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世界史研究生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世界史研究生毕业论文

英国曾凭借首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优势迅速发展,并且通过不断完善君主立宪制使本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英国还机智的抢占先机,积极海外扩张,开辟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掠夺了大量的生产原料,为本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而一度成为海上霸主。但由于其海外扩张的非正义性,以及后来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使得其霸主地位动摇(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有,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对其实力有进一步的削弱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另外,其对还外政策的不完善严重侵害了战败国和其海外殖民地人民的利益(美国就是一个例子),导致资本主义国际社会动荡,东欧各国在世界上一直以来保持的经济政治上的优势为美国、苏联所取代。苏联曾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社会的稳定性,在十年内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于是为其成为世界五大国之一奠定了基础。可其最终因为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斯大林模式),严重侵害了广大苏联人民的利益,最终解体。最终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遇到经济危机时会及时颁布适当的经济政策解决危机。而且其当局善于向人民及无产阶级、中产阶级妥协,从而避免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而且,美国在与苏联对抗时善于拉拢他国,对抗苏联(比如:与中国建交)。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政府向人民妥协的表现,因为政府一旦高度压制人民就会导致政权覆灭(苏联就是一个例子)。所以,中国应当学习英国,抓住机遇;应当学习美国,不断完善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善于联合海外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对抗那些反华势力,为国家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确保共同理想的实现,以至实现共产主义。当然,适当的提高国防实力,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高度重视科技发展,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以调动其对科学研究 热情。发展科技还必须发展教育,这就要求教育部门不断推进教育革新。中国教育重视理论基础但不重视实践学习,这有利也有弊,所以导致大量人才外流,这一点必须改革。一定要让大学生有事做、有老师教。并且要改变教育观念,要让传统的“教”,变成“服务”,以免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从而没有社会责任感。待这一切解决之后,科技必定有飞跃的发展。但事实上很难做到,而且政府不愿这样做。改革必定会触犯贪污腐败者的利益,改革者要不惧生死。总之,现在的中国,要懂得忍耐,敢于受辱,忍一时的耻辱,得一世的尊重。

看大国崛起~有你想要的。

美国,是一个新生的国家,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自从美国独立至今不过两百多年,然而她现在确实在世界上有霸权地位。是何原因?追溯历史,美洲土著是由白令海峡由亚洲过去的,具有黄种人特征。印加帝国的昌盛,阿兹特克,玛雅人的文化都不谈,维京人美洲殖民,红衣埃里克最先发现美洲而不是哥伦布也不谈。随着西班牙人的入侵,美国的历史前奏开始。五月花号到美国,拉可行屯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的序幕。下回分解!

