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国内农村环境治理研究现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内农村环境治理研究现状论文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创新》 摘要:环境政策是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趋势。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提升政策效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对政治、经济、 文化 、社会等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 中国正处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转型新时期。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重化工业仍是工业化的主导形式,各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泛滥,资源消耗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十五”期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但是,环保指标却没有完成;“十一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克服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管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和。可是,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仍在不断恶化,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常发态势[1]。“中国正承受扭曲发展观带来的恶果”,环境问题成为“已到眼前的危机”。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迅速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确保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现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缺陷 1.侧重于具体事务与专项目标,缺乏全面的统筹协调。中国环境政策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形成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环境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具体环境问题。环境政策的重点一直是制定专项环境管制措施以实现一些具体的环境管理目标,而较少地关注如何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中以全面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政策重污染破坏的事后治理、末端治理,缺乏从全过程上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规范控制的制度措施;规制性政策多,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不够,政策间缺乏协调。 2.配套措施不全,实际操作性不强。环境政策是组织环境管理活动,指导社会环境行为的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加强政策创新,制定了一些环境治理的新政策,如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绿色 保险 与绿色信贷政策等。为了照顾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适当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少环境政策,国家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将执行时的具体要求留待实践后再行详细制定,致使许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公众参与面小,政策的社会基础薄弱。环境管理牵涉面广,工作复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中国环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公众参与面较小。政府一直沿用“命令―控制”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方式,通过将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化,行政强制化,并过分地依靠行政处罚来保障管理绩效,对个人及企业参与协助环境管理不够重视 [2]。企业、个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程度、效果等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管理的社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新时期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 1.发挥市场作用,实行综合治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政策的新特点。广泛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制定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环境管理绩效好的国家的共同点。在环境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允许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征收污染税、原料税、产品税、资源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实行押金―退款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等。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采用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有激励作用,可以较好地鼓励公众协助、参与环境管理。以美国为例,在经过农业大开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工业化建设后,美国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恢复良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泡泡政策”,即污染权交易制度。由国家或地区对污染总量实行控制,逐步下降。然后将污染排放额度分解交易给企业。企业有权对获得的污染排放额度进行交易。这样,政府控制总量,企业如果新成立、扩产等,需要增加排污的,必须到具有排污额度的企业购买。通过市场调节,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好,使美国空气污染物总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已在水污染物等方面推广。 2.创新环境政策,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是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面对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环境管理改革却远远滞后,管理绩效低下,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仍在继续,有的地方还愈演愈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变革正在引导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还刚开始,环境管理面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三、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创新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政府环境治理措施的落实。借鉴美国成功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中国甘肃省张掖市水权交易的探索,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对现有环境资源的交易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 [3]。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对所有生态环境资源(包括环境容量,以排污量来体现)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符合市场交易特征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全部或部分权益确定为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品种。其次,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合理确定供应总量的限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交易品种的基准价格。最后,通过市场独特的价格形成机制,使环境资源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存在价值内化为环境资源的交易价格,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经济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与措施的落实。 2.改革环境 财税 政策,确保环境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入需求多,社会效益大,直接的经济效益却不是很明显。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对于加强环境管理、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生态环境投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地方环境投入十分有限。由于资金预算安排的确定性不强,资金 渠道 与管理使用分离,导致资金投入方向混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为了保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资金持续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改革环境财税政策。一是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起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并将环境税收定为地方税种,保证地方环境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完善中央财政的财政补偿、转移支付等具体政策,保证中央财政的持续投入。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的法定性,保证资金落实并且不受干预和影响。 3.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自然资源损耗的监测,统计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损耗以及由于废物排放和自然资源使用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量进行核算;并对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为环保而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发生的各项费用、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及利于环保的设施支出等,也进行核算;同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进行区别统计。根据这些核算和统计数据,计算出社会发展的环保支出,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体系。从而,实现将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GDP的核算中,切实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促进地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4.建立绿色经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和推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核算办法,将产品使用过期后的环保处理费用纳入到产品定价之中,杜绝发生类似于廉价白色泡沫塑料泛滥而处理成本实际很高的现象。建立起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制度,促进绿色贸易,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减污增效、政府环境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少的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充分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包括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5.促进环境中介组织发展,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公众是环境质量的最终感受者,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有权力也有义务参与环境管理。大力支持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有助于各项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并发挥出最大效能。环境中介组织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形式。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环境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拓宽环境中介组织在生态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纠纷处理、生态环境知识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渠道,将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转交给各类环保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确保政府能够真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生态监管。发达国家就经常用“公众评估”的办法来核算绿色GDP,也就是由相关的专业部门和较独立的咨询机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调查公众对生态影响的评估,然后 总结 公众的评估意见,并作为绿色GDP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充分发挥环境中介组织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实现政府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良性互动,提高环境管理政策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邹静昭.2009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如何?[N].中国环境报,2010-01-26(5). [2]方世南.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为[J].学习论坛,2007,(4):40-43. [3]李雄华.试论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J].生态经济.2009,(9):40-43.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从原始的耕种方式渐渐地科学化。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农药种类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而且药量变得越来越大,相应的农药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农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问题,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如何的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污染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业;农业环境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基础,为了满足我们对事物的需求,提高农业的生产量,化肥、农药和生产调节剂被大量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这些东西过量或者不正确使用,都会导致土壤被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了农产品,从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污染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尤其是对蔬菜、水果的污染比较大,许多的蔬菜、水果都存在着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从而引起食用者身体不适,比如:急性食物中毒、慢性食物中毒等。近几年,我国因为农药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经济损失惨重。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农药污染超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中蔬菜的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相当的严重。 二、农药污染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0多年前,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大量的使用农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大,也不了解农药的危害性,从而导致农药残留物比较多。比如:六六六的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我国农药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致使土壤、水、大气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据调查了解到,这种农药的残留期高达三十年以上。 2、农药使用不恰当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水平低,从而导致他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达到杀虫、杀菌、杀草的目的,他们大量的使用农药,有的还使用高浓度的农药,有的不按照严格的安全隔离使用,还有的在采收前还在使用农药,这样以来,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相当的多,从而导致污染比较严重。 3、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农药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个别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严重超标的农药,从而导致农药污染比较严重。 三、农药污染带来的影响 农药已经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农药通过喷洒、蒸发等方式进入到大气、土壤、河流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在杀虫、杀菌、杀草的过程中,过分的铲除病虫害的天敌,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农药的残留物也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污染空气 人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通过扩散、蒸发等方式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农药通过蒸发,飘散在大气中,造成污染范围扩大。此外,在生产农药时,工厂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样对大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2、污染水体 在使用农药时,农药的残留物会依附在土壤里,部分会通过蒸发混合在大气中,遇到雨天,这些残留物就会混合在 雨水 中,导致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 在使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被喷洒在土壤里,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部分会被混合在大气中,部分会落在水里,这样以来,通过对农田进行浇灌,农药的残留物又被浇灌在土壤里,对土壤再次造成伤害。 4、对农作物和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农户为了提高生产率,减少害虫、杂草对农产品的破坏,就大量的使用农药,甚至使用超标的农药,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量过大,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此外,在使用农药时,对一些水生生物、飞禽、动物、植物的生命带来危害,减少它们的种类。 四、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1、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生物农药得到了发展,它有着自身的优点,比如: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选择性强等。它是一种细菌农药,比起化学农药是比较好的治虫药物,虽然它难以在短时间里大面积普及应用,但是相对于化学药剂是一个好的选择。 2、加强农药污染的监督、检测 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一个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和谐氛围。 3、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应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国人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农药的使用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农药的使用技术,让他们正确、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把污染降到最低,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化。 4、禁止农药包随意丢弃 农民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不正确的地方,尤其是对使用过的农药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恰当,很多人在用完后就随意的丢弃,而这些包装袋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农药的残留物,这样以来,通过扩散就会对土壤、大气、水等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人、牲畜的生命带来危害。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民进行教育,禁止他们随意丢弃。此外,还可以通过回收的方法,减少农药包的随意丢弃。 结束语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在农药的管理中,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严厉监管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同时农户在农药的使用中要做到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农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要要规范。只有这三者的相互配合,那么农药污染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食用者再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许海萍,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1(6). [2] 蒲慧晓,农药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2(8).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2. 形势与政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3. 环境为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5. 环境保护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6. 2016形势与政策环境保护论文

不难发现,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将更多的参与国际分工,特别是在新技术革命环境下,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突出。无论是工业经济还是农村生活的水平,俨然都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提高。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各种污染问题在农村地区层出不穷,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日益恶化,当前所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众多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基于此,关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必然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基础。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不可否认,“环境”无疑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居民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俨然更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还是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然而,也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资源、能源的消耗日益增大,这在很多按程度上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就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的现状来看,虽然开发建设了众多蓝色工程,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对农村环保科学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控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局势下,相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明显处于相对欠缺的状态,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存在很大缺陷。基于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以此来减轻环境污染,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原动力”。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具体对策(一)以科技开发为支点,推广切实可行的环保技术毫无疑问,要想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就必须对现代科技技术引起高度重视。只有充分借助了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农村环境(如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农膜污染等)状况以及基本规律,从而采取更具针对性的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第一,加大对环境基础科学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最大程度的为环保事业提供智力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和保护进行深入的探究,在对待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上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治理。其次,要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大范围的宣传并推广退耕还草还林以及修复植被等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开发病虫害的预防、多种植物共生等新型的技术,尽可能的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对外界灾害的抵御能力。第二,通过筛选、评价和推广等环节,对最合适的环保技术进行可行性的确定和城市的污染处理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处理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因为农村在设备的投入上承担能力远远小于城市,即便能够支撑起投入的资金,也会因为运营资金不足而中断。所以,在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上,我们要综合现实考虑,遵循操作性强的原则,争取利用最小的成本进行集中处理。第三,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通过对秸秆的合理利用、对土壤污染的控制等一系列的技术,可以对广大农民朋友的日常施肥等活动进行一定的技术指导,从根本上减少因为农药中化学残留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在对污染物进行控制的同时,还要大力的推广例如废气处理新技术、生物监测技术等在内的污染处理新技术,在对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利用中,还要考虑到治理成本的支出,以缩小成本为目的,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加大科学技术在农村环境保护中的利用。第四,科研资源要倾向于农村环境保护技术。只有依靠科研资源的有力保障,才能促进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使得环保技术的竞争力得以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也要注重对环保技术的创新。(二)加强环境保护监测在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应当不断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对农村实行一系列的排污制度,从源头上严格抓起,控制污染物的集中排放,另外,对废水、废气噪声污染等的防治以及对生态的保护等实行统一的监管活动。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监督生态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对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风景名胜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还要注意对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监管。在对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中,保证各类生物的环境安全。对待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的向上级进行报告,并及时的组织相关部门对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和整改。对生态环境实施全方位的网络监管活动,完善和强化环境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各地区的生态环境以质量报告的形式传送给上级环境部门。同时建议实行评比制度,并树立积极地典范,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农村发展的重点。三、结语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步。所以,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的研究现状论文

这是个大学生的还是中学生的?什么类型的论文?本科毕业论文还是职称论文

在当下社会,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环境卫生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近期,为了解我村环境卫生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加强我村的环境整治,提升村周边的环境卫生,我村以提升双亭村周边环境卫生的调查问卷进行网络调查,共计收到有效调查30份。通过问卷调查,对我村环境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些新的了解和认识,对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主要数据

1、调查结果显示,我村周边的环境还是可以的,90%的村民对我村环境卫生的治理还是比较满意的。

2、根据数据显示,80%的村民认为,现在的环境质量大不如从前,主要的污染来源是工业污染以及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

3、环境问题的解决无疑是迫在眉睫的,可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90%的村民很少见过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或者活动,并且大部分的人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提及环境保护日时,大部分村民都表示不太清楚。

二、反映出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通过这次网络调查,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村民对提升我村环境卫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1、我村环境卫生存在问题及原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生活在农村,大部分的村民都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周星驰导演的《美人鱼》中有句很经典的台词:“如果世界上连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同样的,如果世界上连一寸干净的土地都没有,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2、今后我村在环境卫生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素质。群众是垃圾的产生者,也是垃圾污染环境的受害者,更是环境治理的受益者。农村环境卫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不够,文化素质低,卫生意识差,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考虑得不够。因此,提高人们的总体素质,改变卫生观念是改善环境问题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有计划,有耐心地去进行,要常抓不懈。可以利用各种宣传途径在农村进行大量宣传,加强对乡村环境危机意识的宣传,在村制作悬挂环境卫生保护、健康教育宣传版面及标语,不断提高农民对环境卫生与健康知识的知晓率,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用以约束规范村民行为,逐步养成自觉的健康卫生习惯。

(2)采取有效措施,狠抓主要环节。针对目前农村环境的状况,我们应当首先解决原来留下的那些“难题”,即进行大规模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彻底疏通河道,清除农民宅前屋后的垃圾遗留点,确保公共部位有专人保洁,并配备好相应的硬件设施。所以说,农村必须加强卫生村与文明村的创建工作

