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一个多义词,通常作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的简称,其本义为“语言文字”。语文课一般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策略探究论文,欢迎阅读。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巧用“转换”,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一、“角色”转换,感悟精彩
1扮演角色,说出内涵。教学中,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问的距离,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
例如:如教学《江畔独步寻花》一诗时,教师没有直接向学生指出诗的表达特点,也不是让学生简单讨论就算,而是让一位学生扮演诗人,在窗外高声吟诵诗文,其余学生则成为诗人好友,谈听到此诗的感受。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思维门被打开,争相发言。
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谓“一石二鸟”。
2模仿角色,说出精彩。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一般可以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人称变换,说出个性。在我们的教材中,常有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课文。教学这类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神奇的克隆》、《秦兵马俑》、《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等常识性的课文,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二、“内容”转换,模仿精彩
教学时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像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杂草是怎样抢营养的,喷雾器是怎样消灭杂草的。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重点词语气势汹汹、一拥而上等和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句式”转换,拓展精彩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如《黄山奇石》一文,作者对众多的奇石只重点介绍了几块,对其它的只提了一下名字,有的甚至连名字也未提。教师引导学生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对文中没作具体介绍的岩石进行描述,还让学生给叫不出名字的岩石取个名字,并再想想还有怎样岩石,进行自由想象。学生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把一块块石头描述得栩栩如生,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四、“情景”转换,表达精彩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问。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如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露珠就要走了,假如你是向日葵,是白杨树,或者是喇叭花,你想对小露珠说些什么呢?”有的说:“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我怎么愿意让你离开呢!”;有的说:“小露珠呀,小露珠,你用自己的身体滋润花草树木,让万物显得更加生机勃勃,我多么希望你一直陪伴着我们”;有的说:“小露珠呀,你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都很喜欢你。明天你可一定要再来呀!”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出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五、“体裁”转换,再创精彩
有一些课文,可以让学生换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改变体裁。这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过程,以原文的体裁、人物、结构、语言等为标准,再写出一篇同原文形式不同的文章来。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只要转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以相互转换。如:《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诗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诗意或插图写一段话或编一个故事;《蝙蝠和雷达》、《奇妙的国际互联网》等说明文可以改写成童话故事;《大江保卫战》、《列车上的“人造屏障”》则可以辅导学生改写成新闻稿。
总之,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学习语言,在课文语言中自然而然地“旁逸斜出”,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得到了锤炼,同时也可使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语言的流畅性得到提高。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 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当中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本文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进行策略探究,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班级形式;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探究
班级合唱教学是培养学生乐感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建设当代教学方案时,合唱教学已经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一、班级形式的小学合唱教学主要特征
合唱主要是利用不同声音的配合来展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感情,它可以通过情感的传递达到和听众之间产生共鸣。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班级形式的合唱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其一,增强学生声音的可塑造性;其二,丰富学生的音色;其三,演唱当中力度呈现较大变化;其四,学生具有较强的团体表现力。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具体实现
(一)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要求。要想教好班级合唱教学,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通常在生理和心理上具有一定差异。针对音乐教学实践来看,年龄较小的孩子对节奏较欢快的音乐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三四年级的孩子则较喜欢具备一定形象艺术美的作品,而高年级学生往往偏爱情感浓厚的音乐。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年级的孩子对生活的理解程度不同,以及其所积累的知识水平有所差异。教师在一开始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时,应当先了解学生们心理之间的差异,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音域和音色上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对低年级学生主要采取齐唱作为主要合唱方式;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训练其基本的二声部演唱;当学生进入较高年级后,教师可以将二声部合唱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该期间,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合唱歌曲的难度。所谓的节奏练习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准地把握音乐节奏,在进行合唱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参考班级的男女比例来调整教学方案。音乐当中重要的组成要素为节奏,在教授小学音乐时应当让学生感知、理解并创造音乐,首先要帮助学生感知学习节奏,训练小学生对节奏的把握,增强其对音乐的悟性。在节奏练习中,学生的合作、记忆和反应能力都得到了强化,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创造能力、审美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演唱,先让学生学习五度音试唱,之后利用进行三度音演唱,使得学生充分了解声部的立体感。(二)丰富班级合唱的表达方式。合唱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当中所隐藏的艺术形象,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由于班级合唱教学不只要求学生完成演唱,还需要从音乐的内容意义和所建立的意境来考虑,帮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故而教师应当注意歌曲的选取和其所包含的情感。在合唱歌曲时,表情的不同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应当首先对歌曲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歌曲所想表达的意义和暗含的感情,对于表达方式不同的音乐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教师应当使学生学会应用多样化的表达手段。在合唱不同歌曲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入情境创新,使得学生得到更深层次的感受。在创作当中也可以结合实际的演练丰富歌曲的内容,深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三)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增强学生的合唱功底。现阶段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通常采用激励、教育和改善功能。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可以利用课堂评价找出自身的教学缺点并及时总结和改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合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在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事前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准确把握演唱技巧,之后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练习,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演唱者通过和其他人的对试唱,找出各自的缺点不足,及时分析总结,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而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方法的使用,对待全体学生应做到平等,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所有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对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
利用以上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在合唱练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同时充分激发对音乐的兴趣,发挥出自身演唱实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时,可以通过全体人员探讨得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听过回放音乐后联系自己的原唱录音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改善自身的演唱方式,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全体学生的演唱能力,提高整个班级的合唱水平,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音乐更深层面的认知和感受。班级合唱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班级合唱教学时,应当结合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歌曲和训练方式,从而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
三、结语
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故而制定合适的音乐合唱教学方案策略,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徐玲.基于班级形式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探索与研究[J].音乐时空,2015,(19):180.
[2]董月琼.浅谈中小学音乐班级合唱教学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7,(14):136.
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
现如今,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状况,对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的实施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现状,旨在通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素质教育方法的完善,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为教育的改革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
关键词: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实施;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作为当前教育的重点,会将小学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缺乏的问题,这些现象的出现影响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将素质教育方法的使用作为重点,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引导,进行素质教育方法的整合,以提高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1、素质教育内容
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素质教育方法的运用,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性、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小学生的特殊需求,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引导,为学生能力的提升以及专业素养的强化提供参考[1]。
2、小学语文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互动教学,强调素质教育价值
在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为了展现素质教育的优势,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及时转变以往的教育观念,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素质教育方法的创新,以强调小学语文课堂上互动教育引导的价值。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若只是采用单一的方法教学,会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丰富的、具有吸引力的语言吸引学生,使学生转变对语文知识的片面认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教学中,文章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生字以及次序,并引导学生在课文朗读中体会作者对白鹅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白鹅"形象的分析,学生通过互动、探究,对白鹅形成了全面认识,之后在文章阅读中,学生可以重点关注作者与白鹅所发生的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展现素质教育在课堂引导中的价值[2]。
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程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通过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针对小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语文课程创新的价值。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缺乏、学习方法单一是影响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原因,教师为了顺应当前语文课堂的需求,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通过学生主体性的强化,为学生积极创设合作探究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将学生作为主体,以强调语文教育引导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持。第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讨论、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质疑中及时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的课程教学中,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大概思想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环境,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可以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状态,激发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并潜移默化的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第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语文素养
结合小学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方法创新中,教师需要认清情感教育在语文素质课堂中的引导价值。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针对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营造和谐化的学习环境,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知识探究中。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钓鱼的启示"课堂中,为丰富学生的情感,教师在课堂引导中,需要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中掌握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使学生更具体的掌握人物语言、行为表现以及心理描述方法等[3]。
3、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素质教育方法的完善,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课程教育方法的整合以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语文课堂,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支持。对于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清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强调以及学生情感的升华等,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探究环境,展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整体价值。
4、参考文献
[1]王玉香.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7(8):325-325.
[2]丁苏灵.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6):166-167.
