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委屈奖议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委屈奖议论文范文

今年夏天,我和同事一起做了为期一个月的“简政放权”改革调研。在一次采访中,我认识了小赵,他是某市行政服务中心工商注册登记窗口的一线工作人员。在行政服务中心,我和他聊天。他开口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能不能呼吁,给我们窗口设一个"委屈奖"?我已经不止一次向领导建议了。”调研一路下来,我们采访了很多公务员,也听过不少的呼吁和期盼,但主动要“奖”的公务员,他是第一个,而且他要的,是一个听上去有点奇怪的奖。小赵跟我们说,他所在的工商窗口每天要办结超过100件业务,高峰期一天要接待上千人,相对应的,员工却只有9个人。面对“一茬接一茬”的业务办理、咨询,同样的一句话、一件事,可能需要重复上百遍乃至上千遍,多少年下来,每天周而复始。小赵说,在许多老百姓眼里,行政审批业务的结果只有两种——能办、不能办。在许多“不能办”的时候,尽管工作人员有最正当的理由,也难免碰上不满意、不理解甚至是无理取闹的人。有时,碰上了大吵大闹不讲理的,该怎么办?为了维护秩序,只能把人请进办公室,好言相劝,耐心解释,甚至赔礼道歉,别无他法。像小赵一样的窗口工作人员,我们采访的不少。几乎所有人都告诉我,下了班回家,都不愿意多和家人说话,因为上班时间说的话太多了,劳心又劳力。在我们走过的一些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环境热闹得有些嘈杂,面积不大,窗口不少,办事窗口前也少见等待区。办事的人们挤在前台,每个工作人员面前都围了一堆人,你一句我一句七嘴八舌。用小赵的话说,就算是面对面咨询,他都恨不得大声喊,为了让对方听得清楚,甚至有工作人员要求使用小喇叭。小赵的经历,在我们的采访中不是个例。简政放权改革实施之后,行政审批业务门槛低了,流程少了,办事的人却多了,然而,办事人员的基本素质却依旧参差不齐。有人放话“我就是不准备这份材料,你必须给我办”,有人因为不会填写身份证号而向窗口办事人员咨询了三次……这样琐碎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而窗口人员唯一的“法门”,只有耐心。和小赵一样深感“委屈”的,还有负责建设审批的一线工作人员老朱。他说,最让人头痛的是老百姓的不理解,很多人认为既然政府说了办事大厅要便民,那么来办事就一定要办好,哪怕没有按照明文要求提供相应材料。老朱举的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许多人是根本不看明文规定、办事公告和指示牌的,习惯于把所有信息的获取都归结为工作人员的告知义务。老朱所在的城市房管局,以前设在行政服务中心四楼,后来因故搬迁到了一楼。搬迁之后,一至四楼每一层都贴上了醒目的提示牌,告知前来办事的老百姓“房管局已搬至一楼”,但依然有不计其数的人会爬上四楼,询问房管局去哪儿了。然而,尽管工作人员不停地重复告诉办事人员新地址,还是有许多人有意见,认为自个儿白费了力气爬了楼,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提前告知。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不少一线工作人员尽职尽责,很多时候却依然无法完全契合一些人心中对于行政事务“便捷高效”一词理想化的期待,不满和抱怨由此产生,难以消解。近几年,每每谈及“简政放权”改革的获得感,我们始终将老百姓的感受置于备受关注的第一位,而在改革行进的车轮背后,辛勤推车的一线工作人员,却似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群体。采访中我一直在思考,一线工作人员的责任边界究竟在哪里?除了沟通、交流、办事,是否还需要包括忍耐、受气和道歉?许多时候,为了不让老百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他们得付出多少,忍耐多少,牺牲多少,而其中又有哪些是职责范围以外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显得有些沉重。老朱问我,“都说要给老百姓方便、高效、温暖,那我们是不是老百姓?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普通人,事情办不成,人家有疲劳有委屈,那我们能不能也有疲劳有委屈?”我无法回答老朱的问题。事实上,直到采访全程结束,我也没能找到一个愿意主动给他们颁发“委屈奖”的人。

【篇一】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了解家族历史,谱写家国华章

顾念祖:

展信佳!

中国的家族文化是一张纵伸数代、横展八方的大网:从太爷爷一直到我们一辈是经,传统代代相承;中华大地,各个小家是纬,家国观念深入人心。经纬相接,个人是家的基本单位,而国是家的整体体现。

在中国,家族是有血脉相连的多个家庭集聚而成的。在一个家族中,各个家庭具有独立而统一的特性。就如大太爷爷一家,四代画像技艺相承;而二太爷爷一家,三代投身祖国建设大业。每个家庭背景不同、氛围不一,或精于创新、引领潮流,或忠于传统、潜心打磨,或杏坛育人,或医者仁心,独特各异的家庭,构成了精彩纷呈、富有生机活力的大家族。相对于家庭形态上的各异,家庭观念重在精神上的统一,一根名曰“家族”的线植根血脉,串起众家庭的亲情观念。中国人重视亲情,讲究“落叶归根”,此处的根,就是各家庭盘缠而成的家族。每个个体作为家族的一份子共同谱写家族历史,而家族则凝聚着从古至今着相承的血脉中的文化与精神。

家族宏观而言又是国家的组成单位。国家,因名思义,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和国的发展轨迹,观之于滔滔历史长河,是重合的。就如大太爷爷一家,从前中国科技因不发达,绘画艺术却精湛,此时代背景下太爷爷成为了绘画工匠;随国门打开,中国与国际接轨,洋货涌入,其子开起了照相馆;在国家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中,儿子的照相馆升级为了孙子的影楼;到了互联网大潮翻涌的今天,孙女开发美图软件在网络爆红。家庭的发展、家族的兴衰与国家进步是紧密结合的,每个家族的艰苦奋斗推动了国家巨轮长驱破浪,而国家的繁荣富强又反过来福泽每一个家族。

在中国,个人、家、国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你和我,都是屹立于时代浪尖的青年;我们来自不同家族但我们的根却在中国这个大家族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了解与传播中华精神与文化,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华之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家族文化的怀抱下,谱写家族历史,推进时代发展,用青春报效祖国,无论是身居国外的你,还是留守国内的我,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扎根中国的我们都义不容辞!

【篇二】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以奖慰人心,妙哉

近日,不少城市设立“委屈奖”,颁发给为维护和谐正义而受到委屈的人。我认为“委屈奖”的设立十分必要。因为,如今的社会自私冷漠,多数人都会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哲学,可我们的社会需要心有正义、善良并默默坚守的人,而“委屈奖”是对他们的慰藉。因此,在我看来,以奖慰人心,妙哉!

触及中国社会现状,多少有些令人难堪。老人摔倒无人敢扶,面对不良行为,多数人采取旁观姿态,无人上前制止……这些现象反映出了许多问题。很多人指责社会越来越冷漠,但其实人们只是不敢再献出爱心,伸出援手。因为,扶老人反被讹之事成出不穷,利用公众的善心来满足自已私欲的人,也不在少数,而法院判处见义勇为者败诉……不久前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作者罗尔救女一事,还有更早的郭美美炫富一事。公众的善心一次次被消费,渐渐的人们选择冷眼旁观。这样的风气继续漫延,冷漠就不难理解。社会需要一批“受委屈”的人驻立坚守。而“委屈奖”的颁发,便是对他们的肯定和褒奖,不让受伤的心再次受寒,同时也是对见义勇为的一种鼓舞和激励。因此,设立“委屈奖”十分必要。

正是因为不正之风盛行,更需要弘扬正义、善良与敬业等美好的品质。“委屈奖”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在表扬获奖者同时,也是呼吁人们,重拾这些美好的品质,维护和谐司乘的司机,坚持文明执法的运管人员,敬业负责的环卫工人,搀扶老人的孩子……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颁给他们“委屈奖”是想要告诉他们:你们的行为是正确的,社会弘扬的是正风正气,虽然你的行为可能得不到当事人的理解,但社会绝大多数人是理解且敬佩的。“委屈奖”奖虽小,意义却重大。鲁迅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从另个角度说,“委屈奖”也是一种警醒。为什么做事正确的人会受委屈?管理部门在颁发“委屈奖”时,更应致力于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让他们受委屈,而不是在他们受委屈后再设法弥补,归根到底,应用法律为武器维持善良正义者的权益,弘扬正风正气。

但话说回来,我仍希望不正之风消失,善良正义不被误解,“委屈奖”不存在,社会河清海晏,这才是应有的面貌。但就现状来说,以“委屈奖”慰人心,可谓妙哉!