(3)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乡村环保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要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而资金投入是最能调动起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所以应该逐步加大用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补助额度。而乡镇、村也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如争取辖区内厂矿企业的支持,向店铺收取合理的卫生管理费用等途径,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障和增加农村环卫工作经费,为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而做出积极努力。此外,还可激发民间环保组织投身乡村环保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校园是学校环境的灵魂,也是代表了一个学校的整体面貌。优美安静的校园能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到大学的氛围、学习的氛围。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如浪费现象、环境保护等严峻问题,为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必须重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xxx的校园环境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对本校区以及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了目前我院校园环境的基本情况和更多的校园环境问题,以及对我院校园环境所存在的问题的看法、态度等,并借此加以改进我们的校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调查时间:20xx年6月15日至20日

调查内容:xxx校园环境,包括校区环境、教室环境、食堂环境、宿舍环境 调查方式:实地调查

调查人员:调查小组成员4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我院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以下是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提出的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一、关于校区环境

通过调查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我院校区环境整体满意度为70%,属于中等满意,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校区的绿化上,校区绿化是校园环境优化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 我院校区绿化整体上远远做得不够,也是由于我院是刚刚建设的新校区,绿化难免少。而我院在20xx年春季学期,号召我院全体师生志愿捐钱种树,我们期待这些书的茁壮成长,但是要达到绿荫还要几年。除了绿化问题,我院校区环境还存在以下问题:

(1)宣传栏的管理不够规范。上个学期之前,我院还没有设置专门的宣传栏,导致多条主校道上摆满了宣传板报,且较错乱,既不雅又阻碍交通。

(2)休闲木椅、石凳太少,也没有专门的休闲草皮,无法满足同学们读书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此次环境调查活动,采取无记名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我校大一学生,调查方法是:要求同学独立回答一份校园环境调查问卷,然后通过回收答卷分析选项达到目的'。

二.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1. 学校操场上、草丛中、过道上,时有乱扔纸屑、塑料袋、果皮、糖纸等现象存在。

2. 学校过道墙壁上、廊柱上,经常出现脚印和粉笔灰的印迹现象。

3. 学校传达室旁边的开水炉地上部分潮湿,打开水时滴漏和往水池倒冷开水的现象。

4. 学校有少数学生带零食到教室吃的现象。

5. 学校各科教案、文章等用纸、用墨量较大。

三.调查结果说明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反映出我校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环境意识,在学校开展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影响下,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得到增强。但从调查结果中不难看出,我校学校环境卫生状况还存在一定问题。

寝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社交的主要场所,我们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寝室度过,寝室就是我们在学校的家。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居住环境能保持人们健康的心理和愉悦的心情,使人蓬勃向上,反之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寝室环境状况不仅是一个人生活习惯的体现,更是精神面貌的体现。寝室是同学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其卫生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同学们的生活质量。往深层次说,它既反映学生的素质,也是学校形象的一个窗口。宿舍卫生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一、调查目的

寝室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寝室卫生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的心理和健康问题。为了了解学生寝室环境卫生状况,发现学生宿舍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大家对寝室卫生的重要性,最终提高大学生对寝室卫生的重视,对我校大学生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校学生

2、调查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随机抽取教室发放《关于大学生寝室环境卫生的调查》表,共发放100份,收回96份。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见附件)

四、调查结果分析

数据统计如下

1、的同学认为宿舍卫生干净,的同学感觉一般,还有的同学对宿舍卫生状况不满意。

2、在寝室的清理上,有的同学表示每天都会打扫,的同学说是2~3天,在一周以上的占到。有的受访者表示一周左右会对寝室进行大扫除,的同学是两周或两周以上,根本没有进行大扫除的约占18%。

3、的同学表示过道和洗漱池卫生好,认为厕所卫生好,而对这两项认为一般则是和,其余表示差或极差。

4、50%的同学说室友注意寝室卫生,40%说是一部分,而没有室友注意则占10%。当宿舍垃圾堆满时,有选择马上清理,表示一天后清理,说三天或更久。

5、的受访者说自己一直叠被子,表示是经常,和则是偶尔和没有。

6、有表示寝室有轮值,说没有。的同学书桌物品摆放整齐,的同学表示一般,摆放不整齐占。

7、有的受访者说学校对宿舍卫生重视,表示重视程度一般,认为学校不重视的有。

8、的同学赞同学校对寝室卫生进行检查,认为这有督促意义,有的同学认为这没有实际意义,寝室卫生得靠自觉。

通过问卷调查及周围寝室卫生状况对比,我们发现大学生寝室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寝室打扫力度不足

调查显示只有半数左右会经常打扫寝室卫生,其余很少或不打扫寝室。我们每天在寝室进行各种活动,产生许多垃圾,如果不经常清理,寝室的混乱程度可想而知。但许多人还是出于懒惰,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

2、卫生间环境较差

学校多数学生的宿舍都有独立卫生间,然而卫生间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我们每天刷牙洗漱都在卫生间,如果不卫生,难以说会有一个好心情。每天面对一个脏乱不堪,很不卫生的卫生间,“将就”一下是说不过去的。

3、床上不叠被子

多数学生每天起床后就直接穿衣,被子叠的不多。每天我们进入寝室,首先见到的是凌乱的被子堆在床上,甚至还有许多衣物,实在十分不雅。相反如果床上十分干净,被子叠的整齐,面貌就会大有改观。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

4、寝室没有轮值

调查发现许多寝室都没有轮值,也因为这许多寝室就疏于清理,致使凌乱不堪。没有轮值寝室的人就很难做到勤于打扫,如果能分配定期打扫,宿舍肯定大不一样。有时候不是人们不去打扫,是制度让人们懒惰。

5、学校重视不够调查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对寝室卫生不够重视。寝室卫生直接关系学生的生活学习,也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大对宿舍管理能提高同学生活素养,也体现一个大学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水平好的习惯十分重要,如果寝室能制定出好的制度,令行禁止,寝室的卫生很容易解决。

针对调查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寝室设立寝室长,由寝室长负责安排所在寝室人员每天值日,并检查卫生状况。

2、寝室内要做到常开窗通风换气,使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3、每位同学应注意卫生保持,有生活垃圾尽量自己带到垃圾桶或垃圾池内。

4、不要将剩饭、剩馍、剩菜等乱扔、乱倒,以免影响室内整洁,产生异味。

5、卫生间要定期清洗,各成员注意保持卫生间清洁。

6、学校要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保持清洁。

7、对宿舍的卫生状况进行评比,设立奖罚制度。

五、调查总结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都是90后,自理能力不足,对许多事都没有积极性。本次调查暴露了大学生在寝室卫生的很多问题,寝室卫生看似只是个人自理问题,但与个人素质息息相关,“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对于保持寝室卫生,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保洁意识,重视个人和寝室卫生。学生寝室卫生状况的改善不仅需要学校提供更好的服务并建立和完善相关寝室卫生管理机制,更需要同学们树立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观念,逐渐培养集体生活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希望同学能看到寝室存在的问题,保持寝室卫生,提高个人素养,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把大学寝室建成温馨舒适的家。

调查情况

我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有多少同学在学校小摊上买过零食和有多少同学没有在学校小摊上买过零食,调查如下:我一共调查了50名同学,其中买过零食的同学有10人,约占总数的20%;没有买过零食的同学有35名,约占总数的70%;还有那10%的同学是替同学买过零食。垃圾大多集中在操场、走廊、栏杆角落里,这些垃圾给校园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我又用同样的方法调查了同学们在学校里对纸屑的态度,调查如下:我共调查了57名同学,其中有21名同学主动捡过纸屑,约占总数的37%;有13人随地扔纸屑,约占总数的23%,还有40%的同学会把纸屑踢到别的同学那儿。这些现象也是校园污染的主要原因。

接着,我又调查了校门口那些小商小贩出摊的时间和收摊的时间以及小摊的数量。小摊一般都是在早上约7点15分就来到学校门口,共有5家;然后中午约12点30分的时候就收摊,在下午1点20分左右又来到学校门口,约下午6点收摊。而且我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是在上学前和小摊摊主预订好要买的东西,然后放学后便一窝蜂地跑过去买。

问题

1。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不允许同学们到小摊前买零食的,可是那“诱人”的小零食让同学们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继续买那里的零食。

2。有些同学环保意识差,把垃圾随手丢弃在走廊、操场等公共场合。

结论

校园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1。零食非常便宜,导致同学们去买。

2。包装袋很漂亮,而且食品的名字也很好听,让许多同学禁不住去买。

3。零食的味道很“香”,所以有些同学闻到后便控制不住自己去买。

4。同学们不会合理利用零花钱,把很多零花钱都用在了买零食上。

5。同学们经常从本上撕纸张,折成飞机,在教室里满屋子飞,然后随手丢在教室里。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校园环境的污染,大多是同学们自身造成的,同时与小商小贩有很大关系,使得校园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而且有的同学因为吃了这些不卫生的小零食,引发肠胃等疾病,不但自己难受,而且耽误功课,得不偿失。

建议

学校与城市管理部门应加强合作,坚决制止小商小贩口在学校门前摆摊、卖零食;同时倡导同学们要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坚决抵制乱丢纸屑、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共同爱护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变得越来越漂亮。

我们每天早上来学校的时候,学校门口和两边都被环卫工人打扫得干干净净。可是中午放学的时候又变得满地垃圾,我很奇怪,上午还是干干净净的,怎么中午就成这样了?我对这一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

一天早上,我特意早来了一会儿,观察周围的情况。

我没等多久,就来了两个卖蛋蛋饼的小吃摊和一个卖臭豆腐的小摊。 我还发现,学校门口的商店,比如红领巾、墨云轩等,它们门口全部都有废纸、塑料袋......

分析

1、每当放学的时候,学校门口就挤满了家长和孩子,摊贩就挑这个时候来卖东西。 2、学校门口的商店,虽然方便了我们买东西,但环境卫生差,满地都是垃圾。

结论

1、每当小孩子吃完吃的后就把剩下的东西随手扔到了地上。

2、发传单的人把各种传单、优惠卡发给学生后,学生看也不看就扔了。 3、在卖臭豆腐的地方买了臭豆腐后,吃完就把盛臭豆腐的器皿扔掉了。

4、学生们在商店里买完学习用具后,包装袋不扔进垃圾桶里,而是扔在了地上。 大量因素告诉我,学校门口环境的破坏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建议城管部门与学校应当加强合作,管一管这些摊贩、商店店主和学生们,让每个人都树立起环保意识,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班“眼镜”情况调查报告

席慧楠

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而眼睛却一天天变坏了,班里的近视眼陡然增多,我心头总飘着一团疑云:他们为什么会近视呢?又是怎样近视的呢?于是,我决定调查一下。

调查

我统计了一下全班的人数,一共68人,其中有14人近视,算上语文老师共15人近视,约占全班的21%,也就是全班的1/3。

分析

近视的同学大多都是好学生,爱读书的学生,造成近视的原因一定与平时的读书习惯有关。

结论

同学们眼睛近视的原因有: 1、读书时坐姿不对; 2、在阳光下读书; 3、在行驶的车上读书; 4、躺在床上看书;

5、在光线不充足的地方看书。

建议

要保持正确的坐姿,不在光线不充足的地方看书,近视了要及时戴眼镜,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吧,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啊!

