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床边的小豆豆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

床边的小豆豆论文格式

我多么羡慕小豆豆啊!她有碰到了一个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校长,梦到了一个美丽,自由快乐的学校,碰到了永不放弃她的爱她的妈妈,才使他有了后来的成就。

小豆豆是一只可爱的小花猫。它长得虎头虎脑,叫起来奶声奶气的,可逗啦。

小小“音乐家”

“飞象!”

“跳马!”

我和爸爸正杀得起劲,忽然飘来清脆的琴声。

“咦,谁在弹琴?”我跑过去一看:嗬!是小豆豆。

你瞧它摇头晃脑的,在琴键上跳来蹦去,多神气啊!

豆豆看动画

《猫和老鼠》开始啦!

小豆豆伸了个徽腰,也津津有味地着了起来。

汤姆又一次被小老鼠,小豆豆不高兴了。

啪!怎么回事?电视怎么关上了?

噢!原来是小豆豆不小心踩着了遥控器。

血流在心里

爸爸是个热心肠的人。

一天,妈妈买了肉,小豆豆看见了,上去就咬。爸爸择了些肥的,用手托着喂它。可是,它吃得太急了,不小心给了爸爸一日。爸爸的手指流血了。

爸爸的血流在了我的心里。

今天,我刚把(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读完。

这本书是讲:作者上小学时的事。作者因淘气,曾一年级就被原学校退学。被原学校退学以后,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 “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感动,也成为了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在老师眼里,小豆豆是一个很难管教的孩子。小豆豆总是把学校书桌的盖子开了又关。在课堂上,她总是跑到窗边大叫自己的偶像“宣传艺人”直到最后被退学。但他来到巴学园以后,一个有很多大树和电车教室的学校;小豆豆在报名时,小林校长听了她4个多小时的话。巴学园的午餐很特别,学生们要带“海的味道”、“山的味道”的午餐。因为小林校长不想让学生们偏食。“海的味道”是指肉类,“山的味道”是指素。巴学园里有像高桥君一样永远长不高的小孩,也有像泰明一样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小孩,但是小林校长并没有嫌弃他们,反而对他们很好。

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生活中,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父母和老师的细心地呵护,能像小豆豆在“巴学园”里一样快乐地长大。

童年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想起那一件件惹人发笑的趣事,正如紫盈盈的葡萄一般挂满整个童年的梦乡。小豆豆的童年也是这样。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小豆豆是一个非常调皮,可爱的女孩子。当去巴学园的第一天,在电车上他硬是想要检票的大叔手里的车票,弄的大叔哭笑不得。而且他有许多许多的理想。本来是想做间谍,但是见到检票员后又想成为售票员。过了一会儿,又想做一个宣传艺人。每天总是站在窗口与路上的宣传艺人打招呼,请他们在学校的窗口表演。小豆豆如此顽皮,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小豆豆有这样一位理解她的母亲和了解孩子的小林宗作老师。

我十分羡慕小豆豆有这样一位通情达理的母亲。她的母亲并没有怪她因淘气而被退学了,而是默默无闻地帮小豆豆找新学校。而另一位让我羡慕得是了解孩子的小林宗作老师。因为他居然可以听小豆豆讲四个小时,而且没有打哈欠,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

我是多么向往小豆豆的这种生活啊!在电车里学习,在帐篷里睡觉,中午吃“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而再看我们学校里呢。许多学生很不文明,说话都带脏字。并且许多男生下课后都去打一些女生。真是和小豆豆的学校形成了天壤之别。

当然我也有小豆豆一样的与同学之间的友情。我有许多好朋友,只要一下课就在一起,我们整天朝夕相处,大家说我们姐妹。

虽然说巴学园在战争中被摧毁了,但他永远留在小豆豆的心中,也留在了我的心中。我相信巴学园和小豆豆也一定会留在你们的心中。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巴学园,俨然一个教育的理想园,正是因为这样一位理想的校长---小林宗作校长。他对幼儿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他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他尊重儿童,拥有着博大的人文情怀。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他会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在小林先生的眼里,孩子们就是自然的产物,他总是想尽办法来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保护他们小小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他不会阻止孩子们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他也不会要求孩子们刻意的去做什么事情,他总是努力的寻找一些可以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引导他们。他的教育观念我想应该是很多家长和同学们渴望的,所以大家都希望能有小豆豆那么幸运。现在很多的家长、老师对孩子都是“俯视”的,我想家长和老师,真正应该学习小林先生,学习他对孩子们的认真,鼓励孩子们从内心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树立孩子的自信,象小林校长那样,付出最无私的、最宽容的爱。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黑柳彻子的一部代表作,作品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让人无限向往的理想乐园,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理想校长,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当然,还有一个既淘气又可爱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一个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巴学园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它是个充满爱心和幻想的地方。小豆豆在这里学会了爱,生活和成长,学会了在生命的别离中得到感悟。最重要的是,她在这里珍藏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东西。这本书记叙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候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具体的记录了小豆豆周围的大人们的教育方法,表达了她对孩子心灵的理解。除此之外,对小豆豆这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的行为、想法的描写生动逼真,读来觉得非常有意思。作者通过这本书想要告诉大家的,是给了小豆豆还有她周围的伙伴们勇气和自信的友江学园校长小林的教育方法。这本书会让人们思考,周围的环境对孩子们来说有多么重要,会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我非常羡慕小豆豆,因为她有一个为他人着想的校长。我喜欢这个不起眼的小老头,喜欢他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每个人出世的时候,都有优秀的品质。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凭着小林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他把巴学园打造成了一个孩子们理想的乐园,他让不爱读书的孩子爱读书。我多么希望拥有小林校长这样一位老师啊!多们希望有巴学园这样一个“非同凡响”的学校啊!

我羡慕小豆豆还因为她有一位善解人意的老师————小林先生。现在有些孩子的负担很重,一天到晚就是补课补课,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因为父母和老师只注重孩子的成绩,根本没有想过他们自己的感受。要是他们也拥有像小林先生和彻子母亲这样的老师和家长多好啊!

反思我们的教育,成人总习惯于替孩子安排、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都套用到孩子脖子上,可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经验对孩子是不是真的有用,即使有用,那又有多大的用?孩子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否应该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虽然巴学园是几十年前出现在日本的学校,但是小林校长那种尊重、爱护学生,民主、平等、人性化的教育思想,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首先,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要从学生的角度教育学生。教书是为了教人,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人。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老师说的东西孩子必须要听。但是老师指出的问题,有时候孩子并不能理解,他会觉得委屈,会觉得不能理解。而我们所要做的除了告诉他错了之外,还应该告诉他做在什么地方,应该怎么做。更甚可以告诉他,其实这件事本身没有做,只是做这件事是有前提的,放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做是对的,可能换个时间换个地点或者换个对象又是错的,不能一并打死。

试看《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粉笔》:巴学园的小学生,从来不会在别人家的围墙上或者马路上乱写乱画,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尽情地涂过写过了。上音乐课时,孩子们可以选择各种自己喜欢的姿势坐在礼堂的地板上先听节奏画音符,在多余的时间可以随意画飞机什么的,不过在地板上画上了音符之后,再要把它们清理掉可就不容易了,先要用黑板擦把粉笔擦掉,然后大家再齐心协力用拖把或者抹布把地板擦干净。把整个礼堂的地板全部弄干净,可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这个缘故,巴学园的学生都知道了如果乱涂乱写或者写一些恶作剧的东西,要把它们收拾干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除了礼堂的地板,孩子们不在任何地方乱写乱画。《粉笔》中小林宗作以引导为主,辅以学习五线谱,寓苦燥的学习于快乐之中,无形中教育了孩子怎么做是对,为什么是对的,如何做会更好更棒,一举三得从孩子的角度去教育了孩子,以教人为先,并在其中传授知识,多好的育人之法啊!

朋友借了我一本书,名字叫《窗边的小豆豆》。看过之后,我立刻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这本书记叙了作者上学时的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而被退学后,来到了巴学园。在小林先生的爱护和引导下,那个不安分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有礼貌的好孩子。总之,在巴学园,她改变了自己的一生。

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如:健康树皮讲述天真的小豆豆相信卖“咬一咬就知道自己是否健康的树皮”的大哥哥,买了一块树皮,并执意让所有的同学与亲人都咬一遍,了解大家都很健康。小林先生心知肚明:这种树皮谁药都不会觉得苦,但他没有对高兴的小豆豆说出这个“秘密”,而是应和着小豆豆 ,自己心里也非常愉快。并且,他看到小豆豆如此善良,心里还觉得很欣慰呢!

想必大家也觉得忽然间明白了许多吧!小林先生并不打破一个孩子快乐的想法,尽管,令他快乐的事是不切实际的;小林先生还非常注意学生的一点点小事,孩子们的一点进步都会令他十分欣慰。

小林先生把孩子们的性格钻研得十分透彻,不破坏他们美好的理想,而且使用各种方法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棒”、“自己是对的”。小林先生在教育上煞费苦心,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明天更加美好!可是,社会上还有许多人对他,对巴学园有着误解,可是小林先生却并不在意,全心投入到教育上……这在后来,世界上,恐怕是空前绝后,没有第二个人了吧!

