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茵曼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茵曼毕业论文

出入职场大家都非常想要融入这个环境,所以在服装搭配以及高跟鞋的搭配上,都会花一些心思好的,高黑鞋可以让你提升气质,但是质量差的高跟鞋会让你一整天脚不舒服,而且对脚的伤害也特别大,所以当你在选择高跟鞋的时候,首先舒适是第一位的,第二就是去掩盖你脚步的不足,去提升你的气质。高跟鞋可以从视觉上拉长双腿的长度使腿更加修长,而穿了高跟鞋就会不由自主的抬头挺胸也更为自信,所以高跟鞋对于职场女性来说是必备的。

第一个我推荐的品牌是达芙妮,因为这个款式的话非常少女,而且性价比非常高,非常适合刚进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达芙妮的鞋跟它高度也不会很高,对于如果说鞋跟比较高的话会比较累,对于新手来说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在选择高跟鞋的时候可以尽量选选择,没有那么高的,比如说5厘米以下的就会比较舒适一点。

第二个是茵曼,他是一个少女风的品牌,价格也是在几十到几百不等,他的高跟鞋主打是粗跟,然后高度也在5厘米左右,粗跟款式的高跟鞋它不会很累儿子,而且鞋子的外形它会显得更加淑女秀气。这种鞋子看起来非常的少女,而且穿合适的码数,他也会非常的舒服,又好看,非常适合软萌软萌的女生,因为它可以增加你的可爱度。

第三种推荐的是Charles&Keith ,他们家的鞋子虽然价格会比前两种更贵,但是舒适度也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款式也非常好看,如果说嗯你负责的工作是比较公关需要正式一点的,那么一定要选择尖头高跟鞋,这样让人看起来会更加有气场,而且颜色的话可以选择黑色,黑色平时也可以穿,是一种非常经典而且百搭的颜色,在预算不足或者是又想要有一点品质的话,可以选择这样一双高跟鞋。

加分给我帮`我帮你!好段:因为,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一布纳希汽船公司的喜金孙总督号,在澳大利亚海岸东边五英里,碰见了这个游动的巨大物体。巴克船长起初还以为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暗礁,他正要测定它的位置的时候,突然这个不可解释的物体喷出两道水柱,哗的一声射到空中一百五十英尺高。这么说,除非这座暗礁上边有间歇喷泉,不然的话,喜金孙总督号面前的东西,就是还没有人知道的一种海中哺乳类动物,它还从鼻孔中喷出有气泡的水柱呢。同年7月23日,西印度-太平洋汽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巴尔哥郎号,在太平洋上也碰到这样的事。喜金孙总督号看见这怪物以后三天,克利斯托巴尔哥郎号在相距七百里的地方也看见了它,由此可知,这个奇特的鲸鱼类动物能以掠人的速度从这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十五天以后,在离上面说的地点有两千里远的地方,国营轮船公司的海尔维地亚号和皇家邮船公司的山农号,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上相遇的时候,在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的地方,同时看到了这个大怪物。根据两船同时观察得到的结果,估计这只哺乳动物的长度至少有三百五十多英尺(约一百零六米),因为山农号和海尔维地亚号两船连起来,都还比它短,两船从头至尾只有一百米长。可是,最长的鲸鱼,像常常出役于阿留申群岛的久阑马克岛和翁居里克岛①附近海面的那些鲸鱼,也只不过是五十六米,而比这再长的,从来就没有过。接连不断地传来的消息,横渡大西洋的贝雷尔号所做的种种观察,茵曼轮船公司的越提那号跟这个怪物的一次相碰,法国二级军舰诺曼第号军官们所写的记录,海军高级参谋弗兹一詹姆斯在克利德爵士号上所做的很精密的测算,这一切在当时的确曾经哄动一时。在民族性比较浮躁的国家里,大家都拿这件事作为谈笑资料,但在严肃和踏实的国家里,像英国、美国和德国就不同,它们对这事就非常关心。在各大城市里,这怪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事件。咖啡馆里歌唱它,报刊上嘲笑它,舞台上扮演它。谣言正好有了机会,从这怪物身上捏造出各种各样的奇闻。在一些发行量不多的报刊上,出现了关于各种离奇的巨大动物的报道,从白鲸、北极海中可怕的“莫比·狄克”①一直到庞大的“克拉肯”②——这种怪鱼的触须可以缠住一只载重五百吨的船而把它拖到海底下去——都应有尽有。有些人甚至不惜引经据典,或者搬出古代的传说如亚里士多德③和蒲林尼④的见解(他们承认这类怪物的存在):或者搬出彭土皮丹主教⑤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记述,以及哈林顿的报告;这报告是不容怀疑的,他说,1857年,他在嘉斯第兰号上看见过一种大蛇,那种蛇以前只在那立宪号到过的海面上⑤才能看见。于是,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报刊中产生了相信者和怀疑者,这两派人无休止地争论着。“怪物问题”激动着人们。自以为懂科学的新闻记者和一向自以为多才的文人开起火来,他们在这次值得纪念的笔战中花费了不少的墨水!甚至有几个人还流了两三滴血,因为有人把针对大海蛇的笔锋移向一些态度傲慢的家伙身上了。在六个月当中,争论继续着。彼此有理,各执一词。当时流行的小报都兴致勃勃地刊登争论的文章,它们不是攻击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或华盛顿斯密孙学院发表的权威论文,就是驳斥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的宇宙杂志、皮德曼的消息报里面的讨论和法国及其他各国大报刊的科学新闻。这些多才的作家故意曲解反对派也常引证的林奈①的一句话:“大自然不制造蠢东西”;恳求大家不要相信北海的大怪鱼、大海蛇、“莫比·狄克”和疯狂的海员们臆造出来的其它怪物的存在,不要因此而否定了大自然。最后,某一著名尖刻的讽刺报有一位最受欢迎的编辑先生草草了事地发表一篇文章,处理了这个怪物;他像夷包列提②那样,在大家的笑声中,给这佳物最后一次打击、把它结果了。于是机智战胜了科学。在1867年头几个月里,这个问题好像是人了土,不会再复洁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又听说发生了一些新的事件。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必须认真设法避免的一个危险。问题带了完全不同的面貌。这个怪物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但它是会奔驰的、不可捉摸的、行动莫测的暗礁。1867年8月5日,蒙特利奥航海公司的摩拉维安号夜间驶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地方,船右舷撞上了一座岩石,可是,任何地图也没有记载过这一带海面上有这座岩石。由于风力的助航和四百匹马力的推动,船的速度达到每小时十三海里。毫无疑问,如果不是船身质地优良,特别坚固,摩拉维安号被撞以后,一定要把它从加拿大载来的二百三十六名乘客一齐带到海底去。事故发生在早晨五点左右天刚破晓的时候。船上值班的海员们立即跑到船的后部;他们十分细心地观察海面。除了有个六百多米宽的大漩涡——好像水面受过猛烈的冲击——以外,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把事故发生的地点确切地记了下来。摩拉维安号继续航行,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它是撞上了暗礁呢,还是撞上了一只沉的破船?当时没有法子知道。后来到船坞检查了船底,才发现一部分龙骨折断了。这事实本身是十分严重的,可是,如果不是过了三个星期后,在相同的情况下又发生了相同的事件,它很可能跟许多其他的事件一样很快被人忘掉了。接着又发生的那一次撞船的事件,单单由于受害船的国籍和它所属公司的声望,就足以引起十分广泛的反响。英国著名的船主苟纳尔的名字是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伪。这位精明的企业家早在1840年就创办了一家邮船公司,开辟了从利物浦到哈利法克斯①的航线,当时只有三艘四百匹马力、载重一千一百六十二吨的明轮木船。八年以后,公司扩大了,共有四艘六百五十匹马力、载重一千八百二十吨的船。再过两年,又添了两艘马力和载重量更大的船,1853年,苟纳尔公司继续取得装运政府邮件的特权,一连添造了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备脱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这些都是头等的快船,而且是最宽大的,除了大东方号外,在海上航行的船没有能跟它们相比的。到1867年,这家公司一共有十二艘船~八艘明轮的,四艘暗轮的。我所以要把上面的情形简单地介绍一下,是要大家知道这家海运公司的重要性。它由于经营得法,是全世界都闻名的。任何航海企业,没有比这公司搞得更精明,经营得更成功的了。二十六年来,苟纳尔公司的船在大西洋上航行了两千次,没有一次航行不达目的地,没有一次发生迟误,从没有遗失过一封信,损失过一个人或一只船。,因此,,尽管法国竭力要抢它的生意,但是乘客们都一致愿意搭苟纳尔公司的船,这点从近年来官方的统计文献中就可以看出来。了解这情形以后,便没有人奇怪这家公司的一只汽船遭遇到意外事件会引起那么巨大的反响。1867年4月13日,海很平静,风又是顺风,斯备脱亚号在西经15度12分、北纬45度37分的海面上行驶着。它在一千匹马力的发动机推动下,速度为每小时十三海里半。它的机轮在海中转动,完全正常。它当时的吃水深度是6米70厘米,排水量是6,685方米。下午四点十六分,乘客们正在大厅中吃点心的时候,在斯各脱亚号船尾、左舷机轮后面一点,似乎发生了轻微的撞击。斯各脱亚号不是撞上了什么,而是被什么撞上了。憧它的不是敲击的器械而是钻凿的器械。这次冲撞是十分轻微的,要不是管船舱的人员跑到甲板上来喊:“船要沉了:船要沉了!”也许船上的人谁也不会在意。旅客们起初十分惊慌,但船长安德生很快就使他们安稳下来。危险并不会立刻就发生。斯各脱亚号由防水板分为七大间,一点也不在乎个把漏洞。安德生船长立即跑到舱底下去。他查出第五间被海水浸人了,海水浸入十分快,证明漏洞相当大。好在这间里没有蒸汽炉,不然的话,炉火就要熄灭了。安德生船长吩咐马上停船,并且命令一个潜水员下水检查船身的损坏情形。一会儿,他知道船底有一个长两米的大洞。这样一个裂口是没法堵住的,斯各脱亚号尽管机轮有一半浸在水里,但也必须继续行驶。当时船离克利亚峡还有三百海里,等船驶进公司的码头,已经误了三天期,在这三天里,利物浦的人都为它惶惶不安。斯各脱亚号被架了起来,工程师们开始检查。他们眼睛所看见的情形连自己也不能相信。在船身吃水线下两米半的地方,露出一个很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缺口。铁皮上的伤痕十分整齐,、就是钻孔机也不能凿得这么准确,弄成这个裂口的锐利器械一定不是用普通的钢铁制的,因为,这家伙在以惊人的力量向前猛撞,凿穿了四厘米厚的铁皮以后、还能用一种很难做到的后退动作,使自己脱身逃走。最近这次事件的经过大致就是这样。结果这又一次使舆论哄动起来。从这时候起,所有从前原因不明的航海遇难事件,现在都算在这个怪物的账上了。这只离奇古怪的动物于是负起了所有船只沉没的责任。不幸的是船沉的数目相当大,按照统计年鉴的记载,包括帆船和汽船在内,每年的损失约有三千艘左右,至于因下落不明而断定失踪:的,每年的数目也不下两百艘!不管有没有冤枉这怪物,人们都把船只失踪的原因算在它身上。由于它的存在,五大洲间的海上交通越来越危险了,大家都坚决要求不惜任何代价清除海上这条可怕盼鲸鱼怪。

