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过度消毒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过度消毒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论文

焦作市地处豫西北,北依太行,南临黄河,总面积6014km2,全区总人口348万,有煤炭、石灰石、铝土及铁矿石等矿产资源,工业以电力、化工、机械和煤炭为主,目前已发展成为以能源化工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焦作矿区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地下水。焦作地区的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其中喀斯特水补给量为,孔隙水补给量为。

一、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焦作市地下水资源由喀斯特水、孔隙水组成,且以喀斯特水为主,喀斯特水资源约占全部地下水资源85%左右。焦作矿区山前地区是九里山泉域喀斯特水的集中排泄区,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随着城市及工农业的发展及煤矿区的大量开采,在局部地段出现了小范围的降落漏斗,地下水位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降落漏斗范围及漏斗中心水位稳定,多年来地下水位基本上处于动平衡状态,在丰水期、丰水年因地下水位回升,降落漏斗范围缩小乃至消失[4]。

目前人工开采已成为孔隙水、喀斯特水的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的开采方式有厂矿自备水源地(井)集中和分散式开采、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水源地集中开采、矿井排水和农业零星分散式开采。

1.自备水源地(井)开采地下水状况

1994年全市共有自备井234眼,年开采地下水量×104m3,平均。其中全年开采孔隙地下水×104m3,平均;喀斯特地下水×104m3,平均。1994与1993年相比减少了,1993年自备井开采地下水量×104m3。自备水源井除焦作电厂、中州铝厂、焦作铝厂、热电厂、焦作市水泥厂、化工一厂、造纸厂等厂矿企业属井群开采地下水外,其余多属零星分散式开采,且多以喀斯特水做供水水源。

(1)孔隙水开采量:受气候及人工开采双重因素影响,近年来焦作市区内孔隙水位呈下降趋势,焦作市区南部形成了孔隙水水位下降漏斗,且水质变差。为改善这一状况,自1990年开始对孔隙水的开采进行了限制,自备井开采量有所下降。1992年降至1466×104m3,1993年有所增加,达1765×104m3,1990年自备井开采孔隙水1991×104m3。1994年孔隙水开采量为×104m3,比1993年增加了×104m3。自备井地下水开采总量年际变化较大,月最大采量为×104m3(7月),月最低开采量为×104m3(12月)。

(2)喀斯特水的开采量:焦作市喀斯特水资源丰富,水质好,是城市工业及居民生活的最佳供水水源。焦作市区各用水大户多开采喀斯特水。1994年自备井共开采喀斯特水×104m3,占自备井开采地下水总量的70%。1993年自备井开采喀斯特地下水×104m3,1994年与1993年大致相同。

2.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开采地下水状况

焦作市自来水公司现有6座水厂,其中第一水厂、第四水厂开采喀斯特地下水,第二水厂由新东公司(矿井排水)和焦作电厂岗庄自备水源联合供水,第三水厂由焦西公司(矿井排水)和东小庄水源地(开采喀斯特水)联合供水。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开采地下水的水源地只有第一水厂、第四水厂、东小庄水源地(岗庄水源地因属焦作电厂自备水源地,未计入其中)共三处。1994年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总供水量×104m3,其中地下水开采量×104m3,占总供水量的。

第一水厂位于焦作市中心新华街,利用已报废的2号、3号矿井供水,与1993年的142×104m3相比,增加了×104m3,1994年共开采喀斯特地下水×104m3,全年平均开采量。

第四水厂位于焦作市区北部近山前地带,现有开采井22眼。该水厂是焦作市自来水公司以地下水做水源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占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开采地下水总量的,占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总供水量的。1994年全年共开采喀斯特水1112×104m3,平均。

东小庄水源地位于焦作市区西部东小庄,现有开采井19眼,全年开采喀斯特地下水×104m3,平均,比去年增加了左右。

3.矿井排水及利用

(1)矿井排水:分为焦东矿区和焦西矿区两部分。

焦东矿区的演马庄矿、九里山矿井排水量居各矿之首,多年来矿井排水量一直超过。相比之下,中马村矿、小马村矿、冯营公司、方庄矿等矿井,矿井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矿井排水量小。1994年焦东矿区内的7个矿井,年平均排水量总计为,与1993年以前相比,略有下降。焦东矿区矿井排水总量季节变化不明显,相对稳定。

1994年焦东矿区内的演马庄矿矿井排水量仍居各矿之首,为,该矿近年来发生2次恶性煤层底板突水灾害,矿井排水量比较稳定。九里山矿井排水量平均为,该矿由于对煤层底板突水点进行了注浆堵水和工作面煤层底板注浆改造,因此自5月份起矿井排水量有所减小。其他矿如韩王公司、冯营公司、小马村矿、中马村矿等矿井,排水量比较稳定,多年变化不明显。1994年韩王公司矿井平均排水量为,冯营公司为,小马村矿为,中马村矿为,位村矿为。

焦西矿区的王封公司由于矿井关闭停产,矿井排水量呈下降并逐步稳定趋势,平均排水量1989年为,1990年为,1991年为,1994年为。王封公司矿井排水量年内变化比较明显,月最高排水量,月最低排水量。焦东公司矿井排水量因矿井报废,矿井排水量呈下降至逐步稳定趋势。1991年为,1992年为,1994年则降为。朱村矿矿井排水量相对较大,并呈逐年增加趋势。1990年为,1991年增至,1994年则增至。1994年焦西公司矿井排水量是,与1993年相比,略有增加。焦西矿区的焦东公司、王封公司已经关闭停止采煤,没有开采新的工作面,整个矿区矿井排水量呈逐年减少并趋于稳定的状况,原煤层底板突水点已经作为供水井水源。1989年平均排水量,1990年减至、1991年进一步减至,1994年略有增加,达。

(2)矿井水利用情况:目前,焦作市地下水开采的主要方式是矿井排水及农业灌溉利用,矿井排水量,综合利用矿井排水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有效途径。焦作市矿井水的利用有3个方面:

一是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利用矿井水情况。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所属的第五、第六水厂全部以矿井水做供水水源,第二、第三水厂部分利用的矿井水做供水水源。1994年,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四座水厂累计用矿井水×104m3,占焦作市自来水公司总供水量的。

第二水厂位于焦作市东北部,以焦东公司井排水做供水水源,1993年供水量1456×104m3,1994年供水量×104m3,较1993年略有增加。由于焦东公司已经关闭,矿井水的利用量一定会受到限制,目前,第二水厂正在建设新的水源地。

第三水厂位于解放西路,主要利用焦西公司矿井排水,1993年供水量1821×104m3,1994年为×104m3,较1993年相比减少了×104m3。

第五水厂位于焦作市马村区,利用中马村矿矿井水作为供水水源供给马村区居民生活用水。1993年供水量239×104m3,1994年为×104m3,比1993年增加了。

第六水厂位于焦作市中站区,利用李封公司矿井排水向焦作市中站区供水,1993年总供水131×104m3,1994年为×104m3,较1993年增加了。

1994年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各水厂利用矿井总计达×104m3,全年平均。1993年矿井利用量3570×104m3,1994年较1993年减少了×104m3。

二是焦作煤业集团公司各矿自用矿井水量。焦作煤业集团公司的朱村矿、九里山矿和演马庄矿,生产及生活用水全部或部分依赖矿井水做水源,据1994年调查,各矿利用矿井水量为。

三是焦作市农业灌溉引用矿井排水。矿井排水除部分被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及焦作煤业集团公司各矿及焦作电厂、焦作市化工三厂等厂矿利用外,剩余部分经河渠排出矿外。流出矿外的矿井排水部分做为区内农田灌溉的水源,剩余部分则流出矿区。据河南省焦作市水利局资料,1994年焦东灌区和焦西灌区共利用矿井水×104m3,平均。经过综合计算,矿井水利用总量平均为,占矿井排水总量的。因而,矿井水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4.焦作市农业开采地下水量

焦作市现有耕地面积万亩,其中井灌面积万亩,据河南省焦作市水利局资料,1994年农作物灌溉7次,灌水定额一般为75m3/亩次,由此算得1994年焦作市区各乡农业开采孔隙水×104m3,平均。加上焦作市修武县境内方庄乡、周庄乡、李万乡和五里源乡孔隙水农灌开采量,全区农业共开采浅层地下水平均。

5.焦作市全区地下水开采总量

综合上述各项,1994年全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共开采地下水×104m3,平均,其中开采喀斯特水×104m3,平均,开采浅层孔隙水×104m3,平均,焦作市自来水公司开采喀斯特水×104m3,平均,自备井开采地下水总计×104m3,平均,农业灌溉开采浅层孔隙水×104m3,平均(表3-18)。

表3-18 1993、1994年地下水排泄量 (单位:1000m3)

二、影响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的主要因素

1.地下水补给量减小和排泄量增大

焦作地区除矿井排水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影响着地下水资源外,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河流渗漏补给。因此,降水量和河流流量的大小是影响地下水资源的直接因素。

降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地下水资源量,降水入渗是焦作地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愈来愈大,地下水位愈来愈低,地表水资源枯竭,河流断流等,破坏水循环系统比较严重,大气降水量趋于下降趋势。1952~1964年平均降水量为,1965~1977年平均降水量为,1978~1982年平均降水量为,1982~1988年平均降水量为,1989年以来降水量一直偏低,影响了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比较严重。

焦作市地下水位下降表现为4个阶梯,1952~1964年为第一阶梯,地下水位105m,1965~1977年为第二阶梯,地下水位91~98m,1978~1988年为第三阶梯,地下水位85~92m,1982年以来为第四阶梯,地下水位72~89m。主要原因为由于降水量的减小和开采量的增大,其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和开采量关系见图3-36。

图3-36 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和开采量关系图

丹河、西石河、山门河、纸坊沟、新河和翁涧河均为流经焦作矿区的河流,由于地表喀斯特发育,河流渗漏量比较大。例如,1994年对丹河480电厂至后陈庄段,取3个断面分枯水期、丰水期两次实测丹河流量,480电厂至后陈庄段河流漏失量平均为。近十几年来除丹河渗漏补给地下水外,尽管丹河流量也在逐年减小,新河和翁涧河为排污河,其他河流均已断流,因此,总的来说河流渗漏量也在减小。

焦作矿区所采煤层为石炭系、二叠系煤层,其直接充水水源主要为石炭系薄层灰岩,底部奥陶系灰岩喀斯特水间接充水水源,该层富水性好,补给水量大,严重威胁着煤炭的安全生产。为此对石炭系薄层灰岩进行疏水降压排水,对O2灰岩采取断层防水煤柱,实施“立足矿井、以防为主、疏堵结合、分类治理”的防治水方针。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石炭系薄层灰岩煤层底板突水频率增高,O2灰岩水参与发生恶性煤层底板突水,排水量也越来越大,从用水角度来看,O2灰岩水开采量也与日俱增。例如,1952~1964年O2灰岩水开采量为,1965~1977年O2灰岩水开采量,1978~1982年O2灰岩水开采量,1983以来O2灰岩水开采量。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煤层底板突水达1000余次,最大煤层底板突水量达320m3/min。因此,煤层底板突水是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的另一因素。

2.地下水污染状况

焦作地区河流中,丹河、西石河、山门河和纸坊沟水质好,符合饮用水标准。翁涧河水化学类型 型,总硬度、氯化物超标;新河河水矿化度,总硬度,Cl-含量,均已超过标准。因而,翁涧河和新河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河南省焦作市监测站资料,翁涧河非离子氨、高锰酸钾指数、生物耗氧量、化学耗氧量、六价铬均超标。翁涧河和新河均已成为严重污染的河流,成为地下水污染的源头。

孔隙水污染主要表现在焦作市区以南孔隙水的径流和排泄区,该区岩性细,渗透性差,水位埋深浅,长期蒸发浓缩作用,水中的离子含量特别是Cl-、K++Na+升高,矿化度增加。更为严重的,该区农业采用矿井水及工业生活污水灌溉,致使孔隙水水质恶化。焦作市区南部东王褚至恩村一带及焦作市区东南部仇化庄至焦作市修武杨楼、大高村一带的孔隙水水质类型为 型、 Mg2+型和 型,水质最差,本区所检测的18种项目中,超过饮用水标准的项目有总硬度、矿化度、氯化物、硫化物、硝酸盐、氟化物,各污染组分的超标率见表3-19。

表3-19 孔隙水水质状况统计表

根据近几年的监测与研究,喀斯特水水质正在逐渐恶化,且恶化速度也愈来愈快。主要表现在离子Cl-增加,水质变咸,个别水井水已失去饮用价值。据前人研究,本区喀斯特水Cl-背景值为,到1998年喀斯特水Cl-已达到40~75mg/L,最高为,2000年至少有三口喀斯特水源井Cl-含量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250mg/L),最高达。焦作地区内某单位喀斯特水自备井1999年Cl-含量为,2000年为,2001年为,2002年4月上升至2135mg/L,是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倍。喀斯特水Cl-超标的水源井虽然是个别的,但由于整个焦作地区的喀斯特地下水同属于一个喀斯特水系统,水质如按目前速度继续恶化,整个焦作矿区喀斯特水未来都有被严重污染的危险。造成喀斯特水Cl-污染的原因为:喀斯特水补给区地表污水的渗漏;孔隙水、矿井排水通过O2灰岩“天窗”污染喀斯特水;受污染的河水渗漏补给喀斯特水[21]。

