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红楼梦薛宝钗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红楼梦薛宝钗论文参考文献

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李纨、史湘云。性格特征:贾宝玉:率性、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单纯,没有功利心。林黛玉: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薛宝钗:外表冷漠、内心炽热、雄心勃勃。王熙凤: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李纨:贤良温顺太本分。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又不大瞻前顾后。

综 述 一、综述概述 1.什么是综述:综述,又称文献综述,英文名为review。它是利用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为原始素材撰写的论文。 综述包括“综”与“述”两个方面。所谓综就是指作者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而使材料更加精炼、更加明确、更加层次分明、更有逻辑性。所谓述就是评述,是对所写专题的比较全面、深人、系统的论述。因而,综述是对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等方面,以作者自己的观点写成的严谨而系统的评论性、资料性科技论文。 综述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可以把该专题、该领域及其分支学科的最新进展、新发现、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比较全面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尤其从事该专题、该领域研究工作的读者获益匪浅。因此,综述是教学、科研以及生产的重要参考资料。 2.综述的类型:根据搜集的原始文献资料数量、提炼加工程度、组织写作形式以及学术水平的高低,综述可分为归纳性、普通性和评论性三类。 (1)归纳性综述:归纳性综述是作者将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按一定顺序进行分类排列,使它们互相关联,前后连贯,而撰写的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术论文。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当前研究进展,但很少有作者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2)普通性综述:普通性综述系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作者,在搜集较多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术论文,文中能表达出作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因而论文对从事该专题、该领域工作的读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评论性综述:评述性综述系有较高学术水平、在该领域有较高造诣的作者。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原始素材归纳整理、综合分析、撰写的反映当前该领域研究进展和发展前景的评论性学术论文。因论文的逻辑性强,有较多作者的见解和评论。故对读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并对读者的研究工作具有导向意义。 二、综述的书写格式 综述与一般科技论文不同。科技论文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信性,特别强调阳性结果。而综述要写出主题(某一专题、某一领域)的详细情报资料,不仅要指出发展背景和工作意义,而且还应有作者的评论性意见,指出研究成败的原因;不仅要指出目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论焦点,而且还应指出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处女领域:不仅要介绍主题的研究动态与最新进展,而且还应在评述的基础上,预测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因此,综述的书写格式比较多样化,除了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这四部分与一般科技论文相同)以外,一般还包括前言、主体、总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其中前三部分系综述的正文,后一部分是撰写综述的基础。 1。前言:与一般科技论文一样,前言又称引言,是将读者导人论文主题的部分,主要叙述综述的目的和作用,概述主题的有关概念和定义,简述所选择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现状、争论焦点、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还可限定综述的范围.使读者对综述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部分约200~300字。 2.主体部分:综述主体部分的篇幅范围特别大,短者5000字左右,长者可达几万字,其叙述方式灵活多样,没有必须遵循的同定模式,常由作者根据综述的内容,自行设计创造。一般可根据主体部分的内容多寡分成几个大部分,每部分标上简短而醒目的小标题。部分的区分标准也多种多样,有的按年代,有的按问题,有的按不同论点,有的按发展阶段。然而,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应该包括历史发展、现状评述和发展前景预测三方面的内容。 (1)历史发展:按时间顺序,简述该主题的来龙去脉,发展概况及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2)现状评述:重点是论述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还没有解决,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并作出理论解释,亮明作者的观点;详细介绍有创造性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和假说,并引出论据,指出可能的发展趋势。 (3)发展前景预测:通过纵横对比,肯定该主题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示研究的捷径。 3.总结部分:总结部分又称为结论、小结或结语。书写总结时,可以根据主体部分的论述,提出几条语言简明、含义确切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对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作出扼要的概括,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表明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于篇幅较小的综述,可以不单独列出总结,仅在主体各部分内容论述完后,用几句话对全文进行高度概括。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的原始素材.也是综述的基础,因此,拥有并列出足够的参考文献显得格外重要。它除了表示尊重被引证作者的劳动及表明引用的资料有其科学依据以外,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深入探讨该主题提供查找有关文献的线索。 三、综述的写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1.综述的写作步骤。 (1)选题:综述的选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选择的专题或领域:应是近年来进展甚快、内容新颖、知识尚未普及而研究报告积累甚多的主题;或研究结论不一致有争论的主题或是新发现和新技术在我国有应用价值的主题。 ②选题与作者的关系:应选择与作者从事的专业密切相关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交叉的边缘学科的主题;或是作者即将进行探索与研究的主题;或是与作者从事专业关系不大,但乐于探索的主题;或是科学情报工作者作为研究成果的主题。 ③题目要具体、明确,范围不宜过大.切忌无的放矢,泛泛而谈。 ④选题必须有所创新,具有实用价值。 (2)搜集文献:题目确定后.需要查阅和积累有关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基础。因而,要求搜集的文献越多、越全越好。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文摘、索引期刊等检索工具书查阅文献。也可以采用微机联网检索等先进的查阅文献方法。 (3)阅读和整理文献:阅读文献是写好综述的重要步骤。因此,在阅读文献时,必须领会文献的主要论点和论据,做好“读书笔记”,并制作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所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摘录文献精髓,为撰写综述积累最佳的原始素材。阅读文献、制作卡片的过程,实际上是消化和吸收文献精髓的过程。制作的卡片和笔记便于加工处理.可以按综述的主题要求进行整理、分类编排,使之系列化和条理化。最终对分类整理好的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写出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 (4)撰写成文:撰写综述之前,应先拟定写作大纲,然后写出初稿,待“创作热”冷却后进行修改。 2.撰写综述的注意事项。 (1)综述内容应是前人未曾写过的。如已有人发表过类似综述,一般不宜重复,更不能以他人综述之内容作为自己综述的素材。 (2)对于某些新知识领域、新技术,写作时可以追溯该主题的发展过程,适当增加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以便读者理解。对于人所共知或知之甚多的主题,应只写其新进展、新动向、新发展,不重复别人已综述过的前一阶段的研究状况。 (3)综述的素材来自前人的研究报告,必须忠实原文,不可断章取义,阉割或歪曲前人的观点。 (4)综述的撰写者必须对所写主题的基础知识、历史与发展过程、最新进展全面了解,或者作者本身也从事该主题的研究工作,是该主题的“专家”,否则容易出大错、闹笑话。 (5)撰写综述时,搜集的文献资料尽可能齐全,切忌随便收集一些文献就动手撰写,更忌讳阅读了几篇中文资料,便拼凑成一篇所谓的综述。 (6)综述的原始素材应体现出一个“新”字,亦即必须有最近最新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将教科书、专著列为参考文献。

可以去搜搜红楼丫鬟 从这一方面着手

看看这个行么?和论文应该有关!山中高士晶莹雪 睿藻仙才淑仪风 ---------封建淑女的典型 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统治阶级眼中的完人,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的风范。她克己复礼才德兼备,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贞淑娴静品格端方;沉着冷静,遇事清醒;行为豁达,宽以待人;不轻视别人,而自身又永保尊严。她的美是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恰是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弘毅宽厚,清平和允。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不是集贤良淑德于一身,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大家庭里,宝钗是不会深得恩宠,获得上上下下广泛的喜爱与赞誉的。 “德言容工”四德俱全是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基本要求,宝钗品格端方、谨言慎行,举止闲雅,针黹精熟,集贤淑于一身。在她心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贞静为主,女工居次,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她不仅以此为律,还常常用之规范别人,用心良苦。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尽了这位豪门闺秀的蓄雅和自重。 宝钗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在与周围姊妹的相处中体现出一种长者般的风度。她善良真诚、细致体贴,她能在绮罗锦绣丛中,一片欢声笑语背后,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私下里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帮着做活计,帮岫烟拿回所当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觉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失语,兰言解疑痴,这旨在保护黛玉免受谤议的从旁点拨,让黛玉深为感激,那一番女子“识礼守分”“得重于才”的说教,更是让黛玉心下叹服。黛玉起初对宝钗是怀有敌意的,总认为她“待人极好”是“有心藏奸”。宝钗的善解人意和虚怀若谷,最终感动了黛玉,使其自觉错怪了她,进而与之尽释前嫌,互剖金兰之语,“竟比他人好了十倍(49回)”。 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个名门淑媛必须的美德,被宝钗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于别人的攻击,不到实在忍无可忍,她都因顾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黛玉曾心怀敌意,屡次拿话刻薄,宝钗总是装没听见,不与计较。面对恶嫂金桂寻衅滋事,宝钗随其母前往劝解,虽说是丝丝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来金桂的羞辱讥讽。虽是羞愤难当,却因心痛其母而忍气吞声、宽容大度、大事化小,这般气度,也只有大家闺秀才得如此(83回)。 宝钗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合理且周全。为寡母分忧解劳,是恭顺良孝的宝钗十分着意的。呆霸王薛蟠调情遭苦打之后,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情急之下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沉着冷静、是非分明、通情达理的宝钗忙旁敲其母,语之其弊,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仗势欺人”之恶名的风波就这样被宝钗化解在只言片语之间了(47回)。再如薛蟠偶外出作买卖,薛姨妈犹豫不决,与宝钗商议,宝钗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熨贴了母亲的不安。由此看来,宝钗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军师,许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经过了她的冷静点拨而得以妥善解决。 宝钗理财治家,通晓庶务也是高人一等。与凤姐的干练泼辣、手腕加淫威相比,宝钗理家则是威而不露,从时而发,她深谙“幸于始者怠其终,缮其辞者嗜其利”,提出了使大家都满意的方案,“小惠全大体”,顺乎时势,合乎人心,众人心服口服,熙凤也暗自佩服。 宝钗不仅是“四德”皆备,而且才识过人。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学问自是十分扎实颇见功底。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甚至于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她的画论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谈,滔滔不绝。 薛宝钗入都是为了待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她具备了封建社会女子最完备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会女子最高的出路。 参考资料:

