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岩溶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关于岩溶的论文的参考文献

古岩溶研究中,改造与建造是最主要的基础问题。岩溶作用的过程综合反映在岩溶改造与过程,两者伴生匹配关系集中在其时空组合上,其中的岩溶成矿建造和深岩溶是关键问题之一。对岩溶成岩成矿作用及其理论的提出,将起巨大作用。

古岩溶中的成岩成矿作用和深岩溶作用,较充分体现岩溶水性质转化、运动特征和过程,是地质、气候、水文、岩溶等宏观环境,以及封闭度、温压条件、酸碱度、氧逸度、水和气体、固态物质成分性质等微观物理化学条件的综合平衡和反映,也是岩石、大气、水和生物这四大圈层协调运动,在不同时空、不同深度环境体现碳循环的踪迹和效应。

古岩溶建造和深岩溶作用中的古温度、同位素地球化学,在岩(矿)石成分、结构构造、类型、组合特征和各种存在形式或包裹(岩)体、重结晶的形成、演变标志,揭示岩溶水循环过程和相关环境条件,是论证岩溶作用及其过程的依据,作为成生关系和岩溶发育、演变的有力论据,也是地壳运动在成岩成矿的形成演变或深岩溶发展过程的轨迹之一。

地质作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而岩溶作用是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岩溶现象系列中,除古形态和建造、深岩溶外,古岩溶洞穴系统、古岩溶水文网和岩溶地球化学、生物岩溶等,都是古岩溶形态和组成诸多问题中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协调研究这些问题,才能较全面认识和理解岩溶作用、岩溶发育规律及历史。岩溶作用及其过程,都通过古今岩溶现象真实地记录了地壳运动的踪迹。通过岩溶古环境的重建,不同地区不同岩溶期古岩溶资料的积累,反映源于地壳运动的其他地质历史记录,表明碳循环在古今岩溶作用中都起过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自强,林玉石,张美良,等.桂林岩溶与地质构造.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林玉石,邓自强,刘功余,等.桂林岩溶建造的相分析.广西地质,1987,1(6):57~65

[3]张美良,林玉石,邓自强.桂林白垩纪(古)岩溶形态研究.见:岩溶与人类生存、环境、资源和灾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4~110

[4]张美良,林玉石,邓自强.论古岩溶建造——以桂林岩溶区为例.见:岩溶与人类生存、环境、资源和灾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1~97

蒋忠诚,覃小群,劳文科,唐建生,邓艳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 541004)

摘要:广西马山弄拉与平果龙何都是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但前者森林已经恢复,后者石漠化仍比较严重。所以,两地的表层岩溶水资源及其动态存在显著差异,弄拉表层岩溶水资源丰富,泉水动态稳定;龙何表层岩溶水为季节性资源,泉水动态不稳定。不同环境的表层岩溶水,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先查明表层岩溶水资源特征及其环境状况,再因地制宜选取表层岩溶水引蓄和利用方式是其基本经验。发展水源林,增加环境对表层岩溶水的调蓄能力是解决峰丛岩溶山区缺水问题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表层岩溶水;地质调查;岩溶水开发;弄拉;龙何

岩溶峰丛山区是我国西南最典型的岩溶地区,其地下河深埋,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分散居住的农民难以利用,导致居民饮用水困难。缺水是该地区居民面临众多严重问题的主要矛盾。因缺水,土地生产率低,群众生活条件差,导致贫困;由于贫困,当地居民过度垦荒和砍伐,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缺水—贫困—石漠化”恶性循环,成为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表层岩溶水主要是储存于表层岩溶带的地下水。表层岩溶泉水的普遍分布是西南岩溶峰丛山区居民历史上聚集和繁衍的重要条件。由于表层岩溶水位置高,开发利用便利,也为当前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当地贫困居民缺水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森林的破坏,石漠化加剧,环境调蓄表层水的功能减弱,水土流失速度加快,泉水衰减、水质恶化,大多数表层岩溶水只有在大暴雨期间才形成超渗产流,以表层岩溶泉水的形式流出地表。旱季,表层岩溶泉水普遍断流,从而使得当地居民普遍丧失原有的饮用水供水条件,存在严重的干旱缺水问题。因此,探索生态环境对表层岩溶水的调蓄功能和途径,重建表层岩溶水对居民供水的生态水文环境,对于解决西南岩溶峰丛山区的干旱缺水问题,促进其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广西马山弄拉表层岩溶水的调查与开发

2000~2001年,对弄拉屯开展了1:5万的详细水文地质调查,查明了岩溶地质条件和表层岩溶水的发育规律和泉水的分布,建立了兰电堂表层岩溶泉监测站,2003年后又加强了自动化监测。

弄拉的岩溶地质条件

弄拉地理坐标为108°19′E,23°19′N,是典型的峰丛岩溶地貌,主要由弄拉和弄团两个峰丛洼地构成。共有连座的石峰25座,海拔600~740m,石峰高峻、陡峭,占地80%,坡度一般在50°以上。洼地深嵌于石峰之间,峰洼高差120~260m,最低高程410m,共占地约20%,洼地底部有深的漏斗消水。

弄拉出露的地层为泥盆系东岗岭组中段(D2d2),岩性比较复杂,以含泥硅质的白云岩为主,兰电堂附近有纯的灰岩,西南角有纯白云岩出露,弄团西北部山坡为白云岩夹钙质页岩,区内一些地点的裂隙中还充填有红色角砾等。

地质构造属于广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为大明山背斜核部的西北端。区内构造比较平缓,绝大多数岩层倾角小于5°。新构造运动时期,地壳掀斜性抬升,抬升量北部大于南部。

弄拉地势较高,处于北面的红水河流域和南部右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属于右江流域。缺乏地表排水网,受地壳掀斜性抬升的影响,水流主要通过洼地中的落水洞及岩溶管道排入南面的古零河(图1)。

图1 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水系统剖面结构

表层带岩溶泉水系统

通过在弄拉范围内开展表层岩溶带的详细调查,发现表层岩溶带厚度可达10m,广泛分布于峰顶、垭口和峰麓地带,涵养了表层岩溶水,发育表层岩溶泉11个,为主要的饮用水源。对其中三个不同环境(森林环境、灌木环境、石漠化环境)的泉进行水质水量动态监测,结果表明表层岩溶泉水量一般不大,常在旱季断流,只有森林环境才长年不断。这一工作和认识对涵养和开发表层岩溶水解决峰丛山区居民的饮水具有重要意义。

弄拉兰电堂泉是森林环境下的表层岩溶泉(图2),它的补给范围很少,主要为鸡蛋堡山峰及大山山峰的北面部分,总面积约,全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茂密次生林。表层岩溶泉的出露条件有二,一是地貌部位为山峰向垭口的转折部位;二是白云岩与石灰岩交界。

兰电堂泉的水循环主要为表层岩溶带水浅循环,即雨水-入渗至表层岩溶带-表层岩溶泉。泉水出露后又排入洼地中,加入到峰丛洼地岩溶水系统中。峰丛洼地地下水循环的格局为:洼地汇水-落水洞-岩溶地下水-饱水带泉。

图2 弄拉兰电堂表层岩溶泉出露位置

表层岩溶泉水资源

弄拉的表层岩溶泉一般流量不大,且动态变化大,多数雨季有水,冬季断流。但随着森林的恢复,水流量增加且趋向动态稳定。以兰电堂表层泉为例,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季节性泉;随着封山育林,泉流量已常年不断,成为常流泉。年流量可达2万多 m3(表1),成为当地宝贵的饮用水水源。

表1 2000年弄拉兰电堂表层岩溶泉流量和降雨量情况统计

弄拉表层岩溶水的动态总体与降雨动态一致,洪峰出现在5~6月份,枯水位出现在冬季末,并且随着大暴雨的出现,水位迅速上升,表明表层岩溶带对降雨的调蓄有一定限度。表层岩溶带调蓄水的能力虽然相对于岩溶地下河水系统来说要小得多,但如果植被覆盖条件好,调蓄能力也很强,尤其对中小雨水的调蓄意义很大。它不但能够使雨水保存在岩溶水系统中很长时间且泉水常流不断,并可使小的降雨在泉水动态中没有反应(图3)。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月份虽然降雨量较大,反而泉水流量较少。

图3 泉水水位对降雨的响应变化过程曲线

表层岩溶泉水的开发

表层岩溶泉流量较少,因此,开发表层岩溶泉,要建设水柜蓄水配套工程。1999年以前,当地居民就已在兰电堂的一个表层岩溶泉引水,引到一个封闭的水柜储存作为该村的主要饮用水源。还在下弄拉和弄团结合其附近的表层岩溶泉,修建3个大水柜,集水用于饮用和灌溉。

但由于表层岩溶泉的流路比较分散,常常有几个出水点,所以某一个泉水的流量较小,以前开发的兰电堂泉就如此,以至于不能满足当地的水量需要。对此,开发表层岩溶水就要进行表层岩溶水的补、径、排条件调查,查明其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兴建一些小的水利工程,将分散的表层岩溶水截留和归并集水,以增加了泉水的水量。虽然兰电堂泉补给区范围仅约,但通过截留和归并到水柜蓄水,可保持水柜蓄水1000多m3,供全村人饮用有余。

取得的效益

整个弄拉屯全靠表层岩溶泉供水饮用,4个表层岩溶泉-水柜解决了130人的饮用水问题,而且均是自来水,其中兰电堂泉解决了106人。而且,作为主要的灌溉水源,发展了金银花、柑橘、柿子、旱藕等药材、果树和经济作物,还建立了苗圃。弄拉年人均收入4000多元,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0%,成为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典型样板。

主要经验

我国南方地下水位深埋的峰丛岩溶山区开发表层岩溶水具有重要的供水意义。这不是因为其表层岩溶带的含水量很大,而是因为表层岩溶带具有一定的调蓄功能,能够形成表层岩溶泉。表层岩溶带调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量上的调蓄,增加入渗补给量;二是岩溶水流过程的调蓄,即通过复杂的表层岩溶系统延缓降雨后雨水在岩溶水系统停留的时间,使旱季也有水流。这就要发展生态,特别是森林植被,来增强表层岩溶带的调蓄水资源的能力。兰电堂表层岩溶泉就是由于鸡蛋堡森林茂密,所以泉水四季长流不断。因此,发展水源林对表层岩溶水的开发非常重要。

表层岩溶水一般水量不大,在冬季水量更小,需要人工调蓄才能满足人饮用水的要求。其有效的方法有二:一是将分散的表层岩溶水截留和归并,增加水的出流量;二是与水柜蓄水结合起来,形成集中供水。

2 广西平果果化龙何屯表层岩溶水的调查与开发

2001年8月以来开展1∶1万的水文地质调查20km2,查明了工作区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分布特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分布特征,将工作区内的岩溶地下水划分为龙槐、龙船和龙何三个岩溶地下水系统,并将各个岩溶地下水系统进一步划分为饱水带地下水子系统和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子系统。对各系统岩溶地下水的天然资源量和水质进行了初步计算和评价。对3处有代表性的表层岩溶带泉(布洋1号、布洋2号和龙何下)进行长期动态观测,建立了气象观测站1个,取得了22个月的观测资料,并对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可采资源量进行了计算。

岩溶地质条件

龙何屯位于广西平果县果化镇210°方向约5km处,面积20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年平均气温为~℃,多年年平均降雨量,日平均湿度为。根据多年月平均降雨量分配,5~9月为丰水期,12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4月、10月、11月为平水期。这种春雨不足、夏雨暴涝、秋雨剧减、冬雨稀少的特点,造成区内虽然降雨量丰富,但由于分配不均,往往给该地区带来旱涝交加的结果。

