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色污染的研究性学习报告 自2008年6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禁塑令”这一条例地实施,有效的改善我国环境的状况。减轻了白色污染对环境的破坏,更好地保护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当今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方便,白色垃圾也越来越多,甚至影响到到了社会,破坏了大自然,所以,白色垃圾不得一次次的受到人们的重视。什么叫白色污染 这要从塑料开始谈起。塑料是一类高分子材料。以石油为原料可以制得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这些物质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反应生成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即高分子):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我们通常使用的塑料就是由上述四种高分子组成的材料(聚乙烯、聚丙烯薄膜抖动时声音发脆,而聚氯乙烯薄膜则较柔软,抖动时无发脆声音;发泡塑料一般是聚苯乙烯,燃烧时有浓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塑料进入广泛实用阶段。由于塑料具有很多优点:它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加工方便,质地轻巧,因此塑料一问世,便深受世界欢迎,它迅速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塑料被制成碗、杯、袋、盆、桶、管等。塑料被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塑料的普及被誉为白色革命。 随着塑料产量不断增大,成本越来越低,我们用过的大量农用薄膜、包装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它们造成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 据仔细调查研究表明,烟头、羊毛织物可存留2年;经过油漆的木板可存留13年;尼龙织物可存留30—40年;皮革可存留50年;易拉罐可存留80—100年;塑料可存留100—200年;玻璃可存留1000年……垃圾如此猖狂地破坏大自然,毁坏大自然,我们人类怎能袖手旁观?我们应该实施“绿色行动”,拯救地球! “白色污染”这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怎样引起的那?“白色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是什么?针对此问题做出调查。其实,白色污染就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还有我们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埋在土壤中很难分解,会导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烧会导致大气污染。现在,随着社会地发展对许多塑料制品需求量非常大。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据报道,1995年,我国塑料产量为519万吨,进日塑料近600万吨,当年全国塑料消费总量约1100万吨,其中包装用塑料达211万吨。白色污染造成的危害还有很多,比方说“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视觉污染是指在城市、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废旧塑料包装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破坏市容、景观,由此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占地过多污染空气 , 在小巷深处,经常可以看到大片大片的垃圾,成堆成堆地摆放在那里,旁边还有一些苍蝇飞来飞去,场面令人作呕,不仅影响市区容貌,还影响市民健康,白色垃圾在腐烂的过程中,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这种气味散发到空气中去,又随着气体的流动,很快传播到各个角落,人闻多了会生病。 “潜在危害”是指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谁都知道,庄稼要靠土才能播种,一般的泥土可不行,要施过肥的沃土才能种出最好的庄稼来,可是塑料袋,塑料布如果埋在家田内,庄稼的根就不会很好的生长,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第二,抛弃在陆地或水体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导致动物死亡(在动物园、牧区和海洋中,此类情况已屡见不鲜);第三,混入生活垃圾中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很难处理:填埋处理将会长期占用土地,混有塑料的生活垃圾不适用于堆肥处理,分拣出来的废塑料也因无法保证质量而很难回收利用。那国内对“白色污染”有什么处理办法,一是加强管理。例如,社会上较为关注的铁路两侧的”白色污染“问题,通过加强管逗已取得显著改观。铁路部门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在沿线分区划段包干。部分旅客列车采用袋装垃圾,禁止旅客向窗外抛弃废物。乘务员也不象以前那样,将车箱垃圾直接扫出窗外,而是将垃圾袋卸在车站,由车站集中处理。目前,采用袋装垃圾的列车越来越多,随意向车外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已有万公里的线路两侧基本消除了“白色污染”。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二是,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第三,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体废物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通用原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视觉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负荷,节约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回收废塑料并使之资源化是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其实,塑料和其它材料比,有一个显著的优点:塑料可以很方便地反复回收使用。废塑料回收后,进行分类、清洗后再通过加热熔融,即可重新成为制品。从组成看,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均由碳氢元素组成,而汽油、柴油等燃料也是由碳氢元素组成,只不过分子量较小。因此,把这几类塑料隔绝空气加热至高温,使之裂解,把裂解产物进行分馏,可制得汽油与柴油。 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四是开发可降解塑料等。降解塑料具有与普通塑料同样的使用功能,但在完成其使用功能而被废弃后,其化学结构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变化,使高分子分解成分子量较小的分子,最后,被自然环境所同化。降解塑料有三类: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及双降解塑料。 “白色污染”对社会和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来消灭“白色污染”还地球一片净土。
中国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在环境污染中,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是最大的问题.造成严重污染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有八个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的污染环境的企业,大量搬迁到发展中国家.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大量引进这类企业,还给予各种优惠政策.2、国内一些中小企业,不重视保护环境.甚至净化污染物的设备只是摆设,是为了应付检查而设置的,平时随意排污.3、政府有关部门只追求经济指标,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凡是出现的重大污染事件,都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渎职有关.4、对于造成污染的企业,处理不力.发生了大的污染事故,只是象征性的罚款,起不了警示作用,当地政府甚至于包庇纵容.5、对于洋垃圾走私的处理不力,以至于有的地方、有的人敢于从国外搞了洋垃圾来赚钱,却污染了自己的环境.6、城市的盲目扩大、发展,忽视公共交通,不切实际地发展私家车,造成交通堵塞,机动车尾气排放严重污染大气环境.7、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8、城市垃圾没有好好处理,没有分类收集,造成垃圾污染.中国环境问题及水资源问题解决中国环境十大问题1、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2、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3、垃圾处理问题: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4、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5、水土流失问题: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6、旱灾和水灾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亿亩,90年代上升为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7、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8, WTO与环境问题: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9、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下面就中国水资源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加以论述资源有限中国水源短缺和水源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最严重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与过度开发及水污染问题加剧,目前城镇供水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中国的水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十三亿人口,目前人均水资源只有二千二百立方公尺,只是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由于水资源分布极端不均,主要集中在云南、西藏、青海等西部地方,而七大河川中的五大河流都严重受污染.在先天不足而又后天残缺的问题下,高速城市化又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这为水资源带来更巨大的压力.目前中国六百多个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已达百分之四十五点七,但还有近三百个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绝大多数的镇没有污水处理厂,地下水污染严重;不少城市已建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不佳,污水处理的监管机制亟待建立.浪费严重专家指出,我国现在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农业是水资源的浪费大户.在我国,“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目前仍在普遍沿用,灌溉用水一半在输水过程中就渗漏损失了,耕地自然降水利用率只有45%左右. 因为现有用水设施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日本只有6立方米;目前,我国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55%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不讲节约、铺张浪费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专家坦言,我国多数城市水资源实际漏失率全国平均数应在30%以上.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唯一出路水利部长汪恕诚日前再次强调,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唯一的选择.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专家也指出,目前,随着全社会节水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相关措施的落实,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全国年用水总量正在得到控制,用水效率在不断提高,节水工作已经初见成效.国民经济近年来以7%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年用水量(不含工业的重复用水量)并未出现大的变化,稳定在5500亿立方米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节水初见成效,工业用水实现“增产不增水”,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年均递减9%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和污染,人均水资源量为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由于地区间和年际间分布严重不均衡,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犹为突出.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形象化的表述是:“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造成这种现象有自然的因素,有人为的因素.据水利部大坝安全管理中心人士介绍,中国的水坝数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2万座的各类水库中,中国就占了一半.以淮河为例,治淮半个世纪,淮河流域建成大中小水库5300多座.在这些大坝的控制下,河流的自然水文性质被改变,水体稀释自净能力急剧下降.枯水季节,整条淮河基本不流动,成了死水,不仅“五毒俱全”,而且浓度极高.丰水季节,尤其上中游泄洪时,高浓度污染团顺流而下,形成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污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没过进口普卫欣天 猫
(一)白色污染的相关知识一、什么是白色污染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二、白色污染的危害白色污染存在两种危害: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视觉污染指的是塑料袋、盒、杯、碗等散落在环境中,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环境的美感。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则是多方面的。1、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当温度达到65℃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会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我们现在用来装食物的超薄塑料袋一般是聚氯乙烯塑料。早在四十年前,人们就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留有氯乙烯单体。当人们接触氯乙烯后,就会出现手腕、手指浮肿,皮肤硬化等症状,还可能出现脾肿大、肝损伤等症。在我国,我们用的超薄塑料袋几乎都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是由小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这些生产厂所用原料是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生产时,首先用机械把原料粉碎成塑料粒子,再把塑料粒子放在一个水池里清洗(名曰消毒),取出来晒干,再用机械把它压成膜,制成各种塑料袋。每次吃饭时,就有不少人用塑料袋装饭菜,他们不知道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危害自己的身体。2、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目前使用的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中,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
5月10日,《自然》子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发表海洋-大气环境中微(纳米)塑料研究重要进展。这篇前瞻性论文汇集全球12个国家33位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和塑料污染方面的国际专家的成果和观点,强调了将海洋-大气传输纳入整个塑料循环研究的重要性。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和刘凯博士为共同合作作者,文中海洋-大气微塑料研究的主要成果出自李道季教授领衔的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研究团队。
ı李道季教授团队在海南三亚出海开展海洋塑料和微塑料调查
ı原文出自:Deonie Allenet al.: Micro- and nanoplastics in the marine-atmospheric environment. Nature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 (2022).
