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西北大学学报增刊录用时间

发布时间:

西北大学学报增刊录用时间

西北大学考古学报被国家科技核心期刊认定的录比是,国家文献中心收录了本刊第1-41卷,中国知网收录本刊正刊第1-10卷,考古学报(西北大学)增刊第1-4卷,共40年的考古学学术研究文献。

近年发表的主要科技论文1 郑 宏, 顾 强. 组合截面柱考虑损伤的弹塑性循环性能分析[J].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7(2):1—6(2000年6月出版)2 郑 宏, 顾 强. 西部大开发与空间网格结构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A]. 周光召. 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北京: 中国科学出版社, 2000. 305—306(2000年9月出版)3 郑 宏, 顾 强. 考虑损伤的双重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计算机方法[A]. 韩大建, 魏德敏. 计算机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C].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93(2000年11月出版)4 郑 宏. 西部大开发与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应用与发展[A]. 王继唐. 西部大开发科技论坛论文集[C]. 西安: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2000. 114—1165 郑 宏, 顾 强. 钢板件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 五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5(1):29—34(2001年3月出版)6 郑 宏, 顾 强. 高层钢结构梁构件考虑损伤的弹塑性稳定分析[J]. 钢结构,2001,16(2):32—34(2001年4月出版)7 郑 宏, 顾 强. 翼缘宽厚比对循环荷载作用下梁屈曲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 747—752(2001年6月出版)8 郑 宏, 顾 强. 钢板件考虑损伤的循环弹塑性大变形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2001,34(5):35—39(2001年10月出版)9 郑 宏, 顾 强. 钢梁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 工业建筑,2001,31(329):66—68(2001年9月出版)10 郑 宏, 俞茂宏, 顾 强. 结构钢损伤本构关系的研究[J]. 计算力学学报,2001,18(4):469—472(2001年11月出版)11 郑 宏, 顾 强. 钢方管截面柱考虑损伤的滞回性能分析[J]. 力学季刊,2001,22(4):502—507(2001年12月出版)12 郑 宏, 顾 强. 工形截面钢梁板件宽厚比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1):28—31,88(2002年1月出版)EI检索13 郑 宏, 俞茂宏. 常轴力循环弯矩作用下钢构件屈曲分析[A]. 姚远. 中国科协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陕西卫星会议论文集[C].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428—432(2002年3月出版)14 郑 宏, 俞茂宏, 顾 强. 结构钢统一弹塑性本构模型及钢构件滞回性能的计算机分析[J]. 工业建筑(增刊),2002,32:601—607(2002年7月出版)15 郑 宏, 俞茂宏. 基于遗传算法的钢结构优化设计[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5):65—67(2002年9月出版)EI检索16 Zheng H, Yu M H.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law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 based 8-node shell element [A]. Klosowski P and Pietraszkiewicz W. Shell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 Poland: Gdans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 263—264(2002年10月出版)17 郑 宏, 顾 强. 循环荷载作用下工形截面压弯构件考虑损伤的稳定承载力[J]. 土木工程学报,2002,35(5):7—10(2002年10月出版)18 郑 宏, 俞茂宏. 钢筋混凝土构件力学性能的非线性分析[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02,32:325—328(2002年9月出版)19 郑 宏, 俞茂宏. 金属结构弹塑性损伤统一本构模型及计算机分析[A]. 唐锦春. 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C].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 6—11(2002年11月出版)20 郑 宏, 俞茂宏. 钢构件考虑损伤的有限元分析[J].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29(1):104—108(2003年3月出版)21 郑 宏, 俞茂宏. 板件宽厚比对高层钢结构压弯构件滞回性能的影响[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4):517—521(2003年7月出版)22 郑 宏, 俞茂宏. 循环荷载下钢压弯构件的长细比限值[J].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4):28—33(2003年7月出版)EI检索23 郑 宏. 循环加载下钢构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的分析方法[J]. 结构工程师(增刊),2003,66:74—78(2003年7月出版)24 Zheng H, Yu M H. United strength theory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 [J]. Archives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3, XLIX(3): 457—469(2003年9月出版)25 郑 宏. 复杂应力状态下金属材料的统一屈服准则[J]. 工业建筑(增刊),2004,34:731—735(2004年7月出版)26 戈晓玲, 郑 宏. 空间膜结构及其材料[J]. 工业建筑(增刊),2004,34:463—468(2004年7月出版)27 郑 宏. 统一屈服准则与复杂应力状态下梁的塑性弯矩[J]. 建筑结构(增刊),2004, 242—244(2004年8月出版)28 Zheng H. Nonlinear analysis ba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on steel structure under cyclic loading [A]. Ditao Niu and Jiping Ru.