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食品科学专业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食品科学专业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问题一:论文的外文参考文献从哪里找呢 在中国期刊网ki/里找,有那种英文的文献,之后翻译过来。万方、维普都可以。或者直接到外人数据库找。 APS美国物理学会电子出版物 AIP美国物理研究所电子出版物 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 ASCE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电子期刊 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 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户刊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 AIAA美国航空航天学会 John Wiley电子期刊 Kluwer电子期刊 Springer LINK 电子期刊 EBSCO学术、商业信息数据库 Elsevier Science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ACM Digital Library 但估计你们学校没有数据库。 如果找不到干脆找个中文的自己翻译过来算了。 问题二:外文参考文献怎么找 在中国期刊网ki/里找,有那种英文的文献,之后翻译过来。万方、维普都可以。或者直接到外人数据库找。 APS美国物理学会电子出版物 AIP美国物理研究所电子出版物 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 ASCE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电子期刊 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 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期刊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 AIAA美国航空航天学会 John Wiley电子期刊 Kluwer电子期刊 Springer LINK 电子期刊 EBSCO学术、商业信息数据库 Elsevier Science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ACM Digital Library 但估计你们学校没有数据库。 如果找不到干脆找个中文的自己翻译过来算了。 问题三:写论文怎么找外文文献 中国知网――ki你可以访问国家图书馆,找到学士论文那一项,再往下分类。或者高级搜索外文文献。 斯普林格(Splinger)――外国网站,如果你们学校买了的话就可以看,很多检索需要验证IP的。 到最近的大学办个图书证,花钱办的,还要带身份证或者学生证。都有外文图书室的。 别的就要看您什么专业,有专业用的检索网站等等。 通过看相关的中文文献,找到他们用的参考书,再把那本书弄到手看看有没有用。(我常用)这个不会出错,而且经常有翻译版。 问题四:查找下载学术论文和外文文献都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具体一点 最常见的是知网。对于外文文献主要还有以下一些网站。楼主要采纳哦! 问题五:毕业论文的外文文献去哪里能找到比较好的? 1、手工查找图书馆外文期刊常2、检索图书馆外文数据库 推荐两个外文数据库,分别是EBSCOhost()和WSN()。 3、利用搜索引擎检索 利用Google、GoogleScholar(谷歌学术)或SCIRUS(scirus)等外文搜索引擎。 问题六:毕业论文的外文文献怎么找 有的 很多,是个人原创。 你好,帮你就是的,一份完整的 问题七:毕业论文的外文文献怎么找 有的 很多,是个人原创。 你好,帮你就是的,一份完整的 问题八:毕业论文外文文献在哪里找啊 15分 谷歌学术里可以找 不过你这个题目我估计是找不到外文文献的 问题九:一般在哪里下载英文论文文献 在淘宝里搜英文文献下载,就可以。也可以按店名来搜 “木虫屋” 就行,好像还可以代查,感觉挺方便的。 问题十:去哪找论文的外文文献? science鸡irect/在这个网站,就可以找对外文文献的.在all fiedls,输入关键词,

学术文献下载器()整合汇集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如:ScienceDirect(Elsevier)、Web of Science、SpringerLink、PubMed、Wiley、EI、Taylor & Francis、IEEE、ProQuest等等以及世界顶级知名期刊: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CELL《细胞》、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等等。Elsevier(sciencedirect)是荷兰一家全球著名的学术期刊出版商,每年出版大量的学术图书和期刊,大部分期刊被SCI、SSCI、EI收录,是世界上公认的高品位学术期刊。涉及众多学科:计算机科学、工程技术、能源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医学、生命科学、商业、及经济管理、社会科学等。Web of Science数据库是国际公认的反映科学研究水准的数据库,其中以SCIE、SSCI、A&HCI等引文索引数据库,JCR期刊引证报告和ESI基本科学指标享誉全球科技和教育界。EI(工程索引 )在全球的学术界、工程界、信息界中享有盛誉,是科技界共同认可的重要检索工具。涉及领域: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寻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的数据库。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提供指向全文提供者(付费或免费)的链接。Wiley 作为全球最大、最全面的经同行评审的科学、技术、医学和学术研究的在线多学科资源平台之一,Wiley Online Library为全学科期刊全文数据库,出版物涵盖学科范围广泛——包括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农学、兽医学、食品科学、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生命科学等。SpringerLink是全球最大的在线科学、技术和医学(STM)领域学术资源平台。Springer 的电子图书数据库包括各种的Springer图书产品,如专著、教科书、手册、地图集、参考工具书、丛书等。IEEE致力于电气、电子、计算机工程和与科学有关的领域的开发和研究,在太空、计算机、电信、生物医学、电力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等领域已制定了1300多个行业标准,现已发展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谷歌学术是一个可以免费搜索外文学术文章的搜索引擎,包括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出版的学术期刊, 可广泛搜索学术文献。部分文献可直接下载。Taylor & Francis科技期刊数据库,拥有全球最多社会科学期刊,提供550余种经专家评审的高质量科学与技术类期刊,其中近80%的期刊被Web of Science 收录。该人文社科期刊数据库包含14个学科:人类学、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人文与艺术,商业管理与经济,犯罪学与法学,教育学,地理、城市、规划与环境,图书馆与信息科学,媒体、文化与传播研究,心理健康与社会保健,政治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心理学,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体育、休闲与旅游,策略、防务与安全研究。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将ProQuest公司PQDD文摘库(现名PQDT)中适合中国科研人员科研和教学使用的论文全文建设而成,并向全国百数家科研教学单位的读者提供全文服务。是目前国内最完备、高质量、唯一的可以综合查询国外学位论文全文的数据库。sci-hub免费下载外文文献,但该网站经常换域名,而且没有新文献。