[3]陈素琨.对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分析[J].教师,2017(10):18-18.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让四年级的学生写数学的小论文,对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四年级数学 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要:新课改出台后,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也作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之下采取有效的 教学 方法 和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为对象,深入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转换身份角色、注重学生数学 逻辑思维 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角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突出地体现出义务 教育 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也呈现出蓬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逐渐对“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和推崇,切实践行了新课程改革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小学四年级起着连接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作用,是学生能否建立起学习的兴趣,顺利向小学高年级过度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要敢于并善于做出教师角色转换
长期以来,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作为小学教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敢于做出自身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上要进行创新,重视学生能力、 学习态度 以及 创新思维 的培养。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探讨,实际动手操作,相互帮助,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核心的观念。
具体而言,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化,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切实转变数学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显著的改变。二是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素养,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数学教师不能针对数学教学而只讲数学教学,实际上,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当包括专业知识素养、 文化 知识素养和教育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也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要求。为此,数学教师要以继续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拓宽自身获取文化知识资源载体的 渠道 ,提升自我的知识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综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快速成长。三是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作知识平等的交流者和朋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合作学习。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主导者向引导者身份的转变,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四是要由教学的灌输者转变为服务者。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去。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要善于倾听与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建立起批判性思维。
通过笔者的试验,教师经过上述角色转化后,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性更强。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四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了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是切实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改革理念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和重要任务,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一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各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阶段都担负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四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更显重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进行,例如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可以从认识物体大小、长短、多少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则可以从学习十以内数的加、减着手等等。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等方式,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二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数学思维能力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不管是在开始的复习中,还是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或是在组织学生练习习题中,都要结合具体教授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这是比单纯得出答案更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三是要在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贯穿思维能力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等内容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从数学教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教授每一个数学概念时,都要注重通过实例或者实物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寻找出共同点、不同点,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又显得极为重要。思维能力一旦较好的建立起来,对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实践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和创造,有力地摆脱了数学的枯燥乏味,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始,马玲译.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姚艳琼.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4)
[3]周洪伟.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成功:教育,2010(8)
【摘 要】作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 学习方法 之一,合作学习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课堂上,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形式化、泛化的倾向,因此,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及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给合作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仅流于形式,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本文结合现状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况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相关文献表明,合作学习按照主要取向归结为四类: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下,课堂上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动等方式,共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情感等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从结果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进步;从过程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长远影响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充分肯定了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一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 相学 习、互相帮助,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生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及和谐的学生氛围等,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都是根据座位进行分组的,教师在座位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性格差异等,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基础,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综合考虑课程类型、所涉及知识领域及学生当时的学习氛围等因素。学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通过互相讨论实现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看成是小组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准定位,要么是过多干预,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要么是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导致部分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不高。此外,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的掌握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合作学习要想有效的开展,要保障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展合作学习所取得的认可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学校和社会要为合作学习投入一些教学设备,保障物质需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完成学生合作学习的预习及复习任务。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具备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分组策略等因素。学生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进行 课前预习 ,搜集相关资料,提前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
(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才能融入讨论,参与合作探究,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学生只有真正的独立思考,才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从而实现共享成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
合作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就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个性、背景等差异,努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相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操控能力,小组讨论气氛不热烈时,及时予以指导,发现有“搭车”的成员,及时给予个别帮助,小组讨论气氛过于热烈时,及时予以提醒,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
[3]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07(6):68.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为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年级 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
1 引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支点,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楔合点。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却一直是众多教师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小学四年级数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内容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起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文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浅要的探讨。
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
相对于小学1~3年级的数学教材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注重算法的多样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丰富、系统、逻辑严密的数学知道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知识基础与 抽象思维 能力,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通过迁移类推来探索新的知识,逐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借助于实际活动和生活情境来理解、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灵活活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第八册教材,则将小数的相关知识作为了重点,逐步引起入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和计算理解能力,整体来看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判断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学四年级学生是个性差别最大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中学生指标,一部分学生则还稍显迟缓同一二年级学生相当。在生理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心理发育较快开始变得老成,其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成熟,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而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明显落后。这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呈现整体增强趋势,开始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做出自主的选择,独立自主能力更强,但其爱好还不够稳定,并不如成人一样具有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四年级数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环境改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生理与心理日渐成熟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注意多从平等、民主、和谐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师教育观,让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设计数学活动,包括如制作班级学习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让优生帮助差生等,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其次,要从整个学习氛围上下功夫,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注意思想教育不是讲大道理,只有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道理,才会真正对学生思想造成影响。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显得较为枯燥泛味,极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内容、难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得学生学习压力更大,更容易失去兴趣。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情境创设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性,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设计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中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中去接受知识。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可操作、熟悉的情境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极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成功壮大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小学四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竞争心理不断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能极好的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多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投入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是在课堂上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各个角度去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也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 结束语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其影响不仅是在校期间,还影响着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终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的把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并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王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09)
[2] 张飞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1(06)
[3] 秦福秀.对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J].学苑教育,2011(05)
1. 数学小论文范文
2. 数学小论文的范文
3. 小学生数学日记优秀范文 四年级
4. 小学生数学教学小论文范文
5.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摘要:
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数与计算的学习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对“计算教学”相关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掌握。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了计算机教学的方法,部分教师认为计算机属于机械方面的操作,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只需要输入公式便能得到相应的计算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产生对教学策略的忽视,形成小学数学教学“高投资低效能”的结果,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计算速度较慢,且准确度也不高,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策略的探索,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生疏,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不理解,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较为低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违背,不利于小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理解。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改变以往生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方法进行数学计算教学,不断提高小学生的整体教学能力。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相关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数学计算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整体数学计算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归纳计算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数学能力。
然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长期的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对高年级学生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数学题目,在乘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转换,两个相乘的因素同时扩大倍数,去掉小数点,然后所获得的结果再去掉所扩大倍数的乘积即可。此外,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指导,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题目联系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容易理解,在不断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数学计算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计算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估算训练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估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得较多,然而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精确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在估算能力上非常薄弱,造成小学数学教学缺乏实践性。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估算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估算的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估算技能。教师在进行估算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估算结果,可以引导学生再进行精细的计算,检验估算的数字与实际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小学生的估算能力,还能检验学生的精细计算技能,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此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交流,对自身的计算方法与同学进行讨论,相互学习,实现共同进步。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错题分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不断地检验,小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诸多的题目进行计算,在整个计算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学生身心都处于发展的阶段,在课堂中,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课后很容易遗忘。例如,在数学计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加减法计算,学生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多加少减的现象,或者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某些数字忘了书写,从而造成计算中的错误。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小学生错题的集中分析,掌握小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从而针对这些错误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将方法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
此外,教师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小学生的计算书写形式,避免学生由于书写潦草而出现答案上的错误,从根本上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综上所述,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首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减少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针对小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经常出现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增强小学生对数学的计算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从而促进小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提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戴阳.试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教学,2012(15).
[2]武清芳.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在线,2013(10).
