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光学精密工程编辑部电话

发布时间:

光学精密工程编辑部电话

要看你所做的工作倾向于实验测试还是理论分析,个人认为仪器仪表与精密工程倾向于理论模拟类的文章,而光电子激光则较为注重实验,所以三者之间不存在可比性,但“仪器”与“精密”之间大概还是“仪器”比较容易,审稿应该是光电子激光最慢,有人最长等了五个月的

EI源刊一般都要3个月左右,有的更长。仪器仪表学报是3个专家外审,一个不过就被拒稿。仪器仪表学报拒稿很快,我所知道的最短的记录是交了300块审稿费后10天。录用很慢,从投稿到外审结束到按要求修改到终审到最后收到录用通知大概要8个月左右。光电子激光或光学精密工程学报没有投过不清楚。如果你是硕士生就没有必要投EI源刊,光学工程可能更适合你投。光学工程09年3月份以前也是EI收录期刊,EI调整之后给踢出来了,但是它依然是国家一级期刊,比你提出的三种EI源刊要好中一点

简介: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Xi'a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Precision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西安光机所,创建于1962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最大的研究所之一。 西安光机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础光学、空间光学、光电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瞬态光学与光子学理论与技术、空间光学遥感技术、干涉光谱成像理论与技术、光电信息技术。 截至2015年5月,西安光机所共有在职人员874人,其中科技人员69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师85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200人,科技人员中博士学位170人,硕士学位382人。研究所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另有若干研究单元,以及检测中心、系统工程部等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

要看你所做的工作倾向于实验测试还是理论分析,个人认为仪器仪表与精密工程倾向于理论模拟类的文章,而光电子激光则较为注重实验,所以三者之间不存在可比性。仪器仪表学报拒稿很快,我所知道的最短的记录是交了300块审稿费后10天。但“仪器”与“精密”之间大概还是“仪器”比较容易,审稿应该是光电子激光最慢,有人最长等了五个月的。

光学精密工程编辑

光学精密工程被退稿后,再投能接收。根据查询《光学精密工程》征稿细则得知:《光学精密工程》实行同行评议审稿制(三审制)。其编委和审稿人均是光学及精密工程领域、尤其是在其所从事专业方向有卓越造诣之专家。《光学精密工程》所请每篇稿件的审稿人均严格地限制为所审稿件所述工作领域的专家。《光学·精密工程》有根据学科原因及载文容量限制等原因退稿的权利,且并不一定就每篇退稿给出完整的说明。一般地,但并非必然地,审稿人和(或)编辑会就稿件的各个部分和方面给出建议,以便作者完善稿件。同时也允许作者就审稿人和(或)编辑人员的错误与审稿人和(或)编辑直接讨论,并可进一步向主编申述。

《光学 精密工程》被国外著名检索系统,如美国工程索引( EI)、英国科学文摘(INSPEC)、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多种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 《光学 精密工程》 编辑委员会期望与科学家、作者、读者、出版社和信息系统团结起来,在共同的目标下相互支持与合作,在我国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下,共同营造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优良环境,为创办国际 一流的学术期刊不懈努力,让中国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国际学术交流。

