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经济学家任泽平文章

发布时间:

经济学家任泽平文章

以下为任泽平博士在2019年《财经》年会上的发言:

我介绍两个方面的观点:形势和建议。

我们这个环节非常好,也非常切中当前的主题。今天的嘉宾也有些分歧,比如高院长不建议上调赤字率,余栋建议打破3%的教条。

现在对于未来的形势和政策究竟应该怎么看? 2010年我参与研究“增速换挡”,2014年提出“新5%比旧8%好”,2015年我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可能已经相当接近底部,未来经济L型。2017年我们提出新周期,今年提出金融周期退潮。

大家知道,我对中国经济长期前景坚定乐观。但是对于短期经济形势, 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 因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讲,只有对严峻程度有了充分的估计,才可以有充足的准备,才可以从容应对。

对未来的经济形势判断,直白来讲, 这次经济L型会有两个底部,第一次底部是15年下半年到2016年上半年,然后又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回落,大致在2019年上半年会二次触底,触底可能会在2019年的年中。

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一点都不复杂,就是三驾马车、两个发动机。三驾马车当中,消费、投资、出口都放缓了。两个发动机当中,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分别受到了财政整顿和金融去杠杆的约束。 大的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叠加。

我们来看几个数据,大家感受一下当前经济形势的冷暖。GDP增速方面,三季度的GDP增速是,这个增速是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新低。我们在过去的十多年当中,只有两个季度的GDP增速低于,分别是08年的四季度和09年的一季度,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从此我们没有低于过,这是第一次。

外部环境方面。我们现在的出口,前段时间有的学者用了很精妙的模型测算,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事实呢,10月份我们的PMI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这是33个月以来的新低。而且前段时间抢出口,进行了需求的透支。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大家要做好长期的准备,就像基辛格这次访华时讲到的,可能我们要重新定义中美关系。我们今年对很多情况出现了一些误判,其中中美贸易摩擦就算一个,有的人在一开始认为,中美关系好也好不到哪儿去,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事实上贸易摩擦是不断升级。我们在贸易战开打之初就提出“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我们最好的应对是改革开放”。明年1月1日2000亿美元的10%的货物关税就会上调到25%,如果双方在此之前不能达成共识。当然双方经贸谈判的大门并未关闭,这一方面取决于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另一方面取决于贸易摩擦对美国的影响开始显现,近期美国经济放缓和股市大跌,可能会让特朗普政府开始冷静下来,回到谈判桌上。

再比如说金融方面,9月份M2的供应量降到。什么概念呢?是过去20年以来的新低,我们的社会融资规模,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总量,今年1-9月份是万亿,比去年净减少万亿,以前都是每年增长。刚才白重恩老师讲投资降到了,其实通过历史比较就会发现,1-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降到,这是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新低。

什么造成了当前这样的形势呢?首要的原因,就是有些形势出现了叠加。搞宏观经济的人都知道,什么都不怕,最怕事情赶到一块儿去了。外部有贸易摩擦,内部有结构转型、财政整顿、金融去杠杆、环保、去产能。而且这些年有的政策摆动太大,紧的时候有点过紧,松的时候过松。好的宏观调控一定是春风化雨、和风细雨。

所以,形势就是这样, 提几点建设性建议。

说一千道一万,最重要的是加大改革开放。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奇迹,但是从01年加入WTO以来,要客观承认我们在开放的进程当中有点吃老本了。80年代我们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试点,01年加入WTO,我们都是大力度、大尺度的开放。

事实上我们现在要开放的领域还非常多 ,千万不要以为中国的开放已经成功了。比如说制造业领域国有企业比重只占10%,外资、民营占了80%、90%,所以中国的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非常强,为什么?开放带来的。但是 我们的服务业,包括金融业都是开放不足。为什么中国基础要素成本过高?是跟竞争不充分有关的。竞争不充分的原因就是因为开放不足所带来的。

我们要有开放自信,大家一定要留意,像中国、德国、日本,包括像韩国这样的制造业,它是天然地受益于全球化的,受益于市场的一体化的和贸易的全球化的。

第二,我们的宏观调控不要摆动太大。其实逻辑并不复杂。因为政策从制定到传导,再到有效果,它是有时滞的。 如果是想让政策立马见效,一定是力度过强了。美联储加息从营造预期到最后加息用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 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有一个跟企业的互动和适应期。

第三,建议财政政策应该积极有所作为。现在对于财政政策我们有几个误区:

1 、把宏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人为地对立起来。改革是管长期经济增长,宏观调控就管短期经济波动,为什么要把它对立起来?大家管的事不一样。长期的改革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环境。

2 、上调明年的赤字率,大规模减税,不要受3%的约束。我们现在搞财政的人要澄清一个问题,你究竟要平衡财政还是要功能财政?政府如果在经济不好的时候还要保自己的财政平衡?让企业怎么过啊?难道要等经济好的时候再去减税吗?已经没有必要了。反而应该经济不好的时候扩大赤字、扩大减税,这就是功能财政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

3 、有人说现在没有投资机会,很多都过剩了。中国现在人均GDP是美国的1/6都不到,我们怎么就没有投资潜力了呢?我们不仅基础设施有大规模的投资潜力,在高科技领域,像集成电路、半导体、发动机、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高科技领域都需要几百亿的大规模投资,我们可以自己投,也可以减税让企业去投,企业的投资潜力很大。不是我们没有投资潜力,是我们需要新思路。开放也会带来投资潜力,减税也会带来投资潜力,鼓舞企业家的信心也会带来长期的投资潜力。

