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小学学困生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小学学困生对策研究论文

赏识教育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的论文

摘要:自我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怀有的肯定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其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的估计,而这种积极的自我评价不仅仅是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起点,也是新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小学赏识教育视野下学困生的自我赏识,即在教育者的赏识教育下,让学困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据此,本文对学困生自我赏识在小学赏识教育中的意义和实施策略做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赏识教育自我赏识学困生实施策略

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教育理念。小学赏识教育视野下的自我赏识,即在教育者的赏识教育下,小学生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对于小学中的学困生来说,学习中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容易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特点,更甚者会出现自我放弃的学习态度。这些孩子特别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羡慕、好感和赞扬,渴望得到老师和其他成人的尊重便成为这些学生的第一心理需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这是人们心理最高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为达到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成就动机训练来培养。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是追求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竭尽全力争取好成绩。成就动机促使人产生成就行为,追求在某一社会条件人们认为重要的社会目标。根据阿特金森提出的成就动机理论,规定成就动机强度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稳定的追求成就的个体动机倾向,它是人在生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性,表现为追求成就的行为强度;一个是人对成功的期待,是人对某一任务是否能够成功的概率的认知,表现为认知到的成功可能性:一个是成功的诱因值,即人在成功或失败时所体验的情感变化,表现为满足感。

从这一理论来说,学困生的成就动机强度是较弱的。如果能在这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学困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所以,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通过自我赏识改变学困生的心理状态、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心理上转变学困生,从而达到帮助学困生“脱困”的目的。

那怎样形成自我赏识呢?这就需要教师、家长和孩子多方面配合,形成自我赏识的实施途径。

(一)从教师的角度

1.带上赏识的眼光看孩子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能产生强大的动力,既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所以,教师的赏识对于孩子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其他学生对于学困生的看法,也影响学困生对自己的看法和肯定。因此,教师带上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自我赏识的途径。

首先,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不要为了赏识而赏识。过度的`赏识,会导致学生自满自傲、任性、不能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若稍遇坎坷便一蹶不振。同时,教育者应适当把握赏识力度,不同学生赏识的程度不同。如胆小呆板的学生多肯定鼓励,少批评指责。对调皮、好动、表现差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扬长避短。好学生、任性的学生适当赏识,多提新的更高的要求或多鼓励他克服任性的行为。

其次,教师的赏识要富有感情。教师对学生的赏识应该是师爱的自然流露,真诚、亲切地用自己的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2.给与积极肯定的有效评价

有效的评价应是积极恰当的评价。学生普遍存在很强的表现欲望,而学困生由于学习上得不到成功的体验,所以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对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持之以恒的激励能促进成功。教师对学困生的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以纵向比较的方式,努力发现学困生个体的进步和长处,才能充分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能在“评价”中获得信心,获得自信,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二)从学生的角度

1.心理暗示

通过阅读故事、案例等材料,让学困生了解消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直接导致学业的落后;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成为学习的动力。利用榜样原则,介绍通过树立信心、提高自信,最后到达进步和成功目的的示例。

2.操作练习

除了知识上要了解自我赏识之外,很重要的是每天对它的练习。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练习:准备好纸笔,写下至少七件你对你自己赏识的事情,每星期做这个至少三次。久而久之,实验者写下的对自己赏识的事开始成为被人赏识的闪光点。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当你写下自己的优点时,你就会时刻关注这个优点是否发挥出来,是否让别人关注到,如果这个优点都无法让自己欣赏时,实验者就会更努力地做好,力争得到别人的赞同。一旦坚持一周以上,就变成了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也成为别人的欣赏点。自我欣赏要发挥其作用,势必也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练习。