答案阿龙纳斯希望:“如果尼摩船长老是居住在他所选择的海洋中,但愿所有仇恨都在这颗倔强的心中平息!……但愿他这个高明的学者继续做和平的探工作!” 潜艇驶过被称为风暴之王的大西洋暖流,来到了一艘法国爱国战舰沉没的地点。尼摩满怀激情地讲述了这艘“复仇号”战舰的历史。这引起阿龙纳斯的注意,把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们关闭在诺第留斯号船壳中,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愤世情绪,而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仇恨。那一夜在印度洋上,它不是攻击了某些船只吗?那个葬在珊瑚墓地的人,不正是诺第留斯号引起的冲突的牺牲者吗?而在所有的海面上,人们也正在追逐这可怕的毁灭性机器! 当诺第留斯号慢慢回到海面上来时,便有爆炸声发出:有艘战舰正向诺第留斯号发动攻击。尼摩船长决心把它击沉。阿龙纳斯试图劝阻,但船长说:“我是被压迫,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祖国、父母、爱人、子女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船长不愿这艘战舰的残骸跟“复仇号”的光荣残骸相混,他把战舰引向东方。第二天,可怕的打击开始了!诺第留斯号故意让敌人接近,再在推进器的强大推动下,用那厉害的冲角对准战舰浮标线以下的薄弱部位,从它身上横穿过去!瞬间,战舰船壳裂开,继而发生爆炸,迅速下沉。它的桅樯架满挤着遇难人。然后,那黑沉沉的巨体没入水中,跟它一起,这群死尸统统被强大无比的漩涡卷走……

我主推的品牌是达芙妮,款式非常少女,性价比非常高,适合刚入职的女生,其次是茵曼,是一个少女风的品牌价格,即使到几百不等,高跟鞋?主打粗跟,高度在五厘米左右,适合刚入职的女生。

茵曼毕业论文在线

答案阿龙纳斯希望:“如果尼摩船长老是居住在他所选择的海洋中,但愿所有仇恨都在这颗倔强的心中平息!……但愿他这个高明的学者继续做和平的探工作!” 潜艇驶过被称为风暴之王的大西洋暖流,来到了一艘法国爱国战舰沉没的地点。尼摩满怀激情地讲述了这艘“复仇号”战舰的历史。这引起阿龙纳斯的注意,把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们关闭在诺第留斯号船壳中,并不是一种普通的愤世情绪,而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仇恨。那一夜在印度洋上,它不是攻击了某些船只吗?那个葬在珊瑚墓地的人,不正是诺第留斯号引起的冲突的牺牲者吗?而在所有的海面上,人们也正在追逐这可怕的毁灭性机器! 当诺第留斯号慢慢回到海面上来时,便有爆炸声发出:有艘战舰正向诺第留斯号发动攻击。尼摩船长决心把它击沉。阿龙纳斯试图劝阻,但船长说:“我是被压迫,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祖国、父母、爱人、子女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船长不愿这艘战舰的残骸跟“复仇号”的光荣残骸相混,他把战舰引向东方。第二天,可怕的打击开始了!诺第留斯号故意让敌人接近,再在推进器的强大推动下,用那厉害的冲角对准战舰浮标线以下的薄弱部位,从它身上横穿过去!瞬间,战舰船壳裂开,继而发生爆炸,迅速下沉。它的桅樯架满挤着遇难人。然后,那黑沉沉的巨体没入水中,跟它一起,这群死尸统统被强大无比的漩涡卷走……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儒勒•凡尔纳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构成市区一部分的劳阿尔河上的菲伊德岛生活学习到中学毕业。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接回了家。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他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海底两万里》写于一八七0年,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鹦鹉螺号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我觉得我自己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博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书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本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过程中我和尼摩船长以及游客们都可以说是随着事情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再次读完这本书,心中还是存在这个愿望,就是希望随尼摩船长一起探尽海底所有的秘密,可恨没有阿龙纳斯教授的好运. 故事起与1866年一件闹的满城风雨的怪事,许多船只在海上发现了海怪,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追逐怪兽,谁知落入水中,与同伴一起周游四海,最后不堪海底的沉闷,想方设法,重回陆地. 写到这里,竟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哈利波特》,而此书的价值远远胜过前者(就我个人而言),毕竟在1870年能写出这样奇幻小说并流传至今是极为珍贵的.135年千千万万读者还有时光流逝的考验并没有使它的锐气磨减,反而更肯定了它的价值,而我觉得它在文学史上之所以屹立是因为它从头至尾贯穿的两个字"幻想".幻想自古以来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而至今天,事实证明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切幻想或是推理都是有现实作为基础的,例如:海底森林,穿越海底隧道(阿拉伯海底地道,苏伊士下面一条通往地中海的地道),一块沉没的陆地(大西洋洲).在未来世界,一切幻想皆成为了现实.在《海》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幻想其实是进步的翅膀.100多年前的人的幻想在100多年后成为现实,探索是无止境的呀! 《海》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史诗般壮丽的海洋,一个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地方,那里有数不清的珊瑚,海藻,游鱼,矿产,正是一幅瑰丽的锦图,我无法用语言来赞美或形容它. 诺第斯号不管在那个年代都是一部不朽的神话.是它揭示了海洋中无限神秘的一切,对于船长尼摩来说,更是精神的家园. 终于说到尼摩船长了,这个谜一样的人物一样为此书增色不少,他可以为法国偿还几百亿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地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会逃避人类,施行可怕的报复,他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这个弃绝人世天才,我一向都是由衷喜欢这种人,对于尼摩船长无尽的痛苦,我总想探个究竟,我不明白,这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和出身,但我相信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海底两万里》委实是一本经典名著,而在现代,却很少见到这样的经典名著,那些浮华的东西倒是很多,真是可惜得很!

