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针灸杂志网上咋买

发布时间:

中国针灸杂志网上咋买

可以再百度文库里找的

1、登陆中国邮政网上营业厅,把鼠标放在“邮政商城”上,这时会出现一个二级菜单,点击“报刊订阅”。2、进入报刊订阅的界面后,在屏幕的左侧可以看到分类选项,大家可以点击分类旁边的箭头查看更为细化的分类。3、然后查看细化分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点击进入。4、这时候可以看到报纸/杂志目录了。5、这里假设我们选择了读者,可以按照下图的流程依次操作。6、支付时需要登陆,登陆完了之后完成支付,填写邮寄地址就可以了。

《中国针灸》杂志为国家级大型综合性针灸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8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办,《中国针灸》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国际标准大16开,月刊,96页,采用轻涂纸全彩色印刷。是月刊,每月一本。不知道是否解答了您的问题?

首先,当你的稿子投到了中国针灸杂志说之后,原则上作者不会进行撤稿操作,除非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果你的稿子已经见刊,那这样的情况下一般撤稿比较困难。因为虽然你的稿子还没上网但其实也算发表,毕竟印出来就不可撤回了。除非是期刊上网发生了什么问题,否则文章是不可能撤稿的。并且如果这个突然撤稿,杂志出版方得按照规定进行重新印刷,这样下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就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有点得不偿失。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进行撤稿,除非遭遇重大错误。

中国针灸在针灸类杂志排名

针对性比较强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针灸 针刺研究 ;科技核心期刊:针灸临床 。另外中医类杂志也都可以投。

不知道您是要专业的杂志还是业余爱好?我读的象《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按摩与导引》这几本杂志都不错的!

普刊:《国际临床医学》《国际医药探索》《光明中医》《当代医学》《《当代医药论丛》《名医》《医药卫生》以上都可以发中医针灸论文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中国针灸3本杂志

不知道您是要专业的杂志还是业余爱好?我读的象《中国针灸》、《上海针灸杂志》、《按摩与导引》这几本杂志都不错的!

《中国针灸》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并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等数据库收录。

《针灸资生经》

1、《黄帝八十一难经》 (据说上古神医扁鹊著,至今医学的飞速发展也没有超越它。)2、《阴阳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足臂十一脉灸经》 (马王堆出土帛书,春秋?)《黄帝针经》 (战国?)3、《黄帝明堂灸经》 (唐?)4、《灸膏肓俞穴法》 (北宋医学家 庄绰。)《针灸资生经》 (南宋针灸学家 王执中)《备急灸法 》 (南宋针灸学家 闻人耆年)《子午流注针经》 (金代针灸学家 何若愚)《针经指南》 (金元时期针灸家 窦默)《针灸四书》 (元代针灸家 窦桂芳)《针经摘英集》 (元代医家 杜思敬)《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元·王国瑞)《金兰循经取穴图解》 (元·忽公泰)5、《针灸大全》 (明代针灸学家 徐 凤)《奇经八脉考》 (明·李时珍)《针灸聚英》 (明代针灸医家 高 武)《针炙节要聚英 》 (明·高 武)《经络全书》 (明·徐曾)《针灸问对》 (明·汪 机)《针灸集成》 (明·作者不详 廖润鸿刊)6、《针灸逢源》 (清代针灸学家 李学川)《太乙神针心法》 (清初针灸医家 韩贻丰)《灸法秘传》 (清·金冶田传 雷少逸编)《绘图针灸易学(图说)》(清代针灸学家 李守先)7、《针灸传真》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孙秉彝)《针灸真传》 (民国针灸医家 赵熙 )

中国针灸杂志主编

中医针灸的论文发表的普刊为你列举以下几个:

1.针灸临床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2.上海针灸

《上海针灸杂志》(月刊)创刊于1982年,由上海市卫生局主管,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上海市针灸学会主办,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为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

3.江苏中医药

《江苏中医药》(原名《江苏中医》、《江苏中医杂志》)创刊于1956年,是全国创刊时间最早的中医药期刊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的通报类中医药综合性学术期刊。由于“文革”的原因,被迫于1966年停刊。在党的十一届三...

4.中华针灸电子

《中华针灸电子》是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办的国家级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中华针灸电子杂志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

5.现代中医临床

《现代中医临床》原《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杂志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主编为中国中医界学术权威王永炎院士。办刊宗旨是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临...