摘要: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大局。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环境、整顿、监管、治理

前言:

农村环保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为了解我镇农村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进一步开展,20xx年xx月至20xx年xx月,我们xx中学农村环境卫生调查小组成员对我镇农村环保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先后深入xx村、群玉村、越江村、邓家村等村,对我镇农村村容村貌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饮水安全等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直观的了解,就进一步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提高镇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xx镇农村环境卫生的调查情况。

(一)调查的意义。

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身心健康,因此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刻不容缓。搞好农村环境卫生建设是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农村的必经之路。农村环境卫生建设应引起各级有关部门重视,要保证对农村环境卫生建设的资金投人,并鼓励社会力量对农村环卫建设的投人。

(二)调查的目的。

通过对农村卫生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农村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三)调查内容。

xx镇农村的生态环境、政府的举措和村民的协作程度。

(四)调查时间、对象、形式。

1、调查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对象:xx镇农村户籍人员、xx镇政府(村)干部。

3、调查形式:本次调查采取入户沟通调查、走访村委会索取资料的形式进行。

(五)调查研究的具体过程。

1、调查人员:

(1)组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校外辅导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调查研究的具体任务及时间安排:

(1)调查走访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主要任务:调查小组成员入户沟通调查(写好调查日记)、走访村委会索取资料(复印好资料)。

②调查走访人员安排:

xx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集体讨论阶段: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任务:统计数据、集体分析讨论xx镇农村存在的环境卫生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整治农村环境卫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报告撰写阶段: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撰写负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负责整理xx镇农村卫生状况调查结果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负责整理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对策与措施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xx镇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调查结果。

(一)调查数据统计。

(二)调查数据(情况)分析。

我们调查小组人员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对xx镇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过去,xx镇的环境卫生方面不太尽人意,人们群众环境卫生意识不强,xx镇政府干部对环境卫生重视不够。去年第一次城乡环境整洁行动的督查,xx镇因环境卫生“脏、乱、差”, 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岳阳市的“十差”候选乡镇之一,受到了领导们的批评。

随后,xx镇党委政府知耻后勇,痛定思痛,通过集中整治,大力行动,积极深入推进镇村环境综合治理,在去年第三季度在岳阳市城乡环境检查中,xx镇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成功的脱掉了“十差乡镇”的帽子,镇、村卫生面貌全面改善,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xx镇环卫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倍感欣喜和自豪,对xx镇、村两级干部在环境卫生整治方面所做的如下几项工作感受很深。

1、xx镇政府在全力推进集镇环境整治。

从去年xx月份至今,xx镇共投资xxx万元,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

(1)出资完善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征收集镇规划范围内3。5亩集体土地作为集镇公共用地。

(2)对镇区违规搭建的摊棚、违规设臵的广告招牌依法进行了拆除,进一步规范了摊贩、门店的物品摆放秩序。

(3)对镇区三角坪地段进行油砂硬化xxxxm2,其它地段硬化道路、场坪共xxxxm2,新建了两个中心花坛,集镇新增绿化面积xxxm2。

(4)对镇区原有xx公里下水道进行了清淤和改造,新铺设安装地下污水处理管道xxxx米,安装各类交通标识牌36块,喷涂各类交通标示线、字xxxx㎡。

(5)对镇区三角坪及主次干道乱停乱靠车辆进行了整治,重新规划了车辆停放地点,实现了所有营运车辆进站停放,交通秩序明显好转。

(6)在镇区各主要街道添臵路灯xxx盏,安装大型广场灯四座,镇区亮化得到提升。

设指导委员会的要求, 9月22日上午,对校园环境卫生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

从检查的情况看各学院都非常重视,积极组织进行环境卫生了清理,表现突出的一是领导亲自布置工作任务,组织师生集中对卫生死角进行了彻底清理,使环境焕然一新;二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了教室卫生检查评通报比制度,用制度确保了室内卫生,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教学管理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进行了彻底清扫。

同时,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园内乱挂条幅现象比较突出,悬挂不规范,很不雅观,影响校园整体形象;二玻璃没有擦洗;三是有的部位还有乱贴乱画现象;四是有的楼前的宣传板摆放不规范,并且大小不一,五花八门,影响整个楼的形象。

学校重申,要积极营造以保护环境为荣,破坏环境为耻的校园氛围;二是要切实承担起分担区保洁的责任,严格对照检查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切实推进校园环境保护工作。

垃圾箱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草坪上的垃圾越来越多,影响小草的生长,原本生气勃勃的小草变得奄奄一息。这严重破坏了小区的生态环境。更糟糕的是,在小区范围内,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经常是垃圾到处乱扔。所以垃圾箱周围各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垃圾箱旁边,你可以看见被丢弃的塑料袋、糖纸、泡沫、果皮,原先美丽整洁的小路变得惨不忍睹,人们在清洁了自身的同时,却把所有的污垢留给了小路。

我想提出以下的几个建议: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分发传单到各户、墙报宣传、环保知识讲座等方法来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教育大家不要再往草坪中乱扔垃圾,倾倒废水、废渣等,垃圾一定要扔在指定地点,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并自觉维护小区的卫生。多学习和宣传有关环保的法律,积极向环保部门举报破坏环境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回到原来的美丽。我们真的希望能在再次看见清洁的草坪,看见蝴蝶、蜻蜓在飞舞.

通过这次自我组织活动,我深入了解了环保知识,增长了社会见识,锻炼了社会实践的能力。我相信,只要大家以身作则,都来争做环保小公民,就一定能使我们小区草坪重新找回清洁,找回美丽。

1.农村状况调研报告

一、现状

农村工商所辖区的无照经营户主要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街道、集贸市场、居民区。无照经营较集中的行业有:小百货、小饮食、副食、理发等,经营范围多数要求必须经过前置许可审批,呈现出规模小、成本低、营业额少、零星分布的特点,无照经营的现象十分普遍。无照经营户占经营户总数的比例相当大,有的乡镇,无照户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有照户,而且有扩大蔓延的趋势,可谓问题严重,形势堪忧。

二、原因

通过对无照经营户的深入调查了解和行业特点、人员结构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淡薄,自觉申办营业执照的意识不强。大部分无照经营户没有认识到无照经营是一种违法行为,认为自己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养家糊口视为天经地义的事,完全是个人行为,用不着国家和政府来管,不必办理营业执照,只要交齐“皇粮国税”(税收)就行了,谁也管不着。由于意识上存在偏差,根本就没有把营业执照当成一回事,更谈不上自觉主动地申办了。

(二)小本买卖,老年人经营户较多,增加了办照的难度。在乡镇很多无照经营户营业额少,规模小,而且一般是从事小百货,小副食经营的老年人,或者是利用自己门面做点小买卖的非正规“生意人”,他们有自己的主业,摆摊设点只是副业,要求他们办理营业执照,难度相当大。

(三)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行政执法,影响办照率提高。乡镇一级与农村和农民紧密相连,传统的宗族思想根深蒂固,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工商部门在行政执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农村宗族势力和守旧势力的严重干扰,阻力重重,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困难很大。由于违法经营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和打击,造成群起而效仿的局面,无照经营现象愈发蔓延。

(四)工商部门力量单薄,人手不够,加上工作任务繁重,经费没有保障,致使出现监管不到位的情况。现在农村所人员严重不足,一个所管辖几个乡镇,线长面广,而农村经营户大多较分散,凭几个人的力量显然不够。加之工商部门虽然实行了条管,但经费基本还是自收自支,没有保障,为了保证工资发放和正常运转,必须把收费放在首位,对无照经营的监管只是“兼管”,监管执法出现漏洞在所难免。

(五)有的前置许可部门不按法定时限颁发许可证,有的对乡镇一级的经营户疏于管理,出现监管死角,还有的甚至只收钱不发证,致使工商部门无法办理颁发营业执照。

三、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认为要使无照经营现象减少甚至基本杜绝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大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广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只有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的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浓厚氛围,主动地申办营业执照才能成为广大经营者的自觉行为,无照经营较普遍的状况才能根本上改变。

(二)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的收取,在财政上对工商部门的经费开支提供全额保障。只有真正实现了“吃皇粮”,工商部门才能真正转变职能,转移工作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上来,才能对无照经营现象进行有效查处和打击。

(三)在办照上实行最低营业额“起办点”制度,即达到了规定的最低营业额才要求办理营业执照,没有达到最低营业额的可视为试营业,试营业的期限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体户的发展情况而定。

(四)全力争取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五)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坚决按行政许可程序办事,不能从部门利益出发,为无照经营乱开口子,提供便利条件,对违反程序乱办事和不按法律规定时限办事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从管理体制上着手铲除无照经营滋生的土壤。

2.农村状况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县全县辖5镇3乡81个村委会486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0%以上。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档案部门和农、林、水、土、民政等涉农部门相互配合,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各乡镇机关档案室管理全部达到四以上等级标准;各乡镇涉农站所及村委会建档率达100%,其中已有5个社区和5个村委会档案室建设达到三等级标准;农村第二轮土地延包档案、土地经营权证补换发档案、农村税改档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全部规范建档,部分已接收进馆。

二、我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县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在管理体制、人员和设施设备的配备、经费落实、档案资源建设及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还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农业农村档案难以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原有的档案工作体制不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既有齐全的职能部门,还有村委会(社区)、站(所)等单位,但是乡镇作为一个立档单位,其在县档案馆中只有一个全宗,乡镇档案室作为综合档案室,必须集中管理乡镇各类档案。而事实上,乡镇各类档案无法做到综合管理,而只是保管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群团的文件材料,所辖站(所)等单位的档案都是分散在各站(所)管理,由各单位自行整理立卷保管,因而难以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使乡镇档案无法反映乡镇档案的全貌,阻碍了乡镇档案作用的发挥。

(二)农村基层档案意识淡薄。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相对到位,但多数村委会干部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受“就档案抓档案”、“重藏轻用”的传统思维影响,基层单位普遍只重视对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而没有把农业和农村档案与“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档案的价值具有滞后性、潜在性和间接性,导致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农业和农村档案需求的迫切性,档案工作在他们心目中地位不重要,有的对档案还不甚了解。上述原因致使农业和农村档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还显得内容单一、服务不力、发展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站所与站所之间,村与村之间明显存在差异;乡镇档案工作明显好于村级档案工作。

(三)档案人员变动频繁、业务不熟练。目前,各乡镇档案人员均为兼 职,档案人员由于兼 职过多,不能专心从事档案工作。加之变动频繁,档案人员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难以得到提高,造成档案业务不熟,难以独立完成立卷归档工作任务,更不能从事对基层档案业务的指导工作。少数兼 职档案人员甚至把档案工作当作一种额外工作,敬业精神不强,不能全身心地投身农业档案工作。

(四)设施设备难以满足安全保管需要。少数乡镇受办公用房的限制,没有专门的库房,综合档案室成为了杂物间;部分乡镇机关档案室缺少防盗、防火、防潮、防尘设备;少数乡镇档案室档案装具老化、数量不够,对档案安全保管极为不利。村民委员会档案保管条件更差,还存在无房无柜无设备现象,档案资料分散在个人抽屉里。

(五)加强指导,提高农业农村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一是要创新服务机制。档案部门要按照“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的总体要求,抓住新农村建设中的关键任务,结合实际,找准档案工作的切入点,制定出适应本地区特点的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规划,并不断去发展和完善;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利用广播、会议、宣传栏、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加大《档案法》、《云南省档案条例》等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乡镇、村干部及农民的档案意识;要加快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增强“三农”档案工作的公共服务能力,逐步使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由乡镇、村委会建档工作向整个农村经济社会档案工作转变,实现“三农”档案领域的拓展。二是要加强督查指导。要针对乡镇、村委会(社区)基层档案人员兼 职多、变动频繁等特点,以通俗简明实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采取专题培训和集中辅导的形式,以乡镇为单位,集中或分片辅导各村档案人员整理档案,提高农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要将乡镇和村委会(社区)档案管理情况纳入年度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的内容进行检查,推动乡镇和村委会(社区)规范建档,保证乡镇和村委会(社区)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效性。三是要培育推广典型。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典型,及时总结推广;要进一步强化乡镇机关档案管理职能,重视抓好撤并乡镇的档案移交工作;要建立村级档案管理示范点,引导带动其它村建档;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联系点,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新动向,指导和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开展。四是要建立农村民生档案。要结合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切实做好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无公害农产品、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等活动产生的文件材料、科技资料和特殊载体(录音、录像、照片、电子文件)资料的归档和利用工作。加强对行业协会、经济联社、专业合作社、规模种植(养殖)户等新经济组织的建档及开发利用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总之,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难度大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因素多,存在意识、体制、人才、资金等诸多历史和现实问题。只有想方设法多方配合,采取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进一步做好农业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农村状况调研报告

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4.农村状况调研报告

秦皇岛东阳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海边城市秦皇岛开发区科技大厦,是一家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科技型集团企业,近些年专门针对农村垃圾处理方面进行深入的调研,在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投资研究取得成功。引进美国和日本的环保理念和技术研发,生产了生活垃圾分类机,餐厨垃圾生化制肥机,低温磁化分解垃圾0排放处理机,餐厨垃圾全自动制肥机,餐厨垃圾全自动制饲料设备,填补了餐厨垃圾再利用领域的空白。大型全自动生活垃圾处理生产线。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小区,部队,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美丽农村,养殖厂等困扰了多年的垃圾处理问题,基本上从源头上达到了垃圾治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秦皇岛东阳科技有限公司愿与大家创建美好绿色家园,使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就地资源化;使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化;使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就地无害化;使城市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化。

同时,在我公司多年的市场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农村在村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时制约着创建美丽和谐新农村的构想,想要把我们的乡村建设的更加美好就必须了解、解决这些现存的问题,从根源入手。下面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公司发现的问题及应对解决办法: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危害

1、占用土地,破坏土壤、水系、地下水和自然景观,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目前,由于处理水平落后,农村主要采取了填埋、自然堆放垃圾的处理方法,这样就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不仅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妨碍环境卫生,破坏大自然的优美景观,更可能破坏地表植被。如塑料袋等不可生物降解物质,在土地中的残留率高达20%~30%,这种“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其透气、透水性,又造成化学污染等,危害着各种生物的生存状态,危及农业生产,影响农民增收。

2、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危害农民健康。众所周知,垃圾是疾病源的滋生地和主要传染源,由于垃圾成分的复杂化和长期简单堆放,易产生恶臭物质,垃圾堆放场成为多种微生物,病原菌的繁殖场所,蚊绳孽生,老鼠猖狂,有毒物质和病原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疾病,影响人体健康。特别是遇上大雨或洪灾,由于洪水的冲刷,可以造成限度的病原扩散,导致疾病迅速传播,尤其是消化道传染病。

