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年少时看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一定感动得痛哭流涕,可惜我现在早已过了这个懵懂无知人云亦云的年纪。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会说看一遍哭一遍,哭得肝肠寸断,不能自已,可是我看完后却没掉半滴眼泪,不仅如此,我还生了一肚子闷气,别人是差点哭死了,我是差点气死了。为一个如此糟践自己的尊严与生命,还美名其曰为了爱情为了理想而殉道的女人。 我不否认茨威格的文学成就,不否认他的文笔确实很棒,尤其是对女性的心理描写,又细腻又逼真,仿佛身临其境,甚至我还在这个小说里读到了曾经的自己。我相信很多深陷暗恋中的男女都会产生这样的共鸣。可是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竟然会把这样一个有着严重心理疾病的女人奉若神明一般,赞叹她的圣洁,坚贞,执着,单纯,无私。读者们歌颂她,钦佩她,并为之感动不已。 有人说在爱情中,任何说女主愚蠢或者悲哀的人,都是可怜而卑微的。因为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她,或者说没有资格去对她的行为发声。如果一个人把一件蠢事做了一天,我们可以评价这个人是个蠢材是个傻瓜,而一个人将一件事蠢事从头至尾的做了一生。那么,我想,她是否真蠢还是假蠢,这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愚蠢,已经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理想。这是一种什么狗屁逻辑?愚蠢被当做了一种精神,情怀,理想?那么所有穷其一生,践踏自身生命和他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被赞扬的,讴歌的?就因为她把一件蠢事做到了极致,蠢到底,蠢了一辈子,所以愚蠢的本质就变了,愚蠢不再是愚蠢,而是伟大与高尚,无私与无畏,勇敢与坚强? 我之所以评论女主,是因为女主是一个最极端的反面教材。是因为大家所宣扬的人生观错得离谱,还在那里自我感动自我催眠。这种情感的歌颂与赞扬就像一碗毒鸡汤,在怂恿单纯无知的人们喝下去,为这种愚蠢的认知买单。更可悲的是这些喝下毒鸡汤的人们到死也没能看清真相,还自以为死得其所,死得光荣。如果我的女儿将来头脑里是这样的爱情观,我不知道我会多么痛心,我会觉得自己无比失败,是我没有教育好她,让她用生命去验证一个错误的观念。 那些宣扬这是一场伟大高尚纯洁动人的爱情的读者们,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这并不是真正的爱情。这是一种心理疾病。而且很严重,要人命的那种。前几天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说怎么判断你是真的喜欢一个人或是只是执念?当时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人们都以为她的情感是爱情,因为她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完全符合爱情的表象特征。当她还是小女孩时,她常常从自家的门孔里窥视男主的一举一动。亲吻他握过的门把手,收藏他丢弃的烟头,倾听他的脚步声。他爱看书,所以她也拼命看书,他爱音乐,所以她去学钢琴。这些情节是不是很熟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曾经历过这种暗恋一个人的感觉。其实这时的情感还是正常的。它对女主的成长似乎起到了一种正面的作用。因为喜欢他,她才变得更好了。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下,为什么男主对于女主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弄清楚这一点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白这种心理扭曲的过程。首先这一定与女孩的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女主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而且周边的邻居全都是社会的最底层,粗鲁庸俗,没有文化教养,女孩很厌弃这样的环境。虽然她和她的邻居一样都是穷人,可是她觉得她和她们不是一类人,她渴望从心灵上摆脱这种底层人的恶俗。她觉得她是清高的,纯洁的,与众不同的。所以当一个与粗鄙丑陋的邻居反差特大的青年才俊降临到她眼前时,她突然觉得自己的生命有了意义。 这个优雅的男作家就像一道光,驱走了她现实里无法逃避的黑暗。他就是上帝派来的使者,接迎和拯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她把他当成了自己整个生命的支柱。这很像我们热恋中的男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眼里看不到任何人的存在,除了我们所爱的人。此时的爱情是一种激情,一种幻想,一种冲动。但是感情这种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帆风顺的,它会流动,会变质,很多人遭受折磨痛苦后能从中学会成长。但是这个女主她偏要一条死胡同走到底。 那么是什么让我对这种所谓的爱情产生了质疑呢?就是女主明知道男主是一个渣男,游走于各种女人之间,她们中有少妇,学生,甚至妓女。可女主依然不放弃这种幻想,继续做着自己的爱情梦。期待有一天男主能认出自己,爱上自己。她向我们表达的是不管他有多渣,我还是喜欢他。这不是自轻自贱是什么?尤其是这样一个细节,当女主和仅仅见过一面的男主仆人再次相遇时,就凭一个眼神,仆人就认出了女主。而与女主遇见过好多次,并且与她上过三次床的男主来说,男主从不记得女主,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但凡一个正常的男人都不可能会忘记女主,只有麻木的人,行尸走肉的人,浑浑噩噩的人才会如此。尽管男主在女人堆里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可是他从未获得过爱情,从未睁开眼睛真正看看这个世界。大家都只注意到了女主的可悲,却没发现男主是一个更可悲可怜可恨的人。他徒有一副外表,一身才华,却只剩下一个空洞的虚伪的外壳。 可是女主为什么还对这种人渣抱有幻想呢?因为女主害怕自己精心打造多年的美梦破灭,她承受不了这种打击。如果不爱他,她的生命就没有了意义,她的精神支柱就会坍塌。哪怕这个男人只是一个外表光鲜内里腐烂的僵尸。她只有一直自欺欺人才能活下去。我看到很多次女主描述自己的痛苦,她的快乐只是在偷窥和偶遇男主时产生。为了那一点点快乐要忍受绝大部分时间的痛苦,而她心甘情愿。这本就是一种不平衡的情感,一方无限制的付出,另一方面完全不知道。这样的情感算爱情吗?爱情是惩罚虐待自己又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爱他吗?她不是在坚持爱他,而是在坚持打造自己的乌托邦。 命运的转折是在女主生下男主的私生子之后,她选择了默默无闻养大这个孩子。请注意,这时她的情感发生了转移。她不再思念男主,而是把所有的爱倾注在私生子身上。全心全意照顾养育这个孩子,不惜一切代价让他过上等人的生活。就像她曾经全心全意去爱男主那样。这个陌生女人和当下很多已婚妇女一样,她们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独独不爱自己。而这样的妻子常常是不被待见的,她们会疑惑自己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丈夫和孩子不懂得感恩,只有嫌弃和厌倦?因为这些妻子和茨威格笔下的女主一样,失去了自我。她们的人生意义是建立在别人身上的。 这个私生子就是继男主之后的下一个情感容器。这个私生子比男主更能承载她无处寄托的精神。她能完全占有孩子,孩子也会不离不弃,忠贞不渝。她不必像乞丐一样天天乞讨爱情幻想爱情。这时的她已经不再像从前那样信誓旦旦为爱情保留忠贞,她做了别人的情人。对,她没有能力让孩子过上等人的生活,但她又瞧不起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她只能出卖肉体。美名其曰为了孩子,其实是她要把少女时期的梦继续做下去,做得更大更美。她要为那个梦保驾护航。这样的三观真让人震撼。你的贞洁和尊严,伟大与高尚到哪里去了?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怎么可能走到这一步?有人说这是迫不得已,难道这世上所有的单亲妈妈只能靠做小三才能养活孩子?因为她是虚荣的,她要让孩子像男主一样绅士儒雅,她认为只有钱才能实现这个愿望。她所有行为的动机至此可以全部明了了,她单恋他,只是想从精神上摆脱底层阶级的庸俗,她爱孩子,只是想从物质上摆脱底层阶级的束缚。她倾尽一生只是为了摆脱那个让她不耻的阶层啊。最后私生子生病死了,女主的心理彻底崩溃。她付出一生建立的乌托邦瞬间崩塌,她的梦再也做不下去了。她也不可能再次回到单恋男主的那条轨道上去,因为感情的载体早已转移,不可能逆转,于是她剩下的唯一的路只能是香消玉损。 有人说她是勇敢的。虽然她不放过每一次与男主相遇的机会,可是她从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她把所有的爱埋在心底,不让任何人知道。她不是懦弱胆小是什么?我以为勇敢的人,应该对所爱的人大声说出来,哪怕被拒绝。如果不敢当面去追求爱情,只能躲在幕后偷偷的爱,那么她以为的爱情到底是什么?难道她只想追求一场内心戏? 有人说她是忠于自我的。其实她根本就没有自我。从开头和结尾的两句话足以看透她的本质。开头的一句是我的一生确实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开始的。结尾的一句是,如果你会为我的死感到痛苦,那么我是不会死的。她的生死是由一个男人决定的,她的命运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她忠于的是他人,而不是自我。有人说她是骄傲的。骄傲的人用得着这么卑微的奴性的去爱一个人吗?她的骄傲只是自卑身上的一层薄纱。她的骨子里是巨大的深不见底的自卑。在小说中,她多次期待男主主动认出她来,可男主就像一个睁眼瞎一样。不管女主怎么暗示,男主就是认不出来。而女主也掘强的从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在死后才告诉他真相。她的最终目的其实并不是期待男主认出她来,而是希望男主能接纳低入尘埃的她。我偏不告诉你我的真实身份以及我的爱,我不需要你同情可怜,不是骄傲在作祟,恰恰是自卑。只有极度自卑的人才会竭力通过自卑的另一个极端——骄傲来掩饰。女主一辈子所做的事情不过是期盼别人来接纳那个真实的自我,可是她不知道被人接纳首先是从接纳自己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阶层。 这个女人的悲剧在于把所有的情感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把感情当做了生命的全部意义。她的生命里完全没有自我的存在,就像男主一样,眼里只有美色,而女主眼里只有虚无缥缈的爱。她和他唯独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她们忽视自己,一味的向外寻找人生的意义,而不是向内寻求。她们最需要的是自爱,而不是他爱。所有的爱情一定是建立在自爱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又有什么能力去爱他人?可想而知,就算她与男主走到了一起,她的爱情也不会幸福快乐。因为这是两个有着致命缺陷的人。 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写道,作为女性自身的意义是什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委托给男人。如果专注于学习、运动、职业培训、政治社会活动,她就摆脱了男性的困扰,大大减少关注感情和性的冲突。有一天,女人或许可以用她的“强”去爱,而不是用她的“弱”去爱;不是逃避自我,而是找到自我;不是自我舍弃,而是自我肯定。那时,爱情对她和对他将一样,将变成生活的源泉,而不是致命的危险。 这个小说也让我想到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美人鱼。美人鱼爱上了王子,可是王子不知道。最后美人鱼为了成全王子而甘愿化成泡泡。童话里美人鱼是为了救王子,可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的她又是为了什么?她既没有拯救自己,也没拯救别人,她的爱只是一场毫无价值的牺牲。她把自己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不自知和反省,这是多么的可悲?那些夸赞这种陷入迷途葬送生命的行为,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她们在鼓励这种对生命盲目的牺牲与糟践。我觉得这种所谓的爱除了做反面教材,还有什么意义?
