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北野武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北野武研究论文

文 | 雯之秦秦

2019年6月12日, 名满世界的大导演北野武和老婆离婚并净身出户的消息,占领了 娱乐 圈的各大头版。而2020年2月8日,刚离婚没多久的北野武又跟交往8年的55岁女友再婚,再一次受到大众的关注。

2011年日本的大地震后,曾有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北野武竟然是“把国家交给谁最放心”的第一名人选。

这样一个放浪形骸的人,他的人格魅力究竟为何如此之大?难道仅仅是因为出众的导演能力吗?

这位被黑泽明当作是自己传承人的传奇人物,成就不菲。他最为世人熟知的是导演的身份,自导自演了很多经典电影,如《菊次郎的夏天》、《坏孩子的天空》、《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花火》。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并斩获很多大奖的的影片。

他不仅是导演,还是演员、 搞笑 节目主持人、画画,好像什么都会,什么都做。如果放在中国来说,是日本的姜文加上日本的郭德纲这样级别的人物。

北野武一直都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跟原配妻子结婚后桃色新闻也一直没断过。然而桃花太旺会带来了一些劫难,最有名的就是《Friday》丑闻事件。

再往后对于他人生影响最大的是1994年那次很严重车祸。头盖骨直接骨折,半边脸从此摔成了面瘫。 这次一直声称是交通事故的车祸,实则是因为追某位姑娘引起的。

据传闻说,当时日本业内有一个很火的女演员叫细川典江,他骑摩托车去追,最后自己出了交通事故。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公开,只对外声称是交通事故。

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的离经叛道也许跟他的原生家庭很有关系。 他爸爸是一个油漆工,妈妈是总是幻想自己有高贵的出身,却嫁给了一个酗酒的赌徒。

在北野武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他的父亲经常因为赌博输光了钱,丢下他们一家子逃跑,自己和哥哥姐姐和母亲相依为命。他从小就讨厌父亲, 有人说充满温情的喜剧电影《菊次郎的夏天》是北野武对父亲的原谅和自我救赎,因为影片中的“菊次郎”正是他父亲的名字。

日本原本是个人人小心翼翼、克勤克俭的国家,北野武的离经叛道刚好成为了国民“邪念”的出口,他的角色起到了一种排欲沟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的反差萌。

搞笑 艺人居然可以自导自演出或温 情感 人《菊次郎的夏天》,或暴力惊悚《花火》。这种在同一个人身上不同人格的强烈反差让人有一种交融在一起的神秘感和真实感,就像有一股引力一般会吸引到人们的好奇心。

更重要的是, 古稀之年,当人人都开始想着如何安享晚年时,他再一次重启自己的人生,高调离婚,高调再婚。

这一系列的举动不得不让人在匪夷所思的同时又羡慕他的洒脱和不羁、热血而滚烫的人生选择。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日本整个民族文化的特点就是:任何人都讲究礼仪化,生活程序化、被格式化,唤起你的敬畏感和敬业感。

这是一种自律,还是他律呢?事实上更多的是他律。 迫于 社会 和集体文化的压力,使得他必须这样小心翼翼,克勤克俭。

日本的家庭从小就教育孩子,一定要注意 社会 环境。比如妈妈带着小孩上电车,孩子一哭的时候赶快让他不要哭,不要影响别人,父母会马上把孩子抱走。

大多数日本人60岁以前的生活就是:每天在同样的时间出发,坐同样的早班车到同样的会社,见同样的老板做同样的工作,同一份工作做到60岁,等于完全被格式化了。

所以在这种 社会 环境下日本的国民情绪是被压抑着,压抑到什么程度呢?你在日本坐电车如果听到有人“跳轨”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我曾经看过一期《非诚勿扰》,有一个中日混血的男嘉宾。他仪表堂堂,为人耿直,话不多,但你可以感受到他的真诚。他一上来很多女嘉宾都很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倾慕,但他都是淡淡的,不作什么回应。

用观察员姜振宇的话说就是,如果说自己是钢铁直男,那男嘉宾大概是钛合金直男了。 可是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大男子主义,结婚了不能让老婆出去工作,不然就很丢脸。

不出所料,最后这位男嘉宾孤身离场,一首林宥嘉的《背影》送给他。

在这位男嘉宾看来,如果婚后让自己的老婆出去工作,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婚后老婆就应该全心全意带孩子,“你可以带孩子出去玩,但家必须我来养”。

然而从女性的角度来说,男嘉宾对于婚姻这种“霸道”态度放在今天的中国,大多数女性都是不能接受的,甚至会觉得匪夷所思。

这也刚好从侧面可以窥探出日本“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以及“大男子主义”的思想是多么的根深蒂固。

有研究者讲日本的婚姻形态分成了三种:“传统型”、“乖离型”和“共生型”。

“传统型”是就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这种形态虽然有人说有下降的趋势,但在“大男子主义”意识仍然很强的日本 社会 还是占绝大多数。

“乖离型”和“共生型”都认为家务应由男女共同分担,唯一不同的是,“乖离型”中的丈夫仍然坚持家务应该由女性承担。这两种形态占的比例很小。

值得玩味的是,近些年,日本 社会 结婚20年以上的夫妻离婚率成倍增长。

“定年离婚”、“熟年离婚”等新词汇开始在日本流行开来。这些词意思相近,大概是说等男的退休了拿到一大笔退休金之后再跟他离婚,因为日本的法律是比较保护女性的,按法律规定妻子可以分一半钱。

如果把这件事放到中国 社会 ,我们会觉得女性到了六十岁,相当于半辈子都过来了,怎么还会离婚?但他们就觉得我现在就终于可以做自己了,跟我们中国好像不太一样。

这种“不太一样”想法的跟他们 社会 “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模式是分不开的。男主人在外面上班一天精疲力竭,回到家里就三件事:吃饭、洗澡、睡觉。

退休了以后,他们大多会以“功臣”自居,觉得自己一直勤勤恳恳养着这个家。现在突然退休了,心气也会突然变得很大。过去,在公司里他可以骂部下,现在在家里他只能把妻子当作压力的释放出口。

习惯了对部下气使颐指的男主人退休了后生活一下子百无聊赖,就开始了无谓的折腾。比如会想要重新装修家里,但其实作为妻子是不愿意这么折腾的。类似这样的矛盾开始越积越深。

当人生走到60~70岁的时候,好不容易退休了,有钱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之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使得女方基本没有话语权。无论女方愿不愿意,你都只能忍着过下去,因为她没有经济来源。

但是到了所谓的“黄金年龄”,妻子该尽的义务已经尽了,如若真的和丈夫合不来,这时候反而可以拿到自己应得的一半财产,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在这种情况下“定年离婚”、“熟年离婚”的概率蹭蹭上涨。

