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读书杂志期刊1986第6期

发布时间:

读书杂志期刊1986第6期

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非常出色,强健有力,他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到了晚年,他的精力和反应都不如从前,老婆死后,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 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每次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 圣地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捕鱼,因为孩子很爱他。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但是在曼诺林的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渔不但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共同爱好的事业。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棒球赛。老头特别崇拜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他是渔民的儿子,脚跟上虽长有骨剌,但打起球来生龙活虎。老头认为自己已经年迈,体力不比壮年,但他懂得许多捕鱼的诀窍,而且决心很大,因此他仍是个好渔夫。 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也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半夜醒后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 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鱼饵的肚子里包着鱼钩的把子,鱼钩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鲜的沙丁鱼。 鱼饵香气四溢,味道鲜美。 正当圣地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接着钓丝又动了一下,拉力不猛。老头明白,一百英寻之下的海水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钓丝上的沙丁鱼。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是一个硬梆梆、沉甸甸的东西,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 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轻易屈服,非但没有上来一英寸,反而慢慢游开去。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增加对抗马林鱼的拉力,可是作用不大,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向西北方飘去。老头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的,但四个小时后,鱼依然拖着小船向浩渺无边的海面游去,老头也照旧毫不松劲地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他们对抗着。 这时,老人回头望去,陆地已从他的视线中消失。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人根据对星星的观察作出判断: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夜里天气冷了,老头的汗水干了,他觉得浑身上冷冰冰的。他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舒服多了。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的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的回忆往事,并想到了曼诺林,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 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里。在阳光下,这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入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 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直,两手握紧,就这样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他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赌注给黑人的渔民喝了朗姆酒使出全身力气,竟把他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亚哥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冠军”。 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二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只见眼前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举起扎进鱼身。大鱼跳到半空,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力量,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满老头一身,也溅湿了整条小船。 鱼仰身朝天,银白色的肚皮翻上来,从它身体流出来的血染红了蓝色的海水。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可是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游来的鲨鱼的蓝色的脊背。他把鱼叉准备好,干掉了第一只鲨鱼。几小时后又两条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老头用刀系在船桨上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力对付他们了,但他坚持搏斗,甚至把船舵都打断了,最后鲨鱼还是吃光了老人两天的辛劳,只剩下鱼头和鱼尾…… 船驶进小港老人回到窝棚,天亮后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比的白色鱼脊骨,大家都惊叹老人圣地亚哥。 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放声大哭。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说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非洲的狮子……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 1961)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 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非常出色,强健有力,他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到了晚年,他的精力和反应都不如从前,老婆死后,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 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每次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 圣地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捕鱼,因为孩子很爱他。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但是在曼诺林的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渔不但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共同爱好的事业。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棒球赛。老头特别崇拜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他是渔民的儿子,脚跟上虽长有骨剌,但打起球来生龙活虎。老头认为自己已经年迈,体力不比壮年,但他懂得许多捕鱼的诀窍,而且决心很大,因此他仍是个好渔夫。 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也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半夜醒后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 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鱼饵的肚子里包着鱼钩的把子,鱼钩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鲜的沙丁鱼。 鱼饵香气四溢,味道鲜美。 正当圣地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接着钓丝又动了一下,拉力不猛。老头明白,一百英寻之下的海水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钓丝上的沙丁鱼。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是一个硬梆梆、沉甸甸的东西,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 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轻易屈服,非但没有上来一英寸,反而慢慢游开去。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增加对抗马林鱼的拉力,可是作用不大,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向西北方飘去。老头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的,但四个小时后,鱼依然拖着小船向浩渺无边的海面游去,老头也照旧毫不松劲地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他们对抗着。 这时,老人回头望去,陆地已从他的视线中消失。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人根据对星星的观察作出判断: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夜里天气冷了,老头的汗水干了,他觉得浑身上冷冰冰的。他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舒服多了。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的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的回忆往事,并想到了曼诺林,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 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里。在阳光下,这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入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 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直,两手握紧,就这样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他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赌注给黑人的渔民喝了朗姆酒使出全身力气,竟把他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亚哥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冠军”。 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二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只见眼前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举起扎进鱼身。大鱼跳到半空,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力量,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满老头一身,也溅湿了整条小船。 鱼仰身朝天,银白色的肚皮翻上来,从它身体流出来的血染红了蓝色的海水。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可是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游来的鲨鱼的蓝色的脊背。他把鱼叉准备好,干掉了第一只鲨鱼。几小时后又两条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老头用刀系在船桨上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力对付他们了,但他坚持搏斗,甚至把船舵都打断了,最后鲨鱼还是吃光了老人两天的辛劳,只剩下鱼头和鱼尾…… 船驶进小港老人回到窝棚,天亮后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比的白色鱼脊骨,大家都惊叹老人圣地亚哥。 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放声大哭。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说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非洲的狮子……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被炸弹弹片嵌入身体留下的)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年)。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彩!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关于创作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八分之七都浸没在水下,作家要再现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应该留给读者与思考和想象。[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老人与海》写的是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描写老人制服大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桑提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风雨中遇难,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海明威与富恩特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 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远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长时间,结果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海明威在《老爷》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通讯《在蓝色的海洋上》报道这件事。当时这件事就给了海明威很深的触动,并觉察到它是很好的小说素材,但却一直也没有机会动笔写它。 1950年圣诞节后不久,海明威产生了极强的创作欲,在古巴哈瓦那郊区的别墅“观景社”,他开始动笔写《老人与海》(起初名为《现有的海》)。到1951年2月23日就完成了初稿,前后仅用了八周。4月份海明威把手稿送给去古巴访问他的友人们传阅,博得了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编辑本段]精彩语句 1.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日子。走运当然是好。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 2.不过话得说回来,没有一桩事是容易的。 3.“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陆地上空的云块这时候像山冈般耸立着,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些灰青色的小山.海水此刻呈现蓝色,深的简直发紫了. 5.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 6.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7.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8.这两个肩膀挺怪,人非常老迈了,肩膀却依然很强健,脖子也依然很壮实,而且当老人睡着了,脑袋向前耷拉着的时候,皱纹也不大明显了。 9.他的衬衫上不知打了多少次补丁,弄得象他那张帆一样,这些补丁被阳光晒得褪成了许多深浅不同的颜色。[编辑本段]相关评论 文学史上不可战胜的硬汉精神的彰显 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 只有精神的胜利才能使我们感动,为其悲壮而落泪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老人与海》。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也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瑰宝。 《老人与海》是一首田园诗,大海就是大海,不是拜伦式的,不是麦尔维尔式的,好比荷马的手笔:行文又沉着又动人,犹如荷马的诗。真正的艺术家既不象征化,也不寓言化——海明威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但是任何一部真正的艺术品都能散发出象征和寓言的意味,这一部短小但并不渺小的杰作也是如此。 ——美国艺术史家 贝瑞孙 海明威有着一种强烈的愿望,他试图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强加于我们,以便塑造出一种硬汉的形象……当他在梦幻中向往胜利时,那就必定会出现完全的胜利、伟大的战斗和圆满的结局。 ——美国作家 索尔·贝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击败,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是《老人与海》一再强调的论点。真正的大师都是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好作品都是用生命的历练做题材,《老人与海》所刻画出来的正是海明威的一辈子最好的画像,正如海明威所说,"我一直读过200多遍,每读一次,我就多一份收获,好像我最后得到了我这一生辛苦工作所欲得到的东西"。 ——台湾学者 陈人孝 海明威的作品把叙事的准确性与简洁性统一起来,但是主题却异常深刻地印在读者的脑海里。《老人与海》是中国读者中阅读最多的诺贝尔获奖作品,是海明威的经典之作。 ——青年作家 李湃 海明威是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西方作家,他的影响之大,就像俄苏文学对我们曾经有过的影响,尤其是对20世纪60年代的我们,具有特殊的魅力。……他笔下的主人公,不是什么英雄,却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或放弃面对现实的勇气。这两者又常常是交织与交叉在一起的。 ——著名诗人 车前子 一个海明威教给我的东西,抵得上大学里所有老师传授给我的学问。 ——著名作家 叶兆林