(三)从家长的角度

家长作为孩子的直接引导者和教育者,应当为孩子创造自我赏识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赏识。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多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正确的行为和进步。首先,不要总是带着批判的眼神看孩子,多发掘孩子的优点和闪光点。其次,在话语上多带上鼓励和赞扬的色彩。对孩子表扬的话语也不要单方面的“你”怎么怎么,可以适当地换成“我”如何如何。比如:“你今天这么用功,我真为你感到骄傲。”稍作改动:“你今天这么用功,你一定为自己感到骄傲。”引起孩子对自我的肯定,逐渐提高对自己的信心和动力。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表扬自己。我们可以从早到晚告诉孩子我们是多么为他们骄傲,但孩子们迟早总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帮助他们的一个简单办法是指出他们做得正确的事,然后提醒他们从内心承认自己。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错事后主动承认错误,这时,你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你应该对自己说:‘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一件了不起的事’。”你可以教孩子玩一个自己跟自己谈心的游戏:让孩子自己给自己起一个名字,一个爱称,并且在心里这么称呼自己。这可以是一个显赫的头衔,比如“××总统”,也可以是一个甜甜的昵称。告诉孩子,当他们感觉疲倦、烦躁、懒惰的时候,就自己对自己说话:“来吧,小机灵鬼,只剩最后一道题了,我们一起把它做完吧,我知道你一定行!”告诉孩子,当他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努力,不管最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应该在心里赞赏自己:“哦,我知道你已经做了你应该做的,而且做得不错。我知道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自我赏识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诚如某位学者说的“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只要他们在自我赏识的过程中觉醒了,巨大的潜能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让我们的孩子拥有快乐的心态,在幸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这不就是我们家长和老师最大的期望吗?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我校的学困生课题研究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心理障碍、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学困生。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1)、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大面积的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差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有利于提高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性。2、实践价值:(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乃至我市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四、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1、把握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2、探索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3、构建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关系的影响等;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研究的条件分析1、人才条件优越学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主要来自于语文、数学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2、地理位置适合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有微机室、远程教育收视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二)研究的保障措施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镇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师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5、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大力支持,在课题使用经费方面提供6000元经费充分的保障。七、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二)研究内容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三)研究方法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小学生语文学困生对策研究论文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谈谈笔者肤点的看法:一、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其信心由于“学困生”学习有困 难,往往缺乏学习的自信心,与老师产生心理距离。因此,要想转化他们,教师必须首先注重情感交流,主动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不歧视“学困生”,用 “爱”和“关注”架起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学困生”更是如此。“爱”不仅是教育的手段,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如果我 们能让每位学生都在爱的阳光下成长,那么“学困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奇迹就会出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使“学困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主动迎头赶上。二、查缺补漏,有的放矢“学困生”一般知识漏洞较多,接受能力较差。讲授 新课前,专门为他们精心设计一些“准备题”,让他们先口头回答自己的思考步骤、解答方法,发现错误及时点拨。每教完一个章节,专门安排一两节讲评课,把学 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问题及时汇集起来,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题目错在哪里,怎样做才算正确,使他们在找错、改错中加深印象,受到启迪。三、坚持帮扶,共同成长 开展同学间的帮扶活动,以优帮差,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践证明,帮扶活动中双方都有得 益。为了使“一帮一”活动卓有成效,在组织任务落实的前提下,每周进行一次帮扶评议,典型事例在全班加以表扬,每当被帮教的学生取得成绩时,表扬中也少不 了帮助的学生。可喜的是,一些被帮助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不仅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长进,而且还加入到帮助他人的行列之中,这种喜人的局面,充分反映了 帮扶的效果,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进取心。四、强化训练,夯实基础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 主要以识字教学为基础,然后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等。要进行这些方面的训练,要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认真、踏实、仔细地去读去写,绝非一日之功。这既 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又是对“学困生”坚强意志的训练。教师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自己读书,并养成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积极 思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困生”在阅读时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这样,既可增强他们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求知欲。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工 具性以及规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总希望一学就会,一听就懂,往往急于求成,不知道语文学习有个积累的过程,此时,教者要反复地讲清语文学习的积累与实践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明白学习语文需要坚韧性,培养孩子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教育他们不因一次竞赛、一次考试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因微小的进步而骄 傲,要脚踏实地地积累词句,一步一个脚印地打好坚实的基础。五、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要成功转化语文“学困生”,除了依靠教师的力 量外,还应努力挖掘各种有利的教育因素,如充分发挥学生同伴、家庭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定时家访,以寻求其家庭成员的配合与支持,达到共同促进“学困生”成 长的目的。大家都以积极的、接纳的、宽容的心态与“学困生”相处,帮助其建立自尊,增强自信,培养自制力,就能促进其实现有效的转化。总之,教师要善于找出“学困生”的成因,积极探索“学困生”的转化策略,打开他们的心扉,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帮助其尽快摘掉“学困生”的帽子,实现健康发展,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我校的学困生课题研究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心理障碍、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学困生。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1)、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大面积的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差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有利于提高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性。2、实践价值:(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乃至我市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四、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1、把握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2、探索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3、构建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关系的影响等;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研究的条件分析1、人才条件优越学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主要来自于语文、数学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2、地理位置适合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有微机室、远程教育收视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二)研究的保障措施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镇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师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5、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大力支持,在课题使用经费方面提供6000元经费充分的保障。七、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二)研究内容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三)研究方法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试论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论文)转载2016-05-23 11:16:52试论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西安市蓝田县蓝桥镇柳坪小学 王露)摘要: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要求教育要面向每一位血学生,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奠基工程。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小学段教师,教育教学更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学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发展,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关键字:农村 小学语文 学困生 转化对于学困生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目前,国内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普遍接受这一界定:学困生,就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标准化考试中达不到学校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而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小学语文后进生,指的是在正常的情况下,相应的年龄阶段的儿童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最低标准,而且在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存在异常、成绩长期落后、老师对其语文学业评价较低的学生。一、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就目前我所遇到的语文学困生语文学习现状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课前。课前不预习是语文学困生的普遍表现,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老师今天要上什么课或者把老师之前对他们的课前安排忘得一干二净。2、课中。学困生上课时注意力涣散,部分学生只是表面上在听,事实上根本不知道老师在教授什么内容,同时也不会及时做笔记或在课本里作注释。他们出工不出力,人在而“神”不在,浪费时间和精力。最终,他们成为了课堂的附属品。3、课后。这部分学生课后作业潦草,能拖则拖,能糊则糊,有的甚至经常不能按时完成,根本不把课后作业当回事。课堂和课后是学习的两个最基本的环节,听课是接受、探究知识的过程,而做作业则是巩固知识的过程,如果不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后相应的复习、练习、积累等,那么所学知识的巩固就得不到保障。4、课外。课外用于语文的学习时间甚少,课外阅读量少之又少,也是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农村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结合本地区学生实际情况与家庭情况的调查,农村学校语文学困生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学困生个人因素。对自己没有信心,上课不敢举手,不敢回答,怕出错,出丑的自卑心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现在课堂上总是消极听讲,在课堂上想其他事情、发呆、讲空话或者做小动作,不少学困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想做,但抱着应付的态度,抄袭甚至懒得做。这些学困生的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连最基本的识字写字和读课文,对他们来说也比较困难,更何况是阅读和写作了。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直至无力偿还而心灰意冷、自甘消沉。2.家庭环境因素。学困生中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祖辈由于教育程度不高、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无力关注孙辈学习。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联系少,甚至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使孩子的情感教育几乎成为空白,造成孩子性格孤僻、难以沟通、攻击性强等。一部分儿童的价值取向甚至出现偏离的倾向,经常出现不遵守制度、厌学、撒谎、欺负弱小等不良习气,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家长,使这些学困生在回家以后的学习和教育几近空白,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效果堪,因此在学习上明显处于劣势。3.学校社会因素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语文学习的差异很小,同处一条起跑线上。但由于学校的语文实践活动少,没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环境,随着年级的升高,每个人的语文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差别,“语文学困生”日渐增多了。虽然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加强了对学生的保护,但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少年儿童带来许多消极影响。而社会上“读书无用”的思潮也在不断地冲击着学校,影响着尚无辨别能力的小学生。

