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生态工业园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生态工业园毕业论文

第1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第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理论概述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 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规划以及其他规划间的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支撑体系第2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绪论 城市论 城市人口、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第3章 城市生态环境学理论 城市生态环境学概述 城市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系统 城市景观系统 城市生态位理论 复合生态系统控制论原理第4章 城市环境容载力理论 城市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 城市环境容载力概念与特点 城市环境容载力结构与功能 城市环境容载力类型及内容第5章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概论 循环经济类型与制度条件 循环经济的行动原理 我国循环经济建设进展第6章 生态工业理论 生态工业思想与由来 生态工业的概念及其层次 生态工业建设的内涵 生态工业的特征与内容 工业生态学 生态工业发展现状参考文献第2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第7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概述 生态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环境规划的内容与程序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层次与要点 城市生态环境方法与技术支撑第8章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方法概述 城市环境评价 城市生态评价第9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方法 概述 经济学测量模型 生态学测量模型——生态足迹 社会政治学测量模型 环境学测量模型——城市环境容载力测度第10章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构建技术 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内容与规划思路 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本质 循环经济的技术战略 工业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与设计 生态工业园规划与设计第11章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预测与决策技术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预测技术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决策技术第12章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容 地理信息系统的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GIS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3篇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应用实践第13章 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 重点城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简介 克拉玛依市环境质量全面达标规划案例研究第14章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及其规划简介 克拉玛依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案例研究第15章 生态市建设规划 国家生态市及其规划简介 厦门生态市概念性规划案例研究第16章 循环经济规划 循环经济区及其规划简介 克拉玛依循环经济与生态产业建设规划案例研究第17章 生态工业园规划 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与规划简介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规划案例研究