小林先生,令我们敬佩,他冷静,善解人意。曾经那个天真作者,使我们发笑,感到她的可爱。

这本书,还是由你自己去好好读读吧!

我望着徐老师远去的背影,不禁流下了眼泪?最后,地球天然能源真的被消耗殆尽,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得不用极具破坏性的化学品来替代天然的能源物质。春风徐徐地吹着为我们送来了盼望以久的呼拉圈比赛。晚上,妈妈习惯性地为我洗好一个大苹果,正要削皮,我说:“妈妈,今天是您生日,您请坐,我来削苹果;

《窗边的小豆豆》是作者——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关于自己童年校园生活的一段纪实,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小豆豆是她儿时的昵称,而之所以用“窗边的”作为定语,黑柳彻子在书的后记中这样解释道:“窗边”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感觉。当时我总是站在窗边等待着宣传艺人路过。而在第一所学校中,实际上,我隐隐约约地总是有一种被排斥感。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指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这本书使我理解到小林先生的用心良苦,就拿作者来说吧,小林先生不停地对作者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这句话一直鼓舞着作者,一直支持着作者。如果作者不进巴学园,不碰见小林校长的话,无论作者做任何事,都会被说成坏孩子,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不好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才能让老师说自己好。我觉得小林老师非常了解、明白一个小孩的心理,他会帮孩子改掉自卑心,例如:游泳的时候,小林老师让孩子们光着身子一起在游泳池里游。在开运动会时小林老师为了高桥君精心设计的比赛项目,让他可以取得好成绩......

读了这本书后我想,要是现在也有像巴学园那样的学校该多好呀!一到学校,就能和自己想要的同学坐,上课的课程也能随着我们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学校里有一个像小林宗师那样的一位校长。

看完了这本书感慨挺多,正如书中小林老师常说:“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处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虽然我们不可能使小林老师那样如些彻底地去开发学生的天性,但是我们可以在力所能及地范围内去呵护学生的天性,尽可能让他们的童年变得多姿多彩一点。

在假期里我又重新阅读了一次窗边的小豆豆,觉得十分亲切,或许是因为本身也有小豆豆这样的经历吧!

小豆豆是一个调皮又善良的小女孩,在一年级就被退学。后来遇见了巴学园,这个独特的学校;还遇见了小林宗作,这位独特的校长。而在巴学园中,小豆豆结识了许多朋友,并且逐渐成了一个听话的好女孩。

在生活中,我们也不是这样吗?六、七岁时很调皮,但在老师与家长的引导下,在一天天长大时,变得懂事成熟。

书中很多故事让我想起了往事:“海的味道,山的味道”想起了在学校与同学共进午餐;“韵律操”想起了第一次做广播体操;“成绩单”想起了因为成绩而一次次跌倒又努力站起来;“温泉旅行”想起了春游;“高桥君”想起了好朋友们……

经历过这些的人们大都有一种“小豆豆”情怀。不会忘却,不会让它沉淀在记忆的心海中。这些在美好、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积攒下来的美丽记忆,可能会在生命之火燃尽的前一刻,如夏日的晚霞铺天盖地涌来,充斥在脑海中。

小豆豆为什么如此让人喜爱?因为人们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找到了那一段一生都无法再体味的纯真年华。

童年,一段让人浮想联翩又记忆犹新的时光。高尔基的童年是黑暗而悲惨的,因为他那恶毒的舅舅和残暴的祖父。而小豆豆的童年是快乐又美好的,因为有爱她的父母与同样爱护她的小林先生。

我想我们都是“小豆豆”。

们眼中,一定是无可救药的吧。但是,长大后,她却成为了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她就是黑柳彻子。在她的记忆中,是巴学园,改变了她的一生。

然而,巴学园对她来说,真有那么神奇吗?

这里的教室,是用电车做的,而且每个班只有10人,上课的形式也是与众不同。老师一般采用自习形式,把所有科目的重点内容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们挑自己喜欢的科目先学习。

这本书中,黑柳彻子的小名——小豆豆让人感到格外亲切。这本书是由小豆豆生活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连接而成的。看完这本书后,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放回原处》。主要讲了小豆豆从小到大有这样一个坏习惯:上完厕所后,总是喜欢往下看一看。就因为这个习惯,好几顶麦秆草帽,百色蕾丝帽都成了牺牲品。这一次,小豆豆上完厕所往下看时,口袋里的钱包掉了下去,里面虽然没有一分钱,但是这可是她的宝贝啊。小豆豆并不像其他女孩子一样,没有哭,也没有放弃,而是用长舀子把厕所掏口里的杂物掏出,再在杂物堆中,仔细寻找钱包。校长路过了解情况后,也并没有批评或帮助她,只是给予了她一份信任,只是让她弄完以后把所有东西放回原处就可以了。

这里的校长,就是小林宗作先生。他并没有把小豆豆当作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是把她当作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他给了小豆豆足够的信心,让她自己去承担事情的结果,让她自己去感受!所以后来,小豆豆没有了上完厕所后往下面看一看的坏习惯,还让小豆豆感觉到劳动是快乐的,校长先生还真是花费了一番苦心啊,这使我更佩服他了。

在生活中,我常向家长嚷嚷着:为什么小时候你们不逼着我去学跳舞,学乐器呢?那是因为想给你一个快乐的童年。他们振振有词地说。现在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才上幼儿园,就要上兴趣班了。别说小学,初中了。而我的父母大人呢,不紧不慢,从不着急着帮我张罗。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去告诉他们:我想去读英语兴趣班。到了这个份上,他们依然是不紧不慢地说:可以,只要你去找,我们负责出钱。后来,我才体谅到了他们的苦心:原来,他们怕我在原来作业多的基础上再去上兴趣班会被累坏。他们也像小林宗作先生一样,体谅孩子,对孩子充满爱。

每一个读过《窗边的小豆豆的人》都知道书封面上巴学园三个字下面有一排小字吧: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希望有更多的人们来读这本书,无论你是什么身份的人,看了这本书,都会在一次心灵的洗涤中得到启迪。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小时候就曾经看过<<窗边的小豆豆 >>,那个让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有着独特教育模式的巴学园一度让我神往之极.今天,当我以一名小学教育专业大一学生的身份 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了以往所没有的想法和体会. 在日本,窗边族,指的是那些被人们冷落了的孩子。他们不是有生理缺陷,就是有心理上的或者性格上的缺陷。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的地位上的感觉。作者黑柳彻子在第一所学校中,想必一定也隐隐约约地有一种被排斥感.所以才会拟这样一个书名.其实在我们看来,像豆豆这样的女孩子,根本没有什么缺陷,就因为她太好奇、太好动、太富于幻想罢了。看见燕子在筑巢,她会和燕子说话;看见化装广告推销员在吹奏音乐,她会邀请他上来演奏,她忘记了这是在学校,是在教室,她还有很多让老师头痛的事,所以,她才上一年级,就被第一个学校开除了。 学习了小学生心理学,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学校是把儿童从家庭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的过渡机构,它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成员.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设施,学生所接触的老师以及学生的同年龄团体等构成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同年龄团体尤为重要.小豆豆幸运的来到了巴学园,也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洗足池水虽然浅,却能打动伟人心"这样的校歌,只有几十名学生,几个电车教室的巴学园,其崇尚自然教育、还孩子自由天性的的教育理念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学园的上课方式。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 在已经习惯了背着小手、中规中矩的中国小学生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是真实的。在小林校长看来,这种看来“乱糟糟”的上课方法却很管用: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还有巴学园的音乐课,"能使人体的固有组织更为精巧,同时又能培养心灵节奏"的旋律教育法,它让孩子们用心灵去听,去感知音乐,而不只是死板板的教育,唤起孩子们的感知能力……巴学园还在暑假期间组织像温泉旅行这样的各种集体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相处,彼此熟悉,高度的凝聚力使孩子们之间心理相容,朝气蓬勃。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个性及各项能力的发展。从黑柳彻子的后记中我们发现巴学园的小学生们最后都有着一个不错的归宿,这些都是巴学园成功的有力佐证。“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宗作老师如是说,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学习者,关爱孩子们,探索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将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 。

