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这个还真是核心期刊。大名鼎鼎。
《作物杂志》是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农业技术类期刊,连续入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农业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属于国家级核心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第六版】也有其大名。当前影响因子为:复合影响因子: 综合影响因子:
湖南农业大学教务处电话为:、84638406、84638407。
截至2022年10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1个,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3个,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7个,省“十二五”优势特色学科2个,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5个。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生态学、化学、工程科学、生物与生化等6个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
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生态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临床兽医学、草学、农业经济管理。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生物学、生态学、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公共管理。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学术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系湖南农业大学于1956年创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系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是美国CA、俄罗斯JA、英国CABI、日本JST、中国生物学文摘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9年创刊,为双月刊,重点报道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三农”热点笔谈、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外国农经等。
该刊2005年在全国“首届农林高校社科优秀期刊评比”中被评为优秀期刊;2006年,在教育部社科司和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第三届全国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9年,被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委员会、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评为“RCCSE 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作物研究》系湖南省作物学会主办的有关作物科技的刊物,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来源期刊。
ISSN即国际标准期刊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是由国际期刊资料系统中心所赋予申请登记的每一种刊物一个具有识别作用且通行国际间的统一编号。
每一种期刊在注册登记时,就得到一个永久专属的ISSN,一个ISSN只对应一个刊名;而一个刊名也只有一个ISSN。所以当该刊名变更时,就得另申请一个ISSN。如果期刊停刊,那么被删除的ISSN也不会被其它期刊再使用。
特点
申请国际期刊号(ISSN),可使刊物达到国际标准,得到联合国的认可刊物名称只要不重复,便可使用,如期刊名不变,则该期刊号长期有效。
国际标准期刊号可以准确、快捷的识别该期刊(报纸/杂志等)的名称及出版单位等。该系统在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被使用,成为标准期刊的显著标志。在部分国家或地区,一份标准的期刊出版物除配有国际标准期刊号外,同时要求配有本国或当地的期刊号,以便于管理。
问题一:期刊号是什么期刊号怎么看期刊号查询 Am J Respir Cell Mol Biol. ISSN 1044-1549 Respiratory Medicine ISSN 0954-6111 问题二:期刊的刊号是什么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内统一刊号CN 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是根据国际标准ISO3297制定的连续出版物国际标准编码,其目的是使世界上每一种不同题名、不同版本的连续出版物都有一个国际性的唯一代码标识。 该编号是以ISSN为前缀,由8位数字组成。8位数字分为前后两段各4位,中间用连接号相连,格式如下: ISSN XXXX-XXXX 前7位数字为顺序号,最后一位是校验位。 ISSN由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ISDS中心管理。1975年起建立世界性的连续出版物标准书目数据库,目前已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的65万种期刊(包括已停刊的)登记入库,成为国际上最权威的期刊书目数据网络系统。我国于1985年建立了ISSN中国分中心(设在北京图书馆),负责中国期刊ISSN号的分配与管理,目前已有近5000种中文期刊分配了ISSN号并进入了国际ISSN数据系统。ISSN通常都印在期的封面或版权页上。 报刊司有关官员介绍说,国内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CN”是中国国别代码,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在国内被视为非法出版物。其组织开展活动的行为属于行为,公民可向公安机关反映或举报。 据介绍,CN刊号标准格式是:CNXX-XXXX,其中前两位是各省(区、市)区号。而印有“CN(HK)”或“CNXXX(HK)/R”的依然不是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 问题三:什么是书刊号 书刊号 书刊号ISBN概况 国际标准书号z下简称书号{系统,于一九六七年设立。香港则在一九七六年引入此系统。书号的用途,可以快捷、有效地识别书籍的出版地,出版社,书名,版本及装订方法。出版社、书商及图书馆普遍都使用此系统,作为处理书籍订单及盘点存货之用。 ISBN组成 由十个数码组成长短不一的四部分,分别是: 国别语种识别代号:用以识别出版社所属的国家、语文、地域等。香港的代号是「962」或「988」。 出版社识别代号:识别某一出版社。 书名版别代号:由出版社自行为新出版的书种或版本编配。 稽核数码:用以核对书号是否正确。 每部分由连字号或空位分隔。 ISBN例子 ISBN962-215-001-2 ISBN9622150012 ISBN计算方法 将前九个数码顺序乘以10、9、8、7、6、5、4、3、2,将各乘积相加,求出总和,将总和加以0至10范围内其中一数,使能被11整除。所加数字,即为稽核数码。当稽核数码为10时,以「X」代替。 国别语种出版社书名稽核数码 识别代号识别代号版别代号 962215001?―x1098765432_(分别乘10、9、8、7、6、5、4、3、2), 90+54+16+14+6+25+0+0+2 总和是207,须加上「2」,方可被11整除。所以稽核数码是「2」,而有效的书号是:962-215-001-2 适用的印刷品及物料,书本、小册子、缩微复制品、教育录影带或电影、混合媒介刊物、微型电脑软件(请参阅《国际标准书号评论杂志》的指引)、地图、点字刊物、电子刊物。 不适用的印刷品及物料,日志、年历、广告、报纸、期刊、无书名页及内页之美术图片、美术摺卡、纯音响录音。 国际标准期刊号ISSN简介 国际标准期刊号 (InternationalStandardSerialNumber ,简称(ISSN) ,是根据国际标准组织 1975 年制订之 ISO-3297 的规定,由设于法国巴黎的国际期刊数据系统中(InternationalSerialDataSystem-ISDSInternationalCentre) 所赋予申请登记的每一种刊物一个具有识别作用且通行国际间的统一编号。 