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期刊社编辑还是学院行政

发布时间:

期刊社编辑还是学院行政

杂志社。 十分确定。 干自己喜欢的。

事业单位也必须通过统一招考才能成为正式编制,别无其他途径。

所以还是去杂志社。

不然你去事业单位做临时人员真的是浪费时间。。

楼上确实是无知的回答。

2.事业单位有的交社保,有的不交。

3.退休金,事业单位是拿基本工资的80%。基本工资有的地区才几百块,好的地区也就3000来块。同样,公务员很多地区也才1000出头。

4.隐形福利??这都是体制外的人不懂瞎说的。现在政府对财政控制的很严,你想有额外福利??脑子进水了。。。有额外福利的是事业单位中的自收自支单位,因为里面的人员虽然有编制,但是由于单位的性质是自收自支,所以国家只承担基本工资,额外的福利由单位自己创收,这种单位比如中科院、农科院、水利局等等。。。

5.关于公积金。楼上那位真的是废柴。公积金的额度在公职人员当中都是15%-30%。工资3000,公积金还想有3000???简直就是道听途说。根本就不了解。。

6.集资房???楼上的兄弟还生活在上个世纪,集资房在99年之后,在公职单位中,早就不允许建造。我一个同事99年进单位可以分到。但是00年以后进的就不能拥有了。这是明文规定。

综上所述,有些人不懂又爱说,道听途说了又爱瞎传。

楼主大可听楼上的,进体制看看真实的情况,最后反馈给楼上那位2B回答者

杂志社工作岗位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岗位:一、总裁和首席执行官:这是对于一个庞大的杂志公司来说最高的职位(比如美国的一些大的传媒公司,例如时尚出版集团);二、发行人:发行是杂志最重要的业务,发行人对于杂志是否能盈利负有主要责任;三、集团发行人;四、总编\主编:杂志创造性工作的最高职位。基本上按照我的理解,一本杂志的主编奠定了整个杂志的编辑人员和作者的主要价值观,从而形成一本个性的杂志。比如美国版的《VOGUE》的主编安娜·温图尔,她对于时尚的理解直接反映在《VOGUE》上,并以这样的理解为标准让编辑人员选择文章。主编只对发行人负责;五、行政主编:主要的责任是保持所有的工作程序高效进行并且在截稿期限之前完成;六、执行主编:主要的工作是在各个编辑之间做平衡和协调,对主编负责;七、创意总监:是杂志的品质和个性化的保证,创意总监要确保所有的内容和版式设计的基调合适,且形式恰当。对主编负责。八、艺术总监:负责杂志的外在形象。主要的一大块就是封面设计。九、高级编辑\部门编辑:与其他编辑一起决定要使用怎样的文章、如何获得这样的文章。他们还会与作者进行商讨,明确杂志需要怎样的文章,希望作者可以怎样的写出来;十、副编辑\助理编辑:这两个职位在刊头上是却分开的,但是他们大体的工作是基本相同的,区别在于副编辑会有更多地行政工作要做,助理编辑不需要。他们的主要工作包括写稿(这个稿可能是因为突发事件来不及让作者写或者作者的稿件无法满足编辑的口味,所以编辑自己写,比如《时代》杂志的编辑就经常会这么做,也会有一些其他情况)、组稿、组织卷首语卷尾语所需的相关材料等;十一、责任编辑:主要的工作是发现杂志的错误,包括错别字、格式、文章结构等。对行政主编负责;十二、在线编辑:这是在网络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岗位,主要负责制作和维护杂志的官方网站,现在可能还会有杂志的官方微博的经营。如果像《新闻周刊》一样杂志分纸质版和网络版,在线编辑还会协调纸质版和网络版,对于两方的编辑进行协调沟通。因为在这种时效性的差别下,网络版可能更新会比纸质版更快,且内容会更多、更散,这样与纸质版完全不同的形式需要一种互相的协调;十三、专职作者;十四、摄影师:大部分是自由职业者,在艺术总监的指挥下工作。比如《国家地理》手下有众多的摄影师,有时候在杂志专题的需要下,艺术总监会要求摄影师提供出符合杂志本期专题的图片;十五、稿件编辑:更多时候是自由职业者而不是专职人员;十六、编务\校队;十七、事实核查员:这是一个成熟的新闻杂志所必须的岗位。事实核查员的工作起点是假设所有作者都在说谎,它要求每一件非常识性的东西都获得核实。《时代》有一个自己的新闻工业化的工作模式,在作者写完稿件后,事实核查员的工作非常重要,其实这也就代表了一份成熟杂志的责任心,对自己所发布的消息负责,也是对读者和社会负责。十八、自由撰稿人\自由设计者;十九、发行总监:发行总监管理所有的付费发行物,并分析读者和发行数据,挖掘更大的市场前景。发行总监是杂志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为是他们把读者跟杂志联系起来。对发行人负责;二十、市场总监:主要负责杂志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对发行人负责;二十一、公关总监\促销总监:主要负责营建媒体关系网络和其他特殊的推广工作,形成并维持杂志在读者和广告主心目中的认同度,对发行人或市场负责;二十二、广告销售总监“:负责旗下的广告销售代表,说白了就是拉广告。对发行人或市场负责;二十三、广告销售代理;二十四、生产总监:主要管理杂志的生产流程,确保杂志的产出效率。生产总监要保证在最终截稿日之前,完成所有的工作;二十五、助理发行人\业务经理:主要负责杂志预算,比如成本控制、财政计划等。与发行人保持密切联系,对发行人负责。二十六、调研总监:主要研究杂志受众的特征状况。如果是大型杂志社,上面的岗位应该都有。如果是小杂志社,一般只具备期中几个或十几个岗位。