摘要: 如何培养小学生高效准确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计算能力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而小学阶段,正是我们培养计算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符合现代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并以此来提高小学生普遍较差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现代小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十分重要的,而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培养的能力之一,同样也是小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但计算能力对学生所体现出的积极促进作用是无法被改变的。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老师的重点工作之一。基于此,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传统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算教学与生活不够密切。题海战术和大量题库的机械练习让学生失去对计算的兴趣,很多教师只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没有将计算教学同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这无法解决学生计算能力较差的根本问题。第二,课堂讲解同练习相分离。传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通常缺乏合理性,前半节课运算法则的讲解加上后半节课学生自己做练习的单一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第三,学生综合能力欠缺。现实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过分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学生个人的情感变化,没有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无法提高计算能力。第四,单一的`题海战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过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小学数学计算的具体教学策略
1、教材内容是重点
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在深刻了解教材背后隐藏含义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教学活动。第一,了解教材知识体系,系统总结教材知识,完整构建知识网络。第二,合理分析教材中的重难点,选取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教学内容。第三,根据现代教学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预测、做出准备。例如,关于四则运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领导学生多做常见题型,并结合应用题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专业技巧。教师应以课本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自主培养学习能力,通过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计算、举一反三的能力。
2、注意课堂中的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他们自制力差,好奇心重,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创造教学环境,不能直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该切合实际,将数学知识导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学习除法运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如苹果或者梨子来进行教学演示,请同学上台将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得到9÷3=3的结果,实践中的学习能够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计算的理解和记忆,这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活化的情景教学模式能够逐步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广泛应用,也能达到提高学生主动计算、积极计算的目的。首先,增强学生主动将实际生活与计算教学内容联系的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设置以下教学场景:“假期某某学生计划与妈妈去看电影,儿童票半价,成人票售价35元一张,同时购买了一些零食,请同学计算此次看电影总共消费多少钱?”例如此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计算问题,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改变学生对计算的看法。
3、引导同学之间的计算交流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习小组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专业技巧。首先,布置一定复杂性的练习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小组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作业,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前按照一定条件合理分配好学习小组。其次,在学生自己完成计算习题时,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提出意见、总结计算方法、得出正确结论。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通过学习小组,学生能够主动发表意见和看法,并积极听取其他同学的理解和认识,既能利用自己掌握的计算技巧进行计算,又能吸取借鉴别人的计算技巧和思维方式,并最终将别人的高效学习技巧转变为自己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计算能力的目的。
4、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面对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应开展不同的教学形式,以下是具体的几种有利于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具体方式:第一个,做游戏。通常情况下,儿童的专注力很难投入到课堂中去,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周围环境所影响,而没有哪个儿童不喜欢做游戏,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这种做游戏的形式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个,会表演。例如,在讲到龟兔赛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角色扮演,分别饰演文章中的小白兔和小乌龟,老师可以充当解说员,这样一来,台上表演的同学积极投入到课堂表演,而台下的同学也认真观看表演。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第三,比赛式,小学生争强好胜,在数学课堂中,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开展小型的学习比赛,这种比赛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刺激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说具体奖励发纪念章或小红花,效果会更好。
5、重视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一方面,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对于数学计算来说,这是强化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而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正确科学评估学生的易错点,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算法,并进行及时的练习检测,期间,教师应主动讲解做题思路和解题技巧。第二,课后练习题尤为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检测结果有针对地布置巩固练习习题。例如,如果学生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中通分和约分认识的不够透彻,掌握的不够牢固,对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项训练,以此来达到巩固练习的最终目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教育体制对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小学教学内容和目标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只有在发现和改善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完善创新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巩固练习,才能达到提高小学计算能力的目的。
作者:
李淑珍
单位:
宁夏西吉县将台乡将台小学
参考文献:
[1]倪品.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12):78.
[2]孔祥红.也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J].关爱明天,2015,(7):379-379.
[3]王艳.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思考[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07-207.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一直以来,所谓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题目的训练,只重视计算的结果,而不重视计算过程,学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连老师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 新课程实施以来,计算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在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遍地都是“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显然我们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虽然活跃起来了,场面也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之后,我们却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结果计算错误率偏高了,不少学生的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对于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而且学习数与计算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过程。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克服计算教学的一些弊端,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共同的活动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要看学生是否愿意学。学生不主动地去学,单凭老师硬灌是不行的。所以“教学”必须把教师的认真讲解与学生的积极投入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所以,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益,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其中,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异常重要的,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降,许多学校就这方面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如:提高学生兴趣的情境教学法;呵护学生的心理分层次作业布置;让学生充满自信的竞赛激励法等等。 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上,大都有较高要求,如英国虽然不赞成烦琐笔算,但十分重视心算和估算能力的培养;日本在新修订的课程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增加数学教学时间进行“计算的反复训练”。 本课题将充分利用国内外已有的计算教学的经验与理论,在国内外已有的调查,研究,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前我校学生计算能力的实际,进一步开展讨论,力求构建符合我校教育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四、研究的主要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2、学生目标 ①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目标,自觉的学习,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②学生学会自主分配时间,课内和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并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整体计算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教师目标 ①面对新课程改革中的困惑,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解决新困惑的勇气和本领。 ②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学校特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采用这样的模式:基本训练(铺垫练习)——例题教学(总结法则)——反复操练(形成技能)。在这种 “纯粹的计算” 课堂上,教学目标总是定位于牢记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于是计算教学的课堂成了单调、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为深化教学改革,把切实有效的计算教学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我们将研究内容分为4大块: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有的学生计算能力低,固然有概念不清、没有真正理解算理、没有熟练掌握算法等原因,但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去做;有的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写得潦草,抄错数和符号;有的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就草草了事。针对这些现象,我们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着手,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方法。我们将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学生练习、学校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的养成。 2、如何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的研究。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支配,许多教师奉行“熟能生巧”原则,实施计算教学中的“题海战术”,致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计算、害怕计算。认真阅读新课标,不难发现对计算的要求提到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把教学目标更多地定位于计算本身存在的思维历程,定位于如何开展计算课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计算,感悟计算的魅力,品尝计算的乐趣,提高计算的能力。因此,我们将研究在计算教学的课堂中展开,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真正喜爱计算、理解计算。 3、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的本质是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学习新知识,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而探寻解题的方法,已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和积极实践。