怎么网上预约石敏院士

普刊:《国际临床医学》《国际医药探索》《光明中医》《当代医学》《《当代医药论丛》《名医》《医药卫生》以上都可以发中医针灸论文

报道、特种针法、腧穴应用、灸法集萃、刺法聚英、实验研究、文献综述等,并可根据广大读者需要随时增设栏目。为从事中医临床、针灸临床及科研、教学人员及中医针灸学员、广大中医针灸临床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实用刊物。

中国针灸杂志罗宇婷

中风 :zhōng fēng以突然昏厥,不醒人事,伴有口眼�Z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有�Z僻不遂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中经络,一般仅见肌肤麻木,口眼�Z斜,言语塞涩,或半身不遂,无神志障碍。常见证型有:①风邪入中,经络痹阻型。兼恶寒发热,苔薄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方用大秦艽汤。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兼腰酸耳鸣,舌红脉细。治宜滋阴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兼痰多便秘,苔腻脉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气汤加味。中脏腑,除见中经络的症状外,还有朦胧思睡或昏愦无知等神志症状。又可分为闭脱二证:①闭证。证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多属实证。属阳闭者兼见面红身热,苔腻脉滑。治宜辛凉开窍,滋阴熄风,方用至宝丹和羚羊角汤。阴闭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脉缓。治宜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和涤痰汤。②脱证。证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尿遗。多属虚证,治宜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部分中风病人留有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这与病情轻重,治疗和护理是否及时得当有关。【概念】中风(apoplexy)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常留有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因此,是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如脑梗塞、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本病范畴。西医学将本病主要化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类,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常可导致出血性中风;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风。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变学异常及情绪的异常波动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可确诊。中风的分型[编辑本段]中风人致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1)缺血性中风: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脑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滞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内有拴子,在流动过程中把相应管径的血管塞住,造成局部缺血。前者我们称它为脑血栓形成,后者称为脑栓塞,两者都造成缺血性脑梗塞。(2)出血性中风: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称为脑出血。脑浅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另有两种情况:①中风引起的脑局灶性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最多不超过24小时,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机制还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缺血有关。②无脑部病征的中风,往往在颅脑部影像学检查时,才发现脑部有中风灶,这种中风被称为“静卒中”。--------------------------------------------------------------------------------急性期:1.内科治疗:(1)一般治疗:①安静卧床。②镇静、止痉和止痛药。③头部降温。(2)调整血压。(3)降低颅内压。(4)注意热量补充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5)防治并发症。2. 手术治疗。恢复期:治疗的主要目的为促进瘫痪肢体和语言障碍的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以及预防复发。1.防止血压过高和情绪激动,生活要规律,饮食要适度,大便不宜干结。2.功能锻炼。3.药物治疗:可选用促进神经代谢药物,如脑复康、胞二磷胆碱、脑活素、r-氨酪酸、辅酶Q10、维生素B类、维生素E及扩张血管药物等,也可选用活血化瘀、益气通络,滋补肝肾、化痰开窍等中药方剂。4.理疗、体疗及针灸等。【治疗】体针(之一:脑出血)(一)取穴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配穴:合谷、足三里、太冲、委中、极泉、风池、翳风。(二)治法本法用于脑出血后1~4周之病情相对稳定的阶段。先刺双内关,直刺1~寸,施提插结合捻转泻法,运针1分钟,复刺水沟,向鼻中隔下斜刺5分,用雀啄(震颤)法泻之,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刺三阴交,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1~寸,提插补法,至病人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直刺进针1~寸,提插泻法,至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尺泽同极泉。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寸,采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针风池,针尖向结喉,进针~寸。采用快速捻转手法,运针半分钟。针刺翳风,同风池。针合谷,针尖斜向三间,第二掌骨下缘部位,采用提插泻法。每日针2次。脑出血的操作手法,一般要求轻捷熟练,用弱刺激;症情稳定,情况较好的病人可酌用中强刺激或强刺激。除极少数穴位外,均不留针。在治疗过程中,要随时测量血压,如血压明显升高者,操作需谨慎,必要时暂停针刺。(三)疗效评价:疗效标准:1、临床治愈:思维正常,语言清楚,肢体功能基本恢复;2、显效:思维正常,语言、上肢及下肢有一项恢复不完全;3、好转:病情有进步,意识、语言及上下肢功能有一定的恢复。