曹健林 Jianlin Cao, China曹健林教授 ,光学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副部长。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9年获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与日本东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89至1992年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历任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常务副所长(法人代表)、所长,中科院院长助理兼中科院光电集团筹备组组长,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院长。2005年1月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任中科院光电研究院院长、应用光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年9月起,担任科技部副部长。现兼任《光学精密工程》主编,以及其他几本学术期刊编委。曹健林一直致力于软X射线多层膜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首批入选者(1994年);1995年获中科院国家一级青年科学家奖,1997年获国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学者奖。Jianlin Cao is Professor in Optics and Vic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at Fudan University in 1982, and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from the joint-training program at th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 (CIOF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and Tohoku University in Japan in 1989. From 1989 to 1992, he undertook postdoctoral research at CIOFM, later working as a research professor, supervisor of PhD students, Executive Deputy Director (legal representative) and Director of CIOFM, as well as Director of the 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He served as an 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of CAS, head of the preparatory CAS Opto-Electronics Group, and President of the CAS Academy of Opto-Electronics. In January 2005, he was nominated for Vice President of CAS, President of the CAS Academy of Opto-Electonics, and Director of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Optics. In September 2006, he was appointed as Vic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 is also Editor-in-Chief of the journal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holds editorial positions with several other academic has been working in the area of soft x-ray multilayer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has received recognition both domestically in China and internationally for his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researchers to be selected for the “CAS 100 talents” in 1994; he received first grade awards for young scientists from CAS in 1995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und for Distinguished Young Scholars of China in 1997. 崔天宏Tianhong Cui, USA崔天宏教授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工程系及纳米制造中心终身教授,兼任该校电子工程系和生物工程系教授。他于2003年任职于明尼苏达大学,2007年获得终身教职。1995至2003年期间,他历任清华大学博士后,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后,日本计量国家实验室STA研究员,美国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助教授。1991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博士学位。目前在各类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论文。获得了包括NSF, DARPA, NASA and DOE等机构的科研资助。曾获得日本STA和NEDO研究奖,德国洪堡奖,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研究基金会奖。任美国IEEE SENSORS JOURNAL、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瑞士JOURNAL OF NANO RESEARCH三种期刊的副主编,JOURNAL OF OPTOELECTRONICS AND NANOELECTRONICS、SENSOR LETTERS、《光学精密工程》3种期刊的编委。Tianhong Cui is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n Affiliate Senior Member of the graduate faculty of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Department of Bioengineer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e joined the faculty of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 2003 and was tenured in 2007. From 1995 to 2003, he held research or faculty positions at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he National Laboratory of Metrology in Japan, and Louisiana Tech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BSc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in 1991, and his PhD from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1995. He has more than 180 publications in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prestigious conferences. His research has been sponsored by NSF, DARPA, NASA and DOE. He has received research awards including the STA and NEDO fellowships in Japan, the Alexander von Humboldt Fellowship in Germany,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Award from Louisiana Tech University, and the Richard & Barbara Endowed Chair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He is serving as an associate editor for the IEEE Sensors Journal, the 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and the Journal of Nano Kaierle, GermanyStefan Kaierle 在RWTH 德国亚琛大学获得电气工程本科学位和机械工程博士学位。1998年担任Fraunhofer ILT 激光系统技术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光系统技术,激光材料加工,激光程序控制和光学,以及一些相关学科,如生态效益学,自动化和激光工程。他在相关领域的科技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10项。作为客座教授受聘于长春大学(2005年)和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2012年,担任汉诺威激光加工中心(LZH)材料处理部主任 。Stefan Kaierle studie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went on to do his PhD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t RWTH Aachen University. In 1998 he entered Fraunhofer ILT as a department head for system technology. In this role, his main research was focused on laser system technology, laser materials processing, laser process control and optics, as well as related fields like eco-efficiency, automation and laser engineering. He published more than 150 scientific papers in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in that field. Also, he holds more than 10 patents. He had been appointed to two guest professorships at Changchun University (in 2005) and a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2007), China. In 2012, he moved to Laser Center Hannover (LZH) and assumed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and Processes. Stefan Kaierle has been the President of the European Laser Institute (ELI) for 10 years (2003-2013) and is now member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Laser Institute of America (LIA). He has been chairman and board member of man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have been honored by the Laser Institute of America (Fellow), the European Laser Institute (Fellow) and the CIOMP (Honorary Professor). Mark Andrews, Canada George Barbastathis, USA Tarik Bourouina, FranceAlexander N. Cartwright, USAXingdan Chen, ChinaKin-Seng Chiang, ChinaFrank Chuang, USAJan J. Dubowski, Canada Claus Emmelmann, Germany Qihuang Gong, ChinaMin Gu, AustraliaChunlei Guo, USAKazuhiro Hane, JapanPeter R. Herman, CanadaGhassan E. Jabbour, USAChristian Koos, GermanyDietmar Kracht, GermanyByoungho Lee, KoreaLuke Lee, USA Lin Li, UKXingde Li, USAJohn Love, AustraliaDongge Ma, ChinaHervé Maillotte, FranceWolfgang Osten, GermanyMin Qiu, SwedenMark I. Stockman, USA Hongbo Sun, China Peter Unger, Germany Xiaojun Wang, USAAndrew White, AustraliaXiaocong Yuan, ChinaHans Zappe, Germany Shuang Zhang, UKXuejun Zhang, ChinaMinlin Zhong, China编辑部地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东南湖大路3888号,长春,邮编130033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 Fine Mechanics and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o. 3888 Dong Nanhu Road Changchun 130033 China

