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
理想与突围: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电影电视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有新意的是自己想的论文
1.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探究 2。中日小学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跨文化研究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 4。影视资源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研究 5。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6。电影电视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7.理想与突围: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探索 8.小学语文教育学辅导 9.对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 10.人文陶冶如何可能——当前小学语文教育问题的思考 提供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ps 我这里有以上题目的大部分pdf格式的原文,如有需要再商量,谢谢
近日发现一本好书:李煜辉老师的《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遂开启新一段修心之旅。 李老师在第一节便引用孙绍振老师的话:“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此段话给我的震撼不可谓不大,细思极恐。 回首自己的课堂教学之路,似乎大半时光都在讲学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学完成的知识,学生不解之处、文本深入之点,我甚少挖掘,也几乎不去涉略,故课堂是满满的低阶思维的滑行,是看似热闹实则无味的低效的语文活动,是随口可答的不需思考的伪问题的堆砌。偶尔也会反思,然畏于备课之苦,便将深度学习的想法弃之一隅,因循旧路,不思改善。 因而,此时忽见此文字,不禁悚然了,十数年而来,我所进行的便是如此浅薄空虚的语文教学,汗涔涔而下。浅,则思惰;薄,则积弱。国积贫积弱,必无强大竞争力,教学亦然。误人子弟,非空谈。 此背景下,整本书阅读的出现无疑给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于教师而言,单文解读尚成问题,何以读整本书?文本解读无突破,设计自然平平。长此以往,平庸成自然。李老师谈及自己的教学探索经验,梳理下来,让我汗颜不已。 关于备课。针对学生怕文言文、周树人、写作文的“三怕”,李老师给自己定下要求:古诗文须背诵如流,不依赖教科书和幻灯片上课;熟读《鲁迅全集》,做好批注,整理与高中课文有关的内容,随时取用;讲作文,须10分钟内构思并口述一篇一类文。为达成此目标,李老师要付出多少心力呢?他有时讲一篇课文要读几十篇学术论文,讲一篇作文要从十几个角度设计构思。与之比照,我的备课简直无法称为备课,看看教参,读读课文,想想书后题,然后一概“拿来主义”,从书上搬到课堂,教师毫无自己思考,又如何引发学生走入思维深处?现在思之,有多少时间就如此浪费,学生毫无收获,教师亦毫无成长。 关于设计。李老师把政策、理论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要求自己“一课一主题”“一课一设计”“一课一文章”,提出四个关键词:情境、问题、任务、活动,以此作为自己进行教学设计的核心。如“以诗解诗”“唱词悟词”“看戏演戏”“为别里科夫画像”“绘制《项链》的情节曲线”“《登高》的样本研究”“解读《前赤壁赋》的密码”等,此中包含的思维活动众多,而多样的设计形式也成为深度备课的有力载体。每一个情境的创设、每一个问题的设计、每一个任务的提出和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都有意识地在教学设计的千变中寻找教学规律,提升课堂活力,发展学生思维。以此观之,我的课堂似乎乏味而至于无味了。 然而,李老师继续思考,在看似热闹的“设计”背后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设计再出色,也只限于此篇,学生收获有限,如何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一个作家或者读一本书?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在学课文、写作文之外找到更多的学习语言的价值?这就关乎专题。 专题选修。李老师开始了专题研究的实践。《论语》《红楼梦》等名著纷纷出场,“史传文学与史论写作”“鲁迅小说中的爱恨情仇”等专题迅速出炉,这种尝试不仅关乎教学,更是一种课程开发。作为选修课程,以更丰富、更深邃、更广阔的姿态成为必修课程的有力补充,然而,由于课程设置多,学生无法投入大量精力,导致选修专题课难以系统实施。因而,李老师得出结论,专题选修可以在正课上,要改变以知识为纲、以内容为纲的语文教学,不需通过模块累加,不需靠量变引发质变,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实践探索,并发现了一种整合必修与选修、链接课内与课外、打通阅读与写作、兼顾成绩与素养的语文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专题教学,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正式提上日程,李老师开始大幅压缩必修课的单篇教学,进行不同类型的专题教学。 整本书阅读有专题教学、项目式学习、混合式学习、主题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而专题教学门槛最高,其核心在于对整本书做专门的研究。要做好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读书,而且要会教学生读书,不仅自己会做研究,而且要会教学生做研究,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且专题教学研究不可一蹴而就,须有单篇文本的深入、长期解读为根,方可逐渐尝试在此基础上的整本书阅读的专题研究。
编者按 :整本书阅读列入课程内容后,各类成果经验纷纷出台,可谓泥沙俱下。如何判断取舍,为我所用?本文针对纷繁的现状,就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安排、目标、设计、实施和评价谈了看法,引人思考,对于想上好整本书阅读的老师来说,是一篇不容错过的好文。 整本书阅读不容回避的五个问题 文 |李煜晖 语文设科百年来,多以篇幅短、解读易、内容典范的文章为教学材料。整本书阅读虽经叶圣陶、夏丏尊、黎锦熙等名家提倡,其重要性也为广大教师所认同,但在一线的课堂上,始终处于边缘和辅助地位。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人们不断反思网络时代阅读碎片化、浅表化、功利化等问题,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因势利导,把整本书阅读正式列为课程内容,且贯串高中三年。高中是基础教育的“风向标”,中小学整本书阅读的兴起指日可待。在此背景下,“老话题”引起新重视,短短三两年,就涌现出为数众多的“研究成果”。欣喜之余,我们也要看到,中小学课程管理和学习评价滞后课程改革,为整本书阅读增加了难度。教师惯用固有观念指导实践,对书册特点研究不足,对发展学生素养关注不够,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甚至荒腔走板的情况。立足真实的教学情境,从阅读规律、教学规律出发,在关键问题上把握分寸,拿捏尺度,是整本书阅读的当务之急。 一、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课上读还是课下读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多重对话。师生在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和相互对话中,沟通彼此的历史文化语境,建构知识,形成理解。对话的基础是有效参与,只有积极主动、有所准备地投入其中,才能保障教学效果。为此,阅读教学离不开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双方事先有了准备,对话过程才会具备“共同语言”,发生思想碰撞。传统篇章教学,一篇课文几千字,师生准备相对轻松,利用碎片时间基本能够完成。整本书的厚度非篇章可比,阅读过程又充满挑战,且不说《红楼梦》等长篇巨制,即使《老人与海》等中篇小说也多达数万字。面对文字量少则相当于一个单元,多则堪比一本甚至几本教材的整本书,教师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保障阅读时间。 这个问题又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如何保障教师自己的备课时间,二是如何保障学生的预读时间。即使最优秀的语文老师,也不可能对所有经典作品谙熟于心;谙熟于心的,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也有必要重读、细读。可以说,整本书阅读对语文教育的客观贡献,就是“倒逼”不读书的语文老师去读,激励爱读书的语文老师重读。长时间、有深度的专业阅读,需要教师本身的努力,更要在管理层面提供保障,此处姑且存而不论。单是学生预读的时间,就令人感到棘手:课上读,舍不得“课时”;课下读,周期太长,质量难以保障。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充足的预读时间,以讲代读,以练代读。有些教师把整本书教学和篇章教学“杂糅”起来,以保证教学“进度”。有些教师紧锣密鼓催促学生快读、速读,败坏了阅读的“胃口”。 种种捉襟见肘的情况,归根结底来自效率崇拜和求全、求多的情结。对教学活动来说,效率和知识诚然重要,但二者终竟要服务于质量和效果。整本书阅读有必要更新观念,革新思路,创新方法。首先要从“课时观”走向“课程观”,敢于在日常教学中辟出一段独立、完整、不受干扰的课程周期,让学生课上、课下沉浸在书中,专注地读、集中地读、反复地读,用时间深度保障学习深度。其次,在课程周期里,视学生兴趣、能力和教学目的,统筹规划阅读时间。要舍得拿出课时让学生默默读书,更要处理好整体节奏,把内容有计划地分解下去,确保课堂参与度和对话的质量。第三,遴选典型书目,聚焦关键内容,通过减少数量保障教学时间。不是什么书都有必要纳入教学视野,不是每本书都有必要读完、教完。取《论语》《呐喊》等经得起历史检验、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经典,择要而教,能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为“读过”还是为“读懂” 有些教师对学生抱有这样的假设:他们既不读书,也不爱读书。因此,整本书阅读不要侈谈“读懂”,千方百计“哄”学生读下来就功莫大焉。应该说,这种想法反映了语文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尴尬处境,学生阅读量和阅读兴趣普遍不高,也是客观事实。但阅读毕竟关系到青少年终身发展,母语教学不能随俗俯仰,要有登高望远的情怀和迎难而上的勇气,仅仅把“读过”作为教学目标还远远不够,更要强调“读懂”、“读透”。 以四大名著而论,何谓“读过”?