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使本地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一.外来生物的概念外来入侵生物就是指一种生物从它的原产地到另外的一个非原产地的一个地理范围里面并在其中很好的建立种群,然后扩散影响周围的环境,对新分布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明显的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听上去,生态入侵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但如果你仔细寻找就会发现,入侵者已经悄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二.外来生物入侵的例子1.小龙虾在我国的入侵现状小龙虾,作为一种食物近几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单是看上去它那艳丽的色泽便让人充满食欲,更何况它肉味细嫩,营养丰富。不仅在我们国家,欧美许多国家的人们也都喜欢食用小龙虾。但它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入侵者。小龙虾学名克氏原鳌虾(Procambius clatkii)原产于南美洲,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养殖,并且已经形成数量巨大的野外种群,在我国,小龙虾则是由二战时期由日本传入,最早只在江苏省南京市及其郊县繁衍,现在它已经扩散到我国南方的广大区域。它一开始是一个自然扩散过程,因为小龙虾的抗逆性很强,在各种临时的水体里都能生存。另外,它能在陆地上爬行,尤其在雨季,一只克氏原鳌虾能够爬行十几公里。而我国江南一带又很适合它的生存,以及周围的安徽等地。最近有报道讲,在浙江,在洞庭湖现在都比较猖獗。小龙虾有一对钳子般的鳌足,看上去威风十足,适合小龙虾喜欢穴居的习性,而这正是让许多农户头痛不已的缘故:这些洞穴会导致灌溉用水的流失,破坏田地。擅长打洞还使这些个体不大的小虾可能危及水库大坝。如今,小龙虾对水库大坝的危害性已经超过了白蚁和田鼠。最重要的,就是它会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寻找防止小龙虾继续疯狂扩张的方法,但同它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对抗恶劣环境相比,我们能做的十分有限。当小龙虾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时,另一些入侵者也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2.水葫芦在我国的分布现状原产南美洲的凤眼莲(Eichornia crassipes),也称水葫芦,大约在1901年作为家养动物的饲料植物引入我国,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广泛扩展到热带、亚热带地区,并在中国的南部及西南地区普遍视为野生植物。1944年仅云南省昆明市附近的滇池就有10km2的水面完全被密集的水葫芦所覆盖。1999年入冬后凤眼莲大量涌入上海市的黄浦江和苏州河,连接成片,长达30余公里,不仅淤塞河道,影响通航,还因水草中夹带着塑料袋、包装纸等漂浮垃圾顺流而下,严重影响市容景观。(丁建清等,1995;李博等,2001)水葫芦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具入侵性的恶性水生杂草之一,它的快速蔓延已经对渔业生产和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导致了我国本土水生植物多样性的下降,并对局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我们身边的入侵者绝不仅仅只有小龙虾和水葫芦,那么,这些不速之客是如何登堂入室,它们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难题呢?在自然界,生物的扩散及迁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们熟悉的蒲公英就是利用风力将种子传播开去。还有一些植物会利用水流的力量完成迁徙,甚至利用动物,例如苍耳,它的种子会用天生的倒钩附着在经过的动物皮毛上被带到别的地方。植物和一些微生物还会跟随迁徙的候鸟离开原来生活的地方。但是这种生物自身扩散的范围毕竟十分有限,要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态领域而且定居形成种群造成危害最终成为入侵者就更加困难。三.人类对生物入侵的影响及促进第四纪冰川结束后人类出现了,我们的祖先在长途的迁徙中总是有意无意的将一些生物带入新的区域。不过,直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随着人们对海洋的征服,人类能够涉足的地域越来越广,这种人为因素带来的生物入侵才真正形成了危险。特别是近几百年间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那些自然形成的天然屏障渐渐失去它们应有的作用,外来物种们借助人类的帮助远涉重洋到达新的生活环境和栖息地繁衍、扩散。在1820-1930年间,有五千多万欧洲人移民到遥远的美洲和大洋洲,他们随身携带了大量动植物。老鼠,就是这样被带到很多原本没有啮齿类动物的岛屿上,这些地方原有的动植物对老鼠毫无防卫能力。因此,这种贪婪生物的到来导致了许多本地物种的灭绝和一些物种的大规模减少,也造成了生态系统的极大变化。老鼠出现后,55种热带太平洋海鸟中有30种灭绝了,10种蜥蜴中有7种灭绝了。老鼠的天敌,猫,也已经成了澳大利亚野生动物的噩梦。传说,猫是在17世纪的一次海难中被带到澳大利亚的,但实际上它也是随着18世纪的欧洲移民来到这里。一开始它们只是普通的家猫,但移民将这些家猫放入野外,希望它们可以控制老鼠和兔子的数量,这些猫在野外生活中培养出了比家猫更加敏锐的视觉、嗅觉和听觉,形体也比家猫大,肌肉也更加发达,这使它们可以一下子扑到猎物。野猫几乎可以适应澳大利亚所有的生活环境,甚至沙漠,因为它们可以从猎物的血液中获得生命必须的水分,野猫出众的适应能力使它成为澳大利亚有史以来分布最广、最具破坏性的动物之一。野猫还能够携带并且传染给人畜多种传染病,例如,高度危险的弓形体病,它会导致孕妇流产或者婴儿先天缺陷。如今,为了保护那些被野猫威胁的动物,人们修建了专门防猫的栅栏用来阻挡野猫无声的脚步,但这种围栏费用很高还需要经常维护,一个小小的漏洞也会给野猫可乘之机。近年,人们发现更为遥远的海岛上也开始出现了猫的踪迹,它再次利用了人们的疏忽越过了自然的屏障。在战争中,军队也会带来物种的迁徙,这其中还包括许多直接危害人类健康的细菌和病毒,例如麻疹是由征服者从欧洲带入美洲的,梅毒则是由美洲传入欧洲的。人类的交通运输工具也常常成为生物入侵的载体。长久以来,许多海洋生物就是附着在船舶上迁移扩散的,为了保持大型船舶的平衡而储存的压仓水更是为这些水生入侵者提供了便利。四.生物入侵的现状或是自然迁徙,或是借助人力,这些生物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了远离它们原生地的环境中,在这里等待它们的将是什么呢,而它们又会给人类带来些什么?我们的食物中有许多都不是本地物种,这些蔬菜和水果为什么没有成为可怕的入侵者呢?其实,外来物种中真正能够形成入侵的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就是这很小的一部分的外来入侵者已经足以造成巨大的损失。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1859年,英国人托马斯•奥斯汀引进了24只兔子为打猎而放养了13只,在这没有天敌的国度里,它们至今已繁衍出6亿多只后代,这些兔子常常把数万平方公里的植物啃吃精光,导致其它野生动物面临饥饿,许多野生植物也因此濒临绝种,生物入侵的危害可见一斑。虽然生物入侵是历史现象,但生物入侵和它所引起的负面效应开始受到关注的时间却不长。20世纪中叶,有生物学家预见到生物入侵的数量和危害度会随着人类工业化和运输能力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严重,给全球自然种群的平衡、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带来巨大影响。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生物入侵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它才被社会和科学界广泛重视。现在,生物入侵的问题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之一。在美国有超过5万种的外来物种,其中7千种在野外自然生长,他们当中有许多是能够造成巨大危害的入侵物种。美国每年需要花费大约亿美元来处理生物入侵的问题。中国现已成为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有400多种,其中有50余种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一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外来入侵生物可能带来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疏忽引起的生物入侵仍然在不断发生。面对今天外来生物入侵问题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的入侵种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才会成功进入并爆发成灾的。今天,我们已经意识到生物入侵的巨大破坏力,而且正在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人类与入侵者的斗争已经开始,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斗争。人类将努力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将生物入侵的危害降到最低,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地球是人类和各种生物共存的家园,但是外来生物入侵的问题和许多其它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不负责认的行为所造成的,一些入侵生物是被人类带到了新的环境中,而人类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又给了入侵者可乘之机。人类的这些错误导致了生物入侵不断发生,而这又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给一些无辜的生物带来了灾难,这种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原有的生活环境被入侵者破坏,生态结构因为入侵生物而产生的变化与入侵者竞争失败而导致一些生物的消失和濒危,很多损害都是难以弥补的。已经造成的损失只能尽力去挽救,更为重要的是要防止新的生物入侵再次发生,而这需要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一起来参与。
日前,环保部发布“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其间称,我国已经成为遭到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有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我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现状并不完全了解,相关控制方法也并不健全。我们熟悉的福寿螺、小龙虾等生物,都曾因生物入侵带来威胁。 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对各种环境有较强的忍耐力、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后代。它们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建立优良种群,从而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这就可能给本地生态系统平衡带来巨大冲击。什么是生物入侵,它有哪些危害?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生物入侵现状如何?曾经造成了哪些危害?防止、治理生物入侵有哪些新方法?概念解读什么是物种入侵?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介绍,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严格来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外来物种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改变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成本。第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第三,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以江苏南京遭受加拿大的“一枝黄花”入侵为例。上世纪,“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性植物由北美引入,2000年后开始爆发式蔓延,且通过根系分泌毒素,导致周围其他植物死亡。南京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并组织力量清剿“一枝黄花”,但至今也没能将其彻底剿灭。近十几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数量增加,扩散蔓延的频率加快、范围扩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我们熟知的物种入侵的例子还有水葫芦。它看起来只是一束普通的紫色鲜花,但近几年这种浮生植物已经泛滥成灾,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这种植物堵塞河道,阻断交通,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阳光不足死亡虽然这种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降解净化作用,但其过快的繁殖速度还是使其成为最具侵略性和危害性的植物之一。再比如我们为了固河滩,引进了一些大米草,但是它现在疯长,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现在我们要种海防林和红树林,种不上去,因为大量的草长在那儿,把草割掉,但它很快又长起来了。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时间延滞,或有或无,或短或长,从短短的几年到几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续几个世纪。这样就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更加难以琢磨,说不定在我们周围默默无闻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某种什么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现状堪忧我国目前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据报道,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曾表示,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称,最近一次调查统计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因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外来物种调查,只有大部分地区的调查。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中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在外来入侵物种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除了经济损失外,物种入侵也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破局之道防治非常困难 资源化或是可行方法王捷介绍,物种入侵主要是三种途径:一种是人为引进,有意引入;一种是无意引入,常见于旅游者身上沾粘的,传播到另外一个区域落种;还有就是自然传播,像风把种子吹浮。王捷称,这几年入侵的频率加大,主要是随着经济一体化,交通又非常便利,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物种的迁移比以往要快得多。入侵物种主要靠人类迁移,人类带来的传播要远大于自然的传播。这里有无意识也有有意识的。王捷举例称,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最头疼的就是美国白蛾。这种昆虫如果不把它消灭,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因为它有驱光性,当时美国白蛾也是泛滥成灾,这个物种就是无意引入的,通过包装材料,以虫卵带进国内的。在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中,资源化是目前国内专家比较推崇的一条途径。所谓资源化,就是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王捷称,如果能资源化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对此,王捷举了福寿螺的例子。福寿螺本是引进养殖,供人们食用的,但由于管理不善,给农田、水稻等带来了损害。近年来,有学者利用福寿螺食性杂、摄食各种植物的特性,提取并研究其消化酶,因其来源简单,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设备纤维素酶制品。云南等省份利用福寿螺作饲料,制成福寿螺粉,完全可以代替鱼粉作水产饲料的蛋白源。王捷说:“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经济价值,关键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从经济利用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对人就有价值,防治就比较方便。”但是,并非每个入侵物种的资源化都能这般顺利。云南滇池圈养水葫芦望改善水质,但效果未知。查阅云南省政府公开信息不难看到,2009年初云南政府对于水葫芦的态度还是要求“持之以恒”地做好打捞工作。而5个月后,当地对于水葫芦的态度已经出现较大转变,在滇池南岸的白山湾开始了水葫芦种养基地,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试验项目利用水葫芦治理滇池,模式获得成功后,将在滇池水域进行大规模推广。“在滇池种植水葫芦,设想很好,但实际效果还值得商榷。”云南省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那中元说,之所以在滇池种植,主要还是因为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是吸收氮、磷效率最高的植物修改下完事 交作业吧
你的选修课?生物入侵?