12国33位科学家提出全新观测战略
大气中微(纳米)塑料运输和海洋-大气交换的发现,表明了一个高度复杂的海洋塑料循环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对生态系统和人类 健康 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现有观测数据十分有限。
这项研究量化了海洋-大气微(纳米)塑料循环的过程和通量,强调了大气微(纳米)塑料运输中存在诸多未解之谜。
据研究估算,每年有万吨的微(纳米)塑料有可能在海洋-大气中运输并沉降到海洋之中。
ı全球微塑料循环过程及通量
然而,这些海洋-大气通量的高度不确定性与数据限制,和研究之间的可比较性有关。
为解决海洋-大气微(纳米)塑料循环中的不确定性和知识鸿沟,该研究提出了未来的全球海洋-大气微(纳米)塑料观测战略,其中包括新的采样方法和建立一个可比较的、统一的全球数据集。
而通过结合长期观测和广泛调查,这一战略将有助于确定海洋-大气微塑料污染的趋势,以及对未来政策和管理行动的响应。
华东师大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研究团队做出重要贡献
该研究是在联合国(UN)、联合国海洋环境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支持下,组织全球12个国家知名学者开展深入研讨,共同完成。
ı李道季团队在崇明科考
来源 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编辑 吴潇岚
塑料污染问题加剧,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
塑料污染问题加剧,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研究人员将这些塑料碎片描述为“生活环境和食物链中无处不在的污染物”。据悉,这是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塑料污染问题加剧,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
人类血液中首次发现微小的塑料颗粒,引发了人们对其长期健康影响的担忧。
人手上微塑料的特写
英国天空新闻台报道,荷兰科学家发现 22 名志愿者中有17人,即 77%,他们的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
水平很低,平均为每毫升血液中的 微克(百万分之一克)。
但是,仅血液中存在微塑料(日常用品的碎片)的这个事实就非常重要。
最常见的检测到的塑料是 PET,用于制造饮料瓶。
根据发表在《国际环境》杂志上的结果,50% 的志愿者发现了这种情况。
广泛用于食品包装的聚苯乙烯占 36%,用于包装薄膜和袋子的聚乙烯占 23%。
来自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微塑料很可能在被吸收到血液中之前已经被吸入或摄入。
他们将塑料碎片描述为“生活环境和食物链中无处不在的污染物”。但以前没有研究能够在血液中检测到它们。
“这里报告的塑料颗粒浓度是所有潜在接触途径的总和:生活环境中进入空气、水和食物的来源,还有可能被摄入的个人护理产品、牙科聚合物、聚合物植入物的碎片、聚合物药物输送纳米颗粒和纹身墨水残留物,”他们总结道。
独立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是可靠的,因为研究人员已竭尽全力排除血液样本受到污染的可能性。
在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研究“人为污染物”的 Alice Horton 博士说:“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发现,因为实验室已经证明这种大小的颗粒在实验条件下会引起炎症和细胞损伤。
“这项研究有助于证明塑料颗粒不仅遍布整个环境,而且也遍布我们的身体。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情况的长期后果。”
朴茨茅斯大学环境污染专家 Fay Couceiro 博士表示,不可能将这种小型研究的结果推广到整个人群。
但她补充说:“检测其(塑料)存在的能力对于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在该领域进行更多研究的紧迫性至关重要。
“毕竟,血液连接着我们身体的所有器官,如果塑料存在,它可能存在于我们体内的任何地方。”
据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媒体24日报道,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
77%的`志愿者血液中含有“可量化”微塑料
荷兰的一个研究小组对22名志愿者的血液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他们中有17人,即约77%,血液中含有“可量化”的微塑料。
科学家在50%的志愿者血液中发现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这种材料可用于制造饮料瓶。而聚苯乙烯(PS)则存在于36%的血液样本中,它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在23%的志愿者血液中,研究人员还发现了聚乙烯 (PE),这是一种经常用于生产塑料袋的材料。
研究人员将这些塑料碎片描述为“生活环境和食物链中无处不在的污染物”。据悉,这是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微塑料。
50%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PET英国天空新闻资料图
塑料颗粒会导致慢性炎症
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生态毒理学教授迪克·维萨克在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称:“这项研究发现,近十分之八的志愿者血液中含有塑料颗粒。”他表示,这些发现“当然令人担忧,因为它表明人们显然摄入或吸入了太多塑料,以至于可以在血液中找到它” 。他还补充说:“这些颗粒会导致慢性炎症。”
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研究“人为污染物”的爱丽丝·霍顿博士表示:“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发现,因为实验室已经证明这种大小的颗粒在实验条件下会引起炎症和细胞损伤。这项研究有助于证明塑料颗粒不仅遍布整个环境,而且也遍布我们的身体。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情况的长期后果。”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环境污染专家费伊·库塞罗博士表示:“血液连接着我们身体的所有器官,如果塑料存在,它可能存在于我们体内的任何地方。”
去年的一项研究称,摄入微塑料可能导致人类细胞死亡和过敏反应路透社图
“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
维萨克教授说,由于该研究项目,他减少了自己接触塑料的机会。他告诉英国《独立报》:“是的,我和我的家人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尤其是与食品接触的塑料。”
他补充说:“房子的良好通风很重要,因为室内的微塑料浓度似乎高于室外。我还会通过盖住食物和饮料,来减少塑料颗粒的沉积。”
据悉,这项研究是由非营利性组织“公共海洋”委托进行的。该组织的首席执行官乔·罗伊尔说:“这一发现非常令人担忧。我们已经在吃、喝和呼吸塑料了。然而,到2040年,塑料产量将翻一番。”
科学家们正在继续揭示塑料污染问题的严重程度,我们也越来越多地看到它对人体的潜在影响。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来自荷兰的科学家,他们使用了新型分析工具,首次发现了塑料颗粒被吸收到人体血液中的证据。
上图:科学家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其浓度相当于每1000升水含有一茶匙微塑料。
当塑料袋和塑料瓶等塑料垃圾进入环境时,洋流、风和紫外线等自然力会使它们分解成更小的碎片,称为微塑料。这非常麻烦,因为它们使科学家难以追踪它们在环境中迁移的路径,而且它们可以被活的有机体吸收。
我们已经看到了它对海洋生物的有害影响,发现微塑料会导致鱼类的动脉瘤和寄居蟹的认知障碍。我们现在还知道,它们会进入人体,通过对人体组织和粪便的研究发现,在每个样本中都发现了塑料颗粒。
这项新研究背后的研究团队试图以此为基础,调查人类血液中微塑料的潜在存在。为了做到这一点,科学家们想出了一种新方法,包括使用质谱仪来检测人类血液中的微小塑料颗粒。
现在,我们已经证明,我们的血液,我们的生命之河,里面有塑料!
这项技术应用于22名健康捐赠者的样本,科学家们正在寻找5种不同的聚合物,这些聚合物被认为是塑料的组成部分。四分之三的受试者的血液中发现了塑料颗粒,这是证明这种物质最终会进入人体血液的第一个证据。平均浓度为微克/毫升,大约每1000升水含有一茶匙塑料。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和苯乙烯聚合物是样本中最常见的塑料形式。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塑料进入血液的途径“很可能是通过粘膜接触(摄入或吸入)”,并指出空气中1纳米到20微米的颗粒被认为是可吸入的。
那么,这对人类健康有什么影响呢?研究表明,塑料颗粒会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并改变细胞的形状。对小鼠的研究也表明,它们可能会渗透血脑屏障,导致高胆固醇和心脏病。但关于塑料颗粒吸收的危险,还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们希望下一步研究这些颗粒如何从血液转移到组织和器官中。
研究报告的作者马尔贾·拉莫雷(Marja Lamoree)表示:“这是第一个这样的数据集,必须加以扩展,以了解塑料污染在人体中有多普遍,以及可能的危害有多大。有了这一发现,我们可以确定接触塑料颗粒是否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
这项研究发表在《国际环境》杂志上。
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我国城市特有的环境污染,在各种公共场所到处都能看见大量废弃的塑料制品,他们从自然界而来,由人类制造,最终归结于大自然时却不易被自然所消纳,从而影响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节约资源的角度出发,由于塑料制品主要来源是面临枯竭的石油资源,应尽可能回收,但由于现阶段再回收的生产成本远高于直接生产成本,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人们希望寻找一种能替代现行塑料性能,又不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替代品,可降解塑料应运而生,这种新型功能的塑料,其特点是在达到一定使用寿命废弃后,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由于其化学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引起某些性能损失及外观变化而发生降解,对自然环境无害或少害。例如淀粉填充塑料,首先其所含淀粉在短时间内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的淀粉酶迅速分解而生成空洞,导致薄膜力学性能下降,同时配方中添加的自氧剂与土壤中的金属盐反应生成过氧化物,使聚乙烯的链断裂而降解成易被微生物吞噬的小碎片被自然环境所消纳,同时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而这个家园正在被垃圾所包围。作为21世纪的主人,我们不能只是担忧与抱怨,而是要有行动,要有绿色行动。垃圾并非一无是处,废品也不是废不可用。垃圾资源化和再循环在技术上并不难,困难在于废物随手抛弃、混合堆积就成为垃圾;因此作为有教养的新世纪的文明人,我们应该参与“举手之劳”的垃圾源头分类活动,为净化我们的生存空间做一点奉献,献一片爱心。 生活垃圾是人类生活的副产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生活垃圾的产量正在逐步增加。一般生活垃圾可分为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生物垃圾等五类。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主要危害是: 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现在北京人每人平均年产垃圾440公斤,全市年产400万吨左右,相当于两个半景山。北京的垃圾堆放场地已有4500余处,占地超过1万多亩。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经油漆的木板13年;尼龙织物30—40年;皮革50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为此,我们既要少制造垃圾,更要注重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少用一次性筷子、水杯、饭盒等制品,多用可重复使用的制品,减少宝贵的森林资源消耗;少用塑料袋,改用购物布袋,减少城市“白色污染”的危害;购买无氟冰箱、空调等环保电器,保护大气臭氧层;少用高浓度洗涤剂,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水污染。 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污染源产生的渗出液经土壤渗透会进入地下水体;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您看:颐和园、北海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香山、八大处林间山路上散落着和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一些游客只图自己方便,造成旅游环境污染。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不仅会伤及健康,甚至会导致死亡。 第四、土壤渣土化。垃圾直接施用于农田,或仅经简易处理后用于农田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理化性质和保水、保肥能力。特别是塑料袋、塑料布,如果埋在农田内,庄稼的根就不能生长,农田就会减产,可供人们食用的粮食就会减少。 第五、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随着城市垃圾中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而在长期堆存中只采用简单覆盖致使垃圾产生沼气的危害日益突出,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 第六、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综上所述,对于城市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显而易见。要让这些垃圾变废为宝,就要做好垃圾的回收和利用。您知道吗?回收1吨废纸可生产好纸800公斤,可以少砍17棵大树,可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1吨废塑料至少能回炼600公斤汽油和柴油;用废玻璃再造玻璃,不仅可以节约石英砂、纯碱等原料,还可节电;用废金属冶炼金属可节约大量的能源消耗,还可减少空气污染;而一些果皮、蛋壳、菜叶、剩饭等厨房垃圾,可用堆肥发酵的方法处理,变成绿色肥料等。 因此,我们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信息网络等多种大众媒体,大力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宣传教育;抓紧制定适合国情有关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法规,并严格执行;可考虑在一些单位深入细致地进行垃圾源头分类收集的试点工作;并与大家进一步讨论完善管理办法,使垃圾源头分类收集尽快普遍开展。让我们共同努力,用举手之劳,推动垃圾分类回收,清除垃圾污染,变废为宝,节约资源。使北京能以崭新的面貌夺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同时也给我们自己提供一个优美的健康的生存空间。 塑料制品作为质轻,防水,防腐蚀的新型材料,在全世界被广泛运用。 