好段:因为,1866年7月20日,加尔各答一布纳希汽船公司的喜金孙总督号,在澳大利亚海岸东边五英里,碰见了这个游动的巨大物体。巴克船长起初还以为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暗礁,他正要测定它的位置的时候,突然这个不可解释的物体喷出两道水柱,哗的一声射到空中一百五十英尺高。这么说,除非这座暗礁上边有间歇喷泉,不然的话,喜金孙总督号面前的东西,就是还没有人知道的一种海中哺乳类动物,它还从鼻孔中喷出有气泡的水柱呢。同年7月23日,西印度-太平洋汽船公司的克利斯托巴尔哥郎号,在太平洋上也碰到这样的事。喜金孙总督号看见这怪物以后三天,克利斯托巴尔哥郎号在相距七百里的地方也看见了它,由此可知,这个奇特的鲸鱼类动物能以掠人的速度从这一处转移到另一处。十五天以后,在离上面说的地点有两千里远的地方,国营轮船公司的海尔维地亚号和皇家邮船公司的山农号,在美国和欧洲之间的大西洋海面上相遇的时候,在北纬42度15分、西经60度35分的地方,同时看到了这个大怪物。根据两船同时观察得到的结果,估计这只哺乳动物的长度至少有三百五十多英尺(约一百零六米),因为山农号和海尔维地亚号两船连起来,都还比它短,两船从头至尾只有一百米长。可是,最长的鲸鱼,像常常出役于阿留申群岛的久阑马克岛和翁居里克岛①附近海面的那些鲸鱼,也只不过是五十六米,而比这再长的,从来就没有过。接连不断地传来的消息,横渡大西洋的贝雷尔号所做的种种观察,茵曼轮船公司的越提那号跟这个怪物的一次相碰,法国二级军舰诺曼第号军官们所写的记录,海军高级参谋弗兹一詹姆斯在克利德爵士号上所做的很精密的测算,这一切在当时的确曾经哄动一时。在民族性比较浮躁的国家里,大家都拿这件事作为谈笑资料,但在严肃和踏实的国家里,像英国、美国和德国就不同,它们对这事就非常关心。在各大城市里,这怪物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事件。咖啡馆里歌唱它,报刊上嘲笑它,舞台上扮演它。谣言正好有了机会,从这怪物身上捏造出各种各样的奇闻。在一些发行量不多的报刊上,出现了关于各种离奇的巨大动物的报道,从白鲸、北极海中可怕的“莫比·狄克”①一直到庞大的“克拉肯”②——这种怪鱼的触须可以缠住一只载重五百吨的船而把它拖到海底下去——都应有尽有。有些人甚至不惜引经据典,或者搬出古代的传说如亚里士多德③和蒲林尼④的见解(他们承认这类怪物的存在):或者搬出彭土皮丹主教⑤的挪威童话,保罗·埃纪德的记述,以及哈林顿的报告;这报告是不容怀疑的,他说,1857年,他在嘉斯第兰号上看见过一种大蛇,那种蛇以前只在那立宪号到过的海面上⑤才能看见。于是,在学术团体里和科学报刊中产生了相信者和怀疑者,这两派人无休止地争论着。“怪物问题”激动着人们。自以为懂科学的新闻记者和一向自以为多才的文人开起火来,他们在这次值得纪念的笔战中花费了不少的墨水!甚至有几个人还流了两三滴血,因为有人把针对大海蛇的笔锋移向一些态度傲慢的家伙身上了。在六个月当中,争论继续着。彼此有理,各执一词。当时流行的小报都兴致勃勃地刊登争论的文章,它们不是攻击巴西地理学院、柏林皇家科学院、不列颠学术联合会或华盛顿斯密孙学院发表的权威论文,就是驳斥印度群岛报、摩亚诺神父的宇宙杂志、皮德曼的消息报里面的讨论和法国及其他各国大报刊的科学新闻。这些多才的作家故意曲解反对派也常引证的林奈①的一句话:“大自然不制造蠢东西”;恳求大家不要相信北海的大怪鱼、大海蛇、“莫比·狄克”和疯狂的海员们臆造出来的其它怪物的存在,不要因此而否定了大自然。最后,某一著名尖刻的讽刺报有一位最受欢迎的编辑先生草草了事地发表一篇文章,处理了这个怪物;他像夷包列提②那样,在大家的笑声中,给这佳物最后一次打击、把它结果了。于是机智战胜了科学。在1867年头几个月里,这个问题好像是人了土,不会再复洁了。但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又听说发生了一些新的事件。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急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而是必须认真设法避免的一个危险。问题带了完全不同的面貌。这个怪物变成了小岛、岩石、暗礁,但它是会奔驰的、不可捉摸的、行动莫测的暗礁。1867年8月5日,蒙特利奥航海公司的摩拉维安号夜间驶到北纬27度30分、西经72度15分的地方,船右舷撞上了一座岩石,可是,任何地图也没有记载过这一带海面上有这座岩石。由于风力的助航和四百匹马力的推动,船的速度达到每小时十三海里。毫无疑问,如果不是船身质地优良,特别坚固,摩拉维安号被撞以后,一定要把它从加拿大载来的二百三十六名乘客一齐带到海底去。事故发生在早晨五点左右天刚破晓的时候。船上值班的海员们立即跑到船的后部;他们十分细心地观察海面。除了有个六百多米宽的大漩涡——好像水面受过猛烈的冲击——以外,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只把事故发生的地点确切地记了下来。摩拉维安号继续航行,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它是撞上了暗礁呢,还是撞上了一只沉的破船?当时没有法子知道。后来到船坞检查了船底,才发现一部分龙骨折断了。这事实本身是十分严重的,可是,如果不是过了三个星期后,在相同的情况下又发生了相同的事件,它很可能跟许多其他的事件一样很快被人忘掉了。接着又发生的那一次撞船的事件,单单由于受害船的国籍和它所属公司的声望,就足以引起十分广泛的反响。英国著名的船主苟纳尔的名字是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伪。这位精明的企业家早在1840年就创办了一家邮船公司,开辟了从利物浦到哈利法克斯①的航线,当时只有三艘四百匹马力、载重一千一百六十二吨的明轮木船。八年以后,公司扩大了,共有四艘六百五十匹马力、载重一千八百二十吨的船。再过两年,又添了两艘马力和载重量更大的船,1853年,苟纳尔公司继续取得装运政府邮件的特权,一连添造了阿拉伯号、波斯号、中国号、斯备脱亚号、爪哇号、俄罗斯号,这些都是头等的快船,而且是最宽大的,除了大东方号外,在海上航行的船没有能跟它们相比的。到1867年,这家公司一共有十二艘船~八艘明轮的,四艘暗轮的。我所以要把上面的情形简单地介绍一下,是要大家知道这家海运公司的重要性。它由于经营得法,是全世界都闻名的。任何航海企业,没有比这公司搞得更精明,经营得更成功的了。二十六年来,苟纳尔公司的船在大西洋上航行了两千次,没有一次航行不达目的地,没有一次发生迟误,从没有遗失过一封信,损失过一个人或一只船。,因此,,尽管法国竭力要抢它的生意,但是乘客们都一致愿意搭苟纳尔公司的船,这点从近年来官方的统计文献中就可以看出来。了解这情形以后,便没有人奇怪这家公司的一只汽船遭遇到意外事件会引起那么巨大的反响。1867年4月13日,海很平静,风又是顺风,斯备脱亚号在西经15度12分、北纬45度37分的海面上行驶着。它在一千匹马力的发动机推动下,速度为每小时十三海里半。它的机轮在海中转动,完全正常。它当时的吃水深度是6米70厘米,排水量是6,685方米。下午四点十六分,乘客们正在大厅中吃点心的时候,在斯各脱亚号船尾、左舷机轮后面一点,似乎发生了轻微的撞击。斯各脱亚号不是撞上了什么,而是被什么撞上了。憧它的不是敲击的器械而是钻凿的器械。这次冲撞是十分轻微的,要不是管船舱的人员跑到甲板上来喊:“船要沉了:船要沉了!”也许船上的人谁也不会在意。旅客们起初十分惊慌,但船长安德生很快就使他们安稳下来。危险并不会立刻就发生。斯各脱亚号由防水板分为七大间,一点也不在乎个把漏洞。安德生船长立即跑到舱底下去。他查出第五间被海水浸人了,海水浸入十分快,证明漏洞相当大。好在这间里没有蒸汽炉,不然的话,炉火就要熄灭了。安德生船长吩咐马上停船,并且命令一个潜水员下水检查船身的损坏情形。一会儿,他知道船底有一个长两米的大洞。这样一个裂口是没法堵住的,斯各脱亚号尽管机轮有一半浸在水里,但也必须继续行驶。当时船离克利亚峡还有三百海里,等船驶进公司的码头,已经误了三天期,在这三天里,利物浦的人都为它惶惶不安。斯各脱亚号被架了起来,工程师们开始检查。他们眼睛所看见的情形连自己也不能相信。在船身吃水线下两米半的地方,露出一个很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缺口。铁皮上的伤痕十分整齐,、就是钻孔机也不能凿得这么准确,弄成这个裂口的锐利器械一定不是用普通的钢铁制的,因为,这家伙在以惊人的力量向前猛撞,凿穿了四厘米厚的铁皮以后、还能用一种很难做到的后退动作,使自己脱身逃走。最近这次事件的经过大致就是这样。结果这又一次使舆论哄动起来。从这时候起,所有从前原因不明的航海遇难事件,现在都算在这个怪物的账上了。这只离奇古怪的动物于是负起了所有船只沉没的责任。不幸的是船沉的数目相当大,按照统计年鉴的记载,包括帆船和汽船在内,每年的损失约有三千艘左右,至于因下落不明而断定失踪:的,每年的数目也不下两百艘!不管有没有冤枉这怪物,人们都把船只失踪的原因算在它身上。由于它的存在,五大洲间的海上交通越来越危险了,大家都坚决要求不惜任何代价清除海上这条可怕盼鲸鱼怪。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儒勒•凡尔纳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他在构成市区一部分的劳阿尔河上的菲伊德岛生活学习到中学毕业。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11岁时,他曾志愿上船当见习生,远航印度,结果被家人发现接回了家。为此凡尔纳挨了一顿狠揍,并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儒勒.凡尔纳,他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海底两万里》写于一八七0年,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鹦鹉螺号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我觉得我自己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博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书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本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过程中我和尼摩船长以及游客们都可以说是随着事情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 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再次读完这本书,心中还是存在这个愿望,就是希望随尼摩船长一起探尽海底所有的秘密,可恨没有阿龙纳斯教授的好运. 故事起与1866年一件闹的满城风雨的怪事,许多船只在海上发现了海怪,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追逐怪兽,谁知落入水中,与同伴一起周游四海,最后不堪海底的沉闷,想方设法,重回陆地. 写到这里,竟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哈利波特》,而此书的价值远远胜过前者(就我个人而言),毕竟在1870年能写出这样奇幻小说并流传至今是极为珍贵的.135年千千万万读者还有时光流逝的考验并没有使它的锐气磨减,反而更肯定了它的价值,而我觉得它在文学史上之所以屹立是因为它从头至尾贯穿的两个字"幻想".幻想自古以来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而至今天,事实证明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切幻想或是推理都是有现实作为基础的,例如:海底森林,穿越海底隧道(阿拉伯海底地道,苏伊士下面一条通往地中海的地道),一块沉没的陆地(大西洋洲).在未来世界,一切幻想皆成为了现实.在《海》中,尼摩船长说了一句话:"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幻想其实是进步的翅膀.100多年前的人的幻想在100多年后成为现实,探索是无止境的呀! 《海》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史诗般壮丽的海洋,一个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地方,那里有数不清的珊瑚,海藻,游鱼,矿产,正是一幅瑰丽的锦图,我无法用语言来赞美或形容它. 诺第斯号不管在那个年代都是一部不朽的神话.是它揭示了海洋中无限神秘的一切,对于船长尼摩来说,更是精神的家园. 终于说到尼摩船长了,这个谜一样的人物一样为此书增色不少,他可以为法国偿还几百亿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地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会逃避人类,施行可怕的报复,他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这个弃绝人世天才,我一向都是由衷喜欢这种人,对于尼摩船长无尽的痛苦,我总想探个究竟,我不明白,这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和出身,但我相信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海底两万里》委实是一本经典名著,而在现代,却很少见到这样的经典名著,那些浮华的东西倒是很多,真是可惜得很!

