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国内外现状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国内外现状

你的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顺利。 先说下开题报告的内容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研究生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所选课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3、课题研究过程,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仪器设备和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5、估算论文工作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再谈下开题报告的要求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至迟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凡未按时开题着,可酌情在论文成绩中减1至5分。2、研究生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并进行现场考察和初步的试验研究,然后写出5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研究生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3、开题报告必须在学院或教研室(研究室)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生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和科学论证。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取消研究生学籍,终止培养。4、开题通过后,应将开题报告与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教研室主任和学院院长签字后交校学位办公室。研究生、导师、学院各存一份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的复印件,以便定期检查论文工作。5、开题通过后,一般不得改变研究课题。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课题者,由导师写出书面报告说明理由,经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研究生教育学院院长批准后,方可另做开题报告,改换研究课题,更改研究课题后仍不能进行下去的,则对研究生取消学籍,并取消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毕业论文指之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撰写

一、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意义

通过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学生对自己课题目前研究范围和深度的理解与把握,间接考察学生是否阅读了一定的参考文献。

这不仅是毕业论文 撰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而且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理论研究前沿,从而开拓思路,在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或避免研究重复。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写法

在撰写之前,要先把从网络上和图书馆收集和阅读过的与所写毕业论文选题有关的专著和论文中的主要观点归类整理,找出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从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

1. 在写毕业论文时,简写课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和现在研究的主要方向, 最重要的是对一些现行的研究主要观点进行概要阐述,并指明具有代表 性的作者和其发表观点的年份。

2. 再者简单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的不足之处,可分技术不足和研究不足。

即还有哪方面没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 还有哪些理论或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什么缺陷等等。

3. 最后简略介绍发展趋势。

三、 写国内外研究现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写的是把研究现状,而不是写课题物本身现状,重要体现研究。

例如,写算法的可视化研究现状,应该写有哪些专著或论文、哪位作者、有什么观点等;而不是大量算法的可视化研究何时产生、有哪些交易品种、如何演变,此只需一笔带过,也是对研究的一种把握。

2.要写最新研究成果和历史意义重大的研究成功,主要写最新成果。

3.不要写得太少或写的太多。

如果写的少,说明你查阅的材料少;如果太多则说明你没有归纳,只是机械的罗列。

一般2-3 页A4 纸即可。

4.如果没有与毕业论文选题直接相关的文献,就选择一些与毕业论文选题比较靠近的内容来写。

多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和练习。

毕业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在写之前、或者说是查找相关文献之前,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1)研究所属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这个问题已经知道多少。

(2)已完成的研究有哪些。

(3)以往的建议与对策是否成功。

(4)有没有建议新的研究方向和议题。

因此文献综述部分,是有一个内在逻辑的。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了解前人已经提出的问题。通过对研究课题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了解前人在研究课题方面提出了哪些问题。一般地,对于任何研究主题,都或多或少有前人涉及过,都会提出若干观点,为论文写作或者研究提供启发。

2、明确前人解决了哪些问题。了解前人解决了什么?解决到什么程度?这是文献综述所要解决的第二大议题。

3、那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进行文献研究时,也可以注意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研究前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对研究者产生借鉴启发作用。作为硕士研究者,可以尝试在相同的背景下模仿其研究方法,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案例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演绎推理等。

4、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这个部分就可以表现出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通过文献综述的研究,找出前人还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是文献研究时需要得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找到某一研究主题前人尚未研究的方面和内容,作为论文研究的依据。同时结合前人的研究思路,构思怎样进行研究。

5、探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个部分就需要简要说明接下来的研究工作)。

当然,在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时候你不需要长篇大论,或者把关注的学科写成一篇非常全面的历史纪录。这时候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前人的研究进行排除筛选。