薛宝钗性格研究论文

先来看黛玉。我们还是从神话入手,从黛玉的象征之物入手。宝玉的象征物是那块玉,他是真石头假宝玉,那么黛玉有没有象征物呢?有。黛玉的象征物比宝玉要多。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她自幼多病、体弱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这是第一个她的文化基因。第二个文化基因,就是她的生命是神瑛侍者每日浇灌,用甘露浇灌,她才能够久延岁月,她的生命是来自于神瑛侍者,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她极度依赖神瑛。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贾宝玉,那么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这样就造成了林黛玉的两个大缺点,一个就是她多疑、小性、爱生气,还有一个就是她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但是她毕竟是具有神性的,因为她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颗小草,是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它,这颗小草是带有神性的,所以在林黛玉身上具有某种神性,就是非常高贵的品格。第三点就是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那么她为什么也下凡呢?她和贾宝玉有所不同。她和神瑛侍者不同,和石头不同。石头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这个叛逆性呢当然也传染给了绛珠小草,绛珠仙子。但是绛珠仙子下凡的动机和石头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区别。石头下凡,神瑛下凡是对天不满,因为你不让我补天,我有补天之才你不让我补。绛珠小草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因此林黛玉在叛逆性上的目的和程度跟神瑛,跟贾宝玉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林黛玉身上的神性表现得最突出、最可贵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和薛宝钗相比,她最突出的是什么?最突出的就表现在林黛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元春省亲的当晚,元春让大家做诗,黛玉当时决定大展其才压倒众人。今天我要在贵妃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我的诗才,能够让她得到赏识,比别人都强。这个思想在当时了不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弱点就是缺乏竞争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后来在明代中后期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史上的原因,因为中国历来都是强调中庸的,枪打出头鸟。中国有这样大量的成语俗语,不要说女人了,连对男人都是反对出头的。林黛玉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要表现自我价值、要让自我价值让别人了解、重用、欣赏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结果遗憾的是,元春只让她们做一首,所以林黛玉很快写了一首,结果得了一个并列冠军。元春最后评定的时候说,还是薛林二妹妹最好,但是我们都看得很清楚,薛不如林。宝钗的那首诗是典型的应制诗,过去皇上跟他的臣子部下每人都写一首,就是这种。宝钗的那首没有诗味,而且基本上句句都是歌颂。林黛玉的起码有一句非常好,非常有气魄:“借得山川秀”,气魄多宏大。林黛玉那首诗水平明显高于宝钗,而她是信手写来就得一个冠军。所以从这地方看得出来,林黛玉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这是她神性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林黛玉的象征物除了是小草以外,还有两样。一样就是竹子。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一进院子,“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一派”就是泉水是很小,“开沟”,开一条小沟,“仅尺许”,那沟很窄,就一尺多一点宽。注意潇湘馆里面的竹子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的,因为竹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而大观园所有的院子里只有潇湘馆有竹子。潇湘馆这个名字照理说不是很吉利,为什么?因为它暗示了舜帝南巡,久久不归,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南下寻夫,后来知道舜帝已死,于是泪洒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投湘江而死。但是当时起诗社的时候,大家要用别号,用一个笔名,别人说就叫潇湘妃子吧,因为她住潇湘馆,林黛玉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其实真不错。那么这些翠竹就暗示了林黛玉将来不幸的命运。但是这千百竿翠竹象征着林黛玉人品高洁,具有一种独立的文人的气质。林黛玉是这些女孩子当中最有骨气的,跟薛宝钗一比就比出来了。就在元春省亲的当晚,贾宝玉写诗写不出来,憋得没折的时候,宝钗和黛玉都过去关心。宝钗说贵妃刚才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她不喜欢“绿玉”两个字,你还非要写那个,你不是成心跟她争执吗?宝钗是处处小心谨慎,怕贵妃不高兴。宝玉受到启发了,他说对了,以后我不叫你姐姐了,我就叫你老师吧。宝钗说怎么又叫姐姐了,在上边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这些地方就写出了宝钗她非常世俗的一面,她和林黛玉一比光彩就不如人。而且我们注意到,刚才讲了,那个泉水从墙外面流进来,那个沟很小、很窄、很浅,我们注意一下,大观园里面有很多院子,大观园里面也有很广阔的水面,但是院子里面有水的只有潇湘馆。我们知道,水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在《红楼梦》当中,是代表少女,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嘛。也就是说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做所有这些杰出少女中的最优秀的代表。但是这个小水沟很浅,很窄,意味着它的生命力的脆弱,而且这个水是绕着竹子盘旋而出,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是强调这个水和其他的水不一样,它是刚直不阿、人品高洁之水。我们再看看宝钗。宝钗也有象征物,《红楼梦》里面有两个人物的象征物是石头,一个当然就是贾宝玉,还有一个就是薛宝钗。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薛宝钗这块石头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看一下,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还有石头。所以曹雪芹在这儿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注意潇湘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它是相映成趣,相映成辉,而这里“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的东西。而且一株花木也无,没有一朵花木,倒是只见许多异草,可这些草不是石头上长出来的,而是在石头旁边,是攀缘在那些石块上的。这些异草是象征着伺候薛宝钗的那些丫鬟们。因此薛宝钗这块石头和贾宝玉这块石头的区别是什么呢?贾宝玉这块石头原来也是普通的石头,经过女娲锻炼之后,通了灵性,有了神性,是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是一块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石头。而薛宝钗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她在金钏之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冷酷无情,在柳湘莲出走的那些问题上也表现出冷漠。连薛蟠这么差劲的都满世界找他去,薛宝钗没有。那么你想一块是有生命的石头,一块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一块石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另外一块石头对别人对自己都非常冷漠,那么这两块石头它怎么有缘呢?因此曹雪芹只能让她住在蘅芜苑。蘅芜苑就是恨无缘,不可能有缘分,尽管他们离得很近,就像两座山一样,你可以看见我,我可以看见你,但是走不到一起。薛宝钗是一个身受封建礼教教育的孩子,她严格地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用封建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有人说薛宝钗很虚伪,我觉得错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薛宝钗这个人物之所以经得起琢磨,甚至很多人都喜欢,就是因为她非常真诚,她真诚地信奉这些东西。比如她劝黛玉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是不识字,识了字以后你也别老去写诗,写多了,有学问的人还笑话你呢。她很真诚,她不是品质问题。比较一下宝钗和黛玉诗的优劣,很难比出来。薛宝钗的《螃蟹诗》就写绝了,恐怕是空前绝后,没有第二人能超过她。她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写得也不错,当然也有一些应景的诗。可是跟黛玉一比就能比出来,这两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宝钗用过四种体裁,黛玉用了八种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词等等。宝钗是4种9首,444个字,黛玉是8种,体裁比她多一倍,25首,比她多一倍半,256句,比她多三倍,1659个字,比她多三倍。通过这个统计,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宝钗和黛玉写诗都写得非常好,但是宝钗只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自由活动。黛玉大量的都是她个人的自由活动。而且黛玉参加集体活动也是尽量要大展其才,一圈就圈三个,三个题目就拿下来了,她要多写。宝钗没有歌行,而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写得多好。当然这都是曹雪芹写的,这个著作权问题咱们得弄清楚了。黛玉是把诗词作为抒发内心情感、宣泄苦闷的一个手段,所以她的诗词里面真是充满了血泪,充满她真挚的感情。即使这种感情有时候可能比较狭隘,甚至可能有误读、误导,但是很真诚。你看她题手帕诗,她一下就写三首,写一首还不能把那个感情完全抒发出来,所以就要写歌行体,长篇,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她们两人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个人的诗歌观念造成的,也就是说她们的区别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薛宝钗是视诗词为小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不认字,写多了让有学问的人笑话咱们不守本分。集体活动她不能不参加,你写我也写。黛玉不是这样,黛玉生命形态的一部份就是诗词,诗词已经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了。我们看得出来,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得多,她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惟恐失去宝玉,所以听说宝玉得了个麒麟,史湘云也有一个麒麟,湘云来了,所以她急急忙忙要去看了。两个人都有个小东西,咱们中国这个记那个记的,两个小东西就撮成婚姻了。所以她就去了。而宝钗恰恰相反,宝钗作为一个少女,在一个很难接触到其他男性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她喜欢宝玉是非常正常的,但她就像她住的蘅芜苑的大石头那样,总是在处处掩饰自己,而这种掩饰反而起了副作用。比如由于马道婆使魔法,结果王熙凤和宝玉中了邪了。后来宝玉醒过来了,当时大家很高兴,宝钗就开了个玩笑,说阿弥陀佛,如来佛真忙,不光要忙着讲经,还要忙林姑娘的婚事。她就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还有一次,黛玉让贾母叫走了,宝玉都没心情吃饭了,匆匆忙忙吃完饭赶紧要走,宝钗说赶紧让他走吧,要不他惦记林姑娘,林姑娘也惦记他呢。开这个玩笑。这两次玩笑反映出来,一方面,宝钗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表现出来潜意识里面的她的那种封建道德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就是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女孩子根本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婚事,自己的婚事应该由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在,就由长兄做主,所以薛宝钗觉得好没意思,幸亏有个黛玉,把宝玉拖住了。宝钗这种做法不是出于虚伪,而是非常真诚,就是她真诚地对别人冷漠,也对自己冷漠,因为她本来就是一块大石头。她那两个玩笑实际上会促进黛玉和宝玉的感情。这些地方说明,在生命意识上,在爱情观上,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宝钗不如黛玉。王熙凤说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宝钗好的地方,因为宝钗是客,寄居贾府,她对贾府的事情当然不应该多加干涉。而且贾府的矛盾那么复杂,所以她当然就回避了。可是一旦如果需要她表态的时候,她毫不吝啬。我们看李纨、探春,宝钗三个人受王夫人之命代管大观园。王夫人是她姨妈,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发表了两段长篇演说,这两段加起来差不多有一千字。她就说明大观园改革的必要性,特别是后面第二段,她提出让那些承包的婆子媳妇们要拿出一点来,要照顾左邻右社,这样她们就不会搞破坏了,她们也就平衡了,你们也就安全了。这不就是社会稳定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整个把前八十回完整地来看,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宝钗。宝钗这个管理才能黛玉是远远不如,我估计黛玉那个潇湘馆都管不好,主要是紫娟的功劳。黛玉是只会做诗不会做人,说话直来直去。黛玉非常可贵的一点,她的性格非常率真,很真诚。这一点呢宝钗就不如她了。刚才讲元春省亲的时候我们也讲了,她处处要顾及到别让元春不高兴,但是宝钗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她虚伪。我们要注意到,宝钗在大观园里是很得人心,她并不是靠小恩小惠得来的,宝钗很善于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而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和能力。这一点是宝钗比黛玉强的地方。这样我们就要回到开头,我们讲的那个标准上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两个女孩子,黛玉比宝钗强,也不能简单地说,宝钗比黛玉强。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美学上和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作为艺术评判,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少女的艺术形象,它在塑造上难分高下,都是非常成功、非常经得起咀嚼的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宝钗这个人物更难刻画。一个艺术家,你要把作品写得让读者让观众老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最高明的。因此从艺术评判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都是极其成功的形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什么那么好?