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 China, 2004. 237—243(2004年8月出版)近年发表的主要教学研究论文1 郑 宏, 刘伯权. 混凝土结构课程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原则[A]. 刘 明. 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C].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0. 63—66(2000年5月出版)2 郑 宏, 翟振东. 21世纪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A]. 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研究[C].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3(2000年6月出版)3 郑 宏. 错位就业与高等建筑院校的素质教育[J]. 教书育人, 2001, 22(104): 10—11(2001年11月出版)4 郑 宏.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建设[J]. 高等建筑教育, 2002, 2: 50—52(2002年6月出版)5 郑 宏. 新世纪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研究[J].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2002, 1(6): 91—92(2002年7月出版)6 郑 宏. “大土木”环境中的教材建设[A]. 雷 达. 机遇改革实践——长安大学2001年教学工作会议论文集[C]. 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2. 149—153(2002年6月出版)7 郑 宏. 素质教育与高等建筑教育 [A]. 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C]. 北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4(2002年8月出版)8 郑 宏. 信息化环境中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设计[J]. 高等建筑教育, 2003, 12(1): 30—32(2003年3月出版)9 郑 宏. 网络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3,5(2):110—113,116(2003年6月出版)10 郑 宏. 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03,33(146):201—205(2003年10月出版)著作?郑 宏. 钢构件非线性稳定[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002年8月出版)?周绪红,郑 宏. 钢结构稳定[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004年1月出版)主要奖励2000年?论文“21世纪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获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教研究成果“西电立人奖”三等奖。(2000年12月)2001年?论文“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优化与课程建设”获长安大学首届“青年教师主题论坛”论文一等奖。(2001年12月29日)2002年?获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首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二等奖(2002年6月14日)。?获长安大学首届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优秀奖(2002年12月2日)。?论文“混凝土结构课程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原则”获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2年高等教育研究优秀论文鼓励奖。(2002年7月)?论文“工形截面钢梁板件宽厚比对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02年9月)?论文“素质教育与高等建筑教育”在中国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2002年10月)?论文“信息化环境下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设计”在2002年陕西省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发展论文和多媒体教学设计方案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02年10月)?2002年辅导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98级学生完成的“外贸办公楼”毕业设计获得陕西省2002年度优秀毕业设计三等奖。(2002年12月)2003年?论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在2003年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中获论文、实验报告和教学设计方案类一等奖。(2003年9月)?论文“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模式与教学原则”在2003年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中获论文、实验报告和教学设计方案类二等奖。(2003年9月)?2003年10月被评为长安大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3年10月)2004年?论文“网络教学的交互行为和交互方式”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举办的“全国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暨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与应用研讨会”论文评比中获得优秀奖(大会唯一奖项)。(2004年6月)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结构系列课程教学方案构建与实践” 获得2005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位)。(2005年5月)?“钢构件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相关屈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678030)获得2004年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五位)。