光学与光电技术编辑部电话

兆强精密光电有限公司好。根据兆强精密光电有限公司官网信息,兆强精密光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知名的精密光学及光电产品生产企业,兆强精密光电有限公司专注于光学光学元件、光电元件、光学装备等领域,产品质量较高,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部分产品获得国家高新产品或国家鉴定委员会认证,具有较高的研发和技术水平。兆强精密光电有限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拥有国家技术中心的光学光电研究所,能够开展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推出较多光学和光电技术和产品。这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兆强精密光电有限公司产品应用于国防军用、宇航航空、医疗、机器视觉等行业,与多家大企业开展合作,产品获得行业认可,逐渐建立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市场地位在国内同行业内较高。兆强精密光电有限公司在招聘、培养人才方面也较为注重,拥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人才团队,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总体来说,兆强精密光电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知名光学光电企业,在技术实力、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

《光电工程》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刊物,是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会刊。中国标准刊号CN 51-1346/04 ,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501X。《光电工程》是中文核心期刊, 从1993年起一直被EI数据库收录。本刊为国内光电领域的知名刊物,刊登工程光学和光电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主要栏目包括:自适应光学、空间光学、目标跟踪与识别、光电控制和测量、薄膜光学、激光技术、光通信、图像与信号处理、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等。本刊适合相关领域大专院校师生、研究院所科研人员、工厂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等参阅。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2007年《光电工程》。邮发代号: 62-296 国内定价: 18元/期(12期,大16开) 邮局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350信箱《光电工程》编辑部邮编: 610209。《光电工程》在2007年10月向中国光学学会提出申请,希望增加中国光学学会为主办之一(原为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期刊)。经过一年的考察,中国光学学会于2008年11月22日在泉州召开的2008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专家进行了严格的考核评审。在2009年11月收到通知,中国光学学会已同意作为《光电工程》期刊的主办单位之一。

