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重大历史题材油画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重大历史题材油画论文参考文献

人类行为的高级状态,就是艺术的状态。换言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最能表现时代的状态。前天上午,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内展出了该学院油画第二工作室学生的毕业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油画第二工作室共有18位学生,他们的毕业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生存经验相契合的绘画语言的初步尝试。他们的出生年代集中于70年代末期,对他们来说是伴随卡通图像长大的,电脑与网络正逐渐作为他们与世界联接的重要通道,这些视觉经验都已渗透到了他们的创作的符号选择中。这也成为此届毕业生的作品与往届毕业生的作品最大不同,其特点是:学习油画的毕业生作品不是用纯油画的方式交出成绩单,有的用电脑卡通画、有的用照片的形式、有的用油画加报纸片构成画面等,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创作。 作品“假面”:画面上是古代女子戴着一张面具,衣服上有一块现代近期的报纸,那女子还露出了穿着丝袜的大腿和高跟鞋。作品整个背景散布着古代文字,该作品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从女子身上裹得严实的服装里伸出的腿、丝袜和高跟鞋休表着她们渴望从传统礼教中解放出来,虽然戴着假面具,也无法掩饰现代发展与旧传统之间的尴尬。 名为“我们一起结婚”的作品,是用一组婚纱照片组成。照片上身穿雪白的婚纱者和穿绅士礼服者一脸幸福的新人都为男性。作者大胆地表现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同性倾向,作品风格迥异。 油画第二工作室的导师是由武俊、唐志冈、张炜等担任。他们对此届毕业生的作品较为满意。从作品上可看出他们这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和思想趋向。他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领域——古典、现代及当代的多种类型语言方式)也成为影响他们创作的决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体现出艺术不应该是生活另类的东西,现代艺术也应该适应今天的文化生活。