随着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的到来,东部一些发达地区相继出现能源、原材料短缺,这为西部地区资源依托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持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研究的课题。作为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循环经济克服了传统经济理论割裂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弊端,要求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开环式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协调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和我国的发展历程,都曾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酒泉戈壁荒漠面积占7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世界平均水平的1/6,森林覆盖率只有,远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脆弱,自净能力不强。但长期以来,由于矿产资源开采,过度垦荒,移民开发,超载放牧,超采地下水等因素,导致了土地沙化、河流枯竭和湿地减少,自然生态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废水、垃圾排放,造成了河流、水库及空气污染,这些己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但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资源利用率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道路,沿用“三高”(高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维持经济增长,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手段,将会使有限的资源加速耗竭,环境状况进一步恶化,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两方面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制约。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重建生态环境的任务己刻不容缓。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发展循环经济来保证水土资源和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二、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战略我市矿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的土地光热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比较优势较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矿产资源采选和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产品链条短,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初级产品阶段,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基本停留在采选层面,农产品加工转换增值率仅为25%,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加工工业仅占重工业的,比全国低个百分点,属于典型的原料型生产,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产出效率低、浪费较为严重等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单位产值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倍,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受技术装备水平较低和产业边缘化等因素制约,我市能源、原材料的高消耗问题更为突出。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利于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目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和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关键时期,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建立环境经济体系的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按照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生态工业链和生态工业园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从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同时,发展循环经济,也是拉长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实现由初级原材料输出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和对污染排放的经济代价,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其模式,为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支付提供了可能。特别是随着绿色GDP理论的建立与推广,依靠循环经济提高效益水平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活动的主流模式。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驱国家,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物处理法》,目前废物利用年产值400亿欧元,吸纳就业人数达24万人。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以循环为目标的能源政策,环保产业在2000年达到1000亿美元。资源匮乏的日本,为应对国际市场日趋紧缺的能源、原材料供应和涨价风潮,2000年的“环保国会”提出把发展环保产业以及循环经济体系作为改善日本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在2000年世界6000亿美元环保产业市场中,占了近2/3的份额。欧盟诸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先后按照资源闭路循环、避免废物产生的原则制定了各国的废物管理法规。从我国的实践看,自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根据生态学原理的组织生产方式,已建立起贵港等10个生态工业园区,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有效控制并减少了污染排放。从我市来看,近几年在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阿克塞县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研制开发的从石棉采选废弃尾矿中水选改性纤维,到提取超细二氧化硅、氢氧化镁、氢氧化铁、碱式碳酸镁晶须、硫酸铵等化工产品,再到剩余矿物加工为轻质建材,使上游生产环节的副产品和废弃物,成为下游产品的原材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闭环式生态产业链,石棉尾矿利用率接近100%,其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玉门风电、桔杆燃气等绿色能源项目已建成发挥良好经济效益。玉门油田采油废水回收利用、玉门热电厂的供暖余热发电和粉煤灰新型建材、河西化工厂硫酸生产线余热发电、正在建设的敦煌市塑料再生颗粒项目等清洁生产,通过能源及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看,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绿色壁垒”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才能使产品生产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突破“绿色壁垒”,扩大对外贸易;才能缓解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科学的产业政策为先导循环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构建全新的发展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和消费观,必须以政府推动为主导,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对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环境承载能力弱、经济欠发达的酒泉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任务,显得更为艰巨而紧迫。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应着重抓好五个方面:1、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应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聘请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全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以酒泉高新技术工业园、玉门东镇建化工业园、玉门电冶工业园、阿克塞石棉工业园和柳园矿产品加工贸易园为重点的产业生态化布局论证工作,重新审视各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环保准入、入驻企业是否具有产业关联度,是否能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能否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和能源,并制定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发展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促进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的形成。积极做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争取工作,创新规划设计理念,在制定“十一五”计划和远景发展规划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优先发展具有清洁生产技术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变末端治理为源头预防的项目,规划建设若干生态产业链、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圈。在农村,应以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推广发展一批种植、养殖、能源(沼能、秸秆气化等)三位一体的农业生态产业园区。2、探索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应用足用活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尽快建立健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地方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应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按照生态学原理制定完善工业园区入驻项目环保准入制度、清洁生产制度、废弃物循环利用制度等,把主导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簇群的培育纳入到生态产业链之中,鼓励和扶持能够衔接上下游产业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要坚决拒之门外,防止出现园区入驻企业的“大杂烩”。结合投资体制改革,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从财政、税收、金融、投资、环保、技术等方面,对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给予大力支持。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排污收费,特别是要运用经济激励和惩罚等经济杠杆,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3、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应把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放在首位,坚决杜绝高污染项目的引进,大力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重点扶持风能发电、秸秆气化和沼气等新型能源开发,矿产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旅游产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技术引进、联合攻关、嫁接改造等措施,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延长矿产、建材、化工、棉花、畜产等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企业间废弃物的资源化连接,建设一批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4、择优发展一批生态产业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广泛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产业链试点工作。通过择优扶强,重点培植,发展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企业,示范带动集约型、生态化工业体系新框架的建立。如以阿克塞非金属矿产研究所和新运公司石棉研究所为核心,加快石棉尾矿综合利用研究成果的产业化步伐,将石棉工业园改造成为集石棉、化工、轻质建材、保温材料等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园,使多年废弃的1亿多立方米石棉尾矿尽早发挥效益。南郊工业园污水处理厂项目应考虑建设清洁中水供水系统,与园区内及周边水质要求不高的企业进行链接,实现中水的最佳配置利用。应扶持酒泉城区及各县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引进先进成熟技术,对污泥和中水进行资源利用,使中水能够用于城市绿化和农业灌溉,污泥用来加工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应鼓励玉门电冶工业园区通过水电、风电、硅铁厂、钢铁厂、选矿厂与建材生产企业的链接,实现粉煤灰、矿石尾渣的资源化,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5、加强组织领导和舆论宣传。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应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倡导使用环境友好型产品,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提高全民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深入人心,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问题补充好有难度啊,文章都写好了却没有题目??题目应该按照文章的内容来取是吧。