三、地下水保护与利用对策

1.防治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对于没有处理能力的厂、矿、企业,应交纳污水处理费,由城市有关部门统一处理。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重点进行冶金、化工、水泥、电力、采选等重污染行业的结构调整。污水可以被认为“待生资源”,对于污水治理,应本着谁排放谁治理的原则,企业自建小型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的水可重复利用,以节约水资源。焦作市是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污水排放量相当大,并已对地下水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减少。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严掌握建设项目的审批,执行限期治理制度,坚持实行“关、停、禁、改、转”的方针。

2.排供环保三位一体

武强教授认为,采用排供环保结合优化管理,不仅考虑了排水系统的疏降效果和安全运营,而且供水系统的供水需求和环境系统的质量保护也同样是优化模型设计的重要约束指标,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矿井排水,以及将排出的矿井水经过一定水质处理后,全部或部分用来代替矿区正在运行中的不同目的的供水水源[27,9,26]。焦作矿区为了安全生产,大量疏排地下水,矿井排水量为,占总开采量的58%。而且矿井排水的利用率仅为。

排供环保三位一体的优化模型除涉及地下水水力技术方面的管理外,同时也牵涉经济评价和环境保护以及产业结构规划等的管理。排供环保三位一体,就是在保证环境质量和矿井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给矿井和其周围地区一定数量的水资源,可用于生活、工业和农业等方面的供水。排供环保三位一体结合模型,不仅实现了将保证环境质量的矿井排水和地面抽水用于供水目的,而且通过选择多种供水用户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最大的目标函数和适当的约束条件,完成了利用一个模型,同时综合制订排水、供水、环保三位一体的具体水资源优化管理方案。该模型已应用于焦作矿区九里山矿[27]。

3.加强水利价费改革

按照国家发改委改革水价促进节约用水指导意见通知的要求,进行水价调整,否则浪费水的问题不可能根本解决。逐步提高工程水价(自来水价、水利工程供水水价),水资源费(资源水价),水污染处理费(环境水价)。以水为主要的生产原料和生产手段,应制定较高的水价。水利工程水价要逐步到位,水资源费要适时调整。按照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基本水价和不同的阶梯式水价标准,生活用水应有最低保障数量。工业用水要参照国内外先进用水定额定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工业产品的用水定额,超定额用水要加价,并责令限期改造设备,降低用水定额。农业水资源费的征收将会使最有潜力的用水大户提高节水意识,促进井灌节水,以水养水[33]。利用经济杠杆调整用水需求,促进节水工作。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这是节约用水最重要的手段。

4.节约用水

提高重复利用率,节约水源,逐步实现“零”排放。加快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废水资源化的开发研究以及城市节水设施的研究制造;制定行业节水规划和用水标准定额,不断降低耗水量和排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搞好废水综合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是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的重要措施;通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业布局的调整实现节约用水,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也是水污染防治的重点。这是城镇工业节水应该考虑的几个重要方面。

大面积发展适合精耕细作特点的高效节水形式,重点发展喷灌。要因地制宜采用管灌、渠灌、滴灌、喷灌等多种节水措施。搞好地面水灌渠的综合节水措施,发展井渠双灌。推广秸秆还田、覆膜栽培、集雨保水等农艺节水措施。无论是旱作农业,还是灌溉农业都必须采用农艺节水措施,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农业节水的农艺措施、工程措施要和科学管理结合起来。

节约用水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措施,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和工业节水为重点,采取行政、经济、法制、管理等多项措施,千方百计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

四、矿井水的水质处理技术

煤矿巷道是煤炭开采的主要场所。巷道中污染物质主要包括废机油、废酸液、煤尘、岩屑颗粒和病源菌以及井下的人工废弃物、粪便等。如果一些老窑积水与巷道相连通时,矿井水易被酸化。如果矿井接受地表水的补给,它们可能还会受到各种农药液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工业废水大都含有有机磷、酚、醛等有毒物质。大量涌入巷道的地下水必然会受到这个采煤环境的不同程度的污染。

因此,矿井排水的综合利用必须首先解决水质问题,它是排供环保结合的一个很重要环节。解决这个问题既要在井下巷道的输水过程中,既要根据不同污染类型矿井水和综合利用的不同供水对象,在地面实施矿井水的水质预处理,以便为各供水用户提供符合其具体水质要求的矿井排水资源,又要注意清浊水分流,尽量减轻矿井水的污染程度。矿井水的实用性处理技术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1.矿井浑浊水的净化处理

矿井水中所含杂质大致可以划分为3类,即悬浮物、胶体物和溶解物[5]。矿井浑浊水净化处理的主要去除对象则是悬浮物和胶体物两类,它们是造成矿井水浊度的主要因素。浑浊水的一般常用净化处理流程为:

(1)澄清:澄清是指去除引起水浑浊的悬浮物和胶体物等杂质的过程,一般可划分为3个骤步,即混凝、沉淀和过滤。

(2)消毒:矿井浑浊水经过混凝、沉淀和过滤作用之后,便可着手对其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也可在过滤之前进行)。

矿井浑浊水一般的净化处理流程,如图3-37为其流程示意图。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矿井浑浊水或特殊要求的供水用户,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予以灵活处理,不必完全照搬以上的全部净化处理流程。

图3-37 矿井浑浊水净化处理流程示意图

例如,如果矿井排水的浑浊度较低,又无藻类繁殖时,浑浊度经常在100度以下,投放混凝药剂后可不经过混凝和沉淀作用,直接采用一次性过滤处理,将过滤后的矿井水加氯气消毒,随之经泵站送入供水管网。

再如,如果矿井排水的浑浊度较高,既要设法达到预期的净化目的,又要节约混凝药剂的投放量。可以在混凝、沉淀前采用自然沉淀方法,将原高浑浊度的矿井水中的粒径较大的泥沙颗粒预先沉淀掉一部分,所用构筑物可以是预沉淀池,也可以是沉砂池。最后,再进行混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处理。

2.矿井高硬度水的软化处理

水的硬度主要是指溶解于其中的Ca2+、Mg2+离子含量,溶解于水中的Fe2+、Mn2+、Sr2+离子也是影响水硬度的一个因素。下面介绍3种常用的软化方法:

(1)微生物方法:该种方法包括硫酸盐还原菌去硫法和铁细菌去铁法。

(2)化学方法:化学软化处理包括石灰、石灰乳中和法和石灰、苏打软化法。

(3)物理方法:该种软化处理方法包括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冲淡法3种。

3.矿井酸性水的中和处理

在煤层或其顶、底板中常含有硫化矿物,它们在氧化条件下形成硫酸化合物。矿井水中一旦溶解了这些硫酸化合物,便导致其 离子含量增高,成为酸性矿井水。

矿区酸性水的形成,对于大多数具有较强破坏性的酸性水,是随着煤矿开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形成的。而有的酸性水是在煤矿开采之前,即在硫化矿床氧化带处就已经富集了酸性水。

酸性水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在俄罗斯布利亚矿区勘探中,由于酸性水的腐蚀作用,在8h内钻杆直径减少1mm,套管局部被腐蚀,在强酸性水分布地段,经12昼夜,套管壁就被腐蚀穿孔。矿井与储集酸性水的老窑、老空区沟通,酸性水便可沿通道进入矿井,因而酸性水就会污染井下生产环境。

对于已经形成的酸性水和受其污染的矿井,应采用石灰石中和法或微生物法加以治理。对于酸性的老窑积水,应设立防水煤柱等工程,使其与矿井系统完全隔离;对于含硫矿层要设法消灭充水充氧的环境,使其封闭并失去形成酸性水的环境。消除酸性矿井水的污染,预防和治理应同步进行。

4.矿井高铁高锰水的处理

当日处理100m3高铁、高锰水时,滤池可采用钢制圆形双级压力滤池,将滤池分成上、下两室,上、下室均采用锰砂作滤料。为了达到充分曝气,尽可能驱散水中游离CO2,且提高pH值,可采用叶轮式表面曝气装置,曝气池可做成矩形,水在曝气池停留时间约为20分钟。表面曝气双级滤池过滤除铁、锰工艺是一项比较经济且效果良好的技术方法。

除铁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莲蓬头曝气、石英砂过滤除铁,或者用河砂、卵石、木炭卵石层过滤除铁,其二是用天然锰砂接触氧化除铁,该方法简单经济,效果良好,已被广泛推广利用,这些工艺都能达到预期除铁的目的,使水中铁的含量达到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了一种两级过滤处理系统的处理方法,该方法经过曝气、两级过滤,一般水中铁、锰含量均可被控制在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之下。可同时消除水中的铁、锰离子含量,其工艺过程是首先将水充分曝气,然后经第一级滤池除铁,再经第二级滤池除锰。在除锰技术方面,最初采用的是接触氧化法除锰工艺,效果也良好。

矿山过度开采造成水土流失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论文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问题,而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资源。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节约水资源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矿山资源过度开采,对地下水资源有直接影响,而且开采过程中也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使地表产生塌陷,破坏了水质、水循环,效果是不堪设想的。

1.矿山过度开采破坏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

我国矿产资源近年来的高强度开采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了地面的大面积破坏和塌陷,导致矿区地下水资源枯竭和矿区严重的大气、水源污染。由于矿业废弃地具有众多不良的理化性质,尤其是重金属含量过高,而有毒重金属在土壤系统中的污染过程又有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因此常给周边地区的水资源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如破坏土地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破坏水平衡,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物群落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

我国水资源总量仍不丰富,区域分布也不平衡,随着人口的增多,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小。尤其是在西北地区一些地区缺水严重,不仅造成人们生活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节约水资源非常重要,我国矿山资源的过度开采对水资源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对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水循环、水位、水质等影响进行研究分析,对矿区开采水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2.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对地水资源的影响十分巨大,如今水资源日益减少,我们更要重视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找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保证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和区域农业用水都具有重要意义。

矿山开采对水资源与水资源循环的影响

矿山开采对水资源量的影响

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开采区的表结构会产生影响,会造成其地表面下陷或因开采过度出现裂缝。在这种情况下,会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其循环系统的影响极大,造成地下水资源自我更新困难,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由于矿山开采产生地表裂缝,会使地表水转变为地下水,并且会加快这种转变的速度,在一些开采区,雨季大量的雨水会随着地表裂缝渗入到地下,造成地表储水减少,而且矿山开采时也会不断地向外排水、疏干,这就造成了当地水资源不断流失。②矿山开采时由于矿坑需要排水,而且其地表开采产生的变化,会加剧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的流失,对开采区的水平衡造成影响,这时开矿区域内的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都在不断地减少,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资源的存储量。

矿山开采对水资源循环的影响

矿山开采时对当地水资源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水资源自我更新的影响上,水资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矿山开采破坏了这种能力。矿山开采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循环系统形

成了再造,重建了一个更为快速,也更为复杂,违背自然规律的水循环系统。①在矿山开采前会对地下水进行排干,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资源的存储量,而且会造成地表水向地下渗入,使水平衡系统被打破,导致地表水资源不断减少,也减少了地表水的蒸发消耗量。②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也会造成其地表的结构变化,加剧地表水向地下渗入,进一步减少了地表水存储量。以上因素对地下水循环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③因矿山矿坑的排水也会对地下水的径流产生影响,这会使得矿区内的水资源循环系统变得更加复杂。

矿山开采对当地含水层水位以及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矿山开采对当地含水层水位的影响

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会造成地表结构变化,会对原本的力学平衡造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当地质结构出现不稳定情况时,就会使上覆岩层移位或是产生断裂,其含水层中所存储的水会产生流动,矿区地下水位会下降。这种带动的反应是连锁性的,会直接对该地区的水井水位造成影响,其水井中的水位会下降,这对当地农业与生活用水的影响是巨大的。矿山开采中,相关人员应该使用专业知识对下水位变化进行控制,减少因矿山开采对当地人民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矿山开采对当地地下水质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的环境问题所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矿山的开采对水资源造成污染与影响,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这种染污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也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造成影响,并且也严重违背了节能减排发展趋势。

矿山开采对于水资源的污染主要体现在开采过程中所排放的废石与尾矿等,这些具有污染与影响。而这些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当地决策部门一味地追求地区内的利益,无视资源破坏的后果意识,并且矿区管理也相对落后,使矿区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了对水资源的污染,对当地居民的人身健康造成了损害。水资源污染是大问题,我们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一般来讲,矿山开采过程中对于水资源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采矿废弃物排放对当地的水资源造成污染。矿山开采的废石,因受到雨水或是其他水源的长期浸泡,会产生氧化反应,分解出许多酸性物质,如果这种物质混入到当地水资源系统中,会对当地居民造成伤害。②矿山开采产生的矿坑水也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矿坑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其细菌与矿物质有些呈碱性,有些呈酸性,无论哪一种状态,如果排放到地表或地下水中,都会造成污染。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自循环会加剧这种污染。因此,矿山开采时必须对水资源污染进行控制,减少污染的产生。

3.优化矿山开采对地下水资源不良影响的对策

认真贯彻法律法规

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执行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法规规定。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采各级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执行环境与水资源保护法规规定。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采取措施避免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煤炭、有色金属采矿等相关审批部门,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应该将矿山开采的环境质量报告作为重点审查对象,将矿山开采时对水资源的影响降到最低,保证水资源自身循环系统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因矿山开采产生污染。

提升地下水资源综合利用率

在矿山开采时,为了减少开采对地下水资源造成的影响,应采取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措施。通过科学的方式提高采矿用水利用率,对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与污水,以及一些矿坑的排水,应进行处理,提高废水利用率。