汉斯·荷尔拜因(约1497年-1543年11月29日以前)是德国画家,最擅长油画和版画,属于欧洲北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荷尔拜因出生于巴伐利亚的奥格斯堡,是欧洲最大的矿冶工业和金融业的中心。他主要是向他的父亲老汉斯·荷尔拜因学习绘画,1514年前往瑞士巴塞尔,结识人文主义学者伊拉斯谟,受到新思想的熏陶,画艺也大有长进,两年后为新当选的巴塞尔市长迈尔夫妇画像,一举成名。在许多肖像画中最成功的是3幅《伊拉斯谟像》 (分别藏于巴塞尔和巴黎)。画中的这位学界泰斗,全神贯注,姿态表情与背景陈设皆饱含安详、冷静与文雅的气氛,画面构图繁而不乱,设色恰到好处,在德国、瑞士画坛独树一帜,成为西方最有名的肖像画之一。 伊拉斯谟委托他为自己的讽刺作品《愚人颂》绘制插图,他同时还为马丁·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绘制了插图,他也为巴塞尔市政厅绘制壁画,为教堂和私人住宅设计玻璃镶嵌画和装饰画。1517年应邀到瑞士中部作画,顺道到过意大利,学习意大利的“新艺术”。回来后被接纳为巴塞尔画家同业公会会员,和一位皮革商的寡妇结婚,并开了自己的画店。1524年,曾到法国旅行。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1.油画《开国大典》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又如在画面人物的布局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边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有失平衡,但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再如,按正常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大红柱子,但被抽掉了,并且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是运用了美术透视法则,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因而使这件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2.《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于1953年完成的著名油画,描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为董希文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原作不幸遭到两次修改,破坏了艺术的真实性。2011年6月,为庆祝建党90周年,油画真迹首度向公众开放。该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14年12月,《开国大典》草图首面世,并将在2015年1月8日的“油画中国风——董希文百年诞辰纪念展”中展出。油画《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扩展资料《开国大典》是中国画家董希文创作的油画作品,原作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库,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是《开国大典》画作的复制品。该作品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开国大典》油画原作于1953年创作。《开国大典》草图于2014年12月首次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面世。《开国大典》油画(纵:405cm;横:230cm),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油画,是受动于中国国家行为下,代表一个民族的政治无意识,该幅作品作为红色经典,是对一个政党、国家与民族,行走至一个重大历史时刻的集体记忆,是红色政治无意识的视觉想象,而全然不是画家董希文的个人视觉私语。作为画家的个体,董希文也不敢承担这幅作品是原创于他个人的创作动机。《开国大典》充满了新中国诞生时中国人意气风发的豪情,以及在油画民族化探索中的自觉践行。该油画作品,是中国老一辈文人、画家关于政治无意识的集体记忆,由于该幅作品的创作,是那个时代中国美术界的国家行为,所以其本身必然就是一幅红色经典。《开国大典》是国家画语。艺术家不是政治家,艺术家也不应该成为政治家,艺术家应该守护自己纯然的职业身份,但是艺术家受动于政治无意识的执著,及其生发出来的不可遏制的激情与偏执,往往会使他们的立场呈现为一种极为前卫的姿态。艺术家们,可能会依凭艺术家的稚气,成为一个时代政治无意识的摇旗呐喊者及代言人,并且裹挟着一种非理性的艺术激情而所向披靡。第二版《开国大典》油画,在1959年中国建国10周年之际,被雕刻成纪念邮票。 《开国大典》作为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作为歌颂新中国成立的世纪杰作,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备受人们的关注。它问世后,《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人民美术出版社立即把它印成年画和各种美术图片大量发行,印数达100多万张,并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课本。《开国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随即和广大群众见面并博得广泛称誉的革命历史画。董希文精心设计的这件新颖的油画被艺术界人士所普遍推崇,成为他生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之作,使他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声誉。自从《开国大典》问世,这幅洋溢神州风采的油画,揭开了新中国美术史册的第一篇章。参考资料:开国大典-百度百科推荐于 2019-11-06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4个回答李阳英语直播课1元开抢!不背单词,不背语法,让你英语脱口而出00:26李阳疯狂英语广告油画 开国大典 赏析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AKA 正在咨询一个数码问题5条评论晨丽水7不错不错查看全部5条评论—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鉴赏?《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董希文在他的写实油画中,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营养,如明快响亮的色彩、某种装饰意味等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和审美理想。 《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评价:“ 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开国大典》总体性说就是极端严谨的素描,饱满而富装饰性的色彩,线条流畅的对称性构图 素描和色彩在作为油画中的主要元素在各个时期有各自的强弱地位,并不能一味的说哪一方多么的重要,并且近现代绘画在构图元素反面也有很深入的研究。 油画材料本身的特点可以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效果,这给了画家很大的发挥空间。个人认为油画的特点只能从跟其他画种的特点对比来说明。油画材料总的效果厚重饱满,可以描绘很逼真的效果也可以制造出丰富的机理效果,同时其也具有一定的透明性和迷人的光泽,这些是其他画种所不具备的特点。 油画以其特有的写实表现力和长于以现实主义方法表现社会性题材的特点,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风格、新内容的作品,如《开国大典》(董希文)、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 《开国大典》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是靠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 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影视——“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即影视艺术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视“的特点在于其具象性,读与看的基本矛盾先在性地构成了影视文学审美创造的一切悖论性因素。《电影艺术辞典》中关于电影是这样表述的:“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是科学技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电影艺术辞典》,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23赞·723浏览2017-11-29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评价《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1《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 2 德彪西的《月光》和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比之“否定叙述逻辑”的《春江花月夜》似乎应该说都是“肯定叙述逻辑”。但是,同样是“肯定叙述逻辑”,德彪西的《月光》似乎还处于“六朝抒情小赋”的境界,而贝多芬的《月光》则已经是以“兴”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唐诗”、“宋词”。窃以为,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一些。 如果说: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视自然景致”而引起了印象的变幻;那么,贝多芬的《月光》,则是因“内审心灵世界”而升华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国诗论所谓的“兴”。 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内心独白,乃是伟人的沉思感悟。这里,艺术表现的主要形态,应该是“兴”,而且在“肯定叙述逻辑”之中酝酿着狂热的追求、炽烈的行动。 两种月光,两种感情,这是作曲家当时的心境决定的。贝多芬表现他的哀伤,一开始用了长达四小节的缓慢引子导出悲剧性的主题,发展而成呻吟、呜咽了。表现为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渐破碎几乎消失,只剩下三连音的伴奏音型均匀流动,仿佛就是内心那无言的伤痛。 绘画中有“亮色”之说,音乐中也有“亮音”。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觉。会使人想到那皎洁晶莹的月光。悠长的旋律线和平稳的节奏,再加上与色调柔和而明净的和声融合在一起,达到的就是一种清幽、静寂的效果。着便是德彪西的“月光” 和贝多芬的“月光”的不同之处。 生活中谁都不愿哀伤,但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它常常变成了一种美丽,这是一个奇怪的美学现象,更不用说显示生活中本来就很美好的事物了。 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时被人喜爱就是这个道理。18赞·4,507浏览2018-04-17欣赏初中美术课本(江苏版)油画<开国大典>,谈谈你的体会《开国大典》所描绘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天安门国庆典礼的盛况。场面恢宏,喜庆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栾,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广场开阔,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画家在进行严谨的写实描绘中,借鉴了民间美术和传统工笔重彩的表现手法。作者使蓝天与地毯、红柱子、红灯笼及红旗等造成强烈的对比,并增加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有评者认为是“富有装饰意味的纪念碑性的大型历史画。”4赞·2,525浏览对开国大典油画的评价,300字之内《开国大典》这幅油画作品在写实手法的描绘中,画家又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加工,如透视和光影的处理都没有严格地按西方写实绘画中的素描要求,在画面的右侧部位减去一根柱子,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并强化画面主题和总体的需要,同时也适于中国广大读者的审美情趣。还应该提到的是,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抒情性 。15赞·421浏览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评述《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 。它深入人心,也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新中国建设者的爱国情感…… 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开始筹备建党30周年绘画展览,具体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领导蔡若虹、江丰、王朝闻组织落实。参展的作者为北京、华东的几十位知名画家。几个月的时间,这些实力画家们为展览拿出了近百件绘画作品。 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次风云际会,绘画界各路诸侯的精品不仅在这次画展中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甚至后来一些作品还在中国美术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战》、《毛主席延安整风》、《强夺沪定桥》等等。 后来大家在总结中一致认为:好作品不少,但体现共和国成立的气氛不够。 当时谁也无法预知,这个结论为历史巨作《开国大典》的诞生打下了伏笔。 中国革命博物馆研究员李仁才对笔者说:“作为国家级博物馆所收藏的有关党史的绘画作品,没有一件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力作显然是不合适的。当时革命博物馆展览厅确实需要一件这样的好作品。”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 走进中国美术史的艺术殿堂,人们不难发现从商周时代到秦国统一,从大唐开基到清军入关——在中国历史各个朝代的开端都找不到流传至今的有关开国盛典的历史画,而要创作一幅新中国开国盛典的巨型油画,该是何等的气魄! 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几次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由他执笔创作“当之无愧” 应该说这是一个公正的选择,更是一个历史的选择。 董希文在美术界早已声誉鹊起,他的画多次得到徐悲鸿、艾中信等著名画家的好评。 董希文生于浙江绍兴,杭州艺专毕业后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内深造,后又到我国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区学习、创作,曾在敦煌临摹壁画达3年之久。其素描、油画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创作水粉画《北平入城式》。 虽现已说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与点名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有联系,但董希文长于革命题材创作、长于人物画的本领确实是行内知名。 当年董希文手拿这张草图请教了许多画家,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 值得一提的是,从草图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创造性的突破有两个。第一个是草图上除毛主席侧身站在靠近中间位置,其他领导人都站在左边三分之一的画面,而右面则是广场群众,这样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按一般构图规律来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个就是按正常视觉规律,在毛主席的右前侧应有一根天安门城楼的大红柱子。 美术界的同行们对董希文大胆的构图设想感到奇特并表示赞赏,认为第一个突破加大了领导人与广场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的对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节日气氛。而第二个突破大家认为极为大胆,“抽掉”这根柱子,广场显得更为开阔,相反如果画上这根柱子反倒显得累赘了。 为了稳重起见,董希文还请教了几个建筑学家,大家对此均表理解和赞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开国大典》的实画创作。 两个月后,巨型油画《开国大典》创作完成。 《开国大典》引起较大反响,并掀起了“油画中国风”的艺术思潮 《开国大典》完成之后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 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一些知名画家看了这幅油画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绘画精品。中国革命博物馆将这幅画展出后,在艺术界和社会上都引起很大的反响。 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非常兴奋,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他同时也以西洋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 艾中信说:“《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 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1953年,人民日报在头版重要位置发表了油画《开国大典》。也是在这一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将《开国大典》印成年画在全国发行,发行量达到一个顶峰。1赞·2,006浏览正在加载

