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方向如下:
1、陈鹤琴或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2、试论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
3、试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4、试论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研究
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研究
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论幼儿感官教育的重要价值及途径
9、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10、试论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11、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研究
12、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研究
毕业论文可以从专业性原则 、价值性原则 、热门性话题 、可实现原则 、创新性原则去参考选题,再结合自身兴趣,从自己的强势科目入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能在研究的过程中提供动力,也可以减少很多阻碍。
一、专业性原则
选定论文题目时一定要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题目进行研究,避免跨专业进行选题。比如你是学计算机的,如果选题的时候选择“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进展”,这明显就不太合适。
二、价值性原则
无论是做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选定论文题目时一定要确保自己的研究是有价值的,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例如:“XX公司食品冷链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这个研究可以解决公司配送路径优化问题,能够提高公司配送效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热门话题
热门话题的优势:一是信息容易收集,一段时间内各媒体会有更多的相关信息。第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你对这些问题有一种个人的感觉。第三,一旦你写得好,你就有机会被相关报刊杂志所采用。
缺点是选择题目的学生很多,他们收集的数据来源相似,写的文章拼凑,从内容到结构几乎一样,很难有新的思路。
四、可实现原则
本科毕业论文通常是有时间限制的(半年左右),所以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所有题目是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题目,否则将会影响正常毕业。
五、创新性原则
创新性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以及灵魂,社会的进步也都源于创新。所以,在选题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创新性,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他人研究。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1】
1.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
9.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的参与与指导问题研究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 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 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 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42.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43.幼儿园婴小班幼儿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4.幼儿心理理论发展与教育
45.家长对幼儿园满意度调查
46.农村幼儿园如何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形成自己的优势
47.男性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48.想像性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49.对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思考
50.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研究
51.男性幼儿教师专业意识访谈研究
52.幼儿母语习得对学习英语的思考
53.如何对幼儿实施合理有效的惩罚
54.农村地区幼儿家长教育观念的现状调查
地区幼儿园课程与当地文化资源联系
56.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提问方式调查及建议
57.大班幼儿主要吟唱歌曲来源.原因调查研究及问题对策
58.幼儿一日生活(活动)设计研究
59.新教师如何处理幼儿的自由与纪律的关系
6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61.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62.关于父母教育态度的一致性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3岁婴幼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64.学习型幼儿园构建策略研究
65.幼儿园公开课的功能分析
66.幼儿攀比行为及教育策略的研究
67.关于家园合作的策略考察与分析
68.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69.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70.关于幼儿欺负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71.幼儿园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启示研究
73.幼儿审美与创造力的研究
74.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式与策略
75.男生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分析
76.父亲角色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研究
77.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78.中班、小班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使用言语的对比分析
79.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0.关于家长对幼儿园开展双语教育的认识研究。
81.幼儿“人来疯”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82.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其指导策略
83.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研究
84.幼儿园意外事故处理的法律研究
85.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86.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
87.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对策研究
88.幼儿冲突行为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89.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策略
90.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的研究
91.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岁幼儿撒谎行为研究
岁乳婴儿家庭科学育儿指导策略的研究
94.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教育对策研究
95.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
96.幼儿园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策略研究
97.学前教育本(专)科院校的培养规格与模式的研究
98.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调查与分析
99.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及对策
100.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指导策略
10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对策研究
102.亲子游戏现状与对策调研
10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04.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研究
10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06.幼儿园社会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07.幼儿园活动区材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
108.幼儿教师职前道德教育的影响及成因
109.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研究
110.幼儿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111.幼儿自我控制的早期表现与影响因素
112.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3.农村幼儿意外伤害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14.幼儿“跳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师范学院学前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2】
1.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对幼儿园小班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研究
2.幼儿教师幽默语言在xx课中运用研究
3.教师幽默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4.试论幼儿教师教学幽默语言的作用
5.教学中幽默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研究
6.某某市幼儿园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7.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某某市为例
8.某某市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调查
9.某某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
10.某某市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分析
11.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师幼对话教学的研究
1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13.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14.某某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15.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个案研究
16.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7.幼儿教师的暗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研究
18.某某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研究
19.某某区幼儿性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0.陕南文化与园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21.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学前教师评价
22.论游戏与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23.农村留守幼儿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村为例
24.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问题及教育对策——以###幼儿园为例
25.农村留守幼儿的言语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26.城乡幼儿“前学习能力”的比较研究
27.农村3~6岁留守幼儿体质健康问题与对策
28.农村幼儿园家园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农村幼儿园为例
29.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
30.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31.基于传统民间文化传承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32.浅谈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3.从学前儿童绘画作品中透析幼儿心理
34.浅谈幼儿园区角游戏的组织与实施
35.对建构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思考与探索
36.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师幼互动行为的调查研究
37.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研究
38.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39.探析幼儿入园适应问题
40.审美性阅读活动的实践研究
41.幼儿阅读活动中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42.正确看待幼儿体育活动的“挑战”
43.教师语言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44.陶行知艺友制教育思想的启示
45.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方法与途径
46.在幼儿园体育游戏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及实践
47.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
48.关于幼儿教师幼儿心理健康观的研究
49.在家庭中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
5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51.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新
52.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5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54.当前陕南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55.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6.幼儿园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57.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研究
