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两岸视点杂志

发布时间:

两岸视点杂志

厦门日报,是属于党报,好像报道比较多是一些国家政策大事的;民生的会比较少;厦门晚报的话,相对来说民生消息比较多;感觉老人比较多在看哈哈海峡导报,其实我觉得以前比较好看,现在发行量提上去后,好多广告,翻来翻去大部分的广告- -;而且很多无聊的新闻;厦门商报,据说改版过好几次,内容还行,财经方面的比较专业;现在好像报道的主要是厦门本地的新闻,翻起来会比导报薄,因为没多少广告吧;公司有订一份,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我手上有厦门日报与导报的学生自己调研报告。仅供参考。若采纳可发邮箱。

海峡两岸杂志社主任评曹聚仁

四川市场与发展杂志社 / 东升街89号蜀源大厦十三楼 / 86674087 高尔夫时尚杂志社 / 体育场路1号 / 6742574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 / 下汪家拐街16号 / 6138809 《财富时代》杂志社 / 东胜街1号青羊大厦7楼 / 6626320 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永陵路5号泰艺楼6楼 / 农村经济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科院内 / 87013295 经营管理者杂志社 / 通锦桥路93号 / 6644767 《新食品》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三洞桥街8号 / 66000119 四川省《分忧》杂志社读者之家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93584 财经科学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248 经济学家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街55号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177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 7013893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 商业街16号 / 86603211 《当代职校生》杂志社 / 陕西街26号3楼9号 / 86113069 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 / 百花东路二号 / 7014462 《分忧》杂志社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32884 《民族》杂志社 / 文殊院街18号 / 6610665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 / 清江路口温哥华广场13楼F座 / 7775873 四川省情杂志社 / 清江东路31号 / 87366023 四川小学生生活杂志社 / 大安东路61号太升大厦10楼E座 / 现代领导杂志社驻西南记者站 / 实业街30号 / 6265228 《警苑》杂志社 / 文庙后街40号 / 6301426 中华儿女杂志社驻成都记者站 / 金河路57号团市委大院四楼 / 6125394 四川烹饪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6641387 晚霞杂志社 / 文庙前街92号 / 6116148 四川烹饪杂志社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86644735 银幕内外杂志社 / 东城根南街37号 / 6120448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外贸与交流杂志社 / 红星路一段9号 / 6623811 金税杂志社 / 南新街37号 / 6664774 《民主法制建设》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锦江大礼堂后楼401室 / 6135350 优雅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43834 四川省教师之友杂志社 / 盐道街3号内招待所406,408号 / 86650231 电子天府杂志社 / 桂王桥西街66号 / 4372965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四川省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 / 福字街88号 / 6740338-6901 《商》杂志社 / 督院街30号省政府办公厅401室 / 86604245 西部旅游杂志社 / 盐道街3号 / 6670439 四川都市丽人杂志社 / 提督街54号锦阳商厦14楼I座 / 6618396 外事天地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72号 / 6248967 音乐世界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85547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东玉龙街52号 / 四川视听技术杂志社 / 鼓楼南街99号 / 6748982 《钢管》杂志社 / 牛市口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内 / 4553136 中国商贸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双栅子街27号4单元9号 / 6612517 四川档案杂志社发行部 / 花牌坊189号 / 87699357 《西部皮革》杂志社 / 一环路北三段二号 / 83231807 四川建材杂志社 / 马鞍西路15号 / 3347475 家庭电子杂志社 / 抚琴东南路10号 / 87778793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畜禽业杂志社 / 茶店子东街130号 / 7533133 建筑安全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83379323 四川档案杂志社 / 花牌坊街191号 / 87660619 成都理科爱好者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西三段白果林小区百寿路8号 / 87770659 《建筑电气》杂志社 / 星辉西路八号 / 3310296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四川建筑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3336908 海峡两岸杂志社 / 蜀汉东路海峡大厦 / 87529567 汽车杂志社 / 九兴大道6号 / 85184287 四川交通安全之友杂志社 / 七道堰6号 / 6301448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 致民路36号 / 5451128 四川科学文艺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 11号 / 5580328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四川工作站 / 磨子桥天歌大厦 / 5577648 技术开发与贸易机会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9772 《管理世界》杂志社驻四川记者站、《现代企业导刊》四川记者站 / 菊乐路24号406室 / 7041930 科幻世界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8745 西部畜牧经济(杂志社) / 武侯祠大街3号 / 85571033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四川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 / 创业路6号院内212,214,223房 / 5193030 《电焊机》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一段29号 / 中国西部杂志社 / 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 84361647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成华西街8号省图书音像批发市场2楼26号 / 7786116 四川草原杂志社 / 犀浦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办事处 / 85546877

两岸关系杂志社

李立,湖南祁阳县人,法学硕士,曾先后担任教师、秘书。1998年调入国务院台办所属《两岸关系》杂志社,并担任编辑部主任,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台湾政党政治研究、两岸关系研究