论文油画参考文献

这个可能要找到文艺复兴的了吧,搞艺术的还真不容易。

人类行为的高级状态,就是艺术的状态。换言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也最能表现时代的状态。前天上午,在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内展出了该学院油画第二工作室学生的毕业作品,这些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油画第二工作室共有18位学生,他们的毕业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的基本认识和生存经验相契合的绘画语言的初步尝试。他们的出生年代集中于70年代末期,对他们来说是伴随卡通图像长大的,电脑与网络正逐渐作为他们与世界联接的重要通道,这些视觉经验都已渗透到了他们的创作的符号选择中。这也成为此届毕业生的作品与往届毕业生的作品最大不同,其特点是:学习油画的毕业生作品不是用纯油画的方式交出成绩单,有的用电脑卡通画、有的用照片的形式、有的用油画加报纸片构成画面等,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创作。 作品“假面”:画面上是古代女子戴着一张面具,衣服上有一块现代近期的报纸,那女子还露出了穿着丝袜的大腿和高跟鞋。作品整个背景散布着古代文字,该作品表达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从女子身上裹得严实的服装里伸出的腿、丝袜和高跟鞋休表着她们渴望从传统礼教中解放出来,虽然戴着假面具,也无法掩饰现代发展与旧传统之间的尴尬。 名为“我们一起结婚”的作品,是用一组婚纱照片组成。照片上身穿雪白的婚纱者和穿绅士礼服者一脸幸福的新人都为男性。作者大胆地表现了当代社会中存在的同性倾向,作品风格迥异。 油画第二工作室的导师是由武俊、唐志冈、张炜等担任。他们对此届毕业生的作品较为满意。从作品上可看出他们这代人的审美、价值观和思想趋向。他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涵盖了非常广泛的领域——古典、现代及当代的多种类型语言方式)也成为影响他们创作的决定性因素。 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体现出艺术不应该是生活另类的东西,现代艺术也应该适应今天的文化生活。

这里有几篇文章你可以参考一下《浅议印象派绘画》、《浅谈后印象画派》、《印象派的油画》。

1]刘正平.论写实绘画的抽象性[D].西北民族大学,2007.[2]王旭.二战后英国写实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3]吴昊.写实与夸张—中国写实油画造型语言研究[D].郑州大学,2014.[4]高鹏.写实油画色彩的微差[D].中央美术学院,2007.[5]周振强.论写实油画表现之趣味[D].赣南师范学院,2013.[6]刘剑利.论油画写实艺术之美[J].美术大观,2006,(08):71-71.[7]莫也.油画写实语言的对话语境与独语行为[J].美术观察,1997,(06):14-14.[8]王美钦.中国第二代写实油画家对油画写实技法的改造[J].美术观察,2002,(09):27-29.[9]周家敏.浅析油画写实肖像画画面形式语言的表现[J].现代交际:下半月,2014,(2):121-121.笔杆网简单的搜索就OK,希望能帮到你!

大学历史论文选题素材

中国近代史论文选题有哪些。1、蒋介石对付其他政敌的法宝为什么对付不了共产党和红军?2、张学良为何不战而放弃东北?3、平型关大捷真相。4、张治中:揭开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战幕6、西南联大条件那么艰苦为什么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7、张自忠将军--抗战期间中国牺牲的最高军事将领8、“七年不觉叛国梦, 赢得第一汉奸名”一一汪精卫叛 国投敌的原因分析9、中国远征军--一支不应被历史遗忘的伟大军队。10、滇西大血战11、国民党“军统”、“中统”在抗战时期的表现。12、宋美龄在抗日战争时期外交上的出色表现(学术堂提供更多论文知识)

学术堂最新整理了二十个大学历史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民间借贷中的暴力冲突:清代债务命案研究2、"冠带荣身"与明代国家动员--以正统至天顺年间赈灾助饷为中心3、皇帝"私"礼与国家公制:"开元后礼"的分期及流变4、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5、先秦社会最高权力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6、出土文献与先秦自然宇宙观重审7、18世纪中国南北方市场整合程度的比较--利用清代粮价数据的研究8、逐鹿或天命:汉人眼中的秦亡汉兴9、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10、秦汉帝国扩张的制约因素及突破口11、金朝初叶的国都问题--从部族体制向帝制王朝转型中的特殊政治生态12、清代耕地数据恢复重建方法与实证研究1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商王朝锡料来源与"金道锡行"14、南宋朝廷与四川地区的文书传递15、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秦军功爵制功效何以远超六国