该工作区属于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峰丛洼地由众多高低错落的锥状连座尖峭山峰与其间形态各异的多边形封闭洼地组成(当地居民称为“弄”),全屯共有35个弄。洼地底部标高150~400m不等,峰顶标高可达500多m。

区内植被发育不好,植被覆盖率小于1%,在岩石裸露的峰丛上主要生长着一种耐旱速生树种——砍头树(又名任豆树)。

该工作区岩溶发育,岩石表层破碎,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地表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可谓“山多土少,雨多地漏”。

龙何地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有石炭系上统(C3)和二叠系下统(P1),局部出露有二叠系上统(P2)和三叠系下统(T1)。石炭系上统为厚层块状灰岩、燧石灰岩,夹硅质岩,厚0~463m。二叠系下统栖霞阶为中—厚层状灰岩,局部夹泥质灰岩,厚0~219m。二叠系上统为燧石灰岩(底部为铝土岩、煤铁矿层、铁铝岩)或硅质岩夹硅质页岩,厚19~376m。三叠系下统为页岩、砂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或硅质页岩,部分地区为泥质条带灰岩,厚层鲕状灰岩,厚83~116m。

龙何地区在区域构造上位于龙味背斜北翼,区域上北西向断裂发育。工作区内有F1断裂发育,走向310°,倾向40°,倾角82°。断裂破碎带宽2~3m不等,为钙泥质或方解石充填胶结。

岩溶水文地质特征

区内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是大气降水,补给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裂隙等以面状分散的形式补给表层岩溶带岩溶地下水;二是通过落水洞、深大溶隙、溶井等以集中注入的形式直接补给饱水带岩溶地下水(图4)。

图4 果化示范区岩溶水剖面及概念模型

岩溶水在表层岩溶带以分散的裂隙流为主要形式,而在饱水带则以集中的管道流为主要形式。

区内表层岩溶带主要由溶沟、溶槽、浅部溶隙、溶孔、溶穴、溶痕及石芽等个体形态组合而成。其总体形态为不规则的强岩溶岩体呈片状或带状分布于地表面附近浅层。表层岩溶带发育深度大多有1~3m不等,局部深度可达~7m。

表层岩溶带水文地质结构如下:

(1)由溶沟、溶槽、浅部溶隙、溶孔、溶穴、溶痕等个体形态构成其含水、蓄水空间;

(2)表层岩溶带底界无明显的隔水层,由相对完整的可溶岩带构成局部隔(阻)水底界;

(3)由裸露区表层岩溶带和覆盖区表层岩溶带分别构成单一结构型和复合结构型(表层岩溶带-土层-植被)表层岩溶带水位地质系统;

(4)由汇流状和片流状水动力条件类型的表层岩溶带,分别构成表层岩溶带泉域系统和以潜流形式补给下层饱水带管道的分散径流的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系统;

(5)表层岩溶带与其下部饱水带之间,具有一定厚度岩溶弱发育带,常具有双层水位现象。

表层岩溶带岩溶水流量动态特征及水化学特征

根据2002年3月~12月对布洋1号、龙何下泉的长期观测资料,区内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流量动态特征见表2及图5、图6。

表2 龙何屯岩溶带泉观测点动态特征统计表

图5 布洋1号泉流量动态变化图

图6 龙何下泉流量动态变化图

由表2及图5、图6可以看出:

(1)泉水流量大小了取决于表岩溶带的发育程度,汇水面积、汇水区的生态植被条件及土壤等诸多因素;

(2)两泉均出现断流情况,说明表层岩溶带水的流量有动态不稳定的特征。最小泉流量与最大泉流量之间相差较大,说明流量变化幅度较大的特征;

(3)龙何地区表层带岩溶泉的动态对降水反映灵敏滞后时间短,具有同步变化的特征。流量峰值与降水峰值一般同一天出现,高峰持续时间短及流量变化大,曲线表现为陡直的尖峰;

(4)由图可分析出区内岩溶泉在年不同季节水量分布情况。如布洋1号泉丰水期为5~9月,水资源量占全年总量的,9~12月为枯水期,水资源量占全年总量的。

表层岩溶带水资源计算

表层岩溶带水资源总量计算

用入渗系数法对龙怀、龙何两系统表层岩溶带地下水资源总量计算(表3)。根据区内代表性岩溶泉的长期观测资料分别求得龙怀系统表层岩溶带的入渗系数为,龙何系统表层岩溶带的入渗系数为。根据监测记录,年降雨量为。

按式Q=S·P·λ计算,其中

Q——资源总量(m3);

S——汇水面积(m2);

P——年平均降雨量(m);

λ——入渗系数(无量纲)。

表3 龙怀龙何两系统水资源总量计算结果表

可开采资源量

在目前条件下,区内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只有布洋1号、龙何上及龙何下等三处泉域的地下水可以开发利用。其中布洋1号和龙何下两泉的可开采资源量根据流量动态观测资料,用排泄量法分别求得和。对龙何上泉则采用入渗系数法进行计算,入渗系数取,汇水面积为27500m2,水资源可开采量为。

表层岩溶带水资源的分布特征

(1)从时间分布上,区内不同季节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其中,5~9月为丰水期,排泄量占全年总量的;12月~次年3月为枯水期,排泄量占全年总量的占全年9%;4月、10月、11月为平水期,雨量排泄量占全年总量的(图7)。

(2)在平面上,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具有分布不连续不均匀的特征。

图7 布洋1号、龙何下泉流量年内分布图

(3)在垂向方向上,由调查结果显示,表层岩溶带泉在区内主要分布于标高300m以上的不同高程上,如龙何上泉出口标高为,布洋1号为,龙何下泉为;300m以下偶有分布,例如果化泉为。

表层岩溶水开发利用工程及效益和效果

对6处岩溶地下水(表层岩溶带地下水5处)进行了开发示范,配套修建蓄水池(柜)4个,引水主管道1666m。修建集雨水柜11个。具体分述如下:

(1)对布洋1号和龙何上的高位表层岩溶带泉采取蓄-引的技术方法进行开发示范,并配套修建水柜蓄水池3个及引水主管道1030m。解决了龙何、龙情、龙怀一带164hm2农作物的自流灌溉。

(2)对布尧村东南坡坡麓地带的散流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采取截-蓄-引的技术方法进行开发示范,解决了布尧村多户村民的饮水问题。

(3)对位于高洼地底部的龙何地下水天窗采取提-蓄-引的方式进行开发示范,将地下水提到高处,并配套修建水柜蓄水池1个及引水主管道250m,解决了龙何屯114户共530人的自流饮用水(日用水量为)及龙何洼地内(约10hm2)全部农作物的自流灌溉。

(4)在峰丛洼地与峰林平原交界地带的哽咪饱水带岩溶泉采取提-蓄-引的技术方法进行开发示范并配套修建水柜蓄水池1个及引水管道500m,解决了妙冠屯164户共805人的自流饮用水问题,日用水量为41t。

(5)在大型开口洼地(或谷地)区的龙怀村采用开挖大口井的方式对径流岩溶地下进行开发示范,解决了龙怀自然村11户共64人的饮水问题。

(6)在区内修建集雨水柜11个,水柜增加雨水的积蓄量共200m3,解决了11户共54人的饮水及少量农作物的灌溉问题。

表层水资源开发的经验

通过开展水文地质条件与开发利用条件的调查和研究,并应用上述五种表层岩溶地下水和一种岩溶管道水开发及修建集雨水柜等有效技术进行开发示范,将龙怀岩溶地下水系统原来几乎未被利用的表层岩溶带地下水的利用率提高10%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以上的实践,总结了以下一整套峰丛洼地区表层水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模式,可供类似的峰丛洼地区借鉴。

(1)在峰丛山区高位的汇流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分布区(有表层岩溶带泉出露),可引泉蓄水并通过配套的管、渠自流引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在峰丛山区坡麓地带的散流状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分布区(无表层岩溶带泉出露),通过修建截集水槽和蓄水池,截取坡面流和表层岩溶水,成本低效益明显。

(3)在高洼地底部的表层岩溶水,利用竖井、天窗等地下水天然露头修建提水站,将地下水提到高处储蓄后自流引用,效益显著。

(4)在洼地(或谷地)地下水浅埋的径流区,采用开挖大口井的方式进行开发,是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地带,应采用钻井的方式进行开发。

(5)在表层岩溶带调蓄能力低、饱水带地下水埋藏较深又无地表水的地区,通过修建集雨水柜、塘堰等积蓄雨水,以解决峰丛山区居民的饮水和部分农作物的灌溉,也不失为峰丛山区水资源开发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6)石漠化不但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加剧了表层岩溶水的漏失。因此,对于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要尽可能尽快恢复生态,发展水源林,提高表层岩溶带的水源涵养和对水循环的调蓄能力,以增大表层岩溶泉的水资源量和出流时间,提高表层岩溶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和效果。

参考文献

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工程地质队.1983.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田东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

蒋忠诚.1998.中国南方表层岩溶带的特征及形成机理.热带地理,18(4):322~323

劳文科等.2002.洛塔地区表层岩溶带基本特征及其类型划分.中国岩溶,21(1):30~33

朱远峰等.2002.西南岩溶山区典型流域水资源保护示范工程——湖南洛塔地区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示范.广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山东省水利学校.1983.地下水开发利用.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37~139

蒋忠诚等.2001.我国南方表层岩溶带及其对岩溶水的调蓄功能.中国岩溶,20(2):106~110

与月色溶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5篇优秀范文

在我们追梦的旅途中,无人能独自成功,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爱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充满信心。下面我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1

爱是什么?让多少个人来回答,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答案。天灾面前,爱就是义无反顾,爱就是视死如归;琐碎生活看,爱就是唠叨叮咛,爱就是苦口婆心……爱是我们共同期待的双眼,爱是我们一起跳动的心脏。站在每个人或平凡或神圣的岗位上,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荣耀!

我爱你,中国!爱,让中国更美丽!

也许到现在,我们仍然忘不了5·12的大地震,那一次,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付出过,或多或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那一刻,我们让全世界都看到,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民族,万众一心,共赴国难!那一刻,我们用最人性的方式,让全世界都看到,一个国家的坚韧与大爱!当我们为灾区同胞怀着同情与担心的心情时,我们也用自己真真切切的行动诠释了,爱是给予,爱是分享,当我们去爱别人时,我们的生命也就有了意义与价值。

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我们中国这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只有我们团结互助、和谐友爱,我们这个大家庭才会和睦共处、蒸蒸日上。爱是分享,爱,让中国更美丽!

武术的最高境界就是爱,用微笑与智慧点亮生命,用一颗真诚的心关爱每一个人,爱,没有敌人。南方雪灾,5·12大地震,2008北京奥运会,以及“莫拉克”台风的席卷而来,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总是冲在第一线,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及时的帮助,他们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志愿者。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爱与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也相信,今朝点燃的一定是辉煌的爱之火。一分帮助,乘以13亿就能帮灾区渡过难关!一份关爱,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亿就是中国人的脊梁!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定会更强大!

在灾难面前,爱是渡过难关强大的武器;在平常时期,爱是建设祖国持久的动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爱的源头,付出爱,传递爱,小爱就能汇聚成大爱。大爱中国从小爱做起。爱是力量,爱,让中国更美丽!