管理系统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IT环境下集团战略预算管理框架的构建当前,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为股东创造的价值,因而对企业集团而言,实施战略预算管理变得尤其重要。IT环境下的集团战略预算管理与传统的预算管理有很多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集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集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重点介绍了集团战略预算管理中的环境信息模块、目标制定模块、实施控制模块三个模块的内容,以期对我国集团的战略预算管理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一、集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企业脱离“计划经济”进入市场,其自身的计划对企业发展来说越来越重要。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的计划工具慢慢在我国企业中推广,但在实际操作中集团预算管理通常面临困难: (一)集团整个预算编制过程难以控制。集团预算管理中,由于预算单位众多、管理具有多层级性,导致各个管理层级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顺畅、不透明,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编制周期;集团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水平、执行能力不同,预算的编制和实施的进度差别很大;并且在集团预算编制过程中缺少合作与交流,各自编制自己的预算,各自为政。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集团整个预算的流程难以控制。 (二)预算固化,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业务的变化及时调整。随集团的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集团的阶段目标可能会随时调整。当集团的业绩目标调整时,所需的资源要及时相应调整。在传统的编制方式下,预算调整时间可能同预算编制的时间差不多,不能满足业务的需求,有时会因为资源的不到而位延误战机。 (三)预算管理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控制与分析的机制和手段。由于数据量大、数据来源广泛,集团对各个公司、各个公司对各个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无法及时了解,导致预算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指导和控制作用,无法保证预算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深入性。(四)预算缺乏集团战略的明确指导,甚至与战略脱节。由于数据量大、经营个体多,集团的战略实施缺乏具体的数据支持,企业的预算不能与公司的战略紧密联系。很多企业的预算是在年度经营计划指导下的年度预算,并且通常是单项预算。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谈预算管理,会导致重视短期活动而忽视长期目标的行为产生,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二、IT环境下集团战略预算管理分析框架IT环境下的集团战略预算管理必须依照战略预算管理的思想和战略预算管理流程来构建。由于战略预算管理是遵循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计划制定、战略预算目标及指标确定、战略预算编制、战略预算实施控制、战略绩效考评与战略薪酬支付的完整流程进行的,因此,IT环境下的集团战略预算管理一般由基础设置模块、战略预算环境信息模块、战略选择与战略计划制定模块、战略预算目标制定模块、战略预算编制模块、战略预算实施控制模块、战略预算考评模块组成。本文依据《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对原有内部控制框架的创新,重点分析战略预算环境信息模块、战略预算目标制定模块、战略预算实施控制模块三个模块。(一)战略预算环境信息模块。预算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战略预算环境不仅影响企业战略预算目标的制定,同时也影响战略预算实施控制的设计和执行,因而对战略预算环境的设计至关重要。战略预算环境分析是战略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预算环境分析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两大部分,其中外部环境分析分为宏观环境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主要分析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变动趋势等,行业环境分析分析行业规模、增长率、供求形势、行业生命周期和行业竞争结构等。内部环境分析主要分析的是企业自身的战略资源与能力,包括财务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及资源协同效应等。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正处在不断改革,创新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时代的到来,还有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高,生源不断扩大。尤其是自从国家实施大众化教育,实行高考扩招以来,我国高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大。学校管理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学校如同企业,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和来竞争力?在国际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也已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今天,不得不让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 学生成绩管理是学校管理中异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为学校,除了育人,就是育知,学生成绩管理的计算机化是整个学校教务管理中的重要一部分,能否实现这一步关系到学校办学整体效率的高低,介与它的重要性,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就逐渐提入议程,并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量。 运用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可以减轻学院教学人员的工作量,加快查询速度,加强管理,以及国家各部门关于信息化的步伐,使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还有就是缩小开支,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率。可以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能够尽快的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投入新的课程的学习或复习这次没有考过的课程。并且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应用也为今天的高校教育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的提高达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高科技的飞跃发展,人们工作习惯的改变,特别是电脑的大量普及,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怎样提高工作效率是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学生成绩管理是一个非常繁琐与复杂的一项工作,一个原因就是工作量大,不好管。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更应该运用一些本地资源,提高管理的力度,对学生负责,对自己的重任负责。 二. 本题目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生成绩管理是各大学的主要日常管理工作之一,涉及到校、系、师、生的诸多方面,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学分制、选课制的展开和深入,学生成绩日常管理工作及保存管理日趋繁重、复杂。迫切需要研制开发一款功能强大,操作简单,具有人性化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在国外高校,与国内不同,他们一般具有较大规模的稳定的技术队伍来提供服务与技术支持。而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起步较晚。在数字校园理论逐步应用的过程中,各高校一方面不断投资购建各种硬件、系统软件和网络,另一方面也不断开发实施了各类教学、科研、办公管理等应用系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但是,由于整体信息化程度相对落后,经费短缺,理论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国内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机构设置、服务范围、服务质量及人员要求上与国外高校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 纵观目前国内研究现状,在安全性和信息更新化方面存在有一定的不足,各现有系统资料单独建立,共享性差;在以管理者为主体的方式中,信息取舍依赖管理者对于信息的认知与喜好,较不容易掌握用户真正的需求,也因此无法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教务管理软件应充分依托校园网,实现教务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朝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为进一步实现完善的计算机教务管理系统和全校信息系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主要设计内容、设计思想及工作流程 1. 设计研究内容(要实现的系统功能简介) 本系统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2. 设计思想: 首先,最大限度地减轻学校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再者,本系统拥有灵活的权限,用户权限可以定义到每个子模块的三种权限级别(最高级、普通用户、拒绝访问)。其次,在成绩管理方面,各任课老师、教学秘书等人员分别拥有不同维护权限,系统日志更是详细记录了更相关人员的操作历史。本系统以学校教务处或系办公室为主控制中心,其它部门(如各专业、班等)作为工作站,在主控制中心的授权下可以对数据进行录入、修改、查询、统计、打印等操作。最后,该系统在硬件配置上,最低配置CPU:P4 以上,内存:512M,硬:160G就足够,在成本上不是很高,有很强的普遍性。 3.开发工具的选择 4. 工作流程: 本系统是一个面向学校教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为其提供成绩管理服务的管理系统。教务人员通过本系统完成所有的日常教务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到毕业离校,其在学校内的所有学科成绩与学分都通过本系统进行管理。 ① 需求分析: ② 概念结构设计: ③ 逻辑结构设计:]④ 物理设计: ⑤ 过程实现及维护: 四.毕业设计(论文)进度安排 1. 寒假期间:资料搜集与软件学习 2. 3月1日---3月31日:需求分析与构造原型 3. 4月1日---4月20日:概要设计 4. 4月21日--5月15日:系统实现 5. 5月16日--5月31日:毕业论文书写 6. 6月:系统与毕业论文完善

引言目前,计算机辅助管理已在我国的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总的来说,计算机在我国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近两年发展较快,但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考勤管理仅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得到普及和发展,而在许多发达国家计算机辅助考勤管理已十分普及。各个行业都在积极使用现代化的手段,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提出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对企业体系无论是在行政职能、企业管理水平以及优质服务上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建设一个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考勤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也是如此,由于企业职工人数较多,每一位职工的具体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日常的考勤工作,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后果将不堪设想。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企业的竞争也在不断的加剧,同时企业组织管理观念的变革以及业务流程标准化也在不断完善,开发考勤管理信息系统,正是完善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但能够识别进入企业的职员的身份,还具备企业员工请假、休假、加班等相关出勤情况的记录和分析汇总功能。本设计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为开发环境,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C#编程语言进行编码,数据库采用的是MicrosoftSQL Server 2005。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背景我国众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记录企业员工每日的出勤情况。这种方式繁琐易错,准确性、透明度、实时性差,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使用传统人工记录考勤管理容易出现疏漏,甚至可能存在考勤监管人员因人情导致考勤不平等的情况,造成企业员工存在侥幸心理,无法解决代考、脱岗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人员管理。当今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正在促使工业资本经济向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转变。而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新型现代化管理,更是企业不可避免的生存竞争所要面对的当务之急。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利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企业员工考勤的管理也成为现代化企业运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代企业员工人数的激增与员工的频繁变动,使得企业的考勤统计管理工作日益繁杂,传统的企业考勤管理方法很难保证数据的准确与实时。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逐渐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职工考勤管理势在必行。研究的意义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考勤管理是商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分,面对大量的商品信息,采用人力处理将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而且统计数据麻烦。一个企业对其职工的正常上下班、延时工作及加班工作进行考勤,通过报表的形式输出,合理调整员工工作安排,用计算机对考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各种统计报表和考勤原始数据。,方便了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如今的企业的管理者,拥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可加强职工的管理,增强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开发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企业考勤管理系统进行企业员工的考勤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大的意义。开发一个界面友好,易于操作的考勤管理软件进行自动化处理变得十分重要,这正是本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此考勤管理系统的开发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发展状况长期以来,我国众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记录企业员工每日的出勤情况。这种方式繁琐易错,准确性、透明度、实时性差,受人为因素影响过大,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同时使用传统人工记录考勤管理容易出现疏漏,甚至可能存在考勤监管人员因人情导致考勤不平等的情况,造成企业员工存在侥幸心理,无法解决代考、脱岗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人员管理。;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国民素质的相应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素养普遍增强,为企业合理的运用考勤管理系统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从现在出现的一些企业考勤管理系统分析,我们可以把企业考勤管理系统从管理功能上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门禁安全系统。门禁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解决重要部门出入口实现安全防范管理的有效措施,集微机自动识别技术和现代安全管理措施为一体。它能够自动识别出入的人员身份,记录人员出入时间等,但一般没有综合的考勤分析功能。第二种是综合考勤管理系统。这种考勤管理系同主要针对公司的员工的上下班考勤记录等相关情况的管理。一般为企业管理部门使用,掌握并管理企业的员工出勤动态,一般包括考勤记录和考勤分析两大总体功能。不但能够识别进入企业的职员的身份,还具备企业员工请假、休假、加班等相关出勤情况的记录和分析汇总功能。根据系统制定的考勤规则,自动分析出考勤结果。综上所述,考勤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发,企业对它的引进都需要因地制宜。采用条码的考勤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在线对职工的考勤、考勤数据统计、职工信息管理等功能,