塑料最早运用于农业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可使农作物在任何季节生长,促进了市场消费。据市场统计,自1990~1995年,塑料的生产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已经席卷了整个地球。简直可以称作“白色革命”。但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至今,“白色污染”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一个新型名词。它主要指各种发泡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且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中国台湾省1994年颁布了对“白色产品”的禁令,一年后,又取消了该令。 杭州市早在1995年颁布通告,禁止本地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广州市于1997年6月颁布政府令,规定自当年九月一日起,在市内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饭盒。 基于此,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颁布了【1999】第6号令,明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作为落伍产品,要于2000年底以前全面淘汰,从2001年起,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今天距最后期限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但一次性发泡餐具依旧随处可见,而政府也从当时的强令“禁白”,变的态度“暧昧”起来,常常敷衍了事,“禁白令”成了一纸空文。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得出了至今为止的国家开发并投放市场的各种新型代替品的各方面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 艰难历程 我们去了西固区环保局,在环保局里,我们受到热情的接待,在交谈中我们认识到了“白色污染”的真正组成,并初步了解了“白色污染”危害的概念,对现今治理“白色污染”的方案也有了一些了解(备有一份问答记录)。 我们去了新华书店,省图书馆,还有学校的书库,但关于“白色污染”这方面的资料非常少,仅有的只是聚乙烯,聚丙烯及聚氯乙烯的成分,研究过程受阻。 为了摆脱困难,我们决定利用当今信息技术——上网。在网上我们寻找到了一片广阔的空间,使我们对“白色污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我们撰写论文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决定对兰州地区的“白色污染”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先后采访了华联超市,电力超市,及一些零售商店,小摊小贩。我们被深深震撼了,每日每年有如此多的塑料带和泡沫饭盒随意丢弃,而人们对于这一切熟视无睹。我们感到如果不提高居民素质,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实在太难了。(备有一份调查表格) “白色污染物”,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麽样的严重危害,我们会在以下内容中进行叙述。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塑料的组成成分。 一、“白色污染物”的组成成分 “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 境造成的污染。但“白色污染”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塑料制品。众所周知,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材料,也是一种消费品,总的来说,它也是一种物质。任何一种物质均有其生命周期,在达到其生命周期终了的全过程便是降解过程,因此,塑料本身也是可降解的。只是由于通过稳定化技术,即加入光、热稳定剂,抗氧剂等延缓或抑制其固有的可降解性。而且,塑料有300多种,常用的有40余种,而实际上能成为白色污染的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不能够把“白色污染”同塑料等同起来。 “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 聚苯乙烯树脂(PS)。以下我们一一做一个了解: 聚乙烯: 聚乙烯是乙烯经加成聚合反应制得的一种热塑性树脂。根据聚合条件不同,可得到相对分子量从一万几百万不等的聚乙烯。聚乙烯是略带白色的颗粒或粉末,半透明状,无毒无味,化学稳定性好,能耐酸碱腐蚀。商业上将聚乙烯分为低、中、高密度。一般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不加增塑剂的低密度(/cm3- g/cm3) 聚丙烯: 相对分子量在8万—20万之间。聚丙烯主链有一个甲基侧链。如果甲基全部分布在一侧称为等规聚丙烯;如果甲基有规则地分布在主链两侧,称为间规聚丙烯;如果甲基无规则地分布在主链上,称无规聚丙烯。聚丙烯通常是半透明固体,无味无毒,密度(0.90g/cm3—0.91g/cm3),机械强度比聚乙烯高,耐热性好。三种聚丙烯中,以等规聚丙烯产量最大。采用三氯化钛—氯二乙基铝为催化剂,在加氢饱和的汽油中使丙烯聚合,得到等规聚丙烯。 聚氯乙烯: 相对分子质量5万一12万,聚氯乙烯通过游离基加成聚合反应生成高聚物,属热塑性树脂。无定型白色粉末,无固定熔点,密度为(1.35g/cm3—1.45g/cm3),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熔于环乙酮,氯苯,二甲基甲酰胺,甲苯—丙酮混合溶剂等。 聚苯乙烯: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约20万。无色无味透明树脂,透光性好。表面富有光泽,易燃,密度为(/cm3-/cm3)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耐腐蚀性、电绝缘性. 生产方法:本体聚合法,悬浮聚合法,乳液聚合法.这里介绍本体聚合法。在苯乙烯单体中加入引发剂和少量添加剂,现在预聚釜中进行低温聚合,制取预聚物,再转入聚合塔中高温加热,分段维持一定温度,反应结束即将熔融状聚苯乙烯挤出成条,在水中冷却硬化,切粒包装。 以上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成份,另外,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 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二、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极其危害: 1. 主要原因: 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 的不回收利用,垃圾最终的处置方式基本上停在裸露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将江、河、湖岸作为天然垃圾场。 交通、旅游业,除铁路外,还没建立起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勇 统,对经营过程中生产的垃圾放任自流。 管理薄弱•,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缺乏相关的法规,以及人们对环境意识比较淡薄;造成滥用和随意乱倒现象相当普遍,这并非塑料制品本身的责任。 2、主要危害: “白色污染”主要指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两个负面 效应。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城市中,人们随手丢弃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景 观的破坏.例如散落在铁道两旁、江河湖泊中大量聚苯乙烯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挂在枝头上的超薄塑料袋,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不好的视觉刺激,人民对此反映强烈。 “潜在危机”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而难以降解带来的环境问题, 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不易回收,因为回收在利用的成本高,但利用率低,商家可以说是无利 可图,而且由于它的回收价格很低很难吸引广大市民进行“白色回收”工作。 所以,导致不易回收的现象发生。 - 难以降解。回收回来的白色废弃物不易处理。现阶段主要处理方法有焚 烧和填埋,若将其焚烧,则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并且促使酸雨 的形成,而至于填埋,则将其埋葬100年,则还是原状,无法被自然所吸收, 且对土地有极大的危害,改变其酸碱度,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 业减产,至于抛弃在水里或陆地上的塑料制品,不仅影响环境,而且若被动的 吞食,则会导致死亡。这样就破坏了生态平衡。 高温则分解出毒害物质,塑料制品本无毒害物质,但因为它的回收再利 用的设备不够完善,工艺简陋,而且许多厂家无合法营业执照,导致再生产的 塑料制品在温度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则会对肝 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危害。 三、“白色污染”具有广阔市场的原因极其在治理过程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经贸委的文件,文件中明确指出:“于2000年底彻 底淘汰所有发泡塑料”。可在今天,发泡塑料仍旧存在,它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可降解的材料制成品不成熟。因为其制作过程复杂,其价钱要比“白色 产品”高出1~2倍,人们当然不愿意“舍糠取贵”。另一方面,可降解的材料 制成品的性能不如“白色产品”,因为“白色产品”的生产过程经过多年的历练 总结,现已成熟,而新型材料才刚刚开发出来,且有的还需要大量木材,虽然 产品降解了,但对生态、水体造成污染和破坏。 打击力度不够大。现在的饭馆、餐厅进行“白色产品”销售,使用相当 普遍、公开,明目张胆的进行市场交易,对国家规定视而不见,使这几年的“禁 白”工作成了“白禁”。 国民素质有待提高,一个公民的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素质,但是 至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随手乱扔废弃物品的习惯还很普遍,这种现象将会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并且此现象的出现,给“白色废弃物品”再回收带来巨大难题。 对于“白色污染”回收再利用的设施不够完备。前面已经提到:“白色 污染”回收再利用的利用率较低,主要因为我国的技术落后以及资金投入不足,所以,我国一些已研究的新型产品,无法投入生产使用中去。 厂商由“公开”转入“半公开”,随着国家“禁白”政策的出台,“白色 产品”生产厂家也由城市生产转入农村、郊区,由公开生产转入半公开生产,因为条件相对较差,导致制造出的商品不合格,并且此种现象给政府的“禁白”带来了困难。 : 由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今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主要有二:废旧塑料资源化及生物降解塑料。 A:废弃塑料资源化(就是回收废旧塑料,作为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1)直接作为材料,有些可再生性塑料制品,可回收,加工后,再制成新的塑料制品。 (2)制取合成高分子单位。高分子是由单体聚合而成的,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可由废旧塑料制成单体。如聚酯塑料通过醇解制成单体。 (3)制取燃料油。将高分子链在高温下裂化。如聚乙烯,聚丙烯在高温下能分解成低分子石油烃,再分馏即可得各种燃料油。 B:生物降解塑料 . (1)天然高分子改造法。就是以淀粉,纤维素,甲壳素,木质素,海藻等天然高分子为原料,通过化学修饰和共聚方法,对这些分子进行改造,合成易被生物降解的塑料。 (2)化学合成法。模拟天然高分子结构,从简单的水分子出发,在塑料的高分子链上接有活性基团如酰胺基,肽基,酯基,含这些基的化合物类似于天然蛋白质,油脂的结构片段,易被生物降解。 (3)微生物发酵法,许多微生物能以某些有机物为碳源,通过代谢,分泌产 生聚酯类,聚糖类高分子,这些分子既易于降解,又可进一步再生利用。 但是,由于塑料的结构不同和含有一些特殊的添加剂,有些塑料不宜回收利用;还有些塑料经加工初步讲解后的碎片,再自然环境中降解的很慢,不能彻底解决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因此,一方面在对“白色污染”治理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应积极防止新的“白色污染”源的产生。为此我国环保部门提出,防治白色污染应实行“以宣传教育为主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产品替代为补充的原则”。 当然,“白色污染”是一个世界问题,由于它的发展有限,我们也无法深入的研究。我们如今能做的,也仅仅局限于收集和整理编纂资料。但是通过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也可大体上了解“白色污染”。 虽然我们已经明了了当今世界“白色污染”的治理及解决方案,但仍无法做彻底的解决。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觉到人们素质的偏低对环境破坏是严重的,只有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才是解决“白色污染”最可行的办法。
一、阶段划分
20世纪早期,就有一些学者对油气未来的发现状况和产量进行了定性的判断,可以视为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的雏形,近100年来,大致经历了个人主观判断阶段(20世纪早期至50年代)、应用数学模型开展定量预测阶段(20世纪60~80年代)和综合预测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个时期。
(一)个人主观判断阶段
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早期,主要是部分地质学家对美国或世界油气资源状况的主观判断以及对未来的估计。1906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第三任主席、著名的油气专家.怀特曾在白宫的州长会议上就美国的油气资源作了发言,他估计美国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100×108~250×108bbl之间,将在1935~1943年间用尽。1919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总地质师DaveWhite认为:“(世界)石油生产的高峰将很快过去,很有可能在三年内”。1920年5月,另一位著名的地质学家,美国地质局的总地质师普拉特,对美国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作了预测,他说:“由于储量不断被采出,美国产量的高峰期很快一掠而过,可能是5年,也可能只有3年”,但是实际上,1920~1930年的10年间,美国已生产了70×108bbl石油,另外还增加了剩余可采储量64×108bbl。这些著名的石油专家对油气资源及生产的悲观论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局限性,但也反映了世界油气勘探开发早期由于油气资源地质规律的认识、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人们对油气资源蕴藏状况和发现过程的认识比较肤浅。