影响历史的百部经典之一 美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书之一 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 48小时内卖出530万本,销量排名第一[编辑本段]【世界名著】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by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1899 – 1961) 《老人与海》,美国作家海明威著。《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征性的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位老渔夫,他经过重重艰险,捕获了“一条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马林鱼”,但这条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了,圣地亚哥只拖回了一副鱼的骨架。 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之作就是《老人与海》。这部小说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作品在当年就获得了普利策奖,两年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 该书出版仅48小时就销量惊人,当年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1954年,因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海明威又获诺贝尔文学奖。"每一句话和每一段落,都要尽量写得简洁。"这是海明威写作的信条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比任何其他一位获奖者都多。当他被宣布为当年的普利策文学奖得主时,评论界一致称好。"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所说的话,不仅打动了读者,也征服了评论者。 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 海明威自己认为 "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编辑本段]故事梗概 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他年轻时非常出色,强健有力,他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到了晚年,他的精力和反应都不如从前,老婆死后,他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 有一段时间,老渔夫独自乘小船打鱼,他接连打了84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本来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是跟他在一起,可是日子一久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头悖运,吩咐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三条好鱼。孩子每次见到老头每天空船而归,心里非常难受,总要帮他拿拿东西。 圣地亚哥瘦削憔悴,后颈满是皱纹,脸上长着疙瘩,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湛蓝,毫无沮丧之色。他和孩子是忘年交。老头教会孩子捕鱼,因为孩子很爱他。村里很多打鱼的人都因为老头捉不到鱼拿他开玩笑,但是在曼诺林的眼里,老头是最好的渔夫。他们打渔不但是为了挣钱,而是把它看作共同爱好的事业。孩子为老头准备饭菜,跟他一起评论棒球赛。老头特别崇拜棒球好手狄马吉奥。他是渔民的儿子,脚跟上虽长有骨剌,但打起球来生龙活虎。老头认为自己已经年迈,体力不比壮年,但他懂得许多捕鱼的诀窍,而且决心很大,因此他仍是个好渔夫。 老人和孩子相约第二天,也就是第85天一早一起出海。半夜醒后他踏着月光去叫醒孩子,两人分乘两条船,出港后各自驶向自己选择的海面。 天还没有亮,老头已经放下鱼饵。鱼饵的肚子里包着鱼钩的把子,鱼钩的突出部分都裹着新鲜的沙丁鱼。 鱼饵香气四溢,味道鲜美。 正当圣地亚哥目不转睛地望着钓丝的时候,他看见露出水面的一根绿色竿子急遽地附入水中。他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着钓丝。接着钓丝又动了一下,拉力不猛。老头明白,一百英寻之下的海水深处,一条马林鱼正在吃钓丝上的沙丁鱼。他感觉到下面轻轻的扯动,非常高兴。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是一个硬梆梆、沉甸甸的东西,他断定这是一条大鱼。这激起他要向它挑战的决心。 老人先松开钓丝,然后大喝一声,用尽全身的力气收拢钓丝,但鱼并不肯轻易屈服,非但没有上来一英寸,反而慢慢游开去。老头把钓丝背在脊梁上增加对抗马林鱼的拉力,可是作用不大,他眼睁睁地看着小船向西北方飘去。老头想鱼这样用力过猛很快就会死的,但四个小时后,鱼依然拖着小船向浩渺无边的海面游去,老头也照旧毫不松劲地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钓丝。他们对抗着。 这时,老人回头望去,陆地已从他的视线中消失。太阳西坠,繁星满天。老人根据对星星的观察作出判断:那条大鱼整夜都没有改变方向,夜里天气冷了,老头的汗水干了,他觉得浑身上冷冰冰的。他把一个麻袋垫在肩膀上的钓丝下面减少摩擦,再弯腰靠在船头上,他就感到舒服多了。为了能坚持下去,他不断的和鱼、鸟、大海对话,不断的回忆往事,并想到了曼诺林,他大声地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好让他帮帮我,再瞧瞧这一切。” 破晓前天很冷,老头抵着木头取暖。他想鱼能支持多久我也能支持多久。他用温柔的语调大声说:“鱼啊,只要我不死就要同你周旋到底。”太阳升起后,老头发觉鱼还没有疲倦,只是钓丝的斜度显示鱼可能要跳起来,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他说:“鱼啊,我爱你,而且十分尊敬你。可是今天天黑以前我一定要把你弄死。”鱼开始不安分了,它突然把小船扯得晃荡了一下。老头用右手去摸钓丝,发现那只手正在流血。过了一会他的左手又抽起筋来,但他仍竭力坚持。他吃了几片金枪鱼肉好增加点力气来对付那条大鱼。 正在这时钓丝慢慢升起来,大鱼终于露出水里。在阳光下,这浑身明亮夺目,色彩斑斓。它足有18英尺长,比他的船还要大。它的喙长得象一根垒球棒,尖得象一把细长的利剑。它那大镰刀似的尾巴入水中后,钓丝也飞快地滑下去。 老人和大鱼一直相持到日落,双方已搏斗了两天一夜,老头不禁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扳手的经历。他俩把胳膊肘放在桌上划粉笔线的地方,前臂直,两手握紧,就这样相持了一天一夜。八小时后每隔四个钟头就换一个裁判,让他们轮流睡觉。他和黑人的手指甲里都流出血来。赌注给黑人的渔民喝了朗姆酒使出全身力气,竟把他的手压下去将近三英寸,但桑提亚哥又把手扳回原来的位置,并且在第二天天亮时奋力把黑人的手扳倒,从此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冠军”。 老人和大鱼的持久战又从黑夜延续到天明。大鱼跃起十二次后开始绕着小船打转。老人头昏眼花,只见眼前黑点在晃动,但他仍紧紧拉着钓丝。当鱼游到他身边时,他放下钓丝踩在脚下,然后把鱼叉高高举起扎进鱼身。大鱼跳到半空,充分展示了它的美和力量,然后轰隆一声落到水里,浪花溅满老头一身,也溅湿了整条小船。 鱼仰身朝天,银白色的肚皮翻上来,从它身体流出来的血染红了蓝色的海水。老头把大鱼绑在船边胜利返航。可是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大鱼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老头见到第一条游来的鲨鱼的蓝色的脊背。他把鱼叉准备好,干掉了第一只鲨鱼。几小时后又两条鲨鱼逼近船尾去咬大鱼的尾巴,老头用刀系在船桨上杀死了两条来犯的鲨鱼,但在随后的搏斗中刀也折断了,他又改用短棍。然而半夜里鲨鱼成群结队涌来时,他已无力对付他们了,但他坚持搏斗,甚至把船舵都打断了,最后鲨鱼还是吃光了老人两天的辛劳,只剩下鱼头和鱼尾…… 船驶进小港老人回到窝棚,天亮后人们看见船旁硕大无比的白色鱼脊骨,大家都惊叹老人圣地亚哥。 第二天早上,孩子来看望老头,见到他疲倦得熟睡不醒时,不禁放声大哭。老头醒来后,孩子给他端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两人相约过几天一起去打鱼,孩子说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孩子离去后,老头睡着了,他又梦见非洲的狮子…… 这本书讲了古巴的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一身的伤。