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胎心率看男女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胎心率看男女的研究论文

听说胎心率就可以看出男宝宝和女宝宝的。胎心率比较强的,好像说是男宝宝胎心率比较低的像是女宝宝。

几个怀孕的女同事对着一份B超单叽叽喳喳,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胎心率小于140啊,肯定是男孩!”心心念念要男孩的小丽脸上绽开了笑容。

我心想,小丽啊,不要信这个,万一到时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没地方说理去,还是顺其自然吧,万一期待越大失望越大。大家娱乐一下就可以,千万不要较真。

自从怀孕后,关于男孩和女孩的猜测就没有停止过,有很多流传的说法,都没有科学依据,胎心率判断男女也是一样的,不科学。

关于男孩女孩胎心率,流传的说法是这样的:

胎心率大约140次/分、胎心搏动快、不够强劲,是女孩。

胎心率小于140次/分、胎心搏动慢、非常强劲的是男孩。

在医院里听到宝宝们的胎心跳动都是那么有节奏,又那么有力,但是男孩女孩都有的。

我也曾经对这个说法很迷恋,误以为我家二宝就是女孩呢,结果真实情况却恰恰相反,是个男孩。

胎心率是评估胎儿身体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标,可以推测胎儿在宫内的发育情况,有无缺氧等,和性别没有关系。

科学研究的基础心率标准是120-160次/分钟,并没有区分男孩和女孩,所以说胎心率越低是男孩的几率越大是不正确的、也不科学的。

胎心率是一个动态的数据,每次检测的数据只代表当时检测时的情形,并不会一直高也不会一直低。当胎儿睡着或者活动的时候,胎心率是不同的。所以,更谈不上男女有别了。

胎心率的快慢和胎儿本身和孕妈妈身体有关,如果宫内氧气不足,孕妈妈贫血,胎心率会快一些。

正常的胎心率范围是120-160次/分,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就是健康的,偏多偏少都可能存在缺氧的问题。

我又找出大宝当年的孕妇保健手册看了下,胎心率基本集中在146次左右,是大于140次/分的。

我家二宝的胎心率是这个情况:胎心率检测仪检测的数据在140-156次/分之间。B超检测的胎心率在139-158次/分之间,6次B超只有一次是139次/分,其余均在150次/分之上。总之,二宝的胎心率是大于140次/分的。

单独看胎心是看不出男孩女孩的,民间有个说法是男孩胎心低于140次/分,女孩每分钟高于140次/分,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胎心率是监测胎儿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标,随着怀孕周期的增加标准会略有不同。民进有种说法,说是他能够给胎心率能够知道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那么,有人想知道,胎心率判断男女真的可以吗?

胎心率多少正常

胎心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用于判断胎儿的基本情况。那么,对于想判断胎儿是否正常的人来说,他们想知道胎心率多少正常呢?

其实,胎心率的正常值并不是完全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怀孕周期的增加而改变的。正常来说,胎心率的正常值范围一般为每分钟120-160次。在怀孕20周前,胎心率平均为每分钟162次;而在怀孕怀孕21-30周内,胎心率平均为每分钟147次;到了在怀孕31-40周平均为每分钟139次。

一般来说,孕妇在妊娠15周前,不用超声多普勒胎心仪进行自我监护。而对于怀孕15~28周的孕妇来说,胎心率每天测3次,每次测1分钟是安全的。而对于孕28周以后的孕妇来说,胎儿分化完全,可以加长监护的时间和次数。另外,对于孕35周以后的高危孕妇,如合并有妊高征、甲亢等的孕妇,应该住院,用胎心监护仪持续监护胎心,如有必要,可长时间持续监护。

所以说,胎心率的正常与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判断宝宝的一些情况非常有用,所以妈妈一定要时常测胎心率,以保证能够一直了解胎儿的情况,万一出现了什么意外也能够立刻知道。

胎心率怎么看男女

胎心率是常用的一个指标,民间一直都有一种说法,说胎心率能够判断胎儿是男孩还是女孩,方法非常简单。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并没有听过这种说法。那么,胎心率怎么看男女呢?

不少的人在怀孕的时候都想知道自己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所以民间流传着各种方法,而看胎心率就是其中的一种。对于这个方法普遍的说法是,如果胎心率每分钟低于140次的话,是男孩;而如果胎心率每分钟高于140次的话,则是女孩。不少的人都会依据这个来判断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除了民间流传的看男孩女孩,其实胎心率更多的是用来监测胎儿的情况。有些不正常的情况会导致胎儿的心率不在正常值的范围之内,此时就要注意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胎儿会因为受宫缩、胎动、触诊及声响等影响,胎心率出现短暂的加速或减速,之后又恢复到基线水平,不过这一情况一般持续十几秒左右,不会很长,而胎心率改变时间也是判断胎儿健康的重要指标。所以说一旦在比较长的时间内检测到胎心率不在正常范围内,就应该要咨询医生寻求专业的帮助。

胎心率看男女准确吗

不少的人都听说过胎心率可以判断胎儿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也有不少的人质疑这种方法。那么,胎心率看男女准确吗?

其实,从胎心率看男女并不科学。对于“胎心率高的是女孩”的说法也只是概率问题,只是一般来说女孩的胎心率会高于男孩,但是并不是说是一定的,所以从胎心率的次数多少并不能确定胎儿性别的。胎心率监护检查的内容是通过信号描记瞬间的胎心变化所形成的监护图形的曲线,可以了解胎动时、宫缩时胎心的反应,以推测宫内胎儿的情况,例如有无缺氧等。而且,胎儿的心率,是会跟着怀孕周期的增加而变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怀孕周期,胎儿的心率就会有所不同。胎儿正常的心率是在120次/分~160次/分之间,若胎心率持续10分钟以上都小于120/分或大于160分,表明胎心率是异常的。

所以说,对于胎心率可以判断胎儿的性别这个一方法是没有科学的依据的,是不可靠的。事实上,对于胎儿性别的判断需要专业的检查仪器或者是技术,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判断。

辨别胎儿性别的方法

民间流传着许多奇奇怪怪的可以鉴定胎儿性别的方法,例如“酸儿辣女”等,但是这些说法大多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的。其实这有很多科学的方法,但是需要专业设备或者是技术的支持,普通人没有办法自测。那么,辨别胎儿性别的方法有哪些呢?

第一种是B超,在B超图像上,男女的生殖器性状是不一样的,可以根据这个不同判断,但是B超判断的准确度只有85%~90%左右,还要依医生的经验进行判断,所以准确率差别略大。这种方法一般在胎儿4个月后就可检测。

第二种是羊水穿刺。胎儿到15周的时候,每1毫升羊水就含有近万个胎儿细胞,所以这时把这些羊水细胞取出来,进行染色体的分析,这样就能确定宝宝的性别了。但这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创伤危险的可能,是专为高龄产妇和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来筛查胎儿健康问题的,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用羊水穿刺来做胎儿性别检查是不被提倡的。

第三种是绒毛活检术。绒毛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与胚胎一致,所以可以通过检测获知胎儿的性别。这种方法在怀孕10周左右即能判断胎儿的性别,准确性可高达90%以上,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几率会造成流产,还可能伤害胎儿。

关于男女智商差异的论文研究

要我说实话:不能确定. 因为男性在某些方面很聪明,像逻辑思考,运动之类的. 女性在也不差,像平面思考,手工之类. 男的有的高智商有的低智商,女的也一样. 要想评智商高低不能按性别,应该按性格. 性格的不同也决定智商,还有专业也是决定智商的关键. “男女平等”观点现今恐怕已深入人心,但两名英国学者最近却撰文指出“男性智商高于女性”。这篇论文一经刊登,立即引发激烈争论,有学者大骂这一结论“胡说八道且愚蠢至极”。这场科学大战引得众人侧目。 打响第一枪的是曼彻斯特大学教授保罗·欧文和北爱尔兰学者理查德·林恩。他们在《英国心理学杂志》撰文指出,男性平均智商高于女性。两人先是搜集了1964年到2004年之间刊登于各种杂志上的智商研究数据,然后作出统计分析。 欧文和林恩说,分析结果显示,高智商男性要多于女性。例如,在智商超过125的人群中,男性人数是女性的两倍,这一类人通常被视作“一流人才”;而智商155以上的男女比例为5.5∶1,这一类人通常被称为“天才”。 欧文和林恩的结论遭到英国智商专家史蒂夫·布林克霍恩的激烈批驳。“他们的研究太愚蠢,纯粹是胡说八道。”布林克霍恩说。 有关男女智商是否有差异的争论在科学界已是老生常谈,但这一次,争论双方采取正面交锋的方式,用词毫不留情。 《英国心理学杂志》刊登欧文和林恩的论文纲要后不久,《自然》杂志便抛出布林克霍恩的批驳文章。这在科学界较为罕见。一般情况下,两份科学杂志不会同时刊登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文章措辞一般也较为缓和。《自然》杂志担心,如果不及时加以批驳,欧文和林恩的“谬论”会广为传播,影响深远。 伦敦大学基因学家史蒂夫·琼斯也站到反对者一边。“不是说男女脑容量方面没有差异。”琼斯说,“但是我们应注意不要过分夸大(这一差异)。”