(二) 应用数学模型开展定量预测阶段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地质学家们尝试运用数学模型对油气资源趋势预测进行定量研究。M. K. Hubbert 是美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他开创了石油峰值理论的模型研究。1949 年,他在 “Science”上发表了文章 “Energy from fossil fuels”,提出了矿物资源的 “钟型曲线”问题。1956 年,Hubbert 与 USGS 合作,分析并预测了美国的石油生产趋势。其预测结果显示,美国本土的石油生产将在1966 年至1971 年达到高峰期,而事实验证了他的预测。Hubbert 于 1962 年利用实际资料拟合逻辑斯谛曲线的方法,得到可以用于预测累积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的模型,该模型在国外得到广泛应用,并被命名为 Hubbert (哈伯特) 模型。此后,Hubbert 将其模型发展应用于探明可采储量的发现规律和最终可采资源量的预测,并应用于北美及其他地区可采资源量的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后,Albert Bartlett,Colin J. Campbell,Cutler J. Cleveland,KennethS. Deffeyes,Richard Duncan 等对哈伯特曲线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利用哈伯特曲线对世界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趋势开展了预测研究。
其他学者,如 J. J. Arps,M. Mortada,A. E. Smith 等也曾应用概率统计学原理,建立了动态勘探发现模型,并应用于美国最终可采资源量的预测。
此外,得到广泛应用的预测模型还有龚帕兹模型,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等。
(三) 综合预测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油气资源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政府、跨国石油公司和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的油气资源趋势预测的研究。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复杂; 研究的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术上的探讨,更多的是为国家或组织、石油公司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二、预测模型
从研究方法来看,主要采用定性判断和数学模型定量预测,比较常用的模型是哈伯特模型。哈伯特模型是指任何油田的开采都遵循一个钟形走势,开始平缓增加,然后急剧上升,到顶点保持平稳,最后急速下滑。
地质学家 Jean Laherrere 在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石油储量和产量的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之后,认为排除政治或其他方面影响,产量的增长曲线将会是储量增长曲线的镜像,产量高峰与储量发现高峰有一种 “滞后对应”的关系。另外,他还研究了Hubbert 曲线对石油产量的预测功能,指出单个的哈伯特曲线可能对美国石油产量这样只有一个高峰形态的情况适用,大多数油气田受石油地质条件、勘探开发技术、经济因素和政策法规的影响,其油气储量和产量往往呈现 “多峰”的特点,需要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来拟合与预测。1999年,Al-Jarri和Startzman将单旋回哈伯特模型发展成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并在2000年利用多旋回哈伯特模型对世界天然气供应进行了预测。
此外,得到广泛应用的预测模型还有龚帕兹模型,以及基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理论的随机模型,如威布尔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等。
三、预测实例
(一)USGS2000年世界石油评价
在USGS2000年世界石油资源评价中,既预测了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又采用美国本土石油储量增长经验的模拟模型,预测全球油气储量增长潜力。结果表明,世界范围内已探明常规石油可采储量为1734×108t,1995~2025年已知油田储量增长×108t,未发现资源量为×108t,总计×108t。其中中国已探明石油开采储量为×108t,已知油田的储量增长×108t,未发现资源量为20×108t,总计×108t,分别占世界的比例为、、、。
(二)EIA对世界石油产量预测
美国能源情报署(EIA)根据USGS在2000年对世界常规石油资源的评价结果,按照USGS世界常规石油资源3种预测值(2248×109bbl、3003×109bbl和3896×109bbl),考虑4种世界石油产量的年均增长率(0%、1%、2%、3%)预测了12种结果(图2-1-1)。
图2-1-1 EIA对世界石油产量的预测图(EIA,2000)
(三)石油峰值的研究
石油峰值是指全球石油产量的顶峰,实质上是研究石油枯竭问题。石油峰值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储量、产量及各作业量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目前,全球石油峰值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四种:一部分地质学家认为会出现在最近的15年;有些学者认为会出现在多年以后,比如Odell认为应该出现在2060年以后;IEA,EIA,Exxon,WETO study,DTI等能源组织或石油公司认为石油峰值不可预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石油峰值不会出现。
对于世界石油资源的问题,可以分乐观派和悲观派。乐观派主要有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BP公司等代表政府和石油公司的组织,悲观派主要有石油峰值研究会(ASPO)等代表地质工作者的组织。
乐观派的专家学者认为世界常规油气资源是丰富的,如果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更是没有问题。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第16届世界石油大会上公布的《2000年世界油气资源评价》,世界常规石油最终可采储量为4109×108t,比上次预测有了大幅度的增加。USGS的世界能源工程项目主任Thomas Ahlbrand坚持高产稳产概念,不相信即将来临的石油峰值,并举例英国北海油田过去20年中屡次违背钟形曲线式样规律,认为石油时代远没有结束。BP公司的年度统计资料近年来每年公布的石油储采比数据都在40年左右。
美国剑桥能源研究协会发表报告称,目前全球还有大约×1012bbl原油剩余,按照目前的消耗量计算,足够人类使用122年。报告还认为,全球石油产量要到2030年才达到顶峰,而顶峰之后石油产量不会骤然下跌,而会经历一个“有起有落”的过程,然后再缓慢减少。报告认为,石油产量将在21世纪下半叶才会出现永久性的下降,而且这个日期有望通过发现新的油田、技术发展、能源储备和利用其他能源来获得推迟。在此之前,石油产量有望维持在一个较高和平稳的水平。
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认为,在常规油气资源之外,全世界的重油、油砂和页岩油储量大约为7×1012bbl,与常规石油储量大致相当。只要发现其中20%的资源,就将超过迄今为止全世界1×1012bbl的常规石油产量。例如,加拿大油砂中蕴藏的石油估计多达1750×108bbl,比伊朗或伊拉克的储量还要高。
而悲观派对世界石油资源前景并不看好。ASPO认为,以BP为代表的石油公司高估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2003年底,BP公布的世界石油探明储量为1148×109bbl,而ASPO估计的数字为780×109bbl,两套数据差异很大。ASPO认为由于石油资源量是有限的,所以峰值过后,石油产量就会不可避免地下降;具体来说,在100多个石油生产国中超过石油峰值的国家大概有64个,包括美国、俄罗斯、英国、挪威、印度尼西亚等,比如美国的石油峰值大概出现在1971年,英国石油峰值大概出现在1999年,世界常规石油产量峰值在2005到2006年到来,而包含常规油、深海油、极地油、重油和天然气液的广义上的石油,其产量峰值年在2010年左右。
清除海洋石油污染是非常困难的。防止油水合二为一的唯一选择是喷洒清除剂,因为只有化学药剂才能使原油加速分解,形成能消散于水中的微小球状物。清除海洋石油污染还有一些物理方法,如用抽吸机吸油,用水栅和撇沫器刮油,用油缆阻挡石油扩散。英国有一位农场主发明了一种用机编禾草排治理石油污染的方法,不仅能防止石油在海中扩散,而且能吸收比自身质量多15倍的石油,可防止油轮流出的石油污染海岸,禾草中又以大麦秸秆治污最为有效。1992年,一艘油轮在舍德兰群岛附近失事后,在海上放置了22千米长的禾草排,从而保护了海滨浴场和渔场不致遭受污染。
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在这里有限的篇幅中很难把它们完全理清楚。它主要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在环境问题中还有另外一些较为突出的方面,如能源和资源问题、海洋污染问题、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城市环境问题、水资源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等。以下仅就海洋污染问题作一介绍。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二)海洋生态破坏 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渔业生(围垦和滥捕等),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全球变暖和海平面上升,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人类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目前,海洋开发活动还缺乏综合的、长远的规划、综合效益比较差。
不砍树,多种树
近日,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有关“江浙沪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的研究引起很大关注。相关课题组历经1年多,通过监测上海、江苏和浙江的1000多名8到11岁在校儿童人群的尿液,证实样本儿童体内确实存在低剂量的抗生素成分。
化验结果表明,这1000个儿童中,至少有58%的儿童尿中检一种抗生素,四分之一的儿童尿中检出2种以上抗生素,有的尿液样本中能检出6种抗生素。如果这类成分长期存在于体内,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这次监测还发现,金霉素、恩诺沙星、泰乐菌素等三种一般只限于畜禽使用的抗生素,在儿童体内均有检出。澎湃新闻记者查找有关资料后发现,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被广泛运用于养殖业,它可抑制饲料中的微生物生长,控制肉鸡盲肠中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提高肉鸡生长速度。另外,金霉素还能防止猪类发生腹泻,并能显著提高母猪繁殖能力。抗生素排出后,可能通过生物链构成潜在危害。
该课题组成员向澎湃新闻表示,他们研究发现,此次从这1000名江浙沪儿童体内检测出了临床上早已不推荐儿童中使用的抗生素成分,并且,这些抗生素成分在我们生活的环境和食品中也能经常发现。换言之,不仅是临床治疗,环境与食品也可能成为抗生素的重要暴露源。
“正如我们的研究论文所陈述的,我们分析了泰乐菌素、金霉素、恩诺沙星等三种抗生素,一般情况下它们限于畜禽用。但这些抗生素在儿童体内均有检出。”
此次监测显示,18种抗生素在样本尿液中均有检出,检出频率在到之间,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一种以上抗生素在尿中被发现的频率为,至少2种及以上抗生素或抗生素类别在尿中同时发现的频率分别为和,而且在一份尿中最多同时能检测出4类6种抗生素;尿中抗生素总浓度之和在每毫升纳克之间的尿样占,部分尿样抗生素浓度超过每毫升1000纳克。该结果表明我国儿童普遍暴露于低剂量抗生素。
那么这些儿童体内的抗生素源于何处?现有的研究发现,抗生素被机体摄入吸收后,绝大部分以原形通过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对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造成污染。这些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又会通过生物链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构成潜在危害。
课题组告诉澎湃新闻,目前还不知道这1000名被检儿童体内抗生素的具体暴露来源,“这些抗生素是如何通过环境或食品进入人体的,需要做进一步的细致研究,这样才能采取措施减少来自环境食品中的抗生素暴露。”
“抗生素在环境中容易降解至一个无害的范围,不必过多担心。”课题组老师说,但对公共卫生来讲,他们依然关注广泛的低剂量的抗生素长期暴露问题。研究表明,中国儿童普遍暴露于多种抗生素的状态可能加重细菌耐药,从而威胁重要的临床治疗,也可能成为儿童生长发育与健康的潜在危害。
在课题组去年发表的《环境中抗生素污染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论文中称,儿童特别是婴儿由于其生理结构和功能发育的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环境中抗生素的不良影响。食源性感染调查显示20%的弯曲杆菌感染和超过1/3的非伤寒沙门菌感染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身上,这些食源性耐药菌株的出现与农业上大量使用抗生素密不可分由于婴幼儿和低龄儿童暴露于环境中抗生素诱导的耐药菌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群。所以说,除了临床抗生素的滥用外,环境中抗生素的污染也值得重视。
抗生素该吃得吃,但滥用或过度使用有危害
抗生素的发现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二战期间,抗生素的研制还曾处于和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之后,人们发现重复使用抗生素可能会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又提出杜绝滥用。
据中新网消息,就在去年4月30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报告称,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在日内瓦举行记者会时强调:“不仅是一部分贫困国家,已经蔓延至所有国家。情况极为严峻”。
当时,世界卫生组织根据114个国家的数据进行调查,在日本、法国和南非等地的淋病治疗中发现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无效的病例。报告显示,对强力抗菌药碳青霉烯耐药的克雷伯氏肺炎杆菌也呈全球性蔓延,在部分国家,碳青霉烯甚至对半数以上感染患者无效。报告还估计,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患者与非耐药性感染患者相比,死亡率可能要高出64%。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公众对抗生素普遍认识不足。2012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一份公众安全用药现状调查曾指出%的居民选择感冒之后马上使用抗生素。此外,抗生素是很多中国家庭的常备药,线下调查显示,有%的居民家中常备抗生素药品,线上调查中则有%的居民家中常备抗生素药品。
澎湃新闻在互联网上搜寻有关抗生素的吃法,相关问答能达上千万。抗生素如何使用才能更安全,更是具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年轻家长们疑虑重重的问题。比如,儿童发烧后该不该吃抗生素呢?对此,课题组老师告诉澎湃新闻,这还是应该听从医生建议,“该吃的得吃,治病为先。”但过度使用或者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不提倡。