[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1961年7月2日,蜚声世界文坛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整个世界都为此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美国人民更是悲悼这位美国重要作家的陨落。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年),美国小说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树园镇一个医生的家庭。他的父亲酷爱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他的母亲喜爱文学,这一切都对海明威日后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不少的影响。中学毕业后,海明威在美国西南的堪萨斯《星报》当了6个月的实习记者。这家报馆要求新闻报道简捷明快。海明威在《星报》受到了良好的训练。 康复后的海明威作为加拿大多伦多《星报》的记者常驻巴黎。他对创作怀着浓厚的兴趣,一面当记者,一面写小说。他的创作得到当时著名小说家的鼓励和指点。在近10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许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阳照常升起》。《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说。写的是像海明威一样流落在法国的一群美国年轻人。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战争给他们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他们非常空虚、苦恼和忧郁。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这部小说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观的真实写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因而也被人称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怀着要亲临战场领略感受战争的热切愿望,加入美国红十字会战场服务队,投身意大利战场。 大战结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伴随荣誉的是他身上237处的伤痕(被炸弹弹片嵌入身体留下的)和赶不走的恶魔般的战争记忆。 1929年,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好作品。小说的主人公享利是个美国青年,他自愿来到意大利战场参战。在负伤期间,他爱上了英籍女护士凯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时竟被误认为是德国间谍而险些被枪毙。他只好跳河逃跑,并决定脱离战争。为摆脱宪兵的追捕,享利和凯瑟琳逃到了中立国瑞士。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宁静的生活。但不久,凯瑟琳死于难产,婴儿也窒息而亡。享利一个人被孤独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绝,欲哭无泪。小说在战争的背景下描写了享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深刻地指出了他们的幸福和爱情是被战争推向毁灭的深渊的。 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海明威无法再过宁静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 1940年,海明威发表了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义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作品描写了主人公美国青年乔顿,他志愿参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奉命在一支山区游击队的配合下,在指定时间炸毁一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桥梁。乔顿炸毁了桥梁,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独自狙击敌人,等待他的是死亡。乔顿有高度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因自己能为反法西斯斗争捐躯而感到光荣和自豪。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老渔夫桑提亚哥在海上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起初,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过了40天还没有钓到鱼,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条船上去了,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跟着老头不会交好运。第85天,老头儿一清早就把船划出很远,他出乎意料地钓到了一条比船还大的马林鱼。老头儿和这条鱼周旋了两天,终于叉中了它。但受伤的鱼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踪,引来无数鲨鱼的争抢,老人奋力与鲨鱼搏斗,但回到海港时,马林鱼只剩下一副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尽地一头栽倒在陆地上。孩子来看老头儿,他认为桑提亚哥没有被打败。那天下午,桑提亚哥在茅棚中睡着了,梦中他见到了狮子。“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过桑提亚哥的形象,作者热情地赞颂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显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备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学会老人的一切“本领”,这象征着人类这种“打不败”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硬汉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们在外界巨大的压力和厄运打击时,仍然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视死如归,他们尽管失败了,却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有着胜利者的风度。 海明威一生勤奋创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写作。他写作时,还有一个常人没有的习惯,就是站着写。他说:“我站着写,而且是一只脚站着。我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迫使我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年)。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原因是:“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的近著《老人与海》中,同时也由于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对于这一赞誉,海明威是当之无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彩! 获奖后的海明威患有多种疾病,给他身心造成极大的痛苦,没能再创作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使他精神抑郁,形成了消极悲观的情绪,终于以自杀这种方式解脱了自己。这也是海明威“硬汉子精神”的一种追求吧。 关于创作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冰山通常八分之七都浸没在水下,作家要再现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应该留给读者与思考和想象。