学困生对策研究论文

解读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及对策论文

毕业十多年,我一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第一线打拼。在工作中,我发现学困生特别是英语学困生的大比例存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从事十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作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对策,旨在抛砖引玉。

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水平考试中达不到学校的质量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给予补偿和矫治的学生。学习困难,也称“学习无能”或“学业不良”。而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学困生问题尤其突出,而乡镇中学又是英语学困生存在的“重灾区”,个别学校的英语学困生竟然达到25%-35%,甚至更多。

初中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部分学生自身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存在着不足或缺陷

1.少许学生表现为智力迟缓。这样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思维和理解能力显得迟钝、缓慢,常常被指责为“脑子不开窍”。他们在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方面,都比绝大部分学生要差些,有些学生还有明显的拼写、阅读等方面的困难,对英语知识不能变通运用,生搬硬套,很难跟上班里的正常教学。他们在班里或不爱说话,或乱说话,或自尊心不强。

2.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能力欠缺。这样的学生主要表现为英语的学习习惯、学习技能、学习方法、学习组织能力、自我检查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缺陷,因而成绩较差。尤其遇到较为复杂、需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才能完成的问题(如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等)时,便束手无策。其中不少人虽然专心致志,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效果并不好,常常顾此失彼,并产生深深的自责和自卑心理。

3.部分学生自身的性格原因阻碍着其学习效果。

⑴内向型。学好英语的前提是要大胆,不怕害羞,但有些学生性格过于内向。这些学生升入初中后,感到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造成他们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害羞感”。上英语课时,他们为“出丑”而忧虑,教师领读时,他们不敢大声跟读,全班齐读时,他们闭口不开,教师提问时,他们低头不语。这些学生本也想把英语学好,勤动笔,常默写,但终因学的是“哑巴”英语,读不出,难记住,成为“学困生”。

⑵好动型。这类学生的思维较活跃,但上课不专心听讲,小动作多,课外贪玩。初学英语时,他们的成绩还跟得上,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加大,成绩逐渐跟不上,而跟不上后便失去信心,以致最终成为“学困生”。

4.部分学生表现为学习英语的动力不足。这样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强烈的学习英语的动机,缺少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学习英语是他们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学习目的不明确、不具体,自信心低,自卑感强,对英语学习感到恐惧、焦虑、厌恶,缺乏对学习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业责任心不强,不知“勤奋”为何物,缺乏毅力,不思进取,更有甚者发出“老子是中国人,不挣这外语分!”的可悲说法。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水平、师资配备和教学环境也存在着许多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地方

1、学生英语基础较差,整体学英语的环境不是十分理想

在我国,尽管大部分小学开设了英语课,但在一些经济发展落后、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却并未引起学校和英语教师的充分重视。学生升入初中时,对英语基本一窍不通。在学英语的资源配备上和部分家长、学生学英语的重要性的认识上也是造成初中阶段英语学困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2、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是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英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而教师恰恰是导致“学困生”成因的主要因素之一。

⑴教师的责任心。有些英语教师只关爱优等生,对差生漠不关心,任其发展,使差生得不到教师的关爱而失去信心,成绩越来越跟不上。

⑵教师的心理素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动怒异常,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从对教师的反感转变为讨厌英语这一科而不学。

⑶教师的教学方法。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单纯以完成任务的态度进行教学,从而一味采用灌输的方法、填鸭的方式,教学方法单调,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喜欢英语而不学。

根据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结合自己多年转化学困生的实践,现将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策略

情感,是人的一种机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它包括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转化英语学困生过程中,我们就是要诱导、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抑制、转移消极的情感因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唤起他们的积极情感:

1、大胆走下讲台,培养“学困生”对教师的良好情感

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进行平等地交流,教师的言谈举止要对学困生产生一种“亲和力”。课下要多与他们沟通交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成绩差的真正原因。通过真诚地沟通,消除师生间的情感屏障,让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启迪和激发。

2、课堂上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会传递着某种情感信息,教师要多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他们,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热情和期待。

回答对了,要给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回答错了,也要讲一些类似于“doesn’tmatter!”,“pleasepayattentionto….”,“trytodobetternexttime!”等鼓励的话,而不是说那些伤害他们自尊、挫伤积极性的话。

3、通过学生英语日记或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情感世界

英语日记或周记是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布置学生尝试着写日记或周记,既了解了学困生的情感变化,又锻炼了学困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当然,要允许他们犯许多错误并不讥笑他们。同时,教师通过批阅日记或周记,写上表扬和激励的评语,向学困生传递老师的真诚与关爱,激发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并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

(二)课堂教学策略

1、对英语学困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对这一特殊群体,教师不能对他们的要求过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给他们正确定位。我对我所教班级的学困生的定位很明确,我从不要求他们达到如何如何高的水平,但我要他们明白:“你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英语学习方面比其他学生差一点,但只要你们不懈努力,每天将自己与昨天的你进行对比,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你们都是英语学习上的成功者”。这几句肺腑之言,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采用目标分层教学

为了最大程度地缩小班级内学生英语成绩的差距,减少英语学困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目标分层教学,科学设计分层训练目标。对每一学期、每个单元的训练目标,我们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基础目标、中度目标、较高目标。基础目标是让每一个学困生一定要达到的,是对学习困难学生指导的下限目标。这样既能保证学习困难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又能促进他们的向上发展。

在设计分层训练目标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具有一定的梯度性。既要考虑到必须使学困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更要考虑到给他们搭梯子,设计坡度,激发他们努力向上,达到目标。