这是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两岸三通》。当时,《海峡两岸》记者辗转祖国大陆的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赴台湾、香港、澳门、日本实地采访,采访了包括祖国大陆与“三通”有关的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台湾方面的相关人士、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当事人和专家学者近百人,第一次全景式地展现了两岸“三通”问题发展的过程和现状。在这个专题片中,张军军主要负责香港地区的拍摄,对没能到台湾感觉有些遗憾。片中有这样一个场面,祖国大陆民航华东空中交通管理局区域管制中心和上海浦东机场塔台正在指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飞机降落上海。这架飞机之前在香港的停留给张军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到香港的第二天,我们正好赶上两岸第一次包机直航,跟我去的记者就到了机场,守候那架从台北起飞到大陆的第一架春节包机。在香港停留的时候是我们的记者第一次登上飞机,对飞机的机务人员进行了采访。这可能是这架飞机进大陆之前唯一的记者到飞机上,我觉得这可能是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两岸虽然绕道走,但是这是第一次包机直航。到今天为止,我们看到了两会“陈江会”结果,两岸空中通航,两岸往返的航班108次,所以从03年到今天的发展就是我们见证的。”往往历史性的时刻就在你身边,这是张军军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以一切跟台湾有关的人、事、物都离不开他的眼睛。而一直萦绕在张军军脑海里的,还是阿里山和那一湾日月潭。终于,2006年的12月,张军军跟随摄制组一行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台湾,在台湾的12天,所见、所闻给张军军留下了深刻的回忆。说起那次台湾之行,格外亲切。张军军说:“我记得到台湾之后,刚进宾馆,台湾电视台同行跟我们说,请你们喝奶茶,就下楼去买了几杯!噢!我觉得那奶茶是我喝过的最好喝的奶茶,跟在这边(北京)喝不太一样,不知道下回什么时候再去,再喝点!里面黑黑的像球似的东西很筋道,咱们叫很筋道,台湾叫很Q,后来我也说,这个很Q!一个是对奶茶的印象比较深,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印象比较深。我们去阿里山采访,有个原著民叫摩尔陪着我们,是邹族人,我们没有进到旅游区域,他带我们去了他的家乡,在阿里山深处叫茶山部落,那个地方的人的淳朴给我印象特别深。快傍晚的时候,摩尔叫了他的朋友,给我们准备了考山猪肉、台湾啤酒,在山里的一个亭子。这个亭子邹族人称为“分享亭”,邹族人有一种分享的概念,分享的概念是从他们日常生活中而来。他们村里每一家都有分享亭,在这个亭子里可以喝茶、吃东西、跟朋友聊天,相当于客厅,但是这个客厅是在户外的。我们在分享亭里,他跟他的朋友弹着吉他给我们唱歌,唱邹族的歌曲,我觉得那个感觉非常好。那种感觉、那种环境很像朋友之间的交往。”这次台湾之行,张军军收获了地道的奶茶、收获了很特别的友情。巧的是,这位叫摩尔的阿里山邹族小伙不久前来到大陆参加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还勇夺了周冠军。作为一名做两岸新闻的记者,张军军更倾向于做两岸关系的深度报道,做一名学者型的记者:“我觉得可能需要对两岸关系做整体了解才可以。当然对一般人来说可能不需要了解那么多,但是如果做对台报道,我觉得至少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的人才可以。至少我对我自己的要求是这样的。所以到台湾采访那一次我买了很多民进党人写的书。包括台独那些人的书,看他们是怎么论述台独那一套理念的。你要是不了解这些,你怎么能够针对他的这些东西去批驳这些事情。另外还有一个,大陆这边有很多学者专家,他们有很多的著述,这也是我平时不断的收集,或者参考他们的一些意见。另外还有就是跟很多台湾人的交往,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现在,张军军家的书橱里都是有关台湾的书籍,这些书籍散发出的思想不仅深深的影响着张军军,也影响着他的家人,甚至连邻居一遇到张军军都开始聊起两岸关系:“刚刚过去的星期天,我儿子从学校回来跟我说他们学校要求他们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写一个论文,他说:“要不我写一个对台的。”我说:“可以,挺好的。虽然你了解的不是很多,但是你可以究其一点做一个小论文给你们学校。”我就忽然觉得也许是我对他的影响。我回家也会说一说这方面的事情,家里人像父母他们也很关注这件事,包括邻居也很关注。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前一段时间我去做了一个手术,我的主治医生就问我:“你是中央台的?”我说:“对啊。”他又问我是哪个节目的,我说我是《海峡两岸》的。他说他特别喜欢看那个节目。有一天他让我晚上去找他写病历,因为第二天要做(小)手术了。然后我就去了,结果写病历用了五分钟,说台湾问题用了五十分钟。他就跟我聊陈水扁是怎么回事,我觉得他比我可能还清楚呢。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些非常关注海峡两岸的人,但他们不了解情况。所以有时候我会跟他们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以前是怎么样的,所以今天才会这样。然后他们就会突然明白了原来是这样。我觉得也许给人们讲述这些东西也是一种乐趣。”刚开始到《两岸关系》杂志社的时候,张军军36岁。如今他即将度过46岁的生日。十年到底有多长?爱因斯坦说过:“和一个漂亮的小姐待一个小时好像1分钟,而在烧红的铁锅上待一分钟就好像一个小时。”时间不在长短,而在于产生的价值与意义。他说:“我们提到“三通”是在1979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提出的,当然《告台湾同胞书》并没有提“三通”这个词,但是提到两岸要通邮、通航、促进两岸人员来往、旅游探亲。三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状态,通邮、通航、通商,其实两岸关系的发展并不局限我们说的范畴,除了这些之外两岸人员交往、经济的交流要有更大层面的发展。想去总结一下这十年我所看到的台湾问题的一个演变的过程。我在《两岸关系》杂志社的时候就写了很多关于“两岸三通”这方面的文章。我到了中央电视台以后又参与了它的专题片的制作。所以我对“两岸三通”这方面的内容还是比较了解的。所以我想将来也许会写一本书来记录“两岸三通”发展的历程。也算是对我这十年来作对台工作的一个总结。所以我想也许我是一个记录者。”张军军自认为是一个记录者,记录生活、家庭、工作;但是,因为有了心底那一方海峡的情怀,他又感觉自己是一位不平凡的记录者,记录历史的发展。