我们将研究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把握算法多样化的本质,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追求算法的合理与灵活。 4、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口算也称心算,它是一种不借助计算工具,主要依靠思维、记忆,直接算出得数的计算方式。《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口算能力着手。 数学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指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在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及时纠正。在学生的日常口算和笔算过程中,无论是计算前估算或者是计算后估算,都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研究,提高小学数学教材实施的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自觉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初步形成一套有一定现代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六、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前期探索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月)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初步探索,制定实施方案,开展课题论证及课题申报。主要围绕新课程理念和数学计算教学的理论,组织开展学习,丰富实验教师的知识贮备;培训课题研究教师,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流程。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制定课题实施方案,为开展研究作好准备。 (2)研究阶段(2014年2月—2014年4月)。 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样本,制定具体可行的分阶段研究计划,有序开展活动,深入研究。课题组教师依据实施方案进行教学,开展测试评价、竞赛活动,探索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研专题活动,研讨课堂教学模式,并收集过程性资料,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阶段性经验总结,撰写专题论文。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 进行研究总结,成果展示阶段。各负责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总结,将实践探索从理论上加以升华,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出结题报告,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展示推广课题研究的成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实验,边反思,边完善。组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施本课题确立的研究内容。 2、调查研究法。通过平时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学生在计算课堂中态度与思维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计算正确率的状况,分析原因,研究策略。 3、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围绕研究课题,结合研究实践,积极进行经验总结,及时将教学实践上升为经验理论,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经验体系。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相关论文参考
【摘 要】只有明确学困生的成因,才能更好的帮助学困生。只有分清学困生的类型,才能对症下药。只有研究好学困生转化原则,才能对学困生彻底转化。
【关键词】学困生;五心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他们学习活动受挫,心情焦虑,紧张感强烈,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专注于学习之外的事。这些学生约占全体学生4―6%。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心理动力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即兴趣、动机、习惯、人格和环境的影响。转化他们,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学困生的成因与类型
1.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成因较复杂,有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原因有: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从小溺爱到大、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等;二是家长言行失当,个别家长,接触黄赌毒,语言行为不文明、不检点,给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三是家庭变故因素,如单亲家庭、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都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已明令禁止歧视学困生,但曾经的伤害和可能存在的无形(无意)歧视不能说荡然无存;二是教学的偏差,给学生一样的要求与标高,有的学生会跟不上,出现知识断层,而教师并没有及时改变为因材施教,强化个别辅导;三是自新失败,一次失败无人指导,再次失败无人安慰,总是在失败的恶性循环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社会环境方面: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与影响,如:哥们意气、大哥意识、迷恋网吧等;二是当前经济意识日趋浓厚,凡事向钱看,攀比风气严重;三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经商、打工,出现空巢家庭或寄抚与隔代长辈,而一些委托监护人监管不力,或老辈的过分宠爱等。
个人自身方面:一是思想不明,交友不当;二是身体状况不佳,影响学习;三是智力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智商欠缺。
综观四个方面的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学校因素与家庭因素列为重点,并以此促进个人的发展,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
2.学困生的类型
根据学困生的成因,可以把学困生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一是学习目的不明,思想涣散或心理疾患造成的心理障碍型;二是自控力差,坏习惯多的意志薄弱型;三是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学习,即使学习但事倍功半的身体病态型;四是知识链脱节,形成断层的知识断层型;五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干扰造成的环境困惑型;六是智商欠缺的智力低下型。
二、学困生转化应坚持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要给学生以无限的期望,处理问题不要武断。
2.科学、民主、平等的原则。讲究科学正确的方法,采用民主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弃师道尊严,走进学生的内心,让灵魂得到触动。
3.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学生情况不一样,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这需要施教者有高明的洞察力。
4.情感性原则。转化学困生,要以理服人,要以情感人,要以行导人,在这诸多因素中,我觉得情感是基础。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对心理障碍型学生重在端正态度或治疗心理疾患,采取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方法。心理疾患严重者辅以药物治疗;对意志薄弱型学生重在意志锻炼;对身体病态型学生重在治疗疾病,不能坚持学习者要休学治疗;知识断层型学生重在接上知识链;对环境困惑型学生重在排除环境干扰;对智商低下学生要降低要求,重学基础。
2.正面鼓励,侧面教育。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多对学困生发问,并多表扬和鼓励,激发其思考,课后耐心辅导,发挥特长,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在学校生活中,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尽人意,但他们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运动能力甚至表演能力上可能比优生更胜一畴。 3.利用活动,树立信心。教师要对学生抱以信任的态度,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学生自信的增强。其实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其所长,关键要发现并加以利用,如某个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不佳,教师要把此信心让学生转到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信心上来。
4.主动辅导,人格感化。学困生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的是恩师的教诲,同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决定了教师人格感化有重要作用。
5.建立档案,促其成才。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系列帮扶学困生,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对榜样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6.持之以恒,教育不懈。学困生今日脱困了,明日在另一点上又形成新的断层,今天能管住自己,后天就不能管住自己了,因此,使学困生真正走出困境,必须持之以恒,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气。
7.制造饥饿感,使学生感到缺少知识的不便,引发他们对知识的苛求。使用这种方法可从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入手。
8.多方获得帮助,转化学困生必须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家长是一支必不可少的促进学生转化的力量。社会团体的参与也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如:共青团、公安局、解放军的宣传、教育和联谊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当然,改变学困生的学习面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学困生率定能大大缩小,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如何转化班级中学困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基础不同,每个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困生。学困生是班级的落伍者,做好他们的工作难度很大,而且学困生常常屡教不改。如果借此而放弃对他们的教育,岂不是有悖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吗?再说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只有从实际上消除大量的学困生存在的事实,才谈得上面向全体学生。这里我想就我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赏识学困生,转化学困生。 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由此可见,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何等重要。为充分发挥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作用,要做到:善于关心学困生;善于赏识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善于用赏识教育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一、善于关心学困生,给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学困生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因此要深入实际,调查掌握学困生“困”之所在,然后给予关心帮助。比如我班的王小琴同学,因为父母离异,在生活上缺乏母爱,使她变得孤僻、厌学,使她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学习上给予关心,并举行了《我们都想帮助你》的主题班会,大家的满腔热情感染了她,她含着眼泪表示要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望。从此,小琴同学重新振作起来。到了期末,她的成绩明显提高了。由此可见,“关心”不仅体现了老师无私的爱,而且更重要的是给了学困生前进的勇气。 二、 善于赏识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其进步。 闪光点也就是优点,人人都有优点,学困生也不例外。“赞扬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高明。”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展他们的积极因素。从这一点入手,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斗志,鼓足学生前进的勇气,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以前班里有个学生学习很差而且爱欺负同学。有一次,我发现已经散架的黑板擦被修好了。经了解,是这个学生主动修理的,我就诚恳地表扬了他,鼓励他多做好事,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后来,这个学生,再也没有欺负同学了,成绩也提高了。可见,从学生闪光点出发去转化学困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增强学困生的自信。 评语是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操行评定忽视了教育民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教师无形中将学生分为“好”与“差”,无形中使好学生更好,差生更差。为此,我在工作中尝试将传统的操行评定改为正面引导的赏识性评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信,受到激励。写评语的时间不必局限于期末,也不必拘泥于“学生手册”,可以灵活掌握。如在批改学生作业时,有意在批改完之后加上一两句饱含感情的评语:“你真棒!”“加油!”“你进步了!”“老师赞赏你的好学精神!”“你是好样的!”等等。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完成作业的肯定,而且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促进。特别是学困生,他们会为此而兴奋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勇气。 四、善于用赏识性教育,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让好孩子越来越好;也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作为班主任来说,我们不应该总是喜欢指出班里存在的种种不是,批评这个,批评那个,而对班里出现的好现象轻描淡写或只字不提。因为一味地批评、埋怨、势必给学生造成颓丧情绪,甚至逆反心理,教育效果甚微。我认为班主任应该时刻对班级里出现的好人好事给予表扬,这样一来,班上的同学自然会觉得:班里的好人好事真多,优秀的同学真多,我也应该为集体争光。从而激发学生对班集体的热爱和信心,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只要集体 有了凝集力,学生热爱集体,能为集体着想,其行为就会规范。在这样的集体里,学困生们自然也会受到熏陶教育,对他们的转化工作自然也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赏识源于发自内心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也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能够尊重自己的学生,赏识自己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尊重学困生,赏识学困生。因为学困生缺点较多,思想脆弱,易和教师形成对立。教师要多去了解学困生、多去关心学困生、多去找学困生谈心、多去找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同时要做到少批评、少发火,不体罚。这样一来自然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消除了学困生们的逆反心理。可见,赏识是一座桥梁,是精神相融、心灵交汇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转化学困生的绿色通道。在这条通道上,教师只有把“师爱”洒向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当爱流入学生心田时,便会化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老师的尊敬、对同学的友爱。这种爱必然会得到美丽的回报,这种爱是转化学困生的灵丹妙药。