梦想照进现实我没研究过,不过我的毕业论文就是写《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叙事结构上来说,它应该是属于嵌套式的双重叙事结构,倒叙是它的叙事技巧之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集锦11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近月来我阅读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它讲述了一个少女自13岁起爱上了住在隔壁的作家,从此以后对作家一生依恋,甚至不惜生下与作家一夜风流的孩子,坠入风尘,比较后她的一生在痛苦与泪水的掩埋中度过。
这本书引发了我的深思:一个女人是否值得为爱情而付出自己的一生?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同。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株花,是一种草,是涓涓细流,是绵绵群山。卑微花草亦不为争春而苦苦等待,群山细流自会流向远方。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同样是短暂的。就我个人看来,我认为这个女人的行为并非敬畏生命,或者说她丝毫没有理解生命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在爱情,金钱,权势的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其次,书中的女人并没有正确的理解生命的接续,在我看来,她所谓心心念念的腹中胎儿只是她求得男人百媚一笑中的一种手段罢了,不难从她的字里行间看出,她对孩子所谓的爱只是建立在孩子与那男人的一种血缘关系上罢了。作为一个母亲,当她决定生下那个孩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她的身上增加了一种伟大而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是圣洁而美丽的,是对孩子由衷的疼爱与珍视所产生美好的纽带,绝不是利用!
也许我说不清楚生命究竟是什么,孔亭乔木,吴宫蔓草,楚寺寒鸦,亭亭修竹。人生就像一场戏,每个人亦是这戏中的主角,所谓爱情,友情,权势,金钱亦不过是戏中斑斓的点缀。它又像一本书,由你自己执笔,细细品读,生怕错过了精彩的篇章,不翻到比较后永远不知道结局的辉煌。采一缕和煦的阳光,撷一泓叮咚的清泉,划一叶轻盈的扁舟,只愿各自安好,为自己而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有种宿命论的感觉。女主人公从十几岁开始便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男主人公(作家),一辈子矢志不渝,为其生,为其生。哪怕这个男人从来也没有真正认识她。
她说,她的一生是从初遇那个男人的那一刹那才开始的。那时她还是个孩子,毫无阅历,毫无准备,一头栽进命运里,就像跌进一个深渊。之后她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独自承担着暗恋的心里重负。为了抚养与心爱之人三日欢愉而诞生的小生命,她不得不去做权贵的情人,或去卖身。即便如此,也未曾改变她对这个男人的爱。直到疾病夺走了她的爱子,她也即将在贫困、孤单、无助中离开人世,她才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长信,向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
或许是因为阅历太少,或许是因为年代不同,我始终无法理解这样的一份爱。如此卑微,如此执着。
我在想,一个人愿意为他的爱人付出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愿意为你的爱人做出一些可能他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牺牲吗?
她说,“要是我还活着,我会把这封信撕掉,继续保持沉默,就像我过去一直的沉默一样。”她爱了他一辈子,却不曾向他诉说。她始终在他的周围,和他的世界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希望他能认出自己。可是,作家一次都没有想起过她。即使有了作家的的孩子,她也没有以此来要挟作家和她在一起,因为风流的作家是不会相信一个投怀送抱与之有过短暂温存的无名女人对他的忠贞不渝的。他们之间会因猜疑产生隔阂,甚至仇恨。这并不是女人想要的。她宁愿独自承受这一切,也不愿成为作家的负担,而是希望当作家想起她来,会怀有爱恋和感激。这是她仅有的骄傲,也是她挥之不去的悲哀。
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你是我一生唯一的爱情。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代表作之一,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终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我绝望的爱慕之情,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看完这篇中篇或者说是和男主人公一样看完这封信后,相信我们的第一感觉都是情感的震撼。
但不一样于《追风筝的人》等因自带宏大社会历史背景而震撼的震撼,这一封信给我的感觉就是,单纯地因一段感情的至极纯粹无私而颇为震撼。
在震撼之后,我就不禁会想:
这样的感情在世界上真的存在吗。
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即使无数次痛苦至极,绝望至极,依然从未改变,从未埋怨,从未放弃。
而反过来,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男人都始终没有认出那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把她当作欢场中的卖笑女郎,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
直到读完“陌生女人”的绝笔信,作家都没能确切地回忆起她的形象,只朦胧地感觉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
这让我想到《追风筝的人》中的一句对白:
好的故事,一般都是杯具。
是啊,这是一个以绝笔信呈现的杯具。
近两年见过不少以“陌生”或者“信件”为引子展开情节的小说,比如《一个人的朝圣》,但直到打开这本书,才发现它的不同。
很多书我会试图用几句话概括,但这本不行,也不合适,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细节。
整本书三个故事,全都关于爱,爱情或者爱欲,而且总有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陌生女人的来信只是第一个故事,一名女子从少年时期就爱上一位作家,深入骨髓,那位作家是她的邻居,但她不敢靠近,也不敢表白,直到多年之后,她生下了他的孩子,将其养大,并无助地看着孩子病逝,才决定拿起笔给他写一封很长很长的信。
第二个故事,一个公爵看上一位夫人,但又不知怎样才能与其相识并俘获芳心,他就有意去接近她儿子,并快速与之建立良好关系。 在小男孩的助力下,公爵很自然地认识了那位夫人,小男孩当然不知道公爵的真实目的,于是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
第三个故事,一个男孩,到了姐姐所嫁的王府里做客,期间有一段艳遇,那女孩不说话,也不会让他看清她的脸,每次都如此,他只能在家里的女孩当中猜测,根据记忆逐个排除,即便这样他同样深深地爱上了她,但结果并不像他想的那样。
不说太细,以免剧透,看这本书的动力就在于顺着点滴细节慢慢揭开悬念。
其实阅读之初感觉作者的描写或者措辞未免过于浮夸,有些读不下去,读完就变成了钦佩,或许你也可以来读一读,来认识一下大名鼎鼎的茨威格。
男人的一夜,女人的一生!
本书主要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对一个人全部的爱!一个即将死去的女人花掉最后的力气讲述一个有些荒诞的爱的故事——写这封信之前,他们的孩子因为流感而死去了。她也即将死去,而她因为绝望。她的爱让人觉得烫手,可由不知哪里来的悲伤与绝望充斥着这份爱。
一个13岁的女孩爱上了一个28岁的作家,在不久由于自己的母亲答应了别人的求婚,即将要搬走,女孩在搬家的前一晚在寒冷的夜里等待着作家回来,想要与其告别,吐露心声,但是作家却带着一个女人回家过夜。也就失去了机会。第二天他们就搬走了,过了2年,女孩争取到机会回到这里,并与作家发生了关系后,作家离开了,而女孩怀孕了,为了自己的孩子,最后沦为妓女!
她不幸被某种神秘富有召唤力量的爱击中了。那不是普通、平凡、安稳的爱,而是一种激烈、绝决、甚至充满痛苦的爱击中了她。她对于所爱的人,从第一眼起,便有了毫无保留、完全付出的感情。她急需渴望付出自己,尽管对方没有在意你,也不会记得你。可她仍是偏执地想要献出自己,不管是肉体还是精神。我甚至觉得她挺无辜,值得令人同情,她所爱之人都是与她们生活遥远的上层人士,他们周围有无数多女人,他们也熟谙各种风流场的经验。而她贫穷、但美丽。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让我心疼,让我动容。这就是女人,为爱可以不计一切,可以飞蛾扑火,为了一点点的幸福,即使再短暂的幸福,可以用一身的伤痛去守侯。无论那是个怎么样的男人,无论是否值得。爱了,永不回头。
第一次读到一本书的末端会有这样的感受,叫做:终于读完了。
男女情爱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其实陌生女人被刻画的爱的如此卑微让人略难接受,读完整个故事让人顿悟为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她不断消费着来自上流社会各种名流的金钱和感情,来弥补自己此生得不到作家R半点垂怜的缺憾,她把自己定位在感情食物链底端的同时,完全否认了追求她的爱慕者爱的比她更卑微的事实。可能因此,她注定悲剧。
原先以为一旦过了情窦初开的年纪就再难遇到这样的暗恋,读完之后更觉得不断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无所求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心理状态都能hold住的。而且,生活除了爱情真的还有非常多空缺需要弥补,很多爱情主题的作品真的把爱情放大到让人畏惧,把完全可以用欲望解释的男女之事上升到无法触及的灵魂高度,这是我不能接受的,谈爱情,无非就是充满人间烟火。
茨威格的细节描写,弱弱给满分。他抽丝剥茧,不管人物还是环境都能做到细致入微,让我明白,原来风是这样吹,雨是这样下的。因而,书中大篇幅的黑暗压抑环境渲染让我觉得不管走多快,都逃不出作者笼罩上的乌云密布,无论多努力,都无法在让人几近窒息的场景里感到一丝希望的光亮。
部分篇幅涉及到的对黄种人的描写唤醒了我沉睡已久的民族自尊心。真的,言过其实,甚至有些越界到种族歧视了,会让很多黄种人读者伐开心的!