需要帮你做吗

窗边的小豆豆研究论文

我多么羡慕小豆豆啊!她有碰到了一个细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校长,梦到了一个美丽,自由快乐的学校,碰到了永不放弃她的爱她的妈妈,才使他有了后来的成就。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在暑假里,我仔细地读了学校发的这本名为《窗边的小豆豆》的书,在一个个充满童趣与教育智慧的小故事中,我仿佛和小豆豆一起经历着快乐与悲伤,和小豆豆一起感受着小林校长的教育智慧成长。感谢学校领导提供给我的精神食粮,让我的假日收获颇丰。读了这本书的人都知道,《窗边的小豆豆》作者是亚洲唯一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日本人黑柳彻子。她根据自己真实故事写的这本书,成为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拥有数千万读者。我们一起来回顾书中写道的一些内容:小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了,一个全新的学校“巴学园”接受了她。“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巴学园”的教室: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巴学园”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巴学园”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偏食,所以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巴学园”的教育方法:自己从喜欢的课程开始学起。“巴学园”的运动会:能够自己策划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那个在一般人眼中是残疾人的叫高桥君的孩子,成了巴学园的骄傲,成了孩子们羡慕的对象。“巴学园”的活动: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巴学园”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多么令人羡慕。小豆豆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或许,有许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异想天开,它对爱心、耐心、想象力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巴学园的上课方式非常特别。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在已经习惯了背着小手、中规中矩的中国小学生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是真实的。在小林校长看来,这种看来“乱糟糟”的上课方法却很管用。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你的爱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想所有看完这本书的孩子,应该没有一个不羡慕小豆豆的吧,很多成年人也一样,长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终生难忘的快乐。可惜,这种快乐在大人的呵斥声中变得太短暂。在这本书中,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他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事实上,无拘无束成长的小豆豆长大以后就非常成功,被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而她自己也表示:在巴学园的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说过:不要把孩子放在与成人对立的强制的轨道,成人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做到真正从儿童出发,倡导儿童本位。他问了一个沉重的问题:“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像一个孩子?” “作为成年人、作为父亲、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成人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需要什么。成人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成人所控制,是孩子的悲哀。”当然小林校长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走正确的道路的方法我们是不能随便套用的,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一个老师如果这样干,我想一定会被开除的。但是表面的东西不一定要学,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学。这本书表达了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的认可。读了这本书,增添了我对教育的信心,我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推行民主管理的模式,想方设法开展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这些思想与书中推崇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尽管我的一些做法并不为人知,有的做法也没有被完全认可,但我相信时间会证明,给学生以他们所需要的爱与教育,学生是会铭记的和受益的。我们知道: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才会愿意接受她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说:“亲其师信其道”,做为老师,又何必板着面孔,让学生一见就生畏惧呢?做老师,童真一点又如何,像个孩子一样,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同他们一道感受成长的快乐,一同对事物充满好奇、充满热情,一同在追索中前进!就让自己的生命因为点燃了孩子们的未来而精彩吧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这本名为《窗边的小豆豆》的书,作者是亚洲唯一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日本人黑柳彻子。她根据自己真实故事写的这本书,成为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33种文字在全球发行,拥有数千万读者。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关键在于,你的爱是孩子们需要的吗?你的爱是不是扼杀了孩子们的童真?《窗边的小豆豆》能够引起无数人共鸣,在儿童教育的方式上,给成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我们有这样的学校吗?” 小豆豆在一年级因为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一个叫作“巴学园”的小学。因为小林校长的爱护与引导,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校长听完,只是轻轻地哦了一声就走开了。小豆豆爱钻篱笆,衣服总是弄得破破烂烂的,校长很了解孩子的乐趣,为了让他们毫无顾忌地玩耍,他请家长们给孩子穿上最破烂的衣服到学校里来……巴学园的上课方式非常特别。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在已经习惯了背着小手、中规中矩的中国小学生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是真实的。在小林校长看来,这种看来“乱糟糟”的上课方法却很管用。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我想所有看完这本书的孩子,应该没有一个不羡慕小豆豆的吧,很多成年人也一样,长大后回首看似荒唐的童年往事,恰恰是终生难忘的快乐。可惜,这种快乐在大人的呵斥声中变得太短暂。在这本书中,小林校长说,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他还说:“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事实上,无拘无束成长的小豆豆长大以后就非常成功,被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而她自己也表示:在巴学园的这段时光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书中的小豆豆,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真诚的爱护。她在被别的学校退学后,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最后,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 书上写道:“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探出来,专注地听着……”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秋生说过:不要把孩子放在与成人对立的强制的轨道,成人要尊重孩子、了解孩子、解放孩子,做到真正从儿童出发,倡导儿童本位。他问了一个沉重的问题:“怎样让我们的孩子,更像一个孩子?” “作为成年人、作为父亲、作为老师、作为校长,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成人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需要什么。成人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成人所控制,是孩子的悲哀。”当然小林校长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走正确的道路的方法不能随便套用,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一个老师如果这样干我线一定会被开除的。但是表面的东西不一定要学,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学。这本书表达了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对孩子的尊重、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的认可。”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天然的就是绿色的,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假期,我再次读了那本让我震撼的书——《窗边的小豆豆》。我很欣赏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读的过程中我惊讶得发现作者的老师小林宗作是如此有远见的爱心教育家,他的许多思想与现如今我们新课程中所倡导的是一致的,更谅讶于作者是我们亚洲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此书是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被评成了33种文字,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最谅讶于此书是1981年出版的,而如今是2004年一半多时间过去了,我才接触到,当然我也庆幸自己接触到它,虽然本书只是讲述作者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但是这里面要含着教书与教人极深的教学理念。一、教书首先是为了教人,从学生的角度教育人。教书是为了教人,不是为了教书而教人,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往往是学生犯了错误学习成绩下降,然后老师就帮学生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应该如何去纠正,又比例现在的学生上网吧打游戏的很多,学生被家长或老师发现之后,早就低下头,因为他们心里老早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游戏之所以称之为游戏,它的确有吸引学生的地方,即使教育之后,还是有学生屡犯不止,那么试问这个教育还是有效的教育吗?为什么这个教育无效了呢?试看《窗边的小豆豆》中的《粉笔》: 学园的小学生,从来不会在别人家的围墙上或者大路上乱写乱画,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已经尽情地涂过写过了。上音乐课时,孩子们将各种自己喜欢的姿势坐在礼堂的地板上先听节奏画音符,在多余的时间随意画飞机什么的,不过在地板上画上了音符之后,再要把它们清理掉可就不容易了,先要用黑板擦把粉笔擦掉,然后大家齐心协力用拖把或者抹布把地板擦干净。把整个礼堂的地板全部弄干净,可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为这个缘故,巴学园的学生都知道了如果乱涂乱写,或者写一些恶作剧的东西,要把它们收拾干净,非常不容易,所以除了礼堂的地板,孩子们不在任何地方乱写乱画。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孩子时都喜欢涂写,因为大人要骂在家里是不敢涂写的,所以就在公共场所的白墙上或者某个自己讨厌的朋友家墙上涂,在学校里也只敢在废纸上乱涂写,在课桌上甚至地面上乱涂写也要挨骂,老师没有正确引导学生,只是一味的压抑,概念里只有对与不对,纯粹为了教书而教书,《粉笔》中小林宗作却是以引导为线,辅以学习五线谱,寓苦燥的学习于快乐之中,无形中教育了孩子怎么做是对,为什么是对的,如何做会更好更棒,一举三得从孩子的角度去教育孩子,以教人为先,并在其中授知,多好的育人之法啊!回顾我们是如何教育学生不要上网的,苦燥乏味的陈述不要上网的理由,上网打游戏的害处……我们从自己的角度苦口婆心的进行所谓的教育,换来的是学生怎么也不理解不明白。二、教书教人中尊重学生,甚至配合学生。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应平等和谐、互相尊重,学生做错了事经教育似乎学生都会向老师道歉,那么老师会不会因为犯错而特地向学生道歉呢?我想做到恐怕不多,试看《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尾巴》,小林宗作先生因为一位老师在上进代论初步知识时随便问了高桥君:“有没有人还有尾巴呢?高桥君,你有没有呢?”因为,一般孩子身体上没有任何缺陷,即便老师问有没有尾巴,也一点不会在意,但高桥君是一个侏儒,先生在开运动会的时候,特意设计了适合高桥君的项目,让他取得所有的一等奖,总之,为了他们能够去掉自卑的心理,以及我比别的孩子劣等的想法,先生尽了他能做到的种种努力。后来女老师哭了:“确实是我做错了。我怎么向高桥君道歉才好呢?”偷听的小豆更深切地感受到校长先生的确是他们的好朋友。看到这里的时候总在想高桥君没有什么向校长告状之类的校长也仅仅是在听课里发现这个小小的错误而发火,女老师也为如何道歉才能弥补而想办法,校长特别配合高桥君设计了运动会,使他有机会站在领奖的台上,也许我们的教育是否在除了尊重学生之余,还要配合学生,设计些活动鼓动激励某些学生,尽可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三、教书教人之效————生敬师爱校教书教人之效最佳的见证是生对师长和学校的态度。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破学校》体现的更加明显。如,外校的小朋友齐声唱:“巴学园,破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破学校!”小豆豆心想“太过分了!”他们还朝巴学园门口跑过来大叫着:“破学校!哇——”一边一哄而散,小豆豆追出去了,但是没有赶上,她觉得不甘心,并且不知不觉地唱起歌:“巴学园,好学校!走进去一看,还是好学校!”紧接着是所有巴学园的孩子也齐唱着,那一天巴学园的“驱逐铃”比平时的任何一天响得都要晚。我想我们的学生能做到如此我们的教育也就是成功的教育了。小豆豆这种自觉的填歌词自觉的唱起来自觉地维护学校的行动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真是比任何礼物都要珍贵!其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都让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都应该去看看。真的,有些一句话就代表了一种思想,含义很深刻悠远,比如《“真是一个好孩子”》小林宗作先生看到小豆豆就会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小豆豆就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我是一个好孩子!”如果一个大人仔细地听这句话,就会发现,“真是”这个词中,含有非常大的意义:“虽然别人觉得你有好多地方不像是一个好孩子,但是,你‘真正’的性格并不坏,有好多好的地方,老师理解你。”正是这么一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如果没有先生的这句话我们很难想象今天的小豆豆即黑柳彻子是什么样子的。其中深感小林宗作先生师德地伟大!作为教师,我想我们一定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还有师德方面的,只有拥有高尚的品德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推荐这本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大段的教育理论,作者只是用平凡的笔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调皮、好动、充满好奇心的八岁小女孩豆豆,面临了人生带给她的第一次危机被迫转学。可转到新学校的巴学园中,却让小豆豆享受到了无私的爱,尝到了爱的真正滋味。巴学园的校长为了消除永远长不高的高乔君的自卑心理,专门为他设计并召开了一次特殊的运动会,次次取胜的高乔君终于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还为了让身有残疾的泰明正视自己的身体,让孩子们不穿泳衣游泳,并告诉他们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小豆豆就是在这种没有强迫,没有专横;只有关爱,只有尊重,只有信任的教育下快乐、健康地成长。她学会了学习,学会了专注,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爱。正是在巴学园的这段快乐时光,奠定了她辉煌的人生基础,她终于由一名被迫转学的孩子,成长为日本著名的女作家,成为第一位亚洲亲善大使,她就是黑柳彻子!掩卷沉思,愧疚之情涌上心头。过去,我曾认为“教育是美丽的诗篇”这话是乐观者心中的“乌托邦”,只有满怀爱心的人,只有倾注真爱的人,只有真正爱教育、爱孩子们的人,才能做得到。现在,从这本书中我慢慢打开了自己思想的包袱,拂去了心灵的尘埃,我发现自己对爱、对幸福又有了新的感悟。备课时,那一点突发的灵感常常让我兴奋不已;课堂上,孩子们渴望的眼神让我信心倍增;欣赏学生作品时,那清新稚嫩的文字让我眼前一亮、怦然心动;活动课上,学生们幽默的语言、个性的表演更让我大声叫好。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哼着小曲儿躺下时,我觉得如释重负;学生成绩不如意时,我心中也焦急万分。我这才明白,原来不是孩子们变了,而是我那双曾经能发现美的眼睛被蒙上了,我那颗曾经火热的心被冰封了。渐渐地,闲暇时,我不再在电脑前无休止地浏览那些娱乐新闻,我也不再听见QQ上那种嘀嘀的提示声,每周读书成了我生活的习惯。不再觉得教学工作是种极其烦琐的事,我学会了试着去爱,对工作的激情火花又一次被点燃。讲到这儿,陈大伟教授的讲座记忆犹新,“我们要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是啊,工作就需要付出,身体是累,但就看你如何面对:要善于给自己放飞心情,从中寻找快乐,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悲伤着他们的悲伤。既然抱怨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何不笑对人生呢?我很感谢这本书,是它又让我找回了自己,使我真切感受到学生依然是我梦想舞台上的主角!人的成长是需要过程的。只有从书中提炼一些精髓,才会使我们逐渐地明白其中的真理,才能感觉到来自现实生活对自我的教育。我想,“读百部教育专著”活动就是我人生的又一次成长!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小时候就曾经看过<<窗边的小豆豆 >>,那个让小豆豆可以做一切自己想做的事情,随心所欲地实践着她天真的脑袋里一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有着独特教育模式的巴学园一度让我神往之极.今天,当我以一名小学教育专业大一学生的身份 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了以往所没有的想法和体会. 在日本,窗边族,指的是那些被人们冷落了的孩子。他们不是有生理缺陷,就是有心理上的或者性格上的缺陷。这个词给人一种被排除在外围,而不是处于主体的地位上的感觉。作者黑柳彻子在第一所学校中,想必一定也隐隐约约地有一种被排斥感.所以才会拟这样一个书名.其实在我们看来,像豆豆这样的女孩子,根本没有什么缺陷,就因为她太好奇、太好动、太富于幻想罢了。看见燕子在筑巢,她会和燕子说话;看见化装广告推销员在吹奏音乐,她会邀请他上来演奏,她忘记了这是在学校,是在教室,她还有很多让老师头痛的事,所以,她才上一年级,就被第一个学校开除了。 学习了小学生心理学,我们都知道小学生心理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过程,一个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学校是把儿童从家庭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的过渡机构,它为社会培养符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成员.一所学校的校风,校园设施,学生所接触的老师以及学生的同年龄团体等构成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教师,同年龄团体尤为重要.小豆豆幸运的来到了巴学园,也为她以后的成功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洗足池水虽然浅,却能打动伟人心"这样的校歌,只有几十名学生,几个电车教室的巴学园,其崇尚自然教育、还孩子自由天性的的教育理念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学园的上课方式。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小学生们就从自己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先上语文课也行,先上算术课也行,都是可以的。所以,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在写作文,后面的位子上,喜欢物理的学生点起了酒精灯,把烧瓶烧得‘咕嘟咕嘟’冒泡,或者做着什么爆发实验。” 在已经习惯了背着小手、中规中矩的中国小学生看来,这一切似乎是“天方夜谭”,但这是真实的。在小林校长看来,这种看来“乱糟糟”的上课方法却很管用:随着小学生们年级的升高,老师就能逐渐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他感兴趣的方式,对问题的思考方法等。由此,老师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对于老师而言,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是最有效果的上课方法。 还有巴学园的音乐课,"能使人体的固有组织更为精巧,同时又能培养心灵节奏"的旋律教育法,它让孩子们用心灵去听,去感知音乐,而不只是死板板的教育,唤起孩子们的感知能力……巴学园还在暑假期间组织像温泉旅行这样的各种集体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通过相处,彼此熟悉,高度的凝聚力使孩子们之间心理相容,朝气蓬勃。良好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个性及各项能力的发展。从黑柳彻子的后记中我们发现巴学园的小学生们最后都有着一个不错的归宿,这些都是巴学园成功的有力佐证。“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宗作老师如是说,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名学习者,关爱孩子们,探索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将是我们的职责之所在 。