58.不同依恋类型幼儿入园适应性教育方案的研究
59.绘本阅读促进幼儿同情心(或移情能力)发展的研究
60.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1.幼儿安全概念的理解及其幼儿园主动的安全教育
62.缓解新生入园焦虑的教育方案研究
63.幼儿数概念的认知发展研究
64.某某市幼儿园师幼互动质量与有效策略的研究
65.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现状调查
66.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的调查研究
67.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68.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69.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70.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71.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7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73.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74.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75.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76.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77.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78.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79.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80.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81.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82.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83.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84.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85.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86.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87.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88.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89.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90.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91.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92.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3.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94.关于幼儿第二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95.儿童英语游戏教学法
96.英语特长带班教师进行幼儿园日常教学之模式及策略个案研究
97.幼儿园网页制作
98.幼师生人文素养调查
99.幼儿美育目标与途径
100.幼儿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
101.信息技术与幼儿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102.幼儿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103.幼儿文学(中某体裁)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104.幼儿散文的符号转换功能研究
105.技术发展对幼儿戏剧/影视剧发展的影响(各项技术,如工业技术)
106.幼儿体质与健康研究
107.健康教育中的幼儿体育活动研究
108.主题活动背景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
109.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幼儿体育教育博士论文选题方向这样写:1、浅谈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改革。2、从体育角度谈幼儿教育。3、幼儿教育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的对策与思考。
博士论文同写作别类文章不一样,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于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在许多博士生导师来看,论文选题是“重要的起点”,博士生们在确定选题时应特别注意:首先,论文选题值得做。所谓“值得做”,即指有理论价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甚至还有可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由于经济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选题还必须考虑研究此问题有无实践意义。惟有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才是值得做的课题。论文选题我能做,能写好。确定这个选题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随意抓一个热门的课题,即使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不一定能写好。这是因为该选题同自己的长期的知识积累、兴趣以及长处相脱节,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写作起来不免吃力,甚至有可能难以完成。选题不宜过小或过大,而应当是小题大做,即所谓“小题目,大文章”。“小题目,大文章”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好的选题,题目看似虽小,但深度和厚度却较大。做学术论文,研究要单刀直入,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选取前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从新的角度选题,使选择的课题和论文题目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尽量选择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围绕此问题,能长久做下去,作为自己写作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以上内容来源于学术堂)
据学术堂了解,博士论文同写作别类文章不一样,首先要选择好适合于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在许多博士生导师来看,论文选题是“重要的起点”,博士生们在确定选题时应特别注意:首先,论文选题值得做。所谓“值得做”,即指有理论价值,下功夫研究有可能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 甚至还有可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贡献。由于经济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选题还必须考虑研究此问题有无实践意义。惟有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才是值得做的课题。论文选题我能做,能写好。确定这个选题能否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 这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果随意抓一个热门的课题,即使这个课题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也不一定能写好。这是因为该选题同自己的长期的知识积累、兴趣以及长处相脱节,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写作起来不免吃力,甚至有可能难以完成。选题不宜过小或过大,而应当是小题大做,即所谓“小题目,大文章”。“小题目,大文章”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做深做透,还宜于控制,使研究成果比较坚实。好的选题,题目看似虽小,但深度和厚度却较大。做学术论文,研究要单刀直入,切忌贪大求全,四面开花。选取前人没有研究和涉猎过的课题。从新的角度选题,使选择的课题和论文题目具有开拓性、独创性和新颖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有深度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尽量选择对自己有长久研究价值的选题。博士论文毕竟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这个成果虽然很重要,但不一定都能作为自己今后开展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从长计议,应当尽量选择围绕此问题,能长久做下去,作为自己博士生学位论文的题目。
幼儿体育教育博士论文选题方向这样写:1、浅谈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体育教学改革。2、从体育角度谈幼儿教育。3、幼儿教育开展民族体育活动的对策与思考。
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
教育是对人的完善,就是实现人的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的统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教育学论文题目,希望你会喜欢!
1、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
2、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
3、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
4、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大学生选择教育类专业的心理相关研究
6、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
7、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
8、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
9、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
10、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11、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2、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13、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义
14、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
15、改进小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6、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17、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
18、合格教师基本标准的探究
19、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
20、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
1、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
2、家庭教育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
4、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
5、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
6、教师的素质研究
7、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
8、教师发展的教育需求思索
9、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因探究
10、教师发展对教学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
11、教师发展对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相关研究
12、教师发展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促进研究
13、教师发展过程中可用资源的梳理与归纳研究
14、教师发展进程中内在障碍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5、教师发展进程中外在困难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6、教师发展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17、教师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研究
18、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研究
19、教师发展在专业化进程中的价值探索
20、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
21、教师能力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1、教师人格发展内涵与策略的研究
2、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职业生活研究
3、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
4、教师思想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5、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6、教师知识发展内涵与途径的思考
7、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界定与标志的思考
8、教师职业生活规律的相关研究
9、教师智慧发展内涵与策略的思考
10、教师自我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究
11、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
12、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知识储备研究
13、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的专业思想形成研究
14、教育类专业学生就职前角色转变过渡的相关研究
15、教育实习后的专业认同变化研究
16、课程改革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
17、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
18、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
19、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程发展性教育评价研究
20、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
21、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德问题研究
22、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
1、教育资源差异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2、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困境及救助对策研究