毕业论文(设计)要包括以下组成部分:1.封面(附1)2.扉页(附2)3.任务书(附3)4.中文摘要、关键词5.英文摘要、关键词(*)6.目录7.正文8.致谢(*)9.参考文献10.附录(*)11.指导教师评审表(附4)12.评阅人评审表(附5)13.答辩评审表(附6)14.封底一、封面与扉页常出现问题及正确写法(见范例1、2)1. 封面上的英文题目的首单词第一个字母和有实际意义的单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他小写(如and, the, of, in, by,a, an)如:Study on the Bio-deacidification in Hawthorn Fruit Juice2. 封面和扉页上的导师姓名后面要写上职称,职称用小括号括起来。3. 封皮上的申请学位是工学学士学位4. 封皮所填写内容的横线要长度一致5. 封面顶部左侧的“分类号”: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写:08140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写:081407W6. 封面顶部右侧的“编号”:为当年年份加学号,如2009-21505127二、任务书常出现问题及正确写法(见范例3) 任务书按这样的格式改具体要求:(大家写一样的) 1)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弄清实验目的、意义,搞好整体设计2)认真探索实验方法,找出实验的关键3)熟练实验操作技术,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4)实验数据真实可靠,文献引用要合理,论文撰写要规范主要参考文献:(一个英文的,一个中文的。每个文献资料都要写全) [1] 赵玉平.山楂的综合利用和开发[D].天津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1 [2] Johnson R L, Chandler B V. Ion exchange and adsorbent resins for removal of acids and bitter principles from citrus juices[J].Journal of Science and Food Agricultural,1985,36(6): 480-484 (超过一行的要左对齐)进度安排:老师的签名不要打上,日期不要打上三、摘要1、[摘要]黑体小四“摘要”,并外加“[]”[摘要]中文摘要的编写执行GB6447-86规定,不应出现图、表、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缩略语。至少5~6个整句,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缺一不可)等。摘要应以第三人称撰写,避免使用“本文”、“作者”等词汇,不应出现“本实验”等主语性的开头。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并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全文的主要信息(特别注意所述内容均应包含在正文中,且数据一致)。不要重复题目,给出文中的主要信息、关键步骤或数据,以便于检索;篇幅:报道性的以300字左右,指示性的以100字左右,报道-指示性的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对应;缩写词首次出现时请给出全称,如: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字体:宋体,小四)2、关键词:毕业;论文;设计.3、中文和英文摘要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的标识,即不能出现[x]。4.英文关键词的第一个字母不需大写5.摘要与关键词之间要空一行四、目录1、目录中不能出现参考文献标识2、 目录格式采用小四、宋体,第一层次加粗,行距18磅;用密集的点的制表符,处于字的中间。3、结论、致谢、参考文献前不标数字。4、摘要和目录都不用页眉,页脚采用阿拉伯数字标注。五、正文1、页面设置版面页边距上3cm,下、左,右2cm;页眉加“烟台大学毕业论文”,字体为隶书3号字,居中,页眉距边界2cm;页码用小五号字,底端居中,页脚距边界。装订线为厘米左方。2、 “目录,致谢,结论”,两个字之间空两个格3、层次(级)标题的规定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用小圆点(为半角)相隔,末位数字不加标点符号。如“1”,“”,“”, “”等,编号到四级为止。各层次的序号均左顶格起排,后空1个汉字距,再排标题。标题不得排在页末。正文部分一级标题一般为“0 前言”、“1 材料和方法”、“2 结果”、“3 讨论”、 “4 结论”。 一级标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一级题序和标题居中放置,一级标题序和标题距下文双倍行距。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一个汉字,不加标点,下同。正文部分汉字之间的标点符号用全角。二级、三级、四级标题的各层次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二级标题,如:“ 实验方法”,左顶格排。一、二级标题后的内容另起一行排。其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分别为行。三级标题,如:“ 山楂中有机酸的测定方法”,左顶格排。与后面的内容用冒号隔开,内容接排。三级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单倍行距,段前、段后行。四级标题,如“ 山楂中总酸的测定方法”,左顶格排。四级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黑体字,单倍行距。正文即非标题文字,汉语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18磅;4、正文中所有数字、英文都用Times New Roman,包括英文摘要5、标题、表头和图中都不能加参考文献的标注,表和图一般必须位于同一页面。6、图和表都要有自明性,即写清图和表所表示的内容。表的表头(表题)在表格的上部,图的图头(图题)在图的下部。7、毕业论文中对表格的要求,所有的表都应用阿拉伯数字标上号码,所有表格都必须使用三线格。如表 1 双栏表格示例(五号宋体,加黑)Table 1 Example of a double column table (Word Style “Times New Roman”)栏头column 1 栏目column 2 栏目column 3 栏目column 4 栏目column 5××× ×× ×× ××2) ×××××× ×× ×× ×× ×××注:(1) 表中文字字体为宋体,英文、数字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五号;(2)××××××。表注超过一行每行顶格。院级、校级、省级的优秀毕业论文必须有中文、英文两种表头,其它毕业论文最少应用中文表头。表头和表格内文字都使用五号字。8、插图:毕业论文中的图要求准确、清楚。图要精选,应具有自明性,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Figures)均应有中文和英文图题,置于图下,格式与表题相同。线条要清晰、均匀、虚实分明,准确无误。所有的Figures都应用阿拉伯数字标上号码。9、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全部内容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的学名:属名、种加词(包括亚种、变种)用拉丁文斜体。属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属以上用拉丁文正体。病毒一律用正体,首字母大写。限制性内切酶:内切酶前3个字母用斜体,后面的字母和编码正体平排,如:BamHⅠ、Hind Ⅲ、Sau3AⅠ等。氨基酸和碱基的缩写:氨基酸缩写用3个字母表示时,仅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全部正体。碱基缩写为大写、正体。10、单位和分子式之间需空一格如:正确为 1mol/L NaOH, NaCl 错误的是1mol/LNaOH, 、 微生物数量的表示应该用CFU/g和 CFU/mL,常出现的错为“个/mL”“个/g”在对微生物的数量进行描述时应该正确,如正确的是1×109 cfu/×10-6 cfu/mL,错误的是写成1×109 cfu/mL,×10-6 cfu/mL,忘记了写上标。12、 单位使用体积 毫升——mL (大写)、微升——�0�8L(大写)、升——L(大写)重量g, kg,吨t溶液浓度:用mol/L和mmol/L表示,而不用M 或 NpH 的p小写 温度℃, ℉光密度:用OD表示,斜体转/分——r/min,而不用rpm 压力:用MPa、Pa或kPa表示,而不用磅或kg/cm2 放射性元素60Co热量单位Cal/g、Cal/kg、Cal/mL、Cal/m3黏度mPa�6�1s统计学符号一般统计学符号用斜体。本刊常用统计学符号如下:样本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t检验用英文小写t;F检验用F;卡方检验用x2;相关系数用r;样本数用n;概率用P。概率P(大写斜体)等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蛋白质用 kD,D;核酸用 bp或 kb。时间:日(天)用d,小时用h,分钟用min,秒用s 表示。13、长度计量单位、℃和%不能省略;例如: 20 cm× cm,不能写成20× cm; 20℃-30℃,不能写成20-30℃;20%-30%,不能写成20-30%;短线和顿号前的其他相同单位可省略;短线“-”为Symbol字体。14、 正文中的符号应该是中文半角,特别注意粘贴内容中的逗号和引号。15、 公式中乘号的正确形势为“×”不能用“*”。其中的标注如下面的形式:C—葡萄糖标准液的浓度,g/L;V1——滴定10mL菲林试剂所需葡萄糖标准液的体积,mL;V2—消耗的样品的体积,mL;16、 使用英语字母所写的分子式切记注意上下标Na2SO4→→→→→→→→Na2SO4 Fe3+→→→→→→→→Fe3+六、参考文献部分参考文献是出现错误最多部分,也是观察一个人的学术修养的最重要的地方。希望能收起同学生的高度重视。参考文献用五号字,[1]---[9]题序与文字之间空两格,往后的只空一格。参考文献所有标点为英文半角,不能有汉语的句号。最后一定要核实一下参考文献中的顺序与正文标注的是否一致。最好使用endnote软件编辑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格式:[1]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志3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189[2]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彩色图谱,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26[3] 大连轻工业学院等.食品分析[M].中国轻工出版社,1998, 118-213[4] 杜朋,孙伊萍.山楂和胡萝卜酶法液化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 1993(5):10-20[5] 姜毛毛,杨成等.山楂浓缩原汁(清型)生产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1992, (1):18-22[6] 杜朋.果蔬汁饮料工艺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161-166[7] 会议论文集:作者(报告人).题名.见(C):编者(ed,eds).会议录或会议名. 出版地,出版时间:页码.例:YUFIN S A. Geoecology and computer[C]//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 of Computer Methods in Geoe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Moscow, Russia, February 1-4,2000. Rotterdam: A. A. Balkema, 2000.裴丽生.在中国科协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C]//中国科协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经验交流会资料选.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工作部,1981: 2-10.[8] 学位论文:作者. 篇(题)名[D].学位授予单位城市名:单位名称(若为学校只标注到大学名),年. 例:ALMSR B .Infrared spectroscopic studies on solid oxygen[D].Berkeley:University o f California, 1965.张珏.灵芝多糖的硫酸化修饰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5.[9] 专利:利申请者(所属单位).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1]韩剑众.肉品品质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139-187.[2]周光宏,徐幸莲.肉品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246-314.[3]韩玲.新型牦牛肉干加工工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4):456-460.[4]邓伟刚,陈滨香.五香牛肉干[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02):76.[5]余田.牛肉干贮藏性的研究[J].肉类工业,1994(11):19-20.[6]高福成等.冻干食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63-197.[7]孔凡真.真空冻干食品的生产及设备[J].包装与食品机械,1998;2[8]张顺新等.我国发展冻干食品的前景与对策[J].冷藏技术,1998,(3),23.[9]马长伟,孔保华,韩剑众.肉与肉制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版社,2002,176-235.[10]陈友亮.牛产品加工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83-214.[11]马长伟,孔保华,韩剑众.肉与肉制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版社,2002,158-193.[12]吴谋成.食品分析与感官评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67-170.[13]黄鸿宾.肉的色泽与嫩度[J].肉类研究.2003,(3):12-14.[14]贾渊,汤晓艳,姬长英.牛肉颜色的特征[J].食品科学,2004,25(7):86-89.[15]赵杰文.现代食品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5-107.[16]贾渊,汤晓艳,姬长英.牛肉颜色的RGB特征[J].食品科学.2004,25(7)86-89.[17] Lyon B. G. and Lyon C. E. three devices used in shear tests of cooked breast meat[J]. Poultry Science, 1998, (77):1585-1590.[18]尹文进.测定冷藏鲜猪肉系水力的几种方法[J].肉类研究,1994,(2):27-2[19]张伟力.猪肉系水力测定方法[J].养猪.2002,(3):25-26.[20]马荣安.肉新鲜度检验的进展[J].肉品卫生,2000,197(11):27-28.