3、设计合理的学习任务,培养和保护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陶行之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陶行之所说的“兴味”就是“兴趣”。作为英语教师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们刚刚萌发的英语学习热情和兴趣。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易度。切莫让他们去做根本无法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还要投其所好,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任务,让他们的心情放松,高高兴兴的去完成学习任务。

4.改进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是减少学困生的关键

⑴改进课堂教学。“满堂灌”是初中一些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生词——领读课文——课文翻译与讲解”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三步曲”。教学方法单调,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改进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要冲破“以讲为主”的束缚,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在传授知识时,有些知识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无味的东西变为津津有味的东西。课堂上既要有教师的教,又要有学生的练,讲、练结合,及时反馈,使学生取得的收获变成有形的事实,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⑵加强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学习很勤奋,但成绩总上不去,这很大程度上是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而且更要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法”。就英语“学困生”而言,教师应加强语音教学,进而加强对学生单词记忆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课前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才能从“学会”达到“会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词汇超前教学是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有效措施

词汇是构成句子最基本的单位,是英语语言的基础。掌握单词是学好英语的前提。然而,单词不会读、记不住是英语“学困生”的“通病”。教学中,因在学生没有熟记生词的情况下进行课文教学,学生无法接受,看不懂,听不明白。因此,教师不得不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翻译,一句一句地讲解,这就是初中一些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总是“一言堂”的原因所在。

根据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超前教学”理论和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我的做法是,在对学生加强语音教学,让学生在掌握单词拼读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单词记忆方法的指导,并每讲授到一个单元即要求学生超前默写下一个单元的单词,教师利用早读时间进行领读和听写。“一回生,二回熟”,经过多次听写,无数次的刺激、反复记忆,优等生不仅能超前默写出所预习的整个单元的生词,而且能背诵和默写超前预习的一些课文,并能独立完成相关的练习,即便是“学困生”也能熟读、记住超前预习的单词并能进行课文预习。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并已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在课前已熟记生词并预习课文,为学新课扫清了生词障碍。在新授课上,教师不再花费时间来教生词,可以直接进行整体教学,这就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全方位的训练。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学生情绪高涨,学得愉快、轻松。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想学。实践证明,词汇超前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英语词汇的掌握,更是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是减少学生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措施。

(三)评价策略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即测试。评价的内容侧重对单纯的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重结果、重成绩、重甄别与淘汰。这样,学困生的英语成绩一旦不理想,他们便会感到焦虑、自卑和自责,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受到严重打击,甚至会“谈考色变”。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这种形成性评价,淡化了评价结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转化英语学困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针对不同类型的英语学困生,教师可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突出该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学困生都展现出自己闪光的一面。

教育是教师奉献爱心和情感的工作。如果说,教师对优等生的教育是锦上添花的话,那么对学困生的教育则是雪中送炭。要实现学困生的转化,那就要求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掌握其特点,积累科学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落实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有的放矢。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到多方面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考试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困生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学困生心理健康论文篇一 《关注学困生心理健康,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摘 要:作者提出对不同的学困生应给予不同的教育,通过培养其自信心、学习兴趣,引导其积极交往,正确认识挫折。掌握科学教养等途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高中学困生 心理特点 心理辅导策略 学困生是教育对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受到多方面影响,或多或少地存在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考试焦虑等心理障碍,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影响高中学困生心理的因素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发展能否协调一致是高中生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关注学困生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正确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安心专注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与进步,走出因学习困难而导致心理贫困的误区,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习问题主要是心态问题,其次是方法问题。其实,学习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学习是很愉快的活动。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会因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而形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影响,高中生对自己未来充满困惑,同时他们的学业负担及心理负担也很重,心理上出现浮躁和不安,往往表现为热衷抽烟、喝酒、打群架、进网吧、抓话柄、制造师生、生生矛盾,顶撞老师、**同学,等等。学困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及敌对等方面。 三、学困生的心理成因 在以往学困生研究中,人们发现和关注最多的是外因,如:社会的不良影响;家庭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误区等等。通过学习和研讨,我们认为,学困生形成“学困”还表现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偏差,进而导致行为失范。主要有: 1.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同学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恳求”下才来学习的。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来学习,完全是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他们上课时既没有认真听讲,又并没有其他什么小动作,总是很茫然的样子,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2.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订学习计划并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习。学生学习策略如方法不当或各学科时间分配失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3.学习情绪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焦虑、抑郁、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有些学生由于过分担心成绩不理想,或由于成绩不理想导致的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老师的批评及同学的嘲笑,因而随着考试临近,常出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常的学习或考试等,考试后又不能及时松弛下来投入下一轮学习。在平时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学习、缺乏自信、自尊心减弱、经常失眠、食欲不振等。这种情绪常常给学生正常的学习形成阻力。 四、学困生的心理辅导策略 “学困生”的自尊心一般是很脆弱的,都怕遭冷落,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渴望老师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因此,教师在心理辅导时,首要问题是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1.明确学习目标,努力培养兴趣。 教师在讲课之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标、任务、相关要求,以及本节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知道了学习的具体意义时,就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就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探究欲望。 教师要用良好的 教学设计 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使他们在课堂上“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自我激励。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看到自己的进步,另一方面好的学习效果也会在无形中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其学习进步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2.克服消极心理,积极寻求需求点。 高中阶段的“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饱受挫折,给他们营造安全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需要多与他们接触,多与他们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要,逐步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在实践中,我们觉得很管用的一招,就是引导“学困生”将其他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在“学困生”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学习之外的爱好或特长,如果能加以利用,使之迁移到学习中来,能很好地消除“学困生”的戒备心理。多给“学困生”提供小的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自我效能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成功的力量,这是人们心理上的共同特点。抓住了学困生的需求点也就抓住了走进心灵的关键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了解学困生,判断他们发展的动向,对于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要及时给予肯定,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和自尊。 3.增强自信心,抓住闪光点。 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短处,更要恰如其分地看到自己的长处。曾经在学习上的失败,使得“学困生”耿耿于怀,其心理状态必然处于低潮。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通过劝导,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分析落后的原因,并努力改正,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在跌倒处站起来,克服困难,努力“向成功进军”,仍然不失为明智之人。高中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这样一个位置,要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相信“学困生”。要引导“学困生”正确表现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比较大的事情,以增强自信心。任何大的成功,都蕴藏于“小”的成功之中。 许多学困生,并不是差在先天素质上,只是由于过去的不恰当教育,使他们产生了心理障碍。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是一种比什么都强大的激励因素。一旦学生真正地相信自己有学好功课可能的时候,就将会创造出几乎连他自己都估计不到的成绩来。 4.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给予亲切关怀。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日积月累的过程,没有顽强的学习意志,“学困生”就会半途而废。教师在心理辅导时,应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强迫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的过程中,要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困难,让知识的呈现有一定的梯度,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困难情景”,以逐步培养“学困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的能力和克服外部困难的能力,培养意志的独立性。 堂内多关照,堂外多鼓励。用关怀的目光多看他们几眼,对他们多提问,多板演,对“学困生”产生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这些学生会感受到这种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这就是老师主导下的自我教育,以远大理想和心理健康作支撑,学困生自己超越自己,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增强自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最终他们会成为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冯克诚.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与调控.华语教育出版社. [2]雅克·德洛尔.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尹鸿藻,毕华林主编.学习能力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学困生心理健康论文