“读过”是碎片知识的浅表记忆。知道关羽卧蚕眉、丹凤眼,骑赤兔马,提青龙刀,过五关,斩六将,如是种种,是为知识。出身不及马超,力战难敌吕布,大意失荆州,引彝陵之败,后世何以尊为武圣?则说不出所以然来。“读过”是浮光掠影的模糊体验。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上的顽石幻化成通灵宝玉,在温柔富贵乡走上一遭——曹雪芹假托神话的叙事似有深意。但通灵宝玉究竟和贾宝玉关系如何,全书中作用如何,于主题有何意义?则一问三不知。“读过”是茶余饭后的戏谑谈资。托塔天王叫晁盖,林冲绰号豹子头,潘金莲毒死了武大郎,鲁提辖拳打了镇关西……情节越奇,口味越重,记忆越深。逢人便讲,兴趣盎然,似有“学问”傍身。看似怯弱的林冲何以担得起“豹子头”的称号?托塔天王为什么不在天罡星之列?这些问题则懒于深究。 “读过”本无错。休闲阅读,开卷有益,读书就比不读强。在语文教学中,“读过”也是“读懂”的基础,没有知识和体验,何谈深度理解?但“读过”和“读懂”毕竟不同。毫不夸张地说,做好文本分析,实现“读懂”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是语文教师的核心价值。当然,何谓“读懂”,本身就是难解之谜。对文学、文化作品来讲,“读懂”更是含混模糊,莫衷一是。学界当前普遍的观念是,读懂不是获得某个结论性知识,形成标准化的答案,更不是陷入“还原论”的泥淖,非要追究作者原初的创作素材和动机。“读懂”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确立读者自身对文本的“解释性理解”,并用自洽的逻辑讲说出来。故“读懂”内隐为缜密的思维,外显为畅达的言语,以“读懂”为目标的整本书教学,有利于借重经典名著这块厚实的土壤培养思维品质,也有利于同步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底蕴丰厚,见识过人,言语可采。 三、整本书阅读的设计:重微观还是重宏观 篇章教学注重“微观设计”,教师聚焦文本细节,务求得出定见,再通过讲授、提问、任务或讨论,把自己的认知结果和认知逻辑传递给学生。这种设计的直接成果是大家熟知的“教案”。在教案中,教学视点倾向“正答主义”,教学流程有很强的“操控”色彩,虽然能使教师“有备”,课堂“有序”,学生“有得”,但也容易导致教师之“备”过度,课堂之“序”过严,学生之“得”僵化。有些教师把这种做法沿用到整本书教学,从始至终,一统到底,阻滞了自由表达和思想交锋。读一本书,全班共同研究有限的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预备了标准答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说出来,连起承转合都料定了。此之谓“新瓶装旧酒”,把讲课文变成了讲著作。有些教师认识到整本书阅读需要宽松、开放的设计,索性放弃预设,拿起书本就读,什么问题都研究,什么观点都鼓励,这种“畅聊”“海谈”的做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值得提倡。 庄子《逍遥游》有云,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小和大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看到“整本书”相对于“篇章”的“大”,并且勇于拿出“大块”时间读书,我们的设计也应变得更“大气”,从微观的教学设计走向宏观的课程设计,从以课时教案为抓手变为以课程方案为抓手。课程方案的制定,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也要考虑所教之书的特点。同样是两个月的时间,语录体的《论语》和文选式的《古文观止》,文言文的《史记》和白话文的《故事新编》,曹禺的《雷雨》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必然有异。优秀教师首先是读书种子,他了解名家大作的灵魂和气质;同时也一定是教育专家,能洞察学生的认知规律。时间、书籍和学生,如同三股丝线,在教师手中编织成锦绣蓝图,引领教学实践从容不迫、张弛有度地展开,这是整本书课程方案应追求的境界。 当然,“抓大放小”,强调教师的目光看向远处,不能只盯着一词一句对错,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并不意味着否定课堂教学前的准备。整本书视域下的备课,应关注自身学养的提升和通权达变的能力。教师要把书读懂读透,对学生的兴趣点和疑难问题有所了解,牢牢锁定这堂课在方案中的位置,知晓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如上足矣。至于授课过程,可以任意起点、任意终点、任意路径。这样的课堂,教师看似“无备”,实则“有备”,看似“无序”,实则“有序”,学生能从真实的对话中发现有价值的思想、生成“有用”的知识,能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增进阅读兴趣,领悟读写的方法和原理,教师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四、整本书阅读的实施:靠讲解还是靠活动 走进教学现场,教师还要处理好讲解和活动的关系。学养扎实、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总难克制讲书的冲动;有些教师又过于依赖学生活动。两种教法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但从素养发展的角度,结合起来效果更好。 教师应该对作品的关键处、难解处提纲挈领地分析讲解,但要注意避免不顾学生实际的“自我陶醉”。把学生发言放在前面,耐心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轻易给出自己的答案,用评价学生发言吸引学生注意,从讲自己对书本的理解变为讲“自己对学生理解的理解”,或许是可供参考的方法。同样,不妨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活动样式,但应始终坚持以文本分析、文献阅读、问题探究和论文写作等静态活动为基础。尤其中学阶段,打着阅读的旗号,却无节制地开展唱歌、跳舞、观影、看戏、演戏、演讲、辩论、参观、调查、访问等动态活动,容易弱化学生的思维,助长学风的浮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讲解不仅在课上,课后的个性化指导也非常重要。阅读本身具有“私人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必须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问题,给出诊断,开出“药方”。学生活动也不仅仅发生在师生之间,教师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之间有效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群策群力解决问题,使合作学习真实地发生。 整本书教学过程复杂多变。何时当讲,何时活动,讲什么合适,什么活动有效,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直觉经验,来自教师的持续学习和反复实践。有些刚从事整本书教学的老师,喜欢咨询“我该怎样做”,与其如此,不妨先做起来。 五、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看结果还是看过程 当前,很多学校把中、高考作为整本书阅读唯一的评价尺度,把阅读能力等同于应试能力,把教学目的完全定位在提升成绩上。类似的想法和做法既不符合课程标准等政策文件的要求,也误解了学业评价的目的。中、高考的纸笔测试是终结性、选拔性的评价,滞后于学习过程,且非为改善和促进学习而设。完全依赖考试评价,将使阅读过程中的体悟和努力黯淡无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隐目标被架空殆尽,使学生在死记硬背和反复操练中摸爬滚打,完全失去了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平白加重师生的负担。为此,很多教师大力倡导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如以“阅读伴我成长”为宗旨,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感兴趣的书籍,耐心细致地为学生做阅读记录和成长记录,用类似“健身打卡”的方式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用定期的“读书沙龙”促进师生之间的经验分享等。这些做法因富于教育性而值得提倡,但也因不适应激烈的应试竞争而难以持续。 客观来讲,应试诉求合情合理,教师坚持价值判断分所当为。兼顾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成绩的获得源自素养发展,使学生素养发展能够应对考试的挑战,或许更具可行性。首先,把阅读习惯纳入评价。最重要的两条,一是有意识地复述阅读内容,二是边阅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发现。前者有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后者有利于激发灵感,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注重写作成果的评价。适当布置仿写、鉴赏论文等写作任务,并在选题、立意、结构、素材、语言等维度做好点评,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第三,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引入纸笔测试的内容,让学生之间互相出题,互相检测,互相评阅。上述评价聚焦应试和素养的“交集”,把学生短期需求和终身阅读的关键能力统一起来,不失为“两难”之中的“两全”之策。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题目为本号所加,原题为“当务之急:拿捏整本书阅读的尺度” 。) 作者简介: 李煜晖,北师大二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课题组成员,普通高中文科实验班课程改革课题组长。著有《高素质文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等。