另外还有个名字叫《永恒的微笑》,就是她这个微笑你越仔细看,你越不明白她在笑什么。是一种微笑,是一种冷笑,是一种恶毒的笑,你都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和当时你的心情、你的环境和你的先入之见都有关系,妙就妙在这个微笑你没有办法解释,很难解释。所以从艺术评判来讲,黛钗不分高下。然后我们从道德评价来讲。道德评价,我觉得黛玉要比宝钗强。我们很清楚这是她们的象征之物所决定的。因为宝钗身上尽管读者有许多误会,被曹雪芹引入了误区,但是宝钗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冷酷无情,而且她不仅是对别人冷酷无情,也对自己冷酷无情。有的人是被迫变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而宝钗是自觉自愿地把自己作为一个牺牲品放在了祭坛上。所以在道德评判上来说,钗不如黛。最后从生活评判。作为生活对象,薛宝钗身上那种封建意识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远去了,尽管还有,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严重了。很多现代女性甚至都走得太远了。而薛宝钗身上那些可以被大家接受的欣赏的东西,比如说她身体比黛玉健康,她比较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等等,就比黛玉有优势。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和宝钗身上都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们都写成完人,也没有过于夸大她们的缺点。在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够把她们两人的优点相加,缺点都去掉,那么就成了完人了。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动人的美丽而又薄命的女性形象:诸如冰雪聪明的黛玉,八面玲珑的宝钗、豪放潇洒的湘云、敏捷干练的探春、泼辣狠毒的凤姐,还有刚烈的鸳鸯、俊巧的平儿、纯情的紫鹃、犀利的晴雯。一个个莫不刻画入微,恰如其分,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此我重点论述一下黛玉和宝钗的人物艺术形象。首先,多愁善感、好哭、爱使小性儿,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但仅此,是不能引起读者的美感的。即便有,也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美。然而在人们心目中,林黛玉的确又是美的,人们不能不感到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的、也更为本质的、超越时代的美。正如白盾先生在《红楼梦》中所分析那样,在大观园里,黛玉同宝钗的八面玲珑、面面周到不同,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爱恼就恼,爱说就说,我行我素,一往纯真,毫无矫饰。即便在贾母、王夫人前也从不说一句言不由衷、阿谀奉承的话。如果说,宝钗令人不舒服的一点就是处处“做面子”、“徇人情”的“伪”的话,那么,黛玉个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不“做面子”、“徇人情”的“真”。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宝钗可以说是最精通“关系学”,她善于收敛自己的情感,应付各种关系;而黛玉却一窍不通,还不屑于去学,表现出率真、任性的态度。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历来是“馋人高张、贞士无名”。脂砚斋也曾感叹“世人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个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林黛玉性格上一往纯真的“真”,尤为可贵。评者说她是“善刚”、“率直”、“任性”、是“绝尘埃”,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因此,“真”是林黛玉性格美的第一个特征。再者,黛玉不慕名利,不追求时尚的虚荣,是宝玉身边的女子中唯一不劝他读“时文八股”,走“仕途经济”道路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竟对“仕途经济”不感兴趣,这是需要莫大的思想勇气的,这同样是她性格纯真的一种表现。她强烈而执著地追求纯真的爱情,感情的真挚和态度的坚定,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情是女性的最大美德之一。因此,和率真相联系的不带任何杂质的深情,是林黛玉性格美的第二个特征。另外,便是她那堪和文姬比美的赋秉颖异、才华横溢的诗才。她的《葬花词》,将花拟人,又将人拟花,达到人花交融、人花合一的纯美、纯诗的境界。正是这些地方,显出了她的思想美和心灵美,构成了她那“冰雪砌来露为魂”的“如兰”的“气质”,“如仙”的“才华”。诗是美的升华,美是诗的结晶。只有高尚、温柔的心灵,才能吸取美,才能写出美的诗篇。所以,林黛玉形象的“美”的实质就是“真”,是来自那秀丽的外形、率真的个性、坚贞的爱情和优异的诗才及颖慧的赋秉相联系的言词锋利、吐属不凡。如果说,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的、也更为本质的,乃至今天的读者仍然能够欣赏的一种美的话,那么,在薛宝钗的身上,就应该也存在着一种超越时代的、至今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美。因为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士大夫心目中标准的“淑女”形象,但实际上薛宝钗的典型性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一种东西。在那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大观园里,薛宝钗“罕言寡语、装愚守拙”,对那种种矛盾、层层纠葛,也总是抱着一种可介入又不介入的态度。可介入,保持着一种弯弓欲发的有利形势;可介入而又不介入,又给人一种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感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争。”在她参与的一切场合里,她都严格地掌握了这样的原则和分寸。如果说,黛玉报人以真,凤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与“术”令人归化。所以,在那明争暗斗、风波迭起的大观园里,进退裕如,获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颂,整个大观园无不在其“笼络”之中。这里,薛宝钗的形象已越出了一般封建“淑女”的极限,显出了一种大伪若真、大巧若拙。从思想特征而言,这已经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所能囿限的,其待人接物的诸多行为,更合乎道家那种“以退为进”的阴柔之道。正像白盾先生所指出的,在这外表温婉多才的封建“淑女”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目中的最高的“美德”,是中国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最高结晶,也是最理想的性格。她既有“处则为真儒”的涵养,又有着“出则为王佐”的才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薛宝钗的形象反射出了传统的“三教合一”的折光,是儒家理念和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所以,脂砚斋称她是“大贤大德”;小说中也称她为“山中高士”。直到今天,仍有人赞美她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古贤”,其“志行的高洁、人格的完美”,像“白雪的纯洁,美玉的坚贞,幽兰的静穆”般的有“高贵气质”的“完人”。 薛宝钗那高度的文化教养、温柔敦厚、典雅大方的风度,乃至藏而未露的“经世之才”都成为后人所欣赏的美的典范。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珠,它留下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后人研究,学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书中二位至关重要的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在作者曹雪芹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与地位呢? 于是历来红学家或是平常爱好红楼梦的读者中大概存在了三种态度,即褒林贬薛,褒薛贬林,和林,薛双峰并存之说。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的小说中,到底是褒义地描写林黛玉,还是带有编贬意地描绘薛宝钗,亦或正好相反?我认为第三种看法似乎更客观更公正一些。 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我们先来讨论林黛玉。在整部书中,林黛玉地重要应该是不容置疑的,没有林黛玉和宝玉二人的爱情情节,那么红楼梦就将不会存在了,所以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曹雪芹是满含同情,精心刻划的,无论如何林黛玉这一形象在曹雪芹笔下是正写的,而绝无任何蔑视。 那么薛宝钗呢?她在红楼梦中的出现是个反派人物吗? 我想曹雪芹创作薛宝钗的目的不是把她写成一名让人厌恶的人物,相反薛宝钗只是不同于林黛玉的另一种典型女性,作者是十分客观的描写她,而没有刻意去褒扬或蔑贬她。 “拥林派”贬薛的重要证据主要有二条,其中之一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薛宝钗扑蝶不想偷听到了小红所说的关于与贾芸纠缠不清的悄悄话,为了隐藏自己多余的到来,薛宝钗在小红等人发现自己时,说了一段被认为是作者曹雪芹贬薛的话语,即表明先前林姑娘在这儿,而不是自己。 这段话终于被人落了口实,于是人们便认为,薛宝钗的多么虚伪,她将黒锅背在了林姑娘身上,让小红等人的多疑转到了别人,而自己则聪明的摆脱了干系。 其实我倒认为这一点并不能真正说明什么,从心理分析,当薛宝钗这样正统的女子听到小红所言的心里话都不免会心中暗惊,并急欲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知道了此事。宝钗是大观园中聪明,能干的少女,事试想当时她急中生智相出的应付话语只能说明她机智过人,善于应变,十分巧妙的渡过了一场尴尬的面对。至于指出林姑娘在此间,不过是随意找个人来圆谎罢了。我想这一情节的描写实是完善了薛宝钗善于应付复杂局面的性格,曹雪芹在此并没有真的在贬薛。 “拥林派”贬薛的另一重要证据便是王夫人的丫头金钗头井自尽后,宝钗对王夫人的一番话。 人们认为这又说明薛宝钗蔑视地位低下的丫鬟,并欲得到王夫人的好感,以期她最后终能成为宝玉的金玉良缘。 我们分析这段话的同时,首先还应注意说话人是在什么样的场合和有着什么样的心理。金钗一死,事后王夫人的确有点后悔及自责,这在她的话中得到了体现,那么薛宝钗作为一名后辈且是贾府的宾客身份,(试不谈她是否真知道事情的经过真像)她此时自然的反应便是要极力劝说王夫人不要为了此事伤了身子,并进行一番安慰。想明白了这一层,薛宝钗的话就显得十分正常了。为了安慰人,对于一个被主子打了一记耳光便去投井自尽的丫头你又能说什么呢?恐怕只能是认为她死的太不值得,有点傻吧。 而为了安慰人,对心中存又自责的王夫人,你又能说什么呢?恐怕只能说服王夫人多给一点钱给死去的金钗的家人,以消除一些愧疚心情。 所以曹雪芹描写薛宝钗这段话根本不在于贬抑她什么,而是通过这说明了薛宝钗善于待人处事的性格。而这一点正是林黛玉所缺乏的,为什么同样的事情发生了,在王夫人跟前的会是薛宝钗而不是林黛玉呢?林黛玉就算来了,大概也只有陪王夫人一起落泪而已,而绝不会说出宝钗所言的那番话。各人性格不同,所言所行就有分别,但你不能就以此认定谁优谁劣,从而作为褒贬的证据了。 当然也有人会问,在红楼梦中,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爱情游戏中,作者曹雪芹难道就没有任何的态度偏向? 不,恰恰相反,曹雪芹笔下有着鲜明的态度,宝玉真爱的只有黛玉一人,他与黛玉之间的性情是相通的,作者对此的描写也是书中最精彩的部分。 但对于薛宝钗,作者并不采用贬的写法,而是客观的描绘出她的美丽,大方,道德标准。读者要认真体会的是她的行为举止都往往出现在贾府掌权阶层的面前,如贾老太太,王夫人,王熙凤等,这就无形中表明了她最终将深得她们的欢心。而林黛玉却只是在潇湘馆中,与宝玉二人沉浸在爱的深潭里无法自拔,却不知最后的结局将是多么的悲惨。 但最终的悲剧有多少是薛宝钗从中造成的呢?这一悲剧其实是封建家庭道德伦理对自由恋爱的毁灭所形成的。宝玉,黛玉是牺牲品,而宝钗又何尝不是呢?所以无论是褒林贬薛,或是褒薛贬林的观点都有其偏激的一面。 如果我们能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入手,那么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才能把曹雪芹这位伟大作家的笔下人物研究地更透彻洞明。 二论林黛玉和薛宝钗 在《红楼梦》中最可怜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了。薛宝钗这位有口皆碑的好媳妇最终未能拴住宝玉的心,只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闺,林黛玉则带着对爱情的渴望,带着对宝玉深深的眷念与怨恨,魂飞天国,至死也不明白为何宝玉不来娶她。 既然她们俩的命运如此相似,那么,撇开世俗的偏见,对她们的性格做一些比较。 薛宝钗入住贾府较林黛玉晚,而且林黛玉还有身为贾母外孙女这一层关系,亲疏程度,勿庸赘言。但这薛宝钗入住贾府后,贾府上下逐渐发现(或者说更加明显)宝钗的平易近人与温和谦让,黛玉则是性情乖戾,难以侍候,贾母甚至将她和宝玉同视为“小冤家”。 黛玉对宝钗是颇有妒意的,主要原因是宝钗有一个“芳龄永继”的金项圈配那“仙寿恒昌”的通灵宝玉,而且宝钗甚得贾府的夸赞。 尽管黛玉逐渐明晰宝玉对她是一往情深,然而她毕竟不如宝玉见惯名利场,看尽人间的世情百态,因此她无法理解宝玉的那句“你死了,我当和尚”的誓言,反而甚为着恼。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是执着,显露而又坚贞的,王熙凤甚至逗笑她是“未来的贾家媳妇”,她与贾宝玉的爱情由此看来是路人皆知的了。但她仍不放心,在未得到最高统治者——史太君的肯定前她是绝对不会放心的。她不容许贾宝玉对其他女子有任何好感,而且将信将疑地猜忌着各种传说。先有宝钗与宝玉的金玉之说,后有湘云与宝玉的麟玉之配,这些传说无时无刻不扰得她心烦意乱,无法处便拿宝玉出气。尽管她希望宝玉能不介意这些传说看来其实最介意的是她自己。黛玉在初进贾府时曾立誓要谨小慎微,不被他人取笑,而她采取的方式则是先取笑别人或者过分自卫,史湘云吐字不清晰,她就笑其将来嫁个“爱哥哥”,可是当史湘云笑言她与一戏子相像时,她就受不了了,在她内心最深处的自悲心理 不容许任何人拿她开玩笑的,就这样,她带着自悲与自卫的包袱越滑越远。 黛玉平生只有两个心思,一个是宝玉,一个是作诗。黛玉和宝钗因受过良好的封建教育,文章韬略皆显奇才,其二人互在伯仲之间。而她们在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上却有很大的分歧。黛玉一心想的是争名夺胜,每次作诗应对必是全力以赴,可以看得出,贾妃省亲时黛玉因题目太少难以尽兴发挥是多么的不甘心,而在菊花赋中以《咏菊》、《问菊》、《菊梦》独占魁首时又是多么的舒畅。宝钗则认为女子无才便德,有了这种思想,无论吟 诗作赋她也就只是聊以应景了。所以,黛玉对待女子学文的态度与作风较宝钗要积极的多。 这反映在她对香菱不厌其烦的教导,带领香菱去结实王摩诘、李青莲等一代名家,更反映在她后来的重建桃花社,可以说在学问上林黛玉是花费了毕生的心血,而这又是封建势力所不容许的,他们不需要一个会舞文五弄墨的人来作他们的媳妇。从这一点上看,宝玉和黛玉似乎算得上是彻底的反叛者,只可惜他们的终身大事还是要贾母的定夺,也就是说,他们与封建势力存在一种依存关系,如此一来,他二人就变得太不识实务了,既对封建势 力有所希求又不肯老实听话。 那么,薛宝钗又是如何赢得贾府的嘉许,最终做了贾家媳妇的?在见识了通灵宝玉之后,宝钗就已经明白自己的终生归宿之所在,但她并未形之于色,而是绐终做着恰如其的隐忍。平心而论,薛宝钗确实更符合贾母等人的要求,温厚、贤惠而又识大体。从她的身上,也不光看到了她作为封建女子的闺房形象,更看到了她作为一名旷世才女的不朽丰貌。从规劝黛玉读正经书,别移了性情到苦劝其兄薛蟠不要胡作非为至协理荣国府,将大观园让与下人劳作,以节省开支,让我们领略到薛宝钗的确是一个颇有见地的姑娘。 一般来说,宝黛二人通常被理解为反叛的典型。实际上,宝钗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以讽当朝: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嘲弄了官员昏暗无道,贪得无厌。尽管如此,我们似乎还没见她说过其他偏激的话,她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给这个世界致命一击,因此在反抗与忍受间找到一个合适的中介点, 较之宝黛,她是否更聪明些?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他们的力量毕竟太小了,何况又还时时希望得到封建势力的认可,也就只有苟延残喘的分了。封建势力最终是胜利了,这是《金陵十二钗》中预示好的。这位封建文人最终放不下对统治者的幻想,放不下对封建势力的维护,用自己的笔残酷地为他们三人的挣扎划上了句号,从而让整个梦最终成为一场空。