论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 摘要: 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国情分析与国际竞争的视角,阐明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根据;指出了城市在贯彻两项基本国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如何将其贯穿于城市长远规划和日常城市管理中。 关键词: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 城市规划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立足我国国情的两项基本国策。我国的资源蕴藏量和国土面积分别居世界各国的第四与第三位,从总量上看,"地大物博"是称得上的,但从人均指标看却恰恰相反。以人均国土而积看,我国为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29 %;人均耕地公顷/人,只及世界人均值的40%;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按45种主要矿产资源计算的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具体就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铝土矿而言,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值的11%、、42%、18%和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环境容量也远低于世界平均值;与此同时,我国按国内生产总值、按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单位产出的资源占用量和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却远高于发达国家。显然,日前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为了可持续的发展,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就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的选择。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能耗、物耗高,这"一低一高使我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许多重要矿产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攀高。据有关部门顶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2%,锰、钢、铅、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38%、82%、52%和69%。同时,在矿产进口谈判中我方尚未真正掌握话语权,在进口价格年年攀升(如进口铁矿石价格2005年比上年上涨 19 %,2006年继续同比上涨30%左右)。进口原料上涨导致的工业成本上升,降低了我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一系列重要矿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力方式转变和提高增长质量与效益的切入点和抓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需从国家、城市和区域、企业与社区三个层而同时推进,城市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城市-方面要贯彻国家的两项基本国策,落实上级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同时要结合市情,制定规划,将节约和环保同城市社会发展各相关方面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全市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与全体市民具体实施。 统筹系统规划的重要性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工作的广覆盖、高渗透与大跨度的特点。首先要抓好城市规划这个"龙头",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总体布局,使其与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匹配,充分体现"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同时加强规划管理,将国家有关节地、节能、节水……等要求与重点推广的举措纳入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真正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功能,决不能听任中外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重大、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害与浪费。从覆盖面看,它贯穿生产、建设、运输与流通,直至最终消费各环节;从节约对象看,它涉及到土地、水、能源、各种原材料等等;从工作环节看,包括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落实,技术支撑与技术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种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和相关的制度建设(如能效标识制度、节能降耗产品认证制度,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等等。而上述节约、环保工作又需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任务紧密结合、互联互动,才能落实: ----和城市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对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实现结构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 ----和城市产业与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相结合,淘汰落后工业窑炉,更新改造低效工业锅炉,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实现技术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 ----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相结合,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再利用与资源化; ----和合理控制投资增长、调整投资结构相结合,提高并严格执行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以及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评估审批,从源头上把好节能降耗减排关口; ----和科教兴市战略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抓紧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相关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普及相关科技知识: ----和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相结合,发展、提升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水平,实现产业化,形成"静脉"产业链; -----和倡导扶贫济困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通过社区"爱心超市"等方式,使还有使用价值的被弃生活用品等循环利用,等等。 从一个时期看,上述方方面面不可能平推齐进,而应根据不同的市情,找准各自的切入点,力求重点突破;而根据城市产业结构和相应的资源消耗结构、污染排放物结构,那些投入量大、节约空间大,污染扰民危害重的方面,宜作为重点突破的切入口。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突破口,创造不尽相同的经验、做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就可能以最低的代价,将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各种成功经验在中小城市普遍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城市走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行列。