3、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4、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家庭义务教育决策的影响
5、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6、辽宁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7、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8、大学和中学孝廉文化教育有机衔接研究
9、HW公司互联网教育商业模式研究
10、浅谈卢梭的教育思想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11、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
12、教育信息化中数据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研究
13、基于教育传播学视角的高中地理课堂多媒体教学研究
14、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5、远程教育运用于羽毛球教学的方法研究
16、现代远程教育中学生管理问题研究
17、盲聋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18、后平权时代美国原住民教育政策研究
19、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20、高中生异性交往中理想异性的特征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21、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角色研究
22、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3、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城乡差异分析
24、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5、铁岭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26、高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27、基于体感交互的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
28、心理游戏在中小衔接心理教育中的策略探究
29、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30、数字化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课堂实践研究
31、云南边疆地区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干预研究
32、县域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3、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4、县域政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35、二战后台湾原住民语言教育政策变迁研究
36、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37、江西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
38、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9、孟子人性论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价值
40、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41、农民工随迁子女基础教育公平的问题探究
42、基于儿童本位理论下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的交互设计研究
43、农民工随城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44、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5、新媒体环境下中学语文教育网站建设研究
46、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社会支持对总体幸福感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
47、美国“家庭学校”教育方式在中国的推行方案研究
4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需求与胜任的分析
49、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程观形成的叙事研究
50、凉州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51、智能教育物理平台中基于前向推理的解题子系统的研究
52、农村学前教育教师信息素养现状与改进路径研究
53、我国教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问题研究
54、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55、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56、我国义务教育政府支出责任分担机制研究
57、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58、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研究
59、教育救助法律制度研究
60、中国民办培训教育办学规制问题研究
61、微视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
62、湖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分析
63、基于情境创设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
64、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65、美国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路径研究
6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农村教学点发展案例研究
6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求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68、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69、中芬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比研究
70、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71、湖北省黄梅县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72、聋哑学校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73、盘锦市农村贫困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74、后现代视角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
75、延边州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调查研究
76、延吉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对策研究
77、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78、毛泽东理想信念教育思想研究
79、黑龙江省教育考试机构发展改革研究
80、武威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研究
81、民国时期公民教育研究
82、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特岗教师教育信念研究
83、财政性教育经费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84、基于政策视角的广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85、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制度研究
86、游戏教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87、教育管理视角下的高中生学习倦怠研究
88、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
89、解构基础教育的性别迷思
90、人际与群际视角下青少年慈善捐助归因的特点及其教育干预
91、中国和新加坡的英汉双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92、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93、学校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有限性研究
94、台湾新移民子女教育政策评述及启示
95、教育转移支付对义务教育供给及均等化影响的研究
96、基于信息技术的`义务教育阶段酸和碱教学研究
97、全球化时代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公民教育研究
98、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99、农村失学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及救助对策
100、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
101、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102、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少年逆反心理研究
103、学校教育中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研究
104、我国残疾儿童义务教育保障问题研究
105、教育不公平的影响机制研究
106、无锡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107、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08、公共政策视角下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地义务教育同城待遇研究
109、洛克的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影响
110、孔子与耶稣教育哲学思想比较研究
111、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义务教育供给的影响
112、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归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113、教育虚拟社区伦理失范预警模型构建研究
114、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困境研究
115、基于增值评价的教育公平研究
116、呼和浩特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117、基于教育技术学语境的先秦儒道技术思想价值阐释
118、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119、我国青少年的孝道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
12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供需关系研究
121、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体制改革的探索研究
12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影子教育治理的政策研究
123、日本对非洲数学和科学教育援助研究
124、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5、S教育培训公司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
126、民国时期福建省教育视导制度研究
127、基于学校教育视角的家校合作的个案研究
128、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129、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
130、课堂教学中的性别教育研究
131、消费文化语境中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13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研究
13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计算机焦虑的状况研究
134、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惩戒问题研究
135、社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研究
136、杜威的道德教育方法及其当代启示
137、教育手段的正当性研究
138、同侪互助在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的案例研究
139、基于移动终端的微资源设计与开发
140、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141、江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142、适应素质教育的小学建筑更新改造的设计研究
143、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教育观念的变迁
144、家庭教育方式、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自信心、独立性的影响研究
14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
146、基于罗尔斯正义思想的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47、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148、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教育投入的影响研究
149、新疆沿边经济带教育、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150、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研究
151、沈阳市民办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152、大连金州新区教育综合改革案例研究
153、话语视角下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反思
154、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
155、精神分析思潮的道德观及其道德教育价值
156、论教师的教育习惯及其更新
157、国家教育考试舞弊防治及其改进研究
158、外来务工者子女自信心的问题及教育策略
159、秦皇岛市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160、夏邑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61、中美教育游戏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162、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163、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仿真平台设计与开发
164、中韩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
165、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学校道德教育研究
166、我国农村离异家庭儿童道德教育研究
167、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68、经验道德认识论及其道德教育启示
169、学校礼仪教育的失落及其可能出路
小学教师论文题目有哪些,回答如下:
1、理性思考,诗意创作--从创作《月光启蒙》看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2、课前调查--你开始了吗?