。。。。。。

师范生毕业论文薛宝钗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在人物命名时颇具巧思,人物的名字和命运息息相关。“娇杏”为“侥幸”,“冯渊”为“逢冤”[],可见名字的重要性,名字暗含了人物的命运,人物的一生从名字中就可见一斑。而通灵宝玉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玉”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曹公绝不会随意使用一个“玉”字。《说文解字》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总的来说就是玉有五德:仁、义、智、勇、洁,足可见“玉”字所代表的深刻含义,它所蕴含的美好祝愿。《红楼梦》中的“玉派女子”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拥有着“玉”一般的美好品质,“玉”与人物紧密结合,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玉派女子的“玉德”。《红楼梦》中的六位玉派女子按身份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小姐、丫鬟和优伶。以下,我们就按照这三大类对《红楼梦》中的玉派女子进行剖析。

先来看黛玉。我们还是从神话入手,从黛玉的象征之物入手。宝玉的象征物是那块玉,他是真石头假宝玉,那么黛玉有没有象征物呢?有。黛玉的象征物比宝玉要多。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她自幼多病、体弱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这是第一个她的文化基因。第二个文化基因,就是她的生命是神瑛侍者每日浇灌,用甘露浇灌,她才能够久延岁月,她的生命是来自于神瑛侍者,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她极度依赖神瑛。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贾宝玉,那么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这样就造成了林黛玉的两个大缺点,一个就是她多疑、小性、爱生气,还有一个就是她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但是她毕竟是具有神性的,因为她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颗小草,是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它,这颗小草是带有神性的,所以在林黛玉身上具有某种神性,就是非常高贵的品格。第三点就是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那么她为什么也下凡呢?她和贾宝玉有所不同。她和神瑛侍者不同,和石头不同。石头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这个叛逆性呢当然也传染给了绛珠小草,绛珠仙子。但是绛珠仙子下凡的动机和石头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区别。石头下凡,神瑛下凡是对天不满,因为你不让我补天,我有补天之才你不让我补。绛珠小草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因此林黛玉在叛逆性上的目的和程度跟神瑛,跟贾宝玉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林黛玉身上的神性表现得最突出、最可贵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和薛宝钗相比,她最突出的是什么?最突出的就表现在林黛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元春省亲的当晚,元春让大家做诗,黛玉当时决定大展其才压倒众人。今天我要在贵妃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我的诗才,能够让她得到赏识,比别人都强。这个思想在当时了不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弱点就是缺乏竞争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后来在明代中后期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史上的原因,因为中国历来都是强调中庸的,枪打出头鸟。中国有这样大量的成语俗语,不要说女人了,连对男人都是反对出头的。林黛玉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要表现自我价值、要让自我价值让别人了解、重用、欣赏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结果遗憾的是,元春只让她们做一首,所以林黛玉很快写了一首,结果得了一个并列冠军。元春最后评定的时候说,还是薛林二妹妹最好,但是我们都看得很清楚,薛不如林。宝钗的那首诗是典型的应制诗,过去皇上跟他的臣子部下每人都写一首,就是这种。宝钗的那首没有诗味,而且基本上句句都是歌颂。林黛玉的起码有一句非常好,非常有气魄:“借得山川秀”,气魄多宏大。林黛玉那首诗水平明显高于宝钗,而她是信手写来就得一个冠军。所以从这地方看得出来,林黛玉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这是她神性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林黛玉的象征物除了是小草以外,还有两样。一样就是竹子。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一进院子,“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一派”就是泉水是很小,“开沟”,开一条小沟,“仅尺许”,那沟很窄,就一尺多一点宽。注意潇湘馆里面的竹子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的,因为竹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而大观园所有的院子里只有潇湘馆有竹子。潇湘馆这个名字照理说不是很吉利,为什么?因为它暗示了舜帝南巡,久久不归,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南下寻夫,后来知道舜帝已死,于是泪洒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投湘江而死。但是当时起诗社的时候,大家要用别号,用一个笔名,别人说就叫潇湘妃子吧,因为她住潇湘馆,林黛玉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其实真不错。那么这些翠竹就暗示了林黛玉将来不幸的命运。但是这千百竿翠竹象征着林黛玉人品高洁,具有一种独立的文人的气质。林黛玉是这些女孩子当中最有骨气的,跟薛宝钗一比就比出来了。就在元春省亲的当晚,贾宝玉写诗写不出来,憋得没折的时候,宝钗和黛玉都过去关心。宝钗说贵妃刚才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她不喜欢“绿玉”两个字,你还非要写那个,你不是成心跟她争执吗?宝钗是处处小心谨慎,怕贵妃不高兴。宝玉受到启发了,他说对了,以后我不叫你姐姐了,我就叫你老师吧。宝钗说怎么又叫姐姐了,在上边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这些地方就写出了宝钗她非常世俗的一面,她和林黛玉一比光彩就不如人。而且我们注意到,刚才讲了,那个泉水从墙外面流进来,那个沟很小、很窄、很浅,我们注意一下,大观园里面有很多院子,大观园里面也有很广阔的水面,但是院子里面有水的只有潇湘馆。我们知道,水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在《红楼梦》当中,是代表少女,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嘛。也就是说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做所有这些杰出少女中的最优秀的代表。但是这个小水沟很浅,很窄,意味着它的生命力的脆弱,而且这个水是绕着竹子盘旋而出,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是强调这个水和其他的水不一样,它是刚直不阿、人品高洁之水。我们再看看宝钗。宝钗也有象征物,《红楼梦》里面有两个人物的象征物是石头,一个当然就是贾宝玉,还有一个就是薛宝钗。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薛宝钗这块石头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看一下,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还有石头。所以曹雪芹在这儿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注意潇湘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它是相映成趣,相映成辉,而这里“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的东西。而且一株花木也无,没有一朵花木,倒是只见许多异草,可这些草不是石头上长出来的,而是在石头旁边,是攀缘在那些石块上的。这些异草是象征着伺候薛宝钗的那些丫鬟们。因此薛宝钗这块石头和贾宝玉这块石头的区别是什么呢?贾宝玉这块石头原来也是普通的石头,经过女娲锻炼之后,通了灵性,有了神性,是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是一块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石头。而薛宝钗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她在金钏之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冷酷无情,在柳湘莲出走的那些问题上也表现出冷漠。连薛蟠这么差劲的都满世界找他去,薛宝钗没有。那么你想一块是有生命的石头,一块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一块石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另外一块石头对别人对自己都非常冷漠,那么这两块石头它怎么有缘呢?因此曹雪芹只能让她住在蘅芜苑。蘅芜苑就是恨无缘,不可能有缘分,尽管他们离得很近,就像两座山一样,你可以看见我,我可以看见你,但是走不到一起。薛宝钗是一个身受封建礼教教育的孩子,她严格地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用封建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有人说薛宝钗很虚伪,我觉得错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薛宝钗这个人物之所以经得起琢磨,甚至很多人都喜欢,就是因为她非常真诚,她真诚地信奉这些东西。比如她劝黛玉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是不识字,识了字以后你也别老去写诗,写多了,有学问的人还笑话你呢。她很真诚,她不是品质问题。比较一下宝钗和黛玉诗的优劣,很难比出来。薛宝钗的《螃蟹诗》就写绝了,恐怕是空前绝后,没有第二人能超过她。她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写得也不错,当然也有一些应景的诗。可是跟黛玉一比就能比出来,这两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宝钗用过四种体裁,黛玉用了八种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词等等。宝钗是4种9首,444个字,黛玉是8种,体裁比她多一倍,25首,比她多一倍半,256句,比她多三倍,1659个字,比她多三倍。通过这个统计,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宝钗和黛玉写诗都写得非常好,但是宝钗只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自由活动。黛玉大量的都是她个人的自由活动。而且黛玉参加集体活动也是尽量要大展其才,一圈就圈三个,三个题目就拿下来了,她要多写。宝钗没有歌行,而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写得多好。当然这都是曹雪芹写的,这个著作权问题咱们得弄清楚了。黛玉是把诗词作为抒发内心情感、宣泄苦闷的一个手段,所以她的诗词里面真是充满了血泪,充满她真挚的感情。即使这种感情有时候可能比较狭隘,甚至可能有误读、误导,但是很真诚。你看她题手帕诗,她一下就写三首,写一首还不能把那个感情完全抒发出来,所以就要写歌行体,长篇,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她们两人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个人的诗歌观念造成的,也就是说她们的区别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薛宝钗是视诗词为小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不认字,写多了让有学问的人笑话咱们不守本分。集体活动她不能不参加,你写我也写。黛玉不是这样,黛玉生命形态的一部份就是诗词,诗词已经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了。我们看得出来,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得多,她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惟恐失去宝玉,所以听说宝玉得了个麒麟,史湘云也有一个麒麟,湘云来了,所以她急急忙忙要去看了。两个人都有个小东西,咱们中国这个记那个记的,两个小东西就撮成婚姻了。所以她就去了。而宝钗恰恰相反,宝钗作为一个少女,在一个很难接触到其他男性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她喜欢宝玉是非常正常的,但她就像她住的蘅芜苑的大石头那样,总是在处处掩饰自己,而这种掩饰反而起了副作用。比如由于马道婆使魔法,结果王熙凤和宝玉中了邪了。后来宝玉醒过来了,当时大家很高兴,宝钗就开了个玩笑,说阿弥陀佛,如来佛真忙,不光要忙着讲经,还要忙林姑娘的婚事。她就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还有一次,黛玉让贾母叫走了,宝玉都没心情吃饭了,匆匆忙忙吃完饭赶紧要走,宝钗说赶紧让他走吧,要不他惦记林姑娘,林姑娘也惦记他呢。开这个玩笑。