治疗54例,据此标准,痊愈28例(%),显效15例(%),好转11例(%)[9]。体针(之二:脑出血)(一)取穴主穴:风府、哑门。配穴:意识障碍加脑清、百会、人中;血压高加曲池、太冲;大小便障碍加秩边、阴陵泉;上肢瘫加肩 、肩 、尺泽、外关、二间;下肢瘫加环跳、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脑清穴位置:胫骨外缘,解溪穴上2寸处。(二)治法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从急症入院起,每次选1主穴,两穴交替,以得气为度(昏迷患者,进针深度以不起过颈围的12~14%为宜)。配穴每次取6~10个,一般用针刺之法,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如为闭证,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出血;如为脱证,可艾卷雀啄灸足三里、气海。待症情稳定,用G6805电针仪通电10~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三)疗效评价:共治46例,临床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死亡8例,有效率为%[14]。体针(之三:脑梗塞)(一)取穴主穴:内关、水沟。配穴:极泉、委中、三阴交、尺泽;假性球麻痹加风池、翳风。(二)治法先取主穴,根据病情轻重和突出和症状表现,加取配穴。操作手法与脑出血稳定阶段所用针法一致。每日1~2次,10次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本法被称为醒脑开窍法,治疗急性脑梗塞及后遗症期患者617例,按上述脑出血稳定阶段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率为%,总有效率达%,其中,发病1~10天的399例,临床痊愈253例(%),总有效率达%。通过针刺前后电生理测定,证明本法有镇静、降压、解痉、苏醒的作用[10]。体针(之四)(一)取穴主穴:百会、肩{4}、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绝骨、涌泉。配穴:足三里、太冲、丰隆。(二)治法每次取4~5个主穴,酌配1~2配穴。深刺后采取提插加捻转的平补平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30分钟,间隔5~10分钟行针1次。每日针1~2次。(三)疗效评价以此法治疗69例急性脑梗塞病人,有效率为~%[6,7]。头针(脑梗塞)(一)取穴主穴: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二)治法每次选用2~3区,均针瘫痪肢体之对侧穴区(足运感区可双侧同用)。在所选定的刺激区域,分开病人头发,常规消毒后,采用28号~3寸长毫针沿头皮斜刺,依一定方向刺至该区应有的长度。以每分钟240~260次频率持续捻针3~5分钟,最好能使患侧肢体出现麻热感、抽胀感或出汗,留针15~20分钟,中间再捻针一次。(三)疗效评价应用此法治病急性脑梗塞病人1400例,有效率在%~98·5%。头针和体针之间,疗效有无差异?有人认为无差异,亦有人提出体针效果优于头针,但多数人主张:二者结合,疗效更佳[11~13]。眼针(脑梗塞)(一)取穴主穴:上焦、下焦。(二)治法主穴均取,以患侧为主,可根据情况配合健侧。先用点眼棒或三棱针柄在眼周眶区的范围内,轻轻按压穴区,以出现酸、麻、胀、重或发热、发凉及有舒适感处作为刺激点。针刺时,以左手指压眼球,使眼眶皮肤绷紧,右手持32号5分毫针,轻轻刺入,在经区界限内沿皮直刺或横刺,不用手法。根据症情,顺着眼针经穴分布顺序进针为补,反之为泻,留针5~15分钟,每日1次。(三)疗效评价本法只限于神志清楚,肌肉、肢体均未变形,肌力在0~3度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共治453例,总有效率在97%左右(痊愈率%)[15,16]。拔罐(一)取穴主穴:胸椎2~8夹脊穴,腰椎1~5夹脊穴。(二)治法令患者取卧位或正坐位,选取上述穴位,常规消毒后,迅速将针刺入皮下,然后针头斜向椎体缓慢深刺,当有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并将针退出。然后以闪火法在针刺部位上拔罐,或用真空拔罐器吸拔。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104例,结果基本痊愈(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生活自理,并能做轻微劳动)59例,显效(肢体功能恢复,可扶杖行走,生活可自理)19例,有效(肢体功能部分恢复,尚不能生活自理)2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17]。穴位敷贴(一)取穴主穴:气海、命门。(二)治法敷药制备:黄芪60g、威灵仙60g、鹿角霜60g、赤芍20g、川芎30g。上药混匀制成酒精浸膏。再取肉桂9g、丁香9g,提取其挥发油加入浸膏中,脱去酒精,制成乳剂,置于冰箱中备用。使用时,将乳剂均匀涂在两块小方纱布上(涂药面积4cm×4cm),分别置于2个主穴上,然后在纱布上用坎离砂腰带固定加温。每日1~2次,每次1小时,二周为一疗程。(三)疗效评价:本法主要用于中风后智力障碍者。疗效判别标准:痊愈:自觉症状消失,计算力、定向力、记忆力基本达到5级;显效: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三力”中有二项以上提高1级以上,或其中一项提高2级以上;有效: 自觉症状好转,“三力”中有1项提高1级者:无效:均无好转。共治65例,痊愈5例,显效20例, 有效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达100%[18]。【主要参考文献】[1]吴明德。危重之中风证治愈之报告。针灸杂志 1951;1(4):23。[2]王文锦。针灸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脑出血昏迷34例临床初步观察。中医杂志 1959;(10):51。[3]黄羡明,等。40例中风辨证论治的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 1964;(1):13。[4]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进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318~319。[5]李惠芳,等。头针及针灸治疗脑血管病偏瘫318例疗效分析(附一例报告)。北京医学 1980,(4):256。[6]蒋树达,等。针刺治疗急性中风病人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中国针灸 1983;3(6):1。[7]邱茂良,等。针刺对中风患者脑血流图与血液流变学等治疗后的变化观察。中国针灸 1984;4(2):1。[8]罗勇,等。针剌对缺血性脑梗塞大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影晌的形态计量学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1996;15(6):28。[9]石学敏,等。针刺治疗脑出血54例临床分析。中国针灸 1984;4(5):11。[10]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组。醒脑开窍针刺治疗脑梗塞617例的临床观察。云南中医杂志 1982;(2):28。[11]孟庆良。