3、蓄情.体情:抒情--浅谈阅读教学的情感流程
4、别“伤”着孩子--当今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隐性伤害”的一点思考
5、用“延时评价”点击学生心灵的鼠标
6、让课外阅读成为低年级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餐后甜点”7、今夜没有暴风雨
8、让课堂变“水平如镜”为“波澜起伏9、创设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亲”数学
10、自觉进行“知识教学的革命”11、以生活为本过有道德的课堂生活
12、我会和一年级小朋友说话了--浅谈教师口语的艺术表达
13、 创设“听”的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14、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 '规划课题《小学“学习地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提纲
15、晨会,您有效利用了吗?--晨会活动开展现状剖析及整改策略
16、在学生眼前悬一把“青草”--让“草香”飘逸在课堂始终
17、让阅读课“写”起来 18、“协商”--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
19、亲近“白纸黑字”:谨防阅读教学平面化 20、爱的吐蕊
21、从错别字现象反思小学识字教学
22、校本课程"识字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的生成和实施
23、融入生活,超越文本,碰撞情感--我对《品德与生活》学科的初浅认识
摘 要:综述高职院校弹性学分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弹性学分制下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选课制和导师制、学籍管理和考试管理等方面,并提出了今后尚需研究的新问题。 关键词:高职;弹性学制;学分制 作者简介:胡慧芳(1972-),女,山西长治人,山西省长治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硕士。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2-0015-04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标准计量单位,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总学分,把学生取得的总学分作为获得毕业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的依据的教学管理制度。最早见于美国的高等教育,它是哈佛大学校长艾里奥特()首先确立和实施的,是配合选课制而产生的,其目的是便于对选课制学校学生学习的课程及学习进度进行管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审查入学、转学、毕业等情况。 教育部于2004年8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许多中、高等职业学校相继开始研究和试行。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学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学年制和学分制结合叫学年学分制),而弹性学分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结合叫弹性学分制)还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相比,弹性学分制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可构建职业教育和其它各类教育沟通的平台;是职业教育面向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更适合高职的发展。本文将对近几年在高职院校实行弹性学分制研究和试行的相关情况进行系统综述,以促进其完善和推广。 一、适合高职院校的学分及学分制 (一)学分及学分的确定 学分是学生学习量的度量。学分的确定以课程时数为依据。某理论课程在一学期内每周完成一个学时一般记为一个学分,考试合格可以获得一个学分。实践课程的学分,实训一周获得1个学分。有关公益劳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的学分折算办法在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都有规定,可作参考。 (二)三元学分制 这是适合在高职院校推行的学分制。它是将原来单一的学分形式分解为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和综合素质学分三类。三类学分间有一定的比例,每类学分有一定的课时要求和评价考核方式,学生在每类学分选修中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在达规定的学分总数后即可毕业。肖炎根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提出:理论知识学分和专业技能学分,综合素质学分三者分别为70、60、20学分。 (三)绩点制和标准分的引入 绩点制和标准分的引入是对三元学分制的充实和完善。学生只要及格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体现不出学生学习分数和质量的高低,为此可考虑引入绩点制。用学分来评价学生的量,用绩点来评价学生的质。学生成绩和绩点的换算见下表: 平均学分绩点=∑(课程学分数×绩点)/(课程学分数) 它可作为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和就业的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考虑不同课程之间的难易程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可采用标准分。 标准分=(原始分数-总体平均分)/总体标准差。 二、适合高职的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 (一)弹性学分制 弹性学制是以专业 教学计划 规定的基本学习年限为参考,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提前或推后修满学分毕业。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习期限多为三年,而弹性学制下可定为2-5年。既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多选课程,提前修满教学规定的学分,二年毕业;也允许部分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工学交替,但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5年。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应修的最低和最高学分12-27学分。 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就是弹性学分制。推行弹性学分制,既能满足学生因个体差异而需自主学习的要求,又能保证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学校教学质量,与学年学分制相比,虽然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但是适合在我国高职院校推行的教学管理制度。 (二)主辅修制 在学分制下,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专业。修完规定的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三、高职实行弹性学分制的几个关键环节的研究 高职实施弹性学分制的几个关键的环节有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选课制和导师制、学籍管理和考试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弹性学分制下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的核心。精心设计的专业教学计划是保证弹性学分制实行的先决条件,其核心是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与学分制相匹配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学分制得以实行的必要条件。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依据的前提下,依专业大类重新制定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重新整合和构建课程体系。其基本特征是: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 2.课程体系的平台化设计。就是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不同课程按照其功能和适用性设计为若干可以相互支持并能够灵活组装的课程组合(平台),以达到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的目的。它有利于增强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基本不需要重复学习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不同专业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有利于设置不同专业方向及不同专业深度的专业限选课程,使学生能够在同一专业内自主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或不同层次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如束剑华在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时,将课程体系设计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公共选修课5个平台。其中文化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全院所有学生相同,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前者一般为必修或限选,后者为任选,但都必须达到规定学分的要求。专业大类基础课是学习某一大类专业的各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组课程,一般为必修课,学生学完这组课程后,可在基本不需要重复学习的情况下实现在专业大类不同专业之间的转换;专业基础课是某一专业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生学习了这组课程后,可自组选择该专业内设置的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是满足同一专业内不同职业岗位群而开设的若干组课程,学生选择了一组课程实际上是选择了一个专业方向。学校可根据当地主导产业的特点,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专业招生人数的多少,及时调整(增加或减少)专业方向。 3.课程比例的合理化设置。在弹性教学计划里,根据课程的重要性将其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任选和限选)。既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提供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全方面的素养,也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份有足够选择余地,既包含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又有科学、技术和专项技能培训的知识能力教育课程的选修课目录,并有条件实施它,是保证弹性学分制教育的前提。所以,除了开设必修课外,应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一般必修与选修的比例为7:3。根据课程的性质分理论课、实践课和综合素质课。一定比例的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肖炎根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提到将学分分解为综合素质学分、理论知识学分、专业技能学分,其各自分值为20:70:60,可作为参考。 4.课程名称和编码的规范:规范课程名称和编码,便于教学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可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疏通专业、系部、全院课程体系的联系渠道,建立正常的增加课程、更改课程名称、修订课程的申报和审批制度、规范课程信息公布的程序,逐步完善教学管理。 (二)弹性学分制下的选课制 选课制是实行弹性学分制的核心内容,可实现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实现大众化的高职教育。目前,已建立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选课信息的发布:即学校负责给学生提供相关的选课信息渠道和课程菜单,实现学生自主选课。如:导师指导、发放选课指导手册、举办与选课相关的讲座、网上发布。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相关信息,包括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教学与培训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的背景资料等,依此制定个人的学业计划,保证学生选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选课原则:学生应以指导性教学计划,个人学业计划为依据,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每学期所选的课程和学分。 3.选课程序:学生在前一学期的期末(17-19周)按指导性教学计划到指定地点选课,由教务部门公布选课的最终结果,并将选课学生的名单送交任课教师,学生确定所选课后一般不得更改。 4.选课的方式:包括手工和网选。传统的手工选课效率低,工作量大,操作复杂。网上选课具有许多的优点,是急需普及的选课方式。它可以提高选课的效率,可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程监控,能保证学生选课的准确性,便于规范成绩管理,减轻教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个别学校已经研发出基于web环境下的网上选课系统。如:曾瑞的基于web环境下的网上选课系统的设计。(见图1) (三)弹性学分制下的导师制 在弹性学分制下实行导师制,可实现对学生学业的有效指导。实行弹性学分制后,原来统一的教学班被打乱,一个学生一张课程表,不可能再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管理,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专业、选课都需要有人给予科学的指导。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最有效的是实行导师负责制。关于导师制研究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导师的选用标准:要选观念新、业务强、素质高的教师或聘任相关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导师。 导师的选用原则:学生和导师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依学生的自愿,兼顾导师承受负荷的能力。 导师的职责: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其他情况,帮助其确定其专业发展方向,向学习者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包括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与培训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的背景资料等,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条件和社会需要,选择课程和培训项目,并对学生课程的修读和学习进展进行系统的指导和监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四)弹性学分制下的学籍管理 在弹性学分制下,对传统学籍管理的改革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退学:由于纯粹的学习原因,只要学生主观愿意学习,实际操作时学生不予退学。 休学:由于家庭经济、健康状况等原因,可以申请休学。 转学:一是学生在本校内转专业,由本人直接向学校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即可实施;二是在本地区内学校间转学,只须经转出和转入学校批准,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即可。三是跨地区转学,经转出学校和转入学校批准,并报转出和转入学校的上级行政部门备案即可。 (五)弹性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 一般来讲,学生每学期修读的所有课程都必须按时参加考核,考核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分。考试课以百分制计,成绩达60分及以上为合格,取得相应的学分,否则不计学分。考查课以五级分制计,成绩及格及以上取得相应的学分,否则不计学分。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考试管理。 免修: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课程,本人在开课学期开始时提出免修考核申请,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准予免修。对于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可以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并允许免修相应课程。在课程开始两周内提出申请,完成课程实验和作业的前提下,可参加统考,成绩合格,即获学分。对于高中阶段其它类型学校或培训机构转入的学习者,对于具有其它层次学历或职业实践经历的学习者,在出示有效证明或通过测试后,应承认其经历并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允许免修相应的课程。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以及实践课不得申请免修。 重修:考试不及格的必修课,须重修重考;不及格的选修课应重修或改选;同一门课可以多次重修,记载最高一次重修成绩。无故缺课累计超过课程教学时数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该课程的考核,成绩以0分计,须交费重修。实训、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得不到学分者须重修。有跟班重修,组班重修。教务部门负责组建重修班次,授课学时大约为原学时的三分之二,授课的时间安排在双休日或假期。重修学生须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考试。 补考:取消补考和留级制。 此外,积极推进试题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四、尚待研究的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分制下选课制 弹性学分制下选课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跨校选课的效果不太好。跨校选课可增进不同学校的学生相互交流,开阔视野。学校应主动推出各自的特色课和精品课,制定适合外校学生选课的方案。其次,进一步完善选课的程序。由于学生在入学时的文化基础不同,可考虑在学生入学初期的文化课学习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文化基础选择适合自己层次的课程。其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据个人的职业目标、兴趣爱好、市场和社会需要,制定个人的学业计划,选择专业大类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 (二)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分制下导师制 关于对导师的管理和考核还未见报道,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加强导师的管理并给予一定的待遇,如何对导师的考核做到奖惩分明,提高导师的责任心和工作效果等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进一步探索弹性学分制下开展学生思想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实行弹性学分制,原有的学年学分制下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探索弹性学分制下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四)加紧研发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 实行弹性学分制,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迫切需要开发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方便快捷的教学管理软件。包括学籍管理、选课管理、教师教学测评、考试管理、教材管理等各个方面。 (五)深入探讨弹性学分制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实行弹性学制,学分互认机制,加大了教师教育质量评价和监控的难度。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评价和监控思想,教学质量评价要看职业教育是否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毕业就业率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学质量监控要遵循教学规律,突出职业院校特色,学校自身监控与社会监控相结合,制度化、规范化监控与灵活监控相结合。 (六)加紧构建弹性学分制下学分互认机制 教育部于2004年8月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提出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四点建议。关于这方面的探讨,仅见陈曦萌的《构建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分析与建议》一文,关于学分互认和折算中遇到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如:有关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竞赛的奖励学分、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学生工学交替所获得的生产经验如何折算为学生的学分,是否增设课外或创新学分,如凡在省级以上技能比赛中获奖的,或在省级以上正式出版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或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得到省级以上部门鉴定认可的,根据成果的价值,经所在系和教务处的认定,奖励其适当的学分。 参考文献 [1]李春红.我国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3,28:38-40. [2]肖炎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3]龚景毅.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初探[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06,9:6-7. [4]束剑华,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和途径探讨[J].职教论坛,2006,2:8-10. [5]陈曦萌.构建职业学校学分互认机制的政策分析和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19-21. [6]教育部颁发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9:5-13. [7]吴荣叶.浅谈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J].卫生职业教育,2006,7:20-22. [8]倪成伟.对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3,3:98. [9]潭泽晶.对高职推行学分制的建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19-20. [10]曾瑞.基于web环境下的校园网上选课系统的设计[J].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11]赵宝芳,孙文鸣.实施学分制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1.