食品科学期刊参考文献

写论文可以需要参考资料可以去学校图书馆查询,找相关权威期刊学习,不应该在知道是发问的。所引用的文献要切实可靠并且亲眼所见的,不可是传闻。下面是一些食品行业期刊目录希望对你有帮助。TS2 食品工业 1.食品科学 2.食品与发酵工业 3.食品工业科技 4. 中国油脂5.中国粮油学报6. 食品科技7.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8. 中国乳品工业9. 食品工业10. 茶叶科学 11. 食品与机械12.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3. 中国调味品14. 粮食与油脂15.粮食与饲料工业 16.中国食品添加剂17.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改名为:粮油加工)18. 中国食品学报19.中国酿造20. 食品研究与开发

在 能搜到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在搜索引擎上打你想知道的就可了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6】作者名,文章名,《食品科学》2004年第11期,括号里是引用的第几篇文章的意思,比如第6引用的句子用引号引起来,句尾右上角写上【6】

食品科学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1]吴琼. 基于博弈分析的食品安全规制研究[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10.

[2]施蕾. 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研究[D]. 华东政法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2010.

[3]本报记者 李涛 孙娜. 我国正稳步构建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9-29(001).

[4]张晨博. 论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完善[D].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2009.

[5]曾小菱 曾一峰 本报记者 汪启明. 食品安全警钟长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1/09(005).

[6]记者 虞家琳. 国际食品安全协会在京成立[N]. 中国食品报,2010-04-27(001).

[7]姜艳. 我省打响食品安全攻坚战[N]. 河北日报,2004-09-24

[8]刘颖记者 李涛. 打造食品安全追溯平台完善食品安全技术保证[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11-24(001).

[9]曾小菱 本报记者 汪启明. 四川首开食品安全成立法听证会[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23(001).

[10]徐爱芝本报记者 杨晓伟 冯保良. 食品安全监管就要出重拳了[N]. 锦州日报,2009-04-10(A02).

[11]郑祖婷,郑菲. “五位一体”食品安全监管创新模式研究——基于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的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1,(9).

[12]余健.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8).

[13]杨爱萍. 从食品安全事件看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2).

[14]叶明. 《食品安全法》框架下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初析[J]. 口岸卫生控制,2011,(1).

[15]白晨,王淑珍,黄玥. 食品安全内涵需要准确把握——“食品安全与卫生学”课程建设中的理解与认识[J]. 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6).

[16]李然. 基于“逆选择”和博弈模型的食品安全分析——兼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制的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张永伟,王会敏,郝海鹰,张桃苏.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后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J]. 职业与健康,2010,(9).

[18]王卫东,赵世琪. 从《食品安全法》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J]. 中国调味品,2010,(6).

[19]李锐,任民红. 超市食品安全消费的博弈分析——佛山市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J]. 特区经济,2010,(7).

[20]武文涵,孙学安. 把握食品安全全程控制起点——从农药残留视角看我国食品安全[J]. 食品科学,2010,(19).

[21]曾光霞,贺稚非,励建荣. 食品安全与系统食品安全观探讨[J]. 食品工业科技,2009,(5).

[22]刘桂华,朱舟,张慧敏,谢建滨,彭朝琼. 食品安全与健康——深圳市卫生部门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化学通报,2009,(7).

[23]于晓光,宋慧宇. 论《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影响[J]. 行政与法,2010,(1).

[24]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 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 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5).

[25]徐萌,陈超. 食品安全目标研究及其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J]. 食品科学,2007,(6).

[26]李怀. 基于我国当代食品安全风险下的食品安全理念与模式的进化[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7,(1).

[27]李金学,董胜华,张卫源,裴宝河,陈俊生,罗生林. 河南省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提升研究[J].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5).

[28]覃海元. 食品安全目标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3).

[29]罗云波,吴广枫. 从国际食品安全管理趋势看我国《食品安全法(草案)》的修改[J]. 中国食品学报,2008,(3).

[30]于军.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推动食品安全发展[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10).

[31]蒋丽红. 加快“餐桌污染”治理期 构筑食品安全防治体系——对龙岩市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 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2).

[32]廖晖. 中英专家聚会重庆, 探讨食品安全问题 寻求中英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合作[J]. 重庆与世界,2005,(2).

[33]郝记明,马丽艳,李景明.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控制食品安全的措施[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2).

[34]姚蕊. 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C].: ,2005:.

[35]记者 孙延峰. 全面抓好《食品安全法》贯彻实施工作 切实保障流通环节食品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09-05-13(A01).

[36]记者 赵陈.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 巴中日报,2010-05-30(002).

[37]支树平. 加强全球合作 维护食品安全[N]. 中国质量报,2010-11-09(001).

[38]刘颖李涛. 国家食药监管局四项举措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7-08-09(001).

[39]深圳商报记者崔霞. 食品安全五大工程今年启动[N]. 深圳商报,2006-03-01(A01).

[40]. [Z]. ISO/TC 34: 2007,.

[41]本报记者 李涛. 龙头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要先行一步[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03/29(001).

[42]本报记者 郭献军. 食品安全:源头监控是关键[N]. 中国商报,2004/11/19

[43]本报记者 陈文波强国韩立. 九大问题考验奥运食品安全[N]. 市场报,2005-07-20(013).

[44] 餐桌污染食品安全备受关注[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2-04-18(005).

[45]记者周元春. 我市力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N]. 深圳特区报,2006-05-23(A11).

[46]王盼盼. 食品供应链安全(一) 食品供应链与食品安全的关系[J]. 肉类研究,2010,(1).

[47]本报记者 郭燕春. 解决食品安全要从基础开始[N]. 中国商报,2004/11/12

[48]记者 李涛. 全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6-01(001).

[49]记者宋柏松、王玉亮. 秦皇岛市全力打造食品安全净土[N]. 河北日报,2006-07-16(001).

[50]记者方兴业李克军. 重点食品安全基本得到保障[N]. 深圳特区报,2007-01-31(A03).

[1]曾星夏文俊. 开创国际间加强食品安全合作新局面[N]. 中国质量报,2007-11-28(001).

[2]宣讲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经验 助推《食品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中国-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研讨会在京举行[J]. 中国食品添加剂,2009,(5).

[3]王晓丽. 我国食品工业食品安全规制模式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经济学院,2010.

[4]张潇方. 食品安全与和谐社会[D]. 山西大学: 山西大学,2007.

[5]记者 冯琳. 积极构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切实保障食品市场消费安全[N]. 中国工商报,2011-06-16(A01).

[6]记者 乐敏 徐祝君. 食品安全,商场、超市能得几分?[N]. 舟山日报,2011-01-26(002).

[7]本报记者 宗合.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制度[N]. 阿克苏日报,2009-06-01(005).

[8]记者 胡美兰. 食品安全:新世纪新挑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08/17(001).

[9]本报记者 李远方. 保障食品安全应建立监管责任追究制[N]. 中国商报,2005/04/01

[10]记者 聂乔. 我市加强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建设[N]. 大连日报,2010-10-05(A01).

[11]陈菲. 食品安全防线能否重塑消费信心[N]. 科技日报,2009-06-02(004).

[12]朱晓京. 社区食品安全监督员上岗[N]. 沈阳日报,2006-05-18(A04).

[13]刘键. 力争食品安全实现历史性突破[N]. 深圳特区报,2006-08-02(A01).

[14]史玉成. 企业要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义务[N]. 中国质量报,2007-11-26(001).

[15]石国胜. 食品安全法 专家有话说[N]. 人民日报,2007-11-21(013).

[16]驻地记者 田洪顺. “组合拳”提升食品安全体系建设[N]. 医药经济报,2007-12-17(006).

[17]沈半. 我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走在全国前列[N]. 浙江日报,2007-12-28(019).

[18]毛磊. 万条公众建议 聚焦食品安全[N]. 人民日报,2008-06-04(015).

[19]杨国芳本报记者 刘铭. 食品安全示范店 放心消费的金字招牌[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8(A05).

[20]杨林.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最佳思路——以HACCP认证为基础,导入GS1系统[J]. 标准科学,2010,(8).

[21]仇东朝,于春娣,李颖. 浅析《食品安全法》对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J]. 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10).

[22]汪自成,卢山. 问题与对策:从食品安全到《食品安全法》[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3]邢曼媛,侯晶晶. 浅议食品安全的刑法规制——从《食品安全法》的角度[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0).