智力测验问世后,要区别智力的差异就变得容易起来。人们发现智商极高(IQ在130分以上)和智商极低的人(IQ在70分以下)均为少数, 智力中等或接近中等(IQ在80-120分)之间者约占全部人口的80%,智力超过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超常,那些智力低于常态者,我们称之为智力低常。

关于智商比例男人的逻辑能力比女性强,女性的思维能力比男人强! 一直备受争议的英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拉什顿最近又发表了一个颠覆人们一直认同的男女智商一样的传统观念的测试结果。在他和另一名心理学家共同做的测试中,他们得出了男人智商平均比女人高分的结论。这一结果一经发表立即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本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就这一测试和它带来的争论采访了菲利普·拉什顿。 智商测试 男人比女人在理解、创造和文字推理上更具优势 拉什顿向本报记者介绍,他们在美国选取10万多名年龄在17至18岁之间的男女学生,并对他们进行智力测试,其中男性46000千人,女性5万6000人。这10万名测试者被分为7组,每组都根据他们家庭的收入、父母分别受教育的程度分为11个等级,并根据他们的个人教育水平分为14个等级。 对他们使用的标准是美国高中升入大学的入学考试,“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简称SAT)。在对阅读和数学测试的145项智力数据进行分析后,结果发现每一组不同水平中男人在理解复杂概念、创造力和文字推理能力方面,都比女人优胜,而智力的平均分数男人比女人高出分。 颠覆固有观念 拉什顿:一般的智力测试存在缺陷 早先拉什顿所提出的种族间存在智商差异的观点已经遭到很多人白眼,认为他实际上是种族歧视。而此次这个惊人的结论,又要让他背上性别歧视的骂名。记者就这个情况,询问了拉什顿对性别智商差异的个人看法。他说,男人和女人的智商差异,事实上很久以前就有心理学家发现了,并不像人们说的100多年来都认为是一样。早在1904年,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查尔斯·斯皮尔曼就提出了男女智商存在差异的观点。 斯皮尔曼曾指出,在智商测试中,人们没有强调不同的指标,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智商测试还存在不合逻辑的地方。通常的智力测试,如口语表达,数学推理,空间思维等等,拉什顿认为这些测试缺乏考虑其中的相关因素。他说:“比如‘空间’是和思维旋转能力以及反映速度的高低相关,而‘口头表达’和理解以及流利程度的高低相关。这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这些因素中男女智力是否一样?” 而在他的测试试验中,他就在阅读和数学测试的评估中进行了对理解复杂概念、创造力和文字推理能力等145项有关因素的分析。 生理数据 男人比女人神经细胞多15% 而对于男人为何比女人聪明,拉什顿表示这是因为,男人的大脑要比女性的稍大一些。这意味着男性大脑中神经细胞更多,能帮助他们有效获取信息。男人大脑比女性大也有早先的研究证明。拉什顿在对100名东亚的孩子大脑容量进行研究后发现,男孩在出生到7岁之间,大脑容量就比女孩多5立方厘米,而在青春期男孩儿的大脑容量也比女孩儿的大。 拉什顿还说,1997年丹麦的一项研究证明男人比女人的神经细胞多15%。这也是让一些学者产生了男人大脑既然比女人大,是不是意味着男人更聪明的设想。 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女孩子在学校中都是比男孩子学习更好,就这一点拉什顿也解释说:“在青春期晚期,女生比男生在学校成绩更好是因为女性发育较早,这掩饰了他们之间潜在的差异。” 背景链接 男女智商差异之争 拉什顿虽然此次提出了新的研究结果又遭反对之声,但他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男性更聪明的这个观点。2005年11月,英国学者保罗·欧文和理查德·林恩就撰文称“男性智商高于女性”。这篇论文一经刊登,立即引发激烈争论,有学者大骂这一结论“胡说八道且愚蠢至极”。 他们研究的依据是从964年到2004年之间刊登于各种杂志上的智商研究数据,然后作出统计分析。欧文和林恩说,分析结果显示,高智商男性要多于女性。例如,在智商超过125的人群中,男性人数是女性的两倍,这一类人通常被视作“一流人才”;而智商155以上的男女比例为5.5∶1,这一类人通常被称为“天才”。他们将这一结论发表在了《英国心理学杂志》上。 但他们的结论遭到了英国智商专家史蒂夫·布林克霍恩的激烈批驳,称他们的研究纯粹是胡说八道。并立刻在《自然》杂志上撰文批判,此时的《自然》杂志和《英国心理学杂志》也俨然站在了两方。 另外伦敦大学基因学家史蒂夫·琼斯也站到反对者一边,“不是说男女脑容量方面没有差异,但是我们应注意不要过分夸大。” 拉什顿答本报记者问 1 测试是否片面? 对于拉什顿这个颇有争议的结果,记者问到拉什顿反对的人们都有哪些疑问。拉什顿向记者举了些例子。 比如有人质问拉什顿,他的这次测试首先用的是美国大学入学测试,并非普通意义的智力测试,这样高水平是否适合水平低的人?对此拉什顿也同时摆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说:“这是实事。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个测试和普通的智力测试关联程度非常高,完全可以作为智力测试。而且我们还在其中加入了相关的因素,结果证明在推理、口语、记忆等方面确实存在性别差异。” 对于是否适合所有人,拉什顿认为,虽然他们的取样数量非常大,但仅通过他们的测试是不可能知道的,但是他们的结果是和之前很多学者的研究进行了对照,和联合比较,他们对自己的结果非常自信。与之对照的一些研究中包括英国另一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林恩(本报曾就中国人智商最高的研究采访过林恩)的研究。他在一些测试中得出成年男性智商比女性高大约4到5分,他的这一实验曾发表在今年7月6日的《自然》杂志上。 2 女人不能 从事高端工作? 拉什顿还说,也有人问他,他的结果是不是证明女性不能够胜任高端工作。拉什顿表示,他的结果不完全代表这个意思。因为世界上还是有很多聪明的女人的,比如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就像居里夫人。这只是说明有少数女人是比男人聪明的。取代了人们男女智商一样的观点,拉什顿认为聪明男人与聪明女人的比例应该是70比30或是80比20。 采访最后,记者也向拉什顿提出了一个疑问。他的测试是在美国进行的,这是不是不能够说明全球普遍情况。拉什顿回答说,他们已经在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智力测试样本进行了研究,比如日本、新加坡、印度、以色列和欧洲很多国家,以及台湾和香港地区,结果和他们的测试一致。

关于男女的研究报告和现状论文

去网上找找,你能找到很多,祝你成功!