《明清社会文化之我见》《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古代科举制度》《刘邦是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女性思想与地位的转变》《谈张居正与“考成法”》《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明清时期的建筑文化》都是我自己想的,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写作时间:90 分钟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 1.浅析洋务运动 2.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3.浅析辛亥革命 4.中国近代不同阶级的救亡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小组学习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小组...中国近代史论文 6页 免费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4页 4下载券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选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内容,选取你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2、近代中国落后原因分析。 3、中国近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论文题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论文题目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题目 1、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最终没能使...23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及要求A(236)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A 卷)教学站 学号 开卷 100 分 姓名 手机号 成绩 考试题目: 试论近代...中国近现代史课题论文桂林摩崖石刻在我国碑刻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 一斑。清朝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 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这种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20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中国经济进 入全面加速阶段,作为多边体制...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在抗战历史中反省...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 3、关于好与坏的...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2页 免费 中国近代史论文选题 2页 1下载券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 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 史,...关于近代史的一个课题论文关于近代史的一个课题论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对近代史一个选择方向进行...中国近代史上进行的一场引 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风景油画论文参考文献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国最为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之一,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在西方艺术史上无可置疑地位于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列。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透纳生前即享有盛名,1851年去世后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敬仰和追摹直至十九世纪晚期。然而,对透纳所有艺术成就的认识则是更后来的事。透纳晚年尤其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人们从他后期那些大胆的习作中找到了印象主义和现代抽象绘画的发端。透纳的绘画艺术到底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需要机会。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美术馆的陈列被展了透纳各式各样的作品,增进了人们对他的不断认识。这类展览和陈列,许多是由泰特美术馆举办的。透纳生前立下遗嘱将作品捐献给国家,使得共计一百多幅油画成品,数千幅速写和纸本绘画珍藏于泰特美术馆的克劳馆,该馆也是国际透纳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一些国际交流项目,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扩展了透纳的声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成名之初透纳于1775年4月23日生于科文加登的梅顿莱因,父亲是个理发师。母亲死于精神错乱。他于1851年12月9日卒与同地。透纳10岁时已表现出绘画才能,被送到一个叔叔那里上学。在绘画上他是个早熟的孩子。透纳最初跟一个地貌色彩画家汤玛斯·马尔顿学水彩,在父亲理发店的橱窗中摆放和销售作品。透纳很早就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出名的画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1789年,十四岁的他进入皇家艺术学会学校学画,第二年春天,即1790年的年展上,他首次展出了自己的水彩作品。不久,他父亲退休离开理发店,全力帮助他的儿子。1793年,透纳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传统观点认为,水彩仅仅是一种彩色素描,但是透纳却很快打破了这一陈套,创作了更有其实,更个性化的水彩作品,要让水彩画与当时皇家美术学院传统上更重视的油画的观点分庭抗礼。1799年11月,透纳成为皇家美术学院最年轻的候补会员,在十年时间里,他展出了60多件作品,在批评界树立了牢固的声誉,为日后突飞猛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4岁,因他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他曾走遍意大利,最后才专心去描绘大海的光色和空气的变化。他悉心研究海上光的强度、云彩和风雨的活动,在色彩上,他培养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感情的特殊手法、创新色彩,着对后来英、法两国的印象主义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透纳自己曾说,描绘自然需要准确的观察力,他的绘画是他视觉经验的准确体现,而透纳的视觉经验正是他长期细致观察大自然的结果。 邓斯坦博城堡现代大师的产生户外绘画1802年二十六岁的透纳当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正式会员,并在1807年成为学院的透视学教授。他强烈建议皇家美术学院能够设立一个风景画接受的席位。1811年透纳逾越他的份内职责,在皇家美术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背景——建筑和风景画入门》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他告诫学生们:“选择、整合、浓缩自然之美及美术之妙,既是他这类风景画家的职责,也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职责”。和当时其他英国画家一样,如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透纳也尝试在户外作油画素描,就像五十年后的印象派画家那样。在大量的素描和水彩习作中,他记录了自己对风景、光线和空气状况的体验,从而为一批室内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战争与和平中的不列颠在透纳成年后的22年中,英国一直在与大革命时期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交战。1805年纳尔逊勋爵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大败法国舰队,法国入侵英伦已不太现实,但英国的警备并未松懈,一直到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英国才稍感轻松。战争成了英国民众心头的大事,因此透纳此时和其后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战争的气氛,皇家美术学院的年展是透纳展示自己最重要作品的平台,但特拉法尔加之战这一年,他并没有送交作品,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不多见的,他把位于哈利大街上住宅的一部分改造为一间画廊,这一年的作品就在这里展出。透纳这是在效仿雷诺兹和韦斯特等前辈画家,在伦敦市中心开设自己的画廊,极大地提高了他作品的销路和名字。此间,他在出版商那里声誉因《英格兰南海岸的旖旎风光》的出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这是第一个以他的作品为主的风景系列。透纳的水彩不仅反映了战时的英国,还反映了更为广阔的英国生活图景。色彩的凯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透纳的创作明显转向,随后十年便是实验与过渡的时期。最明显的重要转变是在色调上,即从自然写实的色系转向更加明亮更有力度的纯色。这段时期透纳在构思作品时,通常先要创作大量的习作,这些习作常被称为“第一层颜色”。这一用原色构筑画面的手法似乎也解放了其油画创作,引入更富有诗意的色彩处理手法。在这些年中,他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创作,完成了大批风景画。这些作品多是针对新兴中产阶级的怀旧情绪和爱国主义豪情而作,偶尔也流露出对盼望已久的英国社会政治改革最终到来的喜悦与激动之情。1815年后,滑铁卢战役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和平,英国人又可以重访欧洲大陆了。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透纳继续着每年的写生之旅,其足迹南至帕埃斯图姆(1819年),西涉布列塔尼的威珊岛(1826年),北抵苏格兰(1831年和1834年),东到维也纳(1833年和1840年)。不过到了1817年8月,透纳才自1802年之后第一次借战争结束的机会横渡英吉利海峡踏上欧洲大陆。 透纳在对光线的表现技巧上可谓炉火纯青,他更注重营造光线在建筑物或是自然景观上的效果。特纳表现日出日落的作品较多,这样的画面是一场场色彩与光的盛宴。尽管风景水彩画在当时相比表现所谓高雅主题的油画可谓地位地下,但透纳能够坚持在风景画的殿堂中尽情发挥,将绘画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进入光中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些批评家经常同声指责道,透纳的作品不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过于任性晦涩。他那时已过了65岁,于是有人就把这些特征归于他的年龄,理所当然地将他晚年的作品贬为“从昏花的眼睛和草率的手中结出的果实”。甚至其他一些人在把这些作品贬为“纯粹色彩狂热的把戏”的时候也承认它们的抽象之美,俏皮地说它们倒过来看也同样很好,或把它们形容为华丽的光线爆发。透纳坚持不懈地追求谜一般的带有他独特风格的目标,但几乎是孤军作战。他的作品销售不太好。从1820年透纳由意大利归来到1843年春天他展出了近一百幅油画,其中只有四十幅很快就有了买主。透纳对形体日益明显的模糊处理在他1840年代的威尼斯风景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几幅画中他引入了一种更加克制和迷人的诗意,这与他大部分其他作品中那种崇高的野性形成对照。在这最后时期,他在那些最具幻想性的图像中反复地表现这种构图程式,把一种直截了当的光线大欢庆带入作品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这种激进力量在本质上还是基于他对克劳德·洛兰的持久尊崇。 透纳的著名作品虽然有几幅《威尼斯风景》、《雨、蒸汽及速度》(“Rain, Steam, Speed”,1844年作).等,但比这些作品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军舰德美勒尔号》。从透纳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表现着想要压倒人的一种霸气。常常在展览会的前一天,他特意到会场去,注意地看陈列在自己画近旁的其它画的色调,再在自己的画上涂以强烈的颜料,想压倒其他的画。因此有时候把整个构图弄乱,不止一次受到批评家的嘲笑。象《军舰德美勒尔号》,描绘在落日的海上,配置着已经属于过去时代的帆船和新时代的汽船,想要表现历史的感情;不过,当时它被作为只是乱涂颜料的作品,曾受到严厉的批评。 而《贩奴船》则尤其表现了他艺术的成熟。 透纳在晚年虽然成为有名的画家,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但很难令人想象,却是一个具有象侦探小说中那种双重性格的人,有时象个可尊敬的绅士住在山下幽静的邸宅里,有时却象“一个老船工”住在偏僻地方的贫民窟里,穿着破烂的衣服,一面晒太阳,一面给贫民窟的孩子们信口开河地讲“乘船的冒险故事”。而且他死后,尸体也发现在贫民窟一间肮脏的屋子里。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如果你没有看过那幅曾被英国人评为“世界十大名画之首”的《战斗的泰梅莱尔号》,也没有见过那幅曾拍出2000万英镑天价的《珠玳卡岛》,但也许听说过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大奖——英国特纳奖。这项欧洲最权威的视觉艺术奖,便是以今天的主角透纳命名的。 生于泰晤士河边的透纳,似乎天性里就有一种游吟诗人气质。从17岁到70岁,他从未间断过在英伦三岛和欧洲游历、观察和写生。不但跑去法国领略拿破仑掠夺来的欧洲绘画珍宝,更多的去处,则是乡间、海边、山野、湖畔……。感性、灵性加高产似乎一直是透纳作画的特质,他曾经在意大利短短两个月中,便创作了1500多幅水彩速写。有时还在画上附注颜色,例如“土壤呈浅红色、灰绿色,大海是蓝色,阳光下薄雾和煦,叶簇明丽,阴暗处呈宁静的灰色”等等。这些都极大锻炼了透纳观察自然物象微妙变化的独特本领,也促使他后来形成以表现大自然中光线、雾气、风雨、雷电等异常景观为特色的艺术风格。当然,他的激情和技法也很快从水彩画升华到油画创作上。