[24]任端平,潘思轶,何晖,薛世军. 食品安全、食品卫生与食品质量概念辨析[J]. 食品科学,2006,(6).

[25]陈峰. 提高全民对食品营养及安全的认知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J]. 中国食品学报,2006,(6).

[26]梁黎东. 如何应对众多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食品安全认证融合解决方案[J]. 中国食品工业,2008,(5).

[27]李新生. 食品安全与中国安全食品的发展现状[J]. 食品科学,2003,(8).

[28]白丽. 基于食品安全的行业管制与企业行动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5.

[29]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周伯华. 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 切实维护食品市场秩序[N]. 中国工商报,2009-05-09(A02).

[30]张云中. 国际食品行业瞩目中国食品安全[N]. 国际商报,2009-05-06(014).

[31]王二伟 本报记者 王会生. 全国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在河南召开[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5/11/08(001).

[32]锺 选. 食品安全遭遇标准瓶颈[N]. 中国商报,2004/12/17

[33]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从农田到餐桌 全程食品安全步伐加快[N]. 中国商报,2005/01/28

[34]关磊. 食品安全亚运行活动暨亚运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举行[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11-04(A01).

[35]本报记者 何沙洲. “食品包装安全等同于食品安全”[N]. 经理日报,2009-04-20(C01).

[36]本报记者 孙燕明. 三大食品安全隐患[N]. 中国消费者报,2005-08-24(C01).

[37]本报实习记者 郭 宇.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超市不应负全责[N]. 中国商报,2005-03-18

[38]. [Z]. :2009,.

[39]民以食为天 自动识别技术与食品安全[J]. 中国自动识别技术,2006,(2).

[40]本报记者 陈华. 一场“被放大”的幼儿园食品安全风波[N]. 工人日报,2011-03-24(005).

[41]记者 石巍. 唐山市食品安全14项指标完成良好[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04/12/14(001).

[42]任震宇. 关注食品安全有支“星火服务队”[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1(A06).

[43]贾君. 首都工商高科技手段“保驾”奥运食品安全[N]. 中国消费者报,2008-07-16(A01).

[44]本报记者 李涛. 把好餐饮食品安全最后一道关口[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2-27(001).

[45]康琦黄官国. 共同打好世博餐饮食品安全保障攻坚战[N]. 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03-02(001).

[46]实习生 易立. 食品安全追溯,何时能进百姓的“菜篮子”?[N]. 科技日报,2010-11-30(004).

[47]本报记者 邓宏鹰 钟少鸿. 广西“少边”力筑食品安全防线 突破差异 各出良策[N]. 中国食品报,2010-11-02(003).

[48]本报记者 马晓华. 食品安全监管:风暴过后 任重道远[N]. 第一财经日报,2009-01-01(T04).

[49]本报记者 赵笛. 食品安全法,给我们保障了些什么[N]. 青岛日报,2009-03-03(016).

[50]本报记者 郭燕春. 标准混乱成为食品安全之痛[N]. 中国商报,2004-12-17

[1]韩剑众.肉品品质及其控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5,139-187.[2]周光宏,徐幸莲.肉品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246-314.[3]韩玲.新型牦牛肉干加工工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2,37(4):456-460.[4]邓伟刚,陈滨香.五香牛肉干[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4(02):76.[5]余田.牛肉干贮藏性的研究[J].肉类工业,1994(11):19-20.[6]高福成等.冻干食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8,163-197.[7]孔凡真.真空冻干食品的生产及设备[J].包装与食品机械,1998;2[8]张顺新等.我国发展冻干食品的前景与对策[J].冷藏技术,1998,(3),23.[9]马长伟,孔保华,韩剑众.肉与肉制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版社,2002,176-235.[10]陈友亮.牛产品加工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83-214.[11]马长伟,孔保华,韩剑众.肉与肉制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版社,2002,158-193.[12]吴谋成.食品分析与感官评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67-170.[13]黄鸿宾.肉的色泽与嫩度[J].肉类研究.2003,(3):12-14.[14]贾渊,汤晓艳,姬长英.牛肉颜色的特征[J].食品科学,2004,25(7):86-89.[15]赵杰文.现代食品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5-107.[16]贾渊,汤晓艳,姬长英.牛肉颜色的RGB特征[J].食品科学.2004,25(7)86-89.[17] Lyon B. G. and Lyon C. E. three devices used in shear tests of cooked breast meat[J]. Poultry Science, 1998, (77):1585-1590.[18]尹文进.测定冷藏鲜猪肉系水力的几种方法[J].肉类研究,1994,(2):27-2[19]张伟力.猪肉系水力测定方法[J].养猪.2002,(3):25-26.[20]马荣安.肉新鲜度检验的进展[J].肉品卫生,2000,197(11):27-28.