二、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现状

近年以来,随着国家村庄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创建“环境优美乡村”、农村新“5+1”实事工程等工作的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水清岸绿、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乡村。然而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种种原因,大部分乡村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有着严重的不足。

1、处理简单、随意,环境污染严重。村民往往按照就近原则处理,将垃圾随意倒在沟边、河边、塘边、路边等致使垃圾成堆,村里也没有相应的机构去处理垃圾,去维护环境。村民在面对数量大、成分复杂的垃圾时连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看似比较简单易行的处理都办不到,致使垃圾严重污染环境。

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缺乏。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农村可变现的公共资源有限,村民自身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上级政府的财政投向主要又是城市垃圾处理,乡镇和农村的垃圾处理基本没有资金投向,农村的垃圾根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3、村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差。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民的积极配合。但是实际上村民“自扫门前雪”都难以做到,又如何为“他人瓦上霜”呢相当部分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整体环保意识较为差、价值观念滞后、生态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足,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主要因素。

三、农村垃圾处理可借鉴的模式

各地可根据经济实力、发展需要、地理位置的不同特点,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选择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合、与经济承载实力相适应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

1、清洁工程治理型。就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工程、农村沼气能源工程等项目综合治理农村垃圾。比如利用沼气技术集中或分散处理农村生活、生产污水,加快“器、沼、池”(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生活污水和可降解垃圾采用沼气池净化,农民做饭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能源生产模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一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基础设施比较配套,缺点是项目覆盖面不广,实际效果还有待提高,短期内难以推广到千家万户。

2、义务清扫治理型。就是通过实行门前屋后卫生“三包”和成立义务保洁队等形式治理垃圾。即要求每户农民做好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并且定期检查公布清洁户、卫生户、尚清洁户及不清洁户。这一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村村可以搞,缺点是组织难度大,长期坚持难,废物难降解。

3、有偿包干治理型。就是借鉴城区垃圾管理办法,根据不同村镇经济实力,采取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农村多样化保洁。这一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基本与城区保洁接轨,比较容易坚持,缺点是经济实力不够,居住比较分散的村暂时办不到。

4、依托城市治理型。就是近郊农村地区通过推进城区垃圾处理网络向农村延伸,完善城乡共享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垃圾综合处理体系,有效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要求每个农户生活垃圾装入垃圾袋(筒)内,到指定地方存放,方便统一运送与管理。这一模式有地域局限性,非近郊村庄难以实现。

四、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推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农村垃圾的处理,需要一定的法规来进行保障,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的现状是管理力度不大,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和办法。政府需要发挥推动作用,建议市委、市政府形成《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通过制定农村环境卫生的领导机制、目标、内容、方式等,规范村民行为规范,并为健全农村环境卫生体制提供法律保障。

2、以人为本,建立有效垃圾处理网络

农村垃圾面临着范围广、任务重、清运处理困难的难题。科学高效的垃圾处理网络是确保农村垃圾收得拢、运得出、消得毁的根本保证。就目前农村实情分析看,农村垃圾运送关键是深化完善“户集、村收、镇(乡)运、县(市)区处理”梯次运送网络。“户集”要求每户农民自觉落实垃圾入袋装桶,并定点倾倒存放。这个环节的发展趋向是将食物垃圾与非食物垃圾分离。“村收”要求每个行政村按要求将村域内垃圾清扫收集运到中转站,力争日产日清。这个环节的重点难点是实行垃圾分拣处理。“镇运”要求每个乡镇定期将分类后的垃圾集中运至垃圾处理场(垃圾中转站)。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实现垃圾运输全覆盖。“县(市)区处理”要求将集中垃圾按相关标准进行统一处置。这一环节的发展重点是走垃圾处理产业化道路。各乡村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地理位置等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垃圾处理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逐步建立健全有效垃圾处理网络。

3、多元投入,落实长效管理

农村有机质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仅靠财政投入是行不通的,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一是市、乡镇财政投入一部分;二是发动热心人士捐一部分;三是村委会转移支付的一定比例用于垃圾处理保洁经费;四是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代运费。只有经费有了保障,垃圾处理工作才能实行长效管理,长期抓落实,切实做到环境洁化、街道亮丽、村庄秀美。

4、强化宣传,营造垃圾综合利用的氛围

解决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首先就要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增强广大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村庄卫生环境的整治。要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加强村民的保洁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农村状况调研报告

先来看看第一类家庭,这些家长都是在城市里无法找到工作,不得不留在农村的,一般来说他们文化水平都很低,只有小学或者初中,全家人靠务农为生。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双方必须要有一个抽出时间来带孩子,这大大影响了干农活,影响了全家的生计。为了生计,父母没有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读书给孩子听,不耐烦手把手教孩子怎么穿鞋子,怕孩子乱跑影响自己干农活就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学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价值观形成、智利开发影响是巨大的。当孩子才四五岁,还没达到入学年龄时,父母就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好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去干农活。由于孩子年龄小,头脑还没发育到适合学习的程度,再加上缺少学前的智利开发,让很多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根本跟不上学校的进度。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由于学习跟不上,父母平时也没关心他学习,他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开始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开始逃课,后来渐渐发展成根本不去上课。而粗心的家长只是偶尔问问孩子学习的情况,孩子轻松的蒙混过关。等到家长发现孩子开始混社会时,已经过去了两个月。家长又不知道该如何挽回,打骂体罚只会将孩子越推越深,直至无力挽回。还有一些孩子,他们在学校犯了错,老师想找家长谈谈,但是家长忙于生计,对老师的帮助并不配合。即使有些家长能和老师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家长在孩子心中地位却不高,孩子根本不怕家长,家长无法管教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越走越偏。

农村环境治理的研究论文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卓吉华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同全国一样令人堪忧,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约束。特别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禽兽和水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以及乡镇企业污染,不仅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务必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解决。一、重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较为严重。据调查,全市畜禽养殖规模换算成生猪当量约3570万头,其中,猪年出栏近2000万头,家禽年出栏亿只。年产畜禽粪尿总量近7500万吨,进入水体的COD(化学需氧量)、NH3~N(氨氮)和TP(总磷)分别为万吨、万吨和万吨,其中畜禽粪尿产生的COD(化学需氧量)污染负荷与全市工业和生活废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相当。2005年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所有34个监测项目中,只有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和总磷3项超标,其中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石油类和总磷仅在个别断面出现超标。目前,畜禽养殖污染在梁滩河、花溪河等已大大超过流域内城镇生活废水的污染负荷,成为这些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肥水网箱、网拦养鱼造成水质下降,并在局部地区超过水环境容量,导致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二)农药、化肥污染比较突出。大量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旧农膜等农业废物污染,造成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万吨,化肥的增加率远高于粮食的增产率;农药施用量2837吨(其中杀虫类和杀菌剂占),农用薄膜使用量万吨。其中,氮肥施用量为220公斤/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约2700吨废旧农膜残留于耕地中。此外,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范围也已由过去的城郊区域扩展到农村地区。(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人口万人,仅占农村饮水总人口的。水质超标和水质污染导致饮水不安全人口高达万人、337万人,其中万人饮用高氟水,万人饮用苦咸水,饮用铁锰及硬度超标人口万人,饮用硫酸盐超标人口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口220,63万人,用水量不达标人口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低人口万人,无供水设施人口万人。饮用水不安全,使群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甲型肝炎发病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村成为肝病、结石、皮肤病的高发地区。(四)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突出。居住环境没有实行人畜分离,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和处理场所,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集聚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现有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单位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无法维持正常运行,特别是三峡库区区县多为国家级贫困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建不起、更用不起”的矛盾十分突出。(五)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较为普遍。乡镇企业集中程度低,技术落后,大多数缺乏环保处理设施,规模效益差,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根据对三峡库区和渝西地区18个小城镇调查,其企业类型主要是煤矿、水泥、机砖、铸造、皮革、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利用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六)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林种和林龄结构不合理,退耕还林政策中经济林比例较低,林地生态系统脆弱,稳定性差。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年土壤侵蚀总量为亿吨,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亿吨。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退化和“石漠化”。仅渝东南地区石漠化面积3125平方公里,占渝东南地区幅员面积的,加重了旱灾的发生率。(七)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农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使用农药以及大量污染物排放,不少物种的栖息地发生剧烈改变,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而环境的改变,又为外来入侵种的生存和扩展提供了空间。(八)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加剧农村生态破坏。一方面,地表失稳、地表水资源失衡、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以及土地资源的理化结构和生产力造成的严重破坏等。另一方面,公路建设环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二、重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基础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水平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全市农业人口多,人均收入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自我发展能力弱;全市平均垦殖率3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多,不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加大了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二是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充足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社会整体投入不足,大多数乡镇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沟,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特别是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乏投资渠道,政策上缺乏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加上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强、回报率低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而库区多为国家级贫困县,无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三是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难度大。农村环境问题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困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如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立法处于空白,现行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有的管理体制很难对农村环境实施有效管理,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管理机构和队伍。四是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和社会关注度不够。由于没有适当的法律、相应政策和机制帮助农民减轻农村环境污染,现有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很难延伸到农村、农业和农村居民。农业产业发展只注重数量的扩张,不考虑环境容量,忽视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过量增长也必然带来环境问题。加上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够,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不强,对污染的防范能力明显较弱。三、对策与建议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库区水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库区移民的稳定和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加强城乡发展统筹,加大对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指导。帮助破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在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库区农民发展生态经济,切实保障库区水环境安全。鼓励库区发展传统中草药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帮助发展库区环湖自行车赛、登山等一批体育与休闲产业,推动库区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工业项目。调整现有产业发展政策,如退耕还林中适当增加经济林比例。(三)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保新机制。国家已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为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建议将三峡库区列为全国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地区,以及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重点地区,重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小城镇生活污染问题。(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基于重庆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和库区农村环保基础条件较差实际情况,建议加强库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五)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必然要求。建议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六)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和管理规章,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进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新的环保政策与相关要求,包括制定有机肥生产、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鉴于三峡库区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防洪与生态安全、南北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面临移民安置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和困难,建议国家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设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这是个大学生的还是中学生的?什么类型的论文?本科毕业论文还是职称论文

三门峡市“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 施 方 案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境保护厅等部门河南省“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09]14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面精神为指导,全面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以奖促治”,加快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二)基本原则。1、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必须运用综合措施,集中投入资金,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环境问题,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村庄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改善村庄环境状况,使农民得到实惠。2、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针对各地危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工作,采取不同措施分类解决。3、政府引导,多方筹资。除中央、省和市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外,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安排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投资投劳。4、规范管理,公开透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确定、成效考核及奖励资金的使用等要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三)工作目标。2009—2010年,集中治理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当地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庄。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基本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建设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养殖废弃物得到集中处理;农村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使一部分乡镇、村庄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得到增强。2011—2015年,各地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无污染事件发生;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推广化肥、农药污染少生产方式,建立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实施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环保意识明显增强,部分重点区域的乡镇、村庄环境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二、实施范围、整治内容和要求(一)实施范围。“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鼓励连片村庄统一整治,在重点整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治理范围。(二)整治内容和要求。“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工作。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截污设施;对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设施,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合理布置取水点,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在二级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规范化畜禽养殖场,已建的要关停或迁移。2、村庄生活污染治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在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对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鼓励资源化利用或纳入乡镇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在经济基础较差、交通不便的乡镇可采取堆肥或简易填埋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结合省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养殖区布局,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分散养殖户进行人畜分离。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提高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规模经营,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有机农产品基地、沼气示范工程等。5、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优化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环保监管。对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消除隐患。三、资金申报程序、管理和监督考核(一)资金申报程序。按照省环境保护厅、财政厅下达的年度“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实际,由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制定全市“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以奖促治”资金由申请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村庄所在乡镇提出申请,县级政府申报,经各县(市、区)环境保护局、财政局审核(省财政直管县可直接报省环境保护厅、财政厅),报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审查汇总后,联合报送省环境保护厅和财政厅。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根据省下达的资金计划和市年度预算安排“以奖促治”农村环保专项补助资金。(二)资金管理。“以奖促治”资金是财政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资金实行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各乡镇按照施工进度向县级财政报帐。项目前期经费以及考核验收、开展监督监测等工作经费由环境保护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列入部门预算安排。县级财政、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资金审核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使用和整治进展情况要在当地张榜公布,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下一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监督考核。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要加强对“以奖促治”政策实施进展和绩效、资金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群众满意度等情况的检查和考核验收。各县(市、区)环境保护、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各县(市、区)应于每年1月10日前将上年度实施情况报送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要定期将年度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情况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四、组织领导(一)政府责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合理规划本行政区域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工作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制订实施办法,明确责任单位。县级政府作为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通过签订责任书等形式明确具体承担单位的任务和要求;组织有关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共同实施。乡镇政府要积极按照所在地县级政府工作部署做好有关工作。(二)部门分工。市环境保护部门要统筹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指导,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导各县(市、区)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定期发布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市财政部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支持与使用的监管;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制定综合性政策措施,加大支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力度;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推行适宜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建设适合农村需求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工程的规划实施,加快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市农业、林业部门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负责指导农业清洁生产,扩大安全农产品生产面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指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沼气“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工程建设,指导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指导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市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农村改厨、改厕工程建设,指导村卫生室集中、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物流事业发展;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农村工矿企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市科技部门负责农村环境保护科技能力建设;市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有关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违纪问题。