●“山水”一词起源于《山海经》,并为“山水文学”的创始奠定了语词基础;刘勰与萧统赋予了“山水文学”美学、文学及文体学属性,此后,与山水文学相关的山水诗、田园诗、游览诗、行旅诗、游记、山水小品、旅游文学等名目才流行起来。 ●2015年年底第五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标示的“文学山水”主题,是对历史上相关创作方式的一种学术性概括。 ●如果将古代文学与山水的关系分为四类,那么,“摹写山水”和“归依山水”可划到“山水文学”名下;而“自现山水”与“文化山水”则属于“文学山水”。这些,既受到《周易》自然本体论哲学的影响,也受到主客体哲学、美学、文学观念的制约。 今天的演讲内容,先谈谈一词的由来与演化;接着讲“山水文学”和“文学山水”的不同内涵与相互联系;最后讲讲四种表现山水的文学方式,与“山水文学”和“文学山水”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艺术逻辑。我们也许会有所发现,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华文山水文学创作,既与中华传统的山水哲学、美学、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不能忽略的艺术创新。 “山水” 据现有资料,“山水”二字连属并作为一个定型的词,最早应该出现在先秦古籍《山海经》里。该书有“山”字876处,“水”字542处,超过一半的表述是“水”随“山”转,山水相依。《海内西经》曰:“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记载了后稷的所葬之地及所处环境。《山海经》仅此一处提到“山水”,且明指自然物象。作为一册满载着神话故事的古地理著述,《山海经》给几千年以来的地理学、哲学、美学、文学等学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术语和范畴。 文学中的“山水”一词出现得相当晚。但汉以前一些重要哲学、文学典籍,“山”与“水”二字(或相关之川、江、河、海、泽等)的出现,数量十分可观。《诗经》已有“如山如河”的比喻,但最多还是将“山”与“隰”在诗行里对举,如《郑风·山有扶苏》有“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隰”指水塘至少也是水洼地。“荷华”就是荷花,没有水的地方,不能生长。《尚书》有“四海”、“九川”、“九泽”等词,且有“名山大川”的形容,而“山川”一说则出现了四次。《论语》为孔子门人所辑,除了众所周知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雍也第六》:“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这儿的“山川”虽指山川之神,不是地理实体,但概念已然熟谙。 《老子》一书无“山”,但“水”出现3处;相关词“川”“江”“海”都至少出现在2处以上。而“上善若水”是他最著名的比拟之一。《庄子》亦无“山水”之说,但“山”有67处,“水”有77处,仅次于《山海经》。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庄子善铸新词,与“山”“水”搭配的词语相当丰富,“山”除泰山、华山等地名外,有山林、山木、山谷、深山、大山、高山和崇山等;“水”更胜一筹,除赤水、白水等地名外,有杯水、流水、止水、秋水、得水、失水、忘水、悬水、洪水、海水、水旱、水波、水战、水行、水静等词组,极大地丰富了后世哲学尤其是文学的意象艺术和修辞技巧,为山水文化的发展奠定了文字和语词基础。 从主词出现的频率及成词的可能性推测,《山海经》之成书,应该在上述各经典之后。 及至《楚辞》,虽仍无“山水”之构,但以山与水对举的修辞方法愈至频密,像《山鬼》的“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抽思》的“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远游》的“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招魂》的“川谷径复,流潺湲些”等,将山水的阴阳之对、高低之位和美学之别等,表现得显明而深入。 本人认为,这一切都源于中华最古老的文化原典《周易》。 伏羲等圣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设出乾坤、艮兑、震巽与坎离四组八个经卦,相应于天地、山泽、雷风和雨(水)火八种宇宙物象。“山”(《周易》出现35次)占一卦或一象,而“水”(《周易》出现31次)则统领了“雨”“泽”两卦或两象。八卦里面,也仅有这二卦或二象具有相关性,虽然它们指代了不同的人物、动物、方位与季节等等。六十四卦中,第四卦曰“蒙”,下(内)卦为坎为水,上(外)卦为艮为山,由山水两经卦构型,所以《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意即新泉出山,不知所之,为蒙稚之象。这时,真正的君子须采取果决的行动,用自己的道行与智慧,教育蒙稚的新人成长。第四十一卦曰“损”,下(内)卦为兑为泽,上(外)卦亦为艮为山,由山泽两经卦构型,所以《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讲刚与柔、损与益、邪与正等的哲理或用事。此外,下艮上坎为“蹇”卦;下艮上兑为“咸”卦,乃上述二别卦上下经卦的倒置。 《周易》中,山水通过卦象和爻象表达出来的描述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在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及文学艺术作品中,随处可看见它们的倒影与涟漪。事实上,《周易》之“山”与“水”,很多时候概括了自然的一部分甚至整个自然现象,后世扩大山水的狭义为广义的自然界,其根源也在这里。更重要的是,《周易》的自然本体论哲学、“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变化思维和卦象对偶的设计,尤其是山与水、泽四个可对比互组的卦象,对后世的哲学、美学、文学和艺术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山水文学” “山水文学”这个概念,源于何代何人何典何文,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靠的说法。晋代诗人左思(约250—约305年)在《招隐二首·其一》里写道: 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 …………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后五字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个名句,至少有三层意思:自然之音胜过人工的丝竹之音;“清”乃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应该与山水之清隽的客观和“清静无为”的主观有联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清音”包含了本体论与认识论双重含义,既是自然自体的声音,也是诗人审美的声音。也因此,这儿的“山水”,不再仅指《山海经》中的自然物象,或地理学中的隆起部分与水域,而是诗歌语境中的感受性山水、想象性山水与文学性山水。 一百多年后,谢灵运诗《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有仿句“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只不过由听觉转换为视觉。再过一百年左右,萧统编《昭明文选》,在众多分类中,列“畋猎”、“纪行”、“游览”、“江海”、“物色”、“游仙”、“行旅”和“军戎”等类型,均与山水和旅行有关。能用这些概念为不同作品冠名,说明在当时的文学界已有共见与共识,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与萧统几乎同时期的著名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就专题《物色》一章,认为“岁有其物,物有其容”;“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提倡“模山范水”,以便“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萧氏的“物色”到刘氏的“物色”,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本体论哲学风行,山水旅行文学已成风尚。怪不得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总结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庄老告退”所指为何或是否准确不好说,“山水方滋”则是确信无疑的!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文学”,词根起自《山海经》,由《明诗》一文赋予它美学、文学及文体学的属性,恐怕应该是有些道理的。