食品安全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标准。

食品营养本身就是人类生命需要而又籍以提高体质、延长寿命、繁衍与提高后代素质的物质基础。我整理的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篇一 食品营养与营养食品问题研究 【摘 要】及时地引导我国食物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促进食物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并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食物结构,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状况和食品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营养、卫生与色、香、味的辨证关系,指明了以功能食品、发酵食品为主导的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食物结构;食品营养;食品发展 营养食品本身就是人类生命需要而又籍以提高体质、延长寿命、繁衍与提高后代素质的物质基础。从微观上来看,食品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要满足人类生命与生理的要求。现代食品科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如何能科学合理平衡配合,研制并生产出“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食品。当然,食品中的色香味是食品中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之前,曾经单纯迫求色香味,生产出各种高脂、高糖、高人工添加剂的食品,致使美国在那个时期,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几乎占其总人口的10%以上,特别是一味追求“精粉、精米、精油”的前提下,癌症患者、遗传基因病人数也随之居高不下。上述疾病一度达到总人口的15%。为此,美国动用官方、半官方、民间各个有关研究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营养平衡食品,功能食品以期将一食物结构调整,经过近20年的努力,才使这种状况得以遏止和改善。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 一方面出现了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富裕疾病”并正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品种单一或营养不全或单纯强调色香味又造成了一方面儿童的营养不良症,儿童缺铁、缺锌,缺乏多种维生素症。据2012年哈尔滨市小学生调查材料表明,儿童检出缺缺维生素C达40%,缺维生素A的达70%,缺钙的达60%,北方地方佝偻病率日益增高趋势。 另一方面从当前老龄人群的健康状况看,70%以上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糖尿病、骨质病,而且仍呈上升趋势。当然,致病因素很多,但食物中营养的不平衡是致病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人进入老龄阶段,其整个机体代谢都进入新的平衡调整,需要符合老龄生理阶段要求的各种营养物质,不仅有营养物质的质和量要求,而且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供应尤为重要,破坏了这种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配合,膳食中某种营养物质的过多过少都会引起老龄人的代谢失调,而产生相应的疾病。如现在风行的精米、精面、精油、精糖、精盐等各种精制食物,在精制过程中,使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铬、锌等大量损失,有的可达85%以上,相对地,又使一些有害元素如铅、锡、钒、铝超标。因此,老龄人代谢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痴呆病就会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强化食品,暂且撇开假冒伪劣不谈,也只是针对患有某种营养缺乏或过剩而造成机体不适出现某种特殊症状才会有效,如缺钙引起的骨软化症,缺锌引起的皮肤不全角化症。因缺铬引起的心血管病或糖尿病,我们可生产富钙或富锌或补铬的专门食品来满足这些相应疾病的人群需要,不能像标以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含糊其词宣传的所谓营养食品可治百病、永葆健康那样。其实,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蛋白质、氨基酸与微量元素。但不同的在于量、种类和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比例,只以量、种类就可标明什么高营养物质,食品也就没有什么营养科学而言。 科学地强化食品,实质上是对某种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的人群,协助其自身进行平衡代谢调节的食物。因此,它具有生物学功能,我们称之为功能性食品,既是功能性,它就有特异性,不能随便应用到各个方面去,否则,就会造成人们不只是经济上,精神上的损失,而且适得其反,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有人提出“回归大自然”,这句话本意是正确的,从食物的角度来看,也不能不加以分析地认为凡是出于自然界的食物都可不加选择,不经科学调配大食特食,尽管有些自然食品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不等于是高营养物质。高营养物质应该是人体能高度吸收利用,大大促进人体的代谢平衡,提高人体健康与体质,这种食品应该称高营养价值食品。高营养物质不等于高营养价值。有些自然食物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但它也含有拮抗人体对营养物质吸收的有害成份,如菠菜是一种色、香、味较好而又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但其草酸含量较多,吃多了,就会影响人体对钙、铁、锌的吸收,孕妇、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食用。虾是一种含有大量卵磷脂、矿物元素而又味美质优的食物,但它含有一种五价砷化物,单独食用不会有多大害处,如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时食用进入体内,可将五价砷转为三价砷而使人中毒。自然食物或称绿色食物(泛指未污染),其所含的营养成份随地区水源、季节、气候、环境、植被与培植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而不同。所含的营养成份不都是平衡的,有的自然食物中某些营养物质多而另外一些少,比例也不可能那样恰当,而且不少食物中含有各种各样对人体吸收呈拮抗作用的物质。为此,在重视采用自然食品的同时,应注意科学添加适量添加剂,过多或片面采用自然食物既不经济又不科学。结合食品成份的多样化,相互配合,可使食品中的营养产生生物学的互补作用,有益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食品的最高目的是被食用后,其所含的营养物质能被人体很好地吸收利用,以满足机体平衡代谢的需要,促进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而食品在生产加工、原料与成品运输及贮存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卫生,避免有害病原体、寄生虫、啮齿动物、空气有害成份以及尘土与其它污染物的污染,保证食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这是促进食品有效进入人体内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成份不受损失,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色香味都能符合要求,食品中的食物组合搭配,加工工艺又必须科学,合理,这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前提和手段,四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一个符合人们与现代化生产所要求的食品。因此,食品工业应该在发展日常必需要的大众营养食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开拓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在满足人们对色香味要求的基础上,补偿它们在精制过程中损失的营养成份,以提高其营养价值,促进人体健康。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生产出不同的营养食品或功能食品。 营养食品或功能食品,是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营养需要生产的营养食品。这种食品既是保健食品又是提高体质加强免疫效能的食疗食品,其功能主要是促进人体的生理平衡代谢。遵照科学的平衡营养理论,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营养需求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调配,应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的营养食品它既是功能性的,当然就有其特异性和针对性,这种食品受到国际上普遍关注,国外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进行研制和生产,已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近十多年来的心血管病、糖尿病人数明显下降,日本、德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5岁,与其重视营养与功能食品的研制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食品工业今后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应该向科学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功能食品与发酵食品为主攻方向,结合我国国情与自然资源,生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能满足我国广大不同人群需要的各种功能与档次的食品,对发展我国经济,增强人体健康,保证子孙后代繁荣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篇二 谷类食品营养价值试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谷类食品的消费在居民饮食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油脂及畜肉类的消费量日益攀升。由此可见,谷类食品作为膳食结构金字塔的塔基位置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偏差。因此,充分了解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仅能促进人体自身的健康成长,预防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对纠正人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谷类食品营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76-02 谷类食物主要包括大麦、小麦、燕麦、大米、小米、玉米、荞麦和高梁等,它们是人类的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最主要、最经济的来源。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营养学的角度全面分析谷类食品的营养素分布、主要的营养成分以及谷类食品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1谷类的营养素分布 多数的谷类种子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都是有谷皮、糊粉层、胚乳、胚芽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谷皮越占谷类总重量的13%~15%,糊粉层和胚乳占83%~87%,胚芽占2%~3%。谷皮作为谷粒的外壳,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较高灰分与脂肪,食用价值不高。位于谷皮下层的糊粉层,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元素。而作为谷类主要组成部分的胚乳,其主要构成为淀粉细胞,它含有大量的淀粉和一定量的蛋白质,并且其蛋白质含量由胚乳周围向胚乳中心成递减状态,而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含量则相对很少。谷类的胚芽则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一些酶类。 2谷类的主要营养成分 谷类食品由于受品种、气候、土壤、肥料和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其营养成分也会呈现出一些差异,但就总体而言,其主要的营养成分包括如下几种: (1)碳水化合物。谷类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约70~80%),且主要成分为淀粉,集中在胚乳的淀粉细胞内。按照淀粉分子结构的构成不同,谷类淀粉可以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两者在溶解度、粘度、易消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并且其含量在不同的谷类中所占的比重亦不同,这就使其制成品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其中,直链淀粉的食物容易“老化”,形成难消化的抗性淀粉,而支链淀粉则易使食物产生糊化,提高消化率。总之,谷类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利用率较高(约90%以上),是人体最经济、最理想的能量来源。 (2)蛋白质。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在8~15%之间,主要由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两部分组成。且谷类的蛋白质含量在谷粒外层最高,故去除过多外皮的精致米面较粗制米面其蛋白质的含量要降低许多。此外,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很少,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氨酸偏的含量也偏低,比如:小米和面粉中赖氨酸最少,玉米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均相对缺乏。因此,在食用时应将谷类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混合食用,从而,有效提高谷类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3)脂肪。谷类中脂肪的含量较低(约2%),常见的谷类中,大米、小麦中脂肪的含量约为1%~2%,玉米和小米约为4%。此外,在谷类的糊粉层和谷胚中还有一定量的卵磷脂,但在谷类加工时,卵磷脂极易损失或流入副产品中。比如:从米糠中提取的米糠油、谷维素和谷固醇,从小麦胚芽和玉米中提取的胚芽油。这些油脂含高达80%的不饱和脂肪酸,60%的亚油酸,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维生素。谷类食物中含B族维生素较多,以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为主,其中在谷类的糊粉层和胚部,硫胺素(VB1)、核黄素(VB2)、尼克酸(VPP)、泛酸(VB3)、吡哆醇(VB6)等的含量都较多。但这些营养成分容易随着加工而流失,因此,精制米面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 (5)其他。谷类中还有一定量的无机盐(约为)、纤维素、矿物质等,其中谷类中的纤维素对胃肠具有刺激作用,可防止便秘。而矿物质主要为磷和钙,且大多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从而提高磷和钙的利用率。 3谷类食品对人体的作用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也不完全相同。据研究发现,谷类食品中含有很多人体稀缺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不仅可以平衡人体所需的营养,防止肥胖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很多慢性病的发生率。因此,多食谷类食品对人体大有益处。比如:食用大米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盐酸、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和热量,而且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身体弱等病症。而玉米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且玉米中的维生素E、卵磷脂及谷氨酸,对人体健脑、抗衰老有良好的作用;纤维素,可吸收人体内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并可加快肠蠕动,防止便秘,预防直肠癌的发生;镁元素,可舒张血管,维持心肌正常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患者有利;硒元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致使肿瘤细胞得不到分子氧的充分供应,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此外,玉米的利尿、利胆、止血、降压等功效,对治疗食欲不振、肝炎、水肿、尿道感染等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总而言之,食用谷类食品有助于机体保持较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并能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并且可以促进消化道健康,预防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对营养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吃动物性食物,而谷类食品的食用量大幅减少。但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因此,为了人体的健康,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应坚持以食用谷类食品为主,保持谷类食品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为人们健康带来的各种弊端,确保人们健康而有益的膳食。 参考文献 [1]文芝梅,陈君石.现代营养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 [2]龚魁杰,陈利容,赵全胜.我国居民重谷物饮食结构的探寻与展望,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 [3]崔朝辉,周琴,胡小琪.中国居民谷类及薯类消费现状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3:33-36 看了“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2. 食品营养论文范文 3.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2000字 4. 浅议食品营养论文范文 5. 营养与健康选修论文3000字

食品杀菌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记录16条 上页 下页 序号 文献标题 文献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在我院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华夏医学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浅谈《食品营养学》教学的体会 食品工程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在师范院校开展《食品营养学》教育研究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06/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餐饮管理专业(独立本科)《食品营养学》课程命题说明 河北自学考试 2005/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魔芋葡甘聚糖园二色性与食品营养学性能相关性初探 食品科学 2004/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转基因植物食品的营养学评价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3/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学评价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2/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学评价——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营养健康新观察 2001/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用现代食品营养学研究中国药膳学的精粹──21世纪新兴的边缘学科“中华食疗营养学” 食品科技 1995/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我国某些市售婴儿断乳食品的营养学评价 中国公共卫生学报 1991/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食品保藏的文献有哪些,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对食品保鲜剂需求在日益增长,人们对食品保鲜剂的研究进展更加重视.为了探索食品保鲜剂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目前食品保鲜剂在食品保鲜中的应用类型,总结了物理保鲜,化学保鲜,生物保鲜以及复合保鲜剂各自的应用范围和特点;介绍各种食品保鲜剂的保鲜作用机理及存在问题,总结各类保鲜剂在抑菌,抗氧化,抑制酶活,防止水分流失方面的作用机理以及相应的应用范围;介绍各种食品保鲜剂的食品工业中应用价值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食品保鲜剂可以保持食品的新鲜度,感官品质,提高食品的储藏特性,保持食品的质量品质,提升食品价值.开发新型环保食品保鲜剂,将能提升整个食品行业价值,绿色环保型复合保鲜剂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水蜜桃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蒲公英浸提液、生姜浸提液处理对水蜜桃采后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定期测定各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种材料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保持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呼吸强度、腐烂率的作用,仅对减少失质量率无效,说明二者在常温下对水蜜桃均有一定的防腐保鲜效果。综合分析,质量浓度25 g/L蒲公英浸提液和质量浓度75 g/L生姜浸提液的效果相对较好。关键词:水蜜桃;蒲公英浸提液;生姜浸提液;贮藏品质;食品源保鲜剂