以上,心情:终于读完了。轻易不会再碰茨威格。
文章包括五篇小说,我细读了四篇,因而给四星。
文章开头说,这五篇文章几乎梳理了茨威格一生的写作脉络。那如此看来,只能说,写作的风格和个人成长经历并不能总是贴合无缝。在《女人和大地》这篇文章中,茨维格大量描写了女人和男人的心理状态,但需要知道,过分的词语堆积会淡化整个文章的脉络,用力过猛反成一片拖沓,让读者头晕脑胀不知所云,因而这篇文章,我只草草过了一遍,个人感觉,言之无物。
至于剩下的四篇,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马来狂人》和《夜色朦胧》,个人感觉第一篇和最后一片最好,也许是因为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吧,好多描述感觉似曾相识,仿佛自己也曾至于这样两难的境地中,放下是舍不得,放不下,又成为一生的朱砂痣。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网上被炒成一个女人一生必读的经典之一,原因无从查起,只从我个人感觉来看,少女用一生来惦念一个甚至不记得她样子的陌生人无疑是滑稽可笑的,然而事实却总是与想象背道而驰,我们用了多少年才忘记过的人,又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不自觉的爬上你的心头?无论是《来信》还是《夜色朦胧》,关于最初心动的那个人,都会在我们这一生中扮演作用巨大又不轻易显山露水的角色,就像背后的操刀者,不经意间就对你横加干涉,我们对他的反抗却就像一个牢笼,徒做困兽之斗而毫无用处。但也正是这种不可多得的经历,让我们从男孩女孩,成长为男人女人。
至于剩下的《象棋的故事》和《马来狂人》,则更像是经历所赋予我们这一生必然要经历的传奇色彩,无论是闪闪发光,还是使人崩溃,都无处可逃。
总结一句话:现在的你做的事,也许不能让你看清未来,却让你读懂了过去。
看完沉淀过几天后,才来写书评。
对于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我一直只闻其名,未曾真正拜读过他的作品。现在想来,真的是相见恨晚之意油然而生。
来谈本书的第一篇,看完书后又去找了外国黑白影片和中国徐静蕾的电影来看,两部影片都是极大尊重了原著。因为中西表现手法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外国那部影片,把那个年幼的小女孩徘徊辗转的楼道刻画的让人难以释怀,而徐导影片中是从窗户窥见的四合院落。我无法说哪个更好,但是建筑时代地点的选择,自然会带来不一样的感觉。
认真想来,对故事中那个连姓名也不曾知晓的女孩是有着怜悯之心的,她是个悲剧的人,但这悲你无法搁置归咎到任何其他因素上去。幼时的感情,是一种混杂着崇拜敬仰好奇依赖的多重混合,在一栋小小楼内。一个携着众多书与高雅家具搬来的陌生人,会是那个灰白时光中点亮她瞳眸的浓墨重彩。所有眷恋成了理所当然,毕竟这样一个有才华的人,你避不开的,关注满满演化成依恋。若故事在女孩搬家,那夜等在楼道里看着他携其他女性回来是便哑然而止,我会觉得这是个好故事。朦胧的情感被时间锋利边缘割伤,在岁月浸润下愈合。这样一段痴痴的恋,是极好的。然而作者却偏偏不放过她,多年后两次重逢,她的离去都是含泪的,因为她从未被记住,哪怕,认出。她眼中那个才情横溢的人是薄情的,或是说不在意的,就在看客都嘘然惋惜时,这个傻姑娘还在死之前念念不忘。
如果故事哑然而止,那是传奇中的现实,可是它继续了,于是便成了现实中的传奇。
“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你就该明白,这是个死去女人的来信,她在向你诉说她的一生,她的一切,从头到尾都属于你。”
“我从认识你的那天起,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以前,我生活在一团乱麻之中,我不想再记起那段糟糕的岁月。”
“是我自己,我自愿凑到你的面前,扑到你的怀里,一头栽进我的命运里。”
这是一场一个女人用生命来诠释的爱情,她对他爱到了极致,原本打算不声不响地度过余生,却因为孩子的离世而悲恸难忍终于在生命临近时写下一纸长信寄给那个不会爱上任何的男人。
书是茨威格的`短篇集,首属这一篇最为出名,也是这一篇最让我难以释怀,合上书的时候我不禁怀疑这世间是否有像这个女人那般的爱,如此卑微敏感小心翼翼也如此奋不顾身至死不渝。这个女人是疯狂的,她的爱源于和那个男人的一个照面,一个笑容,一声道谢,她亲吻他摸过的门把手,她收集他丢在门口的烟头,甚至她不知多少次找理由跑下楼仅仅为了看看他的房子里是否亮着灯以此来感觉他的存在。
这份暗恋,这份爱慕如同万丈光芒撕扯开她原本黯淡的生活,由此她因为这份爱而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甚至到后来落入风尘,困于生计也不曾放弃。
茨威格用细腻的心理描写,以一封书信,一种心里独白的形式,描绘了这样一个甚至可以说是偏执的女人在爱情面前的形象,让你为这个女人疯狂的爱震惊,也为此感伤。
“我再也不想读60年代以后的法国文学了,再被吹得天花乱坠也不读了,因为它们的作者都是以让读者看不懂为己任的。”朋友分享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读者看部分外国文学作品的观感。很久没有如此畅快的看一本书,只花了两天的碎片时间,我读完了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其中收录了他的两部中篇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终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我绝望的爱慕之情。”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白发苍苍,举止高雅的老妇人,她在四十岁的时候,出于一种高尚的感情,去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赌徒,却由于瞬间活力的驱使而失身于这个她连姓名也不明白的男人…”
两个故事中都以死亡告终的男女主角有一个共性,也是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偏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陌生女人,偏执的爱一个总也认不出自我的男人,即便她曾为他付出了自我,为他生过一个孩子,为他倾注了自我认识他之后的余生,直至他们的儿子和她自我皆以病亡悄无声息的消失于无形……《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的赌徒,偏执的沉迷于赌博,作者对他在赌桌上形象的描述可谓淋漓尽致,他原本有显赫的家世与大好的前程,却在赌桌上输掉了自我的人生。
总的来说,这篇短篇小说写得是一个少女对一个等徒浪子一见倾心,竟像妓女般地委身,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篇文章是通过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开的。她在信中诉述她对他的爱慕,从她还是个孩子那时起,她就是他的了,一生中从未改变过,还为他生了个孩子,他给她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孩子死了,她的世界也就坍塌了,她没有守护好对他们的孩子,他不能原谅自己,也没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因为他不曾记得过他,虽然她对他无所求,但孩子就是她对他的寄托,孩子死了,就更没有活下去的力量了。
“不和你在一起,我就不想幸福地、惬意地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晦暗的、寂寞的世界里,自己折磨自己”,这表明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偏执的爱,在她得心里,她是为他所活的,没有了他,她的世界就不应该也不可能会是幸福惬意的,她为了他,愿意过痛苦的生活,把折磨自己当做是一种享受,她乐意折磨自己。寻求痛苦的刺激,来证明自己还爱着。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悲伤,我要悲伤,看不见你,我就强迫自己过着清淡的生活,并且还以此为乐。”
“我幸福地承受着你娴熟的温存和情意,并且看到,你的激情对一个情人和一个妓女是没有区别的,你纵情恣欲,毫不在乎消耗掉自己的大量元气。”“我陶醉在往日的幸福之中,我又感觉到了你这种独一无二的心灵上的两重性,在激情之中隐含着意识的、亦即精神的激情,这种激情当年就已经使我这个女孩对你俯首听命,难舍难分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男人在柔情蜜意之中,在那片刻之际是如此不要命,如此一览无遗地暴露自己的灵魂。”女主人公会爱上作家,可以说是巧然,但也是必然。这是因为作家身上有深深吸引女主人公的地方—精神的激情,他人格上得两重性。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写作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动荡的年代。相关资料: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茨威格代表作之一。一个男子在四十一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这个男人对此一无所知。故事始自十一年前,她初遇男人的刹那,还是个孩子,之后经历了少女的痴迷、青春的激情,甚而流落风尘,但未曾改变对男人的爱,直至临死前才决定告白。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作家,他的小说和传记的特点是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深刻细致,洞诛探幽,善于从心理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别擅长刻画女性心理,塑造女性形。因此有“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灵魂的猎手”之称。高尔基曾由衷地赞赏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在这部茨威格脍炙人口的心理分析小说集中,一段段哀婉动人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一个个人物的喜乐、苦痛、迷惘和绝望都能悄悄渗入你的心灵,触动那最深处的一隅,而人类细腻的千百种情感,都带着独有的美丽,化成了似幻似似真的现实。
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由于父亲早逝,女孩与母亲过着深居简出,小市民的穷酸生活。随着时光的沉逝,女孩开始厌弃她与母亲的现实生存状态。女孩十三岁时,邻家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主要是讲述了在一个冬天,一位男子在自己41岁的生日当天,收到了特别厚的一封信,这封信是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缠绵的爱情故事,并且这个故事的男主角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高尔基 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内容简介; 小说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写下了一封凄婉的长信,向作家R诉说了她潜隐了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 由于父亲早逝,女孩与母亲过着深居简出,小市民的穷酸生活。随着时光的沉逝,女孩开始厌弃她与母亲的现实生存状态。女孩十三岁时,邻家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对于一个生活天地非常狭小的女孩来说,在另一个大世界里颇有名气、英俊潇洒的作家是一个奇迹,对于女孩来说作家是一个诱人的谜,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她把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全部精力一股脑用来窥视作家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女孩与迎面走来的作家差点撞了个满怀。无人生阅历的女孩不知道作家对他身边的女性一概投去的那具有吸引力的、既脉脉含情又让人销魂的、天生诱惑者的目光和他那惯有的对女性温柔殷勤的态度并不意味着爱慕,她以为作家的柔情只是给她一个人的,于是从那一刻起女孩的心便永远属于他了。 女孩原先在学校里学习不太认真,但自从作家来了以后,女孩的生活整个变了样。成绩由的中等一跃成为第一名;阅读上千本书,且每天读到深夜,因为她知道作家是喜欢书的;突然坚持不懈地练习钢琴,因为她认为作家是喜欢音乐的;她生怕作家会因为她那条旧学生裙打了一个补丁而瞧不起她,因此每次上楼的时候,总是用书包挡在那个补丁上。 女孩16岁时因母亲改嫁举家迁往异地。她在单相思的苦恋中度过了青春时光。当她出落成一个美丽的少女的时候,童年时对作家的崇拜和暗恋迅速发展成为炽热的爱恋。为了将来能和他在一起,成年后她独自回到维也纳,每天晚上悄悄来到作家住宅的周围徘徊,默默关注他的行踪。起初她只想看作家一眼,碰见他一次。一次的偶然机会,作家兴冲冲地横过马路来,把挑逗的目光投向她时,她却胆怯羞涩地逃开了。但是她的内心却是多么希望他能注意她、认出她、爱上她。一天晚上,作家终于注意到她了,然而从作家好奇地、饶有兴趣地注视少女的神态中,她立刻意识到作家没有认出她就是当年那个邻家女孩,这是女孩第一次遭受到没有被认出的命运。 在日复一日望眼欲穿的痴情等待中,容貌出众的少女终于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们渡过了销魂荡魄的三夜,那浓情蜜意的缠绵和缱绻令她心醉神迷、终生不忘,但她却没有诉说对他的爱情,而是希望作家把她搂在怀里的时候,心里能激荡起某个模糊而遥远的回忆,然而作家还是没有认出她这个当年的邻家女孩。 当少女意识到作家喜欢对所有女人滥施爱情,却不愿作出任何牺牲的时候。她不想让作家觉得自己是个累赘,甚至因此而恨她,于是在贫民医院里生下孩子后,独自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因为少女无意识中的欲望就是寻求作家对自己的认可,她要让作家想起她的时候没有一丝忧虑,使自己成为他所钟情过的女人中独一无二的一个,让他永远怀着爱情和感激来思念她。 为了能让他们的孩子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长大后像作家一样跻身于上流社会,她不惜委身于一个个有钱的男人,但又拒绝倾慕者们的求婚,为的是不受婚姻的牵绊,保持自由之身,幻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回到作家身边。在随后的岁月里,她和作家常常在剧院里,在音乐会上,在公园里,在大街上相遇,她的内心一次次发出深深的呼唤:"认出我吧,认出我就是你邻家的女孩!就是那个少女!"而作家投向她的目光永远是没有认出她的神情。 万般无奈之下她想起作家曾在那激情三夜之后送了几朵洁白的玫瑰花给她,于是此后每逢作家的生日,她都会派人给作家送去一束玫瑰花,只为了唤醒作家对那三夜的回忆,能继续重复她的欲望。在陌生女人与作家最后一次见面的舞会上,作家本能的、充满激情的目光使她浑身灼烫如焚,于是她扔下为她提供优越生活的军官跟着作家又一次渡过了销魂之夜。 