「期刊」是指任何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刊物,它们通常以一定的刊名发行,以「年月日」 , 「年月」或数字标明卷、号、期数。市面上常见的期刊、杂志、丛刊、年刊等大都属于国际标准期刊号的编号与编码范围。每一种期刊在注册登记时,就得到一个永久专属的 ISSN ,一个 ISSN 只对应一个刊名;而一个刊名也只有一个 ISSN 。所以当该刊名变更时,就得另申请一个 ISSN 。如果期刊停刊,那么被删除的 ISSN 也不会被其它期刊再使用。因此,国际期刊数据系统中心在分配 ISSN 时,必须为该期刊编订一个有别于其它期刊刊名的识别题名 (KeyTitle) 。 问题四:期刊的的期刊号在什么地方? 一般见于封面,封底或目次页等位置。 问题五:刊号怎么解读? CN刊号的解释 什么是CN刊号? 中国标准刊号由国际标准刊号和国内统一刊号两部分组成。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标准刊号的结构及其印刷与存贮格式,使在中国登记的每一种报纸和期刊的每一个版本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准编码,为利用计算机或其它现代化技术进行报刊的出版发行和信息交换得到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也为图书情报部门的报刊管理和服务创造方便条件。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经中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正式登记的报刊和期刊。所有批准登记的报刊,不论其发行范围如何,均可分配国内统一刊号。其中公开发行的报刊还可分配国际标准刊号。 2 引用标准 GB 2659《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 GB 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 中国标准刊号的结构 中国标准刊号(CSSN)由一个以“ISSN”为标识的国际标准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 CISSN)和一个以中国国别代码“CN”为标识的国内统一刊号两部分组成,其一般格式如下: ISSN××××-×××× CN××-××××/YY 例如:ISSN1000-0097 CN 11-1340/G2 国际标准刊号(ISSN) 国际标准刊号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 3297《文献工作――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按国际标准ISO 3297规定,一个国际标准刊号由以“ISSN”为前缀的8位数字(两段4位数字,中间以一连串字符“一”相接)组成。如:ISSN 1234―5679,其中前7位为单纯的数字序号,无任何特殊含义,最后一位为计算机校验位,其数值根据前7位数依次以8~2加权之和、以11为模数按附录B所示的方法计算得到。在前缀ISSN与数字之间应空一个字距。 国内统一刊号 国内统一刊号以GB 2659所规定的中国国别代码“CN”为识别标志,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前者为国内统一刊号的主体,后者为补充成分,其间以斜线“/”隔开,结构形式为: 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 …… 一、国内统一刊号CN标准格式 1、它以CN前缀,由6位数字和分类号组成,其结构格式 2、为CNXX-XXXX/YY,CN后面2位数字为地区号,缀后 3、4位数字为序号,亦即报刊登记号=地区号+序号,斜线后 4、面字母为图书分类号,如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 思想、 *** 理论B哲学、宗教C 社会科学总论D 政治、法律F 经济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H 语言、文字I 文学J 艺术K 历史、地理N 自然科学总论O 数理科学和化学Q 生物科学R 医药、卫生S 农业科学T-TN 工业技术TP 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TQ 化学工业TU 建筑科学 5、TV 水利工程U 交通运输V 航空、航天X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Z 综合性图书 6、F代表经济类的书 C代表社会科学类的书 二、正确辨别非法期刊的基本特征 目前出现的非法期刊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1、期刊的“名头”都很大,具有诱惑性。很多期刊基本上都是“国”字号的,例如,有的叫《中国教育××》,还有的在封面上注着“国际中文核心期刊”、“世界××期刊”、“××统计源期刊”等。刊物主办、协办、支持单位都是“中国××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香港现代××研究会”、“亚太××交流中心”等。有的还邀请了一大批名人、专家做顾问、特邀编辑。 2、期刊都标有标准刊号或统一刊号,具有欺性。一般非法期刊,绝大多数都是既有国际标准期刊刊号即ISSN号,也有国内统一刊号即C......>> 问题六:1-343是什么杂志的刊号? 《二十一世纪学生英文报》(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以时事文化知识、指导英语学习为宗旨,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报纸以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我国著名英语教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对报纸的评价是:满足课改要求,分级落实新课标要求让素质教育触手可及邮局订阅邮发代号:初一 1-343、初二 1-344、初三 1-345、高一 1-346、高二 1-347、高三 1-348每周一出版,每期1元,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全年邮局订阅价均为50元;初三、高三全年邮局订阅价均为45元。汇款订阅每期元,初一、初二、高一、 高二全年定价均为75元;初三、高三全年定价均为元(含邮寄费)。汇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南里6号天建大厦10层邮编:100029收款人姓名:中报二十一世纪传媒中心联系电话:(温馨提示:请您务必写清汇款人姓名、地址、邮编,并在汇款单附言栏中注明订报名称、订阅起止时间及份数。当您订阅全年报纸的时候,请注意孩子升级后所需订阅的年级。例如:给初三年级的学生订报,上学期订初三1-345,下学期订高一1-346,以免给您使用报纸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问题七:正规期刊号指的是什么? 正规期刊号指的是什么?刊号是是杂志类的书籍使用的号,出书需要书号,杂志是刊号,刊号就是ISSN。由于刊号申请是需要一些钱,所以现在社会有的人在使用一些非法期刊,那么什么是正规期刊号? 纸磨坊告诉大家合法期刊分为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正式科技期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与国家科委在商定的数额内审罚,并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办刊申请比较严格,要有一定的办刊实力,主编与副主编必须由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担任,对编辑人员的素质名额都有一定的要求,正式期刊有独立的办刊方针。 非正式期刊是指通行政部门审核领取“内部报刊准印证”作为行列内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业内交流不公开发行),也叫做“内刊”,它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种,一般正式期刊都经历过非正式期刊过程。非法期刊通常是在国外购买一个ISSN刊号来欺医务工作者。 非正式期刊一般有以下几点的特征刊号常识:1.报刊的“名头”都很大,基本上都是“国”字号的,对广大第一线教师具有很大的诱惑性。2、这些报刊都标有标准刊号或统一刊号,对广大第一线教师具有很大的欺性。3、这类报刊基本上都是自办发行,即不通过邮局,没有邮发代号。4、大多数非法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社址或编辑部地址都在香港、深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通联地址一般只注明“××信箱”、“××大厦××室”或“××楼××座”,也常常在异地设办事机构。 非正式期刊是不能作为发行物的,所以这种刊期只能内部消化。 问题八:杂志刊号是什么意思 国内统一发行刊号 issn:国际发行刊号 i *** n:图书刊号 hk/NR:香港刊号 正刊: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 增刊: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 论文集: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 *** ,图书 问题九:有正式刊号的报纸指的是什么? 国内刊号CN 问题十:半月谈杂志订阅期刊号是什么多少钱 中文名称:《半月谈》 主办单位:新华通讯社主办 创刊时间:1980年5月10日 出版周期:半月刊邮发代号:2-510 每期定价:元