自刘萧以后,山水诗、田园诗、游览诗、行旅诗、游记、山水小品、旅游文学等等名目,流行于各时代的文坛了。 此讲无意从历史沿革的视角来梳理山水文学的发展,只着力从文学各体与山水(无论狭义还是广义)的关系,其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厘分自《诗经》以来四种主要表述形态,并探索这四种形态背后隐藏的文化与文学信息。这儿先说前两种。 第一种曰“摹写山水”,也可以说是摹写自然。这个摹,就是用文字来临摹、描摹或刻画,使文本中的山水与自然风物尽量保持原生态的体貌声色。这与庄子《渔父》中所谓“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恰相扣合。这恐怕也是中国各体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山水文学方式。《诗经·葛覃》写女子准备回娘家的故事,第一节起兴,集中笔力摹绘山中景物: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维叶萋萋,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程俊英译作: 葛藤枝儿长又长 蔓延到,谷中央 叶子青青盛又旺 黄雀飞,来回忙 歇在丛生小树上 叫喳喳,在歌唱 朴素的笔法有如素描中的白描或线描,把半山上的一植一动、一色一声勾勒出来。李白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除了前面的四行和后面的七行,中间的三十四行全是摹写,尽管他用了许多比拟、夸张、想象、甚至神话的诗法,但赋的直陈与铺排还是最重要的。散文中,《徐霞客游记》最可代表。当然,这与徐氏不从文学出发,而以地理考察为本有关。 第二种曰“归依山水”,也可以说是归依自然,是以大自然的山水为主要素材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与“摹写山水”一样,人或主体只隐进山水,是相对于山水而存在的次要角色。它们都是以山水为本体,从山水自性出发,用文学体验山水、感悟山水、重现山水,进而呈现自然之广大与至美!不过,较之“摹写山水”而言,“归依山水”更进一步,诗人或主体化而为物,身体与心灵归向自然。用老庄哲学来说是“物化”;用现代哲学来说就是人的自然化。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为何诗人身在闹市却静若无人?只有心“远”而为物了,与“地”(自然)融为一体了,才可“而无车马喧”。“君”化而为“物”了,返璞归“真”了,才能“忘言”,发现自己“欲辨”而不能。 唐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我觉得有重读重评的必要: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此诗双重主体角色非常明显:“客”与“乡”(洛阳)属人的社会;“潮”“风”“海”“日”“夜”“江”“雁”作为山水或自然主体,已将“客”“物化”成了一员,所以,回到洛阳的不是“客”,而是雁!此外,诗作自然时空感深广而开张:就时间而言,有白天景象,也有夜晚江色;有日的转换,也有年的更替。最后,雁客只能在更远的时间里归于故乡!就空间而言,连诗题在内,其“山”“下”“外”“前”“海”“边”等,将“客”的人生命与物生命作了充分延展。还可特别注意那个“舟”意象与题目“次”的对应,“客”人无处可栖,以舟为舍,四海为家,即舟次残夜而入旧年,也算是与“山水”结为一体了。这首作品,可说是诗人让自己“归依山水”与自然的汉诗典范! “文学山水” 在政治、哲学、文学或其他领域,出现一个有价值的术语或概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何况,若它真正成为一个学科的范畴,则有可能占据一定历史位置,“文学山水”有这种可能性。 据笔者目前的了解,按“文学”“山水”顺序,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最早出现在大陆《两岸关系》杂志1999年第1期,作者是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程树榛。文章标题为《“文学山水相约”——大陆著名文学杂志负责人访台散记》,“摘要”明确指出,是“台湾朋友为我们此行起了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很显然,这里的“文学山水”不是一个学术的、理论性概念,而是“文学”与“山水”相加,一个访问团体的标识。散记发表在一册时政性刊物上,在文学界也几乎没有引起任何注意。 2015年,由香港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主办的“第五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打出了“文学山水”的主题,它不是对“山水文学”的简单倒置,而是在文学与山水(无论狭义还是广义)关系上,一种观念的改变,一些创作方法的概括,甚至还关涉到数千年来哲学美学上主客体争论不休的思辨,是相当有价值的一个命题。 我们来讨论文学表现山水的另两种形态,即自现山水与文化山水。这类作品从人文出发,从主体出发,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与理想价值,用山水来阐释人化的自然,让山水隐进人文,颇值得研究。 第三种曰“自现山水”,也可以说是自现自然,让自然的星月、山河与动植物内在地诉说。在《诗经》等摹写山水及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因为自然的强大和原始宗教的约限,人们臣服于山水,崇敬山水,视自然及山水为神(《周易》即以“乾”为神)为仙。只有在相对于自然本体之主体(人)相对自由和解放之后,在一定意义上激活了“天人合一”中“天”与“人”的平等价值之后,文学才可能让山水与自然“自现”。王维的五古《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一个自闭的山涧,一树自语的芙蓉,一个自足的世界。《周易》以天为神,《说卦传》更谓:“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大概就是这种境界吧。 新加坡华文作家周粲的散文《秋色》写道: 所有的枫树都知道:叶子绿了之后,一定要凋零;既然如此,那么,在凋零之前,为什么不索性痛痛快快地燃烧起来呢?这么想时,所有的枫叶,便都痛痛快快地燃烧起来。 在这里我们看到,枫叶之所以燃烧,是枫树自己的心理行为。这个行为能够发生,当然又是植物与季节所创造。这就像弗朗兹·马克所期待的,画作能“表达出森林或马自己所感觉的”(《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这些除了意识,还需要笔力,并不容易做到,但周粲做到了。他另一篇名为《树龄》的散文,通篇用第三人称请一棵老树来讲述自己的历史,第四段说:“当然,它也能讲一讲跟鸟窝啦、蜜蜂巢啦、蚂蚁啦、啄木鸟啦、松鼠啦等打交道的经历,但是这些经历,谁听了都会嫌琐碎的。”带给读者全新的视界,一种来自山水万物的内在之声。这种写法,在大陆、台港散文里也并不多见。 第四种曰“文化山水”,也可以说是文化自然,或以人化成的自然。人以山水修养性灵,久而久之,再以性灵修养山水和统领山水。有的文本,表现在人创造的文化系统里解释和叙述自然,有时甚至可以忽略自然。这是在人类文化产品相当丰富,社会文明高度发达,而人类主体非常自信甚至有些膨胀的时候,才可能形成风尚的一种形态(在历史的某个时段,某个个体的自信与超越,也可能出现类似作品,如林则徐少年时与老师合作巧对的山水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就明显地将人高耸在自然之上)。就作者群体而言,学者或理论修养比较好的作家,喜爱这种方式。像饶宗颐、余秋雨和李元洛等都有这样的作品行世。香港饶宗颐的《文化之旅》,讲国学与地理、田野与考古,文化很多,而山水很少。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文化苦旅》和《行者无疆》等,通过考查埋藏在中外文明历史中的良知,重建现代民族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某些篇章像《三峡》,虽然带读者进入了历史地理,但那地理中的山水,影影绰绰甚至一带而过,完全不是过去那一套临摹细描的笔墨。为什么呢?醉翁之意不在山水,在乎山山水水中承载的文化,因为文化才使山水高耸在人类历史的天空中。而人的精神、人的遭遇、人的追求、人的浪漫、人的气魄、人的创造、人的艺术之光与彩,“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才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当然,文艺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而文学比起艺术来,可能更加剪不断,理还乱。上述文学对山水自然的四种表述形态,并不总是可以区别开来的,一兼二甚至更多的大诗大文大戏,也极有可能存在着。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比起五言或七言的绝句来,是不是要复杂得多,也立体得多呢?