能够再一次读到黑柳彻子所著的《窗边的小豆豆》,对我来说,完全是一场偶然的相遇。 如果之前的阅读过程,我把它看作是一本有意思的儿童读物的话,那么现在,我倒是觉得,称它为一本内容丰富的教育著作,倒是显得更加的合适。 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起因是小学思想品德老师的推荐。那个时候,我的年龄其实和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差不多大,拥有着和她一样的好奇心,还有贪玩心理。心思尚处在稚嫩阶段的我,只是把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当作一本充满天真和童趣的故事集子。对于发生在小豆豆的事情,也仅仅是看作其它小朋友不一样的生活而已。 小小的我花费了几个小时,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倒是记住了其中不少好玩的事情,还有那种羡慕的感觉。其他带有哲理性的分析,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这一次的相遇,我再一次被文中小豆豆“奇妙的上学之旅”吸引。但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书中多次提到的,关于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介先生那种不同寻常的教育模式。 一、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搞特殊化 关于学校中的特殊化管理,其实国内的校园里依旧是存在的。尤其是学生之间,这种情况还是挺严重的。 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是学校老师的孩子,或者是领导的孩子,那他受到的关注程度肯定要比其它孩子多,多数孩子也更愿意接近他;另外,如果班里有身体发育不怎么完善的小朋友,那么潜移默化过程中,鲜少有孩子愿意去跟他成为朋友。 相反的,在巴学园中,完全不存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和地位。每一个孩子都被平等的对待,小林先生从不偏颇,也不搞特殊化,哪怕这些孩子中有自己的女儿在。 这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和方针,在小林先生创建巴学园时就体现的很清楚了。所谓“巴”,是用两个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组成的徽记——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形,只不过中间没有一黑一白两个圆形。 这个名字和徽记代表着小林先生的教育心愿: 希望每一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灵能够和谐发展。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着。他这样倡导,也一直尽力去这样做着。 关于这个问题,给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小林先生对待高桥君的方式了。 高桥君是小豆豆的同学,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身材很矮小。令人没想到的是,矮小的高桥君居然在小林先生设计的一次运动会中拿到了所有项目的冠军。往后的每一年都是如此。 其实不难看出,这场运动会是小林先生为高桥君“私人定制”的。他通过这种方式,间接的维护了高桥君那可幼小心灵的尊严,同时,其他小朋友也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懂得了“人各有所长”,明白了每一位小朋友都是一样的这个道理。 二、不搞“贴标签式”教育,注重小孩子个性的解放和发展 “贴标签”,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并且对这一教育方式“深恶痛绝”吧。其实,我也不例外。 最常见的,莫过于:根据调皮程度来区分好孩子和坏孩子;根据学习成绩来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当然,还有一个阴影一般的存在——别人家的孩子。不知道大家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呢,还是被“别人家的孩子”笼罩的呢?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个人是很不喜欢这种教育方式的。只可惜,绝大部分的老师和家长对这个方式甚是推崇,并期望以此达到一个激励孩子们的目的。很庆幸,在巴学园,小林先生从未使用过这种所谓的“好方法”。 小林先生始终认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性格,同样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有多重因素构成的综合个体,每一个孩子都不能只用“好”或者“坏”来简单的区分开。有了这样全然不同的独立个体,才能更好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他们就像一块块的拼图,保持着各自的棱角和形状,但能够帮助整体更好的形成。就拿书中“调皮捣蛋”的小豆豆来说吧。刚刚一年级的小豆豆,因为上课把桌盖掀得“啪啪”响(因为她对这个桌子的构成很好奇,觉得很好玩),影响到课堂秩序,被老师退学,而且还不止一次。这样的小豆豆,在老师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坏孩子”吧。 但在小林先生看来,小豆豆只是别其他孩子更加喜欢动,更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和特点,仅此而已。因此,老师和家长不应该进行限制。相反的,对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尊敬,才是最为重要的。 就像小豆豆(黑柳彻子)自己在书中写的那样: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学习,因材施教 兴趣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我想,国内的大部分孩子都遇到过吧。要么,是为了学习而放弃自己心心念念的兴趣爱好;要么,就是为了提高自己而被迫学习一门所谓的“兴趣”,并把它培养成“爱好”。 从小我就喜欢跳舞,喜欢那种跟着音乐翩翩舞动的感觉。因此我在外面报了兴趣班,还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只可惜,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家里人怕我每天练习,再加上学习压力(现在想想,小小年纪哪来的学习压力啊),怕我身体吃不消,说什么也不让我继续跳下去了。无奈,我只得被迫放弃舞蹈。 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遗憾。那种不想放弃,但是又不得不放弃的感觉,真的是即纠结,又痛苦啊! 我们再来看看巴学园。在小林先生的安排下,巴学园每天的课程都是从孩子们自己喜欢的课程开始学习的(相当于自习),各学各的,有不懂的可以举手向老师询问。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老师也不会硬性规定,只要在放学之前完成就好。 这样的教育模式,如果要是放在国内,基本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前几年国内的中学才开始推出“自学+老师指导+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但依旧不能完全抛弃旧有的教育模式和思维。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在如此特殊和充满个性化的方式下,孩子们能够很开心的开始自己一天的学习。同时,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老师逐渐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范围,继而因材施教。两者相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是在实践和运用中掌握知识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黑柳彻子记录下来了上面的这句话——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之一,同时也是他日常使用和贯彻得最普遍得一条理论了。 在学习韵律学和音符节拍时,小林先生会让每一个孩子做自己喜欢得动作,只要跟着节拍就好(为此,小林先生还自创了一套“韵律操”);学习自然知识时,小林先生则会组织孩子们去露营,但所有得任务都要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在老师进行教学得前提下)。 除此之外,小林先生还请当地的农民伯伯当“老师”,教孩子们插秧,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农业实践课。让孩子们实地体验了插秧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抽象了解上。 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动手实践和亲身体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了属于自己的东西,避免了国内常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记不住、易混淆、且过于抽象、没有实际依据和操作基础。 前不久在社会学课堂上,老师讲到人格形成的因素时,跟我们上了一堂“育儿课”。其中的“贴标签式”教育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说是感同身受。一瞬间,我联想到了自己,这也成为了我写下这篇文章的一个契机。 如果说,家长给予了孩子基础的教育,那老师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加强和提高。 先天形成的一切只占一个人总成长过程的三分,另外七分均是后天教育所得。 不同的孩子,从他出生时起,就有一种天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对这种特点加以引导和合理的固化、完善,并且因材施教。 以我自己和周围朋友们的成长经历来说,现在许多的孩子们,都被家人和老师“很好地保护着”,几乎时刻接受着来自大人们的监管。就像料理家中的盆栽一样,是绝对不会允许有旁支长出的。虽说这样是在促进孩子们的茁壮生长,但也消磨掉了孩子们本该拥有的个性和天性。孩子们逐渐变得成熟,有了那个年龄本不该有的严谨、规矩、甚至是机械式的反应,却少了一份本该拥有的天真和童心。 或许这样的成长方式和教育方式,在国内来说是正常,或者是社会所迫。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每个孩子都是所谓的好孩子,那不就和木偶人一样了嘛。 外表一丝不苟,内心却被压抑的情感所占据。 这样的教育方式,还有最终产生的无法预知的结果,我想,应该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老师之于学生,只能算作是一个领路人,事事点到为止即可。 不同的孩子,拥有他们不同的道路,老师万万不可以强制他们变成同一条道路上的人。小林先生的种种教育理念,哪怕是放置在现在,放置在国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国内的学校中,多几位像小林先生这样的老师,孩子们的教育,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窗边的小豆豆论文研究