【篇三】高考优秀作文范文:“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高校不妨再多些

今年初,清华决定恢复90年前的老校规,从2017级开始,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特殊情况除外),一时引起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这条90年前的老校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这无疑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和争议,其中的质疑就是游泳作为一项技能,把其和大学生能否毕业挂钩,是否合适?要说恢复老校规的意义,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条校规虽然“老”,我们也不知道90年前被废除的原因是什么,但是在当下,它确实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有帮助,有益处的。

而网友对这条老校规的争议,还是在于把游泳技能和能否毕业挂钩,是否合理。首先有一点我们必须说明,虽然校规的表述是“不会游泳不能毕业”,但是这条校规并不是对所有的学生一刀切,而是做出了“特殊情况除外”的规定。这里的特殊情况,主要就是指有的学生存在身体残疾等方面的原因,确实不适合学习游泳。这也体现了校规弹性和人性化的一面,值得肯定。

那么对于身体正常,客观上不存在游泳障碍的大学生,“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校规,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意义大于争议的。其一,游泳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有效方式,学会以后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体质。前几天,一篇“好日子为何养出弱孩子”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说的就是现在青少年因为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体质变差。而类似清华大学“不会游泳不能毕业”的校规,可以看做是对“好日子养出弱孩子”的一种弥补,一种纠正。

其二,作为一项技能,游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甚至说可以挽救自己或别人的生命。中国有句老话叫“技多不压身”,说的就是人掌握的技能越多,那么不管是谋生、发展还是在危急时刻应付突发状况、度过眼前的难关,都会大有裨益。而游泳作为一种技能,又可以在自己或他人溺水时发挥挽救生命的作用,作为大学生,没有理由不掌握。正如有大学生所说,现在社会上的游泳培训课费用很高,而在大学可以免费参加游泳培训,何乐而不为呢?

其三,尽管“不会游泳就不能毕业”是把游泳和毕业进行的挂钩,但是只要你真的去学了,别说大学四年,用三四天,最多三四周的时间,足以熟练掌握游泳的技能,所以也不存在因为“学不会”游泳而无法毕业的事情,如果有人因为游泳问题不能毕业,那也不是“学不会”,而是“不去学”。

“不会游泳不能毕业”说到底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对中小学时期应试教育下学生除了学习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学的一种“补课”,不但清华大学要实行,国内其他大学,也有必要借鉴。

委屈毕业论文

并不委屈,做错事就是做错了,因为他多少学子要一遍遍的去查重论文啊,要花多少冤枉钱啊,那些人不委屈么?

因为现在的论文查重率格外严格。除了增加重审环节之外,部分高校将查重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三十降低到百分之二十甚至是百分之八,并且跟踪毕业生毕业论文发现高重复率论文取消学位证和毕业证。如此严重的处理,网友肯定不买账。

这是因为翟天临之前存在着论文抄袭的新闻,所以人们对他的行为不停的指责和吐槽,对他的行为不买账。

不委屈,这件事情确实是不可以被原谅的,学术问题必须要严谨不能够掺杂任何虚假

屈原议论文素材150字

屈原是古代伟大的诗人,很多人在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引用屈原的诗或者事迹,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屈原的作文素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1、泱泱诗海平平仄仄的源头是离骚,他的每一首诗都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播进土壤就会长出一棵橘树,一茎绿荷一兜灵芝一朵兰花,带着他襟袖间两千年前遥远的芬芳。 他的诗是淋漓的血液/和着泪水的苦涩,一滴沾唇便让人永远保持清醒/而不是美酒/让浊世在惨笑中,醉倒…… 他的诗是烈火/却烧不透黎明前的夜,是荆棘林里一行漫长的跋涉,弯弯曲曲寻找一个光明的出口,他将自己的肝胆燃成灯油,又磨成墨汁,写下旧时代浓黑的咒语。 他的诗歌在那个时代遭到嘲笑,甚至围攻而今却成了一面旗帜,在人类精神的上空飞扬、生动,龙的传人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勇士,斗志昂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权。 不管历史如何嬗变,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自从屈原投入汩罗江的那一刻起,他在楚国百姓心中就牢牢凝固和沉淀了,就注定他的灵魂将得到洗练和超度,割之不断、挥之不去,进而升华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屈原”已经不是尚且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屈大夫,他所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精神、百姓情结和民族文化,穿越着时空,年年相继,代代相传。也就是这样,“屈原”鲜活而永久地活在了百姓心中。 3、楚国的天空太小,盛不下你驰骋的思想,汨罗的江水多情,拥抱了你浪漫的失魂。诗人的忧愤太多,忧国忧民,忧楚国的江山社稷,忧黎民百姓的苛苛命运。于是愤怒的忧愁,如火山般爆发,化作《离骚》,化作<天问>,化作《九歌》,化作一首首滴血的诗篇。天地有情,有情的天地倾听你泣血的呼唤;黎民有爱;仁厚的黎民发出一声声叹息,汨罗有幸,有幸的汨罗收留了你无所栖息的灵魂。端午的米粽呦,千年万年呼唤着你的精魂,遥祭着你的英灵。 4、微风轻轻地吹拂起书页,其中似乎夹杂着一丝香草的气息。目光流动在司马迁用至情写下的文字间,我细细品读着你——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你的品行如美玉一般高洁,不受世间一切污浊之物的沾染,相信拥有如此高风亮节的你,必然会向往恬适淡定的生活。你也许愿意与白云清风为伴,临潭而立,去聆听山涧清泉;你也许向往与小桥流水同行,居衡门之下,去静品丝竹清音;你也许更希望自己可以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当一个人陷入绝望的境地,最通常的选择便是归隐山林,做世外闲人。然而,心系国家百姓的你,却没有做出这样的决定。 你拥有陶渊明超脱于世的情怀,却不会像他一样一味隐藏在自己精神的桃花源里,独享清闲;你具有林和靖“梅妻鹤子”的高洁品格,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景中,虚度此生。战国年代,到处都是号角嘶鸣,黄沙漫天,你在风雨飘摇中举步维艰,步履蹒跚,却始终没有倒下。你用瘦削却又坚强的肩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的大任。怎奈黄钟废弃,瓦釜雷鸣,混乱不堪的楚国已是岌岌可危,而昏庸的楚王却听信谗言,对你的'竭忠尽智视而不见。你消瘦羸弱的身躯已渐渐不堪重负,在这个时刻,又有谁能搀扶你一把? 最终,你只得披发行吟于江畔,挥洒着满腔的热泪,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哀绝叹息。有人劝你与世推移,,随波逐流,你却用“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之温蠖”维护了你高洁的志向。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我知道你最爱的便是香草,因为你欣赏它的高洁品行,那种不与群芳争艳的超脱,那种不随风而屈的坚韧。而你也如生长在湖畔的一株香草,缓缓地在风中摇曳,一颗露珠在青青的草叶上默默地闪耀,宛如你回望故国时,眼眸中闪烁地晶莹泪光。 天地也为你伤感,江边袅袅不尽的秋风想拂去你的清泪,却将你的悲伤吹过时间的激流。物换星移几度秋,你的身影在历史的风尘中早已烟消云散,但当年轻的司马迁驻立汨罗江边怅望千秋之时,依旧会为你洒下深情的泪水。你怨愤的声音在滚滚江流上渐行渐远,却悲而弥壮。也许司马迁正是听到了你撞击他心灵的声音,于是他挥起了如椽之笔,著成信史光照尘寰,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倾听你用忠贞与高洁演绎的永恒旋律。 品读你,让我读懂了高洁的精神,你让我明白,高洁不是冷淡,不是逃避,真正高洁的精神要敢于承担自己内心中的责任。情系国家,心怀百姓,让你的高洁理应属于不平凡。 正是这不平凡的高洁,让你如皭然出水的清荷,出淤泥而不染:让你亦如墙角的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留得清气满乾坤。 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气息却越来越浓,我依旧品读着你,在这沾满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你遥远的身影……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纵被罢逐流放,也不随其流而扬其波。汤汤的汨罗江最终收留了他,可汨罗江水太混,荡涤不掉它的忧愁;汨罗江水太浅,掩埋不掉它的遗憾。 你是“帝子降兮北渚,目渺渺兮愁予”,但还仍“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在帝王大殿慷慨直言,激扬陈词;在封建初兴之际试图进行贵族权力改革;在民族危亡之际“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无不显示出你的大忠诚,大智慧。但很无奈,当一个民族衰堕时,一个人的强大总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于是“楚王所爱之细腰”下旨:流放。 当楚王背弃“成言”,“悔遁而有他”时,你感悟“君可思而不可侍”,感叹“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然,站在失败面前,你呼喊,顿足,指责,抗争,于是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不堪。无奈,你轻弹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不含蓄,不躲闪,不讲策略,怒形于色。当别人伤害你时,你便毫不保留的将伤口暴露给他,大声呼喊:我要报仇。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正气凛然,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6、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7、“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失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8、披发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