一般写论文、前言或引言部分都要介绍现状的,特别学位论文描述更多一些。

现场管理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5s 现场管理的国外现状 当今世界现场管理的模式比较成熟,主要包括欧美企业的自由开放式管理和日本企业的低成本改善的现场管理方法。欧美企业过分强调人性自由的做法,认为一线管理者在现场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扮演着各种角色,包括企业的领导者,方案的决策者及日常的管理者。因此一线管理者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技能,包括各种人际关系的处理,绩效的考核,领导的个人魅力等等。日本企业的现场改善一般按照几个步骤展开一轮又一轮的改善活动,每次对改善效果的要求并不高,只需要每天改善一点,只要大家坚持持续改善,最终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日本企业从上到下都非常关注现场管理,企业现场管理的精髓不在于其拥有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而在于生产现场每一个工作人员,他们在现场工作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以他们特有的严谨、刻板的工作作风对发现的问题不断查找真因,最终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日本的现场管理具有人性化、封闭式、定量式、高效性等特色[2],我们要认真的学习和借鉴日本现场管理的方法,将日本现场管理的基本思路与中国文化背景紧密结合,将人性化管理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将会使现场管理的效果最大化。 当今东西方两大代表性现场管理学派是“一线管理中心论”与“成本改善永恒论”。“一线管理者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学者托马斯·艾伯·斯,他认为:“我们已经跨人一个新时代,企业生产第一线管理者是这个新时代的中心人物”。 这个理论得到美国现场管理作业主管、工长等一线管理人员的普遍认可。现场“低成本改善永恒论”的代表人物是日本著名学者夸井正明教授,他认为:“生产过程中不论是一条生产线、一道工序、一个车间、一个工段都是普遍存在低成本改善的问题而且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包括采取现场改善的常规性、低消耗的方法和消除浪费与规范作业方法”。对于生产作业流程里的许多小改善,逐渐累积起来,就会形成显著的成本效益和生产力规范性作业即标准化,实施标准化作业,是在每一个流程中,确保质量和防范错误再发生的有效方法。 自十九世纪中后期以来,部分主要的发达国家开始重视 5s 现场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实际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日本就是这方面做的非常突出的,我们普遍熟悉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长期致力于 5s 现场管理的研究和持续改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丰田生产方式,从而使丰田汽车在低成本下获得很高的收益,这也是丰田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公司排前面的重要原因之一[3]。在日本企业每一个现场工作的员工都深刻的体会 5s 精益现场管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公司的上级领导总会不满于你的现状,要求持续改善并不断的进步[4]。日本企业现场管理的实际操作方法和手段对我们的日常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性,因此我们要认真的学习,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更好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 5s 现场管理的国内现状 现代社会生产制造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只顾短期利益,要有战略眼光,注重产品的质量,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利润的一个重要源泉,企业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改善企业的经营业绩。其中 5S 现场管理对生产过程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改善生产环境,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员工士气。 我国与欧美及日本发达国家相比,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时间比较短,尤其对国有企业来说,在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上,难免带有计划经济的影子,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造成的[5].因此,我国在现场管理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一、制定工作标准后,执行力差,无计划性。 在我国大部分生产企业,在现场管理过程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制度,但制度执行起来只满足差不多就行,不严格按制度标准执行,造成现场混乱和工作无序,员工工作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差,积极性也有所下降,到最后制定工作制度标准就变成了一种墙上的装饰。部分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性差,突出的表现就是生产处于一种无计划状态。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有的生产计划都是由政府决定,这就造成了企业自身并没有培养起制定计划的能力和意识, 许多企业产品积压现象严重,要不就是经常断货,未能及时按市场需要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再加上产品质量把关不严,员工的职责分工不明等缺陷,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很低,最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 二、发现问题有检查,无整改,造成安全隐患。 在中国很多企业把日常的例行检查当成一种形式,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有时根本不重视,有时是重视了但后期不抓落实整改,最终对问题本身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为后期的生产过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三、发现问题落实无长效,未取得预期效果。 在中国大部分企业现场管理过程中,在发现问题后只是重视一时的落实,对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长效的思考,没有建立长效的改善机制,考核也没有形成闭环。最终造成了现场管理的随意性强,也使一些工作“反复抓,抓反复”,人力物力投入较多却收效甚微。 四、浪费现象严重。 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浪费是在所难免的,但在某些国有企业浪费现象尤其严重。主要表现在物料的浪费,而且这种浪费大部分都是人为造成的,如将一些物料乱放,定置管理不能完全贯彻执行,造成生产现场占用过多的生产原料,设备维护人员疲于奔命,最终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总之,我国在实施 5s 现场管理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以上只是提到的主要问题,还需要我们把握真因,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现场管理方法,尤其是丰田式 5s 现场管理方法,并将其应用在实际生产中,不断提高现场管理水平,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

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

我不知道我做任务的

5S现场管理法: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中

防盗系统设计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

现在报警器市场还是算可以的啦,特别是家用的,市场还是很大的,详情请参考巡鹰安防

现代汽车防盗系统的发展趋势有哪些提问者:网友 | 2018-07-25我来回答最佳答案回答者:网友2018-10-03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汽车防盗装置要实现真正的防盗,需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应将控制技术、数据通讯及网络技术等应用到汽车防盗领域,使汽车防盗装置朝着安全、简单、高智能化及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 一、车辆防盗系统市场 据统计,目前汽车失窃案发最多的是美国,每年有150万辆汽车被盗,即每隔20秒就有一辆车被盗;香港每年也有4000辆高级轿车失窃。从国内情况看,近几年盗窃汽车案件不断增多,据统计近些年全国发生盗车案件10万多起,平均每天被盗300多辆车,并且近几年还在继续增加,上升势头越来越猛。车辆防盗迫切性越来越凸显,车辆防盗也朝着安全、简单、智能化和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国内外汽车防盗新技术和新产品不断涌现。法国将GPS卫星监控技术应用于汽车防盗装置并已进入实用化阶段,这为国内防盗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国内随着国外防盗产品不断涌入国内市场.国内在汽车防盗法规方面也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并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开发新产品。因此,国内各大厂商应把握时机,合理利用国外先进防盗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汽车防盗技术开发体系,以促进国内汽车防盗技术的快速发展。 由于国内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及地区性差异的存在,不同档次的汽车用户对防盗产品和技术的需求各异,使汽车防盗新技术和新产品在国内大面积推广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虽然国内外汽车防盗技术发展相当迅速,但对于汽车防盗方面的核心技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对外封闭的现象,造成国内汽车防盗技术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去赶超发达国家。