农业生态园论文3000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端,四季常绿,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美誉。 海南是我国最重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热带农业基地。 农业是海南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一、海南农业概况 海南地处我国最南端,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光温充足,光合潜力大,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是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黄金宝地。全省的土地总面积万公顷,占全国热带和亚热带土地面积的,其中耕地面积万公顷,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全省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0万人,占总人口的。近年来,海南省贯彻实施“一省两地”发展战略,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首要地位和支柱地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农业、绿色农业和科技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256元,同比增长。 超出“十一五”规划年均递增6%的目标,农业增加值仍占全省GDP的。 二、优势产业发展情况独特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决定了海南农业的多元结构和鲜明特色。相对全国而言,海南农业的优势和特色产业分为六大类: 一是冬季瓜菜。海南冬季瓜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光温足,成本低、品质优。全年瓜菜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冬季瓜菜有80%以上销往国内50多个大中城市,也有部分出口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二是热带水果。热带水果是近年来增长速度较快,发展潜力较大的优势产业之一。海南的水果种类繁多,有香蕉、芒果、菠萝、菠萝蜜、荔枝、龙眼、杨桃、绿橙、莲雾等。全省的水果种植面积万亩,总产万吨。其中香蕉面积69万亩,产量万吨;芒果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居全国第一位;菠萝面积万亩,产量万吨;荔枝、龙眼万亩,产量万吨。三是热带经济作物。热带作物是海南农业一大特色,主要品种有橡胶、椰子、槟榔、胡椒、咖啡等。全省年热带作物总面积万亩。其中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万亩,干胶产量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椰子面积万亩,产量亿个,占全国总产量的;槟榔万亩,产量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0%;胡椒万亩,产量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四是畜牧业。海南岛四面环海,形成天然的防疫屏障,发展畜牧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文昌鸡、嘉积鸭、东山羊、临高乳猪誉满岛内外。特别是随着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和防疫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不仅成功控制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和发生,捍卫了海南“无疫区、健康岛”的品牌,而且有力推动全省畜牧业快速发展。全省去年肉类总产量万吨,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肉类产品已销往大陆市场,为建设全国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南繁制种业。海南是全国的南繁制种基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制种专家和科研人员,前来开展种子繁育、加代、鉴定和科研生产活动,年均繁制各种作物种子15万亩,产量万吨,为全国种子改良和更新换代做出积极贡献。 六是农产品加工业。我省特色农产品种类较多,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是加工规模小,加工水平有待提高。全省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3500多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不足360家,加工增加值30亿元,加工转化率仅35%,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因此,热带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市场广阔,潜力巨大。2006年海南农业发展情况 [概况] 2006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也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第一年。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按照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阶段性任务要求,努力克服2005年“达维”台风带来的严重影响,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使农业在大灾后的第一年仍然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 ,增速提高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其中,渔业、畜牧业二者的增加值占整个大农业增加值的,是推动农业经济加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全年粮食、糖蔗较之上年增长较快,粮食播种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和 ;糖蔗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分别增长了 %和。油料平稳发展,产量万吨,增长 %。瓜菜、水果实现大灾之年效益不减,全年瓜菜面积万亩,产量万吨,同比分别增长和;冬季瓜菜出岛量万吨,综合效益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热带水果总面积万亩,同比增加;产量万吨,同比增长。水果出岛量万吨,产值51亿元,增长。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等优质水果增长较快,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和。热带作物平稳发展,全年热带作物总面积达万亩,橡胶干胶产量达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胡椒产量万吨,同比增长;槟榔产量万吨,同比增长。水产品快速发展,产量万吨,同比增长。畜牧业在大灾之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动物防疫取得全面胜利,畜牧业增加值达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省肉类总产量万吨,比上年增长。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2006年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23万千瓦,增长。乡镇企业持续较快发展,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利润同比增长。农民从支农惠农政策及经济增长中得到较多实惠, 省财政全年拨付的专项支农资金亿元,比上年增长,对农业直接补贴亿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56元,比上年增长。

五月一日是我们观光的好日子,于是我和妈妈一同出发到保定市大汲店农业生态园游玩。在路上颠簸了几个小时之后,我来到了那难得一见的生态园。一进门,几个又高又大的热气球,十分引人注目。向下看,一条又宽又长,弯弯曲曲的路一直延伸到尽头。左看看,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地,右望望,一棵棵树整齐的排列在路得一侧,像士兵一般。沿着大道,我一直走到了水上乐园。那么多项目,看得我眼花缭乱。想玩这个,又想玩那个,让我犹豫不决。最后我的手指向了船,顿时妈妈心领神会,这不,没费多大功夫就上了一条船。在船上,我看见一些垃圾宝宝没找到家,于是我把它们带上岸,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我们背着小包,路过那平静如镜的人工湖,,我目睹它的风采。在风妹妹的吹拂下波光粼粼。水里的鱼儿往我的脸上拍了不少水,但我没有伤心,而是开心的笑了。紧接着,一座弯弯曲曲的小桥,他就像我的成长之路,我心中暗自高兴。我攀登过威武壮阔的狼牙山,也游览过怪石嶙峋的泰山,却从未见过生态园的山。那里的山真险哪,险得让你惊讶不已。据介绍,开发此项目共花费25亿元人民币,占地面积10000余平方米,如此大的项目投资我还是第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你看看这篇怎么样,如果不可以的话,还有很多你可以自己看看