每年这个时间点,关于中国台湾的入侵种绿鬣蜥 (Iguana iguana) 的议题在网路、新闻等媒体上都会稍稍提升一些能见度。多数的讨论不外乎是想三杯、或是热心民众为民除害等等的内容,并没有太多人在乎为什么绿鬣蜥会入侵,或是该如何控制等问题。随着入侵种绿鬣蜥的问题逐渐严重,暗示著中国台湾在相关制度及法律上的缺陷,不管专家学者怎么呼吁, *** 与民众依然故我,最后搞得所有管理策略都变得四不像且成效打折。现在问题已经逐渐从复杂变成难以理解,却还是没有人愿意认真地探讨为什么……?
首先来定义一下,外来种 (Alien species) 是指原先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经过人为无意或有意引进的物种;入侵种 (Invasive species) 是外来种的一个子集,指一物种经人为引入至非其自然分布地区,并在无更多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有能力于当地建立稳定族群,以至威胁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成为当地公害者。事实上要成为入侵种并不容易,要同时有天时、地利、人和。
绿鬣蜥最早在 2001 年开始能够合法进口,且在 2004 年前后,第一次于野外发现野生幼蜥,虽然所有的绿鬣蜥来源解释,都说是来自「弃养」,但要成为入侵种除了要刚好碰到异性,还要克服少量个体低遗传多样性带来的奠基者效应 (founder effect) 使其亲代及幼体更不容易适应环境并生存下来建立族群,单靠零星的「弃养」其实很难有足够的数量让其建立入侵族群。早期因为其幼蜥翠绿讨喜的外表在市场上受欢迎,且当时还有足够的利润,在合法进口前曾被大量走私。
过去进行绿鬣蜥田野调查曾访谈当地居民时就有不少农民表示,曾有不肖业者在当时为了躲避查缉将成批的走私绿鬣蜥往养殖场后的大排水沟倒,这很可能就是最早建立起稳定族群的绿鬣蜥。 早期的野生动物输入大多只着重在该物种是否名列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及国内野生动物保育法的保育名录,对于物种的入侵性并无审慎评估。
2004 年确认绿鬣蜥入侵后,虽不及过去热销,但仍有市场价值且野生个体通常较人工个体好看,导致部分不肖商人开始从屏东、高雄等早期的入侵地捕捉野生的绿鬣蜥入侵族群销往外县市水族馆,以无本生意的方式牟利。野生个体在野外生活难免会有残缺、伤疤,或是在集货留置过程中受伤。然而,这些水族馆或买家不愿意收购的成体对卖家也是负担,便索性在回程往交流道附近的大河段直接丢弃,其中甚至不乏已经怀孕的雌蜥,中南部县市较大的绿鬣蜥入侵族群都从交流道附近开始出现并非巧合。
北部的入侵种蜥蜴亚洲水龙 (Physignathus cocincinus)、南部的入侵种蜥蜴高冠变色龙 (Chamaeleo calyptratus) 同样是被 想做无本生意的商人成批流放至适合其生存的地点,将饲养成本转嫁给环境,若有买家下订再透过野采的方式供货。
绿鬣蜥开始遍地开花之后,逐渐有民众通报「恐龙」、「鳄鱼」在自宅附近水沟或树上,地方 *** 受到民间压力就开始有一些动作,像是发研究计画请大学做监测调查,或试图参考防治沙氏变色蜥 (Anolis sagrei) 的作法,用奖励移除的方式吸引民众移除。
国立屏东科技大学野生动物保育研究所的陈添喜老师当时已经透过调查高屏地区的入侵绿鬣蜥族群,大致了解绿鬣蜥在中国台湾野外环境的生活史及开发了捕捉方法,而使用奖励移除捕捉策略的县市则是不了了之,只获得一些绿鬣蜥尸体,没有其他有用的资讯和情报。
2008-2010 年, *** 开始对入侵物种的可能冲击及优先处理顺序进行评估,委托高雄师范大学梁世雄教授,偕同中国台湾大学陈俊宏教授、成功大学侯平君教授、中国台湾师范大学杜铭章教授及高雄医学大学谢宝森教授等五名动物生态背景之专家学者执行「外来入侵动物物种资料收集及管理工具之建立」计画。该三年计画主要调查中国台湾宠物店贩售之外来动物物种及建立各物种之生物背景资料库,优先对已入侵动物可能造成之冲击,进行风险评估,并排定管理优先顺序。但不知道为什么做出来的爬行类很少(如表一),名录里面也没有绿鬣蜥及其相关分级建议。
至今,绿鬣蜥的入侵范围从高屏地区扩大至嘉南地区甚至到彰化、台中,且皆为不连续分布,显示人为协助其扩散的可能性极大。2019 年 8 月 15 日,行政院农业委员会预告订定「有害生态环境、人畜安全之虞之原非我国原生种陆域野生动物之种类」草案,并将绿鬣蜥纳入公告名单中。公告后饲养绿鬣蜥需向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登记备查,且未经主管机关同意不得繁殖,意图透过此方式减少绿鬣蜥在市场上的流通,持有登记期限到 2020 年 11 月 30 日为止。
以上是简单的绿鬣蜥入侵及 *** 应对策略变化的历程,虽然 *** 已经出手管理宠物市场的买卖及持有,看似能够降低民众随意捕捉野生绿鬣蜥的需求,但绿鬣蜥可不是只有宠物市场需求而已。今年有比往年更多 Youtuber 和需要网路声量及点阅率的人私自捕捉绿鬣蜥,并夸大渲染绿鬣蜥肉好吃,甚至连部分立法委员都有这种提倡大众「吃绿鬣蜥除害」的想法。多数人乍听之下会认为这样做没什么不好,还会觉得好像有点道理,随口开起宣称绿鬣蜥肉能壮阳就可以完全移除的笑话。 但吃掉终究只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一直抓到很多的数量也并非代表移除入侵种具有明显成效,而让民众能够自由捕捉绿鬣蜥却对研究人员和移除团队带来相当大的困扰。
为什么让民众随便抓会造成麻烦?那得先从中国台湾绿鬣蜥入侵族群的繁殖特性说起。通常从 10 月至隔年 3 月是交配期,约莫 3、4 月开始产卵,幼蜥会在两个月后左右陆续孵化,从目前解剖过的雌蜥来看,绿鬣蜥最多能一次怀有 78 颗卵。绿鬣蜥属于「求偶场展示繁殖」 (Lek mating) 的物种,对求偶场 (Lek) 及产卵地具有高忠诚度。
「求偶场展示繁殖」指一个物种中两只以上雄性聚集在同一场所,透过各种形式的展示、炫耀、表演等方式达到与雌 *** 配之目的,最有名的案例是北美洲的艾草松鸡 (Centrocercus urophnus)。
绿鬣蜥从 10 月开始会移动到求偶场,雄蜥会转变成橘红色,站在很高的树顶进行展示,吸引雌蜥聚集交配。这个时期很容易被路人注意到,对一般人来说也是比较容易捕捉的时候,所以每年 10 月到年底就会开始有很多绿鬣蜥的相关新闻出现。绿鬣蜥幼体的存活率低,但要达到性成熟,在中国台湾就几乎没有天敌,且雌蜥会随着体型变大而增加产卵数量,所以大体型的雌蜥对族群成长的贡献度最高,被列为重点捕捉对象,因此每当繁殖季节来临,绿鬣蜥聚集在固定求偶场及产卵季的时候,就是非常重要的捕捉时机。
然而,问题在于一般民众在繁殖及产卵时期捕捉绿鬣蜥,除了方法及工具可能有违反人道及法律的疑虑,在没有拟定捕捉优先目标,以及不必要的过度干扰下,都有可能造成绿鬣蜥放弃固定的求偶场及产卵场。 而民众为了买卖、食用多会捕捉正在展示的大型雄性个体,看起来很惊人又鲜艳,同时也是当作话题及新闻最好的题材。此外, *** 只要一见新闻报导,就会找研究团队要求解释,对受托团队而言除了增加作业难度也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除了可能妨碍专业团队,一般民众不适合擅自捕捉绿鬣蜥的原因还有人道处理、合法器具、动物流向等问题。 所有的牺牲都需要符合人道,爬行类生命力大多都很强,即使被刺穿短时间内也不一定会死亡,现在中国台湾的合法远距离射击类武器根本不可能人道杀死绿鬣蜥,民众捕捉不是使用鱼叉绑线就是使用初速会违反枪炮弹药刀械管制条例的枪械,显然并不符合爬行类的人道处理,且规定上所有人道处理必须经过兽医师背书认证。 动物流向管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目前活体的市场流通已经被 *** 管理,若经过炒作渲染导致尸体也有市场价值,一定会有更多人继续捕捉干扰作业,更甚者还可能会把绿鬣蜥丢到尚未入侵的区域,使其建立新族群再去捕捉做无本生意,如此一来不管绿鬣蜥多能壮阳都处理不完。
虽说活体已经被 *** 管理,但其实管理制度上也是有很多毛病,其一,不同主管单位的登记方式居然可以完全不同;其二,有些只需要附照片,不用施打晶片,绿鬣蜥幼体几乎每只都长得差不多,用幼体照片洗绿鬣蜥的持有只数这种事已经有人做了,虽说有想做进一步处理,但个体管理做一半真的不太好。另外,在配套不足的状况下,在公告绿鬣蜥即将实施登记后,执行团队常常接到市区环境的通报,或是在野外看到显然被人长期饲养过的个体,意味着嫌麻烦直接弃养的也大有人在。
现在林务局有心想要处理绿鬣蜥的问题,也有经费挹注,但执行团队在实际执行上却经常处处掣肘。 首先文章前段有提到绿鬣蜥最好的捕捉时间是 10 月到隔年 4 月左右,但因为会计年度的关系,主计不愿意让计画能够跨年度执行,或是计画经费到地方上就卡在议会下不来,导致重要时期没有经费,执行人员垫支、领不到薪水、大学老师因此要向学校借钱都是家常便饭,经过多次反映也丝毫不见改善,让行政凌驾于专业之上。 另外有些区域的绿鬣蜥求偶场环境复杂难以捕捉,不允许使用移除埃及圣䴉 (Threskiornis aethiopicus) 所用枪枝的情况下,会需要跨部会与河川局商议清除部分求偶场的植物,且不要总在重要时期执行大规模疏濬干扰求偶场及产卵场,但多次建议也未见接纳。
就算知道入侵种有这么多的问题,也知道入侵种需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管理(图三),但直到现在也还未见中国台湾有关于外来种管理的专法出现,导致一堆问题都没有法源可以解决,搞得现在不上不下。
同样被入侵种搞得七荤八素的日本在 2008 年实施了生物多样性基本法,让国家、地方团体、人民等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义务跟责任,在生物多样性基本法的规范下, *** 就有义务好好执行 2005 年实施的外来生物法。其内容主要是规制对生态系造成危害的生物与驱除、防治,以防治外来生物对人类、生态、产业的损害。为了防止指定外来生物扩散,原则上禁止饲养、栽培、运送、持有、进口、贩卖、野放也禁止私自捕捉、携带活体、转让给没有许可者。触犯此法,可处三年以下徒刑,个人可科处三百万日圆以下、法人一亿日圆以下的罚金。此法将外来种分为紧急对策、重点对策、综合对策、产业管理、侵入预防、定居预防等类别,并依类别有不同的措施及办法。光是没有生物多样性基本法这类的法律规范 *** 对入侵种的责任, *** 就很容易变成有权无责的状态,中国台湾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更糟糕的是,国内「饲养宠物」实在是过于容易,不论是贩卖或购买都非常简单,也就是说并没有把物种依其入侵性、危险性等特性及饲主资格许可分别做经营管理, 之前就有国中生购买西部菱斑响尾蛇 (Crotalus atrox) 饲养并拿在手上拍照的案例。
动物保护法第 8 条规定中央主管机关得指定公告禁止饲养、输出或输入之动物,但目前只有禁止美洲巨水鼠科 (Myocastoridae)、黑食人鱼 (Serrasalmus rhombeus) 及电鳗科 (Electrophoridae)。虽然说野生动物是林务局的管辖范围,但当它变成宠物时就是畜牧处动保科的事,多年来也迟迟未见管理。
谈了那么多绿鬣蜥的问题,相信还是有些人只想知道究竟能不能吃?撇开民众自己去抓对绿鬣蜥控制的影响,个人是不建议吃中国台湾野外入侵族群的绿鬣蜥,原因如下:
最后,任何入侵种都一样,吃只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只有在正确的时间点,有方法地移除对族群成长贡献最大的体型及性别,时刻追踪繁殖及族群动向,且一切符合动物安乐人道规范及枪炮弹药管制条例和社会秩序维护法,才是科学又专业的入侵种处理。 也还请各位高抬贵手,不要自己乱抓、不要提倡吃绿鬣蜥、不要把吃绿鬣蜥的行为英雄化,谢谢合作。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著作[1] 万方浩,李保平,郭建英. 2008. 生物入侵:生物防治篇. 北京:科学出版社. 596pp.[2] 万方浩,郑小波,郭建英. 2005. 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 北京:科学出版社. 820pp.[3] 郭建英,万方浩. 2004. 中国主要农林入侵物种与控制(第一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30pp.[4] 徐海根,强胜主编;郭建英,韩正敏,孙红英,黄宗国副主编. 200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5] 刘玉升,郭建英,万方浩,叶保华. 2000. 果树害虫生物防治. 北京:金盾出版社. 151pp.[6] 谢明,周伟儒,万方浩,郭建英. 2000. 保护地害虫天敌的生产与应用. 北京:金盾出版社. 154pp.[7] 万方浩,王军武,郭建英,谢明 编剧. 2000. 蚜虫生物防治. 北京: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科技论文(第一/通讯作者29篇,其中SCI 2篇,一级学报9篇)[1] 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 2009. 转基因抗虫棉田二代棉铃虫的不完全生命表. 棉花学报, 21(1): 67-69.[2] Gui FR, Wan FH, Guo JY. 2009.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invasive species, Ageratina adenophora as revealed by ISSR-PCR markers.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in press.[3] Huang WK, Wan FH, Guo JY, Gao BD, Xie BY, Peng DL. 2009. AFLP analyses of genetic varia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Asteraceae) populations in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 in press.[4] Guo JY, Wan FH, Dong L, Lovei GL, Han ZJ. 2008. Tri-trophic interactions between bt-cotton, the herbivore Aphis gossypii Glover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the predator Chrysopa pallens (Rambur) (Neuroptera: Chrysopidae).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7(1): 263-270.[5] Wu G, Harris MK, Guo JY*, Wan FH*. 2008. Response of multiple generations of beet armyworm, Spodoptera exigua (Hubner), feeding on transgenic Bt cotton. Journal of Applied Entomology, doi:.[6] 郭建英,万方浩,韩召军. 2008. 转基因植物的生态安全性风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6(2): 515-522.[7]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范中南,董亮. 2008. 不同Bt棉种植时期和作物布局方式对龟纹瓢虫发育和繁殖特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学报, 35(2): 137-142.[8] Huang WK, Guo JY, Wan FH, Gao BD, Xie BY. 2008. AFLP analyses 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population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5(1): 33-41.[9]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8.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3(2): 163-168.[10] 张炬红,郭建英,万方浩,夏敬源. 2008. 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蚜消化酶的风险评价. 华北农学报, 23(增刊): 238-242.[11] 周忠实,郭建英,万方浩,彭兆普,罗源华,刘勇. 2008. 豚草防治措施综合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9(9): 1917-1924.[12] Gui FR, Wan FH, Guo JY. 2008. Population genetics of Ageratina adenophora using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ISSR) molecular markers in China. Plant Biosystems, 142(2): 255-263.[13] Yang GQ, Wan FH, Liu WX, Guo JY. 2008. Influence of two allelochemicals from 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 on ABA, IAA and ZR contents in roots of upland rice seedlings. Alleopathy Journal, 21(2): 253-262.[14] Zhang GF, Wan FH, Murphy ST, Guo JY, Liu WX. 2008.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two nontarget insect species, Aphis gossypii (Homoptera: Aphididae) and Orius sauteri (Hemiptera: Anthocoridae), on Bt and non-Bt cotton cultivars.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7(4): 1035-1042.[15] 郭建英,何华,万方浩,张桂芬,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蚜种群消长关键因素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34(3): 229-234.[16] 郭建英,万方浩,胡雅辉,严盈. 2007. 不同作物布局对转基因抗虫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18(9): 2061-2068.[17] 郭建英,万方浩,任承才,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2(4): 197-202.[18]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韩召军. 2007. 转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动态. 华北农学报, 22(6): 183-189.[19] 万方浩,郭建英. 2007. 农林危险生物入侵机理及控制基础研究. 中国基础科学, (5): 8-14.[20]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2007. 用ISSR标记分析不同地区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变异.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40(1): 41-48.[21] 桂富荣, 郭建英, 万方浩. 2007. ISSR标记在入侵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应用生态学报, 18(4): 919-927.[22] 顾渝娟,郭建英,程红梅,万方浩. 2007. 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及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3(4): 38-41.[23] 黄文坤, 郭建英,万方浩, 高必达, 谢丙炎.2007. 紫茎泽兰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AFLP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5(6): 992-1000.[24] 黄文坤, 程红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2007. 紫茎泽兰类黄酮3’-羟化酶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植物生理学通讯, 43(5): 821-826.[25] 黄文坤,程红梅, 郭建英, 高必达, 万方浩. 2007. 外来入侵植物紫茎泽兰不同组织RNA提取方法. 生物技术通报, 2: 147-150.[26] 谭周进,谢丙炎,杨宇红,郭建英,肖启明,万方浩. 2007. 不同寄主植物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内共生菌传毒相关GroEL蛋白的一致性. 生态学报, 27(6): 2490-2497.[27] Min Wu, Jian-Ying Guo, Fang-Hao Wan, Qi-Lian Qin, Qin Wu. 2006.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biology of the predatory terrestrial mollusk Rathouisia leonina. The Veliger, 48(2): 61-74.[28] Min Wu, Jian-Ying Guo. 2006. Revision of the Chinese species of Ponsadenia (Gastropoda: Helicoidea, Bradybaenidae). Zootaxa, 1316: 57-68.[29] Gui-Fen Zhang, Fang-Hao Wan, Gabor Lovei, Wan-Xue Liu, Jian-Ying Guo. 2006. Transmission of Bt toxin to the predator Propylaea japonica (Coleoptera: Coccinellidae) through its aphid prey feeding on transgenic Bt cotton.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5(1): 143-150.[30] Gui-Fen Zhang, Fang-Hao Wan, Wan-Xue Liu, Jian-Ying Guo. 2006. Early instar response to plant-delivered Bt-toxin in a herbivore (Spodoptera litura) and a predator (Propylaea japonica). Crop Protection, 25: 527-533.[31] 郭建英,Gabor Lovei,万方浩,韩召军. 2006. 取食转基因抗虫棉上的棉蚜对粉舞蛛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昆虫学报, 49(5): 792-799.[32] 郭建英,吴岷,武吉兆,万方浩. 2006. 释放天敌瓢虫和施用化学农药吡虫啉对麦田蚜虫的控制效果评价. 昆虫知识, 43(4): 508-513.[33] 桂富荣,郭建英, 万方浩. 2006. 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华北农学报, 21(5): 72-78.[34]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 2006. AFLP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22(8): 50-54.[35] 黄文坤,郭建英,万方浩,高必达,谢丙炎. 2006. 紫茎泽兰DNA的提取及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武汉植物学研究, 24(6): 498-504.[36] 胡雅辉,郭建英*,万方浩,尉文彬. 2006. 棉田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季节动态. 中国生物防治, 22(2): 101-108.[37]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西花蓟马在中国适生区的基于CLIMEX的GIS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39(3): 525-529.[38]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 2006. 入侵昆虫西花蓟马的潜在适生区分析. 昆虫学报, 49(3): 438-446.[39] 郭建英,万方浩,董亮,闪慧月,韩召军. 2005.