头针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113例。中国针灸 1989:9(6):36。[12]王燕思。头针治疗脑血栓形成59例。中国针灸 1982;2(3):48。[13]武承迅。头针治疗偏瘫1228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9;19(4):3。[14]李定明,等。以风府哑门为主针刺治疗脑出血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87;7(3):1。[15]彭静山,等。眼针治疗中风242例临床观察。辽宁中医杂志 1983;(11):30。[16]彭静山,等。眼针对偏瘫预后的探讨。辽宁中医杂志 1984;(9):42。[17]赵国志。针刺加火罐治疗偏瘫104例。中国针灸 1989;9(2):12。[18]江东向,等。中药穴位贴敷加温治疗脑血管病后智力障碍临床研究。 中国针灸 1997;17(9):532 。中风是一种急性疾病,它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口呙为主要表现。它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而似“风”,故名中风。一、辨证一)中脏腑1、闭证: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两手紧握,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有力。2、脱证: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目合口张,鼻鼾息微,四肢软瘫,小便失禁,舌痿软,脉细弱。重者四肢逆冷,面红如妆,脉来浮大。二)中经络主要表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角呙斜任意,言语不清,伴见头痛,眩晕,肌肉抽掣,面目红赤,口渴咽干,烦躁,脉弦滑。三)治疗1、中脏腑闭证:百会、水沟、丰隆、太冲、涌泉、十二井穴。牙关紧闭者加下关、合谷、颊车;舌强语蹇加哑门、廉泉、通里。2、脱证:施以灸法于任脉俞穴以回阳救逆。处方: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2、中经络主要选取阳经及督脉之穴以熄风、调通气血。先针健侧,继针患侧。处方:百会、通天、风府。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口呙:地仓、颊车。注:该症相当於现代医学之脑出血、脑栓塞、禽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预防调护中年以上,经常头晕痛,血压偏高,肢麻肉瞤者,此乃中风之先兆,应戒除烟酒,忌肥甘厚味,避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血压高者应适当药物治疗。 对中脏腑者,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脉搏、血压等的变化。 对肢体瘫痪者,应注意经常变换本位,注意局部保暖,按摩患肢,防止褥疮发生。 对恢复期患者,在综合治疗用时,鼓励病人积极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变形等。中风饮食治疗原则[编辑本段]急性脑血管疾病又名脑卒中、中风,是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好发于中老年人,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液流入脑实质内,则为脑出血。由于脑血管狭窄、闭塞而致相应供给脑组织缺血、梗阻,症状持续不超过24h者,称为短暂脑缺血性发作;症状重持续24h以上者,称为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临床表现有一定局限性神经症状,发生在一侧大脑半球者,有对侧三瘫,即对侧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症状,或同时有失语。发生在脑干、小脑者则有同侧脑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严重病例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甚至发生脑疝或死亡。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高于冠心病,其中脑出血发生比例较高;而西方国家则相反,冠心病的发病率高。究其原因,除种族、遗传、环境等因素外,饮食结构和营养因素的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纠正营养失调和进行饮食营养治疗是防治急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之一。一、饮食营养影响1.营养失调与脑年中;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因此与其有关的饮食营养因素与脑卒中也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脂肪摄入过多,占总热能40%的地区,脑缺血、脑梗死发病率高,而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盐饮食地区,脑出血发病率高。实验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过高,易发生粥样硬化性血栓,而高血压同时有胆固醇过低,可使动脉壁变脆弱,红细胞脆性增加,易发生出血。营养失调,不仅仅是主要营养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失调,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的影响更重要。如脂肪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前者能降低血胆固醇,但过多则促使脂质过氧化,破坏细胞膜,而后者能升高血胆固醇,故认为两者的比值以1:2为宜,现推荐的最佳比例为P:M:S=1:1:1。蛋白质中优质蛋白,即含硫氨基酸成分高的动物蛋白,如鱼类、家禽、瘦肉等和大豆蛋白低于总蛋白的50%以下,则易发生高血压病、脑卒中。若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也易发生高血压和脑卒中。2.影响脑卒中预后康复:因脑卒中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衰竭,病程中可伴发感染、消化道出血、肾功能障碍;脱水剂、激素等应用,可引起水与电解质紊乱;轻症患者进食减少,重者禁食,饮食营养摄入明显低于需要量。因此,脑卒中病人在原有营养失调的基础上,可能因摄入减少而加重,导致更为严重的营养不足。如果没有足够的热能、必需氨基酸、磷脂和维生素等,必然会影响脑卒中的预后和恢复。二、饮食营养治疗饮食营养治疗的目的是全身营养支持,保护脑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在饮食营养供给上要求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能否正常饮食,消化吸收功能、体重、血脂、血糖、电解质等因素,提出不同的饮食营养治疗方案。在急性期饮食治疗是让病人能度过危急阶段,为恢复创造条件。恢复期应提出合理饮食的建议,纠正营养不足或营养失调,促进恢复和防止复发。1.