想做一名杂志社编辑,算是个不错的想法,但要付出一些努力,给你以下建议:1、一定要提高自身素养。一方面是文学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是专业素养。每个杂志的编辑除了要文学能力外,还要专业知识。争取文学上发点稿子,专业上弄点证书,能发过文章能更好。2、一定还要考研。杂志社编辑,是个知识性工作,据我所知,没有研究生以上功底,极难进去。就算进去了,也不太好生存。3、专业尽量考新闻与文学学专业。这个比较公用,你出来找编辑工作路子可以比较宽。但不能满足于这个,最好同步修一点专业类的课程。祝你成功!

社会科学辑刊是报纸还是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是C刊,就是文章质量要求太高,基本都是博导的文章。

问题一:学报是什么级别的杂志 大多数高校在学报要省级刊物。但著名高校在学报有的是北大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比国家级级别都高。具体看要哪个地方办在。 户国期刊网可以查到的。 问题二:学报是什么级别 你指的是伐术期刊方面的学报吗? 如果是的话,那也要看具体的期刊,同样是学报,级别相差很大哦~ 问题三:大学学报都是什么级别 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报道的报纸,简称学报。学报一种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如《化学学报》、《数学学报》等,一般大学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多以“某某学报”冠名,如《北京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有期刊8889种,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凡取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程度的上下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红中央期刊和中央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依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施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度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 *** 行为。迄今为止,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1992年国度科委、 *** 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问题四:学报上发表论文算是什么级别的? 要看你发表的学报的级别,可以对照北大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查询你所发学报是否在核心期刊上,一般我们评职称所说的核心期刊目录就是指它。绩在核心期刊目录,就只能算公开发行出版了,一般评职称只能算最低档,不过也有特例,有些大学为支持自己大学的学报,也是为了鼓励教师给自己学报投稿,往往对自己学报发表的文章给与特殊照顾,再评职称打分时按照核心期刊对待! 问题五:学报是怎样分等级的?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问题六:浙江大学学报是什么级别 可能没有发全,你可以到 图像水印检测 或者告诉我你的邮箱!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年版)(共1798种)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的说明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第二编 经济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第四编 自然科学 第五编 医药、卫生 第六编 农业科学 第七编 工业技术 关于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04版)的说明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1996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二版)》,2000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三版)》,2004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第四版)》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社会科学战线 4.学术月刊 5.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6.天津社会科学 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江汉论坛 10.江苏社会科学 1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2.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3.文史哲 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浙江学刊 16.浙江社会科学 17.社会科学研究 18.求是学刊 19.社会科学(上海)(吸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社会科学辑刊 21.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2.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3.中州学刊 24.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5.人文杂志 26.求索 27.思想战线 28.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9.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30.国外社会科学 31.南京社会科学 32.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3.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4.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5.齐鲁学刊 3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改名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37.学海 38.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39.江西社会科学 40.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河北学刊 43.学术界 44.东岳论丛 45.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46.东南学术 4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8.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49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并入:社会科学) 50.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2.北京社会科学 53.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4.学术论坛 55.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6.广东社会科学 57.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8.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9.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60.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1.山东社会科学 62.探索 63.学术交流 64.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65.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7.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8.北方论丛 69.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0.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1.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4.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5.宁夏社会科学 76.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7.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78.云南社会科学 79.长白学刊 8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2.江淮论坛 83.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84.河南社会科学 ......>> 问题七:《计算机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期刊 08年还是核心期刊,现在是不是不确定,百科也没有更新,如果你需要核心的话,可以看看计算机科学与应用,oa核心 问题八:西安财经学院学报属于什么级别的期刊 这个期刊是 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核心期刊!! 级别上看,应该算是 普通国家级吧。 问题九:江西理工大学学报属于什么等级的期刊 资料是构成论文写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写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问题十:本科学院学报是什么意思啊,发表以后算是什么级别的呢 一般来说,本科学院的学报是达到省级标准的 具体是什么级别得看学院的实力 比如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的文科部分就是核心期刊 而理工部分就是普通期刊 也就是国家级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则是核心期刊 一般而言 现在国内 国家级期刊和省级期刊区别不是很明显 学校和单位是否承认你的文章 得去学校研究生学位办去咨询 一般都会有 本学校承认的期刊清单的,所以这点你不必担心。至于工作单位,除非是搞学术的,其他一般都不管 只要你是正规期刊上的文章就承认。