第四,对于货币金融政策,客观地讲,我们过去金融去杠杆取得了一些阶段的成效,未来应该转向稳杠杆。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区分杠杆的好坏。 我们银行的表外和影子银行业务,它大量满足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如果能够从银行的表内拿到贷款,为什么要到表外去?为什么要绕一道?因为它拿不到。我们不能一刀切,银行的表外,我们通道包括影子银行业务确实有以钱炒钱的、监管套利的,我们要坚决打击。但是 有些是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我们要进行区分,不能搞一刀切。 现在的政策我觉得已经开始往这个方向去调整完善了。

最后一条建议,我们过去比较强调顶层设计,顶层设计是对的,因为我们搞了40年的改革开放,大的方向,建设市场导向的、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我们的战略方向,已经非常清楚了。但是我们过去40年改革开放,改革的方法论上,我们要记住还有很多传统的智慧不能丢,关键就是6个字:渐进、增量、试点。因为它是符合人的认识论的,我们需要在摸索的过程当中找到什么是正确的解决方案。 所以,未来改革的方法论可以考虑顶层设计加上增量、渐进和试点。

最后总结一句,女士们、先生们,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中国在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上还有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潜力,巨大的机会。我们深信,经过改革转型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将更加光明!

(文章来源:泽平宏观)

(原标题:任泽平:虚心万事能成,加大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在妈妈圈里,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如今二胎三胎政策都已经放开了,你不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吗?

二胎三胎政策放开之后的效果如何,相信各地持续走低的新生儿出生率就能给出答案,而这些数据也呈现出了年轻妈妈们的生育态度:养娃太累,不想拼了。

近日,经济学家 任泽平发文称已经找到了解决低生育的办法。

在任泽平看来,如今的年轻人不想生孩子主要原因是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影响生活质量,对此,他也做过调查。

在“你认为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中,得票最高的是养娃成本,其次是房价。

既然养孩子的最大问题是钱不够,那么解决问题要该从钱入手,任泽平为此建议央行多印2万亿,用10年 社会 多生5000万孩子。

除此之外,这份报告中还提到了现在生孩子不能指望90后00后,他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75-85人群才是生娃的主力军,因为他们尚且还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

我们暂且不谈出台鼓励生育金能否解决出生率问题,光是报告中的“75年-85年这批人还会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就足以引爆评论区。

不少年龄满足这一区间的网友都表示自己如今的思想也早已转变,作为80后,目前的精力实在无法支撑再生一个孩子所带来的压力。

而对于女性来说,很多人也都更倾向于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独生子女,毕竟对于中年女性来说,再增加一个孩子,事业上必定也会面临着更多的风险。

作为75-85岁人群,你会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吗?我们来听听网友的看法:

@ 火星路:应该鼓励90后生,75-85都已经生不动了,本人82年的,完全不觉得多子多福。

@ 困在帝都:75年出生,今年47周岁,两个孩子是挺好,但奔五的人了怎么去生呢?

@浮生若梦:80年的表示二宝刚上幼儿园,再给1000万也不生,操心费力没人替。

@调皮的螃蟹:85年只生了一个,我自己都是独生子女,难道不知道独生子女有多爽,坚决不生二胎, 现在只想把自己过好。

生孩子这件事,75-85岁人群压力也很大

在很多人看来,之所以认为75-85人群是生二胎三胎的主力军,是因为人到中年,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而经济基础是养育孩子最重要的前提。

此外,在房价如此之高的现在,这部分人群几乎不用为房子发愁,他们在多年前就已经拥有了房子,且那个时候的房价还没有疯狂上涨,即便是需要还房贷,压力也不会很大。

但事实上,很多75-85人群也拥有较大的生活压力,职场上进入倦怠期,大宝进入青春期,家中老人年纪渐大,身体更容易出现问题,这些都是75-85人群的痛点。

因此在生育观上,除非是特别喜欢孩子,执念于儿女双全,否则很多人都已经没了多子多福的思想。

相较于再养育一个孩子的压力,他们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由与精彩。

兜妈寄语

生不生孩子是每对夫妻的自由,不论处于何种年龄阶段,我们都希望父母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旦决定成为多子女家庭,父母就需要在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孩子们平等的关爱。

“大家留意我们的公共政策,最近还是释放出了非常清晰的信号,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也就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包括房地产调控,包括财政政策,可能会变得对市场更加友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加友好。”

“11月18号一次专家座谈会上,在这会议当中,指出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下行压力……要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要做好六稳六保。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大家留意这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跟以前有什么不同。删去了管好货币总闸门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大家仔细品,仔细去理解。”

“……按照现在这个形势下去,如果正常不调整,3~6个月,大部分民营房企现金流都要出问题。所以说我们要稳增长,货币要开始宽松了,”“未来股票有投资机会,其实房子也有投资机会,我不太赞同现在有些观点说,现在房子翻篇了,永远的没有投资机会了,我认为这个看法是错的。”