写一篇历史学术论文,不谨谨是要对历史这方面熟悉,还要懂得论文的结构顺序。下面是我整理的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 广告 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 方法 、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 总结 、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历史学术论文 范文 历史理论与历史教学 [关键词]通史体例,历史哲学,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 文章 编号]0457-6241(2011)21-0003-03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几经变化。2007年,新编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通史体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新教材要在高一、高二阶段用于实现对学生基本的历史观念 教育 ,达到公民教育的目标。中学历史课程不是要培养专业历史工作者,而是要学生学习作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所应该了解的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知识,而且这种历史知识应该是成体系的,其理论基础也应达到历史哲学层次。通史体例有利于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另一方面,高中生也是接受通史教育最合适的年龄阶段,他们有能力理解并接受作为历史哲学的通史观教育,教学也可以在这个层面去强化。 综合这两方面看,高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体例是合理的。同时,我们也借鉴了上海市编写的前两套高中历史教材和国内外同类教科书的 经验 ,采用中外历史合编的通史体例,更加强化世界通史的整体结构,更好地体现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的联系和互动,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也能够与初中教材在体例结构上有所区别。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我们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史理论作为教材的指导思想,这是通过比较各种历史理论后做出的选择。 目前通行的世界通史编纂体系大致可分为三种理论范式: 1.综合―比较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一种历史叙述的框架,即国别史的综合与比较,不存在客观的整体性世界历史运动。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民族主义史观的基础上。 2.联系―互动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人类社会不同空间单元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随着人类交往空间的扩大,世界史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但并不改变人类社会的多元结构。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 文化 形态史观的基础上。 3.结构―演进范式:认为历史的整体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形态演进的结果,客观的世界史是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高度、使之有能力在世界意义上形成整体性结构的产物。这种世界通史体系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近年来流行的“全球史观”包含以上后两种理论范式,因此衍生出不同历史理论指导下的“全球史”体系。 从文化形态史观的联系―互动范式出发,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交往史即“世界史”,因此,交往的历史起点即世界史的发生。同理,在联系和互动的意义上,“世界史”与“全球史”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从交往的空间范围和联系的紧密程度上区分,两者也许可以作为表达阶段性差异的概念:从局部的、有限的联系和互动走向全球化的联系和互动。 从唯物史观的结构―演进范式出发,世界史的发生有赖于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及其方式需要并且能够将分散的社会单元(民族、国家)通过各种联系形式“聚合”为结构性的整体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世界史的本质――整体性获得了“结构”的内涵,而不是泛指的联系和交往。因此,所谓“世界史”的发生史也就是人类社会整体性结构的起源。 从分散的、联系和互动的人类社会到结构的、整体运动的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历史动力实现的,这就是“工业生产力”。所以,工业化的起点是与世界史的发生相一致的,第一个“工业社会”也就是世界史结构的原型。原型的扩展及其与其他社会的冲突、融合构成了过程性的世界历史运动。在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历史运动(工业文明的全球化)进程中,早期的、尚具有明显地域性结构特征、单向度扩展的“世界史”逐渐向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结构特征、多向度融合的世界史(“全球史”)演进。显然,这种发展的阶段性表达的不仅是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和联系程度的紧密,更重要的是结构意义上人类社会整体性的提升。 我们认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通史观是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科学阐释。我们这套教材以此为指导思想,以中外通史合编为基本体例,在内容上突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生产方式及制度演进线索,突出古代地域性文明向现代世界体系发展中纵向性因素与横向性因素的互动作用,突出中国历史进程中本土性因素与外部性因素的互动作用。当然,我们对编写体例和指导思想的选择并非仅仅是主观偏好,而是吸取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已经成为史学界共识的、最新的、发展的世界通史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最突出的理论成果之一就是突破了苏联通史体系的束缚,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作出了比较完整的、合乎其本义的阐发。在这方面我国历史学家吴于廑和罗荣渠作出了重要贡献。吴于廑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要准确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并按照这一观念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归纳为“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历史进程”。罗荣渠先生在国内最早将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相结合,就现代社会的形成和工业革命以来的现代化世界进程展开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也体现在我们编写的这套教材中。 我们认为,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应基于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在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它的地域性很强,多元的地域文明是古代历史的特征。第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从此人类摆脱了地域性条件的束缚,开始走向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整体性发展,直至进入“全球化”时代。所以,到了工业文明阶段以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发展应当成为历史叙述的主线。如果不区分时间维度上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差异,只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地域文明的特殊性,就会陷入“文化形态史观”的片面性。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尽可能地将上述对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认识贯穿于中外通史合编的框架体系中。 目前使用的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第一到第三分册是放在地域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展开的,古代东方,古代欧洲、美洲、非洲,都是并行发展的。由于是中国的历史教材,所以教材中中国史占有较大的比重,但中国史内容的比重大并不代表历史观念上将中国历史看作世界历史的主线。正确的理解是,中国历史是人类历史上若干主要地域文明之一。我们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古代历史无论是说西欧主导还是中国主导都是不正确的。所以建议大家对第一到第三分册――也就是工业革命以前的古代历史的讲解,应该把不同地域性文明的地理环境、历史起源、生产方式、制度特征、文化类型讲解清楚,并作适当的比较。在古代历史的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各个地域文明发展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各相邻地域间文明因素的传播和渗透。地域文明起源阶段的社会结构演进过程及其特殊性尤应引起重视,因为在这一阶段,原始血缘社会共同体向地域社会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其中,西欧的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孕育了后来被称作“现代性”的社会基因,为工业文明的发生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相应的观念文化。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古代地域文明的比较时,重点应放在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差异上,而不仅仅是表现为多样性的文化类型。在文明发展的时间轴上,制度的差异会表现出“先进”与“落后”,而在文明分布的空间轴上,文化的多样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的特征。 第四分册重点介绍西欧社会如何走向工业革命的历程,并由此展开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一分册的内容是人类历史重要的转折点,教师的讲解应该把握住这一重点。在第四分册中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概念、工业革命的概念,还有民族国家的概念、世界体系的概念。第四分册最后一个单元的题目是“世界体系的形成”,我们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整个世界的体系结构尚未形成,虽然有文化的交往、贸易的往来、武力的征服,但这些交流并未导致各文明区域走向整体性的发展道路。现代世界体系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并通过殖民主义的强制启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的进程。所以教师在使用第四分册进行教学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把它理解为仅仅介绍西欧历史,而要把它放到走向整体性世界历史的背景下去理解。 第五、第六分册重点叙述在20世纪现代化世界进程中整体性与区域特殊性的关系及其进一步发展,并突出中国在此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充分地展示了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世界历史运动。这一百年间,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决定性地超越了区域性发展阶段,工业文明的全球普及和现代社会发展机制的全球扩散最终把世界各个区域联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人类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在伴随着种种矛盾和冲突的历史进程中,进入了全球性现代化的新阶段。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以殖民主义为标志的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世界体系的重新整合准备了条件。但是,二战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推迟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在国际政治层面的两极结构影响下,世界体系一度表现出二元特性。实际上,这种二元性所反映的仍然是世界体系重构中的过渡性。作为世界体系基础的世界市场的本质是由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所以,即使在冷战过程中,世界体系的重构仍然按其固有的规律调整着世界历史运动的各个层面,其中包括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国际政治朝多极化方向的发展,最后以二元结构的整合和两极结构的崩溃结束了冷战。冷战后,世界市场的一元性和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也得到了普遍认同。世界体系的发展所提供的结构性要素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性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深刻根源。当然,全球化也带来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演化为“全球性危机”,这是当今世界全人类必须面对的挑战。对此我们在教科书中也做了必要的提示。 最后要强调的是,时空关系的处理是历史教学的关键性环节。通史比较凸显人类历史的时间性,它是在时间的前提下来考察各个空间的具体发展道路及其历史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突出历史的时间性非常重要。如果忽略时间的线索,就变成了各个不同地域空间和各种历史事件的随意或简单组合,这就背离了唯物史观和通史体例的宗旨。当然,在正确把握历史时间的前提下,空间因素的表达也十分重要,因为丰富多彩的历史叙事就是在人类生活的各个空间地域具体展开的,无论是文本书写还是课堂教学,历史叙事的建构者及其接收对象都是具有空间身份(民族、国家、地域)的人。 【作者简介】余伟民,男,1951年生,上海人,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高中历史教科书主编。看了“历史学术论文如何写”的人还看: 1. 关于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2. 历史教学学术论文 3. 学术论文写作标准格式要求 4. 大学历史论文范文参考 5. 本科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写法

世界史研究论文写作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经验分享

两年时间匆匆而过,终于得到了拟录取的通知,不禁松了一口气。回想这两年的复习和考试,心中有些感慨,走了不少弯路,也做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复习时间,在此特别写下来,希望能让看到这段经验的考生不再犯和我一样的错误。

笔者世界史专业毕业,本科就读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所师范类高校,母校在世界史方向有一定成就。因为我的兴趣方向主要集中于德国史,特别是近现代的德国,所以选择考取华东师大的世界史研究生,想在这一方向继续深造。我觉得考研时我和身边的一些同学朋友主要遇到了以下一些问题:

一、考研学校的选择问题

相信很多同学在决定考研之后,第一时间便会遇到院校选择的问题,这里仅介绍我的一点经验和实际面临过的问题,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我的本科是一所世界史特长的高校,并且我本人也受到了世界史专业的培养和训练,我很感谢我的本科学校对我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我本人的兴趣方向是德国近现代,我的母校没有这个方向的老师,所以我在大二大三这个阶段就选择考研去其他学校读书。在择校方面,比起中国史,世界史的选择比较少一些,因为大部分能招收历史学研究生的院校,中国史学科建制都比较全,基本上各个方向都有老师可以带学生,相比之下世界史的硕士点和老师就少一些。比如我德国史这方面能选择的院校基本就是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华中师大和华东师大。这四所院校的德国史方向老师相对较多,并且研究方向各有侧重,比如华中师大主要方向就是德国二战和冷战时期的研究。我本人更想做一些近代时期的研究,最后选择了考取华东师大的硕士。

话题谈到这里,院校的选择还并没有结束,兴趣只是选择因素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客观问题。