次日清晨,女人用桌上的白玫瑰暗示作家,盼望他能想起些什么来,她的目光在呼喊:"认出我吧,最后认出我来吧!"而此刻作家心目中的她比以往任何时候部更加陌生,因为几分钟后作家小心地把几张钞票塞进她的手筒里,那一刻她的心彻底碎了,仿佛瞬间坠入了万丈深渊。 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陌生女人"对作家的唯一要求是在每年作家生日的时候,为自己买些玫瑰花来供在花瓶里,就像她曾经为他做的那样,只为了能继续悄悄地活在他心里,就像过去她曾经活在他身边一样,然而可悲的是,直到"陌生女人"在失去孩子的凄凉和病痛中孤独地死去,作家始终都没有认出那个与他几度邂逅甚至在黑暗中欢爱的女人就是当年的邻家女孩,只把她当作欢场中的卖笑女郎,无数风流艳遇中的一个。 读完"陌生女人"的绝笔倍,作家只朦胧地感觉到了一些感情上的蛛丝马迹,却始终没能确切地回忆起她的形象。 人物介绍; 陌生女人 陌生女人的生活轨迹从谋求独立倒退回情妇的生存状态。她在17岁时拒绝了富裕继父的经济援助,返回维也纳后从事店员工作。这条道路意味着职业生活与经济独立,却只能持续到孩子的出生。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和受教育机会,她成为富有男人的情妇。身体的不忠与内心的忠实相结合,如此复杂的情形将陌生女人生活道路的转变美化为母亲的牺牲模式,这无疑是在继续传播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的性别俗套。 作家R 男主人公是维也纳的唐磺,喜欢"轻松、游戏、不沉重的一切",生性风流,是个极端健忘的花花公子。 创作背景; 1922年1月,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平静地等待着战前世界的各种主义浪潮离去,追忆昨日世界的种种问题,反思自己的创作,开始了最为重要的十年创作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他思想转折期的代表作。这个文本是茨威格所处的变革时代的精神危机的文学表达,同时也是茨威格在浪漫主义退潮后对其以自我为核心价值的怀疑和反思。 茨威格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两封来信让茨威格有了灵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传"。 作品鉴赏; 有人认为,茨威格用孩子的眼光来写成人的情爱是为了描绘儿童的心理,这话没有错。但是,之所以这个描绘是有价值的,不仅源自写实,更重要的是,他在探讨一个深有传统的关于成长的话题。这种源自德语世界的启蒙小说类型不仅是茨威格所崇拜的歌德的小说母题,也几乎可以说是德国浪漫派的典型小说类型,是启蒙小说的同义词。 但是,茨威格并未通过游历和冒险来屉现一个少年如何经历世事最后达到完善的人格,或者得到何以为人的启示;也没有一个更高更完善的世界等着孩子去发现或者创造,没有一个更崇高更完满的人生等着孩子去经历。在茨威格的预设里,孩子所面对的那个他们也将要踏人的世界是一个自在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由男人与女人的关系组成的成人世界,它有着自然的运行规则并且始终在那里。但孩子在还未长成时是不明白这些规则也不知道它的存在的,他们被隔绝在现实世界之外,生活在另一个由浪漫幻想和成人的隐瞒而构造的温室里。 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本而言,这个女人的家庭是非常不幸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深居简出不与人来往,邻居的家庭问题严重。她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陌生。 但是,R作家的出现第一次打破了这种隔绝的生活,让由两性关系组成的成人世界凸显在了女孩的面前,就像命运一样,强拉她坠入深渊。在这里,孩子与成人的主题不仅仅被表现为孩子向成人生长的心路历程,这个主题由于陌生女人始终坚持让R作家认出13岁的她而变得更为复杂--孩子在成长与拒绝成长中纠结--这部小说因此比以往任何一部小说都更为丰富地描绘了自我与他者相互争斗的状况。 这个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在茨威格的小说中,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孩子与成人。茨威格把陌生女人描述成一个不断要求对方认出自己的单恋者。她不求物质上的回报,不求肉体上的贪欲,她只是对他的存在感兴趣,就像她只对自己的存在念念不忘一样。可见,陌生女人始终承认他者的地位,她的自我恰恰需要通过他者才能给予定义,她的悲剧并不是自我无法同化他者为自我,而是自我无法与他者联系在一起,又能同时保持自我和他者的独立性。 所以,她的死亡并不是自我的胜利,恰恰是面对命运的无奈和自我救赎的失败。通过死亡,她对自我的自足性与他者共存的纠结的确认同时满足了,这是她要的失败,死亡意味着自我毁灭--让存在的变成不存在的--所以自我的存在,与他者的共在,在死亡面前,都变成了无意义,死亡给了她最后救赎的同时,也给了她最后的失败。因此,她的精神危机并没有通过她的死亡来得到解决,而恰恰是通过她的死亡变得分外鲜明了。 艺术手法; 在读了这篇小说数遍后,读者不禁会想,这样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到底存不存在,这个女人对R先生有着超乎虔诚的痴迷,痛苦到极致,绝望到极致,从未改变,从未放弃,从未怨愤。然而,读者怀疑的只是这种感情在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却从未怀疑否定过它在那个陌生女人身上的存在感,那是因为茨威格在刻画他们扭曲的心灵时,对他们的表达和叙述方式却没有任何古怪荒诞,他只是平淡地讲述不平淡,在风平浪静的平和下隐藏着惊涛骇浪式的情感,描绘其中合情合理的混乱,略有夸张却从不荒诞不经,这样极致的感情少有却并非没有,让读者毫不犹豫地信服。 更重要的,也是茨威格虽为人所欣赏的是,在他把一颗颗淌着脓血的绝望心灵剖开给众人看时,从不是纯粹地为了展示而展示,他倾注了虽温柔的同情,最深刻的理解和最后的光明,字里行间充盈着爱与人性的力量,最黑暗的地方仍旧有最纯粹的爱情。应该称之为理想主义,茨威格式的理想主义。在那个陌生女人倾诉苦一生唯一的爱情时,茨威格非常成功地用技巧将这份情感晕染地更加浓烈真实,真实得让我们觉得它甚至可以战胜绝望带来的一切痛苦,可以战胜现实的所有欲孽、罪恶与铜臭。 另一方面,反而因为这种刻意扭曲、暗带夸张的心灵倾诉,让这份感情拥有了超脱俗世的感人力量,愈是纯粹,愈是难得,愈是不求回报,毫无保留,直至令人为之潸然泪下。 茨威格的小说多以第一人称为主要叙述者,这样就佐证了主人公内心情感真实酣畅的传达,更具有感染力,而第一人称的叙述必然会带来主观抒情色彩的过于浓郁以及小说情节的薄弱,茨威格却成功地将二者进行了协调,他在刻画内心时,从未忽视过故事情节的建构。 "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是整封信的开头,既是标题也是称呼,这是封从一开始就透着奇怪的信,甚至有点儿莫名其妙,于是R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而作为读者的我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心也被激发了,整封信中多次出现"我的儿子昨天死了"这句话,这样的反复出现的线索将一个可怜女人的一生穿起,组合,解释,说着最终让她提笔写下这封信的原因,更表达出一个母亲热烈的爱。女主人公的自述共有五段,每一段都是她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她爱情发展的一个阶段,而这每个阶段都是以"我的儿子昨天死了"作为开始,从主人公对儿子之死的感受中自然而然地引到某个人生阶段的情感表达中,各个阶段之间的间隔与停顿清晰合理,就好像生命体的呼吸一样,一呼一吸之间有着超脱般的安宁平静,却又涌动着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小说在充沛的情感和清晰理性的结构设置之间找到了一个奇异的平衡点,明明是女主人公在儿子死亡这种致命打击之下的絮语,却又完整地讲述清楚了她一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一九三四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一九四二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好词好句: ☺但在那些年月里,我整下午整下午地坐在那里等候着你,手里拿着本书,心绷得像根琴弦,你一走近,就颤动不已。我每每走近你,心都会紧张,可是你并没有察觉到,就像你不会察觉到你口袋里手表上紧的发条一样,这根发条忠诚地为你记录着钟点,追随着你的脚步,但你却听不到它的滴答声。也许在成百万秒中你只匆匆瞥了它一眼。 ☺我现在写下的都是些荒唐可笑的事儿,是一个少女奢侈的幻想。我应该为这些事感到害臊,可是我并不为此感到害臊,因为我的爱从来没有像那个时候那么纯洁和炽烈过。我可以花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告诉你我当时是如何和你一起生活的,尽管你几乎没见过我的面。 ☺我的生活似乎碎成了一片片的。 ☺如果我告诉你在这个我住了两年的小城市,我认识的街道还不到十条,你会相信吗?忧伤愁苦是我的乐趣。我拒绝社会,拒绝任何的快乐,见不到你,我便压制自己的一切欲望,沉迷其中,以此为乐。而且,我不会让任何事情分我的心,影响我那只为你而活的强烈渴望。 ☺我完全不可能爱除你之外的任何人,哪怕是随意地在脑子里想也不不可能,以至于对其他男子稍有好感对我而言似乎也是种犯罪。我对你的感情依旧强烈,只不过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情欲的觉醒有了些变化,变得更加炽烈,生理上的欲望更强,而且明显更像成熟女人的爱情。当年隐藏在那个懵懂小孩和那个按你门铃的少女心里的东西现在成了我唯一的渴望。我想把自己给你。 ☺往事涌出,我如遭电击——那种饱含爱怜、充满诱惑的目光,即刻间使人沉迷其中,为之失魂。几年前,你用这种目光将我这个女孩子唤醒,使我变成了女人,陷入爱情的女人。 ☺现在我懂了(你教我的!)一个少女或一个女人的脸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一定是变化多端的。因为它通常只是人情绪的反映,这种反映会像镜子中的影像一样转瞬即逝。男人很容易忘记一个女人的长相,因为女人会改变它的光影和轮廓,在不同时候穿的服饰又会将其衬托成不同的样子。经历多了,女人也就接受了这个事实。 ☺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你感到惊讶。我现在才知道,一个女人即使是热切地想把自己献给一个男人,通常也要装出勉勉强强的样子,假装惊慌失措或者气愤羞恼。她一定要等到男人再三哀求,说出一通虚假的甜言蜜语,山盟海誓之后才会同意。我知道,只有职业娼妓才习惯于一口答应这样的邀请——要么是妓女,要么就是天真纯朴、还没有长大成人的女孩子。你怎么会知道,就我而言,如此直白的答应只不过是我长久以来的渴望的吐露,是持续了一千多个日子的思慕的迸涌。 ☺那栋房子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浸透着我的激情;每件东西都象征着我的童年时代和年少的憧憬。在那扇大门后我千百次地等候过你;在这座楼梯上我倾听过你的脚步声,在那儿我第一次看见你;透过这个窥视孔,我曾看着你进进出出;在你门前的小地毯上,我曾经跪在上面;钥匙开锁的声音对我来说总是你出现的信号。我的童年时代,我年少时的激情都定格在这几平米大的空间之中。这里有我的整个一生,过去的一切如一场巨大的风暴向我席卷而来,因为一切都如愿以偿了,我和你走在一起,和你一起,走进你的,也是我们的房子。 ☺想想吧(我这话听起来很是无关紧要,可是我不知道其他更好的表达了),一直到你的房门口,一切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就是我以前生活的那个沉闷、平凡的世界。而在你房门口,则开始了我幼稚幻想中的魔法世界,阿拉丁的王国。想想吧,我千百次地用我炽烈如火的目光盯着我现在飘飘然走过这扇门。你会模模糊糊地察觉到——也只是模模糊糊地察觉到而已——这重要的时刻对我意味着什么。 ☺我抑制羞涩的痕迹,害怕会泄露我爱你的秘密。这肯定会吓你一跳的,因为你只喜欢轻松自在、悠然自得、洒脱不拘的生活。你害怕被卷进别人的命运之中。你喜欢将你的爱自由地给予所有的女人——但不愿意作出任何牺牲。 ☺他就是你,你的再生。你身上特有的玩笑戏谑和严肃认真的双重性格在他身上也越来越明显,而他越是像你,我就越是爱他。他学习很好,所以他可以像个小喜鹊似的滔滔不绝地说法语。他的作业本是全班最整洁的。他是个多么英俊强健的小伙子啊!夏天我带他到格拉多海滩玩的时候,女人们都会停下来摸摸他金色的头发。他在塞默林滑雪橇时,人们都会扭过头来看他。他是那么地俊俏,那么地文雅,那么地惹人疼爱。 ☺我说这话时想必非常激动,因为我的腔调使你动容了。你也站起来,注视着我,带着些讶异,又充满了温柔。你抓住我的双肩,说道:“美好的东西是忘不了的,我是不会忘记你的”。你目光专注地望着我,仿佛要把我的形象永远印在你的脑海里一样。当我感受到你这道穿透人心、探究着我整个生命的目光时,我禁不住幻想你无视我的魔咒终于要打破了。“他要认出我了!他要认出我了!”我整个灵魂因期待而颤抖起来。 ☺我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死了。再也没有人让我去爱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了,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呢——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认出我是谁;你走过我身边,犹如跨过一条小溪;你踩到我身上,犹如踩在一块石头上;你总是无所顾忌地走你的路,却让我永远地等待着。曾经我以为把你抓住了。我抓住了你,你这飘忽不定的人,在孩子身上抓住了你。可他是你的儿子。一夜之间他就这样残忍地扔下我,悄悄地走上了他的旅途,他已经忘了我,永远不会回来了。 ☺我又是孤零零一个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孤单。我一无所有,没有任何来源于你的东西。没有孩子,没有一个字,没有一句话,在你的记忆中没有一丁点位置。倘若有人在你面前提到我的名字,对你而言也只不过是个陌生人的名字而已。既然我对你来说已经死了,我又为何不乐意死去呢?既然你已离我而去,我又何必不离去呢? ☺我无法再写下去了。永别了,亲爱的,永别了。我把所有的感谢都给你。过去的一切都很好,不管怎么样,很好。我对你会一直心怀感激,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息。我很高兴把一切都告诉你了。尽管你不能完全理解,但你现在知道了,我一直以来是多么地爱你,而且我对你的爱从来不会成为你的负担。我很欣慰我不会负你。你光鲜亮丽的美好生活不会有什么改变。亲爱的,我的死不会给你带来伤害。这使我感到很安慰。 ☺可是有谁,哦,谁还会在你的生日给你送白玫瑰呢?花瓶会空的。再也不会有那丝来自我生命的气息和芳香一年一次地萦绕在你的房间里了。我还有最后一个请求——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为了我,请做这件事吧。每年你过生日的时候——一个人想起自己的那一天——去买些玫瑰花,插在花瓶里吧。请这样去做吧,就像别人一年一度为逝去的爱人做一次弥撒一样。我已经不再相信上帝,因此不想别人给我做弥撒。我只信你。我爱的只有你。 ☺我只信你。我爱的只有你。我只希望在你的心中继续活下去——一年就只活那么一天,温柔地、默默地活着,就像我一直以来活在你身边一样。请这样做吧,亲爱的,请这样去做……我对你的第一个请求,也是最后一个……谢谢,谢谢……我爱你,我爱你……永别了…… ☺是的,他对邻家的女孩,一个少女,一个舞厅的女人有一些模模糊糊的记忆——可是所有这些记忆都是朦朦胧胧、混乱不清的,就像哗哗流淌的溪水底下的一块石头,闪烁不定,变幻多端。那些影像在他脑中不时地闪现,但构不成整个画面。他感受到了丝丝涌动的记忆,但他还是想不起来。似乎所有这些影像他都梦见过,常常梦到,并且梦境非常鲜活——然而这些也只是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梦中的幻影而已。 ☺他的目光落到了书桌上的那只蓝色花瓶上。瓶子是空的。多年来,在他生日这一天,瓶子都没有空过。他悚然一惊,似乎觉得有一扇看不见的门突然打开了,阴冷的风从另外一个世界穿过这扇门吹进了他紧闭的房间。他感觉到了一种死亡,感觉到了一种不朽的爱。某种情愫涌上他的心头,他脑中想起了那个死去的女人,无影无形,却充满激情,犹如远方传来的乐声。