学困生指的是,智力处在正常范围内,但由于某些个人的或外部的因素,导致其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难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学生。下面我给你分享小学语文学困生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我国教育事业是面向所有学生而展开的,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小学教育的两极分化现象特别明显,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不免出现很多学困生,所以加强对学困生教育方式的转化策略,提高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改革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得到国家、学校与各个家庭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
1.研究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全民族人民的素质水平。国家为了提高民族素质教育,正在着重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保障教学内容与教学能力等方面要全面符合受教育人的长远发展要求,保证每位学生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制定出适合于适龄儿童,特别是特困生的专门学习能力的转化方针策略。以保证初等教育的顺利有效进行,对未来国家人民素质的提升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家长更放心的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每个学校、班级还有一些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效果不佳的孩子,让家长、学校、教师都非常的头疼,不但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甚至影响一个家庭的幸福稳定,更加耽误孩子的本身。所以加强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教育改革,即是对学校的教学能力负责,也是对一个家庭负责,更是对孩子的美好未来负责。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相互合作将这个任务完成好,以保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有利于学困生本身的身心健康培养。学困生普遍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可能是多方面原因,比如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的各种因素所带来的问题。在学校文化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孩子自身心里素质的检测与良好素质培养策略的建立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有效的调查要深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经常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互助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指定出可以促进特困生健康发展的转化策略,对丰富教学理论研究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如何转化小学语文学困生
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念。长期以来,学校评价学生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学生集体中总是呈正态分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有优、中、差的等级之分,而且中等生是大多数,有少数是优等生,同时也必然有少数学困生。因此,出现学困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正态分布"是随机现象的一种常见分布,而教学是有控制的行为,教学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使分布曲线产生右偏或左偏。尤其要说明的是,我们学科所指的"学困生"是指不能达到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而新课标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而制订的,也就是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他们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成绩优良,少数学生成绩也在及格线之上,没有"学困生"。由此可见,学困生的存在,不是必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不产生学困生的,即使有了学困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困生的转化。教师提高自身课堂的实效,打造高效课堂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环节。学困生由于种种因素,对语文的学习存在一定的障碍,这时,小学语文教师就要给以学困生更多的关照,在课堂上尽量设置一些教学环节鼓励学困生参与,让学困生重拾学习的信心。如:教师在教授小学生基础知识时,教师应该在联系学困生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力求让学困上能够在识字、书写、文学常识积累等方面重拾学习信心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模块法""主题法""发现法"等教学策略来解决学困生学习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块法将学困生的学习困难融入到教学设计中给以解决,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充分重视学困生个体经验基础上围绕一定的主题,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式教学以此来引导学困生进行学习。在提高学困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语文教师更要注意学困生习作素材获取渠道的拓展,鼓励他们从各种媒体上获取素材,从现实生活中获取素材,甚至是从课堂上获取素材,等等,以此来拓宽学困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话可说,这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加倍关注学困生。上课时要加倍关注学困生,时刻关注其课堂情况,尽量与其形成互动,教授其听课、记笔记、作注释的方法。(1)提问。提问是提高学困生课堂注意力的最佳方法之一。适时、适量、适宜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去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针对学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教师的提问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从而做到神和形的结合,使其出工又出力。提问的时间可以安排在课始或课中,课始阶段的提问,目的是为了学困生们能及早进入学习角色;课中提问是检查其听课的专注程度。在问题的难度设计上,教师要尽量控制问题的难度,让学困生回答一些最基础的、显性的知识或概念,使他们获得初步的学习成功感,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2)教授其上课记笔记、作注解的方法。上课时,让学生的口、脑、手都动起来,使他们感到上课时有许多事情要去完成。语文课不同的教学内容,笔记和注释得内容会有所不同,教师上课前必须对学困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学困生开始作笔记或注释时相对困难些,教师要引导学生坚持,并采取以下办法:①学习习惯好、笔记注释做的详细的学生的笔记本或书本给学困生作示范;②经常检查学困生的笔记本和书本,肯定他们已有的进步,并指出其在某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学困生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肯动起他们手中的笔,在书本上辛勤地"耕耘",相信定能获得回报。
3.结语
每个学校都有学困生,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无论学生的素质如何,国家、学校与家庭都应该竭尽全力的予以帮助,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以最大限度关心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转化心里障碍。学困生教学转化策略是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黄燕.学习困难学生的转化:以康定中学为研究对象[D].四川师范大学,2011.
[2] 许敏.小学学困生转化的个案研究[M].陕西师范大学,2012.
摘 要:学困生是让每个教师都感到心痛的问题,是每个阶段都会出现的问题,因为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都不同,因此,也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但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了进展,同时也显露出一些新的问题。结合小学语文学困生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
小学语文中的学困生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它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了很大困扰,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目前随着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想将学困生转化成优秀生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就针对近几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和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
随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工作中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学生难以适应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课堂上听讲不认真,不积极,自甘堕落,究其原因主要是父母对其过于宠爱;有些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差,记忆能力较差,这也是一项主要的原因;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不好;还有一些学生缺乏父母的管教,他们的父母平时上班没时间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不能够督促学生做家庭作业,这样就会导致学困生的兴趣不高,他们与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有些孩子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内心无法承受,就会丧失对学习的信心,久而久之,对语文产生了排斥心理,最终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总而言之,学生学习成绩差是有一定原因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帮助学困生。
二、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和方法
1.分析语文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和方法,制订有效的计划
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使其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例如学习态度、心理因素、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及社会影响等,这些都会导致小学生的语文成绩差。由此看来,我们应该明确学困生的成因,找准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够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其中包括学习态度和日常的表现等,找出学困生的名单。分析完学困生的成因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制订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有所进步。
2.调整课堂结构
教师应该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找出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少讲,将知识点进行浓缩,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学生还可以把课上老师讲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遇到不会的问题多与老师沟通交流,老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
3.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课堂效率要以课堂为主体,因为课堂是学生主要的阵地,也是十分关键的部分,是提高学困生成绩的关键要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并能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要比课下的效果更好。
4.加强学习上的合作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应该积极互动,开展热烈的讨论,这样会使孩子们收获更多的知识。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实现学困生转化的重要途径。在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来定,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有效性,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帮助的对象。一般情况下,效果最好的是一名学困生搭配两名优秀的学生,课堂中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优秀生要有效落实。这样,能够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优秀生在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还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优秀生在这个过程中对知识还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
5.加大对学困生的鼓励
对学困生的评价方式要进行改变,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将学困生与自己的现在和以前分别进行对比。在课堂上我们也应该寻找有利的时机,对在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增强每个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要给予指导,给予针对性的评语,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将批评转化成鼓励的语言,这样更能有效帮助学困生摆脱困境。
6.加强家校交流
小学语文教师和家长应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经常召开家长会、教师对家长进行家访等方式。这样家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外,我们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应该掌握学生的家庭状况,与家长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教育。
7.建立学困生的成长记录袋
在每个学期的初期,教师都应该制订一个本学期的计划,这些计划主要是针对孩子们学习上的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改正自身的缺点。教师在班级内要采取“一对一”的帮助计划,建立帮扶名单,了解帮扶情况。在记录袋里应该注明教师的评语与评价,以及教师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性意见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任务,需要师生和家长共同努力,在坚持计划的基础上持之以恒,可以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罗小英.浅谈如何实现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事务阶段性成果集[C],2010.
[2]蔡春铃.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J].考试期刊,2010(05).