农村环境治理论文研究综述

三门峡市“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 施 方 案市环境保护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九月二十五日)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环境保护厅等部门河南省“以奖促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09]14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面精神为指导,全面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以奖促治”,加快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严重地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二)基本原则。1、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必须运用综合措施,集中投入资金,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环境问题,力求在较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村庄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改善村庄环境状况,使农民得到实惠。2、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针对各地危害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等工作,采取不同措施分类解决。3、政府引导,多方筹资。除中央、省和市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扶持外,各县(市、区)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安排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补助资金。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农民投资投劳。4、规范管理,公开透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确定、成效考核及奖励资金的使用等要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三)工作目标。2009—2010年,集中治理一批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当地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村庄。划定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基本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建设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养殖废弃物得到集中处理;农村工业污染物达标排放;使一部分乡镇、村庄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得到增强。2011—2015年,各地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无污染事件发生;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得到妥善处理,治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推广化肥、农药污染少生产方式,建立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实施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环保意识明显增强,部分重点区域的乡镇、村庄环境状况得到整体改善。二、实施范围、整治内容和要求(一)实施范围。“以奖促治”政策的实施,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基本治理单元,鼓励连片村庄统一整治,在重点整治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治理范围。(二)整治内容和要求。“以奖促治”政策重点支持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等与村庄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整治工作。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在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截污设施;对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设施,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合理布置取水点,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划定水源保护区,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在二级保护区内严格控制农村污染源,采取措施降低农药和化肥用量,禁止新建规范化畜禽养殖场,已建的要关停或迁移。2、村庄生活污染治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等多种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处理农村生活污水,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在农村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对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鼓励资源化利用或纳入乡镇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在经济基础较差、交通不便的乡镇可采取堆肥或简易填埋方式进行处理;逐步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进行无害化处理。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结合省市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养殖区布局,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合理确定养殖规模。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环保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分散养殖户进行人畜分离。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提高畜禽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规模经营,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家肥、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资源的综合利用,逐步降低化肥的使用率。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有机农产品基地、沼气示范工程等。5、农村地区工业污染治理。优化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布局与产业结构。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向,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环保监管。对历史遗留农村工矿污染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消除隐患。三、资金申报程序、管理和监督考核(一)资金申报程序。按照省环境保护厅、财政厅下达的年度“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农村环保工作实际,由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制定全市“以奖促治”资金申报指南。“以奖促治”资金由申请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村庄所在乡镇提出申请,县级政府申报,经各县(市、区)环境保护局、财政局审核(省财政直管县可直接报省环境保护厅、财政厅),报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审查汇总后,联合报送省环境保护厅和财政厅。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根据省下达的资金计划和市年度预算安排“以奖促治”农村环保专项补助资金。(二)资金管理。“以奖促治”资金是财政奖励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资金实行县级财政统一管理,各乡镇按照施工进度向县级财政报帐。项目前期经费以及考核验收、开展监督监测等工作经费由环境保护部门按照预算管理程序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列入部门预算安排。县级财政、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资金审核和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专项核算,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使用和整治进展情况要在当地张榜公布,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将相应扣减或取消下一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三)监督考核。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要加强对“以奖促治”政策实施进展和绩效、资金使用、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群众满意度等情况的检查和考核验收。各县(市、区)环境保护、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各县(市、区)应于每年1月10日前将上年度实施情况报送市环境保护局、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要定期将年度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实施情况在当地主要媒体公布,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四、组织领导(一)政府责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合理规划本行政区域综合整治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工作制度,完善政策措施,制订实施办法,明确责任单位。县级政府作为政策落实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通过签订责任书等形式明确具体承担单位的任务和要求;组织有关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共同实施。乡镇政府要积极按照所在地县级政府工作部署做好有关工作。(二)部门分工。市环境保护部门要统筹实施“以奖促治”政策,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指导,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指导各县(市、区)编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定期发布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市财政部门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支持与使用的监管;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制定综合性政策措施,加大支持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力度;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指导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和村庄整治工作,推行适宜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管理模式,建设适合农村需求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市水利部门负责农村集中供水和安全饮水工程的规划实施,加快解决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市农业、林业部门要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负责指导农业清洁生产,扩大安全农产品生产面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养殖废物综合利用,指导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沼气“一池三改”(建设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工程建设,指导农村造林绿化建设,指导农村河道清淤、疏浚;市卫生部门负责指导农村改厨、改厕工程建设,指导村卫生室集中、规范处置医疗废弃物;市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建设,加快农村地区物流事业发展;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指导农村工矿企业废弃地生态修复;市科技部门负责农村环境保护科技能力建设;市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对有关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加强监督检查,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违纪问题。