第一个就是要关注国家政策和所选择高校的政策变化。先说院校政策的变化,相信考研的同学们对于这两年自命题高校纷纷改统考的事情有所耳闻,在我大二大三这个阶段确定考研华东师大后,华东当时还是自命题高校,并且考研推荐的书目也是华东自己的教材,所以我在买了华东教材和华中上岸学长学姐的复习资料、笔记进行复习。因为大三到大四的那个暑假华中还没说改统考,所以我就只复习了世界史。然后让我比较蒙的事情就发生了,华东在9月突然宣布改成统考,意味着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要加入我的复习范围。我自身是世界史专业出身,中国史修完必修课就没再继续学习,可以说很多东西都还给老师了,中国史基础不是很好,也没早早开始复习,所以第一次考试以微小的差距没有进到复试,遗憾落败。第二年痛定思痛早早开始补中国史的内容,但上学的时候我就没弄明白中国史很多问题,自学肯定是弄不明白的,于是我买了网上一些上岸的学长学姐,包括我舍友的复习笔记,同时还选择听了网上一些现成的中国史通史网课(关于具体复习的选择和安排我下面会讲)。特别是在我啃书的时候,还听到了好消息,今年统考名词解释取消了,可以说非常幸运了,减少了我很多复习的压力,于是第二次有惊无险地上岸了。

再有就是要关注国家政策,今年比较大的一个变化就是自命题考生不能调剂统考院校,只能调剂自命题;而统考的考生不仅能调剂统考院校,还能调剂自命题院校。这个政策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我舍友中国史中古方向,自身实力比较强,本科期间参加过学术论坛,并且在论坛上宣读过论文,还发表过文章。但他,怎么说呢,按我们家乡话说就是有点轴吧,一心认准北大,想去那读书。第一年考的分数和名次差的不是很远,差十名进复试,于是第二年选择继续考,遗憾依旧没有考上,分数很高,比我分数都高,但因为今年政策的变化,于是只能选择一些自命题高校进行调剂,选择就少了很多。他是因为分数比较高,所以还能有一些选择的余地,如果一些分数比较低的同学,比如刚过国家线,这样的同学还是自命题考生就比较难受了,如果是统考的考生,一志愿没上线的情况下,也会比自命题考生选择多一些。不知道明年考研的政策会如何变化,所以有考研意向的同学们一定要注重每年的国家政策和目标院校政策的变化。

第二个要考虑的就是,同学们如果要选择目标院校的话,笔者建议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做一个评估后再做决定。这里继续拿我室友举例(我询问过他意见了,他不会介意),之前我说过中国史的选择还是比我们世界史多一些的,他除了北大还可以选择比如人大、武大、南开这样的中古史研究实力也很强且录取名额比北大要多的学校考试,我觉得以他水平进复试应该没有问题。他自己也跟我讲,确实是高估了自己的水平,因为也是二战了,等不起了,所以今年选择了调剂。不过空说实力评估也不是很具体,这里我推荐一个我这位室友总结出的实力评估方法。我室友将考研考试的能力分为三档:

第一档是能在考试前把目标院校推荐的教材和一些市面流行的教辅上的知识点背下来,就是死背。比较欠缺用自己语言来陈述知识点,以及缺少遇上一些历年考试没有遇上过的问题或者问法灵活的问题时应变的能力。学术能力稍差,就是写论文比较痛苦,对于考取方向近年主要研究成果、专著和老师也不是很熟悉。这种考生建议可以选择一些有一定实力的一本院校进行考试。

第二档是能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看过十本以内的自己想考取方向或者目标院校的除教材外的专业书籍,有一定学术能力(因为考研不只是初试,很多好的学校复试都会问学术类问题,这个也要在考虑范围内),建议可以选择有学术特长的几所一本院校和211考试,985也可以尝试挑战。

第三档,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打破书本或者教材约束好的框架,答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讲出一些重要知识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和其他知识点进行联动的能力。同时具备有一定学术能力基础和阅读量的考生,可以选择985院校挑战。

Ps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拿“论述唐代两税法”这个题来举例

如果是第一档的学生,基本上对于这个知识点的掌握就是,唐代杨炎所创,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收实物税逐渐向货币税改良,以原有的户税和地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新的税收制度等等教材、教辅上零散的内容。

如果是第三档的学生,除了上述之外,他们还会想到一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知识。比如他们可能会想到,两税法改革的背景是随着安史之乱和以均田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度瓦解,大量的普通民众因为战乱和土地兼并的原因失去土地难以为生,进而大量流亡。国家失去了对土地和人口的管控,原有的税制从根本上遭到破坏,国家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就有了很多对策。先是地方逐步进行自我改革,然后国家统一把租庸调这种以均田制为基础的人头税制度改良成为两税法这种以户为单位、以土地财产多少为征收标准的税制。还会想到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两税法以前,中国古代多在土地分配上下功夫,注重于土地制度的改革,而以两税法为界,有的学者认为两税法改革代表中国古代政府很难继续控制基层土地、人口。所以两税法以后中国古代多在税收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以求提高财政收入。并且在考试有限的时间内,第三档的学生还具有把这些知识点有逻辑地进行排列组合并呈现在试卷上的能力。

总之院校的选择我认为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自己的兴趣方向或者一些未来就业规划,一个是国家政策和院校政策的变化,一个是自身实力的评估。

二、考研复习

结束了院校选择后,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复习。历史学考研分为三个部分,政治,英语(历史学考研一般都是学硕英语一),和专业课考试。其中专业课考试根据学校的不同,会分为只考中国史或只考世界史or世界史和中国史都考两种,个别院校有特殊要求,我记得好像南开考世界史的话也有考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一)政治复习

有关政治复习,我本人是不太推荐自己看书复习,因为几本政治书加起来还是很厚的,并且还会考一些时事热点,这个考试大概有70分的内容是不需要多年的理论素养就可以用应试的方法拿到的。这里推荐可以报一些网课或者线下课程,笔者这两年,肖秀荣、徐涛、腿姐,这御三家的网课和辅导书都用过,感觉都还可以,尤其是大题一定要看肖秀荣。在肖秀荣必选的基础上,徐涛和腿姐二位老师的“网课+刷题”选择其一即可,一般来说暑假开始复习的话,用两家教材复习时间绝对够用。

基本上大题好好背,他们的网课跟着上下来,再做做他们的选择题,一般来说拿个60+应该问题不大。哦对了各位要注意,他们的网课在暑假就开始了,暑假是知识点梳理部分,我第一年考研就是九月后才知道有网课才开始上,时间上就比较赶。第一年那个暑假就自己看书复习的政治,效果不是很理想,当时也不知道哪部分是重点什么的。所以这里建议复习要从暑假开始,等着九月开学后,4个月时间想上岸概率还是比较低的。当然,如果是文科生,对政治复习比较有信心的话,暑假过后再开始复习也是来得及的,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哦还有政治大题一定要动笔写,而且要计时,最起码要动手抄一遍,因为考试的时候要持续写几十分钟,写数千字,没有前期训练的话很容易手速慢写不完。