试论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与转化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试论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与转化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文摘要: 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学数学学困生的现状和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多方面方面着手探讨适合农村数学教学的转化措施。

论文关键词: 学困生;现状;成因;转化

学困生是指学习落后于教育目标对其所规定的要求指标,表现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初中数学难度较深,一些学生难以适应其内容,导致学困生的存在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解决好数学学困生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这类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大,研究这类学生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初级中学中的数学学困生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数学基础不扎实: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二)学生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差:学困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差,他们极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究能力差,在与同学的合作探究学习中常成为配角。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叙述的问题,说不清楚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加以探究。

(三)对待作业应付了事: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马虎应付,遇难不究,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或试卷。

总之,在他们的身上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而后放弃,为了要应付考试,只得硬着头皮去学,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正是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数学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数学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造成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有很多因素,可以将其原因分为两部分: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即学生自身条件、心理、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有些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差,本身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较低,导致虽然比其他同学勤奋,却不能得到理想的成绩,最后厌学、情绪消极、不稳定,对于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导致形成学困生。

(二)客观原因

由于学生的天赋各不相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程度也不同,思维逻辑性以及数学思维基础差别较大,导致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进度不同,产生成绩差异。而有些学生通过后天的努力可能收获颇微,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甚至对于数学这门学科产生疑惑,形成学困生。

三、应对措施分析

通过对于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分析,从其形成原因入手,根据其表现来从根本上解决学困生问题,对于学生整体成绩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改变学困生的学习态度

积极与学困生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紧密的家校联系。做好学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心理辅导工作在提升学困生的数学成绩起重要作用。应加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对于学困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跟踪了解,不能忽略学困生。家校双方要为学困生的学习创造轻松、民主、和谐、温馨的环境,使学困生在学校和家里没有压迫感,保持一定的兴奋度,以提高其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与家长进行实时沟通

家长在学困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略,学困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只有通过与家长的及时沟通才能够得以了解,从而针对学困生的不同情况来加以解决。

(三)对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更好的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困生的主体结合好、发挥好。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运用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巧妙地创造出适合学困生学习的特色教学方法。

(四)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决定了学习效率。首先要养成认真的习惯,要求学困生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各种作业,从而改变平时的不良习惯,其次要培养主动性,要求学困生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中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课程有熟悉,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促使其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有目的性的学习。多让学困生提出“为什么”,并思考解决“为什么”,这样可以培养学困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使学困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习数学必须善于思考,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地领悟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的建构过程,从而培养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浅谈激发农村中学学困生学习物理兴趣论文

[内容提要]:激发“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动机,是初中物理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有趣的“激”开发“学困生”隐在的潜能,提高其自身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成功学习物理奠定基础。

[关健词]:激发 学困生 兴趣

常言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初一的学生兴高采烈的来到学校,而初二的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做起:

一、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但要成功同学们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二、以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即使升学无望的“学困生”也能感觉到物理是有用的。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可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腌菜时放盐为什么好长时间才有咸味?而炒菜时放盐后一会儿就咸了?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在冰箱中储存蔬菜、瓜果为什么要加保鲜膜?

三、重视实验课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四、精心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困生”与学习的兴趣

情景不仅是“一种刺激”而是教学目标相应的知识活动。与情景活动相应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摩擦时可让学生回忆拉手推车时,同样重的车走在水泥路上和土路上的感觉、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拉重车和轻车的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磨擦力大小的因素。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即使“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有生活亲历,现象直观,结果易得。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初中的“学困生”的智力因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差异,因而从挖掘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对“学困生”进行兴趣教育,不仅能使“学困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更重要的是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旦保持下去,就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内在动力,足以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忍受各种挫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困生”们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最愿看到的事实。

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论文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相关论文参考

【摘 要】只有明确学困生的成因,才能更好的帮助学困生。只有分清学困生的类型,才能对症下药。只有研究好学困生转化原则,才能对学困生彻底转化。

【关键词】学困生;五心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他们学习活动受挫,心情焦虑,紧张感强烈,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专注于学习之外的事。这些学生约占全体学生4―6%。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心理动力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即兴趣、动机、习惯、人格和环境的影响。转化他们,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学困生的成因与类型