西北大学考古学报是西北大学主管、考古学与文物保护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刊物,创刊于1972年,为半年刊,刊载考古学、人类学和文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论文。其评审要求较为严格,录用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但具体的录比数据不太清楚。

一.专著(2部)1.《法律事实解释》(独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30万字。2.《法律解释学》(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二、核心期刊论文(CSSCI期刊论文,8篇)1.《法律事实与法律方法》,载于2005年9月《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6年第2期全文复印。2.《法律事实的概念》,载于《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3.《事实的真实与非真实:法学的表达与司法的实践》,载于《法律科学》2005年第6期。4.《法律语言的特点》,载于《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5期。5.《法律解释的目标》,载于《内蒙古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6.《司法裁判中法律事实与法律规范的关系》,载于《法制与社会发展》2007年第2期。7.《三段论法律推理的合理性及其不足》,载于《宁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8.《法律方法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载于《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三、重点及一般期刊论文(6篇)9.《法律事实的解释》,载于《中国法学》(2006年增刊)。10.《事实的类型化与法律推理》,载于2005年3月《法律方法》(4)。11.《法律事实、规范与价值》,载于2006年2月《法律方法》(5)。12.《柏克保守主义政治法律思想再解读》,载于2005年5月《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3.《如何认定市场假冒与仿冒行为》,载于2004年1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4.《法律职业的社会职能》,载于2003年5月《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增刊)。15.《青少年人身安全保护法律问题探析》,载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12月版。16.《法学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理论》,载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17.《论法治的自治之维》,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专辑)。18.《澳门与中国大陆婚姻法律冲突及解决》,载于宣炳昭主编《澳门法律制度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四、教材1.《法理学》(2人合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2.参编《法理学》教材2部。

西北植物学报见刊时间

因为疫情。西北植物学报因为疫情这么慢,《植物学报》(ISSN1674-3466,CN11-5705/Q)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综合性中文学术期刊。

核心期刊。自己投的话半年到一年。代理投的话三个月到半年

1 内容范围:《西北植物学报》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主要刊载有关植物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生化、药用植物成分分析,以及植物群落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植被演替、植物区系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论文、研究简报以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综述论文和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快报。 2 投稿:初稿需一式二份(图版、照片必须原件)或网上投稿均可。作者可提出要求回避的同行专家1—2名,也可以推荐3—5名非作者单位的审稿人。投稿时作者务必填写《西北植物学报》论文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与代理授权书(本刊网站下载)寄编辑部,同时作者须支付审稿费100元(英文150元)。 3 来稿信息要求: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地址、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并在篇首页页脚注明论文的基金项目:包括基金来源名称及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学历、学位(或在读研究生)、职称 (博士生导师、院士)及所从事的专业方向。通讯作者姓名、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4 打印要求:来稿请用5号字隔行或倍行距打印,标点符号力求正确。外文字母大、小写必须分清,数字或符号的斜体、上下标必须标明。凡文中首次出现的植物属、种名须附拉丁文学名(斜体)并核对无误。 5 说明:为扩大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全文 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和中国台湾 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CEPS),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付给。稿件一经刊出,将赠送样刊2本和抽印本若干。 来稿请寄: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西北植物学报》编辑部(712100)写 作 要 求1、题目与标题:论文题目务求简明、确切、新颖,与文章内容一致,不用副题,一般不超过20字,且中、英文题目表述要一致。题目请勿使用非公知的缩写词、字符、代号等。中文各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 , ; 2, , ……, 层次划分一般不超过3级。2、摘要与关键词:摘要应完整准确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并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一般控制在200—300字),不分段,不用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序号。英文摘要内容应与中文摘要基本一致。中、英文摘要下方应分别列出相对应的关键词3—8个。3、引言:简要评价国内外有关本研究方面的研究现状、进展和未解决的问题,说明本研究的目的。4、材料与方法:植物名称在文中首次出现要注拉丁文学名,实验方法若与前人所用相同,只需注明文献;有改进之处须交代清楚;若为新方法要详细说明。5、结果与分析:图和表要求清晰,具有自明性,数量关系尽量用图表示,对图表的分析说明和归纳要叙述准确、层次清晰,符合逻辑关系,但文字部分应避免罗列与图、表重复的数据叙述。图用电脑绘制,大小要适中(半栏图宽≤ cm,通栏图宽≤ cm),线条均匀,主辅线分明,图例差异明显,标注完整;照片要求图像清晰,整幅图版要求照片排列整齐,按宽15 cm、高≤20cm,图版说明要具体、准确。表采用三线表设计,表题明确。图、表内容应与正文相一致,图题、表题以及图表的横竖项目、注释均采用中英文对照。量和单位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书写要规范。6、讨论: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密切结合本文结果和前人研究结果,明确说明本研究的创新点并进行论述。避免简单重复实验结果或缺乏依据的过远、过多的推论及泛论。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为公开发表的资料,按文献在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号,在正文中引用的相应位置右上角,用[ ]加序号标出。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请查阅本刊最新版本。