摘要:家庭自动化系统是适应现代生活对家庭功能逐渐增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成和配置因国度、家庭的经济实力、家庭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家庭自动化系统的配置与住宅小区的定位(安置型、实用型、舒适型还是豪华型)以及住户的类型比例(经济实力、知识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住宅小区 防盗报警系统 方案 1.家庭报警系统设计 概述 家庭自动化系统是适应现代生活对家庭功能逐渐增长的需求发展起来的一个系统,该系统的内容、构成和配置因国度、家庭的经济实力、家庭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人喜好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家庭自动化系统的配置与住宅小区的定位(安置型、实用型、舒适型还是豪华型)以及住户的类型比例(经济实力、知识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般地,从结构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由家庭控制器、家庭布线、传感器/执行器等构成;每一个家庭控制器作为智能小区网络中的一个智能节点,互联成网并上联至小区综合管理系统;从信息组成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包括语音信息、数据信息、视频信息以及控制信息等;从功能上来讲,家庭自动化系统包括安防功能(可视对讲、防盗报警、火灾探测、煤气泄露报警、玻璃破碎探测以及紧急呼叫按钮)、控制功能(灯光控制、空调控制、门锁控制以及其他家用电器的控制)。 家庭报警的防护区域分成两部分,即住宅周界防护和住宅内区域防护。住宅周界防护是指在住宅的门、窗上安装门磁开关;住宅内区域防护是指在主要通道、重要的房间内安装红外探测器。当家中有人时,住宅周界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门磁开关)设防,住宅内区域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红外探测器)撤防。当家人出门后,住宅周界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门磁开关)和住宅区域防护的防盗报警设备(红外探测器)均设防。当有非法侵入时,家庭控制器发出声光报警信号,通知家人及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另外,通过程序可设定报警点的等级和报警器的灵敏度。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关心,居家安全已成为当今小康之家优先考虑的问题。当您上班家中无人,或者仅有老人孩子在家,或者您晚上在家熟睡,您必须确保家庭成员和财产的绝对安全。 目前,众多住宅小区的安防防犯主要倚靠安装防盗窗、防盗门以及人工防犯。这样不仅有碍美观,不符合防火的要求、而且不能有效地防止坏人的侵入。现在全国都在开展建设安全文明的小区活动,提出取消防盗网,“走出牢笼”的口号。因此为配合捷报花园的现代化管理,担当起整个小区的安全保卫,给住户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本方案提供一套技术先进、性能完善的AURINE家庭报警系统,组成小区内的智能安全防范系统。AURINE作为一家专业电子安全服务公司,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丰富的保安实际经验和知识,向社会提供各种超值安全设备服务,给用户带来安全和放心。 设计思想 在小区内的每个住户单元安装一台报警主机,住户可选择安装在住户门口、窗户处安装门磁、紧急求助按钮、烟感探头、瓦斯探头、三鉴探头等报警感知设备,报警主机通过总线与管理中心的电脑相连接,进行安防信息管理,本系统具有远程报警功能,可选并联接打印机。如果发生盗贼闯入、抢劫、烟雾、燃气泄漏、玻璃破碎等紧急事故,传感器就会立即获知并由报警系统即刻触发声光警报以有效阻吓企图行窃的盗贼,而现场保安系统的密码键盘立即显示相应报警区域,使您的家人保持警戒;系统还会迅速向报警中心传送报警信息;报警中心接到警情后立即自动进行分辨处理,迅速识别判定警报类型、地点、用户,电子地图显示报警位置并瞬间检索打印用户报警信息,中心据此派出机动力量采取相应解救措施;系统具备24小时防破坏功能并自我监视,一旦有任何被破坏的迹象也会即刻报警。总之,无论白天黑夜,您离家在外还是在家休息,电子保安时时刻刻保护您的安全。这正是您能为您的家人、家庭、财产所做的最有效的安全防盗保护措施。 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在住宅内门窗及室内其他部位安装各种探测器进行昼夜控制,当监测到警情时,通过住宅内的报警主机传送至智能管理中心的报警接收计算机、接收将准确显示警情发生的住户名称、地址和警报类型、提示保安人员迅速确认警情,及时赶赴现场,以确保住户和人身安全。 同时,住户也可通过固定式紧急呼叫报警系统,在住宅内发生抢劫案件和病人突发疾病时,向智能化管理中心呼叫报警,中心可根据情况迅速处理。 报警设备选型原则 防盗报警系统的设计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的使系统的结构简单、可靠,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1)系统可靠必须高,即使工作电源发生故障,系统也必须处于随时能够工作的状态。 (2)系统应具备一定的扩充能力,以适应日后使用功能的变化。 (3)报警器应安装在非法闯入者不易察觉的位置,和报警器相连的线路最好采用钢管暗埋的方式进行敷设。 (4)传感器尽量安装在不显眼的地方,当受损时易于发现,且容易处理的场所。 (5)系统应当符合有关的国家和福建省地方标准,即集散型结构通过总线方式将报警控制中心与现场控制器连接起来,而探测器则分别连接到现场控制器上。在难于布线的局部区域宜采用无线通信设备。 (6)系统应尽量采用标准产品,便于日后系统的维护和检修。 (7)系统必须采用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卫方式。目标保护不能出现控制盲区。 我们在为捷报花园进行家庭报警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以上原则,为住户建议和设计最为适用的报警系统设备,安装隐蔽灵活。 系统组成 根据以上对家庭报警系统的要求分析我们选用AURINE生产的家庭报警系列产品,其系统组成如下: 家庭报警系统由住户前端、传输和管理中心三部分组成: 以上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有图例,我把网址发给你 麻烦采纳,谢谢!