那么,儿童服用抗生素后,抗生素会不会一直残留在体内?课题组老师表示:“抗生素在人体内代谢速度快,大多数抗生素半衰期为数小时至十几小时,不会在人体内残留。”
事实+
抗生素是把“双刃剑”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作用是杀灭导致疾病的细菌,因而对细菌引发的疾病有治疗作用。总体来说,抗生素就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致病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它对病毒引发的疾病是无治疗作用的。我们常用药中的抗生素有沙星类、霉素类、头孢类和磺胺类等。
人们治病时使用抗生素,同时也“锻炼”了细菌的耐药能力。这些细菌及微生物再次传染给其他病人的时候,就对原来应用的抗生素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如此反复传播,最终的某个时候,它们将对这种药物不再敏感。
国外如何管制抗生素?
美国:买抗生素比买枪支还难。目前,在美国买抗生素,要过医生、药店、监管三道关,比买枪支还难。医生乱开处方会受到处罚。比如一旦发现医生有违规开处方的行为,会立即给予警告乃至吊销行医执照的处罚。美国医生为门诊病人开口服抗生素处方时,药量最多一周,如果症状仍不见好,需要进一步诊断,而不是无限制吃药。
欧盟:连动物使用抗生素也受管制。由于关系到抗生素抗药性快速成长对人类及动物健康的影响,欧洲共同委员会要求科学指导委员会评估目前抗药性的发展与流行趋势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为防止不必要的抗生素处方,欧盟制定了治疗人类与动物疾病时抗生素的使用原则。研究可改善抗生素处方的方法,包括评估治疗感染的最佳抗生素处方疗程,还重点研究医生改变处方的动机。
英国:全国性宣传活动中重点关注抗生素。在英国,80%病患使用的抗生素生物制剂来自社区医疗处方,因此,英国在全国性的“抗生素使用宣传活动”中,宣传重点包括:简单的咳嗽及感冒,勿用抗生素;因过滤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喉咙痛,勿用抗生素等。
台媒称,大陆一项针对江苏、浙江、上海逾千名儿童尿液检验研究显示,58%检出1种抗生素,1/4检出逾2种抗生素,有些样本甚至有6种抗生素。
据台湾“中央社”4月17日报道,上述研究主要针对8至11岁的儿童,结果还发现金霉素(Aureomycin)、恩诺沙星(Enrofloxacin)、泰乐菌素(Tylosin)3种只限于畜禽使用的抗生素,在上述儿童尿液中均有检出。
报道称,金霉素被广泛运用于添加在饲料中,它可抑制饲料中的微生物生长,控制肉鸡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着提高肉鸡生长速度。金霉素还能防止猪发生腹泻,显著提高母猪繁殖能力。
不过,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些抗生素是如何透过环境或食品进入人体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报道称,大陆民众对抗生素普遍认识不足。2012年一项调查曾显示,民众感冒后选择马上使用抗生素,而且抗生素是很多家庭的常备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布报告表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
台媒称,大陆一项针对江苏、浙江、上海逾千名儿童尿液检验研究显示,58%检出1种抗生素,1/4检出逾2种抗生素,有些样本甚至有6种抗生素。
据台湾“中央社”4月17日报道,上述研究主要针对8至11岁的儿童,结果还发现金霉素(Aureomycin)、恩诺沙星(Enrofloxacin)、泰乐菌素(Tylosin)3种只限于畜禽使用的抗生素,在上述儿童尿液中均有检出。
报道称,金霉素被广泛运用于添加在饲料中,它可抑制饲料中的微生物生长,控制肉鸡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着提高肉鸡生长速度。金霉素还能防止猪发生腹泻,显著提高母猪繁殖能力。
不过,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些抗生素是如何透过环境或食品进入人体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报道称,大陆民众对抗生素普遍认识不足。2012年一项调查曾显示,民众感冒后选择马上使用抗生素,而且抗生素是很多家庭的常备药。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发布报告表示,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正蔓延至全球各地。
抗生素污染指的是医疗抗生素污染跟农业抗生素污染等,这些都是污染源,不需要有效的控制!
未来几年抗生素行业整体仍将维持较大需求。抗生素按照其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喹诺酮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抗生素是医药市场的重点产品。我国门诊感冒患者约有百分之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百分之95,而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百分之80,可见其市场刚需促进市场规模稳步上升。
人以及动物服用的抗生素,只有20%以下被吸收用于治病,而有80%-90%的药物随排泄物进入到生活污水中。”刘昕说。在调研中,刘昕对从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水、不同处理工艺、不同规模及处理能力的出水中进行抽检,均检出较高浓度的多种抗生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罗红霉素、红霉素等种类的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中均有检出。刘昕说,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的消除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不同种类抗生素在污水处理厂的去除效率具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含有抗生素的污水,无论是否经过处理,只要实施排放,均可以导致对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农田土壤环境的污染。“人们经常食用含有抗生素的食品,除了会导致荨麻疹或造成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外,耐药性会不知不觉增强,一旦患病时再使用这些抗生素效果大减。”刘昕说。自来水中抗生素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人们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被杀死的细菌同时也锻炼出了耐药能力,这些细菌及微生物再次传染给其他人的时候,就会对原来杀死它的抗生素产生一定的耐药性,如此反复……终将导致人们对那些耐药的细菌和微生物束手无策,也就是说,如果人们继续无度的滥用抗生素,将导致生病的时候用药无效,那时候将是人类的悲哀。想要有效去除水中的抗生素等杂质,建议,安装一台兰泽RO净水器,让抗生素等水中垃圾远离我们的生活!!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议论文论据素材:土壤污染,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中国土壤污染十分严重
西媒称,在河北大营村以北靠近拥有“皮革之都”称号的辛集市的地方,是有着4000居民的锚营村。那里有一个巨大的.露天垃圾场,堆放着周边数百家特殊工厂制造出来的废弃物。由于气味难闻,村民们不敢开窗,对饮用水被污染他们也投诉了不知道多少回。一名王姓村民说,“很多人都得了罕见的疾病,甚至也有年纪轻轻就得癌的人。”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7月5日报道,5月末的一天凌晨,三辆卡车来到河北省辛集市大营村,趁着天色昏暗,将卡车上装载的“货物”倾倒进了附近水渠里,直到有人发现并靠近,这些人才仓皇逃走。没人确切地知道倒进水渠里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但是一个月后,空气中仍能闻出混合的化学品味道。
刺鼻的味道让村民张亚春(音)两年前种下的将近200棵杨树全部枯死,只能砍了当柴烧。旁边一块地的主人、农民老边(音)蹲在地头掉眼泪,他担心这块作为他一家全部收入来源的小麦地可能会颗粒无收,因为灌溉用的水就来自那个水渠。
居住着1500人的大营村的村民不知道谁该为这一切负责。在村子附近就是化工厂、钢铁厂和皮革厂。
报道称,遗憾的是,这些并非孤立的案件。中国的土壤污染已经成为了一个和空气污染一样严重的问题。
中国国土资源部在20xx年至20xx年进行了一项调查,20xx年公布了部分调查结果。该结果显示,中国全国土壤总点位超标率为,耕地的点位超标率为。污水灌溉农田面积已经超过330万公顷。造成土壤污染的各种原因当中包括工厂的有毒废弃物的排放、污水灌溉或过度使用杀虫剂等。
报道称,但实际情况可能更糟。批评人士认为,在1500个被检测地区布设的1万个点位中提取的土壤样本并不具有多少代表性,没有考虑到所有有毒化学物质的可能性。中国土地再生协会高盛达(音)指出,全国有30万到50万公顷土壤受到了污染。
经过3年的筹备,中国政府于5月31日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已经通过的水资源和空气污染防治计划的补充。土壤污染防治计划预计到20xx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到20xx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到20xx年,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
报道称,但是计划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到新的控制土壤污染相关法律通过之前,这个计划都还无法真正实施。中国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土壤保护问题专家王夏晖承认,“20xx年调查的准确性并不高,我们还需要更多确切的数据”。专家希望能在20xx年底完成对全部耕地污染状况的调查。
报道称,全面执行计划是一项成本高昂的任务。参与计划制定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青岛(音)指出,国有和私营部门可能将建立合作关系。
报道认为,最重要的是,该计划将地方政府视为执行计划的责任人。绿色和平组织的江卓珊指出,鉴于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对地方政府而言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配备。
谈净土洁食问题“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 土壤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据统计,2000年世界粮食总产量约为22亿吨,其中我国粮食产量约5亿吨。这些粮食均是在全球17亿公顷(我国占 1.2亿公顷)耕种土壤上生产的。正是因为这些土壤能提供作物生长的养分和水分,也就是具有土壤“肥力”,才能使粮食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维系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一方面,土壤中如果没有充分的养分和水分,没有“肥力”,就不可能使作物正常生长,更谈不上获得稳定的产量,而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养分元素含量,对作物生长讲,经常是供需不平衡的,必须注意调节,特别是人们有意无意地向土壤中加入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各种“有害”元素,使土壤及水体发生污染,就会导致农产品品质恶化,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质量的好坏。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引发农产品质量不良的因素,包括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态环境,即水、土、气、生等方面的污染,是导致农产品品质不良的重要根源。以往人们关注的是“蓝天、碧水”,认为只要天蓝,水碧,就能保证农业环境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岂不知,除了“蓝天、碧水”外,更重要的是保证土壤质量的安全,只有保证了“净土”、才能保证“洁食”,才能保证人类生命的健康与安全,最终才能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净土”,土壤中的有害气体将影响大气,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也会影响到水体,致使天不再蓝,水不再碧,即使天蓝、水碧,也会有毒害物质飘在空中,溶在水中,或进入土中。因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言,“净土、洁食”比“蓝天、碧水”更加重要,都是同等重要的战略性安全问题。土壤污染是农产品不安全的源头不洁净的土壤是指遭受不良物质污染的土壤。土壤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农药和持久性有机化合物污染、化肥施用污染等多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及经济发展,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越加突出。据统计,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达2000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公顷,使粮食每年减产100亿公斤。其中,在一些污灌区土壤镉的污染超标面积,近20年来增加了14.6%,在东南地区,汞、砷、铜、锌等元素的超标面积占污染总面积的45.5%。有资料报道,华南地区有的城市有50%的农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的污染。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的城市有万亩连片农田受镉、铅、砷、铜、锌等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也曾发生千亩稻田受铜污染及水稻中毒事件,一些主要蔬菜基地土壤镉污染普遍,其中有的市郊大型设施蔬菜园艺场中,土壤中锌含量高达517毫克/千克,超标5倍之多。其次,我国农药总施用量达131.2万吨(成药),平均每亩施用931.3克,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特别是随着种植结构的改制,蔬菜和瓜果的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这些作物的农药用量可超过100公斤/公顷,甚至高达219公斤/公顷,较粮食作物高出1~2倍。农药施用后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为50%~60%,已经长期停用的六六六、滴滴涕目前在土壤中的可检出率仍然很高。据调查,一些名特优农副产品中,有机磷检出率100%,六六六检出率95%,超标2.4%。另在全国16个省的检查结果,蔬菜、水果中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因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引起人畜中毒死亡事件时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自1997年至2001年共发生因蔬菜农药残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28起,中毒415人,个别地市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年造成急性中毒5~7宗,受害人数约300人。