cn:国内统一发行刊号issn:国际发行刊号isbn:图书刊号hk/NR:香港刊号正刊: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增刊: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论文集: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合,图书
杂志刊号是书籍或者文章出版所需要的编号。
有多种类型,cn指国内统一发行刊号;issn指国际发行刊号;isbn指图书刊号;hk/NR指香港刊号;正刊指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增刊指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论文集指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合,图书。
国内统一刊号以GB2659—86所规定的中国国别代码“CN”为识别标志,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以斜线“/”分隔。
报刊登记号为定长的6位数字,由地区号(2位数字)和序号(4位数字)两部分组成,其间以连字符“—”相接,亦即:报刊登记号=地区号+序号。
扩展资料:
早在1986年10月27日,国家出版局就下发了《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中国国家中心开始分配ISSN的通知》·(86)出教字第934号,《通知》中讲到:198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宣布加入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并决定建立ISDS中国国家中心。
ISDS中国国家中心设在北京图书馆内。请迫切需要ISDS的期刊编辑单位主动与设在北京图书馆的ISDS中国国家中心联系,以便尽快获得ISSN。当时,相当一部分刊物申请到了ISSN,也就是说早在1988年实行国内统一刊号之前,我国一部分刊物已经领取了ISSN号。
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后,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由新闻出版署、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1987年5月9日,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报刊、期刊和出版社重新登记注册的通知》·(87)新出办字第289号。
1987年7月底,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召开报刊整顿工作会议。会上对报刊重新登记工作进行部署。考虑到《中国标准刊号》已基本成形,但上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尚需一定时间。因此,当时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决定将《中国标准刊号》(草案)作为国内统一刊号予以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内统一刊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刊号
刊号是刊物的编号标识。
国内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国内统一刊号是指我国报刊的代号,是报刊管理部门为了便于报刊统计、管理而按一定规则进行编排的号码总称。ISSN是根据国际标准ISO3297制定的连续出版物国际标准编码,其目的是使世界上每一种不同题名、不同版本的连续出版物都有一个国际性的唯一代码标识。
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格式
该编号是以ISSN为前缀,由8位数字组成。8位数字分为前后两段各4位,中间用连接号相连,格式:ISSN XXXX-XXXX。
前7位数字为顺序号,最后一位是校验位。 ISSN由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ISDS中心管理。1975年起建立世界性的连续出版物标准书目数据库,已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版的65万种期刊(包括已停刊的)登记入库,成为国际上最权威的期刊书目数据网络系统。
我国于1985年建立了ISSN中国分中心(设在北京图书馆),负责中国期刊ISSN号的分配与管理,已有近5000种中文期刊分配了ISSN号并进入了国际ISSN数据系统。ISSN通常都印在期的封面或版权页上,国际标准刊号可以面向国内和国外同时发行刊物,用国际标准刊号发行的刊物属于合法出版物。
杂志刊号是书籍或者文章出版所需要的编号。
有多种类型,cn指国内统一发行刊号;issn指国际发行刊号;isbn指图书刊号;hk/NR指香港刊号;正刊指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增刊指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论文集指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合,图书。
国内统一刊号以GB2659—86所规定的中国国别代码“CN”为识别标志,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以斜线“/”分隔。
报刊登记号为定长的6位数字,由地区号(2位数字)和序号(4位数字)两部分组成,其间以连字符“—”相接,亦即:报刊登记号=地区号+序号。
扩展资料:
早在1986年10月27日,国家出版局就下发了《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中国国家中心开始分配ISSN的通知》·(86)出教字第934号,《通知》中讲到:198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宣布加入国际连续出版物数据系统,并决定建立ISDS中国国家中心。
ISDS中国国家中心设在北京图书馆内。请迫切需要ISDS的期刊编辑单位主动与设在北京图书馆的ISDS中国国家中心联系,以便尽快获得ISSN。当时,相当一部分刊物申请到了ISSN,也就是说早在1988年实行国内统一刊号之前,我国一部分刊物已经领取了ISSN号。
1987年新闻出版署成立后,报刊出版管理工作由新闻出版署、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管理。1987年5月9日,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报刊、期刊和出版社重新登记注册的通知》·(87)新出办字第289号。
1987年7月底,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召开报刊整顿工作会议。会上对报刊重新登记工作进行部署。考虑到《中国标准刊号》已基本成形,但上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尚需一定时间。因此,当时新闻出版署有关部门决定将《中国标准刊号》(草案)作为国内统一刊号予以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内统一刊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刊号