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昆虫知识, 42(4): 149-154.[40] 郭建英,周洪旭,万方浩,刘小京,韩召军. 2005. 两种防治措施下转Bt基因棉田绿盲蝽的发生与为害. 昆虫知识, 42(4): 424-428.[41] 郭建英,万方浩. 2005. 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及转基因棉对非目标生物风险评估的案例研究. 见: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研讨会论文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42] 郭建英,吴岷,武吉兆,万方浩. 2005. 三种不同类型杀虫剂对麦田蚜虫的控制效果及对天敌瓢虫影响评价. 华北农学报, 20(增刊): 277-281.[43] 周洪旭,郭建英,万方浩,张桂芬,刘万学. 2005. 棉铃虫在单价及双价抗虫棉田的发生动态与为害的研究初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3(4): 157-160.[44] 张世泽,郭建英,万方浩,张帆. 2005. 丽蚜小蜂两个品系寄生行为及对不同寄主植物上烟粉虱的选择性. 生态学报, 25(10): 2595-2600.[45] 王东兰,郭建英,谢丙炎,万方浩,何龙飞. 2005. 紫茎泽兰细胞色素P450 CYP75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植物保护, 31(4): 65-69.[46] 胡雅辉,郭建英*,万方浩. 2005. 杂草地和苜蓿田节肢动物群落时序动态. 作物研究, 19(3): 174-178.[47] 程俊峰,万方浩,郭建英,张国安. 2005. 外来有害入侵生物-西花蓟马. 中国生物防治, 21(2): 74-79.[48] 郭建英,崔旭红. 2004. 外来入侵生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大自然, 116(2): 30-31.[49] 郭建英,万方浩,董亮. 2004. 取食Bt棉的棉粉虱对中华草蛉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20(3): 164-169.[50] 周洪旭,郭建英,万方浩. 2004. 转Cry1Ac+CpTI基因棉对棉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昆虫学报, 47(4): 538-542.[51] 张世泽,郭建英,万方浩,张帆. 2004. 温度对不同品系丽蚜小蜂发育、存活和寿命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20(3): 174-177.[52] Liu, Wan-Xue, Wan, Fang-Hao, Guo, Jian-Ying & Lövei, . 2004. Spiders and their seasonal dynamics in transgenic Bt- vs. conventionally managed cotton fields in north-central China. In: European Arachnology 2002 (F. Samu & Cs. Szinetár eds.), pp. 337-342.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 Berzsenyi College, Budapest.[53] 张桂芬,万方浩,郭建英,侯茂林. 2004. Bt毒蛋白在转Bt基因棉中的表达及其在害虫-天敌间的转移. 昆虫学报, 47(3): 334-341.[54] 周洪旭,万方浩,郭建英,张桂芬,刘万学. 2004. 转Bt基因抗虫棉与害虫、天敌三者间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19(增刊): 179-184.[55] 徐海根,强胜,韩正敏,郭建英,黄宗国,孙红英,何舜平,丁晖,吴海荣,万方浩.2004.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与传入路径分析. 生物多样性, 12(6): 626-638.[56] 郭建英,董亮,万方浩. 2003. 转Bt基因棉对斜纹夜蛾幼虫存活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19(4): 145-148.[57] Min Wu & Jian-Ying Guo. 2003.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terrestrial malacofauna (Helicoidea): description of a new bradybaenid genus with three species. The Veliger, 46(3): 239-251. (En)[58] 吴岷,郭建英,吴勤. 2003. 陆生软体动物的防治和保护. 生物学通报,38(1): 5-6.[59] 万方浩,郭建英,刘万学,张桂芬,李保平. 2003. 农业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 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班论文集, 2003,王德辉,方晨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60]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与苍耳螟的资源生态位研究. 生态学报,23(11): 2232-2238.[61] 刘万学,万方浩,郭建英,张帆,孙光芝,孟昭军. 2003.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昆虫学报,46(3): 311-317.[62]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对温湿度的适应性. 中国生物防治,19(4): 158-161.[63]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在我国的生物气候相似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36(10): 1156-1162.[64] Ma, Jun, Fang-Hao Wan, Jian-Ying Guo, Lan-Shao You. 2003. Bioclimatic matching analysis for Epiblema strenuana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in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10): 1130-1136.[65]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杨汉民. 2003. 豚草卷蛾的生态适应性及其风险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14(8): 1391-1394.[66] 万方浩,马骏,郭建英,游兰韶. 2003. 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豚草的联合控制作用. 昆虫学报, 46(4): 473-478.[67] 马骏,高必达,万方浩,郭建英. 2003.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应用生态学报,14(3): 443-446.[68] 郭建英,吴岷,万方浩. 2002. 东亚小花蝽成虫和卵的耐冷藏性. 中国生物防治,18(1): 10-12.[69] 郭建英,万方浩,吴岷. 2002. 利用桃蚜和人工卵赤眼蜂蛹连代饲养东亚小花蝽的研究. 中国生物防治,18(2): 58-61.[70] 郭建英,万方浩. 2002. 我是你的克星. 见:绿色奏鸣曲—农业科技农业(林菲,杨天桥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94-103.[71] 万方浩,郭建英,王德辉. 2002.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外来入侵生物的研究与管理对策. 生物多样性,10(1): 119-125.[72] 万方浩, 郭建英, 王德辉. 2002. 中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管理对策及风险评价体系. 见: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生物多样性与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王德辉, Jeffrey A. McNeely 主编.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73] 刘万学,万方浩,郭建英. 2002. 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营养层及优势功能团的组成与变化. 生态学报,22(5): 729-735.[74] 万方浩,刘万学,郭建英. 2002.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及时空动态. 生态学报,22(6): 935-942.[75] 马骏,万方浩,郭建英,游兰韶,卢德勇. 2002. 豚草卷蛾寄主专一性风险评价. 生态学报,22(10): 1710-1717.[76]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一种适于繁殖东亚小花蝽的产卵植物—寿星花. 中国生物防治,17(2): 53-56.[77]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三种饲料对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的饲喂效果. 中国生物防治,17(3): 116-120.[78] 郭建英,万方浩. 2001. 三种饲料对东亚小花蝽发育和生殖力的影响. 见: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李典谟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464-469.[79] Wan, ., Guo, . & Wang, R. 2001. Biological Weed Control in China: an update report. In: Proceedings of 18th Asian-Pacific Weed Science Society Conference, May 28 - June 2, Beijing, China, Standards Press of China, pp. 366-376.[80] 秦启联,王金耀,徐世新,郭建英. 2001. 影响中红侧沟茧蜂后代性比的因素. 中国生物防治,17(4): 155-158.[81] 万方浩,叶正楚,郭建英,谢明. 2000. 我国生物防治研究的进展及展望. 昆虫知识,37(2): 65-74.[82] 郭建英,陈建秀. 1999. 弹尾目: 圆跳科. 见:福建昆虫志,第一版(黄邦侃主编),福建科技出版社,福州,pp. 22-25.[83] 郭建英,吴岷. 1998. 土壤动物的采集方法. 生物学通报,33(3): 38.[84] 郭建英,吴岷. 1998. 土壤无脊椎动物的功能群. 动物学杂志,33(5): 38-40.[85] 郭建英,陈建秀. 1996. 中国环角圆跳属Papirioides亚属一新种. 昆虫分类学报,18(4): 235-238.[86] 黄诚,郭建英,孟文新,陈建秀等. 1996. 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农田土壤动物群落与施肥措施的关系.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 354-359.[87] 刘美玲,郭建英,鲍洁,孟文新. 1995. 杀虫剂作用下土壤动物数量变动.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suppl.): 44-45.[88] 陈建秀,吴岷,郭建英,黄诚. 1995. 弹尾目昆虫Sinella curviseta种群的相互影响.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suppl.): 37-40.