屈原,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自称颛顼的后裔。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经历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载于司马迁的《史记》。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预示着楚国前途的危机。次年,秦军又进一步深入。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也曾考虑过出走他国,但最终还是爱恋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殉了自己的理想。 屈原死日,可能是五月初五,或距这一天很近的一个日子。五月初五原来是楚地的传统节日,后来人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日子,论其本来意义,反而鲜为人知了。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作文素材屈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第一篇: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此风俗日后演变成赛龙舟)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还有郎中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过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条昏晕的蛟龙,龙须上还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们就把这恶龙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有的还在小孩子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虫都不敢来伤害他们。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喝雄黄酒,以此来纪念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第二篇: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后来,屈原的主张遭到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渐渐疏远了屈原。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郁悲愤,写出了《离骚》、《天向》等不朽诗篇。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怀王客死,顷襄即位,屈原孤立,流放江南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后。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8)。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29),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性情高洁,初登政坛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楚怀王9年,屈原第一次出使齐国,就以其总览时代风云的敏锐观察力,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促使了六国联盟的形成,完成了一次漂亮的外交使命,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史记·屈原列传》赞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对屈原的内政外交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屈原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试问中国四大佳节,春节,那是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清明,那是祭拜死去亲人朋友:中秋,那是与家人团圆的难逢佳节,而屈原一个人,就能为纪念他搞出一个端午……实在是,太厉害了,前无古人啊!我不佩服行吗,华夏几千年,屈原当真影响地深入骨髓啊。

屈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文采斐然,一人引领千万骚客,为人极为正直,与恶势力抗争决不妥协,更是一个一生尽心为国的伟人,无论是“王甚任之”还是“大困”,对祖国永远是一个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就是这么一个有治国之才,爱国之心,刚正不阿的浪漫诗人。

但,他并不值得我学习,做榜样。

屈原是一个迂腐的人,他的“忠”,我的确佩服甚至仰望,但那不过是“愚忠”。“王甚任之”时尽忠,无可厚非;但当整个王公贵族开始反对你,抛弃你,明明有康庄大道不走,依然一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模样。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这些儒学伦理战国之时还没有盛行,正是这位伟大的屈原屈大诗人屈大忠臣,将这种忠君报国,存君兴国的“伟大”“正义”的思想毫无保留深深的填入了这“更伟大”“更正义”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试问:孔子所说,仁义礼智信,何来忠字?

就这样屈原的故事成为美传,中华美德,永垂不朽,成为一代代帝王的统治工具,成为万千百姓的道德楷模,成为人们过佳节的纪念对象!没有这忠君报国的汨罗一跳,也许,只能说也许,岳飞就不会惨死风波亭,直捣黄龙未必没有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英雄不能战死沙场而死于帝王阴谋的悲剧!屈原的汨罗一跳,不管本着什么目的,什么初衷,他本想狠狠震惊一下警醒一下祖国也好,不忍看到楚国江河日下的悲剧也好,或者是干脆一了百了的消极逃避也罢,他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空前的!这样的伟人,他本身的人品越好,为祸却是越大!坏人为祸,为祸一时,为祸一世:好人为祸,为祸一代,为祸一民族!好人的“祸”——那些好人有意无意的光荣事迹,成了帝王们俘怒苍生的王牌,帝王们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人人尽而忠之,这种“忠”,当事人认为很伟大,世人亦然,唯有帝王风轻云淡心中一阵不屑:不过一条忠诚的狗罢了!

这种可怕的现象,两千多年不止!

屈原是冤枉的,他的君子品行的负面影响,任汨罗江水流干也不会知道一分。就让屈原安静一下吧,少讲讲他的“传世美德”,让它成为一个值得佩服、尊敬而不是一个被效仿,被榜样的人!

我总觉得屈原之死实在是不值得。我对他所做出的事情表示理解,但是对于这样的极端做法我并不赞同。

屈原本人自视甚高,这点结论从《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肇赐余以嘉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些话中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知识分子”,清高是正常的,过分的谦逊才是不必要的,这样既没有魄力,也没有大家风范。他的理想也很美好,“不抚壮以弃秽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虽然有这样的理想,也具备这样的才干,可是没有遇上“圣主“,在楚国日薄西山之际他投江自尽,但这或许不值得。

首先,我对“秦灭六国之时,楚是最冤的“这一论调持有否定态度。既然是诸侯割据,那弱肉强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楚怀王够傻,做出来的事情够离谱,也不懂知人善任,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就不能算冤。这样的国君领导的国家,不被灭掉才是对其它国家不公平的事情。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屈原这样的行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对楚国民生疾苦的感慨,但是没有脱离愚忠这一范畴。

他大可以如管仲所言“不盖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在当时,谋士效忠于不同的诸侯王是很正常的事情。改革政治不是件易事,不流血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在君主不重用时想凭一己之力改革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他真的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就应该另寻圣主。助其以更少杀戮的方式夺下楚地,减少战争和不必要的伤亡才是良策。他一死了之,只能说明其境界未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地步。这里为宋荣子抱不平,为什么他这样的人却没有名气。当然,这是庸人自扰,宋荣子本人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不是为明君,那么效忠国家就没有了意义。如伍子胥一般被杀的臣子还少吗?他爱的应该是国家、土地、人民而非其政治和国君。既然如此,投靠其它国家似乎就不是什么坏主意,毕竟这样对人民或许会更好。

无论如何,屈原最终选择了死,留给后人一个值得回味的题材。没有人会知道,站在江边的屈原究竟想到了什么,或许他有了足够的理由去死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想到而已。所以不过是从个人自由还是从他本人的现实处境出发来说,我们都是不能对他的死做出任何客观评价的,我们所说的一切论断都带有因自己的联想而产生的主观性。

屈原的寂寞我不懂,也不想懂。

我觉得屈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屈原与楚怀王同姓,是楚国的王族。因此他只向楚国效忠。这并不是他的固执。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屈原可能认为,比起美好的生活、丰厚的俸禄,他更想让楚国强大。即使自己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展示不出什么功绩,但能帮上忙就好。这很可能是屈原的想法,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屈原真正的固执在于,他太相信怀王,相信怀王总有一天会醒悟,他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使怀王醒悟。

为了使楚国强大,屈原努力展示他的才华,终于可以让怀王“信任”他。但朝廷中有更多的人更注重名利,于是他们向怀王进了谗言,屈原一下子就被怀王抛弃了。我觉得屈原应该是很明白的。如果怀王真的信任他,那么就不会因为一两句谗言就疏远他。只有不了解周围人的皇帝,才会随意听信他人的谗言。屈原应该已察觉到,怀王有多么地不重视贤臣、不关心周围的人。但他固执地认为,这些都是小人干的,是小人使怀王听不清、看不透。即使被怀王疏远抛弃了,屈原依然愿意相信怀王。

张仪诈怀王事件发生时,屈原已被罢黜,不在官位上。他虽然不在怀王身边,但仍然得知了这件事。屈原看着贪心的怀王又做了蠢事,他只进谏了一句话:“何不杀张仪?”虽然只是一句为时已晚的话,但足以显示出屈原的忠心和明察。

但怀王直到最后,都没有听屈原一句话。秦昭王要和楚联姻,要让楚怀王前往武关与秦相会,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楚国大将已接连损伤,秦国又是虎狼之国。屈原最诚恳的谏言怀王没有听,导致最后,怀王客死他乡。

屈原被怀王疏远而写了《离骚》。这时,他的心情不是愤怒而是悲伤。这就是他对怀王固执的最好的证明。他“忠而被谤”却仍相信怀王,而怀王又恰好是个不会任用贤臣的无能之王。屈原的这份固执几乎没有任何的意义。

屈原执着的是对象——怀王,并不是一个贤明之人,那屈原就不应该对自己如此执着,他明知他自己的“怀瑾握瑜”怀王根本看不到,但还是固执到底。要在怀王的统治下救国,这不仅仅是不同流合污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屈原能不对楚王,不对自己那么固执,想一些其他的方法,说不定最后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作文

屈原是个薄脸皮的人。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是受不了一点世俗的沾染的,同时他希望受到命运的青睐,与同样的高洁之士结朋交友。当以上两条愿望一条都不能实现时,清高的屈原也就决绝地离开了他认为的肮脏世界。

姑且不论这死是否值得,单是这勇气就足以让后人尊敬。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它表明自己是拣枝而栖的凤凰,不能混混噩噩度世。