建立水资源影响补偿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对于矿藏开采以及一些地下工程建设中所造成的地下水枯竭、水位下降、地下塌陷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与规定。矿山企业在矿山开采时,发生以上问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开采行为进行控制,并且根据当地矿山开采的实际情况,建立建全矿山开采的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的补偿机制。

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性的开采技术

这种方法是指开采矿藏时,只开采部分的矿藏,剩余矿藏用于控制其顶板岩层运动。这样可降低导水裂带高度实现对水资源的保护。常用的技术有房式开采法、条带开采法、柱式开采法和限厚开采法等。

矿山开采后的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彻实达到保护好地下水资源

大规模矿山开采后必然留下裸露山体,由于土壤贫瘠,经过雨水冲刷后山体会造成垮塌、土壤沙化,所以必须进行生态治理。尤其注意的是,有些本地植物种类在开采后,土壤条件发生变化而不会成活,而治理的目的是在建立能达到原来地植被功能的自然生态,如果是这种情况就必须引进采矿之外地区的植物种类与原植物相似,能在与被绿化地的土壤类型、水分状况和物种合适等成活,以治理恢复矿山植被,进一步保护好地下水资源。

4.结语

综上所述,对矿山开采进行严格监测管理,防止过度开采破坏地下水资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必须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科学有序地管理好矿山过度开采,有效地保护地下水资源是构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颜文珠.矿山开采对地下水影响的数值拟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2011

[2]吴玉生,赵亚平,杨亚静.煤矿开采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J]. 能源环境保护,2004(6):1-3

[3]何纯田.浅析煤矿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7):29

过度消毒会让水中的有毒物质增加,所以会影响水质,如果人喝了以后可能对身体非常不好,

疫情期间,过度消毒对地下水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如果有影响也是好的影响。

无纺布穿孔对消毒的影响研究论文

医用无纺布可以用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医用无纺布产品是利用化学纤维包括聚酯、聚酰胺、聚四氟乙烯(PTFE)、聚丙烯、碳纤维和玻璃纤维制成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包括一次性口罩、防护服、手术衣、隔离衣、实验服,护士帽、手术帽、医生帽、手术包、产妇包、急救包、尿布、枕套、床单、被套、鞋套等一次性医用耗材系列。与传统的纯棉机织医用纺织品相比,医用非织造织物具有对细菌、尘埃过滤性高、手术感染率低、消毒灭菌方便、易于与其它材料复合等特点。医用非织造产品作为用即弃的一次性用品,不仅使用便利,安全卫生,还能有效地防止细菌感染和医源性交叉感染。

虽然医用无纺布不属于医疗器械,但它的存在关系着医疗器械灭菌质量,医用无纺布作为包装材料其本身的质量及包装方法对于保证无菌水平至关重要。灭菌物品的包装目的就是使医疗器械在使用前的贮存期内保持无菌状态,所以要求无菌包装材料具有良好的灭菌效果和隔离细菌的作用。

BAJAYPACK医用无纺布为SMMS无纺具有良好的灭菌效果。可以用于金属、塑料等医疗器械手术包等医疗器械的环氧乙烷、蒸汽、伽马射线灭菌。

室内吸音材料是经常用于装饰的产品,并且具有强烈的吸音功能,用于卧室,大厅,会议室等。市场上有许多吸音的材料,墙面穿孔吸音板是最受欢迎的材料之一。那到底好不好呢?

吸收声音的穿孔面板用能够吸收声音的材料穿孔,并且吸音材料粘在背面。这将形成封闭的蜂窝腔室。这种蜂窝状电池阻挡空气流动并阻挡声波的传播。

我们都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当声音遇到物体阻挡时,其中一部分会反弹,部分会在物体内振动。当吸盘具有由穿孔形成的封闭腔室时,声音进入小腔室并在其中反复振荡,并且被快速消耗。然后,当声音遇到吸收声音的穿孔面板时,它将被快速吸收。

墙面穿孔吸音板是特殊设计的。有不同的钻孔设计方法,其中一些直接穿透,一些由面板和后面板组合成蜂窝状夹层结构,效果不同。吸收声音的织物由无纺布制成。

1、木制吸音板

木质吸音板的面板由木质材料制成,吸音的材料在制作的时候会给填进去,表面是看不到有任何痕迹的,材料表面简单而自然。它反映了明亮而美丽风格的现代节奏,木质香味和木质面板吸收噪音,装饰性强。

2、布艺吸音

吸音面板内部材料之一,是达到具有很强的吸音效果,材料广泛用于很多建筑行业,并具有很强的吸音效果。它更耐用,质量更轻,防霉,防潮,形式可以有很多的选择空间。

3、金属吸音板

作为室内装修用的材料,也是有好评的。吸音板上会有一些透气的孔,这也是吸音板的制作特点。吸音板具有吸音功能,易于安装。

以上的内容是墙面穿孔吸音板的一些介绍,如果大家应用这些材料的话可以多做一些了解。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就能免费领取哦~

一、液氯消毒原理和二氧化氯消毒原理 (一)、液氯消毒 氯气加入水中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不同的水质其化学反应的过程也不一样,但最终起消毒作用的产物为次氯酸和次氯酸根离子。 1. 当水中无氨氮存在时 CL2+HO2→HOCL+H++CL– …………………….(1) 次氯酸是一种弱电介质 HOCL→H++OCL– ………………………………(2) 次氯酸与次氯酸根在水里所占的比例主要取决于水的pH值,HOCL和OCL–都具有氧化能力,但HOCL是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带负电荷细菌的表面,并渗入细菌体内,氯原子氧化作用破坏细菌体内的酶,使细菌死亡;而OCL–带负电,难于靠近带负电荷的细菌,所以虽有氧化能力也难起消毒作用。 从图Ⅰ可以看出,在pH值范围内,水的pH值越低,HOCL的百分含量越大,因而消毒效果越好。 2. 当水中存在氨氮时,(1)式产生的HOCL就会和氨化合,产生一类叫胺的化合物,其成份视水的pH值及CL2和NH3含量的比值而定。 NH3+HOCL →NH2CL+H2O………………….(3) NH3+2HOCL→NHCL2+2H2O…………………(4) NH3+3HOCL →NCL3+3H2O………………….(5) 当水的PH值在之间时,NH2CL和NHCL2同时存在,但PH值低时,NHCL2较多,NHCL2的杀菌能力NH2CL强,所以水的PH值低一些,也是有利于消毒作用的。NCL3要在PH值低 于时才产生,在一般的饮用水中不大可能形成。 所以,无论水中是否存在氨氮,在使用液氯消毒时,在pH值范围内,pH值越低,消毒效果比PH值高的消毒效果好。 (二)、二氧化氯消毒 二氧化氯化学性质活泼,易溶于水,在20℃下溶解度为,是氯气的溶解度的5倍。氧化能力为氯气的2倍。CLO2是中性分子,在水中几乎100%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极易穿透细胞膜,渗入细菌细胞内,将其核酸(DNA或RNA)氧化后,从而阻止细菌的合成代谢,并使细菌死亡。在饮用水中 CLO2灭菌反应如下式.(6)、(7)所示。 CLO2+ e→CLO2–…………………………………………(6) CLO2+2H2O+4e→CL–+4OH–……………………………(7) 实验测知,式(6)式的电极电位 ,式(7) 式的电极电位。所以使用二氧化氯消毒还可以氧化水中的一些还原性金属离子(如Fe2+ Mn2+等),即对水中的铁、锰有着不错的去处效果。CLO2的氧化能力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溶液酸性越强,CLO2的氧化能力越强。但在PH值6-10范围内的杀菌效果几乎不受PH值影响。 综上,在净水工艺条件下,用液氯消毒,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HOCL,其杀菌效果比OCL–高近80倍。由图表Ⅰ可以看出pH值越高,HOCL离解的越多,当pH值大于8时即达到75%的OCL–,消毒效果就愈发降低。经过众多试验结果得出,CLO2可以在范围内杀灭细菌,液氯只有在近中性条件下才能有效地杀灭细菌。 二、两种消毒剂杀灭饮用水中细菌的情况 在饮用水中投加消毒剂的目的主要是杀灭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病菌,及其它致病的病原微生物。经过消毒处理的水,不是将水中所有的细菌杀灭,可以允许含有少量的对人体健康无害的细菌,但一定要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一)、消毒剂投加量对消毒效果的影响 为了研究消毒剂投加两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对我公司的沉淀水(未加消毒剂)、滤前水(预加 mg/L消毒剂)、滤后水(又加 mg/L消毒剂)进行了细菌学指标的检测,检测结果见图表Ⅱ。 从试验结果可以得出: 1. 二氧化氯和液氯对大肠杆菌均有较好的灭菌效果,且随着投加量增大杀菌率增大;二氧化氯的灭菌效果稍优于液氯。投加量为时,液氯的杀菌率是,二氧化氯的杀菌率则达。 2.二氧化氯杀灭细菌的效果明显优于液氯。 (二)、水温对消毒剂杀菌效果的影响 消毒剂的杀菌能力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强,温度低时每上升10℃,细菌死亡率成倍增加。图表Ⅲ为Benarde等试验的不同温度下二氧化氯接触时间与大肠杆菌存活率的关系。由图可见,温度升高,灭菌时间相对缩短,杀菌效果相对增强。 三、两种消毒剂对饮用水中有机卤代物 形成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用液氯消毒饮用水所产生的有机卤代物致癌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对比液氯消毒与二氧化氯消毒处理水中有机物情况的项目。对用液氯消毒和用二氧化氯消毒的四种同一自来水厂饮用水的富集水样进行GC/MS分析,其试验结果见图表Ⅳ。 由试验结果表明,凡是投加液氯消毒,不仅有机物种类多,含量大,且均形成较多的有机卤代物(如CHCl3、CHBr3等)。如投加 mg/L液氯的水样检出2种氯代物和7种溴代物,含量为;而用二氧化氯消毒的水样,未检出有机卤代物。二氧化氯消毒一般只起氧化作用,不起氯化作用,这是二氧化氯消毒几乎不形成有机卤代物的根本原因。可见,源水严重污染或水体中有机物含量高时,二氧化氯是最好的选择。 四、我厂对饮用水消毒剂的合理应用 我厂引进的高效复合二氧化氯发生器,其制备消毒剂的原理是利用氯酸钠水溶液与盐酸溶液在一定温度和负压下充分反应,产生以二氧化氯为主、氯气为辅的消毒气体,来进行饮用水消毒的。 该设备在投入使用初期,由于管垢中的锈蚀物要消耗一些二氧化氯,二氧化氯消耗量较大,运行成本较高。运行一个月左右后,二氧化氯的投加量趋于稳定。统计生产实践所耗用的成本,进行经济技术分析,我们得出,在达到同样的消毒效果时,消耗二氧化氯的量要比液氯的消耗量低一些,但制备二氧化氯的原料成本要比液氯成本高元/吨。为了保证水质,同时兼顾节约成本,我厂在冬季水源污染少、浊度低时,使用液氯消毒;到了夏季,水源污染较重或者水源中有机物含量偏高时,使用二氧化氯消毒。 五、结论 液氯作为经典的饮用水消毒方式,消毒能力强,货源充足,价格低廉,投加设备较为简单,有着价廉物美的优势。但当水中有机物含量高时,会产生有致癌作用的卤化有机物。 二氧化氯作为后发展起来的消毒方式,杀菌能力比液氯消毒强,杀菌效果不受水的pH值影响,只发生氧化作用不发生氯化作用达到消毒效果,避免了有机卤代物的问题。但是二氧化氯制取出来即须应用,不能贮存,制取原料价格较贵。 无论是液氯消毒还是二氧化氯消毒,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我应该根据生产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因水制宜,合理选用饮用水消毒剂,力争得到最好的性价比 一、兽用消毒剂的种类及机理 消毒剂的种类有多种,常用的兽用消毒药主要是:酚、醛、醇、酸、碱、氯制剂、碘制剂、重金属盐类、表面活性剂等类型消毒剂。 酚类 这类消毒剂能使病原微生物的蛋白变性、沉淀而起杀菌作用,能杀死一般细菌。复合酚能杀灭芽胞、病毒和真菌。主要有苯酚、复合酚、煤酚等。 醛类 醛类的杀菌作用也是较强的,其中以甲醛的效果较好,也最常用。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养殖业的需求,戊二醛、邻苯二甲醛等高效消毒剂也被广泛应用。 酸类 酸类消毒剂的杀菌原理是高浓度的氢离子能使菌体蛋白变性和水解,而低浓度的氢离子可以改变细菌体表蛋白两性物质的离解度,抑制细胞膜的通透性,影响细菌的吸收、排泄、代谢和生长。氢离子还可与其它阳离子在菌体表面竞争性吸附,妨碍细菌的正常活动。 碱类 用于畜禽消毒的碱类消毒药主要有苛性钠、苛性钾、石灰、草木灰、苏打等。碱类消毒作用的机理是阴性氢氧根离子能水解蛋白质和核酸,使细菌酶系统和细胞结构受损害,同时碱还能抑制细菌的正常代谢机能,分解菌体中的糖类,使菌体复活。它对病毒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可用于许多病毒性传染病的消毒,高浓度碱液亦可杀灭芽胞。碱类消毒剂最常用于畜禽饲养过程中场区及圈舍地面、污染设备(防腐)及各种物品以及含有病原体的排泄物、废弃物的消毒。 醇类 醇类主要用于皮肤、器械以及注射针头、体温计等的消毒,如:75%的酒精。 表面活性剂类 这类消毒药又称除污剂或清洁剂,可降低菌体的表面张力,有利于油的乳化而除去油污,产生一定的清洁作用。另外,表面活性剂还能吸附于细菌表面,改变菌体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的酶、辅酶和中间代谢产物选出,阻碍了细菌的呼吸和糖酵解的过程,使菌体蛋白变性,而出现杀菌作用。常用的有新洁尔灭、洗必泰、杜米芬等。 氧化剂类 这是一类含不稳定的结合态氧的化合物,遇到有机物或酶即可放出初生态氧,而后破坏菌体的活性基因,发挥消毒作用。常用的氧化剂消毒剂有高锰酸钾、过氧乙酸等。 卤素类 卤素(包括氯、碘等)对细菌原生质及其它结构成分有高度的亲和力,易渗入细胞,之后和菌体原浆蛋白的氨基或其它基团相结合,使其菌体有机物分解或丧失功能呈现杀菌作用。在卤素中氟、氯的杀菌力最强,依次为溴、碘,但氟和溴一般消毒时不用。常用的该类消毒剂包括:漂白粉精、次氯酸钠溶液、优氯净、强力消毒王、碘酊、复方络合碘等。 二、消毒剂对微生物杀灭效果评价试验现状 评价消毒产品的消毒效果,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年颁布的《消毒技术规范》为依据。但是该规范中规定的某些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还存在诸多问题。评价消毒效果主要是评价对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芽胞等)的杀灭作用以及有机物、PH值、温度等因素对其效果的影响。 《消毒技术规范》(2006征求意见版)中指出检验消毒产品对细菌、真菌的灭活效果时所选用的基础实验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6538、铜绿假单胞菌ATCC 15442、大肠杆菌 8099、枯草杆菌黑色变种ATCC 9372、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ATCC19977、白色葡萄球菌 8032、白色念珠菌ATCC 10231、黑曲霉菌ATCC 16404。在上述规定的菌株基础上,根据消毒剂特定用途或试验特殊需要,还可增选其他菌株。病毒灭活试验所用试验病毒株为脊髓灰质炎病毒1型(poliovirus-Ⅰ,PV-Ⅰ)疫苗株和艾滋病病毒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美国株。 评价消毒剂消毒效果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中和试验、消毒剂定性消毒试验、消毒剂定量消毒试验、消毒剂杀菌能量试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原性破坏试验。具体试验步骤可参见卫生部提出的《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三、兽用消毒药的应用现状 当前我国生产、经营和使用最广泛的兽用消毒药品主要为复合酚类、碘类、季胺盐类和氯制剂四大类。当前养殖单位广泛应用的效果确实的消毒药主要有: 安灭杀 先灵葆雅公司生产,主要成分为15%的戊二醛和10%的COCO季胺盐; 拜净 拜耳动保生产,主要成分为十二烷氧化胺三碘氧化合物; 百胜-30/15 辉瑞动保生产,主要包含碘、磷酸、硫酸等成分; 农福 杜邦化工生产,主要成分为高效复合酚。 兽用消毒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忽略清除畜禽舍内的粪便、饲料残渣、体表脱落物等有机物;认为饮水消毒剂对畜禽无害而随意加大浓度,造成损失;认为使用温开水做溶剂能增加所有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不能做到交叉应用多种类型消毒剂,造成耐药性的产生;认为消毒剂气味越浓越好,造成畜禽黏膜损伤,影响效益。 四、展望 随着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动物疾病流行也呈现全球化,一些新的疾病的流行给畜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由于新型传染病疫苗的研究需要较长周期,因此预防控制新型传染病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注重消毒等预防措施来实现。这种形势下,研究一种或多种新型、高效、广谱、安全的消毒药显得十分必要。 理想的兽用消毒药应具有高效、广谱、作用迅速、活性长效、性质稳定、便于储运、抗有机物干扰、高度的安全性、成本适中等几个特点。新型高效复合型消毒剂以及兽用消毒剂专用表面活性剂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宠物手术(器械)专用消毒剂、奶牛乳头专用消毒剂、种蛋专用消毒剂、SPF动物屏障设施专用消毒剂、生物安全实验室专用消毒剂、疫苗灭活专用消毒剂等更加细化的专业实用型消毒剂的研究也会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延伸阅读 兽用消毒药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消毒药品名称繁杂 我国专业和兼产兽用消毒药品的厂家较多,兽药市场销售的消毒剂品种更是繁多。除国产制品外,还有部分进口药品。动物消毒药品品种多而杂,同一个功能的消毒药品,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批准文号的产品,给用户在使用消毒药品的选择上造成了一定困难。 生产厂家刻意夸大消毒效果 部分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消费心理、促进产品销量,刻意的在产品外包装说明中夸大产品的消毒效果,以点盖面,使用绝对化语言,甚至将自己的产品说成“万能药”。 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由于相关监管体制的不完善,部分经营者利用监管机构的疏忽大意,使大量的劣质消毒药流入兽药市场,既破坏了原有的市场秩序,又给相关养殖单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劣质消毒药生产者还利用兽药销售吃回扣的不良心理进入市场,这些受利益驱动的消毒药价格回扣现象,给消毒药品的管理带来消极影响。 缺乏相关药品的科学研究 兽用消毒药的研究涉及消毒学、兽医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和兽医微生物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研究起来费时费力。同时一个消毒药的问世要经过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和临床等几个步骤,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较长。目前应用的许多消毒药都是公共卫生部门、防检疫部门研究的,缺乏专门针对兽用消毒药的试验研究。