几点供参考:外来物种入侵为何能造成巨大危害呢?1美国科学家研究了473种原产欧洲后又传播到美国的植物,检查了它们被真菌、病毒感染的情况。结果发现,平均每种植物在新栖息地感染的真菌比在原产地要少84%,病毒感染少24%。同时在研究了26种从欧洲入侵到美国的陆生、海洋和淡水动物后发现,在原产地,平均每种动物带有16种寄生虫,其中只有3种跟随动物到了新的栖息地,每种动物又在新栖息地染上4种新的寄生虫。总体来说,它们所带的寄生虫比在原产地少50%左右。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新的栖息地,外来物种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原有天敌和寄生虫的制约,从而异常繁荣起来。在原产地无害的植物到了另一地区之后可能会变成有害的植物,外来动物能威胁本地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危害。2外来物种一方面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条件和机会,给世界各国和地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外来物种也给本地的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了负面效应。随着全球贸易的增加、国际旅游业的兴旺,很多例证显示,外来物种直接危害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阻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并且这种影响一般带有不可逆性和进行风险评估上的不确定性。所以对外来物种应在深入认识的基础上,针对本国实际情况,通过立法保护国民经济和一过生物多样性。 一、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及危害 (一)外来物种及外来物种入侵的定义 1、 定义 在生物学上,外来物种是指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过去或现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 2、外来物种入侵的渠道 外来物种入侵的渠道一般为:有意引进、无意引进、自然传播等形式,其中有意引进主要是为了满足农业、林业和渔业等生产活动的需要;无意引进主要通过贸易、商业、旅游等活动无意引进外来物种;自然传播主要是边界相临国家之间,物种借助自然规律传播到另一国的现象。 (二)世界一些国家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据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近日在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在全球,外来物种入侵给各国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要超过4000亿美元。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1300亿和800多亿美元 。 外来物种通过有意或无意行为进入另一生境后,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如地中海实蝇自1910年因为旅客携带从夏威夷岛传播到美国本土后,种群急剧扩展,给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林果业的主栽品种柑桔造成致命打击,纵使美国出动军队,将柑桔树连根拔除仍无济于事,地中海实蝇的入侵使美国总共遭受了2000亿美元的损失。 南非西开普敦贫瘠土壤上生长的硬叶灌木群落有保持土壤、防止侵蚀、涵养水源、降低火灾强度的作用,为改善景观和固定沙丘,引进了哈克木属、松属和金合欢属的植物。外来植物导致了本土植物多样性、密度和盖度逐渐降低,造成548个物种灭绝以及3435个物种受到威胁,现已被IUCN列入红色名录。 发生在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是一个人类从来没有过的疾病,对于人类来说,这个病原体是一个典型的外来入侵种。人体对非典病原体所表现出的脆弱的抵抗能力,充分体现了外来生物对人类以及生态系统的入侵危险性。非典通过飞机、轮船和汽车,在短短的5个月遍布全世界,清晰地显示了外来入侵种通过人类活动得到传播的事实。 (三)我国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及损失 中国从北到南5,500公里,东到西5,200公里,跨越50个纬度,5个气候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多样的生态系统使中国容易遭受入侵生物的侵害,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数外来种都可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栖息地。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世界上最坏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约有一半入侵了我国。截至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共有283种,对我国农林牧渔业和生态系统、物种资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到亿元。造成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到亿元,其中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达亿元。陆生植物170种,其余为微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类、哺乳类、鱼类、树木、杂草等。有%的外来入侵物种来源于美洲,22%来源于欧洲。调查表明,%的外来入侵动物是由于检查不严,随贸易物品或运输工具传入我国的。这些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我国有关行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亿元,其中,林牧渔业损失亿元,人类健康损失亿元。以物种为论,美洲斑潜蝇、豚草、褐家鼠、温室白粉虱、紫茎泽兰等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亿元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威胁种群多样性,导致局部种群消亡等 。 以重庆为例,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雨量充沛,热量丰富,为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而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三峡库区移民和建设等因素,重庆区域内人类活动强度加大,特别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外来生物被引入重庆并安营扎寨,给重庆市的生态安全敲响了警钟。据了解,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的首批16种外来入侵生物、国家林业局公布的首批24种重点有害植物(其中有2种与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相同)和可能对本地生物带来巨大影响的36种危险性生物--共74种生物中,已在重庆出现53种,出现频率为%。 2002年9月,重庆主城区的两路口一带发现日本菟丝子的踪迹。10月,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的食人鲳在重庆主城区出现。2003年1月,在重庆市最大观赏鱼批发市场江家巷四季水族馆,又发现了原产南美洲的下口鲇。2003年7月,重庆市林业局专家在市游乐园附近、原试剂厂厂区、长生桥、铁山坪等地均发现了有害植物紫茎泽兰。重庆市从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间,每年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10万公顷左右,每年开展的防治面积约为万公顷,投入的防治经费为1300万元,常年发生危害的森林病虫害达20余种 。 从重庆市外来物种入侵的状况不难看出,由于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有效的科学知识与信息交流、执法不严、生态意识淡薄等原因,在引进物种之初经济利益优先,没有进行风险评估或不顾生态后果的盲目引进,最终致使外来物种在我国呈长驱直入之势。 二、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立法现状及不足 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制订了比较完备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如澳大利亚1996年制定了《澳大利亚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策略》,1997年颁布《国家杂草策略》1999年修订;1991年发布了《压舱水指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强制执行的压舱水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文件。美国则通过很多控制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如《植物检疫法》、《动物损害控制法》、《联邦植物害虫法》、《国家环境政策》、《濒危物种保护法》和 《联邦杂草治法》等。1999 年 2月 3 日,美国总克林顿签署了一项总统令,以调整联邦策略,这项策略涉及非联邦生态系统的入侵动植物物种对环境及经济的威胁。该命令指令旨在建立一个入侵物种理事会。理事会决定开展项减少入侵物种对经济、生态以及类健康紧逼危害的综合计划并制定进一步阻止非寻常的入侵物种引入和传播。克林顿总统的 2000 年财政年度预算中建议给抗击外来物种的基金增拨 2880 万美元,其中包括对抵抗外来害虫和疾病的基金以及加速对恢复栖息地和生物综合治理害虫策略的研究基金。 (一)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立法现状 我国针对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规定散见于《进出境检验检疫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进出口货物管理条例》、《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国内法和《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卡塔赫纳(Cartagena)生物安全议定书》三部国际公约中。其中1992年我国批准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后又制定并发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家报告》。《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个目标即保护、持续利用以及平等与公平地分享由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所得到的利益,为外来种的科学研究水平、生态和社会经济影响、侵入的预防与管理以及控制与清除等问题提供论坛。1981年4 月8日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在序言中指出:缔约各国认识到许多美丽的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必须加以保护。并确立了对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进行贸易限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制度。 (二)我国在防范外来物种造成的危害法律规定及管理上的不足 1、《进出境检验检疫法》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方面的缺陷 目前《进出境检验检疫法》是我国主要防治外来种入侵的法律规范,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保护本国经济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随着贸易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也逐渐暴露出些问题。表现在:1)立法目的上,只在于促进经济发展,而没有明确提出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的目标;2)外来有害物种不仅只是动植物还包括各种传染病、害虫、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和杂草等。所以从该法的名称上来说就不足以全面地对外来物种防治进行规定。3)动植物入境的管理机构是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工作。这样的管理机构设置不能有效从入境时就对外来物种实施有效控制,因为是否构成外来物种入侵的可能是比较专业的技术性行为,也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才能显示出来,只赋予动植物检验检疫机构一个部门职权是不能实现有效的进入控制的;4)鉴于外来物种进入我国的检验检疫的复杂性,应对于任何外来物种的进入问题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和申报制度,对没有申报并进行风险评估的货物应一律退回或就地销毁。 2、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 外来物种造成了我国农、林、牧、渔等方面的巨大损失,并且势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这与现行的监管机关职责不清、各自为政、方式不力、措施成效不大和重视程度不够有极大的关系。而这些不足又是由于法律规定不统一,各部法律在各自的范围内作出规定,相互之间没有协调和统一造成的。比如世界十大恶草之一的紫荆泽兰,20世纪初从东南亚传入云南省,后在云南、贵州等地已经形成疯长狂野之势,侵占山林、草场,与其他植物争水、争肥、争空间造成其他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西南本就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带,紫荆泽兰的吞噬各种物种的危害不应小视。现在紫荆泽兰又大势向其他的省份扩散,80年代初传入四川凉山州,在近20年里已发展成为凉山州天然草场上的一种主要毒害草;1998年长江洪灾后传到重庆,目前在长江江津段20多公里沿江路段、渝北、巴南、江津等传播。经济损失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互米花草主要是在上海崇明岛肆虐,导致岛上大量贝类死亡,以贝类为食物的鸟类面临生存危机,现在崇明岛上已出现食物链断接的危险。互花米草目前又在福建沿海等地大量蔓延,造成沿海滩涂大片红树林的死亡。 如何对现状进行很好的控制,防止进一步损害的发生以及在本国境内防止跨省转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部综合、系统的立法,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法律制度是当务之急。 3、现有法律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对有意引进外来物种,现有立法只规定了行政罚款,根据实际情况,应建立起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的制度,民法、刑法应增加有意引入外来物种造成严重损失的相关处罚;对无意引入外来物种造成损害的,没有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致损害发生后无法得到赔偿。 4、宣传教育方面的不足 我国外来外物种入侵主要是原因是人为无意引进的,这与宣传教育不足有极大的关系,当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外来物种以及会造成什么样的危害后果时,很容有意或无意通过交通、旅游等进出境方式带入外来物种。加上监管不严,导致大量外来物种进入我国并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外来物种侵入一地时,主要依靠当地群众及时发现和清理,所以宣传教育是防治外来物种侵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关于我国制定外来物种入侵法律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立法目的 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性,二是防止经济损失。因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维护一国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效益应是第一位的。 (二)立法原则 1、风险预防原则 《生物多样性公约》序言中的规定 “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适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充分确实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即如果对某种活动可能导致对自然生态环境有害的后果存在着很大的怀疑,最好在该后果发生之前不太迟的时候采取行动,而不是等到获得不容置疑的因果关系科学证据之后再采取行动。之后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确立的法律框架内,关于国际生物安全法律保护的专门性国际法律文件,在其序言中,缔约国明确表达了在国际法中建立规范处来物种入侵的国际法律框架的共同意愿,并提出将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安全的国际法律保护,建立在风险预防法律原则基础之上。风险预防原则与损害预防原则的区别在于避免环境灾难之可能性,它针对的是在科学上尚未获得确凿证据的环境风险,其要义在于,不应当以尚未获得确凿的科学证据为理由而推迟采取预防环境风险发生的措施,因为如果等到获得环境风险的确凿科学证据后再采取行动,那么环境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重大或者不可逆转的环境灾难。