假期里我又一次读了这本书,为了好好的读这本书,我特意到学府书店买了本正版书来读,在读每一章时,我都是用心在品味和思索着书中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和内涵,特别是这次的读书和以往每次的读书都不同,我在读书的时候竟然还有了一个忠实的小听众----我的儿子帅帅。 帅帅现在已经五岁了,可以说和书中小豆豆的年纪差不多大了,能够听懂书里写的每一个故事,所以我现在每天在读这本书时都是一边读一边在像给儿子讲故事,孩子每天都听得津津有味,并且每天都要问我,妈妈真的有像巴学园这样的电子学校吗,还告诉我说真的很羡慕小豆豆,她怎么能碰到了一个这样超级棒的小林宗作校长呢,为什么我们的幼儿园的园长不是巴学园里的那个校长呢,孩子的话给我了很多的启示,是啊,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林校长那样有耐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对幼儿教育有些独到的见解,教育出来的孩子也是会非常与众不同的。想想小林校长,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还有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子时,妈妈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想想小豆豆的人生,真的是太幸运了,我平时做为老师也好,妈妈也好,其实缺少的正是这样的耐心,有时陪孩子玩一会,我都会不耐烦,孩子和我说一会话,我也会不耐烦,其实我现在才觉得很对不起孩子。所以我想做为我们每个老师或是家长都应该好好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于是我把这本书介绍给老公看,老公拿走了书,当天晚上就告诉我,这本书写得太棒了,他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好书,打开书的第一章就特别的吸引人,一读就读进去了,而且读了一天,已经快读完了,每一章都让人有很多的感受和反思,自己也对儿子说,爸爸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以前有的时候其实是做的不对的,孩子有问题可以换一种教育方式,不要总是批评孩子,我和老公对这本书交流了好几天,看这本书也让我们的家庭话题变多了。 巴学园里的孩子,几乎都是一些有特殊问题的孩子,但这里的孩子在其它学校得不到的尊重和爱护,在这个学校都享受到了,而且校长会让每个孩子都在学校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在书中有一个得了侏儒症的孩子,校长为了他举办了学校的“小型运动会”,其实他根本无法跳过比自己高很多的木马,但是校长会在背后暗暗地帮他一把,使他得到了自信,原来我也可以做到。同时也在同学们面前赢得了喝彩。这些一件件的小事,虽然听起来很小,但其实不然,,正是这些生活中时时刻刻的小事,才培养了残疾孩子最需要的心理上的安慰———自尊和自信。这些小事将会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帮助,听说在后来这个男孩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他也有完美的婚姻还在一家公司担任了专门融洽同事们人际关系的职位,你看这就是人生,所以说我们这些做大人的,要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非常人性化的环境中,是多么的重要啊。书中就像这样例子,真的是太多了,我每读一章时,都会告诉儿子,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做啊,比如说我给他讲了“海里的东西,山里的东西”其实平时我儿子吃饭吃得不是太好,所以非常的瘦,于是讲到这里,当他听得很有兴致的时候,正好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了,于是我说,去看看咱们家今天的饭桌上,都哪些是海里的东西,哪些是山里的东西,然后,你再每种菜都吃下去,像小豆豆一样的听话,孩子会非常听话的跑到饭桌前,告诉我,妈妈妈妈这个是海里的东西,这个是山里的东西,我要吃这个,我要吃那个,结果这一顿饭下来,孩子吃得非常的高兴,我也觉得特别的满足。其实天下没有不好地孩子,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样的,只是某些孩子生性好动(比如小豆豆),我儿子也比较好动,而且好奇心特别的多,但他不像有一些孩子那样比较大咧咧,他的自尊心很强,不能受到一点的挫折,对于他比较善长的事情,他会表现得信心时足,而对于他从来没做的事情或是没把握的事情,他会表现得极度缺乏自信,要是再有别人说什么,他就会想要放弃,就像假期里,我送他去学习跳舞,因为他特别喜欢唱歌跳舞,而且只要电视里有唱歌跳舞的,他都会很有兴趣的学和模仿,我觉得他在这方面特别有天分,所以想要好好的培养他一下,但是什么东西只要真正的开始系统的学的时候,会比想象中要难得多,他在上了第一节课后,就会告诉我说,妈妈这个舞蹈我不想学了,因为我不会跳她们那些动作,我学不会,我也不会压腿什么的,我想孩子可以看到别的孩子会,而他是第一次来上课却学不会,有些难过了,于是我开始鼓励他,我说宝宝,每有哪个人天生下来什么都会的,你喜欢跳舞吗,他说喜欢,那喜欢就要去学习,你刚开始说话写字时也是从什么都不会开始的,但是现在不也是一点点的都会了吗,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样吧,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比别的人多下功夫,每天回家来,妈妈帮你练习,我们只要多加练习,你一定会越来发越好的,他听后很高兴的同意了。书中写到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是说了一句"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看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这些平常学儿童心里学的老师们或是教育专家们,都不会说的,因为这件事,在我们平常人的眼里看它是不正常的,而小林校长不这样认为,他会细心呵护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个生理有缺陷的孩子。 因为小林先生认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也有来自成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尽早期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精心呵护,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小林校长热爱大自然,他希望孩子们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性格。所以他能静静地倾听“小豆豆”四个小时的说话,给小豆豆充分的表达时间;他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设计运动会的比赛项目,来激发一个残疾孩子的自信。正是在他的这种教育理念中,小豆豆逐渐的发生了变化。读完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地方之一是校长先生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胆魄,克服对“鬼怪”的恐惧心理而进行的“试胆量”的活动。他让孩子们自愿报名扮演妖怪晚上埋伏在墓地里,剩下的孩子通过猜拳分组到墓地转上一圈,再回到学校,如果害怕了,中途回来也没有关系。所以一切都是在自愿自主的状态下展开的,没有勉强,没有无奈,个个兴奋激昂;由于妖怪是平时熟悉的同学扮演的,少了一份恐惧感,许多孩子带来捉蝴蝶的网、绳子纷纷摩拳檫掌要抓住、绑住“妖怪”,孩子们的心里由原先的害怕鬼怪转变成要主动抓住妖怪,装成“妖怪”的孩子,蹲在墓地等着大家,虽然渐渐害怕起来,最后有的哭了,有的吓得跑回家,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并没有看到真的鬼怪,从中明白了鬼怪其实并不存在,没扮“妖怪”的孩子看到他们的狼狈样,知道了妖怪自己也在害怕,没什么好怕的,从此巴学园的小学生们就不再害怕鬼怪了。我深深地反省:不能让成人一些固步自封的危险意识束缚孩子们的手脚和意识,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形成胆怯的性格,酿成爱孩子反而害孩子的恶果。我们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除了教会孩子识别危险外,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如何从容应对危险,保护好自己。“巴学园”的活动: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巴学园”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多么令人羡慕。想想我们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得这样快乐吗,这是发生在日本多年前的故事,看看那时的日本的教育方式,已经是这样的超前了,而现在日本的教育方式一定会更好,那我们中国的教育方式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些呢?什么时候能让孩子在“学校”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呢。或许,有许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异想天开,它对爱心、耐心、想象力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所以从读完这本书后,我要让我的课堂变得孩子们的课堂,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上来上每一节课,要让孩子们觉得每一节音乐课都是新鲜和快乐的。 最后我想以小林先生的教育方针作结尾:“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生的时候,都具有着良好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让我们做“优良品质”的发掘者、推动者,让孩子们的心灵能自由飞翔,无所畏惧。我会把这一段话牢牢的记在心里,用这一段话来实现我的教育理想和目标。