自然风景绘画审美特征分析

【摘 要】 本文认为,在自然风景绘画中,其应把握的审美特征是:在自然物象的形体面积间形成节奏感,色相趋于和谐又富于色层变化形成色彩节奏韵律美感,还要具有明度节奏美,质感和谐与对比节奏美。

【关键词】 自然风景;绘画;审美特征

Abstract This paper argues that, in the natural landscape painting, which should grasp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re: images of the body in a natural area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rhythm, harmony and full of color hue tends to change the color-forming layer rhythm beauty, but also has US lightness rhythm, texture, harmony and rhythm beauty of contrast.

Key words natural landscape; painting;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毛岱宗在其《油画风景写生》中提到:“我们都喜欢大自然的风光,旅游观光成为一件惬意的事,在旅途上我们欣赏了一幅幅美丽而真实的风景画。可是我们细想起来构成大自然风光的不过是水、石、草、木而已,然而这些东西在我们生活的身边随时可见可摸,但为何我们得不到观光的体验呢?也就是感不到它们的美呢?因为它们缺乏整体的组合。”[1]地球表面由陆地、海洋、湖泊、山川、河流、森林、沙漠等各种凸凹不平地貌组成,地球地表、地貌每24小时内呈现不同色彩变化,地貌一年四季出现不一样节气及天气差异,使得地貌出现不同色彩倾向。如此丰富多变地球,形成大自然奇观美景,以绘画形式表现出来是否皆是美景?从初涉色彩风景绘画者色彩风景作品中可观察到,答案是否定的。艺术来源于自然生活高于自然生活,真正把所观自然风景美表现于画面中,是否能呈现出美感有一定差距,需要掌握方法技巧。