这两次玩笑反映出来,一方面,宝钗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表现出来潜意识里面的她的那种封建道德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就是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女孩子根本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婚事,自己的婚事应该由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在,就由长兄做主,所以薛宝钗觉得好没意思,幸亏有个黛玉,把宝玉拖住了。宝钗这种做法不是出于虚伪,而是非常真诚,就是她真诚地对别人冷漠,也对自己冷漠,因为她本来就是一块大石头。她那两个玩笑实际上会促进黛玉和宝玉的感情。这些地方说明,在生命意识上,在爱情观上,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宝钗不如黛玉。王熙凤说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宝钗好的地方,因为宝钗是客,寄居贾府,她对贾府的事情当然不应该多加干涉。而且贾府的矛盾那么复杂,所以她当然就回避了。可是一旦如果需要她表态的时候,她毫不吝啬。我们看李纨、探春,宝钗三个人受王夫人之命代管大观园。王夫人是她姨妈,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发表了两段长篇演说,这两段加起来差不多有一千字。她就说明大观园改革的必要性,特别是后面第二段,她提出让那些承包的婆子媳妇们要拿出一点来,要照顾左邻右社,这样她们就不会搞破坏了,她们也就平衡了,你们也就安全了。这不就是社会稳定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整个把前八十回完整地来看,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宝钗。宝钗这个管理才能黛玉是远远不如,我估计黛玉那个潇湘馆都管不好,主要是紫娟的功劳。黛玉是只会做诗不会做人,说话直来直去。黛玉非常可贵的一点,她的性格非常率真,很真诚。这一点呢宝钗就不如她了。刚才讲元春省亲的时候我们也讲了,她处处要顾及到别让元春不高兴,但是宝钗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她虚伪。我们要注意到,宝钗在大观园里是很得人心,她并不是靠小恩小惠得来的,宝钗很善于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而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和能力。这一点是宝钗比黛玉强的地方。这样我们就要回到开头,我们讲的那个标准上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两个女孩子,黛玉比宝钗强,也不能简单地说,宝钗比黛玉强。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美学上和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作为艺术评判,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少女的艺术形象,它在塑造上难分高下,都是非常成功、非常经得起咀嚼的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宝钗这个人物更难刻画。一个艺术家,你要把作品写得让读者让观众老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最高明的。因此从艺术评判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都是极其成功的形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什么那么好?另外还有个名字叫《永恒的微笑》,就是她这个微笑你越仔细看,你越不明白她在笑什么。是一种微笑,是一种冷笑,是一种恶毒的笑,你都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和当时你的心情、你的环境和你的先入之见都有关系,妙就妙在这个微笑你没有办法解释,很难解释。所以从艺术评判来讲,黛钗不分高下。然后我们从道德评价来讲。道德评价,我觉得黛玉要比宝钗强。我们很清楚这是她们的象征之物所决定的。因为宝钗身上尽管读者有许多误会,被曹雪芹引入了误区,但是宝钗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冷酷无情,而且她不仅是对别人冷酷无情,也对自己冷酷无情。有的人是被迫变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而宝钗是自觉自愿地把自己作为一个牺牲品放在了祭坛上。所以在道德评判上来说,钗不如黛。最后从生活评判。作为生活对象,薛宝钗身上那种封建意识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远去了,尽管还有,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严重了。很多现代女性甚至都走得太远了。而薛宝钗身上那些可以被大家接受的欣赏的东西,比如说她身体比黛玉健康,她比较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等等,就比黛玉有优势。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和宝钗身上都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们都写成完人,也没有过于夸大她们的缺点。在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够把她们两人的优点相加,缺点都去掉,那么就成了完人了。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但是,薛宝钗是个例外。第三十六回写道:“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在作者眼里,薛宝钗不像别的女孩子一样“清净洁白”,而是“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的、“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的“浊物”。 所谓“国贼禄鬼”,就是贾雨村之类人物。作者最鄙视贾雨村之类的贪官污吏,所以作者说宝钗“入了国贼禄鬼之流”,是对宝钗很严厉的谴责。薛宝钗是作者贬谪的一个人物毋庸置疑。一、无情的薛宝钗第五回写道:“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这是人们对薛宝钗的看法。这种看法是对的吗?薛宝钗真的值得下人喜爱吗?其实,人们被薛宝钗的假象迷惑了。在金钏落井死后,薛宝钗在第一时间赶到王夫人那里,对王夫人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又说:“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说明,在薛宝钗的心中,奴婢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死了也不可惜。“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种思想与其兄薛蟠“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第四回)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无视人民生命的贵族阶级思想。宝钗上述的话,只对王夫人说,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作者这样写道:“却说宝钗来至王夫人处,只见鸦雀无闻,独有王夫人在里间房内坐着垂泪。”“独有王夫人”,没有第三人。作者行文滴水不漏。如果有第三人在场,宝钗也不会说这样无情的话。因此,下人心目中善良、体贴、可亲可爱的宝姐姐形象,只是一个假象。冷酷无情才是薛宝钗的本质。在作者心里,奴婢们的生命是无比珍贵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反映的正是奴婢的悲惨命运。薛宝钗虽然没有害死金钏,但其无视生命的立场,正是作者要谴责的。这样的人,如果是男子当了官,也会象贾雨村之流一样贪赃枉法。为了讨好上级,也可以制造冤假错案。因此作者说她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天生带有“内毒”、“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不是泛泛之笔,而是对宝钗丑恶本质的揭露。又如香菱想学诗,宝钗完全不理会。而林黛玉则教会了香菱作诗。这说明在林黛玉是真诚待人的,心里完全没有等级观念;而在宝钗心里,奴婢根本不配学诗。、冯其庸论薛宝钗薛宝钗是有名的"冷美人"。在《红楼梦十二支曲》《终身误》里有一句指薛宝钗的曲词说:"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这句曲词,一般的解释,都是把"山中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动人的美丽而又薄命的女性形象:诸如冰雪聪明的黛玉,八面玲珑的宝钗、豪放潇洒的湘云、敏捷干练的探春、泼辣狠毒的凤姐,还有刚烈的鸳鸯、俊巧的平儿、纯情的紫鹃、犀利的晴雯。一个个莫不刻画入微,恰如其分,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此我重点论述一下黛玉和宝钗的人物艺术形象。首先,多愁善感、好哭、爱使小性儿,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的最为突出的特征。但仅此,是不能引起读者的美感的。即便有,也是一种畸形的病态美。然而在人们心目中,林黛玉的确又是美的,人们不能不感到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的、也更为本质的、超越时代的美。正如白盾先生在《红楼梦》中所分析那样,在大观园里,黛玉同宝钗的八面玲珑、面面周到不同,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爱恼就恼,爱说就说,我行我素,一往纯真,毫无矫饰。即便在贾母、王夫人前也从不说一句言不由衷、阿谀奉承的话。如果说,宝钗令人不舒服的一点就是处处“做面子”、“徇人情”的“伪”的话,那么,黛玉个性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不“做面子”、“徇人情”的“真”。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宝钗可以说是最精通“关系学”,她善于收敛自己的情感,应付各种关系;而黛玉却一窍不通,还不屑于去学,表现出率真、任性的态度。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下,历来是“馋人高张、贞士无名”。脂砚斋也曾感叹“世人原宜假不宜真也。谚云:一日卖了三个假,三日卖不出一个真。信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林黛玉性格上一往纯真的“真”,尤为可贵。评者说她是“善刚”、“率直”、“任性”、是“绝尘埃”,是“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因此,“真”是林黛玉性格美的第一个特征。再者,黛玉不慕名利,不追求时尚的虚荣,是宝玉身边的女子中唯一不劝他读“时文八股”,走“仕途经济”道路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竟对“仕途经济”不感兴趣,这是需要莫大的思想勇气的,这同样是她性格纯真的一种表现。她强烈而执著地追求纯真的爱情,感情的真挚和态度的坚定,超越了同时代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情是女性的最大美德之一。因此,和率真相联系的不带任何杂质的深情,是林黛玉性格美的第二个特征。另外,便是她那堪和文姬比美的赋秉颖异、才华横溢的诗才。她的《葬花词》,将花拟人,又将人拟花,达到人花交融、人花合一的纯美、纯诗的境界。正是这些地方,显出了她的思想美和心灵美,构成了她那“冰雪砌来露为魂”的“如兰”的“气质”,“如仙”的“才华”。诗是美的升华,美是诗的结晶。只有高尚、温柔的心灵,才能吸取美,才能写出美的诗篇。所以,林黛玉形象的“美”的实质就是“真”,是来自那秀丽的外形、率真的个性、坚贞的爱情和优异的诗才及颖慧的赋秉相联系的言词锋利、吐属不凡。如果说,在林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确实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更为深沉的、也更为本质的,乃至今天的读者仍然能够欣赏的一种美的话,那么,在薛宝钗的身上,就应该也存在着一种超越时代的、至今仍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美。因为薛宝钗是封建社会士大夫心目中标准的“淑女”形象,但实际上薛宝钗的典型性还不仅仅局限于此,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一种东西。在那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大观园里,薛宝钗“罕言寡语、装愚守拙”,对那种种矛盾、层层纠葛,也总是抱着一种可介入又不介入的态度。可介入,保持着一种弯弓欲发的有利形势;可介入而又不介入,又给人一种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感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争。”在她参与的一切场合里,她都严格地掌握了这样的原则和分寸。如果说,黛玉报人以真,凤姐御下以威,宝钗则挟“德”与“术”令人归化。所以,在那明争暗斗、风波迭起的大观园里,进退裕如,获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称颂,整个大观园无不在其“笼络”之中。这里,薛宝钗的形象已越出了一般封建“淑女”的极限,显出了一种大伪若真、大巧若拙。从思想特征而言,这已经不是纯粹的儒家思想所能囿限的,其待人接物的诸多行为,更合乎道家那种“以退为进”的阴柔之道。正像白盾先生所指出的,在这外表温婉多才的封建“淑女”身上所能够有的极深的思想修养和那个时代的人们心目中的最高的“美德”,是中国封建道德、封建文化的最高结晶,也是最理想的性格。她既有“处则为真儒”的涵养,又有着“出则为王佐”的才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薛宝钗的形象反射出了传统的“三教合一”的折光,是儒家理念和道家权术的最完美结合。所以,脂砚斋称她是“大贤大德”;小说中也称她为“山中高士”。直到今天,仍有人赞美她是“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古贤”,其“志行的高洁、人格的完美”,像“白雪的纯洁,美玉的坚贞,幽兰的静穆”般的有“高贵气质”的“完人”。 薛宝钗那高度的文化教养、温柔敦厚、典雅大方的风度,乃至藏而未露的“经世之才”都成为后人所欣赏的美的典范。