能够再一次读到黑柳彻子所著的《窗边的小豆豆》,对我来说,完全是一场偶然的相遇。 如果之前的阅读过程,我把它看作是一本有意思的儿童读物的话,那么现在,我倒是觉得,称它为一本内容丰富的教育著作,倒是显得更加的合适。 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书,起因是小学思想品德老师的推荐。那个时候,我的年龄其实和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差不多大,拥有着和她一样的好奇心,还有贪玩心理。心思尚处在稚嫩阶段的我,只是把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当作一本充满天真和童趣的故事集子。对于发生在小豆豆的事情,也仅仅是看作其它小朋友不一样的生活而已。 小小的我花费了几个小时,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倒是记住了其中不少好玩的事情,还有那种羡慕的感觉。其他带有哲理性的分析,如同过眼云烟一般,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 这一次的相遇,我再一次被文中小豆豆“奇妙的上学之旅”吸引。但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书中多次提到的,关于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介先生那种不同寻常的教育模式。 一、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搞特殊化 关于学校中的特殊化管理,其实国内的校园里依旧是存在的。尤其是学生之间,这种情况还是挺严重的。 比如说,有一个孩子是学校老师的孩子,或者是领导的孩子,那他受到的关注程度肯定要比其它孩子多,多数孩子也更愿意接近他;另外,如果班里有身体发育不怎么完善的小朋友,那么潜移默化过程中,鲜少有孩子愿意去跟他成为朋友。 相反的,在巴学园中,完全不存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和地位。每一个孩子都被平等的对待,小林先生从不偏颇,也不搞特殊化,哪怕这些孩子中有自己的女儿在。 这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和方针,在小林先生创建巴学园时就体现的很清楚了。所谓“巴”,是用两个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组成的徽记——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八卦形,只不过中间没有一黑一白两个圆形。 这个名字和徽记代表着小林先生的教育心愿: 希望每一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灵能够和谐发展。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存在着。他这样倡导,也一直尽力去这样做着。 关于这个问题,给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小林先生对待高桥君的方式了。 高桥君是小豆豆的同学,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身材很矮小。令人没想到的是,矮小的高桥君居然在小林先生设计的一次运动会中拿到了所有项目的冠军。往后的每一年都是如此。 其实不难看出,这场运动会是小林先生为高桥君“私人定制”的。他通过这种方式,间接的维护了高桥君那可幼小心灵的尊严,同时,其他小朋友也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方式,懂得了“人各有所长”,明白了每一位小朋友都是一样的这个道理。 二、不搞“贴标签式”教育,注重小孩子个性的解放和发展 “贴标签”,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并且对这一教育方式“深恶痛绝”吧。其实,我也不例外。 最常见的,莫过于:根据调皮程度来区分好孩子和坏孩子;根据学习成绩来区分好学生和坏学生;当然,还有一个阴影一般的存在——别人家的孩子。不知道大家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呢,还是被“别人家的孩子”笼罩的呢? 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出发,我个人是很不喜欢这种教育方式的。只可惜,绝大部分的老师和家长对这个方式甚是推崇,并期望以此达到一个激励孩子们的目的。很庆幸,在巴学园,小林先生从未使用过这种所谓的“好方法”。 小林先生始终认为,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们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性格,同样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和缺点。 正因为如此,作为一个有多重因素构成的综合个体,每一个孩子都不能只用“好”或者“坏”来简单的区分开。有了这样全然不同的独立个体,才能更好的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他们就像一块块的拼图,保持着各自的棱角和形状,但能够帮助整体更好的形成。就拿书中“调皮捣蛋”的小豆豆来说吧。刚刚一年级的小豆豆,因为上课把桌盖掀得“啪啪”响(因为她对这个桌子的构成很好奇,觉得很好玩),影响到课堂秩序,被老师退学,而且还不止一次。这样的小豆豆,在老师的眼里,无疑是一个“坏孩子”吧。 但在小林先生看来,小豆豆只是别其他孩子更加喜欢动,更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和特点,仅此而已。因此,老师和家长不应该进行限制。相反的,对她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尊敬,才是最为重要的。 就像小豆豆(黑柳彻子)自己在书中写的那样: 三、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学习,因材施教 兴趣爱好和学习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我想,国内的大部分孩子都遇到过吧。要么,是为了学习而放弃自己心心念念的兴趣爱好;要么,就是为了提高自己而被迫学习一门所谓的“兴趣”,并把它培养成“爱好”。 从小我就喜欢跳舞,喜欢那种跟着音乐翩翩舞动的感觉。因此我在外面报了兴趣班,还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只可惜,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家里人怕我每天练习,再加上学习压力(现在想想,小小年纪哪来的学习压力啊),怕我身体吃不消,说什么也不让我继续跳下去了。无奈,我只得被迫放弃舞蹈。 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很遗憾。那种不想放弃,但是又不得不放弃的感觉,真的是即纠结,又痛苦啊! 我们再来看看巴学园。在小林先生的安排下,巴学园每天的课程都是从孩子们自己喜欢的课程开始学习的(相当于自习),各学各的,有不懂的可以举手向老师询问。对于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老师也不会硬性规定,只要在放学之前完成就好。 这样的教育模式,如果要是放在国内,基本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前几年国内的中学才开始推出“自学+老师指导+课后练习”的教学模式,但依旧不能完全抛弃旧有的教育模式和思维。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 在如此特殊和充满个性化的方式下,孩子们能够很开心的开始自己一天的学习。同时,随着孩子们年级的升高,老师逐渐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范围,继而因材施教。两者相结合,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四、不主张死记硬背,而是在实践和运用中掌握知识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黑柳彻子记录下来了上面的这句话——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之一,同时也是他日常使用和贯彻得最普遍得一条理论了。 在学习韵律学和音符节拍时,小林先生会让每一个孩子做自己喜欢得动作,只要跟着节拍就好(为此,小林先生还自创了一套“韵律操”);学习自然知识时,小林先生则会组织孩子们去露营,但所有得任务都要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在老师进行教学得前提下)。 除此之外,小林先生还请当地的农民伯伯当“老师”,教孩子们插秧,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农业实践课。让孩子们实地体验了插秧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抽象了解上。 这样一来,孩子们在动手实践和亲身体会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了属于自己的东西,避免了国内常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记不住、易混淆、且过于抽象、没有实际依据和操作基础。 前不久在社会学课堂上,老师讲到人格形成的因素时,跟我们上了一堂“育儿课”。其中的“贴标签式”教育对人格形成的影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说是感同身受。一瞬间,我联想到了自己,这也成为了我写下这篇文章的一个契机。 如果说,家长给予了孩子基础的教育,那老师的教育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加强和提高。 先天形成的一切只占一个人总成长过程的三分,另外七分均是后天教育所得。 不同的孩子,从他出生时起,就有一种天生的性格特点。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对这种特点加以引导和合理的固化、完善,并且因材施教。 以我自己和周围朋友们的成长经历来说,现在许多的孩子们,都被家人和老师“很好地保护着”,几乎时刻接受着来自大人们的监管。就像料理家中的盆栽一样,是绝对不会允许有旁支长出的。虽说这样是在促进孩子们的茁壮生长,但也消磨掉了孩子们本该拥有的个性和天性。孩子们逐渐变得成熟,有了那个年龄本不该有的严谨、规矩、甚至是机械式的反应,却少了一份本该拥有的天真和童心。 或许这样的成长方式和教育方式,在国内来说是正常,或者是社会所迫。换个角度想想,如果每个孩子都是所谓的好孩子,那不就和木偶人一样了嘛。 外表一丝不苟,内心却被压抑的情感所占据。 这样的教育方式,还有最终产生的无法预知的结果,我想,应该不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老师之于学生,只能算作是一个领路人,事事点到为止即可。 不同的孩子,拥有他们不同的道路,老师万万不可以强制他们变成同一条道路上的人。小林先生的种种教育理念,哪怕是放置在现在,放置在国内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值得学习的。 试想一下,如果现在国内的学校中,多几位像小林先生这样的老师,孩子们的教育,又会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三、读感结合有侧重:指导学生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做到二不二要。四、联系实际谈感受:指导学生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关键词]:读后感;感点;实际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写有新意、有感情、有见解、有体验的读后感呢?�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 “读后感”的“感”是从读中产生的。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能感得深刻。如果有必要的话,在读文章前我们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作者等。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以《小音乐家扬科》为例,一是初读感知,理清层次,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建立起对课文的初步总体印象。初读《小音乐家扬科》我们知道文章记叙了具有音乐才能的波兰穷孩子扬科为了看看、摸摸地主仆人的小提琴而惨遭毒打,含冤死去的事。二是细读深思,抓重点,引导学生评词析句,细读深思,体会用词的生动、准确。细细品读文章,可先让学生找出一些能反映扬科热爱音乐的重点词句,再细细体会语言的形象生动,故事的扣人心弦之处。三是研读体悟,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用心去感悟生活、研读文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们进一步明白了夺去小音乐家扬科生命的罪魁祸首是人吃人,人剥削人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穷人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只能被埋没,甚至遭到被迫害至死的悲惨命运,使学生感悟到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如此幸福。我们只有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地“读”,才能领会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具备了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什么叫“感点”呢?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切不可面面俱到。例如《三顾茅庐》这篇文章,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作为感点:一是张飞对诸葛亮粗鲁无礼,张飞很莽撞。二是写刘备的语句和写张飞的语句对应起来可以看出刘备态度很谦恭。三是从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统一国家大业,从中体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我们可发现第三个感点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也就是反复读这个故事后感受最深的一点,那么我们就选第三个作为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 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我们说,“读”是“感”的前提和引子,“感”是“读”的结果和目的。读后感中少不了对原文的“叙”述,但它不像记叙文中的“叙”那样具体、形象、生动,读后感中的“叙”要做到简明。小学生写读后感常犯的毛病是复述原文,没有做到简明扼要。有的只“感”不“读”,离开原文意思漫无边际地胡编乱写,说道理时空发议论,而缺乏身边的实例。写读后感可以说经验,也可以谈教训。大多出色的读后感,总是受原文内容或情感触发,从而引起对生活、学习、思想等实际问题的思考。读后感,是有“读”有“感”,“读”、“感”结合的。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无论用哪种方法写,必须叫学生做到二不要;不抄录课文:要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 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以《时光老人的礼物》为例,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孩子们对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很珍爱,表现在哪里?你觉得应该珍惜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吗?平时你有哪些珍惜时间的事例或不珍惜时间的做法呢?以后你会怎样对待时光老人送的礼物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学生就把文章内容、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能写出真情实感,倾吐真实心声。而在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时,不要就事论事,要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己到人,从正面到反面,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都应允许他们大胆自由地写,如果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与作者的切身体会结合起来写,那么他们的读后感一定更真切,更有感染力。 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 “ 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如何写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结尾 jiéwěi [ending;winding-up stage]∶结束的部分 修改一首歌曲的结尾部分 [terminate]∶结束 那些完全以一个含糊的元音结尾的词 在作文中应如何结尾 议论文结尾的方法,常用的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概括总结,收束全文。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要准确无误,文字简洁。 (二)深化主题。在收尾时,对题目或开头说的话加以发挥或强调,使文章一脉相承,结构紧凑,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提出建议,满怀期待。结尾时表示感召或期待,要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四)引用名言,强化主题。在结尾中引用名言或诗句,以加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五)借意抒情 最精彩的结尾应该是:意未尽,言已止;余味无穷,耐人深思。 最乏味的结尾是:在结尾处喊这样的口号:“让我们……努力吧!”在考生看来似乎充满激情,但给阅卷人感觉往往是单调、幼稚、底气不足。 对结尾的最低要求是完整。要做到结构完整,除了列提纲外,还要学会采取紧急补救措施。即使时间再紧张,也要设法结尾,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好。注意要另起一段,用总结性的语言(把第一段或全文压缩)写一句话完篇。 不只是在现实中,而且在感情中,结尾就是人之间或者一段事务因为不再有关系或者自主中断关系等原因,不再延续。