水运对地区的影响研究论文

港口经济影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界对港口经济影响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经济学家很早就已经意识到交通、航海、港口、仓库、公共事业与公共工程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第一部港口经济影响文献是1953年美国特拉华河港口局发表的《每一吨货对地区经济价值》,文章对港口的直接经济影响进行了衡量。此后,港口经济影响的研究文献不断出现,根据笔者统计,从本世纪中叶到2000年,在美国至少有60篇港口贡献的研究报告公布;2000年后,从欧洲的鹿特丹港到美洲的休斯敦港、温哥华港,全世界共有数十篇港口经济贡献报告发布。仅2006年就有休斯敦港、奥克兰港、西雅图港、波特兰港等港口发布港口贡献报告。但相对其他学术问题,港口经济贡献的文献数量偏少,且多以研究报告形式公布,这是由港口经济影响的特点决定的。港口是交通运输的枢纽,便利的运输吸引着金融、仓储、物流、港口工业在港口周边落户。港口经济影响有着影响范围广、涉及产业多的特点。这导致了研究港口经济贡献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繁杂的调查和统计,以尽可能的让研究模型贴近实际。以休斯敦港2006年的港口经济贡献报告为例,研究者与港口管理当局合作,调查了1046家依赖于港口的企业,达到了95%以上的覆盖度。因此,一般是由咨询公司(例如Martin Associates)、港口管理机构或其他组织对港口经济贡献进行研究,以研究报告形式公布,这些研究机构的参与者能相对容易的获得数据。学术论文的作者也大多有管理机构的背景,以个人名义发表的论文大多是对现有研究方法的评论和改进的设想,且很少能进行实证研究。(一)港口经济影响研究的初始阶段1953年美国特拉华河港口局发表的《每一吨货对地区经济价值》可以说是世界上研究港口对区域经济贡献的第一篇报告,这标志着港口经济影响研究的开始。报告研究了在费城港口地区,每装卸1吨货物的直接耗费和收入。从那之后,美国许多港口都发表了港口对区域经济贡献研究的研究报告,如1966年纽约港务公司的研究《港口和社区》、1971年西雅图港发表的《西雅图海事商务及其对全县经济的影响》、1978年纽约港务公司发表的《美国产业的经济影响—水运业投入产出分析》等。在研究港口经济贡献的同时,研究者们基于港口经济贡献研究进行港口的规划。在这段期间,关于港口对区域经济贡献研究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缺少标准化方法,研究报告之间没有可比性,而且某些数据容易被怀疑是为了有利于港口争取更多投资而做过处理的。Waters(1977)反对利用港口经济贡献研究进行港口规划的做法,对当时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批评,提出研究方法和调查方法有重大的局限性。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点。首先,就业、收入、工资以及其他与港口有关的服务成本的数据很难获取。Waters列出了需要调查的64项数据,他认为,港口相关企业的服务成本很难确定,几乎不可能完全做到,其结果也是不可信的,也不能反映港口在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他认为,现有的方法不能分析港口城市在没有港口的情况下的物价结构,导致进出口对当地消费价格的影响没有得到体现,与进出口有关的工作岗位、工资、收入的影响数额不确定,并且很难确定,而且港口经济贡献研究对于新建设施增加的效益或贡献很难进行衡量;研究方法忽视了进口的影响、忽视了技术变动、假设价格水平不变。Chang(1978)回应了Waters的批评,文章肯定了Waters的大多数观点的同时,为港口贡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辩护。他指出,Waters的批评与港口经济贡献无关,因为Waters对研究对象有误解。Chang认为,港口经济贡献主要研究在特定时期港口的经济贡献,而非港口新建设施的经济贡献。Waters的文章指出了港口经济贡献研究方法的许多局限性。他提出了一个模型,将港口能力与收益现状、港口利用状况和预计的对港口能力的需求关联的模型,评估对港口建设的需求。Coto-Millán(1986,1988,1988,1993,1995)在他的基础上对港口能力需求预测进行了研究。Davis(1983)也对港口经济贡献研究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港口经济贡献研究还存在问题:没有获得普遍认可港口产业的界定;不能衡量港口服务变化引起的港口贡献变化。Davis提出的问题至今也没有完全解决。您好,如果回答有帮助到您,望采纳。

①有利于完善交通方式,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如果是某个项目的话,有利于该项目健康有序运营,获得持续稳定的效益)②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基地③有利于沿岸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与内地的联系,带动其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④有利于吸引外部投资,带动区域内经济发展⑤为周边河流发展内外贸易提供了中转站⑥利于巩固国防或民族团结(看题目是否有所涉及)⑦为区域内的资源整合提供了条件,利于区域内的协调发展(自己写的,不一定都适用,结合材料具体题目具体分析)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 、影响水利工程地的局部气候

影响局部降水量

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首要影响就是降水量,具体体现在:

(1) 降水量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水库工程建设蓄积大面积的水,在光辐射下增加蒸发量,引起降雨;

(2) 降水区域发生变化,水库的低温效应会影响降雨区域的变化,比如库区及其邻近区的降水量可能减少,而相距一定距离的外围区则会增加; 地势高且迎风面降水增加,背风面减少;

(3) 降水时间发生变化,夏季因水面稳定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对流变弱而减少降水; 冬天则相反,降水增加。

影响局部气温

水利工程竣工后,因水库区与空间的接触性质发生变化,由陆地变为水面,使得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发生改变,进而引起气温变化,水利工程所在地的局部气温会略微升高,主要表现为冬季温度升高,而夏季温度降低,夏季水利工程外围区域降温明显。同时,会降低局部的日温差和年温差。

2 、影响水利工程相关的水文系统

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直接改变了相关流域的水文状况,对整个流域差生影响。大多数水库建设于水质较好、水流急、水量较大的流域上游,水闸则建设在渠道、河道,利用闸门来控制水流量及调节水位,关闭闸门可防洪、挡潮、蓄水将上游水位抬升满足上游通航、取水等需要。

开启闸门则可泄洪、排涝、灌溉等,或根据下游用水要求调控水流量。但是,上游水利工程如过度拦截非汛期水流,则会大大减少下游的水流量,降低水位,甚至出现断流,而入海河流会因河水流量变少而淤积泥沙,导致海水倒灌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水文系统变化主要有: 流量稳定性和频率变化; 季节性峰流丧失,流速变缓,急流消失; 水位落差变化较缓; 水量蒸发和下渗出现变化等。

3、 影响相关流域的水质

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流域的水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库区河道的水流速度变缓,使得浮游生物活动频繁,其产生的 CO2和水中的镁离子、钙离子、钾离子等形成碳酸化合物,沉淀水底,降低水质硬度; 二是河水停留时间较长,可使水中杂物沉降,提高水体清晰度。

消极影响

因库区内水流速度变小,降低了水体与空气交换速率,使得污染物不易扩撒迁移,最终造成复氧能力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 水流速度变小使得水体透明度提高,有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如河水长时间储存,则会导致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水体营养化; 腐烂的植被、有机物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而释放出沼气和 CO2,造成温室效应; 水体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毒物质会造成大量沉积,不能及时得到降解,造成水体次生污染而降低水质。

4 、影响工程所在地的土壤及地质

影响土壤

水利工程建设还会对库区的土壤造成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 盐碱化,这是库区蓄水后常见的土壤问题。水库的建设,会把下游区域的地水位提升,而地下水的矿化程度较高,抬升到地面后经过蒸发、日照作用,盐碱类物质留存于地表,导致盐碱化,降低了土壤的肥力;

(2) 沼泽化,因水位抬升使得植物根系过于湿润而衰败,当潜水层提升到耕作层,会导致土壤湿度加大而造成包气带破坏,造成土壤沼泽化;

(3) 浸没,水位抬高,土壤被浸没,使得土壤的通气环境变差,造成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变弱,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

影响地质

水利工程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质,会引起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有:

(1) 地震,因巨大体积的蓄水加大了水压,在此状况下岩层出现断裂,是岩层和地壳原有的地应力平衡被打破,加大了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2) 滑坡,水库蓄水后使得山坡山地的强度降低,易引发坍塌、山体滑坡等灾害。另外,一些大型水利水利工程需要大量泥土来填充,被挖掘区因受外力影响易发生坍塌和滑坡;

(3) 渗漏,主要是因为对库区周围水文环境的改变,如水库出现污染则会对周边区域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5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要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应积极做好这几点:

(1)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的承载力。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充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选择最佳区域进行建设;

(2) 在实际建设中,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比如: 施工前应明确各方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并制定严格的限污标准; 施工中,应强化生态环境的监测,对工程所在地的水体、水质、土壤、植被等进行密切监测; 在竣工后,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保护耕地;

(3)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在建设中应严格按照我国的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监管,对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惩。

6、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生态环境则关乎人类的生存与生产。因此,必须充分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设计、建设、使用等阶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以实现两者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1、建设水利工程的现状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扩大了对能源的需求量,因此加快了资源的消耗。水资源是世界上缺乏比较严重的资源,因此人们应该合理的利用水资源,防止出现浪费水资源的情况。目前我国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资源,面对这一情况来说,应该运用集中化的形式合理的管理水资源,而集中管理水资源的方法就是建设水利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但是随着建设水利工程的项目不断增多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破坏愈发严重,因此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和建设水利工程成为了当前重点探讨的重要问题,应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探讨,寻找可消除建设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的解决方法。

2、建设水利工程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河流区域的影响。

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水流方向、水流量等,在进行人力建设的过程中会将钢筋泥土等通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因此对原来的天然河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河道内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并且天然河道受到严重的损坏,更严重的会影响河内的生物正常生存,如果河流内常年存有泥沙,会使得河道内产生大量的泥沙,河床的高度提升,为两岸带来严重的水患问题。

(2)土壤条件发生变化。

我国北方的半湿润地区是黄色土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土壤的水分不足,使得土壤的含有的碱性物质增高;南方为红土,其原因是由于降水量大而导致,由于土壤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进而增加了土壤内的碱性物质。

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嗨皮,促使当地的地下水发生了变化,因此使得该地区的土质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对土壤内的含碳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农作物减产,当然,如果土壤环境发生了变化,将会影响该地区动物的正常生存,甚至严重的会造成动物死亡。

(3)对生物的影响。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生物的影响是不能避免的,随着水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水流速不断变缓,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发生了沉淀,生物原本在10米时就能获得食物,现在需要20米才能获得到,因此这样严重影响了水生物的正常生存,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的水生物死亡,甚至会使得水生物出现灭绝的现象。

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陆地生存的生物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本区域增加了需水量,使得陆地生物的活动范围不断减小,一些以水生物为食物的陆地生物由于加深的水的深度,加深了觅食的难度,再加上气候条件的严苛,因此对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建设水利工程的.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通过水利发电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水利进行存蓄、疏导来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但是以往兴建水利工程的时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应运用合理的解决方法避免产生类似情况。

(1)合理的建设监督机制。

为了能够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在人们努力保护环境的恩同事将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引入到其中,对于当前情况来看,应严厉打击在生产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恶化的行为。在建设水利工程前、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完成还有,应全方位的进行监督神煞,确保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友好性。

(2)关闭或整改高污染的项目。

在一般情况下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使得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对其进行靠拢,,因此相关单位应将监督管理工作做好,要严格控制高污染量排放的项目,要整改和关停生产超标的企业,并向所有依托水利工程的项目收取环保税务,其中所收取的费用可用于治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们更爱护环境和水资源。

(3)建设河道生态。

水利工程的关键是河道,建设一个大型的水坝应该建设在河道的上方,因此这对生态环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河道保护的监视工作,特别是针对与天然河床的保护工作。在开发河道资源的过程中也应将保护责任做好,本着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严格打击人为破坏河道的行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确保河道状况的良好性。

(4)合理的进行工程设计。

为了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通过项目的设计。施工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引导改变生态环境,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的发展,继而可达到白虎生态环境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工程价值、环境评价等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能确保我国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对施工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实施施工环境评价工程,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运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受到破坏的环境趋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继而可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而目的,同时也能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水位变化对湖水的影响研究论文

江西省许多地方的暴雨和濮阳湖水位的上升都可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2022年9月,许多地方省份将遭受干旱。在许多地区,很长一段时间不会下雨,导致农作物死亡、土壤裂缝和河流水位下降,这将更加危险。新消息是,越来越多的水流入河流,以便生物能够自由生长。水位下降后,更多的生态系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生物数量将大大减少。食物链和生态链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有许多淡水湖。其中,鄱阳湖的风景最美。与太湖和西湖相比,鄱阳湖的面积要大得多。此外,只要周边人口和当地政府采取保护措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要比其他淡水湖好得多,由于持续的晴朗、温暖和多雨天气,鄱阳湖的水位持续下降。

自中国进入夏季以来,东南沿海和南部大部分省市长期处于高温之中。一些地区甚至遭遇严重干旱,直接导致当地河流水位下降。在这种温暖的天气里,鄱阳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鄱阳湖周边流域长期保持高温,降雨量少。这也直接导致鄱阳湖水位不断下降。它对湖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虽然有些作物通常不能结出果实,但农民可以用充足的水、肥料和阳光重新种植新作物,然后植物生长更快,以弥补一些损失。在没有水的地方,农民可以使用水泵从干旱地区的濮阳湖抽水。濮阳湖面积相对较大,因此湖水可以覆盖大片土地。因为鄱阳湖有许多藻类、水生植物和鱼类。当水位下降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和减少不同生物的生存空间。它将导致大面积动植物死亡,影响当地生态链。

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既包括正面影响,同时也包括负面效应。但目前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因为不利影响可能会危及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会给人类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适应气候变化会花费不小的代价。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并将继续产生明显影响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中高纬生长季节延长、动植物分布范围向南、北极区和高海拔区延伸、某些动植物数量减少、一些植物开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自然生态系统按其生长环境可分成陆生与水生两大类生态系统。前者又可按其植被类型分成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态系统,也可按地形划分高山、盆地、海岸带等生态系统。后者可分成海洋和淡水两类生态系统,其中淡水又分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地与河口湾)生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生态系统。下面选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带、植被(森林、草原)和农业等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为例,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观测事实和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与物种组成可能发生明显变化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全球生物群落的分布型与全球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自然植被分布的变化最能体现气候变化的影响。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全新世大暖期的鼎盛阶段,我国植被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地区的草原与荒漠区,在全新世曾是广阔的温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各种草原动物也非常丰富。但随着全球气温的波动式下降,同时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地隆升的影响,我国自然环境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后物种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物种迁移后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平衡。在移动过程中,生态系统并不是作为一个一个单元整体迁移的,它将产生一个新的生态结构系统,生物物种构成及其优势物种都将会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可能会滞后于气候变化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植被模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时,某些物种由于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濒临灭绝的危险,也可能出现新的物种体系。全球变暖将对我国植被的水平及垂直分布、面积、结构及生产力等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改变植被的组成、结构及生物量,使森林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冰川、冻土和积雪可能减少高山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冰川将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一些冰川出现了减少和退缩现象。如非洲乞里马扎罗山的冰川面积在1912~2000年间减少了81%。1889年它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天只剩下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我国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小冰期后期以来,一直处于后退状态。1962年至1980年,冰川退缩了80米;1980年至1992年,冰川又退缩了60米。据1959年开始观测以来所积累的资料,该冰川的物质平衡亏损20世纪60年代平均为-53毫米/年,20世纪80年代增到-346毫米/年,1990~1991年间更增至-706毫米/年。1959~1986年累积负平衡达6130000立方米,相当于冰川减薄米。在乌鲁木齐河流域,1964年航测地形图上共量算到的冰川面积为平方公里,1992年再次航测冰川面积已减至平方公里,损失了。据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山地冰川将继续后退萎缩。根据小冰期以来冰川退缩的规律和未来夏季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预测,估计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折合冰量约16184km3。其中,海洋性冰川减少最显著,为,6925km3;亚极地型冰川次之,为,6631km3;极地型冰川最少,为,2629 km3 。三类冰川的冰川物质平衡每年亏损值分别高达-1318毫米、-900毫米和-623毫米,冰川平衡线高度将分别上升238米、168米和138米。未来50年西部地区冰川融水总量将处于增加状态,天山北麓与河西走廊最大融水径流预计出现在21世纪初期,其年增长量为几百万到千万立方米不等;柴达木及青藏高原的内陆河流域冰川融水高峰预计出现在2030~2050年,年增长约20%~30%;塔里木盆地周围高山冰川2050年前径流增加量可达25%左右。 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冻土面积继续缩小。未来50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空间分布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80%~90%的岛状冻土发生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形成融化夹层和深埋藏冻土;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下界抬升150~250m,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将升高~℃。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高山季节性积雪持续时间将缩短,春季大范围积雪提前消失,积雪量将较大幅度减少,积雪年际变率显著增大。到2050年,冬季气温将升高1℃~2℃,随着降雪量缓慢增加,青藏高原和新疆、内蒙古稳定积雪区积雪深度将分别以和的速度缓慢增加。同时,雪深年振幅将显著增大,大雪年和枯雪年的出现更为频繁。到2100年大范围积雪将可能于3月份提前消失,春旱加剧,融雪对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将大大减小。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的主要因素之一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以我国青海湖为例,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其水位下降和湖面积萎缩的因素之一。青海湖水位在15~19世纪近500年间尽管存在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明显的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仅在1908~1986年间就下降了约11米,湖面缩小了676平方公里。有实测记录以来,1957~1986年间下降了2~3米,湖面缩小了264平方仅公里。另外,我国西北各大湖泊,除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消亡。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西北主要湖泊面积变化。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含盐量增长,并逐渐转化为盐湖,对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中,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的小湖(如帕米尔高原的一些湖泊),可能先因冰川融水增加而扩大,后因冰川缩小后融水减少而缩小;地处山间盆地以降水、河川径流或降水与冰川融水混合补给的大湖,其变化趋势受人注目,如青海湖长期处于较大的负平衡状况,湖水位呈下降趋势。如未来温度继续升高,湖区水面蒸发和陆面蒸散均会有所增加,若多年平均降水量仅增加10%,仍不足以抑制湖面的继续萎缩,仅趋势减缓,如降水增加20%或更多,湖泊来水量会增加,湖泊会扩大,水面上升,湖水淡化,有利于湖泊渔业和湖周地区生态与环境的改善。这样的机遇有可能在下世纪某个时间出现。海平面升高将影响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1900年以来,全球变暖引起的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厘米。这将会严重影响珊瑚礁、珊瑚岛、礁岛、盐沼以及红树林等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资源,进而影响海岸带环境和经济。沿海主要验潮站的实测资料显示,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毫米,近几年上升速率加快。据专家预测,我国未来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这将使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这将会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湖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的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同时,也将对社会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因为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低洼地区约占整个海岸线地区的30%。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集中在低高程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增加目前对气候变暖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可能出现的变化了解甚少。现有的研究指出,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的一些极端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和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由这些极端事件引起的后果也会加剧。如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将加重草地土壤侵蚀,因而将增大荒漠化或沙漠化的趋势。综上所述,全球变暖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许多是不利的,甚至是不可逆的。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可能以负面为主气候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同时作为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二个不同的方面在社会经济系统中发挥作用。气候变化会程度不同的影响到全球和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如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的生产、主要江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人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以及能源需求等。人类社会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随其地理位置、时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我国农业生产将面临产量波动增大、布局与结构调整、成本与投资增加等问题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境,更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物质资源之一。气候变化也对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的生产环境、布局和结构产生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取决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作物品种及培育、土壤性质、病虫害、二氧化碳对植物的直接影响,以及气温、二氧化碳浓度和作物适应能力等因子之间彼此的相互作用。现有关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未来(2020年,2050年和2080年)全球三大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产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作物产量将减少,北半球发达国家的产量将增加。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存在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将更为严峻。以亚洲为例,目前亚洲地区谷物进口量随着人口的增加,已从1961年的2000多万吨,增长到1998年的8000多万吨。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亚洲粮食供应与需求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我国是农业大国,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生产和产量的影响,在一些地区是正效应,在另一些地区是负效应。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而不是平均气候状况的变化。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后,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和。气候变暖后,不考虑水分的影响,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产,其中早稻减产幅度较小(),晚稻和单季稻减产幅度较大()。气候变暖后,我国玉米总产量平均减产3%~6%,其中春玉米平均减产2%~7%,夏玉米减产5%~7%;灌溉玉米减产2%~6%,无灌溉玉米减产7%左右。总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温度升高、作物发育速度加快和生育期缩短是作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据估算,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但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作物的产量影响不同,我国水稻、小麦以及玉米品种多,品种间差异也很大,因此要有意识地调整农业种植制度、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和选择适当的生产措施等,使之适应气候变化。如果能够对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话,未来30~50年(2020~2050年)的气候变化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表明,年平均温度增加1°C时,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可延长15天左右,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气候变暖还将使我国作物种植制度发生较大的变化。据计算,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千米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气候变暖后,我国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华北目前推广的冬小麦品种(强冬性),因冬季无法经历足够的寒冷期而不能满足春化作用对低温的要求,将不得不被其它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如半冬性)所取代。比较耐高温的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而且还将逐渐向北方稻区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的早熟品种逐渐被中、晚熟品种取代。气候变暖后,蒸发相应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农牧过渡带的南移虽然可增加草原的面积,但由于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新的过渡带地区如不加保护,也有可能变成沙漠化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随着气候变暖,作物生长季延长,昆虫在春、夏、秋三季繁衍的代数将增加,而冬温较高也有利于幼虫安全越冬。温度高还为各种杂草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另外,气候变暖后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扩大向高纬地区延伸,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蔓延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后可能不得不增加施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这将增大农业生产成本。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水资源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可能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地表径流将发生变化对于全球变暖后地表径流的变化,现在比较一致的预测是:到2050年,全球年平均径流变化将表现为高纬和东南亚地区径流增加,中亚、地中海地区、南非、澳大利亚减少的趋势。对我国而言,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全球变暖后,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将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 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将出现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大,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尽管由气候变化引起的缺水量小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引起的缺水量,但在干旱年份气候变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并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全球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而且西部地区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较大。★ 旱涝灾害出现的频率等将发生变化全球变暖可能增强全球水文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但降水变率可能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一些地区的水质将出现变化。全球变暖后,一些地区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可能会加重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当然,年平均流量明显增加的河流,水质可能会有所好转。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可能增加,危害人类健康众所周知,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等,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全球变暖后,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将增加,这两种通过昆虫传播的疾病将殃及世界人口的40%~50%。而且,气候变化可通过各种渠道对发病产生影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包括对人体直接影响,对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的影响,对各种传染媒介和宿主的影响,对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的影响,等等。人们因气候变化而产生不适应的感觉,也会助长某些疾病的蔓延,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亡。据研究,气温变化与亡率有密切关系,在美国、德国等国的城市,当有热浪袭击时总体亡率呈上升趋势。全球变暖后,高温热浪将随之增加,这将引起与热有关的疾病和亡增加。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下述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的一些直接影响,转而对人居环境产生了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人类居住尤其是河边和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人为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尽管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研究只是初步的结论,但气候变化会对全球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是确定的。气候变化可能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如:大部分热带、亚热带区和多数中纬度地区普遍存在作物减产的可能;对许多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说,水的有效利用降低,特别是亚热带区;同时,受到传染性疾病影响的人口数量增加,热亡人数也将增加;另外,大暴雨事件和海平面升高引起的洪涝,将危及许多低洼和沿海居住区;由于夏季高温而导致用于降温的能源消耗增加。气候变化也可能带来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如南亚部分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亡率降低; 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追问: 这么多有用吗?回答: 有啊追问: 那我看的头都大了,还要自己删选了