cn:国内统一发行刊号issn:国际发行刊号isbn:图书刊号hk/NR:香港刊号正刊:编辑部正规发行的杂志,与市场同步增刊:在发行正刊之余发行的刊物论文集:由某些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合,图书
国内统一刊号。
国内统一刊号是指我国报刊的代号,是报刊管理部门为了便于报刊统计、管理而按一定规则进行编排的号码总称。国内统一刊号以 GB2659—86 所规定的中国国别代码 “CN” 为识别标志。
国内统一刊号以 GB2659—86 所规定的中国国别代码 “CN” 为识别标志,由报刊登记号和分类号两部分组成,两部分之间以斜线 “/” 分隔。
报刊登记号为定长的 6 位数字,由地区号( 2 位数字)和序号( 4 位数字)两部分组成,其间以连字符 “—” 相接,亦即:报刊登记号=地区号+序号。
扩展资料
识别正规期刊方法:
国内公开发行的期刊允许在国内外发行,有国内统一刊号,其刊号结构式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只有ISSN国际刊号而无国内统一刊号不允许在国内公开发行。
有的印有CN(HK)或CNXXX(HK)/R这是国内不法分子欺那些急于想发论文评职称的读者而编造的国内刊号.合法的国内统一刊号需注意。
国内正式期刊一般有国内国家机关主管单位(不是什么中国/中华XX协会),并有详细的编辑出版通信地址和印刷出版地都在国内,除自办发行外大多通过邮局征订和发行,故常常有邮发代码。而非法期刊只有国际标准刊号或乱造的国内CN刊号,即使“内部报刊准印证”也没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n
一、.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博士生导师高志强:1964年8月出生,山西省中阳县人。1986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专业,2002年获农学博士学位,同年晋升为教授,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团队主要骨干,2005年被山西农业大学聘为作物学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山西省小麦产业体系专家,山西省农科110专家,山西省科技入户工程专家,¨西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西省科协六大代表。2007年1 0月~2008年10月赴加拿大农业与食品部访问研究一年,现任山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李少昆 男,博士,研究员,1963年12月生于新疆石河子市,1996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10月从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后站出站。1997年晋升教授,现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玉米首席专家,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中国计算机农业应用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信息技术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8项,培养博士生13名、硕士生32名。 现主持863数字农业方面课题多项。主要研究内容: 1、利用高光谱遥感和机器视觉技术开展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栽培信息监测研究与相关专家系统与产品研发。 2、玉米高产生理生态与技术扩散研究。 3、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丰产栽培理论与技术。联系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 E-mail:三、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张卫建男,1966年11月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兼职教授,作物学、生态学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南京农业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获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2001-2003年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进行博士后合作研究,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多年来一直从事农田生态与耕作制度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攻农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与适应、农田生态健康与耕作制度、农作制演变与区域农业发展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2项,相关研究分别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中国科学C缉》、《科技导报》、《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生态学报》等重要刊物上,主编和参编多部教材。电话:e-mail: () 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赵明 男,博士,1955年生于河北沽源县,1985-1991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2-1994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3至2004期间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期间担任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主任,为副教授和教授(博导),中国农业大学“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作物栽培与耕作专业学科的带头人。曾为日本东京大学特聘合作研究员和国际水稻研究所高级科学家。2004年至今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一级岗位人才、作物栽培与生理系主任、研究员、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兼任IRRI-中国联络科学家,《作物杂志》主编。农业部科技委成员,玉米专家组成员,中国作物学会理 事、副秘书长;全国作物栽培委员会副主任、玉米学科组副组长。主要从事作物高产高效栽培与高光效、抗逆生理研究。.主持国家攻关、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20余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外发表论文150篇,其中SCI10篇,出版书3部,科研鉴定项目10项,获国家专利12项,省部科技奖5项.承担研究生教学,长期主讲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研究生必修课程,培养博士生30名、硕士生30名。在作物生理与栽培领域取得多方面进展。(1)建立作物高产高效的理论模式与技术途径:基于源库、产量构成和光合性能的三个理论内在联系,提出了“三合结构”模式,并建立了产量定量分析和高产不同途径,实现了玉米超高产的新纪录;(2)作物高光效生理及资源创新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利用C4转因其和高光效野生资源创建水稻高光效与抗逆同步协调的植株,研究了生理机制,改善水稻光合和抗逆提供理论与材料的支持;(3)研制了多项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 基于现代传感器和单片机智能化技术及高光谱生理生化反演已研制和正在研制多个农田生态、生理监测仪器,建立了三大作物实时监测与分析的作物信息化栽培技术平台,促进了现代栽培技术的发展。 