西江大学学报创刊时间

您好:请问今年分数线是多少

1 翟妹华一案之法律反思 刘作翔 检察风云 2006/012 标本兼治群体性事件 刘作翔 人民论坛 2005/113 宪法关系和宪法性法律关系 刘作翔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4 研讨会发言摘要 万鄂湘 团结 2004/065 信息公开、知情权与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以新闻采访中的“暗拍”为案例而展开分析 刘作翔 学习与探索 2004/046 奥斯丁、凯尔森、拉兹的法律体系理论——根据拉兹的《法律体系的概念》一书 刘作翔 金陵法律评论 2004/017 法律与“原罪”问题座谈会 吴玉章 环球法律评论 2004/028 反恐与个人权利保护——以“9·11”后美国反恐法案和措施为例 刘作翔 法学 2004/039 寻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关于“非典”的一点思考 刘作翔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0410 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 刘作翔 浙江社会科学 2003/0411 中国法制: 回望方知行渐远 信春鹰 时事报告 2003/0312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一条有效途径 刘作翔 求是 2003/1213 中国司法地方保护主义之批判——兼论“司法权国家化”的司法改革思路 刘作翔 法学研究 2003/0114 权利冲突:一个值得重视的法律问题——权利冲突典型案例研究 刘作翔 浙江社会科学 2002/0315 入世与改变观念 刘作翔 中国供销合作经济 2002/0416 刑讯逼供·沉默权·实验取证——一起“实验取证”与“刑讯逼供”交锋的案例及其分析和思考 刘作翔 学海 2002/0617 法理学视野中的法的适用 刘作翔 法律适用 2002/0718 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 刘作翔 中国法学 2002/0219 权利冲突:一个应该重视的法律现象 刘作翔 法学 2002/0320 “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法律体系”的思考 刘作翔 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521 完善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体系的设想 刘作翔 法学杂志 2001/0622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下) 刘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323 西部大开发与法制建设(上) 刘瀚 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224 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道路 刘作翔 西江大学学报 1999/0225 法制现代化概念、释义和实现目标 刘作翔 宁夏社会科学 1999/0326 世纪之交中国法学研究问题前瞻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9/0427 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9/0328 法律与道德: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难解之题——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再追问和再思考 刘作翔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8/0129 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法律文化——关于“法律文化”的一个释义 刘作翔 法学 1998/0630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及其模式选择——兼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论点的学术介评 刘作翔 法学评论 1998/0531 作为对象化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释义之一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8/0432 从文化概念到法律文化概念——“法律文化”:一个新文化概念的取得及其“合法性”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8/0233 法治化:中国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中国企业集团法治化的几点思考 刘作翔 当代经济科学 1998/0334 论法律解释的客观性 陈金钊 学习与探索 1997/0335 法律责任的概念分析 刘作翔 法学 1997/1036 论法律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刘作翔 法制与社会发展 1996/0237 实现法治:我们的理想和追求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6/0538 现代化外向型城市法制建设环境要素分析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6/0539 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6/0440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应当重视法学学问题的研究——兼论法学学科的功能 刘作翔 法学 1996/0441 神圣的宪法权利与“社会公德”的冲突——对浙江医大一则决定的法律思考 刘作翔 法学 1996/0342 法理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及其功能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6/0643 论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结构与特征 刘作翔 当代经济科学-陕西财经学院学报 1996/0144 公平:法律追求的永恒价值──法与公平研究论纲 刘作翔 天津社会科学 1995/0545 多元化发展是法理学的必由之路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5/0646 法律的理想与理想的法律 刘作翔 政治与法律 1995/0147 关于几个法学问题的思考 刘作翔 中国法学 1995/064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邓小平“民主法治”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刘作翔 中国法学 1995/0249 试论司法公平的实现 刘作翔 政法论坛 1995/0350 多元的时代与多元的法学──迈向21世纪的中国法学走向 