海峡两岸企业家杂志

《海峡导报》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现为4开48版左右的日报,是一份以增进海峡两岸相互了解,相互交流为宗旨,以海峡两岸民众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及两岸关系最新动态为报道重点的综合性日报,也是全国惟一一张以对台宣传为主的市民生活报。《海峡导报》的前身为《港台信息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并迁址厦门特区,于1999年3月9日正式创刊,在全省第一家以自办发行与邮局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在厦门市及全国各省市发行。一份一块,两份也一块。《厦门晚报》是目前厦门地区发行量最大、传阅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报纸。作为厦门主流强势媒体,晚报以关注民生为特色,以社会良知为己任——被誉为“厦门城市名片”。在闽南地区尤其是厦门市民中有极高的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据央视数据研究,在厦门的报业市场中,《厦门晚报》首选率为,居厦门报业市场第一位,比首选率第二位的报纸高出了4个百分点。《厦门晚报》的读者以个人订阅和单位订阅为主,比例分别达到53%和33%;其中个人订阅率远远超过同城其它报纸。《厦门晚报》平均每期阅读率为,读者规模达到371,796人,目前位居厦门报业市场第一位。在央视数据研究对厦门市各报读者阅读频率的调查中,《厦门晚报》的读者几乎每期都读的比例高达78%;读者阅读《厦门晚报》时几乎所有版面和大部分版面都读的比例达到82%,是读者阅读深度最高的报纸。《厦门晚报》的忠实度者比例达到94%,即在晚报的读者中94%的人每期都读,而主动读者比例达到62%。《厦门晚报》以诚恳的姿态相随市民左右,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不仅拥有最忠实的读者群,还获得了厦门读者喜爱度第一的肯定。自1994年创刊至今,晚报一直坚持“走进市民中,办给市民看”的办报理念,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报道新闻、反映民生、体现民声,在社会新闻、民生经济、舆论监督以及文化时尚领域深受广大市民喜爱和关注。《厦门晚报》有一支独具晚报特色,特别能战斗的新闻采编队伍,从创刊至今,获国家、省级二等奖以上、市一等奖的新闻作品有260多件。这些荣誉正是晚报人“办一份有价值的报纸 做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人”理念的印证,也是晚报品牌的最好体现。《厦门晚报》还有一批备受好评的名专栏,如代表老百姓最真实声音的微型舆论监督栏目《我要说》,及其姐妹栏目《我要拍》和《我要评》;深入社区、贴近市民生活的《厝边新闻》;作为城市时尚风向标的《尚城》周刊;为厦门市民提供快捷、权威、实用、时尚生活信息的《新民生》等。这些名专栏也让广大市民记住《厦门晚报》、热爱《厦门晚报》。《厦门晚报》在办报过程中坚持“百姓关注、部门重视、帮忙不添乱”的原则,在“缴费一卡通”、“保护白鹭、白海豚”、“揭秘地沟油”等市民政府都关心的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舆论监督作用。《厦门日报》是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从开办时对开4版发展成为日出对开20-24版、发行量18万份的大报。厦门日报社已形成《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商报》、《海峡生活报》和海峡新闻网站等四报一站的格局。作为厦门市权威主流媒体,《厦门日报》是广大企事业单位员工及市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权威新闻来源、资料获取途径和精神产品。恪守“权威、实用、互动”的办报宗旨,以深度化新闻、专业化专版、精细化版面的表现赢得广大读者的好评。《厦门日报》一贯关注民生,紧扣时代经济脉搏,专周刊时尚而又格调高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格:A叠“都市”为都市、民生新闻,B叠“财富”为经济新闻,C叠“环球”为世界新闻、大陆新闻、台湾新闻和体育新闻,D叠“城市杂志”为专刊、副刊。报纸的管理和经营已迈向现代化和信息化,采编流程全都实行网络管理。厦门日报社是全国报业综合实力百强单位,连续多年广告纯收入突破亿元,成为闽东南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报社单位,报纸印刷质量连续多年跨入全国优秀行列。□1949年10月22日 创刊□1970年03月01日 “文革”停刊□1979年05月01日 正式复刊□1993年10月01日 由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1995年01月01日 开始彩印□1998年01月01日 由对开8版扩为对开12版□2001年05月08日 全面改版,由对开12版扩为对开16版□2001年10月20日 举办首届读者节,从此将每年的厦门日报社社庆日定为读者节□2002年01月01日 第二轮版面调整,推出商业导刊、青年周刊、文化周刊、新闻周刊、体育周刊、证券周刊等以及今日视点、娱乐新闻、财经新闻、读者热线等新闻版块,版式由宽报改为瘦报□2002年10月21日 第三轮版面调整,推出天天专刊,创办全国党报第一份《双语》专刊,进一步扩充新闻版mian《厦门商报》创刊于1995年7月1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财经都市报。国内统一刊号:CN35—0054。现为四开32至48版彩色日报。《厦门商报》2005年10月18日启动新一轮新闻改革,先后进行三次改版。报纸定位为海峡西岸第一财经都市报,品味高雅、商味浓郁、面貌清新,视角新颖,尤其是厦门区域经济报道和社会新闻领先,《新证券周刊》《新理财周刊》《新学习周刊》等在市民中影响深远。目前是厦门市都市类报纸中成长性最好的,主要读者集中在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等收入以上家庭,本科以上读者占51%以上,居厦门各报之首。