生态园林风景毕业论文前言

关于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的思考 摘 要:主要阐述了园林设计行业现状,园林设计师的培育、执业制度和管理组织,行业法规完善五方面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字:风景园林;园林行业体系;综述 一、行业现状 现代意义的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从19世纪5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更广泛的意义和要求,是艺术和科学的综合体,涉及了建筑、植物、生态、艺术、旅游、环保、地质、地貌、社会经济发展等等方面,需要设计者掌握和具有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园林设计是非常严肃的专业工作,一个不专业、不符合规范、不合理的设计方案足以造成重大的生态环境的破坏。 由于目前我国园林设计市场的不规范性导致了设计者、设计单位良莠不齐的现象。首先很多的非专业的、无经验的、职业素质不高的设计者充斥着设计队伍。其次我国实行设计单位资质分级制,不同资质单位的专业人员配置,场地、硬件设备要求,工作的范围都有严格的规定。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种专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资质的高低或有无资质都不能准确地反映设计单位的工作能力。 由于这种不规范性导致设计市场的不平衡的竞争。设计单位之间经常以降低设计费率来拿到设计业务,本来设计费率已经取了国家规定费率的下限,这种不正常的竞争更使得设计单位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再加之业主经常要求设计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使得设计单位、设计师不能够投入精力进行设计项目前期的充分论证,后期的施工现场指导,最终导致项目进度缓慢甚至破坏自然环境。 不平衡的竞争直接的受害者是中型的设计单位特别是无资质的新兴设计单位。因为大型的设计单位都是改革开放之前已经成立的国有单位,拥有很高的资质,在业主动辄追求高资质、境外设计师的情况下,占尽优势。但是这些单位毕竟是少数,数量上完全不能满足现今我国日益扩大的园林设计市场的要求,以及设计理论的创新。 由于园林设计规范、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设计单位在方案与业主单位发生分歧时,常为了单位的生存和设计资金按合同规定比较准时的回笼,难以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有时甚至变成了业主单位的制图员。同时由于设计单位不能有效的对施工材料、园林小品、灯具、苗木等园林产品的使用和项目竣工验收发表意见,常常使得很多不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进入施工中,影响了设计的最终效果。 在园林设计日益对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规范园林设计行业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规范园林设计行业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园林师的培育、执业认证、管理,设计法规完善等四个方面。 二、园林设计师的培育 现在从事园林设计的设计师专业背景复杂,如:建筑、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艺术园林、园林建筑、园艺等等。在园林设计行业形成初期这样的现象比较合理。如:奥姆斯特德(Olmsted, Frederick Law, SR.)是作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安德鲁·杰克逊·唐宁(Downing, Andrew Jackson)是园艺师,哈兰·巴塞洛缪(Bartholomew, Harland)是规划师、市政工程师,西尔维斯特·巴克斯特(Baxter, Sylvester)是记者、活动家等等。但是在园林行业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的是经过严格园林专业培育的职业园林师,我们的培育方式、内容等也亟需进行规范和改革。 学科的规范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在不同学校名称也不统一,有环境艺术、艺术园林、景观建筑、园艺、园林、风景园林、造园学、风景建筑、景园建筑、园林建筑等,甚至“造园林建筑艺术”等等,五花八门令人困惑。课程的设置也不相同,但毕业后都从事园林设计行业,这样不利于我国园林学科和环境建设的发展。其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已经有明确的说明,园林(090401)属于环境生态类(0904),农学(09)学科门类。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5)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1989年颁布的《林学名词》(1989)的行业规范也有了园林这一明确的规定。我们的各个高等院校应该规范的使用本科专业名称。 但是在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教育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上园林专业却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在这份目录上与园林有关的仅有一个专业和一个方向,即: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6)属于林学类(0907)农学学科门类(09),081303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这与园林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起到的作用和需要是完全不对等的。对此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规范园林学科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形成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相互无法替代的学科专业。规划师过于注重系统和规限,建筑师又过于注重个人创造以及争取规限内的自由,园林师将以其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能力消除空间的假定和不确定因素,推动多领域的合作。 虽然我们的现代园林行业起步比较晚,有着“国情”的限制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改变的因素。我们的东方近邻已经做出榜样,走在了前列。日本在造园方面传承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但是自1964年开始,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有了全面的发展。到1985年已经一跃成为此项研究的东方强国,开始输出自己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专业事务所发展到150家,从业技术人员达两千多名(1985年统计)。 学制的完善 园林设计是专业性很强的综合体,需要经过严格的全面地专业学习。但是目前我国园林专业的学制和在校学习时间都不符合园林设计专业的要求。我国园林专业实行4年本科学制,一年级大概10月开学,四年级六月毕业,共计44月,期间约有5个月假期,理论上学生学习时间有39个月,约三年零三个月。但是实际上在我国是从二年级才真正开始专业课程的,四年级上半期结束课程,春节不到学生已经在为找工作而奔波了,实际上课时间只有23个月,不足两年。我们就不必说3年学制的园林大专生了,这么短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并且保证专业学习的实际时间,才能切实的培养出比较合格初级园林师。 教学方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的园林专业教学方式采用课堂的分科理论教育和实习的综合实践教育。由于资金的不足,一般只有2~3次实习,每次约半月时间,基本上是到一些风景区和环境比较好的城市如:上海、杭州、苏州、广州、深圳等去观摩,在教学体系中占比重较小。 对于园林这样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这不到10%实习时间实在是微不足道,并且效果也并不明显。另外到企业去实践也不太现实。首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在企业中学到比较综合的、全面的知识,因为企业的业务不能够保证在这段时间内是综合的;其次很多企业只是让实习的学生进行初级的描图工作,很难了解和掌握设计的全过程。 因此笔者建议采用5年学制,拿出30%~40%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案例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不同地形特点、不同气候区域、不同地域文化的园林项目方案的产生过程、实施效果、产生的社会影响等等。 专业设置的认证 以前基本上只有国家林业部部属的几所高校设立了园林专业,基本上是1~2班,每班30人左右。目前由于园林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毕业生很好找工作,园林专业也像雨后春笋似的,几乎每一个大一些的院校都设置了园林专业。每年的在校生和毕业生多了很多倍,但是教师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很多学校教师严重不足,很多毕业一二年的学生任教。这样的情况对于园林设计行业的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毕业设计的前言,这一部分如果写得好,他将对你的整个毕业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前言要写什么内容呢?通常情况下前言包括研究综述,这一部分要提出自己对论文的一个研究范围和研究的观点。毕业论文前言怎么写? 第一:先明确问题 简单来说,前言其实就是论文的开场白。它主要是向读者说明这一篇论文研究的一个来龙去脉,能够让用户不去阅读整篇论文的前提下,通过前沿就能够大概的了解整篇论文的一个大致内容。所以说在写前言之前你要明确一下几个基本问题,你想通过这个文章说明什么?还有你有哪些新的发现,还有什么学术价值?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将你整篇论文的一个研究方向进行一个简单的概括。 第二:借鉴相关文献 明确了这一篇论文的一个主体之后,你就需要尽可能多的去了解相关的内容,多去阅读一些与自己论文主题相关的一些文献。并且将文献当中一些比较好的观点以及想法摘录下来,然后事后再通过自己的整理,将这些观点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样子你写出来的前言,它的重复率相对来说也是比较低的,并且也能够融入自己的想法。 第三:交代论文思路 前言写作的一个模式,首先要有问题的提出,其次要写清楚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再有就是文献综述,然后要写清楚本篇文章的研究方法,最后就是整篇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四:用语准确科学 还要牢牢记住前言的写作原则,首先言简意赅,要突出重点,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没有的东西不能自己胡编乱造,也不能对一些现有的事实进行改造,违背了原有的客观事实。 如何写出不一样的毕业前言可以参照上面的方法,还有就是建议大家多去阅读一些文献,然后对文献的一些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再用自己的话去描述,这样子你的论文,就能够融入自己的观点以及想法。才能够在其他论文当中脱颖而出。