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新闻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 王黎明. 区域可持续发展[M].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8, 04: 148- 156
2. 王德业主编. 区域形象浪潮[M]. 新华出版社, 1998, 06: 35- 39
3. 罗志英. 地区形象论[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 01: 66- 67
4. 禹贡, 常立新. 论区域形象识别系统—— 兼论常德区域形象设计问题[J].武陵学刊, 1995, 5: 100- 103
5. 赵定涛, 李丰. 当代宏观管理新课题——区域形象管理及其展望[J].预测,1997
6. 格伦. 布鲁姆等人著,有效的公共关系[M], 华夏出版社2002年
7. 斯劳拉.里斯著《公关第一广告第二》[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8. 王飞,冯年华,曾剐.区域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师,2006(3)
9. 陈先红. 基于关系生态管理的公共关系理论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36.
10. 李莉莉. 青岛荣膺最具软实力城市[ N ] . 青岛日报,2009206227.
11. 田书芹. 青岛城市企业品牌形象塑造的经验及启示[J ]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2. 何修猛. 现代公共关系学[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01
13.孙迎光, 韩秀景. 组织形象塑造[M]. 上海三联书店,2009,07
14.董璐. 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9
15.郑生勇, 乜瑛. 公共关系学[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01
16.刘晓辉,贵州发展休闲农业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2)
17.刘婵婵,孙秀茹,白玉华.区域形象战略研究—— 兼论广西区域形象战略[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8. 于光远. 地区形象设计与建设[N]. 广州日报, 1996- 4- 9
1、杨步国张金海著《整合一报业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2005年l月第一版,武汉大学出版社。
2、朱海松:《麦肯的方法》,2002年4月第一版,广东经济出版社。
3、黄升民等著:《数字电视产业经营与商业模式》,2002年第一版,中国物价出版社。
4、高振强:《全球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3年l月第一版,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5、钟海帆:《走进美国广电传媒》,2003年4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6、曹璐胡正荣等著:《卫星电视传播》,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7、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2002年9月第一版,南方出版社。
8、郭庆光:《传播学教程》,1999年n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张海鹰腾谦著:《网络传播概论》,2001年5月第一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10、周伟:《媒体前沿报告—一个行业的变革全景和未来走向》,2002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11、郑保国:《论媒体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论文集)》,2003年9月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胡正荣主编:《中国传播论坛2001一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2003年8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3、冯广超方饪纯:《数字电视广告》,2004年2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4、周鸿铎:《电视节目营销策略》,2000年10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5、曾华国:《媒体的扩张》,2004年1月第一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16、米歇尔·森格特瑞:《大众传播研究:现代方法与应用》,2000年,华夏出版社。
17、陆地:《中国电视产业的危机与转机》,2002年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周鸿铎胡传林刑建毅著:《传媒经济》,1997年4月第一版,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9、菲利普·科特勒加里·阿姆斯特朗:《营销学导论》(俞利军译),1998年第一版,华夏出版社。
20、赵曙光禹建强张小争:《中国著名媒体经典案例剖析》,2002年n月第一版,新华出版社。
【1】阿尔文·托夫勒【美】.未来的冲击【MI.孟广均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2】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加】.麦克卢汉精粹【MI.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1
【3】菲利普·科特勒【美】.市场营销导论【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1
【4】桂敬一【日】.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
【5】杰克·富勒【美】.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M】.陈莉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罗杰·费德勒【美】.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
【7】尼克·史蒂文森【英】.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3
【8】马克·波斯特【美】.信息方式【MI.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
【9】萨尔坦·科马里【美】.信息时代的经济学【M』.姚坤何卫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1
【1】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美】.传播学概论「MI.陈亮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1】伊丽莎白切尔【英】.企业家精神:全球化、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4
【121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美】.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J.熊澄宇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2
【13】丁和根.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5
【14】杜骏飞.弥漫的'传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2
【15】黄旦.新闻传播学【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胡钮.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M】.北京:新华出版社,2
【18】金暗.报业经济学.【Ml.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2
【19】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0】李良荣.新闻学导论【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1】凌昊莹.媒介经营管理【MI.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2
【22】刘海贵.中国报业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6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3】骆正林.传媒竞争与媒体经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8
【24】陆小华.新媒体观〔Ml.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8
【25】陆小华.整合传媒:传媒竞争趋势与对策.四】.北京:中信出版社,22
【26】沙莲香.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7】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Ml.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3
【28】邵培仁.媒介经营管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
【29】孙燕君.报业中国【明.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2
【30】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1】吴飞.大众传媒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3
【32】喻国明.媒介的市场定位【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
【33】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2
【34】喻国明.传媒影响力—传媒产业本质与竞争优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35】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6】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1
【37】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8】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一个急速变革行业的原理和实践【间.长沙:湖南出版社,23
【39】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MI.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40】朱春限现代传媒产品创新理论与策略【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5
【41】朱春限传媒营销管理【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9:
【42】宋健武.竞争与融合闭.新闻与写作,28(l)
【43】朱丛艳,许冠英.论报纸的网络化生存【J】.新闻理论探讨,26(2)
【44】张丽萍.新媒体时代新闻业务形态的变革明.新闻实践,28(l)
【45】谢石山.正确估价网络媒体对报纸的冲击阴.湖南社会科学,21(4)
【46】靳更新.深度报道在报纸与网络竞争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1(2)
【47】齐爱军,彭金凤.应对网络媒体—报纸寻求新的报道模式【J】.新闻记者,22(1
【48】任秋菊.左手办报,右手办网【Jl.青年记者,26,(24)
【49】严怡宁.美国报纸的网络化生存:优胜劣不汰【J】.中国报业27(5)
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英文论文参考文献示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本
用Times New Roman。每一条目顶格,如某一条目超过一行,从第二行起“悬挂缩进”2字符。参考文献中所有标点与符号均在英文状态下输入,标点符号后空一格。
参考文献条目排列顺序:英文文献、中文文献、网络文献。分别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文献前不用序号。
1)英文参考文献
(1)专著与编著
排列顺序为:作者姓、名、专著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Brinkley, Alan. The Unfinished Nation. New York: Knopf, 1993.