(二)英语复习

有关英语的复习,我个人认为英语复习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基础能力,一个是答题技巧。基础能力就是最简单的单词量,这个不同英语考试是有不同的词库的,市面上英语单词书很多,比如恋恋有词啊或者小红书啊,如果是英语基础比较差,比如低分飘过六级,甚至低分飘过四级的,建议早早动手就开始准备英语基础的复习。

进入暑假后建议可以开始做题,训练答题技巧了。市面上买英语真题的话,一般都是分开包装的,分为近十年真题和近二十年真题,同学们在买的时候要注意自己买的是全部真题,还是十至二十年前真题。我个人建议,暑假70天左右的时间可以先把近二十年英语真题写一遍。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第一次写英语一的试题肯定是很艰难的,别说能在规定三个小时内写完一套题,可能一下午才写完两三个阅读就烦躁了写不下去了。我记得我最早开始做题的时候,40分钟才能写完一个阅读,但这个时候不要放弃,哪怕做的慢也不要放弃,哪怕看不懂也不要直接抄答案,哪怕分两三天才写完一套题也不要紧,先努力做一遍,做完一遍。然后也先不要看答案详解,可以在简单对完一遍选择答案后,先自己用手机查查自己看不懂的单词,因为这时候单词记忆是印象最深刻的。这里面尤其要注意的是,文章可以有一些自己不会的单词,但每个选项的意思一定要都查字典弄懂。(因为考试的时候遇到看不懂的文章很正常,但遇到看不懂的选项几率比较低,很多选项的生词都是几年内甚至十几年内重复出现的,考试时候看不懂就很致命。)然后再看看自己的选择,先自己思考一下为什么选错,是会错意了,还是粗心没有关注到文中的关键词。就这样一个暑假过去,最起码要把近二十年的真题写一遍,如果是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这个过程会收获很多。

等到开学后,也要继续保持手感做题,尤其是作文和翻译,我知道的有的同学一般不做这个,然后等着考场碰运气看能会几个,把得多少分的机会全部让给阅卷老师。但同学们,考研虽然不是高过一分压死千人,但这一分两分在上岸和调剂的时候可是有大用的,不能轻易放弃啊。英语这个东西,一天不弄就会有退步,语感就会有下降,但考虑到开学后事情可能也会比较多,一周也要尽量保持四套题的程度。并且这时期要开始努力一口气做完一套题了,即使都是做过的题,也是很考验精力和心态的。

等再然后进入到十一月,我个人建议做题的话,题集中于近十年真题,反复做,做个两三遍很正常。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像正式考试一样,下午两点开始做,模拟真实考试,因为这时候是人一般最困的时候,也是精神最不集中的时候,十一月了要开始调整生物钟了。并且要开始计时做题了,三个小时内写完,做全套,从完形做到大作文。最重要的是,中间也不要翻答案,因为这很容易养成一种惯性心态,真上了考场的话遇到不会的,很容易想翻答案,这时候又没答案可看,心情就很烦躁,很容易彻底崩掉,发挥大幅度失常。

基本上这就是我英语复习的一些经验,和一些个人复习计划的建议。接下来我们说最重要的专业课复习。

(三)专业课复习

专业课的复习根据考试的不同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这里我们两部分都介绍一下。

有些同学可能比较容易走入的一个误区,在选择了院校后,并且直到报完名也没见学校考试政策有变化,于是就兴冲冲开始拿着教辅,比如长孙博那厚厚的好几本开始复习了。我个人不是很建议这么做,因为教辅都是碎片化的知识,而历史学考研,尤其是统考,考的是学生对历史整体掌握的能力。这个听起来很玄,别着急,我下面会解释。

我建议同学们在选择院校后,可以先去目标院校的研招网看一眼硕士招生相关内容,大部分院校都会把自己学校所招生专业、方向和推荐书目挂在网上,一般来说这个变的概率不大,今年的要是还没出,看一看去年的也行。细心的同学就会发现不同学校推荐书目是有细微不同的,虽然大部分院校推荐教材,中国史都用朱绍侯先生的教材,世界史都用吴齐本。但也有一些院校,比如北师大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推荐用北师大自己的教材。即使有的同学是统考的也要注意查询这个,因为这个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命题院校,比如有的统考学校会在推荐书目里加入陈高华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史料学》,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样的学校虽然无法决定初试统考考什么内容,但是他在复试的时候可能会问考生一些他们推荐的考试书目里的内容,比如有的学校列了陈先生这本书,回来人家复试的时候就问了几个历史文献学的问题,比如让你简述为什么中国古代图书目录分类法从《七略》的分类法发展到了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简述《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评价某传世文献的学术价值。这种问题没准备的话当场编都编不出来,考研能多准备还是要多准备。

在浏览过推荐书目后,我建议同学们可以在暑假的时候把教材过一遍,而不是直接用教辅复习。因为我可以负责任说,市面上卖的好的几家教辅我和室友准备考试的时候基本都买齐了,我大体上都翻了一遍,大致上教辅的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二部分论述题,第三部分历年真题,最近两年教辅还丰富了内容,加了一个大事年表。这样有好处,就是应试用的,准备起来应对考试很方便,但是也有坏处,因为人的记忆肯定不能记住所有真题,更何况每年还有变着方法问的题和新的题。所以我推荐暑假先看一遍教材,慢慢看,并且在这时候还可以找一些上岸的学长学姐帮助梳理一下知识点,还有可以结合b站就可以搜到的名校的通史课学习,比如北京大学阎步克老师、邓小南老师、张帆老师他们的中国古代史课程,和东北师大、北师大的世界通史的网课等等。暑假时期最好要对历史发展形成一个基本的印象。不过具体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复习内部略有不同,因为中国史的发展一以贯之,而世界史是个大的概念,内部应该分为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时期。接下来我们分开介绍。

我先来介绍暑假的一些任务

中国史我个人比较推荐古代史部分用朱绍侯先生的教材作为基础,多年以来久经考验,知识点涵盖范围比较广,有时间和需要的同学可以看一下北京大学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提升深度。相对来说,如果是考211、985的同学,建议最好也看一下张帆老师的《中国古代简史》。并且结合已经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和上文介绍过的b站就可以搜索到的北京大学阎步克老师、邓小南老师、张帆老师他们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把古代史的知识好好梳理一遍。