联系地址: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 E-mail: 五、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毛树春 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为研究方向,在棉花高产栽培生理和麦棉两熟双高产栽培方面有较深造诣,研究揭示套作棉花弱光照、低热量和间隙干旱对优质高产栽培具有理论价值,建立棉花品质形成及质量调控模型,已制订麦棉两熟栽培技术规程5套,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特点。开创优质棉基地科技服务产前、产中和产后新模式,建立中国棉花生产景气系统,首创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受到社会重视。已获国家、部与院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专利2件,主编出版《棉花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中国棉花可持续发展研究》、《棉花栽培新技术》、《棉花营养与施肥》和《WTO与中国棉花》等专著10部;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一定的声誉。毛树春同志长期从事棉花栽培技术研究,业务素质好,学术态度严谨,富有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浓厚,工作认真扎实,作风正派。六、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金千瑜 男,博士,现任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农业部作物生理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韩国农村振兴厅(RDA)荣誉科学家。1988年以来一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生长发育与稻田生态系统、水稻栽培技术与生理生态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多次赴韩国、印度、捷克、马来西亚等国家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及部、省农业丰收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编专著3本。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人选。主持和承担国家及部(省)科技攻关、国家948、国家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研究内容包括:水稻株型与生理生态调控及高光效超高产栽培;水稻机械化栽培理论与农艺农机配套生产技术;水稻抗旱生态生理与适应机制及旱作节水技术;稻田种养复合生态系统与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联系方式:Email: : 86-571-63370325 七、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 朱德峰 男,博士,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技术研究与发展中心 主任,研究员,首席专家。参与研发了ORYZA1为代表的国际著名水稻生长模型。建立了水稻生长、气象与光谱相结合的水稻生长监测与产量预报模型技术和方法。创立水稻好气灌溉方法与技术。研发水稻强化栽培理论与技术。提出水稻超高产株型与高产机理,和超级稻生产集成技术。首创了水稻钵形毯状秧苗机插方法与技术。研发的多项水稻栽培技术列为农业部水稻生产主导技术。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译著1部,专著5部。作为主持和主要参加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农科院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及全国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等奖项。多次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水稻顾问专家赴东南亚、欧洲主要产稻国指导水稻研究和生产工作。现主要从事水稻生理生态,高产机理与栽培,资源高效利用及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等研究。地址:杭州体育场路359号 邮编:310006 电话:邮箱:
刊名: 作物研究 Crop Research 主办: 湖南省作物学会;湖南农业大学《作物研究》[1]系湖南省作物学会主办的有关作物科技的刊物,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来源期刊。从刊物的主办单位来看,属于省级刊物。但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刊物还是不错的。尽管不是中文核心
据学术堂了解,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历,不同的论文类型都会出现太多太多的问题,这里只举一部分进行说明:1、选题无新意很多研究生在进行了半年或一年的学习以后,就开始尝试着写论文,选题一般来自老师的课程作业或导师的研究项目。课程作业一般涵盖本专业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后期的研究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技术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但很多学生在完成这种课程作业以后,就迫不及待地投稿,其结果往往是被拒稿。另外,还有很多学者没有相关的研究课题支撑,自由选择研究内容,要么与当前研究热点相悖,要么与国家资助政策、研究指南不符,这类稿件也大多了无新意,不存在研究价值。这种选题没有新意的科技论文造成“鸡肋文章”的大量涌现。虽然从文章中找不到作者的知识性错误,且作者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类文章确实是没有发表价值,发之无用,弃之可惜!2、研究内容不恰当很多学者在导师或者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下,选择了较好的选题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时,常常会出现以下一系列的问题。3、研究内容太多太杂,毫无重点可言有的作者确定的研究内容几乎涵盖本专业领域的所有内容,没弄清楚自己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例如,有的学生要做的是遥感数据在尘霾监测中的应用,既要对多种影像波段数据进行对比试验,选取最合适数据源,这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还要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反演验证,建立反演模型又是一项繁复的工作;更要对监测范围、监测结果、预警系统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还有遥感图像的获取、大气校正、几何校正、解译, 实测数据的获取,尘霾与雾的区分,各类数据和处理结果的精度校正等更多细节问题,涉及的内容太多太杂,在短短的一篇论文中很难全部阐明。4、内容提炼不清,研究内容与研究基础、研究结论混杂笔者参评某篇硕士毕业论文,作者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利用遥感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叶绿素 反演研究,而作者列出的主要研究内容完全是论文的写作提纲,应称为写作内容而非研究内容。具体 为:①确定研究意义和选题背景;②厘清研究的理论基础;③选取实验数据和实验区域;④数据处理与建立反演模型;⑤反演结果分析;⑥研究结论, 包括研究结论、不足之处和创新之处。纵观这6 条,真正的研究内容是④中的遥感数据与实测数据之间的叶绿素反演模型建立和⑤中的反演结果分 析。而①、②、③是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基础,最后一条是对全文的总结和评价以及后续研究方向的探讨,也非研究内容。5、研究难度过大或关键问题太多,难以达成预期目标有的作者在确定研究内容后,不考虑当前理论基础、实验条件或数据储备等因素的限制,树立了一个“高大上”的研究目标,其结果是研究结论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一项研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决定研究内容能否完整。