不是,科学导报是报纸。

《科学导报·教育论坛》由中国科协指导、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办、科学导报社编辑出版。《科学导报》是山西科技报刊总社旗下的骨干传媒之一,是一份以普及科学新知识、推广实用新技术、倡导文明生活、立足青少年科技创新、少儿体验生活常识为宗旨的大众报纸。

国家级社会学类期刊:东岳论丛、学术交流等。

省级社会科学类期刊:社会科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等期刊。

扩展资料:

科学导报的栏目设置:

高等教育、教育前沿、教学管理、职业教育、科教论坛、素质教育、职教幼教、课堂教学、文化天地,经验交流。

科学导报的征稿要求:

1、论文要求主题明确、立意新颖、内容健康积极、观点鲜明、资料翔实,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实用性。

2、论文请用WORD文档格式发送到本刊电子邮箱,书面稿请书写规范整洁,最好用A4纸打印。

3、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必须写清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电话,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多位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收到录用通知后不再改动。

4、论文中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际标准,文中图表要求扫描清晰、标示到位,最好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图表。

5、论文采用随文脚注,每页的注号均应从①起,顺序编号,不能全篇文章连续编号。参考文献附于正文之后,所列文献应与文内相对应,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标出,并在文末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引用文题名、出版单位及出版日期。

6、论文文辞力求精炼,并在文尾注明字数,全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2000~5000字范围为宜)。每篇论文一律要求附写2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若论文受到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级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科学导报官网-期刊介绍

报社是社长大还是总编辑大

我就在报社上班,楼上说的并不完全对,这要针对每个报社的情况,要看报社是总编负责制还是社长负责制。 一般情况下,都是社长是法人,为一把手,总编二把手。 也有的报社不设社长这个职位,或者虽然有社长但只是挂名而已。这样就是总编一把手的。

报纸的总编辑(主编)的最高领导人是主编和编辑的主要业务部门或内容供应部门的媒体、出版社和信息公司,负责控制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作和发展的大致方向主要业务。

总编辑的工作总结就是把握出版方向,对图书质量负责,创造开发环境,参与出版管理,带领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

扩展资料:

例如,罗华:人民网党委副书记、副主席、总编、副总裁,人民网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人民网区块链研究所所长,人民网书画研究所所长。

1963年10月生,中共党员,学士学位,高级编辑。1985年8月至1993年4月,在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任助理编辑、编辑。

1993年4月,任人民日报群众工作部读者朋友编辑组副组长。1998年12月,人民日报网络中心总编辑办公室副主任。

1999年12月,他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网络中心规划技术组组长。2004年6月,人民日报网络中心多媒体部主任;2007年8月,任人民网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2010年6月,担任人民网董事、副总裁。

2016年12月,任人民网主任、副总编。2019年4月,任人民日报网络版主任、总编、副总裁。2019年7月,任人民日报在线副书记、主任、总编、副总裁;2020年1月至今,担任人民日报网党委副书记、副主席、总编、副主席。