中国近现代史,也就是经典意义上的历史分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国民党逃至台湾这个时间段的知识,我相信很多同学查一查都会发现教材因为篇幅所限,只记述了一些大事件,对于细节有所忽略,并且近现代史研究日新月异,教材受多种因素限制对于前沿研究吸收不足。这里推荐一个我复习的方法,首先教材就用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就可以了,在看教材的同时,b站就可以搜索到华中师范大学录的近现代史课程,我比较推荐这个。这个课程录于近十年,用这个课程结合教材复习一遍,我觉得基本上可以对纷繁复杂的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相对成条理的认识了,如果再不行,那只能再找辅导班或者已经上岸的学长学姐辅导了。

然后就是共和国史,本来因为大部分院校不怎么考共和国史的内容,我以前也不是很在意,简单复习一下名词解释就完了。结果今年统考大题那道大三线,好家伙,要不是我身为北方人,家里有亲戚就是当年大三线工程的工人,我还知道点这个事情,这题差点把我送走。所以保险起见,各位同学共和国史也要好好复习,我觉得这个教材哪个都行,比如我用过北师大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史》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我觉得都可以。

在这个暑假期间也不能光看书听课,我的建议是可以自己简单做一些笔记,梳理一下知识逻辑。我自己就做了大概有几万字,可能有十多万字的笔记吧,把知识点都梳理了一遍,一些经常坑考生的重要问题也自己试着写了写,我认为这个方法对我还是比较有用的。如果实在不会做笔记的考生,可以参考一下别人的,这种笔记一些机构都是有卖的,买他们课就有。或者也可以找一些上岸的学长学姐买,区别不大,机构卖的很多也是上岸的学长学姐写的。

世界史方面,统考推荐的教材一般是吴齐六本,但根据本人的复习体验,世界史复习如果能搭配上北师大四本一起复习的话,会事半功倍,尤其在梳理整体脉络方面,吴齐的横向脉络配合北师大的纵向脉络,会使事情变得轻松很多。延伸的阅读方面,古代史比较推荐李海峰老师的《古代近东文明》,篇幅不大,但很有助于梳理近东地区的线索,如果对古埃及有特别需要的,推荐刘文鹏老师的《古代埃及史》,对于统考来说一般还是主要考古代希腊罗马,但其实希腊罗马的内容在课本或者教辅上的内容已经足够多了,如果仍有学有余力者,推荐阅读《剑桥古代史》。中世纪的话,推荐本内特的《欧洲中世纪史》,毕竟统考中世纪还是主要以西欧为主。近现代的情况感觉跟希腊罗马有点类似,如果时间充裕,你甚至可以把主要几个国家的国别史各看上一本,比如英法俄德美日这几个国家,

同样,世界史的复习最好也是教材搭配网课,b站网课古代史比较推荐东北师大的古代史课程,中世纪和近现代的一些名校的网课都是不错的。在此比较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网课的话建议多听名校的,辅导机构的网课总体来说评价都不太好,很多都是呆板地读ppt材料之类的。往年的统考复习时,可能对现代史和史学史之类的不是太重视,但有了今年血的教训,还是推荐大家也多看一些现代史和史学史的东西。史学史的话,比较推荐张广智老师的《西方史学史》。

暑假结束前能过完一遍教材就很不错了。最晚,暑假结束之后要开始用教辅了,我个人比较推荐长孙博。我刚入大学的时候,长孙博薄薄一本,可能也就300多页,不到400页,中国史和世界史知识点都在里面了,这哪够用。但近几年来,长孙博每年都在更新丰富内容,书是越来越全,也越来越厚,基本上可以说足够用了。但是幸福的烦恼也接踵而至,就是怎么用,因为一个字一个字背,背个一年都背不完。这个要是同学们有兴趣的话我回来可以单开一个帖子详细教学,这里说一下最基本的用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长孙博21年版分为三部分,第一本是名词解释,第二本是论述题,第三本是真题集。第一本名词解释,有些统考的同学可能考虑到没有名词解释就不买了,我建议如果统考的有同学朋友考自命题的,或者学长学姐去年有买的,可以找他们借来看一看,看什么呢,学习他们的叙述方法。因为历史学考研主观题分为三种,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统考虽然没有名词解释了,但简答题还在。在我看来这两个并没有本质区别,名词解释和简单都是首先要求交代清楚所问的这个词或者这个事件是什么,其次起因经过是什么,最后对于中国历史,或者当时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个答题逻辑是很重要的,首先背的时候这么背,容易背下来,其次写题的时候这么写也容易得分。

第二本是论述题,这是重心。之前如果同学们暑假已经按我上面所说,对于中国史和世界史有了一个基本的印象和认识,接下来就可以进入论述题复习阶段了。论述题答题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名词解释+简答,要求我们解释清楚这是一个什么事物或者事件。第二部分就是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或者重要意义,对于后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是考验平时积累和理解深度的部分,这一部分没有什么技巧,是考试的精华所在。

论述题一般会要求学生把掌握的知识点在脑海中进行排列组合,考察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种考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广度,比如“论述欧洲封建制的诞生”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确定时期和地区,然后考虑到封建主义的两个来源:一个是日耳曼的公社、扈从制度等日耳曼来源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一个是罗马帝国交通网断裂后,大城市资源物资供应不足,破产的市民又遇上战乱,不得不依附有土地和军队的封建主,以求生存。最终在两个来源共同的运作下,封建制度得以诞生。但我说的是我自己整理的内容,教材上这些知识点都是分开的。到了世界近现代史,随着全球化的逐步实现,这种割裂感更为严重。比如一个外交事件背后,世界各国都有牵动,但教材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介绍的,使读者不能了解同一事件下不同国家的应对和影响;或者是一个大事件一个大事件介绍的,使读者不能理解不同国家内部发展的路径。

第二种就是考察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深度,比如我前文所举出的两税法的例子,一些院校的考试中,如果学生只答了第一档的教材基本知识,是只能拿及格甚至一半分的,这些院校阅卷的时候还希望能看到学生可以就一些细节问题,比如从实物税到货币税的历史意义、从人头税到户税的历史意义进行深入探讨的。

第三种就是考察学生对一个大历史时期发展的掌握程度,比如可能会问从xx时期到xx时期xx制度的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打破教材上章节的限制,把一个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路径和历史细节讲述出来。