日本一个京都大学诺贝尔获得者山中伸弥,研究出了一种干细胞,2020年开始在日本作为国策,公司来普及。在全国普及之前,日本政府挂出了一个“人生百年办公室”。

这种干细胞,据说一旦移植了以后,人生百年就是小菜一碟。这说明,未来日本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会愈演愈烈。

这样一来,北野武今年73岁,再婚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像他原本就这么大的名气,而且通过离婚再婚知名度又增加了。如果说随便活过100岁,那后面30年,钱对于他来说也就是时间问题了。

追逐利益的投资商是跟在后面追着投的。只要你有价值,你去哪里,广告客户就一直跟到哪里,所以他从来不发愁。

这也就侧面可以窥探出一点点原因来解释,为什么尽管分居近40年,但松田干子仍然坚持不跟他离婚。 因为即便只是名义上的丈夫,他也是个印钞机啊 。

而对于北野武来说,既然再有钱只是时间问题,那么我愿意用我所有的财物重启一个新的人生下半场。

日本作家村上龙在他的书《69》里面描述到1969年全世界年轻人在课桌上面大小便。他说他这一辈子,就是要和无聊的大人做斗争,跟无聊的大人做斗争的方式就是快乐。

快乐需要能量,所以就是要持续斗争,他一定要笑到所有无聊的大人都听到他的声音为止,直到死都要持续斗争。

日本很多艺术家包括村上龙、北野武,他们很烦这种 社会 环境,所以他们很多看起来出格的举动本质上是跟整个 社会 的一种斗争。

北野武不仅仅是在舞台上,在个人生活当中也视 社会 上的清规戒律如无物。甚至放在平常的普通人来说他就是一个婚内出轨的渣男。但是很神奇是,他这样放荡不羁,却在日本有着超高的人气。

如果你问,像北野武这样不羁的人日本的企业里,有没有可能存在?可以肯定的说,那基本是无稽之谈。

在日本的大企业,你可以看到很森严的等级制度。在他们的企业文化里,甚至有“社内天皇”这么一说。一旦社长到了,在楼道里的员工一般人要马上面对墙站好,社长跟他的秘书走前边去。这就是“社内天皇”的概念。

同样的,放到中国来说,像北野武这样负面新闻爆炸多的艺人在中国几乎很难有这么高的地位。从演艺心理学上讲,说通俗一点就是:他彻底活开了,于是他就获得了某种自由。

他完全可以到电视台去扮演另一个人,甚至说倚老卖老都不过分。他可以纯粹为了 搞笑 而 搞笑 ,因为他知道大家都会“买他的账”。渐渐地在这样地 社会 模式下,全 社会 也就好像许可了。

在迫于 社会 环境压力而不得不小心翼翼、克勤克俭的日本,每个人内心都会生长出一种邪念,但你不一定都能够释放的出来。但是有一个人在释放出来的时候,你就觉得你自己也在释放。

所以北野武的存在事实上起到了这样的一种排欲沟的作用,是民众排解欲望的一个出口。

《菊与刀》这本书里有一段话对日本人描述很精准:“ 他们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而又有礼;冥顽而又善变;驯服而又叛逆;忠贞而又背弃;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求新 ”。这是一个不得不频频使用“但是,又……”句式的民族来评价的民族。

北野武正是日本人矛盾综合体的缩影。他可以拍出温情的《菊次郎的夏天》,深情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也可以拍出暴力的《花火》,惊悚的《大佬》;他可以在 搞笑 节目里游刃有余地逗乐,也可以在拍摄现场收放自如地自导自演。

他可以写出仿佛情窦初开的小诗,又能够流连在各种温柔乡里乐此不疲。这样一颗在极端之间摆渡的心灵,可以在古稀之年却仍然保持着滚烫鲜活的生命力 。

当日本的民众迫于 社会 的压力,不能够把内心的真实写照完全在这个 社会 上表现出来的时候,你可以说他们其实是虚伪的,也可以说 社会 要求他们这样虚伪。

而北野武恰好是因为摒弃了这种虚伪,他不掩饰自己的放荡,这种真实感或许刚好变成了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对于北野武,无论你是佩服他的勇气,欣赏他的才气,还是憎恶他的痞气,你都无法否认他在日本的人气和可以净身出户的底气。

雯之秦秦:多文化视角看世界。就算看过世界的背面,也要一直保持阳光哦!

绝对就是《二重生活》啊,电影讲述了女主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研究当代日本人生存的意义,听从了老师的建议开始跟踪调查邻居,一个众人看来完美无瑕的名流。而在跟踪偷窥接触的生活中,女主发现男主有婚外情,男主妻子发现后崩溃到吃药自杀。而电影毁三观的不止是研究学术论文的方式方法,还有明知对方已婚还要介入其婚姻还美其名曰研究生存意义,不得不感叹编剧脑洞之大,脑回路清奇。

北野武的《大佬》这部片子,也是世界影史中黑帮电影的经典之作。讲述一个叫山本的黑帮混混,于老大在争斗中死去之后,无奈之下只好远走他乡的美国,而后为了自卫、道义、忠诚重开杀戒的故事。山本几乎不说话。但是,他就着半截啤酒瓶子,就可以干出其他人可能要用半天的叫嚣和数十挺挺冲锋枪才能做出的效果,戳瞎眼睛、断指、割腹,种种暴力血腥基本都是毫无征兆地突如其来,也没有任何渲染,让观众只能跟着他的镜头心惊胆颤。这就是北野武的格调,很野,很武,很污。

A.连续出版物〔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1〕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专著〔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3〕 刘国钧,郑如斯.中国书的故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115.C.会议论文集〔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6〕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A〕.见: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D.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序号〕 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A].见(英文用In):专著责任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12〕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A].见: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E.学位论文〔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7〕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F.报告〔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9〕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G.专利文献〔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11〕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H.国际、国家标准〔序号〕 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1〕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I.报纸文章〔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13〕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J.电子文献〔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电子文献地址用文字表述),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21〕姚伯元.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化管理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EB/OL〕.:中国高等教育网教学研究,2005-2-2:

汉武帝北击匈奴论文研究

因为有卫青,霍去病,李广…这样的猛将,不用再对匈奴低三下四了。

因为匈奴经常侵犯汉朝边境,甚至一度打到京城不远。 抗击匈奴,使得汉朝得以获得稳定的外部环境。开疆扩土。保证了安全

匈奴民族军事文化论析摘要:匈奴政权具有强烈的军事性质。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也具有经济意义。匈奴族实行军民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制度,社会组织、政治组织与军事组织相结合、相统一。源于匈奴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其军事文化呈现出浓厚的游牧民族的特点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关键词:匈奴;军事文化;游牧文化匈奴民族纵横驰骋在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数百年,以武力征服为主要手段控制着周边的弱小民族,成为秦汉时期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的一支强大力量。匈奴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逐水草迁徙”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匈奴的军事文化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的特点。目前,学术界对匈奴历史的许多领域都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匈奴军事文化方面的研究迄今仍是空白。本文根据所见文献材料作一初步梳理和探讨,以期引起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深入探索。一、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1.匈奴政权的建立和统治的维系无不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在冒顿单于当政时,匈奴达到了鼎盛。冒顿单于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依靠过人的胆识和强悍的军事武装成就了北疆第一个强大的游牧帝国。公元前209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而自立为单于,而后,凭借强盛的武装四处扩张。首先,东破东胡,大肆掳掠其民众及畜产,致使东胡四分五裂为乌桓、鲜卑等多部;不久,向西击走月氏,开始进入河西走廊;中原楚汉相争,匈奴又乘机“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服施。”[1]2890不仅如此,匈奴在冒顿单于的果敢指挥之下,还北上征服了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形成了“尽服从北夷,而南与诸夏为敌国”[2]3751的局面。之后,匈奴乘胜加强了对西域诸国的进犯,击破大月氏,武力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1]2896使诸引弓之民成为匈奴一家。至此,匈奴统治的疆域,东起辽东平原朝鲜边界,西至天山南北,向北远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向南延伸至河套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北疆的一代霸主。匈奴之所以能在北方草原上所向无敌,主要是因为有强盛的武装力量作为支撑,并对被征服的各部族或部落实行武力管制。由此可见,匈奴政权本身就具有“军事联合性”,[3]113军事活动在匈奴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军事甚至渗透至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2.军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在匈奴族的制度规定中,单于既是最高的政治统治者,又是最高的军事首领,军国之政统于一身,掌握着军政、外交等统治大权。与中原王朝的一些非开国君王相比,匈奴单于不止是运筹帷幄和发号施令的政治家,而是同时具有军事谋略和战术技艺,并且往往亲自参加战斗的军事将领。如前所述,冒顿单于便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韬略的民族首领。他只身从月氏的刀口下逃回匈奴,以鸣镝训练士兵的骑射,最终使部队令行禁止,唯其马首是瞻,达到了夺取单于位的目的。在冒顿单于的率领下,匈奴军队东征西讨,征服周边弱小民族,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并给刚刚建立不久的西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冒顿单于之子老上单于也是匈奴首领的一位典型代表。汉文帝时,老上单于曾亲率十四万大军进入朝那(今甘肃平凉县西北)、萧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斩杀北地都尉孙卬,掠夺大量的人口和畜产,并烧毁回中宫(故址在今陕西陇县西北),骑兵直达雍(今陕西凤翔县)、甘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等地,[4]12给汉朝的边疆统治和社会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些都体现出匈奴单于的政治野心和调兵遣将的指挥才能。再如,汉宣帝时的匈奴五单于争立,虽然是匈奴统治集团的内讧,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匈奴统治阶级的领兵作战能力。3.作为政治主体的官吏,没有严格的文臣武将之分,多集军政于一身。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设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及左右骨都候等中央官员。其中,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的地位最高。“自如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每万骑又设置千长、百长、什长等,各统辖若干大小部落。各部中还设有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官职,他们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以其所领部众的多寡而定。匈奴实行领主分封制,自单于至各万骑长都各有分地。他们不仅要定期参加单于组织的庭会“议国事”,参与处理整个社会的政务,如较大的战争、单于位的继承、祭祀、课校人畜、接见使臣等,而且要在各自的驻牧地管理境内属民,裁定辖区的大小事务,更要统领部队作战或跟随单于出征。汉文帝时,匈奴右贤王曾领兵进入河南地,侵犯上郡,遭到汉军的痛击,败走出塞。后来,右贤王又向西攻破月氏。汉武帝时,汉匈关系进入战争状态,匈奴各王所率军队与汉军交战的记载更是不绝于书。如: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匈奴右贤王数次进犯边境,侵扰朔方。汉政府遂派遣车骑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人出朔方、右北平迎击,掳获右贤裨王十余人,畜产数千百万。元狩二年(前121),汉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骑出陇西击匈奴,杀折拦王,斩卢胡王,执拿浑邪王子以及相国、都尉,获首虏八千九百余骑,收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匈奴左贤王将四万余骑围困李广,幸亏张骞率军如期而至,匈奴军才不得不散去。霍去病将数万骑过居延、小月氏,至祁连山,得匈奴单桓、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归附者二千五百人,俘获裨小王七十余人。鹰击司马赵破奴斩杀匈奴遬濮王,捕获稽且王。校尉高不识捕虏呼于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元狩四年(前119),大将军卫青出塞千余里,与之接战的匈奴人也是由单于将军。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塞二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交战,左贤王战败逃亡。[4]23-27从汉军捕获的匈奴将领中,可见参战的匈奴各王将的广泛性。二、兵民一体的社会结构匈奴实行的是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战争以及进行战争的组织现在已成为民族生活的正常职能。”[5]160匈奴民族“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田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功以侵伐,其天性也。”[2]3743他们人人自为“甲骑”,平时为牧民,放牧打猎;战时则为士兵,冲锋陷阵。在草原分散游牧的经济生活下,保护自己的畜产免受损害,侵夺他人的财物补充己用,成为匈奴人天然的一种生存方式。汉朝有些政治家说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1]2955“以盗窃为务,行诈诸蛮夷。”[1]2923这些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和污蔑,但匈奴经常挑起战争,侵犯别国,掠夺外民族的人口和牲畜,却是事实。“壮者食肥美,老者饮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2]3743也是匈奴人为保存壮年人实力,抵御外敌,保护部落或部族的生命财产而自然形成的一种生活习俗。正如汉朝降臣中行说所说,匈奴“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1]2899由此可见,匈奴的“明以攻战为事”[2]3760在普通平民的生活中同样表现明显。狩猎业在匈奴人的经济生活中也居于重要地位。“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1]2879从小的狩猎生活和不断训练提高了匈奴人的骑射技术、长途奔跑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为以后的实战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军事生活,成为合格的“甲骑”。