一、《自觉地探索,困境中突破》 徐志伟 陈湾妮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定》一文中,更是提出了“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理念。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提法由来已久。 2.吴欣歆在《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就语文学科内部而言,整本书阅读势必要运用多种阅读策略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不仅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进行阅读策略的选择,阅读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采用的阅读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许峰 1.直到200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整本书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推动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促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承载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 3.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三、《整本书阅读指导应关注目标、过程和评价》 彭秀兰 1.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是支撑和辅助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保证。读中活动支架主要包括内容理解的支架、阅读方法支架、字词学习支架、语言技巧支架。四、《整本书阅读研究的“三重三轻” 》 任明满 1.在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问,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出问题,通过自我提问,对阅读内容的懂与不懂,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五、《整本书阅读内容序列的构建》 陈斐 1.整本书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链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课链接一本和一单元链接一本。六、《“整本书阅读”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郭跃辉 1.正如徐鹏教授所言:“整本书阅读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正式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也应该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点正是语文课程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一线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指导中,不论是组织讨论活动还是方法指导,都应该明确“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核心任务。 2.深度阅读是用专题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走进“整本书”,而浅阅读则是浏览式阅读,仅仅停留在“整本书”的内容概括与把握的层面上。 3.余党绪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的实质就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断言。要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清晰的理解,二是理性的评价。首先要靠文本细读与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文本自身的逻辑;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去判断文本的逻辑,寻找共鸣,或者靠质疑、分析、判断与评价的功夫发现破绽。”七、《“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定位的构想》 程丽华 1.而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则有明确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构建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3.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设计,不是百科知识似的梳理总结,不是简单的概括归纳,而是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深入到书本的内核之中,发现一些表面所看不见的东西;或真正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评价。 4.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大量多样的阅读,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八、《“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白丽 1.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目前认识并不统一。从当前实践探索及理论探讨来看,多数研究者似乎都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整本的文学经典的阅读。 2.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就强调“整本书阅读要强化学科意识”“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对应的应是文学家写的文学作品”。北京市特级教师来凤华在探讨整本书阅读时也强调“文学经典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想象、自我认可的思想和文化的结晶”。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在探讨“整本书阅读中”时,尽管将“书”界定为“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或者是一部哲学著作如《理想国》。”但在谈及“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时,也明确缩小范围,强调“本文所说的‘整本书’,仅限于文学经典”。 3.笔者认为要想准确理解“整本书阅读”,先得界定“整本书”。此处的“整本书”笔者认为,即完整的一本书,即包括文化经典以及史学、哲学、美学乃至心理学等经典,也包括学术经典;既包括单独成书的中、长篇,也包括作者自己汇编的中、短篇合集。 4.而出现在《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也绝不是学生单向的随意阅读行为,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行为。绝不应该是学生随随便便看完了,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看懂、理解、欣赏、评价甚至去应用。
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是阅读教学的前提天才在于积累。由此可见,在语文阅读方面,积累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积累,阅读教学才能“有礼有节”的进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语言形式丰富多彩、风格也多种多样。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在其中灵活运用。其中的语言也很丰富,细腻、准确、通俗易懂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把这些语言一一积累下来,让学生能够从中“汲取”积累的营养。否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是在课文的内容表面上下功夫,就会形成了“隔靴搔痒”的尴尬局面,对语言的形式却了解甚少,这就基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可以在教学中尝试以下的方法引导学生积累:1.小练笔。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的练笔来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不确定内容,不要求字数,只有这样的练笔学生才有兴趣坚持,最终积累的更广泛、更全面。2.开展比一比。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比赛和竞赛的方式进行积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愿意学,想积累。当然,积累的方法方式很多,但要找准一个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学生的积累只能“引导”,却不能进行填鸭式、框架式的强迫学生遵循,使学生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以引为主、循序渐进、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才是积累的真谛。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积极的个性倾向。想要获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获取新知的动力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在学习导向上下功夫,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阅读,把“逼迫阅读”转化为“渴望阅读”.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认为要把握阅读前、阅读时和阅读后这三个关键点。阅读前,调动学生对课文兴趣。阅读时,教师要围绕课文中心目标,提出疑问,刺激学生不断产生阅读的渴望。阅读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冲动”,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学生阅读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三、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阅读环境是阅读教学的载体在阅读教学中,环境是阅读教学的载体。环境分为教学情境和阅读环境两大块。怎样发挥着两大块的功效,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也是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阅读教学很重要。首先,我们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兴趣。