论茵陈蒿毕业论文

随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兴起,大大促进了药学的发展。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篇1 现代生物科学与传统中医药学结合应用浅述 摘要:对于我国未来的医学发展而言,单纯采取现代生物科学或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医学体系而排斥另一种并不是明智的,也不符合医学发展规律。只有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和长处,通过有益结合,才能实现我国医学水平的不断进步,解决我国民众日益增长的医药护理需求。本文首先对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进行简要阐述,进而分析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并探析现代生物药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总结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的结合应用策略。 关键词:现代生物科学 传统中医药学 结合 应用 就我国目前广泛流行和应用的医学体系来说,主要包括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是我国长期临证实践的积累和总结,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结晶。对于现代生物科学而言,其基于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最新的科技为支撑,是由国外产生发展而来。目前我国医用治疗护理对于两种医学体系均有应用,但两者的结合性并不强,未能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这就要求我国在发展不同医学体系的同时,强化两者的结合应用研究。 一、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一***现代生物科学概述 所谓现代生物科学,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物有机体于分子和细胞水平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操作,实现物种质量的改良,并优化生命大分子的物质或特性。当前的现代生物科学包括多个核心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以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为组成部分。现代生物科学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医药卫生领域能够有效利用,化学、能源和冶金等工业领域均能有效利用。其中医药卫生领域是最早且应用最广泛、效果最为显著的一个领域。 ***二***传统中医药学概述 传统中医药学以我国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基础,逐步发展形成医学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作为核心思想,并通过辨证论治作为主要的实践指导。中医药学认为人体是有机整体,通过整体和功能、时间和空间的有机统一角度,在认识人体生命现象的基础上,逐步探讨并延伸出医学命题,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 二、传统中医药学对现代生物科学发展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程序的不断推进,我国与世界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在医学的探讨和交流关系上也更加密切。传统中医药学凭借其独特的医学理念,不仅在医用治疗和护理上有着显著优势,对于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传统中医药学以整体观作为理论研究和医疗实践的指导思想,以阴和阳来概括人体生理和病理特征,通过阴阳的矛盾中和来探讨人体生命动态平衡问题,并逐步延伸到自然药物的生物属性上。中医药学中对于机体整体功能的关注以及机体病理变化与自然动植物效能的系统化分析,均与现代生物药学不谋而合。传统中医药学累积的中药复方复杂且繁多,化学成分复杂,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巨大宝库。就目前而言,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等药物,均是由传统中医药学中的复方中提炼而来。通过对复方活性成分的追踪,得出能用于实践生产和医用治疗的药物。此外,从茵陈蒿汤中发现二甲基和七叶苷原等,为遗传和获得性黄疸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突破。 三、现代生物科学对中医药学发展的启示和帮助 现代生物科学借助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技,其不仅实现了自身医学体系的发展,还对中医药学产生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尤其是现代生物科学感测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医药学的感测技术应用也有了巨大进步。 首先,现代生物科学中的物理感测器催生了中医脉诊仪。利用感测器探头采集患者的脉象资讯,实现了中医脉诊的定量化和标准化。其次,在化学感测器基础上产生的经络感测针,不仅实现了中医针刺理法的医治目的,还能对人体微区进行动态监测。此外,基于仿生感测器产生的中医药嗅觉味觉研究,实现了中药药性和五味的定性分析,且通过定量描述,为中药理论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援。总而言之,现代生物科学的现代技术能够极大帮助传统中医药学的延伸和发展,一方面不断提升中医诊断治疗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极大推动了中药理论研究的现代化。 四、结语 现代医学的发展必将是优势共长和多元融合的发展方向,现代生物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有着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实现两者的共同促进和结合,是我国医学研究和实践者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利用现代生物科学提升传统中医药学的技术水平,并以传统中医药学来拓宽现代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和范畴,才能为人类医学水平的提高提供强劲动力。 参考文献: [1]史大卓,刘京,康景轩.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系统生物医学的碰撞和启示[J].中医杂志,2007,***12***. [2]杜武勋,张少强.转化医学理念的兴起及中医药研究发展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 [3]杨硕,崔蒙,贾李蓉,高博.相关交叉学科对中医药资讯学发展的启示[J].世界中医药,2012,***06***. 篇2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 [摘要]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及人文精神彰显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是吸引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因素,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必然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从国家对中医药文化建设和传承的重视扶持以及中医药人才储备培养现状着手,探讨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以及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医药人才,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中医药人才的力量。 1 中医药文化概念及其建设和传承 何谓中医药文化?首次明确中医药文化的含义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中医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中医文化仅指与中医学科相关的知识“理论”技能和医疗实践活动,广义的中医文化涵盖了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1]。 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近年来国家中医药局陆续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等相关档案。我国在2008年10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专案,2010年针灸率先申遗成功。由此可见,国家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视的,而中医药也正逐渐获得世界的认可。 2 中医药人才储备和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党和 *** 对中医药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中医药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各级中医院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中医药人员配备不合理,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比例偏低,有些甚至持续减小,部分中医医院领导班子、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医药基础薄弱,这已经成为阻碍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中医药毕业生的学历越来越高,但优秀中医药人才却是凤毛麟角[2-6]。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中医药院校教学内容西化,中医药基础教育薄弱,导致培养出一些“不中不西”的中西医结合学生,中医基础不牢、西医技能不精,有些中医药研究生到医院工作后实践动手能力极差,还不如一些本科生,却又不肯虚心向学历比他们低的上级医师请教学习。中医药院校应当利用中医药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切实增强中医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发展中医药的信念;要充分运用中医药文化的“仁术”思想,培养中医药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借用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帮助中医药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7]。 3 如何以中医药文化吸引中医药人才 在当今中医药工作人员收入不高、又难以享受国家法定假日的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引进培养固然要靠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但更离不开中医药文化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何切实提高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关键要靠中医药的疗效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尽管长期以来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质疑声不断,但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医药,“非典”期间广东省中医院用中医药抗击“非典”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效,这是对排斥中医者最有力的回击。原卫生部在抗击“非典”“禽流感”的国家诊疗方案中加入了中医药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上对中医药的认可。 要深入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理念宣传,中医院的所有职工及其亲属应充当中医药文化的第一宣传员,而不是身在中医院却排斥中医药、抵毁中医药。中央、湖南等电视台开辟的中医养生专栏收视率居高不下,一些养生书籍畅销不衰,在群众中掀起一股社会养生热潮,从侧面体现出群众对中医药保健的需求和追捧。“养生热”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社会悄然兴起,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长久以来在民间具有深度的群众基础,以及人民群众对身心健康追求的日益强烈和对绿色保健治疗的无限向往[8]。 作为东方文化瑰宝的中医药文化正在吸引著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近年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国家和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从最初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华人分布较多的亚洲国家,到现在的欧美等西方国家,目前中医药的影响已经遍及世界各地。我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接收的留学生国别已扩充套件到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统计,目前在华留学生最多的10个学科中,中医药专业位居第2,仅次于汉语言专业,而在来华接受自然科学专业教育的留学生中,中医药专业留学生人数则稳居第1位[9]。中医药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知识,而且承载着深厚的东方传统文化内涵,是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桥梁,他们如果不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就不会来到中国,更不可能学好中医药知识。换言之,无论是中医药学生还是西医学生,要想学好中医药,也应该理解和热爱中医药文化,这是学好中医药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4 如何以中医药人才培养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 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人,中医药文化的发扬继承当然离不开中医药人才自身的努力。借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关于中医体系中“中医文献”和“中医学体系”的比喻,如果中医学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中医文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中医药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是滋润、养育、装扮这棵大树的,中医药文化要靠中医药人才吸收和输送营养,中医药文化的环境、氛围反过来可以影响整个大树的成长和壮大[10]。 当前,加强中医医院的建设管理和人员配备,为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和作用奠定人才队伍基础,是振兴中医药事业发展、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根本保障。各级中医院要在增加中医药人才招聘引进比例的同时,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西学中培训,不断丰富中医药学习内容并应用于临床实践。要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把中医药知识和理论带向基层医疗机构,让基层医务人员成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应用者和传播者。 古往今来,名医都是中医药文化的最佳传承人,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师承带教传统,而中医传统师承带教首先是医德文化的传承,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做医先做人,行医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老一辈中医人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造福了一方群众,也薰陶了一代代中医人,使得中医药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越来越多的西医生参加了西学中培训或报考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关心中医药、学习中医药,中医药人才队伍日渐壮大,必将对中医药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发挥生力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亚斌,蔡子鹤.中医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0-101. [2]郑晓红.当前高素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184-186. [3]郭子华,翟双庆,季伟萍,等.现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7,13***4***:1-4,15. [4]付先军,王振国.中医思维模式在中医药院校非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途径[J].中医教育,2010,29***4***:15-18. [5]王大壮,田侃.中医药师承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法制,2010,***6***:41-44. [6]龚晋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几个关键问题[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1***1***:89-90. [7]张宗明,申宁.加强中医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J].医学与社会,2010,23***8***:97-98. [8]谢世平,程传浩.中医文化传播与推广机制的思考――试论“养生热”背景下的中医文化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208-209. [9]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10]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63-69.