在谈到垃圾的处理时,谈的较多的往往是城市垃圾的处理,而对农村垃圾的关注甚少。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在自家的庭院里将庭院里产生的 有机垃圾(包括庭院垃圾)进行沤肥,并没有产生多大的环境问题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数量也开始迅速增长。如果按照农村平均每人Et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为1997年城市居民每人Et产生垃圾量(0.8~1.0kg)计算,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将为750万t,而且还呈每年增长的趋势,还有为数众多的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所排放大量固体废弃物。长期以来,这些垃圾随意散乱堆放在农村的周围,污染面广量大,导致农村生态环境Et益恶化,如果不加以及时整治,由这些垃圾引起的环境问题将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健康,同时还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2我国农村垃圾的来源及其分类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呈严重文章版权归文秘114网作者所有!的分散状态,各地的经济条件、地理情况、自然天气和生活物品的消费情况干差万别,垃圾的种类和数量相差很大。归纳其来源和特点,农村垃圾主要可分为生活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其中有少部分为危险废弃物·。2.1生活废弃物生活废弃物指农村居民在Et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其主要成分包括煤渣、厨余物、废纸、废塑料、废织物、废金属、废玻璃、陶瓷碎片、废旧电池、废旧家用电器等。这些垃圾主要来源于农民的Et常消费品如一次性塑料制品,各种塑料包装或盒,泡沫包装材料。各种废弃工具,破旧衣物等。2.2产业废弃物由于乡镇企业数量的剧增,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废弃物产业废弃物主要指工业、农林业、畜牧业、医疗卫生业等生产或执业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由于这些废弃物常带有一定的毒性,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因而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其中很多废物应划入危险废弃物一类进行安全处理,但到目前为止,只有极少数发达的城乡地区对这类物质加以处理,其中绝大部分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安置和处理:来源于乡镇企业的产业废弃物几乎涵盖了城市产业固体废弃物的绝大部分2.3危险废弃物我国危险固体废弃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是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危险固体废弃物在农村主要存在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业、采掘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其压延加工业、造纸及制品制造业等乡镇企业工业部门另外还有一些是医院临床废物、多氯联苯类废物、生活垃圾飞灰、含汞镉电池、费矿物油、含汞废Et光灯管以及部分地方农民仍在使用的国家已经禁止使用的农药和灭鼠药等剧毒物品。这些危险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有效处理。3农村固体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不加以利用,任意露天堆放,不但占用一定的土地,导致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还容易污染土壤环境。残留毒害物质不仅在土壤里难以挥发降解,而且能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破坏土壤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阻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白色”垃圾在土壤中长期存留而不易降解,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粮食减产。3.2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固体废弃物可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或者随风迁徙落入水体,从而将有毒有害物质带入水体,杀死水中生物,污染人类饮用水源,危害人体健康;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渗滤液危害更大,它可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或者直接进入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水资源的水质型短缺�6�8。3.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细小颗粒、粉尘等可随风飞扬,进入大气并扩散到很远的地方;一些有机固体废弃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还可发[找文章到☆文秘114 (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生生物降解,释放出沼气,在一定程度上消耗其上层空间的氧气,使植物衰败;有毒有害废物还可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扩散到大气中危害人体健康。可回用垃圾危险物垃圾3.4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的影响一些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难以降解,这类废 弃物进入水体或渗入土壤中,将会严重影响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健康,对生态环境也会造成长期的不可低估的影响。残留毒害物质在动植物体内积蓄,严重影响动植物的生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当人食用含有有毒物质积累的动植物时,又使毒害物质积存在人体内,对人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害,诱发癌症和导致胎儿畸形等。4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治理措施4.1农村固体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对农村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要做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其总体处理模式见图1。垃圾回收站乡镇或县危险物处理站——稠囹剩余有害垃圾村垃圾填埋场乡镇垃圾处理站图1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图首先要改变的是目前农村对垃圾散乱堆放和任村对某些垃圾可以自行处理如焚烧,但要注意避免二意倾倒的习惯,做好垃圾的收集工作。每个行政村应次污染。建立多个垃圾投放点及至少一个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对于乡镇企业或个体企业所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埋场地的选择要有当地环保部门的认可,同时做好填首先要求其尽可能自行处理,尽可能实现固体废弃物埋场周围环境监测,防止其污染地下水),每个农户自的资源化,减少垃圾排放;其次将剩余固体废弃物送觉将垃圾送至垃圾投放点。农户最好在家里对垃圾进至当地垃圾处理站进行处理,确保做到不使垃圾和危行粗分类[51,将生活垃圾分为有机垃圾(以厨余垃圾险物任意倾倒,同时做好环境监测,监督其对固体废为主)、可回收利用垃圾(以塑料、橡胶、纸张、玻璃、金弃物的安全处理。属、家用电器为主)、建筑垃圾(以砖石、瓦块、砂土为4.2加强政府职能主)、危险物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虽然我国在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上已经有了比温度计、废油桶、农药药瓶、过期药品等)等之后,送往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但是对广大小城镇和农村固体废垃圾投放点。或者先把垃圾送至投放点,然后有专人弃物的处理上才刚刚起步,因此有很多相关问题有待负责将垃圾进行上述简单分类。解决。笔者建议各级政府部门目前应抓紧做好以下工对于有机垃圾,部分可以作为畜禽食物加以利作:用,其余可直接进行填埋或堆肥处理。可回收利用的(1)政府对农村的垃圾做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工垃圾可通过废物回收或送往废品回收站实现废物资作,统计目前的农村垃圾排放种类、数量和特点,为建源化。建筑垃圾和煤渣等可以用来铺路或进行直接填立一个完善的农村垃圾处理政策、法规和处理方法提埋。对于所剩下的不易处理的垃圾和危险垃圾则有专供依据和参考;车或雇车定期运送至乡镇或县一级单位进行垃圾处(2)政府加强对基层农民进行有关固体废弃物的理。这就要求每个镇或县都要根据条件建立相应规模危害和环境影响等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的垃圾处理站,对所输送来的垃圾进行筛选,最后进识;使农民熟悉和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标准,同时行或焚烧、或填埋、或专门处置的处理。有条件的行政提供相应的简单处理方法和措施,使农民意识到随意40农业环境与发展2oo4.4环境整治__排放的垃圾刊本身的潜危害,促使其南觉对垃圾进行妥善安置和分类处理.尤其星对危险物品的处理:提倡绿色消费.减少垃圾的入户量:f31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灭政策来引导企业和公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鼓励和扶持垃圾产业的发展.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叫收中心增加可回收垃圾回收的渠道和比例,增加垃圾的综台利用率.充分做好垃圾资源化的工作:(4)建立农村垃圾处理站,以行政村为中心建立垃圾集中收集点.以小城镇为中心建立垃圾集中处理站。政府|殳立用于农村垃圾回收处理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受其垃圾对周围环境影响的l雒测,同时做好危险垃圾物品的收集和处理:(5)规划农村私营上业经济的发展,便于环境保护.对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要严格审批,集中建农村工业区域.针对分布于乡镇企业、私自企业,政府出台相应有关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或监督其对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对于已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要加强治理,限期整改:(6)建立多渠道筹建经费政策农村环保基础殳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在保证刘城市环保经费的投人外要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农村环保经费的筹措政策通过向金融机构融资,吸引国内外直接投资等方式进行农村环保设施的建设.确保农村环保工作与城市环保工作的同步发展。5结束语我国农十十之间的经济状睨相差很大,各地的生活条件又有极大的差别,昕排放的垃圾种类和数量也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对垃圾的处理需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打的支持.各地由于经济筮展的差别能够对垃圾的处理程度就有很大不同因此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晴况量力而行.选择合适的垃圾处理方法,减少农村垃圾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解决好这一题 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全面参与和支持,从源头和末端全方位加以控制,最终使农村有一个清洁的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市场经济下的乡村治理与产业化发展 2005年12月6日12:27 农博网 ——以山西、河北农村为例贾大猛 卢向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在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乡村治理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政府能不能把农民直接推倒市场的浪尖上?如何在发展中解决农村稳定问题?乡村治理能否实现真正的村民民主治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笔者通过对山西、河北农村的实证调查,总结出了目前乡村治理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乡村治理发展中的几个困境,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实证建议。笔者认为,在目前乡村治理中,基层政府(笔者把村一级也纳入了进来)作为主导,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其观念和某些做法引发了乡村治理危机,使农村稳定受到了动摇,同时政府行政的合法性也遭到了质疑。就此,笔者在经验调查的基础上,对市场经济下乡村治理的问题、困境和对策展开了讨论。关键词:市场经济 乡村治理 基层政府 农村稳定1 引言市场经济在中国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家是有目共睹。并且市场经济的一些重要理念和理论也被国人认同,比如竞争、效率、逐利、“经济人”假设等。作为中国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乡村也免不了受到了波及。根据笔者近两年的农村调查,笔者认为,这种市场经济在乡村的波及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渐转到了乡村管理领域,进入到了乡村政治层面,触及到了农村的稳定,具体表现为农民参与度的下降和基层政府政策合法性的动摇等,这就使我们不可避免的引出了市场经济下的乡村治理话题,也即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如何进行乡村治理。近两年,笔者在山西、河北农村进行了大量的的农村调查,对乡村治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或现象进行了观察和思考。本文将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市场经济下乡村治理的困境,并在经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2 问题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贺雪峰 )。市场经济在乡村的发展破坏了中国传统乡村的发展秩序,同时也打破了中国传统基层管理体制,出现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可以预见的,也有一部分是在实践中被“引致”出来的。当然这本身并不能证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是错误的,因为市场经济已经被中国近十几年的发展所证明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必须从另外一些角度来审视中国乡村治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中的一个角度就是我们的乡村制度层面和基层政府观念。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是让市场经济适应我们传统的管理体制,还是让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借以为以下问题的论述提供一个思考的平台。 乡村治理中的权力垄断笔者在河北某农村调查的时候,发现当地村委决定村里事务的权力异常强大,村里的大小事务,皆有村委的几个“领导”说了算,比如税费征多少,村里的钱怎么用,谁当村委委员等等。而作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所规定的村民代表大会则形同虚设,当地的村民表示已有多年没有开过村民会议了。这就在当地形成了一个权力真空,外人根本就插不进来,作为乡村治理核心的村民自主管理实际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村里几个人的管理,这就形成了乡村治理中的权力垄断现象。进一步分析,村委的权力垄断很大的原因是和乡镇政府有关的。在上述村中,村长,村委书记实际上已经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产生物,而是乡镇政府在当地权力扩张的一种象征。也就是说村两委是和镇政府有密切联系的,或者说镇政府是村两委权力垄断的保护者和支持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思之主要是权力垄断给他们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所致。村长,支书,职位本身我们知道并没有多大的利益,但是在当前乡村这种制度下,村长支书职位权力所带来的巨大利益是正常意义上所无法可知的。比如说村公共资源的支配权,使用权,政策信息的掌握优势等等。由于中国乡村数千年来“官大民小”思想的束缚,村民一般对这种本来属于自己权利的权力而表现的无动于衷,对这些权力背后所隐藏的权利保障(利益)更是少有察觉,这就助长了他们(村民)权力代理人(村两委)的权力侵占欲望。再加上平时和镇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默契”(或勾结),促使他们(村两委)对权力的侵占。最终造成治理过程中的权利垄断。权利垄断为基层政府寻租创造了条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下,政府作为被假设的经济人,也在追逐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农村腐败层出不穷,农民与政府对立加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村民参与度不足乡村治理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村民自治,村民自治也就是要村民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前提就是要村民广泛的参与进来。但是根据笔者在河北 山西农村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地方的农民参与意识还很薄弱,农民普遍表现比较恐惧和缺乏自信。村民自治被学者成为是中国最广泛的民主,而现实中村民的冷漠却使这一带着政府和学者良好愿望的制度设计大打折扣。分析这一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两方面:一是农民缺乏权利意识,在上一部分中笔者分析了村民缺乏权利意识为权力垄断制造了可乘之机,在这一部分当中,笔者认为村民缺乏权利意识直接引起了参与度的不足。并且政府在权力垄断后所树立起来的“权威”使村民感到恐惧,村民们认为谁当村长和“我”无关,反正都一样,让那些想当官的人当吧。大部分村民不敢或不愿当众表现(行使权力)。第二个原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变得越来越迷失,由迷失变得不自信。农村的发展是相当不平衡的,即使是在一个村子里不同的村民之间由于接触外界信息的差异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气质,自信程度也是有相当大的差异的。市场经济下的花花世界,使一部分人适应了其中的环境,很容易吸收一些新思想,这样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就想把这些新思想展现出来,而也存在大多农民并不能接受这些新思想的侵入,他们在面对这些新事物的时候更多的是新奇,是迷茫,在与自己所生活的现实对比中逐渐表现的不自信了,所以他们不愿出来参与乡村治理。村民参与度不足已经影响到了乡村治理的效果,比如作为村民自治重要内容的村民选举,更多变成了农村精英们的游戏,失去了原有的制度愿望。 村两委关系问题村两委关系问题是村民自治过程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学者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已经规定村党支部是领导核心,但就具体的一些事务则没有规定清楚,所以在操作层面却实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造成村两委关系问题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这只是从制度层面的角度讲的,我们还可以从村长和村支书个人的角度讲。其实目前村两委关系问题也就是村长和村支书两个人的问题(这里不包括二者合一的村子),是两个人权力争夺中产生的问题。由于权力所带来利益的巨大诱惑,致使二者之间明争暗斗,相互不服。村支书说我是党支书是一把手,你应该听我的,而村长也不示弱说我是大家选出来的,我最能代表大家。二者权力的争夺造成两委的关系紧张。笔者在山西左权县某农村调查时发现该村的村长作为预备党员已经有四年有余了,村支书就是不让转正,害怕自己手中的权力被夺掉。所以笔者认为处理好村两委的关系问题,有必要先处理好村长和村支书的关系,其实在操作层面是很难说清的,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两委的配合。 镇与村的关系实行村民自治后,乡村权力格局发生了变化。村委会组成人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而不是由乡镇委派,《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也规定乡镇与村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这一变化对有的乡镇干部来说,由于观念上没有转变过来,仍把两者关系认为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处处干涉村级事务,致使乡村自治流于形式。笔者在山西左权县麻田村调查时还发现另一种现象:麻田村是由7个自然村组成的,然而在联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联村党支部的空缺,各村还是原来的党支部,还是原来的一班人马。这样根据《村委会组织法》,村支部在村子的发展中起领导核心作用,这样就使合村并组后的麻田村有了7个领导核心。这样,联村委员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得不照顾7个党支部的意见,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按《村组法》规定村委会是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工作的,这样,在麻田就出现了一个村委会,7个领导的局面。其实麻田镇政府在一开始就犯了一个错误,即它在开始联村委员会选举之前就应该先把联村党支部组建起来,以避免出现这种状况。镇党委应该出面整合支部成员,维护联村后的正常治理秩序。但是由于对这种权力意识认识不清,导致治理上的混乱。笔者认为镇与村的关系应该遵守《村组法》的有关规定,镇一级政府应该明确职权,变领导为指导,同时转变观念,在乡村治理上处理好指导与自治的关系。 村民与基层政府的对立笔者在河北农村调查时,有不少农民反映当地政府太腐败,处理问题手段粗暴,至使有不少农民把当前的三农问题的根源归结为农村的腐败问题,认为只要中央政府把农村的腐败根治了,农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笔者在各地农村调查时所听到的最多的也是有关农村腐败的,以前当我听到这些事件的时候,都会认为是农民的过激言词,但一次又一次的调查,尤其是当有的农民在我面前哭诉其遭遇,久握我的手不放时,使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写出来,以期引起更多的实证研究者也能多到农村去关注这些事件。笔者认为村民对农村腐败的痛恨,很可能引起农村不稳定因素的聚集。现在部分地区出现的农民集体上访事件很多是和基层政府有关的。这种农民对农村腐败的痛恨,尤其是受到农村腐败其害的村民越来越多,这种不稳定因素会逐渐走向另一面,比如以自杀的方式抗击政府的不合理待遇等。由于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在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中是处于劣势的,所以农民本身对这种腐败现象是无能为力的,然而政府的合法性地位却在这一过程遭到质疑,进而直接影响的就是农村的稳定问题。这是乡村治理过程存在的重要问题和障碍。 村庄精英的缺失在农民素质普遍提高之前,在农村中真正实践乡村治理的应该是乡村中的精英分子。根据效率和节约治理成本原则,这也是可取的。然而在市场经济下,乡村中的精英们更多的流到外面了,按照资源择优分配原则,这也是可取的。笔者把这种情况叫做市场经济下村庄精英缺失悖论。笔者在河北,山西农村调查时,发现村庄里的能人还是有很多的,这些人大都有一技之长,比如在农业种植方面,在家庭养殖方面,还有经商的。但这些能人和笔者在这里所说的村庄精英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里的村庄精英主要是指能够组织带领村民进行有效自治的,有一定的领导管理才能,在村民当中有一定威信的人。目前这些人在农村中太少了,并且这种人在农村也是很难发挥才能的,首先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存在直接威胁到了村庄某些权势人物的利益。并且作为上级的乡镇政府也是不太喜欢精英治村的,因为这样他们就会失去在原有体制下的某些特权,比如新当选的村长不能听乡镇的话了,村民的自主意识强了,乡镇的权威下降了等等。总之,村庄精英的存在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排挤,致使大量精英外流,就象笔者前面所说的这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既然这个地方不适合他们,他们当然要离开。然而笔者想强调的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优化配置。这些地方也需要他们,但是由于种种限制,精英们的才能没能最大的发挥出来,所以我们必须消除这些障碍,实现真正的资源择优分配,那时市场经济下的村庄精英缺失悖论则将消失。 乡村治理的地域性差异乡村治理的地域性是指乡村治理的好坏与村庄所处的位置有着密切的了联系,比如镇政府所在地的村治就要比处于两地交界处的村治要好一些。地域性的差异所引起的村治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笔者在山西麻田村和河北的一些农村所看到的情况就很不相同。麻田村是镇政府所在地,村治比较良好,村民对基层政府的怨言也相对较少;而笔者所到的河北农村大都处于两县或三县交界处,这些地方干群矛盾紧张,干群对立严重,上访事件也较多。这种乡村治理中的地域性差异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地方村治就好,有的地方村治较差。知道了这一点,政府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就应改多考虑一下“偏远农村”的村治问题,然后着力去解决之,这样就能减少几个上访村,“钉子户”。以上是笔者在农村调查后对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总结。