重症病人的饮食治疗:重症或昏迷病人在起病的2~3d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3d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l,每天4~5次。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log,脂肪lOOg,碳水化物300g,总热能(2500kcal),总液体量2500ml,每次300~400ml,每天6~7次。鼻饲速度宜慢些,防止返流到气管内。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2.一般病人饮食治疗:热能可按~(30~40kcal)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蛋白质按L 5~,其中动物蛋白质不低于20g/d,包括含脂肪少的而含蛋白质高的鱼类、家禽、瘦肉等,豆类每天不少于30g。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mg/d。应尽量少吃含饱和脂肪酸高的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等。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mg以内。碳水化物以谷类为主,总热能不低于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g以内,如使用脱水剂,或是利尿剂可适当增加。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g以上。进餐制度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4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中风并发症[编辑本段]脑出血或大面积的脑梗塞后,常会并发身体其他脏器的疾病,常见的有急性消化道出血、脑心综合征、肺部感染和急性肺水肿、褥疮、中枢性呼吸困难、中枢性啊逆、脑卒中后抑郁等,分述如下:(1);肺部感染:脑部病报可能导致肺和呼吸道血管功能紊乱,肺水肿淤血;较长时间不翻身,会导致肺部分泌物坠积;以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等,都会促使肺炎发生。应加强护理,如每3-4小时轻轻变动病人的体位并轻拍背部,使肺部分泌物不至于长期积贮,并使它容易排出。喂食时要特别小心,尽可能防止肺炎发生。(2)褥疮: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头隆起部位容易受压,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与营养障碍,故容易发生褥疮,好发部位在腰背部、能尾部、股骨大转子、外踝、足跟处。为避免褥疮发生,可帮助病人每2小时更换1次体位;在易发褥疮的部位放置气圈、海绵垫等。以保持皮肤干燥;还可进行局部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3)急性消化道出血:大部分发生于发病后1周以内,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表现为呕血或黑便。(4)脑心综合征:发病后1周内检查心电图,可发现心脏有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肌梗塞。(5)中枢性呼吸困难: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呈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是由于脑干呼吸中枢受到影响,说明病情严重。(6)中枢性呢逆:见于中风的急、慢性期。重者呈顽固性发作,也是病情严重的征象。中风老人的护理[编辑本段]如果老年人得了"中风",生活不能够自理.作为老人的自己有责任和义务照顾好病重的老人.那么,作为子女该从何做起呢?首先要劝说老人树立信心,锻炼四肢,以免肌肉和神经发生萎缩。经常按摩各个关节和肌肉,是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的好方法。等到肢体可以主动活动时,就应鼓励老人经常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用脚蹬床档或踩地面,或手里转动核桃(症状轻者可用健身球)。再进一步,则可搀着老人练习站立和行走了。有些子女怕“中风”的老人摔倒发生不幸,于是不让老人进行活动,这样并不妥。其实,愈是早期开始活动,肢体功能的恢复就愈快愈好,死亡率也就愈低。据统计,卧床不起的“中风”老人在5年内的死亡率为%,而能活动的“中风”老人仅%死亡。为了防止畸形,瘫痪老人的肢体应当用绷带、沙袋或枕头固定在“功能位”。肘部应成90°,腕部要放在旋前位。老人易发生足下垂,千万别拿被子直接压在脚背上,最好用支架把被子托起来,脚下再垫个枕头,使踝关节成90°。预防褥疮非常重要。老人瘫痪后,翻身不便,往往由于骨头突出部位和床褥相压而使皮肤发生坏死性溃疡,因而要勤翻身。一般应每两小时翻一次身,翻身后用酒精或滑石粉轻轻按摩骨头凸出部位,以利于血液流通;用气垫或泡沫塑料垫在骨凸部位,可减轻压力。另外,还要经常为老人擦洗皮肤,在皱摺处、会阴区和臀部扑些痱子粉,以保持清洁、干燥。一旦出现褥疮,可用大灯泡烤干患部,涂抹紫药水,或撒中药生肌散,并压迫疮面。老人长期卧床,食欲不好,应吃些蛋羹、豆浆、牛奶、藕粉、米粥、水饺、鸡汤、细面条等易嚼、易消化而富有营养的食物。喂饭要有耐心,咽下一口再喂一口,切不可过急,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如果瘫痪老人不习惯于卧位排尿,出现排尿困难,可用手轻轻按摩下腹,或用热水袋敷下腹,会收到一定效果。卧床的老人由于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而便秘又往往是“中风”复发的原因,故不可等闲视之。如3天不解大便,就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药物治疗。对右侧半身不遂,出现听障碍的老人,要劝其慢慢讲话,多听收音机,多让儿孙和他(她)交谈,以重建语言功能。当然,这个过程较慢,需要极大的耐心。“中风”老人在恢复期死亡的原因约60%是肺炎。所以,注意室内通风,适时增减衣服、做好保暖,防止发生感冒。照顾"中风"的老人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呵护.如果“中风”的老人能得到细心照料,多数人可在一年内恢复,其中半数人可以达到生活自理。怎样预防中风的发生[编辑本段]1、预防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关键在于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和动物内脏等;适量运动增加热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药物。控制糖尿病与其他疾病如心脏病、脉管炎等。2、注意中风的先兆征象:一部分病人在中风发作前常有血压升高、波动,头痛头晕、手脚麻木无力等先兆,发现后要尽早采取措施加以控制。3、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当病人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先兆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并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为脑血栓形成。4、注意气象因素的影响:季节与气候变化会使高血压病人情绪不稳,血压波动,诱发中风,在这种时候更要防备中风的发生。