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规模和在校生数量都在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对职业类人才需求的反映,同时也是健全我国教育体系的要求。其中,各种为经济服务的实用技能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不可否认,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学生不是只具有物理性能的工具和机器,而是一个丰富的活生生的“人”。一些高职院校将人文素质课程简单地定位为“够用”,一些高职学生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为目的,一定程度上淡漠了科学文化、人文道德、审美情感等内涵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我们的时代已进入“审美时代”,一些高职院校忽视或者轻视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这本身对学生、对社会都是不利的。 美育通常称为审美教育,学校的美育是形成年轻一代正确的审美观并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此外,德国哲学家席勒有感于专业化可能给人类的人格带来分离的危机而提到:我们可以用审美教育促进人类感性与精神性力量的整体和谐与发展。高职美育承担着开启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的重任,以及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一、高职美育建设有助于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当然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量身定制,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但这种人才首先必须是人格健全、健康发展的“人”。作为审美教育的美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蔡元培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通过各种审美媒介升华人们的思想感情,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进而健全人类的人格。美育通过艺术等美感活动与审美方式来提高人们的素质和修养,塑造人的心理气质,从而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通过系列化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和发展的感知能力,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美”的自身调节。系列化的美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以此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健康成长。 二、高职美育建设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 高职院校通过系列化的美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以此调动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教育必须超越学科与专业的分割,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应仅仅指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而要使人在身体、知识、智力、道德、批判性思维、创造性、精神、价值操守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各项素质指标的量化进步,也要关注个体人格养成的动态发展过程。教育的目的不应只是使学生获得文凭,更要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高职美育对智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上。美育通过培养人的想象力达到培养人的创造力。一些科学家认为,真与美比较,美更重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美更富于创造性,或者说审美最富有想象性。19世纪荷兰著名的化学家范特霍夫曾经就想象与科学研究的关系,调研过许多科学家,发现最杰出的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高职美育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德育的开展 要让人从内心接受道德信仰,美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操,而不是理性的说教。美育是发自于内心的,并没有强制灌输的感觉。美育和德育结合最终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完美统一。德育中的艺术美能够集中反映生活现实,通过学习艺术美,学生能够解开表层迷雾的困惑,把握更为真实的生活实质,提高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现实的高职教学中,一些教师将德育变成枯燥的说教,而失去了德育原有的伦理价值和精神内涵。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社会人格,主要依据现实原则和社会尺度。美育的目的在于在社会普遍性的基础上培养独特的个性,它主要依据理想原则和社会尺度。将美育的情感性、艺术性融入德育的现实性、科学性之中,这样的高职德育便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高职美育建设有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延伸 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人的感情,使人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系列化美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的趣味和作用,在学生体验美育实践活动的乐趣的同时,不仅会养成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易形成学生主动探究美的能力和自我创造美的能力,让自己的成长得到更宽、更广的发展空间。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而且能美化自身,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同时,也能用正确的审美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改善个人生活质量,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能力。 总之,将美育融入高职教育全过程是时代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只有加强高职美育建设,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莉.浅谈新时期高校美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2]熊南颖.审美快乐在高职美育中的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3]计芸,张红宇.论高校美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J].考试周刊,2007(51). [4]孙明明,陈晓英.浅析美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 作者单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轩蕾)
摘 要: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要在三年制高职教育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就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职学生 可持续发展 能力培养 1.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主要是指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具有岗位适应能力,顺利就业,而且还要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成就自己的事业。通俗的说,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是职业位移(迁移)能力,或者就是岗位“迁移”能力。也可理解为对未来变化的适应能力、再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人一生中一般不可能在一个岗位、一个行业干一辈子,因此就业岗位“迁移”能力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一生的生计,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发展空间。作为高职教育来讲,必须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可持续发展”的众多价值目标中,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可持续发展体系中最大的价值目标,这是可持续发展赖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资质与动因。现今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可以说高职专科和普通本科已经“平分天下”,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数量,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现在与将来高职毕业生越来越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迫切需要对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问题进行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 2.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 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教育既要满足高职学生目前就业的近期需要,又要满足学生今后生存、发展及竞争的长远需要。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却忽视或弱化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单一的“就业型”教育。 在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上明显的忽视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特征,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特征。众所周知,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他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种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着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要依据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要求,培养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着共同性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削弱了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无序”的“市场竞争”,加之就业市场的导向作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不稳定性状况,目前各个职业院校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表现为把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学生素质的标准定位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如何,毕业生的就业率的高低”上面,缺乏为学生的长远利益、长远发展和人生中的再就业考虑的思想,片面理解和过分强调“职业岗位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理论素质”的养成。