类似的急性中毒事故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有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沿海大部分地区的大田耕地土壤中持久性毒害物质大量积累,2000年太湖流域农田土壤中,15种多氯联苯同系物检出率为100%,六六六、滴滴涕超标率为28%和24%。令人不安的是,许多低浓度有毒污染物的影响是慢性的和长期的,可能长达数十年乃至数代人。第三,过量施用化肥也会造成土壤污染。90年代,全世界氮肥使用量为8000万吨氮,其中我国用量达1726吨氮,占世界用量的21.6%。我国耕地平均施用化肥氮量为224.8公斤/公顷,其中有17个省的平均施用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公斤/公顷,有4个省达到了400公斤/公顷。据31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目前在农业结构改制后的蔬菜、瓜果地里,单季作物化肥(折合纯养分)用量通常可达569~2000公斤/公顷以上,如一些蔬果种植大县的化肥平均用量已达1146公斤/公顷;滇池区蔬菜花卉基地,一季作物氮磷肥用量(纯养分)达687公斤/公顷,最高可达3300公斤/公顷;其化肥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90公斤/公顷),较之世界用化肥首户的荷兰还高出一倍多;每年农田使用化肥氮进入环境的氮素达1000万吨左右,有些地区饮用水及农产品中,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含量均明显超标。2000年下半年,华南地区有的城市监测到菜地土壤硝酸盐含量超标率为33.1%;据中国农科院对某地32种主要蔬菜调查,蔬菜硝酸盐含量比80年代初增加了1~4倍,其中有17种蔬菜硝酸盐含量超过欧盟提出的最低量标准;2001年长江三角洲的个别省份农产品出口由于监测不合格而损失数亿美元。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的土壤污染正在向不同尺度的区域性发展,并对各种农产品品质产生严重影响。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土壤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1.持久性微量毒害污染物已成为新的、长期潜在的区域性土、水环境污染问题;2.大气中有害气体细粒子和痕量毒害污染物构成了土壤与大气的复合污染,城市光化学烟雾频繁并加重;3.农田与菜地土壤受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突出,硝酸盐积累显著,已严重影响农产品安全质量及其市场竞争力;4.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普遍,已发现一些多环芳烃和多氯联苯等有害污染物的潜在高风险区。造成如此严重的污染,除了自然原因外,人为活动是产生土壤与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资源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使大量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向农田转移,过量的化肥与农药大量在土壤与水体中残留,造成我国大面积农田土壤环境发生显性或潜性污染,成为影响我国农业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应当指出,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长期性,其严重后果仅能通过食物给动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而不易被人们察觉。因此,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质量,控制与修复土壤污染,才能实现农业安全,保证人畜健康。值得商榷的几种认识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社会上有各种提法。如�建立“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绿色食品”、“生态农业”等。的确,21世纪的农业应该建立以“生态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化农业,但生态农业并不等于或不能完全保证农产品是安全的。如果不能从本质上实施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杜绝有害物质的介入,不能通过整个农业生产体系与全程质量控制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则上述的这些提法均是无济于事的。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商榷。1.“有机”不能替代“无机”,有机肥并非是最“洁净”的人们一般认为有机肥培肥土壤是最安全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第一,农业增产的实践证明,1公斤化肥,可增产5公斤~10公斤粮食。我国粮食的增产,有30%~35%是靠施用化肥取得的,化肥的贡献不容忽视。正确地说,化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才是最有效的增产措施。第二,从对环境的污染看,无论是化肥还是有机肥,只要施用不当,均会出现污染。过量施用化肥是有害的,但有机肥若用量过大,腐熟不全,施用季节不当,也会对水圈、生物圈与大气圈产生污染。特别应注意的是,当前农村中的有机肥有不少是来自含化学激素或重金属等饲料饲养的畜禽排泄物,不少企业制造的商品有机肥的原料也不纯净。因此,有机肥也会变成引发土壤污染的根源。第三,目前社会上提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以及A级、AA级“绿色食品”等,是以不使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为主要标准的,其中以有机食品为最高等级。然而,这些标准还有待于国家对土壤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后才能真正做到。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2. “无土栽培”不能代替“净土”种植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已广泛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或基地,并以高度集约的方式,进行无土栽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解决了部分城市的蔬菜、瓜果供给,获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从国家的粮食总体需求来看,至少在近阶段(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仍然不能取代广阔的农业耕地。因此,必须在发展无土栽培蔬菜、瓜果的同时,继续强化全国耕地土壤肥力的培育与土壤污染防治,用“净土”生产粮食,造福于人民。3.目前的“生态农业”并非等于安全农业所谓“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在建设生态农业过程中,必须注意贯彻生态学原理,做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将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列为首位,建立多层次的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并按区域特点建立生态区域模式。从而使现代生态农业在促进地区与国家经济发展方面起重要推动作用。生态农业是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与国家及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核心是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其中土壤与环境质量是农业生态工程的重要内容。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实力,坚持不懈,科学实施的宏大工程。而目前多数地方多只是停留在口号和概念上,尤其不注意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大家应对此有清醒认识。4.“净土”不等于“洁食”的确,洁净的土壤只是生产质量安全农产品的基本保证。事实上,洁净基地生产出的清洁农产品,还需经过储存、运输、深加工、市场流通直至餐桌等诸多过程。只有经过了这些全过程质量控制,最后到达餐桌仍是清洁的,才算农产品的真正安全。因此,在农业安全生产中,除了从防治土壤污染这个源头抓起外,还必须注意防治产地环境、生产过程、流通环节中所产生的污染问题,并通过建立与制定国家与地方一系列的农产品规范,完善质量认证、监测、管理、法制等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农产品的“全程清洁”生产,才能使农业安全得到可靠保障。保护和治理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建议1.开展全国土壤质量本底调查,建立全国土壤质量监测网络,为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我国土壤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利用方式、不同投入水平、不同管理模式均对土壤质量产生影响。虽然已经进行过两次全国性的土壤普查,但最近的一次已经过去了20多年,当时所获得的有关土壤环境质量的信息甚少,不能满足当今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需要。如最近在太湖地区进行的土壤质量调查,其结果表明土壤质量的空间变异很大,环境质量状况令人担忧。如果不全面摸清各地土壤质量本底情况,针对不同质量土壤进行农业清洁生产,就根本不能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土壤质量的本底调查十分紧迫。目前,国家有关部门也正在推动全国性的与土壤质量有关的调查,如国土资源部的农业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土壤污染调查;农业部的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中国科学院的土壤质量研究等。但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各部门的侧重点均有所不同,缺乏必要的统一与整合,造成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因此,建议国务院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加强资源和技术的整合,逐步、分区、分阶段地开展基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国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工作,并建立长期的动态监测体系。2. 尽快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加强土壤有机与激素类污染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并尽快与国际接轨目前,就农业生产中污染物而言,FAO(联合国粮农组织)迄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它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而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仅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所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中,也仅规定了农药残留、重金属和硝酸盐含量控制标准,这与发达国家的限制标准不相适应。此外,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等西方国家对PCBs(多氯联苯)、PAHs(多环芳烃)、PCDD/PCDFs(二恶英类)等与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有机污染物(环境激素)也制订了有关的质量控制标准。而我国新近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仍是引用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且重金属仅限5种,农药仅限六六六和滴滴涕,其它有机污染物未涉及。因此,建议加强土壤中环境激素类物质的监测和研究,尽快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3.大力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质量保护和修复的研究开展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产品品质的根本措施。据江苏的经验,必须在摸清土壤与环境质量本底,抓好“净土”这个源头的基础上,选好主要农产品,明确技术规程,通过试验示范抓好并建立五大体系,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监测与认证体系;质量安全农产品管理与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与执法体系。对大面积遭受污染的土壤,必须开发行之有效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对有关环境技术基础与原理,如土壤污染形成机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持久性微量毒害物的环境行为、生态毒理及人体健康危害;污染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环境生物修复;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修复过程与机理;痕量气体污染、细粒子污染及酸雨的形成、危害机制与防治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恢复和提高其土壤与环境质量水平。与此同时,应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与产业。此外,应将生态环境资产损失计入生产成本,以绿色GDP指标来衡量和考核地区经济发展成就。4.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加强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应利用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的结果,制订土地质量修复和保护规划,包括质量安全农产品发展的生产基地布局、结构调整、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农业清洁生产规划等,加强污染土地整治与修复的资金投入。同时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胶东半岛、京津塘和东北等地区进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逐步在全国建成一批安全、优质(营养、保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此外,应加强环保法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制定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在保证国家现行环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区域性新法规。在控制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的工作中,重点应该包括制定合理的土壤质量保护条例、湖泊和近海养殖规划,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和生态养殖,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社区和污水废物集中处理,合理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绿色农药,推广精准施肥技术,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等。重视土壤、水体和大气持久性有毒物质及其长期危害效应的监测。5.加强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食物链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影响到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运。因此,土壤环境质量的健康和安全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及人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要大力开展土壤与环境质量的宣传与科普工作,让全社会都知道只有“净土”才有“洁食”,只有“洁食”才能“健康”,只有“健康”才能“稳定”,只有“稳定”才能保证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净土、洁食”与“蓝天、碧水”是同等重要的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发展的长远战略。因此,我们建议国家要像治理沙尘暴,治理长江、黄河与水土保持一样,刻不容缓地对待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土壤与环境污染问题。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使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土壤更洁净,食物更安全。