一、自然物象形体面积间形成节奏感

自然风景物形各种各样,形貌各异,不同物象与物象间排列组合,高低、长短、曲直各异,形体上下前后左右排列组合,穿插错落有序,形成自然物象形体交响乐。色彩风景绘画作品绘画主题内容离不开地球各种地貌、生物、植物、动物、人物等,把各种自然物象怎样组合才能产生美景?首先,划分地貌组类,在一幅有山脉、麦田、天空、树群为主题内容风景照片中,山脉为一类、麦田为一类、树群为一类、天空为一类,所画色彩风景以山脉、麦田、天空、树群为主题内容组合,此组合色彩风景作品需讲究画面布局,非在画面中任意组合排列,需物象面积间大小主次比例。以人体肚脐为点划分美的比例,同样适用于色彩风景,当画面中天际横线以比例分割画面,画面容易出现主次关系,以地貌、植被等为类别物象面积在画面中所占比例份额,形成一种主题面积大小、多少对比节奏感,大面积麦田与次等面积天空、更次等面积树群、更次等面积山脉形成面积由大到小节奏韵律美感,自然物象形体节奏美感。

大自然中,不仅物象间面积可形成主次节奏感,物象外形与物象外形之间也可形成节奏感,物象与物象外轮廓方圆、曲直、长短、粗细等线特征对比也可形成画面节奏韵律感,以树为主题,群树所组成此起彼伏外轮廓线特征与远山脉外轮廓线特征构成画面曲线与画面纸等媒介边缘及画面中天际横直线形成曲直节奏对比。不仅如此,画面中每一整体物象中局部小物象之间也可形成曲直、高低、粗细、长短节奏对比韵律美感,以整体群树物象为主题,群树中局部树与树彼此间也可形成高与低、长与短、粗与细、疏与密节奏韵律对比美感。

二、自然物象色相趋于和谐又富于色层变化形成色彩节奏韵律美感

大面积黄绿麦苗与倾向浅蓝天空和 橄 榄绿树群,形成一种倾向绿蓝色调画面。这种绿蓝色倾向景色选取,处理画面色调时相对易于把握。色彩风景绘画审美性不仅在于大物象与大物象间面积主次、大小对比,大物象与大物象间形体外轮廓线形状曲直、方圆、高低、大小、粗细对比,还在于所要画物象间色彩关系是否和谐统一又具有层次变化,所要描绘自然物象色彩倾向既有和谐之处、又有对比渐变层次。假设呈现黄绿色麦田面积最大,其次是较麦田呈现蓝色倾向天空,再次是小面积呈现 橄 榄绿倾向树群,更次是小面积呈现蓝灰倾向远山。在这样一组风景中自然物象间既有和谐色彩关系,又有邻近色彩对比关系,大面积黄绿麦田与相对较小面积 橄 榄绿树群皆是绿色彩倾向物象,是和谐色彩里不同绿的变化,然而相对较小面积黄绿色麦田,远处天空倾向蓝色,远山倾向绿色的邻近色,画者在处理主题色调时很容易受占画面主题色彩倾向大面麦田黄绿色影响,远山天空蓝色中呈现调和色绿倾向。此画面易形成绿调中不同绿倾向物象形体色层变化,色调既和谐又有色层变化审美特征。每种大物象又可分很多类似色、邻近色层,例如,以树为例,不同绿倾向树与树间也可形成 橄 榄绿倾向,邻近色、类似色色彩层次,以麦田为例,虽麦田整体倾向黄绿色,但近处黄绿与远处黄绿倾向色彩,因色彩透视近远差别也可形成不同色彩倾向,以此类推,作为大物象天空和山脉皆是如此。如此看来和谐之绿调竟能产生如此微妙丰富色层变化。

三、自然物象具有明度节奏美

大自然物象间不仅可形成面积节奏美、外轮廓线曲直、高低、粗细美、色彩和谐与对比渐变美,也可形成明暗节奏韵律美。

物象在不同季节、气候、早晚时间下,呈现不同色彩倾向,物象色彩本身具有明度变化,有的色彩倾向趋向暗一些,有些色彩倾向趋向亮一些,有的色彩倾向趋于暗亮之间层次,于是不同倾向色彩呈现不同明暗关系,不同明暗之间形成色彩明度节奏韵律美,画面中 橄 榄绿色彩倾向物象明度相对较暗,麦田其次、远山再其次、天空更其次,于是由树群、麦田、山脉、天空构成物象在画面中明度由暗渐亮,形成明度节奏韵律对比美感。并且每种物象自身间也可产生明度对比,例如,树与树间有明度变化对比,麦田与麦田前后间有明度变化对比,天空近处与远处也有明度变化对比。

大自然物象间形成色彩明度韵律对比,色彩自身亦有明暗关系,如此物象与物象间色彩形成明暗对比旋律。例如,相对偏暗 橄 榄绿倾向树群和浅蓝天空与大面积黄绿麦田不仅形成色彩和谐与对比,同时存在三种物象明暗对比,暗的树与亮的天空形成一种强烈明暗对比,大面积黄绿中和浅蓝与暗绿的.冲突,俨然形成相对黑白灰明度节奏韵律美。

四、质感和谐与对比节奏美

物象间也可形成质感对比节奏韵律美,例如,不同充满生命力树软硬(树干与树干的质感、树叶与树叶的质感)质感与高远、轻柔、空洞天空质感对比及与大面积麦田呈现质感皆不同,形成质感韵律节奏对比美。