参考资料:人民网——总编辑专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总编

社长大。一社之长啊。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

1、《贬官士人的一般心态及其文学表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CN34-1171/G4。2、《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内容特征》,载于《现代社科导刊》2004年第8期, CN22-1242。3、《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动力研究》,载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秋之卷, CN42-1040/C。(全国中文核心期刊)4、《〈绿野仙踪〉探微》,载于《学术前沿》2004年第九期,ISSN1810-2476(香港)。5、《略论贬官士人的特殊心态及其文学表现》,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CN21-1389/G4。6、《校园环境生态美学初探》,载于《美与时代》2004年第1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7、《促学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四期。(国家中文核心期刊)8、《略论导助促课程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实现》入编《河南省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年7月。9、《论世代累积型作品高山流水传播》,载于《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六期。10、《新乐府诗人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展示与思考》,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CN21-1389/G4。11、《唐朝水墨画与士人性格中的禅道境界》,载于《美与时代》2005年第2期下(学术版),CN41-1061/B。(双效期刊)12、《促学是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载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CN14--1323/c。13、《论世代累积型作品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模式》,载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14、《实践“一主三学”教学模式 保证远程开放教育质量》,载于《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15、《略论20世纪西方小说叙事的美学旨趣》,载于《周口师院学报》,2005年第4期。16、《略论创造性模仿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CN21-1389/G4。17、《论传播视野中的〈三国演义〉》,载于《沈阳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CN21-1389/G4。18、《儒学人文精神在经典文学中的传承及其当代意义》,载于《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9、《论古典文学传播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理论界 2008年第4期(人文核心期刊)。20、《论现象学方法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电影文学2008年第22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1、《郑州市公众形象与文化品牌传播战略研究》,魅力中国2008年第6期。22、《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的发展策略》,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10期。23、《教育博客如何“博”得精彩》,网络财富2008年第11期。24、《浅谈中原和谐网络文化的构建——以大河网BBS为例》,管理与财富,2008年第11期。25、《郑州市文化品牌传播与郑开文化资源整合研究》,魅力中国2009年第27期。26、《论郑州教育智库的筹建及运作形式》,魅力中国2009年第34期。27、《中国近代文学之特征》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28、《论话本小说的消费特征及其艺术特征》,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一作者)29、《论唐以前乡愁诗的情感抒发》,名作欣赏,2010年第27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0、《论唐代乡愁诗的文学史》,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31、《唐以前乡愁诗的景物描写及艺术特征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32、《古典文学的思维方式及其表现》,作家,2008年第24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3、《论远程教育基层本土支持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第12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4、《略论古典诗词中的时空表现》,山东文学2008年第5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5、《电大系统的内忧外患》,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36、《解读<亲亲土豆>中的夫妻之爱》,山东文学2008年第1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第二作者)37、《浅谈“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10年第5期。(第二作者)38、《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三十年》,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5期(全国中文核心期刊)39、《论三国故事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40、《论现代人阅读经典的当代意义》,东京文学2010年第6期。近年主持、参与的主要课题研究:1、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BCA060016)中的项目“基层三种远程教育机构(电大、奥鹏中心、高校中心)教学服务支持模式的比较研究”。(第四参与人)2、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项目“网络环境下‘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多学科应用与整体优化”,项目编号:2009SJGLX421;(第二参与人)3、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网络教育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和应用”,项目编号:102400450085;(第二参与人)4、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唐宋词中的河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09-ZX-227。(主持人)5、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郑开两市文化品牌传播与文化资源整合研究”。(主持人)6、郑州市社科课题“郑州市公众形象与文化品牌传播战略研究”。(主持人)7、河南省社科联课题“中华民族凝聚力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主持人)8、郑州市社科课题“民族发展与经典文学传播研究”。(主持人)9、河南省社科联课题“高职院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主持人)10、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唐代乡愁诗研究”。(主持人)11、郑州社科课题“郑州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研究”。(主持人)12、河南省社科联课题“河南省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研究”。(主持人)