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 论文 摘要: 本文阐述了生态园林的概念、科学内涵、生态园林主要功能及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态园林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物种多样性 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许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个衡量标准。 一 生态园林的概念与科学内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如互惠共生、生态位、物种多样性、竞争,化学互感作用等)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仿造自然环境,以谋求优良的生存环境,把园林绿化作为主要手段,因势利导地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从整治国土,促进生态平衡的高度全面绿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1〕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①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②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③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二 生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 (一)调节小气候 认为:小气候主要是指从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间内的气候,这一层正是人类生活和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深刻影响着小气候。 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能调节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0℃~℃,比裸露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而在冬季,铺有草坪的足球场表面温度则比裸露的球场表面温度提高4℃左右。 由于绿色植物具有强大的蒸腾作用,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据观测,绿地的相对湿度比非绿化区高10%~20%,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 城市的带状绿地,如道路绿化与滨江滨湖绿地是城市的绿色通风走廊,可以将城市郊区的自然气流引入城市内部,为炎夏城市的通风创造良好条件;而在冬季,则可减低风速,发挥防风作用。 (二)改善环境质量 1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有关资料表明,每ha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产600kgO2,每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产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长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时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CO2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树林就基本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见,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应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树林,才能调节空气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清新。如考虑到城市中工业生产对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响,则绿地的指标应大于以上要求。 2 吸收有毒有害气体 污染空气和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气体种类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浓度下,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对它们具有吸收和净化能力。有研究表明:当SO2通过树林时,浓度有明显降低,每公顷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夹竹桃、罗汉松、银杏、女贞、广玉兰、龙柏等都有较强的吸收能力。 3 吸滞粉尘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由于树木有强大的树冠,叶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树木具有滞尘作用。 4 杀菌作用 由于绿地上空粉尘少,从而减少了粘附其上的细菌;另外,还由于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据法国测定,在百货商店每m3空气中含菌量高达400万个,林荫道为58万个,公园内为1000个,而林区只有55个,林区与百货商店的空气含菌量差7万倍。 5 衰减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15分贝,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6~8分贝,宽的绿篱可减低噪声6分贝。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枝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 (三)美化景观、丰富建筑群体轮廓线 生态园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艺术效果,丰富城市景观的有效猎施,使建筑“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紧密联系。 三 生态学原理在生态园林中的应用 (一)坚持以“生态平衡”为主导,合理布局园林绿地系统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开始了城郊结合、森林园林结合、扩大城市绿地面积、走生态大园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从“生态位”原则,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如在上海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中,槭树、马尾松等生长状况不良,不宜大面积种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贞、广玉兰、棕榈等适应性好、长势优良,可以作为绿化的主要种类。 在绿化建设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分异来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园的槭树、杜鹃园就是这样配置的。槭树树干直立高大、根深叶茂,可吸收群落上层[