第三节食品保藏技术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6一、食品保藏技术的发展史6二、我国食品保藏行业存在的问题6三、我国食品保藏行业的发展与对策7【复习思考题】8【参考文献】8第二章新鲜食物的贮存9【学习目标】9第一节植物性食品的贮存9一、农产品的贮存9二、水果和蔬菜的贮存12第二节动物性食品的贮存16一、肉类的贮存16二、乳品的贮存19三、蛋的贮存20四、水产品的贮存23【复习思考题】26【参考文献】26第三章食品气调贮藏27【学习目标】27第一节概述27一、气调贮藏的概念27二、气调贮藏的原理28三、气调贮藏的特点29四、气调贮藏的条件29五、气调贮藏对食品的影响33第二节气调贮藏的方法34一、气调贮藏的一般方法34二、减压贮藏40三、动态气调贮藏41四、双变气调贮藏41五、地下贮藏41【复习思考题】43【参考文献】43第四章食品低温保藏45【学习目标】45第一节低温防腐的基本原理45一、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45二、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45三、低温对其它变质因素的影响46第二节食品冷藏47一、冷藏工艺47二、食品在冷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48三、冷藏食品的回热50第三节食品冻藏51一、冷冻食品原料的选择和预处理51二、食品的冻结工艺51三、冻制食品的包装选择52四、冻制食品的贮藏条件53五、冻制食品的解冻方法54第四节食品冷冻干燥贮藏55一、冷冻干燥食品的特点55二、冷冻干燥工艺56第五节食品冷藏库57一、食品冷藏库的类型57二、冷库的装备58三、制冷设备59第六节冷藏链61一、食品冷藏链的概念62二、食品冷藏链的设备62【复习思考题】65【参考文献】65第五章食品干燥保藏66【学习目标】66第一节干燥贮藏原理66一、水分和微生物的关系66二、干制对微生物的影响67三、干制对酶的影响68四、对干制原料及其预处理和贮藏的要求68第二节食品干制的原理69一、干制过程中的湿热转移69二、食品干制过程的特性70三、食品干制工艺的选择原则71第三节食品干制的方法72一、晒干及风干72二、空气对流干燥72三、滚筒干燥76四、真空干燥脱水77五、冷冻干燥78第四节干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80一、干燥对食品物理性质的影响80二、干制对食品化学性质的影响81第五节干制品的包装和贮藏82一、包装前干制品的处理82二、干制品的包装83三、干制品的贮藏84第六节干制品的水分、干燥比和复水性84一、干制品水分、水分蒸发量和干燥比84二、干制品的复原性和复水性85第七节半干食品保藏86一、半干食品的概念86二、半干食品的保藏工艺86【复习思考题】87【参考文献】87第六章食品腌渍和烟熏保藏88【学习目标】88第一节食品腌渍保藏的原理88一、高浓度液体与微生物的生存88二、食盐与食品保藏89三、糖与食品保藏90第二节食品发酵保藏91一、发酵对食品品质的影响91二、食品发酵的类型92三、控制食品发酵的因素92四、食品发酵保藏的应用94第三节食品腌制94一、食品腌制的方法95二、食品腌制的控制97三、食品腌制设备99第四节食品糖渍100一、食品糖渍的方法100二、食品糖渍的控制101三、糖渍设备103第五节食品烟熏104一、食品烟熏的方法104二、食品烟熏的控制105三、食品烟熏设备106【复习思考题】107【参考文献】107第七章食品的化学保藏108【学习目标】108第一节概述108一、食品化学保藏的概念108二、食品化学保藏的分类108第二节食品防腐保藏108一、化学防腐剂109二、生物(天然)防腐剂114第三节食品杀菌保藏116一、氧化型杀菌剂116二、还原型杀菌剂118三、醇类杀菌剂119四、其它119第四节食品抗氧化保藏120一、食品抗氧化剂121二、食品脱氧剂125第五节食品保鲜剂保藏127一、保鲜剂的作用127二、保鲜剂的种类127【复习思考题】128【参考文献】129第八章食品的辐射保藏130【学习目标】130第一节概述130一、食品辐射保藏的概念130二、食品辐射保藏的特点130三、食品辐射保藏的发展现状131第二节食品辐射保藏的基本原理131一、放射性同位素与辐射131二、辐射源132三、诱导放射性134第三节影响辐射效果的因素134一、射线的种类134二、辐射剂量134三、辐射温度134四、微生物种类及状态135五、氧气135六、食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135七、食品的包装材料136第四节辐射对食品的影响136一、辐射对食品的化学效应136二、辐射对食品的生物学效应138第五节辐射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140一、食品辐射的类型140二、影响食品辐射剂量的因素141【复习思考题】142【参考文献】142第九章食品罐藏143【学习目标】143第一节概述143一、食品罐藏的概念与优点143二、食品罐藏的原理143三、食品罐藏容器145第二节食品的罐藏工艺146一、罐藏原料的预处理146二、装罐和预封146三、罐头的排气148四、罐头的密封150五、罐头的杀菌和冷却151六、罐头的检验、包装和保管155第三节罐藏食品的变质156一、罐头食品的腐败变质156二、罐头容器的损坏和腐蚀158【复习思考题】160【参考文献】160第十章食品的包装保藏161【学习目标】161第一节概述161一、食品包装保藏的概念161二、食品包装保藏的特点161三、食品包装保藏的作用161第二节食品包装保藏技术161一、保鲜包装加工一体化技术161二、气调包装保鲜和复合气调包装保鲜技术162三、真空包装技术163四、食品防潮包装技术164五、无菌包装技术166【复习思考题】167【参考文献】167第十一章食品保藏新技术169【学习目标】169第一节新含气调理食品加工保鲜技术169一、新含气调理食品加工保鲜技术的概念169二、新含气调理食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原理和特点169三、新含气调理食品加工保鲜技术工艺169四、新含气调理食品加工保鲜技术的应用170第二节冰温保藏技术170一、冰温保藏技术的概念170二、冰温保藏技术的原理170三、冰温保藏技术的应用171第三节栅栏技术171一、栅栏技术的概念171二、栅栏技术的原理172三、栅栏技术的应用172第四节可食性包装膜保鲜技术172一、可食性包装膜的概念172二、可食性包装膜保鲜技术原理173三、可食性包装膜保鲜技术的特点173四、可食性包装膜保鲜技术的应用173【复习思考题】174【参考文献】174分享你的世界纠错参考资料[1]  食品类系列:食品保藏技术.京东  [引用日期2020-04-20]大家还在搜直饮水机加盟加工厂项目招商声屏障厂家公路声屏障ups不间断电源设备护肤品什么好用保洁公司外墙清洗Hot莫德里奇:战火里的球星Hot格列兹曼:高贵“小王子”表演秀广告高颜值主播在yy等你!赶快下载和女神互动!词条贡献者该词条共有0人参与编辑,查看全部