我手上有厦门日报与导报的学生自己调研报告。仅供参考。若采纳可发邮箱。

厦门日报,是属于党报,好像报道比较多是一些国家政策大事的;民生的会比较少;厦门晚报的话,相对来说民生消息比较多;感觉老人比较多在看哈哈海峡导报,其实我觉得以前比较好看,现在发行量提上去后,好多广告,翻来翻去大部分的广告- -;而且很多无聊的新闻;厦门商报,据说改版过好几次,内容还行,财经方面的比较专业;现在好像报道的主要是厦门本地的新闻,翻起来会比导报薄,因为没多少广告吧;公司有订一份,觉得还是挺不错的。

四川市场与发展杂志社 / 东升街89号蜀源大厦十三楼 / 86674087 高尔夫时尚杂志社 / 体育场路1号 / 6742574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 / 下汪家拐街16号 / 6138809 《财富时代》杂志社 / 东胜街1号青羊大厦7楼 / 6626320 人民日报时代潮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永陵路5号泰艺楼6楼 / 农村经济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科院内 / 87013295 经营管理者杂志社 / 通锦桥路93号 / 6644767 《新食品》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三洞桥街8号 / 66000119 四川省《分忧》杂志社读者之家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93584 财经科学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248 经济学家杂志社 / 外西光华村街55号西南财经大学内 / 7352177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 / 青羊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内 / 7013893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 商业街16号 / 86603211 《当代职校生》杂志社 / 陕西街26号3楼9号 / 86113069 毛泽东思想研究杂志社 / 百花东路二号 / 7014462 《分忧》杂志社 / 宁夏街树德里3号 / 6632884 《民族》杂志社 / 文殊院街18号 / 6610665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 / 清江路口温哥华广场13楼F座 / 7775873 四川省情杂志社 / 清江东路31号 / 87366023 四川小学生生活杂志社 / 大安东路61号太升大厦10楼E座 / 现代领导杂志社驻西南记者站 / 实业街30号 / 6265228 《警苑》杂志社 / 文庙后街40号 / 6301426 中华儿女杂志社驻成都记者站 / 金河路57号团市委大院四楼 / 6125394 四川烹饪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6641387 晚霞杂志社 / 文庙前街92号 / 6116148 四川烹饪杂志社 / 人民中路三段4号 / 86644735 银幕内外杂志社 / 东城根南街37号 / 6120448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外贸与交流杂志社 / 红星路一段9号 / 6623811 金税杂志社 / 南新街37号 / 6664774 《民主法制建设》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锦江大礼堂后楼401室 / 6135350 优雅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43834 四川省教师之友杂志社 / 盐道街3号内招待所406,408号 / 86650231 电子天府杂志社 / 桂王桥西街66号 / 4372965 《高校招生》杂志社 / 学道街81号中电大厦8楼B座 / 86654103 四川省国家税务局税务杂志社 / 福字街88号 / 6740338-6901 《商》杂志社 / 督院街30号省政府办公厅401室 / 86604245 西部旅游杂志社 / 盐道街3号 / 6670439 四川都市丽人杂志社 / 提督街54号锦阳商厦14楼I座 / 6618396 外事天地杂志社 / 人民南路二段72号 / 6248967 音乐世界杂志社 / 红星路二段85号 / 86785547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东玉龙街52号 / 四川视听技术杂志社 / 鼓楼南街99号 / 6748982 《钢管》杂志社 / 牛市口攀钢集团成都无缝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内 / 4553136 中国商贸杂志社四川办事处 / 双栅子街27号4单元9号 / 6612517 四川档案杂志社发行部 / 花牌坊189号 / 87699357 《西部皮革》杂志社 / 一环路北三段二号 / 83231807 四川建材杂志社 / 马鞍西路15号 / 3347475 家庭电子杂志社 / 抚琴东南路10号 / 87778793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畜禽业杂志社 / 茶店子东街130号 / 7533133 建筑安全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83379323 四川档案杂志社 / 花牌坊街191号 / 87660619 成都理科爱好者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一环路西三段白果林小区百寿路8号 / 87770659 《建筑电气》杂志社 / 星辉西路八号 / 3310296 《中国区域经济》杂志社 / 花牌坊街新20号 / 87741805 四川建筑杂志社 / 解放路二段95号 / 3336908 海峡两岸杂志社 / 蜀汉东路海峡大厦 / 87529567 汽车杂志社 / 九兴大道6号 / 85184287 四川交通安全之友杂志社 / 七道堰6号 / 6301448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科学与财富杂志社 / 致民路36号 / 5451128 四川科学文艺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 11号 / 5580328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社四川工作站 / 磨子桥天歌大厦 / 5577648 技术开发与贸易机会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9772 《管理世界》杂志社驻四川记者站、《现代企业导刊》四川记者站 / 菊乐路24号406室 / 7041930 科幻世界杂志社 / 人民南路四段11号 / 5228745 西部畜牧经济(杂志社) / 武侯祠大街3号 / 85571033 中国西部科技杂志社 / 一环路南二段10号 / 5250805 四川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 / 创业路6号院内212,214,223房 / 5193030 《电焊机》杂志社 /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二环路东一段29号 / 中国西部杂志社 / 一环路东三段100号 / 84361647 四川大自然探索杂志社读者服务部 / 成华西街8号省图书音像批发市场2楼26号 / 7786116 四川草原杂志社 / 犀浦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办事处 / 85546877