由此看来,把自然风景变为画面中美的真实,需要一定方法和技巧,在选取自然物象时,最好选取几种物象面积间形成大小层次主次韵律美、同时物象外轮廓线间组合形成曲直、高低、粗细形体节奏韵律美、同时兼顾物象间组合形成画面和谐色调,并有其色彩层次变化,同时潜在的体现物象间明度节奏变化与韵律,以及同时展现画面物象质感间对比节奏韵律美。具有美的特征色彩风景呈现在画面中,既有物象间面积对比、又有物象外轮廓线间对比,再有色彩和谐对比,同时兼顾彼此间明度、质感对比,如此,才可堪称为美的色彩风景。

【参考文献】

[1] 毛岱宗.油画风景写生[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 王雨中.色彩基础[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 叶淑华.外国油画风景选[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4] 马一平主编.绘画色彩教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透纳百科名片中文名: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 外文名: 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 别名: 透纳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梅顿莱因 出生日期: 1775 逝世日期: 1851 职业: 画家 毕业院校: 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 水彩画 代表作品: 暴风雨 人物介绍 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oseph Marroa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国最为著名,技艺最为精湛的艺术家之一,19世纪上半叶英国学院派画家的代表,在西方艺术史上无可置疑地位于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列。与约翰·康斯特布尔并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自己独立道路的两个人".透纳以善于描绘光与空气的微妙关系而闻名于世,尤其对水气弥漫的掌握有独到之处。他在艺术史上的特殊贡献是把风景画与历史画、肖像画摆到了同等的地位。透纳生前即享有盛名,1851年去世后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敬仰和追摹直至十九世纪晚期。然而,对透纳所有艺术成就的认识则是更后来的事。透纳晚年尤其自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即致力于绘画形式与色彩的探索,人们从他后期那些大胆的习作中找到了印象主义和现代抽象绘画的发端。透纳的绘画艺术到底具有哪些历史意义?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首先需要机会。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和美术馆的陈列被展了透纳各式各样的作品,增进了人们对他的不断认识。这类展览和陈列,许多是由泰特美术馆举办的。透纳生前立下遗嘱将作品捐献给国家,使得共计一百多幅油画成品,数千幅速写和纸本绘画珍藏于泰特美术馆的克劳馆,该馆也是国际透纳研究中心,近年开展的一些国际交流项目,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扩展了透纳的声誉。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成名之初透纳于1775年4月23日生于科文加登的梅顿莱因,父亲是个理发师。母亲死于精神错乱。他于1851年12月9日卒与同地。透纳10岁时已表现出绘画才能,被送到一个叔叔那里上学。在绘画上他是个早熟的孩子。透纳最初跟一个地貌色彩画家汤玛斯·马尔顿学水彩,在父亲理发店的橱窗中摆放和销售作品。透纳很早就认识到要想成为一个出名的画家,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是一个很好的平台。1789年,十四岁的他进入皇家艺术学会学校学画,第二年春天,即1790年的年展上,他首次展出了自己的水彩作品。不久,他父亲退休离开理发店,全力帮助他的儿子。1793年,透纳建立了自己的画室。传统观点认为,水彩仅仅是一种彩色素描,但是透纳却很快打破了这一陈套,创作了更有其实,更个性化的水彩作品,要让水彩画与当时皇家美术学院传统上更重视的油画的观点分庭抗礼。1799年11月,透纳成为皇家美术学院最年轻的候补会员,在十年时间里,他展出了60多件作品,在批评界树立了牢固的声誉,为日后突飞猛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4岁,因他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破格接纳为最年轻的会员。他曾走遍意大利,最后才专心去描绘大海的光色和空气的变化。他悉心研究海上光的强度、云彩和风雨的活动,在色彩上,他培养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感情的特殊手法、创新色彩,着对后来英、法两国的印象主义运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透纳自己曾说,描绘自然需要准确的观察力,他的绘画是他视觉经验的准确体现,而透纳的视觉经验正是他长期细致观察大自然的结果。 邓斯坦博城堡现代大师的产生户外绘画1802年二十六岁的透纳当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正式会员,并在1807年成为学院的透视学教授。他强烈建议皇家美术学院能够设立一个风景画接受的席位。1811年透纳逾越他的份内职责,在皇家美术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背景——建筑和风景画入门》的讲座。在这次讲座中他告诫学生们:“选择、整合、浓缩自然之美及美术之妙,既是他这类风景画家的职责,也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职责”。和当时其他英国画家一样,如约翰·康斯特布尔(1776-1837),透纳也尝试在户外作油画素描,就像五十年后的印象派画家那样。在大量的素描和水彩习作中,他记录了自己对风景、光线和空气状况的体验,从而为一批室内创作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战争与和平中的不列颠在透纳成年后的22年中,英国一直在与大革命时期及拿破仑时期的法国交战。1805年纳尔逊勋爵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大败法国舰队,法国入侵英伦已不太现实,但英国的警备并未松懈,一直到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英国才稍感轻松。战争成了英国民众心头的大事,因此透纳此时和其后的许多作品都弥漫着战争的气氛,皇家美术学院的年展是透纳展示自己最重要作品的平台,但特拉法尔加之战这一年,他并没有送交作品,这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也是不多见的,他把位于哈利大街上住宅的一部分改造为一间画廊,这一年的作品就在这里展出。