创设这一情境时,教师要把握本节阅读课教学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创设问题情境常用的方法有:激发学生了解事物的真相;布置学生调查周围存在的社会现象;让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教师应抓住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渴望阅读”作用的驱使下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阅读教学时,教师所设计得活动情境一定要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相辅相成。例如,朗读课文时,配上背景音乐;小组举行竞赛时,组织拉拉队来鼓励学生,为学生的阅读锦上添花,让他们在轻松、开心、自由的情境中阅读。阅读环境的成败与否直接决定着文章整体阅读的成败。怎样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呢?任何事情的成败,都与环境的因素相联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现在的学生都有书可读,但认真读完一本书的学生却少之又少,因为书籍已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的办法是:教会孩子们也要学会看电视剧、看新闻、看生活中的现象,为语文阅读增加新鲜的血液,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抽出时间用来与学生交谈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心理的小秘密,循序渐进,学生的阅读有了积累。只有这样才会给学生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四、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打好坚实的基础呢?只有拓展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1.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要对学生所要阅读的文章进行筛选,同时,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不要对学生的阅读范围圈的太“死”.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内容来拓展阅读,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上的一篇《老人与海鸥》,课文讲述的是吴庆恒老人十多年如一日在昆明的翠湖边投喂海鸥的事迹,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那如亲人般的深情。课文对小动物喜爱之情,表达的很深刻。学生对于《老人与海鸥》这样的文章阅读就会十分投入。因为我们用爱的力量打开了孩子们心灵的大门。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2.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效果。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在阅读时不要三心二意,要静下心来阅读,不能只“浮”在阅读内容的表面,而要“沉”入其中;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领会文章的精髓;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进行“跨时空”的情感交流,与之产生共鸣。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在文中做批注、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阅读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4]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5]毛爱华,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教育探索,2004(09).
【摘要】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信息化社会,阅读能力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速度,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学生阅读学习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一些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学生从识字、认字到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能力,并能够通过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以及初步的理性分析,提高文学审美修养和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提出的要求。在小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扩充知识、陶冶情操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和方向。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学生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和语文知识基础,并达到一定的阅读数量,日积月累,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体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从学生心理接受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逐步走入色彩斑斓的读书世界,只有以兴趣为基础,学生才能有阅读的动力。另外,转变阅读教学的模式,灵活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谈谈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注意日常积累,培养兴趣,扩大阅读面
现在的小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很多信息都来源于电视、网络等数字化媒体。图像、图片等直观的信息流通方式,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相反的,许多学生会表现出对书本的厌倦和缺乏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书籍,扩大阅读面,适当地做好导读和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一些图文并茂的导读教案,让学生对将要阅读的作品或者书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每天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为学生朗读一些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修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自主完成这样的内容。只有不断地日积月累,才能有所收获。
二、精读和泛读相结合,适当渗透阅读技巧和方法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会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这些技巧和方法,因为小学生还处在感性思维为主的阶段,过多的条条框框会让他们对阅读失去热情。其实,我们的阅读应该是把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篇章,进行精读讲解,让学生学会快速地抓住主旨和文章大意,并适当训练一下学生的阅读速度,渗透一些阅读技巧。而对于绝大多数的阅读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给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之后,他们就会对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教师可以再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总之,教授和学习阅读的方法要遵循灵活的原则,不能够简单地照本宣科。
三、以多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和探讨
阅读重在情感体验与沟通,学生与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并能把这种共鸣表达出来,同其他人一起分享,将会极大地提升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建设图书角的机会,让学生们自己提供喜欢的阅读书目,也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互换阅读和分享,这样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让学生养成一种自主阅读的习惯。在学生阅读了一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们互相谈谈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一话题,进行探讨和辩论,教师也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向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为阅读延伸出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在班级里营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
总之,小学生阅读习惯与能力的提升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重视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阅读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和阅读计划,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做一些应试化的突击训练,要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逐步积累语言素材和阅读经验,以一种欣赏和体验的方式来享受阅读的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热爱读书,让读书成为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年36期.
[2]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3期.
[3]詹全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年08期.