环境工程学报编辑部电话

《环境工程学报》是国内优秀的核心期刊:《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本刊始创于1980年,原名《环境科学丛刊》,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曾于1993年和2000年先后更名为《环境科学进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为了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本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为现名。07年由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更名为:环境工程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环境工程学报》的前身均属“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内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在国内环境学术界和环保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多年来,一直被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的《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环境科学文摘》、《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环境工程学报》的办刊宗旨为:“促进国内外环境工程学领域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本刊将为国内外环境工程学领域搭建起一个高水平的信息交流平台,并力争成为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环境工程学报》以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突出学术性与技术性,亦刊登少量高水平的特约综述。所设主要栏目有:综合评述、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生态环境工程等。期刊读者对象主要为:环境工程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各级环保管理人员、环保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等 。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工程类学术期刊,那么环境工程学报是什么期刊? 1、 “环境工程学报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80年。环境工程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2、 《环境科学丛刊》创刊于1980年。曾于1993年和2000年先后更名为《环境科学进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该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为《环境工程学报》。 3、 据2018年4月《环境工程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环境工程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编委37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环境工程学报》共出版文献11961篇、总下载2779514次、总被引126126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环境工程学报》影响因子为,载文量为9249,被引量为79957,下载量为229252。 关于环境工程学报是什么期刊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高宝玉,男,山东省鄄城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注册环保工程师。 通信地址:山东济南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邮编:250100。电话:(o),e-mail: 。受教育情况: -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 上海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化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石油炼制系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工作经历: -至今,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土木、环境和海洋工程系环境系统中心,客座教授;- 山东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 德国karlsruhe大学水环境工程研究所,访问学者(daad资助); 德国karlsruhe大学englar-bunte研究所水化学研究室,访问学者 (daad资助);- 山东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副系主任;- 山东大学环境工程系,副教授;- 美国saint vincent 学院,客座教授;-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中心,讲师、副教授;- 山东大学化学系,助教,讲师;- 华东石油学院石油炼制系有机化学教研室,助教。主要研究领域: 水和废(污)水处理药剂与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研制开发和应用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资源化研究固体废物利用技术研究主要社会兼职: 国际水质协会(iwa)化学工业专题组管理委员会委员国际水质协会(iwa)会员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委员会水处理化学专题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混凝技术学组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编辑委员常务委员和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编委《环境化学》编委《安全与环境学报》编委《环境工程学报》编委《精细化工》编委山东省环保产业研发基地理事会常务理事《山东化工》编委《山东环境》编委会副主任济南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政协第十二届济南市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特邀委员科研与成果: 先后承担和参加了国家水专项课题、国家“863”课题、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课题、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课题、山东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山东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等50余项, 鉴定成果21项,申请发明专利17项(授权7项)。在中外文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130余篇),国内外学术会议论文60余篇。开发研制出十余种新型高效水处理剂,研制开发出的产品大多已投入到工业生产和应用中去,研究成果获各种奖励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于1999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三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于2003年获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五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和《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特别提名奖》,于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佳杰出中青年科学家称号。主要研究成果获奖情况: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及高效絮凝技术”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高效多功能无机-有机复合水处理剂的研制及开发” 成果获2006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 “聚合铝硅无机高分子水处理剂” 成果获2003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硅酸根/硫酸根对部分水解铝盐混凝剂中铝的形态及性能影响研究” 成果获2008年度山东省科技 进步二等奖;5. “崂山生态及保护研究” 成果获得2008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 “新型混凝剂聚合硅铝铁的基础及应用性能研究” 成果获2006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 “水和废水处理用混凝剂/絮凝剂的特性及应用基础研究” 成果获2007年度山东省自然科学三等 奖;8. “山东省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成果获2007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 “高效多功能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成果获2002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0. “se-z3型分散阻垢剂” 研究成果获1999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1. “jx-ii型絮凝剂” 成果获1995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2. “山东省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研究” 成果被评为2002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刘俊新 电话: 职位: 研究员 传真: 邮编: 100085 Email: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简介: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组组长。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工程学科获博士学位。1994至1996年和1998至1999年先后两次在荷兰应用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研究所(TNO-MEP) 高访和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目前的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水质工程与水环境恢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工业给水排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工程学报》副主编等。现任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室主任。 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与污水资源化技术及其机理的研究及应用。主要研究内容:⑴ 经济高效的污水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包括新型立体循环一体化氧化沟、新型低能耗膜生物反应器、有毒有害污染物生物降解机理与技术、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工艺等;⑵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及恶臭物质的生物降解机理与新型反应器的研究;⑶ 污泥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通过对单体技术的创新与优化组合,形成经济、高效和清洁型的污水处理集成工艺或系统。 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省部、科学院和地方科技攻关与实际工程项目等40余项,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0余项,其中授权27项,计算机软件著作登记1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水专项”、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

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电话

矿自动化 冶金自动化 制造业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学报 信息与控制希望对你有帮助

刊名: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刊号: CN11-2737/TH 主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刊期: 双月刊 主编: 石治平 出版单位: 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电话: 简介: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中国机械工程学报, CJME) 创刊于1988年,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机械工程类高学术水平的英文期刊。本刊着眼于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主要报道世界范围内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和重要意义的高水平前沿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最新科研成果,面向国际征稿和发行。 本刊被SCI、Ei、CA、SA等几大国际著名检索系统收录。本刊在历届各级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期刊国际推广项目”的资助。本刊为双月刊,每单月20日出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编:宋天虎 编委会主任:钟群鹏 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王淑芹编辑部地址:北京百万庄大街22号 http://;

主办单位:中国工程机械学会主管部门:中国科协编辑单位:《中国工程机械学报》杂志社主 编:徐宝富地 址:上海市四平路同济大学机械南馆301-303邮 编:200092电 话:传 真:电子邮件:国内刊号:31-1926/TH国际刊号:1672-5581你打个电话问问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