婚恋观,是指关于婚姻及恋爱的观点,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础问题的看法。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婚恋观调研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本次报告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部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苏州、厦门、沈阳等城市举办了20多场单身座谈会进行定性研究,邀请各地单身男女典型代表,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择偶态度、及择偶经历,同时利用世纪佳缘与中科院心理专家联合开发的、国内首个婚恋智能匹配系统——懂你婚恋智能匹配系统进行定量分析,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有1605214人参与测试,通过严格的审核,最终共抽取128982个样本进行分析,样本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

90后“伪奔放” 70后“伪保守”

“非主流”、“任性”、“垮掉的一代”、“奔放”……这些都是贴在“90后”身上的标签,谈起90后的爱情,很多人也许会脱口而出“早熟”、“不负责任”,但世纪佳缘调查发现,跟70后、80后相比,90后的爱情观却最为保守,90后的奔放属于“伪奔放”。

在能接受闪婚的群体中,占比最大的不是以“任性”、“奔放”著称的90后,而是以70后和70前的年龄群体为主,其中70后单身男女接受“闪婚”的比例最大,男女占比分别达到63%和55%,其次是70前占比分别为58%和47%,排名第三的是80后,90后同意闪婚的比例最小,只有29%的单身男和18%的单身女能接受“闪婚”。

不仅对待“闪婚”问题谨慎,同样对待性的态度,90后也是最为保守的群体。世纪佳缘对单身男女性爱观的调查中发现,年龄越大的男性对性的态度越开放,越希望配偶在性方面“经验丰富”,其中90后在“希望配偶在性方面擅长和开放”的问答中所占的比率最小,特别是单身男性仅占17%。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上,男女差异较大,男性赞成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普遍高于女性,近80%的男性赞成婚前性行为。按年龄段来分,无论男女,年龄越大越开放、越赞成婚前性行为,其中90后对婚前性行为的赞成比例最小,相比于70后近50%的单身女性赞成婚前性行为,90后单身女性只有28%赞成,90后男性赞成的比例也大大低于70后和80后。

看似“任性”、“叛逆”的90后,对待“闪婚”和性的问题表现的最为谨慎。对此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佳芮表示,90后的爱情观是最为保守的,与其说90后“奔放”、“任性”,不如说90后对待感情成熟,“90后是被标签化的群体,网上对90后的评价大多都是表面的并不能代表真正的90后精神”张佳芮说,“90后的任性表现在感情里就是敢爱敢恨,90后的心态相比于70后和80后的确更为开放,但他们也有自己坚守的底线和原则,在对待闪婚问题和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就证明了这一点,90的恋爱观更为保守,因为他们爱的更为纯粹、不随便”。

“宅”成单身罪魁祸首 收入越低越爱“宅”

“宅男”、“宅女”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网络词汇,何谓“宅”?网上最新的解释是:除了工作之外,基本足不出户,生活圈子狭小,很少与人面对面交流,通俗点说就是吃、喝、拉、撒、玩全在家里进行的人。网上所说的宅男宅女多是单身男女,而世纪佳缘调查报告显示,“宅”正是广大单身男女被剩下的主要原因。

据报告显示,约5成的单身人士都是“周末爱宅族”,总的来看女性比男性更爱“宅”,单身女性喜欢周末“宅”在家的比例高达51%,男性比例为45%。不仅女性比男性更爱“宅”,报告还发现,年龄越大越不爱社交、学历越低、收入越低越爱“宅”,其中收入在2000元以下单身男女“休息日宅在家”的比例分别高达53%和64%,而收入在2万—5万的群体“宅在家”的比例男性只占36%、女性占44%。按学历来分,学历越低越爱“宅”,其中中专学历的单身男女中,喜欢“宅”的比例分别达到51%和60%,而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为42%和48%,可见学历和收入跟“宅”与“不宅”也有很大关系。

收入越低学历越低越爱“宅”主要是经济上的原因,社交是需要一定费用的,收入越低能负担的社交费用就越少,这也会导致低收入、低学历人群喜欢“宅”在家。

来自北京的小李今年29岁,至今没有女朋友,被同事称为“技术宅”,小李是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平时上班时每天都是对着电脑写代码,下班也没什么兴趣爱好,朋友也不多,只能呆在家上网,“去年国庆一周的假,除了跟家人出去吃过一顿饭之外,就再也没有迈出家门一步,看着同事纷纷子朋友圈里秀旅游的照片,自己心里也很羡慕,但自己一个人好像已经习惯这种生活,一时半会改不过来”,谈起自己的“宅”生活,小李说道。

对此张佳芮表示, “喜欢宅”并不是技术男的专利,大多数单身男女都有这个特点:“死宅”,周末或假期一个人呆在家里上网,不愿出去参加任何活动,甚至连吃饭都叫外卖,不会主动去结交朋友,“因为单身所以宅在家”这是很多宅男宅女的借口,“宅”才是导致单身的主要原因,“想要脱单,宅男宅女们首先要走到阳光下来,要多参加户外活动,结识新的朋友,这样才有可能遇到适合自己的人,这是实现脱单的第一步”,张佳芮说。

男人不爱女强人 男神、女神新画像出炉

看见自己心仪的对象,人们免不了会大呼一声“男(女)神”,但“神”的形象到底如何?是长发飘飘、笑容迷人的萌妹子,还是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长腿欧巴?在感情的世界里,就算你颜值爆表也不能任性的自封“男神”“女神”,世纪佳缘调研数据为“男神”、“女神”画了一幅新的画像,颠覆了传统“男(女)神的形象。

调查报告显示,有52%的男性喜欢直爽的异性,32%的喜欢个性安静的女孩,65%男性希望配偶会做饭,64%期待女性在相处中是“主动型”,同时近50%的男性希望配偶是“有点小个性”的可爱女孩,49%的男人希望找“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完美妻子,28%男性希望找温柔贤惠顾家的配偶,且收入越高越想找顾家的妻子,而对于能干、有魄力的女强人类型,多数男人表示“不喜欢”。数据分析发现,大部分男性喜欢直爽、安静、有点小个性的可爱女人,而对于长相、身材的关注并没有预期中的高,婚姻里,颜值高不代表就是女神,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好的性格。

男神的画像也不同于以往的形象,此次在“女生最喜欢的男人”选项中,直爽、爱运动、会做饭的男性被封为“男神”,其中80%的女性喜欢性格直爽的男性,70的女性希望另一半会做饭,80%女性希望找重事业、重家庭,出外能赚高工资,进家能换尿不湿的完美男人,7%的女性希望找居家好男人,而对于那些长相英俊的长腿欧巴,在现实的婚姻中并没有那么受欢迎。“两人结婚还是更看重对方的性格一些,身高长相毕竟只是外在的东西,年轻时也许会对帅哥犯花痴,但结婚还是要找个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来自江苏的徐小姐说道。

张佳芮表示,婚姻远远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婚姻不像恋爱,需要面对的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子,“外貌在婚姻中并不起决定作用,男人女人都不会找个花瓶当伴侣,同样的女人也不需要找个花瓶当老公,在婚姻里,不论长相如何,只要满足自己条件的,都是男神女神”。

离婚率逐年上升 80后不善“修补婚姻”

根据2013年中国民政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结婚对数1347万对,离婚对数350万对,粗离婚率为‰,粗结婚率为‰,离婚对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增长势头超过结婚对数的增幅,预计2014年结婚对数1317万对,离婚对数357万对,2014年的结婚对数将低于2013年,离婚人数却直线上升,其中80后最不善“修补婚姻”。

从2013到2014,“一生一世”的流行语寄托了人们对白头到老的祝愿和期盼,然而离婚数却逐年递增。世纪佳缘调查报告显示,离婚的人群中80后成为了主力军。如今,80后渐渐都步入而立之年,走向婚姻的殿堂,可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与老一辈不同。他们自立、自强,个性鲜明,对于工作压力以及日常的家务琐事等方面的处理都特立独行,也正因为如此,一些“80后”的离婚理由也很雷人:女方不会做家务;男方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闪婚”之后发现相互了解不够……世纪佳缘情感专家张佳芮分析,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感情破裂、性格不和、第三者插足成为离婚的三大原因。

“现在的年轻人对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不是解决而是逃避,跟我们这一代完全不同,婚姻出了问题要修补而不是扔掉。”刚刚和老伴庆祝了30年结婚纪念日的认为沈阳刘先生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对婚姻抱有更严肃态度”。

对于结婚率下降,张佳芮则表示这主要与人们的婚恋观变化有关,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整体的素质有所提高,思想也更为开放,“晚婚族”、“丁克族”逐渐增多,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20多岁才从进入社会,迫于车子、房子的压力也会选择晚婚晚育,“进入2015年,第一批90后已经慢慢进入晚婚晚育族了,晚婚晚育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整体的结婚率”,张佳芮说。

来自湖北的小亮,是90后的小伙子,现在独自一人在北京打拼,至今仍是单身,当被问及婚姻问题时,小亮显得很坦然:“我今年已经25岁了,家里人也会逼婚,但我有自己的规划,我才刚毕业两年,工作都还不稳定,没有能力和资本去成家,我希望等到30岁左右结婚,那时候也能给对方一个幸福安稳的家”。

北京单身屌丝男PK优质女 厦门单身小资“脸”传统“心”

此次调查发现,各地区的婚恋观特色鲜明,地区差异较大。北京单身人群中,屌丝男和优质女居多,厦门看似小资情调浓厚,婚恋观却最为传统,深圳在快餐文化的影响下,女性普遍缺乏安全感,西安男女结婚最讲究门当户。