《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最后的晚餐》《读书》,这些都是他的优秀作品,他是是中国读书类杂志的典范,值得我们追求的榜样。

妇女生活杂志1986第九期

80年代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第八个铜像1983年《青春》第七期空地上的阳光1984年《青年作家》第四期白洋淀 红月亮1986年《钟山》第一期祖母的季节1986年《十月》第四期桑园留念1987年《北京文学》第二期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1987年《上海文学》第二期一九三四年的逃亡1987年《收获》第五期算一算屋顶下有几个人1987年《钟山》第五期蓝白染坊1987年《花城》第五期故事:外乡人父子1987年《北京文学》第八期丧失的挂花生之歌1987年《作家》第八期周梅森的现在进行时1988年《中国作家》第二期乘滑轮车远去1988年《上海文学》第三期水神诞生1988年《中外文学》第三期死无葬身之地1988年《中外文学》第三期你好,养蜂人1988年《北京文学》第四期井中男孩1988年《花城》第五期怪客1988年《作家》第五期祭奠红马1988年《中外文学》第五期罂粟之家1988年《收获》第六期平静如水1989年《上海文学》第一期杂货店的女人1989年《时代文学》第二期仪式的完成1989年《人民文学》第三期舒农或者南方生活1989年《钟山》第三期逃1989年《青年文学》第三期南方的堕落1989年《时代文学》第五期妻妾成群1989年《收获》第六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90年代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已婚男人杨泊1990年《作家》第四期棉花地、稻草人1990年《青春》第四期妇女生活1990年《花城》第五期女孩为什么哭泣1990年《时代文学》第五期狂奔1991年《钟山》第一期我的棉花、我的家园1991年《作家》第一期吹手向西1991年《上海文学》第二期另一种妇女生活1991年《小说界》第四期离婚指南1991年《收获》第五期像天使一样美丽1991年《小说林》第六期木壳收音机1991年《人民文学》第七、八期西窗1992年《漓江》春号第一期十九间房1992年《钟山》第三期回力牌球鞋1992年《作家》第四期沿铁路行走一公里1992年《时代文学》第五期来自草原1992年《芳草》第五期园艺1992年《收获》第六期刺青时代1993年《作家》第一期烧伤1993年《花城》第一期一个朋友在路上1993年《上海文学》第一期狐狸1993年《小说家》第二期仄呢绒鸭舌帽1993年《小说家》第二期第五条路1993年《新生界》第四期纸1993年《收获》第六期与哑巴结婚1994年《花城》第二期什么是爱情1994年《江南》第三期美人失踪1994年《作家》第三期小莫1994年《大家》第三期民丰里1994年《啄木鸟》第四期肉联工厂的春天1994年《收获》第五期桥边茶馆1994年《青年文学》第七期一个叫板墟的地方1994年《青年文学》第七期一朵云1994年《山花》第十期饲养公鸡的人1995年《钟山》第一期那种人(二篇)1995年《花城》第三期种了盆仙人掌1995年《特区文学》第三期十八相送1995年《芙蓉》第四期把你的脚捆起来1995年《上海文学》第五期蝴蝶与棋1995年《大家》第五期三盏灯1995年《收获》第五期亲戚们谈论的事情1995年《大家》第六期玉米爆炸记1995年《长江文艺》第七、八期花生牛轧糖1995年《湖南文学》第七、八期流行歌曲1995年《广州文艺》第八期棚车1995年《东海》第九期小猫1995年《东海》第九期犯罪现场1996年《花城》第一期霍乱1996年《天涯》第一期公园1996年《作家》第一期表姐来到马桥镇1996年《萌芽》第一期声音研究1996年《收获》第二期红桃Q1996年《收获》第三期新天仙配1996年《收获》第三期灼热的天空1996年《大家》第五期世界上最荒凉的动物园1996年《山花》第六期两个厨子1996年《收获》第六期天使的粮食1996年《北京文学·精彩阅读》第十一期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1997年《收获》第一期海滩上的一群羊1997年《上海文学》第三期神女峰1997年《小说家》第四期八月日记1997年《雨花》第九期他母亲的儿子1997年《雨花》第九期小偷1998年《收获》第二期过渡1998年《人民文学》第三期人造风景1998年《十月》第五期开往瓷厂的班车1998年《花城》第六期群众来信1998年《收获》第五期向日葵1999年《大家》第一期拱猪1999年《上海文学》第一期古巴刀1999年《作家》第一期水鬼1999年《收获》第一期巨婴1999年《大家》第二期你丈夫是干什么的1999年《大家》第三期新时代的白雪公主1999年《大家》第四期肉身凡胎的世界1999年《东海》第五期独立纵队1999年《大家》第五期奸细1999年《大家》第六期天赐的亲人1999年《青年文学》第八期大气压力1999年《人民文学》第十期驯子记1999年《钟山》第四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2000年以后创作 作品题目发表年份所发期刊一棵歪歪斜斜的树2000年《短篇小说》第一期露天电影2000年《科技致富向导》第一期遇见司马先生2000年《钟山》第五期白杨和白杨2000年《作家》第七期七三年冬天的一个夜晚2000年《天涯》第七期桂花连锁集团2000年《收获》第二期伞2001年《收获》第一期女同学们二三事2001年《花城》第四期小舅理生2002年《山花》第七期点心2002年《书城》第十期白雪猪头2002年《钟山》第一期人民的鱼2002年《北京文学》第九期茨菰2007年《钟山》第四期香草营2010年《小说月报》第八期(参考资料:苏童文学年谱 ) 大概由于苏童少年时期的多病孤独,造成了他心理的压抑,苏童对童年的这种压抑寻找的突破口,就是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暴力、病态的描写。在苏童以“香椿树”街为背景创作的《少年血》小说集、《城北地带》以及《刺青时代》里无不弥漫着这种病态。正因为孩子是旁观者,所谓意识形态是干净的,对时代的细节记忆比参与者更加清晰。特别原始的生命,没有什么意识形态的负担,对事物的本质会有直觉,那种东西值得保存,值得追寻,是难以训练的。