兄弟,我一直做这个课题,如有兴趣不妨共同探讨,本人为千家论坛防盗报警版主,ID:淡蓝的忧郁。 你这个题目太大了,在这里要作出解答很难。本人在2009年底做过同样的课题,也向防盗报警行业的几家资深公司要过一些数据。但行业内至今缺少有力可陈的数据,只能是大概。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防盗报警主机正在由传统的电话报警方式转变为电话,网络,GSM通讯的方式,一些政府,金融行业明确规定必须要双网。国内的报警主机用量有60%左右来自保安服务公司或者接警中心(国内私营的接警中心还很少),其他的市场份额由系统集成商或者用户分摊。预计在今后保安服务公司将在报警行业中占据更大的比重,私营的保安服务公司会逐步走向幕前。国外的接警中心与国内还是有很大分别,私营的保安服务公司已成规模,拥有比较完备的人力和物力,有自己的出警人员。报警主机基本上都支持IP模式,相对电话报警,成本更低。报警的市场份额大部分还是由保安服务公司分摊。与国内相比,人力成本更高昂,因此他们更愿意选用质量稳定,误报率低的报警产品,维修一次的人工费用大于器材本身的费用是很正常的事情。另外对误报控制得也很严格,通常一个月内超过三次报警会被处于罚款,或者增加月服务费等。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不一定正确,还请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相互学习。

国内外自动控制系统现状研究论文

自动化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 20 世纪初,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来自于 物理等自然科学和数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科学。自动控制理论在现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第 40 届 IEEE 决策与控制年会的 全会开篇报告中,美国学者 John Doyle 教授引用了国际著名学者,哈佛大学的何数奇 教授的新观点:“控制将是 21 世纪的物理学”。自动控制系统的早期应用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埃及的水钟控制与中国汉代的 指南车控制,但当时未建立起自动控制的理论体系。1769 年,英国科学家 James Watt设计的内燃机引发了现代工业革命,1788 年 Watt 为内燃机设计的飞锤调速器会出现 震荡现象,所以后来出现了 Maxwell 对微分方程系统稳定性的理论研究,他指出线性 系统稳定的条件是其特征根均有负实部,Roth 和 Hurwitz 等人提出了间接的稳定判据,使得高阶系统稳定性判定成为可能。控制器的设计问题是由 Minor sky 在 1922 年开始 研究的,其研究成果可以看成是现代广泛应用的 PID 控制器的前身,而 1942 年,Ziegler 和 Nichols 提出了调节 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参数的经验公式方法,此方法对当今的 PID 控制器整定仍有影响。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技术的理论基础,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科学。按照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自动控制理论一般可分为“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 理论”两大部分。20 世纪中叶,由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并日臻成熟了“经典控制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研究单输入单输出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问 题。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微分方程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和频域分析法。这些方法对控 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和运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功地解决了一 系列以输出反馈为主要控制手段的自动控制问题。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由于生产的发展,自动控制系统日趋复杂、规模日趋庞大, 特别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使自动控制理论有了一次新的飞跃,逐渐形成了“现代控制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是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多输入多输出及变参数、非线性控 制系统的分析设计问题。近年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数学研究的进展,特别是一些新型控制技术,诸如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鲁 棒控制等的出现,使自动控制理论又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目前主要是庞大的系统工 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系统理论和在模仿人类智能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控 制方面,都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两个阶段,但它们 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现代控制理论”不能看成是“经典控制理论”简单的延伸和推广,在所采用的数学工具、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多方面有着明显 的不同,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两种方法原理截然分离。特 别是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许多用经典理论控制解决的问题,同样可以用现代控制理论从方法上看更加完备或结果更强,但是,经典控制理论简洁实效的分析方法和控 制方式,往往是现代控制理论难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它们又有很强的互补性。现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为经典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及应用都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系统的频域分析技术是在 Nyquist、Bode、Nichols 等进行的早期关于通信学科的 频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Harris 于 1942 年提出的传递函数概念将通信学科的频域技术移植到了控制领域,构成了控制系统频域法理论研究的基础。Evans 在1946 年提出的线性反馈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技术是那个时代的另一个里程碑,在这些成 果的基础上诞生了第一代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前苏联学者 Portraying 于 1956 年提出的极大值原理、美国学者 Bellman 的动态 规划和美国学者 Kalmar 的状态空间分析技术开创了控制理论研究的新时代,这三个代 表性成果构成了第二代控制理论——即当时所谓的“现代控制理论”的理论基础。在那个时期以后,控制理论研究中出现了线性二次型最优调节器、极点配置状态反馈、最优状态观测器及线性二次型 Gauss 问题的研究,并在后来出现了引入回路传输恢复 技术的 LQG(Linear Quadratic Gaussian,线性二次高斯)控制器。控制的对象和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例如使导弹能够命中目标;宇宙飞船准确地登上月球,并按预定的时间与地点返回地球;机床能够自动加工出符合一 定形状与精度的零件;机器人能按一定的规律进行某种操作;化学反应器在一定的压 力、温度所谓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自动控制装置使被下 反应并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等,都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自动控制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除了在航天航空技术、军事装备及 部门、工业生产过程中,自动控制技术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外,目前大至世界及国家 政治经济管理、能源控制、医疗卫生、地区规划、交通运输,小至人的日常生活,都 离不开自动控制理论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温室自动控制系统是专门为农业温室、农业、环境控制、气象观测开发生产的环境自动控制系统。1、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科学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软件,硬件,实现了温室供水,施肥和环境自动化控制。英国农业部对温室发展也很重视,科学家们先后进行了温室环境与作物生理,温室环境因子的计算机优化,温室节能,温室自动控制,温室作物栽培与产后处理的研究。另外,国外温室正致力于高科技发展。遥测技术,网络技术,控制局域网已逐渐应用予温室的控制与管理中。世界发达国家如荷兰,美国,英国等大力发展集约化的温室产业,已经研制成功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气体交换,滴灌,营养液循环等实现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现代化高科技温室,甚至于育苗,移栽,清洗,包装等也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2、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国内研究现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的温室自动控制系统科研水平跟国外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尚未建立温室结构的国家标准,研究者给出的控制系统大都有较强针对性。由于温室结构千差万别,执行机构各不相同,对于控制系统的优劣缺乏横向可比性。二是缺乏与我国气候特点相适应的温室自动控制软件。目前我国引进温室自动控制系统大多投资大,运行费用过高,并且控制系统中所侧重考虑的环境参数与我国的气候特点存在矛盾,如荷兰由于温度变化很小,故降温,通风问题考虑很少,而采光问题考虑得较多,如果将这种温室应用于我国新疆地区,肯定不合适,因为新疆的温差变化大。三是我国综合环境控制技术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仍然停留在研究单个环境因子调控技术的阶段,而实际上,温室内的日照量,气温,地温,空气湿度,土壤湿度,CO浓度等环境因素,是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状态中对作物的生长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的空间变化,时间变化都很复杂。此外,优化值的设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作物生长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我们改变某一环境因子时,常会把其他环境因子变到一个不适宜的水平,因此,将温室内的物理模型,作物的生长模型,温室生产的经济模型结合起来,进行作物生长环境参数的优化研究,开发一套与我国温室生产现状相适应的环境控制软件是很重要的。