屈原投江的心境应该是极度悲凉的,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也是深思熟虑的,绝不是一时之冲动。既然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么何必性急?再看一眼楚国的大好河山吧,这是我的先人开辟的地方。秋风萧瑟,西风渐紧,远处的芦苇与近处的芦苇携起手撑开了一张秋天的网,把整个人的`愁苦攒紧,浓缩成一颗异常柔软的心,这心一旦溶于汩罗,便把整条江水都染得苦涩,而水又是一脉相通的,任意一瓢水,都使楚人想起家国江山,想起不可搀回的结局,涕泗横流。

事情已经过去两千年了,代代传,传代代,再加上喜欢“盲目爱国主义”的统治阶级的宣传,于是屈原就成了所谓爱国的典范。

人们不会指责屈原的爱国,虽然那是更重视个人而不是更注重国家的时代,那是一个哪里有幸福哪里成就哪里就是家国的朝代。“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像屈原这样为出生之国而死的不多。

接下来我要谈谈屈原的观点问题,在屈原看来,只有凤凰之类的高洁鸟类才能发表言论,庸鸟安分守己便是;骏马是不必绳子拴的,跛驴当然是要干活的。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庸者叫不平,我同意给天才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庸者,其实对庸者、对弱者的关注与尊重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性美。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精英文化,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食尽人间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说的仿佛都是阳春白雪不能与下里巴人来往交心。

从一个屈原,其实可以看出人格的坚守、家国的选择、传统思想的弊病等多个问题,不同于司马迁的爽然自失,我倒是豁然开朗了。

摆在屈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与世推移,另一条则是坚守节操。屈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

走到这一步,他需要极大的勇气:他需要抛弃的是他的生命,他的国家。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曾封他祖上为“屈”的那个家族血脉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败。曾经侍奉的那个又蠢又荒诞的王最终竟要死在他国;新立的王又变本加厉,不但不再诏用他,反而加他贬得越远越好。作为一名忠心为国的臣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再为之而“屈”,只能投入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中。按照礼来说,臣子未尽忠,这是大罪,屈原也心怀这种想法,即使在自己创造的那片净土中,也不会掩盖自己内疚与罪责之感。这就是坚定地一心为国的代价。坚守着那个崇高的志向,那份痛苦谁又能知呢?

而放弃却只在一念之间。渔父与屈原对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虽无法考证历史上是否真有如此一回,却又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圣人”们经常是与世推移的。“圣人”们飘然于世,过着最初的道家原型的生活。出事入世,随心所欲,内心中空空如也,无欲无求,也能成为一方“圣人”,此乐何及!放弃操守正如洗澡一般简单,一转眼,心中都被冲走,毫无保留。这在屈原看来,是永远不能接受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多么有气势对理想告白!内心被这样的想法包围,又怎么会想着苟且偷生呢!苟且偷生又怎能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呢!宁愿在绝望中保全自我,也不会去做一名放弃道德、昧了良心的佞臣。

屈原把这一切看得如此透彻。“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贤之士也会生不逢时。既然自己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沉入那不再会绝望的世界也比苟且又内疚地存于世更有意义。对未来抱有信心的人一定是会选择坚守的。

在他之后的几百年,诸侯混战,不再太平。直到司马迁所处的汉朝建立,局势才稳定下来。而与屈原相隔甚久的司马迁也与屈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受了宫刑的他,坚守意味着守住志向,而放弃此时却变为了死,死了就不用受这么多的苦了,便解脱了,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前人屈原正是因为觉得飘然于世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才自沉汨罗,此时司马迁只是以一个近似宦官的卑微身份,犯的又是耻辱之罪,人皆轻之如鸿毛,又怎能轻飘飘一句“不想活了”就断送宝贵人生呢?这样的人生是坚守还是放弃,便一目了然。面对灾祸,司马迁最终明了生死之义,坚守住他作为一个史官的价值。

更远一些,我想到了意大利的布鲁诺。直到被烧死的那一刻,当狂风卷起烈火,一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世界会了解我的价值的!”使顽固者们战栗。坚持真理,坚定自己的原则,放弃一切向教会低头的机会,他在历史中的功绩永世传诵。

这就是人类伟大的先人们所做的一切。面对现实的冲击,坚持自我,永远不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屈原不是赛艇运动员,却在汨罗江中划了几十年的船。水流很急很湍,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与屈原作对。终于有一天,他放弃了,停下桨,跃入江中。

汨罗江,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这么唤它。如果只是区区一条江,我相信屈原多喊几个帮手是能逆流而上的。只怕是,招来尼米兹级航母(不搁浅的话),也无法与这水流抗争。因为,这水流,其实代表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可看作没有历史。哪怕战国也好、明朝也罢,同时代的商鞅被车裂,袁崇焕因反间计以致凌迟于市,这些都是没有过去的历史。屈原觉得累,那是因为他遭遇到了时代的阻力。

使屈原能孤身奋战如此之久的,是他的爱国忠心。譬如陈平、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一看跟他干没前途,遂转投刘邦。而屈原是只会呆在楚国的。他认为自己是楚国贵族后代,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理所当然。也就是说,无论当朝国君如何昏庸无道,比日后阿斗还要像稀泥,他都得尽自己规定的义务,辅佐君王。

这就造成了麻烦。面对贤君,有屈原如此大臣,那自然良性循环、国泰民安,屈原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实现。但是贤君难逢、小人常有,只要君主判断稍有不慎,小人乘虚而入,屈原就更上下受敌了、这和作战类似,歹徒开枪肆无忌惮,警察确受诸多法规的限制。敌在暗我在明,谗人间之,闲话一多,屈原的政治斗争就失败了。

渔父的话若换个角度去理解,不是“同流合污”,而是“顺应时代”。依旧是前文所说,敌暗我明的情况下,警察会利用卧底、线人、带罪立功等听起来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同样,屈原站在那儿,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频频提出对国家有益却明显触动贵族利益的改革方案,怎么能不成为众矢之的?

范增虽有才能,遇上项羽这般人,越是直谏,效果也就越差。屈原若能稍稍隐藏一下自己的立场,暗中改革,兴许会有成效。

但最终屈原投江了。

他的死留下了什么呢?端午节?粽子?端午日人们赛龙舟、抓鸭子,不亦乐乎;我面对餐桌上时常出现的糯米食也再难联想起屈原。他的如此行为导致失败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必然结果,但失败并不等同与自杀,别的出路也是有的。反而,他的死无形中助长了只图利益的官员的嚣张气焰。

我更愿相信屈原是累了倦了失去动力了才放手的。因为若是他企图通过自己的一死换取世人的觉醒,那么他多半会大失所望。楚国灭亡,随后两千年间,只有更浑浊的江水,犹如一条条墨流。

在我印象里我一直都知道屈原这个人,和他的《离骚》,也仅此而已,从来没读过。不过,其实我还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因为他。我到了学《离骚》(节选)的时候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也仅此而已,譬如他如何爱国如何志向高洁。但这些也只是从书上或听说了解到的,不是我感悟出来的。读《离骚》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他很自恋。

但到了最近学的《屈原列传》,我觉得我了解得更多一些了,但可能还是不够深刻。最起码我现在了解了他的才华非同凡人,人家自恋点也是有资本的。但那也就不再是因为他自恋,而是极力表达自身还保持的高洁的情操,不愿与世俗同列。最让我敬佩的其实是他最后的投江自杀。似乎古代太多名士对气节十分看重,对于原则不会做出一点让步,当现实与自己所坚持的某些东西冲突而又无力改变时,他们往往选择死而不是妥协地苟活下去。屈原也是如此。当自己不被信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衰弱,他没有背叛它,而是以死表明对它的热爱。有些人认为这样太不值,也太固执,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似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更适合这样的情境,而不是抱着石头就跳进去了。

可是我个人觉得他的选择更加令人佩服。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个信念是他们活着的唯一支持力。当我不能坚持我的原则,我的信念时,生活于我已不再有意义了。这让我想到原来的哥斯拉兄弟,做鞋对他们而言就是生命,如果不能用心做鞋,做自己想做的鞋,那就不活也不会妥协。信念已变成信仰,为它而活或为此而死都在所不辞。

屈原也是如此。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对楚国的热爱。当小人当道,怀王不再信任他时,他依旧忠心耿耿。当楚国抛弃了他时,他却没有放弃楚国,仍日日心系怀王,心系楚国人民。当已无力回天,他选择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痛和对楚国的爱。你当他是固执吧,可正是他的固执成就了他。他的高洁孤傲传诵至今,他的爱国之情让历代人所赞诵。