这是经济学家任泽平,11月24日晚在线交流时表述的最新观点,他提醒大家留意两大重要信号,新一轮稳增长要来了。

任泽平对未来房地产市场变化和投资机会也做出了分析,对于股市,他认为不用太悲观,新能源是长期机会,在调整后会再创新高,不过,明年的股市风格一定会有变化。

以下为任泽平的精华发言内容。

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

今天聊聊几个话题,一个,大家留意我们的公共政策,最近还是释放出了非常清晰的信号,就是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

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也就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包括房地产调控,包括财政政策,可能会变得对市场更加友好,对经济增长和就业更加友好。

第二个,我们最近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说实话,虽然我们预计大家生三孩以上的意愿可能不高,但是投票的结果、还是大幅超出了我们预期。

大约只有10%的人才愿意生三孩及以上,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大约有将近1万个人参与这个问卷调查,将近1/4、就是25%的朋友的投票结果就是一个都不生。

而且我们最近也公布了一些新的情况,就是今年上半年,我们很多地方的新生儿的出生率再次大幅的下滑;我有一个判断供大家参考,就是中国的老龄化正在追日本,但中国的少子化有可能会比日本还要严重,所以说,我们真的是要该采取措施了。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站在现在的时点,大家可能关心股票房子这些投资问题,其实我跟大家讲,未来股票有投资机会,其实房子也有投资机会,我不太赞同现在有些观点说,现在房子翻篇了,永远的没有投资机会了,我认为这个看法是错的。

那么,在讲大的判断之前,我讲两个重要的会议,两个重要的信息。

一个就是11月18号一次专家座谈会上,在这会议当中,指出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下行压力,我把原文给大家说一下,要在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平稳运行,面临很多挑战,要做好六稳六保。

什么意思?

就是要稳增长,我做了20年的经济形势分析,我一听到这个词、听到这样的表述,我就知道了,要稳增长,然后,随后央行在最近这两天发布了一个文件,三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大家留意这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删去了管好货币总闸门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表述,大家仔细品,仔细去理解,我再把这两个信息给大家强调一下。

第一个,在这个形势座谈会上,指出我国经济出现新的下行压力,要做好六稳六保,六稳就是稳增长、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等等。然后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做了一个很重要的调整,删去管好货币总闸门和坚决不搞大水漫灌,这两个重要的信号,归纳起来两句话:

第一,新的一轮稳增长要来了。第二个,货币不再像以前那么紧了,货币可以适当的松一松了。

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 新的一轮货币宽松或者说结构性的宽松要来了

大家留意这是非常重要的信号,那么,为什么这么说?

为什么现在稳增长要来了?新的一轮货币宽松或者说结构性的宽松要来了?原因是,因为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经济是有自身的规律的,从复苏、过热、滞胀、衰退,周而复始,去年是复苏,今年上半年是过热和滞胀,现在是从滞胀往衰退进行转化。

那么大家非常明显的看到,最近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我们现在正处在货币政策的转弯、慢转弯的阶段,还没开始轰油门,但是已经开始有预期了,希望大家留意。

那么经济下压力来自于哪里呢?

教给大家分析短期经济形势的一个办法,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长期看供给,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就是制度、技术、人口等等,这些都是慢变量,短期看需求,就是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出口,所以短期经济形势变化,大部分都是因为需求的这种波动所带来的。

那么我们来看最近的需求上,消费整体是低迷的,然后出口不错,出口高增长,但是明年要麻烦,我们最近出口订单有所放缓,最重要的是投资的下行压力。

从今年5月份、尤其是今年八九月份以来,我们房地产的销售以负的20%的速度在下滑,还有基建,今年15号文清理地方的债务,所以基建也非常的低迷,所以这是经济下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比如我跟大家说一个数据,我们三季度的GDP增速大约是,已经跌破了潜在增长率的水平,那么四季度,市场普遍预测是低于4的,大约是之间,而且我认为到明年一季度都缓解不了,因为我们现在政策还没有去有有力的去对冲,只是说有一些信号;

比如说前一段、碳减排支持工具,还有最近专项债的这种发力,还有包括房地产调控也有所松绑,在房住不炒和三稳的预期下,最近大家留意,你看像成都,对预售资金的监管做了调整了,而前段时间包括像央行等都提到,对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也要开始调整,

据一家大型房产销售经纪公司高管介绍,按照现在这个形势下去,如果正常不调整,3~6个月,大部分民营房企现金流都要出问题。所以说我们要稳增长,货币要开始宽松了,这是我要跟大家交流的第一方面内容。

这次货币宽松对哪些行业有利 支持新基建、新能源和数字经济;或适度松绑过紧房地产政策

那么第二个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次货币宽松对哪些行业有利?

简单跟大家说,我认为这次货币的宽松应该是两个方向,第一个是定向的降息、降准、再贷款,给新基建、新能源和数字经济,这是第一个方向。第二个方向,就是对于房地产过紧的前期这些政策、给予适度的松绑,包括最近像哈尔滨,像成都等等一些城市,做出的调整应该都是方向。

稍微展开一下,新能源我跟大家说一下,我们去年新能源 汽车 销售是100多万辆,今年前三季度我们就卖了210万辆,按照中汽协的预测、今年新能源 汽车 销售多少呢?300万辆。300万辆什么概念?就中国一年乘用车的销售是2500万辆,也就是如果说,今年我们新能源 汽车 突破300万辆,整个的渗透率已经超过10%,大家知道这个在工业品消费品领域有一个很著名的规律,当一个新的东西,它的渗透率超过10%,用户的习惯,产品质量开始进入一个爆发期。