由于回答限制,很多出处的页面网址不能加上去,见谅。1.中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地区的污染现状及成因: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其中,一些地区土壤污染已呈严重态势,甚至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1.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是指密度 4.0以上的约 60种元素或密度在 5.0以上的45种元素。As和 Se是非金属,但是它们的毒性及某些性质与重金属相似,所以将 Se和硒列入重金属污染物范围内。污染土壤环境的重金属主要是指生物毒性显著的Hg、Cd、Pb、Cr以及类金属 As,还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 En、Cu、Co、Ni、Sn、V等污染物。当前最引起人类关注的是 Hg、Cd、Pb、Cr、As,它们被称为“五毒”(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研究进展)。土壤中重金属的来源是多途径的,首先是成土母质本身含有重金属,不同的母质、成土过程所形成的土壤含有重金属量差异很大。此外,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也造成重金属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我国 Cd 污染的土地涉及11 个省市的 25 个地区。 如江西省某县多达 44 % 的耕地受污染,形成670hm2 的“镉米”区;沈阳某污灌区农田土壤中 Cd 含量高达 130mg/kg ;成都东郊污灌区内米中含Cd 量高达165mg/kg 。 农业部农业环境监测总站 1996 ~ 1998 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污灌区 Cd 污染面积最大,占重金属超标面积的569 % ,而农产品 Cd 超标率达102 % (曹仁林等,2001)。我国各大城市的耕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Cd 污染,其中沈阳市郊区和西安污灌区土壤 Cd 污染尤为严重,如沈阳市农田土壤中Cd 含量为088mg/kg ,西安污灌区土壤中Cd 含量为0628mg/kg(土壤镉污染特征及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机理)蛐岩县主要的土壤污染物为Mg和B.43%的采样点土壤 Mg含量达重度污染水平,最高超标21.16倍.仅有 211和 238两个采样点达到清洁标准;而 B的污染似乎更为普遍,所用采样点土壤 B浓度超标,50%的样点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原因是 在岫岩县石唐、偏岭、风源等区域.分布有众多的衰 3 蚰岩县土壤捡剥统计值殛帚染指矬国营及乡镇、个体 经营的采矿、冶炼企业,以轻烧 Mg、重烧 Mg为主要工艺的菱镁矿加工业排放 出大量 MgO、SO2等 污染物./vlgO 白色粉末降落地表后,形成 MgCX~、Mg(H0 )2等反应产物,凝聚成大颗粒分散在土壤中,加之该区域土壤 中广泛存在的 MgSO+、MgCl2,形成硬壳覆盖地表,从根本上阻止作物生长.部分地区虽然作物可以生长,但土壤中可溶性 Mg被作物吸收,对人及其他生物的健康形成较大的威胁.而 B污染也是由于B矿点源污染所致(辽宁东部山区土壤污染状况与防治对策研究).稻米对于镉污染的吸附作用明显强于玉米、大豆等其他的作物品种在各种人为因素中,则主要包括工矿业、农业和交通等来源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现状与防治方法)。2.污水灌溉污水灌溉等废弃物已造成大面积农田的土壤污染。如沈阳张士灌区用污水灌溉 20 多年后,污染耕地2 500多 hm 2,造成了严重的镉污染,稻田含镉 5~ 7m gökg。天津近郊因污水灌溉导致213 万 hm 2 农田受到污染。广州近郊因为污水灌溉而污染农田2 700hm 2 , 因施用含污染物的底泥造成1 333hm 2 的土壤被污染, 污染面积占郊区耕地面积的 46%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对北京某污灌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 大约 60% 的土壤和 36% 的糙米存在污染问题(我国的土壤污染现状及其防治对策)。早在 30 年代 ,就有抚顺炼油厂污水排入浑河灌溉水稻的记载。到了 50 年代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北方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比较紧张,为了充分利用污水的水肥资源,污水灌溉被大面积采纳、推广,这对促进当地农业的粮食生产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了1983 年,污水灌溉面积达到 2 ×106 hm2 。然而,由于长期的污水灌溉 ,土壤 —作物系统的污染逐渐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一土壤环境问题,污水的土地处理系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城市群3个典型区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在典型地区启动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建立健全基于风险评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完成《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从污染物的种类和类型上看 ,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未能有效预防导致我国新型污染物不断出现 ,这些新型污染物影响更持久 ,危害更大 ;从污染物的浓度上看 ,污染物的含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些污染物因为无法降解、逐步积累 ,增加还是非常快的。例如 ,有资料表明 ,近年来 ,上海土壤中汞和镉的含量增加了 50% ;浙江南部一些地区土壤中 Cu、Zn等重金属全部超标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部分检出率达100%。辽河流域据介绍,辽河流域是我国传统的工矿区之一,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钢铁等工矿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污染强度高;污染源污染治理水平低,化工、冶金、采矿、制药等行业污染严重,部分企业设备陈旧、落后,污染治理设施不完善;加之辽河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污染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有关人士还指出,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是相互交替、互相影响的。一方面,部分地区的土壤污染是由于污灌造成的。由于辽河水资源短缺,为解决工农业用水问题而长期进行污水灌溉,使得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土壤,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本身的自净限度。另一方面,辽河流域鞍山、辽阳等地是全国闻名的工矿区,常年的矿产开发造成一些矿区土壤污染非常严重,通过水体的冲刷,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加速了河流的污染。有专家指出,在资源和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下,工业生产的污染程度相对会比较高,治污难度大;受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企业安装、运行污染治理设施不到位,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的现象时有发生,使人防不胜防;同时,地方政府重地区GDP轻环境保护的意识依然存在,对污染现象听之任之。对于辽河而言,其治污问题面临更多重的考验——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影响依然持续、东北老工业基地亟待振兴的形势下,一方面辽河流域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另一方面,在2008年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席卷之下,地方政府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增加的巨大压力,一切工作的中心都集中到了保障经济平稳发展上来。环境治理面临着让位于经济发展而被忽视的问题。对于几十年污染“积重”的整个辽河流域,有人表示担心,“有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根本不管所谓的环境污染,这么几十年下来,才造成整个流域污染情况严重。如果这一点不改,只是沿着‘污染——治理——污染’的老路子,最后只能是越治越污,环境越来越坏。”一. 长三角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2006年在南京郊区蔬菜基地做的定点测试,仅有40%的土壤处于安全等级,而30%的土壤已经受到污染。而浙江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全省Ⅰ类和Ⅱ类土壤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2%,其余18%的土壤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区域内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加上疏于防治,大量未经处理的废弃物通过多种渠道向土壤系统转移、残留,是形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近期,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峰江街道139名村民被查出血铅严重超标,元凶是建在村里的一家被列为重点监控企业的蓄电池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污染面积只有几百万公顷,而现在已经超过一千万公顷。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化,其中严重的是重金属污染,根据中科院生态所研究,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此外农药、抗生素、病原菌等也成为土地污染的来源。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 如我国辽宁沈阳张士灌区由于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为耕地,只能改作他用。 3.固体废弃物堆放 另外,在农田中,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农药喷施和 地膜等造成的污染也相当严重。2. 地方土壤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国家土壤环境保护法规、制度、政策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环保总局在京召开首次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且污染面积、分布和程度不清,污染防治基础薄弱,地方土壤保护工作防治措施缺乏依据和方向,状况不容乐观,面临诸多挑战。同时,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律还非常欠缺,土壤环境标准体系也尚未形成,法律是土壤污染防治的关键,是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的最主要途径,它对保护土地质量,维持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法律角度分析,土壤污染现状的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法规空白,缺乏有效的法律制度。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制定了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基本上是一项空白(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的法律保障)。虽然若干法律中一些零星规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都是分散而不系统的,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制度。随着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业用地土壤污染仍有继续加重的趋势,说明现行立法有限条款的粗略性规定不可能有效防治现代农业技术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满足不了土壤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而法律的“真空”状态则会进一步滋长土地资源的滥用现象,加剧土壤污染问题(浅析我国土壤防治的法律问题)。在长三角地区环保工作中,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徐光华指出“缺乏相对统一的区域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缺乏相关法律规范,是长三角地区环保工作目前的软肋。”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类环保问题,通常都很难靠一地的政府来解决。