世人皆浊,我只有以死来保守我的原则。这是一种气节。

而我非常敬佩甚至崇拜这种气节。似乎在读古文或了解历史的时候总能遇到这样的或相似的人。他们的这种品质吸引我想要了解他们,并敬佩他们。似乎这样的气节在如今不再有,这也是他们的时代更加令人神往。这应该就是我们不断探寻、追随古人事迹的原因吧,正如屈原,总能有让我们的心为之震颤的地方。屈原用死捍卫了自己的气节,自己的原则。我们因而敬佩他,缅怀他。

因为人,总要有原则。

议论文不屈不挠的素材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海伦·凯勒从来没有认为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她相信只要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就一定会成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不屈不挠 作文 6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不屈不挠作文600字1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草的身份细微,没有扑鼻的花香,没有高大的身体,没有鲜艳的颜色,但是,有几点让我最是敬佩那就是——坚强不屈的精神我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小草特点。

春天,小草搬动头上巨大的石块,使出了吃奶的劲破土而出,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甘甜的春雨,终于在春天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变得更加坚强,生命力也更加顽强。

夏姑娘提着一个装着强烈的阳光的篮子来到了春意正浓的大地代替了温暖的春天,用焦阳烈日烤着大地上的万物,小草在焦阳烈日下不但没有叫苦连天,它还是生机勃勃在缺水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墙角,既不怕夏天的炎热,也不怕暴雨把它鞭笞,狂风把它吹歪,依然昂首挺胸的活着。

冬天,狂风不停在呼啸,像一只凶猛的老虎使大地陷入了寒冷之中。小草已经脱去了碧绿的外衣,换上了金黄的大衣在与狂风作斗争,等待着来年春风吹又生。

小草虽然不美不高,但它顽强的生命力常使我感动;小草虽然毫不起眼,可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我前行。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小草的身份细微,没有扑鼻的花香,没有高大的身体,没有鲜艳的颜色,但是,有几点让我最是敬佩那就是——坚强不屈的精神我顽强的生命力,这就是小草特点。

春天,小草搬动头上巨大的石块,使出了吃奶的劲破土而出,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享受着甘甜的'春雨,终于在春天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变得更加坚强,生命力也更加顽强。

夏姑娘提着一个装着强烈的阳光的篮子来到了春意正浓的大地代替了温暖的春天,用焦阳烈日烤着大地上的万物,小草在焦阳烈日下不但没有叫苦连天,它还是生机勃勃在缺水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墙角,既不怕夏天的炎热,也不怕暴雨把它鞭笞,狂风把它吹歪,依然昂首挺胸的活着。

冬天,狂风不停在呼啸,像一只凶猛的老虎使大地陷入了寒冷之中。小草已经脱去了碧绿的外衣,换上了金黄的大衣在与狂风作斗争,等待着来年春风吹又生。

小草虽然不美不高,但它顽强的生命力常使我感动;小草虽然毫不起眼,可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我前行。

不屈不挠作文600字2

暑假,我读了一本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被主人公桑阿果爷爷那不被困难所屈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磨难做不屈不挠地斗争精神所感动。这本书叙述了一个年迈的渔夫桑阿果爷爷在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的情况下,独自一人到远海 捕鱼 ,意外地发现一只大鲨鱼,同鲨鱼斗了几天几夜,最终制服了鲨鱼,将鲨鱼横捆在小船的侧面,不料,大鲨鱼的血腥引来了更多的鲨鱼,老人用自己仅有的刺刀和木棒还有双手对付庞大的鲨鱼,最后,捆在船侧的大鲨鱼被 其它 袭来的大鲨鱼啃了个精光,只剩下了骨架,一个平凡的人以自己的毅力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

当我读到当鲨鱼从海里跳起来的时候,老头儿就想,不能让鲨鱼知道我害怕它,不然,还没有和它进行搏斗,心理上就先被鲨鱼打败了。时,我感受到老人不被任何困难所屈服,所下倒的精神,这位老人并没有受过什么高等的 教育 ,却拥有那样高尚的人的品质。回想自己,平时一瞅见难题,就有一种压迫感,就不断对自己说一定不会做,只有在那儿干巴巴等待老师的讲解。这样,我心理上就彻底被困难打败了,更没有奋斗、挑战的机会。我佩服桑阿果爷爷的精神,那坚强不屈,不被困难所吓倒的精神。

在读到‘不行’,老头儿咬着牙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时,我深深体会到老人勇于向困难挑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困难挑战作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他说过:一个人一生下来不是被人消灭或毁灭,只有尽可能去奋斗才有可能打败最强大的敌人,重新站起来。对照自己,平时一看见生活与学习的困难时,就想尽 方法 逃避,不敢勇于面对,相比之下,我多么惭愧啊!

对于老人这种向命运、向困难挑战,不向命运所屈服的硬骨头精神,我多么敬佩呀!我要向老人学习,做一个不向困难所屈服的人。

不屈不挠作文600字3

人们常说:“动力来自压力。”而我觉得,动力应该来自无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史记》——司马迁

他,司马迁。从古至今被人们称为“伟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从前、现在,还有将来,都是一部巨作。原本他可以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官事,不用耗尽一切心血来铸成《史记》;原本的他可以死得“重于泰山”,成为当时人们眼里的'英雄。但是,不仅仅是他父亲遗愿的缘故,他自身的毅力,还有那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凝聚在一起的动力。使得他在众人眼里“苟且偷生”也不放弃。他是令人敬佩的。

无私奉献——丛飞

当代社会,无人不晓的人——丛飞。也许他没有司马迁那么伟大,没有王光美那么令人肃敬,但是,他的所

人们常说:“动力来自压力。”而我觉得,动力应该来自无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史记》——司马迁

他,司马迁。从古至今被人们称为“伟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从前、现在,还有将来,都是一部巨作。原本他可以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官事,不用耗尽一切心血来铸成《史记》;原本的他可以死得“重于泰山”,成为当时人们眼里的'英雄。但是,不仅仅是他父亲遗愿的缘故,他自身的毅力,还有那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凝聚在一起的动力。使得他在众人眼里“苟且偷生”也不放弃。他是令人敬佩的。

无私奉献——丛飞

当代社会,无人不晓的人——丛飞。也许他没有司马迁那么伟大,没有王光美那么令人肃敬,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流传成一段佳话,烙在人们的脑海里。一名普通的歌手,也许可以养家糊口,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可是,歌手成为了百名孩子共同的“爸爸”。而自己,家徒四壁。尽管如此,他仍然过着艰辛的生活,也不愿落下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希望,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孩子的命运,他拯救了。他的动力来源于自身那不屈不挠的信念与精神。

音乐之父——贝多芬

《欢乐颂》的高尚,《命运》的呐喊。来源于一位不幸的音乐家——贝多芬。不必说他那痛苦不堪的童年,艰难险阻的创业路,委屈悲凉的晚年。单单是命运给他开的玩笑——耳聋。就足矣将他毁于一旦。生活的逼迫,无形的压力如同一座巨山般压着他,使他想要自我了结。但是,后来的他坚持下来了。从此,他满足了他的愿望——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歇斯底里地喊出了他的愤怒,与命运作无形的战争。他赢了!凭靠着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产生的动力。

古今中外,伟人们凭借无形的力量来赢得胜利。而那无形的力量来自于不屈不挠的动力与精神!

作所为已流传成一段佳话,烙在人们的脑海里。一名普通的歌手,也许可以养家糊口,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可是,歌手成为了百名孩子共同的“爸爸”。而自己,家徒四壁。尽管如此,他仍然过着艰辛的生活,也不愿落下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希望,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孩子的命运,他拯救了。他的动力来源于自身那不屈不挠的信念与精神。

音乐之父——贝多芬

《欢乐颂》的高尚,《命运》的呐喊。来源于一位不幸的音乐家——贝多芬。不必说他那痛苦不堪的童年,艰难险阻的创业路,委屈悲凉的晚年。单单是命运给他开的玩笑——耳聋。就足矣将他毁于一旦。生活的逼迫,无形的压力如同一座巨山般压着他,使他想要自我了结。但是,后来的他坚持下来了。从此,他满足了他的愿望——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歇斯底里地喊出了他的愤怒,与命运作无形的战争。他赢了!凭靠着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产生的动力。

古今中外,伟人们凭借无形的力量来赢得胜利。而那无形的力量来自于不屈不挠的动力与精神!