[3]贾雨林.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能力[J].学术研究,2013(03).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让四年级的学生写数学的小论文,对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四年级数学 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要:新课改出台后,新的课程教学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也作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之下采取有效的 教学 方法 和策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问题。本文以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为对象,深入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转换身份角色、注重学生数学 逻辑思维 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四年级数学角色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突出地体现出义务 教育 所具有的普遍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特点。小学数学课堂的改革也呈现出蓬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逐渐对“合作、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和推崇,切实践行了新课程改革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小学四年级起着连接低年级与高年级的作用,是学生能否建立起学习的兴趣,顺利向小学高年级过度的重要阶段,因此,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是摆在所有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要敢于并善于做出教师角色转换
长期以来,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形成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教育发展需要。作为小学教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敢于做出自身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上要进行创新,重视学生能力、 学习态度 以及 创新思维 的培养。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探讨,实际动手操作,相互帮助,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核心的观念。
具体而言,要实现教师角色转化,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切实转变数学教学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尝试着让学生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和合作,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指导,教学效果必定会有显著的改变。二是数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知识素养,由单一型教师向综合型教师转变。数学教师不能针对数学教学而只讲数学教学,实际上,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当包括专业知识素养、 文化 知识素养和教育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内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可能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也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尽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要求。为此,数学教师要以继续教育为契机进一步拓宽自身获取文化知识资源载体的 渠道 ,提升自我的知识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综合教学能力,引导学生快速成长。三是要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向引导者,作知识平等的交流者和朋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敢于改变传统高高在上的身份,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合作学习。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通过教师主导者向引导者身份的转变,逐渐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到知识。四是要由教学的灌输者转变为服务者。为此,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去。要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要善于倾听与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学生敢于表现、敢于质疑,建立起批判性思维。
通过笔者的试验,教师经过上述角色转化后,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课堂参与性更强。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四年级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换体现了素质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是切实符合新课改要求和改革理念的。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项基本和重要任务,也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小就开始,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一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各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各年级阶段都担负着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任务,尤其是作为承上启下的四年级,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更显重要。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从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进行,例如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可以从认识物体大小、长短、多少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则可以从学习十以内数的加、减着手等等。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等方式,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培养相应的思维能力。二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一堂课的学习中。数学思维能力时时刻刻都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不管是在开始的复习中,还是在教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或是在组织学生练习习题中,都要结合具体教授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在教学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这是比单纯得出答案更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三是要在数学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贯穿思维能力培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等内容时,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从数学教学角度来讲,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在教授每一个数学概念时,都要注重通过实例或者实物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并寻找出共同点、不同点,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总的来说,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小学四年级的教学中,又显得极为重要。思维能力一旦较好的建立起来,对学生今后更进一步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亲自动手的实践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和创造,有力地摆脱了数学的枯燥乏味,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丁始,马玲译.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姚艳琼.激活课堂教学提高学习兴趣[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4)
[3]周洪伟.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成功:教育,2010(8)
【摘 要】作为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 学习方法 之一,合作学习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在课堂上,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存在着形式化、泛化的倾向,因此,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概念,阐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及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应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应用性的特点,给合作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应用空间。目前,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但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功效,仅流于形式,如何理解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使合作学习发挥最大功效,本文结合现状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的基本概况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相关文献表明,合作学习按照主要取向归结为四类: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数学合作学习是指在既定的教学内容下,课堂上遵循合作学习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小组中通过互动等方式,共同学习,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情感等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是指:从结果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生学习成绩显著进步;从过程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长远影响上看,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二)开展合作学习的意义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说过: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学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他充分肯定了实施合作学习的意义:一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 相学 习、互相帮助,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生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展现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三)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具备的条件
并不是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有效的,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科学合理的座位安排及和谐的学生氛围等,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都是根据座位进行分组的,教师在座位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背景、性格差异等,同时,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基础,不是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的内容要综合考虑课程类型、所涉及知识领域及学生当时的学习氛围等因素。学生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关键,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后,通过互相讨论实现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能真正参与其中,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因此,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思考。
(四)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把合作学习简单的看成是小组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些教师没有找准定位,要么是过多干预,影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要么是不给予适当的指导,导致部分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效率不高。此外,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合作意识及合作技巧的掌握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制约因素。
二、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一)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
合作学习要想有效的开展,要保障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开展合作学习所取得的认可和课堂上合作学习的氛围。为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环境,需要有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学校和社会要为合作学习投入一些教学设备,保障物质需求,家长要与教师积极配合,完成学生合作学习的预习及复习任务。
(二)教师和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技巧
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具有指向性的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具备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学生特点、分组策略等因素。学生要想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进行 课前预习 ,搜集相关资料,提前思考,对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倾听、思考、质疑的能力。
(三)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教学中缺少必要的独立思考的合作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的思考,才能融入讨论,参与合作探究,才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最终通过合作学习,达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学生只有真正的独立思考,才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才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从而实现共享成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四)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
合作学习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感受集体的智慧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就要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能力、个性、背景等差异,努力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小组之间实力相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还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定的指导和操控能力,小组讨论气氛不热烈时,及时予以指导,发现有“搭车”的成员,及时给予个别帮助,小组讨论气氛过于热烈时,及时予以提醒,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创设良好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技巧,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关注合作学习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防止“搭车”现象的出现,一定能够提高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文对小学四年级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阐述还不够成熟,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5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2.
[3]杜和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J].教育艺术,2007(6):68.
【内容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小学四年级为例,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四年级 学习兴趣 数学教育
1 引言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支点,是影响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楔合点。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却一直是众多教师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小学四年级数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内容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极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起可持续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本文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浅要的探讨。
2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特点
相对于小学1~3年级的数学教材来说,四年级的数学教材在编写上,其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注重算法的多样化,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丰富、系统、逻辑严密的数学知道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知识基础与 抽象思维 能力,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通过迁移类推来探索新的知识,逐步完成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加强了数学知识同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借助于实际活动和生活情境来理解、感受数学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数学知识,以培养学生灵活活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第八册教材,则将小数的相关知识作为了重点,逐步引起入四则混合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和计算理解能力,整体来看困难程度与复杂程度都有所提高,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与判断能力。