所以,在未来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渗透率从10%~25%甚至到30%,将是一个快速的爆发期,可能会用2年3年不到5年的时间就能快速的实现。

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在这一次新能源革命当中,中国是有机会弯道超车的,第一次能源革命,是蒸汽机的时代,英国超过荷兰成为世界的霸主。第二次能源革命是内燃机的发明, 汽车 的大规模使用带来了石油、天然气战略性的上升。

我跟大家说几个70%,大家就可以了解为什么中国要发展新能源,这是一盘大棋。

第一个中国石油70%依赖进口,我们整个石油的消费里面,70%来进口,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我们进口的石油里面70%的贸易就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我们的能源安全的保障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有大家知道我们要双碳,我们现在的碳排放,绝大部分是这种传统的能源排放,所以无论是从我们的能源安全、保护地球,包括中国要在这次新的能源革命里面起一个引领作用,都需要发展新能源。

更重要的是什么?中国新能源,包括光伏、风电,包括新能源 汽车 ,最重要的零部件、动力电池,我们都有自己的布局,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旗舰企业,这在世界上都是非常难得的。然后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包括我们做投资,到最后无非是顺势而为的,

新能源的机会是未来5年到10年的机会,中间肯定会有波动,大家放心,绝对不可能一气呵成,但是并不影响它调整完以后再创新高,这是我对新能源的一个看法。

对于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要给予满足, 也是稳增长重要一环

这次货币放松,第一个,国家这一次绝对不会再去大规模的去刺激房地产,刺激重化工业,刺激老基建,这一次如果说要发力要支持的,一定是新基建、新能源、数字经济这些领域,还有就是信息消费这些领域,这就是我们这次货币宽松跟以前的不同。

第二个,我认为对于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要给予满足,也是稳增长的很重要的一环。

如果我们现在的房地产的过紧的政策不做调整,我同意我那位朋友的判断。如果不做调整,再过三五个月,我们大部分民营房企业的现金流都要出问题了。

所以大家看,最近已经开始做了调整,成都在今天就发布了政策,这个政策主要内容是什么?放松对预售预售资金的监管的限制,也就是说,房企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动用预售资金,来缓解现金流,来推动交楼这个工程,而且协调金融机构给予重点企业开发贷展期、降息相关的利好政策,从而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

房地产是周期之母,10次危机9次地产,房地产最大的智慧就是用时间换空间,让它软着陆,不要让它硬着陆,硬着陆根本受不了,这是经济史上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的。

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 中国房价一定会经历分化的阶段

我们就接着讲房地产,然后系统的跟大家说一说房价的事,我对未来股市和房地产的看法。

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大家知道这是我当时建立的一个分析框架,后来我又把它通俗的说了一下,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对明年、后年的房价怎么看?房地产这个事儿,大家最根本的就是记住,要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人口往哪里流动,哪个地方房地产就是繁荣的,就会有需求,房地产就有机会。

这个不仅是中国,美国也是这样,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你看这次美国两大海岸线的房价又创新高了,但是美国中部地区房价没动,什么原因?就是因为在过去的这些年,美国的人口从广阔的中部地区往两大海岸线迁移,你看最近三亚,无锡过去这一年,杭州,包括像深圳房价涨了很多,什么原因?不就是过去这几年,人口在源源不断的往这些地方流入吗,你看有的地方,像东北、西北的三四线城市在那趴着不动,什么原因?是因为没有人口的流入,或者说人口在大量的流出。

有的朋友会问说房产税试点要来了,房价还会涨吗?

我就问你一个问题,美国也有房产税,日本也有房产税,对不对?英国有房产税,为什么该涨涨该跌跌?所以说房产税短期有效果,长期没有效果,而且房产税是决定房价的一个因素,决定房价的因素很多,我说的人口才是最根本的因素,价格是供求的结果,所以说如果大家问说我对未来房价怎么看?大家就记住了,跟着人口流动去买房,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中国人口流入的都市圈城市群和区域中心城市,在放长期维度看,5年、10年、20年一定跑赢通胀。但是那些人口流出的地方可能就是漫长的阴跌,人口流入地方的房子土地,我把它叫什么?叫硬通货。

大家注意了,中国房价一定会经历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普涨的阶段,那是中国城市化的初期,人口从农村到城市,所以说,大家看123456线城市房价都涨,但是我跟大家讲,从60%以后,就城镇化率超过60以后,大家就记住一个词,分化,未来中国城市一定是分化的,房价是分化的,我给大家做一个大胆的预测,也是根据我们研究了国际上百年、各个国家的这个城镇化 历史 ,包括房地产 历史 ,大约只有20%的城市人口流入,房价长期上涨。

我们将会出现大约70%的城市人口流出,房价阴跌,大家拭目以待,

对股市不要太悲观, 明年股市一定会风格切换,

对股票市场怎么看?我对未来股票市场有这么几点看法,

第一。不用太悲观,现在大家觉得要经济不好,为什么对股市不要太悲观?大家记住了,我原来讲过一句话,在A股,股市是货币的晴雨表,我们专门做了检验,如果说货币宽松的时候买股票,货币收紧的时候把股票卖出,你做投资跑赢大市的概率70%。