一、《自觉地探索,困境中突破》 徐志伟 陈湾妮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定》一文中,更是提出了“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理念。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提法由来已久。 2.吴欣歆在《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就语文学科内部而言,整本书阅读势必要运用多种阅读策略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不仅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进行阅读策略的选择,阅读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采用的阅读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许峰 1.直到200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整本书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推动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促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承载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 3.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三、《整本书阅读指导应关注目标、过程和评价》 彭秀兰 1.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是支撑和辅助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保证。读中活动支架主要包括内容理解的支架、阅读方法支架、字词学习支架、语言技巧支架。四、《整本书阅读研究的“三重三轻” 》 任明满 1.在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问,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出问题,通过自我提问,对阅读内容的懂与不懂,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五、《整本书阅读内容序列的构建》 陈斐 1.整本书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链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课链接一本和一单元链接一本。六、《“整本书阅读”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郭跃辉 1.正如徐鹏教授所言:“整本书阅读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正式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也应该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点正是语文课程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一线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指导中,不论是组织讨论活动还是方法指导,都应该明确“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核心任务。 2.深度阅读是用专题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走进“整本书”,而浅阅读则是浏览式阅读,仅仅停留在“整本书”的内容概括与把握的层面上。 3.余党绪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的实质就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断言。要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清晰的理解,二是理性的评价。首先要靠文本细读与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文本自身的逻辑;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去判断文本的逻辑,寻找共鸣,或者靠质疑、分析、判断与评价的功夫发现破绽。”七、《“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定位的构想》 程丽华 1.而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则有明确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构建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3.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设计,不是百科知识似的梳理总结,不是简单的概括归纳,而是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深入到书本的内核之中,发现一些表面所看不见的东西;或真正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评价。 4.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大量多样的阅读,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八、《“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白丽 1.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目前认识并不统一。从当前实践探索及理论探讨来看,多数研究者似乎都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整本的文学经典的阅读。 2.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就强调“整本书阅读要强化学科意识”“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对应的应是文学家写的文学作品”。北京市特级教师来凤华在探讨整本书阅读时也强调“文学经典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想象、自我认可的思想和文化的结晶”。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在探讨“整本书阅读中”时,尽管将“书”界定为“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或者是一部哲学著作如《理想国》。”但在谈及“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时,也明确缩小范围,强调“本文所说的‘整本书’,仅限于文学经典”。 3.笔者认为要想准确理解“整本书阅读”,先得界定“整本书”。此处的“整本书”笔者认为,即完整的一本书,即包括文化经典以及史学、哲学、美学乃至心理学等经典,也包括学术经典;既包括单独成书的中、长篇,也包括作者自己汇编的中、短篇合集。 4.而出现在《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也绝不是学生单向的随意阅读行为,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行为。绝不应该是学生随随便便看完了,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看懂、理解、欣赏、评价甚至去应用。
一、《自觉地探索,困境中突破》 徐志伟 陈湾妮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定》一文中,更是提出了“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理念。可见,“整本书阅读”的提法由来已久。 2.吴欣歆在《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一文中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扩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能力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就语文学科内部而言,整本书阅读势必要运用多种阅读策略以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不仅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进行阅读策略的选择,阅读同一本书的不同部分采用的阅读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二、《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许峰 1.直到2001年,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2.“整本书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提供相对完整的文化场域,推动认识过程的逐渐完善,促进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承载综合能力的进阶发展。” 3.钱梦龙老师说:“语文课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三、《整本书阅读指导应关注目标、过程和评价》 彭秀兰 1.搭建一定的学习支架是支撑和辅助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保证。读中活动支架主要包括内容理解的支架、阅读方法支架、字词学习支架、语言技巧支架。四、《整本书阅读研究的“三重三轻” 》 任明满 1.在整本书阅读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问,还要鼓励并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出问题,通过自我提问,对阅读内容的懂与不懂,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五、《整本书阅读内容序列的构建》 陈斐 1.整本书阅读和课堂阅读教学链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课链接一本和一单元链接一本。六、《“整本书阅读”要处理好三对矛盾》 郭跃辉 1.正如徐鹏教授所言:“整本书阅读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正式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也应该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点正是语文课程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的应有之义。一线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与指导中,不论是组织讨论活动还是方法指导,都应该明确“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核心任务。 2.深度阅读是用专题研究、探究性学习的态度与方法走进“整本书”,而浅阅读则是浏览式阅读,仅仅停留在“整本书”的内容概括与把握的层面上。 3.余党绪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的实质就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在对话中达成理解、反思与断言。要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清晰的理解,二是理性的评价。首先要靠文本细读与综合分析的能力,理解文本自身的逻辑;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去判断文本的逻辑,寻找共鸣,或者靠质疑、分析、判断与评价的功夫发现破绽。”七、《“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教学定位的构想》 程丽华 1.而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则有明确的目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构建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对优秀和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教学目标,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3.整本书阅读任务的设计,不是百科知识似的梳理总结,不是简单的概括归纳,而是着眼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深入到书本的内核之中,发现一些表面所看不见的东西;或真正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于其中,形成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评价。 4.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大量多样的阅读,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八、《“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白丽 1.