当然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村财务问题,农村不平衡问题严重等,笔者在此不作过多论述。3 困境除了以上问题外,笔者在调查后也感到市场经济下乡村治理存在许多困境: 现代化与乡村治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目标是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含义是丰富的,简单来说分为两点:一是人民物质上的富足,二是精神上的充实,同时以良好的制度设计为依托,使人类和社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按目前乡村治理所达到的水平,离现代化还有很大差距。乡村治理贵在村民的合作和参与,同时需要有一定的财力来提供乡村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公共资源,包括目前城市所具有的社会保障等社会福利制度。然而在调查中,笔者看到这些在农村是非常缺乏的。即使作为村里重要公共资源的水利、交通等设施也是非常落后的,并且村民们的参与和合作意识也并不乐观,再加上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的加大,农民手里的钱是很少的,物质上并不富足,相反有的村民因为大病或子女上学而家贫如洗,同时我国农村的各项制度还不健全,一些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还找不到一条合适的解决办法,比如农村土地征用问题,农民劳动力转移问题等。这些现状引起了乡村治理的困难,然而这些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就要处理好现代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中国的乡村还有很多传统因素,由传统到现代化的治理过程,本身就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着政府的治理风险,所以政府是单一通过强行控制为现代化铺路,还是在发展的实践中寻找现代化与乡村治理的良好平衡点,这是乡村治理的一大困境。 稳定和发展:市场经济下的艰难选择稳定和发展本来应该是一对并列语,稳定才能发展,发展了才能更好的稳定,但是在农村这对相互依托的内容却发生了扭曲,有的时候甚至逆行。我党的工作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前的农村,各地的基层政府也都在积极相应号召努力发展当地经济,然而由于制度缺陷和市场经济下的逐利行为,致使许多地方以方展的名义,大肆掠取民财,腐败成风,严重影响到了党的基层政权在农民当中的形象。有的地方政府还与农民争利,致使农民怨言重重,农民大批上访,农村不稳定因素加剧。笔者在河北顺平县某村调查时发现,该村预留的村集体机动地已被村支书全部发包出去,美其名曰是要发展村经济,然而这些被私人承包的土地却都盖上了民房(按协议应该建厂房),村里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里面有问题。还有一件事,该村北边有一条大河,河床要比村子的地势高,以前发大水的时候,村子经常被淹。于是村民修了河堤,并疏通了河道,这十几年没有再发大水。村里看到这么多年没发水了,于是就动起了河床上那些没水的土地的心思,把河床也给发包出去了,现在河床上都是庄稼,而原来的河道现在只变的只有几米宽了。村民们反映一旦发大水,由于河道不畅,河水就会迅速漫过河堤,整个村子都将被水淹。当地的村民就此事进行了数次上访,结果毫无音讯。村民对基层政府怨言甚重。所以笔者就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能让农村也完全按照市场的做法去自由的发展经济吗?农村有自由发展经济的资源吗?包括有效的政府和防止利益寻租的有效机制。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这是乡村治理过程中必须做出的选择,但是这个选择很难。 弱势农民与市场势力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是笔者在调查时深切感受到的。说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是包含多方面内容的,笔者在此归纳为两点:一是农民对政府,二是农民对市场。农民对政府是弱势群体主要就农民与政府之间的对话地位而言的,二者相差太悬殊,农民根本就没有力量与政府相抗衡,包括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对市场是弱势群体是指单个的农民在面对市场时,往往表现的无能为力,市场激烈的竞争机制很容易使小农破产,由于小农经济所表现出来的弱质性和周期性长等特点,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并且一旦小农被冲垮想恢复是相当困难的。笔者把市场与弱势农民之间的这种差距叫做市场势力。市场势力越大,农民的压力越大,农民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在调查中,笔者发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势力是逐渐增大的,小农破产者甚多。下面笔者着重谈一下弱势农民与市场势力问题,如果说农民对来自政府的压力(主要指个别不法行为)还可以通过合法程序或有办法去解决的话,那么农民在面对市场时,单个的农民着实是无能为力的。笔者在河北顺平调查时(),遇到这样一件事情:这里的农民家里大都种桃树,走在山路上,两边都是桃树,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我们到达当地的时候正值桃子成熟季节。绿色的桃叶里点缀着红色的桃子,煞是好看。当时我心里就想,这里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得挺好的嘛,今年的桃子肯定是一个大丰收,农民的收入也要上去了。在北京像这样的桃子少说也得1到2块钱一斤,这农民还不赚呀。然而,事实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走到柴各庄,我们发现这里的村民并没有乐起来,相反他们的脸上却挂着愁云。经过调查后才发现,今年的桃子太便宜了。最大最好的桃子才卖5毛钱一斤,一般的桃子如果顺利的话能卖个3毛、4毛的,但大部分都在3毛一下。有一位桃农,至今才卖了20块钱,连成本的五分之一都没达到。他在向我们介绍的时候,指着一筐刚摘下的桃子,很无奈的说:“这筐桃啊,最多也就卖两块钱。桃不值钱了,像往年能卖到1块5左右呢。”当时我们就愣了,这筐桃少说也有50斤,居然才卖两块钱,简直不可思议。接下来的几户访谈,使我们相信这并不是在说笑。有一户桃农向我们展示了几筐不同价位的桃子,最便宜得不到3分钱一斤,桃子上面有裂痕。还有1毛的,2毛的,3毛的,5毛的,除大小之外,笔者看不出有其他任何区别。据桃农介绍,今年桃子普遍丰收,加上这几年种桃的农户增多,致使附近几个水果交易市场爆满,而收桃的商贩却就那么几个,造成桃农之间相互压价,恶性竞争,最后达到只要把桃子卖出去就行。桃农们说,卖了总比烂在家里强。他们普遍反映今年种桃不如种粮食。但这里是山区,种粮又收成不好,所以有许多农户进退两难,但有许多农户已表示来年就把桃树砍了,不种了。我们知道农民心里是很不情愿的,毕竟这些桃树已经长了5、6年了,不容易,但他们确实也没有其他办法。我们在离开当地时,听说附近村的一位老农因忙了一天却连一个桃子也没有卖掉,回家后硬是气死了(后经河北农业大学在当地做社会实践的同学证实,为真实情况)。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详细了解情况。谷贱会伤农,同样桃贱了也会伤农。农民心里也明白,什么东西多了就不赚钱了。但农民目前的能力,还无法根据市场做出合理的决策。什么东西值钱,大家就一拢的种什么,到最后不赚钱了,又一拢的不种了,这充分说明农民在面对市场时的盲目性。我们在当地住了两个晚上,每晚11点多睡觉的时候,我们都会听到村子里的农用三轮车声,我们知道又有农民连夜出去卖桃了(因为农用车没有上牌照,白天不敢上路)。他们一般在早上5、6点钟回家。这是笔者亲身体会到的事实,那么市场经济到底给农民带来了什么?我们能不能让单个农民直接去面对市场?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应该为农民做些什么?其实桃子是可以卖到1块钱一斤的,只要能把它们运出去。虽然在当地桃子市场是饱和的,但在全国市场上,桃子毕竟还没有多的才几分钱一斤。关键是单个农民运不出去,那样的成本太高了,不但不会赚钱,反而会赔的更多。所以我们就必须思考应该如何解决这这些事情(笔者将在第三部分论述)。总之,市场势力的存在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农村发展格局,在目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的弱质性和市场势力的压力,使乡村治理难度加大,形成困境之一。4 对策笔者结合近两年的经验调查,在思考问题现象的时候,也思考了其中的相关对策,现特总结如下: 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下进行乡村治理,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不管市场势力多么强大,市场风险多么大,我们必须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这对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是有重要作用的。那么如何提高呢?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加快农村的信息流通,二是让农民合作起来。(这两点笔者会在以下两部分具体论述)。笔者认为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乡村有效治理的基本前提,否则进行任何乡村治理都要大打折扣,因为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所带来的外部正效果是一连串的,比如农民的自信心的建立,农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农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加强等等。事实已经证明与市场结合比较和谐的乡村在乡村治理方面做的也比较好。但是现在我们的大部分农民朋友的力量还是很薄弱的,他们无法抵挡市场上的大风大浪。所以社会各界,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但我反对从一开始就把农民直接推向市场,如果那样我认为是对农民的不负责任,毕竟几千年的小农思想还是很重的,我们需要慢慢来,我们需要把农民的思想慢慢转变过来。我认为现在有些学者所进行的新乡村建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建立农民自己的组织通过对河北顺平桃农的调查,我认为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是很有必要的。单个的农户是很难面对市场的,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容易让小农破产。市场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并且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单个的农户在此情况下,难免会产生错误决策。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性较长,一旦决策失误,影响的就是一年,甚至更长。这样农民就不是以市场来决策了,而是在观望,在看我的邻居种的是什么,其他村民种的是什么,势必会出现桃贱伤农的现象。但如果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那么桃子的价格就不会是1毛,两毛,甚至几分钱一斤了,也有可能变成1块一斤。主要还是因为单个的小农在面对市场时很容易吃亏,但又没有能力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就像一个人不可能办一个大企业,需要来一个股份制一样,农民也必须成立自己的组织。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农民组成合作社,是提高农民应对市场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大家共同承担市场风险,共同承担交易成本,共同采集市场信息,既提高了市场效率,又降低了单个农民的成本。从农民对政府的角度看,组成农民合作社,提高了单个农民与政府谈判的自信和成功率,有利于维护农民的权益。所以合作社有必要搞。我们在定县翟城村(温铁军先生创建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所在地)作调查时,发现农民对合作社还是很欢迎的,农民干劲也很大。我们需要政府尽快通过立法来规范合作社,用制度来保障合作社的发展,让农民在合作中得到实惠,同时也减轻乡村治理阻力。 加强农村市场信息的宣传和流通在农村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的信息资源严重匮乏,而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量大,信息传递、更新速度快,谁掌握了更新、更多的信息,谁无疑就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正是农民所缺少的,这就更大大降低了他们在面对市场时的决策能力,所以现在大部分农民表现的比较迷茫,久而久之造成信心缺失,治理效果不佳。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农村信息的宣传和流通。这里的农村市场信息包括农业科技信息、法律信息、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农村政策信息,以及其他与农民切身利益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农村调查时发现这些信息是农民相当缺乏的,但同时又是他们相当需要的。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农民应对市场时产生错误决策的重要原因。为此,我认为作为信息中要掌握者的政府有责任对农村的信息市场进行干预,使农村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尽量减少。地方政府应该本着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理念,真心实意地为农民做一些事情。比如,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向农民宣传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帮助农民通过媒体向外界宣传农民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还可以用制度来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真正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在这一点上政府的作用是关键,同时社会各界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也应加入进来,大家共同努力,逐步使农村的信息对称化。 政府的治理观念应该有所转变本文笔者隐含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基层政府在乡村治理中起主导作用,在目前的乡村治理秩序下,除了政府,农村存在的其他组织很难起到使乡村自主治理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乡村能够达到真正自主治理之前,政府的作用还是不可小视的。但是正如笔者前面所说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下,符合经济人假设,存在有自己利益最大化需求,所以农村存在较多权力寻租事件。这些事件大多是与农民的利益有直接关系的,所以经常出现政府与农民之间利益的博弈,但是农民对政府是弱者,即使农民组成合作社,由于目前合作社制度的严重不健全,合作社在抵御政府权益侵犯的时候,也往往力不能及。所以政府经常与农民发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论文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卓吉华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同全国一样令人堪忧,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约束。特别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禽兽和水产养殖污染,农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以及乡镇企业污染,不仅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有这些问题,都务必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解决。一、重庆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较为严重。据调查,全市畜禽养殖规模换算成生猪当量约3570万头,其中,猪年出栏近2000万头,家禽年出栏亿只。年产畜禽粪尿总量近7500万吨,进入水体的COD(化学需氧量)、NH3~N(氨氮)和TP(总磷)分别为万吨、万吨和万吨,其中畜禽粪尿产生的COD(化学需氧量)污染负荷与全市工业和生活废水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相当。2005年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所有34个监测项目中,只有粪大肠菌群、石油类和总磷3项超标,其中粪大肠菌群超标率为,石油类和总磷仅在个别断面出现超标。目前,畜禽养殖污染在梁滩河、花溪河等已大大超过流域内城镇生活废水的污染负荷,成为这些流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肥水网箱、网拦养鱼造成水质下降,并在局部地区超过水环境容量,导致水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成为农村环境质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二)农药、化肥污染比较突出。大量农药、化肥不合理施用,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废旧农膜等农业废物污染,造成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加重。2004年全市化肥施用量万吨,化肥的增加率远高于粮食的增产率;农药施用量2837吨(其中杀虫类和杀菌剂占),农用薄膜使用量万吨。其中,氮肥施用量为220公斤/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年约2700吨废旧农膜残留于耕地中。此外,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范围也已由过去的城郊区域扩展到农村地区。(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程度低。全市农村饮用水安全人口万人,仅占农村饮水总人口的。水质超标和水质污染导致饮水不安全人口高达万人、337万人,其中万人饮用高氟水,万人饮用苦咸水,饮用铁锰及硬度超标人口万人,饮用硫酸盐超标人口万人。水源保证率不达标人口220,63万人,用水量不达标人口万人,用水方便程度低人口万人,无供水设施人口万人。饮用水不安全,使群众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甲型肝炎发病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村成为肝病、结石、皮肤病的高发地区。(四)农村环境卫生差,垃圾、生活污水污染突出。居住环境没有实行人畜分离,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和处理场所,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跟不上农村居民的集聚发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现有小城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单位投资和运行费用高,无法维持正常运行,特别是三峡库区区县多为国家级贫困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建不起、更用不起”的矛盾十分突出。(五)乡镇企业环境污染较为普遍。乡镇企业集中程度低,技术落后,大多数缺乏环保处理设施,规模效益差,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根据对三峡库区和渝西地区18个小城镇调查,其企业类型主要是煤矿、水泥、机砖、铸造、皮革、农副产品加工等资源利用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十分严重。(六)生态系统功能衰退,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分布不均,林种和林龄结构不合理,退耕还林政策中经济林比例较低,林地生态系统脆弱,稳定性差。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年土壤侵蚀总量为亿吨,进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亿吨。水土流失加速了土地退化和“石漠化”。仅渝东南地区石漠化面积3125平方公里,占渝东南地区幅员面积的,加重了旱灾的发生率。(七)生物多样性受到较大威胁。农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加大了对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使用农药以及大量污染物排放,不少物种的栖息地发生剧烈改变,使生态脆弱区域的物种受到威胁,不少资源逐渐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绝迹。而环境的改变,又为外来入侵种的生存和扩展提供了空间。(八)矿产资源开发、交通工程建设加剧农村生态破坏。一方面,地表失稳、地表水资源失衡、水质污染,水土流失与泥石流,以及土地资源的理化结构和生产力造成的严重破坏等。另一方面,公路建设环保措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区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二、重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由于基础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水平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加大了农村环境压力;全市农业人口多,人均收入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8%,自我发展能力弱;全市平均垦殖率3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多,不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加大了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二是农村环境保护缺乏充足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长期以来,农村环境保护社会整体投入不足,大多数乡镇没有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沟,生活垃圾直接露天堆放,特别是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缺乏投资渠道,政策上缺乏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加上农村环境保护是公益性强、回报率低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而库区多为国家级贫困县,无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三是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难度大。农村环境问题种类繁多、产生量大、分布面广,治理困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如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立法处于空白,现行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有的管理体制很难对农村环境实施有效管理,绝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管理机构和队伍。四是对农村环境问题重视和社会关注度不够。由于没有适当的法律、相应政策和机制帮助农民减轻农村环境污染,现有环保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很难延伸到农村、农业和农村居民。农业产业发展只注重数量的扩张,不考虑环境容量,忽视产业结构不合理以及过量增长也必然带来环境问题。加上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够,广大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都不强,对污染的防范能力明显较弱。三、对策与建议重庆农村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库区水环境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到库区移民的稳定和三峡工程的安全运行,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加强城乡发展统筹,加大对三峡库区产业发展指导。帮助破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在加快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库区产业空虚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库区农民发展生态经济,切实保障库区水环境安全。鼓励库区发展传统中草药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帮助发展库区环湖自行车赛、登山等一批体育与休闲产业,推动库区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工业项目。调整现有产业发展政策,如退耕还林中适当增加经济林比例。(三)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保新机制。国家已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为重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建议将三峡库区列为全国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地区,以及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的重点地区,重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以及小城镇生活污染问题。(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基于重庆在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和库区农村环保基础条件较差实际情况,建议加强库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五)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的必然要求。建议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六)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制定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控制,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和管理规章,加快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进程。