关键问题的选择与研究内容一样,不宜太多,且与研究难度一致,不宜太过“高远”,否则,受时间、经历、能力和其他条件限制,不能圆满解决,影响整个研究项目的实施。6、文章的创新点过多一篇文章的创新点是指研究内容上有新意, 包括研究方法、思路、技术路线等的创新。对一个初涉科学研究领域的年轻学者来说,其研究中出现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点就是一篇有分量的文章了。然而在一般的硕士毕业论文中,至少都总结出3 条以上的创新点,有的创新点是不能称其为创新的,比如说“采用了最新的……数据”等。7、研究方法陈旧老套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计算到预 测模拟未来发展方向,从宏观到微观,从肤浅到深入飞速发展,研究方法也大多采用定量计算、数学建模、计算机模拟等,这些方法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而在一些科技论文中,很多方法显得过于陈旧, 比如在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某区的人口分布状 况时,传统方法是对该区内每一行政单元的人口进 行简单的人口密度计算,但擅长空间技术方法的研 究者会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网格分析方法,利用GIS 中DEM(数字高程模型)生成原理,用人口数据代替 高程数据,生成一幅该区域的数字人口模型,不仅直观地体现了该区域的人口分布数量和密度,还可以 充分利用系统中的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多种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邻域相关等空间分析,这种方法的采用将人口分布问题的研究推向了高远。可见,好的研究方法可以拓展研究内容,更易完成研究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也较传统方法更加方便、快捷,同时也更有新意,研究问题也更全面,当然也更容易打动编辑和审稿专家,文章也更易发表。
作物的起源地是指这一作物最早由野生变成栽培的地方。一般说来,在作物的起源地,该作物的基因较丰富,并且那里有它的野生祖先。所以了解作物的起源地对收集种质资源有重要意义。因而,100多年来不少学者研究作物的起源地,形成了不少理论和学说。各个学说的共同点是植物驯化发生于世界上不同地方,这一点是科学界的普遍认识。
(一)康德尔作物起源学说的要点
瑞士植物学家康德尔(Alphonse de Candolle,1806—1893)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还一直是一个物种的神创论者,但后来他逐渐改变了观点。他是最早的作物起源研究奠基人,他研究了很多作物的野生近缘种、历史、名称、语言、考古证据、变异类型等等资料,认为判断作物起源的主要标准是看栽培植物分布地区是否有形成这种作物的野生种存在。他的名著《栽培植物的起源》(1882)涉及到247种栽培植物,给后人研究作物起源提供了典范,尽管从现在看来,书中引用的资料不全、甚至有些资料是错误的,但他在作物起源研究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康德尔的另一大贡献是1867年首次起草了国际植物学命名规则。这个规则一直沿用至今。
(二)达尔文进化论的要点
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在对世界各地进行考察后,于1859年出版了名著《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以下几方面与起源和进化有关的理论:①进化肯定存在;②进化是渐进的,需要几千年到上百万年;③进化的主要机制是自然选择;④现存的物种来自同一个原始的生命体。他还提出在物种内的变异是随机发生的,每种生物的生存与消亡是由它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决定的,适者生存。
(三)瓦维洛夫作物起源学说的要点
俄国(苏联)遗传学家瓦维洛夫(. Vavilov,1887—1943)不仅是研究作物起源的著名学者,同时也是植物种质资源学科的奠基人。在20世纪20~30年代,他组织了若干次遍及四大洲的考察活动,对各地的农作系统、作物的利用情况、民族植物学甚至环境情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收集了多种作物的种质资源15万份,包括一部分野生近缘种,对它们进行了表型多样性研究。最后,瓦维洛夫提出了一整套关于作物起源的理论。
在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理论中,最重要的学说是作物起源中心理论。在他于1926年撰写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文中,提出研究变异类型就可以确定作物的起源中心,具有最大遗传多样性的地区就是该作物的起源地。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后,瓦维洛夫对自己的学说不断修正,又提出确定作物起源中心,不仅要根据该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的情况,而且还要考虑该作物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并且还要参考考古学、人文学等资料。瓦维洛夫经过多年增订,于1935年分析了600多个物种(包括一部分野生近缘种)的表型遗传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发表了“主要栽培植物的世界起源中心”[Мировые очаги(центры происхождения)важнейших культурных растений]。在这篇著名的论文中指出,主要作物有八个起源中心,外加3个亚中心(图0-1)。
瓦维洛夫的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1.中国 2.印度 2a.印度—马来亚 3.中亚 4.近东 5.地中海地区 6.埃塞俄比亚 7.墨西哥南部和中美 8.南美(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8a.智利 8b.巴西和巴拉圭
这些中心在地理上往往被沙漠或高山所隔离。它们被称为“原生起源中心(primary centers of origin)”。作物野生近缘种和显性基因常常存在于这类中心之内。瓦维洛夫又发现在远离这类原生起源中心的地方,有时也会产生很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且那里还可能产生一些变异是在其原生起源中心没有的。瓦维洛夫把这样的地区称为“次生起源中心(secondary centers of origin)”。在次生起源中心内常有许多隐性基因。瓦维洛夫认为,次生起源中心的遗传多样性是由于作物自其原生起源中心引到这里后,在长期地理隔离的条件下,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
瓦维洛夫把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和环绕地中海地区划作地中海中心;把非洲的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作为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把中亚作为独立于前亚(近东)之外的另一个起源中心;中美和南美各自是一个独立的起源中心;再加上中国和印度(印度—马来亚)两个中心,就是瓦维洛夫主张的世界八大主要作物起源中心。
“变异的同源系列法则”(the Law of Homologous Series in Variation)也是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认为,在同一个地理区域,在不同的作物中可以发现相似的变异。也就是说,在某一地区,如果在一种作物中发现存在某一特定性状或表型,那么也就可以在该地区的另一种作物中发现同一种性状或表型。Hawkes(1983)认为这种现象应更准确地描述为“类似(analogous)系列法则”,因为可能不同的基因位点与此有关。Kupzov(1959)则把这种现象看作是在不同种中可能在同一位点发生了相似的突变,或是不同的适应性基因体系经过进化产生了相似的表型。基因组学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该理论。