我觉得对明年的股市不必太悲观,为什么?因为我刚才跟大家讲了要稳增长,新的一轮稳增长来了,未来货币要宽松了,货币要宽松,水位要上升,对不对?所以对股市过度悲观,没有必要,这是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明年股市一定会风格切换,不要以为今年涨的明年会继续大涨,不一定。明年涨的有一半跟今年的不一样,而且今年跌的比较惨的,不排除明年它翻身了,你看A股,它就这个特点。所以,如果要给大家建议的话,三个建议:

一、如果说你要做投资,你还是要花点功夫,你要投资哪个行业,要花功夫研究,不能靠一时冲动做决策;

二、如果说我没有精力,我工作也很忙,我觉得可以交给专业的人士去打理。买基金在长期是赚钱的,但是很多基民在短期都不赚钱,原因是什么?就是大家按照炒股票的方式来炒的基金,所以说我建议大家交给专业人士去打理,也要坚持长期主义。

第三,我就想自己投,最简单实用的办法,买什么?买三大硬通货,跑赢货币超发,跑赢通胀。

(转自 六里投资报)

本文源自焦点 财经

经济学家编辑部主任

《世界经济》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主办。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全国核心期刊评选中连续被评为中国“世界经济类”78种核心期刊中的第一名,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拥有众多读者。2000年《世界经济》在国内出版的经济学期刊中率先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得到《经济研究》等多家刊物的响应,被《光明日报》等媒体誉为“直击学术腐败”,并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赞扬。目前,《世界经济》拥有将近200名审稿人,均为国内外最为活跃的中青年经济学家。《世界经济》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创新和实践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界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评价的发展。《世界经济》凝聚了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们最有创造力的工作就发表在《世界经济》。20年前,《世界经济》上就已经出现了厉以宁、余永定等经济学家的名字,而当时他们仍然是血气方刚的中青年。如今,《世界经济》上更是群星闪耀,她清新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经济学家。杨小凯教授生前最后一篇论文就发表在《世界经济》。20年后,从《世界经济》走出去的经济学家们带领中国经济学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从《世界经济》的作者中成长出中国的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目前,《世界经济》设有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地区与国别研究、中国经济、资本市场、综述等栏目,全方位追踪国际学术动向,展示中国经济学前沿。每年3月的《世界经济》专辑特邀国内最有权威的经济学家评点世界经济形势并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剖析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世界经济》的主编为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教授。余永定教授在牛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世界经济》的编辑部主任为著名青年经济学家何帆博士。何帆博士同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青年委员会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观察员等职。他是经济学团队“博士咖啡”的核心成员并被誉为“京城四剑客”之一。

经济学家期刊

经济与管理学专辑类的核心期刊、CSSICI级别期刊列举如下:

经济与管理综合:《当代经济管理》、《南开经济研究》、《经济学家》。

企业经济:《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管理》、《管理评论》。

管理学:《管理世界》。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管理科学》、《宏观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期刊:《经济问题探索》、《管理学报》、《公共管理学报》。

经济学南大核心期刊投稿有哪些推荐?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经济与管理评论》是山东财经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管理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传承创新学术、培养学术队伍、展示科研成果,服务经济社会。

主要刊发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理论与政策研究成果,探讨新时代经济领域改革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增进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是由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财经学院主办的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综合经济类学术期刊。跟踪并探索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结合。

设“财政与税收”、“会计与审计”、“西部经济”、“丝绸之路研究”、“金融研究”、“宏观经济”、“秦文化与经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三农问题”、“社会保障”、“贸易经济”、“旅游经济”、“法学论坛”等栏目。

《产经评论》是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和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大型产业经济类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从产业经济发展实践出发,追踪理论前沿,传播产业经济学科的创新成果,为国内外学者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经济问题》创刊于1979年,月刊,是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学术期刊。主要设有理论探索、改革与发展、企业经济、农业经济、国民经济管理与计划、世界经济、山西经济、财政与税务等栏目。

《会计研究》杂志创刊于1980年3月,是财政部主管、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学术期刊,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的管理科学A类重要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中惟一的会计类学术期刊,是学术界公认的会计学权威期刊。

内容涵盖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公司治理、审计等多个领域,读者群体主要是国内外具有较好理论基础的会计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者。

核心期刊有:国内七大核心期刊体系,1、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2、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4、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5、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7、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1)本刊为中文期刊,稿件主体内容应以中文写作。(2)作者如未向编辑部作特别声明,所投稿件应该是作者自己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未曾在其他报纸、期刊等上发表。若作者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编辑部将视作者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①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以在本刊发表为目的,将与自己的已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的作品的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② 作者在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后但未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前,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且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③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以发表为目的,将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其他报纸、期刊等的编辑部;④ 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也被其他报纸、期刊等通知发表,且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及其他编辑部完整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对于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的作者,一经发现,本刊将在十年内不发表其作品。(3)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文文献,请作者注意正常“引用”与不正当“抄袭”的界限。引用,请务必详细注明出处。不注明出处的抄袭行为,一旦发现,我们会迅速在本刊上公开谴责,并永不录用该作者的稿件。(4)内容提要应包含以下内容:论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所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等。(5)希望作者在寄出稿件之前认真检查文字、公式和图表等,尽最大可能减少笔误。实际上,文字质量亦是评审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很难相信行文零乱、笔误百出的作者是严谨负责的学者。请遵循本刊的写作规范,特别要注意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及文后参考文献的列举格式。遵守规范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作者和编辑的工作效率,并可能缩短稿件的发表时间。(6)凡投稿,无论本刊采用与否,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自投稿后一个半月开始,作者可在《经济研究》网站查询稿件的受理情况。(7)为了规范稿件处理和加快合格稿件发表速度,投稿者请一律寄编辑部收,不要寄给编辑部工作人员个人,也不要寄给主编。稿件中切勿夹带现金等物品,以免丢失。