水位回升有利于鄱阳湖的生态平衡,与此同时也使得鄱阳湖重现之前的状况。

气候作类赖存自环境重要组部任何变化都自态系统及社经济系统产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位、尺度层既包括面影响同包括负面效应目前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利影响能危及类社未存与发展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给类带难估量损失适应气候变化花费代价气候变化自态系统已造并继续产明显影响观测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全球许区自态系统已经产影响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河(湖)封冻期缩短、高纬季节延、植物布范围向南、北极区高海拔区延伸、某些植物数量减少、些植物花期提前等等自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限容易受严重、甚至恢复破坏面临种危险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林、极高山态系统、草原湿、残余草海岸带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幅度增加遭受破坏自态系统数目所增加其理范围增加自态系统按其环境陆与水两类态系统前者按其植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等态系统按形划高山、盆、海岸带等态系统者海洋淡水两类态系统其淡水静水(湖泊、池塘、水库、湿与河口湾)态系统与流水(江、河、溪流)态系统面选取冰川、湖泊、江河、海岸带、植(森林、草原)农业等气候变化较敏态系统例介绍全球气候变暖自态系统影响观测事实未能演变趋势自植理布与物种组能发明显变化气候决定物群落布主要素全球物群落布型与全球平均气温降水量应关系自植布变化能体现气候变化影响距今6000前左右全新世暖期鼎盛阶段我植带明显偏北现今西北区草原与荒漠区全新世曾广阔温带森林森林草原各种草原物非丰富随着全球气温波式降同受第四纪冰期气候波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隆升影响我自环境现明显区域差异物性随发显著变化气候变化物性影响取决于气候变化物种相互作用变化及物种迁移与环境间适应性平衡移程态系统并作单元整体迁移产新态结构系统物物种构及其优势物种都变化种变化结能滞于气候变化几、几十甚至几百植模拟研究显示气候变化某些物种由于能适应新环境濒临灭绝危险能现新物种体系全球变暖我植水平及垂直布、面积、结构及产力等产影响气候变化改变植组、结构及物量使森林布格局发变化物性减少等等冰川、冻土积雪能减少高山态系统气候变化非敏冰川随着气候变化改变其规模由于全球变暖些冰川现减少退缩现象非洲乞马扎罗山冰川面积1912~2000间减少81%1889完全由冰雪围绕今剩15%由冰雪围绕且主要由季节性冰雪覆盖我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自冰期期直处于退状态1962至1980冰川退缩80米;1980至1992冰川退缩60米据1959始观测所积累资料该冰川物质平衡亏损20世纪60代平均-53毫米/20世纪80代增-346毫米/1990~1991间更增至-706毫米/1959~1986累积负平衡达6130000立米相于冰川减薄米乌鲁木齐河流域1964航测形图共量算冰川面积平公1992再航测冰川面积已减至平公损失据资料推算我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冰期减少%达7000平公左右随着全球进步增暖山冰川继续退萎缩根据冰期冰川退缩规律未夏季气温降水量变化预测估计2050我西部冰川面积减少折合冰量约16184km3其海洋性冰川减少显著;亚极型冰川;极型冰川少 km3 三类冰川冰川物质平衡每亏损值别高达-1318毫米、-900毫米-623毫米冰川平衡线高度别升238米、168米138米未50西部区冰川融水总量处于增加状态山北麓与河西走廊融水径流预计现21世纪初期其增量几百万千万立米等;柴达木及青藏高原内陆河流域冰川融水高峰预计现2030~2050增约20%~30%;塔木盆周围高山冰川2050前径流增加量达25%左右 随着全球进步增暖冻土面积继续缩未50青藏高原冻土空间布格局发较变化80%~90%岛状冻土发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形融化夹层深埋藏冻土;表层冻土面积减少10%~15%冻土界抬升150~250m亚稳定及稳定冻土温度升高~℃随着全球进步增暖高山季节性积雪持续间缩短春季范围积雪提前消失积雪量较幅度减少积雪际变率显著增2050冬季气温升高1℃~2℃随着降雪量缓慢增加青藏高原新疆、内蒙古稳定积雪区积雪深度别速度缓慢增加同雪深振幅显著增雪枯雪现更频繁2100范围积雪能于3月份提前消失春旱加剧融雪河川径流调节作用减气候变化能导致湖泊水位降面积萎缩主要素湖泊作降水效降水历史现代记录更能反映气候变化空间变化区域特征我青海湖例气候变化能导致其水位降湖面积萎缩素青海湖水位15~19世纪近500间尽管存较升降波现明显直线式降趋势却近百特别20世纪20代仅1908~1986间降约11米湖面缩676平公实测记录1957~1986间降2~3米湖面缩264平仅公另外我西北各湖泊除山西段赛木湖外水量平衡均处于入敷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代湖泊均向萎缩向发展甚至干涸消亡20世纪50代至80代我西北主要湖泊面积变化关研究表明未气候增暖河川径流量变化情况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水量能增加快萎缩、含盐量增并逐渐转化盐湖湖泊水资源发利用利;高山、高原湖泊少数依赖冰川融水补给湖(帕米尔高原些湖泊)能先冰川融水增加扩冰川缩融水减少缩;处山间盆降水、河川径流或降水与冰川融水混合补给湖其变化趋势受注目青海湖期处于较负平衡状况湖水位呈降趋势未温度继续升高湖区水面蒸发陆面蒸散均所增加若平均降水量仅增加10%仍足抑制湖面继续萎缩仅趋势减缓降水增加20%或更湖泊水量增加湖泊扩水面升湖水淡化利于湖泊渔业湖周区态与环境改善机遇能世纪某间现海平面升高影响海岸带海洋态系统1900全球变暖引起全球海平面升10~20厘米严重影响珊瑚礁、珊瑚岛、礁岛、盐沼及红树林等海岸带态系统海洋物资源进影响海岸带环境经济沿海主要验潮站实测资料显示我海平面近50呈明显升趋势升平均速率每毫米近几升速率加快据专家预测我未海平面继续升使许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机增、遭受风暴影响程度严重性加引起海岸滩涂湿、红树林珊湖礁等态群丧失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淡水层沿海土盐渍化等造海岸、河口、海湾自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态环境系统带灾难同社经济产严重影响我海岸线漫沿海低洼区约占整海岸线区30%约70%城市半口近60%民经济集低高程东部经济带沿海区些极端气气候事件能增加目前气候变暖极端气气候事件能现变化解甚少现研究指与全球变暖关系密切些极端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水、热浪、雪崩风暴、沙尘暴、森林火灾等其发频率强度能增加由些极端事件引起加剧干旱发频率强度增加加重草土壤侵蚀增荒漠化或沙漠化趋势综所述全球变暖能自态系统造影响全位、层许利甚至逆气候变化民经济影响能负面主气候作种重要自资源同作自环境重要组部二同面社经济系统发挥作用气候变化程度同影响全球各区社经济面面主要农作物及畜牧业产、主要江河流域水资源供需、沿海经济发区发展、类居住环境与类健康及能源需求等类社系统气候变化敏性脆弱性随其理位置、间、社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条件变化农业能气候变化反应敏部门我农业产面临产量波增、布局与结构调整、本与投资增加等问题农业能气候变化反应敏部门气候农业产重要环境更缺少主要物质资源气候变化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产环境、布局结构产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作物产量影响取决于诸素些素包括:作物品种及培育、土壤性质、病虫害、二氧化碳植物直接影响及气温、二氧化碳浓度作物适应能力等间彼相互作用现关于同气候变化情景未(202020502080)全球三作物(麦玉米水稻)产量变化研究结表明部发展家作物产量减少北半球发达家产量增加由于气候变化影响存种区域差异性发展家所面临问题更严峻亚洲例目前亚洲区谷物进口量随着口增加已19612000万吨增19988000万吨未气候变化情景亚洲粮食供应与需求面临更压力我农业气候变化使我未农业产面临三突问题:★ 农业产稳定性增加产量波气候变化我作物产产量影响些区效应另些区负效应产量影响能主要自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变化平均气候状况变化研究表明:气候变暖灌溉雨养春麦产量别减少气候变暖考虑水影响早稻、晚稻、单季稻均呈现同幅度减产其早稻减产幅度较()晚稻单季稻减产幅度较()气候变暖我玉米总产量平均减产3%~6%其春玉米平均减产2%~7%夏玉米减产5%~7%;灌溉玉米减产2%~6%灌溉玉米减产7%左右总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温度升高、作物发育速度加快育期缩短作物产量降主要原据估算2030我种植业产量总体全球变暖能减少5%~10%左右其麦、水稻玉米三作物均减产主气候变暖同区同种类作物产量影响同我水稻、麦及玉米品种品种间差异要意识调整农业种植制度、选育抗逆性强品种选择适产措施等使适应气候变化能够利影响及采取应措施未30~50(2020~2050)气候变化全球乃至粮食安全、重要基础设施自资源产重影响★ 农业产布局结构现变气候变化我农业影响研究表明平均温度增加1°C于10°C积温持续数全平均延15左右冬麦安全种植北界由目前城线北移沈阳—张家口—包—乌鲁木齐线气候变暖使我作物种植制度发较变化据计算2050气候变暖使三熟制北界北移500千米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两熟制区北移至目前熟制区部熟制区面积减少气候变暖我主要作物品种布局发变化华北目前推广冬麦品种(强冬性)冬季经历足够寒冷期能满足春化作用低温要求其类型冬麦品种(半冬性)所取代比较耐高温水稻品种南占主导位且逐渐向北稻区发展东北区玉米早熟品种逐渐、晚熟品种取代气候变暖蒸发相应加降水量明显增加使我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区农牧交错带界限南移70公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界限南移150公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南移20公左右农牧渡带南移虽增加草原面积由于农牧渡带潜沙漠化区新渡带区加保护能变沙漠化区★ 农业产条件改变农业本投资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土壤机质微物解加快造力降高二氧化碳浓度虽光合作用增强能够促进根物量增加定程度补偿土壤机质减少土壤旦受旱根物量积累解都受限制意味着需要施用更肥料满足作物需要施肥量增加意味着投入增加气候变暖农药施用量增随着气候变暖作物季延昆虫春、夏、秋三季繁衍代数增加冬温较高利于幼虫安全越冬温度高各种杂草提供优越条件气候变暖能加剧病虫害流行杂草蔓延另外气候变暖各种病虫现范围能扩向高纬区延伸目前局限热带病原寄组织蔓延亚热带甚至温带区所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能增加施用农药除草剂增农业产本气候变暖导致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些区水质等发变化特别水资源供需矛盾更突水资源全球变暖响应问题事关类存与发展问题全球变暖影响整水循环程能使蒸发加能改变区域降水量降水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事件发导致洪涝、干旱灾害频强度增加及使表径流发变化主要表现面:★ 表径流发变化于全球变暖表径流变化现比较致预测:2050全球平均径流变化表现高纬东南亚区径流增加亚、海区、南非、澳利亚减少趋势我言七流域径流量整体呈减少趋势其江及其南区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北区变幅辽河流域增幅黄河游松花江全球变暖我各流域平均蒸发增其黄河及内陆河区蒸发量能增15%左右★ 水资源供需状况现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全球变暖加剧水资源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尽管由气候变化引起缺水量于口增及经济发展引起缺水量干旱份气候变化引起缺水量加剧我华北、西北等区缺水形势并些区社经济发展产严重影响全球变暖农业灌溉用水影响远远于工业用水用水影响尤其降水减少蒸发增加区预计2011~2030西部区缺水量约200亿立米2050缺水100亿立米且西部区由于缺乏供水工程等水利设施水资源系统气候变化脆弱性较★ 旱涝灾害现频率等发变化全球变暖能增强全球水文循环使全球平均降水量趋于增加降水变率能随着平均降水量增加发变化蒸发量全球平均温度增加增能意味着未旱涝等灾害现频率增加★ 些区水质现变化全球变暖些区由于蒸发量加河水流量趋于减少能加重河流原污染程度特别枯水季节同河水温度升促进河流污染物沉积、废弃物解进使水质降平均流量明显增加河流水质能所转气候变化敏传染性疾病传播范围能增加危害类健康众所周知许通昆虫、食物水传播传染性疾病疟疾等气候变化非敏全球变暖疟疾登革热传播范围增加两种通昆虫传播疾病殃及世界口40%~50%且气候变化通各种渠道发病产影响危害类健康其包括体直接影响病毒、细菌、寄虫、敏原影响各种传染媒介宿主影响精神、体免疫力疾病抵抗力影响等等气候变化产适应觉助某些疾病蔓延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亡据研究气温变化与亡率密切关系美、德等城市热浪袭击总体亡率呈升趋势全球变暖高温热浪随增加引起与热关疾病亡增加全球变暖类健康造利影响贫穷区口气候变化影响类居住环境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述三面居环境产影响气候变化资源产、商品及服务市场需求产变化使支持居住经济条件受影响;二气候变化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些直接影响转居环境产影响;三气候变化极端气事件增加及体健康影响使居住口迁移类居住尤其河边海岸带居民受气候变化普遍、直接威胁洪涝滑坡类居住目前遭遇包括水能源短缺、垃圾处理交通等环境问题些问题能高温、雨加剧低海拔海岸区城镇化快速发展迅速增加口居住密度使财富(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威胁面临气候变化居民收入部源于受气候支配初级资源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经济单居住区比经济化居住区更脆弱尽管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社经济系统影响研究初步结论气候变化全球各区自态系统社经济系统产面影响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社进步点确定气候变化能带许利影响:部热带、亚热带区数纬度区普遍存作物减产能;许缺水区居民说水效利用降低特别亚热带区;同受传染性疾病影响口数量增加热亡数增加;另外暴雨事件海平面升高引起洪涝危及许低洼沿海居住区;由于夏季高温导致用于降温能源消耗增加气候变化能带利影响:温度升高使纬度些区存着作物增产能;全球木材供应能增加;某些缺水区(南亚部区)居民讲用水量能增加;高纬度区居民冬季寒冷亡率降低; 由于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 追问: 用答: 啊追问: 我看都要自删选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建议自己下去查查资料