论薛宝钗的形象毕业论文

先来看黛玉。我们还是从神话入手,从黛玉的象征之物入手。宝玉的象征物是那块玉,他是真石头假宝玉,那么黛玉有没有象征物呢?有。黛玉的象征物比宝玉要多。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黛玉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这就是她自幼多病、体弱的一个基本的原因。她的生命力非常脆弱,这是第一个她的文化基因。第二个文化基因,就是她的生命是神瑛侍者每日浇灌,用甘露浇灌,她才能够久延岁月,她的生命是来自于神瑛侍者,因此她对神瑛侍者具有生命上的依赖性,也就是说她极度依赖神瑛。这就是林黛玉一刻都离不开贾宝玉的原因,一旦失去了贾宝玉,那么她的生命之水就枯竭了。这样就造成了林黛玉的两个大缺点,一个就是她多疑、小性、爱生气,还有一个就是她过于依赖贾宝玉,她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贾宝玉身上,惟恐失去贾宝玉。但是她毕竟是具有神性的,因为她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颗小草,是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它,这颗小草是带有神性的,所以在林黛玉身上具有某种神性,就是非常高贵的品格。第三点就是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那么她为什么也下凡呢?她和贾宝玉有所不同。她和神瑛侍者不同,和石头不同。石头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这个叛逆性呢当然也传染给了绛珠小草,绛珠仙子。但是绛珠仙子下凡的动机和石头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需要注意非常重要的区别。石头下凡,神瑛下凡是对天不满,因为你不让我补天,我有补天之才你不让我补。绛珠小草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因此林黛玉在叛逆性上的目的和程度跟神瑛,跟贾宝玉是不一样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林黛玉身上的神性表现得最突出、最可贵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如果和薛宝钗相比,她最突出的是什么?最突出的就表现在林黛玉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元春省亲的当晚,元春让大家做诗,黛玉当时决定大展其才压倒众人。今天我要在贵妃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我的诗才,能够让她得到赏识,比别人都强。这个思想在当时了不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弱点就是缺乏竞争意识,这是中华民族后来在明代中后期落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史上的原因,因为中国历来都是强调中庸的,枪打出头鸟。中国有这样大量的成语俗语,不要说女人了,连对男人都是反对出头的。林黛玉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要表现自我价值、要让自我价值让别人了解、重用、欣赏的意识,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结果遗憾的是,元春只让她们做一首,所以林黛玉很快写了一首,结果得了一个并列冠军。元春最后评定的时候说,还是薛林二妹妹最好,但是我们都看得很清楚,薛不如林。宝钗的那首诗是典型的应制诗,过去皇上跟他的臣子部下每人都写一首,就是这种。宝钗的那首没有诗味,而且基本上句句都是歌颂。林黛玉的起码有一句非常好,非常有气魄:“借得山川秀”,气魄多宏大。林黛玉那首诗水平明显高于宝钗,而她是信手写来就得一个冠军。所以从这地方看得出来,林黛玉在当时具有超前意识的这样一种精神境界,这是她神性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林黛玉的象征物除了是小草以外,还有两样。一样就是竹子。林黛玉住在潇湘馆,一进院子,“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后院墙下得泉一派”,“一派”就是泉水是很小,“开沟”,开一条小沟,“仅尺许”,那沟很窄,就一尺多一点宽。注意潇湘馆里面的竹子是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的,因为竹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是表示文人刚直不阿、有节气、有骨气。而大观园所有的院子里只有潇湘馆有竹子。潇湘馆这个名字照理说不是很吉利,为什么?因为它暗示了舜帝南巡,久久不归,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南下寻夫,后来知道舜帝已死,于是泪洒斑竹,“斑竹一枝千滴泪”,投湘江而死。但是当时起诗社的时候,大家要用别号,用一个笔名,别人说就叫潇湘妃子吧,因为她住潇湘馆,林黛玉欣然接受了,这个名字其实真不错。那么这些翠竹就暗示了林黛玉将来不幸的命运。但是这千百竿翠竹象征着林黛玉人品高洁,具有一种独立的文人的气质。林黛玉是这些女孩子当中最有骨气的,跟薛宝钗一比就比出来了。就在元春省亲的当晚,贾宝玉写诗写不出来,憋得没折的时候,宝钗和黛玉都过去关心。宝钗说贵妃刚才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她不喜欢“绿玉”两个字,你还非要写那个,你不是成心跟她争执吗?宝钗是处处小心谨慎,怕贵妃不高兴。宝玉受到启发了,他说对了,以后我不叫你姐姐了,我就叫你老师吧。宝钗说怎么又叫姐姐了,在上边穿黄袍的才是你姐姐呢。这些地方就写出了宝钗她非常世俗的一面,她和林黛玉一比光彩就不如人。而且我们注意到,刚才讲了,那个泉水从墙外面流进来,那个沟很小、很窄、很浅,我们注意一下,大观园里面有很多院子,大观园里面也有很广阔的水面,但是院子里面有水的只有潇湘馆。我们知道,水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特别是在《红楼梦》当中,是代表少女,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嘛。也就是说曹雪芹是把林黛玉比做所有这些杰出少女中的最优秀的代表。但是这个小水沟很浅,很窄,意味着它的生命力的脆弱,而且这个水是绕着竹子盘旋而出,这就很有意思了,这是强调这个水和其他的水不一样,它是刚直不阿、人品高洁之水。我们再看看宝钗。宝钗也有象征物,《红楼梦》里面有两个人物的象征物是石头,一个当然就是贾宝玉,还有一个就是薛宝钗。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薛宝钗这块石头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看一下,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还有石头。所以曹雪芹在这儿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注意潇湘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它是相映成趣,相映成辉,而这里“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的真实的东西。而且一株花木也无,没有一朵花木,倒是只见许多异草,可这些草不是石头上长出来的,而是在石头旁边,是攀缘在那些石块上的。这些异草是象征着伺候薛宝钗的那些丫鬟们。因此薛宝钗这块石头和贾宝玉这块石头的区别是什么呢?贾宝玉这块石头原来也是普通的石头,经过女娲锻炼之后,通了灵性,有了神性,是一块有生命的石头,是一块有强烈生命意识的石头。而薛宝钗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所以她在金钏之死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冷酷无情,在柳湘莲出走的那些问题上也表现出冷漠。连薛蟠这么差劲的都满世界找他去,薛宝钗没有。那么你想一块是有生命的石头,一块是没有生命的石头,一块石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另外一块石头对别人对自己都非常冷漠,那么这两块石头它怎么有缘呢?因此曹雪芹只能让她住在蘅芜苑。蘅芜苑就是恨无缘,不可能有缘分,尽管他们离得很近,就像两座山一样,你可以看见我,我可以看见你,但是走不到一起。薛宝钗是一个身受封建礼教教育的孩子,她严格地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用封建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有人说薛宝钗很虚伪,我觉得错了,我不同意这个说法。薛宝钗这个人物之所以经得起琢磨,甚至很多人都喜欢,就是因为她非常真诚,她真诚地信奉这些东西。比如她劝黛玉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是不识字,识了字以后你也别老去写诗,写多了,有学问的人还笑话你呢。她很真诚,她不是品质问题。比较一下宝钗和黛玉诗的优劣,很难比出来。薛宝钗的《螃蟹诗》就写绝了,恐怕是空前绝后,没有第二人能超过她。她还有很多其他的诗写得也不错,当然也有一些应景的诗。可是跟黛玉一比就能比出来,这两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宝钗用过四种体裁,黛玉用了八种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歌行、词等等。宝钗是4种9首,444个字,黛玉是8种,体裁比她多一倍,25首,比她多一倍半,256句,比她多三倍,1659个字,比她多三倍。通过这个统计,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宝钗和黛玉写诗都写得非常好,但是宝钗只参加集体活动,没有自由活动。黛玉大量的都是她个人的自由活动。而且黛玉参加集体活动也是尽量要大展其才,一圈就圈三个,三个题目就拿下来了,她要多写。宝钗没有歌行,而黛玉的《秋窗风雨夕》、《葬花词》写得多好。当然这都是曹雪芹写的,这个著作权问题咱们得弄清楚了。黛玉是把诗词作为抒发内心情感、宣泄苦闷的一个手段,所以她的诗词里面真是充满了血泪,充满她真挚的感情。即使这种感情有时候可能比较狭隘,甚至可能有误读、误导,但是很真诚。你看她题手帕诗,她一下就写三首,写一首还不能把那个感情完全抒发出来,所以就要写歌行体,长篇,充分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她们两人的差别,归根结底是由于两个人的诗歌观念造成的,也就是说她们的区别在于价值观的不同。薛宝钗是视诗词为小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最好不认字,写多了让有学问的人笑话咱们不守本分。集体活动她不能不参加,你写我也写。黛玉不是这样,黛玉生命形态的一部份就是诗词,诗词已经和她的生命融为一体了。我们看得出来,黛玉在爱情的问题上比宝钗要强得多,她是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惟恐失去宝玉,所以听说宝玉得了个麒麟,史湘云也有一个麒麟,湘云来了,所以她急急忙忙要去看了。两个人都有个小东西,咱们中国这个记那个记的,两个小东西就撮成婚姻了。所以她就去了。而宝钗恰恰相反,宝钗作为一个少女,在一个很难接触到其他男性的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她喜欢宝玉是非常正常的,但她就像她住的蘅芜苑的大石头那样,总是在处处掩饰自己,而这种掩饰反而起了副作用。比如由于马道婆使魔法,结果王熙凤和宝玉中了邪了。后来宝玉醒过来了,当时大家很高兴,宝钗就开了个玩笑,说阿弥陀佛,如来佛真忙,不光要忙着讲经,还要忙林姑娘的婚事。她就开黛玉和宝玉的玩笑。还有一次,黛玉让贾母叫走了,宝玉都没心情吃饭了,匆匆忙忙吃完饭赶紧要走,宝钗说赶紧让他走吧,要不他惦记林姑娘,林姑娘也惦记他呢。开这个玩笑。这两次玩笑反映出来,一方面,宝钗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另一方面,表现出来潜意识里面的她的那种封建道德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就是按照封建道德规范,女孩子根本不应该考虑自己的婚事,自己的婚事应该由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在,就由长兄做主,所以薛宝钗觉得好没意思,幸亏有个黛玉,把宝玉拖住了。宝钗这种做法不是出于虚伪,而是非常真诚,就是她真诚地对别人冷漠,也对自己冷漠,因为她本来就是一块大石头。她那两个玩笑实际上会促进黛玉和宝玉的感情。这些地方说明,在生命意识上,在爱情观上,在人生的价值观上,宝钗不如黛玉。王熙凤说薛宝钗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是宝钗好的地方,因为宝钗是客,寄居贾府,她对贾府的事情当然不应该多加干涉。而且贾府的矛盾那么复杂,所以她当然就回避了。可是一旦如果需要她表态的时候,她毫不吝啬。我们看李纨、探春,宝钗三个人受王夫人之命代管大观园。王夫人是她姨妈,在这种情况下,宝钗发表了两段长篇演说,这两段加起来差不多有一千字。她就说明大观园改革的必要性,特别是后面第二段,她提出让那些承包的婆子媳妇们要拿出一点来,要照顾左邻右社,这样她们就不会搞破坏了,她们也就平衡了,你们也就安全了。这不就是社会稳定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整个把前八十回完整地来看,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宝钗。宝钗这个管理才能黛玉是远远不如,我估计黛玉那个潇湘馆都管不好,主要是紫娟的功劳。黛玉是只会做诗不会做人,说话直来直去。黛玉非常可贵的一点,她的性格非常率真,很真诚。这一点呢宝钗就不如她了。刚才讲元春省亲的时候我们也讲了,她处处要顾及到别让元春不高兴,但是宝钗这个问题并不意味着她虚伪。我们要注意到,宝钗在大观园里是很得人心,她并不是靠小恩小惠得来的,宝钗很善于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而我们知道,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生活在这个社会当中,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养和能力。这一点是宝钗比黛玉强的地方。这样我们就要回到开头,我们讲的那个标准上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两个女孩子,黛玉比宝钗强,也不能简单地说,宝钗比黛玉强。为什么?因为这里面涉及一个美学上和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作为艺术评判,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少女的艺术形象,它在塑造上难分高下,都是非常成功、非常经得起咀嚼的艺术形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薛宝钗这个人物更难刻画。一个艺术家,你要把作品写得让读者让观众老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是最高明的。因此从艺术评判的角度来说,这两个都是极其成功的形象。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什么那么好?另外还有个名字叫《永恒的微笑》,就是她这个微笑你越仔细看,你越不明白她在笑什么。是一种微笑,是一种冷笑,是一种恶毒的笑,你都可以解释。为什么?这和当时你的心情、你的环境和你的先入之见都有关系,妙就妙在这个微笑你没有办法解释,很难解释。所以从艺术评判来讲,黛钗不分高下。然后我们从道德评价来讲。道德评价,我觉得黛玉要比宝钗强。我们很清楚这是她们的象征之物所决定的。因为宝钗身上尽管读者有许多误会,被曹雪芹引入了误区,但是宝钗身上确实存在着一些冷酷无情,而且她不仅是对别人冷酷无情,也对自己冷酷无情。有的人是被迫变成了祭坛上的牺牲品,而宝钗是自觉自愿地把自己作为一个牺牲品放在了祭坛上。所以在道德评判上来说,钗不如黛。最后从生活评判。作为生活对象,薛宝钗身上那种封建意识在现代社会里面已经远去了,尽管还有,但是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严重了。很多现代女性甚至都走得太远了。而薛宝钗身上那些可以被大家接受的欣赏的东西,比如说她身体比黛玉健康,她比较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等等,就比黛玉有优势。总而言之,曹雪芹在黛玉和宝钗身上都倾注了所有的爱心。他既没有把她们都写成完人,也没有过于夸大她们的缺点。在她们身上,都有许多可爱的地方,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果能够把她们两人的优点相加,缺点都去掉,那么就成了完人了。