不屈不挠作文600字4

李芳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一次放学过马路时,一辆大货车向她冲过来,"砰"的一声,李芳从此就要轮椅陪伴她度过这漫长的人生了。

出院后,李芳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再也看不到成天挂在她脸上那甜丝丝的笑容了。她整天把自己关在一个黑暗的小房子里,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这件事传到学校里,同学们和老师都纷纷前来探望她。老师地她说:"李芳,我对你的.遭遇也深感同情,但是我们总要经历坎坷的人生啊,不能因此而跌倒。我们要学会自己爬起来,继续走完以后的路"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后,李芳恍然大悟,她从此也开朗了许多。以后她每天自学知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圈起来,等老师来跟她补习时就问老师。

不知不觉,转眼间, 毕业 考试就到了,同学们都在纷纷议论着李芳会不会来考试。有的说:"我猜李芳一定不会来了,她都没上学,怎么可能会来考试呢?"也有的说:"李芳一定会来考试的,她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绝对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在同学们喧哗的谈论中,出现了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孩,她的脸上又再次挂起了那甜丝丝的笑容。她就是李芳。

同学们见到李芳,都感到非常惊讶,一窝蜂地涌了上去围着她。有的问她的身体情况,有的跟她讲这段时间学校发生的事情……李芳感到无比的宽慰。

考试开始了,李芳以这个学期自己努力的成果,考出了一个好成绩!

不屈不挠作文600字5

有一次,我在科技频道上看到一部叫《微观世界—屎克郎》的昆虫纪录片。昆虫屎克郎那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让我记忆深刻,同时也很感动。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只正倒立着用后腿推一个大于它身体一倍的粪球赶路的屎克郎。

它推着粪球来到石子堆的一块小土坡前——这个土坡对于我们来说微不足道,可对于小小的屎克郎来说,这却是一座充满着艰难险阻的高山。可能是在估算路线,它稍稍迟疑了一下,然后无畏地倒推着粪球登上了土坡。可没推出多久,它就显得吃力起来,脚步越来越慢,最后连带着自己和粪球“咕咚咕咚”地滚回了起点。幸亏它有一身的硬甲,不然非被压死不可。可怜的小东西,在粪球的一边无助得六脚朝天地一阵乱蹬,努力寻找着支点把身子翻转过来。低等生物屎克郎好像也懂得“吃一堑长一智”,它起来后便放弃了爬坡,而是选择了土坡右边的道路。

在布满各种凹凸不平的石头上倒推着比自身重几倍的东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坚强的屎克郎却丝毫没有退却。它用六条腿准确而协调地分工合作着,推动着粪球,快速而有力地倒退着前行着。

正当我暗暗为它庆幸时,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一根尖利的小树枝斜插在石堆中,正好处在屎克郎的行进路线中。一无所知的屎克郎正努力向后推着,推着……它的力气可真大,很不幸地事发生了,小树枝很深深地刺进了粪球中。屎壳郎对此浑然不知,反而更加用力地蹬着粪球,甚至卯足了劲把三对足绷得笔直笔直的。当它发觉粪球仍然原地不动时,起了疑心,便绕着粪球转了半圈,才知道问题所在。它爬上小树枝,用四条前足撑着枝干,后足使劲蹬着粪球企图把球从小树枝里拨出来。它还聪明地使用了交替法,足蹬累了,用头部顶;头顶累了再用足蹬……在它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一蹬一顶的力量作用下,粪球一点一点地被拨出来了。

屎克郎似乎把从自己手中救出来的粪球当作了久违的老友,在粪球脱离小树枝束缚的那一瞬间,屎克郎立即跳上去对着粪球又是亲又是抱,还警惕地四处张望着,生怕有人再来抢夺它的宝贝。

面对困难,连昆虫都有如此不放弃百折不饶的精神,那我们人类是不是更应该做得更好呢?

不屈不挠作文600字相关 文章 :

★ 百折不挠作文高二600字

★ 克服挫折600字作文

★ 关于坚韧作文600字5篇

★ 暴风雨挫折的作文600字

★ 以挫折为话题的高中作文600字

★ 有关挫折作文600字5篇

★ 关于坚强作文600字合集5篇

★ 以不畏风雨作文600字

★ 关于苦难作文600字5篇

★ 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不屈不挠意思是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接下来分享不屈不挠的故事及名人事例。

汉成帝建始三年秋天,长安城内流传着大水将要进城的消息。大将军王凤见城内百姓争相逃命,就劝成帝和太后及后宫嫔妃都躲到船上去。王凤还建议让官吏登上城楼避水。群臣都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宰相王商反对。王商认为,大水不可能一日之间突然来到,必然是谣传。不一会,长安城就安定下来。成帝派人查问,果然是谣传。成帝当众称赞了王商,批评了王凤。从此,王凤对王商怀恨在心。

一次,王凤的亲家在当琅邪太守时失职,王商要惩处他。王凤主动找王商说情。王商不徇私情,还是罢免了王凤亲家的官职。王凤采取阴险手段,诬陷王商,成帝轻信王凤的话,罢免了王商的宰相职务。《汉书》作者班固评论说:王商为人朴实,性格不屈不挠,但最后还是罢官。

贝多芬: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因为贫穷而未能上大学。他17岁,患有伤寒和天花。他26岁。不幸的是,他失去了听力,在爱情中遭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杀生命的喉咙”。在与命运的顽强斗争和音乐创作事业中,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逆境并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

霍金:霍金一生贡献於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著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

逛大街小巷,只听到叫嚷,举头望月光,看不到天窗,有没有一个想去的地方,不用再流浪。 古今中外,伟人们凭借无形的力量来赢得胜利。而那无形的力量来自于不屈不挠的动力与精神! 人们常说:“动力来自压力。”而我觉得,动力应该来自无形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史记》——司马迁 他,司马迁。从古至今被人们称为“伟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从前、现在,还有将来,都是一部巨作。原本他可以一心一意地做自己的官事,不用耗尽一切心血来铸成《史记》;原本的他可以死得“重于泰山”,成为当时人们眼里的英雄。但是,不仅仅是他父亲遗愿的缘故,他自身的毅力,还有那来自不屈不挠的精神凝聚在一起的动力。使得他在众人眼里“苟且偷生”也不放弃。他是令人敬佩的。 无私奉献——丛飞 当代社会,无人不晓的人——丛飞。也许他没有司马迁那么伟大,没有王光美那么令人肃敬,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流传成一段佳话,烙在人们的脑海里。一名普通的歌手,也许可以养家糊口,可以过上舒适的生活。可是,歌手成为了百名孩子共同的“爸爸”。而自己,家徒四壁。尽管如此,他仍然过着艰辛的生活,也不愿落下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希望,一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孩子的命运,他拯救了。他的动力来源于自身那不屈不挠的信念与精神。 音乐之父——贝多芬 《欢乐颂》的高尚,《命运》的呐喊。来源于一位不幸的音乐家——贝多芬。不必说他那痛苦不堪的`童年,艰难险阻的创业路,委屈悲凉的晚年。单单是命运给他开的玩笑——耳聋。就足矣将他毁于一旦。生活的逼迫,无形的压力如同一座巨山般压着他,使他想要自我了结。但是,后来的他坚持下来了。从此,他满足了他的愿望——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他歇斯底里地喊出了他的愤怒,与命运作无形的战争。他赢了!凭靠着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产生的动力。 古今中外,伟人们凭借无形的力量来赢得胜利。而那无形的力量来自于不屈不挠的动力与精神!

以屈原为素材的议论文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屈原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屈原是一个值得佩服的人。试问中国四大佳节,春节,那是一年的结束新一年的开始:清明,那是祭拜死去亲人朋友:中秋,那是与家人团圆的难逢佳节,而屈原一个人,就能为纪念他搞出一个端午……实在是,太厉害了,前无古人啊!我不佩服行吗,华夏几千年,屈原当真影响地深入骨髓啊。

屈原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他文采斐然,一人引领千万骚客,为人极为正直,与恶势力抗争决不妥协,更是一个一生尽心为国的伟人,无论是“王甚任之”还是“大困”,对祖国永远是一个坚贞不移,至死不悔。就是这么一个有治国之才,爱国之心,刚正不阿的浪漫诗人。

但,他并不值得我学习,做榜样。

屈原是一个迂腐的人,他的“忠”,我的确佩服甚至仰望,但那不过是“愚忠”。“王甚任之”时尽忠,无可厚非;但当整个王公贵族开始反对你,抛弃你,明明有康庄大道不走,依然一副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钱的模样。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这些儒学伦理战国之时还没有盛行,正是这位伟大的屈原屈大诗人屈大忠臣,将这种忠君报国,存君兴国的“伟大”“正义”的思想毫无保留深深的填入了这“更伟大”“更正义”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试问:孔子所说,仁义礼智信,何来忠字?