爱,包含了千万种,同样也包括责任二字。作为一个学生,有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作为班级的一份子,有没有为班级出过一点力?作为儿女,有没有体贴地孝顺父母?诸如此类,大家又有没有承担过一些责任?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能逃避的,唯有面对与承担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具有承担的勇气,也是爱的一部分。生活是一种挑战,生命是永远的希望,用自己的生命迎接了挑战,点燃了希望,坚持下去,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的承担不仅意味着承担身边的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更意味着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全心全意履行社会责任。爱国,就要做一个有责任的人。爱是承担,爱,让中国更美丽!

当“神州五号”承载着无数中国人的梦想飞向太空时,当2008北京奥运会圆满结束时,大家心中是否曾有过一种深深的自豪与骄傲?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这是一个作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是属于我们的荣耀!

荣耀来自于强大的祖国,荣耀的背后是付出与奉献,还有毅力与坚持。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将对祖国的爱转换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做一名自尊自强自信的中国人,用爱荣耀中国!爱是荣耀,爱,让中国更美丽!

真正的爱是不能被切割的,因为爱的中间是个“心”字,心,牵系着我们全部的思想与灵魂。紧要关头不放弃,绝望就会变成希望,无论何时何地,让我们时刻献出自己的爱心,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2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踏着轻快的脚步离开了。转眼间,已是初夏了,我的小学生活也要结束了。回想起六年的点点滴滴,感觉它们就像一朵朵浪花飘荡在我记忆的海洋里。其中有一件事情,至今仍令我莫名感动。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已经五年级了,爸爸妈妈还是坚持每天接送我。而那时,我们班许多同学都已是自己回家了。他们将书包往肩上一甩,神气活现的对我说bye-bye的样子,真是叫人嫉妒。于是,我试探性的问妈妈:“我是不是也可以自己回家?”可妈妈连眼皮都没眨一下就断然回绝道:“不行,绝对不可能!”

这个回答是在我意料之中的。所以,我也没有再多加争取和辩解,只是在心中不服气地想:你总不能永远不让我独自走吧?总有一天,我会独立的!

半学期后……

一天晚上,爸爸妈妈把我叫到他们的卧室,问了我许多关于交通的问题。问题并不难,但是他们那严肃的神情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

问完后,妈妈还是放心不下,继续对我说,:“过马路要小心,一定要走红路灯;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好啦好啦,我知道啦!”我不耐烦地说。心里想:真是烦死了,人家耳朵都快听出茧来了。

第二天,我终于独自走在了回家的路上。快乐、兴奋,夹杂这一丝丝紧张。但我一路上都昂首挺胸。摆脱了妈妈搀扶的手,我感觉是那样的自由与自豪。快乐得像一只离笼的小鸟……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起初的新鲜劲儿渐渐消失了……

突然有一天,我走在人流如织的回家路上时,竟生出了无比的孤独感。以前,放学后,我和妈妈并肩走着,有说有笑。而如今,陪伴着我的只有那孤独的身影……

在这天的孤独中我终于明白了:我虽然能摆脱父母的手,却永远也摆脱不了他们的爱。无论我长得有多高,思想有多么成熟,父母的爱永远伴随着我。拥有这种爱,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相反,它却是幸运和幸福的。我应该永远珍惜和珍视这种爱。

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3

关爱,就是关心爱护。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需要关爱。

那一天傍晚天空乌云密布,下着倾盆大雨,时不时天上还会传来“轰隆隆”的雷声。我埋着头,打着一把伞走向公交站。我一边看手表,一边看看公交车有没有来。突然,我看见对面有一个大概五、六岁的小女孩,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雨中,她全身都淋湿了,身边没有其他人,也没有雨伞,在那一动不动。

她是不是迷路了?她在等她的爸爸妈妈吗?还是……一连串的疑问浮现在我的脑中,我想:她现在是不是很害怕啊?一个人在雨中站了好像挺久了吧!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再淋雨会生病的!没再多想,我从斑马线那疾步走到小女孩身旁,把伞偏向她的身子。她很快她起头看着我,原本有一丝惊喜的眼神黯淡下来,她又低下头。我捕捉到了这一个小细节,蹲下身子,亲切地队小女孩说:“小妹妹,你是在等人吗?”小女孩沉默着,或许她觉得我是坏人吧!“你不要害怕,姐姐是来帮助你的,不是坏人哦!”我接着对她说。她又沉默了一会儿,慢慢地抬起头,嗫嚅地对我说:“我……我和妈妈走丢了,我好害怕,我想要回家。”小女孩话音刚落,我就看见公交车缓缓地向公交站驶来。这时,我犹豫了,我该送小妹妹回家,还是自己先离开。既然我说是来帮助小妹妹的,那就先把小妹妹送回她家吧!“你的家在哪里啊?姐姐送你回家吧。”我说。小妹妹告诉我她家的地址,我在脑子里想了想去她家的线路,随后牵起小妹妹的手,走在去往她家的路上。

十几分钟后,小妹妹和我在一栋楼房下停下脚步,她欢喜地抬起头,露出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对我说:“姐姐,谢谢你送我回家,我先上去喽!”我也淡淡的笑了,因为被人感谢还有点不好意思呢!

我默默地目送她走上去,才转过身,走回原来我等公交车的那个公交站。一路上,我的心情很愉快,边走着还边哼着一首首小曲。

人人都需要别人的关爱、帮助,我们也要学会关爱他人。世界上多一点关爱,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4

那一夜的雪花,飘落一地银色的月光,皎洁如初。父亲的印象被定格在雪月间。 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总是高大而又威严,他是不苟言笑的一个人,他的皮肤从年头至年尾都是黑黝黝的,过度的风吹日晒使他的脸上出现了本不属于他这个年纪的深深“沟壑”,他的声音大部分时间都是略显沙哑而又粗犷的,略高些便会给人以要发怒的感觉。对于童年的我,父亲的形象远没有母亲来得温柔亲切。

幼时对父亲的记忆似乎只是局限于“严厉”二字,他会因为我犯了错而训斥我,会因我的一时骄傲而教育我,他好像只会板着脸,用他那粗犷的嗓音同人说话,没一点柔情。

直至长大后,我才发现,原来父亲并不只有那冷硬的一面,也有他慈和的一面:爱子的他,倒显出几分可爱。大约在十一岁时,正值年假,家家户户都置办好了年货,就等着三十晚上的欢庆。那一天,早上一起来,便觉得冷,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屋顶上,马路边尽是一片雪白。天空中仍飘洒着片片飞雪,那种美丽是无与伦比的,美得不能用我这平淡的语言来形容。一切是那么清新却又有着别样的暖意,树梢上、树冠上,随处可见厚厚的积雪,方懂得何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今天是一年的初雪,弄点雪在手上搓搓,才不会生冻疮。”父亲叮嘱了我一句,便匆匆出去了。在这大雪纷飞的日子,他还要出去工作。我幼小的心里,说不出是伤感、不舍,还是失落。

中午,父亲打来电话,我小心翼翼地问,晚上回来陪我出去玩雪好吗?声音小得连自己都听不见。电话那头却很快传来了粗犷却又爽朗的答应声。我真说不出那时的惊喜与欢悦,比吃了辣子还暖。一个下午,我便只是坐在窗前痴痴地等、痴痴地望,既望雪,又望那雪中归来的人儿。黄昏很快降临了,雪却已不下了。熟悉的身影在眼里出现,我慌忙离了座位,麻利地开了门。

终于盼到了,我牵着父亲的手,极快地下了楼,那双大手的温度远比想象的还要暖。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雪地里,积雪融了些许,不再那么深厚,却依然雪白无瑕,映衬出一份别样的纯洁与净白,尽管清冷,却因有了父亲的陪伴而暖了许多。

“今天,用手搓了雪吗?”父亲粗犷的嗓音在背后响起,却是那样温暖柔和,没有往日的威严。我停滞了一会儿,舔了舔干燥的唇:“没,没有。”我不由自主地说出这句话,尽管白天已搓了许多遍。父亲弯下腰,用手抓了些许雪,将我的小手抓住,不住地搓了起来,雪的冰冷与父亲手掌的温暖交替重合着,却不似白天自己搓时那般寒冷。父亲弯下腰又抓了把雪,直搓得两个人的手都被冻红,没了温度,只有冷冷的水从手间一滴滴向下落,很快又浸入了雪间,消失不见。月光静静地被播洒,我分明清晰地看见,月下,一双黑红的大手,一双粉红的小手,却透着无限的暖意。父亲轻声地问着:“还冷吗?”“不冷了。”我很快地答道,尽管小手仍不见一丝暖,心里却已是来年的春天。此时,一种叫爱的东西,在我的心底植根。

月色洒满大地,皑皑的白雪显得更加洁丽美好,一地银色,皎洁如初。我终于明白,父亲的每一声训斥、每一次打击是为什么;父亲在日 晒 风吹下工作是为什么;父亲不苟言笑,指出我的错误是为什么;父亲在每年的第一场雪后为我的手搓雪是为什么……父亲有太多的辛劳,是他的威严与辛劳填充了我丰衣足食的童年,奠定着生命的基础,进而影响着我,乃至我的一生。

月色溶溶,静坐窗前,期盼下一场大雪的到来,耳畔已听得雪花落地之声,只盼着那茫茫大地,将我心中的那份爱与暖,延续到永远。

有关于爱的800字议论文5

爱,是一种感悟,一种心境,一种行动……让我们伸出双手,抓住那来之不易的幸福。

在爱的天国里,住着许多“爱心天使”,我,就是其中一个,名字叫做:“爱凝”天使。这一天,爱心天国的首领——“爱平”天使,交给我了一个任务:去人间,让没有“爱”的地方充满“爱”。我接到这个任务后,立即坐着“爱心碰碰车”去往人间,同时,我还带上了“爱心”粉。

来到人间,我刚好发现有两个妇女在对骂,仔细一听,原来是因为一个妇女拿了另一个买菜妇女一根黄瓜,而那个妇女却不承认,于是,她们就吵起来了,对骂声中还夹杂着骂人的字眼,这真令我心寒,没想到在我们“爱心天使”的管辖范围之内,居然还有人因为这一点儿小事就伤了和气,哎!可是,最令我心寒的是,旁边围着许多人,可来劝架的——却没有一个人……她们两个越吵越凶,我急忙拿出“爱心”粉,洒向空中,嘴里念着口诀:“爱心无价,真爱永恒!”顿时,人们怔了一下,随即,那个拿菜的人把菜放回了原处,还向卖菜的人连声道歉,卖菜的人也连声说:“没关系,没关系!”旁边的人纷纷感叹,再也没有以前那么“冷漠”了。顿时,这里充满了浓浓的爱,我的任务完成了,于是,我微笑着悄悄地回到了天国,按规矩,我要在所有的“爱心天使”面前汇报任务情况,我把整件事叙述给大家,他(她)们听后,全都沉默了,不知是在反思还是……

“铃铃铃……”下课铃声响了起来,一节作文课结束了,我的思绪也回到了现实,此刻,我沉思了:人世间,难道真的充满“爱”了吗?

我不在说什么,只是,笔尖一颤,写下了这个故事,此刻,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在想什么呢?

爱,是一种说不出的感觉;爱,是随手可以触摸的东西;爱,是幸福的起源;爱,总与我们擦肩而过,而此刻的你,感受到了吗?