“童年视角是我小说里一直运用的,是我最原始的小说创作的契机,是碎片式的东西,对我来说是感知生活的途径或角度。不是通过社会学的意识,不是通过成年人的世界观,更不是刻意模仿孩子的眼睛,我是比较相信童年记忆保留到现在还在脑子里一亮的,是有价值的东西,更接近我所理解的小说生产方式的真谛。我觉得直觉很重要。” 正是童年的所见所闻,让苏童“少年老成”。当他开始写作时,意识到这是多么重要的财富。也因此,苏童认为“童年生活其实一直在我们身上延续甚至成长”,并把童年生活视为他写作的最大秘密。他说:“我认为热爱也好,憎恨也好,一个写作者一生的行囊中,最重那一只也许装的就是他童年的记忆。无论这记忆是灰暗还是明亮,我们必须背负它,并珍惜它,除此,我们没有第二种处理办法。” 苏童擅长刻划女性形象,“红颜薄命”的古训,在苏童手里特别富有韵味。在他看来,也许“女性身上凝聚着更多的小说因素”,苏童笔下的女性那种绝望、凄苦、孤寂,沉重得令读者深感压抑与窒息。小说《妻妾成群》中描述了颂莲由一个女学生变成大户陈家四姨太,渐渐溶入陈家大院的争风吃醋中,目睹陈家女人的一个一个的悲惨命运,最终连自己也变成了疯子。《红粉》中的秋仪和小萼由“茫茫世界难以改变”的姐妹关系,因为一个男人而变成不共戴天的仇人。《妇女生活》中的娴,错误的把解放自己的使命寄托在一个主导她的男人身上,以至于在男人短暂的温情中走完了自己心酸而坎坷的一生。《茨菰》中被家人要求“换婚”的女孩,在经历过城里生活之后,还是无奈地回到农村,嫁给了当初要嫁的那个患有羊癫疯的丈夫……这些角色有类似的心性,同样的命运。一直以来,苏童被誉为“最了解女人、最擅写女性的男作家”。 其实,苏童对女性的了解基本上都来自对童年观察与感受的回忆与思考。书中一半以上的篇幅,都是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各种各样女人的身影隐现其间。她们有评弹家、教师,也有裁缝、小贩等底层人物。这些人物成为苏童写作的重要财富。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对历史的“书写”,是由档案或文本组成的东西。因为这样的“书写”,历史就打上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其客观性必然受到质疑,甚至历史就是表达不同集团利益的话语。因此,历史不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反而与文学一样总体上也是虚构。缘于这样的理解,新历史主义小说所描写的历史都是小说家们虚拟或假想的历史,或者说他们把笔下的生活披上了一件“历史”的外衣,即使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作品中往往也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点缀。 苏童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里所写的燮国宫廷,就是他“随意搭建的宫廷”,所写的故事也是他“按自己喜欢的配方勾兑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历史仅仅是一件外衣,一个衬托人物表演的布景,他的目的是以历史为道具,描写、探索人性中复杂的方面 。现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思和认为苏童的《妻妾成群》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他这样评论该小说的艺术特色:“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念。由于整个小说基本上是以颂莲的单一视点来叙事,苏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种非常细腻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 小说的主题意象苏童的大多数小说虽然选择的是古老的中国化的素材,但摆脱话本小说惩恶扬善的叙述目的,放弃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叙事伦理,是苏童赋予老故事的新内涵。 苏童小说先锋性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为,小说的主题意象。苏童小说的主题意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他以个性化的主题话语,替代了传统小说的主题话语。其小说的主题意象主要可概括为一下几个形式:1、精神的还乡和现实的逃亡。从《香椿树街的故事》到《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再到现实生活中的世俗男女,到处都可以看到逃亡者的形象。不管是城市或是乡村,现实或是历史,这些只是苏童小说的背景不同而已。他一直用两幅不同的笔墨书写着人生,城市的狰狞和乡村的温柔重叠更替,他总是不断地徘徊在城乡之间,并在努力地寻找生命中的某种东西。2、人性的暴力和温情。在苏童很多小说里,人性不再神圣而光辉,而是一种罪恶和麻木;人的生命过程不再和谐完美,而是一种滞重和残缺。《我的帝王生涯》中的黄埔夫人和瑞白,《武则天》中的武后,《城北地带》和“香椿树街”中许多的市民人物,都可以看到人性的恶与卑贱。3、死亡关怀和生命意识。苏童在小说中通过写生命的萎缩、扭曲、躁动来激起重塑民族灵魂的愿望。 意象的极致发挥意象的运用,是“先锋派“小说的特点之一。苏童在小说中,它把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生活独特的领悟和审美观念。他的意象创造极具表现力和创造性,这使他的小说总是带着很多神秘、奇幻的色彩和供读者思考的意蕴。在”香椿树街“系列中,河与街这两个意象,几乎在所有小说中都出现过。意象的创造,使苏童的小说表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产生了如梦幻、传说、神话一样深邃的玄秘的本性意味。小说中这些意蕴总是牵动着人物的命运,暗示着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