读写杂志海峡两岸作文大赛

一、同根同源, 一脉相承。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岸同胞同宗同祖,血脉相连;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同根同源。在生活中,两岸的渊源随处可见,只要你留心,你就能在两岸的风俗民情、文学艺术、语言文化……中发现。1.我知道的台湾故事/传说2.听 讲那过去的故事3.美丽的 台湾传说(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源远流长,各类型的民间故事、传说、典故比比皆是,可以从中选取一两则。)4.我来解释“五缘”(你是怎么理解“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的?)5.共架彩虹桥,两岸一家亲6.妈祖在台湾/海西7.我的 (亲戚、朋友)在台湾8.写给台湾亲人的一封信9.我是客家/高山族/畲族人10.美丽富饶的台湾岛11.走近让我向往的日月潭/阿里山……12.一节介绍台湾 的课(台湾地理、文化、风景等)13.一样的传统/习俗14.家乡特有的习俗15.请台湾朋友来过节16.台湾小朋友,你们那有 吗?17.又是 飘香时(台湾和大陆共有的美食)18.邮票记载的民俗19.我喜欢的福建小吃/台湾小吃……20.过大年(我和台湾亲人/朋友过春节)21.每逢佳节倍思亲22.我家珍藏的“台湾”(邮票、明信片、照片、故事……)23.台湾也有中山路/故宫等24.参观名人故居25.遭遇繁体字26.好听的闽南语/客家话27.仿写余光中《乡愁》,题目自拟28.我学会了一首民谣/山歌(家乡的传统歌谣)29. 启发了我(哪些台湾名人名言启发了你?)30.我读 (台湾作家作品:方素珍的儿童诗、吉米的漫画、三毛的游记……)31.我最敬佩的人(两岸名人中你最敬佩谁?)32.动听的闽南语歌33.两岸都有南音二、两岸交流, 协同发展。近年来,祖国大陆和台湾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两岸精诚合作、共同发展。同时,两岸民众的感情日渐密切,民族认同感不断加强……34.我参加了台湾夏令营/冬令营35.印象台湾36.我和 一起逛台湾37.我是台湾通/海峡通/福建通等38.永驻我心头的风景(台湾风景、见闻等)39.带台湾小朋友游览……40.我看花博会/茶博会41.塑化剂风波42.宝岛米香飘榕城43.台湾的水果/农产品44.“三通”带来了 (两岸“三通”带来的变化)45.我见到的台湾老板46.家乡的台湾工厂47.台湾的科技真“牛”(你接触过的台湾高科技产品)48.“台湾”就在我身边(身边发现的台湾人、台湾食物等)49.穿越海峡的爱50.温暖(两岸之间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51.大爱无疆52.患难见真情53.台湾到底有多“远”54.我的台湾同学55.我的台湾老乡回来了56.去台湾看亲戚57.来电话啦(隔着海峡打电话)58.别样亲情59.寻根60.常回家看看61.我最想采访的台湾名人62.参加 (台湾歌星)的演唱会63.我的台湾偶像64.台湾来的流行语65.一首好听的闽南歌66.我的台湾笔友/网友67.我认为两岸 (经济、文化、教育……)交流最重要68.推荐一本介绍台湾的书69.台湾“风流”看今朝70.《富春山居图》台北合璧感想(2011年两岸文化交流的盛事——6月2日晚,历经数百年沧桑之变的《富春山居图》之“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山水合璧,这幅问世六百多年的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传世之作在因火毁损360年,并由两岸分藏六十余年之后终于实现第一次合展,盛况空前。) 三、祈盼统一, 描绘蓝图。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族人民的努力下,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必将实现。那时,两岸畅通无阻,两岸的民众都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和谐相处,相亲相爱,幸福生活……71.和平统一,两岸团圆72.我为两岸绘蓝图73.梦想成真74.祖国的未来75.两岸一日游(两岸未来的交通、旅游设想)76.两岸新气象(两岸城市建设)77.未来的“海峡桥”(设计一座能快速联通两岸的大桥/海底隧道)78.我为两岸添光彩79.假如我是城市规划师80.未来的家乡81.飞越海峡82.给台湾小朋友/领导人的一封信83.我想对您(台湾同胞等)说84.我是两岸形象大使85.欢迎来两岸参观86.我去台湾上学87.想象中的海峡巴士88.我的海峡梦……

自己写,抄袭可是不好的!!