赖新生,男,1955年9 月出生,福建武平县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委,国家级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香港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师公会客座教授,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专项专家,《中国临床康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编委。赖教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传统针刺补泻手法;谨审针灸适应症,强调辨证施针并护正气于施治;重视子午流注针法,率先倡导子午流注灸法;擅长针灸治疗哮喘和脑病。既熟谙中医经典的精髓,又熟悉神经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理论并掌握相关的先进科学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从事针灸机理研究,对于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针灸治疗智力障碍型脑病的神经生物学、免疫学机理有较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智力结构、智力因子的分析以及与大脑学习、记忆调节关系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他主持的“针刺治疗弱智儿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颞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副作用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赖教授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课题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编《岭南针灸经验集》、《针灸时间治疗学概论》、《三针疗法》、《实用中医新方新药手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实用针灸脑病学》《针灸处方学》等书,副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等多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培养博、硕士生共72人。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及作学术交流。曾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柴铁劬,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教授,针灸博士,属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9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针灸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1991年后曾在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具有广泛的海外影响。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系统进行了针灸学专业全部专业课的教学,教学生动,知识广博,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主要从事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康复等课程的教学和门诊工作,擅长以针灸治疗成人抑郁症、儿童多动症等行为异常类疾病,脑瘫等儿童脑病,致力于中西医多种手段在康复临床领域的应用。重视古典针刺手法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针、灸、药三者应密切结合,不可偏废,继承重于创新。喜书画、擅篆刻、涉猎广泛,强调研究生培养应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修身重于研术,静心渐悟,厚积薄发。已培养多届针灸临床专业研究生。主持国家科技部子课题二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灸对脑瘫幼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研究》一项、《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二项、校级课题二项,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二项。主持《靳三针疗法》等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四项,《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任国家级教材主编一部,副主编二部,主编《儿童多动症》《火针》《针灸门诊系列丛书》等专著十多部,公开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庄礼兴,男,广东省普宁市人,1955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导师,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辑,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编委,庄礼兴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针灸临床的建设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主要致力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临床上治疗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有独到的见解,对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针灸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擅长于埋线疗法、补泻手法治疗难治性脑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开展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管炎等疾病。对针灸戒毒、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有深入的研究,疗效颇佳。庄礼兴教授主要致力于针灸临床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及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的“穴位埋药线治疗癫痫全面性发作”、“ 改良天灸止喘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计划项目 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级课题6项。主编《中风病治疗与护理》、《中医食疗》、《中医家庭保健按摩》、《 食疗本草》等著作6部,参编有《针灸治疗学》、《针灸学、推拿学》、《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岭南针灸经验集》、《现代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教材及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博士生23人,硕士生17人。长期从事研究生、七年制、本科、各类留学生等不同专业各层次的《针灸治疗学》、《神经病学》教学,曾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讲演,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2006学校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对研究生的带教能够因材施教,有很好的研究生带教经验。参加编写及录制的“《中国针灸学》大型系列录像教材”获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针灸联合会(WFAS)和美国针灸学会(AAA)联合颁发的金奖。 李万瑶教授:女,广东五华县人,1954年10月生。属中医学科中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针灸原理研究室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80年代末曾到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合作研究针灸镇痛的作用一年多,探讨针灸在麻醉领域的镇痛作用。基本掌握英语、日语,可以进行交流。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主讲过经络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中医针灸专业英语等课程。参加讲授了实验针灸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经选、理疗学等课程。主持了针刀临床应用及蜜蜂与人类健康的选修课程,能因材施教,教学评估优秀。坚持中医临床针灸治疗,擅长于用针灸及蜂针治疗各种痛证及痿证、风湿病,总结了耳穴防治近视、针灸治疗闭经、针刺辅助麻醉的镇痛效量,蜂针治疗规律,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等,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曾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外用皮肤局麻中药制剂的研制”;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的课题“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的制作“经外奇穴的定位及临床应用”,荣获2001年度优秀中医药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现主持有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蜂针治疗痹证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善于对特种针灸方法的研究,主持了多期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蜂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学习班。