风险预防原则的确立,是对传统法律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现在世界各国对保护本国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方面都实行了风险预防原则,将环境灾难最大限度地扼杀在未然状态。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盟等都非常重视风险分析工作,由检疫部门组织社会有关专家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将风险分析作为提高检疫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更重视将其作为开拓海外市场、进行检疫斗争的有力武器。早在1993年11月,美国就完成了“通用的非本土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目前美国动植物检疫局已经完成的和正在进行的PRA有200多项。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开始运用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了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的管理机构,由农业部所辖农业局和动植物检疫局共同承担风险评估、评估程序、并建立了北美危险性林业外来有害生物信息数据库,有效地遏制了森林外来病虫害的入侵。 2、引种许可证制度及备案制度原则 即引种单位或部门必须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交拟引进外来物种的详细资料,包括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引种历史、原产地环境条件、经济损益分析,以及风险评价等有关资料,由管理部门会同技术咨询机构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评审之后决定是否引进该物种,以及是否需要附加保障措施,对不产生危害或只产生可接受危害的物种的引进颁发引进许可证,杜绝外来物种的非法引进。引种备案制度:对所有有意引进的物种实行备案制度。引种单位或部门必须将外来物种引进的情况在环保部门进行备案,若发现问题,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三)管理机构的确立 确立由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牵头包括农业、林业、环保、渔业、海洋、贸易、海关、工商、科技和财政等国家主管部门在内的综合管理和合作。因为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是一项综合工程,设计部门多,分工繁杂,基于工作的效率、分工合理、权责明确的原则,设定一个牵头部门并赋予其协调、组织工作职能是比较科学的方式。由于我国现在的外来物种造成入侵形势绝大部分都是由于监管不严,所以在进行进出口检验检疫时责任异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有意引进时申请的严格审查和无意带入的严格监察,从入口把好关。例如通过立法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证明引入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是安全的,并仅进入到经证明当地物种没有相同作用的地方并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和邻近地区种植外来种。各地区之间应互通有无,加强协作共同对现状进行控制,防止有害种在国内各地区之间蔓延、传播。 (四)监督部门和主要形式 确定由环保部门和公众参与结合的监督的体制。由各级环保部门对外来物种的形式、危害进行宣传、教育并让群众知晓那些属于外来物种、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无意带入的外来物种。鼓励群众发现外来物种以及对现状进行调查,发动群众对已经长成势的物种进行消灭、摧毁,对外来生物造成灾难的缓解有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并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公众提议进行接待,反馈工作情况。阳关是最好的防腐剂,外来物种的入侵理应让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及早有效地控制、治理。 (五)对生物资源的所有权的保护 根据《宪法》、《水法》、《森林法》、《矿产资源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可知,除特殊情况外,国家拥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通过人为有意引进的并已经形成灾害的外来物种本身应归引入权人所有;无意引入外来物种并造成灾害的,国家应作为赔偿义务主体,因为国家负有进境监管不严的过失责任。遭受损害的物种如果属于国家所有的则由国家组织治理,属于集体或个人承包的则由国家、集体或个人联合进行治理。但在现实中,对个人所有的财产遭受损失时很难得到有效帮助。根据所有权人对所有物享有排他的绝对的控制权,侵权应得到赔偿,但在该侵害暂时未为法律所明文规定侵权人时,对权利人来说就难以得到赔偿,这是不公平的。如1988年,四川一家农研所从外地引进原产南美亚马孙河的福寿螺,在泸州人工净养成功。次年,牧丰养殖加工公司从农研所购得福寿螺种,在公司院内以植物嫩叶试养并获“成功”。 后福寿螺市场销量不好,该公司放弃了养殖并将稻田退还了农民。由于退还田地时螺没有拣干净,以及在“牧丰公司”养螺时暴发过一次山洪,大水将许多螺蛳冲走,造成了福寿螺的泛滥。据介绍,目前福寿螺主要在原保安乡境内成灾,受灾面积约4700亩。此外,全县约40万亩稻田都出现了福寿螺的踪影 。在进行养殖之初有关人士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种以植物为食物又繁殖力极强的螺蛳可能会危害周边稻田产量。但“牧丰公司”的解释是:福寿螺是热带生物,在重庆这样的高纬度地方过不了冬,根本不可能泛滥成灾。现在的结果是成了灾害,现在减灾主要是依靠农民自己到田地里去拣螺以保证粮食收获,但是这样的个体行为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不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造成了损失。这样的损失该由谁来作为赔偿主体?这就需要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和真正对属于个人所有物进行保护。 (六)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数据库 环境保护部门组织相关科研人员收集本国生物种类,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状况,并收集世界各地危险性病虫害资料进行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为引种、防治外来物种造成危害提供科学依据。 (七)罚则 对于有意引入生物物种导致经济损失、本地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引入人对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人应由民法加以规定,承担民事责任。赋予享有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原等资源使用权却因外来物种遭受损失的个人、单位有诉讼的权利,保护所有权和使用权;对于无意带入外来物种造成损失的,当地政府应组织力量进行恢复和防治工作,因为无意带入的外来物种本应在进口检验检疫时就该被禁止的,因为监管不严格或疏忽时,国家负有过失责任,所以应当对无意引入的外来物种造成的损害负责。《刑法》中应对有意引入外来物种造成个人或国家财产重大损失的责任人员进行刑事处罚,以示惩戒。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资源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钱翌:《生态入侵的危害及防范对策》,载《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24期。 3、柏成寿:《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载《环境保护》2002年8期。 4、陈赛,王汉玉,苏忠军:《关于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防范原则》,载《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5、王福祥:《国际植物检疫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载《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年第22期。 6、陈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策略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载《生物多样性》2001年第9期。 7、紫茎泽兰背景资料:系菊科泽兰属多年生半灌木状植物,株高1~2m,根系发达。该草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一年四季常绿。以种子繁殖为主,其种子数量多,重量轻,千粒重仅0. 045g,成熟的种子上生有冠毛,可随风四处飘扬。不仅如此,它在根茎上能生长不定根,进行无性繁殖,其繁殖能力极强。动物误食后引起发病,因为紫茎泽兰带纤毛的种子和花粉使马属动物引起哮喘病,种子上的纤毛带钩被牲畜吸入后直往气管和肺部钻,引起组织坏死。它的毒素可危害牲畜心脏,造成心力衰竭。牲畜误食一定量的紫茎泽兰轻者引起腹泻、脱毛、走路摇晃,重者母畜不发情,怀孕母畜流产等;紫荆泽兰还入侵田边地埂就与庄稼争水、争肥、争阳光,使田地的粮食作物的边际效应消失,造成粮食减产,并使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下降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严重下降,农田生产力降低。 8、互米花草背景资料:从英国传入,因为耐碱、耐潮,繁殖力强,在1979年当作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的植物引入,每根草差不多有一米多高,根系相当发达,草有多高、根就有多深,一个成年农民使劲拔都拔不出来。而且草籽能够随着海潮四处飘流,蔓延迅速。 9、福寿螺背景资料:危害特点——孵化后不久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后至晒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致有效穗减少而造成减产。繁殖能力——1只雌螺经1年两代共繁殖幼螺万余只,繁殖力极强。
第一写明地点名称及入侵物种特点及原产地和入侵途径,第二写明当地物种概况和入侵物种现状及对当地物种的危害,第三写明当地环境为什么会适应其发展状况,最后写明当地环境部门是如何处理的及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帮到你,下面给你参考资料: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如前期一段时间流行的美洲白蛾表现为在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2]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该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原因是由于它们偶然到达了不具备天敌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环境,因而快速扩散造成灾害。
日前,环保部发布“环保部‘十二五’规划”,其间称,我国已经成为遭到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有些地区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然而,我国对于生物入侵的现状并不完全了解,相关控制方法也并不健全。我们熟悉的福寿螺、小龙虾等生物,都曾因生物入侵带来威胁。 成功入侵的外来物种对各种环境有较强的忍耐力、繁殖能力和传播能力,能迅速产生大量后代。它们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建立优良种群,从而挤压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这就可能给本地生态系统平衡带来巨大冲击。什么是生物入侵,它有哪些危害?是怎样形成的?我国的生物入侵现状如何?曾经造成了哪些危害?防止、治理生物入侵有哪些新方法?概念解读什么是物种入侵?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介绍,外来生物入侵主要是指外来的或者非本地的物种对农林牧渔业的生产、自然环境、人畜健康造成的危害。严格来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外来物种在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改变和危害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时候,它就是一个外来入侵种,它造成的危害就是外来生物入侵。从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危害来说,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造成农林产品、产值和品质的下降,增加了成本。第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特别是侵占了本地物种的生存空间,造成本地物种死亡和濒危。第三,对人畜健康和贸易造成影响。以江苏南京遭受加拿大的“一枝黄花”入侵为例。上世纪,“一枝黄花”作为观赏性植物由北美引入,2000年后开始爆发式蔓延,且通过根系分泌毒素,导致周围其他植物死亡。南京有关部门曾专门发文并组织力量清剿“一枝黄花”,但至今也没能将其彻底剿灭。近十几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在我国数量增加,扩散蔓延的频率加快、范围扩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我们熟知的物种入侵的例子还有水葫芦。它看起来只是一束普通的紫色鲜花,但近几年这种浮生植物已经泛滥成灾,被称为“绿色污染元凶”。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一些地区,这种植物堵塞河道,阻断交通,致使大量水生生物因缺氧和阳光不足死亡虽然这种植物对污染水体有一定的降解净化作用,但其过快的繁殖速度还是使其成为最具侵略性和危害性的植物之一。再比如我们为了固河滩,引进了一些大米草,但是它现在疯长,导致滩涂生态失衡、航道淤塞、海洋生物窒息致死,因而被称为“害人草”。现在我们要种海防林和红树林,种不上去,因为大量的草长在那儿,把草割掉,但它很快又长起来了。一般来说,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此外,在外来生物入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时滞”。就是指入侵性外来生物从开始在新的环境里定居到种群开始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占领区”之间的时间延迟期(潜伏期)。就是入侵者在最初的时间不会大量繁殖、扩展领域,它们安安静静地在新到达的地方生长。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的时间延滞,或有或无,或短或长,从短短的几年到几十年或上百年,更有甚者可以持续几个世纪。这样就使得外来生物入侵更加难以琢磨,说不定在我们周围默默无闻存在了很长时间的某种什么外来生物会突然爆发性生长,给人类带来许多麻烦。现状堪忧我国目前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据报道,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曾表示,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生物安全管理处处长王捷称,最近一次调查统计外来入侵物种有488种,其中植物265种,动物171种,菌类微生物26种。因为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面积外来物种调查,只有大部分地区的调查。有些外来物种我们还不认识,不了解。它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不是会成为入侵物种。据农业部的初步统计,目前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这11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国造成大约600亿元的损失。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中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在外来入侵物种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除了经济损失外,物种入侵也使得中国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更加艰巨。据调查,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公布的100种破坏力最强的外来入侵物种中,约有一半侵入了中国。与此相一致的是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有156个均在中国。破局之道防治非常困难 资源化或是可行方法王捷介绍,物种入侵主要是三种途径:一种是人为引进,有意引入;一种是无意引入,常见于旅游者身上沾粘的,传播到另外一个区域落种;还有就是自然传播,像风把种子吹浮。王捷称,这几年入侵的频率加大,主要是随着经济一体化,交通又非常便利,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物种的迁移比以往要快得多。入侵物种主要靠人类迁移,人类带来的传播要远大于自然的传播。这里有无意识也有有意识的。王捷举例称,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之前,最头疼的就是美国白蛾。这种昆虫如果不把它消灭,会影响运动员发挥,因为它有驱光性,当时美国白蛾也是泛滥成灾,这个物种就是无意引入的,通过包装材料,以虫卵带进国内的。在治理外来物种入侵的方法中,资源化是目前国内专家比较推崇的一条途径。所谓资源化,就是把这些物种变成资源。王捷称,如果能资源化就没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必须随时注意这个方面。对此,王捷举了福寿螺的例子。福寿螺本是引进养殖,供人们食用的,但由于管理不善,给农田、水稻等带来了损害。近年来,有学者利用福寿螺食性杂、摄食各种植物的特性,提取并研究其消化酶,因其来源简单,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设备纤维素酶制品。云南等省份利用福寿螺作饲料,制成福寿螺粉,完全可以代替鱼粉作水产饲料的蛋白源。王捷说:“所以要利用在于它本身经济价值,关键要能利用好。所以如果从经济利用这方面突破,如果能利用,对人就有价值,防治就比较方便。”但是,并非每个入侵物种的资源化都能这般顺利。云南滇池圈养水葫芦望改善水质,但效果未知。查阅云南省政府公开信息不难看到,2009年初云南政府对于水葫芦的态度还是要求“持之以恒”地做好打捞工作。而5个月后,当地对于水葫芦的态度已经出现较大转变,在滇池南岸的白山湾开始了水葫芦种养基地,与江苏省农科院合作试验项目利用水葫芦治理滇池,模式获得成功后,将在滇池水域进行大规模推广。“在滇池种植水葫芦,设想很好,但实际效果还值得商榷。”云南省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那中元说,之所以在滇池种植,主要还是因为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是吸收氮、磷效率最高的植物修改下完事 交作业吧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问题突现,特别是公共安全问题频发,让政府原有的相关 经验 能力呈现不足。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形势与政策关于社会公共安全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关于社会公共安全的论文