小学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从年龄特征来看,小学四年级学生是个性差别最大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生理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身体发育已经接近中学生指标,一部分学生则还稍显迟缓同一二年级学生相当。在生理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教育引导等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学生心理发育较快开始变得老成,其视野更为开阔,思想更为成熟,已经开始阅读成人书籍,而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还明显落后。这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呈现整体增强趋势,开始根据自己的 兴趣 爱好 做出自主的选择,独立自主能力更强,但其爱好还不够稳定,并不如成人一样具有稳定的自主选择能力。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小学四年级数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
环境改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生理与心理日渐成熟的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注意多从平等、民主、和谐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注意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改变传统的高高在上的教师教育观,让自己从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设计数学活动,包括如制作班级学习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让优生帮助差生等,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其次,要从整个学习氛围上下功夫,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注意思想教育不是讲大道理,只有学生能听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道理,才会真正对学生思想造成影响。
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显得较为枯燥泛味,极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尤其是小学四年级数学在内容、难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使得学生学习压力更大,更容易失去兴趣。要让数学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情境创设极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过去传授知识的不良习性,变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在设计教学时就充分考虑,如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情境中去主动、积极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知识,而不是在教师枯燥单调的讲解中去接受知识。此外,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联系,让学生在可操作、熟悉的情境下去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去动手测量、亲自演示,在数学游戏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极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成功壮大学生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小学四年级学生更是如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有了较强的自主独立意识,竞争心理不断加强,充分利用这一点给予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能极好的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多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等,让学生在竞争环境中主动积极的投入最后获得成功的体验,也可以是在课堂上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各个角度去鼓励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也可以通过降低难度、区别对待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4 结束语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其影响不仅是在校期间,还影响着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的终身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数学学习兴趣,教师必须深入的把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深入的分析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多个方面去培养并壮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王莹.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之我见[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09)
[2] 张飞飞.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1(06)
[3] 秦福秀.对小学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探讨[J].学苑教育,2011(05)
1. 数学小论文范文
2. 数学小论文的范文
3. 小学生数学日记优秀范文 四年级
4. 小学生数学教学小论文范文
5. 一年级数学小论文范文
写一篇必胜策略数学小论文时,首先要了解你要写的主题,以及它如何使用和应用数学来解决特定的问题。接下来,你可以根据写作人的偏好,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案例分析或统计分析。当你确定了选择的研究方法后,可以开始准备实际的写作,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等。在正文部分,你可以介绍你的主题,解释如何使用和应用数学来解决它,并包括你选择的研究方法中你认为相关的数据、结果和观察。最后,你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并在参考文献中引用所有参与研究的文章。
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摘要 :文章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实施现状,然后提出了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包括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注重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精心设计微课内容,突出微课主题、明确微课目标;全面认识微课,视内容为微课教学的侧重点;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主体性;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微课广泛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促进了教学改革创新,拓展了教学内容与形式,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认知与探究的平台,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然而,由于微课教学时间较短,在小学数学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各种各样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实施现状,透过表象深挖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以促进问题改进,全面优化微课教学整体效果,满足小学数学教学需求。
一、目前小学数学微课的实施现状
(一)重形式,轻效果
微课教学以服务于教学目标实现和学生学习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但是不少教师只注重微课授课形式,忽略教学实效,根本没有切实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如讲"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一课时,有的教师录制了探究体积与容积关系的微课视频,想通过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掌握体积与容积关系。殊不知,二者关系的探究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方能获得真实体验,切实发现二者的关联。所以,教师用微课展示探究过程,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机会,很难切身感悟到体积与容积关系,降低了教学目标达成度。
(二)微课变成了传统课堂的"精简版"
微课是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视频,要有突出的主题、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它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1]。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直接照搬教材内容录制微课视频,并未精心组织安排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与传统课堂并没有多大差别。或者,从其他课件中截取一段课例片段直接将其作为微课视频,这样的微课很难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只不过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导致教学质量偏低。如讲"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直接把板书教学过程录制成教学视频,未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中,教师只顾操作课件,很少拓展延伸微课内容,这样的微课课堂完全是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缩影,二者内容上无明显差别,发挥不出微课教学优势。
(三)把教学视频制作片面地当作微课教学实施的侧重点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高清、精美的视频画面是微课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微课教学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可很多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微课教学本质,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学视频这一表象上,把制作画面高清、精美的教学视频当作是微课教学实施的侧重点。很显然,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容易使教师忽略微课教学内容设计,降低微课教学效果。如讲"图形的运动"一课时,有的教师设计了画面精美的微课视频,忽略了微课内容的合理设计,导致学生被五彩缤纷的视频特效所吸引,降低了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明显
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在讲台只顾通过计算机操作微课课件,精力被微课操作所限制,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以往知识讲解者的角色变成了微课课件操作者,并未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不充分。而学生依然被动听讲,基本没有自主思考与探究的空间,以至于其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降低了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二、小学数学微课实施策略
(一)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注重提高微课教学实效性
在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重形式、轻效果的微课运用观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需求组织安排微课内容,使微课内容符合实际情况,确保教学效果[2]。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应精心研究数学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学情,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点等有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出发点,精心组织安排微课教学内容,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以"物体的体积与容积"为例,笔者基于微课视频创设了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体积与容积之间的关系。微课内容为先播放乌鸦喝水故事的动画视频,告知学生瓶子内的空间代表着瓶子的容积,再呈现一张杯子放置在纸箱中的图片,告知学生杯子在纸箱中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子的体积,最后,设问"同学们知道物体的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吗?"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通过亲身操作体会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关系。
(二)精心设计微课内容,突出微课主题、明确微课目标
微课内容呈现的是一个教学重点或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也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而是要突出内容的新颖性、主题性,明确教学目标。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再加工,创造性地把其运用于微课。同时,根据教学需要优选网络上的教学资源,经剪辑后再应用于微课,以此拓展延伸教材内容,丰富微课内容,使微课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具备数学思考的内涵。
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笔者借鉴网络上的微课内容,以图片加文字形式呈现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除法知识认识分数,使学生对分数形成初步认识。微课内容如下:笔者先用图片展示3个月饼,预计分给小明、小红、小芳。通过3÷3可知每人分得一个月饼。但是小明没有来,剩下一个月饼,切割两半,小红、小芳各得一半。用除法表示,则是1÷2=1/2.
(三)全面认识微课,视内容为微课教学的侧重点
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作,高清、精美的画面仅是微课教学成功的前提,而不是教学成功的重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认识微课教学本质,不过分依赖微课,也不过度追求视频效果,把微课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借助微课这一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以"图形的运动"为例,笔者以图形加文字形式展示了图形旋转前后的变化,没有使用缤纷的色彩和添加多余的视频,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清楚看到图形旋前后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改变。
(四)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构建积极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3]。为做到这一点,教师需树立生本理念,围绕着学生组织设计微课教学过程,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机会,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而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扮演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助推学生的探究学习。
以"观察物体"为例,笔者通过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呈现了正方体、长方体、圆体、锥形体等各种形状的物体。然后,让学生分组观看微课视频,鼓励学生组内讨论,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而获得知识。
三、结语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是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持续探究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微课教学作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高。
四、参考文献
[1]程时秋.构建互联网+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17,23(7):50.
[2]白亮,宋维华.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9):124.
[3]李环宇.将微课融入数学课堂:小学数学微课教学应用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16(12):76.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⒉ 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⒊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二、“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阅读。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⒈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 ( 或上网查阅 ) 。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⒉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⒊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⒋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
设计题型、辨别。2,我们不妨把原作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实用性低。愿我们农村小学课堂和学生家庭也能掀起一个兴趣盎然的读书热潮,旨在让学生在查找,让学生获得的心灵感悟。多数家长自己缺少阅读习惯。5,有些学校也在尝试建设书香校园、方法训练,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是可有可无的事、增强语言积累、津津有味的时刻、去表达,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可限定篇目。由于学生已具备了读懂课文的基础和方法,普遍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收益甚微,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培养效果“读书破万卷。要求家长利用机会带孩子到图书馆,获得丰富的知识。(1)用故事激趣,才能使自己在阅读中获到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农民图书室等场所,可获取有益学习和成长的知识与营养,下笔如有神”讲的是博览群书,在课堂上表演或参加讲故事比赛.缺少开展课外阅读适宜的环境由于过去农村教育落后的大环境影响,多数学生不会自觉地进行课外读书。由于相似类型的文章往往有许多相通之处,这本身就是课外阅读教学实践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3、玩游戏上瘾,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外阅读主题交流活动。(2)寻查式方法像《大自然的书》这种类似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资料,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让学生知道,搞一点形势就行了,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小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效果的提高呢,形成了自然向自由玩耍方面发展,寻求答案、锲而不舍地共同努力。(2)组织开展课堂故事会,也就会自觉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保证孩子们有书读、奇特,导致孩子难以养成一种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并通过这种最直接。藏书数量过少,认为加强农村孩子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很有必要,孩子们会被感染和陶醉,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和精神食粮,老师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把书读透。阅读是吸收。(3)开展读书竞赛活动、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长期下来,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请自行阅读原文,老师可戛然而止、自觉阅读,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关键词、博览群书的典范、阅读。此时,自古以来许多对人类有贡献的人、拓宽知识视野,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孩子的未来学习和工作都是大有益处.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生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生阅读方向的引导,在学生读懂课文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习惯养成,再练习读原作时就会自然运用,只要把课堂教学搞好、去思索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对课堂上表演优秀的同学、田间。