控诉人生的短暂. ‘‘莫等闲,百老少年头,空悲切.’时间不饶人,过去了,就过去了.我们是否要与时间一起赛跑?霍金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伟大人物,他先天患有疾病,每天都在轮椅中度过痛苦的一天.冷酷的病魔毫无留情地折磨着他.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活3个月,豪不服输的他坚强地与病魔在生死交接做斗争,他要和时间赛跑,他不在乎自己所剩下的时间,每一天乐观的对待.是的,他成功了,他打破了医生对他的死书.他以他惊人的思维穿梭在宇宙,最终写下了一本书留给科学.霍金以不服输的态度打破了时间的轨迹,跑过了时间.而我们呢? 想起曾经的我们,试图要跑过时间,每天在夕阳西下的那一刻回到家,曾自豪地向别人宣誓我跑过时间.现在回想起来,不由觉得可笑,笑自己的年幼无知.每天太阳东升到夕阳西下,当夜幕降临时,我曾懵心自问,今天你有虚度时光吗?当黎明的曙光照在我身上.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我该怎么去做? 和时间赛跑并不是一件狂妄的事情.的确,时间就在我们身边,当你偷懒的时候,它溜走了;当你不专心的时候,它溜走了.当你虚度光阴的时候,它也溜走了.并且带走了你美好的青春年华.我们是否该问问自己是否珍惜时间. 刘翔亚洲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他以12秒88创下世界新纪录.若不是他与时间的赛跑,珍惜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怎么会有如此伟大的成就.我们是否想过,当他在争分夺秒地和时间赛跑的时,而我们呢?在虚度光阴吗?还是……,刘翔以自己成就换来群众的赞美和认可,换来了众多人民对他的期望.哦!他是伟大的,亚洲的飞人,国人的骄傲.每当我们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同时也要想想自己.每一份每一秒都是很精彩的一刻.我们是否捕捉到,每一分每一秒都可以让我们活的很灿烂,很美好. 我们不要期望上帝给予我们多少的时间,面对生活中的分分秒秒,我们应该想怎样才会让它更精彩.来吧!朋友们,让我们和时间一起赛跑吧!让我们的生活出现一道漂亮的彩虹,为自己写下传奇的一刻.。
给你两个里面的小故事,你稍微修饰一下,多加一点字就可以成作文了!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不是诗人,他及其门下文人编纂的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也不是一部诗歌作品,然而如果我们从诗的角度对这部中国最早的志人小说重新进行解读,则不难发现,这部以记写帝王将相、名士风流遗闻轶事为主要内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现着鲜明的诗性品质,放射着夺目的诗性光辉。主要在反映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记载颇为丰富真实,这样的描写有助读者了解当时士人所处的时代状况及政治社会环境,更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魏晋清谈”的风貌。
谢安以其脱俗的言行、超逸的气质而为士人所仰慕,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总体说来,《世说新语》受到魏晋流行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因此在用语上,语言虽然短小,可是仍善于借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情节具有戏剧性,曲折风趣。善于把记言与记事结合起来写。
《世说新语》中每则故事的篇幅都很短,但读起来有如今日读的极短篇小说,故事有首尾及 *** 迭起的情节。其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但是言简意赅,很能传达人人物特征。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反映出有时如同口语,但是意味隽永物的个性特点。
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如“曹操捉刀”时的描写。
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比如淝水之战时谢安的沉着和朝中大臣们的惊慌。还有,桓温伏甲设宴,广请朝士,想借机除去谢安、王坦之。王坦之惊恐万分,谢安却“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
此外,《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比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就在于它原生态地记录了“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喜欢追求美的时代,欣赏形体、神态之美,追求名士风度成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魏晋时期对男性美的要求和追求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因为政治原因,魏文学智慧、人生智慧晋时期“玄言”成风,名士彦流多尚清谈,经常雅集,清谈时多手执麈尾,作神姿仙态名士风流最令人景仰的是他们身上的诗性傲骨。他们纵酒放诞,蔑视礼法,张扬个性,标举才情,狂放不羁,随性任事,超然物外,笑对生死,蔑视富贵,不就官职……他们是那个时代身上的龙骨,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仍然怀想起他们:名士本色,独立特行。或体现为山林之志,或表现为乖时癖行。耿介不阿,傲视万物,不与时务经怀,潇潇洒洒。
我想不愤世嫉俗人的很难成为名士,尤其难成为魏晋时代的名士。《世说新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样的社会群体或说是文化群体。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世笔记影响尤其大。《世说新语》的影响、魏晋风度的风范已深深地扎根于知识分子心中,它所体现的理想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追求。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世说新语》通行本为 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一些晋宋间人物的故事,如《言语篇》记谢灵运和孔淳之的对话等,则因这些人物与刘义庆同时而稍早,可能采自当时的传闻.上卷 德行第一 言语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学第四 中卷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识鉴第七 赏誉第八 品藻第九 规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慧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下卷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羡第十六 伤逝第十七 栖逸第十八 贤媛第十九 术解第二十 巧艺第二十一 崇礼第二十二 任诞第二十三 简傲第二十四 排调第二十五 轻诋第二十六 假谲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俭啬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谗险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纰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可以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通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因此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通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佚.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最好的笺释,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通过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友人遇上了战乱的事,启发我们,做人要像荀巨伯那样讲义气、不背叛仁义与道德,方可获得他人的赏识与尊重。本文选自 《世说新语·德行》。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颂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 赏析《世说新语》的这篇文章采用了对话描写的方法来表现荀巨伯的义举,宁代朋友死去,而让自己的朋友在危急时刻离城而去,此举感人至深。文章还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让贼一“谓”一“还”,来表现巨伯的义,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明快,表现了荀巨伯忠于友情,不屈不挠的精神竟都感动了贼寇,体现了这种精神的伟大与无私。作者把人物的生活常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写,所写的生活常态是去探病友,特定环境是有胡人入侵,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⑪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⑫,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译文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