1基本概念

如图4-1所示框图说明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动作信号通过(经由)控制系统元件后,提供一个指示,此系统的目的就是将变量c控制于该指示内。一般来说,被控变量为系统的输出,而动作信号为系统的输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汽车的方向控制(Steering Control),两个前轮的方向可视为被控制变量,即输出;而其方向盘的位置可视为输入,即动作信号e。再如,若我们要控制汽车的速度,则加速器的压力总和为动作信号,而速度则视为被控变量。

图4-1基本控制系统框图

我们将需要控制的物理量称为系统的被控量或输出量。用来使系统具有预期性能或预期输出的激励信号定义为系统的控制量或输入量。而将那些使被控量偏离预期值的各种因素称为扰动量。自动控制过程就是设法消除扰动因素的影响,从而保持被控制量按预期要求变化的过程。

所以自动控制系统可以这样理解:任何一个系统,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装置使被控制对象或者过程自动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人类在掌握了简单的制造技术之后,就有了创造自动装置的想法,以便减轻或代替人类自身的劳动,这就是自动控制思想的最初来源。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古代阶段、17—19世纪阶段、19世纪到“二战”阶段和“二战”以后阶段。这期间,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等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2自动控制技术的早期发展

在古代,大约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世界上包括中国、埃及和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由于生产发展对计量时间的需要,都出现了能够自动计时的漏壶。汉朝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其模型外形图如图4-2所示,把自动控制思想应用到了天文观测仪器和地震观测仪器。三国时期出现了指南车,它是确定方位仪器中利用自动控制思想的成功示例。中国北宋时代(公元1086—1089年)苏颂和韩公廉制造的水运仪像台如图4-3所示,它是将用于天文观测的浑天仪和用于天文演示的浑象仪及自动计时装置结为一体的仪器。整个系统就是一个按负反馈原理构成的闭环非线性自动控制系统。

图4-2张衡地动仪模型外形图

图4-3水运仪像台

古埃及和古希腊都先后出现了半自动的简单机器,如教堂庙门自动开启装置、自动洒圣水的铜祭司、投币式圣水箱和在教堂门口自动鸣叫的青铜小鸟等自动装置,这些都是一些互不相关的原始自动装置,是一些个别的发明。17世纪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在欧洲出现了多种自动装置,其中包括:1642年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发明了能自动进位的加法器;1657年荷兰机械师惠更斯发明了钟表;1745年英国机械师E.李发明了带有风向控制的风磨,这种风磨可以利用尾翼的调向作用使主翼对准风向;1765年俄国机械师波尔祖诺夫发明了浮子阀门式水位调节器,可以自动控制蒸汽锅炉的水位。这一时期,自动控制技术都是由于生产发展的需求而产生的。

1788年英国科学家瓦特(图4-4)发明了离心式节速器,也称作飞球调速器,如图4-5所示,用它来控制蒸汽机的蒸汽阀门,构成蒸汽机转速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了离心式节速器对蒸汽机转速的控制。瓦特的这项发明促进了近代自动调节装置的广泛应用,对由蒸汽机带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及以后的控制理论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他国家的发明还有:1854年俄国机械学家和电工学家康斯坦丁诺夫发明的电磁调速器;1868年法国工程师法尔科发明了反馈调节器,通过它来调节蒸汽阀,操纵蒸汽船的舵,这就是后来得到广泛应用的伺服机构。在1868年以前,自动化技术只是一些个别的发明和简单的应用,所以把它称作第一阶段。在1868年之后,逐渐开始了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大规模的广泛应用,所以把它称作第二阶段。

图4-4瓦特

图4-5瓦特离心式节速器对蒸汽机的控制示意图

1—蒸汽机;2—蒸汽阀;3—调速器;4—负荷

3自动控制理论的早期发展

各种简单的自动控制装置都可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虽然这种技术的发明在18世纪以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还没有理论分析和数学描述,但是它们对自动化技术的形成起到了先导作用,都是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来的。17—18世纪是自动化技术的逐渐形成时期,接下来是近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时期,数学描述和理论分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最初遇到的是自动调节器的稳定性问题,由于瓦特发明的离心式调速器有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使蒸汽机产生剧烈振荡;到19世纪又发现了船舶上自动操舵机的稳定性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数学家尝试用微分方程来描述和分析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对自动控制系统最初的数学描述是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图4-6),他在1868年发表了《论调速器》的文章,该文章总结了无静差调速器的理论。

1877年英国数学家劳斯(E.J.Routh)提出了著名的劳斯稳定判据,它是一种代数稳定判据,可以根据微分方程的系数来判定控制系统的稳定性。1895年德国数学家A.胡尔维茨(图4-7)提出著名的胡尔维茨稳定判据,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代数稳定判据。劳斯—胡尔维茨稳定判据是能预先根据传递函数或微分方程判定调节器稳定性的重要判据。1892年俄国数学家李雅普诺夫发表了《论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的专著,以数学语言形式给运动稳定性的概念下了严格的定义,给出了判别系统稳定的两种方法。

图4-6麦克斯韦

图4-7胡尔维茨

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工业革命的需要,人们开始采用自动控制装置,来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控制问题。自动控制器的应用标志着自动化技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控制器都是一些跟踪给定值的装置,使一些物理量保持在给定值附近。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各种自动控制装置,促进了对调节系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研究工作。到了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采用比例、积分、微分调节器,简称PID调节器。PID调节器是一种模拟式调节器,现在还有许多工厂采用这种调节器。在20世纪最初的20年里,自动控制器中已广泛应用反馈控制的结构。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致力于从理论上研究反馈控制系统。

1925年英国电气工程师O.亥维赛把拉普拉斯变换应用到求解电网络的问题上,运用微积分,求得瞬态过程。1927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在解决电子管放大器失真问题时,电气工程师H.S.布莱克从电信号的角度引入了反馈的概念。1932年美国电信工程师奈奎斯特(图4-8)提出了著名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可以直接根据系统的传递函数画出奈奎斯特图,用来判定反馈系统的稳定性。1938年苏联电气工程师米哈伊洛夫应用频率法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提出著名的米哈伊洛夫稳定判据。

图4-8奈奎斯特

随着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程序控制、逻辑控制和自动机的思想得到了发展。1833年英国数学家C.巴贝奇在设计分析自动机时首先提出程序控制的概念,他尝试采用法国发明家J.M.雅卡尔设计的编织地毯花样用的穿孔卡方法实现分析机的程序控制。1936年英国数学家图灵研制了著名的图灵机,成为现代数字电子计算机的雏形。他用图灵机定义可计算函数类,并建立了算法理论和自动机理论。1938年美国电气工程师香农和日本数学家中岛,以及1941年苏联科学家舍斯塔科夫,分别独立地建立了逻辑自动机理论,用仅有两种工作状态的继电器组成了逻辑自动机,实现了逻辑控制。此外,香农还建立了信息论。