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偏低,理论素质偏差”,毕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严重后果。由于这一结果的隐形特征和滞后特性,导致目前得不到广泛关注。 3.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 要在三年制高职教育中,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几年我院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深入的思考与积极的实践探索。 转变职教观念,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以某一种(类)职业岗位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以“胜任某种(类)岗位”、“具备胜任某种(类)岗位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标准。这种培养目标定位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的。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职业岗位和职业技能的变换更新速度加快,其结果必然会使一次性学习和终身就业成为过去时,社会也不再单纯需要“就业型”教育,而呼唤“创业型”教育。创业型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不应再仅仅局限于向某一岗位群输送人才,而应立足于现在,着眼于将来,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进一步的拓展与扩宽专业口径,在素质教育模块和选修课设置上,充分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创业品质、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方面有针对性的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和相关的系列讲座,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践活动。 此外,观念转变不仅仅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用人单位的观念要转变,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的观念要转变,从导向上和方针政策上要旗帜鲜明地引导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工作,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受教育者进行就业准备,形成较强的岗位能力,还要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形成较全面的素质和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与竞争的需要。 关注学生非专业性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过去一提到学生的素质问题,便会想到专业技术素质。但在从业过程中,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除专业素质之外,非专业方面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共性指标是综合素质,现在职场流行一句俗语“拼就拼的是综合素质”,此言一语道明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综合素质当然包含专业素质,专业素质固然重要,是初次入职的入场券,但非专业性的其他素质在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却影响久远。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校学习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其日后发展却不如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其根本原因就是综合素质的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因为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会做人、不会办事、不会共事,而有些学习成绩平常的学生,他们会做人、会办事、会共事、会生存,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强”,有经济头脑,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可见,非技术性职业素质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职位升迁和经济收入。但由于高职学生非专业性职业素质培养比较难,所以,教育者(包括管理者)往往忽视,不下功夫去做、去抓、去管,这是目前高职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既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培养,又要关注学生非专业性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这是我院开展素质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我院坚持职业技能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的职业操守,提高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教学和教育合力育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进行情感、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供能动力量和基础条件。目前,已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已成为我院学生就业的亮点。 重视基础课程教学,在内容与学时上有足够的保障 基础课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基础课教学在本科院校基本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在高职院校却往往被功利性的“够用、实用”原则所轻视。为何要重视基础课程教学,要求“厚基础”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学生毕业之后要具备跨岗位工作的能力,要有一定的发展潜质。因此学生唯有拓展加厚基础知识,才能自我学习更新与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以适应就业岗位变迁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我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几经改革调整与修订,但始终重视加强基础课程教学,不只是在学时与内容上有足够的保证,更重要的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在内容上也进行了重新整合,以节省学习时间,减轻学习负担,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打下了应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少云,王建升.论当代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陶佳,潘颖宜,沈慧.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2). [3]陈卫群.试论高职学院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0,(14). [4]胡云斗.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2). [5]杨汉东.论职业教育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2005,(6).□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毕业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文献来源分类: 期刊文章-[J],普通图书、专着-[M],论文集、会议录-[C],学位论文-[D],规范、标准-[S],报告-[R],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
毕业论文常见的参考文献介绍
1 期刊论文-[J]
[1] 汤晓光。 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系统建设管理[J]. 铁道标准设计,2010( 1) : 3-6.
[2] 王天亮,刘建坤,彭丽云,等。 冻融循环作用下水泥改良土的力学性质研究[J]. 中国铁道科学,2010,31( 6) : 7-13.
[3] 周丹,田红旗。 强侧风下客车在不同路况运行的气动性能比较[J]. 中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39 ( 3) :554-559.
2 普通图书、专着-[M]
[1] 郑健。 中国高速铁路桥梁[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龚晓南。 地基处理手册[M]. 2 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布列耶夫,克拉夫错夫。 轨道电路的分析与综合[M]. 孙铭甫,译。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 55-56.
3 论文集、会议论文-[C]
[1] 王梦恕,骆建军。 客运专线长大隧道设计施工的讨论[C]∥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武汉: 长江出版社,2005: 186-195.
[2] 张忠智。 科技书刊的总编( 主编) 的角色要求[C]/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部学会建会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委员会,1997:33-34.
4 学位论文-[D]
[1] 李小珍。 高速铁路列车-桥梁系统耦合振动理论及应用研究[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2000.
5 标准、规范-[S]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建设[2007]47 号 新建时速300 ~ 350 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 TB10003-2005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6 科研报告-[R]
[1]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技术研究总报告[R]. 武汉: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8.
7 专利-[P]
[1] 闫友联,沈良成,金仓,等。 一种大跨度悬索桥施工中的先导索水面牵引的放索装置: 中国,[P]. 2010-05-05.
8 电子文献( 包括专着或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电子文献) [M /OL][J /OL]等
[1] 江向东。 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 情报学报,1999,18( 2) : 4[2000-01-18].
9 报纸中析出的文献-[N]
[1] 丁文祥。 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 [N]. 中国青年报,2000-11-20( 15) .
10 未说明文献类型或资料类-[Z]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铁路 GSM - R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网络技术规划[Z]. 北京: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铁 道部,2005.