因此,匈奴人能够“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1]2900匈奴骑兵不仅善于放牧游猎,而且有时还参与农业生产。《汉书·匈奴传》记载:地节四年(前66年),“匈奴怨诸国共击车师,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2]3788同书《西域传下》记载:昭帝时,乌孙公主上书,言“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2]3905又载:“昭帝时,匈奴复使四千骑田车师。宣帝即位,遣五将将兵击匈奴,车师田者惊去。”[2]3922由此可知,匈奴“甲骑”一方面要承担驻防和作战任务,另一方面又要从事生产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后方的供给压力。三、其他领域的军事化倾向法制体系的军事化明显。匈奴的法制体系很不完善,法制设施也很不健全,没有专设的制定法律的机构,更没有明确严密的法律条文,仍以历史上形成的习惯法作为对人们有一定约束力的道德规范。他们的法制意识很淡薄。军事与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特性,易于将军法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制约准则和惩戒标准。反之,军法与习惯法的合用更加密切了军事活动与社会其他活动的统一。冒顿单于当政之初,匈奴受到东胡的不断挑衅,于是冒顿亲自上阵出征,并下令“国中有后者斩”。[2]3750严酷军令的束压之下,匈奴军队所向披靡,大破东胡。在攻战中,匈奴规定,各兵士“斩首虏赐一卮酒,而所得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并且“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1]2892因此,人人在作战中争先恐后,以求能得到更多的俘获物。这种规定同时也促使了家庭奴隶制的发展,各家庭中拥有奴隶进行生产成为日益普遍的现象。匈奴的这些军纪、军法都是本族内通行的法律准则,有社会法律的效力。宗教与军事的密不可分。匈奴人拜天地,祭祖先,敬鬼神,这种宗教理念也体现在军事活动中。单于一年三龙祠,每次都“祭天神”,“会诸部、议国事。”[6]2944商定军政大事,打着神的旗号,动员、组织部众。匈奴行军作战,常借助自然力量,崇拜日月。“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举事而侯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2]2892他们认为太阳给人们光亮和温暖,月盈月亏昭示着战事成败。匈奴有“胡巫”,出兵必占吉凶。匈奴人认为鬼神可以祸福于人,人亦可以通过巫者将信息传达给鬼神,以巫术影响鬼神,既可以驱邪避害,又可加害仇敌。汉军出兵讨伐匈奴时,匈奴使胡巫将牛羊埋在汉军经过的各条陆路和水路上,加以诅咒。又有“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匄若马’……缚马者,诅军事也。”[2]3913“祠兵”则是匈奴人早先的一种习俗,专为军队祈告平安和胜利。《汉书·匈奴传》记卫律因嫉恨降将贰师将军李广利而串通胡巫,装神弄鬼进谗言,称先单于发怒:“胡故时祠兵,常言得贰师以社,今何故不用?”遂“屠贰师以祠”,结果遭天谴:匈奴雨雪数月,“畜产死,人民疫病,谷稼不熟”。[2]3781另外,匈奴人还信仰灵魂不灭,重视人的躯体。认为人死后将如生前一样的生活。因此约定“战而扶舆死者,尽得死者家财。”[1]2892在西汉初,冒顿单于大发精锐部队围汉高帝时,摆白、青、赤、黑四色骑于西、东、北、南四个方向。有人说这是受了华夏五行说的影响。有的人认为马色反映匈奴不同部落的方位,四色分别代表白狄即白匈奴,青狄即青匈奴,赤狄即赤匈奴和黑狄即黑匈奴。可见,匈奴的排兵布阵也是与他们的宗教信仰有关的。四、对匈奴军事文化的基本认识从以上对匈奴军事状况所作的粗略梳理中,我们可以形成以下认识。1.匈奴族的军事生活与其经济特点和生存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匈奴人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放牧和打猎是他们主要的生产项目和日常活动,牲畜则是他们主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宽广的牧场,成群的马匹,种类多样的飞禽走兽,为匈奴人骑马射箭的生活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因此,他们因地制宜,组建了一批批的骑兵队伍,背弓负箭,以精良的骑射技术驰骋沙场。由于匈奴人逐水草而四处迁移,流动性特别强,没有固定的游牧地、居住地,更无固守的城池可言。因此,他们的军事作战也多以游击战为主,没有明确的攻守阵地的概念,形势有利则强势进攻或肆意进犯,形势不利则立刻撤退,四散逃窜。长期的草原游牧生活,使匈奴人善于野外作业,他们的求生能力,适应能力,进攻性以及防御和自我保护的能力都特别强。而且战争一般发生在他们较为熟悉的塞外或边塞地区。因此,匈奴军队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顽强战斗力,很少因为地理条件的改变而出现强烈的不适应或因食物短缺、疾病瘟疫导致大规模的溃败。2.匈奴的政治文化体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痕迹,军事攻略不仅是他们惯常的状态,而且作战的随机性和机动性特别强。匈奴人在日常的游牧或射猎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发生劫掠或者被劫掠的情况。他们对战争既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也没有专门的防御措施,对战役不做详细的运筹和谋划,对粮草供应,地形地势,敌我实力,利弊形势也不做具体的探察和分析,一般是不宣而战,相遇则战,以他们的主动侵犯引起的争战居多。但如果针对性和目的性很明确,匈奴也会派兵驻防,如屯田车师,侵逼乌孙。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出现。3.在强大的生存压力下,匈奴人的军事活动又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与从事农业生产的汉人相比,匈奴民族逐水草而居,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农耕民族,这意味着他们的生存方式更加脆弱,他们的文明更缺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7]水旱、虫灾和恶劣的天气,都可以导致匈奴生产的萎缩和人畜的大量伤亡。在基本靠天吃饭的强大生存压力的驱使下,如何获得生活资料维持生计,保护自己的财物不被侵夺,是他们要关心的重要问题。我们无法也不能简单地以中原传统的礼义观去衡量匈奴频繁侵犯汉境,劫掠物产的行径。在匈奴人看来,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和最高原则,所以匈奴士兵可以为得到更多的俘获物和俘虏而奋勇杀敌,可以为得到更多“死者家财”而将战死的士兵扶回。而且他们出征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攻城略地,而首先是为了掠取财物和人口。征服其他民族最终也是为取得更多的贡赋和畜产。因此,匈奴士兵的功利性是他们的生存本能使然。4.从武器装备和战略战术方面而言,匈奴民族也体现出优势与局限并存的特点。汉朝的一些政治家和军事家对此都有一些评论。汉文帝时的晁错对匈奴军事的优劣做出了明确的分析,他指出,匈奴在具有“上下山阪,出入溪涧”自若、“险道倾仄,且驰且射”自若和“风雨罢劳,饥渴不困”三大优势的同时,又指明“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则匈奴之兵弗能当也;材官驺发,矢道同的,则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下马地斗,剑戟相接,去就相薄,则匈奴之足弗能给也,此中国之长技也。”[2]2281武帝时,御史大夫韩安国云:“匈奴负戎马足,怀鸟兽心,迁徙鸟集,难得而制。”[2]2398“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风,去如收电。”[2]2401主父偃也指出:“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2]2801昭帝时,《盐铁论》中记录了大夫和文学的不同看法。大夫说:“匈奴无城郭之守、沟池之固、修戟强弩之用、仓廪府库之积……织柳为室,旃廗为盖,素弧骨镞,马不粟食。”文学则认为:匈奴“虽无修戟强弩,戎马良弓。家有其备,人有其用。一旦有急,贯弓上马而已。资粮不见案首,而支数十日之食。因山谷为城郭,因水草为食廪。”[8]156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商也对“戎狄之长短”作了精辟的分析:“良骑野合,交锋接矢,决胜当时,戎狄之所长,而中国之所短也。强弩乘城,坚营固守,以待其衰,中国之所长,而戎狄之所短也。”[6]2961总之,基于匈奴的自然条件和畜牧经济,它的军事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游牧民族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与其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同样,匈奴的军事活动又为它生产的发展、生活秩序的稳定和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参考文献:[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3]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4]林W.匈奴历史年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5]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5.[7]高恒天.秦汉时代之匈奴道德生活[J].伦理学研究, 2007, (5).[8]桓宽.盐铁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汉武帝主要就是由于霍去病才能打败的匈奴,霍去病是一个特别厉害的将军,对于匈奴总是能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