主持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编了《现代针灸临床集验》、《中医食疗保健》、《蜂针疗法》、《现代穴位疗法大全》等,参编《针灸治疗老年病》、《针灸推拿学》、《刺法灸法学导读》等书。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中医、针灸学的学术交流,受到好评。已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热心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主张谦虚谨慎,学习进取,互帮互学、治病救人。 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该导师现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张宏,男, 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60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香港大学中医(针灸)研究生课程校外评审专家、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新中医》编委。自1982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本科至今,已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已25年,其间获得针灸学硕士学位、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有着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宏教授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针灸学》课程负责人,主讲《针灸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注重因才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主持和参与了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在专业建设、课程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在临床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五官疾病、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以及针灸防治亚健康。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针灸防治亚健康和应激损伤、针灸延缓衰老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及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 伦新,男,海南省海口市人,1964年11月4日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耳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87年毕业后长期主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主干课程,每年教学任务约350课时和招收研究生2-3名,曾赴东南亚等地讲学和应诊。坚持在第一附院针灸科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主要以针药治疗脑病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为研究方向,部份证实了针刺疗法对VD患者的智能及活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探讨了针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主持部、省、校级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主编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主编医学专著7部,第一作者发表医学科研论文17篇,教学论文11篇,合著论文10篇。 张正,女,博士,副教授。1972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 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1997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6月获得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二批校级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机理研究,近几年主持了省科委课题“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再生机制的研究”1项,以及“针刺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突触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厅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校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国临床康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和《中医临床诊断全书》论著2部,参与编写研究生及七年制教材《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细胞生物学》,协助指导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1名。 张全明,男,生于1964年10月,甘肃天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医学博士;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郑魁山教授;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术传人。现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郑氏针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副主席。曾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研究;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在学术上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靳瑞教授;致力于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弱智、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性耳聋、孤独症、儿童行为及情绪障碍、学习无能症、中风偏瘫等各种脑源性疾病。继承了郑氏家传针法及郑魁山教授临床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运用传统的热补凉泻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各种顽固性疼痛、震颤麻痹症等疑难病症,效果显著。主持完成国家卫生部招标课题“耳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成果奖。共同完成“靳三针治疗脑病的系列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针刺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九部。 余瑾,男,35岁,籍贯:广东郁南,出生:1972年11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 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广东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秘书长,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推拿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医教研工作,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深入进修现代康复医学,致力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各种疾病,擅长应用以中医康复为主体的综合康复技术,突出针灸经络、精神心理、传统体育运动、睡眠起居、饮食药膳等全面康复特色,在身心疾病、老年疾病和睡眠障碍等方面成果较突出。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有关论著5部;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名,在国内中医康复界具有一定学识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应邀做为主讲嘉宾参与境外中医养生类学术讲座。 李敏,女,贵州省贵阳人,1974年7月出生,现任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是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学习记忆调节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排名第四),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排名第二),另外参加多项校级教学课题。在《中国针灸》、《中华中医药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针灸脑病治疗学》等专著编写(编委)。在教学方面擅长运用英语讲授中医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学,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和七年制学生中医英语主讲教师,此外还担任国外留学生的针灸推拿学课堂讲授和临床带教工作。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具有中医和英语复合知识结构,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成都市中医学院的针灸坐诊医师都很不错,针灸在全国都是很知名的