刘作翔 学习与探索 1995/0351 法学的意义探究——《法制及其意义》读后 刘作翔 法学 1995/1152 行政执法公平实现的基本条件 刘作翔 法学 1995/0653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形式要件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254 我国法理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355 理想的法律模式建构之内容要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5/025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几个问题──兼议政府职能的法制化 刘作翔 政法论坛 1994/0157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律教育 刘作翔 中外法学 1994/0558 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4/0659 法律的理想 刘作翔 法学研究 1994/066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理学——比较·借鉴·革新 刘作翔 法学 1994/0861 理想的法律模式之建构原则 刘作翔 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 1994/0662 法律的理想与相关法学概念关系的法理学分析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4/0463 中国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历史动力及其转换机制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3/0364 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和形式 刘作翔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1992/0465 关于建立责任制约机制的思考 刘作翔 人文杂志 1991/0266 中国现代化建设与法制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1/0367 怎样认识民主问题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90/Z168 民主乎?集权乎?——理论界关于“新权威主义”的论争 刘作翔 理论导刊 1989/04 1. 法理学是一门关于法的一般理论的思维性科学和学科,法理学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法理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学科特征:抽象性,概括性,一般性,普遍性,理论性。21世纪的中国法理学,应深刻把握法理学的性质和特点,并在此方面作出自身的努力,反对对法理学一味的实用功利之要求,是法理学真正成为一门有独立知识内涵和思维的理性之学。2. 法律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法学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法律实践活动之中。法律文化论体现作为隐性的法律意识形态之中,也体现在作为显性的法律秩序结构之中。法律文化既是历史文化的遗留,也是现实的人类创造。过去人们创造了法律文化,今天人们仍在发展着法律文化。法律文化上一种集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观念与制度在内的宏观整体性文化。3. 20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体现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一元向多元的历史转型和发展时期,正在向现代化迈进。21世纪的中国法律文化将在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成为多元并存的世界法律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具有光彩的一支重要文化。4. 法律作为一种人造物,是有自身的理想的。法律的思想就是指作为人格化了的法律所要追求最终目标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法律的理想不是停留在理念之中,而是体现在人类所创制的实在法体系之中。法律的理想的具体内容有,追求正义的实现,追求秩序的实现,诛求人类生活的幸福,追求法治的实现。法律有自身的理想,法学有自身的理想,法学家更应有自身的理想。理想有多种多样,但追求法治应成为法学家所有的理想中之最高的理想。5. 法治社会应对公权利和私权利确立两个法治原则,这两个法治原则是:对公权利,法无明文规定(授权),不得行之;对私权利,法无明文禁止(限制),不得恕之。这两个原则应作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重要原则渗入到我国的立法,守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等法治建设的诸环节中去,并将它们作为判断公权利行为和私权利行为的重要依据。6. 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既相互适应,相互吻合,又相互冲突,相对保持距离的特性。法律在总体上同道德相适应,但在某些方面它又相对独立于道德要求,在法治领域,道德问题应主要在立法环节加以解决,立法是对公认的社会道德因素的法定化过程。立法一旦确立,司法环节就应以法律为标准,尽量排除道德因素的介入,因为一旦引入道德因素,就会破坏立法中已经确认的道德因素,对法治带来破坏和冲击。这正是司法中坚持法律标准的实质所在。7. 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结构形态呈现为一种极为复杂的情况,我将之概括为由'法治秩?quot;与'礼治秩序','道治秩序','人治秩序','宗法秩序'等组合而成的'多元混合秩序',这是一种'实质社会秩序',它同国家所确立的'法治秩序'这一'应然社会秩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实现由'实质社会秩序'向'应然社会秩序'结构的转变,是中国在实现法治国家目标和进程中要面临的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8. 跳出'周期率',要靠民主,更要靠法治。这是在在分析和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在民主思想上的异同之后,所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一结论内含了民主和法治之间的难以分割的'孪生'关系,也是在分析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所得出的一个理论观点。 刘作翔教授先后主持和完成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执政能力建设和依法执政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点课题《中国的案例指导制度研究》、中国法学会委托项目《群体性事件的防治》等10余项课题。