《社会参与:转型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新路径》
[摘要]中国社会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社会问题突现,特别是公共安全问题频发,让政府原有的相关经验能力呈现不足。针对此类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社会组织的力量开始被学界和政府所重视。本文从转型期的特点及给公共安全问题提出的挑战出发,对政府治理在公安全问题出现的能力不足,及社会组织力量应对公共安全问题时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社会参与将是转型期社会公共安全治理新出路的观点。
[关键词]公共安全;治理理论;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2426(2014)08-0067-05
社会发展现代进程中,一定会经历一个或多个社会转型期。这些转型期各有特点,但社会问题频发是任何转型期社会的共性。同时,国家政府在治理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的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因此对新的问题解决针对性往往较差。而公共安全问题在众多社会问题当中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应对公共安全问题不容马虎。由于转型期政府能力、经验的局限,其他社会力量就要分担相应的责任。中国在转型期社会参与治理含公共安全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上,与其他国家有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个性”,在治理效果上经验与教训并存。
一、现实挑战: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转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中间期,往往是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一个过程。这个时期,社会的结构、体制都将出现改变,在经济、政治、 文化 上出现多种观念并存的现象。多元化的共存就难免引发社会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也包含在其中。而转型社会中的公共安全问题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可以平稳度过转型期。
(一)转型期社会的特点
关于转型期社会的特点不同的学者研究后都有着各自的结论。研究东欧国家社会转型的外国学者HelgaA?Welsh认为,转型期社会应该有以下五大特征:第一,转型是在相对有限的时间的制约下,处理某些相对重要的问题。第二,转型期过程和结果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第三,转型期迅速扩大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需求,改变了原有的威权主义结构。第四,转型是以精英为中心的,大众动员只是临时的。第五,转型包含商讨和谈判[1]。而研究泰国、菲律宾的学者FredW?Riggs则认为,转型社会有三个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和重叠性。我国台湾学者金耀基对这三个特征又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解释:“异质性”就是心态意识与物理环境上的广泛混合现象,即在经济上,自足的经济制度与市场制度并存;在政治上,威权主义观念与民主观念并存;在文化上,自由主义西化派与保守派并存;在社会上,传统的家庭制度与现代的社会组织并存。“形式主义”就是“应然”与“实然”的脱节,表现为制度制定与制度实践的背离。“重叠性”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各种特征在转型社会中重叠并存[2]。
综合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很容易得出转型社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治理能力不足。社会转型必然会挑战原有的国家结构、法规制度,同时也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原有的治理能力和经验就显得相对有限。就像Welsh所说的威权主义结构出现了改变。也像金耀基所解释的“形式主义”,也就是制度的制定与实践出现了脱节。第二,社会治理要素多元。转型期的社会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其治理的主体和对象都存在多样性和可变性。这主要是因为,转型社会既有转型前的传统社会的特征又具备其目标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这就使社会治理要素也要多元和不确定。这种与Welsh认为的转型过程结果不确定性相符。而Riggs认为的“重叠性”和“异质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归于这一特点。第三,治理活动参与加强。由于转型国家治理能力有限,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就必然得到加强。这也是新的治理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Welsh所讲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需求扩大,以及转型必然包括的商讨和谈判活动。
(二)公共安全与传统安全
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国家安全,即以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安全问题,如国家的统治、社会秩序的稳定、领土的完整、核心价值的保护等等。这些安全问题往往是国家来主导。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非国家安全问题日渐突出,于是国际社会提出了新的安全概念――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指国家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虽然现阶段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但通常会把公共安全归入非传统安全。而公共安全区别传统安全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公共安全不再是由国家来主导,越来越多的社会参与成分渗透到公共安全当中。那什么是公共安全呢?学界虽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其主要内涵应该包括关系公民生命、公民权利、公共财产和公共秩序等问题的安全范畴。区别于传统安全,公共安全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是以人为本思想做指导去思考安全问题。也可以认为国家安全属于政治安全高度的安全范畴(如国防、主权等),而公共安全则关注低于政治安全高度的安全范畴(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恐怖犯罪等)。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公共安全问题,原因是在和平时期公共安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远超过传统安全。而转型期社会问题突现,公共安全问题也处于多发态势。并且如果不重视公共安全问题,有些问题将会被发酵上升到政治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层面。
(三)公共安全问题给转型期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转型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经过的过渡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良性发展,达到预定或者说是期望的目标。但由于转型社会的自身特点。使其必须面对包括公共安全问题在内的诸多挑战。首先,转型期一定会是一个公共安全问题的频发期。由于转型期社会的多元性的特点,势必会使社会产生出各种矛盾。文化间的差异,价值观上的分歧使整个社会都陷入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中。在这样转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众多矛盾的集合,挑战社会整体的包容极限,社会问题隐患加剧,导致公共安全问题频发。国外一些国家在转型期的数据就能证明这一点。匈牙利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转型期中犯罪率激增,仅1988年到1989年人均犯罪率增加了22%,1989年到1990年增加了54%。而波兰在1989年到1990年转型期间,侵害社会财产的人均犯罪率增加了一倍[3]。
二、效果有限:政府单方应对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困难
国家通过政府进行治理。政府的治理能力与需要其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有众多理论支持这个观点。但在转型社会,由于社会在该历史阶段存在的特点,政府能力在应对含公共安全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上的能力差距明显加大。政府仅靠自身的努力解决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成效有限。
(一)政府是有限的政府
“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上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这也是当今社会对政府内含比较统一的看法。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无限的政府,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代。关于这一点以往的不同学派的学者都得出相同的诊断。以霍布斯、洛克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者认为,为了保障个人权利,尤其是财产权,人们便在理性基础上通过契约结成一个共同体,把自己的权利委托给一个更高的公共权威――政府。这就不难看出,政府是个人把权利让渡出来一部分形成的,所以其权利和能力就会有边界。而性恶论支撑下的古希腊的学者认为,“一些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4]”。也就是说任何权力,包括政府的权力,必须要受到限制。而第三个对有限政府影响深远的理论派别当数西方经济学界的自由主义。该理论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进行调节,因此政府干预是多余的。“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与中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一致性。这种理论不但希望政治是有限政府,甚至希望政府在治理上是一个“没有任何作为”的政府。
(二)以往治理经验不适应转型期
中国虽然有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治理经验,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被反复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但经验永远只代表过去,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中国又进入社会转型期。无论是在世界的大背景下,还是在国内发展的现状下,转型期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多重矛盾并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对传统安全问题对治理的挑战,在现阶段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相应的治理经验,同时以往 总结 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操作性差。公共安全问题成为已当前凸显的重大社会问题。
1.以往的治理经验不是在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总结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前10年,我们取得飞速发展的成绩,也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但那都是在社会相对稳定、世界局势相对简单的历史背景下总结出来的,美国还没有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周边的国家也没有把中国当作“威胁”。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美日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人均收入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阶段。以往的经验都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2.转型社会的的特点,及近年的新技术的应用使以往的治理经验失效。转型社会多重矛盾共存,社会要素多元到应对的治理方式要多元,反应迅速。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介入,让治理更加复杂。就以舆情控制为例,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只需管理好传统媒体,就不会出舆情失控的情况,因为离开传统媒体,舆情的传播基本上只能靠口耳相传。但如今在新媒体,“微媒体”的冲击下,任何信息都可能被6亿网民中的一员传到互联网上,也可能被5亿手机网民中的一员用手机即时上传互联网上(数据来源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告 》)。这些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以往政治对舆情的治理经验基本上失效。
3.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的公共安全问题政府要从头开始认识和应对。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的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转型期有些新问题是没有经验可以遵循的。以外来生物入侵和等公共安全问题为例,在社会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前提下,这两类问题都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随着环境承载力的饱和,该类问题出现端倪。引发的雾霾等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公布的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计为6232亿元人民币,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达到19734亿元人民币(以2012年中国GDP为基数);而外来物种入侵上仅马铃薯虫等十余种外来有害生物,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574亿元人民币(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数据)。这些新的公共安全类问题,都需要政府在没有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应对。
(三)政府解决转型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现实困境