基本上市面上所有的教辅都是按照历年真题所考过的题目来排版他们的论述题内容。我认为这对复习非常方便。因为虽然我前面归类的看起来很难的样子,但很多知识点考了很多年,已经被考出各种花样了,基本上在研究生考试这个阶段创新的可能性不大了。我们学历史的更懂前人经验的重要性,教辅论述题部分按照考题进行分类,是我们很好的参考。我觉得长孙博教辅这部分唯一的问题就是有些太全了,比如有些科技史的题什么的也都事无巨细。如果完全按照他那个背,一道题好几千字,肯定是不好背,第二是考试的时候时间肯定不够,一道论述题手速最快的同学1500字就可以了,一般控制在1000字就是极限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挑重点背一下,不是省去知识点,而是可以把大段话缩减成为一句话。这个详细解释起来估计能贴一万多字,篇幅所限我就不详细说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有考题问你三省六部制度的发展,真的不用事无巨细从汉代三公九卿制度的渊源开始说,更不用详细说六部每个部都是啥,二十四司都负责什么。抓住几个要点,第一个皇权的变化,第二个三省六部到中书门下体制的变化,第三个三省六部变化所带来的政务运行和国家机构设置的变化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我觉得就可以了。

最后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最晚到十一月,无论是名词解释、简答题还是论述题,都一定要开始动笔写,因为历史学专业考试的写作量比政治大得多,并且一个事情你看似背的很好,但这很多情况下都是个错觉,写一写就会发现自己的漏洞,哪怕没有时间都写完,也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把答题思路写一写。

在反复背默教辅的过程中,一般考试的时间就会悄悄到来了,这个过程非常艰苦,也非常枯燥,我很多同学不是在九月放弃的就是在十一月放弃的,当然了,他们还有其他的人生选择,有的人找的工作也不差,这没什么可评说的。但我希望有志于考研的同学还是不要被这种外部环境影响了,考研考到最后你最需要战胜的人往往不是你的竞争者而是自己的内心,加油啊朋友们。

以上基本就是我这两年考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了,大体上就是分为三个时期,即暑假准备,九月开始反复背,十一月开始冲刺训练。