4经典控制理论的形成

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人类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延伸和扩展器官功能的历史。自动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结晶,它的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自动控制技术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随着生产设备和军事设备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形成的经典控制理论对战后发展自动控制技术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空军优势和英国的防御地位,迫使美国、英国和西欧各国科学家集中精力解决了防空火力控制系统和飞机自动导航系统等军事技术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经典控制理论,设计出各种精密的自动调节装置,开创了系统和控制这一新的科学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反馈控制方法被广泛用于设计研制飞机自动驾驶仪、火炮定位系统、雷达天线控制系统以及其他军用系统(图4-9)。这些系统的复杂性和对快速跟踪、精确控制的高性能追求,迫切要求拓展已有的控制技术,导致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方法的产生,同时还促进了对非线性系统、采样系统以及随机控制系统的研究。

1945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图4-10)把反馈的概念推广到一切控制系统,1948年维纳发表《控制论》一书,为控制论奠定了基础。同年,美国电信工程师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为信息论奠定了基础。维纳和香农从控制和信息这两个侧面来研究系统的运动,维纳还从信息的观点来研究反馈控制的本质。从此人们对反馈和信息有了较深刻的理解。1954年中国系统科学家钱学森全面地总结了经典控制理论,并进一步把它提高到更高的理论高度上,在美国出版《工程控制论》一书。工程控制论的目的是研究控制论这门学科中能够直接用在工程上设计受控系统的那些部分。工程控制论使人们有可能具备更广阔的眼界,用更系统的方法来观察有关的问题,因而往往可以得到解决旧问题的更有效的新方法,还可能揭示新的以前没有看到过的前景。

图4-9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雷达

图4-10维纳

这一新的学科当时在美国称为伺服机构理论,在苏联称为自动调整理论,主要是解决单变量的控制问题。当时在分析和设计反馈伺服系统时广泛采用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的概念。最常用的方法是奈奎斯特法(1932)、波德法(1945)和埃文斯法(1948)。埃文斯法又称根轨迹法,是美国电信工程师W.R.Ewans于1948年提出来的,在20世纪30—40年代为适应单变量调节和随动系统的设计而发展起来的频率法奠定了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后来频率法成为分析和设计线性自动控制系统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定性地判明设计方向,而且它本身就是近似计算的简便工具。因此,对于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依靠经验和尝试的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问题来说,这种方法是特别有效和特别受欢迎的。

经典控制理论这个名称是1960年在第一届全美联合自动控制会议上提出来的。在这次会议上把系统与控制领域中研究单变量控制问题的学科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把系统与控制领域中研究多变量控制问题的学科称为现代控制理论。

1952年,首台数控机床诞生,数控机床技术的应用不但给传统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制造业成为工业化的象征。数控机床如图4-11所示。

20世纪40年代中期发明的电子数字计算机开创了数字程序控制的新纪元,虽然当时还局限于自动计算方面,但为60—70年代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1年,世界上首台工业机器人(图4-12)诞生,这对工业生产线的自动化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4-11数控机床

图4-12工业机器人

1958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1965年出现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出现单片微处理机。微处理机的出现对控制技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控制工程师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微处理机来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使综合自动化成为现实。

1957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召开成立大会,有18个国家的代表团出席了这次大会,中国是发起国之一。从1960年起每三年召开一次国际自动控制学术大会,并出版《自动学》﹑《IFAC通讯》等期刊。IFAC的成立标志着自动控制这一学科已经成熟,通过国际合作来推动系统和控制领域的新发展。

5现代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典控制理论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各种新的理论和方法,逐渐渗入控制理论的研究中来。但是到了50年代末就发现把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推广到多变量系统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经典控制理论的方法有其局限性,为了解决和克服遇到的问题,现代控制理论应运而生。

1)系统辨识﹑建模与仿真

现代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器的设计﹑观察器的设计和零极点配置等都是在已知系统的动态方程或状态方程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些系统综合方法往往选择一种使用方便的描述形式,而不考虑如何获得这些数学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模型往往是未知的。对于复杂系统用已知的物理规律来建立模型常常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于是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数据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便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了系统辨识的理论和方法。

在分析﹑综合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的过程中除了应用理论进行计算以外,常常要对系统的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显然,在系统未建立前是不可能对系统进行试验的。对于已有的系统,如果系统十分复杂,在实际系统上进行试验,不论出于经济还是安全的考虑,都是不能允许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为此,有必要在仿真设备上试验系统,包括建立﹑修改﹑复现系统的模型,通常把这种试验过程称为系统仿真。现在系统辨识﹑建模和仿真已成为系统和控制领域中十分活跃的重要学科。

2)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调节器

50年代初为了设计飞机的自动导航系统,使其能在较宽的速度和高度范围内飞行,开始重视自适应控制的研究。60年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加深了对自适应过程的理解。自适应控制可用随机递推过程来描述。到了70年代由于微电子学有了新的突破,可用简单而经济的方法来实现自适应控制。目前对于参数自适应控制已研究出三种方法,即增益调整法﹑模型参考法和自校正调节器。

3)遥测﹑遥控和遥感

19世纪末已出现了远距离测量和控制的尝试。20世纪20年代遥测和遥控开始达到实用阶段,用于铁路上信号和道岔的控制。1930年发送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高空探测仪,用以测量大气层的气象数据。这是第一台比较完善的无线电遥测设备。到了40年代,大电力系统,石油﹑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和城市公用事业系统都需要通过遥测﹑遥信﹑遥控﹑遥调来对地理上分散的对象进行集中监控,促进了遥测遥控系统的发展。苏联和东欧各国把这类系统称为远动系统。

遥测就是对被测对象的某些参数进行远距离测量,一般是由传感器测出被测对象的某些参数并转变成电信号,然后应用多路通信和数据传输技术,将这些电信号传送到远处的遥测终端,进行处理﹑显示及记录。遥信则是对远距离被测对象的工作极限状态(是否工作或工作是否正常)进行测量。遥控就是对被控对象进行远距离控制。遥控技术综合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来实现远距离控制,并对远距离被控对象进行监测。其中对远距离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的调整称为遥调。对按一定导引规律运动的被控对象进行远距离控制则称为制导,即控制和导引,在航天﹑航空和航海上有广泛的应用。