要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形势,两省一市的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建立起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与发布制度,启动区域环境监管与应急联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区域环境保护相关法律规范的研究和制定,长三角土壤污染后果堪忧)。因此,在现行法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土壤污染防治保护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健全和完善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其次,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和执法混乱。依据我国现有的法律体制,对于土壤的法律保护,实行管与分管相结合的多部门分层次的管理体制,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对土壤污染的行政管理,在这种体制下,管理主体林立,权力和责任分散,不仅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而且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由于土壤污染的来源多样,情况复杂,所以除了职责最多联系最为紧密的环境保护部门、农业部门有环境行政监管权力外,许多其他的部门如水利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等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管理权限(我国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但是,由于法律并没有赋予环境保护执法部门对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执法的监督权,同时对于各个执法部门之间在土壤污染处理上应当如何相互配合的重要问题也没有做出规定,这就导致了在具体的土壤保护的执法当中多头执法,交叉执法,执法不到位,甚至部门之间借执法来争夺各自的利益,降低了土壤保护的整体实效,损害了土壤保护的整体利益,有关法律法规对部门之间如何监督协调没有具体规定,并且在实际环境行政执法管理中地方情况差异较大,出现的许多污染问题无法很好的得到解决,从而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争权推责(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可以说,这种多头管理体制,不仅严重影响了治污的效率,也浪费了诸多的行政管理资源。另外,在我国大多数基层地区尤其是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摆脱贫困的愿望强烈,大多领导干部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首要目标,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牺牲环境来图发展(防控农村土壤污染的迭律对策研)。因此,我国在对土壤污染管理及执法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最后,土壤环境保护的司法保障有待加强。目前,虽然我国土壤污染比较严重,污染情况时有发生,但涉及土壤污染诉讼的案例却很少,从仅有的几个案例中,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土壤司法救济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我国至今没有关于土壤污染修复和赔偿的条例规定,对企业也没有任何约束,即使土壤被污染了,也很难追究他们的责任。2006年8月,甘肃省徽县发生的“铅中毒”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时,这个县水阳乡的两个村庄共有368人查出血铅超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149人。经环保部门调查发现,位于这两个村庄附近的一家铅冶炼厂是重要污染源,造成当地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虽然这家工厂后来被勒令关停,但如何给那些遭受污染损害的村民以有效的补偿,如何从根本上转变那种以群众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却是一个难题。(邱林,中国1/5耕地受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系国家行动。另外,在农村环境诉讼中,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诉讼费用的负担问题。我国农民是社会中最大的弱势群体,他们是城市发展的牺牲品,长期处于经济的困窘之中,他们的收入大多仅能勉强维持生计(防控农村土壤污染的迭律对策研)。与此同时,土壤污染对农民造成的损失是长期的也是巨大的。在我国司法实践中 ,诉讼费用直接与诉讼标的额挂钩 ,且实行诉讼费用预交制度 ,农民很有可能会因为交不起诉讼费用而无法得到司法保障(我国农村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1999年 12月 20 日大庆市红岗区杏树岗镇民吉村十三户农民向大庆市中院起诉 ,要求被告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赔偿原告土地污染损害赔偿518431. 06元。本案中十三户农民的土地污染发生于1993年 ,但是当年只给付原告青苗补偿款。由于农民对土地是否被污染不懂 ,在 1999年前没有提起诉讼 ,但一直以上访的形式找镇政府、土地局以及被告单位要求解决 ,虽在 1999年 11月 4日达成协议 ,但未实际履行。1999 年 12 月 ,原告向大庆市农业局申请对受污染的农田进行取样化验鉴定。2000年 1月农业局进行了取样 ,并由市农业局送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验。2001 年 5 月农业局根据检验结果又组织五位专家现场勘查 ,做出鉴定意见:已造成受污染农田土坡次生盐渍化 ,对农作物已造成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本辖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第四十三条第二款。该案件从 1999 年 12 月到 2003 年 12 月 ,经两级法院长达四年的审理 ,最终法庭调解结案 ,被告赔偿原告损失 159607. 38元 ,一、二审诉讼费用由被告承担。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大庆中院以原告超诉讼时效为由 ,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判后原告不服 ,但由于农民多年未耕种土地无收入没有上诉费用 ,为维护原告人合法权益 ,由代理人交上诉费 10196. 00元 ,才使得农民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最终的保护(一件土地污染损害赔偿案的艰难诉讼)。因此,为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应在现行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基础上,细化、扩展土壤污染防治的制度,或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督和管理。从法律上,对污染灌溉、工矿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化肥农药等土壤污染物及污染行为作出明确规定,通过法律手段有效防治土壤污染。另外,在法律法规中应当理顺土壤污染防治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土壤污染的动态监测评价制度,制定相关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规划制度,确立土壤污染的环境标准,建立土壤污染应急措施制度和法律责任制度等相关的制度。(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论文)。3.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经验和典型模式、政策建议由于土壤污染的潜伏性、不可逆性、长期性和后果严重性等特点,土壤环境保护应遵循 “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对未被污染的土壤采取预防措施,要控制或消除污染源;对已经污染的土壤则要采取积极治理措施 ,将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土壤一旦被污染,治理起来相当困难,相对于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含量、行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毒理、代谢模式和与重金属有关的流行病等方面的研究,土壤污染的治理与管理研究要薄弱得多,大多数治理方法尚处在试验阶段,再加之考虑到治理费用等问题,能应用的成熟方法目前很少。总结出现的各类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大体上可分以下四类:1.工程措施(包括客土、换土、翻土、去表土、隔离、热处理、电化学方法等)此种方法效果好、稳定,是一种治本措施,适用于大多污染物和多种条件,但一般在小范围内较实用,且代价昂贵,还可能造成地下水或其他介质的潜在污染。近年来,把污水、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引进土壤治理过程中,开辟了土壤污染治理新的途径,如磁分离技术、阴阳离子代换法等(土壤污染治理方法研究)。2.化学措施施用改良剂、抑制剂等降低土壤污染物的水溶性、扩散性和生物有效性 ,从而降低污染物进入生物链的能力,减轻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例如:在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加入石灰、矿渣等碱性物质,使重金属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或添加膨润土、合成沸石等交换容量较大的物质来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等。3.生物措施生物治理方法有着物理治理方法和化学治理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其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处理费用低,其处理成本只相当于物化方法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②处理效果好,对环境的影响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土壤环境;③处理操作简单,可以就地进行处理。基于这些优点,应用生物修复已成为当今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的一大热点(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生物措施是利用特定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吸收或降解土壤中的污染物。与此措施相对应的新兴学科“环境生物技术”方兴未艾。应用现场污染治理的生物措施始于 1989 年 3 月,美国阿拉斯加海岸被石油污染,采用了两组亲脂性微生物后,使其净化过程加快了两倍。早期生物治理采用的主体生物类群多为微生物。最近,植物修复正成为生物治理措施中的一个亮点。植物对污染点的修复有三种方式:植物固定、植物挥发和植物吸收。研究表明,利用适当的植物不但可去除土壤环境中的有机物,还可以去除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超累积植物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者追寻、筛选的目标。我国对植物修复和超积累植物的研究已有良好的开端(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例如,在土壤重金属镉污染的植物修复研究中,通过大量筛选研究发现,十字花科芸苔属植物(Brassica spp.)中的很多种或基因型具有较强的吸收累积 Cd特性。我国广泛种植的油菜()就是该属植物,其中某些品种或基因型在累积 Cd 方面可能很高。筛选并种植可食部位低积累 Cd 作物品种(低吸收或低转移),通过作物互做(间作、轮作)减少作物对Cd 的吸收等植物修复方面的研究也需做进一步研究(土壤镉污染特征及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机理)。4.农业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提高环境容量、控制土壤水分、选择适宜形态化肥和选种抗污染农作物品种等。另外,国外发达国家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早 ,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污染土地识别、评价和处理体系 ,其中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土壤保护实践在世界范围内极具代表意义。在国外,有关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保护的立法经验很多。美国于1985年和1990年修订的《农业法》希望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同时保护资源与环境,实现“持续农业”的发展。另外,1990年在联邦政府实施了“保护计划”管理。1987年为了控制农业水源水质而制定了《水质法》。欧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的土壤保护政策,但现有许多欧盟立法都与土壤保护有关。如《关于环境保护、尤其是污泥农用时保护土壤的86/278/EEC指令》对农用污泥作出了规定;《关于废物的75/442/EEC指令》要求废物在处置时不能污染土壤;2004年底前,提出《关于堆肥和生物废弃物指令》,其目的是为了控制潜在的污染,并鼓励使用被批准的混合肥料,等等。日本已经建立了由预防对策和治理对策构成的土壤环境保全体系。有《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律》(1970)、《市街地土壤污染暂定对策方针》(1986)、《土壤污染环境标准》(1991)、《土壤污染对策法》(2002),等等。《土壤污染对策法》的实施,使得污染治理由被动向主动转化,以前无法计算的环保社会效益可体现为可以计算的经济效益,此种趋势表明日本的土壤环境保护已经呈现出新的阶段特点[3]。这些国外的立法经验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重视生态补偿机制,是国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大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虞锡君向记者介绍道,生态补偿机制,又称生态系统服务付费,主要原则就是“污染者付费”和“保护者受偿”——由污染事故的责任方治理土壤污染、或者支付土壤污染治理的费用。国外在这方面有过不少成功案例——1972年,美国通过的《纳税人减税法》,目的之一就是以税收方面的优惠措施,来刺激私人资本投资于土壤清洁治理。根据美国政府的报告,其直接结果是吸引了34亿美元的私人投资,8000个受到污染的棕色地块恢复了生产能力。虞锡君表示,在区域联动的基础上确立土壤生态直接补偿制度,或许是我们目前值得努力的方向(长三角土壤污染后果堪忧。)郑进华 彭 强 郑晓琴.浅析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A], 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兰州)论文集高拯民.我国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lJ1.土壤学报,1989,26 (3):262-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