现正在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院级重大课题“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及其立法司法解决机制研究”。1985年以来,刘作翔教授先后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求是》、《法律科学》、《法学》、《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1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要”摘登2篇,目录索引16条。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法理学?法史学》、《诉讼法学?司法制度》、《中国政治》、《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研究》等全文复印转载40多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杂志转摘5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摘登2篇,被其他报刊转摘10多篇。?刘作翔教授出版个人学术专著7部,代表著作是:《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法理学视野中的司法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法治的路径——项目研究报告(2001-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我之法学观——刘作翔文章选》(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主编学术专著《法与公平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多向度的法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主编法律硕士教材《法理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后论丛》(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参编教育部、司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法理学》统编教材6部,参编其他法学著作、教材、工具书、论文集等60多项。 1992年至2000年2月,刘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学院工作期间,担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给法理学专业、刑法专业、法律史专业等研究生讲授过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西方法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在导师组共同指导过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负责指导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这8位研究生已全部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9年期间,刘作翔教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政治学院等院校约100多位法学博士生评议审阅博士论文和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等。受邀参加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吉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辩。指导访问学者3名。2002年5月,刘作翔教授被批准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8名,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间,指导9名法律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的5名,正在指导的法律硕士研究生4名。 2002年至2009年,刘作翔教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指导1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现已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正在指导的有4名。1992年至2000年2月,刘作翔教授在西北政法学院工作期间,担任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给法理学专业、刑法专业、法律史专业等研究生讲授过法理学、法律文化理论、西方法学原著选读等课程。在导师组共同指导过57位研究生,其中直接负责指导的有8位研究生,至2001年7月,这8位研究生已全部获得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9年期间,刘作翔教授受聘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吉林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政治学院等院校约100多位法学博士生评议审阅博士论文和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等。受邀参加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吉林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3名博士后出站答辩。指导访问学者3名。2002年5月,刘作翔教授被批准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学系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2010年已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的8名,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2名。2004年至2010年间,指导9名法律硕士研究生,现已毕业并获得法律硕士学位的5名,正在指导的法律硕士研究生4名。2002年至2009年,刘作翔教授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指导1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研究工作,现已有8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正在指导的有4名。