野草研究论文

鲁迅《野草》读后感这些看似短小,而确短小深涵的文章,让我来不及变化表情,一百多页的墨洒开我心中点点疑团,对生活,以及对曾以往在我身边或未来抑或鲁迅年代的种种变迁,心灵的变迁,生活的万变。鲁迅要讲的很深,而总是用梦来诠释,哪怕梦,也是有些细腻的,幻然成了迷宫,我仰望天空给自己希望去寻找答案,所谓彩虹。鲁迅尖酸的文字直指封建阶级的腐朽庸俗,丑化之至。赞美,现在不是当时,我不会丝毫后怕与退却,所以我笑的直爽。野草,好比当时社会起来奋斗的人民,他们的忘我、为民,使得更多的人民愤慨。鲁迅先生高兴,这样的局面预示着人们的革命快要完成,未来的大业就在眼前,同志们起来吧,奋斗吧,用我们的双手建立我们的家园,把侵略者赶出去。先生在革命成功之前,他不允许自己大笑或歌唱“为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起不幸。”先生希望战争快快到来,精力充沛的战士经不起岁月的摧残,时间也经不起等待的消逝;更希望战乱快快结束,流离失所的人民经不起硝烟的折磨,战火也经不起长久的痛苦。 从古至今,多少的爱国志士“生得伟大,死得光荣”。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过戍轮台”;顾言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雷锋的“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都是名人的肺腑之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诚实,什么叫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用青春燃烧,用生命激励世人。他们是历史的故人,也是伟人,更是我们心中的英雄。鲁迅先生也是。《野草》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借种子的力量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借此来启发和鼓舞当时的人们去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野草的这种精神也告诉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往往困难重重、布满荆棘,但我们要像野草一样,只有克服重重困难,才能钻出地面,向世人展示自己蓬勃的生命力。

鲁迅《野草》之深层意蕴探寻 鲁迅先生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因为生命是自己的,又全由自己负责,所以不惜以自己为实验,解剖自己,连同肉体和灵魂,一并展示给人看——无论是高尚的、还是已经被扭曲了的。 这解剖的刀就是他自己手中那枝犀利、冷峻的笔。他用这枝笔描绘出了那些在残酷的压榨下变了形的肉体和灵魂,并且想借助它为彷徨中的灵魂指出一条生的道路,他将自己的这种愿望赋予在《野草》中。“盖世界大文,无不能言人生之闷机┅┅所谓闷机,即人生之诚理是已。” 1. 肉体的拯救 在《墓碣文》中,肉体已经呈现出对自身存在的迷茫:既然人活着时,只能利用肉体,享受肉体,从肉体的反应中得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利的应该占有,无利的便摒弃。但是当肉体死了以后,它不再对万物表现出喜或悲,痛或快,此时肉体的价值存在何处?在《墓碣文》中,死尸显然不甘心自身肉体的消灭,它也想知道肉体——这个至今未尝品味过的事物的味道,于是“抉心自食,欲知本味”,但是,肉体已死,它不同于存活时,所以当死尸询问和威胁时,同时感到自身的无奈,只能离开,但也留下话:“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肉体已归于腐朽,不可再次起生,自食就是无所希望,而要得救,需要对自身的无限珍爱,要拯救肉体,只能珍惜它——这是中国几千年丧葬史的精髓;但是这样,肉体的本味又不可知:这是肉体存在的矛盾与疑惑。 2.肉体拯救后的矛盾、疑惑 一旦肉体得救,其本身存在的矛盾便更明显地突现出来。《颓败线的颤动》将这种矛盾的突现深刻地表现出来。青年男女无计于生活的苦难,饥饿、羞耻、痛苦一并集中、爆发起来。垂老的母亲曾经历尽千辛,才将女儿抚养成人,而待女儿成人后却向她抱怨“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婿也说:“你还以为养大了她,其实正是害了她,倒不如小时候饿死的好!”连女儿中最小的一个也玩着一片干芦叶,仿佛一柄钢刀,大声说:“杀!”于是垂老的母亲开始颤抖、痉挛。自然,握笔的鲁迅也颤抖了,痉挛了,他开始怀疑先前的对肉体拯救的必要。他发觉拯救后的肉体——或许肉体本身都充满了无止尽的欲望,攫取的欲望和抛弃的欲望——已经非他所先前认识的那般模样。肉体是贪婪的,在它自己死去后,它依旧吞吃自己的身体,但不能知它的本味;现在,肉体得救,可以吃别的人,以达到知本味的目的,于是演绎出一代代吃人的剧目来:易牙蒸了自己的儿子给齐桓公吃;清兵挖了徐锡麟的心肝来,炒了分吃。鲁迅在《狂人日记》末段向社会呼吁: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然而从这《颓败线的颤动》中可以看出为继续吃人而做出的准备。鲁迅开始怀疑肉体。垂老的母亲,这个肉体拯救者的形象,最后只能在孤独无助的深夜中走出去,从无尽的黑暗中去寻找光明。她赤身露体,像石像一样矗立在荒野,举两手尽量向天,向上天询问,以无词的言语询问——这是人类心灵世界中的最高层的向自然这个创造出他们的伟大存在物提出的最高深的问题。然而鲁迅意识到了这种询问的结果:它只能是湮没在荒海的波涛中,在波浪的再次起伏中隐灭。或许果真如尼采所说的:“当德行睡眠后,它将更加精神焕发地起床。”当肉体垂涎于自己的本味而久久不得时,一旦使它获救,无疑会向全人类伸开其贪婪的魔爪,而从不顾及这人是谁。这个肉体拯救者的形象是集困惑于一身的,她是鲁迅那时的思想写照。 3、灵魂拯救的彷徨 当肉体的拯救陷于不可解答的困惑的时候,鲁迅开始尝试探索另一种形式的拯救:灵魂的拯救。然而他对这种更加缥缈、形而上的拯救方式表现出了一种无奈的徘徊和彷徨。他说:“称为神的和称为魔的战斗了,并非争夺天国,而在要得地狱的统治权。所以无论谁胜,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失掉的好地狱》,题目便隐含了深厚的讽刺意味。地狱原是魔鬼对灵魂的审讯之所,魔鬼为此准备了刀山、剑树、油锅,想要拷问出灵魂的罪恶来。但是魔鬼说:“一切都已完结,一切都已完结!可怜的鬼魂们将那好的地狱失掉了!”于是,地狱不再是地狱,地狱的一切均废驰了。那些鬼魂受到蛊惑,便纵声向人类发出反叛地狱的绝叫。他们渴求人类对他们的拯救。但是当人类的使者得到地狱的统治权之后,鬼魂仍旧如原先一样,要经受拷问,这是灵魂向肉体发出求救的最终失败。鲁迅在其中暗含了两种形式的拷问,一种是人类所存在的肉体形式对灵魂的拷问;另一种是魔鬼的灵魂对人的拷问。然而鲁迅马上察觉出这两种拷问的可笑:地狱至今也还是照样的地狱,一方是垂死挣扎,一方是铁腕镇压,丝毫没有变,以致鲁迅后来说:“我常觉得‘黑暗和虚无’乃是‘实有’。”而当“黑暗和虚无”成为“实有”时,人作为生命存在的肉体已经不再对灵魂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吸引力。所以,在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影,这个灵魂的另一种反应形式就会来向肉体告别,但是,影同时又是彷徨的,影说:“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野草》读后感1000字朔方如粉如沙的雪花在纷飞之后,整片原野便被孤独的雨的精魂所覆盖。然而在这雪的掩埋之下,却依然萌动着生命向上的力量。当春天的风裹挟着希望从这片原野上方刮过,雪融化进土壤滋润重生的渴望时,总会有一些不曾腐烂甚至未曾枯黄过的野草以燎原之势迅速蔓延。从这刮过的风,也会感动于他们的不屈和执著。“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或许那个愚昧麻木的时代就是那片被大雪所覆盖而蒙蔽了双眼的原野,身体及根系都已腐烂的野草,身体腐烂而根系依然健康的野草,以及身体虽泛绿但根系已腐烂的野草,都因雪的覆盖而无声无息。但无论一个时代有多不堪,黑夜之后也总会出现黎明的曙光。而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人,便是那些尽管被雪掩埋也依然固执地保持着身体与根系均健全无损的野草。他们在所有人都沉睡的时候,大声地吹响了振聋发聩的号角。鲁迅说:“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当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腐朽。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然而,“天地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从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在键盘上敲下鲁迅这些话的时候,我莫名地有一股想哭的冲动。我仿佛看到了微弱的烛光下伏在桌前泪眼婆娑地写着这些话的鲁迅,或许他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在历史苍穹中不过是再渺小不过的一颗星,但是他热爱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尽管它残破不堪让人近乎绝望,可是他依然固执地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哪怕付出自己的生命,哪怕他对自己并没有多大的信心,都只是抱着背水一战的信念,他也依然执著地握着笔杆同这个被黑夜所笼罩的时代战斗着。喜欢《野草》这部散文诗集也许仅仅是迷恋于鲁迅先生的文采并且感动于他在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种复杂而坚定的感情。在我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战士,他以纸为盾以笔为矛,冲在队伍的最前方,而他的身后,不仅仅有年轻的学生,还有工人、老人、妇女和小孩。他们都是野草,渺小但不卑微的野草,只需一星火光,他们就会立刻蔓延成燎原之势,烧红一方天空,照亮一片黑暗。臧克家先生在纪念鲁迅的一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是的,鲁迅正是一株永不会枯萎腐烂的野草,因为他永远活在我们华夏子孙的心里。