南方日报,我们老师推荐的,呵呵不过我推荐看财富

经济学家编辑部

(1)本刊为中文期刊,稿件主体内容应以中文写作。(2)作者如未向编辑部作特别声明,所投稿件应该是作者自己完成的原创性作品,且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未曾在其他报纸、期刊等上发表。若作者存在以下行为之一,编辑部将视作者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①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以在本刊发表为目的,将与自己的已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的作品的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② 作者在稿件寄送给本编辑部后但未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前,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外文翻译稿件)被其他报纸、期刊等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且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③ 作者未经本编辑部同意,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以发表为目的,将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寄送给其他报纸、期刊等的编辑部;④ 在稿件被本刊发表或通知即将发表后,与该稿件内容无实质差别的稿件(包括其中外文翻译稿件)也被其他报纸、期刊等通知发表,且作者未即时向本编辑部及其他编辑部完整说明该稿件的相关情况。对于存在拟一稿多发行为的作者,一经发现,本刊将在十年内不发表其作品。(3)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外文文献,请作者注意正常“引用”与不正当“抄袭”的界限。引用,请务必详细注明出处。不注明出处的抄袭行为,一旦发现,我们会迅速在本刊上公开谴责,并永不录用该作者的稿件。(4)内容提要应包含以下内容:论文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得出的基本结论,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所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等。(5)希望作者在寄出稿件之前认真检查文字、公式和图表等,尽最大可能减少笔误。实际上,文字质量亦是评审稿件的重要标准之一。很难相信行文零乱、笔误百出的作者是严谨负责的学者。请遵循本刊的写作规范,特别要注意文中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以及文后参考文献的列举格式。遵守规范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作者和编辑的工作效率,并可能缩短稿件的发表时间。(6)凡投稿,无论本刊采用与否,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自投稿后一个半月开始,作者可在《经济研究》网站查询稿件的受理情况。(7)为了规范稿件处理和加快合格稿件发表速度,投稿者请一律寄编辑部收,不要寄给编辑部工作人员个人,也不要寄给主编。稿件中切勿夹带现金等物品,以免丢失。

经济学,泰斗?把台湾、美国的算进来才好说

《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经济研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经济学动态》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财贸经济》中国社科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中国工业经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经济管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10083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 100732《金融研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8号华融大厦 100037《财政研究》国家财政部、中国财政学会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内 100820《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 100080《经济科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市中关村北京大学法学楼四层 100871《财经研究》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编辑部《财经科学》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 610074《财经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 116025《管理评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学院 北京市玉泉路19号甲 100039《南开管理评论》南开大学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经济学院大楼1011室 300071《中国经济问题》厦门大学 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大学 361000《经济评论》武汉大学 湖北省武汉市珞珈山 武汉大学 430072《科学管理研究》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新城西街汇通饭店3楼316室,010010《科技管理研究》广东省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510033《科研管理》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北京8712信箱),100080《世界经济研究》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 200020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610074《统计与决策》《投资研究》中国投资学会 北京市金融大街25号 10003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湖南路1号 邮编: 430073《财经理论与实践》湖南大学 长沙市岳麓区石佳冲 410079《经济与管理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市朝阳门外红庙 100026《北京工商大学学报》北京市海淀阜成路33号 邮政编码:100037《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北京市海淀区海淀路5号北京大学100871《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海市邯郸路220号 邮政编码:2004333《当代财经》南昌市庐山中大道江西财经学院330013《当代经济科学》西安市雁塔西路74号西安交通大学财经校区0068信箱710061《会计研究》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14号月新大厦3层 100045《财务与会计》中国财政杂志社 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100036《财会通讯》财会通讯杂志社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21号 430070《中国财务学评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四川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610074《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香港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朝内大街137号.100010《中国会计评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北大出版社206室

有厉以宁、林毅夫、张维迎、郎咸平、陈志武等。

1、厉以宁

厉以宁,男,汉族,1930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江苏仪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

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因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包括 :

“孙冶方经济学奖”、“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第二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等。

因论证倡导我国股份制改革,被尊称厉股份。

2、林毅夫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男,汉族,无党派人士,1952年10月出生于台湾宜兰,经济学博士。

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曾任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

2018年12月22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3、张维迎

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

20多年来,他以一个独立学者的立场,积极参与到中国改革实践的洪流中。他是国内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2000年,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02年,他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6年3月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4、郎咸平

郎咸平,1956年6月21日生于台湾桃园县,祖籍山东潍坊,中国台湾学者、经济学家,公司治理和金融专家。1974-1978年就读于台湾东海大学经济系。

1986年,他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以创世界纪录的两年半时间连拿金融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2001年起开始重点研究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郎咸平曾经执教于多家知名的商学院,其中包括沃顿商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

5、陈志武

陈志武,生于1962年7月。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金融学教授,香港大学经济学讲席教授。

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早年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后专注于经济史与中国经济研究。