我笃定地以为此生是永远也不会走出故乡的月色了。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听起来可能十分可笑,就像痴人说梦,但是真的对于故乡,我始终就是一个痴人,一个痴迷的人,尤其是对于故乡的月色,我简直从虔诚甚而至于顶礼膜拜了。 故乡的月色好像就是牛奶一般,滋润着我们的身心。在我的童年的无数个夜晚高挂着,只要是有月色的夜晚,我的心情就会出奇得好。和兄弟姐妹们沿着月色照耀的小院在春日的飘洒着花香的晚上,倚在妈妈腰上听她给我们倾倒像月色一样永远也讲不完的陈年旧事,然后在脉脉的月色中进入被故事熏染的梦乡。夏日炎热的前半夜我总会难耐燥热,在场院上缠着父亲给我讲《隋唐演义》和《说岳全传》,于是秦琼、岳飞那些闪着 历史 光泽的英雄就在月色中进入我的稚嫩的思想和血液。秋夜的高远旷阔中,月色为我们打着亮晶晶的灯火,我们成群结队在地上扇纸牌赶铁箍,把多少幼年的欢乐和幸福流淌在月色依稀的良宵。冬日的月夜,我们在雪花满地的寂静中,吹一支短笛,抒发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对春天的希冀。 故乡的月色十分懂得人们的心思,就像人们亲密无间的手足。小孩子走夜路回家,月色十分担心孩子们害怕,就亮盏盏得把月辉孤注一掷地释放出来,把山间的小路照耀得就像一条银色的彩练,傍晚放学回家的孩子们就不再恐怖野兽的号叫了。因为那些山上的狼和狐是相当害怕明亮的月色的,月色只要在大山的上空朗照,它们就不敢轻易出来。还有故乡的月色就好比是乡下的月下老人,只要有机会,它就会把山里的姑娘装扮得更漂亮妩媚,因此那些渴望与梦中情人相会的姑娘就会专门选择月色溶溶的夜晚来展示自己的袅娜。仿佛就像有邪魔的力量,月色下的姑娘总是那般娇媚和俏丽,那明眸善睐的湖水一样波光粼粼的眼神,那款款如风的细碎步态,那盛放着无限魅惑和笑意的酒窝,总是把乡下小伙的扑扑乱跳的心儿偷去,在月色流苏的皎洁的夜晚平添几分对幸福和爱卿的几多畅想和渴求,终于在月亮钻入云层的当儿,在厚厚的玉米垛上小伙儿用手握住了姑娘的温软的手儿,触摸到了平生第一次幸福的悸动,在神圣的月辉下收获爱情的琼浆和美酒。我们那时作为小屁孩是经常见到小伙姑娘在月亮升起的夜晚人约黄昏后谈情说爱逐步走到一起的,所以也就固执地以为月色是抒情的一位高手,成就了多少乡间的甜美爱情。 故乡的月色还是一位忠实的卫士,护佑着乡村的田园和庄稼。只要在月明星稀的夜晚,只要有忠诚的月色守护,庄稼地里的庄稼就不会被不劳而获的贼偷取。而如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月色有几晚上因为云层遮挡没有出来,那些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的贼就会趁浓黑的夜色,钻进地里把勤快人家的散发着五谷清香的苞谷或者豆角偷去。等第二天主人来到地里看到失窃的场面,就会大骂贼人的不道德,就会埋怨天公不作美昨晚怎么就没有月色,为月色的缺失惋惜。而往往在这时,身边的老伯就会笑吟吟地回答,昨晚不是月色被云层遮住,而是正直月初月牙儿还没有生出来,如果一旦生出来,即便就是一勾残月,贼人也不敢下手的。也许是村庄里发生了失窃的事情令月色更加谨慎了,后来很少发生庄稼被贼人偷的事情,还有秋日里晾晒在打谷场上的码成山的粮食,几乎没有发生丢失的事情。我们就为月色的执着和敬业而感喟,在人们都沉沉熟睡的夜晚,月色牺牲了多少休息啊,要不是疲惫使然,它也不会在一个月里就快速地憔悴的,那是将自己的青春和活力都铆足了劲奉献才导致的结果啊,这样一来我就不禁为月色的无私精神而肃然起敬。 当天空开始变得深邃高远,这就意味着,秋天来了。 既便不是秋高气爽的日子,却也别有一番风味。比如乡下秋收后的原野,收割后的麦子、胡麻、荞麦、糜子……打成捆全码在了野地里,如分娩后的母亲守护着怀里的婴儿,甜蜜、幸福、安祥;乡下的秋雨,滴滴答答,静静的落在即将枯萎的叶子上,错落有致,如琴弦上跳动的音符。有时,天是灰的,却不阴霾。即使觉得似乎暗沉沉的,却又令人神清气爽。头顶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手挥红纱巾哼着山歌的姑娘……都是天地间最温暖和谐的画面。 我的故乡在豫东大平原的旷野上,那也是一座小村庄,民风淳朴,老乡们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村口大榆树顶上偷偷爬出来的那轮金黄的圆月,早已成了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那片湛蓝深邃的碧空中,嵌着一轮满月儿,似洗镜般明朗,又如掩纱般朦胧;白露暖空素月流天,白色的露气朦胧弥漫,乡村沉浸在柔和的银光里,安宁而静谧,实实一幅写意画中的神品。 不时有犬吠之声从远处传来,夹杂几声娘喊娃儿回家吃饭的声音,也是在这柔柔的月光里拖着长长的尾音,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味,让人回味。你可坐在门前的那段矮墙边,也可在河畔上,听密集的蝉歌、如潮的蛙鸣和秋虫的机杼声。这些声响的罅隙间,有着最深沉的安静。 在苍茫的月下,那声音如临波微步的仙子弹奏的合声,优美而神秘,你会生出一种宁静平和的心境,去体味万物生命的那种灵性。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我们都是乡间月色浸泡过的孩子。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是月亮的节日。记得那是多年前的一个中秋节,妈妈在大院里给我们过节,带着我们一起祭拜月亮。她给我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我那时应该是五六岁的样子。妈妈算是一位面塑的民间艺人,她给我们几个孩子做月饼,同时要供奉天宫里的嫦娥。 妈妈说,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因偷吃了王母娘娘长生不老的仙药,就变成月精住进月亮里了。后来,被王母娘娘发现,一怒之下,将她变成了癞蛤蟆,打入广寒宫罚做捣药的苦工,与她的爱人后羿永世不得相聚。后来多亏一位仙人指点方法,即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月圆之夜,以面粉为料,抟成圆月的形状,置于院子西北角,并向月亮呼唤嫦娥的名字,嫦娥就能在三更时分回家团聚了。 妈妈一边在院子的小茶几上摆放月饼,一边给我们讲这美丽的神话故事。在溶溶的月下,我们几个孩子支起圆圆的脑袋,听得津津有味。直到后来我上了大学,读书多了,知道了这些神话仅仅是人们思接千载的想象,但嫦娥式的忧伤却挥之不去。 这是一片安静的小园,有一株壮实的梧桐和一树灿烂的海棠。在幽园曲径里,草虫低鸣,蛙声如鼓。月色如水般倾泄下来,幽光斜照,一洗碧空。这里的塔松、桧柏、黄花榆、白桦、香椿、兰花草也都披上了油画般的色彩。小园前的喷泉在弹奏着优美的旋律,宁谧的校园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如果借助班得瑞的钢琴曲《那安静的角落》,你大抵可以听见,月光如音符般轻轻滑落下来,落满了你的头发,你的手臂,你的肩膀。如果你把手伸出去,就可以触碰到那音符,就可以接住它的浅吟低唱和诉说了。这让我不由得将思绪拉回到我那久违的故乡,想到了乡间的月色。此刻,这一轮满月应该与乡下的那个满月是一样的吧。 我是在乡间长大的孩子,总是对脚下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充满敬畏和感激。生命在那里开花结果,既有坚定的笃守,又有无定的漂泊,更多的是苦苦的追寻。在这秋夜的月下,我追寻着生命里的那些铭心刻骨的记忆。 听,那些在场院里扯闲的老人,纳凉的叔伯婶娘,席地而坐,摇着蒲扇,打着赤膊,话桑麻,说旧闻,唱民谣……听他们拉呱李家长王家短的闲事、收成和他们看来最要紧的农桑之事,感受他们生活的那种本真和挚爱。 这也让我常常想到鲁迅笔下的那轮满月。闺土戴着银项圈,手握一柄钢叉,在海边无边的沙地里,在金黄的月下……那情景常常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想象之中。那少年的英姿、那月,常常触动我美好的思乡之情。 “月亮光光,把牛打到梁上;梁上没草,打到沟垴;沟垴有狼呢,打到你家的上房里。” …… 这是那时我们几个放牧牲灵的小伙伴吊在嘴上耳熟能详的童谣。 “啪”的一声,不知是谁轮圆了手中的牧鞭,牛仍慢腾腾地迈着步子,倒是受惊的老臊胡(方言:头羊)腾起一团土雾,从你面前“嗖”地窜了出去。 在初月升起来的时候,我们或骑着毛驴,或爬在牛背上,数着天上亮晶晶的星子,赶着牲灵一路说笑逗趣,向家中走去。那时根本不知道还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样的歌曲,我们认为乡下流行的童谣就是最好的歌曲。比如:“狼来了,虎来了,喇嘛背着鼓来了,老婆子扛着杈来了,小媳妇别着花来了。”我们都是被这些童谣喂大的孩子,这些童谣装点着我们那时无忧无虑的日子。洒满月光的小路上,留下了我们开心的笑声和永不磨灭的美好记忆。 水清月近,萤流露白。聆听月光下安然与梦呓重叠的夜,秋虫正呢哝,如天籁,似金声,远远近近,悠然生古意。 我把自己这些童年的经历,摆放在这个没有设防的夜晚,那起伏于黑夜的往事,便如天边那轮美丽的圆月,展开丰富的生命亮度和灵魂质感。 夜晚是人类释放天然的温床。月夜有秘不示人的气场。在夜的沉静中,我们依稀暗中与自然相接。在与自然相接的过程中,我们有着出世的干净和欢喜。 人间有味是清欢。我想,这味肯定是明月带给诗人的了,不然,他怎么那么留恋碧空里的那轮明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不到乡间,不知秋深如许。我们每天被嘈杂和喧闹包围,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被复杂的人际关系搞得疲惫不堪。我们什么时候能够拍打一下落在身上的尘埃,去沐浴乡间月色的典礼,为自己铸造一轮金黄的月亮。 暮色四合时,被一阵莫名的呼唤,牵手到故乡的小河——清水河。于是,在晚风里再一次细细阅读了月色里的故乡。 月色里的故乡,有夜的朦胧。远处的石山,只望见一点影,和月光染成银色的夜空,被一条曲线分得很明。影里的山体墨黑墨黑,依稀望见几棵高出山峦的树,像一幅剪影。更远处的铁塔,似乎做了隐身,只留下想象里的那番身形。老街,则收起日里的繁华,早已淹没在厚厚的夜幕里,让我找遍古镇也看不到它的身影。身旁的岸上闪烁的灯光,和月色轻轻碰到一起,揉成了一缕缕淡黄,为两岸人家笼上一层薄薄的黄纱,三两个串门的人偶尔悠闲地在黄纱里穿行。水里粼粼的波光,和月色轻轻碰到一起,揉出了一片片银亮,给千年古镇缀上几朵晶莹的饰品,三两条夜游的鱼偶尔敏捷地在河心里跳升。朦胧里的故乡,一切都似有似无,像人间,又像仙境! 月色里的故乡,有夜的清幽。天上,月亮踩着碎步,领着满天星星,轻轻地由东往西移。那种轻,是一份怕惊醒了古镇的担心。月下,古镇散去日里的喧哗,带着辛勤劳作的人们,悄悄地进入了梦境。那种静,是一份怕亏待了古镇的抚慰。欢乐的鸟儿,也跟随古镇的节奏停歇了歌唱,回巢和亲人分享月夜的安详。偶有几声婴儿的啼哭,传到夜空里,轻轻抖动了夜幕,古镇因而微微睁开了眼睛。转瞬,所有的一切,又归于安宁。万籁俱寂了!我轻轻赞美了故乡一声。 月色里的故乡,更有夜的空灵。古镇的夜,是从一轮圆月升空开始它的旅行。不经意间,从西边归来的月亮便悄悄爬上铁塔所在的山顶,重新踏上西去的征程。圆圆的月亮浑身披着柔和的银辉,笑意写满慈祥的脸庞,整个星空因她的款款到来而弥漫开浓浓的柔情。我情不自禁地陶醉了,因为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典雅柔美的月出。 我情不自禁地感慨了,当人们都奔向黄山、泰山看日出壮景的时候,何不转身千年古镇,看一看故乡柔美的月出。这种美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已经越来越显得珍贵异常。月色下的风,你能看见它从镇北的峡谷里徐徐吹来,用衣袖拂起清水河里细细的涟漪,再捎上桂花饼的缕缕清香,悠悠地往南飘向它认定的地方。风走了,却留下了无数个心旷神怡。月色下的清水河始终保持着千年定力,不管夜有多深,它依然一路吟唱前行。那歌声,悠扬得像母亲唱给摇篮里的孩子那般动听。 暖暖的月光,黄土地上滞留的乡情,月是故乡明,月是故乡圆。故乡的月亮呀,你就像那一棵棵开花的树儿。抬头,就能看到那满树的繁花;低眉,就能嗅到那一地的芬芳。年年中秋月儿圆,岁岁月圆人团圆。同是一片天,共赏一轮月。故乡的月亮啊,那一刹,我们千里若咫尺,故乡的月亮呀,这一刻,我们天涯共此时。 无论是在无人的路上,还是在这萧瑟的秋季。月亮的清香早已洒满了这来去的路口,朦胧的温情也早已在这醉人的月色中弥散着过往、恬淡着时光。那离乡的人儿、天涯的浪子,仿佛只要看见遇见这故乡的月亮,霎时沧桑漂泊的心儿就会倾时温润起来,就仿若那生命的重生、这隔世的重逢,那般清水涤心般的温暖和美好。我们微笑着遇见,微笑着与过往道别离。虽然,转瞬间,一切都在变,但不变的是亲情,不变的是乡情,不变的是咱那故乡的月亮。 也许,生命她本身就是一场旅行,因为一直感恩着,所以才会一直无数次的遇见您,遇见您故乡的月亮,是您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是您给了我头脑和灵感,是您让我无时不带着花儿的芬芳,是您无刻不让我镌刻在自己的生命里,永不褪色,就好像每一个片段就是一朵花瓣,每一瞬间就是一个永恒,值得珍藏,难以忘却。也许,只因您,那故乡的月亮,您那我生命中最可爱的人。所以,我才这样一直珍藏着,珍惜着这淡淡的幸福、浅浅的温暖。 夜,静静的;情,暖暖的。故乡的月亮呀,冷了,别忘了给自己加件外衣;饿了,别忘了给自己买个面包;痛了,也别忘了给自己一份坚强;失败了,不妨给自己下一个目标;跌倒了,不妨在伤痛中爬起,微笑着继续前行。这不为别的,只为您是那故乡的月亮,您是那故乡最可爱的人。 瞧,故乡的月亮今又圆,故乡的月亮今又有。借酒问青天,只可惜,我不是那蚕儿,吐不了那缠绵的丝,结不成那相思的茧,留不住这曾经天长地久的美好,但我却有一颗最真挚感恩的心,愿故乡的月亮越来越美好,愿故乡的月亮幸福万年长。 在故乡浩瀚如海的月色中,我沐浴着圣洁的光辉一点点地长大。在故乡恢宏的月色中,我的头脑和思想开始逐步成熟。在故乡无边的月色中,我积淀了生活的勇气感召了月色的力量和信念走出了小村来到了外面的世界。而今我年逾不惑,时刻憧憬回到故乡壮丽的月色下,回味五彩的童年缤纷的少年浪漫的青年时代,但是这样平淡的想法,却总是因为生活的忙碌和自己的粗心而失约,所以成为深深的遗憾。我决心要回到故乡,回到故乡的坦荡的月色下,把久违的欢乐一起温存,把太多的人生的风雨和月色交流,我想月色是会耐着心听我倾诉的,就像我们会恭敬地谛听它无言但胜过千言万语的心灵上流淌的脉脉光辉。 有风无风的季节,山寨的夜晚都是宁静的。被月光梳洗过的大地,象一幅玲珑剔透的水墨画。在那山林环绕,群峰拥抱的狭小世界里,一种带着清甜、芬芳的幽静气息弥漫着,恰如流泻了千年传奇的玉石,婉约、凝重,而且意境悠远。 我依山傍水的故乡,多少年来尽管苦守着贫瘠与平淡,但却在日月的穿梭中,积攒着如烟似雾的田园色彩,并用那里迷人的月色,抚慰着属于那里的那些甘于平淡的灵魂。我很少走进那夜色。因为天底下的美景,看得多了,再奇特,也会显得平常。这大概就是苏东坡所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故吧。然而,只要你在故乡盘桓,那乖巧的弦月,那夜中淡淡的山,淡淡的水,总在有意无意,若即若离间向你发出最深情的召唤,让你在自然恬淡中被一股力量包裹着,涤荡着,并将你引进那虚静无为,万物空灵的圆通境界。我无法恰如其分地描绘对那种境界的印象。 对于这个世界,我只能用神奇来形容。并在心里生起一种敬仰,一种惊颤的畏惧。这种心态使我想以局外人的身份去观摩这个世界成为一种奢望。即便在我无神无思的时候,那片纠缠成团的谜一样的世界依然在我的脑海里清晰着,最后沉淀成我无法躲避的浓浓的情谊。移步在曲曲折折的石阶路上,远处摇曳的天灯是那样清晰,仿佛伸手可摘。而那透过虚掩门扉流淌出来的暗黄色烛光,则隐隐约约,依稀朦胧,似乎贴得很近,又似乎离得很远。从高处朝四周望去,群山与天宇相连接,大地与星月共沉浮。繁星隐约之间,银河竟近在咫尺。如果是月明星稀的夜晚,山寨淡美的迷濛是无以伦比的。那一望无际的山峦因夜晚而黑黜不尽,因月明而影影绰绰。高耸的山脊,起伏的山谷,仿佛一带带流动的彩缎,正以五彩的旋律欢快着,跳跃着,偶有萤火虫儿留连的地方,则金光流溢,象是黑绸缎上镶嵌的滚动明珠,时刻荡漾着生命般的能量。爬满青藤的木屋,这时候就象处子,保持着少女的娇羞与文静。 点点灯火装饰着她素静的门窗,用一种恍如隔世的层层叠叠、枝枝槎槎,显示出与天神比肩的庄严,与浣女神似的灵秀。而被月色笼罩的深谷,则清净雅洁,流泻着扑朔迷离的光辉,时如如来的佛塔,时如菩萨的莲台。纵然汇集了大千世界的珍奇,也很少有这般富丽堂皇。 青白沁凉的石阶,一级级通向远方,在天与地的缝隙间倏的消失了。而石阶下缀着的万年青苔,却依旧如云海般轻浮着,而且绵绵不绝,既象海上多姿多彩的波涛,又象蟠桃园里一望无际的桃树林。它们以神话的流畅和气场,以及遮天蔽地的豪情,点缀夜色的清凉。而在桃林中间,时不时可以看到秋千一架,一群群快乐的仙子,正心无旁骛地嘻戏、游玩,一派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模样。石阶路的尽头,万顷良田如蔚蓝的大海。黝黑、宽广,无比深邃。 微风来时,稻叶间躲藏的露珠闪闪发光。宛如粼粼的波涛,又仿佛细鱼的鳞片,随着晚风的清唱,一节一节地游向远方。远方起起落落的,是迷人的晚潮。环抱着晚潮的,是一湾湾池塘。池塘里莲叶田田,荷花婷婷。她们三三两两,依偎着,簇拥着,象知心少女,切切轻谈。而那偶尔隔空传来的蛙鸣,以及鱼儿跳水的哧溜声,远远近近,充满乡村的神韵。如果有缘,你还能看到月光下白鹭轻翔,莲叶间鸳鸯戏水,闲钓老叟在烟斗里注满智者的灵光。 中秋的时候,我又一次走进月光底下,任着心中无垠的思绪去安享皎洁的天浴。偶然看见月宫中吴刚那素朴的身影,心里情不自禁地又想起故乡,以及故乡那永恒的月色。