文人都有点多愁善感,快乐是情人。

武器研究论文

我有绑定IP的高校帐号,可以帮你下载相关资料。 请加入文献检索互助团队,打造百度知道优秀团队

你是啥目的哦,你有毛病吗?是不来我国的间谍哦?如是写论文你真是牛啊。吃进的是草,拿出的还是草,原来是头死牛,真想了解。请去军事学院。呵呵呵。。。。

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和他的合作者.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成 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制造原子弹,既要解决武器研制中的一系列科学技术问题,还要能生产出必需的核装料铀235、钚239。天然铀中同位素铀235的丰度仅%,按原子弹设计要求必须提高到90%以上。当时美国经过多种途径探索研究与比较后,采取了电磁分离、气体扩散和热扩散三种方法生产这种高浓铀。供一颗“枪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高浓铀,是靠电磁分离法生产的。建设电磁分离工厂的费用约3亿美元(磁铁的导电线圈是用从国库借来的白银制造的,其价值尚未计入)。钚239要在反应堆内用中子辐照铀238的方法制取。 供两颗“内爆法”原子弹用的几十千克钚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却型天然铀反应堆及与之配套的化学分离工厂生产的。以上事例可以说明当时的工程规模。由于美国的工业技术设施与建设未受到战争的直接威胁,又掌握了必需的资源,集中了一批国内外的科技人才,使它能够较快地实现原子弹研制计划。德国的科学技术,当时本处于领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国在核技术领域的水平与美、英大致相当,但后来落伍了。美国的第一座试验性石墨反应堆,在物理学家E.费密领导下,1942年12月建成并达到临界;而德国采用的是重水反应堆,生产钚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临界装置。为生产高浓铀,德国曾着重于高速离心机的研制,由于空袭和电力、物资缺乏等原因,进展很缓慢。其次,A.希特勒迫害科学家,以及有的科学家持不合作态度,是这方面工作进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国法西斯头目过分自信,认为战争可以很快结束,不需要花气力去研制尚无必成把握的原子弹,先是不予支持,后来再抓已困难重重,研制工作终于失败。胖子(投向长崎的原子弹)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有不少知道“曼哈顿工程”内幕的人士,包括以物理学家J.弗兰克为首的一大批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反对用原子弹轰炸日本城市。当时,日本侵略军受到中国人民长期抗战的有力打击,实力大大削弱。美、英在太平洋地区的进攻,又几乎全部摧毁日本海军,海上封锁使日本国内的物资供应极为匮泛。在日本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美国仍于8月6日、9日先后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仅有的两颗原子弹,代号分别为“小男孩” 和“胖子”。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Г.Н.弗廖罗夫和Κ.А.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И.В.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1953年8月,苏联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为热核燃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 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英国、法国先后在50和60年代也各自进行了原子弹与氢弹试验。中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基础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即着手准备研制原子弹。1959年开始起步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 巡航核导弹、 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梯恩梯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梯恩梯,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梯恩梯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除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由于核武器投射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自60年代以来,核武器的发展,首先是核战斗部的重量、尺寸大幅度减小但仍保持一定的威力,也就是比威力(威力与重量的比值)有了显著提高。例如,美国在长崎投下的原子弹,重量约吨,威力约2万吨;70年代后期,装备部队的“三叉戟”Ⅰ潜地导弹,总重量约吨,共8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其比威力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相比,提高135倍左右。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比威力提高的幅度还更大些。但一般认为,这一方面的发展或许已接近客观实际所容许的极限。自70年代以来,核武器系统的发展更着重于提高武器的生存能力和命中精度,如美国的“和平卫士/MX” 洲际导弹、“侏儒”小型洲际导弹、“三叉戟”Ⅱ潜地导弹,苏联的SS-24、SS-25洲际导弹,都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其次,核战斗部及其引爆控制安全保险分系统的可靠性,以及适应各种使用与作战环境的能力,也有所改进和提高。美、苏两国还研制了适于战场使用的各种核武器,如可变当量的核战斗部,多种运载工具通用的核战斗部,甚至设想研制当量只有几吨的微型核武器。特别是在核战争环境中如何提高核武器的抗核加固能力,以防止敌方的破坏,更受到普遍重视。此外,由于核武器的大量生产和部署,其安全性也引起了有关各国的关注。核武器的另一发展动向,是通过设计调整其性能,按照不同的需要,增强或削弱其中的某些杀伤破坏因素。“增强辐射武器”与“减少剩余放射性武器”都属于这一类。前一种将高能中子辐射所占份额尽可能增大,使之成为主要杀伤破坏因素,通常称之为中子弹;后一种将剩余放射性减到最小,突出冲击波、光辐射的作用,但这类武器仍属于热核武器范畴。至于60年代初曾引起广泛议论的所谓“纯聚变武器”,20多年来虽然做了不少研究工作,例如大功率激光引燃聚变反应的研究,80年代也仍在继续进行,但还看不出制成这种武器的现实可能性。核武器的实战应用,虽仍限于它问世时的两颗原子弹,但由于40年来核武器本身的发展,以及与它有关的多种投射或运载工具的发展与应用,特别是通过上千次核试验所积累的知识,人们对其特有的杀伤破坏作用已有较深的认识,并探讨实战应用的可能方式。美、苏两国都制订并多次修改了强调核武器重要作用的种种战略。有矛必有盾。在不断改进和提高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性能的同时,美、苏两国也一直在寻求能有效地防御核袭击的手段和技术。除提高核武器系统的抗核加固能力,采取广泛构筑地下室掩体和民防工程等以减少损失的措施外,对于更有效的侦察、跟踪、识别、拦截对方核导弹的防御技术开发研究工作也从未停止过。60年代,美、苏两国曾部署以核反核的反导弹系统。1972年 5月,美、苏两国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不久,美国停止“卫兵”反导弹系统的部署。1984年初,美国宣称已制订了一项包括核激发定向能武器、高能激光、中性粒子束、非核拦截弹、电磁炮等多层拦截手段的“战略防御倡议”。尽管对这种防御系统的有效性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美、苏对核优势的争夺仍将持续下去。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和独特的作用,与其说它可能会改变未来全球性战争的进程,不如说它对现实国际政治斗争已经和正在不断地产生影响。70年代末,美国宣布研制成功中子弹,它最适于战场使用,理应属于战术核武器范畴,但却受到几乎是世界范围的强烈反对。从这一事例也可以看出,核武器所涉及的斗争的复杂性。中国政府在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时即发表声明:中国发展核武器,并不是由于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了防止核战争,消灭核武器。此后,中国政府又多次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就如何防止核战争问题一再提出了建议。中国的这些主张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赞同和支持。