北京,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工作生活的压力使得剩男剩女的比例逐年上升,晚婚晚育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是普遍现象,但据世纪佳缘此次的调研发现,北京单身男女的质量却有很大的区别:北京的单身男性目前生活大多比较单调,安逸,虽然空闲但是却没钱,十分“屌丝”,“休息时间要么一个人去外面逛,要么在家玩电脑”是大多数北京单身男的真实写照,相对而言,北京单身女性则十分优质,她们大多是公司白领阶层,有较高的学历和独立的经济能力,兴趣广泛,对自己的生活有精心的安排,单身男女差异较大。

北京单身男士目前最大的期待就是希望通过交友,使生活充实丰富一些, “一天忙忙碌碌,回家可以有人陪着一起吃饭,闲的时候有人一起出去玩儿,旅旅游,不用老是一个人抱着电脑玩游戏” ,来自北京的28岁单身小伙小磊说道。而北京单身女性,虽然自身条件比较优越,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没有什么不满意,但是在考量未来时,她们有着比男性更多的来自父母、生育、精神追求上的顾虑,“追求从容、优雅的生活,该享受的享受,该努力的时候努力,但现在感觉就是哪一步都差一点”,在北京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工作的刘小姐在谈到未来时,充满忧虑。

同样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厦门,婚恋观也很出人意料,厦门的单身男女生活看似小资新潮,但骨子里却相当传统,婚恋观较为保守,对厦门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先成家再立业的观念非常强烈,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表示刚迈出校门,通常家里就开始催促和逼婚,“特别是闽南一带,一毕业家里基本都会催着结婚”,因此适婚年龄明显低于其他城市,厦门的单身男女也更加年轻化。对此张佳芮表示,闽南地区虽然经济发达,但家族观念相对比较强 ,而且传统的婚礼习俗保持的比较好,订婚到结婚,男方都要给不菲的彩礼,加上厦门高消费高房价的现状,让男性有着非常大的压力,因此虽然在一个女多男少的城市,身边有着不少小资优雅的女性,但大多数单身男性仍然毫无优越感。

一,恋爱类型与成功指数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恋爱风遍及大学校园呢?即是说大学生恋爱的动机是什么呢?通过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谈恋爱大体可归纳以下五种:志同道合型,也可称理想型或事业型这种恋爱类型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事业的基础之上的。双方为了维系爱情的发展,不使对方失望,则往往对自己要求更高,学习和工作更勤奋。据调查这种类型的恋爱人数占17%左右,但是其成功率非常高,往往毕业以后能携手走出校园。

情投意合型,也可称情感型这种恋爱类型主要以共同的情趣、爱好为基础,一般感情专一、互敬互爱,遇到困难能够共同分担。校园里常看见他们成双成对的走在一起,共同探讨人生的悲欢。这种恋爱人数占19%左右,成功率也是比较高的,达到86%.尝试型,进人大学校园的青年大学生,由于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欲求。另外,社会舆论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对男女私情、婚姻爱情的渲染,触发了他们较强烈的性的体验,驱使他们产生了对“异性交往”的神秘感,加之大学自由宽松的客观条件,于是他们便产生了想了解和尝试爱情的需要和行为。尝试型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恋爱观,而易遭对方的拒绝,出现“单相思‘’或悲观情绪,以致影响学业。即使偶尔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也常常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缺乏感情的交流,没有共同的爱好和共同的人生目标。这种恋爱人数占的比率比较高,有37%多,而最终走到一起的并不多,往往只有20%~30%左右。

弥补型,由于大学学习的枯燥乏味,班级、学校文化活动的不足,使一些大学生感到精神空虚、孤寂和惆怅,于是便寻求恋爱,藉以弥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由于两人形影不离,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容易遭同学的议论和不满。由于其恋爱的基础只是精神空虚的补偿,毕业后恋爱关系易破裂。这种人数比率不多,只占15%左右,其成功率也非常的低。

虚荣型,一些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有朋友,或被异性追求是有本领、有能耐,反之则是无能的表现。在这种心理的压力下,一些人从虚荣出发,匆匆在同学中寻觅所谓的“知音”。虚荣型的恋爱,由于只追求一时的感情满足和快乐,缺乏明确的爱情基础和目标,极易破裂,也易走上歧途。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较多的在学业上不思进取,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低劣生活上比阔气讲排场。可以说这种心理谈恋爱的成功率最低,因为他们只是出于某一种目的,所以很难成功!

综上所述,这五中类型的恋爱占了大学生恋爱的95%以上,可是其成功率往往不超过35%,可见大学生恋爱的失败性,就象泡抹般容易破碎!

二,大学生的迷茫——成年话题

先来看下面的两则资料吧:

相关资料一:“大学的性接触”状况接吻:男生女生性爱抚:男生女生性交:男生女生———摘自著名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1997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异性交往》调查

相关资料二:我国青少年性健康调查结果令人担心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京伦家庭科学中心等单位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大中学生的调查中了解到:现在的青少年远比他们的父母“前卫”。在他们当中,同意“爱情是专一的,人的一生只能有一个真爱对象”的人只占被调查者的,认为现代婚姻应该“白头偕老,从一而终”的只有20%,赞成与已经有恋人者谈恋爱的超过了30%.在这方面,女生似乎比男生更开放。45%以上的人对婚前性关系持肯定态度,其中34%的人认为“这样可以巩固爱情”。来自北京的另一项调查则更能印证年轻人的“大胆”:3034名婚检青年中,46%的男青年和45%的女青年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这使我国的性病、艾滋病预防专家们担心不已。

多项调查均表明,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比五六十年代出现提前的倾向。性成熟的前倾带来了性心理的提前出现。认知心理学认为,性的信息大量增加,人们的性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这一切,频繁刺激青少年的大脑和生殖腺体,提早催开了性生理的芽蕾,也必然催动了性心理的发展。然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日趋复杂又造成了青少年社会心理成熟的推迟。他们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对生理的发育以及由于生理的发育而萌发的性心理,缺乏科学的理解,很容易陷入盲目性。

于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就对性出现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得他们过早的涉足于性;另一方面,心理的不成熟却使他们对性产生了迷茫。面对这种情况,很多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大学生进行了性方面的教育,然而,收效甚微,因为学校方面还是采取了谨慎的做法,不敢过于强调性方面的教育。

所以很多青少年,特别是热恋中的男孩女孩就容易产生迷茫,而且会出现两种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受性本能、性心理的驱使,出于无知和好奇,过早地进行性体验和性尝试。在青春期性萌发的初期发生性关系,它可以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受封建贞操观的影响,认为自己已是不贞不洁的人,从此背上沉重的悔恨的包袱,抬不起头来,或者破罐破摔,糟贱自已;二是性欲过早的启动,形成性欲的猛烈递增,出现性亢奋,陷入追求性享乐的状态。这是一些青少年从性体验发展到性罪错所走过的路。性罪错容易形成动力定型,成为顽固的性癖恶习,要改变非常困难。

人的性心理的成熟有赖于性生理的成熟,而性生理的成熟并不意味着性心理的成熟。性心理成熟的标志是性行为的发生是以性爱作为基础,灵与肉、性与爱的结合。因此,性心理的成熟与社会心理的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人的性行为不仅具有自然性,而且具有社会性和精神性。同什么样的人发生性关系,以及在性行为中的表现,都反映出一个人的社会感、责任感和人格特征。性心理的成熟需要有一个过程,需要两性间不断地调整适应,尤其是情感的不断升华,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通过对全国77045人次的调研,全国90、80、70后女性“恋爱起步价”大多超过了5000元。而各地情况略有不同,深圳、北京的“恋爱起步价”分别高达8437元和8149元,都超过了8000元。最苛刻的是 上海 ,恋爱起步价已经逼近一万元,达到9964元。

这报告让众多男网友倍感压力,直呼“爱不起”。

没有面包的爱情总是缺少后劲,必死无疑。那些说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人,要么是不愁吃穿的文艺纨绔,要么是寄生于父母的同学少年,以恋爱之名,推婚姻之责,万事不管只顾眼下,激情来得虽快却脆弱不堪。一旦遭遇到“生存”的重重挑战,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感情危机。

所以在面临“爱情与面包”的两难选择时,女人率先考虑面包并不应该被谴责,放弃“生存”,追逐“生活”的行为原本就违反了自然的准则。对男人定下“恋爱起步价”,从某个角度来说更是女人对双方人生负责任的表现。一段草率开始的恋爱如果最后因为物质的因素,不得不止步婚姻,除了浪费两人的时间精力,别无所获。

面包与爱情的选择并不一定这么绝对。现在没钱不是问题,婚后男人自然会为家庭加足马力,富一代生活指日可待!所以高昂的“恋爱起步价”会让人错过许多好男人。

这话部分有理。加一个“部分”是因为总有些个例是区别于普遍规律的,但是女人若都抱着这个想法,满怀期待的与穷小子们走进恋爱走进婚姻,必然会发现自己被生活诓大了去了。

假如你们不过是青葱十七八岁,未来确实还有改写可能;可如果一个二十好几的男人每月拿着三千块,成天带你从沙县小吃A分店吃到沙县小吃B分店,女人还做着一朝成皇后的黄粱美梦,那就是智商跌到无穷大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你看多少多少人大器晚成,老来出息。譬如达尔文譬如林肯,可关键问题是,即便男人大器晚成,成器之前的那漫漫数十年,如何度过?