岩溶类的期刊哪个期刊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

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网址:

国内:

国外:

《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

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

网址:

《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

《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

网址:

《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

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

网址:

《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

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

网址: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

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

网址:

《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

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

网址:

《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总被引频次为451次。

网址: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网址:。

(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关于地球岩石论文参考文献

安昌强,宋仲和,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3.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6(3):317~325

陈国英,宋仲和,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4(2):172~181

陈立华,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吕梓龄.1992.中国南北带地壳上地幔三维面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5(5):574~583

董颐珍.1997.秦巴地区QB-1测线地震测深成果介绍.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5~175

高锐,吴功建.1996.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38~148

阚荣举,韩源.1992.云南遮放至马龙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立.1996.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6(增刊):136~139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张之英,刘文,李英康,闫全人,李德兴.2000.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中国科学(D 辑),30(增刊):16~21

林中洋,蔡文伯,陈学波,王椿镛.1992.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2000.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学通报,45(9):982~987

卢造勋,夏怀宽.1992.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马杏垣,刘昌栓,刘国栋.1991.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裕生,孔祥儒主编.1998.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20

彭聪,高锐.2000.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横向变化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4(6):694~707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2.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3):316~330

孙武城,马宝林,宋松岩,胡鸿翔.1992.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孙武城,徐杰,扬主恩,张先康.1992.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汪集旸.1997.深部地热岩石圈研究中的意义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见:张炳喜,洪大卫,吴宣志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3~126

吴功建,高锐,余钦范,程庆云,孟令顺,董学斌,崔作舟,尹周勋,沈显杰,周姚秀.1991.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4(5):552~562

熊绍柏,赖明惠,刘若宾,于桂生.1993.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李继亮主编,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50~256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2000.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学报,43(2):184~193

徐新忠,齐雄飞,扬长来,党淑娟.1993.青海花石峡—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成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80p

徐新忠,王有学,蒋亚明,党淑娟,聂定平.1997.新疆可可托海-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3

尹周勋,赖明惠,熊绍柏,刘宏兵,滕吉文,孔祥儒.1999.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地球物理学报,42(3):383~392

袁学诚主编.1996.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 号出版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贻侠,孙运生,张兴洲,杨宝俊.1998.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泉州爆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再解释.中国地震,4(2):96~102

赵俊猛,李植纯,马宗晋.2003.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学分析.北京:地学前缘,第10特刊,125~131

郑晔,滕吉文.1989.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2(6):48~659

朱介寿.1997.中国及其邻区地球三维结构初始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学报,40(5):623~638

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1992.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6):694~709

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

浅谈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摘要:

地球物理学是以从固体内核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地矿类学科,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涵盖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要求很高。本文重点对解决地球物理学问题所必需的几个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

关键词:

典型;地球物理;原理

从地球物理学的组成来看,主要分两种,其一是研究大尺度和一般原理的,叫理论地球物理学;其二是勘查石油、金属、非金属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叫应用地球物理学。显然,理论地球物理学是实际应用的前提,而有关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则是理论内容最基础的部分。