“幻影雷”无人机或将开启空战新纪元近日,美国波音公司历时两年打造的新型无人侦察机“幻影雷”(PhantomRay)在圣路易斯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这款无人机外形独特,看起来仿佛是科幻片中的未来飞行器,翼身高度融合、外形光滑流畅,不愧是无人机大家族中一颗耀眼的新星。而该型无人机也将成为本世纪军用航空器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隐身性能优越 “幻影雷”无人机是从X-45C项目演变而来的。波音公司计划在今年7月开始其验证机的滑行试验,首飞时间预计在 2010年12月。 该项目负责人丹尼斯·穆林伯格指出,作为未来尖端科技的试验台,“幻影雷”可为军方提供包括情报、监视、侦察、压制敌方防空,实施电子攻击和自主空中加油在内的诸多作战选择。 “幻影雷”采用典型的翼身融合和飞翼式布局设计,翼展宽15米,机身长10米,重达16571公斤,飞行高度12公里,最大巡航飞行速度为0.8马赫,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约1852千米。 目前,可以看出“幻影雷”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的隐身性能。其独特的外形使人想到了美空军现役隐形战略轰炸机B—2A,两者都是采用典型的隐身结构设计。如果在空中飞行,正面平视它像是一个压扁了的橄榄球,正面俯视它像一个三角形的飞行物,远处仰视它像个飘翼。 “幻影雷”外形上并没有传统意义飞机的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机身和机翼已高度融合在一起,这就大大减少了飞机整体的雷达反射截面。为了提高隐身性能,“幻影雷”的发动机被放置到了机翼的上方,且进气口和尾喷口都深置于机翼之内,使雷达波难以照射。机翼后部形成了一个W型,可使来自飞机后方的探测雷达波无法反射回去。这些精细的外观与结构设计加上隐身材料的运用,可使“幻影雷”有效地躲避敌方雷达的预警与监视,避免遭袭。 美空军无人机操控人员缺口较大 目前,美陆、海和空军都配备了无人机,但陆、海军配备的多是低成本的小型无人机,其地面操控人员的训练与普通的航模运动员的培养过程相似。 但是,美空军要求操控大型无人机的人员是具有丰富飞行经验的驾驶员、领航员或武器控制员等空勤人员。这些无人机飞行员主要从现役的或预备役的航空兵部队调配,多数是处于兼职工作状态,过一段时间就要轮换。但是,随着大型无人机装备数量的增加,这种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无人机装备发展的需要。 美空军2009年计划购买的93架飞机中,就有52架是军用无人机,其数量超过飞机总购置数的50%。美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公布的2010年的防务预算草案建议,为无人机项目和其他情报设备增加20亿美元的经费。可见,美空军需要更多的有飞行经历的人员去操控无人机,才能满足无人机增长的需要。 如果继续照原来的方法选择大型无人机飞行员,势必造成有人机与无人机的驾驶员都不够用的困境,影响到美空军的作战能力。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办法是专门开办培养无人机飞行员的学校,或在现有军校中培养无人机的操控和维修人才。 据悉,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已经组建了一所无人机学校,该校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无人机操作员和地面维修人员,使他们能够胜任初级或中级无人机的操作与维修工作,以取代现行的办法。另外,美国也可以考虑从航校中选拔部分因身体原因被淘汰的飞行学员或从航空兵部队中挑选一些已到最高飞行年限的老飞行员或退役的飞行员进行适当培训后,充当无人机驾驶员。 无人机取代有人机将成必然趋势 无人机因为其得天独厚的“无人”优势,符合现代战争“非接触”和“零伤亡”的作战理念,因此备受重视。未来,无人机作为能够完成多种作战任务的无人作战平台,全面取代有人机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受技术制约,目前这个目标还难以实现。 在今后20年时间内,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对未来空中作战方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无人机空中预警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由于预警机存在需要人员值守、目标特性大、防卫能力差和机动能力不足等缺点,即使有战斗机护航也容易受到敌方远程制导武器的攻击,部署空域受到了较大限制,预警探测距离也随之被大大缩短。因此,空中预警势必成为无人机未来担负的突出任务之一。“幻影雷”无人机是非常好的预警平台,其信息处理速度应该高于目前现役的预警机。此外,各类侦察、通信和电子战无人机均可以被部署在相对危险的空域,长时间执行预警探测和情报搜集等任务,使空中警戒和作战纵深得以整体前推,可大大提高预警机的安全和效率。 二是无人攻击机将成为重要突击力量。对于空中进攻战役,完成任务主要由有人机实施。但是长时间(超)低空飞行远程奔袭容易造成飞行员的疲劳从而降低有人机作战效能,而且在没有完成夺取制信息权和制空权的条件下,即使在战争后期,敌方仍然具备一定的防空能力的情况下,采用有人机实施此项任务仍需要付出相当的人员损失代价,存在着巨大的作战风险。但是,由于无人攻击机具有良好的隐身性能、较大的武器携带能力和超低空远程飞行能力,即使作战任务失败也不会带来人员伤亡。目前,无人攻击机编队协同能力、目标自动搜索和分配能力正在迅速提高,将成为未来空中进攻战役的首战武器和主要突击力量。 三是无人机将成为未来空战场的重要武器装备。无人机作为空中战场上最活跃的力量之一,在预警、侦察、电子对抗和对地攻击等任务的实施过程中具有突出的作用,随着其功能和性能的不断提高,将成为未来战场上优先考虑使用的武器装备,并将逐渐形成一种配置合理的无人机作战体系。 四是无人机将是战略打击和投送力量的主角。随着美军“全球打击、全球到达”作战理念的提出,类似X-37B的高超声速作战平台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未来空天一体的战争环境,这种作战平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悉,美军在2020年前就可以拥有在两小时内到达、打击全球任何一个目标的能力。无人机的这种能力无疑是战略打击的首选武器装备。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人机的空运能力会越来越强,必将是投送力量的主角。 五是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作战将是未来空中作战的主要样式。无人机与有人机相比,它能够执行更危险和飞行时间更长的任务。与导弹相比,无人机的优势则体现在其作战灵活性。导弹一旦发射出去,在其飞行过程中无法中止或更改其任务,而无人机在作战过程中依然可控。 由于目前无人机作战能力有限,因此无人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完全取代有人机。随着无人机数量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高,其地位与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如何使其与有人机实现协同作战,充分发挥整体作战效能,正是当前世界空军关注的问题。因此,随着现代作战理念的发展,无人机与有人机协同作战将是未来空中作战的主要样式。