长期以来,在《红楼梦》的研究中,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一直存有分歧。总的说来,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她是否是封建礼教的信养者,不在于她是否是“四德具备”的封建淑女。在这点上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关于她在作品中的地位。那就是说她是个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是封建势力的帮凶,她在作品中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褒还是贬。……实质上说,薛宝钗在宝、黛爱情这个主要线索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她是作为黛玉这个人物对立形象而出现的。如果再继续搞“钗黛合一”,对钗黛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模棱两可,是非不明,就无法揭示贾宝玉内心深处新思想的萌芽,也更无法揭露扼杀这种新思想的封建势力的罪恶。……从薛宝钗的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所代表的正是当时那股没落腐朽的封建势力,她同王熙凤、王夫人、贾政一样,认为封建道德,封建礼教是天经地义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为人子者,必须显身立名,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以光宗耀祖;她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约束自己,规劝同辈姐妹。这就是说,她的思想品格和道德修养,可以在王熙凤、王夫人、贾政身上找到共同点,她所代表的正是这些人的“完整的特殊世界”,但是她又不完全与王熙凤、王夫人和贾政相同,而是有其自身的独自特点的。从地位上说,她是封建大家庭中的一个未婚女子,她应避居深闺,洁身自好,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从性格上说,她雍容大度“罕言寡语”“随分从时”,凡事三思而后行;从思想上说,她对封建礼教虔诚地信仰,表里如一,乃至忘掉了自身;从容貌咊?才能上说,她聪明美丽、吟诗作对、针黹女红都超群绝伦。因而作为薛宝钗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其有冷淡的态度、形诸声色;可喜的人也未见其亲密之情,形诸声色。”她心地“善良”,善于“体贴”人,“帮助”人;她心胸开朗、能容人,对尖刻奚落的语言,不做计较。具有这种雍容大度大家闺秀的“美德”,因而才深得封建家长的欢心。贾母称赞她,把她早已视为心中得意的孙媳。她聪明美丽,有文学素养和渊博的知识、她在众姐妹中堪称为一朵丰满而又娇媚的牡丹花。她的美丽和丰满,也曾引起宝玉的爱慕,她的才学,也曾使李纨感叹,称赞她的诗“含蓄深厚”,她的针线竟使袭人钦佩叹服。她的体贴帮助,深为湘云感激。这一切可以说是她的个性吧。……(参照 )

薛宝钗却有如一名政治家,知情达理,宽容随和,识时务,顾大体,关注现实利益。宝钗在贾府中普遍给人的印象是“行为豁达,随份从时”。黛玉对她“有些悒郁不愤之意”,宝钗却从不放在心上。宝钗对人的观察细致入微,贾母的脾气好恶,姐妹丫鬟的性情习惯都记在心中,以致常常能博得别人的好感。薛宝钗深明世事人情,像“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的诗句,就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的。与黛玉相反,她对现时的观念是接受的,身体力行的,总想潜移默化地对宝玉灌输“仕途经济”的思想。薛宝钗理财治家,通晓庶务也是高人一等。 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碧落凡尘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黛玉的美是一种感性而诗意的存在,宝钗的美则一种理性的世俗的存在。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人们无法简单的将她划入“好人”或“坏人”的行列。她既是“无情”的,也是“动人”的。从“人”的角度讲,她遵从着她认可的道德、信念、理想,与时俯仰地活着。从艺术魅力上说,她性格的多面性引起了从未停止的争论,成为文学史上“反角正写”的经典。从思想意义上看,宝钗的形象对作品主题的表现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宝钗动人的一面代表着封建礼教“温情”、“美好”的表象,是极具诱惑力的。但读者可以通过宝玉对她由昵而敬之到弃之而去的过程,领悟到了所谓世俗理想的本质,在令人目眩神迷的表象背后,竟是如此的庸俗和冷酷。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是相当耐人寻味的一节。占花名儿抽签时,黛玉抽得一支“风露清愁”的芙蓉花签,芙蓉花也即莲花。宝钗掣得的是牡丹花签,诗云:“任是无情也动人”。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两种花来分别比喻两人呢?我们可以从宋代周敦颐所写的影响深远的《爱莲说》中找到答案:“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花与牡丹的这种对比正契合了作者对世俗理想的叛逆之心。宝钗代表着那个时代备受推崇的“美德”,她的广受好评,正如人们对牡丹的爱,是“宜乎众矣”。但作者对此却是不屑的,他独爱芙蓉花的真性情。所以,作者撇开了众多称颂牡丹的诗句,单挑了全唐诗中唯一说牡丹无情的诗来配宝钗,无疑是饶有深意的。 一、宝钗的“动人” 在“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黛玉、宝钗无疑是美中魁首。相对于“娇袭一身之病”的黛玉来说,宝钗的健康美又要略胜一筹。她“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不画而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怪不得宝玉为她的雪白一段酥臂,竟然魂悠悠出窍,被黛玉讥为“呆雁”。曹雪芹把宝钗的美表现为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代表的是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与她的“安分随时”的性格相契合。 论才情,她也堪与黛玉比肩。黛玉是灵气充溢的“仙才”,而宝钗则是“全才”。她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口道出《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除此之外,她对画论也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可谓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如此才情卓著,为她的“动人”凭添了优雅智性的神韵。 然而,才、貌并不是宝钗的最动人之出,曹雪芹要表现的,是这位“品格端方”女子的“人情练达”之动人。在这方面,率性而叛逆的黛玉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无有不说她好的。连深爱黛玉的作者也忍不住赠了黛玉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黛玉放纵着闺阁知识分子特有的感情,写诗作画,沉溺情感,一任自然的纾放着她的性灵。而宝钗则秉持世俗的理智,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感情和追求,尽心尽力地维持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风范,一步一步实现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人生理想:夫有治国才,妻有停机德。这也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最高人生理想。宝钗的所有人情练达都因这个最终理想而带了明显的功利色彩,将纯情少女本该有的朝气和灵性完全掩盖了。但在统治者眼里,宝钗的品行却是最合心意也是最动人的。