教育家:叶圣陶 1894年生于江苏苏州。原名叶绍钧,笔名有柳山、桂 山、郢、郢山、华秉亟等。1899年进私塾读书,1907年进 公立小学,一年后进苏州公立中学。中学时期,喜读外国 小说,开始接触文艺,曾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中 学毕业,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 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和《中学生》等刊物。 解放后,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 版社社长;历任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中 国文联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圣陶早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短篇小说,五四 运动前后改用白话写作。1921年初,和茅盾、郑振铎等人 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并严肃认 真地进行实践,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6)、 《火灾》(1923)、《线下》(1924)、《城中》(1926)、《未厌集》(1928)、《抗争》、《四三集》(1936),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诗歌集《雪朝》 (1922),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暴露和讽刺了旧社会的黑暗,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在看到兴起的革命力量之后创作的作品,则充满了对光明的热切追求。 早在1920——1921年间,叶圣陶就为少年儿童创作了《儿和影子》、《拜菩萨》、《成功的喜悦》、《小鱼》、《两个孩子》和《损害》等多篇小诗,这些以儿童生活为 题材的诗作,充分体现了“五四”以后科学与民主的时代 精神,既能教育孩子,又提醒了成人对儿童教育问题的关 注。1921年冬天起,他致力于童话创作。1923年,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这部作品,鲁迅在1935年称它 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部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以后,又写了《聪明的野牛》、《鸟言兽语》、《冥世别》等童话,还 创作了童话歌剧《蜜蜂》、《风浪》等。 早期童话,竭力勾画出一个美丽的人生,一个儿童的天真的国土;不久,意识到与其以意想的美去陶冶儿童,远不如为他们展露人世的不平。后期童话,一面无情地讽刺、鞭挞反动腐朽势 力,一面热情地歌颂群众斗争和革命力量。新中国成立后, 于1956年写了《一个少年的笔记》,生动地记述了一个少年在成长中的精神世界,想象丰富而美丽。同年,出版了《叶圣陶童话选》。1979年,又出版了《稻草人和其它童话》。作为现代著名作家和教育家,作为当代的“语言大师”之一,叶圣陶在我国儿童文学史上有着特殊地位,是我国 现代童话创作的重要奠基人。 回答者:wantall - 举人 四级 9-3 14:14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闲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1915年秋到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的尚公学校教国文,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应聘到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他称角直为自己的第二故乡。1921年与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与夏丏尊合作出版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等。解放后,历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和民进中央主席。 一代宗师叶圣陶 叶圣陶同志被人们誉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叶圣陶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于我国语文教育界,显然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 在客观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他前期生活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对封建教育的弊害有切肤之感;中间又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此后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变幻无定的风云;最后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叶圣陶对传统的、新兴的、外来的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都有相当深切的理解和体察。此外,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在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先驱者和某些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其中有许多人就是叶圣陶几十年来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密友,如角直五高时期的吴宾若、王伯祥,吴淞中国公学时期的舒新城、朱自清、周予同、刘延陵,浙江一师时期的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以及顾颉刚、郭绍虞等等。叶圣陶成就的事业,在当时是同这样一些语文界、教育界、出版界才华出众的人物的支持和合作分不开的。 当然,叶圣陶之所以成就卓越、贡献巨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本人具有许多足以使他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学界巨匠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他的卓绝品格。 其一,叶圣陶对培养、教育祖国的新生一代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 叶圣陶几乎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考虑和筹划与教育青少年有关的事情,以至于一部现代中国教育史几乎无法与叶圣陶的事业分离开来。他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想要编一本理想的小学国文课本,他就自己动手来写。作为当时一位蜚声海内的作家,能亲自执笔为少年儿童撰写成套的语文课本,如果不是对教育下一代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能办到吗?在30年代、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反动,时局动荡不安,许多刊物都因政治的或经济的原因,刚出版不久,便被迫停刊。叶圣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接任了《中学生》杂志主编,含辛茹苦,竟坚持了10余年。就在担任主编的第二年,“一·二八”战争爆发,叶圣陶“饱听敌人飞机重炮之声,感愤填膺”;十几天后,他返回寓所,“则前垣尽塌:楼之三层,窗檐如削,承尘毁堕,断板纵横……敌人于居室内器物,中其意即攫之而去,否则随手损毁,略不顾惜”。就在这国破家毁,忧心如焚的时日,叶圣陶没有以家室为念,仍然坚韧地据守在《中学生》这块哺育中华儿女的编辑阵地上,并以自己和同伴们的赤诚之心,向青少年宣传抗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转引自彭加瑾《叶圣陶与编辑工作》)。及至全面抗战开始,叶圣陶辗转到了后方,在国事艰难关头,他仍然不忘培养和教育祖国的后代。先是与茅盾等合编《少年先锋》,后来克服重重困难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呕心沥血,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 不错,叶圣陶是个著名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却常以学校和教师的生活为题材;也常常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创作。前者如著名的长篇《倪焕之》和短篇《一篇宣言》《潘先生在难中》等。《倪焕之》最初发表于当时一本大型期刊《教育杂志》的“教育文艺”专栏,是以教育小说的姿态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后者如他所创作的著名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等。因此,可以说,在叶圣陶的许多小说、散文和童话中,跳动着一位教育家的炽热的心。 现在,叶老已九旬高龄,还十分关心四化建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自1980年元月起,在《文汇报》“教育园地”栏连载的13篇《晴窗随笔》,是在“看书报眼镜和放大镜并用,还是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写出来的,篇篇凝聚着叶老的一片至情至爱。 其二,叶圣陶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 语文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对它的规律的准确把握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探求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度的文化素养。叶圣陶在学识和素养上有着特殊的品格。他本人既是出色的教员,又是高明的编辑;既是名噪文坛的作家,又是语言学界的前辈。从教员说,他从事过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师范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因而熟悉了一般人从孩童时代起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的某些规律,领会了各个学段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对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体验。从编辑说,他编过课本,编过教育专业刊物,编过青少年阅读的期刊,编过难以计数的其他文科读物。从文学说,他对我国古代典籍有精深的研究,曾编过《十三经索引》,以及《〈荀子〉选注》《〈周姜词〉选注》等多种古籍选本;对现代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其造诣更是国人皆知。从语言学说,叶圣陶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字训诂、词法句法、修辞逻辑乃至文章学等等,几乎无所不通;而自己又被人尊为我国屈指可数的语言大师,文章“严谨亲切,陈述清楚,镂刻深细”,为许多作家“所不能及”(丁玲语)。这样一位在各方面都有高度素养的人,就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来考察语文教育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全面的认识。 其三,叶圣陶具有广闻博采而又始终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的正确的治学态度。 叶圣陶在很早以前就曾说过:“中国人民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行。”这也就是说,一切为实现现代化需要而引进的国外先进学说、先进理论,都必须消化、吸收,使其中有用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滋养物,使我们自己成长可更快、更丰满、更充实,而切切不可把这种引进当作是取代。叶圣陶的为人、谈吐、文章,他的思想和表述思想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说是纯粹的“中国式”的,但又是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始终步调一致的。 最后,也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是叶圣陶为人处世讲究一个“诚”字,对人对事谦逊而明彻、朴实而敏锐,沉稳而热烈。他早在20年代刚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提出了以“诚”立身的信条。他说:“我常觉得‘诚’这个字是无论什么事业的必具条件。”他一生崇尚真诚,痛恨伪饰,不欺世,不媚俗,坚信真理,坚信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而决不肯因为政治风云的变幻而轻易改变自己对事业固有的感情、看法和信念;除非事实证明自己真是想错看错做错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应该具备的品格,也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起码的然而又是难能可贵的品格。 正因为叶圣陶以“诚”为做人之本,所以他在语文教育和教学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始终不变。例如关于语文学科必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相互关系的观点,语文学科教学生读书作文须重视内容但更须重视形式的观点,等等;不管在什么政治气候下,他都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些反映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既是规律,就只能依循着内在的逻辑向前发展,而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对某些具体问题,他的看法和评价,却随着实践的日益丰富,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往往有所发展甚至更新。例如中学生应该以整本的书作为语文教材的主张,前期后期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关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独特性的问题,后期的论述也较之前期更为完整、全面。而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他于人于事以“诚”相对的品格。 叶圣陶一生所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极其丰富、深广、珍贵的。他的品格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 * 原载《师范教育》1984年第2期。 文学作品 叶圣陶主要笔名有叶陶、圣陶、桂山等,1914年开始创作文言小说,1918年开始发表白话文作品。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杂文、诗歌和儿童文学作品。 《春宴琐谭》: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倪焕之》:长篇小说 《稻草人》:早年童话集 《隔膜》:小说集 《火灾》:小说集 报章杂志 叶圣陶曾在以下报纸、杂志作过编辑、主笔或主编: 《礼拜六》 《上海时事新报》 《上海民国日报》 《文学周报》 《公理日报》 《国文月刊》 《苏州评论》 《妇女杂志》 《小说月报》 《中学生》 《开明少年》 《中国作家》 《人民教育》 《中国语文》 《诗》 《光明》 《国文杂志》 《中学生战时半月刊》 叶圣陶纪念馆 角直镇的叶圣陶公园叶圣陶纪念馆位于苏州吴中区角直保圣寺西园,这里是他1917年到1922年任教过的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原址。完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