1.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成因较复杂,有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原因有: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从小溺爱到大、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等;二是家长言行失当,个别家长,接触黄赌毒,语言行为不文明、不检点,给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三是家庭变故因素,如单亲家庭、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都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已明令禁止歧视学困生,但曾经的伤害和可能存在的无形(无意)歧视不能说荡然无存;二是教学的偏差,给学生一样的要求与标高,有的学生会跟不上,出现知识断层,而教师并没有及时改变为因材施教,强化个别辅导;三是自新失败,一次失败无人指导,再次失败无人安慰,总是在失败的恶性循环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社会环境方面: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与影响,如:哥们意气、大哥意识、迷恋网吧等;二是当前经济意识日趋浓厚,凡事向钱看,攀比风气严重;三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经商、打工,出现空巢家庭或寄抚与隔代长辈,而一些委托监护人监管不力,或老辈的过分宠爱等。

个人自身方面:一是思想不明,交友不当;二是身体状况不佳,影响学习;三是智力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智商欠缺。

综观四个方面的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学校因素与家庭因素列为重点,并以此促进个人的发展,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

2.学困生的类型

根据学困生的成因,可以把学困生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一是学习目的不明,思想涣散或心理疾患造成的心理障碍型;二是自控力差,坏习惯多的意志薄弱型;三是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学习,即使学习但事倍功半的身体病态型;四是知识链脱节,形成断层的知识断层型;五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干扰造成的环境困惑型;六是智商欠缺的智力低下型。

二、学困生转化应坚持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要给学生以无限的期望,处理问题不要武断。

2.科学、民主、平等的原则。讲究科学正确的方法,采用民主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弃师道尊严,走进学生的内心,让灵魂得到触动。

3.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学生情况不一样,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这需要施教者有高明的洞察力。

4.情感性原则。转化学困生,要以理服人,要以情感人,要以行导人,在这诸多因素中,我觉得情感是基础。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对心理障碍型学生重在端正态度或治疗心理疾患,采取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方法。心理疾患严重者辅以药物治疗;对意志薄弱型学生重在意志锻炼;对身体病态型学生重在治疗疾病,不能坚持学习者要休学治疗;知识断层型学生重在接上知识链;对环境困惑型学生重在排除环境干扰;对智商低下学生要降低要求,重学基础。

2.正面鼓励,侧面教育。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多对学困生发问,并多表扬和鼓励,激发其思考,课后耐心辅导,发挥特长,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在学校生活中,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尽人意,但他们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运动能力甚至表演能力上可能比优生更胜一畴。 3.利用活动,树立信心。教师要对学生抱以信任的态度,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学生自信的增强。其实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其所长,关键要发现并加以利用,如某个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不佳,教师要把此信心让学生转到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信心上来。

4.主动辅导,人格感化。学困生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的是恩师的教诲,同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决定了教师人格感化有重要作用。

5.建立档案,促其成才。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系列帮扶学困生,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对榜样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6.持之以恒,教育不懈。学困生今日脱困了,明日在另一点上又形成新的断层,今天能管住自己,后天就不能管住自己了,因此,使学困生真正走出困境,必须持之以恒,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气。

7.制造饥饿感,使学生感到缺少知识的不便,引发他们对知识的苛求。使用这种方法可从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入手。

8.多方获得帮助,转化学困生必须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家长是一支必不可少的促进学生转化的力量。社会团体的参与也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如:共青团、公安局、解放军的宣传、教育和联谊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当然,改变学困生的学习面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学困生率定能大大缩小,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如何转化班级中学困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如果借此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岂不是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吗?再说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我想就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赏识学困生,转化学困生。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何等重要。为充分发挥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作用,要做到:善于关心学困生;善于赏识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善于用赏识教育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一、善于关心学困生,给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学困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学困生“困”之所在,然后给予关心帮助。比如我班的王小琴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在生活上缺乏母爱,使她变得孤僻、厌学,使她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学习上给予关心,并举行了《我们都想帮助你》的主题班会,大家的满腔热情感染了她,她含着眼泪表示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从此,小琴同学重新振作起来。到了期末,她的成绩明显提高了。由此可见,“关心”不仅体现了老师无私的爱,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二、 善于赏识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其进步。 闪光点也就是优点,人人都有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积极因素。从这一点入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鼓足学生前进的勇气,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以前班里有个学生学习很差而且爱欺负同学。有一次,我发现已经散架的黑板擦被修好了。经了解,是这个学生主动修理的,我就诚恳地表扬了他,鼓励他多做好事,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后来,这个学生,再也没有欺负同学了,成绩也提高了。可见,从学生闪光点出发去转化学困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增强学困生的自信。 评语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操行评定忽视了教育民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师无形中将学生分为“好”与“差”,无形中使好学生更好,差生更差。为此,我在工作中尝试将传统的操行评定改为正面引导的赏识性评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信,受到激励。写评语的时间不必局限于期末,也不必拘泥于“学生手册”,可以灵活掌握。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有意在批改完之后加上一两句饱含感情的评语:“你真棒!”“加油!”“你进步了!”“老师赞赏你的好学精神!”“你是好样的!”等等。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肯定,而且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促进。特别是学困生,他们会为此而兴奋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勇气。 四、善于用赏识性教育,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让好孩子越来越好;也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作为班主任来说,我们不应该总是喜欢指出班里存在的种种不是,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班里出现的好现象轻描淡写或只字不提。因为一味地批评、埋怨、势必给学生造成颓丧情绪,甚至逆反心理,教育效果甚微。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对班级里出现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这样一来,班上的同学自然会觉得: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只要集体 有了凝集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在这样的集体里,学困生们自然也会受到熏陶教育,对他们的转化工作自然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赏识源于发自内心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能够尊重自己的学生,赏识自己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困生,赏识学困生。因为学困生缺点较多,思想脆弱,易和教师形成对立。教师要多去了解学困生、多去关心学困生、多去找学困生谈心、多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要做到少批评、少发火,不体罚。这样一来自然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学困生们的逆反心理。可见,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转化学困生的绿色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教师只有把“师爱”洒向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当爱流入学生心田时,便会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这种爱必然会得到美丽的回报,这种爱是转化学困生的灵丹妙药。