一、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的重力学基本原理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通俗说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对地球形状的研究是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共同课题,其目的是运用几何方法、重力方法和空间技术,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地面点的位置和重力场的精细结构,地球的形状主要是由地球的引力和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决定的,且地球非常接近于一个旋转椭球,其长半轴为6378136米,扁率为1∶。严格而言,地球形状应该是指地球表面的几何形状,但是地球自然表面极其复杂,所以从科学上,人们都把平均海水面及其延伸到大陆内部所构成的大地水准面作为地球形状的研究对象,因为大地水准面同地球表面形状十分接近,又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但是大地水准面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曲面,无法在这样的面上直接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而从力学角度看,如果地球是一个旋转的均质流体,那么其平衡形状应该是一个旋转椭球体。于是人们进一步设想用一个合适的旋转椭球面来逼近大地水准面。要确定这一椭球,只需知道其形状参数(长半轴a,扁率α)和物理参数(地心引力常数GM和旋转角速度ω)即可。同大地水准面最为接近的椭球面称为平均地球椭球面。如果能确定大地水准面与该椭球面之间的偏差,亦即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之间的差距(大地水准面差距N)和倾斜(垂线偏差θ),则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完全确定。

地球的重力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空间任意两质点,彼此相互吸引,其引力大小与他们的质量成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地面点重力近似值980Gal,赤道重力值978Gal,两极重力值983Gal。由于地球的极曲率及周日运动的原因,重力有从赤道向两极增大的'趋势。地球上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只与被吸引点的位置有关,理论上应该是常数,但重力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相同的点在不同的时刻所观测到的重力不相同。

二、地震及弹性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地震波是地下传播的震动,必然与岩石的弹性有关,一般都假定岩石是一种完全弹性体。科技小论文在地震波计算中,地球介质可以做为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来对待。而在地震波理论中,通常把地球介质当作均匀、各向同性和完全弹性介质来处理,只是一种简化的假定。实践证明,这种假定可以使分析大大简单,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与观测结果颇为符合的结果。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问题,主要有动力学和运动学两种方法。动力学方法是直接求解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球对称模型的地球的自由振荡。该方法相对繁琐,本书不做介绍。我们介绍的是第二种方法:运动学方法,就是将波动方程的求解简化成波传播的射线理论,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其一是惠更斯原理,即在均匀弹性介质中,点振源产生球面波向周围传播,当距离r趋向无穷大时,球面波前的半径很大,曲率很小,此时球面波蜕变成了平面波;其二是费马原理,即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换言之,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总结来讲,惠更斯是从波前面的角度来描述波在介质空间中传播的规律,而费马原理则从波射线的角度来描述波的传播规律。

三、地球磁现象和地球电性质

地球磁现象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其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相反。地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个部分。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地球内部,比较稳定,属于静磁场部分。变化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相对比较微弱。地球变化磁场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型。地磁场强度大约是—高斯。

根据大气电现象的探测,从静电角度来看,地球和大气近似形成一个漏电的球状电容器。由大气电测量表明:接近地球表面的电场是垂直指向地球表面,在晴天情况下,其数值约为E=100V/m,而地球表面上的电荷密度—×10—10C/m2,由此可计算得知,地球表面上携带总负电荷量为×105C,大气的电流密度约为—3×10—12A/m2。总电流约为1350安培,大气中消耗的总电功率P=亿瓦。整个地球由于自转使正负电荷分开,正电荷分布在地核,负电荷分布在地表,进而在外层产生一个环形电流,电流方向自东向西(电流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由此产生了由南向北的地磁。

四、结语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自我知识框架的建立,同时对地球物理学的整体内容有非常好的梳理作用,笔者也建议广大在校学生能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研究,以便于后期在深造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滕吉文.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发展空间和时代的挑战[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01-1112.

[2]汤井田,任政勇,化希瑞.地球物理学中的电磁场正演与反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81-1194.

[3]陈运泰,滕吉文,张中杰.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05:634-642.

[4]霍振华,戴世坤,蒋奇云.地球物理学中的电磁场积分方程正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02:742-747.

莫宣学

岩浆是在地下形成的含挥发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少数为碳酸盐)熔融体,由岩浆凝固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岩浆岩岩石学是地球物质科学中以岩浆和岩浆岩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对于阐明地球动力学问题,满足人类对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减轻灾害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两个基本趋势

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是现代地球科学的核心

地球科学的学科体系,正在朝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方向进行着深刻的改造。也就是说,要把地球的各圈层当作相互关联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把地球当作一个统一的大系统,地球科学不仅要研究不同圈层各自的性质与特征,更要研究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地球整体性”的观点及“各层圈间相互作用”的观点,是地球系统科学两个最基本的观点。它正逐渐成为贯穿岩石学学科的红线。岩石学研究更加贴近地球动力学(特别是大陆动力学)及全球变化两大主题。近10年来,岩浆岩石学的许多前沿方向,都是在这一总趋势中产生的。也只有符合这个总趋势,岩浆岩岩石学才能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

岩石学已经成为新兴的地球物质科学的组成部分

现代地球科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提出了阐明地球内部性质及动力学(其中包括控制地壳和地表物质迁移和分布的基本过程)的重大任务。地球物质研究在这个使命中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现。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控制了上述过程,地球物质的研究对于解决许多重大地球科学问题,进一步了解地球及其动力学至关重要。人们还认识到,在地球科学面临越来越繁重的任务的今天,任何一门分支学科都不可能单独地承担起认识地球、开发资源、改善环境、减轻灾害的巨大任务。只有实现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和科技协作,才能解决重大地学问题。在这种形势下,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产生了以阐明地球内部性质及动力学为目标的新型交叉学科——地球物质科学。现在,研究地球物质的各分支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正在地球物质科学的学科系统中进行着交叉、渗透、改造和创新,以提高自己参与解决地学重大问题的能力。当前,深部地球物质运动及其与浅表物质运动的互馈作用、不同层圈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与调整、极端条件下岩石矿物的特点与成因以及成矿规律等的研究,受到了格外重视。许多我国特有的地学优势地域,成为地球物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基地。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具体前沿课题,但决不会离开上述两个基本趋势,这是必须牢牢把握的。

2 岩浆岩(火成岩)是探(窥)测地球深部的“探针”和“窗口”

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壳或上地幔的部分熔融,但还有些岩浆类型与下地幔、甚至核-幔边界产生的地幔柱(Plume)有关。岩浆作用实质上是地球各层圈之间,特别是壳-幔之间、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岩浆是地球各层圈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如果能够通过对火成岩及其所携带的深源岩石包体的正、反演研究,弄清岩浆源区的特点和岩浆起源演化过程中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并把它们放到区域构造演化的时空格架中加以分析,那就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地球动力学参量,如地幔或地壳源区的物质组成、热状态、氧化还原状态、流体活动、流变学特点以及软流圈顶面的埋深(即岩石圈厚度)、温度和熔体数量等,从而为建立地壳-上地幔的岩石柱状剖面,划分地幔、地壳的地球化学省,恢复岩石圈演化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岩浆岩及其所携带的深源岩石包体被当之无愧地称作探测地球深部的“探针”(lithoprobe)和“窗口”(window)。它们提供的探测深度,比现今世界上任何深钻都要深得多。不仅如此,它们的时间坐标,为人们研究地球深部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可能。“岩石探针”方法与地质、地球物理、高温高压实验的有机地结合,将会把我国深部地质与深部地球物理的研究推上新的高度。

3 岩浆岩(火成岩)不仅是探测地球深部的“探针”和“窗口”,而且是板块运动过程与大地构造事件的记录

通过火成岩的研究,可以恢复古板块构造格局,追溯大地构造演化历史。为了研究岩浆作用与板块运动和大地构造的关系,人们提出了岩石构造组合、构造岩浆类型等概念。按Dickinson(1971)的定义,岩石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是指表示板块边界或特定的板块内部环境特征的岩石组合。岩石构造组合分析是恢复古板块构造格局和历史的基本手段。

不同学者提出了划分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的不同方案。Carmichael等(1974)将火成岩划分为大洋盆地玄武岩组合、大陆拉斑玄武岩省及大陆深源镁铁质岩浆组合。该分类虽然也联系了构造环境,但更强调火成岩的自然组合。Condie(1997)以构造环境为主线划分出五种岩石构造组合:大洋组合、消减带相关组合、克拉通裂谷组合、克拉通组合和碰撞相关组合。类似地,Hyndman(1985)提出了五种岩石构造组合:大洋扩张脊组合、大陆裂谷组合、洋-陆会聚边缘组合、陆-陆碰撞带组合和板内组合。最近,由于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和需求,对后碰撞(post-collisional)岩石构造组合的研究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进展。在国内文献中出现的“构造-岩浆类型”,与火成岩岩石构造组合基本上是同义的,被定义为在一定构造环境下所产生的具有共同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的一种或几种火山岩组合或(和)侵入岩组合的总称。

火成岩-构造组合或构造-岩浆类型体现了构造环境与岩浆作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的构造环境具有不同的动力学条件、不同的岩浆源区特征和不同的热状态,影响着岩浆的起源和演化机制,因而对火成岩组合和化学特征具有制约作用,形成不同的火成岩-构造组合或构造-岩浆类型,进而又影响和制约着内生成矿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动力学体系。因此,正确鉴别火成岩-构造组合或构造-岩浆类型是火成岩研究中的一个基本任务,对大地构造和区域成矿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的复杂性,火成岩的特点和构造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会出现复杂的情况。在同一构造环境中产生多种火成岩组合的情况是常见的,而在不同构造环境中出现具类似特点的火成岩组合的情况也不乏其例。因此,必须把火成岩-构造组合(或构造-岩浆类型)与其他(沉积的、变质的)岩石构造组合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的、全面的岩石构造组合分析,才能得到比较正确的认识。

4 岩浆岩的成因

对岩浆岩成因,即岩浆起源及演化机制的研究,是揭示岩浆作用与构造运动、深部过程之间内在联系的关键环节。使人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此,它始终是岩浆岩石学研究的主要前沿方向之一。自然界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多样的岩浆岩?主要取决于两种基本作用过程:岩浆的起源、岩浆的演化。

岩浆的起源

岩浆的起源是指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地壳或上地幔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原生岩浆的作用过程。导致固体地幔或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原因有:由于软流圈上隆、地幔柱上升、或板块俯冲消减引起地温异常,超过源岩的固相线温度(即起始熔融温度);由于挥发分的加入使源岩的固相线温度降低;由于地幔对流、岩石圈拆沉、去根作用等诱发的减压熔融。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增加压力也可引起部分熔融。影响原生岩浆类型和成分的主要因素有:源岩及源区的性质和组成、起源温度与熔融程度、起源压力与深度、挥发分的类型及含量等。可以通过热力学计算、相平衡实验及相分析、同位素示踪来获取这些与地球动力学有关的重要参数。在这些因素中,源岩及源区的性质是决定原生岩浆类型的第一重要因素,又与构造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有三大岩浆源区:地幔、陆壳及俯冲洋壳。从同位素地球化学的角度看,地幔中包含着DM、PREM、EM1、EM2、HIMU等地球化学端元(或称地球化学储源,reservoir)。幔源岩浆多数起源于岩石圈与软流圈的界限附近,可以通过计算岩浆起源深度,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来限定岩石圈的厚度,勾画岩石圈/软流圈界面的起伏。壳源岩浆可以发生在陆壳(包括正常厚度地壳、加厚地壳、减薄地壳)的各个层位。俯冲带岩浆可以起源于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也可源于地幔楔的部分熔融。不同的源区会产生不同的原生岩浆类型。除源区之外,起源温度与熔融程度、起源深度与压力、挥发分等因素,对原生岩浆的成分和数量也有重要影响,均应逐一加以研究。