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目前认识并不统一。从当前实践探索及理论探讨来看,多数研究者似乎都倾向于将其理解为整本的文学经典的阅读。 2.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就强调“整本书阅读要强化学科意识”“语文学科的整本书阅读,对应的应是文学家写的文学作品”。北京市特级教师来凤华在探讨整本书阅读时也强调“文学经典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想象、自我认可的思想和文化的结晶”。上海市特级教师余党绪在探讨“整本书阅读中”时,尽管将“书”界定为“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有独特的灵魂与气质的著作,可以是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如《悲惨世界》,或者是一部哲学著作如《理想国》。”但在谈及“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策略时,也明确缩小范围,强调“本文所说的‘整本书’,仅限于文学经典”。 3.笔者认为要想准确理解“整本书阅读”,先得界定“整本书”。此处的“整本书”笔者认为,即完整的一本书,即包括文化经典以及史学、哲学、美学乃至心理学等经典,也包括学术经典;既包括单独成书的中、长篇,也包括作者自己汇编的中、短篇合集。 4.而出现在《课程标准》中的“整本书阅读”,也绝不是学生单向的随意阅读行为,而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由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行为。绝不应该是学生随随便便看完了,而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看懂、理解、欣赏、评价甚至去应用。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2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的撰写(上) 阅读收获:课题从立项到结题,需要写三份重要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课题中期报告是课题组织部门监督获知课题研究进度的书面材料。而且通过中期报告的撰写,课题主持人也能更清晰了解进行的现状,取得成绩,还未完成的工作。 中期检查报告最重要的作用是对前期研究进行反思。反思开题时设计的研究目标,所做的工作,得出的观点,形成的哪些阶段成果等。 研究情况的撰写~这是中期报告的重点部分,写明课题实施以来,课题成员所做的主要工作。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说明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陈述研究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对照申报书来写。看课题申报时的阶段性承诺,应该兑现的,兑现没有;如果兑现了,兑现的质量如何;还有哪些没有兑现,什么原因没有兑现,要做出没有兑现的原因说明或解释。研究的进展可以分阶段写,也可以按照取得进展的情况来写。 在研究进展撰写时,可以遵从时间逻辑,划分重要阶段,写出每个重要阶段的重要工作,注意归类。对于目前我们的国家级课题即将进入中期报告的准备阶段,今天的阅读非常有帮助。 今天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3天 阅读内容:如何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阅读收获:要举行课题中期报告会,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来说,有些教育科学规划办会提供制式的表格,表格中有相应的提示和要求。按照制式表格的提示去构建课题研究报告书的框架,非常省时省力。 通过阅读了解了一些非常关键、细节的内容,如:写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要有对象感,有“展示交流”的意识。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固然是课题研究前期阶段的书面总结,但它要在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上呈现给专家和观摩人员,因此,“通过报告让别人了解”这样的功用就非常明显。所以,在中期报告书中,要先将课题名称、课题性质、课题编号、主持人、课题组成员等主要信息呈现出来,以便让人快捷地对课题有一个总体了解。要不是阅读这部分内容,或许我的中期报告就是正文内容了,哈哈哈。 附: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要讲究最基本的文本格式规范 (1)文本标题要居中,使用不同于正文的字体,大于正文的字号。 (2)标题序号要逐级安排,一般采用四级序号,如果层级复杂,可以使用五级序号。一般不使用英文字母序号。五级序号示意如下: 一(一)1.(1)(1) (3)一级序号顶格,二、三、四级序号空足两个格。(注意:不是依次空两个格) (4)文字回行要顶格。 (5)二级序号(带括号的汉字数字)、四级序号(带括号的阿拉伯数字)后边不加标点;三级序号(阿拉伯数字)后边用圆点,不用顿号。 (6)一般标题后边不加句号和冒号(如“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7)同级别内容所用字体、字号保持相同(在这个技术问题上,Word软件中的“格式刷”功能非常实用) (8)参考文献采用国际标准格式。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4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的撰写(中) 阅读收获: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这是我把握非常不当的地方,经常见到一些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前面一大部分照搬了课题立项申请书和课题开题报告书中的内容,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复制过来。其实,这些内容是课题立项和开题的重点,在课题中期报告书中应该简单介绍。中期报告书应将“已经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怎样的反思”等内容作为重点。通过阅读,收获颇深!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46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的撰写(中) 阅读收获:通过阅读了解到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经常见到一些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前面一大部分照搬了课题立项申请书和课题开题报告书中的内容,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核心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复制过来。其实,这些内容是课题立项和开题的重点,在课题中期报告书中应该简单介绍。中期报告书应将“已经研究了什么”“是怎样研究的”“取得了哪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有怎样的反思”等内容作为重点。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要突出“研究”,注重“过程”。 很多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书会泛泛地罗列做了哪些事情,而“研究”的意识凸显不足。 例如“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个课题,研究人员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是怎样进行识字教学的。其实,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研究人员应运用文献研究法去归纳已有的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研究哪些可以直接借鉴,在此基础上再去“创新”。这就是“研究”。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要凸显研究的“过程”。比如,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这个课题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前更明确的提法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因此,就将课题名称修正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18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的撰写(下) 阅读收获: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要有“反思意识”,优化研究方案。 每项课题都有“研究方案”,但是,课题研究决不是“研究预案”的简单呈现。课题研究人员要有较强的反思意识,要且行且思且完善。 课题“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研究”后期的研究目标是总结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基本模式。课题组教师逐渐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应该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某种模式去框定。因此,就将该项研究目标修改为“归纳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活动的基本类型,提供典型课例”。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优化”这个课题的研究教师发现,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国内又有一些学校有了新的做法,因此,他们就把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吸纳进来。 “关于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这个课题的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借助微信和QQ平台加以推进。因此,后期就利用微信平台和QQ群视频功能进行整本书阅读推进、成果展示交流和师生亲子共读。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48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会的组织形式 阅读收获:这部分内容对于我来说是雪中送炭,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我们不应“望文生义”地认为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就应以“会议”形式呈现。以往只提供文本的“通讯鉴定”、仅有课题组成员和鉴定专家进行的“会议鉴定”都不是很好的选择。基于课题研究中期汇报的多种意义,作者主张中期汇报要尽量以多种形式来实施。 案例“构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为例。一次以“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团体培训”的形式呈现,将课题的中期总结与专兼职教研员的培训结合起来,使这些参与市县级考试命题的人能够按照科学评价观和命题思路,能够胜任人文性主题引领综合性评价活动的命题任务。另一次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会的具体呈现方式为“‘沧州语文人’魅力十年课改成果展示暨教育部课题研究推进会”,这次活动将课题前期成果的推广与实践检验作为重点。 课题“‘读写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的中期汇报就以专场展示的方式呈现,既有系列课例的展示,又有师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优秀作品展示,还有专家的学术讲座。 “整本书阅读的实践研究”这个课题中期汇报则推出了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整本书阅读成果展示课三种基本课型,同时又增加了同课异构,加上现场课例互动研讨、专家点评,展示了前期成果,更是一次优质课题研究活动。 以上三个案例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当前,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内容很宽泛。研究课题的丰富性,势必会影响到课题研究中期汇报文本以及活动形式的丰富性。但是,总的来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中期总结,要既“瞻前”又“顾后”,在总结中使课题研究得以有效推进,能在研究中得到成长。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49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撰写学习 阅读收获:一项课题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地研究之后,积累了一些研究素材,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当然也会遇到一些困惑或问题,这就需要课题组成员召开中期研讨会对课题进行再次梳理和总结,即撰写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与要求。