外国经济学家杂志

《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于1843年在伦敦建刊,以独立和全球化的视角着称。说它是杂志,其实它是以报纸的身份注册的。经济学家每周四晚上在世界六个地方同步印刷,每周六全球同步出版,4-5期/月,同时于当天晚些时候在网上更新最新一期的内容。经济学家是一本完全国际化期刊,其中80%的发行量来自英国之外。 自建刊以来,经济学家一直秉承其创建者James Wilson的办刊原则。在创刊计划书中James Wilson写到:“我们真诚的相信,自由贸易和自由交往在全世界传播文明和道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现有的媒介无法比拟的” 。但杂志的第三任主编Walter Bagehot(1861-77)才是使经济学家发扬光大的人。他使杂志的触角向政治问题延伸。现在,经济学家的文章不仅涉及时势,商业,金融和经济,还涉及到科学,技术和艺术。无论主题是什么,经济学家的独立,坦率,简练和尊重事实的品质任使其与众不同。 客观公正是经济学家杂志的的生命所在。公司的构成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获得杂志半数以上的持股权。该杂志所有的文章都不署名,皆由集体创作,就象它的主编们认为的那样:写出了什么东东,比出自谁的手笔更重要。 The Economist 字体鲜红的底色,秉承了刊物创始人James Wilson一贯倡导的朴实无华的作风,一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始终恪守创始人James Wilson的办刊思想:“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争论和主张必须要经得起事实的考验”。《经济学家》读者定位为高收入、富有独立见解和批判精神的社会精英,与此相适应,文章始终保持了一种独特的格调:不拘一格、叙述朴实、用词准确和忠于事实。