岩浆的演化

岩浆的演化是指原生岩浆通过各种作用衍生为多种多样的进化岩浆及岩浆岩的过程。岩浆演化机制主要有岩浆分异作用、同化混染作用、岩浆混合作用。岩浆分异作用又可分为结晶分异作用(又称分离结晶作用)、扩散作用、液态不混溶作用、气运作用、压滤扩容作用等。在一个地区,由共同的母岩浆演化而成的子岩浆(派生岩浆)称为同源岩浆。同源岩浆可以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具有亲缘关系的一套岩浆岩等级体系。然而,由于岩浆体系通常是开放体系,因此同化混染作用、岩浆混合作用也是常见的,它们是壳-幔之间或地壳内部不同层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种重要形式,不可忽视。可以应用岩浆岩及其中矿物的主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同位素分析资料,通过热力学模型、质量平衡计算及相平衡分析,来恢复岩浆演化路线,获得不同矿物相晶出时的温度、压力、氧逸度及数量,计算混合岩浆或混染岩浆中不同端元的比例。

岩浆过程的物理作用

此问题过去是岩浆岩石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岩浆从源区到地表的运动规律,包括熔体与源区分离并聚集成岩浆团的机制、岩浆的上升与传输、岩浆房内作用、岩浆侵位、岩浆喷发等。对岩浆过程的物理作用的研究,直接涉及岩浆的运动学与动力学,进而涉及一些地球动力学问题,因而有重要意义。流体力学是研究岩浆运动的理论基础。

5 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研究地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地球科学,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对于利用资源、改善环境、减轻灾害的需求。岩浆岩岩石学毫无疑问也是如此。

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与岩浆岩关系密切

许多矿产直接产在特定的岩浆岩母岩中,如铬铁矿床、铜-镍矿床、铂族元素矿床、金刚石及其他一些宝玉石矿床等。很多岩浆岩或其蚀变产物本身就是重要的非金属材料。绝大多数热液矿床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岩浆活动有关。因为岩浆活动推动壳-幔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参与成矿流体的形成,驱动流体的循环,促进各圈层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从而有利于有用元素的活化、萃取、迁移与富集。一个大的岩浆旋回的晚期,往往是极有利于成矿的时期。这已为大量事实所证明。

岩浆岩研究对石油、天然气的寻找也有重要作用

岩浆岩的研究有助于阐明油气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估算盆地的扩张系数。岩浆活动对油气田成熟度有重要影响。岩浆岩尤其火山岩,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储层类型。白垩纪发生的与超级地幔柱有关的全球巨量火山喷发(“大火成省事件”),造成全球性黑色页岩缺氧事件,成为重要的油气形成时期。

岩浆岩与水资源、土壤资源也有密切关系(略)

岩浆活动带来的环境与灾害问题

火山喷发向大气和海洋放出大量有害气体、烟尘、各种不同粒级的碎屑物及热量,对大气圈、水圈造成污染,影响海平面升降及海水温度,影响气候和生态。特别是巨大规模的、喷发柱达到平流层的火山爆发,对气候和生态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巨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事件,被认为是生物群集绝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活火山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火山灾害对人类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对活火山及休眠火山进行监测,研究火山活动的规律,包括研究古火山对古环境的影响及古火山灾害发生的规律,对人类改善环境、减轻灾害非常重要。

6 岩石学(含岩浆岩石学)的学科特点与发展现状

岩石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学科,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这里讲的“观察”,包括仔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和室内通过显微镜及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岩石及其组成矿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细致研究。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获得尽可能准确、全面的野外与室内第一手资料。它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另一方面,理论的概括与飞跃,在岩石学研究中也非常重要。感性认识只能感知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这是形成正确认识的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又不能相互代替的阶段。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岩石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早已越过了过去的单纯描述阶段,正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步实现向理性认识阶段的飞跃。在此过程中,除了现代技术(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实验技术、空间技术)的推动外,不断发展中的化学、物理、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理论向岩石学的渗透及由此产生的许多边缘学科与横断学科,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邓晋福等.2005.岩石成因、构造环境与成矿作用.北京:地质出版社

邓晋福.1987.岩石相平衡及岩石成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Best, and Metamorphic Petrology,Blackwell,

Wilson, Petrogenesis:A Global Tectonic &Hall:London

Niu, and Evolution of Basaltic Magmas:Some Basic Concepts and a New view on the Origin of Mesozoic-Cenozoic Basaltic Volcanism in Eastern China Universities,,,~46

Wyllie,.,and Ryabchikov,D.. components,magmas,and critical fluids in upwelling ,41,1195~1206

Carmichael,.,Turner, Company,New York

IUGS火成岩分类学委员会.火成岩分类命名(中译本,1991).北京:地质出版社

Hugh .岩石地球化学(1993版中译本).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Condie, Tectonics and Crustal Evolution(4thEdition),Butterworth-Heinemann,Oxford

Faure,G.. of Isotope Geology,2ndedition,New York:Wiley

Depaolo, Isotope Geochemistry:An ,New York

郑永飞,陈江峰.2000.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肖庆辉等.2002.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赵海玲.1995.岩浆物理性质及流体动力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关于玄武岩的论文

01

该团队在墨西哥索诺拉跨越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地层里建立了化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框架)。在La Ciénega组内记录了寒武系基底碳同位素漂移最低值的碳酸盐岩之上20m的富赤铁矿砂质白云岩层,对其中的棱角分明的火山灰锆石晶体利用U-Pb化学剥蚀-同位素稀释-热离子化质谱分析法得到了 Ma的最大沉积年龄。该含有再造凝灰质的岩层位于埃迪卡拉纪晚期宏体化石的末现点之上、寒武纪遗迹化石 Treptichnus pedum 的首现点之下,因此这一年龄校正了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标志层。劳伦大陆南部的裂陷相关的溢流玄武岩火山活动、碳同位素负漂移以及生物转折的时间一致性都很符合火成岩省爆发导致埃迪卡拉纪末灭绝的机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115-119.

译者

南京大学@申博恒

02

前人对Canary(加纳利)群岛中,La palma(拉帕尔马岛)岛上Cumbre Vieja(康伯利维亚火山)和Tenerife(特内里费岛)岛上Teide(泰德峰)的地热流体或气体样品中He同位素(He/ 3 4 HeHe)组成的研究超过25年(Cumbre Vieja样品的He/ 3 4 HeHe值为 A ,Teide样品的He/ 3 4 HeHe值为 A ,R A 为大气He/ 3 4 HeHe值),这些样品具有相似的CO 2 / 3 He比值(2 109—4 109),与地幔值接近的δ 13 C组成(‰到‰)以及相似的CO排放通量(— 1010 mol/yr),但He同位素组成有差异,研究表明这些样品He同位素组成不同不是由时间差异或源区 2 4 He的增加导致,而是因为他们来源于不同的He储库(La plama样品来源于HIMU型地幔源区,Tenerife样品来源于受岩石圈地幔影响的富集型地幔源区)。Canary群岛的地热样品记录了源区现在的He组成,其东部较老熔岩的橄榄石中记录的He/ 3 4 HeHe值高于由地热样品中测得的现今He/ 3 4 HeHe值,这表明了Canary群岛地幔源区的He储库随时间发生演化。该研究将从加纳利(Canary)群岛、亚速尔(Azores)群岛、佛得角(Cape Verde)群岛、夏威夷(Hawaii)群岛和冰岛(Iceland)的地热样品测得的He同位素数据与从橄榄石斑晶、辉石斑晶和玻璃中测得的He同位素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即使在年代超过1 .的地层中,由地热样品测得的He同位素数据与从矿物斑晶和玻璃中测得的He同位素数据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此外,除了Canary群岛,在Hawaii群岛、Azores群岛和冰岛内部的岛屿之间也存在不均一的He同位素组成,这些不均一的信息在其热液样品、矿物和玻璃中保存下来。特别是在冰岛西北部,较老熔岩的橄榄石中He/ 3 4 HeHe值比该地区现今地热样品中的He/ 3 4 HeHe值更高,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新世以来,冰岛岩浆作用中幔源 3 He输入的减少。利用地热和地质样品联合评估He/ 3 4 HeHe值随时间变化的方法为研究板内火山源区不均一性和源区随时间的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120-124.

译者

NJU@哈哈宇

03

用锂同位素量化硅质岩浆同喷发期间挥发分丢失的时间尺度

大多数爆发性的硅质火山在爆发事件之间具有数千年的宁静期。从宁静期到再度喷发的转换时机是解释监测信号并提高居住在活火山附近居民安全的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研究了美国爱达荷州和怀俄明州黄石火山系统中梅萨瀑布凝灰岩斜长石晶体中的锂同位素(δ 7 Li)和元素浓度分布,使用这种新的方法,限制了爆发前挥发分脱气发生的最小时间尺度为数十分钟。在这个短暂的时间里,Li的浓度从晶体核部到边缘下降了4到10倍,同时δ 7 Li的增加高达10‰,反映了斜长石核部与脱气贫锂熔体之间的扩散驱动平衡。在该项研究中获得的新的时间尺度表明,岩浆挥发分库存具有同喷发期快速变化的潜力。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25-129.

译者

CUGB@唐演

04 西藏中部因板块拉力增强引起的被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

该研究报道了西藏中部南羌塘地体的约239Ma的镁铁质岩脉群,其形成于俯冲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岩墙为拉斑玄武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Nb和Ta中度负异常和同位素富集的特征。岩墙与古特提斯洋板块回转而在上覆板块形成的弧后盆地同时代。因此,在洋脊俯冲后,大洋一侧的板块回转导致的板块拉力增强,使另一侧被动大陆边缘发生了伸展和岩浆作用。该研究认为,增强的板块拉力是俯冲板块被动大陆边缘岩浆作用的形成机制,这在先前是没有被认识的。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30–134.

译者

哥斯达黎加的61

05

在标准孕震区以下的地震活动很难调查,因为这类地震的地质记录假玄武玻璃通常已经发生反应或者畸变。该文章描述了挪威北部罗弗敦群岛下地壳麻粒岩中异常的原始假玄武玻璃。假玄武玻璃与容矿岩(主要为斜长石、碱长石、直辉石)的矿物组成基本相同,并含有指示快速冷却的微结构,即:长石微晶石、球晶和“花椰菜状”石榴石。在围岩和玄武假晶碎屑中都没有糜棱岩。没有先兆韧性变形特征的记录,就排除了下地壳中触发地震的几种常见机制,包括热传递、塑性不稳定以及地震沿着断裂的脆性部分向下至韧性部分的传播。容矿岩中的脱水矿物和假玄武玻璃排除了脱水引起的脆化。在没有这样的弱化机制的情况下,地壳下部的应力水平曾经一定很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35–139.

译者

掉帧青年萧暮春@YU

06 全新世时期南美和非洲热带地区相似的冰川活动 历史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伴随着气温的升高,热带地区的冰川正在不断后退。然而,在时间尺度相对较长的地质 历史 时期,这些热带地区冰川活动的变化趋势还不明了。最近来自美国波士顿学院的Anthony C. Vickers及其合作者,通过对新近暴露的基岩进行原位 14 C和 10 Be宇生核素测年,对南美奎尔卡亚(Quelccaya)冰帽和非洲鲁文佐里(Rwenzori)山脉全新世的冰川活动 历史 进行了重建。结果发现,两地区全新世的冰川活动 历史 具有相似性。在全新世的前期(~ 5 ka前),冰川范围小于当今;全新世后期(~ 5 ka后)的冰川范围则多大于当今。两大洲热带地区全新世冰川活动的相似性指示更大尺度上的温度变化是热带地区冰川活动的驱动,而非区域性降水。本文结果也显示在全新世后期热带地区冰川范围扩张的背景下,当前气候加剧变暖导致的热带冰川后退现象与近千年的冰川活动趋势相比存在异常。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8 (2),140-144.