透纳这是在效仿雷诺兹和韦斯特等前辈画家,在伦敦市中心开设自己的画廊,极大地提高了他作品的销路和名字。此间,他在出版商那里声誉因《英格兰南海岸的旖旎风光》的出版进一步得到了提升,这是第一个以他的作品为主的风景系列。透纳的水彩不仅反映了战时的英国,还反映了更为广阔的英国生活图景。色彩的凯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透纳的创作明显转向,随后十年便是实验与过渡的时期。最明显的重要转变是在色调上,即从自然写实的色系转向更加明亮更有力度的纯色。这段时期透纳在构思作品时,通常先要创作大量的习作,这些习作常被称为“第一层颜色”。这一用原色构筑画面的手法似乎也解放了其油画创作,引入更富有诗意的色彩处理手法。在这些年中,他一直保持着高水平的创作,完成了大批风景画。这些作品多是针对新兴中产阶级的怀旧情绪和爱国主义豪情而作,偶尔也流露出对盼望已久的英国社会政治改革最终到来的喜悦与激动之情。1815年后,滑铁卢战役为整个欧洲带来了和平,英国人又可以重访欧洲大陆了。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透纳继续着每年的写生之旅,其足迹南至帕埃斯图姆(1819年),西涉布列塔尼的威珊岛(1826年),北抵苏格兰(1831年和1834年),东到维也纳(1833年和1840年)。不过到了1817年8月,透纳才自1802年之后第一次借战争结束的机会横渡英吉利海峡踏上欧洲大陆。 透纳在对光线的表现技巧上可谓炉火纯青,他更注重营造光线在建筑物或是自然景观上的效果。特纳表现日出日落的作品较多,这样的画面是一场场色彩与光的盛宴。尽管风景水彩画在当时相比表现所谓高雅主题的油画可谓地位地下,但透纳能够坚持在风景画的殿堂中尽情发挥,将绘画艺术推上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进入光中进入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一些批评家经常同声指责道,透纳的作品不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过于任性晦涩。他那时已过了65岁,于是有人就把这些特征归于他的年龄,理所当然地将他晚年的作品贬为“从昏花的眼睛和草率的手中结出的果实”。甚至其他一些人在把这些作品贬为“纯粹色彩狂热的把戏”的时候也承认它们的抽象之美,俏皮地说它们倒过来看也同样很好,或把它们形容为华丽的光线爆发。透纳坚持不懈地追求谜一般的带有他独特风格的目标,但几乎是孤军作战。他的作品销售不太好。从1820年透纳由意大利归来到1843年春天他展出了近一百幅油画,其中只有四十幅很快就有了买主。透纳对形体日益明显的模糊处理在他1840年代的威尼斯风景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这几幅画中他引入了一种更加克制和迷人的诗意,这与他大部分其他作品中那种崇高的野性形成对照。在这最后时期,他在那些最具幻想性的图像中反复地表现这种构图程式,把一种直截了当的光线大欢庆带入作品之中。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这种激进力量在本质上还是基于他对克劳德·洛兰的持久尊崇。 透纳的著名作品虽然有几幅《威尼斯风景》、《雨、蒸汽及速度》(“Rain, Steam, Speed”,1844年作).等,但比这些作品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军舰德美勒尔号》。从透纳的所有作品可以看出,表现着想要压倒人的一种霸气。常常在展览会的前一天,他特意到会场去,注意地看陈列在自己画近旁的其它画的色调,再在自己的画上涂以强烈的颜料,想压倒其他的画。因此有时候把整个构图弄乱,不止一次受到批评家的嘲笑。象《军舰德美勒尔号》,描绘在落日的海上,配置着已经属于过去时代的帆船和新时代的汽船,想要表现历史的感情;不过,当时它被作为只是乱涂颜料的作品,曾受到严厉的批评。 而《贩奴船》则尤其表现了他艺术的成熟。 透纳在晚年虽然成为有名的画家,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但很难令人想象,却是一个具有象侦探小说中那种双重性格的人,有时象个可尊敬的绅士住在山下幽静的邸宅里,有时却象“一个老船工”住在偏僻地方的贫民窟里,穿着破烂的衣服,一面晒太阳,一面给贫民窟的孩子们信口开河地讲“乘船的冒险故事”。而且他死后,尸体也发现在贫民窟一间肮脏的屋子里。编辑本段成就及荣誉如果你没有看过那幅曾被英国人评为“世界十大名画之首”的《战斗的泰梅莱尔号》,也没有见过那幅曾拍出2000万英镑天价的《珠玳卡岛》,但也许听说过国际上最负盛名的当代艺术大奖——英国特纳奖。这项欧洲最权威的视觉艺术奖,便是以今天的主角透纳命名的。 生于泰晤士河边的透纳,似乎天性里就有一种游吟诗人气质。从17岁到70岁,他从未间断过在英伦三岛和欧洲游历、观察和写生。不但跑去法国领略拿破仑掠夺来的欧洲绘画珍宝,更多的去处,则是乡间、海边、山野、湖畔……。感性、灵性加高产似乎一直是透纳作画的特质,他曾经在意大利短短两个月中,便创作了1500多幅水彩速写。有时还在画上附注颜色,例如“土壤呈浅红色、灰绿色,大海是蓝色,阳光下薄雾和煦,叶簇明丽,阴暗处呈宁静的灰色”等等。这些都极大锻炼了透纳观察自然物象微妙变化的独特本领,也促使他后来形成以表现大自然中光线、雾气、风雨、雷电等异常景观为特色的艺术风格。当然,他的激情和技法也很快从水彩画升华到油画创作上。

油画毕业论文献文参考

你的关于油画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毕业论文怎么写?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综合性地运用几年内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在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所学知识得到疏理和运用,它既是一次检阅,又是一次锻炼。不少学生在作完毕业设计后,感到自己的实践动手、动笔能力得到锻炼,增强了即将跨入社会去竞争,去创造的自信心。这里仅将我们教研室老师近年指导本科毕业生论文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希望能对学生毕业论文有所帮助。选择一个相关的题目,应该是你感兴趣并且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的。进行文献检索,查找有关这个主题的所有研究成果,并且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广泛的吸收别人的成果的同时,思考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和看法,这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一步。参考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先写出大纲,再增加内容形成草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需要注意地问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这个可能要找到文艺复兴的了吧,搞艺术的还真不容易。

网上有类似的论文,你可以看看的。创作过程可以写的。关于格式,你们应该有论文指导老师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