根据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性质和方便,我们认为中期报告应尽量简单、适用,既能够体现对课题前期研究情况的总结,又能够明确课题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一般而言,中期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课题前期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 2.课题前期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4.课题研究的下一步思路与打算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9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内容 阅读收获:今天的内容对于我接下来的工作非常重要,通过阅读了解了中期报告撰写内容包括:课题由来、课题界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情况:按时间顺序或内容板块有条理地说明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有详有略、有主有次地陈述研究过程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阶段成果:客观地阐明本课题组完成研究内容、达成研究目标的情况;简要说明已经形成的基本观点或理性思考以及澄明了什么、示明了什么、探明了什么;介绍产生的客观效果和社会影响;概括性地叙述已形成的研究成果(体例、数量、影响等);具体罗列主要的研究成果(作者、名称、体例、发表或获奖情况等)。 疑难困惑:具体明白地提出研究过程中遭遇的问题(课题研究本身);实事求是地提出研究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课题研究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 后段设想:前段应做而没有完成的工作如何补救;课题组面临的疑难困惑如何解决;后段研究思路有何调整;后段主要研究活动怎么安排。 今天是我阅读打卡的第251天 阅读内容:具体内容撰写注意事项 阅读收获:通过,今天的阅读了解了,课题研究情况可以这样来撰写,在理论学习中更新教育观念,这部分内容包括集体学习和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上网、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学习有关问题转化的教育教学理论,写好教育随笔,积累教育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课题组看过的理论著作有课题组成员共读书目,撰写教育随笔共多少篇,分班是哪些,通过学习,从理论层面到实践的转变。 初次之外,采用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法,要写清楚选择了多少个样本进行调查;如果参加了课题交流,需写清楚教学观摩、学习、参加活动多少场等等。 课题研究的后设想,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撰写: 1、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管理,对课题研究状况不断进行认真及时的调查诊断。 3、继续深入系统的开展课题研究,优化教学体系。 4、加强具体事项的力度。如: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互相探究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教学点滴,解决疑惑,交流经验。 5、加强听课、评课,研究教学模式(以此延伸)。 每学期课题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少于10节,并互相评课。每位参研人员依照课题研究的教学模式,对每学期每位教师的课题研究课从环节、过程、师生地位角色、学生学习方式、参与达成状态、课堂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评课。 6、成果展示要具体:实验报告、论文、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学生作品和经验总结等。 7、随时积累整理课题研究中的过程性资料,以免遗忘。 今天是我阅读打卡的第252天 阅读内容:具体内容(课题研究成果)撰写 阅读收获:课题研究成果的撰写可以从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来撰写,案例对于课题的撰写非常的有价值,具体案例如下:1、理论成果 (1)形成“初中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调查报告。(见附件) (2)我们认为制约学生实际问题数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兴趣、知识储备量、认知方式、表征方式等。 (3)我们初步提出的解决策略有:①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闪烁、移动、变形等功能,强化感知,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②以生活原理为载体,提炼出数学思想。③探索数学建模训练,加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4)论文:某某某老师撰写论文《提高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的几点做法》并积极投稿。某某某老师撰写了论文《利用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初中学生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 2、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学生有了较强的数学运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逐渐地学会数学化的方法,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在研究实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学生在课堂作业时,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积极地走向课外、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学生的潜在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其中毛利益老师和许文英老师被评为市教学能手。 通过阅读收获很大,特别是对于从未涉及到此领域的小白来说,非常的有参考价值! 这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53天 阅读内容:中期报告内容 阅读收获:今天的内容是课题研究的疑难困惑 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组个别参研教师在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放得不开,担心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业绩,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充分。 2、课堂教学的情景设计如何走向生活化、课堂练习设计如何走向效率化还有待提高。 3、对课堂中学生评价研究程度不够。 今天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63天 阅读内容:论文是在实践中写出来的 阅读收获:近期论文的写作举步维艰,通过阅读反思到可能是实践与理论还不够深入,阅读后很受启发。中小学教师写论文应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也不能进行理论的堆砌,而应当基于教育教学的实践。这里的“实践"不同于日常重复劳动的、没有任何创造意义的实践,而是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前要学习理论,有意识地运用某种理论、方法、策略来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反思、修正。在实践告一段落后,应进行总结和提升。这一过程类似于做课题或项目。课题是指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能获得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探索到解决该类问题的规律,进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向教育教学规律靠拢,按照规律办事,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健全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甚至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目前,各级教科研机构每年都会出课题申报指南,让教师申报。做课题要提交规范的课题申报书,要进行答辩和中期评估,课题完成后还要总结和发表研究成果。课题研究从本质上来讲是科学研究,因此有一套科学严密的规范,对普通中小学教师而言申报课题的难度比较大,特别是省、市级的课题很难申报成功。依笔者的经验,教师可以先从做“项目"开始。这里的“项目"是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效益的一系列有明确目标的事情的总和。尽管做“项目"般也要进行文献研究,也有一定的科研方法,最后也要总结并形成成果,但“项目"和课题还是有着显著区别的。第一,课题是科学研究,别人研究过的东西不宜再重复研究,而“项目"则可以。例如,已研究课题“利用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可在自己任教的学校或班级重复进行项目研究,以提高教学效益。这也是目前许多教师都愿意去教学质量好的学校观摩学习的原因。第二,课题研究严谨、规范,申报难,结题难,许多教师望而生畏,但“项目"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和限制,比较灵活。第三,“项目"必须要有物化的成果,如建成了地理课程基地或地理专用教室、编制了地理学案等。课题成果不一定要物化,只要总结出经验、发现规律、提出原则等就可以了。 今天是我连续阅读的第272天 阅读内容:中期研究报告, 阅读收获:中期研究报告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接下来可以着手开始撰写了,期待成果。 一、研究背景 1、有关概念 2、本课题的研究精神和研究定位3、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的目标的内容 1、研究的目标 2、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过程与措施 1、立项以来的研究过程 本部分是中期研究报告的重点,就是要告诉评审专家立项以来你们课题组做了哪些事情,是如何做的。最好分时间段一样—样的讲清楚。 2、措施保障 为使研究过程顺利开展,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简写即可。 四、研究重点与成果 1、研究重点 指立项以来的研究重点。 2、研究成果 ( 1)公开发表或获奖的论文 —定要和课题研究高度相关的才算,且要是在课题立项以后发表的。只需说明什么文章在什么时间发表在在什么档次的在期刊上即可 (2)形成的理论性认识 此认识若已经公开发表,则只需要写出简要即可。 (3)总结的实践经验 3、研究成效分析 课题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对教师、对学生、对学校等等。 五、今后的研究计划 1、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3、下阶段的研究难点 4、下阶段需要加强的工作 5、下阶段的活动安排(时间计划)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一、为什么要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提到“”整本书阅读”,摆在我们面前的障碍重重:任务繁重,难以确保阅读时间;应试压力大,功利性阅读导致兴趣减弱;学生感受不到阅读的魅力,读不下去;教师工作繁忙,难以进行有效阅读指导……于是,“整本书阅读”在我们目前的教学现状中就是,不能不做,做也只能应付做。 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转变观念,重视整本书阅读。2011年的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直到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整本书阅读”才得到高度重视并全面推广。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第一,“整本书阅读”是单篇阅读的延伸,它们构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模式。“整本书阅读”既要求学生能用上阅读方法,又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阅读要求。所以,从学生的思维发展角度,“整本书阅读”是必然趋势。