就这样屈原的故事成为美传,中华美德,永垂不朽,成为一代代帝王的统治工具,成为万千百姓的道德楷模,成为人们过佳节的纪念对象!没有这忠君报国的汨罗一跳,也许,只能说也许,岳飞就不会惨死风波亭,直捣黄龙未必没有可能,不会有那么多的英雄不能战死沙场而死于帝王阴谋的悲剧!屈原的汨罗一跳,不管本着什么目的,什么初衷,他本想狠狠震惊一下警醒一下祖国也好,不忍看到楚国江河日下的悲剧也好,或者是干脆一了百了的消极逃避也罢,他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空前的!这样的伟人,他本身的人品越好,为祸却是越大!坏人为祸,为祸一时,为祸一世:好人为祸,为祸一代,为祸一民族!好人的“祸”——那些好人有意无意的光荣事迹,成了帝王们俘怒苍生的王牌,帝王们站上了道德的制高点,人人尽而忠之,这种“忠”,当事人认为很伟大,世人亦然,唯有帝王风轻云淡心中一阵不屑:不过一条忠诚的狗罢了!

这种可怕的现象,两千多年不止!

屈原是冤枉的,他的君子品行的负面影响,任汨罗江水流干也不会知道一分。就让屈原安静一下吧,少讲讲他的“传世美德”,让它成为一个值得佩服、尊敬而不是一个被效仿,被榜样的人!

我总觉得屈原之死实在是不值得。我对他所做出的事情表示理解,但是对于这样的极端做法我并不赞同。

屈原本人自视甚高,这点结论从《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肇赐余以嘉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这些话中可以轻易得出。一个“知识分子”,清高是正常的,过分的谦逊才是不必要的,这样既没有魄力,也没有大家风范。他的理想也很美好,“不抚壮以弃秽兮,来吾道夫先路”。他虽然有这样的理想,也具备这样的才干,可是没有遇上“圣主“,在楚国日薄西山之际他投江自尽,但这或许不值得。

首先,我对“秦灭六国之时,楚是最冤的“这一论调持有否定态度。既然是诸侯割据,那弱肉强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楚怀王够傻,做出来的事情够离谱,也不懂知人善任,最后落得个凄惨的下场就不能算冤。这样的国君领导的国家,不被灭掉才是对其它国家不公平的事情。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屈原这样的行为,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出自于对楚国民生疾苦的感慨,但是没有脱离愚忠这一范畴。

他大可以如管仲所言“不盖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在当时,谋士效忠于不同的诸侯王是很正常的事情。改革政治不是件易事,不流血的改革更是难上加难,在君主不重用时想凭一己之力改革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他真的爱这片土地,爱这里的人民,就应该另寻圣主。助其以更少杀戮的方式夺下楚地,减少战争和不必要的伤亡才是良策。他一死了之,只能说明其境界未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地步。这里为宋荣子抱不平,为什么他这样的人却没有名气。当然,这是庸人自扰,宋荣子本人是不会在乎这些的。

不是为明君,那么效忠国家就没有了意义。如伍子胥一般被杀的臣子还少吗?他爱的应该是国家、土地、人民而非其政治和国君。既然如此,投靠其它国家似乎就不是什么坏主意,毕竟这样对人民或许会更好。

无论如何,屈原最终选择了死,留给后人一个值得回味的题材。没有人会知道,站在江边的屈原究竟想到了什么,或许他有了足够的理由去死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没有想到而已。所以不过是从个人自由还是从他本人的现实处境出发来说,我们都是不能对他的死做出任何客观评价的,我们所说的一切论断都带有因自己的联想而产生的主观性。

屈原的寂寞我不懂,也不想懂。

我觉得屈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屈原与楚怀王同姓,是楚国的王族。因此他只向楚国效忠。这并不是他的固执。我觉得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屈原可能认为,比起美好的生活、丰厚的俸禄,他更想让楚国强大。即使自己在楚国的政治舞台上展示不出什么功绩,但能帮上忙就好。这很可能是屈原的想法,是他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屈原真正的固执在于,他太相信怀王,相信怀王总有一天会醒悟,他太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使怀王醒悟。

为了使楚国强大,屈原努力展示他的才华,终于可以让怀王“信任”他。但朝廷中有更多的人更注重名利,于是他们向怀王进了谗言,屈原一下子就被怀王抛弃了。我觉得屈原应该是很明白的。如果怀王真的信任他,那么就不会因为一两句谗言就疏远他。只有不了解周围人的皇帝,才会随意听信他人的谗言。屈原应该已察觉到,怀王有多么地不重视贤臣、不关心周围的人。但他固执地认为,这些都是小人干的,是小人使怀王听不清、看不透。即使被怀王疏远抛弃了,屈原依然愿意相信怀王。

张仪诈怀王事件发生时,屈原已被罢黜,不在官位上。他虽然不在怀王身边,但仍然得知了这件事。屈原看着贪心的怀王又做了蠢事,他只进谏了一句话:“何不杀张仪?”虽然只是一句为时已晚的话,但足以显示出屈原的忠心和明察。

但怀王直到最后,都没有听屈原一句话。秦昭王要和楚联姻,要让楚怀王前往武关与秦相会,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楚国大将已接连损伤,秦国又是虎狼之国。屈原最诚恳的谏言怀王没有听,导致最后,怀王客死他乡。

屈原被怀王疏远而写了《离骚》。这时,他的心情不是愤怒而是悲伤。这就是他对怀王固执的最好的证明。他“忠而被谤”却仍相信怀王,而怀王又恰好是个不会任用贤臣的无能之王。屈原的这份固执几乎没有任何的意义。

屈原执着的是对象——怀王,并不是一个贤明之人,那屈原就不应该对自己如此执着,他明知他自己的“怀瑾握瑜”怀王根本看不到,但还是固执到底。要在怀王的统治下救国,这不仅仅是不同流合污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屈原能不对楚王,不对自己那么固执,想一些其他的方法,说不定最后的结果会有所不同。作文

屈原是个薄脸皮的人。

不得不承认,有的人是受不了一点世俗的沾染的,同时他希望受到命运的青睐,与同样的高洁之士结朋交友。当以上两条愿望一条都不能实现时,清高的屈原也就决绝地离开了他认为的肮脏世界。

姑且不论这死是否值得,单是这勇气就足以让后人尊敬。这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它表明自己是拣枝而栖的凤凰,不能混混噩噩度世。

屈原投江的心境应该是极度悲凉的,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也是深思熟虑的,绝不是一时之冲动。既然已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么何必性急?再看一眼楚国的大好河山吧,这是我的先人开辟的地方。秋风萧瑟,西风渐紧,远处的芦苇与近处的芦苇携起手撑开了一张秋天的网,把整个人的`愁苦攒紧,浓缩成一颗异常柔软的心,这心一旦溶于汩罗,便把整条江水都染得苦涩,而水又是一脉相通的,任意一瓢水,都使楚人想起家国江山,想起不可搀回的结局,涕泗横流。

事情已经过去两千年了,代代传,传代代,再加上喜欢“盲目爱国主义”的统治阶级的宣传,于是屈原就成了所谓爱国的典范。

人们不会指责屈原的爱国,虽然那是更重视个人而不是更注重国家的时代,那是一个哪里有幸福哪里成就哪里就是家国的朝代。“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像屈原这样为出生之国而死的不多。

接下来我要谈谈屈原的观点问题,在屈原看来,只有凤凰之类的高洁鸟类才能发表言论,庸鸟安分守己便是;骏马是不必绳子拴的,跛驴当然是要干活的。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庸者叫不平,我同意给天才以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同时也应该尊重庸者,其实对庸者、对弱者的关注与尊重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性美。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精英文化,从“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到“食尽人间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说的仿佛都是阳春白雪不能与下里巴人来往交心。

从一个屈原,其实可以看出人格的坚守、家国的选择、传统思想的弊病等多个问题,不同于司马迁的爽然自失,我倒是豁然开朗了。

摆在屈原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与世推移,另一条则是坚守节操。屈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条。

走到这一步,他需要极大的勇气:他需要抛弃的是他的生命,他的国家。他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曾封他祖上为“屈”的那个家族血脉已经不可挽回地走向了衰败。曾经侍奉的那个又蠢又荒诞的王最终竟要死在他国;新立的王又变本加厉,不但不再诏用他,反而加他贬得越远越好。作为一名忠心为国的臣子,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不再为之而“屈”,只能投入自己幻想的那个世界中。按照礼来说,臣子未尽忠,这是大罪,屈原也心怀这种想法,即使在自己创造的那片净土中,也不会掩盖自己内疚与罪责之感。这就是坚定地一心为国的代价。坚守着那个崇高的志向,那份痛苦谁又能知呢?