不知不觉写了近万字,我这个人废话还真是不少啊哈哈哈希望里面有些事情能帮助到有志于考研上岸的同学们吧,加油。

摘要]外语能力是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必要技能,是研读和运用外文材料的基本条件。研究者的掌握语种、语文知识和翻译水平是衡量专业外语能力的主要指标。本文以俄国史研究者的俄语能力建设为例,基于学习研究中积累的翻译经验和语言材料,探讨俄语能力问题对俄国史研究的影响,最后以词汇问题的处理为例,指出提高翻译水平的路径之一,进而对加强专业外语能力建设,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提供参考。[关键词]世界史研究;俄国史;翻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升为一级学科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学术研究质量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不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密切关注。”[1]在论文成果方面,仅2018年全年在国内期刊正式发表的世界史论文(包括研究性论文、书评、研究综述和会议综述)就有1220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98篇。[2]科研项目方面,在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世界历史立项总计108项[3],充分体现了当前国内世界史研究的规模与能力。不过,我们虽然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目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完善,外语能力的建设,尤其是专业文献的翻译问题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外语能力是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必要技能,是研读和运用外文材料的基本条件。要知道,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从阅读资料(史料)开始的。史料的搜集与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论文的整体风貌与是否具有原创性。[4]“研究外国史,各国现代外语是研究国别史的起码条件,否则连专业的门都没有入。如果研究古代文明史,那象形文、楔形文、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都是入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这些钥匙,进入文本层次的研究,才能说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或古典学算是真正登堂入室了。”[5]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世界史研究而言,专业外语能力主要包括掌握语种、语文知识和翻译水平三个方面。一、扩大掌握语种当前我国世界史研究人员掌握语种不多,限制了获取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能使用英文,但懂得其他语种的人却很少。且“由于语种的限制,我们在使用材料时无法做到多样化,更谈不上对多种材料进行比对和筛选。”[6]而“在欧美国家,要想研究世界历史,最少得会三门外语。如果是世界古代史,则需精通至少一门古典语言——拉丁语或古希腊语。研究古代东方史,甚至需要掌握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与梵文之类的语言。”[7]掌握多种外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献资料来源的丰富性、研究视野和深化空间上的广度、史料和论述的厚度及对特定问题论说的力度和可信度上,[8]还反映在对史料真实性的考证鉴别上。要知道,“材料的正确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而对材料加以考证鉴定是“达到材料正确性的唯一方法”。所谓兼听则明,孤证不立。如果我们掌握多种外语,就有可能对一则史料的不同出处或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进行参互比较、考证,从而最大限度地鉴别史料的真伪,提高完整性和可信度。[9]笔者曾读到一篇研究美国对1928-1941年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的学位论文。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但在其参考文献中竟无一份俄文文献,只有英文史料和中文专著和译著。其问题不仅在于过度依赖英文资料,恐怕也受到作者外语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掌握语种的限制。这不能不影响到取材范围、论述深度乃至整体研究质量。在这方面,不乏优秀范例可资参考。譬如,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版)征引和参考了俄文和英文档案、报刊、文献、著作、回忆录和口述史料,成为近年来国内冷战国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受到国内外学界好评;李工真著《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利用了大量德文、英文和拉丁文文献,对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推动下的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洲际大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如崔丕著《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也大量利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文和英文档案史料,在多国多边解密档案互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冷战时期美日关系上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考察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我们认为,对地区国别史研究而言,如研究对象为非英语国家,则最好掌握该国母语,因其间最权威最丰富的文献资料必定是用该国母语记录的。单纯使用中文资料或汉译二手文献,很难做出原创性成果,而且资料来源也比较有限,这会影响到研究视野、选题范围、文章质量乃至最终结论。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指出,“1978年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法国史研究越来越专门化,学术规范进一步完善,法语成为必要的工作语言。” [10]就俄国史研究而言,阅读和翻译俄文文献应该成为俄国史研究者的“日课”。以俄国史研究中的“苏联核计划(АП СССР)”研究为例,在俄罗斯原子能部组织编辑的三卷本官方档案文献资料汇编——《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11]出版之前,西方学界虽然对该领域研究起步很早,且有美国建立的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美国威尔逊学者中心数字档案”特别下设的苏联核历史专题及广泛涉及美苏核问题的“ALSOS”核相关问题数字图书馆等研究资源[12],但因严重缺乏俄文史料支持,导致一些研究成果难免“雾里看花”,甚至“道听途说”,而不具有科学性。只有在俄文档案资料得以解密公开后,学者经过翻译、整理、解读,”客观、科学的苏联核计划研究才成为可能,苏联核计划研究才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显学”。[13]二、丰富语文知识语言贮存着民族的共同记忆,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活历史。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甚至认为,“语言是历史产生的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历史学”。[14]在掌握尽量多的语种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仅有语言还不能用好材料。“要透辟、彻底地了解材料的含义,恰到好处地使用材料,还需要借助于丰富的知识,还要用相关理论来做透镜。”[15]研读专业文献,准确解读和运用材料绝非易事,尤其在翻译专业文献时,学者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便很难胜任。正如“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具备古汉语的识读与理解能力,熟悉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规律。”[16]对俄国史研究者来说,首先要打下扎实的俄语基础。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具备足够的俄语词汇量,系统地掌握俄语语法知识。[17]如果从事俄国古代史研究,除了要精通现代俄语语法,还要了解正字法,在阅读古俄语文献,想要了解“俄语历史发展过程中业已消失了的语言旧质”时,还要熟悉俄语历史语法(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a)。[18]在研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过程中,除了注意学术观点和最新材料外,还要留心不断积累文献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俄语作为一种屈折语,有比较明显的词形变化,而且变化的规律性比较强。”通过语言的类推规律建构起个性化的词汇知识库,形成词汇语义场,利用语文知识,解读和分析史料,有时会收到触类旁通,意想不到的效果。[19]另外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现代汉语中省略号一般位于段落中间“……”;俄语中省略号可以是三个点“…”,且位于段落的下方。俄语中破折号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可以表示词语的省略,包括主谓结构中的系词﹑句子成分的省略、两个表示时间、空间和数量意义的词之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有名词之间、表示相同词语的省略等,可见其用途之广。俄语中常有双重破折号,主要用于标示句子中的插入结构、嵌入结构、独立同位语、加确语等成分。但是汉译后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往往要调整或者打乱语序,某些结构汉译后就变成了倒装句,需要重新梳理,或者干脆“编译”。此外,还应熟习俄文惯用表达方式,成语、熟语、谚语、俚语、格言、文学常识;俄罗斯国情学,俄—拉丁字母转写对照表、俄汉音译表、俄汉计量单位对照表(长度、面积、容量、重量、液量、干量等)、俄汉历法对照等国情和实用知识。由于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及人的思想的复杂性,一些特殊表达方式(代号、代称、绰号等)、语言现象(断句、形动词、副动词、无人称句、泛指人称句、不定代词、语句倒装、语音交替、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等)及历史人物自创的新词新语等只有当事人才能心领神会、曲尽其妙,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知识的丰富程度对解读和利用专业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俄语词汇中包含了一些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姓氏列宁(Ленин)、斯大林(Сталин)、加米涅夫(Каменев),它们在俄语中的词根分别是“勒拿河”、“钢铁”和“石头”,在英语中则为Lenin、Stalin、Kamenev,如果不懂俄语就看不出原词的词根含义,也就无从联想其姓氏内涵。又如苏联政要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 他在谈判中常常否定西方国家代表的提议,因此被称为“涅特”先生,这里的“涅特”就是俄语“нет”的音译,意思是“不”。关于音译问题,笔者在翻译姓氏“Пономарев”一词时就遇到了困难。该姓应该译成“波诺马廖夫”还是“波诺马列夫”呢?俄语单词中字母“е”和“ё”往往是“雌雄同体”——“ё”也可写作“е”。个别外来词中“йо”和“ио”也可表示“ё”音。如,人名“约瑟夫”(Иосиф)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姚内奇”(Ионыч)便是这种构词法。最后通过查阅参考资料确定应取“ё”音,译成“波诺马廖夫”。如果不懂俄语,一旦遇到汉译本文献中的误译、漏译和错译,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辨识能力都没有,就很可能被误导,将错就错,错误解读信息,影响研究质量。三、提高翻译水平“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中介手段”。[20]翻译能力也是世界史研究者解读和利用外文材料,开展学术研究的“看家本领”。事实上,许多世界史研究大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翻译家,由其译介的译著也为学界了解国外优秀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翻译水平是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的必然要求,以下简述笔者对翻译俄文文献中词汇处理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笔者认为,一篇文献在动手翻译前,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简要通读全文,大概掌握文章的写作题材、主要内容、成文年代、作者简介等信息,据此判断该文需要用何种语体来翻译,选用何种色彩的语言来行文等,为通篇材料定下总体基调。笔者对选用译本词汇的主要原则是尽量选用雅词,避免陋译劣译;词汇使用上坚持术语化与规范化;统一翻译标准,避免一词多译;注意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和使用规范调整语序,避免倒装;酌情增减字词,补充缺失成分;求信与求雅相统一,既要尽量还原原文,忠实文本,又要考虑到适当修辞和变通,使文义通顺流畅而不失简洁博雅。其次是根据文章特点选用合适的词汇。由于某些术语名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在组成句子时还要考虑其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从该词的若干义项中择取一个比较符合文义的义项来填补空缺。在翻译实践中,词汇的选择还存在“色彩”问题。翻译实践中对句子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词汇义项的斟酌选用上,尤其是对一些敏感词汇在细节方面的处理上最见功力。如翻译“покойник”、“мертвец”等词时,要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和不同场合变通为“死者”、“遇难者”、“先人”等;翻译“труп”、“тело"等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翻译成“遗体”、“尸体”、“遗骸”等不同义项。另外,与“死”有关的词组和句子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区分性质、褒贬等。如“перед смертью”形容烈士时要译成“就义前”,形容僧侣则可译成“圆寂前”,中性化形容方式则为“临死前”。翻译“после смерти”时则有“死后”、“去世后”、“仙逝后”、“遇难后”、“驾崩后”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根据具体死者身份和时代的差异,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词汇问题还体现在口号类文字的翻译上。翻译口号类文字,一般采取语言的经济原则即在能够清楚表达意思的前提下,越简洁、越短

参考相关的文献资料啊,像历史学研究之类的

你知不知道迪西欧论文工作室这家,他们在论文写作方面还不错

世界史毕业论文选题

就写二战以后如何重新振兴,经济和科技如何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如下:

1、 浅谈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

2、 浅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3、 何谓“封臣建国”。

4、 浅谈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性质、影响和意义。

5、 浅谈汉民族的形成史。

6、 浅谈古代西域经济文化。

7、 古代东北的民族兴起与衰落。

8、 古汉语“普通话”的变革。

9、 唐代的宗教文化。

10、古代民俗服饰的演变。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关于纪录片海洋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宁波海洋文化及旅游开发研究2、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3、论福建海洋文化的独特性4、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5、海洋文化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影响6、发展海洋事业与加强海洋文化研究7、中国海洋文化景观分类及其系统构成分析8、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9、"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土着生成与汉人传承论纲10、舟山开发海洋文化旅游的思考11、海洋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12、中国海洋文化的早期历史与地理格局13、中国海洋文化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开发14、浅谈福州海洋文化的形成及特点15、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16、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17、论潮汕近代民居建筑的海洋文化内涵18、城市滨海环境景观设计表现海洋文化初探19、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20、论中国历史上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征