菌陈是一种很好的一个菌类食物。这种菌是很贵的然后吃的时候也是非常的有价值的。有很多的人也是很喜欢吃这类菌的。

茵陈蒿味苦、辛,性凉。入肝、脾、膀胱经。功能: 清热 利湿、退黄疸。有毒。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医家论药之茵陈蒿

“茵陈,其主 风湿 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 湿热 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本草经疏》)

“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本草正义》)

“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捷。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 瘙痒 ,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本草正义》)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汤液本草》)

“茵陈有两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本经逢原》)

茵陈蒿的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茵陈蒿和滨蒿均含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 thoxycoumarin)、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茵陈炔内酯(Capilarin)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亦含香豆酸及其他有机酸类,如茵陈蒿含茵陈香豆酸A(Capillartemisin A)、茵陈香豆酸B、去氧茵陈香豆酸(Deoxycapillartemis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滨蒿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Azelaic acid)、焦没食子鞣质(Pyrogal lol tannins)、草酸(Oxalic acid)。

尚含挥发油,茵陈蒿含茵陈二炔(Capillen)、邻甲氧基茵陈二炔(O-Metho xycapillen)、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炔醇(Capillanol)、去甲茵陈二炔(Norcapillene)、茵陈二烯酮(Capillon)、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对聚伞花烯(p-Cym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等;滨蒿含茵陈二炔酮、α-蒎烯、杜松油烯(Cadinene)、环氧石竹烯(Caryophyllene epoxide)、丁香酚(Eugenol)等。

此外,茵陈蒿还含色原酮类和黄酮类物质,如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茵陈黄酮(Areapillin)、异茵陈黄酮(Isoareapillin)、蓟黄素(Cirsimauitin)、芫花黄素(Genkwanin)、异鼠李黄素(Isorhamnetin)、槲皮黄素(Quercetin)。滨蒿含醛、酮化合物,如甲庚酮(Methylhepthylketone)、香兰醛(Vanillin)、正丁醛(Butylaldehyde)、糠醛(Furaldehyde);亦含有 植物 雌性激素(Phytoestrogens)、胆碱(Choline)等。

茵陈蒿的毒副作用及 解毒 急救方式:

茵陈二炔酮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给小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30~50mg/kg 静脉注射,可使部分猫、兔 心电图 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对羟基苯乙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口服给药为,为其利胆作用的10倍以上;亚急性毒性实验,对大鼠连用3个月,对体重、 血常规 和肝组织无明显影响,仅在大剂量时对胃肠道有轻微刺激作用。

茵陈毒性很低,临床应用本品至30g 亦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曾有 报告 ,日服茵陈24g,连服30日,21例中有7例出现头昏、恶心,上腹饱胀与灼热感,多在服药第一日内出现,以后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另外,还有2例轻度 腹泻 ,1例出现短暂心慌。

谈谈中西药联用

引言:中西药联用体现中西医结合,但不是药效的机械相加,药味简便的重叠。下面就是我来谈谈中西药联用,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据本草文献记载,中西药联用大约始于20世纪初。近年来,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药物品种日益增多,同时由于中西药结合工作的开展,为了加速疾病的治愈,中西药联用治疗疾病已为临床广泛采用。现将临床上常见的中西药联用合理与不合理现象作一分析。

[论文关键词] 中西药联用合理:协同增效;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药量,缩短疗程;免疫调节。中西药联用不合理:降低疗效;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

1中西药联用合理

协同增效 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时同用,因为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在血液中浓度升高,从而使疗效增强。枳实与庆大霉素联用,因为枳实能松弛胆道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胆道,增强抗感染作用。茵陈蒿及含茵陈蒿的复方与灰黄霉素联用,因为茵陈蒿所含的羟基苯丁酮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而胆汁能增加灰黄霉素的溶解度,促进其吸收,从而增强灰黄霉素的抗菌作用。

降低毒副作用 芍药甘草汤与解痉药联用,在提高疗效的同时,还能消除腹胀、便秘等副作用。黄连、黄柏等具有较强抗菌的中药与抗生素类药联用可减少抗生素的不良反应。黄精、骨碎补、甘草等与链霉素联用,可消除或减少链霉素引发的耳鸣、耳聋等不良反应。逍遥散有保肝作用,与西药抗痨药联用,能减轻西药抗痨药对肝脏的损害。含麻黄类中药治疗哮喘,常因含麻黄素而导致中枢神经兴奋,若与巴比妥类西药联用,可减轻此副作用。

减少药量,缩短疗程 休克或低血压患者,应用多巴胺、阿拉明等升压药后,血压仍不能维持时,加用参附注射液后,血压即趋平稳。当血压回升后,升压药停用或减量时,又可出现血压下降,如果预用参附注射液,即便停用或减量使用上述升压药,血压也可维持和稳定。因为参附注射液与阿拉明、多巴胺等合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参附注射液(由红参、附片、丹参组成)中红参、附子具有强心、镇痛、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和加强心脏收缩功能。可见参附注射液与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同用,可加强升压药的作用,减少升压药的用量、缩短疗程。

桂枝汤类、人参类方剂与皮质激素类西药联用,可减少西药用量和副作用。

柴胡桂枝汤等具有抗癫痫作用的中药复方与西药抗癫痫药联用,可减少抗癫痫药的用量及肝损害、嗜睡等副作用。

免疫调节

抗炎6号与抗生素联用,据研究报道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三药联用,对中性粒细胞的随机移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链霉素、氯霉素单独应用对中性粒细胞的趋化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若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联用,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抑制率可达。中成药抗炎6号(由金银花、蒲公英、大青叶、鱼腥草组成)不仅能够稳定而持久地促进中性粒细胞的随机移动和趋化性,而且能够完全解除由上述三种抗生素联用时随机移动和趋化性的抑制,还可使趋化性远远超出正常值。研究提示清热解毒中药用于细菌感染疾病,不仅是单纯的杀菌或抑菌,而且对增加机体免疫力有很大意义。抗炎6号除具有直接解除细菌内毒素的作用外,并对补体旁路途径也有激活作用,间接对内毒素进行降解。因此抗炎6号能杀菌、抑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降解内毒素可能是与抗生素联用治疗感染性疾病疗效增强的理论基础。

扶正中药女贞子、石韦、补骨脂、山茱萸、玄参等能保护动物由于注射环磷酰胺而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提高机体免疫力。据统计175例肿瘤患者,在化疗、放疗时配合扶正药,有156例不发生白细胞下降,有效率接近90%。 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小柴胡汤等与西药抗肿瘤药联用,可以提高疗效。其中的中药可以提高天然杀伤细胞活性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2 中西药联用不合理

降低疗效

拮抗降效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降血糖药物时,若与甘草、鹿茸及其制剂合用,可降低降糖药的效果。因为甘草口服后,所含甘草酸可水解成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具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结构;鹿茸的成分也有糖皮质激素样结构,糖皮质激素能使氨基酸、蛋白质从骨骼肌中转移到肝脏,由于酶的作用使葡萄糖与糖原的产生增加,故有升血糖作用,这与降血糖药物产生药理拮抗,而降低降糖疗效。

含有麻黄的制剂,如麻杏石甘片、止咳定喘膏、川贝精片、防风通圣散等用于止咳化痰平喘,麻黄是拟肾上腺素药,主要成分为麻黄碱,能使血管收缩而升高血压,此类药与降压药产生药理拮抗,而降低降压疗效。