而放弃却只在一念之间。渔父与屈原对话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虽无法考证历史上是否真有如此一回,却又从侧面表现出,当时的“圣人”们经常是与世推移的。“圣人”们飘然于世,过着最初的道家原型的生活。出事入世,随心所欲,内心中空空如也,无欲无求,也能成为一方“圣人”,此乐何及!放弃操守正如洗澡一般简单,一转眼,心中都被冲走,毫无保留。这在屈原看来,是永远不能接受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多么有气势对理想告白!内心被这样的想法包围,又怎么会想着苟且偷生呢!苟且偷生又怎能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呢!宁愿在绝望中保全自我,也不会去做一名放弃道德、昧了良心的佞臣。

屈原把这一切看得如此透彻。“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忠贤之士也会生不逢时。既然自己无法贡献自己的力量,那么沉入那不再会绝望的世界也比苟且又内疚地存于世更有意义。对未来抱有信心的人一定是会选择坚守的。

在他之后的几百年,诸侯混战,不再太平。直到司马迁所处的汉朝建立,局势才稳定下来。而与屈原相隔甚久的司马迁也与屈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受了宫刑的他,坚守意味着守住志向,而放弃此时却变为了死,死了就不用受这么多的苦了,便解脱了,但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前人屈原正是因为觉得飘然于世无法实现人生价值才自沉汨罗,此时司马迁只是以一个近似宦官的卑微身份,犯的又是耻辱之罪,人皆轻之如鸿毛,又怎能轻飘飘一句“不想活了”就断送宝贵人生呢?这样的人生是坚守还是放弃,便一目了然。面对灾祸,司马迁最终明了生死之义,坚守住他作为一个史官的价值。

更远一些,我想到了意大利的布鲁诺。直到被烧死的那一刻,当狂风卷起烈火,一句“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世界会了解我的价值的!”使顽固者们战栗。坚持真理,坚定自己的原则,放弃一切向教会低头的机会,他在历史中的功绩永世传诵。

这就是人类伟大的先人们所做的一切。面对现实的冲击,坚持自我,永远不放弃,才能走得更远。

屈原不是赛艇运动员,却在汨罗江中划了几十年的船。水流很急很湍,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越来越与屈原作对。终于有一天,他放弃了,停下桨,跃入江中。

汨罗江,自古以来人们都是这么唤它。如果只是区区一条江,我相信屈原多喊几个帮手是能逆流而上的。只怕是,招来尼米兹级航母(不搁浅的话),也无法与这水流抗争。因为,这水流,其实代表了一个时代。

中国也可看作没有历史。哪怕战国也好、明朝也罢,同时代的商鞅被车裂,袁崇焕因反间计以致凌迟于市,这些都是没有过去的历史。屈原觉得累,那是因为他遭遇到了时代的阻力。

使屈原能孤身奋战如此之久的,是他的爱国忠心。譬如陈平、韩信,原本是项羽手下,一看跟他干没前途,遂转投刘邦。而屈原是只会呆在楚国的。他认为自己是楚国贵族后代,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理所当然。也就是说,无论当朝国君如何昏庸无道,比日后阿斗还要像稀泥,他都得尽自己规定的义务,辅佐君王。

这就造成了麻烦。面对贤君,有屈原如此大臣,那自然良性循环、国泰民安,屈原自身价值也能得到实现。但是贤君难逢、小人常有,只要君主判断稍有不慎,小人乘虚而入,屈原就更上下受敌了、这和作战类似,歹徒开枪肆无忌惮,警察确受诸多法规的限制。敌在暗我在明,谗人间之,闲话一多,屈原的政治斗争就失败了。

渔父的话若换个角度去理解,不是“同流合污”,而是“顺应时代”。依旧是前文所说,敌暗我明的情况下,警察会利用卧底、线人、带罪立功等听起来并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同样,屈原站在那儿,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频频提出对国家有益却明显触动贵族利益的改革方案,怎么能不成为众矢之的?

范增虽有才能,遇上项羽这般人,越是直谏,效果也就越差。屈原若能稍稍隐藏一下自己的立场,暗中改革,兴许会有成效。

但最终屈原投江了。

他的死留下了什么呢?端午节?粽子?端午日人们赛龙舟、抓鸭子,不亦乐乎;我面对餐桌上时常出现的糯米食也再难联想起屈原。他的如此行为导致失败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必然结果,但失败并不等同与自杀,别的出路也是有的。反而,他的死无形中助长了只图利益的官员的嚣张气焰。

我更愿相信屈原是累了倦了失去动力了才放手的。因为若是他企图通过自己的一死换取世人的觉醒,那么他多半会大失所望。楚国灭亡,随后两千年间,只有更浑浊的江水,犹如一条条墨流。

在我印象里我一直都知道屈原这个人,和他的《离骚》,也仅此而已,从来没读过。不过,其实我还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也是因为他。我到了学《离骚》(节选)的时候才真正对他有所了解,但也仅此而已,譬如他如何爱国如何志向高洁。但这些也只是从书上或听说了解到的,不是我感悟出来的。读《离骚》时我唯一的感觉就是他很自恋。

但到了最近学的《屈原列传》,我觉得我了解得更多一些了,但可能还是不够深刻。最起码我现在了解了他的才华非同凡人,人家自恋点也是有资本的。但那也就不再是因为他自恋,而是极力表达自身还保持的高洁的情操,不愿与世俗同列。最让我敬佩的其实是他最后的投江自杀。似乎古代太多名士对气节十分看重,对于原则不会做出一点让步,当现实与自己所坚持的某些东西冲突而又无力改变时,他们往往选择死而不是妥协地苟活下去。屈原也是如此。当自己不被信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衰弱,他没有背叛它,而是以死表明对它的热爱。有些人认为这样太不值,也太固执,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似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更适合这样的情境,而不是抱着石头就跳进去了。

可是我个人觉得他的选择更加令人佩服。坚持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对于有些人来说这一个信念是他们活着的唯一支持力。当我不能坚持我的原则,我的信念时,生活于我已不再有意义了。这让我想到原来的哥斯拉兄弟,做鞋对他们而言就是生命,如果不能用心做鞋,做自己想做的鞋,那就不活也不会妥协。信念已变成信仰,为它而活或为此而死都在所不辞。

屈原也是如此。他坚持自己的高洁,对楚国的热爱。当小人当道,怀王不再信任他时,他依旧忠心耿耿。当楚国抛弃了他时,他却没有放弃楚国,仍日日心系怀王,心系楚国人民。当已无力回天,他选择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痛和对楚国的爱。你当他是固执吧,可正是他的固执成就了他。他的高洁孤傲传诵至今,他的爱国之情让历代人所赞诵。

世人皆浊,我只有以死来保守我的原则。这是一种气节。

而我非常敬佩甚至崇拜这种气节。似乎在读古文或了解历史的时候总能遇到这样的或相似的人。他们的这种品质吸引我想要了解他们,并敬佩他们。似乎这样的气节在如今不再有,这也是他们的时代更加令人神往。这应该就是我们不断探寻、追随古人事迹的原因吧,正如屈原,总能有让我们的心为之震颤的地方。屈原用死捍卫了自己的气节,自己的原则。我们因而敬佩他,缅怀他。

因为人,总要有原则。

屈原,千百年来,人们用包粽子,赛龙舟,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纪念他。可是,我却并不觉得他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完美,可以说,我对他很不满意。人们,正是因为他的才学,他的许多对国家有益的意见而纪念他,可我,却不能忘记他的一个致命的缺点。当年,屈原被放逐,因整日郁郁寡欢,才去跳江,使得他郁郁而终。虽说,他是为自己抱憾,为自己的才华无人应答而自尽,但是,我想问一句,他这种行为正确吗?“跳江”,这是一种正确的反抗方法吗?纵使他一心为国,才华横溢,可唯一的缺陷便是--他懦怯!也许你会说,既然他那么一心一意为了国家,大胆地提出了那么多建议以致被放逐,如何能说他无胆量?可是,懦怯,不在于他对于国家兴旺的勇敢,而在于他对于种种打击后的放弃。跳江代表着他对一切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已抛入九霄云外,他面对这个世界,只有逃避,那么,他的头脑、才华、忠诚,又有何用?他的这一举动,真是让人失望无比,一个人,如果对待事情只有绝望,没有任何的崛起之心,那他如何成就伟业?跌倒1次要从第2次爬来,跌倒2次要从第3次爬起来……跌倒100次要从101次爬起来。屈原虽然“跌倒”了很多次,也“爬起”了很多次,但他始终没能坚持下来,他没有坚信着自己总有一天不会再“跌倒”,会如山一般屹立,他干脆不再“爬起”了,就是这样,他失败了。仅仅留下了那样一篇《离骚》,绝唱千古,书写着他一生的遗憾。虽然人们一直赞扬着他,但是,我赞扬他的忠心为国,也鄙夷他的放弃懦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