60年代以后遥感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遥感就是装载在飞机或人造卫星等运载工具上的传感器,收集由地面目标物反射或发射来的电磁波,利用这些数据来获得关于目标物的信息。以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空遥感发展到以地球卫星和航天飞机为主要运载工具的航天遥感以后,使人们能从宇宙空间的高度上大范围地周期性地快速地观测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从而使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探测和对地球上一些自然现象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已应用在农业﹑林业﹑地质﹑地理﹑海洋﹑水文﹑气象﹑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领域。

4)综合自动化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电子数字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工厂,60年代末在制造工业中出现了许多自动化生产线(图4-13),工业生产开始由局部自动化向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7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重大突破,促进了综合自动化的迅速发展。过程控制方面,1975年开始出现集散型控制系统,使过程自动化达到很高的水平。制造工业方面,在采用成组技术﹑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群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柔性制造系统(FMS)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系统成为工厂自动化的基础。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批工业机器人﹑感应式无人搬运台车﹑自动化仓库和无人叉车成为综合自动化的强有力的工具。柔性制造系统是从60年代开始研制的,1972年美国第一套柔性制造系统正式投入生产。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柔性制造系统得到迅速的发展,普遍采用搬运机器人和装配机器人。1982年10月在英国的普赖顿召开第一届柔性制造系统国际会议。

图4-13自动化生产线

5)大系统理论的诞生

系统和控制理论的应用从6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从工业方面渗透到农业﹑商业和服务行业,以及生物医学﹑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由于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出现了许多需要综合治理的大系统,现代控制理论又无法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系统和控制理论急待有新的突破。在计算机技术方面,60年代初开始发展数据库技术,1970年提出关系数据库,到80年代数据库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60年代末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数据通信。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局的阿帕网(ARPA)的第一期工程投入使用取得成功,开创了计算机网络的新纪元。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为80年代实现管理自动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管理自动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办公室自动化,这是从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到80年代已初步成熟。办公室自动化为管理自动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于1976年在意大利的乌第纳召开了第一届大系统学术会议,于1980年在法国的图鲁兹召开第二届大系统学术会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于1982年10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弗吉尼亚海滩举行了一次国际大系统专题讨论会。1980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国际性期刊《大系统──理论与应用》。这些活动标志着大系统理论的诞生。

6)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

用机器来模拟人的智能,虽然是人类很早以前就有的愿望,但其实现还是从有了电子计算机以后才开始的。1936年,图灵提出了用机器进行逻辑推理的想法。5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基于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用途而展开的。

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是从探索人的解题策略开始,即从智力难题﹑弈棋﹑难度不大的定理证明入手,总结人类解决问题时的心理活动规律,然后用计算机模拟,让计算机表现出某种智能。1948年美国数学家维纳在《控制论》一书的附注中首先提出制造弈棋机的问题。1954年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工程师塞缪尔应用启发式程序编成跳棋程序,存储在电子数字计算机内,制成能积累下棋经验的弈棋机。1959年该弈棋机击败了它的设计者。1956年赫伯特·西蒙和艾伦·纽厄尔等研制了一个称为逻辑理论家的程序,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证明了怀特海和罗素的名著《数学原理》第二章52条定理中的33条定理。1956年M.L.明斯基、J.麦卡锡、纽厄尔、西蒙等10位科学家发起在达特茅斯大学召开人工智能学术讨论会,标志人工智能这一学科正式诞生。1960年人工智能的4位奠基人,即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麦卡锡、麻省理工学院的明斯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纽厄尔和西蒙组成了第一个人工智能研究小组,有力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从1967年开始出版不定期刊物《机器智能》,共出版了9集。从1970年开始出版期刊《人工智能》。从1969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人工智能国际会议(IJCAI)。这些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7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和微处理机的迅速发展,使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在设计高级计算机时广泛应用人工智能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利用超级微处理机实现人工智能,大大地加速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人工智能的基础是知识获取﹑表示技术和推理技术,常用的人工智能语言则是LISP语言和PROLOG语言,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涉及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机器视觉﹑机器定理证明﹑自动程序设计﹑专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方面。人工智能已发展成为系统和控制研究的前沿领域。

1977年E.A.费根鲍姆在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提出了知识工程问题。知识工程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它的中心课题就是构造专家系统。1973—1975年费根鲍姆领导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研制成功一个用于诊治血液传染病和脑膜炎的医疗专家系统MYCIN,能学习专家医生的知识,模仿医生的思维和诊断推理,给出可靠的诊治建议。1978年费根鲍姆等人研制成功水平很高的化学专家系统DENDRAL。1982年美国学者W.R.纳尔逊研制成功诊断和处理核反应堆事故的专家系统REACTOR。中国也已经研制成功中医专家系统和蚕育种专家系统。现在专家系统已应用在医学﹑机器故障诊断﹑飞行器设计﹑地质勘探﹑分子结构和信号处理等方面。

为了扩大计算机的应用,使计算机能直接接受和处理各种自然的模式信息,即语言﹑文字﹑图像﹑景物等,模式识别研究受到人们的重视。1956年,塞尔弗里奇等人研制出第一个字符识别程序,随后出现了字符识别系统和图像识别系统,并形成了以统计法和结构法为核心的模式识别理论,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人和计算机的直接通信提供了新的接口。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对机器人学进行了许多理论研究,注意到把人工智能的所有技术综合在一起,研制出智能机器人,如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手眼装置﹑日立公司有视觉和触觉的机器人等。由于机器人在提高生产率,把人从危险﹑恶劣等工作条件下替换出来,扩大人类的活动范围等方面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机器人技术发展很快,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在工业生产﹑核电站设备检查﹑维修﹑海洋调查﹑水下石油开采﹑宇宙探测等方面大显身手,正在研究中的军用机器人也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关于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和应用的技术形成了机器人学。

总结人工智能研究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认识到,让机器求解问题必须使机器具有人类专家解决问题的那些知识,人工智能的实质应是如何把人的知识转移给机器的问题。1977年,费根鲍姆首倡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于是以知识的获取﹑表示和运用为核心的知识工程发展起来。自7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学者已研制出用于医疗诊断﹑地质勘探﹑化学数据解释和结构解释﹑口语和图像理解﹑金融决策﹑军事指挥﹑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各种专家系统。智能计算机﹑新型传感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为高级自动化提供了新的控制方法和工具。

50年代以来,在探讨生物及人类的感觉和思维机制,并用机器进行模拟方面,取得一些进展,如自组织系统﹑神经元模型﹑神经元网络脑模型等,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所启迪。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等对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理论和新方法。

其实是一样的,desiredoutputresponse只是input的一种。我们在系统中给出的输入有时候就是我们系统输出的目标值,这只是一个具体的实例。例如:一个电机控制系统,我们的输入就是电机的目标转速。当然就是desiredoutputresponse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