如果不具备足够犀利的识人本事,在恋爱婚姻这种人生大事上,女人就应该秉着“宁可错过三千,不能误信一人”的态度,扎实做好排查工作。一时感情冲动,认为男人没钱也能给你爱与呵护的,总是在激情散去,才发现没有能力提供一定物质条件的男人,同样没有能力给你安全感,并不值得托付一生。

提高恋爱起步价并不是让女人增值。因为无论是豪门深院还是家徒四壁,婚姻说到底都是一个自我贬值的过程。恋爱起步价的高低决定的是贬值速度的快慢。

物质条件好的婚姻能够给女人足够好的装备、足够多的油,所以更能经受起柴米油盐给容颜、心态带来的损耗。相反,恋爱起步价越低,女人的贬值速度也就越快。假设婚姻进行到一半戛然而止,那么损耗度小的女人明显比损耗度大的女人更多机会迎接人生第二春。

从这个层面上讲,挑男以前先核实好“恋爱起步价”,不仅仅是对当下的人生做出的最好打算,也是给未来的自己留一条后路。

聪明的女人不会迷信男人的爱有多么痴心绝对。背信弃义或者始乱终弃的从来都不止李甲与陈世美,始终对一份感情保持忠贞的,要么是受到的诱惑不够大,要么是受到的生活摧残还不够多。