可以先写两岸建设事业发展,再写写两岸情谊。要激起同学们对民族的的自豪感那就要把第一部分写多一点,祖国多伟大,当然不能忘了写写台湾同胞的事业发展。

飞翔于海峡两岸之间,在那美丽海峡的对岸,有一个叫台湾的地方。为什么两地不相连呢?因为有条隔心的海峡。长时间的飞行使我了解,海峡其实从不宽阔,阵风可温凉两岸,瓢雨能浇醒稻谷,一虹曾横跨对岸,亲人的叮嘱,朋友的劝告,你如果不注意看牢,它就会悄悄溜过河去。海峡,它不过是一道门槛,一堵隔心墙。对岸的人们,你们的源头,是否也在中国?在昆仑?在长城?在黄河?紧靠泰山,牢贴长江。你瞧,那亮丽的日月潭,多像宋朝留下来的一面明镜,阿里山上,蕴含着多少不肯生锈的故事?郑成功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踩下了多少人民的欢愁?那风风雨雨几十年,却只能广寒影下看歌舞。祖国统一后,会是什么样?中华同欢笑,千里共婵娟。这隔心海,泪涌成涛,哭泣成啸。望着那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海可枯,石可烂,当两岸重刷海岸的传说时,绿亮着两岸不肯褪色的恋歌的半屏山,将会变成整座的山。何时呢? 还可以查查“两岸一家亲的作文”,里面有很多的。

两岸论文题目

(1)联系工作实际选题要结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特别是自身工作实际),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特别鼓励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建议立足于本地甚至是本单位的工作进行选题。选题时可以考虑选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论题,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实践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或者以自己通过大学学习所掌握到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引起实际工作问题。(2)选题适当所谓选题要适当,就是指如何掌握好论题的广度与深度。选题要适当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题目的大小要适当。题目的大小,也就是论题涉及内容的广度。确定题目的大小,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如果题目过大,为了论证好选题,需要组织的内容多,重点不易把握,论述难以深入,加上写作时间有限,最后会因力不胜任,难以完成,导致中途流产或者失败。相反,题目太小了,轻而易举,不费功夫,这样又往往反映不出学员通过几年大学阶段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失去从中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机会,同时由于题目较小,难以展开论述,在字数上很难达到规定字数要求。此外,论文题目过小也不利于论文写作,结果为了凑字数,结尾部分东拼西凑,结构十分混乱。二题目的难易程度要适当。题目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论题涉及的深度。确定题目的难易,也要根据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定,量力而为。题目难度过大,学员除了知识结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外,资料搜集方面也有局限。这样,就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致使论文写了一半就写不下去了,中途要求另选题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不要脱离实际,好高骛远,去选一些自己不可能写好的论题;又不能贪图轻便,降低要求,去写一些随手可得的论题。(3)选题要新意所谓要有新意,就是要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出发,在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新问题,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或者虽已提出来,但尚未得到定论或者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只要自己的论文观点正确鲜明,材料真实充分,论证深刻有力,也可能填补我国理论界对某些方面研究的空白,或者对以前有关学说的不足进行补充、深化和修正。这样,也就使论文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

题名1.题名规范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选定关键词,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 2.命题方式 3. 撰写 英文题名的注意事项 ①英文题名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一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短语型题名要确定好中心词,再进行前后修饰。各个词的顺序很重要,词序不当,会导致表达不准。 ②一般不要用陈述句,因为题名主要起标示作用,而陈述句容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义,且不够精炼和醒目。少数情况(评述性、综述性和驳斥性)下可以用疑问句做题名,因为疑问句有探讨性语气,易引起读者兴趣。 ③同一篇论文的英文题名与中文题名内容上应一致,但不等于说词语要一一对应。在许多情况下,个别非实质性的词可以省略或变动。 ④国外科技期刊一般对题名字数有所限制,有的规定题名不超过2行,每行不超过42个印刷符号和空格;有的要求题名不超过14个词。这些规定可供我们参考 。 ⑤在论文的英文题名中。凡可用可不用的冠词均不用。作者1.作者署名的规范作者署名置于题名下方,团体作者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有时,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示例:王军1,张红2,刘力1 (1.××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2.××教育学院物理系,北京100011)翻译作者及其单位名称的注意 [事项 ①]翻译单位名称不要采取缩写,要由小到大写全,并附地址和邮政编码,确保联系方便。 ②翻译单位名称要采用该单位统一的译法。 ③作者姓名按汉语拼音拼写,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例如: LI Hua(李华),ZHANG Xi-he(张锡和),ZHUGE Ying(诸葛颖)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网上查询、检索和下载专业数据已成为当前科技信息情报检索的重要手段,对于网上各类全文数据库或文摘数据库,论文摘要的索引是读者检索文献的重要工具,为科技情报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提供方便。摘要是对论文综合的介绍,使人了解论文阐述的主要内容。论文发表后,文摘杂志或各种数据库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从而避免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甚至错误。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和被引频次。 1.摘要的规范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2.撰写摘要注意事项 ①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忌讳把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不要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诠释论文内容。 ②尽量采用文字叙述,不要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 ③摘要的内容必须完整,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应写成一篇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 ④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3.撰写英文摘要注意事项 以上中文摘要编写的注意事项都适用于英文摘要,但英语有其自己的表达方式、语言习惯,在撰写英文摘要时应特别注意。关键词1.关键词规范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通常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一般每篇可选3~8个,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按词条的外延(概念范围)层次从大到小排列。关键词一般是名词性的词或词组,个别情况下也有动词性的词或词组。 应标注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或“[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 关键词应尽量从国家标准《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 2.选择关键词的方法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从其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出现频率较高且比较关键的词)中选出来。正文1.正文规范 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小逻辑段,一个小逻辑段可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使正文形成若干层次。论文的层次不宜过多,一般 不超过五级。 1.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