专著名中如果还包含其他著作或作品名,后者用斜体。
例如:
Dunn, Richard J ed. Charlotte Bront: Jane Eyre. New York: Norton, 1971.
A.两个至三个作者
第一作者的姓在前,名在后,中间用逗号隔开;其余作者名在前,姓在后,中间无逗号;每个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作者的姓名前用“and”,后用句号。
例如:
Rowe, Richard, and Larry Jeffus. The Essential Welder: Gas Metal Arc Welding Classroom Manual. Albany: Delmar, 2000.
B. 三个以上作者
第一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中间加逗号)后接“et al.”,其他作者姓名省略。
例如:
Randall, John et al. Fishes of the Great Barrier Reef and Coral Se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7.
C. 同一作者同一年出版的不同文献,参照下例:
Widdowson, Henry G. EIL: Squaring the Circles. A Reply. London: Lomgman, 1998a.
Widdowson, Henry G.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b.
(2)论文集
参照下例:
Thompson, Pett. “Modal Verbs in Academic Writing”. In Ben Kettlemann & Marko, Henry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Doing Corpus Analysis. New York: Rodopi, 2002: 305-323.
(3)百科全书等参考文献
参照下例:
Fagan, Jeffrey. “Gangs and Drugs”. Encyclopedia of Drugs, Alcohol and Addictive Behavior. New York: Macmillan, 2001.
(4)学术期刊论文
参照下例:
Murphy, Karen. “Meaningful Connections: Using Technology in Primary Classrooms”. Young Children. 2003, (6): 12-18.
(5)网络文献
参照下例:
----“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URL” .
2)中文参考文献
(1)专著
参照下例:
皮亚杰.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期刊文章
参照下例:
杨忠,张韶杰.认知语音学中的类典型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1-3.
(3)学位论文
参照下例:
梁佳.大学英语四、六级测试试题现状的理论分析与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2.
(4)论文集
参照下例:
许小纯.含义和话语结构[A].李红儒.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5-7.
(5)附录本
翻译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参考文献:
奥马利 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 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 语篇翻译引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 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 语言学入门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拓展内容:
书写格式
1.参考文献标注的位置
2. 参考文献标标注方法和规则
3. 参考文献标标注的格式
2007年8月20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排规范研讨会”决定,2008年起开始部分刊物开始执行新的规范“综合性期刊文献引证技术规范”。该技术规范概括了文献引证的“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不再使用“参考文献”的说法。这两类文献著录或引证规范在中国影响较大,后者主要在层次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得到了应用。
⑴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制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著录规则”。
⑵顺序编码制的具体编排方式。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作为正文出现的参考文献序号后需加页码或页码范围的,该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作上标。作者和编辑需要仔细核对顺序编码制下的参考文献序号,做到序号与其所指示的文献同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一致。另外,参考文献页码或页码范围也要准确无误。
⑶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 ; 报纸N ;期刊J ;专利文献P;汇编G ;古籍O;技术标准S ;
学位论文D ;科技报告R;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档案B ;录音带A ;
图表Q;唱片L;产品样本X;录相带V;会议录C;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手稿H;微缩胶卷U ;幻灯片Z;微缩平片F;其他E。
书写技巧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以word2007为例,可以在插入尾注时先把光标移至需要插入尾注的地方,然后点击 引用-脚注下面的一个小箭头,在出现的对话框中有个自定义,然后输入中括号及数字,然后点插入,然后自动跳转到本节/本文档末端,此时再输入参考文献内容即可。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号。
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于窗口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注:以上在word中的处理是比较常用的做法,不过作者需要了解,投稿稿件是word格式或pdf格式或wps格式,但是很多期刊是用方正排版系统排版的,二者不“兼容”。因此,作者的word投稿只是编辑部排版的原稿,排版问题作者无需太过担心;而作者如想要编辑部出刊前最后的电子稿(有些作者着急要清样或已经排版的电子稿)其实也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没有方正的软件就无法打开这个电子稿。
参考文献有固定格式,建议使用专业的软件,可以直接引用和写参考文献表,可以用endnote或zotero
“我在陌陌上相亲,一小时走2900元!然后被女嘉宾拉黑。” 近日,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陌陌涉嫌婚恋交友欺诈。该网友表示,自己于12月经陌陌消息进入一个“月老房间”,经月老再三邀约去相亲后与女嘉宾相识。期间,月老多次要求他给女嘉宾刷礼物。一开始是几十元的礼物,后续逐渐增加到几百元,一千多元。在刷完1300的礼物后,月老又要求他继续刷的时候,该网友拒绝,随后他被月老与女嘉宾拉黑,并且礼物未退,金额总计2900多元。 针对此事,陌陌很快做出回应,官方表示交友直播间只是提供用户之间社交破冰的平台,主播个人承诺成功交友、诱导赠送礼物的行为属于违规行为,平台会予以坚决打击和处罚。目前,平台已将相关主播进行永久封禁处理。 实际上,在陌陌上此类事件并非个例。在网页上输入“陌陌”,显示有13000多条相关搜索结果。在投诉平台上,陌陌也有上万条投诉内容。 一位与上述用户相同遭遇的投诉者表示,进了陌陌软件里面的一个交友房,类似于相亲一样,主持人会一步一步诱导用户消费送礼。 还有一位号称花费了4281元刷礼物的用户表示,主持人和嘉宾一直让刷礼物,解锁各种关系,以介绍对象为借口,嘉宾也在诱导消费,甚至微信公开要礼物。相亲时遇到的主持人并未提前告知相亲成功需要多少资金,只是反复以各种借口诱导男嘉宾充值。“若连个礼物都没有,那就是不够真心。” 在用户投诉中,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而相亲直播也成为微商、博彩引流、酒托等现象之后,陌陌平台上的又一个灰产。 一位互联网从业者对铅笔道表示,很多红娘和女嘉宾都是一伙的,说白了都是打工赚钱的,她们每天两小时,按比例分成,每个月都有KPI。“其实这都是一些老旧的模式,一起收割韭菜的钱,至于平台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就得自己体会了。” 一位熟悉行情的业内人士告诉铅笔道,在陌陌的直播模式中,通常官方抽50%,剩下的是主播和OW(房间/频道荣拥有者)分。 这就使得在相关的直播链条里,主播需要尽可能诱导用户花钱,所以在所谓的“相亲”直播间,开麦是一个价,视频是一个价,交换联系方式又是另一个价格。一环紧接一环,就等着用户入圈。而直播相亲这项明码标价的生意,主动权永远在平台与直播方手中。 上个月,有媒体报道已更名为“挚文集团”的陌陌正式启动港股二次上市计划,对于这一消息,挚文集团表示“不予置评”。 传闻是否属实尚不得知,可陌陌二次上市的前景,很多人都并不看好。 一方面,陌陌母公司在美股市场上的成绩并不理想。2018年6月以后,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的陌陌股价就从最高点美元一路下跌,直至跌破发行价再次探底。截至发稿日,陌陌的股价为美元,总市值为亿美元。 关于股价,陌陌CEO王力曾接受媒体采访时给出的解释是,“因为我们在美国找不到对标物,其实非常吃亏。”“我觉得我们股价被低估了,但别人可能觉得被高估了。” 另一方面,陌陌还存在别的问题需要解决。自陌陌2011年上线,迄今已十年,是国内老牌社交App。可现在这个“陌生人社交”巨头,近两年的盈利情况并不乐观。 据挚文集团2021年第三季财报显示,其季度营收、净利均呈下降趋势,实现营收亿元,同比下降;净利润亿元,同比下降。其中,陌陌App的净利润为亿元(约9480万美元);探探的净亏损为亿元(约2780万美元)。 挚文集团的净利润唯一依靠陌陌App支撑。虽然以“陌生人社交”起家,但陌陌的盈利点并不在此。 据艾媒咨询数据,自2015年起,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持续上涨,2020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达亿人,但年增速逐渐放缓,预计7-8亿的用户规模会是陌生人社交行业的天花板。但是陌生人社交的短板也较为明显——这个赛道的营收渠道暂不明朗。 财报显示,2021年第三季度,直播服务为集团贡献了58%的营收,实现亿元的收入,但同比减少,继续延续2020年以来的直播负增长疲态。 从2014年上市时不被看好,到2018年因踩中秀场直播风口,找到了盈利模式,市值狂飙至百亿美元,陌陌也算是经历了大起大落。可如今患上“直播依赖症”的陌陌,又遇到了发展瓶颈,据莎莉文报告,秀场直播的红利已经到顶,2019年开始,国内秀场直播的市场规模已经开始萎缩。 之前陌陌依靠切入直播获得了一块现金牛业务,以此建立了稳定的营收来源。但是在直播竞争压力下,陌陌面对着抖音、快手等超级App的竞争,相比其他App业务上并无明显优势。如华泰证券指出,如今陌陌的支柱业务是直播,但“陌陌的直播业务仍处于转型阶段”。