1.导游心理学在导游工作中的应用,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2.关于调整高职餐饮服务课教学侧重点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05;3.论激励理论对旅游高职学生教育的重要性,湘潮杂志,2005;4.浅析旅游高职餐饮教学实际调整的必要性,黑龙江科技信息杂志社,2005;5.高校专职辅导员规模扩大的利弊思考,中国科技信息杂志,2005;6.环境伦理意识的灌输与培养,饭店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2006;7.略论饭店管理概论课的教学改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8.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优势分析,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9.工、学双重角色硕士研究生的人格论说,沈阳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协会,2006;10.浅述企业环境伦理意识在酒店管理中的培养,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1.酒店员工对环境伦理知识了解的现状分析之一,中州今古(教育科学版),2007;12.酒店员工对环境伦理知识了解的现状分析之二,沈阳师范大学科协,2007;13.针对沈阳五星级酒店员工环境伦理知识的调查,希望月报,2007;14.酒店环境伦理的高星级酒店调查研究,现代企业教育,2007;15.谈我国旅游酒店环境文化的建设,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16.旅游专业高职学生的环境伦理教育探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7.生态文明旗帜下的旅游环境伦理教育,理论界,2008;18.谈饭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教改思路及措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9.高职餐饮服务实训课的课程设计与研讨,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0.旅游产品差异化与原生态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开发,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1.环境伦理在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与酒店人资管理,迈点网《HR半月谈》29期,;23.从环境角度审视酒店新营销,酒店培训与服务(双月刊)杂志“圆桌观点”栏目,2010年第5期;24.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5.论辽宁旅游高职院校“三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当代职业教育,;26.伦理学视角看五星酒店洗碗工事件,饭店世界,; 27.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群的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一)学术成就概述林红同志以健康心理学为研究方向,在学生及教师心理健康及辅导方面进行了相关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近年来,共主持、参加各级教学及科研课题11项,其中,两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本人主持的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农业院校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所提出的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模式为缓解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不足、有效消除学生的考试焦虑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7篇。林红同志作为校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积极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术为社会服务,多次为周边中小学学生、大学生进行各种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获得普遍好评。(二)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1. 关于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团体心理训练的实证研究,,山东省教育厅S07WZ06, 5000元,参加,2/8;2. 团体辅导在农业院校大一新生心理适应中的应用,,山东省教育厅S07WZ09, 5000元,参加,3/6;3. 青少年压力源、压力应对方式的调查及其干预研究,,山东省共青团省委, 1000元,参加,6/6;4. 农业院校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山东省软科学,5000元,主持;5. 增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厅,5000元,主持;6. 山东省大学生网络依赖现状调查研究,,青岛农业大学,4000元,参加,5/6。(三)获奖科技成果1. 民办高校学生网络依赖状况的调查研究,独立,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现状调查,独立,第八届山东省心理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心理学会,;3. 农业院校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调查及干预研究,1/6,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山东省软科学,;4. 大学生网络依赖特征的调查研究,独立,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5.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2,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会,;6.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教育探究,1/2,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山东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7.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辅导模式研究,1/2,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会,;8. 辽宁省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研究,3/6,辽宁省‘十五’首批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四)科研论文1. 民办与普通高校学生网络依赖状况的比较研究,青少年研究,独立,,第6期,. 大学生网络依赖特征的调查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独立,,第6期,. 高校学生网络依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沈阳大学学报,独立,,第4期,. 青岛市民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教育现状调查探究,青岛农业大学学报,1/2,,第1期,. 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中文核心),1/2,,第1期,.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辅导模式研究,中国学校卫生(中文科技核心),1/2,,第4期,. 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CSSCI收录期刊),独立,,第3期,. 关于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理性探索,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独立,,第5期,. 关于当代大学生信念问题的调查及对策探究,沈阳大学学报,1/2,,第1期,119-121.(五)主编、参编学术著作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2/2,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我认为这些刊物有企业活力,江海纵横,当代经济管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学生学院学报等等,这些都是不收版面费的,而且里面的知识内容对于我们后续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可以多看一些这些学术杂志。

行政管理杂志社编辑鲍静

编者按 走进大课堂: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明确要求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在生态文明时代破解“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两难局面,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统筹资境环境的开发利用格局,才能以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期大课堂特邀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彦英研究员,系统地阐释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出以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为核心推动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创新。

问:“生态文明时代”这一概念是如何产生的?

答: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人类文明进程迄今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明进程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人类文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缓和人地矛盾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文明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

问:生态文明时代的特征是什么?

答:生态文明时代,人类更加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在生态系统中与人类平等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因而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这种把生态持续发展视作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同等重要,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推动生态持续发展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

问:我国是从何时开始引入这一概念的?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答: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从专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进步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态文明时代。

进入生态文明时代,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飞跃。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应运而生了新的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人地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设计,相应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将大大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的发展。

一、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1.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传统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观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只有合理地平衡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价值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资源环境的价值也是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的。

2.传统资源环境价值理论面临挑战

在生态文明时代,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传统价值理论提出两方面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虚拟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的修正和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使用价值,未进入计价、交换)的缺失,导致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造成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

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是以人地和谐为前提,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具有使用价值为立论基础,通过寻求发展与保护的价值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3.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

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

生态是自然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其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这种自然物质生产也没有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资源、良好环境的前提条件,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基础。