此外,瓦维洛夫还提出了“原生作物”和“次生作物”的概念。“原生作物”是指那些很早就进行了栽培的古老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大豆、亚麻和棉花等;“次生作物”指那些开始是田间的杂草,然后较晚才慢慢被拿来栽培的作物,如黑麦、燕麦、番茄等。瓦维洛夫对于地方品种的意义、外国和外地材料的意义、引种的理论等方面都有重要论断。
瓦维洛夫的“作物八大起源中心”提出之后,其他研究人员对该理论又进行了修订。在这些研究人员中,最有影响的是瓦维洛夫的学生茹科夫斯基(Zhukovsky),他在1975年提出了“栽培植物基因大中心(megacenter)理论”,认为有12个大中心,这些大中心几乎覆盖了整个世界,仅仅不包括巴西、阿根廷南部,加拿大、西伯利亚北部和一些地处边缘的国家。茹科夫斯基还提出了与栽培种在遗传上相近的野生种的小中心(microcenter)概念。他指出野生种和栽培种在分布上有差别,野生种的分布很窄,而栽培种分布广泛且变异丰富。他还提出了“原生基因大中心”的概念,认为瓦维洛夫的原生起源中心地区狭窄,而把栽培种传播到的地区称为“次生基因大中心”。
(四)哈兰作物起源理论的要点
美国遗传学家哈兰(Harlan)指出,瓦维洛夫所说的作物起源中心就是农业发展史很长,并且存在本地文明的地域,其基础是认为作物变异的地理区域与人类历史的地理区域密切相关。但是,后来研究人员在对不同作物逐个进行分析时,却发现很多作物并没有起源于瓦维洛夫所指的起源中心之内,甚至有的作物还没有多样性中心存在。
以近东为例,在那里确实有一个小的区域曾有大量动植物被驯化,可以认为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但在非洲情况却不一样,撒哈拉以南地区和赤道以北地区到处都存在植物驯化活动,这样大的区域难以称为“中心”,因此哈兰把这种地区称为“泛区(non-center)”。他认为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形,如中国北部肯定是一个中心,而东南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可称为“泛区”;中美洲肯定是一个中心,而南美洲可称为“泛区”。基于以上考虑,哈兰(1971)提出了他的“作物起源的中心与泛区理论”。然而,后来的一些研究对该理论又提出了挑战。例如,研究发现近东中心的侧翼地区包括高加索地区、巴尔干地区和埃塞俄比亚也存在植物驯化活动;在中国,由于新石器时代的不同文化在全国不同地方形成,哈兰所说的中国北部中心实际上应该大得多;中美洲中心以外的一些地区(包括密西西比流域、亚利桑那和墨西哥东北部)也有植物的独立驯化。因此,哈兰(1992)最后又抛弃了以前他本人提出的理论,并且认为已没有必要谈起源中心问题。
哈兰(Harlan,1992)根据作物进化的时空因素,把作物的进化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1.土著(endemic)作物指那些在一个地区被驯化栽培,并且以后也很少传播的作物。例如起源于几内亚的臂形草属植物(Brachiaria deflexa)、埃塞俄比亚的树头芭蕉(Ensete ventricosa)、西非的黑马唐(Digitaria iburua)、墨西哥古代的莠狗尾草(Setaria geniculata)、墨西哥的美洲稷(Panicum sonorum)等。
2.半土著(semiendemic)作物指那些起源于一个地区但有适度传播的作物。例如起源于埃塞俄比亚的苔夫(Eragrostic tef)和Guizotia abyssinica(它们还在印度的某些地区种植)、尼日尔中部的非洲稻(Oryza glaberrima)等。
3.单中心(monocentric)作物指那些起源于一个地区但传播广泛且无次生多样性中心的作物。例如咖啡、橡胶等。这类作物往往是新工业原料作物。
4.寡中心(oligocentric)作物指那些起源于一个地区但传播广泛且有一个或多个次生多样性中心的作物。例如所有近东起源的作物(包括大麦、小麦、燕麦、亚麻、豌豆、小扁豆、鹰嘴豆等)。
5.泛区(noncentric)作物指那些在广阔地域均有驯化的作物,至少其中心不明显或不规则。例如高粱、普通菜豆、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等。
1992年,哈兰在他的名著《作物和人类》(第二版)一书中继续坚持他多年前就提出的“作物扩散起源理论”(diffuse origins)。其意思是说,作物起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是扩散的,即使一种作物在一个有限的区域被驯化,在它从起源中心向外传播的过程中,这种作物会发生变化,而且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会给这种作物迥然不同的选择压力,这样到达某一特定地区后形成的作物与其原先的野生祖先在生态上和形态上会完全不同。他举了一个玉米的例子,玉米最先在墨西哥南部被驯化,然后从起源中心向各个方向传播。欧洲人到达美洲时,玉米已经在从加拿大南部至阿根廷南部的广泛地区种植,并且在每个栽培地区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点的玉米种族。有意思的是,在一些比较大的地区,如北美,只有少数种族,并且类型相对单一;而在一些小得多的地区,包括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哥伦比亚部分地区和秘鲁,却有很多种族,有些种族的变异非常丰富,在秘鲁还发现很多与其起源中心截然不同的种族。
(五)郝克斯作物起源理论的要点
郝克斯(Hawkes,1983)认为作物起源中心应该与农业的起源地区别开来,从而提出了一套新的作物起源中心理论,在该理论中把农业起源的地方称为核心中心,而把作物从核心中心传播出来,又形成类型丰富的地区称为多样性地区(表0-1)。
栽培植物的核心中心和多样性地区
同时,郝克斯用“小中心”(minor centers)来描述那些只有少数几种作物起源的地方。
(六)确定作物起源中心的基本方法
如何确定某一种特定栽培植物的起源地,是作物起源研究的中心课题。康德尔最先提出只要找到这种栽培植物的野生祖先的生长地,就可以认为这里是它最初被驯化的地方。但问题是:①往往难以确定在某一特定地区的植物是否是真的野生类型,因为可能是从栽培类型逃逸出去的类型;②有些作物(如蚕豆)在自然界没有发现存在其野生祖先;③野生类型生长地也并非就一定是栽培植物的起源地,例如在秘鲁存在多个番茄野生种,但其他证据表明栽培番茄可能起源于墨西哥;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现以前认定的野生祖先其实与栽培植物并没有关系,例如在历史上曾认为生长在智利、乌拉圭和墨西哥的野生马铃薯是栽培马铃薯的野生祖先,但后来发现它们与栽培马铃薯亲缘并不近。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谨慎。
此外,在研究作物起源时,还需要谨慎对待历史记录的证据和语言学证据。由于绝大多数作物的驯化出现在文字出现之前,后来的历史记录往往源于民间传说或神话,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以讹传讹地流传下来。例如,罗马人认为桃来自波斯,因为他们在波斯发现了桃,故而把桃的拉丁文学名定为Prunus persica,而事实上桃最先在中国驯化,然后在罗马时代时传到波斯。谷子的拉丁文定名为Setaria italica也有类似情况。
因此,在研究作物起源时,应该把植物学、遗传学和考古学证据作为主要的依据,亦即要特别重视作物本身的多样性,其野生祖先的多样性,以及考古学的证据。历史学和语言学证据只是一个补充和辅助性依据。
一、杂志类:
1、《财务与会计》是财会专业月刊刊物。宣传党和国家有关财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围绕财政部的工作部署,研究财会工作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交流财会工作经验,普及财会知识。是一份面向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实务的综合性财会专业指导刊物。
2、《会计之友》是财经类综合性学术旬刊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会刊(国家级),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涉及会计、财务、审计、税务、评估、金融等方面的内容,以财经理论研究、实务工作和经验交流为指导,及时反映国内外财经学术的新动向、新成果和新信息,在采编和选题上突出了前沿性、指导性、实用性和知识性,是财经界人士工作、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还有《财会月刊》、《会计师》、《财会学习》、《中国税务》、《财务总监》等。
二、报纸类:
1、《中国会计报》是由财政部委托中国财经报社主办的全国唯一一份财会专业报纸。致力于宣传我国财会各项方针政策,以提高全国财会人员素质,促进我国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规范财会管理工作、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为目标。