第二,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学科,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一工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第三,从学生的终生发展角度来说,“整本书阅读”在推动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养分,成为了一个幸福的人这一层面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整本书阅读”,必须进行,虽然是考试内容,但是,不能说,为了得高分才进行“整本书阅读”,因为这种功利心理会让阅读变味,纯粹变成读背知识摘要。 观念上重视阅读,实践中如何开展“整本书阅读”? 第一,实实在在读起来。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布置了学生去读书,可是学生就是不去读?怎么办?方法一,教师首先要读,读在学生前面。做带领学生读书的人。最好,家长也参与到阅读中。方法二,用反馈引领阅读。例如,每天记下阅读进度,让阅读数量看得见。课前五分钟,针对阅读任务,提些小问题。既能检查阅读情况,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三,用导读课开启阅读之门阅读之门,精心设计导读课,激趣设疑。第四,阅读贵在坚持。尤其是大部头名著,例如《水浒传》《西游记》,如何带领学生读完整部书,中途一定要想办法坚持读下去。 第二,阅读技法指导。读完整本书之后,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方面选取角度作指导,目的是让阅读走向深入,而不是简单的知道情节内容。“整本书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文情怀,撒下阅读的种子,从阅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围绕“整本书阅读”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应紧扣这个目标。 第三,主问题的设计。阅读问题,搭建支架。驱动读书,探究。童趣,其次理趣。真实情境,结合教师个人读书经历和生活经历设计问题,活动方案。 整本书重宏观还是微观,有问题很好,不一定要解决。
享阅读之乐 悟阅读之法 ——关于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早在20世纪前期,就有学者提出,要读整部书,甚至用整部书做教材。叶圣陶、朱自清曾写过一本《略读指导举隅》(1943年出版),所谓略读,主要指的就是整本书阅读。 就教学而言,课内精读是主体,课外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我连续参加了三年洛阳市有关“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研讨会,“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确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如何指导学生读整本书,很多老师却感到无从教起。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这几年我们在整本书阅读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 整本书阅读的内容 “整本书阅读最基础的环节是书目推荐。过去教师是提供模糊的阅读方向,让学生自己按方向找书读,后来变成清晰的开书单的开方读,现在进入导读时代,即在书单基础上加入文本内容、阅读方法介绍和阅读体验分享”(摘自李相银,陈淮高《“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漫谈》)。在部编版教材中,中低段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一到二次“快乐读书吧”,高年级段也推荐了相应的整本书阅读书目。这些书目都是可以放心推荐给学生的。比如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快乐读书吧”就推荐了《孤独的小螃蟹》《一只想飞的猫》等五本充满童趣的童话故事书。除此之外,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升阅读品位,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因此,教师在阅读书目的安排上尽量多样化,避免单一的小说或诗歌。 还有一个年段问题,不同年段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一二年级适合阅读图画书,或标准拼音的文字书,因为低年级自己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大声给学生朗读,所以数量反而会更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其他年级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因为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交给方法,可能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五六年级如果经过了前几年的培养,可以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交流的空间更大。 二、 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叶圣陶曾这样写到:“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不论短篇与书本,性质相近的,就该用同一读法去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用相同方法读类似的书,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相近的书获得这样的体验。但是,阅读方法又不是拘泥一种的。“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字也不能一律。多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方法的多样性在于读物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在于突出一两种方法,精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面面俱到也难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对于具体的题材文本,我们可以有所偏重的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童话故事类 关于童话的整本书阅读中,导读、推进和分享三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1.读前指导:看题目猜故事,为书设计封面,朗读故事的引子部分……吊足学生胃口,激发阅读兴趣,生成探究的欲望。 2.读中推进:借助各式阅读单,指导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训练梳理内容的能力,与文本深度对话。 3.读后分享:围绕不同的交流话题,引导学生感悟交流,进行思维碰撞,分享阅读的快乐。 (二)民间故事类 1.根据学生的年段目标,和中外民间故事的不同特点,确定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在完成阅读目标的同时,落实语文要素,尝试将阅读的最终落点指向写作。 2.把课内外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设计阅读单。 3.把课内的阅读策略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让课内所学的方法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巩固,再通过课外阅读积累为课内写作助力,实现由读到写的转化。 (三)科普绘本类 科普绘本的整本书阅读,在导读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站在科学角度去解读科普绘本,关注其科学性和文学性;要做学生的阅读领路人,先阅读,先思考,先发现。同时,教师要了解绘本的构成,掌握科普绘本的阅读方法,从封面、封底到勒口、正文,教会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打开。 在教科学绘本时,要把教材中的阅读策略运用到科普绘本的阅读中,通过自读和讲读,带学生感受绘本;通过让儿童自己讲图,感受读图、解图的快乐;通过让孩子画一画,体会和作者共同创作绘本故事的成就感;通过链接生活,尝试完成科普书籍中的实验,让孩子体会阅读科普绘本到亲自动手的愉悦…… 我们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仿写创编自己的科普绘本,将科普绘本的科学价值最大化。 (四)神话故事类 1.教师引导:神话,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被收入统编教材,并以文学体裁单独组元,编者的目的旨在以一个单元为引,发散开去,激发学生阅读更多神话的兴趣。他认为,在单元教学中,可以适当对单元内容进行调序,将能够前后勾连、形成序列的神话故事补充进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带领孩子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力争实现一篇带多篇、一篇带起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2.一本好书: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教师要适时为孩子们推荐好的神话故事集,触动学生,激励孩子去自读,去和老师一起共读。 3.交流伙伴:在整本书的共读展开之后,班内的全体师生针对共读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走进文本,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在交流中落实教材中神话单元的语文要素。 4.展示平台:要努力为学生的阅读,搭建多种多样的展示平台,并对学生的展示给予各种形式的鼓励、表扬,以保持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促使孩子今后更多地阅读、思考、交流和展示,在日复一日不间断的大量阅读中,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之后如何去考评学生的阅读情况?它不能像一般的试卷设置问题来检查,不过,整本书的阅读评价可以更灵活些。 (一)阅读小报、思维导图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办阅读小报、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来梳理书中的每章节内容,理清书中人物关系等,这是学生阅读情况的最直接、最清晰的体现。如我们学校六年级学生在阅读了《小王子》《童年》等书后,就绘制了丰富多彩的思维导图,这也是学生二次阅读的体现。(二)制作好书推介卡 制作好书推介卡,图画、背景设计要和这本书的内容、人物相符合,推介词的撰写是对整本书内容及思想的高度凝练和概况。在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中,我们学校六二班学生就制作了很多图文并茂的好书推介卡。他们自由设计,并且分组交流,最后全班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三)开展阅读交流会 活动演绎精彩。开展读书交流会,是师生之间面对面进行交流,可以谈自己的阅读困惑,或者阅读收获,或者是针对文本语言特色的等等,这种阅读交流会的开展,是对阅读的重新建构,实施的前提是“真阅读”。(四)读写结合,输入输出 阅读是输入,写作就是输出。为了使阅读更加深刻,让学生度过有痕迹,可以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将阅读中产生的情感及得到的新认识通过文章流露出来,这是对阅读整本书的一种感悟或者再创造。写作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读完书写写读后感,或者续写,也可以针对一两段话进行仿写。 总之,整本书阅读是一种实用的语文教学方式,它能够有效补充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方式中的不足,大大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更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阅读视角,多选择一些他们有阅读兴趣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统编教材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有创造性地使用统编教材,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大量阅读,寻找到同一个主题的文章,经过精心筛选,再带领着学生阅读,使学生“见多识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阅读,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享阅读之乐,悟阅读之法。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让我们一起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文化的种子、语言的种子、审美的种子、思想的种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理想很丰满,现实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如何进行好整本书阅读,我们的探索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