转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已被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同时也积极地制定对策。虽然这些 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相应的效果,但由于转型社会的特点,政府解决公共安全问题存在以下几点现实困境。
1.政府解决公共安全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对政府负担较大。公共安全问题涉猎范围广,特别是在转型社会,不仅涉猎广而且频发。这就要求政府各部门要进行联动。仅拿辽宁某市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来看,仅反恐这一类公共安全问题就要求51个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来联动配合。虽然这种安排会达到高效,但同时也给相应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工作负担。政府治理成本较高。
2.仅靠政府自身对转型社会的信息收集效果不理想。政府治理制定制度要求前期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转型社会的资料信息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并且有时要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政府用人制度的限制,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很难与转型社会完全匹配。专业知识欠缺同时困扰政府相关部门。这样就对信息的收集时间上出现时滞,质量上也存在缺陷。
3.政府治理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政策制定脱节。针对转型社会频发的公共安全问题,我国政策的制定速度明显满足不了。我国现在针对公共安全问题的政策基本停留在《办法》层面,很少有相应的法规、法律与之相适应。特别是针对近些年来多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大都应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几条处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均不强。
三、有效补充:社会组织在解决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作用凸显
转型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参与意愿强烈。在这个时期里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强大起来,随着其实力的增强,其政治参与愿望也随之强烈。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提出的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也要求国家治理要有一个新的变革。这个变革不可单靠政府单方的力量,还要把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入其中。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组织将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上的一个有效补充。
(一)治理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治理是一个国家与公民通过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互动过程。全球治理委员会把“治理”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采取协作行动的持续过程[5]。在国家转型过程中,社会实际上拥有一种“治理能力”?穴governability?雪[6]。这丰富治理的内涵,治理主体不单单是国家政府,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是治理主体。
(二)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意义
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意义除前一部分提到的,国家的补充者、偶尔的竞争者和政策的执行者外。社会组织对治理体系还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社会组织为政策制定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在第一手的资料收集方面,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容小视。因为政府只是一个主体,在收集资料上难免出现死角,而社会组织分布广,散布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泛地收集各部门的情况资料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了保障。其次,社会组织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欲望。在转型期的社会中,公民参与欲望强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制度对公民参与国家治理原有 渠道 相对不足,社会组织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公民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最后,社会组织可以缓解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往的治理主体是政府,对象是人民群众,这样难免出现矛盾,特别是在一些有利害冲突的问题上,这个矛盾出现了激化的现象,如动迁问题,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官民对立的问题。这时社会组织的介入可以让政府从矛盾主体中脱身。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政府从矛盾的一方,转化为化解矛盾的协调员。政府与群众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化解。
(三)社会治理在公共安全问题上的作用
公共安全问题是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社会治理也就同样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公共安全问题中有专业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第三方机构的介入。现在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环境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往往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政府需要有相对应的专业部门应对,但限于编制、经费等问题,部门设立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这时就需要一些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介入。第二,公共安全问题中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通过社会组织进行预警。对所有国家来说,维稳是转型期社会的首要问题。而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安全问题,如群体性事件,伴着新技术的介入,往往有着爆发快、串联快、发酵快等特点,政府在对其进行治理中常常处于被动。如果将社会组织力量应用到这些方面,提前对群众进行疏导,让其以合理的方式反映诉求及政治参与欲望,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该类公共安全问题发生概率,同时也可以在问题出现之前,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预警。最后,在一些极端的公共安全问题上,如恐怖事件中,社会组织联动会提高管控效率、效果,达到全社会安全稳定的目标。
四、协同高效:社会参与下的政府对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治理
社会组织在解决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上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组织的参与只是政府治理的补充,两者均不可以被彼此完全取代。真正高效地处理公共安全问题则是需要两者的协同互补,高效运作,这样才能让政府与社会组织发挥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一)政府为治理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提供“刚性”保障
虽然转型社会改变了原有的威权主义的社会结构,但政府的权威性还是不容易被质疑的。比如说,政府依旧是制定政策制度的主体。在社会治理上还会维持原有的“刚性”特点。这对解决转型期社会含公共安全问题十分重要。首先,政府为解决转型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政府可以针对社会频现的公共安全问题制定有效并切实可行的 政策法规 。使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上有“抓手”可以用。对公共安全问题通过制度来分类定性,再有针对性地解决,让治理转型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师出有名”。其次,政府为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问题提供执法权。有了相应的政策法律,就要求还要具备一个拥有执法权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必然要归属于政府管理。虽然放权是现阶段政府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执法权特别是对涉及到公共安全问题上的执法权一定要归属政府,才能保证社会稳定良性的发展,其原因不言而喻。公共安全问题一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加之转型社会的不稳定性,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一些行政权力一定要掌握政府手中。最后,政府保障关于公共安全问题政策法规的相对稳定。政府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就要保证其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指的是,既要保证在一定时期内政策法规是稳定的,又要对政策法规进行一定的调整来适应多变的转型社会。这个相对稳定要在政府的管控下,这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二)社会组织为应对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提供“柔性”支持
在转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参与意愿和能力增强,为解决现实的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一系列的支持。首先,社会组织为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转型社会是一个变化快的社会,加之当今社会的技术革命,应对一些公共安全问题需要的技术手段也在迅速革新。社会组织因为没有政府机关部门相对烦琐的用人程序,所以可以快速地吸纳专业技术人员来应对日益高技术化的公共安全问题。其次,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第三方力量,来解决公共安全问题。转型社会政府原有的威权主义受到挑战,加之种种原因造成的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所以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上,政府治理的可靠性受到质疑。这时就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介入,社会组织往往就可以承担这一任务。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体制之外的,所以不受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并且一些专业的社会组织在其专业领域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国外的一些咨询公司和民调机构就是个例子。它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往往是客观而专业的,给出的解决手段也是科学的。最后,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在解决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难免不把政府与群众之间对立起来。比如,城市发展的拆迁改造上,群众与政府意愿和利益预期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如果处理不好轻则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重则就会引发更为严重公共安全问题。社会组织的介入就会将政府从这个矛盾对立中解脱出来,由社会组织去做群众的工作,而政府只来协调社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这势必会大大降低公共安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总的来说社会组织为解决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了“柔性”的“软件”支持。
(三)社会参与是在政府监管下进行
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安全问题治理要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虽然治理理论给社会组织很大的自由度,但是由于公共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和转型社会的时代特殊性,政府一定在某种程度上监管治理全过程。首先,公共安全问题是涉及到公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必须有所导向的治理,而不能完全放任给社会组织。这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负责任的态度。并且政府的监管可以保证在政策支持下的高效,也防止自由化的扩大。其次,转型社会的复杂性要求政府对社会问题有统一的监管。转型社会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矛盾交织的。如果政府不加以控制,轻则社会发展出现停滞,如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重则可能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最后社会组织本身也希望政府对其进行监管。社会组织的运作应该在一定的既定框架之内,这个框架的设计往往是需要政府来考虑的,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组织的参与治理目的性和高效性。就像西方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要与政府“看得见的手”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总的来说,社会参与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来应对各类问题。但由于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种配合还要以政府为主体或是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
从上述各种分析上来看,社会组织参与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治理,是一个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也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社会组织快速健康的发展壮大。政府与社会组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来应对和解决转型社会中出现的含公共安全问题在内的各类社会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定度过转型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Welsh H Transi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J].Comparative Politics 1994-4: 381-382.
[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3-77
[3]otspeich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J]. Studies,1995-4:558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5]Commission on Global Global Neighborhood[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2
[6]Pierre J Peters B vernance Politics and the State[M] New York:;s :32―33.
形势与政策关于社会公共安全的论文相关文章:
1. 2016形势与政策关于民生的论文
2. 社会安全论文
3. 2016关于依法治国的形势与政策论文
4. 有关公共安全教育论文
5. 社会安全论文 安全管理论文
6. 形势与政策课关于食品安全的论文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