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条件。资源环境这种相对于社会系统、相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

4.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

资源环境具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生态价值对于自然和人类都有意义,而生产力价值只对人类具有意义。生产力价值依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对立统一于资源环境。

在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的人地观产生了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存在差异。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骨角、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生态价值得以保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畜力、水利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然而,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生态价值严重损毁。

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最大化,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发展将不可持续。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必须化解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之间的矛盾。

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发展亦无从谈起。因此,文明发展要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更要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这是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实质。

二、资源环境价值理论与国土资源管理

1.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基础上,通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平衡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时代,国土资源工作关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

2.新时期国土资源工作目标定位

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就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与资源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其中应充分发挥“保障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配置资源,实现保护生态与保障发展的平衡,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以双重价值平衡理论协调“双保”矛盾

要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因保护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是一对矛盾,要通过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来解决。

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是有限的,其循环更新有其自身规律和前提条件,因此其能维持发展的总量也是有限度的,发展的速度必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更新周期吻合。不合理的规模与速度,必然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连锁反应。可能某一地区、某一时期内这种反应并不明显,但是其累加效应则是巨大的。人类活动对气温的影响,连带大气环流、海洋水温的异常,近年来一系列异常现象所带给人类的损失与对发展的制约是灾难性的。

生态文明时代,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价值平衡点”,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达到两种价值实现最优化。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保持和促进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4.做好资源环境价值平衡的基础工作

国土资源工作要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目标,首先要从国土资源调查职能出发,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为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奠定科学基础。

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另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制度政策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

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小调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与速度,调节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

5.发挥国土规划调控功能解决“双保”难题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调节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要通过国土规划来实现。国土规划是最高层次的空间发展规划,主要是通过资源、人口和经济活动的空间配置,来协调不同空间单元的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规划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开发秩序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公共管理工具。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编制国土规划可以有效调控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和速度,科学统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格局,科学设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确定一个地区产业空间布局、产业类型与规模,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与恢复周期,避免过度开发,从而实现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确保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6.国土资源管理走进生态文明时代

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推进科技创新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生态文明时代,应及时转变思路,找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

以生态文明建设统领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资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资源寓于环境之中。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资源工作中必须把资源、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整体谋划、统一安排。

目前环境资源利用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在认识层面,由于对环境的资源属性认识不足,环境价值不能全面体现,导致环境资源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在实际操作层面,人们认识到使用者应该支付环境成本,但是往往只考虑正常的环境资源使用成本,而忽略了使用资源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的补偿成本。使用者在消费环境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补偿往往由社会承担,使环境成本外部化,势必造成环境资源的浪费及过度使用。因此,必须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将环境资源成本内部化,形成“谁使用谁付费、谁破坏谁治理”的补偿机制。

国土资源工作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统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成本计量标准,将资源环境使用成本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成本,纳入GDP核算体系,遏制资源环境的破坏性、掠夺性使用和过度开发使用。

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统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格局

资源环境禀赋条件具有自然的地域性特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行政区为单元,往往导致不同行政区在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上的条块分割,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各自为政。人为的行政分割必然加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各行政区之间的资源分配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行政区之间产生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均衡,区域间产业布局的不协调。

国土资源开发应以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为单元,从全国层面确定区域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在此格局下进行各行政区的规划设计,各行政区的规划与资源环境自然分区交叉或者重叠的,要按照全国国土规划格局进行区域间协调,避免地方利益驱动或者地方保护的不合理开发行为。划分资源环境自然分区,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来引导和协调各区域生产力布局,应成为国土资源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和持续性的工作。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克服“短板”制约

一个区域的发展规模、强度及其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不仅取决于该区域的优势资源环境条件,还取决于其限制性因素的制约。国土资源工作不仅要注重资源环境优势的发挥,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引导各区域克服资源环境的“短板”因素制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将我国国土资源划分不同区域,确定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与劣势,即确定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与限制性因素。通过功能分区对其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通过适宜性评价确立不同地区适合发展、不适合发展的产业类型,对可发展产业的生产规模以及布局进行总量和空间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补偿方案,成为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既能保障适度发展,改善民生,也能有效控制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不会使“短板”更短。

健全经济利益分配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优化资源配置要求,建立环境产权制度,形成生态补偿和环境有偿使用机制,构建反映市场需求、资源环境稀缺程度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符合中国国情并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资源环境税费制度及相关政策。改革完善有关资源环境配置相关利益分配政策,协调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利益关系。