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新的环保政策与相关要求,包括制定有机肥生产、使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激励政策。鉴于三峡库区对于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防洪与生态安全、南北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面临移民安置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巨大压力和困难,建议国家按照“谁利用谁补偿、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设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基金。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新时期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创新》 摘要:环境政策是政府在保护环境方面所采取的一切对策和行动。合理利用市场机制,完善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新趋势。中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提升政策效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实现对政治、经济、 文化 、社会等资源的整合,建立健全国家环境管理与社会环境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以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 中国正处于建设“两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转型新时期。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重化工业仍是工业化的主导形式,各种盲目发展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泛滥,资源消耗的集中度仍然很高,资源和环境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在“十五”期间,中国各项经济指标都超额完成,但是,环保指标却没有完成;“十一五”前四年,中国经济克服了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仍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尽管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和。可是,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变化不大,局部地区仍在不断恶化,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常发态势[1]。“中国正承受扭曲发展观带来的恶果”,环境问题成为“已到眼前的危机”。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强化生态建设与环境管理工作,迅速扭转当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确保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现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主要缺陷 1.侧重于具体事务与专项目标,缺乏全面的统筹协调。中国环境政策起步于计划经济时代,逐步形成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环境政策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生的具体环境问题。环境政策的重点一直是制定专项环境管制措施以实现一些具体的环境管理目标,而较少地关注如何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中以全面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因此,生态环境政策重污染破坏的事后治理、末端治理,缺乏从全过程上对环境资源的使用进行有效规范控制的制度措施;规制性政策多,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不够,政策间缺乏协调。 2.配套措施不全,实际操作性不强。环境政策是组织环境管理活动,指导社会环境行为的行动指南。近年来,中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加强政策创新,制定了一些环境治理的新政策,如环境影响评价政策、生态补偿政策、绿色 保险 与绿色信贷政策等。为了照顾各地不同的具体情况,适当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少环境政策,国家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将执行时的具体要求留待实践后再行详细制定,致使许多政策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公众参与面小,政策的社会基础薄弱。环境管理牵涉面广,工作复杂,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但是,中国环境政策在制定和实施中,公众参与面较小。政府一直沿用“命令―控制”的方式进行生态环境治理方式,通过将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化,行政强制化,并过分地依靠行政处罚来保障管理绩效,对个人及企业参与协助环境管理不够重视 [2]。企业、个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参与环境管理的范围、程度、效果等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管理的社会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二、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创新是新时期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现实要求 1.发挥市场作用,实行综合治理是当前国际环境政策的新特点。广泛利用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制定综合环境政策,是当前环境管理绩效好的国家的共同点。在环境管理机制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允许污染许可证和资源配额的交易,征收污染税、原料税、产品税、资源税、排污费、使用费、补偿费等,提供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和环境基金,实行押金―退款制度,建立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等。利用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是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采用经济手段对个人和企业有激励作用,可以较好地鼓励公众协助、参与环境管理。以美国为例,在经过农业大开发、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工业化建设后,美国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但是,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环境治理效果显著,恢复良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泡泡政策”,即污染权交易制度。由国家或地区对污染总量实行控制,逐步下降。然后将污染排放额度分解交易给企业。企业有权对获得的污染排放额度进行交易。这样,政府控制总量,企业如果新成立、扩产等,需要增加排污的,必须到具有排污额度的企业购买。通过市场调节,达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这一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好,使美国空气污染物总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并已在水污染物等方面推广。 2.创新环境政策,转变环境管理方式是新发展阶段的现实要求。面对生态环境面临的巨大压力,环境管理改革却远远滞后,管理绩效低下,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破坏仍在继续,有的地方还愈演愈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经济体制变革正在引导着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和重组。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严重挑战还刚开始,环境管理面临的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 三、新形势下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创新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政府环境治理措施的落实。借鉴美国成功的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中国甘肃省张掖市水权交易的探索,合理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对现有环境资源的交易机制进行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 [3]。首先,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对所有生态环境资源(包括环境容量,以排污量来体现)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将符合市场交易特征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全部或部分权益确定为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的品种。其次,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律合理确定供应总量的限度,科学合理地确定交易品种的基准价格。最后,通过市场独特的价格形成机制,使环境资源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和存在价值内化为环境资源的交易价格,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外部经济性。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促进生态环境管理政策与措施的落实。 2.改革环境 财税 政策,确保环境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公益事业,投入需求多,社会效益大,直接的经济效益却不是很明显。近年来,中国加大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投入,对于加强环境管理、优化生态环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生态环境投入的主要来源是中央,地方环境投入十分有限。由于资金预算安排的确定性不强,资金 渠道 与管理使用分离,导致资金投入方向混向,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为了保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资金持续投入,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必要改革环境财税政策。一是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环境经济政策,建立起中国的环境税收政策,并将环境税收定为地方税种,保证地方环境投入的资金来源。二是完善中央财政的财政补偿、转移支付等具体政策,保证中央财政的持续投入。三是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的法定性,保证资金落实并且不受干预和影响。 3.建立和完善绿色GDP核算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对自然资源损耗的监测,统计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资源损耗以及由于废物排放和自然资源使用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损失,在此基础上,对其价值量进行核算;并对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恢复环境而发生的各种费用、为环保而设立环境管理机构发生的各项费用、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的研究开发及利于环保的设施支出等,也进行核算;同时,对推动社会进步和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进行区别统计。根据这些核算和统计数据,计算出社会发展的环保支出,建立起绿色GDP核算体系。从而,实现将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成本纳入到GDP的核算中,切实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状态,促进地方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4.建立绿色经济政策,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和推行企业产品环境成本核算办法,将产品使用过期后的环保处理费用纳入到产品定价之中,杜绝发生类似于廉价白色泡沫塑料泛滥而处理成本实际很高的现象。建立起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环境经济制度,促进绿色贸易,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建立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机制,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减污增效、政府环境质量管理的重点工作,对实施清洁生产的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防治项目以及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污染物少的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给予优先资金扶持,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充分调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环保产业(包括环保服务业)的发展。 5.促进环境中介组织发展,支持和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公众是环境质量的最终感受者,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公众有权力也有义务参与环境管理。大力支持和鼓励公众广泛参与环境管理,有助于各项环境管理政策措施得到切实执行并发挥出最大效能。环境中介组织是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形式。需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环境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拓宽环境中介组织在生态环境立法、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纠纷处理、生态环境知识宣传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渠道,将部分政府做不好、做不了的事情转交给各类环保组织,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确保政府能够真正将主要精力用于环境生态监管。发达国家就经常用“公众评估”的办法来核算绿色GDP,也就是由相关的专业部门和较独立的咨询机构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公众咨询,调查公众对生态影响的评估,然后 总结 公众的评估意见,并作为绿色GDP的补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充分发挥环境中介组织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实现政府与民间社团组织的良性互动,提高环境管理政策的效能。 参考文献: [1]邹静昭.2009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如何?[N].中国环境报,2010-01-26(5). [2]方世南.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作为[J].学习论坛,2007,(4):40-43. [3]李雄华.试论环境资源权益交易的市场机制[J].生态经济.2009,(9):40-43. 生态环境治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三:《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从原始的耕种方式渐渐地科学化。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农药种类投入到了农业生产中,而且药量变得越来越大,相应的农药污染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不仅对农业生态产生了重大的问题,而且对人类的生活也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如何的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污染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药;污染;农业;农业环境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根本的物质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的经济基础,为了满足我们对事物的需求,提高农业的生产量,化肥、农药和生产调节剂被大量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上,如果这些东西过量或者不正确使用,都会导致土壤被污染,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了农产品,从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 农药污染主要是针对农产品,尤其是对蔬菜、水果的污染比较大,许多的蔬菜、水果都存在着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从而引起食用者身体不适,比如:急性食物中毒、慢性食物中毒等。近几年,我国因为农药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频繁发生,造成了经济损失惨重。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农药污染超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其中蔬菜的有机磷农药残留问题相当的严重。 二、农药污染的原因 1、历史原因 20多年前,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大量的使用农药,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强大,也不了解农药的危害性,从而导致农药残留物比较多。比如:六六六的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我国农药产量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致使土壤、水、大气的污染相当的严重。据调查了解到,这种农药的残留期高达三十年以上。 2、农药使用不恰当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知识水平低,从而导致他们的环保意识比较差,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达到杀虫、杀菌、杀草的目的,他们大量的使用农药,有的还使用高浓度的农药,有的不按照严格的安全隔离使用,还有的在采收前还在使用农药,这样以来,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相当的多,从而导致污染比较严重。 3、监管部门监督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对农药的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个别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严重超标的农药,从而导致农药污染比较严重。 三、农药污染带来的影响 农药已经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必不可缺的手段之一,在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农药通过喷洒、蒸发等方式进入到大气、土壤、河流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在杀虫、杀菌、杀草的过程中,过分的铲除病虫害的天敌,从而导致生态失衡,农药的残留物也通过各种方式存在,从而危害人类的健康,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1、污染空气 人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通过扩散、蒸发等方式对大气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农药通过蒸发,飘散在大气中,造成污染范围扩大。此外,在生产农药时,工厂会排放出大量的废气,这样对大气也有很大的影响。 2、污染水体 在使用农药时,农药的残留物会依附在土壤里,部分会通过蒸发混合在大气中,遇到雨天,这些残留物就会混合在 雨水 中,导致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 在使用农药时,部分农药会被喷洒在土壤里,从而对土壤造成污染;部分会被混合在大气中,部分会落在水里,这样以来,通过对农田进行浇灌,农药的残留物又被浇灌在土壤里,对土壤再次造成伤害。 4、对农作物和其他动物造成伤害 农户为了提高生产率,减少害虫、杂草对农产品的破坏,就大量的使用农药,甚至使用超标的农药,农产品上农药的残留物量过大,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此外,在使用农药时,对一些水生生物、飞禽、动物、植物的生命带来危害,减少它们的种类。 四、治理农药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措施 1、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由于科技水平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化学农药依然是防治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近些年来生物农药得到了发展,它有着自身的优点,比如:高效、无毒、无污染、不伤天敌、选择性强等。它是一种细菌农药,比起化学农药是比较好的治虫药物,虽然它难以在短时间里大面积普及应用,但是相对于化学药剂是一个好的选择。 2、加强农药污染的监督、检测 政府部门要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测,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营造一个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和谐氛围。 3、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应该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全国人民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电视等媒介大力宣传农药的使用方法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农药的使用技术,让他们正确、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把污染降到最低,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化。 4、禁止农药包随意丢弃 农民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有许多的不正确的地方,尤其是对使用过的农药的包装废弃物的处理不恰当,很多人在用完后就随意的丢弃,而这些包装袋或多或少的还存在一些农药的残留物,这样以来,通过扩散就会对土壤、大气、水等造成污染,还可能对人、牲畜的生命带来危害。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民进行教育,禁止他们随意丢弃。此外,还可以通过回收的方法,减少农药包的随意丢弃。 结束语 农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问题。因此,在农药的管理中,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严厉监管农药的生产及使用。同时农户在农药的使用中要做到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农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要要规范。只有这三者的相互配合,那么农药污染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食用者再也不用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了。 参考文献 [1] 许海萍,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及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2001(6). [2] 蒲慧晓,农药环境污染及防治措施[J],北方环境,2012(8). 猜你喜欢: 1.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的论文 2. 形势与政策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论文 3. 环境为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形势与政策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 5. 环境保护相关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6. 2016形势与政策环境保护论文

这是个大学生的还是中学生的?什么类型的论文?本科毕业论文还是职称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