需要帮你做吗

豆丁网论文格式

试试这个软件把,我以前也弄过好多转化软件,但是这款管用看看是否有帮助。

可以下载后,自己转一下

找一个格式转换软件,可以去360上找

在百度贴吧里搜索 豆丁,进入豆丁吧里面有 豆丁PDF转WORD 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怎么做可以去看看

发表论文格式豆丁

论文格式:1、标题2、作者简介:姓名(19XX—),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XXXXX。3、摘要中文摘要的字数为100—300字。应具有独立性和概括性,不应出现图表、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缩略语。摘要的内容应是主要观点或主要内容;综述性、评论性文章可不写摘要。4、关键词一般选3—8个关键词。词间用分号“;”分隔。5、中图分类号在关键词的下行,按中国图书分类法给出本篇文章的“中图分类号”。6、文献标识码在“中图分类号”后,同一行填写本文的“文献标识码”。本刊所载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主要设以下2种:A :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D:一般动态性信息,如专访等。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注释必须是实引(具体出处与页码),在文末列出,文中用上角标标注参考文献(如[1])、注释(如①)的序号。参考文献格式依次为:[序号]主要负责者.文献题名[文献标识码]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参考文献举例说明:[1]周冯琦、刘新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1.[2]刘华容.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低碳经济

每个期刊对文章都有自己的格式要求,一般在这个期刊的投稿网站有给出具体的格式要求您也可以找品优刊投稿,可以帮忙文章润色,修改格式

论文发表有2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一种是通过论文代理或期刊采编中心投稿。这2种方式,费用方面基本差不多,都是社里统一定的价格。期刊采编中心或论文代理的优点至于大体差不多的文章,都基本可以安排通过审核,而且审核时间短,一般在2-5个工作日内就安排审核并给予答复了。主要是采编中心是采用的集中递稿方式,一般采编中心都有编辑,会事先对论文做下初步审核,能帮修改完善的文章都会帮助修改完善。再加上跟社里较熟,论文能通过的,社里一般不会为难。而对于直接投稿杂志社,审核比较慢,通过率低些。很多核心期刊,稿件投递后基本就是石沉大海。 另外要注意假刊 增刊 套刊 ,这些都不能使用。 格式:楼上说的是对的。

正规发表论文格式范文

被发表的论文的格式肯定很正规,下面和我一起看看吧!