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态度

在整个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其中,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对所获资料进行严格的分析和筛选,为论文的完成作充分了准备。通过不断的和导师、同学沟通讨论,在每一阶段都积极认真地修改论文,按时完成了老师安排的各阶段工作任务并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要帮你列个大纲吗?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传递显要信息的重要部分。由于它位居文章结构之首,所以文章题目的优劣也会直接影响阅卷者对文章的第一印象。

一、基本情景本科应写论文89人,实际参与写作81人,8人未写。学位论文答辩2人,其中金融和学前各1人,答辩成绩均到达要求。参与评审的79人,所有相关资料已交绵阳电大。专科应写论文168人,写作合格158人,1人没参加开题培训放弃本期写作资格,9人未写。为了切实加强本期论文写作的指导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15秋电大论文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在自愿的前提下,选派了23位贴合条件的教师担任论文指导工作。9月26日,专科、本科毕业论文分别开题,不参加开题培训的学员失去本期写作机会。10月16日,对23位指导教师进行了专门培训,不参加培训者不予分配指导任务。二、取得的成绩1.指导教师自愿申报,专项培训,较上期有显著成效。2.总体情景较前两学期好得多。95%的指导教师督促得力,方式恰当,学员配合,能够按要求完成任务。以上学员能够结合工作、生活实际选材。3.专科论文优116篇,良42篇。三、存在问题1.极个别指导教师督促不力,要求不严,导致学员重视不够,不能按时、按要求交稿。甚至有的指导教师代替学员排版打印。2.个别学员选题太大、太深奥,不贴合自我的实际研究水平。3.极个别学员抄袭严重,连一些网络符号都没删除。

生态毕业论文

好写。生态旅游论文只要写对生态环境的理解和考究就可,十分好写。毕业论文按一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你看看这篇怎么样,如果不可以的话,还有很多你可以自己看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