面对来自短视频的竞争压力,陌陌的直播收入仍面临收入增长压力。 更为头疼的问题是,直播这个表面“性感”的生意,始终无法摆脱道德争议,外加平台上不靠谱的现象增多,面临的争议越来越多。也让用户逐渐对陌陌们失去兴趣。 同样是2021年第三季财报显示,该公司付费用户已经连续4个季度下滑。2020年第三季度,其付费用户去重后总数达1310万,包括探探付费用户410万。到了2021年第三季度,这两项数据分别为为1220万和290万。 一部分用户,正在抛弃陌陌。 当然,陌陌也在求变,在过去几年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首先是大手笔收购。2018年初,陌陌选择收购了探探。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在当时,探探从用户性别、年龄上都与陌陌形成了互补。 在陌陌收购探探初期,确实带来了不错的反响。但是,如今探探定位和产品模式正在和陌陌趋同,男女用户比例开始失衡,面对Soul这样的产品也缺乏竞争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财报显示,经过极速增长的探探的付费用户正在降低。 其次是大量推出新产品。2019年,陌陌先后发布了ZAO、是他、赫兹、cue 、哈你、瞧瞧等数十款泛社交泛 娱乐 App,还推出过以照片为媒介的“MEET”和“对对”和“牵手恋爱”两个主打婚恋交友的平台。然而,除了ZAO一夜爆火并在几天后下架,其余产品并未掀起太多水花。 再次是积极出海。过去几年,单是出海的陌生人社交App,陌陌就至少做了四款。2012年,上线一年的陌陌就曾推出海外版本“MO”;2014年,陌陌借上市之机推出“Blupe”;2019年,陌陌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基于LBS (即地理位置) 的“Olaa”。有报道称,去年,陌陌面向中东市场推出 游戏 社交APP“Vago”和灵魂社交产品“Soulchill”。 可这些产品大多数的发展轨迹都是,产品诞生,然后失败。 除了社交赛道,陌陌旗下目前的主要业务还有陌陌影业和酷博特文化,覆盖影视、音乐等文娱领域。但在多位分析人士看来,文娱影视行业本身蛋糕小,且竞争激烈、风险高、不可控,也很难真正为陌陌带来稳定的营收。而泛社交和短视频领域,也各有超级头部玩家。 另外,从改名也可见陌陌的决心,在努力摆脱外界对陌陌的单一印象。如现CEO王力在内部信中表示,“公司新的中英文名称表达了我们未来对于 科技 和文化相融合的美好愿望, 科技 会驱动文化,而文化会承载 科技 ,它们互为因果,我们互为依托。” 具体方向的话,王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有提到过,“(陌陌)原来的边界就是社交。我要做的话,会想办法拓展边界,不拘泥于社交,我希望对我们公司的定位,未来不是只聚焦在泛社交、泛 娱乐 ,而是聚焦更长远的发展,去思考业务的边界在哪儿。” 总而言之,纵使去年年初开始,挚文集团就已着手进行改革,但至今仍尚未见太大的成效。 “若要打破陌生人社交这个标签寻找新的业务,陌陌新增长点在哪?如何让资本市场相信自己的新故事?”一位业内人士对铅笔道表示,这是陌陌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没有给出让人信服的答卷之前,一切都是空谈。
在陌陌诞生之初,唐岩曾说过,“ 与陌生人交流,一定是个刚需 ”。如今这样的刚需依然坚挺,陌陌依然稳坐陌生人社交APP的王座。
3月25日,陌陌发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根据财报显示, 2020年全年,陌陌营收达到亿元(约亿美元),净利润为亿元(约亿美元) 。在2020年第四季度,陌陌实现营收亿元(约亿美元),净利润亿元(约亿美元)。全年和第四季度业绩均超过华尔街预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 陌陌持续24个季度实现盈利 。
作为陌陌CEO王力在上任后交出的第一份全年财报,他表示,陌陌已经从暂时的困境走出,能够扎实且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增长机遇。其关键是内容生态系统和业务都开始呈现积极发展趋势。
梳理陌陌财报,我们发现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挑战, 陌陌正在积极求变,开启转型 。在陌陌主App直播业务中进行了结构性改革以重振长尾内容生态;在产品和运营方面持续创新,通过提升用户的社交 娱乐 体验打破商业天花板。同时,2018年收购的探探,经过两年“发育”已经成长为陌陌新的增长引擎。
01
陌陌转型期的变与不变
社交是基本盘,陌陌一直强调自己是社交软件,而自身也在努力地回归社交属性。在直播业务、增值服务、移动营销及移动 游戏 四大营收来源中,虽然直播还是陌陌营收的最大支柱,但在2020全年总营收中的占比已经有所下降, 增值服务成为陌陌最大的增长点 。
虚拟礼物
根据公开的财报数据,陌陌2019年全年直播和增值服务的营收占比分别为和。到了2020年这一占比变为和34%。其中, 2020年第四季度,陌陌的增值业务营收达到亿元(约亿美元),同比上一年的亿元增长 。
增值业务营收的持续增长,主要是由于陌陌主App虚拟礼物业务的向好,其背后是产品和运营方面的持续创新,以及陌陌为提升用户的社交 娱乐 体验引入了更多付费方案。有业内分析,增值业务营收占比的提升,意味着陌陌作为泛 娱乐 社交平台的收入结构日趋多元且更加 健康 ,其在社交赛道上的商业价值应该被重估。如何 更好地挖掘增值服务的增长空间,将是陌陌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
而对于直播业务,陌陌在第三季度时曾表示,将在Q4调整直播流量分配策略,在产品设计、内容运营等多个方面 对直播进行结构性改革以重振长尾内容生态 ,降低对头部用户的依赖,提高对腰部用户的挖掘。虽然这一变革对用户的操作习惯和付费力度造成了影响,但账上趴着的160多亿现金,是陌陌主动求变中最大的筹码。
聚焦视频
财报显示,2020年12月,陌陌主APP月度活跃用户为亿,较一季度的亿净增580万。2020年第四季度,陌陌主APP直播服务与增值服务付费用户去重后总数达900万(不含探探付费用户380万),与一季度相比增加了100万。
面对主动求变的陌陌,我们应该暂时不再将整体的营收增长作为主要或唯一的考核指标。在经历疫情的负面影响后,月活用户的反弹回暖,付费用户的稳健增长,对于 坚守社交属性的陌陌来说,更加证明变革的正确性和人们对陌生人社交的渴望依然还有更大的满足空间 。
正如陌陌CEO王力说的那样,2020年是陌陌艰难的一年,但陌陌能够坚持不懈地专注于核心使命,在2020年为陌陌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艰难但正确的决定。
探探作为陌陌的第二增长引擎,也正在释放它的巨大能量,不仅拓展了陌陌的业务边界,也成为陌陌在转型期的重要营收支撑。
02
收购的探探开始进入回报期
在2018年收购探探的时候,陌陌就希望,“无论在用户规模还是收入方面,探探仍然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有待释放,目标是未来两到三年,把探探打造成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财报显示, 2020年第四季度探探的净营收从2019年四季度的亿元增至亿元(约亿美元),翻了约两倍 。这主要是由于直播服务净营收的增加, 2020年第四季度探探直播服务营收为亿元(约6200万美元),占比超过50%。
从2020年4月以来,探探一直在加速直播业务测试。在2020年第二季度,探探的直播业务开始大规模盈利,该业务的营收从Q2的亿元上涨到Q4的亿元。参照陌陌在2015年末开启直播业务后的营收增长趋势, 探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大概率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进一步推动陌陌的整体营收能力打破天花板 。
探探直播
探探已成为陌陌在增值服务之外的另一个高速增长点。探探已成为陌陌在增值服务之外的另一个高速增长点。相比于收购时,探探用户刚刚过亿,如今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探探累计注册用户突破4亿,实现互相匹配逾200亿次。 陌陌和探探的产品矩阵,也保证了陌陌在陌生人社交赛道绝对的优势地位 。
03
陌陌的增长潜力
从需求角度来说,陌陌的陌生人社交的用户定位比抖音的用户定位更精准,按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来说,陌生人的需求是天然存在,不会改变,而陌陌的产品特点很好满足了目标用户的需求,这是陌陌的最大优势。
所以, 陌陌的第二增长曲线机会点仍然在于社交细分领域 ,一旦做出适合年轻人的社交的产品,陌陌就可以开辟社交第二战场。
陌生人社交产品升级
此前,王力带领陌陌团队相继推出了ZAO、赫兹、Cue、咔咔等多款针对年轻人的社交产品。ZAO在朋友圈的大火也证明了陌陌在陌生人社交赛道,无论是对用户心智的把握还是团队的产品技术实力,依然无人能出其左右。
在陌陌发布财报之后,美股盘前涨超3%。在中概股全线下挫的当下,这也在侧面印证 资本市场对陌陌的未来依然保有信心 。在本次财报中,陌陌董事会再次宣布了亿美元的分红,每ADS派发美元,即每股普通股派发美元的特别现金股利方案。这笔分红将用陌陌的盈余现金进行支付。
2018年,陌陌董事会宣布了每ADS派发美元,即每股普通股派发美元的特别现金股利方案。此次派发现金总额约亿美元。2019年,陌陌董事会启动了第二轮分红,每ADS派发美元,即每股普通股派发美元的特别现金股利方案;派发的现金总额约为亿美元。
连续三年累计派息高达亿美元 。这种大手笔的分红,一方面回报投资者的长期看好,另一方面也向外界表示陌陌对于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从现阶段来看,社交大概分为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产品以腾讯的微信、QQ为代表,陌生人社交产品就比较多了,诸如陌陌、Soul、觅伊、探探等。 社交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关系链+信息传递+互动! 陌生人社交相对于熟人社交是建立在弱关系链上的信息传递行为,在额外经过筛选、匹配、破冰、关系建立等环节后,才能进入正常的社交路径。 一般来说,玩陌生人社交app的用户主要有四点需求: 1、认识更多的人,交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2、纯粹地想找人聊天倾诉,抒解一下内心的郁闷; 4、结识陌生异性,发展短期或者长期关系(这个是大多数人的最终目的)。 陌生人社交App面临的问题是,以某种策略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连接起来形成关系链。比如陌陌、探探,选择了荷尔蒙配对的策略;Soul选择了灵魂配对的策略;觅伊则是选择了视频匹配的策略。 这其中体现出了对不同用户需求的侧重,也奠定了这几类平台的产品基调,体现出了差异性。 根据艾媒咨询提供的数据,自2015年起,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持续上涨,预计2020年中国陌生人社交用户规模将达亿人。 但年增速逐渐放缓,按照这种趋势,预计7-8亿的用户规模会是陌生人社交行业的天花板。随着陌生人社交市场的被逐步探明,早期入场的产品不仅需要留住自身用户,还要抵抗新生产品的猛烈冲击。 虽然陌生人社交由来已久,但是一直没有形成具有垄断地位的产品,对于新产品来说仍有发挥空间。在该背景下,打造错位竞争、用户黏性强的产品,便成为了各个社交app的头号目标。 陌陌于2011年8月推出,是一款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app。上线仅一个月,ios的用户就已经达到了10万。上线一年,用户就突破了1000万,日活跃用户220多万,周活跃用户接近500万。 这组数据能非常直观地反映出,陌陌在当时有多受人欢迎。随后更是得到了多轮资本融资,登陆纳斯达克。 2018年2月23日下午,陌陌正式宣布收购探探。以530万股陌陌A类股票和亿美元现金收购探探100%股权,交易预计在二季度完成,总金额约为亿美元,这也是目前国内陌生社交领域最大的并购。 探探是在2014年上线的,其产品最大的特色是“左滑右滑、互相喜欢才能聊天”。