当前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矿产资源配置方面,要协调、处理好矿产资源国家所有与中央、地方财政分灶吃饭这样一对矛盾。界定矿产资源集中统一管理与分类分级管理的事权,明确中央、地方、企业和当地民众在资源保护与开发中的责、权、利。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建立城乡土地统一市场,严格区分公益性的用地征收和经营性的用地征购,解决土地收益在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合理分配。

推进科学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生态环境,改变自然生态旧有的平衡,建立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自然生态的动态平衡,形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依据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有限度地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建立开发与补偿双向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良性资源环境开发方式是建立平等、共生、和谐发展的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依靠科技进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通过制定推进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加大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改进社会物质生产过程,推行清洁生产,鼓励支持节能、减排、降耗项目,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政策鼓励和技术创新,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发现新用途。此外,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科技进步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实行差别化管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是动态平衡的,既决定干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禀赋,又与区域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我国应以中等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处理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因其资源环境禀赋特征而不同,适宜不同资源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沿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轨迹回归理性,客观、冷静地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制定合理的、差别化的经济发展政策。

在国家规划的不同功能区,在农村和城市分别确定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并与之相对应地分别确定资源开发程度和资源环境保护、补偿指标。利用资源环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理论调节以生态保护为主和以资源环境开发为主的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与强度。同时,建立生态保护激励与补偿机制,对以实现生态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产力价值补偿,对以实现生产力价值为主的区域进行生态价值补偿,通过区域差别政策调节国家整体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平衡,通过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规划调节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

(原载《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3月14日)

2006年9月23日,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成立大会暨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体制改革理论研讨会在兰州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和有关学术组织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共同主办。会议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主持。本次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公共管理学术界、教育界和有关方面的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体制改革主题,大会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交流。福建省效能办副主任廖廷辉,青岛市委副秘书长侯永平,厦门大学卓越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吴建南教授,北京大学周志忍教授,湘潭大学彭国甫教授以及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包国宪教授等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彭国甫专题报告的题目是“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获得了与会代表的好评。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成立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会议推举了周绪红、杜世成,唐铁汉和龚禄跟同志担任研究会顾问,李玉赋和刘家义为研究会名誉会长,高小平当选为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会长。彭国甫与吴江,周志忍、傅奎、刘英来、张泽中、张建合、廖廷辉、鲍静、包国宪、卓越、吴建南一起当选为副会长,张定安当选为秘书长。科研成果入选《成果要报》彭国甫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为专著《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这项成果分析了当前我国县级政府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模式的若干政策建议。这些内容被全国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6年第18期(总第354期)专载,呈报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领导及全国社科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宣部副部长研阅。时任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蒋建国做了重要批示:“这一研究成果扎实、适用、可行,十分难得;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的重视和指导,尤其令人鼓舞。请我部社科规划办向中宣部社科规划办报告,请求调阅成果,供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和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阅研,以便尽快运用到我省县级领导和管理体制改革之中。”该成果得到了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高度重视,彭国甫教授就此问题撰写了《推进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于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办的《学习与研究》刊发,全国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全文复印。 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会议于2006年3月20日在北京举行,湘潭大学彭国甫教授受聘为该委员会委员。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新一届委员会委员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选聘,该委员会由国家人事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蔚民任主任委员,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教育部人事司等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及28位全国著名公共管理专家组成。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会上强调,我国的MPA教育试点工作已结束,专业学位教育正处于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期,要更加重视专业学位工作,把专业学位作为高校的品牌来建设好。

研究方向 01行政管理02社会保障的理论与政策研究03土地资源管理04教育经济与管理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②201英语(含法律硕士)或203日语(含法律硕士)③644政治学基础④923公共管理学 参考书目 923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版644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基础》,王浦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版复试科目及参考书目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张国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三版同等学力加试科目名称及参考书目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政府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宋斌、鲍静、谢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公共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黄新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12月12日上午,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和社会组织与协同治理研究基地联合举办会议,邀请来自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缘起、任务、路径等话题开展了深入交流。

一、社会治理精细化动因何在。

国家治理现代化催生社会治理精细化。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指出,过去我们的工作范式经历了从社会治安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转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粗放式、经验化社会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需求,必须加快向精细化社会治理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洪大用教授持相同观点,他认为精细化概念起源于企业管理,指的是减少资源投入、降低管理成本,后来其逐步运用到行政领域和社会事务。以科学、理性为特征的精细化管理代表了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因此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逻辑。