1. 独著:《分工、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2. 独著:《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3. 主编教材:《区域经济学》,(2012年,广西高校十一五重点教材) 1. 刘俊杰、张露:我国是否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文献述评及思考,《人口与经济》,2011年4期2. 张露、刘俊杰: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与广西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3. Liu Jun-Jie. Jia Xing-Mei: Study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STIRPAT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sia-Pacific Low Carbon Economy & The 9th NAAN(APLCE 2010)November 26-27 ,2010(ISTP检索)4. 刘俊杰、贾兴梅: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分解与减排途径分析——基于AWD分解因素模型,《中国管理科学》(2010年年会专辑)5. 刘俊杰、刘家铭: 科技经费投入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全国30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 刘俊杰、张祥庭: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研究——兼论两广的产业互补合作路径,载《环中国圈疆域国家合作机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8月版7. 刘俊杰、王海洋:我国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与制度创新,《开发研究》,2009(6)8. 刘俊杰、李华丽:区域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广西的实证研究,《广西人才发展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9. 刘俊杰:当代全球城市的产业转型:理论与趋向,《城市》,2009(10)10. 刘俊杰、肖岳峰、高明:桂林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探析,社会科学家,2008(12)CSSCI11. 刘俊杰、王述英: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聚集扩散效应与城市功能转型分析,《太平洋学报》,2007(1)CSSCI12. 高明、刘俊杰:环北部湾旅游圈协同发展动力机制探讨,旅游论坛(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8(01);13. 刘俊杰、王述英:全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及对中国的启示,《太平洋学报》,2007(2)CSSCI14. 刘俊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及其研究范式的演进,《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CSSCI15. 刘俊杰:技术创新、规制重建与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 《当代财经》,2005(5)CSSCI16. 刘俊杰:加速转型期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开发与生态重建,《生态经济》,2005(9)CSSCI17. 刘俊杰:扩散与聚集:全球产业空间整合新态势,《开发研究》,2005(2)CSSCI18. 刘俊杰:竞争、垄断与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社会科学家》,2005(3)CSSCI19. 刘俊杰: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效应及结构转型,《经济前沿》,2005(1)20. 刘俊杰:信息化精准农业与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载段应碧主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394-405页21. 刘俊杰、王述英:中国制造业竞争因素评价及适应性调整,《亚太经济》,2004(4)CSSCI22. 刘俊杰:制度变迁的基本属性与转型路径比较,《西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CSSCI23. 刘俊杰:市场结构与竞争效率之争及SCP范式的发展,《学术前沿》,2004(10)24. 刘俊杰:制度变迁的动态分析及国际比较,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经济学科分论坛,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5月27日)文集,第145页25. 刘俊杰:粤港澳区域整合发展的若干制约因素及调控,《人文地理》,2002(4)CSSCI26. 刘俊杰:华南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态势与调控机理,《生产力研究》,2002(6)CSSCI27. 刘俊杰:人地关系思想流变:后顾与前瞻,《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CSSCI28. 刘俊杰:珠江三角洲旅游业若干问题与对策,《旅游学刊》,2000(5)CSSCI29. 刘俊杰:粤西海洋资源开发及产业化战略构想,《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0(2)30. 刘俊杰:区域经济地理学内容体系创新探讨,《中国地理》2000(9)(人大复印资料)31. 刘俊杰: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与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研究》(人大复印资料),1999(6)32. 刘俊杰:雷州半岛自然灾害类型特征与减灾对策,《广东史志》,2000(3)33. 刘俊杰:珠三角旅游业的创新与优化发展,《西江大学学报》2000(1)34. 刘俊杰:雷州半岛地域开发与产业布局研究,《中国地理》,(人大复印资料)1999(1)35. 刘俊杰:雷州半岛自然资源利用条件与建立持续农业构想,《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36. 刘俊杰:区域经济地理学教学改革若干问题探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8(1)37. 刘俊杰: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价值与体系建构,《中国地理》,(人大复印资料)1997(6)38. 刘俊杰:雷州半岛区位评价及开发战略思考,《经济地理》,1996(1)年会专辑CSSCI39. 刘俊杰:地缘政治经济与国际地缘关系,《经济地理》,1995(9)年会专辑40. 刘俊杰: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增长及其战略选择,《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5(3)41. 刘俊杰:兰州市七里河区土地资源特性及其利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42. 刘俊杰:论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高度化,《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3. 刘俊杰:甘肃区域工业专门化部门的选择及结构调整探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44. 刘俊杰:甘肃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研究,《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3,2-3期45. 刘俊杰:从全球化视野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11月27日(记者访谈) 1. 《桂林市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报告)获201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本人主笔)2. 《广西生产力再布局研究》(著作)获2008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3.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研究》(调研报告),获2008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4. 《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获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第12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独立)5. 《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分析》,获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6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独立)6. 获2011年度桂林市“社会科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7. 获2000年度广东省教育厅、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联合授予的“广东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荣获广东中华文化基金金质奖章8. 2003年评为广西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人选9. 获1998年广东省高校校级“教坛新秀”荣誉称号10. 2001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11. 1997年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2. 1996、2002年先后入选广东省第一、二届“千百十工程”校级教学、科研骨干培养对象13. 2003年、2005年、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第五届、第七届、第十届“创新杯”大学生科学技术竞赛(指导教师)三等奖,广西师范大学14. 2009年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评建创优工作先进奖;15. 另外,获各类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多项。