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琦君

读书杂志2022第四期目录

《我在岛屿读书》共12期,首期将于11月10日中午12点在今日头条上线,此后,每周四中午12点更新,在今日头条搜索“我在岛屿读书”即可观看。自11月10日起,节目还将于每周四晚21点20分,在江苏卫视同步播出。

《我在岛屿读书》百度资源高清链接:

链接:

本季“岛屿书屋”共有4位常驻主理人,除著名作家余华、苏童外,还包括诗人西川、旅行博主房琪。此外,《收获》主编程永新,当代作家叶兆言、祝勇、黄蓓佳,诗人欧阳江河,知名摄影师肖全等,也将以飞行嘉宾身份加入。

我找到一个在线阅读~,不过要付费成为会员才可以阅读,里面的书非常多,办一个会员不吃亏~ 纯文学期刊 长城 双月刊 长江文艺 月刊 创作评谭 双月刊 大家 双月刊 当代 双月刊 当代文坛 双月刊 滇池 月刊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 月刊 敦煌诗刊 半年刊 芳草 月刊 芙蓉 双月刊 海燕 月刊 含笑花 双月刊 黄河 双月刊 辽河 双月刊 六盘山 双月刊 名作欣赏(下半月) 月刊 人民文学 月刊 三峡文学 月刊 散文诗 月刊 山花 月刊 山西文学 月刊 杉乡文学·逆风 月刊 诗刊 半月刊 诗选刊 月刊 十月 双月刊 收获 双月刊 外国文艺 双月刊 晚晴 双月刊 微型小说选刊 半月刊 文学界 月刊 小品文选刊 半月刊 星星 月刊 雪莲 双月刊 延河 月刊 扬子江诗刊 双月刊 杂文月刊(选刊版) 月刊 中国作家 月刊 通俗文学 北京文学 月刊 传记文学 月刊 创作 双月刊 当代人 月刊 东方剑 月刊 东方文学 季刊 短小说 月刊 海上文坛 月刊 江河文学 双月刊 金山 月刊 骏马 双月刊 凉山文学 双月刊 美文 半月刊 女子 月刊 女子文摘 月刊 散文百家 月刊 台港文学选刊 月刊 通俗小说报 月刊 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 月刊 西湖 月刊 小说界 双月刊 延安文学 双月刊 译文 双月刊 杂文选刊 半月刊 杂文月刊 月刊 章回小说 月刊 啄木鸟 月刊 作家杂志 月刊 故事传奇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月刊 传奇故事(上半月) 月刊 传奇故事(下半月) 月刊 故事大王 月刊 故事林 半月刊 红岩春秋 双月刊 今古传奇·故事版 半月刊 文艺生活(精品故事汇) 月刊 西江月(传奇故事) 月刊 小说精选 月刊 新故事 月刊 中华传奇 月刊 文学评论 博览群书 月刊 读书 月刊 国外文学 季刊 汉字文化 季刊 民族文学研究 季刊 名作欣赏 半月刊 南方文坛 双月刊 书屋 月刊 探索与争鸣 月刊 文学评论 双月刊 文学自由谈 双月刊 文艺理论与批评 双月刊 文艺评论 双月刊 文艺争鸣 双月刊 修辞学习 双月刊 文摘类期刊 百柳·漂 月刊 报林 月刊 党员文摘 月刊 东西南北 月刊 都市心情 月刊 读书文摘 月刊 读书文摘(青年版) 月刊 海外文摘 月刊 海外星云 旬刊 今日文摘 半月刊 民族文汇 月刊 青年文摘(红版) 旬刊 青年文摘(绿版) 旬刊 全国新书目 半月刊 人民文摘 月刊 人物周刊·文摘版 月刊 深圳青年 半月刊 视野 月刊 书报文摘 周刊 书摘 月刊 文苑 月刊 新华文摘 半月刊 阳光搜索 月刊 意汇(黑白版) 月刊 意汇(全彩版) 月刊 意林 半月刊 阅读 月刊 知识窗 月刊 中华文摘 月刊 中外文摘 半月刊 青年视点 成人 月刊 大学时代 月刊 东西南北·大学生 月刊 黄金时代 月刊 流星语 月刊 青年记者 月刊 青年时代 月刊 青年作家 月刊 山西青年 月刊 时代青年(上半月) 月刊 文艺理论研究 双月刊 西江月(打工纪实) 月刊 新青年 月刊 社会文化 传播 月刊 传媒 月刊 慈善 双月刊 分忧 月刊 航海 双月刊 红酒生活 双月刊 华夏文化 季刊 交际与口才 月刊 蓝都会 双月刊 蓝铃 月刊 老友 月刊 旅伴 月刊 民间文学 月刊 人间方圆 旬刊 人物周刊 月刊 上海采风月刊 月刊 神州学人 月刊 生活之友 月刊 世界 月刊 世界文化 月刊 文化交流 双月刊 文化月刊 月刊 文汇百花周刊 月刊 文学与人生 月刊 新晨 月刊 新广角 月刊 新居室 月刊 新生活 月刊 新闻爱好者 月刊 新闻记者 月刊 夜生活 月刊 真情 月刊 职业 月刊 中国诚信 月刊 中国钓鱼 月刊 中国文艺 双月刊 中外生活广场 月刊 自充值之日起开始计算,在一年时间内可阅读本网千余种电子期刊(限 2000 篇文章)100元包年卡 自充值之日起开始计算,在一月时间内可阅读本网千余种电子期刊(限 400 篇文章) 20元包月卡 非计时卡,可累计全文阅读本网 30 篇电子期刊文章 10元 30篇卡