形成难溶性物质,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丹参注射液不宜与喹诺酮类注射液合用[1]。丹参注射液是由丹参和降香制成的复方中药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的丹参素、原儿茶酚酸及降香挥发油[2],丹参素、原儿茶酚酸等具有弱酸性,在碱中溶解,在酸中则沉淀析出。丹参注射液中加入喹诺酮类注射液(ph值约)可使丹参注射液的ph值降低,使其脂溶性丹参酮及水溶性原儿茶酚酸和儿茶酚衍生物等沉淀析出。张玉瑛报道[3],在丹参注射液中加入环丙沙星,可出现沉淀和小片状沉淀物。同理,丹参注射液与心得安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胃复安注射液等合用亦可产生沉淀。

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

萝芙木及含生物碱的中药如麻黄、麻杏石甘汤、九分散、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哮喘冲剂等不宜与优降宁、苯乙肼、呋喃唑酮等配伍。优降宁可抑制单胺氧化酶使肾上腺素神经末梢贮存的'递质灭活受阻,而使麻黄及其制剂中的麻黄碱升压作用显著加强,从而可导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4]。

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制剂,如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止咳定喘膏、半夏露等,不宜与强心药合药。麻黄碱可兴奋心肌β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因而可使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等不良反应[5]。含莨菪烷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如曼陀罗、洋金花、天仙子,颠茄合剂等,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配伍。莨菪烷类生物碱具有松弛平滑肌减慢胃肠蠕动的作用,可使肌体对强心苷类药物的吸收和蓄积增加,加上心衰患者对强心苷的作用敏感,易引起中毒反应[6、7]。

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瓦楞子等,均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因为强心苷类药物作用时通过心肌释放钙离子,而含大量钙离子的中药会加强强心苷的作用和毒性,对洋地黄苷尤应注意。复方甘草片与强心苷类药物配伍,易导致心脏对强心苷敏感而引起中毒[8]。

综上所述,中西药联用体现中西医结合,但不是药效的机械相加,药味简便的重叠。而应在现代医药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临床医师根据药物的主要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不良反应、个体差异,通过临床用药实践,进行中西药合理联用,产生协同作用,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减少药量,缩短疗程;提高肌体免疫力,促进体质恢复,真正起到理想的协同作用,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避免中西药不合理联用,产生拮抗降效,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在不明配伍药理情况下,建议中西药相隔一定时间用药,以避免不合理联用。实现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黎开华,陈桂钧. 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喹诺酮类注射液配伍禁忌[J] .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2):120 .

[2] 赵新先编著 .中药注射剂[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86 .

[3] 张玉英 . 丹参注射液与环丙沙星注射液配伍禁忌问题[J]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1,22(5):28 .

[4]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5] 白 明,雷建林,忤文英 . 中西药配伍禁忌及临床分析[J] .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4):58 .

[6]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7] 贾公孚,谢惠民. 中西药相互作用与联合用药[M] .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73 .

[8] 刘安详 . 浅析中西药合理配伍及配伍禁忌[J] . 药学实践杂志,1997,15(5):281 .

林徽茵论文文献

北京八宝山的林徽因墓,由梁思成设计,墓志是“建筑师林徽因墓”。这很有意思,在她那么多的身份里,梁思成选了“建筑师”这个身份 曹汛先生说林徽因学贯中西、融通古今,中国传统文化对她的影响很深,尤其是杜甫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理想。林徽因觉得如果要报效祖国,改良社会,不能去学纯文学或者纯美术,她想把建筑作为终身事业,通过学习建筑来报国。1923年,在学建筑之前,林徽因小试牛刀,为北京《晨报》增刊设计了一个封面。她画了一个中国式的钟楼正立面,加上其他一些元素,鸽子、太阳、树、水等等,还比较稚嫩,但热爱建筑的劲头已经表现出来了。1926年,她为美术学院设计了一张圣诞卡,采用马赛克镶嵌画的风格,有点罗马或者拜占庭的味道。画中东方三博士手持礼盒上的字是painting(绘画) sculpture(雕塑)和architecture(建筑),寓意造型艺术三姐妹。梁思成去读建筑是林徽因引领的,可是他们没有像其他读建筑的人一样去当建筑师,这件事反而是受到梁思成的影响——梁思成引领了一个大志向(学建筑)中的具体方向。梁思成在宾大时上了一门文艺复兴建筑史的课,刚上几堂,他就跑去找任教的古米尔教授(Alfred Gumaer),说自己非常喜欢建筑史,从来不知道世界上有如此有趣的学问。古米尔反问他中国这方面怎么样。梁思成回答,据他所知没有文字的记录,中国人从来不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也不重视它,但他本人不是很赞同。从这时开始,他立下决心要写一部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林徽因也基本上终生追随他,或者说,他们是志同道合。林徽因经常抱怨梁思成,整个欧洲蜜月下来没给她拍几张像样的照片。因为梁思成就是拍建筑的时候把她带上,当作一个尺度人,一般叫作scale(标尺),这一点在这张照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用她烘托建筑的宏伟。回国后,他们在东北大学有一段短暂的教学生涯,林徽因还为东北大学设计了校徽。整体造型有点像古代的璧,有黑水白山,青龙白虎,还有一个八卦的艮卦,表示东北方,体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这时候林徽因还没开始系统研究中国古建筑,但在设计中已经先流露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味,她永远是灵感先行。对梁、林二人职业生涯影响最深的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个研究古建筑的私立学术机构。在东北被日本人占领之前,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邀请梁思成到学社研究古建筑,这正好与他写中国建筑史的志向相符,于是梁思成便从东北大学辞职,加入营造学社。此外,林徽因在东北也不太适应,天气太冷,一生留下了肺病的根。威胁林徽因生命的两件事,一是日寇侵略,另一个是肺病,都在那时初现端倪。1935年,她和梁思成一起在祈年殿的屋顶勘察。林徽因为此非常自豪,她说自己是中国女性中第一个站到皇帝祭天的房顶上的人——我觉得她更应该自豪的是穿着旗袍就上去了。其实这是她古建筑考察的常态。1932年3月,28岁的林徽因在营造学社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上,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古建筑研究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相当于她在学术界的第一次登场,初试啼声,便技惊四座——即便不说是“出道即巅峰”,但也差不多了。1933年,营造学社精锐部队倾巢出动,考察云冈石窟,这次林徽因也参加了——两个孩子都出生后,她就能参加更多古建筑的实地考察了。在日本马上要大举侵入中国的时候,他们研究中国建筑的起步又落后于日本研究者,所以他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中国建筑的核心精髓,也希望藉此创立我们自己的现代建筑文化——用同时代学者胡适的话说,就是“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他们那一代许多知识份子的共同使命。1934年,林徽因参加了一次很特别的古建筑考察,度假加考察二合一。1930年代,梁、林认识了比他们稍微小一点,结成一生挚友的费正清、费慰梅夫妇。这夫妇俩要到山西峪道河去避暑,邀请梁、林一起,结果二人反客为主,说那你们就跟我们一起去考察古建筑吧。后来费氏夫妇发现古建筑考察比避暑好玩多了,虽然一路很艰苦,但趣味深长。1937年7月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发现唐代木构建筑,这是梁、林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古建筑发现。此前日本学者关野贞(伊东忠太的学弟)曾经放话说中国没有任何唐代木构建筑遗存,要看唐代木构就上日本奈良吧。梁、林就一直想争口气,找到中国大地上的唐代木构。1937年7月,梁、林终于圆梦,他们整个研究生涯的黄金时刻到来了。卢沟桥事变之后,林徽因的文体又变了,和写诗、写建筑学论文不同,跟小孩子写的文字是这样的。她还详细画了一张图叫“我们走过的一圈路”,让孩子在这么危急的关头还顺便学一学地理知识。接上孩子后,从此就是漫长的逃难。来到昆明后,他们住在巡津街九号宅院,度过了逃难过程中比较安定的一小段时光,林徽因这时候的心情也还不错,和一些老朋友在昆明聚首。营造学社的调查研究还在坚持做,这时候找了昆明的兴国庵当工作室,大殿变成他们绘图的空间,条件很简陋。1937年11月24日从长沙写给费慰梅的信更加惊心动魄,他们全家差点被炸死:在日机对长沙的第一次空袭中,我们的房子几乎被直接击中。炸弹就落在我们暂住房的大门十五码处……天知道我们怎么没被炸成碎片。一听到较远处传来两颗炸弹地狱般的爆破声,我们就飞奔下楼,我们的房子随即四分五裂。全然出于本能,我们各自抓起一个孩子向楼梯冲去。可还没来得及到楼下,最近的炸弹就炸了。巨大的冲击波把我抛起,怀里还抱着小弟,而后摔倒地上,所幸未曾受伤。与此同时,房子开始破裂,门窗玻璃的所有碎片、隔扇、屋顶和天花板都坍塌下来,劈头盖脸地砸了来。更惨的是,昆明很快又不行了,就要继续逃,最后落脚点是四川的一个村子,当时的南溪县李庄(现在的宜宾李庄)。到了那儿,他们就彻底过上了农村生活。在这种简陋的环境里,在贫病交加的时候,他们画的图纸长这样。当时面临国破家亡,他们想的第一件事是让全世界知道他们的古建筑研究成果,让全世界知道中国的古建筑有多精彩,所以一定要拿出毕生的本事,画出最精彩的图,写出最好的建筑史文字。林徽因在李庄的六年多全都在病床上度过。即便如此,她也在做学术研究。梁思成他们出去做田野考察,包括写中国建筑史,她就负责在病床上帮他们查阅文献。在此期间最重要的成果,是梁思成终于完成了他在宾大读书时立下的志向,写出了人生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中国建筑史》。上世纪五十年代,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油印本前言里写道:“林徽因同志除了对辽、宋的文献部分负责搜集资料并执笔外,全部都经过她校阅补充。”所以林徽因也是这本书非常重要的功臣。今天清华档案馆保留着这本书的手稿,现在市面上一般叫《中国建筑史》,其实原来叫《中国艺术史·建筑篇》,还打算写雕塑篇,是一个更宏大的计划。第二件重要的事情,抗战以前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是中国建筑史研究最高水平的刊物,也是世界建筑史学者常备的参考书,因为抗战就停办了。他们到李庄后,梁思成发了一个宏愿,说一个学术机构怎么能没有刊物呢?他们居然想在农村重新刊发《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用的什么方法呢?用土法,石印法,用一种药水写在石板上,制成蜡板,所有的字都得自己抄,没有铅字可以用了,所以大家各自负责去抄自己的文章。图纸也得画在刻板上,照片是没法印了,得把每张想用的照片都画成图。1945年出版的第七卷第二期,林徽因亲自担任主编,还写了一篇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这实在太超前了,那会儿还在打仗,她已经在想战后复兴我们要建设大量的住房,于是撰写相关的论文。可见他们是何等的坚强,并且具有学术的前瞻性。这时候费正清、费慰梅给他们提供了很多国外书籍,使他们具有这个视野,即便在一个小村子里,都没有和世界学术的大方向脱节。1950年,其实林徽因已经走到生命的最后时段,梁思成也病得很厉害。这时候他们做了非常多重要的工作,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林徽因最初设计的国徽方案很有意思,可以看到东北大学校徽的影子:取中国古代璧的形式,但已经加入了新中国的象征——五星红旗的意象。这是稍晚由美术家张仃先生等提交的方案,是一个带天安门形象、绘画风格的国徽。后来国徽设计领导小组就定了一个大原则,要把天安门用进设计中。最后由梁思成领导的清华营建系国徽设计组完成的国徽,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样子。国徽设计中,天安门不用风景画而用正立面图的方式呈现,更加庄严。据说在讨论当中,林徽因诗人的灵感爆发,说要让整个天空都是五星红旗,最后就是现在这样五星红旗布满天空的结果。此时期林徽因还在做一些建筑史的研究,可惜只有残缺的稿子,没有最终完成,是继云冈石窟以后对敦煌石窟纹饰的研究——《敦煌边饰初步研究稿》。此时她已经能轻松地画出北魏、唐代纹饰什么味道,波斯以及希腊纹饰又是什么味道。林徽因参与革新中国清代的景泰蓝工艺,她辅导当时刚归国的常沙娜,利用敦煌纹饰设计的一套烟具,如此精美。林徽因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向公众科普北京古城的重要价值,因为北京城那时候已经开始遭到破坏。1951年到1952年,林徽因在《新观察》上一口气连载了十几篇讲北京古建筑的文章——“我们的首都”系列。林徽因生命的最后阶段,梁、林在做另一项重大工程——人民英雄纪念碑。梁思成负责总体的概念,林徽因则更多在做纪念碑的雕饰设计。这块纹饰是林徽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做的设计,所以梁思成设计的林徽因墓,又是一个梁思成和林徽因合作的作品,就像他们一生中几乎所有的作品一样。为什么梁思成说他的终身伴侣,生活上、学术上、精神上和灵魂上的伴侣林徽因是一个建筑师?王军在《建筑师林徽因的1932》这篇文章里给出了他的答案,其实是引自梁思成自己的一段话,他在1932年写给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班毕业生的毕业致辞。阐释建筑师是干什么的——你们的业是什么,你们的业就是建筑师的业,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的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记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是十分的繁难,你们的责任是十分的重大。你们创造力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当然是“建筑”,不只是建筑,我们换一句话,可以说是“文化的记录”,是历史。今天全国各个高校建筑系的培养目标,远远没能追上梁先生他们创办第一个建筑系时候的培养目标。我们顶多说培养合格的建筑师、专业帅才等等,没有上升到“文化的记录者”、“历史之反照镜”这样的境界。这也相应造成各大建筑院校里从事建筑史研究变成特别边缘的一个学科。——全文根据王南2020年2月6日在福州大梦书屋讲座整理