录取线是省级招生部门根据当地全体考生当年高考成绩水平和国家下达的招生生源计划,相应确定的一个录取新生的最低成绩(总分)标准。只有高考总分达到或超过这一分数线的考生(通常称“上线考生”)档案,才有资格被招生高校调阅并选择录取。通常“上线考生”人数要比计划录取人数多出20% 左右。各个地方的录取线分科类、分批次确定。

西北大学论文开题报告时间

就看你是什么学校的研究生,你的学制是几年的了。每个学校,每个专业的开题时间也是有差别的。总体来说,有的是研一开题,有的是研二开题,不过最晚不会超过研二上学期的。比如北航现在7系的研究生是年制,开题是研二上学期11月份左右。

不一样,有的研一就开题了,有的近研二

开题报告不是开题答辩后交。先写开题报告通过之后的话,然后开始写论文最后才会是答辩。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九月份交。对论文的写作进度进行安排,按时间节点完成相关内容。无论是开题报告,还是文献综述,无论是论文正文,还是毕业答辩,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

在当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进而描述自己的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

开题报告答辩注意:

1、仪态自然大方,语速适中

可以提前写好答辩提纲,把所要阐述的内容简要罗列出来,自己提前多顺几遍。免得到时候一时紧张语无伦次了。当然,还要避免另一个极端,语速太快。自己沉醉,但台下的人一头雾水,没时间消化理解内容。一副背稿,想快点讲完结束的样子,也会减分不少。

2、PPT简单明了条理清晰

由于时间有限,很多时候答辩老师都要求阐述时文献综述一带而过。把重点放在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上。一般情况下,开题答辩的PPT需包括封面、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问题、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步骤)、参考文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九月份交。对论文的写作进度进行安排,按时间节点完成相关内容。无论是开题报告,还是文献综述,无论是论文正文,还是毕业答辩,参考文献的引用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

在当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当前的研究成果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进而描述自己的课题想要解决的问题。

选择技巧

1、选题背景:简要介绍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课题选题的初衷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题?

2、课题研究的意义:简单阐述课题研究在该领域内有什么促进作用,通过研究能够取得哪些成果,可以与“研究与解决的问题”部分有重复。

3、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当前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研究状态,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都有哪些,尤其是最近几年的研究文献一定要多列出,通过当前现状的研究可以引出自己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铁道学报录用时间

网络异常。铁道工程学报官网截止2023年3月20日是正常且能够进入,题主进不去是所使用的网络不好,就是网络异常,因此是需要重启网络之后,重新进入官网即可。

我之前投了一篇,今天打电话问他稿件状态,他说这个查不了。按他的意思是,审稿时间不定。如果比较好的话很快就能录用,如果不好的话估计五六个月也不会有回音。太坑爹了!

相当长,最少六个月。

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表 1 岩土工程学报2 建筑结构学报3 土木工程学报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5 建筑结构6 工业建筑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8 中国给水排水9 岩土力学10 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改名为:给水排水)11 施工技术12 建筑技术13 世界建筑14 建筑科学15 世界地震工程16 建筑学报17 混凝土18 工程勘察19 城市规划20 暖通空调2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3 建筑机械24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5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6 新型建筑材料27 空间结构28 城市规划汇刊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表 1 水利学报2 泥沙研究3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 水利水电技术5 人民黄河6 水力发电7 水科学进展8 人民长江9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0 水力发电学报11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2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3 长江科学院院报14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综合性交通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铁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铁道学报2 铁道车辆3 中国铁道科学4 铁道运输与经济5 内燃机车6 中国铁路7 铁道建筑8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改名为: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9 铁道工程学报10 路基工程公路运输类核心期刊表 1 汽车工程2 中国公路学报3 汽车技术 4 公路5 桥梁建设6 公路交通科技7 现代隧道技术8 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与西安工程学院学报的一部分合并为: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9 国外桥梁(改名为:世界桥梁)10 世界汽车11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12 中外公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