2022-01《减压脑科学》 作 者 简 介[日] 有田秀穗日本著名脑科学家 被誉为日本“血清素研究第一人” 著有《血清素呼吸法》《禅与脑》等 代表作《减压脑科学》畅销十余年2022-02亚马逊编年史 作 者 简 介宁向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2022-03崇祯传 作 者 简 介 樊树志 复旦大学晚明史专家 著有《万历传》《晚明大变局》等作品。 2022-04 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 [英]布莱恩·格里瑟姆 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 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技巧领域的资深导师 著有《如何写好论文》《教授都在用的思考术》2022-05广告说服力作 者 简 介[美] 斯科特·阿姆斯特朗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 2000年获美国营销学会杰出学者奖编辑:dcpoem

中国税务杂志第6期

《中国税务》,内容包括国税,地税都有。

财政、国家财政类核心期刊 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1 财政研究 中国财经学会 2 税务与经济 国家税务总局, 3 财经问题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 4 财会研究 甘肃省财政学会 5 财贸经济 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6 财金贸易 山西省经贸委等 7 湖北财政研究 湖北省财政厅调研室8 当代财经 江西财经学院 9 四川财政 四川省财政厅 10 财经研究 上海财经大学 11 税务研究 中国税务学会 12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中央财经大学 13 财经科学 西南财经大学 14 上海财税 上海市财政局 15 税收与企业 山西省税务局,山西省地方税务局 16 财经理论与实践 湖南财经学院 17 财经论从 浙江财经学院 18 外国经济与管理 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经济研究所 19 涉外税务 中国税务学会国际税收研究会20 中国财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1 中国税务 国家税务总局。

不是。税务局邮寄发票也要快递费的,它们都是选择到付,给谁邮寄谁出邮费的。《中国税务》月刊是国家税务总局主管,中国税务学会、中国税务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税务类综合性学术期刊。

不是。1、建设以纳税人端服务平台、税务人端工作平台和国家经济治理参谋端平台为主体,覆盖全部环节、全部流程、全部纳税人缴费人、全部税务人的一体化应用平台,实现各类征管系统有机融合,推动征管效能倍增,有力有效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治理。2、搭建个人所得税信息云平台,将来自不同部门的纳税人身份、单位、家庭、个人收入等数据一体融合,建成全国个人纳税人“一人式档案”。实现了从“人找数”填报到“数找人”确认的转变。3、改变以往税收征管领域业务部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坚持“多兵种合成作战”,提升税收征管效率。4、中国税务部门正在开发“金税四期”(智慧税务),今年年底将基本开发完成。

书城杂志2019年6期

符合您要求的杂志有《萌芽》、《花火》、《最小说》 《萌芽》里的文章(短篇小说)是该杂志社的主编从数十万份来稿中挑选的,每篇文章的布局、风格都不同,文章的类型也各异,文笔优美,除了一些《萌芽》的签约写手,还有一些像金国栋,辜妤洁这...

读者、青年文摘、十月、故事会、意林、萌芽,实际上也可以不拘泥于杂志,南方周末之类的报纸也会是很好的选择~

1.《花火》

是花火工作室出版的杂志。以青春为主打,分A版、B版、C版(《萤火》)、《飞粉色》、《许愿树》、《花火精装》、《飞魔幻》、《飞言情》、《桃之夭夭》、《最文摘》、《作文素材》、《飞星动》。

2.《飞言情》

是一本刊登言情小说的杂志,主要以短篇小说以及部分连载小说为主,目前是内地最优秀的青春言情杂志。

《飞言情》每月1日上市,是花火旗下的一本青春小说杂志,是由湖南长沙魅丽文化策划的杂志。由花火工作室制作。

3.《读者》

原名《读者文摘》,是由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物。

《读者》杂志发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体现人文关怀。《读者》在刊物内容及形式方面与时俱进,追求高品位、高质量,力求精品,并以其形式和内容的丰富性及多样性,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和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与拥护。发行量稳居中国期刊排名第一,亚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四。被誉为“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中国期刊第一品牌”。

4.《爱格》

是2007年山东出版集团出版的杂志,天使文化旗下爱格杂志社编辑发行,半月刊,分别为《爱格》A、B版及《爱格言情》2014年出了《爱格时尚》。

5.《意林》

原名《春风》,是由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主管,长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中文版半月刊杂志。

2003年4月,《春风·意林》开始筹备,8月正式创刊;2004年6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从第7期正式改名为《意林》;2005年5月由月刊改为半月刊。

据2018年6月1日中国知网显示,《意林》共出版文献25821篇、总被下载299835次、总被引188次。截至2013年12月,《意林》杂志的月发行量最高达200万份。

杂志(Magazine),、

有固定刊名,以期、卷、号或年、月为序,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读物。它根据一定的编辑方针,将众多作者的作品汇集成册出版,定期出版的,又称期刊。“杂志”的形成来源于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这种类似于注重报纸的时效的手册,兼顾了更加详尽的评论,一种新的媒体也就因这样特殊的原因而产生了。

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国人萨罗出版的《学者杂志》。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创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于清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前后历时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订为一本,是类似年刊性质的中医杂志。

它的稿件是当时江南一带的名医所供给的,故名《吴医汇讲》。任何一种杂志以自己的“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进行出版。

以教师评职称教育厅职称办评职称不认可的刊物为例,有(部分):

1、新闻研究导刊

2、新西部

3、学理论

4、知识经济

5、职工法律天地

6、致富时代

7、中国电子商务

8、中国商界

9、中国市场

10、中国水运

11、中国外资

12、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13、祖国

北京已经启动“黑名单”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对于期刊与“论文中介”合作滥发论文,专项整治已经启动。11月8日,中国科协官网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国科协主管期刊滥发论文问题专项检查的通知》。根据该通知,此次专项检查的对象是由中国科协主管、刊发论文的所有期刊。

其中,重点核查全年发表论文数量在2000篇以上的期刊、每期大部分论文篇幅不超过5000字或不超过3页的期刊、近3年年检审读中涉嫌超范围发论文的期刊,以及刊期为半月刊、旬刊、周刊等出版周期较密的期刊。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职称评定也造假,揭开论文发表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以上内容参考运程学院-职称评审不合格期刊目录-2019年版.xlsx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