最近,一篇神文出现在《中国针灸》杂志上,这篇论文经过一系列的论证得出一个结论:孩子生病,针灸父母或其兄弟姐妹可以治其病。此结论一出,可谓是反响巨大。先从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前几日英语老师还忍不住在上课的时候提到这个,她吐槽女儿吃太多会长胖的时候,小姑娘说“根据量子纠缠理论,我吃出来的肉会长到你身上。”当然,这只是属于我们老百姓的笑谈,但如果这一个理论是正确的,那岂不是医院的儿科都可以拆掉了,这是真正的解决了现在儿科看病难的问题,为国家的卫生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啊!      但是,笔者却不这么认为。作为一个对物理学感兴趣并且正在读大二的医学生,以及在家的时候天天被家人拉着灌输一些中医理论,对中医上的一些道理耳濡目染的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些自己浅显的看法。      我认为这个理论,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先来大概介绍一下“量子纠缠理论”。这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现象,由于物质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存在的一种联系。更简单的说,就是两个粒子可以相互影响,操作一个粒子,相应的另一个粒子也会立即发生状态变化。爱因斯坦称其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      经过对原论文的阅读和对一些资料的搜索,我概括出了那篇论文的大致构造:文章先是说出“母子连心,兄弟连心的”的民间说法,然后举例两对双胞胎有“心灵感应”的例子。然后介绍量子纠缠,又举出了我们国内和以色列的两个研究量子纠缠的例子。再将量子纠缠理论分别和“母子连心”、中医临床建立联系。最后记录了一个有15组患者参与的实验数据,从而得出孩子生病,针灸父母或其兄弟姐妹可以治其病的结论。以此结构为基础,下面我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此文章并没有有意否认任何的观点,只是说出笔者自己更为倾向的观点。)      第一个方面,该论文在论述的时候有将事物强行联系的嫌疑。以构造上从前到后的顺序说:一,目前并没有数据说明直系亲属或是有血缘关系的人存在“量子纠缠”,该论文提出这两者之后,便自己先主观的相信两者是有联系的。二,文中也强行论述说中医临床上的一些现象,如五脏与五体、表里与脾脏等与量子纠缠理论是相符合的。先不说微观方面是不是因为量子纠缠,这些脏器与身体状况的联系,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有自己的一套宏观方面的解释,比如平时吃的油腻辛辣了,导致油脂分泌过剩从而脸上爆痘、肝胆出问题了有黄疸,眼白的颜色会看着偏黄等,根本无需以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的量子纠缠理论来解释,目前为止也没有数据表明有关联。并且在论文中,也没有给出直接有力的证据来证明的确是有关系的。给笔者的感觉就像是,走在路上撞着电线杆了,非觉得是十公里开外的红绿灯闪着眼睛了。又像是指着天空中的一朵云说它形状像个大象,就断定那朵云和大象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此后针灸父母的结论也建立在他们这两个主观相信上,可见此理论的“地基”根本就没有打稳。       第二个方面,论文中所用的事例都是属于个别情况的,根本无法概括普遍的事实:一,“母子连心”本是民间的说法,论文中举了两对双胞胎“心灵相通”的例子,就把这个民间说法当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来用。如果这个说法真的是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人说,突然发现自己父母老了,突然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了,或者突然接到至亲出事的消息而不知所措等。二,在论述的接近尾声的时候,给出了一个实验数据的记录,说是找了15位患者,针灸相应的十五位患者的亲属,均有效果,以此得出结论…我泱泱大中国十几亿人口,难道十五个会很有说服力吗?此论文作者也是将统计学用到了极致。学过统计学的伙伴们都知道,在不知道实验对象有哪些可预见性联系的情况下使用统计的方法来推断,实验重复次数越多,其联系的相应几率就会和概率越接近。大白话的说,就是实验次数越多,或是说找到的例子越多,那么得出的结论就越有说服力,越接近客观事实。况且这个实验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偶然性,而且没有明确给出十五位患者的患病情况。如果我找几十个个感冒的小朋友,然后开始写这篇文章,写完文章俩星期之后感冒的小朋友都病愈了,那我可以说,我在写的文章的时候可以和感冒的孩子进行量子纠缠,治好了感冒的孩子?      综上所诉,所以我对孩子生病了针灸父母这个理论不以为然。这个理论没有准确、科学的依据做支撑,也反映了会有一部分人为应付论文而大谈特谈的不良风气。笔者认为,学者对待科研的态度应是科学严谨,在求学之路上也应兢兢业业,不然就和民间那些把人吃出毛病的“养生大师”没有什么区别了。尤其是医疗方面,自己夸夸其谈不要紧,但不明真相、渴求治愈的患者损失钱财,希望破灭,他们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