宏观经济分析

这里就有。如果失效了请联系我。链接: 密码:98wg

注目人的价值,却不被人遮蔽 危机带来的好处之一是让人追问和反思。在这场全球的经济危机面前,那些能够帮助人追问和反思的组织正在成为萧条中的例外。 在英语世界的媒体中,《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周刊——它自称为报纸——是平日就在帮助人们辨清世界方向的少数新闻杂志,到了危机的时刻,它的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的传统主流媒体继续缩减发行量以及广告额不断下跌的时候,《经济学家》却截然相反。从2008年1月到10月,它的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以上,到2008年8月中旬,它的北美版广告页数增加了,访问其网站的人数在7月份达到350万人,比去年同期多了45%,而评估世界媒体和广告业的美国《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机构评选这份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周刊为2008年度最佳杂志。 其实,早在一年前,距离华尔街危机的最终爆发还有10个多月的时候,《经济学家》就曾预测自己的读者很可能因为危机的加剧而变得越来越多。2007年12月,时任《经济学家》集团总裁的海伦·亚历山大(Helen Alexander)对《卫报》说:“还是回到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这个基本点,这绝对是这个品牌的亮点:形成判断和拥有观点。是观点纸(viewspaper),不是新闻纸(newspaper)。” 随便拿来一期《经济学家》跟同类的新闻和商业杂志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其他的媒体在相当程度上跟娱乐业没有太大的区别,差不多都以所谓名人的一举一动为焦点,只是名人所在的领域不尽相同,多是就人论人、就事论事,封面和内容自然也就多是各种名人的照片和故事,即使涉及观点,也多是这个名人说了什么那个名人发表了什么见解。 在《经济学家》那里,名人、不出名的人、公司、国家、非政府组织和新近发生的事件被置于广阔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中,读者从中看到的是比较清晰的事态分析,是鲜明的立场,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如果考虑到这本杂志的使命,有这样的风格就不奇怪了,很难找到还有另外一本周刊在它每一期的首页印上这样的话:加入“一场严肃的竞赛:让奋力前行的智慧战胜阻碍我们进步的卑劣而心虚的愚昧。” 不仅如此,自从1843年由一名苏格兰做帽子的商人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创立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实行文章匿名制度,除了专题和约稿之外,所有的文章都没有记者编辑的署名。在这里,人们会清楚地看到,这份在意识形态上以传播古典自由主义闻名的刊物跟个人主义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像他的前任们一样,《经济学家》现任主编约翰·米克尔斯维特(John Micklethwait)认为,这是品牌比个人才华更重要的办刊立场的体现,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个人崇拜是危险的。” 而他的副手,执行主编丹尼尔·富兰克林(Daniel Franklin)进一步解释这样的立场时说,他们注重的是有“好的人”,就是这些人要独立,不受各种势力的左右,对世界怀有好奇心,致力于寻求对世界的真正理解,而不是自己的名利,所以《经济学家》从来不去打造“明星记者”、“明星主笔”之类的光环,因为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哪一个人的,而是反映了辩论的过程,不是哪一个记者个人的观点,有整个《经济学家》的力量在背后支撑。” 对大部分同行来说,这个《经济学家》的力量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它不是在短时间内由某些精英竭力拼搏而获得的名声,而是经过漫长的年月不断长大的生命。 比自由更高的自由 在它的早期,如果有人认为这本杂志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甚至不会存活多久,估计会有很多人认同。在《经济学家》纪念创刊30周年的时候,它的发行量才大约3000多本,而这本杂志自己对当时的记录是:“1876年,发行量达到3690份,之后逐渐下降,直到1881年。” 早在1711年,当现代媒体的先驱约瑟夫·阿狄森(Joseph Addison)和理查德·斯蒂尔(Richard Steele)创办《旁观者》日报(The Spectator)的时候,那份读物的发行量最高时已经达到一万四千份,但《旁观者》日报却只维持了两年。如今在英国政界和思想界还很著名的《旁观者》周刊是在1828年创办的,而它的创建者是一直都没有多少名气的英国记者罗伯特·润特尔(Robert Stephen Rintoul)和他的那些更加不为公众所知的朋友们,这份刊物已经成为英语世界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刚好度过180年。 与《旁观者》这样重点关注本国事务的媒体不同,《经济学家》从一开始就是超越一时一地的视角。它的创立者威尔逊在最初介绍《经济学家》的使命时就明确指出:“我们严肃地相信,自由贸易、自由交流会比任何其他可见的动因都更加促进文明和道德在全世界的扩展。” 这个全世界当然包括威尔逊所在的国家,“如果我们在国内举目观看,”威尔逊在他那篇发刊词中继续写到,“我们看到的是愚昧、堕落、败坏、不信神,这些现象充斥的范围之广已经足以让任何一个文明国家丧失脸面了。”虽然身处被很多史书赞誉的工业革命的浪潮之中,《经济学家》创立者笔下的英国却可能更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在世界历史上更糟糕的社会。事后的历史表明,这份由英国人办的杂志并没有随着英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这样的眼界和使命感是《经济学家》不局限于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原因所在,威尔逊在1843年8月5日发表的声明值得在今天继续引述:“我们的眼光不仅仅在于议会中通过的各种法案的效力,甚至也不在于好善乐施者的努力,尽管值得称颂,我们关注的是如何治愈这个国家的大麻风病,我们主要关心的是民众状况的改善。” 1938年,在创刊差不多100年之后,《经济学家》的发行量终于达到一万册,其中,海外的读者占了一半。又过了32年,到了1970年,突破了10万,1992年,达到50万,同年收购专门报道美国国会动态的《点名》(Roll Call)日报,到2002年,《点名》取代《华盛顿邮报》成为国会山最受欢迎的出版物,而这显然也为《经济学家》进入更多美国政治人士的视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无论是国会山还是白宫,官员的办公桌上可以见到《点名》和《经济学家》,而不一定有别的刊物。 2005年,仅仅在1992年的13年后,《经济学家》的销量超过100万。第二年,专门观察媒体产业动向的英国杂志《推广》(Campaign)将年度世界最佳媒体的头衔颁给了《经济学家》,谷歌(Google)位列第二,评审团给出的理由是:“在数字媒体占统治地位的一年,《经济学家》却证明,富于洞见的时事评论加上敏锐的市场定位仍然能够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 这里所谓“敏锐的市场定位”就是指《经济学家》对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不断拓展。目前,《经济学家》大部分的读者来自英国本土之外,它在美国最受欢迎,那里的发行量占据这份周刊全球总发行量——2007年超过130万,前面提及的《旁观者》也在增长,但不足10万——的一半以上。 在《经济学家》的执行主编富兰克林看来,是英语以及英语文化所重视的自由价值于199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更为广泛的传播,推动着《经济学家》获得了全球的知名度,它在美国的流行正是因为美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这种文化和价值最重要的承载者,《经济学家》所要做的不过是利用包括互联网这样的新技术推广它对这种文化和价值的阐释。 而根据美国亚马逊公司(Amazon)旗下的Alexa网络浏览系统在2008年12月上旬的统计,《经济学家》网站的访问者有将近40%来自美国,其次是杂志总部所在的英国()、印度()、法国()、和中国()。这显示《经济学家》正在亚洲的新兴大国中找到一定数量的爱好者,虽然比例还小,但也许已经开始帮助这少部分印度和中国的公民在各自的国家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的时候增进对国际社会的理解。 除了《经济学家》的使命和立场,它对分析工具的运用也值得人们学习。经常阅读《经济学家》,你会发现,它十分重视跟踪各种有关趋势和民意的调查统计,而这常常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弥补记者编辑和其他撰稿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眼界缺陷,因为在这样巨大和纷繁的世界中,个人所接触的世界样本都是很有限的,往往以偏概全,这方面的资源包括以反映政治和社会民情著名的盖洛普调查(Gallup Poll)和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以反映商业活动效果特别是公布电视节目收视率闻名的尼尔森市场调查(Nielsen Ratings),还有各种组织的统计报告。 当然,《经济学家》毕竟也只是一家媒体,不足百人的采编团队远远不足以给读者解释清楚这世上的一切,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既然个人崇拜是危险的,由个人组成的团体也不足以让人去崇拜。如果《经济学家》有些像给人提供坐标系帮助人反观地球的卫星地图(Google Earth),那这个地图更加展示了地球只不过是宇宙的一角,人就更不是什么中心了。 而尽管《经济学家》在全球经济危机下继续成长,这并不等于它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比如,这个强大的品牌在2008年11月也加入裁员的行列,该集团北美分部的大约15个工作岗位被取消。 虽然如此,《经济学家》仍不失为那些试图理解世界真相的组织和个人效法的榜样,毕竟,这样的组织和个人多了,个人崇拜就会不像现在那么多,人们对经济危机的到来会比现在更有准备,经济危机本身也许就不会如此严重,人的眼界会开阔得多,人的追求也不会像经济危机和历史上的种种危机所表现的那么低,在这世上,文明和道德很可能比如今扩展的要宽广、深沉和真切的多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