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剧本《梅真和他们》

林徽因代表作有《笑》《莲灯》《你是人间四月天》《九十九度中》《山中一个夏夜》。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题目:追忆林徽因 百年见幽兰阅读林徽因,滋生出一份感佩,惊奇世间果然有这样的女人,集才气、集美质、集傲岸,也集热爱与事业于一体。仰止当世,光照来人。如果不是生不逢时,如果她不是多病的女人,如果她的诗作文集有人编纂整理,或许今人读到的也许会是一个真正的女诗人,读到的一定会是一个近代建筑史上的泰斗。林徽因其人林徽因 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林徽因与建筑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林徽因与文学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激昂林徽因我要藉这一时的豪放和从容,灵魂清醒的在喝一泉甘甜的鲜露,来挥动思想的利剑,舞它那一瞥最敏锐的锋芒,象皑皑塞野的雪在月的寒光下闪映,喷吐冷激的辉艳;——斩,斩断这时间的缠绵,和猥琐网布的纠纷,剖取一个无瑕的透明,看一次你,纯美,你的裸露的庄严。…………然后踩登任一座高峰,攀牵着白云和锦样的霞光,跨一条长虹,瞰临着澎湃的海,在一穹匀静的澄蓝里,书写我的惊讶与欢欣,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我的信仰,至诚,和爱的力量,永远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5月,香山)展缓林徽因当所有的情感都并入一股哀怨如小河,大河,汇向着无边的大海,——不论怎么冲急,怎样盘旋,——那河上劲风,大小石卵,所做成的几处逆流,小小港湾,就如同那生命中,无意的宁静避开了主流;情绪的平波越出了悲愁。停吧,这奔驰的血液;它们不必全然都去造成眼泪。不妨多几次辗转,溯洄流水,任凭眼前这一切缭乱,这所有,去建筑逻辑。把绝望的结论,稍稍迟缓;拖延时间,——拖延理智的判断,——会再给纯情感一种希望!一首桃花林徽因桃花,那一树的嫣红,象是春说的一句话:朵朵露凝的娇艳,是一些玲魂的字眼,一瓣瓣的光致,又是些柔的匀的吐息;含着笑,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迹!八月的忧愁林徽因黄水塘里游着白鸭,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无题林徽因什么时候再能有那一片静;溶溶在春风中立着,面对着山,面对着小河流?什么时候还能那样满掬着希望;披拂新绿,耳语似的诗思,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什么时候,又什么时候,心才真能懂得这时间的距离;山河的年岁;昨天的静,钟声昨天的人怎样又在今天里划下一道影!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林徽因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假使在这不可免的真实上多给了悲哀,我想呼喊,那是——你自己也明瞭——因为你走得太早,太早了,弟弟,难为你的勇敢,机械的落伍,你的机会太惨!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我们已有了盟友、物资同军火,正是你所曾经希望过。我记得,记得当时我怎样同你讨论又讨论,点算又点算,每一天你是那样耐性的等着,每天却空的过去,慢得像骆驼!现在驱逐机已非当日你最理想驾驶的“老鹰式七五”那样——那样笨,那样慢,啊,弟弟不要伤心,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算是诗来追悼你,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啊,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1934年,李庄林徽因的感情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金岳霖 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一直被淹没在历史的黑洞里。在妇女解放这条路上,20世纪中国妇女先觉者中相当多的人以与新文学共体的方式,张扬着自我的独立品格,从而让我们见识到有别于传统“象牙美人”、激荡着青春气息与时代风云的美丽人生。林徽因应该是这一群体中很特别的一个。面对这样的女子,倘若还要纠缠她的情感,那么那个据说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的真诚最能够说明她情感的品质。倘若还要记起她的才华,那么她的诗文以及她与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论著还不足以表现她才华的全部,因为那些充满知性与灵性的连珠的妙语已经绝响。倘若还要记起她的坚忍与真诚,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随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计数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证明,她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今天我们在这里怀念——林徽因。