这个啊,其实关于日本战败后,日本如何崛起这个很好写d,要不然写近代首相为如何治理日本也很容易写^_^

世界当代史毕业论文

提纲先给你~对于我国起步不久的现代设计教育和设计领域来说,了解西方发展了近二百年的现代设计历史就显得尤其重要。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就开始发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展开适合工业化生产的现代设计。从20世纪初期的“德意志工业联盟”对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方式的探讨,到20年代“包豪斯设计学校”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确立,经过了50年代功能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的流行,再到60年代的波普设计及80年代的后现代设计,以及今天所提倡的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等,现代设计已发展成了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在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关现代设计的观念和思想,经历了多种风格和潮流的变化,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代设计发展较晚的国家来说,只有从认识上站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才有可能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西方现代设计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具有可资借鉴的实际意义。世界工业设计协会主席在北京之行中讲到“穷国出口资源,富国出口设计”,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国家在经济上与富裕国家之间还相差很远的距离。我国的现代设计基本上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要想在短时间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了解和学习他们的长处是一条捷径。了解西方现代设计的理念、风格潮流,对“功能主义”、“国际风格”、“民族特色”等语汇的认识,可以帮助设计师在设计中做出正确的定位。对于创造了具有特色及先进设计的国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发展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走什么样的设计发展道路。北欧设计重材质、重工艺、注重产品的舒适感、温暖感,能够在现代设计中融入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为我们树立了现代设计形式美感的典范。德国的产品重功能、重内在质量,让我们认识到了现代设计实用的特点。意大利的设计师们则常常把设计作为哲学和文化的问题来探讨,这个从70年代后一直在创造杰出设计品的国家,除了强调设计的文化品位外,他们还认为在一个不断增长着压力和不友好经验的世界上,家具的结构和含义也在发生变化,它们意味着恢复失落的情绪并成为舒适的避难所。

王受之,1946年出生于广州,设设理论和设计史专家。毕业于武汉大学研究生院,1980年代曾担任过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副主任和学院的工业设计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作为美国富布赖特学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西切斯特学院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学院从事设计理论研究和教学,1988年开始在美国设计教育最权威的学府——洛杉矶的“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担任设计理论教学,1963年升任为全职终身教授,负责全院的现代设计理论和现代设计史教学。1997年担任美国全国艺术和设计院校委员会年度会议理论组召集人,1998年作为联合国开发总署专家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主持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讲学班。王受之曾经多次担任重要设计比赛的评委工作,包括香港设计师协会“设计98”年展评委、1997年香港回归的国家艺术大展评委。王受之是中国的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客座教授。王受之所著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著作相当多,其著作成为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设计专业教科书中主要参考书,共中包括在大陆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现代建筑史》、《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和设计》,还包括台湾出版的《世界现代设计》、《世界现代平面设计》、《现代世界艺术的发展》,他参与撰写的《战后美国史》曾经获得1992年国家社会科学著作的金奖。他的《设计史论丛书》包括《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世界当代艺术史》、《世界时装史》、《世界广告史》、《世界工业产品设计史》、《美国插图史》等,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与香港天一艺术设计出版公司联合出版。

写论文是科研最基础的。 第一,你在写论文的时候先确定你的论点,也就是你这篇论文是关于什么,是要论证什么东西,一般来说,也只有你对这个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才能进行研究。 第二,在确定好论文方向后你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一般包括一手和二手资料,一手就是关于你论证对象的资料,二手就是另外一些学者对于该对象的研究成果,比如你要研究鲁迅的话,第一手资料就是鲁迅的作品,第二首资料就是其他人关于鲁迅作品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你都可以引用,但是在引用的时候必须注明出处,也就是你用了谁的观点,包括作者、作品名、出版社第几年第几版、第几页,这些写在论文的结尾处,以注释说明。 第三,摘要,摘要就是你论文研究的论点是什么,大概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看法。摘要一般不多,规范论文的摘要字数在200到500字之间,一般300字左右。 第四,关键字,关键字是抽取你论文的最主要的字眼,但是这字眼能明白看出你论文的大意的。比如你研究鲁迅的《阿Q正传》的,关键字可以有:鲁迅,阿Q正传,国民性,精神胜利法,革命。一般关键字为3到5个。 第五,正文,主要就是关于你的论点展开论述了。一般的论文的都在5000字以上,如果你是一个学生,小论文的话字数一般3000到5000字,而且标准也不高。当然,毕业论文除外。 第六,注释,注释就是关于你的参考作品,标明出处,也可以对于某些观点再做论述,但是一般字数不要太多。 第七,如果你有指导教师的话,在此表示感谢,有则可,没有不强求。 如果你写的是很重要的论文的话,一般还有英文摘要,错别字概率一般在万分之一,如果不是很严格的论文也不会有这些要求。最关键的就是正文了,一般你要有自己新颖的观点,但是不能哗众取宠,牵强附会,还要有结构层次,不能杂乱无章,也就是由浅到深。论文是实证性的,最好不要加入你的主观价值判断,就是最好不要有“应该”两个字,你不能告诉别人应该怎么做。

1.《中国古代史》(上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晁福林 2.《中国古代史》(下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施建中《中国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师渠主编 《中国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王桧林主编 《中国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大钧主编 《世界上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启迪主编 《世界中古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孔祥民主编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近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宗绪主编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世界现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建华主编 《世界当代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段炳麟主编 《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下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吴于廑,齐世荣编

世界史毕业论文定题

你自己得选择一个主题啊,,如果你只是应付的话,就选择一个大众化的题目,世界近代史的话,大众的可以是世界的发现与世界市场还可以是其他的,。如果想另类点,可以走科技史,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世界近代历史

如下:

1、 浅谈中国货币制度的变革。

2、 浅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3、 何谓“封臣建国”。

4、 浅谈中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性质、影响和意义。

5、 浅谈汉民族的形成史。

6、 浅谈古代西域经济文化。

7、 古代东北的民族兴起与衰落。

8、 古汉语“普通话”的变革。

9、 唐代的宗教文化。

10、古代民俗服饰的演变。

朝服的演变,饮食文化之类的~后宫文学~饰品的演变与社会等级之类的~

学术堂整理了15个好写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