作为陌生人社交领域的头两名,他们的“二合一”,让许多人认为,陌生人社交市场要被陌陌、探探“一统江湖”了,陌生人社交领域从此再无变数。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上面我们有提到,陌陌和探探,都属于采取利用照片、语音等荷尔蒙配对计策,加之禁锢难度大,用户很容易在平台中流传淫秽色情内容,可能打擦边球,存在性体现等不良行为,游走在法令边沿。 比如2019年,国家网信办启动的小众即时通信工具专项整治榜单中,就有探探的身影。也正是在这一年,探探遭到安卓应用市场和app store的下架。 而陌陌也陷入了“涉黄风波”,戴上了“约炮软件”的帽子,可谓是“名声在外”。再后来,陌陌就开始转型直播,甚至改名。如今,陌陌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直播了,多次占据整体营收的80%以上。 与陌陌、探探不同,2016年底上线的Soul,以“灵魂交友”为切入点并迅速打入市场。让用户参与一些测试来给用户打上属性标签,再以标签为基准经过一定的算法计算与其他用户间的匹配度,以此为依据为用户推荐适合成为好友的人。注重内涵、弱化颜值,期望打造一款具有深度的社交软件。 2018年,Soul引来大量新时代年轻人的追捧。从2018年3月至今,一直稳定保持在App store社交类app排行榜的top10,月活跃用户量突破1000万,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同样是在2019年,除了探探、陌陌,Soul也受到了波及。2019年6月28日,国家网信办通报了会同有关部门、针对网络音频乱象启动专项整治行动的相关情况,包括Soul 在内的多款应用牵涉其中。当天,SoulApp在各大应用商店下架。 直到两个月后,Soul才重新上架。但经历安卓应用市场下架风波不久,Soul在app store又再遇下架风波。对此,Soul做出回应:为提升用户体验,针对iOS端正在更新升级系统。 2021年1月,Soul月活跃用户量突破3000万。 Soul是一个内容+聊天为主的社交类app,主要分为match、内容(他人+自己)、聊天、个人设置四项。 在内容运营的策略上,Soul将广场板块营造成一个树洞和精神园地,在其精细化运营下产生了不少较高质量UGC内容和活跃的用户氛围,同时以内容质量为支点给与资源,官方也会发布每日话题提高用户活跃度。 比如前两年,Soul开启了“SSR计划”,开始鼓励用户创作更多优质内容,并准备扶持和打造kol,意图将作为树洞功能的社区转变成高质量的UGC内容社区。 在商业化方面,陌陌、探探、Soul都将会员功能以及符合其产品定位的增值服务,如“谁看过我”等付费功能作为最初变现手段。 除此之外,陌陌和Soul还开通了平台的虚拟币功能,需要充值获取,用于平台里的道具和服务消费。探探和soul因为业务范围较小,因此商业化进程也就暂时止步于此了。 而陌陌的版图非常大,在直播、短视频和 游戏 这些业务中推出了对应的打赏和增值服务。如今,直播是陌陌的主要营收来源。 而看似大火的Soul,随着产品业务的不断扩张、服务功能的越来越多样化,也开始面临产品定位逐渐模糊、发展方向偏离初衷,陷入同质化发展等问题。 Soul的定位是“灵魂社交”,这里面透露着一股浓厚的文艺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偏文青人群的社交软件,受众范围已被缩小一圈。再者使用Soul的用户更喜欢作为匿名树洞,整个社区充斥着大量的文字,无法给人足够的感官刺激,都不太愿意直接暴露自己真实长相,从结果上来看“心灵社交”是一个小众需求。 而陌陌和探探的定位始于颜值,颜值直接触动着荷尔蒙,性是社交的第一生产力,在马洛斯需求层次中处于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因此无论陌陌和探探本身想要对自己如何定义,都无法跳出“约炮”的这个强需求场景。 当然,陌陌经过几次的转型,如今已经是一个泛 娱乐 的社交平台,其目标用户更多,受众更广。 有人问了,有了陌陌、探探和Soul这些社交平台,那其余的陌生人社交产品还有机会吗? 我们可以先看看这几款产品,2019年下半年,腾讯上线了多款陌生人社交产品,有主打婚恋交友的“欢遇”和“轻聊”,还有语音社交产品“回音”,以及匿名社交产品“灯遇交友”。 同一年,百度则上线了“听筒”App,功能包括匿名社区、地图社交以及线上匹配好友,基于百度地图的技术,用户可在“学校位置”和“实际位置”间进行自由切换,查看周边好友。 而后,网易也相继推出社交产品“心遇”,主打三大功能,分别为“同城附近的人”,可以快速发现周边的用户,系统会为用户智能推荐有缘人。还有“在线列表”,提供24小时为用户展现当前在线的TA。最后就是“即时聊天”,支持多种聊天方式。 从这些互联网大厂对于社交市场的布局来看,陌生人社交市场还是非常大的。只是怎么做出自己独有的风格,在社交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是当前社交行业需要考虑的。 Soul是从不看脸不看颜值,以灵魂交友为切入口,而觅伊则刚好相反,觅伊主打真人社交,以”视频匹配”为突破口。 2020年1月9日,觅伊正式上线。不到一个月,以“视频匹配”真人交友的定位,首次迎来了百万用户。 2021年7月,觅伊用户人数超过6000万。同年8月,登上App Store中国免费榜(婚恋交友)下载量榜top10。 根据最新报道显示,觅伊目前月活已突破1500万。虽然这组数据无法与陌陌、探探、Soul等社交大佬相匹敌,但在这4款社交类产品中,作为最年轻的觅伊,依旧在社交类榜单占据一席之地。 我们在上面有提到过,与Soul最大的不同,就是觅伊走的是真人社交路线。 首先是认证,觅伊有真人认证和身份认证两种,虽然不是强迫认证,但是认证前和认证后,所享受的权益是不同的。 当然,真人认证和身份认证选其一,也是可以的。真人认证这块,觅伊除了系统人脸识别+人工双重审核之外,还在版本后新增了“活体检测”功能。根据相关资料报道,平台目前有超过90%的用户已经通过真人认证(头像有真人标识,说明经过了真人认证)。 其次是缘分速配功能,也就是视频匹配。社交软件都有基于一个维度的用户匹配: 比如陌陌和探探,基于LBS(即地理位置)的颜值社交;比如Soul,基于灵魂匹配的匿名社交。 而觅伊的视频匹配,则是基于用户画像、兴趣爱好、交友标签、交友资料等信息,帮助符合调性的同类用户进行快速匹配,以一对一视频的形式建立 情感 互动。 这种缘分匹配功能,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打破社交坚冰,搭起与异性沟通的桥梁。 和Soul有一个相同点的就是,觅伊也是一个内容+聊天为主的社交类app,主要分为交友、直播、广场、消息、个人设置五项。 除了对应的聊天功能,比如文字私信、语音电话、视频通话等之外,觅伊也有自己的内容动态广场,这一点和Soul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我们在熟人社交中,去分享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就很有可能会被放大情绪。假若有一千个好友,那可能就有五百种误读。 但在陌生人社交,不管是Soul还是觅伊,这些动态广场就给了我们一个“肆无忌惮”的放松空间。发布生活日常和感受,及时收到有质量的共鸣 ,恰好也完美贴合了当代年轻人社交模式的真实需求与时代变化。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觅伊 30%的月活用户,会进行内容创作,也就是在广场发布动态,每个创造内容的人月均发布个新帖子。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大众内容,还是小众文化,都能在此得以聚集、交流,让爱好者有了美好的栖息之所。 总体来说,这4款社交类产品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以颜值社交的陌陌、探探,还是以灵魂匹配的Soul,亦或者是以视频匹配的觅伊,只有能够真正满足用户的归属需求与爱的产品,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社交产品。 要问在社交行业上,谁能真的主宰这个市场,恐怕也是一个未知数! 毕竟都是陌生人社交应用,各个应用获取流量和用户的方式完全不同,各自沉淀下来的用户关系也完全不同。大家都是独立的App,并且没有统一的入口,谁都没有绝对的控制权,最多只能通过头部效应吸引用户转移。
目前,互联网文献库已包含在知网论文查重系统数据库中,当自己的论文被泄露到网上后,就会被360、搜狗等搜索引擎收录。他们也会被收录在知网的网络文件资源里,影响同学们的答辩和正常毕业。 如果学生的论文在网络上发表一次,由于这些网站权重较大,只要发表成功,很快就会在网络上被收录进去。这时,如果知网的网络文献数据库也对这篇论文进行了检查,那么这篇论文就会被收录到知网的文献数据库中。当我们查重自己的论文的时候,重复率肯定是非常高的,可以达到100%,当然不会通过,只能改写或者推迟毕业。 毕业论文毕竟不是小事。如果我们的论文在网络上相似度比较高的话,可能会对我们正常的毕业造成影响。那么问题来了,知乎会不会收录我们的论文呢,或者会泄露呢? 知网论文查重是一个很大的机构,但是一定要认准正版网站才可以使用,有些盗版网站可能会把我们在网站上查重的论文泄露出去。 我们首先要判断查重网站出于何种目的,将自己的论文泄露出去?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用于扩展自身资料库。大家都知道我们检查我们的论文是通过我们的论文和它的数据库里面的论文进行对比,来确认我们的数据库里面有类似的论文存在。第二种情况是他们把我们的论文进行保存记录下来,贡献给别人,这样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学生我们自己最后的成绩。所以在选择查重网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挑选一些靠谱的网站。
硕士毕业论文查重如果你选了是不严格的论文查重软件 查重是有可能会被泄露的哦建议你最好是用严格的论文查重软件进行检测查重相似度PaperRater论文查重软件这个查重惊呼着年度高 而且安全性也挺好的 是不会被泄露你的任何信息的
应该没什么不安全的
这种查法可以,但是不推荐这种方法检测论文。具体有下面几个原因 1、复制的时候容易出错,好多人不小心把文章复制到脚注里了,这样系统不会识别,从而不能检测。造成检测漏检测了; 2、多篇文章放一起单篇文章抄袭比例不好检视,看不出一篇文章具体多少比例; 3、卖家也不想让买家这样检测,这样造成知网查重违规使用账号风险,这个是不允许的。 还是单篇检测好些,为了省这个钱会产生不毕业的麻烦,没必要。
你好 学术不端网查重和知网查重的区别 两者是一样的是知网查重, 同学用了和学校一样, 对于本科生来说最准确的应该是那个pmlc吧! 加油 祝毕业愉快
两者是一样的是知网查重。
知网检测由于是采用模糊演算法,如果整体结构和大纲被打乱,可能引起同一段落的文章检测第一次和第二次标红不一致,这是正常的。
检测系统没想象中可怕,检测比对的是相同栏位,而不是相同意思,所以只要大家换一种表达方式,意思是一样的,也查不出来,还有改词、换句、加自己的话,改变描述方式(变原句为倒装句、被动句、主动句等)、打乱段落顺序、删除可有可无的关键词汇、关键句等。
只能说是有这个可能的~~13年的时候查记得是会的,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进一点。
不同的论文检测系统软体对论文允许查重次数要求不同。不限制次数的有万方、维普和PaperPass,充值付费后可以无限次的检测。而本文要分析的是CNKI中国知网论文检测系统,由于很多高校大学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会限定免费的知网论文查重的次数,误导大学生们知网查重只能检测2次的谣言形成。
不会有影响的,学校只会以他操作的查重结果为准,现在很多同学都会在学校查重之前自己先查一遍做修改的参考。
如果论文格式排版正确,知网自动过滤封面,目录、脚注、和文献。这些都不算重复率的。
当我们写毕业论文时会想到知网论文查重,当我们拿到不达标的检测结果时我们会苦于不了解知网论文查重的规则及检测原理而无从下手。降低重复率就好比一场战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降低重复率需要对症下药,因此我们必须了解知网论文查重的规则原理:
会的。。。
自己最好再进行一些修改和润色后再一次,如果是查重率虽然在学校规定的范围内但是偏高还是要多修改一下再进行第二次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