1、论文标题

回答本文关于什么?最佳文题的标准是用最少的必要的术语去准确描述论文的内容。基本写作要求是准确、简洁和有效。论文的标题必须确切地概括论文的论点或中心内容,做到文题相符,含义明确。标题必须意思清楚、言简意赅地概括反映论文所讨论的内容。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

此外,标题应反映论文所属的学科,题目大小要合乎分寸,切忌华而不实。不要使用过于笼统、夸张或是太大的题目,使人看了不知道究竟是研究的什么问题。醒目的标题,其含义能让人一望即知,而且能立刻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科技论文的标题因为要反映出论文的中心内容或论文的基本观点,所以通常不可能写得像文艺作品的标题那样简短,但是也必须尽可能地写得简练些,不要写得太长,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应避免繁琐、累赘和过于平淡无味。另外,也要注意在题目中突出新的观点来,使人看了标题知道文章有新见解。要说明一点,论文的标题与论题并不是同一概念。论题是文章的基本观点,标题是文章的题目。但是有些论文的标题和文章的论题是相同的,即标题反映了论题;有的则没有反映。

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的高度重视。

如果想在标题中表达较多的内容,例如,既想概括地表达出文章的论述范围,又想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某一问题的评论,这时标题就会写得太长,而且一个标题也难以表达两层意思。解决的办法是在主标题下加一副标题。主标题概括地表述论文的主题或讨论范围,副标题作为主标题意思的补充和引申。这种加副标题的做法,在论文特别是在中文论文写作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但有的期刊明确不要加副标题,所以在投稿前需看该期刊的投稿须知。

另外,尽量避免在标题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公式等,以防止出现误解。

2、作者及单位

回答谁参与了本研究的设计、工作及论文的撰写,一般以对文章贡献大小排列。作者单位一般要求写至二级,如XX大学Xx学院。作者简介应按所投期刊要求撰写。基金项目名称要准确,并注明编号。

作者中最重要的当然是第一作者,其次是通讯作者,如果通讯作者在该领域为大家公认的名人,则有利于稿件通过编辑的初审关,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通讯作者可以是第二作者,也可以放在最后,但如果通讯作者不是第一作者的你,则在稿件中的联系方式要为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一般来说,导师充当第二作者或通讯作者。有些期刊当稿件被录用并在稿件修改时,允许改动作者顺序,虽然你已经签了版权合同,当然,这个改动以不引起版权纠纷为好。

3、摘要

摘要的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应写成报道性文摘,也可以写成指示性或报道一指示性文摘。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不用图表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不得引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摘要是论文要点的浓缩。因此,应在文章各主要部分完成后再写,这样有利于文章要点的提炼。优秀的摘要应能有效地抓住读者的兴趣。如果不是综述性文章,文章的英文摘要可以按照报道性文摘去写,即按objeetive(目的)、 Methods(方法)、Results(结果)和Conelusions(结论)逐一阐述论文的梗概。时态主要是以一般现在时为主,也使用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

从理论上讲:一般现在时用于通过科学实验取得的`研究结果、结论,揭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一般过去时用于在一定范围内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认识,这种认识也许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完成时用于表明过程的延续性,虽某事件(或过程)发生在过去,但强调对现实所产生的影响。上述三个时态是撰写摘要时常用的时态,有时很难区分它们在含义上的严格差异。目前,英文摘要仍以被动语态为多。使用第一人称时,用凡指的 we,theaUthor,theauthors,不用工。

4、关键词

关键词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键主题内容,但尽量少用不规范的主题词或新造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一篇论文可选取3一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选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关键词可以从论文标题中,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选。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关键词,可以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论文所涉及的概念深度。

5、引言

引言的内容可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方法、范围和背景等。引言作为学术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文字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说明本研究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读者了解该文的概貌,起导读的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所有研究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的。引言也可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结果、意义和前景,不要展开讨论。应该注意的是,对前人工作的概括不要断章取义,如果有意歪曲别人的意思而突出自己方法的优点就更不可取了。

编辑对引言的一般意见为引言是否充分反映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是否阐述了该项研究的必要性。

引言的具体要求:(a)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b)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应过多叙述同行熟知的及教科书中的常识性内容,确有必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理时,只需以参考文献的形式标出文献即可。在引言中提示本文的工作和观点时,意思应明确,语言应简练;(c) 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论述本文的研究意义时,应注意分寸,切忌使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填补了国内外空白”、“首次发现”等不实之词;同时也要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求”、“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d)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引言一般应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但也应避免引言与结论雷同;(e)简短的引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和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f)分析过去研究的局限性并且阐明自己研究的创新点,这是整个引言的高潮所在,所以更是要慎之又慎。阐明局限性要客观。在阐述自己的创新点时,要仅仅围绕过去研究中存在的缺陷来描述,完整而清晰的描述自己的解决思路,并且文章摊子不要铺的太大。创新性描述的越多越大,越容易被审稿人抓住把柄。(g) 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一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一般以两三百字左右为宜。

6、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主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即用什么做研究(即研究所用的材料)和怎样做研究(从事研究所用的方法)应尽可能按实验研究的先后顺序描述,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如果采用的方法是按照前人的,或者即使有所改进,也必须标注参考文献。另外,还要叙述测量设备和测量方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测试什么参数、测量量程或范围等。

7、结果

结果是论文的核心,主要回答发生了什么。数据可用图、表或文字表达,但三者间应尽量少重复;在文字部分叙述主要结果和意义,用图或表给出较详细的数据。量和单位必须注意采用国际标准,注意大小写、正斜体。

8、讨论

回答所获得的结果是否为前言中提出的关键问题的答案,结果怎样支持答案。集中讨论与本研究结果有关的问题,突出本研究的创新及重要性,并与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给出结果所支持的结论。讨论的每个部分应有一个主题,并根据其逻辑顺序确定层次。且讨论内容应该为自己研究独特的东西,和别人相同或相似的一笔带过,不要深入讨论。另外讨论的数据来源应该和结论中的数据一致,并一一对应,前后呼应,互相衬托。

9、结论

结论也叫结束语,是文章的总结,要回答研究出什么,需要简洁地指出:由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研究中有无例外或本论文尚难解决的问题;与以前已发表论文的异同;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结论不是摘要简单地复述。

10、致谢

对提供了基金和物质的帮助者必须表示感谢,但仅列出对本工作提供特殊的实质性贡献者的姓名;同时必须得到被致谢者的同意。

11、参考文献

与本研究方法、结果、讨论有关的其它相关的研究,著录要求是:准确、完整、规范,并必须在文章引用处注明。

文字编排要求:

论文整体编排上,页面设置默认格式,行间距倍左右,整洁大方,疏密得当。具体要求:

1、标题:黑体,三号,居中

2、署名:单位与姓名之间空一字,宋体,小四号,与标题间距一行

3、摘要:与署名间距一行,首行缩进四字,“摘要”二字之间空一字,黑体,五号,后跟冒号;摘要内容楷体,五号,换行后文字缩进两字

4、关键词:首字与“摘要”对齐,黑体,五号,后跟冒号;关键词3或5个为宜,楷体,五号

5、正文:(1)与“关键词”间距一行;(2)宋体,小四号;(3)每段首行空两字;(4)文科各级目录方式:“一、”“(一)”“1、”“(1)”;(5)理科各级目录方式:“1.”“”“”;正文中如果直接引用一个或几个段落、一个或几个案例,一般独立成段,段落开头空四格,换行空两格,五号楷体字为宜。

6、注释或参考文献:与正文至少间距一行,“注释”或“参考文献”用黑体,五号,后跟冒号;在正文中须标出“[1]”、“[2]”……,然后在注释或参考文献后对应注明“[1]”、“[2]”……做注释或参考文献时须完整,不得残缺不全;注释或参考文献内容用宋体,五号。请详看第7条目。

7、做注释或参考文献,

第一种:传统形式

引自期刊:

[1]作者:《题名》,《刊名》,××××年第×期,第×页。

引自专著:

[2]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及××××年×版,第×页

引自报纸:

[3]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