为自己做好万全的打算,不仅是打好婚姻持久战的前提,更是远离伤害的秘笈。

爱情,多么美好的尤物。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而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对美好的爱情总是充满了憧憬。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的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恋爱观不一样。恋爱观就是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养爱情过程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成为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了。而且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本文欲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树立积极、健康恋爱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1.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的《关于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2.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西南大学在校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本科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份,回收79份,有效率为%。3. 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二、调查结果分析(一) 大一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大一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男生8人,女生12人。其中曾经谈过恋爱的仅有4人,正在恋爱中的也仅有4人,可见恋爱的人占少数。而调查显示,70%的大一学生表示支持大学生谈恋爱,仅有1人表示反对,对于恋爱动机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想过,60%的人对失恋都无所谓,30%的人会再找一个,只有10%的人会悲痛欲绝,在大一谈恋爱的主要原因,60%的人都认为寂寞空虚,想找人陪。这一部分人是因为刚进从高中紧张压抑的生活进入到轻松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了高考时的那股干劲,这时就想到了爱情雨露的滋润。这次调查中,大一学生在学习与恋爱哪个重要的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表示学习更重要,可见大一学生思想还是相对纯洁的,在恋爱成功率上,80%的学生选择“很小”。(二)大二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大二学生接受调查的有19人,男生8人,女生各11人,以下是几个大二学生恋爱观的特点。1. 在已恋爱的的男女生中,觉得自己有理想恋人的男生占2/3,而女生只有1/10,这说明在对待恋爱对象的态度上,男生比较实际,而女生比较倾向于理想化。2. 在对待异地恋和爱情能否天长地久的问题上,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看好还是不看好,人数都是50%,这说明在大二的学生这个群体里面,部分人对待感情的方式取向实际,另一部分人则对未来充满迷茫,表现出这个阶段的人的还不够成熟的心态。3. 在恋爱时间份额问题上,60%的女生认为占大学生活时间的35%就够了,男生则普遍认为在35%—65%才适合。从中看出男生的恋爱欲望比女生要强,而且这也说明在本校女生比例远大男生比例的情况下,男生的安全感似乎比女生要小。4. 在如何对待失恋的问题上。40%的男生选择了感到悲痛欲绝,而同样选择这个答案的女生只有20%,同时50%的男生或女生都表示会再找一个,这说明男生比女生重情,而女生比男生乐观。5. 在对恋爱对象的要求上,大多数男生比较重视女生的内在美,而女生则要求男生内外兼修。这也说明男生跟女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存在着较大差异。6. 在对待对方脚踏两只船的问题上,大多数男生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好,而大部分女生的态度是不能容忍,这也说明在爱情里,男生比女生豁达、大方。大二学生的恋爱观尚处于发展时期,相信爱情而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普遍能获得一份比较理想的爱情,而不相信爱情或自信不足的人还在寻觅之中。不管如何大二的学生的恋爱观是在迈向成熟的路上了。(三)大三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大三学生接受调查的有2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13人。在受调查的学生来看,多半已经恋爱,但恋爱的人近60%是男生。这可能跟师范学校男女比例严重失调有关系。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有一半的人表示自己的恋人不是原先所理想的类型。有60%的人尤其是女生,比较浪漫,认为自己能与恋人走到永远,换句话说在爱情方面女生很看好。调查也显示,大三学生比较现实,21人有17人表示没有网恋经历。对于异地恋,男生显得比女生更理性点,不看好异地恋,并认为大学生恋情会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而不会发展成为婚姻。针对男女生的许多不同,做了对比的记录。70%表示是否恋爱无关紧要,只有个别认为不谈恋爱是不完整的大学生活;关于寻找恋人,近一半的人表示是因为寂寞和空虚,并非为了寻找下半生伴侣。男女生各半都能平淡的看待失恋,少数人(以女生为主)把爱情看得很重;在恋爱时间上,女生把恋爱时间限定在65%以下,比男生更注重学业;有60%的人有暗恋的对象并表示会表白,部分表示不会表白(女生居多)不难看出女生比较矜持,把爱深藏,而男生却勇于表达真情;一半的人表示不轻易爱一个人,且对恋爱的对象要求普遍高,男生比女生更注重恋人的外貌,女生则更注重内在修养,恋人品行成为主要依据家庭经济背景也很重视。总而言之,本校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大都能在爱情中面对现实,但现实没有抹掉他们的纯真,他们对爱情仍有美丽的向往。(四)大四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大四学生共有20人参加填表,男生7人,女生13人。大四的学生在问卷调查表中表现了一下几个特点:1. 只有25%的人认为恋人是原来所理想的人,75%的人认为不是。2. 对于是否与恋人走到永远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的只有7人。3. 对于大学爱情是否成为婚姻,则所有人认为是不可能的。4. 对于恋爱与学习,12人表示同等重要,4人表示恋爱重要。5. 对于分手后的态度,有6人表示会伤心欲绝,大多数人表示可以再找。6. 对同居的态度,不赞成的有7人,其他人则持不反对态度。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也许是经历的事情多了,看法也就更加务实。大多数人的恋人并非是所理想的人,而是在现实的实际接触后才确立的。绝大部分的人不相信网络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更多的人不相信也不会网恋。对于大学的恋爱能否变成婚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悲观的认为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大学恋爱是有花无果的事情。也许是彼此接触的时间久了,对于相处的时间,大四的学生觉得彼此腻在一起太长时间反而会暴露出更多的缺点,也许距离真的会产生美。对于恋爱的花费,也许aa制是最好的消费方式,毕竟大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实际稳定的经济来源,如果只是一个人来承担恋爱开支,那么是很吃不消的,所以选择aa制是最现实的方式。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呢?在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并不反对,采取了开明的态度。可以看出,更多的人对于婚前的性行为已经不再是那么保守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排斥婚前性行为。虽然大四的学生对于恋爱的思想更加成熟、更加现实了,可是他们对于恋爱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许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负责。综合上述四个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恋爱观,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扩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大学生的恋爱观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现实。大一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好多事情都很理想化,到了大二开始觉得原来爱情也有苦涩的味道,但还是缺乏成熟.理性的思考,感性有余,进入大三后,大三学生的恋爱观比较成熟,最后到大四的学生更加理性的对待恋爱,恋爱观趋向成熟。三、大学生恋爱观及存在问题(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特征1. 性爱的好奇心理。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2. 急于求成的占有心理。与高校聚集着才华、风度、美貌于一身的特殊人群氛围直接相关。有些男大学生固执地认为:毕业后还没有男朋友的女孩都是别人挑剩下的。3. 依赖心理。由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所致,属于“情感寄托型”的恋爱动机,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立能力,易受挫。4. 补偿心理。由功利型的恋爱动机所引发,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5. 游戏人生心理。其恋爱动机是:满足与异性交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他们见一个爱一个,玩一个丢一个,完全是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有“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由于性心理上的不成熟,不恰当的恋爱观也出现在了大学生的恋爱当中。表现出思想上的波动、排他、冲动、幻想;同时,大学生还受到了外界周围环境的影响。1.因为空虚而爱。调查显示,的大学生因为内心空虚而选择恋爱。大学生在高中紧张的学习之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环境里,进入了自己梦寐的高等学府,在大学表现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的学生认为,进入大学以后,思想很消极,什么目的都没有,终日无精打采,人生仿佛没有了一点意义,头脑一片空白,失去奋斗目标和前进动力,心中苦闷,缺少学习动力、目标的大学生于是将心理转到谈情说爱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2.择偶动机不纯。据分析,2%的大学生恋爱动机不纯。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对象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对方适不适合自己,是不是为了真正的爱情,而更多考虑的是能不能在学习期间、生活上、将来的就业和发展上的帮助。如果发现有利用价值,就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攻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有的大学生也利用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地位去寻找爱情,而且有的大学生同时与多个异性进行交往,不建立关系。3.好奇心较重。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异性交往。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以体现,对异性的渴望使之在心理上产生了好奇,想试一试探究异性之间的秘密,在恋爱观上表现出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停留在爱情的表层的好奇与渴望,没有想到恋爱之后的后果和将来的发展。4.不注重恋爱的后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大多数都存在着这样的想法,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开心就好,“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很多青少年带着这样的心理与异性进行交往,把恋爱当成“爱的初体验”和“充实大学的生活”,而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两个人在一起想的是如何浪漫的度过每一天,所以“毕业那天一起分手”也成为正常现象。但双方也表现出极为平静,这就是大学生的一种新型的恋爱观,在乎爱的过程,轻视爱的结局,从而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爱情的不负责任。5.道德观念淡化。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道德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速度极快,开放的思想对大学生“性”及婚姻问题产生了影响,在这种新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在理智与情感方面处于矛盾的旋涡,性的观念逐渐开放起来,而忽视了结果和道德。加之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即出现了对“性”的好奇、大胆的尝试,但在尝试之后往往面对的是尴尬和无尽的悔恨。6.爱情与事业定位不当。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爱情和学业的时候,往往是把爱情放在首位,认为只要有爱情,一切都是没有问题的。爱情与学业从其内涵是两个不相联系的概念,不可能相提并论,就算是有联系,也不可能耽误学习,因为在学习的时候心理根本没有爱情的存在。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恋爱与学习没有关系,互不影响。7.物质至上。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是建立在对方的家庭、社会地位上,或者以自己的条件优越为背景作为双方感情的基础,传统上认为女性依赖性强,大多数女性希望把自己的将来托付给一个即可靠、又安稳的人身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性、权利性的爱情不仅仅表现在女性身上。当代大学生男女功利性、权利性的色彩都明显越来越多起来,越来越把自己的将来寄托在对方身上。当然,这种功利性、权利性的恋爱观形成也与社会就业压力、主观个人心理上的成熟有关系。四、树立合理恋爱观针对上述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首先学校和社会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健康向上的环境,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恋爱观,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怎样做。(一)充分认识到恋爱要受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法的角度来讲,修改后的婚姻法增加了关于禁止重婚的规定,在总则则增加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扶助。在法律责任中,重婚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一方重婚而导致的离婚的,无过失的一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不难看出,国家法律加大了对重婚的处罚,目的就是规范婚姻关系。对于恋爱中的一些过激行为,大学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法律要求。(二)对爱情有崇高的定位人的一生短暂而丰富多彩,在一个人的身边伴随着亲情、友情、爱情。但最重要、最稳定、最专一的情感则是爱情。无论你到哪里、无论你有多大,只有白头到老,结发夫妻会最牵肠挂肚,也只有爱情会给人无限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青少年大学生考虑爱情的问题是无须指责的,但一定要正确认识爱情。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真爱是以互爱为前提的,它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充实人生,促进成材,构建和谐家庭。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则表现出了彼此的真爱。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就短暂的人生而言,伟大的事业、崇高的理想更具有意义,而爱情则处于从属关系,当代大学生只有把爱情融入理想,事业才能给自己的人生及爱情赋予真正的含义。那些“以钱取人”、“以貌取人”、“以恋补虚”等恋爱动机不纯的青年们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爱情的。它不但玷污了爱情本身,而且违背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三)加强恋爱过程中的道德责任感恋爱与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有许多恋人在一起不是为了将来的婚姻,而是为了精神上的空虚,把恋爱当成游戏,三角恋、多角恋油然而生,伴随着两个人交往,性问题也开始发展,婚前性行为逐渐增多,未婚先育的问题屡见不鲜,而且每年还在增加。大学校园外的旅店、日租房层出不穷。这样的情况怎样能与道德无关呢?其次,大学生经不住金钱、权贵的诱惑,为了得到自己想追求的生活,傍“大款”成了当今最流行的词汇,而且在一些娱乐场所,大学生的身影也比比皆是。信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成了大学生的最新理念。恋爱与大学生道德影响具有两重性,积极高尚的爱情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与此,庸俗的爱情使大学生留恋或追求低级趣味,甚至行为越轨。因此,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是事业、爱情奋发向上的源泉。(四)正确处理学习和恋爱的关系在相当一部分同学眼里,爱情与学业是不相矛盾的,爱情能促进学习,作为学习的动力。确实,在大学生中,存在爱情与事业“双丰收”,但比率相当低,“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为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软弱的感情”。古今中外,凡是能立大志,树大业的人都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作为青年大学生们更应利用自己的“黄金时期”多多积累知识,培养自己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大学生不能因为好奇而过早涉入爱情,更不能以爱情为托词,来满足自己寻求刺激的心理。当爱情真的降临到你身上时,要进行理智的思考,摆正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恋爱观实际是人生观的反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恋爱观,加强教育和管理,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五)学会识别爱情,注重保护自己在爱的时候,恋人的智商几乎为零。因为在鲜花、美言的背后,恋爱双方要看清你所爱的人的“真伪”那是相当难的。有许多人利用慈祥的外表、优雅的动作、高贵的气质欺着无数无辜少男少女的心,在不纯洁的恋爱动机里,尤其是女性同学更应该注意,“贞操”不一定能栓住你爱的她,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美差。一切都需要自己的努力。如果真有幸运落在你的身边,你一定要识别它的“真伪”,不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真爱是不需要任何承诺的,有承诺的爱情就预示着即将走到尽头。两个人最需要的是真情实感,只有这样,爱情才会结出美丽、灿烂的花环。当代大学生随着性心理和性生理、性思慕期、性意识期的到来,在没有了各方面压力下,在充满美丽幻想的大学校园里,开始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序曲。但由于人生的经历、生活阅历的缺少,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在相爱的同时,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想法。影响着两个人的感情发展,甚至引发痛楚事件。总之,当代大学生在受到外界因素、周围环境影响的同时,必须培养自身道德,法律规范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逐渐成熟、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大学之花。

现在的恋爱大多数都是快餐化

有关三胎生育率的研究论文

哪些人更愿意生三胎?