地形对施工的影响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建筑工程技术 毕业 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一) 1、软土地基上基础的处理 措施 2、拟建建筑物地质差异较大时的地基处理措施 3、结构设计中梁柱的交接处理 方法 4、结构设计中基础梁的设计处理方法 5、砌体结构房屋产生裂缝的处理措施 6、重力式挡土墙安全问题的研究 7、防止高层建筑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措施 8、工程项目施工的组织研究 9、软弱地基的处理方法 10、地形地貌对建筑体型和层高的影响研究 11、建筑物三缝合一的处理方法研究 12、解决屋面渗漏问题的方法 13、论建筑与人 文化 的协调统一 14、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协调统一 15、底层商场的设计处理方法 16、电梯轿箱基础与框架独立柱基的设计处理方法研究 17、深基础支护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方法 18、框架结构中楼梯与框架梁柱的连接方法研究 19、提高普通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措施 20、保证工程预算准确性的措施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二) 1 浅谈企业从事工程总承包面临的问题 2 试述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索赔的艺术 3 关于房地产开发成本管理的初探 4 浅谈施工方案与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关系 5 试论建筑工程监理应如何确保施工安全 6 论述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造价控制与管理 7 浅析如何搞好工程建设监理工作 8 试述施工现场基础工程质量控制 9 浅谈工程项目主要成本管理与控制 10 试述工程管理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和品质管理 11 关于做好项目工程造价全过程的控制 12 浅谈网络计划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13 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管理 14 论述工程成本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 15 论述工程建设项目投资中的造价控制 16 论述可行性研究在建设中的作用 17 浅析工程项目投资管理 18 试论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与控制 19 浅谈房地产开发中的工程成本控制 20 浅谈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变更管理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题目(三) 1. 浅谈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管理 2. 发包人如何做好工程合同管理 3.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防范分析 4. 我国工程监理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讨论 5. 关于施工企业实施低成本的战略讨论 6. 浅谈大型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 7. 双代号时标网络计划在建筑施工进度控制中的应用 8. 施工企业如何应对清单环境下的成本管理 9. 浅论如何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 10. 信息管理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11. 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预测与控制 12. 浅谈工程索赔对减少工程经营风险的作用 13. 浅谈如何有效的进行工程造价管理 14. 浅谈施工阶段工程项目成本的有效控制 15. PDCA循环管理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1. 2017年工程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2. 大专建筑工程技术论文题目 3.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论文范文 4. 建筑工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5.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毕业论文

地质问题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为了让您在写论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地质问题对公路工程的影响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崩塌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崩塌在山区公路总会发生,特别常见,并且很凶猛,可以对路基和桥梁造成致命的摧毁,会把隧道洞口用大量的石头堵起来,给正常的行车秩序造成不良的影响,严重危害了正常的公路交通。岩石的形成和工程性质往往是不一样的,这就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产生。人类的工程活动往往也是不合理的,比如说公路路堑开挖过深,同样会使边坡发生崩塌。相对来说,岩体比较松散或者是构造相对不算完整的地段,尽量不要进行大规模的爆破施工,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工程技术方面的错误,导致崩塌现象的产生。目前阶段,我国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可以利用许多的措施进行预防,科技还在日益向前发展,不断往前进步,肯定还会有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经济耐用的方法被广大工作者研究出来。

二、滑坡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公路工程存在着相当多的地质问题,滑坡就是其中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中的常见种类。滑坡可以在眨眼之间把村庄淹没、将厂矿无情地摧毁,还会严重破坏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江河也容易被泥沙带来的污物堵塞,农田和森林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不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也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沉重的打击。滑坡通常在多雨的季节或者是冰雪消融时期发生,主要发生的位置则是山谷坡地、水库、渠道及露天采矿场所等等。造成滑坡灾害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我们国家的西南丘陵山区,地形特点比较复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具有繁多的山体数量,山势通常极为陡峭,沟谷河流常常在山体之间到处分布,将山体进行切割。降雨同样会给滑坡带来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最大的,这种影响表现在,大量的雨水不断向下面渗透,斜坡上的土石层很容易就达到了饱和状态,滑体原本的重量大大增加,土石层原来的抗剪强度被无形中减低,滑坡也就随之产生。探究原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也就是地震的力量产生强烈的作用,将土石原本的内部结构进行强有力的破坏,这种破坏会导致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者是迅速降低,这种情况对于保持斜坡稳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想要有效地预防滑坡灾害出现,在滑坡的治理工作中就必须要做到科学防治,一定要遵循对症下药的原则,做到综合治理。

三、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在山区的常见地质灾害里面,就有着泥石流这一项。泥石流常常出现在断裂地带,并且总会爆发出来特别强烈的新构造运动,极其容易出现地震,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尤其是干旱多年以后突然出现暴雨或者积雪融化的时候特别容易发生泥石流。通常是洪水夹杂着泥土,突然爆发开来,对于山区来讲,泥石流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现阶段,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防治泥石流:

①大力种植森林,对可能出现泥石流的地方进行保护;

②对地表水流进行调节,修筑防洪堤坝;

③科学地将排洪道进行设置,让排水时刻保持畅通无阻的状态。

四、岩溶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在水利水电的建设环节里,岩溶问题常常会引发库水渗漏现象的出现,在水工建设过程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地质问题。岩溶不仅仅会出现大量爆发的突水,同时还会带出大量喷射状态的泥沙,对于施工方面来说,这样的地质问题无疑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常常可以将坑道完全淹没,出现机毁人亡的惨剧或是其他的安全事故。如果在施工过程中不幸遇到巨大岩溶,会遭受到很大的施工困难,并且要付出昂贵的造价,很多时候要另选位置,给工期造成延误。所以,如果修建岩溶地区的公路,一定要首先了解当地地形的地质特点和分布状况,这样可能将有可能运用到的岩溶形态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岩溶地质给施工过程带来诸多的不良影响。建国之后,许多具体的工程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五、结语

地质问题在公路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它会给公路工程的建设带来很大影响。所以,把地质问题解决好可以对公路质量进行提升,避免公路时常出现病害问题,并且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相反的话,如果没有进行妥当的处理,工程费用将是一个极其高昂的数字,施工工期也会比计划延长很多,甚至可能出现施工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本文针对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对同类从业者有所帮助。

摘要:

高速公路是我国的重要工程,通过使用高速公路的形式,能够较快的帮助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较好的对于我国地区经济的发达进行较好的完善。但目前在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

关键词:

公路论文发表,公路工程论文投稿

高速公路是我国的重要工程,通过使用高速公路的形式,能够较快的帮助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较好的对于我国地区经济的发达进行较好的完善。但目前在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例如在我国的一些山区,往往由于其特点,无法较好的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着重的进行地质的相关勘探工作。通过对于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地区的相关地质勘察,能够较好的对于地区的实际地质状况进行相应的观察,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证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但是在目前实际的进行山区高速公路的地质勘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均会导致无法正常的进行高速公路的建设,甚至极有可能出现相关事故等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山区高速公路的地质勘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重要。

1.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目前出现的相关问题

方案不合理

通过对于我国山区高速公路在进行地质勘察过程中的各种环节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在勘察的相关方案方面会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但对于山区高速公路的地质勘察工作而言,勘察方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目前我们发现,一些高速公路的工程为了能够在短的时间内完成,忽视了对于项目勘察方式的制定,同时在实际的对于高速公路的地质勘察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不合理相关现象,这种现象对于高速公路的后期施工有着极为严重的危害。而一些勘察人员的勘察方法也会由于这种原因显得并不用合理,极有可能导致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受到影响。

方案考虑并不周全

对于我国的山区高速公路,在实际的勘察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能够较好的UI与区域的实际地质条件以及地质特征进行符合,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才能够较好的帮助高速公路尽可能顺利的进行建设,并在完工后能够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但是在实际的对于我国的山区高速公路进行地质勘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勘察设计方案方面显得并不周全,因此高速公路在进行到了后期的建设工作成长的建设效率往往不佳。

勘察人员对于山区地质条件认识不深

对于勘察人员而言,是在实际的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过程中的主题,也是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过程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但是就目前我们对于在实际的进行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过程中的情况来看,目前有较多的勘察人员对于山区的地质条件认识情况往往无法达到相关的要求。而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勘察报告显得并不细腻,无法从深层次上挖掘出勘察项目的实际内容,这种情况对于高速公路在日后的建设有着较为严重的危害。

勘察工作的执行情况力度不够

在勘察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方面我们发现,目前有较多的勘察人员,在实际的进行勘察的过程中,对于勘察的数据以及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及研究的过程中,显得力度并不够,同时在勘察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也并不好,因此在此过程中,极易遇到较多的突发状况,例如勘察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一些并不需要进行加固的位置仍然进行加固,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缺乏相关的科学性。

2.解决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目前出现问题的相关方案

将勘察方案进行完善

为了较好的解决在目前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将勘察的相关方案进行完善。在实际的对于山区高速公路进行地质勘察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到对于勘察方法进行设计并进行相应的绘制。在此过程中,需要着重的注意到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同时也需要对于地区周边的环境进行进一步的考察,通过这种形式,帮助所有的数据进行完善后才能够较好的发现勘察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够对于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同时对于实际的勘察方案而言,也需要进行多次的探讨以及研究才能够应用在实际的勘察过程中。

找出勘察工作的要点

就目前在实际的山区高速公路地质勘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勘察方案的设计内容往往显得较为繁多,同时在此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显得极为繁杂。勘察的实际方案中,主要是包括了对于勘察方案的选择、勘察的过程中对于勘察点的实际设计数量、工程地质的调绘相关的范围以及比例等内容。若在此过程中,各项工作能够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同时设计内容是在一种较为繁重的前提之下,在实际的勘察过程中会严重的影响到勘察工作的效率。而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进行勘察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对于相关的勘察工作的重点进行找出,同时在实际的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些要点来进行勘察工作,保证实际的山区高速公路的地质勘察工作能够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也能够保证到勘察工作的质量。

加强勘察人员对于山区地质条件的认知

目前我们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有较多的勘察工作人员对于勘察工作的认知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相关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勘察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也是无法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例如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进行地质勘察工作的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往往会考虑到工程造价等问题,但忽视路基以及路线等施工环节的稳定性,这会严重的对于高速公路施工的安全性造成影响。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需要着重的加强勘察工作人员对于地质条件的认知。

摘要:

在工程地质的勘察过程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提供必需的基础工程的地质设计和依据以及和地质设计有关的资料信息给对工程进行设计的人员。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GIS的技术也在不断向上攀升,对未来勘察所得到的工程地质资料成果进行信息化处理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主要讨论了公路工程的相关数据库,其中主要包含了地质信息,主要工具是与地理信息有关的相关电脑软件,以其为测量的基础平台,同时将其当做勘查信息系统,针对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分析了这两方面的不同主要功能以及两种数据库的结构,可供参考。

关键词:

GIS技术;系统功能设计;3S技术;

这些年以来,在很多的领域当中都开始广泛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也就是所谓的GIS技术,GIS技术这种新兴学科逐渐流行开来,并且被人们所接受和确认。伴随着时代和科技的不断发展,GIS技术迅速地从原来的理论研究发展向了产业化和实用化,同时在很多行业当中被广泛地利用,给很多部门提供了优秀的决策支持和良好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1、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与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也就是所谓的GIS,在不一样的应用领域以及专业当中,GIS有着不同的理解,当前,对于GIS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并且便于接受的定义。有一部分人把GIS定义为能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研究的一种技术系统,这种技术系统能在计算机的硬件支持下依照地理坐标或空间的位置对空间数据进行各种研究和处理,从而让数据完成输入、管理、分析等多种功能,能让数据管理加强,对各种空间的实体和其之间相互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也能让研究结果以图形、文字或数据等方面的形式得到展现。而还有一部分人认为GIS是一种空间信息的系统,这种系统十分重要并且具有特定性,其能对地球的整个空间或者是某一部分的地理相关信息进行全方位分析的一种系统。寥寥数言不能让GIS的概念得到完全的解释,上面所描述的内容也是对GIS进行的简单的介绍,说的剪短一点,GIS指的是“以计算机的软件以及硬件条件作为支持,使用搜索、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处于空间当中的某一物体的具体位置所在和与相关事务有关的详细属性和具体的数值,而且把能回答用户的问题作为主要的任务,这种计算机系统就能被当成是地理信息系统,也就是GIS。”

、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地理信息系统拥有比较大的技术潜力,同时也拥有较广的应用面,并且地理信息系统也拥有十分迅速的发展速度,所以想要使用一个固定的方法对GIS进行分类十分困难。但一般来说,可以使用下面几个角度对GIS来进行分类:

(1)通过区域的大小,或者是其行政单位的级别对GIS进行划分,GIS分成两种不同的种类,其分别是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省级地理信息系统或者也能称之为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比如用来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检测的地理信息系统),这当中也包括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比如我国国家系统)等很多种。

(2)依照GIS的应用功能对其进行分类,能区分开两个不同的基本类型,第一个是应用性的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负责某种工作或者是领域的GIS,这里面也拥有区域综合地理信息系统还有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另外一种是工具性的地理信息系统,也就是通常意义上讲的GIS工具软件包,这种系统能做到空间数据的输入、处理、存储、分析以及输出[1]。

(3)依照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结构对其进行分类。

2、对工程地质资料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过去十几年,3S技术等以GIS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在地学领域当中得到了快速的利用和发展,开辟出了地质资料的管理研究工作这一个新的道路,GIS身为当下各种高新科技所集合的产物,因为其对于空间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及存储查找能力十分强大,所以和普通的信息管理系统有十分明显的区分,其适用于十分复杂的地球空间数据,GIS能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详细的分类、存储、采集等,这些都是以往所使用的传统技术和方法十分难做到的。因此,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已发展到了这个地步,GIS应用已成为了地质资料的管理信息化当中一个十分优秀的产品,详细的地质数据库和当前所使用的先进GIS技术相互融合,就能让使用GIS技术完成的地质资料管理信息系统得到实现,换句话说,以地理性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地质数据库系统的研究和使用,是当前时代计算机技术使用在地学研究当中的大势所向[2].

3、数据库结构分析

、原始资料的管理和存储数据库

开发信息数据库的主要用途就是对工程勘察所得出的资料进行二次开发以及利用。从这个要求上来看,数据库应能实现对勘察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同时也能对自己所需要的数据进行快速并且准确的调用。因此要求开发出来的系统一定要拥有相对完善的原始资料存储功能以及管理数据库的功能。

、数据处理和分析数据库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让地质资料的二次利用和开发得到实现。这就要求必须能让拥有针对勘察数据的数据决策以及分析的功能的数据库得到开发出来。只有其拥有优秀的数据处理功能和分析功能,才能为工程地质的地理信息系统赋予价值。

4、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设计是以工程地质数据库作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让相对应的程序模块得到开发,让这程序没款拥有地图的编辑以及存储功能,同时也需要具备工程地质信息的预测、管理、入库以及分析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模块之间完美的索引的功能。

(1)数据的录入功能。这种系统的数据录入的功能效率应该高,这样能方便各种数据入库,针对不同的信息来源,使用不同的处理手段和获得的方法。

(2)编辑和修改的功能。由于基础数据的更新以及维护工作需要以周期为单位进行,所以系统需要拥有高效率的图形信息的功能。

(3)有好的图形和界面的操作功能。一个系统的界面应该是友好美观并且相对简洁的。系统图形的操作功能指的是所使用的系统应提供给用户图形筛选、缩放以及其他功能。

(4)存储管理的功能。对于空间的数据部分,让科学并且合理的编码标准以及地理要素的分类得到建立,这是对于组织空间数据,并且对其进行采集以及输出转换的根据所在。

(5)专家系统。为了能让勘察资料实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对专家系统的模块进行分析和开发,能让工程地质数据的应用管理和分析得到实现。

(6)查询统计的功能。

(7)信息输出的功能。

(8)信息处理的功能。

(9)索引的机制。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GIS的技术使用在公路工程的工作当中去,使应用前景广泛的工程地质信息系统得到建立,是建设工程地质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一定的尝试研究遗迹探索,对其拥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1)对于GIS技术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选择使用一个相对来说功能较为齐全并且技术比较先进的GIS软件当成开发的平台。对于系统功能的实现以及研发路线的制定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已和当今社会的很多方面息息相关,对拥有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网络版的工程地质信息系统进行研究和开发,将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应对山体滑坡的山区公路施工措施论文

摘要: 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本文结合实际,重点阐述了应对山体滑坡的山区公路施工措施。

关键词: 滑坡;公路;措施

1 滑坡概述

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个滑动面发生剪切破坏向下运动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动面可以是受剪应力最大的贯通性剪切破坏面或带,也可以是岩体中已有的软弱结构面。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的、长期的往下滑动,有些滑坡滑动速度也很快,其过程分为蠕动变形和滑动破坏阶段,但也有一些滑坡表现为急剧的滑动,下滑速度从每秒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滑坡多发生在山地的山坡、丘陵地区的斜坡、岸边、路堤或基坑等地带。滑坡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很大,轻则影响施工,重则破坏建筑;由于滑坡,常使交通中断,影响公路的正常运输;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山区建设和交通设施危害很大。

滑坡分类的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的地质环境和形态特征以及形成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有效地预测和预防滑坡的发生,或在滑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治理。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指标,各国学者和工程部门对滑坡提出了各种分类方案。对于一个滑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实践中,我们应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根据突出因素对滑坡进行分类,分类的原则就是看对我们认识、防治和处理此滑坡是否有帮助。

2 滑坡机理分析

在地质构造上,坡体表层为全、强风化岩层,岩性较软弱,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

路堑边坡开挖后,造成坡体岩层层面临空,使坡体上的岩土体失去平衡;

路堑的开挖和削坡,破坏了坡体原有的平衡,同时坡体的卸荷,造成坡体节理裂隙张开,为坡体上水的入渗提供了通道,而灌溉水沟的存在又为坡体滑动提供了水源;

下渗的水软化强风化板岩和其中的泥质,为滑坡的最终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3 滑动面参数取值

根据对该滑坡勘察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及目前滑坡的滑动状态,采用反演分析方法,选取典型的横断面反算滑面的力学参数,并将此反演值作为滑坡处理设计时的参数值。地下水是诱发滑坡的因素之一,在滑坡稳定性分析中,均考虑了地下水的场应力。

4 某山区公路应对滑坡的设计方案

按照“安全、环保、舒适、美观”的原则,在满足安全和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同时根据场地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及本合同段现场实际情况,对滑坡体进行处理。

在某山区公路施工中,由于滑坡推力较大,故在2#滑坡西块滑体的上级滑坡布设一排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以抵抗滑坡的下滑力作用,桩中心距左线线路中线约18m。由于锚索孔与桥墩存在交叉,部分抗滑桩因锚索与桥墩无法避开而改为普通抗滑桩。共设抗滑桩15根,其中锚索抗滑桩12根,普通抗滑桩3根。

主要施工流程

先施工抗滑桩,滑坡稳定后施工桥梁墩台。

锚索抗滑桩施工顺序为:测放桩位→清理并稳固桩孔附近坡面→施工抗滑桩锁口→开挖→节桩孔→绑扎护壁钢筋→支模→浇注护壁砼→开挖下一节桩孔→重复上面四道工序直到设计标高→封底→绑扎桩身钢筋→浇灌桩身砼至距桩头2m处,预留锚索孔位→浇注剩余砼。锚索孔钻孔→下钢绞线→注浆→张拉→锁定。

锚索与桩身工程可分别进行,先后顺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应注意相互的配合与衔接。

抗滑桩施工

测量放桩

抗滑桩要按桩排方向及控制桩身的里程、坐标位置准确放线定位。

普通地质情况桩身开挖

a.抗滑桩施工前应先将桩位附近边坡或表层易滑塌部分清除,并做好桩位附近地表水的拦截工作。

b.抗滑桩跳桩分节开挖,做好锁口盘和每节护壁。每节开挖深度不超过1m,开挖一节,做好该节护壁,当护壁砼具有一定强度后方可开挖下一节,护壁各节纵向钢筋必须焊接,禁止简单绑扎。

c.浇筑护壁砼时,必须保证护壁不侵入桩截面净空以内。桩坑开挖过程中应随时校准其垂直度和净空尺寸。   特殊地质情况桩身开挖

2#滑坡西块滑体6#~15#地质为褐黄、褐灰、褐黑色亚黏土,顶部松散。滑坡地段地表水、地下水丰富,桩身开挖过程中渗水量大,土质流动性大,呈流塑状,桩身护壁四周坍塌严重,成孔困难。护壁后侧的部位空洞严重,已完成的护壁承受土压力极大,导致护壁变形、开裂,给工程施工安全带来极大隐患。

特殊地质抗滑桩护壁施工处治方案:

(1)已完成的护壁,由于变形、开裂严重,用φ108*6钢管做横撑做临时支撑,控制护壁变形。

(2)在已完成的护壁上开孔,由孔口处向护壁后空洞部分填充C25砼,直至护壁后空洞完全密实为止。护壁开孔由上往下,尺寸为30×30cm方孔,按2m间距梅花型布设,并在开孔处适当加设φ25Ⅱ级钢筋,使护壁、填充砼、桩周土体形成一体。

(3)护壁砼厚度由原设计的`20cm调整至40cm,护壁钢筋由原单层钢筋网调整为双层钢筋网。抗滑桩每节护壁长度控制60cm。

(4)为保证抗滑桩顺利施工,在滑动面地段布置超前小导管,超前小导采用L=2mφ42*4花管,间距为50×50cm梅花型布置,外插角30度,小导管超前有效长度为,可以分二个至三个循环进行开挖。小导管采用双液注浆机注双液浆,双液浆配合比为C:S=1:水灰比为,注浆压力为。小导管不仅固结已开挖段护壁四周背后松散体,还起到超前支护的作用。

(5)护壁开挖严重无法进行,下步开挖时,回填透水性材料碎石土至开裂处进行二次开挖。

抗滑桩锚索施工

a.锚索孔位测放应准确,偏差不得超过±3口,倾角允许误差小于锚索长度的3%;考虑沉碴的影响,为确保锚索深度,实际钻孔深度再大于设计深度。

b.锚索钻孔时禁止开水钻进,以确保锚索深度施工不致于恶化滑坡工程地质条件。2#滑坡锚索施工时,锚索孔眼时常发生塌孔,不能正常施工。处治方法为注双液浆固结松散体,钻机二次钻孔。

c.锚索张拉分五级进行,每级荷载分别设计拉力的、、、、倍,最后一级需要稳定10~20分钟外,其余每级需要稳定5分钟,分别记录每一级钢绞线的伸长量。在每一级稳定时间内必须测读锚头位移三次。锚索张拉除考虑预张拉外还要交替分级张拉,交替张拉可保证各孔锚索受力均匀,张拉后若有明显的预应力损失,及时进行补张拉。

d.张拉到最后一级荷载且变形稳定后,卸荷至锁定锚索。锚索锁定后,按要求切除多余钢绞线,锚头及锚孔在桩身的锚孔部位补浆完成后,用C25砼及时封闭锚头。

5 结论

以上对滑坡的形态特征、影响边坡稳定性因素及滑坡形成条件、滑坡的防治措施做了简单的介绍。天然的或人工开挖形成的边坡到处可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边坡失稳,引起各种规模的滑坡时有发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了巨大的灾难。因此,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研究和治理滑坡,从而减少滑坡的发生和降低因滑坡造成的损失。相信通过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滑坡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我们的公路建设也会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隆威,郝宇.关于某高速公路滑坡原因及处治措施分析.

[2]施凤彬.浅谈滑坡群抗滑桩施工技术.

[3]肖庆丰,孙连军,王火明.浅谈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