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处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某些个人的或外部的因素,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学困生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是面向所有学生而展开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小学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特别明显,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不免出现很多学困生,所以加强对学困生教育方式的转化策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改革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国家、学校与各个家庭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

1.研究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素质水平。国家为了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正在着重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能力等方面要全面符合受教育人的长远发展要求,保证每位学生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制定出适合于适龄儿童,特别是特困生的专门学习能力的转化方针策略。以保证初等教育的顺利有效进行,对未来国家人民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家长更放心的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每个学校、班级还有一些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效果不佳的孩子,让家长、学校、教师都非常的头疼,不但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稳定,更加耽误孩子的本身。所以加强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教育改革,即是对学校的教学能力负责,也是对一个家庭负责,更是对孩子的美好未来负责。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相互合作将这个任务完成好,以保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有利于学困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培养。学困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可能是多方面原因,比如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的各种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在学校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孩子自身心里素质的检测与良好素质培养策略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有效的调查要深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互助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指定出可以促进特困生健康发展的转化策略,对丰富教学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如何转化小学语文学困生

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念。长期以来,学校评价学生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学生集体中总是呈正态分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有优、中、差的等级之分,而且中等生是大多数,有少数是优等生,同时也必然有少数学困生。因此,出现学困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正态分布"是随机现象的一种常见分布,而教学是有控制的行为,教学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使分布曲线产生右偏或左偏。尤其要说明的是,我们学科所指的"学困生"是指不能达到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而新课标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而制订的,也就是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他们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成绩优良,少数学生成绩也在及格线之上,没有"学困生"。由此可见,学困生的存在,不是必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不产生学困生的,即使有了学困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提高自身课堂的实效,打造高效课堂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环节。学困生由于种种因素,对语文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时,小学语文教师就要给以学困生更多的关照,在课堂上尽量设置一些教学环节鼓励学困生参与,让学困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如:教师在教授小学生基础知识时,教师应该在联系学困生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力求让学困上能够在识字、书写、文学常识积累等方面重拾学习信心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模块法""主题法""发现法"等教学策略来解决学困生学习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块法将学困生的学习困难融入到教学设计中给以解决,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充分重视学困生个体经验基础上围绕一定的主题,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以此来引导学困生进行学习。在提高学困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语文教师更要注意学困生习作素材获取渠道的拓展,鼓励他们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甚至是从课堂上获取素材,等等,以此来拓宽学困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这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倍关注学困生。上课时要加倍关注学困生,时刻关注其课堂情况,尽量与其形成互动,教授其听课、记笔记、作注释的方法。(1)提问。提问是提高学困生课堂注意力的最佳方法之一。适时、适量、适宜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教师的提问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做到神和形的结合,使其出工又出力。提问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始或课中,课始阶段的提问,目的是为了学困生们能及早进入学习角色;课中提问是检查其听课的专注程度。在问题的难度设计上,教师要尽量控制问题的难度,让学困生回答一些最基础的、显性的知识或概念,使他们获得初步的学习成功感,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2)教授其上课记笔记、作注解的方法。上课时,让学生的口、脑、手都动起来,使他们感到上课时有许多事情要去完成。语文课不同的教学内容,笔记和注释得内容会有所不同,教师上课前必须对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困生开始作笔记或注释时相对困难些,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并采取以下办法:①学习习惯好、笔记注释做的详细的学生的笔记本或书本给学困生作示范;②经常检查学困生的笔记本和书本,肯定他们已有的进步,并指出其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学困生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肯动起他们手中的笔,在书本上辛勤地"耕耘",相信定能获得回报。

3.结语

每个学校都有学困生,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无论学生的素质如何,国家、学校与家庭都应该竭尽全力的予以帮助,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以最大限度关心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转化心里障碍。学困生教学转化策略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燕.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以康定中学为研究对象[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 许敏.小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2012.

摘 要:学困生是让每个教师都感到心痛的问题,是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都不同,因此,也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了进展,同时也显露出一些新的问题。结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中的学困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它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困扰,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目前随着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想将学困生转化成优秀生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就针对近几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工作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学生难以适应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课堂上听讲不认真,不积极,自甘堕落,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对其过于宠爱;有些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差,记忆能力较差,这也是一项主要的原因;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好;还有一些学生缺乏父母的管教,他们的父母平时上班没时间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不能够督促学生做家庭作业,这样就会导致学困生的兴趣不高,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有些孩子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内心无法承受,就会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对语文产生了排斥心理,最终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总而言之,学生学习成绩差是有一定原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帮助学困生。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和方法

1.分析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和方法,制订有效的计划

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使其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例如学习态度、心理因素、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及社会影响等,这些都会导致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差。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明确学困生的成因,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够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和日常的表现等,找出学困生的名单。分析完学困生的成因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制订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有所进步。

2.调整课堂结构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找出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少讲,将知识点进行浓缩,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生还可以把课上老师讲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遇到不会的问题多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

3.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要以课堂为主体,因为课堂是学生主要的阵地,也是十分关键的部分,是提高学困生成绩的关键要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并能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要比课下的效果更好。

4.加强学习上的合作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应该积极互动,开展热烈的讨论,这样会使孩子们收获更多的知识。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定,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有效性,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帮助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效果最好的是一名学困生搭配两名优秀的学生,课堂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优秀生要有效落实。这样,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优秀生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还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优秀生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还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

5.加大对学困生的鼓励

对学困生的评价方式要进行改变,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将学困生与自己的现在和以前分别进行对比。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寻找有利的时机,对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要给予指导,给予针对性的评语,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将批评转化成鼓励的语言,这样更能有效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

6.加强家校交流

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应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经常召开家长会、教师对家长进行家访等方式。这样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外,我们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应该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家长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教育。

7.建立学困生的成长记录袋

在每个学期的初期,教师都应该制订一个本学期的计划,这些计划主要是针对孩子们学习上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改正自身的缺点。教师在班级内要采取“一对一”的帮助计划,建立帮扶名单,了解帮扶情况。在记录袋里应该注明教师的评语与评价,以及教师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性意见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需要师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在坚持计划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可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罗小英.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C],2010.