哪些人更愿意生三胎? 随着政策放开之后,那么哪些人群更愿意生三胎呢?从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前后理想子女数的变化情况判断,在未来生育政策进一步完善的情况下,理想子女数仍将继续保持稳定。

哪些人群更愿意生?可能出现“两种极端”

在笔者看来,真正愿意生育三胎的人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家境优越,丝毫不担心孩子抚养、教育等问题,通过增加后代人数,提升后代中“成功”的几率,实现家族优质基因的延续。

而另一种则是家境相对较差,甚至处于贫穷落后的地区,通过加大生育来增加将来改变家族命运的几率。

而绝大多数家庭既不属于第一种情况,也不属于第二种情况,所以对于这个政策更多是观望的态度,很少采取进一步的行动给予响应。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国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等群体,他们也可能成为“三胎大军”中的主力。

因为之前有政策方面的限制,他们不敢贸然生育三胎,不然可能会因此丢掉工作,毁掉前途。

而将来政策放开之后,他们就能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生育三胎。

比如很多家庭都希望能够凑齐一个“好”字,所以在有了儿子之后想再生一个女儿;有了女儿之后想再生一个儿子。

然而大家都知道,生男生女是随机事件,概率都在50%,所以难免会出现两个孩子都是儿子或者都是女儿的情况。那么这时候放开三胎政策对他们而言就是一个“好消息”,只要在经济能力以及精力允许的情况下,他们或许会采取进一步行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普通人面临的困境

而除了这些特殊群体外,更多的普通人群不仅仅对于三胎政策无动于衷,对于二胎政策也响应甚少,甚至有的到了对应的年纪却依然没有解决一胎问题。

因为现在的人们相较于以往,大家的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以往大家对于养育孩子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只要孩子能健康长大就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而如今不仅需要考虑孩子的抚养,还得考虑孩子的教育,能否进入优质学校就读,能否考入中学、大学,将来甚至还会考虑孩子的就业、成家等系列问题。

即便是眼光不那么远,就看近期,我们会发现部分企业对于尚未生育的女职工以及将要休产假的女职工并不是那么友好。

甚至有的企业会因为女职工将要怀孕生子而以各种理由将职工辞退,或者在招聘时就询问清楚未来的生育计划,担心女职工休产假,导致工作没人做或需要找其他人做。

所以很多女性计划生孩子之前会优先考虑是否会对自己工作造成较大影响。

而之后还得考虑孩子出生之后谁来带孩子的问题。有些家庭或许会有老一辈帮忙,这样老人照看小孩,年轻夫妻就能出去工作养家。

但是并非所有家庭都有老一辈的扶持,这就导致谁来带孩子成了一个难题,请保姆的话,一方面是较高的成本支出,另一方面是外人带孩子不放心。而自己带的话,就注定有一方会暂时在几年内不能工作,对整个家庭而言,将会面临较大的经济负担。

所以总的来说,此次政策的变动对于大多数人的生育意愿影响并不是很大,不过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来说,确实是一个利好消息。而在接下来的一两年内,也可能因为他们的“贡献”,让新生儿出生数据出现一定程度的上升。不过再过几年,可能又会是下降趋势。毕竟关键问题依然没得到较好地解决。

哪些人群是生三孩主力?

“三孩生育意愿“因人而异”。“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现在生育意愿本来就有点偏低,如果放开三孩,国家层面上是把生育空间变大了,但个体能不能充分利用这个空间,还有待观察。”她说。

七人普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而宁吉喆介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

从学界到政府层面,近年来的研究多次印证了这一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研究员庄亚儿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基于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的数据研究了下中国妇女生育意愿。

数据显示,根据2017年调查,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中国15-49岁未婚和有偶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为。理想子女数为2孩的比例仍占绝对主导地位,0孩、1孩、2孩、3孩、4孩及以 上的比例分别为、、、和。

该作者发现,打算生育3个及以上孩子的较高生育意愿育龄妇女比例约为,这部分人群中,相当比例妇女的生育意愿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仍未能得到满足。

其中,未上过学的妇女该项比例达到,西部地区( ) 约相当于东北地区() 的8 倍。在至少生育过2个孩子的妇女中,前2个孩子均为女孩妇女的该项比例( ) ,远高于前2个孩子均为男孩() 以及1个男孩1个女孩( ) 的相应比例,反映了男孩偏好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维吾尔族、 彝族和藏族妇女中具有多孩生育意愿的比例约为总体平均水平的2~5倍。

作者分析,平均理想子女数与出生年代的早晚呈反向变化关系,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下降,随曾生子女数的增加而上升,随家庭收入的增高而下降,农业户口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大于非农业户口妇女,非独生子女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大于独生子女妇女。

有以下标题:1、新时代背景下关于生育三胎意愿探究。2、全面三胎政策背景下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3、生三胎的益处。

大学生对三胎政策调查报告显示,多数认为教育孩子辛苦,其会影响职业发展,且经济能力有限会影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如果国家对开放三胎推进相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和住房政策扶持,那很多大学生还是愿意并喜于接受的。现如今三胎开放了。所谓的三胎一般指三孩政策,三孩政策,该政策于2021年5月31日正式被提出。中共中央政治局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对全面两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要继续实行”大学生对三胎政策的态度例如女博士在大众眼中应该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代名词,高学历能够找到较好的工作,收入自然也没有太大问题,养育一个孩子也不是难事,而对于多数家长来说,教育学生的难关,高学历家长似乎也能解决,所以大众认为高学历人才养娃应该不难才对。但是当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提升更高的眼界,思考的问题也会更独特,一位清华女博士在三胎政策开放后,就对“生娃”和“养娃”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 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现代男女婚姻关系论文的研究

《婚姻保卫战》不错,推荐看看!

1、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新变化2、论离婚诉讼中婚前按揭房产的归属与分割3、论个人婚前按揭房屋在离婚纠纷中的处理4、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5、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8、论婚姻法的社会正义价值103、我国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研究104、夫妻共同债务的法理分析105、婚姻法的社会性别实证分析106、论美国现代婚姻法的新发展及其启示107、关于我国婚姻法军婚特殊保护条款的探究和思考108、试论《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的修订109、新中国婚姻法变迁之社会性别分析110、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111、南京政府婚姻法的女性主义法学分析112、建国初期广州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1950-1953年)113、从法理学角度看婚姻法中的“夫妻忠实义务”条款114、论我国离婚妇女权益的婚姻法保护115、我国婚姻法军婚特别保护探析11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研究117、土家族婚姻习俗与婚姻法的冲突和调适118、论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119、妇女婚姻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120、法律现代化语境下的权利本位121、1953年武汉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22、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述略123、婚姻法司法解释的若干分析124、论变性对我国婚姻法的影响及对策125、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126、夫妻一方对外举债的性质认定127、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研究128、改革以来中国《婚姻法》调整对婚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129、建国初期上海新婚姻法运动历史考察130、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男女平等原则研究131、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在婚姻法中的立法构想132、建国初期《内蒙古日报》对我国婚姻法的宣传133、建国初期杭州市贯彻与实施《婚姻法》研究134、论我国婚姻法的结婚禁止条