蘅芜素馨---------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梦阑珊 岁月如梭,有若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红楼一梦已看尽几世风雨飘摇。解不开是离恨苦,道不尽是红楼梦,且不说那草木前盟缘未尽,今生魂断情难销,也不论那封建末世社会态,家族兴衰成败史……单是一个薛宝钗,就引得后人太多太多的话语 山中高士晶莹雪 睿藻仙才淑仪风 ---------封建淑女的典型 薛宝钗堪称封建淑女的典型,她谨守封建妇德,几乎放弃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要求,近乎封建统治阶级眼中的完人,体现着封建时代贵族女子正统的风范。她克己复礼才德兼备,冰雪聪明善解人意;贞淑娴静品格端方;沉着冷静,遇事清醒;行为豁达,宽以待人;不轻视别人,而自身又永保尊严。她的美是一种雍容娴雅之美,倘以儒家的审美标准看来,恰是代表了一种温柔敦厚的人格理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弘毅宽厚,清平和允。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倘若不是集贤良淑德于一身,在荣国府这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大家庭里,宝钗是不会深得恩宠,获得上上下下广泛的喜爱与赞誉的。 “德言容工”四德俱全是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基本要求,宝钗品格端方、谨言慎行,举止闲雅,针黹精熟,集贤淑于一身。在她心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贞静为主,女工居次,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她不仅以此为律,还常常用之规范别人,用心良苦。一句“珍重芳姿昼掩门”写尽了这位豪门闺秀的蓄雅和自重。 宝钗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在与周围姊妹的相处中体现出一种长者般的风度。她善良真诚、细致体贴,她能在绮罗锦绣丛中,一片欢声笑语背后,看出湘云和岫烟的艰辛,私下里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帮着做活计,帮岫烟拿回所当衣物;她也能在酒令中察觉黛玉“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的失语,兰言解疑痴,这旨在保护黛玉免受谤议的从旁点拨,让黛玉深为感激,那一番女子“识礼守分”“得重于才”的说教,更是让黛玉心下叹服。黛玉起初对宝钗是怀有敌意的,总认为她“待人极好”是“有心藏奸”。宝钗的善解人意和虚怀若谷,最终感动了黛玉,使其自觉错怪了她,进而与之尽释前嫌,互剖金兰之语,“竟比他人好了十倍(49回)”。 虚怀若谷,宽以待人------这个名门淑媛必须的美德,被宝钗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于别人的攻击,不到实在忍无可忍,她都因顾全大局而不加以追究。黛玉曾心怀敌意,屡次拿话刻薄,宝钗总是装没听见,不与计较。面对恶嫂金桂寻衅滋事,宝钗随其母前往劝解,虽说是丝丝入情、句句在理,可她的一腔善意反倒遭来金桂的羞辱讥讽。虽是羞愤难当,却因心痛其母而忍气吞声、宽容大度、大事化小,这般气度,也只有大家闺秀才得如此(83回)。 宝钗遇事沉着冷静头脑清醒,考虑事情合理且周全。为寡母分忧解劳,是恭顺良孝的宝钗十分着意的。呆霸王薛蟠调情遭苦打之后,薛姨妈又是心疼又是发恨,情急之下欲告诉王夫人遣人寻拿柳湘莲。沉着冷静、是非分明、通情达理的宝钗忙旁敲其母,语之其弊,一场将会给薛家造成“仗势欺人”之恶名的风波就这样被宝钗化解在只言片语之间了(47回)。再如薛蟠偶外出作买卖,薛姨妈犹豫不决,与宝钗商议,宝钗一番入情入理的话熨贴了母亲的不安。由此看来,宝钗不似薛家幼女,反倒象薛家军师,许多棘手之事,似乎都是经过了她的冷静点拨而得以妥善解决。 宝钗理财治家,通晓庶务也是高人一等。与凤姐的干练泼辣、手腕加淫威相比,宝钗理家则是威而不露,从时而发,她深谙“幸于始者怠其终,缮其辞者嗜其利”,提出了使大家都满意的方案,“小惠全大体”,顺乎时势,合乎人心,众人心服口服,熙凤也暗自佩服。 宝钗不仅是“四德”皆备,而且才识过人。经史子集融汇贯通,诗词歌赋博采广收,甚至连《西厢》《琵琶》“元人百种”也多有涉猎,学问自是十分扎实颇见功底。她能随意道出《唐诗品汇总序》中的“杜工部之沉郁,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来,谈论理财之道时又能顺手拈来《朱子文集大全类编》之语,甚至于今已佚失的《姬子》之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背之也是朗朗上口。除此之外,她的画论卓有识见,谈及颜料画具娴熟谙晓;医学药理知之甚笃,经验丰富言之成理;甚至于参禅悟机那一套也是了如指掌,娓娓而谈,滔滔不绝。 薛宝钗入都是为了待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她具备了封建社会女子最完备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会女子最高的出路。参考资料:

薛宝钗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这个难度挺大的,你想花30个金币就给搞定,真是太天真了哈

贾宝玉--红楼梦一书的男主角,书中的情节主要是以他为中心,故事从他的前世写起,几乎就是在写他一生悟道的经过。脂砚斋评贾宝玉用“情不情”二字,某些人认为指贾宝玉具有深广的人文主义思想,能够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没有感情的人、事、物。 林黛玉--一般认为她是红楼梦一书的女主角,与贾宝玉相映衬,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性灵形象的典型。脂砚斋评林黛玉用“情情”二字,指林黛玉能够对将自己的感情赋予自己所爱的人。 薛宝钗--红楼梦又一女主角,与林黛玉相对,是所谓的“金玉良缘”。是彻底维护并始终贯彻封建思想的典型人物。因书稿80回后丢失,不知曹雪芹给其的评语为何,但书中反复隐喻,如:冷香丸、所居院落“蘅芜苑”前大石封闭及无花冰冷的环境来看,似乎应为“无情”。 王熙凤--普遍认为是红楼梦中最为鲜活的人物,具有强烈的世俗气息

薛宝钗小时是个和林黛玉一样淘气的孩子,从她对西厢记的熟知程度可以看出,当时她家管理严格,把她那份女孩儿的本性给磨的基本没了,成了一个封建淑女的典型。当她来到大观园之后,在自由自在的环境和那么多本性尚存(特别是林黛玉)的女孩儿中间,她的纯真的本性又回来了一点,可她在大观园这个环境呆的时间还是太短,以至于后来王熙凤使掉包计她同意了,要是林黛玉就绝对不会同意。

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的女儿,后来成为贾宝玉之妻。她容貌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表面上看似乎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但实际上她骨子里却颇有愤世嫉俗的性格因子,她对当时的社会抱有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比如,《红楼梦》第38回,她就作《螃蟹咏》,对当时那些横行无道的官场人物如贾雨村之流,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而她自己最喜爱的词曲,居然也是一首富于孤愤、反叛色彩的《山门•寄生草》!由于受程高本的误导,红学界对薛宝钗思想性格的认识长期偏离实际情况。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薛宝钗“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但事实却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宝钗恰恰因为自己的个性而得罪了家长!如小说第22回,宝钗就曾一首《更香谜》,引得贾政大为扫兴,以为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第40回,在贾母携刘姥姥参观大观园的时候,宝钗蘅芜苑那“雪洞”一般朴素的室内布置,又引起了贾母的大为不满,认为是在亲戚面前很扫了她的面子。贾母对宝钗,一则曰“使不得”,二则曰“不象”,三则曰“忌讳”,四则曰“不要很离了格儿”,五则曰“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全是清一色的负面评价。到后来,“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时刻,贾母命自己所心爱的宝琴、湘云、黛玉、宝玉四人,与自己同坐主桌,却惟独将宝钗排挤到了主桌之外,同李纹、李绮辈坐在一起。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宝钗在贾母面前由“受宠”转为“失宠”的重要标志。如果宝钗真是“城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她何以会落到如此结果呢?可见,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恰恰是最不屑于玩弄什么“城府”,以讨好家长的人!正好,脂砚斋对于钗、黛写应制诗一事的评语也是:“在宝卿有生不屑为此,在黛卿实不足一为”。对弱者真切的同情,却对权势者“不屑”,这才是宝钗行事的基调!另一种观点也同样错误不堪。即认为宝钗“热衷于仕途经济”,只会“谈讲谈讲仕途经济”。事实正好相反,宝钗恰恰与宝玉一样,最痛恨当时的官场、最痛恨以贾雨村为代表的这种官场人物!宝钗劝宝玉读书做官,不过是希望宝玉能够掌握权力,去消灭那些“禄蠹”而已。正如她在《螃蟹咏》里所说的“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由于宝钗对宝玉的直言进谏,她的话还一度引起了宝玉的误会,以为那是所谓的“混帐话”。但误会终究是误会,后来宝玉读到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也禁不住要为宝钗愤世嫉俗的思想叫好,高呼“写的痛快”!耐人寻味的是,被宝玉当成是“从不说混帐话”的“知己”的那个林妹妹,后来却一再真的拿“混帐话”去劝告宝玉,告诫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而且,在对待贾雨村的问题上,宝玉、黛玉的态度几乎判若天渊!宝、黛之间这种似近而实远的情况,倒与宝玉、宝钗那种似远而实近的情形,形成了一种反向的“鲜明对比”。对于书中的这种情况,曹雪芹生前的知己——脂砚斋倒是洞若观火。他(她)很早就已经指出,在这些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上,“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所以,宝玉与黛玉看似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思想立场却南辕北辙;宝玉与宝钗看似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实际二人的选择却是殊途同归!——都是基于对当时那个社会的极度愤懑!故而,作者借他的化身——癞头和尚与跛足道人之手,为宝玉、宝钗安排了一场“金玉良姻”。这场婚姻的目的,就是借助宝钗在老庄、禅宗等“出世”哲学方面的“博知”,来引导宝玉“悟道”,并最终推动他出家为僧,使沉迷于红尘中的顽石尽快返回大荒山。而事实上,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玉的第一次“禅悟”,就是宝钗向他推荐的那首《山门•寄生草》给引出来的。这就叫做“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在脂评本的后三十回佚稿中,宝玉最后在宝钗的引导下出家为僧。宝钗为此牺牲了自己的尘世幸福,付出了半世孤凄的代价。但她却并无怨言,因为帮助所爱之人解脱精神上的痛苦,正是她一生的使命。这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程高本后四十回显然篡改了曹雪芹原来的构思,抹杀了原著中宝钗引导宝玉“悟道”的重大主题。致使后来的论者对宝钗结局的评说,皆发生了一系列的误判。这明显是对曹雪芹原著的极大歪曲和亵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