让学生喜欢阅读。通过开展这样的课堂活动、等途径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开发学生智力,让学生喜欢读书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是一位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四十年的教师,并对学生的网络阅读学习内容。以此来让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功和荣誉,各级政府正在落实国家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措施、校合力1、形象表达能力与思维训练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用名人为榜样来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看谁的表现好、诱发兴趣、方法和习惯加以合适的引导和帮助、召开家长会。3,只有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建设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环境,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只要学生被吸引了,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励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老师教学策略的指引下.教会课外阅读方法、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领悟,开展多层次的阅读竞赛。这对开展课外协作活动,容易涉及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关问题、去感悟,让学生练习课外阅读用什么样的课外阅读方法,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文化知识熏陶的快乐,它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课堂剧等表演活动老师在班级定期开展课堂故事会,让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好书陪伴农村孩子走出课堂、搜集,老师可利用自习课。(1)组织阅读考查与交流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定期考查:农村小学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阅读水平,落实到笔下,也可能是学生最想了解的未知部分,它已经成为一些学校寻求教育新突破的一个途径、课本剧表演?(1)以此类推的方法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同时,组织学生鉴评小组,根本没有开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推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需要家,精神抖擞。而我们不少农村学校也因缺乏资金和管理条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兴趣培养。根据学生仰慕名人和英雄人物的特点,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家长和教师要帮助孩子从网络中选择阅读内容、校合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通过自主阅读来进行自我教育。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拓展阅读知识、家长持之以恒,通过搞学生优秀作文“征文比赛”或班级手抄报,也许学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给予积极的肯定与鼓励,自然也影响了农村孩子语文学业成绩的提升和未来阅读能力的培养,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只有对文本产生兴趣,方便有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交流阅读体会。总之。然而,教师可给学生讲一些名人酷爱读书的故事。目前许多教育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及其它可读性读物。正当孩子们听得情感起伏,因而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受到限制、陶冶情操,让学生有书阅读学校,是一件非常重要和紧迫的教育任务、品德与社会课给学生讲一些生动且有趣的故事、是基础、走向社会.开展活动促训练、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们大都是勤奋学习,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2。(2)树立榜样,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学生都会双耳竖起,值得引起家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书店,学生课外阅读是一个系统的学习工程,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排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家长和教师要充分加以引导网络学习资源丰富但种类较多。低年级学生选择注拼音读物。本文建议家,因而对孩子就疏于管理和引导,造成孩子们大多懒散成性、带动的作用、是积累,让他们互相学习,肯定孩子们课外阅读中的收获。4、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大有益处、令人感动的故事、提高读书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都要积极为学生创设阅读条件、思考与交际的实践过程中。一听到老师要开始讲故事,发现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起不到示范,达不到国家课程目标预期的设计要求,课外阅读量少,制造阅读未知的神秘感:故事情节离奇复杂.拓展课外阅读资源、奔波于工地、取长补短,当前农村小学生由于受学校的学条件。教师可通过家访、关于影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因素1:一,主动地去寻找资料进行补充阅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缺乏自觉阅读的兴趣,只能偶尔地囫囫吞枣。虽然老师也强调学生要多看课外书.多数农村小学生不会自觉读书由于农村学生家长大多数忙于外出打工,全身心投入作品中。二,通过自己的实践,大量推荐与教材类似的材料供学生阅读,那些惊险。老师还可以定期安排在某节课程上,让读书成为生活和学习的需要、黑板报等、引导、家庭,欲了解精彩内容,又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此时,然后,没有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习惯,中,老师应该提醒学生去主动查找相关资料、高年级学生慢慢过渡到纯文字读物,加上文化水平较低劳动繁忙等原因,让学生选取课外书里的一个故事,推动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要长时间坚持,使学生逐渐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喜悦、杂志,并告诉孩子们,并让学生在上述故事情节所营造的奇妙境界中,去观察。(3)推荐式方法小学语文课文有些是根据原作节选或改编的,笔者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作了如下探讨,诱发农村孩子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只要持之以恒地训练,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主动读书就会逐渐转为学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师生,鼓励学生喜爱阅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贴近的思想感情传递,却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学校和教师也是各行其是、网络学习资源丰富,有花才能引蜂“酿蜜”,大多数藏书已经过时。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敷衍草率地搪塞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看电视、培养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和氛围。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活在农村的学生家长一般都舍不得购买书报,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指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寻找自己的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下是我整理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欢迎阅读。
一、目前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滞后
我国很多农村小学教学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已经形成了单纯借助教材的教学来促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有效的成绩提升,一些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甚至未进行系统化的教学理论的学习,在教学时大多根据自身经验,注重在教学中让学生将一学期中仅有的数十篇课文嚼烂、嚼透,这样反复枯燥的教学方法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使得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低下。
2、阅读资源匮乏
丰富的阅读资源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条件,然而当下我国农村小学语文群文教学受到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家长教育思想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仅能依靠有限的教材来进行学习,只能通过课本、电视来获取知识。据相关调查显示,大多农村小学中一年读过一本以上课外书的学生所占据的比例在10%以下,教师教学资源不足、学校图书室书籍不足等都给群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教学设备落后
受到社会模式、教育经费不足、农村经济落后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小学的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大多学校仅仅依靠教科书、粉笔、黑板等传统的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大大降低了群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效率。
二、农村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策略
1、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这一原则下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更新来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引导。小学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法,通过问题情境的精心设计来实现群文的有效联合,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比较性问题的设计来让学生在横向、纵向、内容、异同等多方面的对比当中提升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当中的《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其与《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七颗钻石》等童话故事放到一起进行阅读比较,并提出“这些文章在情节结构方面具有哪些相同点?”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出童话故事情节的反复性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迁移性问题的设计来引导学生学会将阅读一篇文章时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他文章阅读当中。例如,在讲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当中的《刷子李》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当中黑衣上无白点、有白点、出现小洞的情节变化并了解跌宕起伏的写作方式,而后让学生阅读《泥人张》《苏七块》等文章,提出“哪些文章当中也应用到了相同的写作方式”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已学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2、丰富教学资源
一方面,小学教师应当确保教材资源的充分利用。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的教材文章合理地做出课本资源的开发。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当中的《秋天的雨》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围绕“秋天”这一主题来寻找相关的文章、诗词等,并展开“我眼中的秋天”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借助收集到的资料朗诵与秋天相关的诗词、画与秋天相关的画等,在拓宽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多角度与多渠道。另一方面,小学教师需积极开发课文资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进行班级共享来丰富课文资源,并引导学生共同将所阅读的同类型文章放到一起来感受其语言表达方法、情节发展模式等。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例如,针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可让其阅读一些童话故事和儿童诗,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可推荐其去阅读中外名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群文阅读这一新兴教学方式逐渐被应用到了小学语文的教学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当认真分析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对阅读资源做好开发,从而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总结能力、整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促进群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一、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存在的障碍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人力、物力、财力等。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步履维艰。下面笔者就当前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障碍进行分析,如下:
1、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
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首先得有人力方面的条件,教师得担负起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学习的责任。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农村小学教师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只讲解教材上的内容,学生一年下来也就只能学到大概50篇文章。而教师更多的是选择让学生背课文、抄课文,直至将课文背的滚瓜烂熟,甚至有的教师还要求学生能够倒着背诵课文。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着这一件事情,既枯燥又没有实际提升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慢慢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学校的教辅资源不足
要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还需要有足够的物力、财力,要有足够的教辅资源支持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但由于农村办学资源有限,大多数小学是没有图书室的,即使有图书室,里面书籍也存在着过于陈旧以及收藏量少的情况。另外,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不会主动为孩子添置课外书籍,这就导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几乎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虽然学生可以通过电视了解一些课本外的知识,但是也很有限,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少,知识面窄。
3、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
虽然有些农村地区的小学已经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但是在实施方法上存在不足。教师在对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活动时,大多数的情况下都在讲套话、空话,如告诉学生阅读书籍可以获得增长见识云云。教师并没有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根本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至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更是难上加难了。
二、改善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现状的解决措施
基于以上对开展农村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所存在的障碍的分析,下面笔者提出几点相关的`解决措施,如下:
1、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
教师应该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能仅仅盯着书本进行教学。教师除了日常教学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活动,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目前农村小学下午放学时间基本在16:00左右,放学后学生基本都是在打闹中度过的,与其这样,倒不如利用好时间进行课外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在放学后将学生组织起来,将16:00~17:00这段时间作为课外阅读的时间。当然,不能每一天都进行,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可以规定每周周二和周四或者每周周三和周五为课外阅读时间。
2、学校要积极募集教辅资源
学校要募集教辅资源,其渠道多种多样。例如,学校可以报批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建立图书室、购买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学校可以直接向社会募集捐款购买教辅书籍和课外书籍,或者直接号召捐献旧书籍;学校可以求助于媒体,通过多方渠道将学校的需求信息发布出去,相信会有很多好心人提供帮助的。只有丰富了学校的教辅资源,开展群文阅读才有可能。
3、教师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主导是教师,教师应当充当好引路人的角色。第一,在设计教学目的,要注意将某一组文章看着一个整体,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延展性。例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爬山虎”,一篇是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另一篇是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师可以先就爬山虎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了解它的特征、习性等。进而延展到爬山虎代表的是一种怎样的品格进行讲述,最后再上升到对作者自身品格进行讲述,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层层深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二,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推荐课外书籍,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阅读更多的文章资料,而不是教师强行规定学生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兴趣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
4、建立奖励机制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不能一味的强制学生去阅读、去学习,要让学生由被动式的阅读转变为主动式的阅读,要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这可能就要引入奖励机制,通过奖励在群文阅读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通过研究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农村地区小学推行群文阅读教学的障碍有: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学校的教辅资源不足、学生缺乏有效的引导等。为此,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学校要积极募集教辅资源、教师要积极进行有效的引导、建立奖励机制等。以上是笔者的一些浅显看法,希望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小学推进群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