1、中国婚姻法文化考论2、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3、秦汉家族法研究4、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5、中美婚内侵权行为之比较法研究6、当代中国婚姻法与婚姻家庭研究7、中国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研究8、建国初期山东省宣传贯彻婚姻法研究9、建国初期山西省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0、论我国离婚诉讼中房产分割的若干问题11、离婚诉讼中无房女性利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12、《婚姻法解释(三)》中不动产登记效力研究13、《婚姻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制度的研究14、民国时期婚姻法的文学省思15、土地革命时期婚姻立法问题研究16、从社会性别视野看《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对夫妻财产的规定17、从伴侣法到婚姻法18、《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房屋确权问题之探讨19、建国初期河北省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20、建国初期重庆地区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950-1953)21、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在绥远省的宣传与贯彻(1950年-1953年)22、婚姻法中社会性别意识变迁研究23、论家务劳动价值的婚姻法保护24、论婚姻法定位之研究25、离异女性生活权益保障26、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制司法解释研究27、《婚姻法解释(三)》房产归属论28、论法律与社会间的紧张、疏离与相互影响29、近代以来中国婚姻立法的移植与本土化30、中华民国时期婚姻法研究31、通过法律的秩序建构32、论婚前个人财产婚后所得孳息的归属33、从《人民日报》的宣传报道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宣传和贯彻(1950-1953)34、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制度若干问题探讨35、新中国首部《婚姻法》的制定与实施问题研究36、婚后父母出资为子女购置房产的归属问题研究37、试析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度38、从婚姻法解释三的角度论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新变化39、离婚时“婚前按揭房”分割问题研究40、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关于夫妻财产若干问题的研究41、我国婚姻法与公众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研究42、民国时期婚姻法近代化研究43、中国婚姻法的伦理审视44、论夫妻财产制度45、完善我国《婚姻法》中亲属制度的立法研究46、建国以来的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从1950年婚姻法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47、对2001年《婚姻法》中夫妻忠实及相关条款的分析48、《婚姻法》中夫妻财产制度研究49、婚后一方父母出资购买房产归属研究50、离婚财产分割中女方权益保护研究51、西藏自治区藏族婚姻习惯法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52、维吾尔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研究53、夫妻财产法的伦理性分析54、《婚姻法解释(三)》热议问题的法理分析55、论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对房屋产权归属的影响56、夫妻债务的认定与清偿研究57、论夫妻约定财产制的适用范围58、夫妻关系中“赠与”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59、论我国约定夫妻财产制60、婚内财产分割协议的性质及其物权变动效力61、法律文本翻译中的词性转换62、1950年代侨区的“妇女解放”63、伊斯兰教法中的待婚期制度研究64、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65、论离婚财产分割中的性别平等66、我国妇女家务劳动价值在婚姻法中的保护研究67、中共党人婚姻自由思想实践研究68、离婚时夫妻财产分割问题研究69、我国夫妻房屋归属问题探析70、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七条之评析71、我国《婚姻法》立法及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72、《〈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研究73、从“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谈女性权益保护74、对《婚姻法》三个司法解释中关于夫妻财产涉房条款的解读75、《红楼梦》婚姻法文化解读76、第三者侵害配偶权民事立法问题探析77、《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夫妻房产归属研究78、论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79、《婚姻法司法解释(三)》视角下夫妻财产制探究80、离婚协议效力问题研究81、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82、论我国女子权利保护的完善83、建国初期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84、从中蒙婚姻法看两国传统文化差异85、婚姻关系中的生育权研究86、婚姻观的影响因素研究87、建国初甘肃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88、契约精神的导入与中国婚姻法的现代转型89、论我国夫妻财产制的新变化90、中国婚姻法学三十年知识图谱91、关于《婚姻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92、法律移植中的本土化建构93、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相关规定之评析94、论离婚诉讼中婚前按揭房产的归属与分割95、论个人婚前按揭房屋在离婚纠纷中的处理96、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97、论家务劳动价值的补偿98、柯尔克孜族婚姻习惯与国家婚姻法的冲突与调适99、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婚姻法律制度之探析100、浅析《<婚姻法>司法解释三》101、离婚财产分割中的房屋分割问题102、论婚姻法的社会正义价值103、我国婚俗习惯与婚姻法之间的冲突与协调研究104、夫妻共同债务的法理分析105、婚姻法的社会性别实证分析106、论美国现代婚姻法的新发展及其启示107、关于我国婚姻法军婚特殊保护条款的探究和思考108、试论《西藏自治区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变通条例》的修订109、新中国婚姻法变迁之社会性别分析110、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111、南京政府婚姻法的女性主义法学分析112、建国初期广州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1950-1953年)113、从法理学角度看婚姻法中的“夫妻忠实义务”条款114、论我国离婚妇女权益的婚姻法保护115、我国婚姻法军婚特别保护探析11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婚姻法研究117、土家族婚姻习俗与婚姻法的冲突和调适118、论婚姻法中的夫妻财产制119、妇女婚姻家庭权益保障问题研究120、法律现代化语境下的权利本位121、1953年武汉宣传贯彻婚姻法运动研究122、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述略123、婚姻法司法解释的若干分析124、论变性对我国婚姻法的影响及对策125、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126、夫妻一方对外举债的性质认定127、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立法研究128、改革以来中国《婚姻法》调整对婚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129、建国初期上海新婚姻法运动历史考察130、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男女平等原则研究131、婚内侵权民事责任在婚姻法中的立法构想132、建国初期《内蒙古日报》对我国婚姻法的宣传133、建国初期杭州市贯彻与实施《婚姻法》研究134、论我国婚姻法的结婚禁止条件135、论夫妻财产制及我国婚姻法相关制度之完善136、我国90年代婚姻家庭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

家庭伦理道德 [论文摘要]家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形式,它对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因此,家庭伦理道德的作用不可忽视,全社会有必要共同倡导和进行家庭伦理道德。[论文关键词]道德情感和谐 家庭和谐一、血缘家庭的纽带19世纪70年代,美国民族学家路·亨·摩尔根为了进一步研究人类史前史的可能,发表了《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一书,该书指出一个部落分为若干母系血缘集团即母权制氏族,而这正是后来的父权制氏族的基础。他找到了全部原始历史的新基础,并据此描绘出家庭式的略图,从而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演变过程。 现代社会,以血缘关系捆绑起来的家庭观念也早已不像过去那么浓烈,情感与道德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增大,社会关系越来越不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家庭的作用看似减小,但是它作为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重视家庭的建设,特别是家庭的伦理道德建设。二、道德家庭与婚姻的支撑点家庭伦理道德是指调整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原则与规范。家庭道德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有着不同的内容:夫妻相爱,志同道合,尊敬和赡养老人,抚养和教育子女,尊重家长,爱护弟妹等等。而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遵守家庭道德的规范,做到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那么,整个社会就可免除后顾之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有了很坚实的基础。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家庭道德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内涵也不同。在封建社会中,男性家长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是通行的戒律。男子有休妻的自由,女子却没有离夫的权利。男子可以再娶,女子却不可以再嫁。《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这七去在元明清三代的法典里都有明文规定,成为压迫妇女的工具。封建道德要求女子绝对忠诚于男子,妻子对丈夫从一而终,夫死之后要守节。夫妇的伦理规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礼制中,《礼记·婚义》中规定:“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侍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的目的只是为了连接两个家庭的利益,是为了传宗接代和祭祀祖先,在这里夫妇双方的感情和幸福不在考虑之列。现代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的自由发展的空间不断扩大,人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立,个性获得了充分的解放,原有的封闭观念被打破,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进入家庭,带动了家庭伦理道德文化向文明的方向发展。表现为:自我意识增强,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男女平等,长幼平等,夫妻平等,家庭成员一律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注重婚姻质量,追求高水准的爱情生活,被视为成就、维系婚姻的价值趋向。但同时,在文明的家庭主流中也搀杂着大量的腐朽的家庭伦理生活的暗流,造成家庭伦理道德的模糊性和伦理行为的矛盾性。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是一个婚姻与家庭幸福和稳固的保证。人的性爱需要早已从动物的自然本能发展成为人的一种基本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两性的关系也早已从单纯的为物种的延续而结合的自然关系,发展成为在性爱基础上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思想感情结合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成为人性和人的社会本质的特殊实现方式。马克思也曾深刻地揭示了爱情的本质,认为爱情是只有从动物演变出来的人才有的,它已是人的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的表现。婚姻与家庭的组建“是不是由于爱和对应的爱而发生的任何贪图享受,破坏他人家庭,置道德于不顾的行为都是应当收到人们谴责的。爱情不是一闪即逝的,一旦双方确立了爱情便以彼此结合为幸福,以分离为最大的不幸。但爱情伟大,婚姻繁琐,要想经营好一个家庭不是唱唱高调就能经营好的,它需要夫妻双方相互包容、相互体谅和理解。这里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当热恋甚至结合的双方一旦面对爱情的潮起潮落时,不得不考虑分离。因为爱情的双方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随着生活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人的感情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一方或双方不爱了,或一方产生了新的爱情,离异就是不可避免的和合乎爱情本质的、合乎道德的、合乎人性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如果感情确实已消失或者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斥,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者对于社会都成为幸事。” 三、法律家庭与婚姻的守护者婚姻家庭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中长期形成的有关婚姻、亲属的习惯和禁例等,就被注入了新的、阶级的内容,开始转化为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从世界历史的范围看,婚姻家庭法大致经历了古代婚姻家庭法、近现代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婚姻家庭法、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家庭法。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详于礼而略于法,在奴隶社会,有关婚姻家庭的礼起着法的作用,而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是礼、律并用的。新中国的婚姻家庭法则经历了根本的制度变革。男尊女卑的夫权统治、漠视子女利益的家长专制式封建包办婚姻、剥削阶级的一夫多妻制和以“休妻”为主要方式的男子专权离婚等一系列有违女性尊严的不平等条令都被废除,确立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婚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也分别从结婚、家庭关系、离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每个公民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认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实现制度法律化和伦理道德化,使夫妻双方从情感和谐做起,促进家庭和谐,进而保障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伦理学简明教程 》,魏英敏、金可溪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2]《人学原理》,陈尚志主编,北京出版社,200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