.

译者

三口刀

07

南极罗斯海伊里萨尔角的冰雪融化暴露古代阿德利企鹅的聚居地

近日,专门研究企鹅的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埃姆斯利(Steven Emslie)在南极的伊里萨尔角(Cape Irizar)意外地发现了几处刚刚暴露出来的古代阿德利企鹅生存遗址和一些看上去较为“新鲜”的古代阿德利企鹅遗骸。

位于南极洲的罗斯海是南大洋中生产力最强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每年为将近100万对繁殖的阿德利企鹅(Pygoscelis adeliae)提供生存条件。在这里,有一处保存较完好的从最后一次冰川盛期( 14 C分析结果显示其距今45000年)到全新世的企鹅栖息地遗址。

伊里萨尔角(Cape Irizar)是一个岩石岬角,位于斯科特海岸的德里加尔斯基冰舌(Drygalski Ice Tongue)以南。2016年1月,几处古代阿德利企鹅生存遗址及大量企鹅骨骼、羽毛的表面残骸和看上去比较新鲜的尸体由于雪的融化而在这里暴露出来。研究人员对其取样,并进行放射性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看起来“新鲜”的遗骸实际上年代已经很久远了。阿德利企鹅的对该地的三次占据是在大约距今5000年的时候开始的,其中最后一次占据是在大约距今800年左右的时候结束的。

这些看似“新鲜”的企鹅遗骸实际上是古老的,这表明:一直到最近,冰雪的融化才使得之前被冰冻的企鹅尸体和其他遗骸在长达约800年的时间中第一次暴露出来,并使它们开始腐烂且看起来新鲜。最近的气候变暖趋势和历来卫星图像(Landsat)中显示的2013年以来岬角积雪减少的情况都支持了这一假设。

企鹅骨胶原δ 13 C值的增加进一步表明了古生企鹅生存条件达到“最适度”的时期是海洋生产力大大提高的时期,即距今4000年前—距今2000年前的温暖期,这可能与特拉诺瓦湾冰穴(Terra Nova Bay polynya)的扩张和德里加尔斯基冰舌(Drygalski Ice Tongue)的裂冰事件有关。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45-149.

译者

天津师范大学@廖辞霏

08 重新定义东非大裂谷系统运动学

东非大裂谷系统的几何形状和表面运动是全球板块运动模型中受到约束最小的部分。该团队使用GPS数据来控制索马里板块的旋转,并为该地区提出了一个新的构造板块几何结构。此外,该团队还测试了西南印度脊的地质数据和马达加斯加的新GPS数据,以确定重新定义的爱尔兰微型板块运动学。研究发现了一个大变形区,从罗武马微型板块的东部边界延伸到科摩罗群岛,包括马达加斯加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马达加斯加板块正在分裂,马达加斯加南部随着爱尔兰微型板块旋转,马达加斯加东部和中南部的一块板块随着索马里板块移动。努比亚-索马里板块系统横跨东非裂谷系统的辐散包括沿着束缚刚性块体的狭窄裂谷段的扩散变形和应变调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 150–155.

译者

中国地质大学@黄永慧

09 巨型鲕粒对早三叠世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启示

下三叠统灰岩含有巨鲕及其它比前寒武纪地层更典型的碳酸盐沉积构造。这些特征可能是由于晚二叠世生物大灭绝时期海水水化学变化所导致的,但是定量恢复早三叠世海水的碳酸盐体系仍然充满挑战。作者基于中国南方下三叠统鲕粒的粒径数据并通过物理化学模型约束了鲕粒的形成过程,来制约鲕粒形成时期海水的碳酸盐饱和指数、溶解无机碳含量、碱度及pH。基于以上方法,作者发现侏罗纪的巨型鲕粒形成在高碳酸盐饱和指数的海水中,这与现代鲕粒形成的环境类似。计算结果表明,早三叠世海水的文石和方解石饱和指数均大于7。通过结合大气二氧化碳和海水钙离子浓度重建结果,作者发现早三叠世海洋的溶解无机碳浓度和碱度比现今高两倍,并且其pH在左右。因此,早三叠世海水碳酸盐体系阻碍了钙质生物的复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8(2),156-161.

.

译者

小爪爪

10

沉积物供应不足导致丹麦瓦登海全新世晚期障壁岛链暂时性退化

理解沉积物供应与海平面变化直接的耦合关系对预测障壁海岸(障壁岛和障壁沙嘴)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响应至关重要。来自北海东南部的瓦登海的大量岩芯、地震剖面和高分辨率测年的数据表明障壁岛链的进积作用在 ka.期间停止并发生退化。障壁岛的衰退是由区域性的海岸重组引起的沿岸漂流减弱造成的。大型三角岬的前移导致沉积轨迹远离障壁海岸,由此导致的海洋沉积物供应的减少,降低了障壁链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区域的海平面上升阈值从2~9mm/yr降至低于现代海平面上升速率的约。因此,预测障壁海岸对海平面上升的响应需要考虑到沉积物供应的可能变化以及人为和自然原因下大尺度地貌的反馈作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162–167.

译者

CDUT@Aether

11 北美洲东部Acadian造山带深部岩浆堆积的山根

对于地壳内质量和能量重新分布是地壳中中性到酸性岩浆作用的成因这一模型,增生造山带中堆晶岩浆岩质山根的缺失是其基石。同样地,由于缺乏相关的同时代深部镁铁质对应物质,长期以来新英格兰阿巴拉契亚(美国东北部)的Acadian岩体的起源一直用封闭体系地壳熔融来解释。研究者报道了新发现的幔源熔体经过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Acadian含水超镁铁质堆晶岩(美国康涅狄格州,新英格兰南部)。这些岩石第一次在阿巴拉契亚造山带被发现,也是全世界仅有的少数保存完好的弧深部含水堆晶体。研究者认为这些堆晶岩与新英格兰中南部同时代岩体具有成因联系,其中前者代表了同一岩浆弧缺失的深部堆晶岩山根。研究者的发现支持以下假说:深部地壳中的分离结晶和混染作用使幔源含水岩浆发生分异,是产生中酸性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地球化学演化的基本过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2021)49(2),168-173.

译者

CUGB@齐宁远

12

澳大利亚与劳伦大陆即Nuna超大陆核心连结时间的古地磁学依据

澳大利亚和劳伦古大陆在古元古代至中元古代的Nuna超大陆中的结合时间开始于。两个陆块均位于原始SWEAT(美洲西南部-南极东部)组合陆块中。但是对该组合持续的时间的研究较少。这项研究报道了在位于澳大利亚北部的Derim Derim岩床中最新获得的高质量古地磁极数据。证据表明澳大利亚和劳伦古大陆在是处于同一组合大陆中。这项新的古地磁极约束也支持了澳大利亚与中国华北板块相连,并结合前人报道中所有大陆的古地磁数据,说明Nuna超大陆的分裂大概发生在期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献来源&原文链接

Geology, (2021) 49 (2), 174–179.

译者

CUGB/MQ@SH

编辑&校对:覃华清

从晶体到气候:“黄金标准”时间线将洪水玄武岩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 巨大的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与古代全球变暖有何关联想象一下,太平洋西北部的一座巨大的火山喷发,将岩浆倾泻到华盛顿、俄勒冈和爱达荷州。想象一下熔岩涌出来,直到河谷被填满。直到灌木和灌木被液态岩石掩埋。直到最高的树完全被覆盖。 大约在1600万年前,这发生了。岩浆以脉冲形式爆发,最终将该地区掩埋至30层楼高。如果熔岩不是集中在西北部,而是均匀地分布在48个州,那么它将覆盖全国80英尺深。在此之前,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喷发出所有的熔岩(统称为“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需要将近200万年的时间。但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今天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火山爆发的速度是之前认为的两倍多,95%的火山爆发发生在75万年之内。 几个世纪以来,洪水玄武岩一直吸引着地质学家。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火山事件,它们与大灭绝有关,比如亿年前地球历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1600万年前没有物种大灭绝,但大约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一场重大的气候事件,被称为中新世中期气候最适宜期(MMCO),这是一场全球变暖事件,伴随着高温和大气二氧化碳水平的升高。 喷发出液态岩石的火山也会释放出温室气体,因此地质学家怀疑玄武岩洪水与MMCO全球变暖事件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只有一个问题:在此之前,没有人确切知道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发生的时间。 “为了回答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是否导致MMCO的问题,我们需要尽可能准确地知道火山爆发的时间和气候变化,”地球科学副教授布莱尔·舍恩(Blair Schoene)说。“简而言之,人们不知道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群到底是什么时候喷发的,也不知道喷发了多长时间,这使得人们很难探索与MMCO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生詹妮弗卡斯伯姆(Jennifer Kasbohm)说。 为了帮助解释火山喷发的规模,卡斯玻姆将2010年冰岛艾雅法拉火山喷发比作火山喷发。她说:“冰岛火山喷发使欧洲机场关闭了一个星期,影响了1000万旅客,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航空公司定期中断航班。”“现在想象一下,每8个月就有一次冰岛火山喷发,持续75万年,这样就可以预测出哥伦比亚河玄武岩的喷发速度。” 研究人员在寻找锆石,一种含有微量铀的微小矿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天然放射性物质会衰变为铅,因此地质学家可以利用铀的比例来计算锆石的确切年龄。对地质学家来说不幸的是,玄武岩熔岩流像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没有合适的化学成分来制造锆石,所以到目前为止,地质学家不得不接受通过其他年代测定方法产生的超过100万年不确定的年代。“要测试气候和火山爆发之间的因果关系,100万年是不够的,”Schoene说。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玄武岩层之间的火山灰层,解决了熔岩中缺乏锆石的问题。火山灰来自附近的喀斯喀特火山(包括圣海伦斯山),这些火山确实含有锆石,喷发的时间与巨大的熔岩差不多。 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实验室里,Kasbohm和Schoene从1600万年前的岩石中分离出毫米大小的锆石,测量了铀和铅的同位素比例,并将单个熔岩流的年龄限制在几万年以内。她说:“对于这个年龄的样本来说,这种精度基本上是你能用的最好的天文表——尽管一万年前听起来很多——所以我们的方法是黄金标准。” “这是十年或二十年来发表的关于哥伦比亚河洪水玄武岩的最重要的论文,”华盛顿州立大学三城分校(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 tricities)地质学研究教授斯蒂芬·雷德尔(Stephen Reidel)说。“杰娜和布莱尔值得赞美的思维看锆石火山灰流....之间的床当然,现在我们要回去重新计算所有使用旧时间线或喷发速率的东西。没关系——这是乐趣的一部分。 Kasbohm和Schoene通过更精确的时间线证明了史前气候的变化确实开始于火山爆发的时间,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个有1600万年历史的气候变化事件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最后一次超过百万分之400——直到最近十年。 卡斯伯姆说:“MMCO可能与我们目前的气候状况类似,而进一步研究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持续时间将会告诉我们更多关于我们如何期待地球从人为气候变化中恢复的信息。”例如,如果在火山停止喷发后的100万年里气候一直保持温暖,就像现在看起来可能的那样,这可能会对预测大气对人类造成的全球变暖反应的时间产生重大影响。 “时间很重要,”卡斯玻姆说,“不管我们是在试图了解地球的过去还是它的未来。用微小的矿物来讲述这些体积庞大的岩石的故事是很有力量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