2、《中国税务报》是国家税务总局主管的全国性经济类专业报纸。在及时传递国家税收政策、法规、提供各税收和经济信息的同时,在报道内容上坚持社会化方向,贴近市场,贴近百姓。立足税收,置身经济,面向社会。
3、还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金融报》、 《中国税务报 》、《中国财经报 》、《中国证券报》等报刊。
1、《财会月刊》
《财会月刊》创刊于1980年3月,是由武汉出版社主管,武汉出版社、武汉市会计学会主办的经济类学术刊物。
据2019年2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财会月刊》出版文献共35579篇,总被下载6120750次、总被引118881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据2019年2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财会月刊》载文量为4349篇,基金论文量为14篇,被引量为15946、下载量为104921,2015年影响因子为 。
2、《会计之友》
《会计之友》是财经类综合性学术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会刊(国家级),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涉及会计、财务、审计、税务、评估、金融等方面的内容。
它以财经理论研究、实务工作和经验交流为指导,及时反映国内外财经学术的新动向、新成果和新信息,在采编和选题上突出了前沿性、指导性、实用性和知识性,是财经界人士工作、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3、《西部财会》
西部财会是陕西省政府采购指定信息发布媒体、陕西省会计学会指定信息发布媒体、陕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指定信息发布媒体、陕西省建工集团总公司指定信息发布媒体。本刊编辑力量雄厚,诸多享誉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学者担任本刊学术顾问或编委。
4、《财税与会计》
《财税与会计》是由江西省财政厅,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主办的期刊。该书为化工矿物与加工重点报道化学矿行业和相关非金属矿行业产业政策,行业发展和动态;矿产开发与利用。加工技术与装备、矿产资源、采矿、选矿、超细粉碎、矿粉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5、《财经界》
《财经界》杂志于1983年创刊,为大型财经月刊,研究范围覆盖40个产业,是国家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家级财经类核心期刊,属于国家一级B类期刊。
《财经界》杂志同时也是国家经济信息系统指定刊物,中央、国务院政策研究机构、国家发改委、国务院信息办、全国计划会议、各地方主管经济计划工作的领导特送刊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会月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之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部财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税与会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经界杂志
1 经济研究《经济研究》是1955年创办的全国性综合经济理论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刊物坚持学术性、时代性、创新性和超前性特点,立足中国现实,面向世界经济理论研究前沿,致力于发表研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体制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的具有原创性意义的高水平的理论文章,以推动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和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 2 改革《改革》系中国经济理论界知名学术期刊,系CSSCI来源期刊,列中国经济专业核心期刊第一位、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第一位,荣膺60余项国家和地方奖项。 3 会计研究《会计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年3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中惟一的会计类学术期刊,是学术界公认的会计学权威期刊。主要读者对象:国内外会计理论、实务、教研工作者。 4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简称比较杂志)是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主管、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办,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荣敬本、赵人伟主编的中央级首家从事比较问题研究的大型综合性理论期刊。 5 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工业经济》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全国工业经济与企业经济领域的权威学术月刊,1984年由蒋一苇创办。 6 国际经济评论《国际经济评论》(双月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6年,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际问题学术刊物。是由社科院世经政所所长张宇燕担任主编、邵滨鸿担任执行主编,是国内惟一一份专门对国际经济进行学术评论的刊物。 7 经济学家《经济学家》杂志是由我国经济学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创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大型经济理论刊物。 8 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动态》是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自1960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既坚持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及时反映国内经济理论动态,也坚持探讨和跟踪其他国家的经济学流派的最新观点,同时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现实经济问题。 9 经济科学《经济科学》杂志站在经济理论的前沿,紧密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研究和探索经济理论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学基础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研究等方面。 10 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经济问题》在反映农业经济理论、介绍农业经济政策,提供农业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已成为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农业经济学科核心期刊。 11 国际贸易问题 12 中国农村经济 13 金融研究 14 世界经济 15 中国农村观察 16 财贸经济 17 财政研究 1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 世界经济研究 20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属于北大核心期刊,CSSCI期刊,也就是南大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