食品安全与健康同行,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方面出现了令人担心的问题。肯德鸡的“苏丹红”、豆腐中的“吊白块”、水饺中的“毒青菜”……更危险的是“三聚氰胺”,它不仅在牛奶中大量出现,甚至在鸡蛋中存在。各式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像目前全球暴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席卷神州大地,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在我们的周围食品安全问题确实存在着。食品安全问题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也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危害着我们的健康。我想,我们国家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这个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才能制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做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也要积极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的宣传中,让更多的人认识食品安全的危害,抵制农药食品、化学食品、问题食品,这样才能让食品安全与我们的健康同行。食品安全与人性食品,说的普通一点就是人们每天吃的和喝的。具体指的是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最近的“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生产商这样生产“问题食品”,我认为这不但影响到人民的生命安全,亦严重威胁到国家的声誉。这样做无疑是一种羞耻,一种无能,一种人性泯灭的表现。 食品安全中出现问题,人们都会首先想到出售商和制造商。是的,追求利益是企业的天职,但他们不能丢失了人性;是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竞争的是价格,但是他们不能向猪肉中注水;是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民众之间有时会利益分配扭曲,但是他们不能拿消费者的健康来负担。 企业固然有他们应该负担的责任,但是国家有关部门的官员也不能从旁而立。以人民利益为重,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护民众健康是他们的责任,有句俗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者,建立食品安全体系是重中之重,如今《食品安全法》已让部分民众吃了颗“定心丸”。食品安全已有标准,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标准”,有时是标准不能落实,因为个别地方官员、领导和生产制造商“勾结”,有所谓的免检产品,不用检查就发放卫生许可证,直接出售。这样可以说不为党负责,不为人民负责。 消费者自身的防范意识、自我安全健康保护意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当然买食品不能单纯的相信吹嘘的广告:质量第一,等等的。从某些消费者理解到,他们全凭广告,坦言道:有质量第一的谁还买质量第二的食品?话说回来,自己不对自身健康负责,何人还会关心你? 食品安全出现问题,人的健康就会受到威胁。在如此严峻的问题面前,为什么还要出现“问题食品”?所谓的人性都到哪里去了?作为自然界生物链的最顶端,我们不是自食其果吗?

食品科学导论论文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文的参考文献可以参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发表的标准。

中国知网搜索相关主题的论文有很多,可以直接做参考文献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探讨 胡承康; 白玉成 浙江省平湖市卫生监督所 【期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0-09-30 1 1042 基于Internet的食品营养评价系统的开发 于平 【期刊】食品工业 2001-12-20 1 663 关注食品营养 打造健康生活——记天津市食品营养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天津科技大学 【期刊】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07-30 0 1024 食品营养强化与营养增补 刘志皋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期刊】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3-02-15 6 2845 Food,Nutrition and Health 【会议】Abstracts of 14th World Congress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10-01 0 146 科学对待食品营养成分标示 杨蕾 【报纸】中国食品质量报 2010-12-23 0 127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应用及“江苏省食品营养成分与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胡义东; 姚义刚; 贾涛; 赵厚民; 周小平; 徐慧; 李新丽; 杨凤岩; 汤伟; 左红; 唐晶晶; 吴秋云; 杨艳红 【科技成果】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江苏省理化测试中心 2006-12-20 08 食品营养与营养食品 陈义凤; 游海; 何金明; 邓泽元; 陶秉莹 【期刊】南昌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1994-06-30 6 2929 发展食品营养强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刘志皋 中国食品添加剂生产应用工业协会营养强化剂及特种营养食品专业委员会 【会议】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成立十周年暨第七届中国国际食品添加剂展览会学术论文集 2003-04-01 0 4210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保障体系研究 刘清珺; 张经华; 陈舜琮; 刘清; 夏敏; 范筱京; 王欣欣; 贾丽; 朗爽; 王覃 【科技成果】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 2008-07-22 0 311 帝斯曼:为企业提供食品营养强化方案——访帝斯曼营养产品部大中华区技术市场经理Kenny Koh PhD 房慧 【期刊】食品安全导刊 2009-03-15 0 3112 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公开征求《运动营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监督局 【期刊】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8-07-31 0 4813 卫生部发布《运动营养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规定》 卫生 【报纸】消费日报 2008-08-26 0 1014 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姜忠丽; 代岚; 王俊伟 沈阳师范大学 【期刊】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11-20 0 1915 Maillard反应与Strecker降解及其对食品风味与食品营养的影响 冯大炎; 周运友 安徽师大化学系 【期刊】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7-02 3 10816 解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强化剂扩大使用范围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名单新资源食品 张俭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 【期刊】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0-03-25 0 4317 2003:决战营养强化——食品营养强化工作座谈会侧记 东方竹 【期刊】中国食品工业 2003-03-30 0 2818 婴幼儿配方食品营养强化法规标准的研究 师朝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硕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04-01 0 3419 我国食品营养强化剂发明专利申请及技术发展分析 潘珂 【期刊】中国发明与专利 2011-02-16 0 3620 我国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农志荣; 覃海元; 黄卫萍; 杨昌鹏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广西南宁 【期刊】高等农业教育 2008-06-15 3 221