塞曼效应毕业论文

1896年,荷兰物理学家塞曼使用半径10英尺的凹形罗兰光栅观察磁场中的钠火焰的光谱,他发现钠的D谱线似乎出现了加宽的现象。这种加宽现象实际是谱线发生了分裂。随后不久,塞曼的老师、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应用经典电磁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由于电子存在轨道磁矩,并且磁矩方向在空间的取向是量子化的,因此在磁场作用下能级发生分裂,谱线分裂成间隔相等的3条谱线。塞曼和洛仑兹因为这一发现共同获得了190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897年12月,普雷斯顿()报告称,在很多实验中观察到光谱线有时并非分裂成3条,间隔也不尽相同,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为反常塞曼效应,将塞曼原来发现的现象叫做正常塞曼效应。反常塞曼效应的机制在其后二十余年时间里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困扰了一大批物理学家。1925年,两名荷兰学生乌仑贝克()和古兹米特()提出了电子自旋假设,很好地解释了反常塞曼效应。应用正常塞曼效应测量谱线分裂的频率间隔可以测出电子的荷质比。由此计算得到的荷质比数值与约瑟夫·汤姆生在阴极射线偏转实验中测得的电子荷质比数量级是相同的,二者互相印证,进一步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塞曼效应也可以用来测量天体的磁场。1908年美国天文学家海尔等人在威尔逊山天文台利用塞曼效应,首次测量到了太阳黑子的磁场。1912年,帕邢和拜克(E.E.A.Back)发现在极强磁场中,反常塞曼效应又表现为三重分裂,叫做帕邢-拜克效应。这些现象都无法从理论上进行解释,此后二十多年一直是物理学界的一件疑案。正如不相容原理的发现者泡利后来回忆的那样:"这不正常的分裂,一方面有漂亮而简单的规律,显得富有成果;另一方面又是那样难于理解,使我感觉简直无从下手。"1921年,德国杜宾根大学教授朗德(Landé)发表题为:《论反常塞曼效应》的论文,他引进一因子g代表原子能级在磁场作用下的能量改变比值,这一因子只与能级的量子数有关。1925年,乌伦贝克与哥德斯密特"为了解释塞曼效应和复杂谱线"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1926年,海森伯和约旦引进自旋S,从量子力学对反常塞曼效应作出了正确的计算。由此可见,塞曼效应的研究推动了量子理论的发展,在物理学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洛伦兹在物理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发展了经典电子论。1878年,他发表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论文,把以太与普通的物质区别开来,认为以太是静止的,无所不在,而普通物质的分子则都含有带电的谐振子;在这个基础上,他导出了分子折射率的公式(即洛伦兹-洛伦茨公式)。1892年,他开始发表电子论的文章,他认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含有电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就是电子,电子是很小的有质量的刚球,电子对于以太是完全透明的,以太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归结为以太与物质中的电子的相互作用。在这个基础上,189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洛伦兹力公式。另外,1892年他研究过地球穿过静止以太所产生的效应,为了说明迈克耳孙一莫雷实验的结果,他独立地提出了长度收缩的假说,认为相对以太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上的长度缩短了。1895年,他发表了长度收缩的准确公式,即在运动方向上,长度收缩因子为 。1899年,洛伦兹讨论了惯性系之间坐标和时间的变换问题,并得出电子质量与速度有关的结论。1904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洛伦兹变换公式和质量与速度的关系式,并指出光速是物体相对于以太运动速度的极限。洛伦兹1853年7月18日出生于荷兰的阿纳姆,少年时就对物理学感兴趣并且熟练地掌握多门外语。1870年洛伦兹考入莱顿大学,自数学、物理和天文。1875年获博士学位。1877年,莱顿大学聘请他为理论物理学教授,其时洛伦兹年仅23岁。他在莱顿大学任教长达35年。1911年-1927年间洛伦兹多次担任索尔维会议主席。在国际物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名望。此外,洛伦兹在经典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里也有很深的造诣,在热力学、物质分子运动论和引力理论等方面,都有过贡献。洛伦兹受到爱因斯坦、薛定谔和其他很多物理学家的尊敬,爱因斯坦就曾说过,他一生中受洛伦兹的影响最大。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电、磁、光是毫不相关的自然现象。

步入19世纪,科学家法拉第、麦克斯韦把电、磁、光现象放在一起解释;赫兹则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电、磁与光效应从此结合起来。

发现阴极射线后,西方物理学家全力研究它的本质。到19世纪70年代,对阴极射线的本质认识,他们之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等认为它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等认为它不过是电磁波产生的辐射物。

两派之间发生过激烈的讨论。

荷兰物理学家 亨得里克·安顿·洛伦兹 也加入到这场讨论中。经过深入研究,他得出如下结论: 阴极射线是由比原子更小的微粒振动产生的,这种微粒存在于任何物体的原子之中,而发光现象即与这种微粒振动相关,这种微粒进行振动后会产生电场和磁场,只要改变电场或磁场的方向,光线也会发生偏移。

可是,这些先进的理论在当时完全站不住脚。一则,著名科学家法拉第生前研究过磁场对光源的影响,但以失败告终,后来几乎无人研究;二则西方科学界一直认为,物体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就像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玻璃实心球,无法打开。

洛伦兹偏不信邪。他决心用自己的强项——理论研究,来证明原子是可分的。 他于1870年进入莱顿大学,受天文学教授弗雷德里克·凯瑟影响,对理论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1878年1月25日,他就任莱顿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此后近20年时间,他的理论研究包括阴极射线的本质,解释电、磁、光的关系等,紧跟时代潮流。

经过理论研究,洛伦兹发现物体的原子里有带负电的微粒,这些微粒由于围绕原子核运动产生电场。根据法拉第的实验推断,运动的微粒也会产生磁场。原子核自转产生电场和磁场,与负电微粒相互制衡形成了原子磁场。

“当光源经过原子磁场时,它原子里的微粒振动将发生改变,光源的谱线一定会加宽或分裂。” 洛伦兹经过反复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

物理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尽管洛伦兹从“虚”的理论方面证实原子里有带负电的微粒,那 怎么才能通过“实”的实验方面来证明理论呢?

正当他为此苦恼不堪时,他的学生—— 彼得•塞曼 出现了。

塞曼也是荷兰人。1865年5月24日深夜,荷兰泽兰小岛上的拦海大坝决堤。一条无舵无桨的小木船上,一位中年产妇在撞击中,痛苦地生下塞曼。

塞曼小学时成绩平平,中学毕业考试物理成绩居然没有及格。 母亲用塞曼出生的故事对其进行感化,他于是刻苦攻读,进入代尔夫特中学。

在这里,塞曼遇到了比他大12岁的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后来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昂内斯聪明好学,给塞曼留下极深的印象。

塞曼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考上了莱顿大学。 他1890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并有幸成为物理学教授洛伦兹的学生兼助手。

作为洛伦兹的助手,塞曼最高兴的事儿莫过于可以继续研究 磁光克尔效应 。 磁光克尔效应是指光线射入磁体会发生偏转的现象 ,因1877年由英国科学家约翰·克尔发现而得名。

研究3年后,塞曼完成了关于磁光克尔效应的博士论文。后来,他受聘为莱顿大学的讲师,暂时离开了洛伦兹的实验室。

1896年,塞曼被开除了,起因是他不听莱顿大学实验室主管的安排,悄悄进行光谱线磁场分裂的实验。 他把光源放在很强的磁场里,结果发光体的光谱发生变化,谱线一分为三。 塞曼平静地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论文提交给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然后离开莱顿大学。

当年10月31日,洛伦兹在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开会时偶然间发现塞曼关于光谱研究的论文,大为震惊。

两天后的星期一早上,他把塞曼请到办公室。 塞曼详细叙述了关于光谱实验的过程,洛伦兹仔细聆听后表示,磁场中光谱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中带负电的微粒振动。

由于洛伦兹的强力推荐,塞曼的实验引起西方科学界的重视。

他的实验首先证明了原子内部具有细致的结构,并非“不可再分”,这是对洛伦兹关于“原子里有带电微粒”的最好支持。

其次,实验证实了洛伦兹关于 “磁场中发出的光会发生偏振” 的理论。这也意味着电、磁、光可以相互影响。后世科学家把 磁场分裂光谱的现象称为 塞曼效应 。

作为著名的磁光效应,塞曼效应使世人对物质的原子、光谱等有了更多了解,被誉为继X射线之后物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为了表示对塞曼的纪念,科学界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塞曼”。

塞曼效应可用于测量星球的磁场,海尔等美国天文学家在威尔逊山天文台用塞曼效应首次测量到了太阳黑子的磁场。物理学家汤姆逊则用塞曼效应来测量谱线分裂的频率间隔,把原子中带负电的微粒称为电子,还用数据证实了电子的存在。汤姆逊因此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2年12月10日下午16:30,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音乐学院大礼堂里座无虚席。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此举行。

在严肃的乐曲中,各国获奖者分别领取了奖牌、证书和奖金。轮到塞曼上台时,只见他胸前没有戴花,而是挂着一个五六寸大的金制相框,相片上是他去世的母亲。他每次领奖都会挂着这个相框,以示对母亲的尊重。这已成为诺贝尔奖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回来的洛伦兹,也因此受到世人的尊敬和爱戴。由于他提出原子中存在电子的理论,所以 被尊称 为经典电子论的创立者 。

后来,他的名字在物理学上被用作学术名词,比如 洛伦兹-洛伦兹公式、洛伦兹力、洛伦兹分布、洛伦兹变换 等。

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把洛伦兹变换用于力学关系式,这才有著名的狭义相对论。

1928年2月4日,洛伦兹在荷兰的哈勒姆市逝世。葬礼当天,荷兰全国电话中止3分钟,以示哀悼。公认的新一代物理学领袖、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发来悼词,称洛伦兹是“我们时代最伟大、最高尚的人”。

再后来,为纪念洛伦兹的巨大贡献,荷兰政府从1945年起把他的生日(7月18日)定为一年一度的“洛伦兹节”。

洛伦兹从理论上创立经典电子论,塞曼则用实验证明了电子的存在,师生两人共同分享了19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END

封图 |

原标题:没有这个理论做基础,我们可能看不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