关于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大专院校学生毕业之前写作的体现学习成果的论说文。从整个写作过程来说,要抓好三件事:一是选题要得当,二是材料收集要充分,三是论证要严密。一个环节失误,都会严重影响论文质量。在此仅就写法上的问题谈几点应注意事项:
一、题目最好小一点,角度新一点 。
由于完成论文的时间大体上只有三五个月,论文字数也有一定限制,因此选的题目不能过大。否则,为时间、精力、资料等条件所限,将难以写好。题目小一点,写得实在一点,把问题讲得透彻一点,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同学来说,是一个较好的锻炼。确定题目之后,还要考虑从哪个角度写比较好。譬如论一部作品,究竟是论它的思想性、艺术技巧还是人物形象等,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所掌握的资料来确定,最好是从前人所没有论述过的地方或前人虽有论述但自己有新见解的地方着手。当然,也不是题目越小越好,越冷僻越好。钻牛角尖也容易走上歧途。
二、依理定形,顺理成章。
论文和文学作品不同,它要求用简明的语言讲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因此,论文的结构只能以理为中心,结构形式必须服从事理发展逻辑。所以,在写作之前要细致地分析所有的材料,理清思路。在写作时,要紧紧抓住自己所要阐述的问题组织和使用材料,用严密的论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三、中心突出,层次清楚。
要使文章中心突出,首先要确定论证重点,然后在材料的安排上下功夫,即先找出材料安排的顺序,看看什么材料该先用,什么该后用,放在什么地方最为合适。如材料安排是平行关系,即列举式的,材料之间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谁先谁后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不论是递增式还是递减式,就象阶梯一样,有一定先后次序,它们之间就不能随意颠倒顺序,否则,就会造成气不通、理不顺。此外,还有接续关系和对立关系等。总之,在使用材料时,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文章就可以做到中心突出、层次清楚。层次清楚还要求:段落之间的衔接要紧凑,文势的曲折变化要自然。段落之间的过渡不论采用什么形式,如用联接词,用插叙或说明等,都要有连贯性,不要给人突如其来的感觉。为了使文章曲折变化、引人入胜,有时要退一步讲,有时要抓住关键性的字眼反复挖掘深意,有时需要间接证明,有时需要用顿笔造成奇峰突起等。但无论怎样曲折变化,都不能离开文章的中心,横生枝节,而要显得自然、合理。
动笔写作之前,最好先列一个提纲,确定文章的架子,看看要讲哪几层道理,用什么材料,怎么论证,如何开头、结尾等。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自己材料是否够用,另外,写作时也不致因时间较长而使思路中断。当然,写作过程中,随着认识的加深或新材料的发现,部分修改甚至提纲的事也是有的,但有提纲总比没有要好。初稿写毕,要在听取指导老师和同学的意见之后反复修改,最后再定稿。
毕业设计说明书与毕业论文撰写的规范化要求
一篇完整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或毕业论文要有题目、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前言)、正文、结论、谢辞、参考文献、附录等几部分构成,毕业论文规范。理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要求不少于2500字,文科专业不少于3000字,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一、毕业设计说明书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毕业设计课题名称,要求简洁、确切、鲜明。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应扼要叙述本设计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简练。中文摘要求约1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
3.目录
主要内容的目录。
4.前言
应说明本设计的目的、意义、范围及应达到的技术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及尚可开拓空间;本设计的指导思想;阐述本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5.正文
(1)设计方案论证:应说明设计原理并进行方案选择。应说明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方案(包括各种方案的分析、比较);应阐述所采用方案的特点(如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措施、提高了什么性能等)。
(2)设计及计算部分:设计及计算部分是设计说明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详细写明设计结果及计算结果。
(3)样机或试件的各种实验及测试情况:包括实验方法、线路及数据处理等,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规范》。
(4)方案的.校验:说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否满足各项性能指标的要求,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校验的方法可以是理论分析(即反推算),包括系统分析,也可以是实验测试及计算机的上机运算等。
6.结论
概括说明本设计的情况和价值,分析其优点、特色,有何创新,性能达到何水平,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改进方向。
7.谢辞
简述自己通过本设计的体会,并对指导老师和协助完成设计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9.附录
将各种篇幅较大的图纸、数据表格、计算机程序等作为附录附于说明书之后。
二、毕业论文撰写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题目
题目应该简短、明确,要有概括性,让人看后能大致了解文章的确切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题目的字数要适当。
2.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即内容提要,应当以浓缩的形式概括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方法和观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应反映整个论文的精华。中文摘要约1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3-5个。摘要应写得扼要、准确,一般在毕业论文全文完成后再写摘要。在写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达,每项内容均不宜展开论证。
(2)要客观陈述,不宜加主观评价。
(3)成果和结论性意见是摘要的重点内容,在文字上应着重陈述,以加深读者的印象。
(4)要独立成文,选词用语要避免与全文尤其是前言和结论雷同。
(5)既要写得简短扼要,又要行文活泼,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写得有文采,以唤起读者对全文的阅读的兴趣。
3.目录(必要时)
论文编写完成后,为了醒目和便于读者阅读,可为论文编写一个目录。目录可分章节,每一章节之后应编写明页码。
4.前言
前言是全篇论文的开场白,它包括:
(1)选题的缘由。
(2)对本课题已有研究情况的评述。
(3)说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手段、方法。
(4)概括成果及意义。
作为摘要和前言,虽然所定的内容大体相同,但仍有很大的区别。区别主要在于:摘要一般要写得高度概括、简略,前言则可以稍微具体些;摘要的某些内容,如结论意见,可以作为笼统的表达,而前言中所有的内容则必须明确表达;摘要不写选题的缘由,前言则明确反映;在文字量上前言一般多于摘要。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是撰写历史教育论文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欢迎阅读我整理的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1]邢开亮.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48-49.
[2]符开展.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3:43-44.
[3]邵红美.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
[1]杨兴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探索[J].现代阅读,2013,(22).
[2]熊扬伟.新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的研究[J].现代阅读,2013,(22).
1李惠军,刍议文化史教学中的几个认识问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3唐巍,走出困境——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塑造[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1]刘新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神州,2014,14:159.
[2]胡天玉.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中国人,2014,24:176.
[3]张明虎.关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高考综合版),2015,10:8.
[1]李会冉.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15.(04)
[2]孙玉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J.学周刊2016.(03)
[3]章学莲.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对策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3.(05)
[1]马丽忠.《最好的教育是给学生最合适的教育》苏州教育国际交流学会海外教育观察,2010.
[2]李起明.《初中历史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3]叶谰.《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9).
[4]胡钧.《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徐金金.新课程背景下互动性模式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学园,2016,09:133-134.
历史教育论文参考文献篇三:
[1]陈美婷.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4,(9):53-53.
[2]邬国春.浅谈初中历史微课制作及应用[J].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6,(6):70-72.
[3]苑玲燕.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J].散文百家(下),2015,(7):274-274.
[1]王超.体验式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
[2]王钰.浅谈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题探究式学习[J].求知导刊,2014,(11).
[3]艾冰.浅谈初中历史导学案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1]姚成业.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中教师作用的发挥[J].教育评论,2007,(04).
[2]姚迎春.树立良好价值观强化历史教学[J].好家长,2015,(51).
[3]蔡碧华.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初探[J].读书文摘,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