在 能搜到我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在搜索引擎上打你想知道的就可了

食品营养本身就是人类生命需要而又籍以提高体质、延长寿命、繁衍与提高后代素质的物质基础。我整理的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篇一 食品营养与营养食品问题研究 【摘 要】及时地引导我国食物结构的改革和调整,促进食物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并尽快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食物结构,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提高和国民经济发展与繁荣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本文介绍了当前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状况和食品工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阐明了营养、卫生与色、香、味的辨证关系,指明了以功能食品、发酵食品为主导的食品工业发展方向。 【关键词】食物结构;食品营养;食品发展 营养食品本身就是人类生命需要而又籍以提高体质、延长寿命、繁衍与提高后代素质的物质基础。从微观上来看,食品中的各种营养物质要满足人类生命与生理的要求。现代食品科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食品中营养物质如何能科学合理平衡配合,研制并生产出“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食品。当然,食品中的色香味是食品中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因素。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之前,曾经单纯迫求色香味,生产出各种高脂、高糖、高人工添加剂的食品,致使美国在那个时期,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所谓“富贵病”几乎占其总人口的10%以上,特别是一味追求“精粉、精米、精油”的前提下,癌症患者、遗传基因病人数也随之居高不下。上述疾病一度达到总人口的15%。为此,美国动用官方、半官方、民间各个有关研究结构进行研究并提出发展营养平衡食品,功能食品以期将一食物结构调整,经过近20年的努力,才使这种状况得以遏止和改善。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生活改善。 一方面出现了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富裕疾病”并正在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品种单一或营养不全或单纯强调色香味又造成了一方面儿童的营养不良症,儿童缺铁、缺锌,缺乏多种维生素症。据2012年哈尔滨市小学生调查材料表明,儿童检出缺缺维生素C达40%,缺维生素A的达70%,缺钙的达60%,北方地方佝偻病率日益增高趋势。 另一方面从当前老龄人群的健康状况看,70%以上的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糖尿病、骨质病,而且仍呈上升趋势。当然,致病因素很多,但食物中营养的不平衡是致病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人进入老龄阶段,其整个机体代谢都进入新的平衡调整,需要符合老龄生理阶段要求的各种营养物质,不仅有营养物质的质和量要求,而且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供应尤为重要,破坏了这种营养物质之间的平衡配合,膳食中某种营养物质的过多过少都会引起老龄人的代谢失调,而产生相应的疾病。如现在风行的精米、精面、精油、精糖、精盐等各种精制食物,在精制过程中,使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铬、锌等大量损失,有的可达85%以上,相对地,又使一些有害元素如铅、锡、钒、铝超标。因此,老龄人代谢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痴呆病就会越来越多。目前市场上的各种强化食品,暂且撇开假冒伪劣不谈,也只是针对患有某种营养缺乏或过剩而造成机体不适出现某种特殊症状才会有效,如缺钙引起的骨软化症,缺锌引起的皮肤不全角化症。因缺铬引起的心血管病或糖尿病,我们可生产富钙或富锌或补铬的专门食品来满足这些相应疾病的人群需要,不能像标以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含糊其词宣传的所谓营养食品可治百病、永葆健康那样。其实,任何一种食物都含有蛋白质、氨基酸与微量元素。但不同的在于量、种类和其相互之间的配合比例,只以量、种类就可标明什么高营养物质,食品也就没有什么营养科学而言。 科学地强化食品,实质上是对某种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多的人群,协助其自身进行平衡代谢调节的食物。因此,它具有生物学功能,我们称之为功能性食品,既是功能性,它就有特异性,不能随便应用到各个方面去,否则,就会造成人们不只是经济上,精神上的损失,而且适得其反,对身体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有人提出“回归大自然”,这句话本意是正确的,从食物的角度来看,也不能不加以分析地认为凡是出于自然界的食物都可不加选择,不经科学调配大食特食,尽管有些自然食品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不等于是高营养物质。高营养物质应该是人体能高度吸收利用,大大促进人体的代谢平衡,提高人体健康与体质,这种食品应该称高营养价值食品。高营养物质不等于高营养价值。有些自然食物含有较高的营养物质,但它也含有拮抗人体对营养物质吸收的有害成份,如菠菜是一种色、香、味较好而又富含维生素的蔬菜,但其草酸含量较多,吃多了,就会影响人体对钙、铁、锌的吸收,孕妇、儿童和老人要注意食用。虾是一种含有大量卵磷脂、矿物元素而又味美质优的食物,但它含有一种五价砷化物,单独食用不会有多大害处,如与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同时食用进入体内,可将五价砷转为三价砷而使人中毒。自然食物或称绿色食物(泛指未污染),其所含的营养成份随地区水源、季节、气候、环境、植被与培植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而不同。所含的营养成份不都是平衡的,有的自然食物中某些营养物质多而另外一些少,比例也不可能那样恰当,而且不少食物中含有各种各样对人体吸收呈拮抗作用的物质。为此,在重视采用自然食品的同时,应注意科学添加适量添加剂,过多或片面采用自然食物既不经济又不科学。结合食品成份的多样化,相互配合,可使食品中的营养产生生物学的互补作用,有益于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食品的最高目的是被食用后,其所含的营养物质能被人体很好地吸收利用,以满足机体平衡代谢的需要,促进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而食品在生产加工、原料与成品运输及贮存过程中须高度重视卫生,避免有害病原体、寄生虫、啮齿动物、空气有害成份以及尘土与其它污染物的污染,保证食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这是促进食品有效进入人体内的必要条件。为了保证食品的营养成份不受损失,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色香味都能符合要求,食品中的食物组合搭配,加工工艺又必须科学,合理,这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前提和手段,四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一个符合人们与现代化生产所要求的食品。因此,食品工业应该在发展日常必需要的大众营养食品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开拓功能性食品的生产。在满足人们对色香味要求的基础上,补偿它们在精制过程中损失的营养成份,以提高其营养价值,促进人体健康。同时,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生产出不同的营养食品或功能食品。 营养食品或功能食品,是根据不同人群的生理营养需要生产的营养食品。这种食品既是保健食品又是提高体质加强免疫效能的食疗食品,其功能主要是促进人体的生理平衡代谢。遵照科学的平衡营养理论,根据不同人群不同营养需求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调配,应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生产出的营养食品它既是功能性的,当然就有其特异性和针对性,这种食品受到国际上普遍关注,国外投入了相当的力量进行研制和生产,已获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美国近十多年来的心血管病、糖尿病人数明显下降,日本、德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了3-5岁,与其重视营养与功能食品的研制有很大关系。 由此可见,食品工业今后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应该向科学的广度和深度发展,以功能食品与发酵食品为主攻方向,结合我国国情与自然资源,生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能满足我国广大不同人群需要的各种功能与档次的食品,对发展我国经济,增强人体健康,保证子孙后代繁荣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篇二 谷类食品营养价值试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谷类食品的消费在居民饮食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则是油脂及畜肉类的消费量日益攀升。由此可见,谷类食品作为膳食结构金字塔的塔基位置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偏差。因此,充分了解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不仅能促进人体自身的健康成长,预防各种慢性疾病,而且对纠正人们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具有重大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谷类食品营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76-02 谷类食物主要包括大麦、小麦、燕麦、大米、小米、玉米、荞麦和高梁等,它们是人类的主食,是人体所需能量最主要、最经济的来源。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营养学的角度全面分析谷类食品的营养素分布、主要的营养成分以及谷类食品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1谷类的营养素分布 多数的谷类种子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都是有谷皮、糊粉层、胚乳、胚芽四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谷皮越占谷类总重量的13%~15%,糊粉层和胚乳占83%~87%,胚芽占2%~3%。谷皮作为谷粒的外壳,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无机盐和较高灰分与脂肪,食用价值不高。位于谷皮下层的糊粉层,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元素。而作为谷类主要组成部分的胚乳,其主要构成为淀粉细胞,它含有大量的淀粉和一定量的蛋白质,并且其蛋白质含量由胚乳周围向胚乳中心成递减状态,而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含量则相对很少。谷类的胚芽则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一些酶类。 2谷类的主要营养成分 谷类食品由于受品种、气候、土壤、肥料和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其营养成分也会呈现出一些差异,但就总体而言,其主要的营养成分包括如下几种: (1)碳水化合物。谷类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约70~80%),且主要成分为淀粉,集中在胚乳的淀粉细胞内。按照淀粉分子结构的构成不同,谷类淀粉可以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两者在溶解度、粘度、易消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并且其含量在不同的谷类中所占的比重亦不同,这就使其制成品呈现出不同的风味。其中,直链淀粉的食物容易“老化”,形成难消化的抗性淀粉,而支链淀粉则易使食物产生糊化,提高消化率。总之,谷类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的利用率较高(约90%以上),是人体最经济、最理想的能量来源。 (2)蛋白质。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一般在8~15%之间,主要由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两部分组成。且谷类的蛋白质含量在谷粒外层最高,故去除过多外皮的精致米面较粗制米面其蛋白质的含量要降低许多。此外,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很少,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和氨酸偏的含量也偏低,比如:小米和面粉中赖氨酸最少,玉米中赖氨酸和色氨酸均相对缺乏。因此,在食用时应将谷类蛋白质和动物蛋白质混合食用,从而,有效提高谷类蛋白质的生理价值。 (3)脂肪。谷类中脂肪的含量较低(约2%),常见的谷类中,大米、小麦中脂肪的含量约为1%~2%,玉米和小米约为4%。此外,在谷类的糊粉层和谷胚中还有一定量的卵磷脂,但在谷类加工时,卵磷脂极易损失或流入副产品中。比如:从米糠中提取的米糠油、谷维素和谷固醇,从小麦胚芽和玉米中提取的胚芽油。这些油脂含高达80%的不饱和脂肪酸,60%的亚油酸,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维生素。谷类食物中含B族维生素较多,以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尼克酸为主,其中在谷类的糊粉层和胚部,硫胺素(VB1)、核黄素(VB2)、尼克酸(VPP)、泛酸(VB3)、吡哆醇(VB6)等的含量都较多。但这些营养成分容易随着加工而流失,因此,精制米面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 (5)其他。谷类中还有一定量的无机盐(约为)、纤维素、矿物质等,其中谷类中的纤维素对胃肠具有刺激作用,可防止便秘。而矿物质主要为磷和钙,且大多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从而提高磷和钙的利用率。 3谷类食品对人体的作用 人类的食物是多种多样的,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也不完全相同。据研究发现,谷类食品中含有很多人体稀缺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不仅可以平衡人体所需的营养,防止肥胖现象的发生,而且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降低很多慢性病的发生率。因此,多食谷类食品对人体大有益处。比如:食用大米不仅可以为人体提供必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盐酸、维生素C及钙、磷、铁等营养成分和热量,而且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身体弱等病症。而玉米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并且玉米中的维生素E、卵磷脂及谷氨酸,对人体健脑、抗衰老有良好的作用;纤维素,可吸收人体内的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并可加快肠蠕动,防止便秘,预防直肠癌的发生;镁元素,可舒张血管,维持心肌正常功能,对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患者有利;硒元素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致使肿瘤细胞得不到分子氧的充分供应,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此外,玉米的利尿、利胆、止血、降压等功效,对治疗食欲不振、肝炎、水肿、尿道感染等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总而言之,食用谷类食品有助于机体保持较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低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并能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并且可以促进消化道健康,预防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人们对营养健康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开始越来越倾向于吃动物性食物,而谷类食品的食用量大幅减少。但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以及其对人体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因此,为了人体的健康,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应坚持以食用谷类食品为主,保持谷类食品在人们膳食结构中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避免高能量、高脂肪和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为人们健康带来的各种弊端,确保人们健康而有益的膳食。 参考文献 [1]文芝梅,陈君石.现代营养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47 [2]龚魁杰,陈利容,赵全胜.我国居民重谷物饮食结构的探寻与展望,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1) [3]崔朝辉,周琴,胡小琪.中国居民谷类及薯类消费现状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08,3:33-36 看了“食品营养与科学论文”的人还看: 1. 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的论文 2. 食品营养论文范文 3. 食品营养与健康论文2000字 4. 浅议食品营养论文范文 5. 营养与健康选修论文3000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