社会领域诸多问题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直接动因。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鲍静研究员提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不乏精细的做法,但“差不多”“马马虎虎”“大概也许可能”等思维方式也甚嚣尘上,这就带来社会治理标准化程度低,群众工作不到位,社会事业服务表面化等一系列问题。共产党人最讲认真,社会治理精细化与认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要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不仅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投入,更需要精细的制度设计和执行。

网络社会为社会治理精细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我国人口众多且社会结构复杂,网络社会使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更加多元,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与此同时,网络社会互联互通的特征也为精细化治理带来契机。当前我国有近7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多微博微信用户。不论是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还是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如果离开了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都是不可能的。

二、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内涵和任务。

法治、自治、德治相结合的理念。纲举方能目张,树立科学治理理念是把握准确变革方向的前提。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长王名教授强调,社会治理精细化是对社会管理模糊化的反思和超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法治、自治和德治的高度统一。法治是社会和公众的底线准则,在此基础上划分政府与社会的边界。自治是社会主体性即自我规则和秩序,政府要起到培育引导作用,而非大包大揽。德治是社会内在的面向,强调各类社会成员道德自律。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魏宏教授也表示,现代文明下的社会治理应当秉持权利保障、民主参与、市场经济、良法善治四大原则。只有真正从社会视角而非政府本位出发,才能确保社会治理精细化在实践中不发生异化。

政府、社会、公众相协同的格局。如何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是研讨会热议的话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傅昌波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党委、政府应侧重法规标准、信息化、行为监管等基础制度建设,这样才能给社会和公众腾出足够自治空间;二是中央政府要向地方政府下放权力,让具有信息优势并嵌入城乡社会网络的基层工作人员更好为民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浩明研究员进一步强调,社会治理格局亟待实现三大转变:一是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要从依附的“伙计”关系转变为平等的“伙伴”关系;二是社会组织与公众要从利益关系转变为协商关系;三是国内社会组织与国际社会组织要从对立的斗争关系转变为包容的竞合关系。国内社会组织唯有通过学习国际规则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

岗位、人员、考核相支撑的制度体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程萍研究员等专家指出,社会治理精细化首先是政策制定的精细化,最终落脚到具体执行的精细化。要通过专业化的岗位职责体系,科学的目标管理体系,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公平的考评结果应用体系,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尤其要重视政府自身履职精细化,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素养和能力。也有专家表示,提供完备的社会治理制度框架是政府职责所在,要加快互联网、社会组织、公益慈善等领域立法,形成完整的制度闭环。

三、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现路径。

明确牵头部门。多位专家表示,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当务之急是明确或新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治理牵头部门,赋予其明确的职责边界,从根本上改善有关部门的尴尬处境,杜绝末端维稳和硬性管控的工作方式。实践中,一些地方的社会治理体制正在向传统回归,这一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摸清工作底数。有专家强调,底数不清就不可能实现精细化治理。可通过排查人口类型、利益诉求、关键风险点等信息,全面深入了解治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理和提供服务。基层要在内容上而非形式上建立工作台账,尤其是关注贫困人口,严重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

实施重点突破。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指出,社会治理工作千头万绪,社区是实现精细化的突破口。社区能够针对老年人、儿童、失独家庭、司法矫正人员等人群提供多样化、专业化、人性化服务,许多是政府想做但做不了的。要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并从制度设计、经费来源、能力建设等方面改善社区社会组织生存环境。

四、应把握好几对关系。

技术和人文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研究员指出,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精准度和靶向性,但若使用不当可能威胁个人隐私,甚至侵犯公民基本权利。与之类似,一些地方的网格化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机械化、扩大化等问题。因此需要在技术进步和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均衡,承认并善待社会多元利益诉求,绝不能让精细化治理异化为单纯的管控。

秩序和活力的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教授认为,人的身份具有多重性,个体嵌入不同社会秩序的结果是产生张力和冲突。不同主体的目标和身份冲突是正常的,关键是创新多中心治理合作机制解决冲突。要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引导群众依法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等机制,使秩序冲突与内生活力相兼容,在动态均衡中达到最佳点。

社会治理与社会事业的关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张林江副教授指出,当前一些领域社会管控力度在加大,同时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事业的服务规模和水平也在提高,此外市场机制在治理实践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现象都值得关注。理想的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关系是互补兼容,而不是“两张皮”。决不能用社会事业代替社会治理,更不能把社会治理异化为管理社会。只有通过社会治理和社会事业的“双向运动”,才能最终促进共享发展。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