[2]蔡春铃.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期刊,2010(05).

[3]贾雨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能力[J].学术研究,2013(03).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但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我校的学困生课题研究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2、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但随着学生年级的变化,学科知识的要求、能力不断提高,在班级中出现了一部分对学习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的“学困生”。要改变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二、课题的界定1、本课题限定在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的研究上。2、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指的是智商在正常水平,由于非智力因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影响或无法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的学生。3、对非智力型学困生定义的界定。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因社会、家庭、心理障碍、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学困生。4、本课题预定研究小学语文、数学学科的学困生,找出成因,实践转化对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本课题拟重点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建构不影响优生学习的前提下,加强学困生的转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1)、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大面积的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差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2)、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有利于提高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性。2、实践价值:(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有可能改变我校乃至我市低分率严重存在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四、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1、把握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理论。2、探索我市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3、构建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的命题。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我们对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一)关于学困生的分类关于学困生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角度: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有: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2、按心理特征分类有: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3、按学习动机分类有: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有: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二)、关于学困生的成因关于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一些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等。这些理论和成果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学困生的成因。1、从非学校教育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生理因素;早期教育不良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等等。从家庭因素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父母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气氛不良,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环境恶劣,家庭缺乏温暖,不当激励、过分期望等。从社会环境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关系的影响等;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成因主要有:办学思想不端正,高考指挥棒导致学校机制的形变,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教育者自身的缺陷,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水平不高,教育方法欠妥,对学生压抑有余理解不足;学校内部各种教育力量没有形成合力,致使学困生的产生;教学方面的问题,教材要求偏高,课业负担过重,班级人数多教师工作量过大导致辅导学生不足等等。3、从对学习困难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有:缺乏学习的动机。缺乏动机,学习没有干劲是学习不良学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研究发现,大约一半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意愿弱。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遇到挫折容易焦虑、抑郁,有时面对小小的冒犯就情绪失控,顶撞老师,违反校规。六、完成本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研究的条件分析1、人才条件优越学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朝气蓬勃具有开拓精神,积极投身各项教改实验,科研氛围比较浓郁,课题组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教学的骨干,主要来自于语文、数学学科,他们教学的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较强。2、地理位置适合我校的地理位置正处于农村,所招收的学生皆来自于我校附近的及个自然村,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特点即为农村小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特点,有区域的代表性。3、教学条件比较完善,有微机室、远程教育收视室等先进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二)研究的保障措施1、加大领导力度。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2、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聘请市、镇教科所、教研室的老师作为课题研究顾问,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把关作用、指导作用和辅导作用。3、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参与教师的研究素质。4、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5、学校对本课题的研究大力支持,在课题使用经费方面提供6000元经费充分的保障。七、研究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研究的对象是我校所有的学困生。他们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学习习惯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学习感到困难,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二)研究内容1、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2、造成农村小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对学困生影响、家庭教育氛围与家庭结构对学困生影响、学困生与家长关系等。3、怎样在语文、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转化学困生。4、对学困生进行个案辅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5、如何通过密切家校联系转化学困生。(三)研究方法1、文献法:了解国内此类研究状况及成果,搜集相关理论与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支持。2、调查法:有问卷调查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象,确保研究对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3、实验法:注重案例分析,采用教育激励,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等措施促进学习顺利克服学习障碍,进行有效学习。4、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点的学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5、经验总结:从感性材料中注意提炼,及时总结,以形成有价值的成果。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论文

一、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1.部分课本内容脱离农村生活实际,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农村地区的学生普遍视野范围较为狭窄,学识见识也比较浅薄。如此,课本知识就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实践应用产生了较强的矛盾与冲突,严重制约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与调动。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英语成绩及实际水平就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发展”成为英语“学困生”。

2.家庭里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氛围,无人能给学困生必要的课后辅导

许多农村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者其他亲属代为照顾,这些“临时监管人”往往缺乏必要的英语学习基础,在帮助孩子的英语学习上有心无力。这样一来,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落后与退步就很难引起“临时监管人”的充足重视与高度警惕,更谈不上要求这些临时监管人给予学生英语学习上的必要指导与帮助了。长期发展下去,这些学生最终成为“学困生”。

二、转化英语“学困生”的具体对策

1.将课本知识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将课本知识同农村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英语的学习并非是无用之功,只有充分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身的日常生活实践。如此方能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学困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使他们自主且真正地投入英语学习活动中来,最终实现帮助他们脱“困”致“富”的目的。

2.教师应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使学生自信心的树立与形成

家庭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摇篮,因此,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就必须最大限度上赢得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与配合。首先,要对英语“学困生”的家庭情况形成一个大致的了解与掌握,其实是要结合家访、家长会等活动形式向“学困生”家长灌输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确保英语“学困生”在学校接受正规英语教育的同时,还能从家庭“临时监管人”那里接收到必要的鼓励与支持。这样,对于调动其英语学习积极性、尽快地由“困”致“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英语教师必须敢于直面现实、勇于采取对策,这样才能真正顺利而有效地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