研究东野圭吾的论文

东野圭吾的《沉睡的人鱼之家》吧。写的很温暖

你看看《信》,研究这本这方面的吧!是说家里有个杀人犯后社会的眼光就会变了!自己也变了!东野圭吾写的人性特别好! 补充回答:研究一个作家肯定是研究一本书比较好!我没有现成的论文给你看,我只是个人很喜欢东野的小说才会闲暇时研究一下,《信》这本书不是东野最闪光的书,但是我觉得对于社会现象来说,很有点研究!

可以,作品不错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说家,1985年,他凭借《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1999年,作品《秘密》获第52节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作品《嫌疑人X的献身》获第34届直木奖,从而被誉为日本推理小说史上罕见的 “三冠王” 。 初识东野圭吾,源于儿子爱看他的小说,由此,我深受吸引,把誉为四大杰作的《白夜行》、《解忧杂货铺》、《恶意》、《放学后》全部看过后,还读了他的其它小说,每每因为情节、故事、神魂颠倒,一读再读。 读完东野圭吾的四大杰作,不能不感叹,不愧是东野圭吾, 他笔下的每个故事,都是一首人性的颂歌,或是悲恸的守望,亦或是爱的救赎……每一种都让我陷入对人性的沉思, 心中徘徊着疑问:究竟他读过多少本书,才成就出一个东野圭吾? 而东野圭吾在自传体随笔集《我的晃荡的青春》里却说,"自己还是孩子时非常讨厌读书。看到姐姐们读着世界儿童文学全集,觉得很蠢,那种东西没什么意思。"但高中的东野圭吾,被大姐的一本硬皮书——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 所吸引,他第一次产生"推理小说还真的可以啊"的想法, 随后,东野圭吾开始探索推理小说的世界。由此可见,他不是不爱读书,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书,就是那本 《阿基米德借刀杀人》帮助东野圭吾开启了推理小说的广阔世界。 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我尤其喜欢《恶意》与《白夜行》,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 《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其实这两部作品就是东野圭吾 本格小说与变格小说 的代表作。 “本格” 是日语的一个常用词汇,即正统的意思。简单来说, “本格派” ,侦探不是主角,唯一的主角只有一个——犯罪手法或动机。一本小说,在揭晓谜底之前,如果读者始终对罪犯的手法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那么就是 “本格派”,《恶意》如是; 几乎与本格一起出现的,还有 “变格派” ,它注重恐怖气氛,总是阴森诡秘, 《白夜行》如是。 下面分别以《白夜行》《恶意》这两部小说为例,来一一分析它们的特点 :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后,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恶意》 《恶意》是东野圭吾巅峰时期的作品,也是他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之一,虽然这部小说没有获奖,可是却收获了无数的赞誉,这可能是从另一方面对作者的褒奖吧。 《恶意》讲述的是一件凶杀案,畅销书作家日高在出国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并对罪行供认不讳,可是却拒不交代自己的作案动机,警察加贺通过细致入微的调查和取证,终于查出了事情的真相。随着真相浮出水面,一场精心策划的也不告而破,野野口修心中深入骨髓的恶意让人感到寒彻心扉。 东野圭吾在《恶意》中驾驭作品的能力绝对称得上炉火纯青。他早期的作品是以 本格推理为主。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将现场证据全部放出来,这样读者和作者就站在一个平面,进行思考。 我们通常所读的推理小说都在绞尽脑汁隐藏凶手,不到结尾绝不肯吐露真相。东野圭吾的《恶意》,不到三分之一处,罪犯就已经招供。你一定在想,案子都破了,后面的篇幅会怎样开展呢?于是,我们忍不住跟着警察加贺层层剥茧,不断推翻各种设定,直到最后,恍如拨云见日,原来, 自卑与嫉妒熬成了心底的恶意,这仇恨深不见底。 《恶意》除了本格小说的特点,还使用了 双线手记体 的叙事方式,其中对人性恶的探讨,对校园暴力等的关注等,都让东野圭吾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这部小说虽说没有什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情节,读来却一波三折,不断地颠覆我们已形成的认知,也许这就是《恶意》的特殊叙事手法带来的魅力及精彩绝伦之处。 ▶ 小说使用了手记体的叙事: 作家日高被杀,留下证据A、B、C等,根依据证据的推理,我们和警察加贺一样,推断凶手是野野口修,加贺将其逮捕,随后,在加贺的盘问下,野野口修说出了杀人真相。随着加贺的深入调查,发现野野口修所交代的并不是真正的真相,此时新的线索出现,打字机盛行的时代,野野口修手指上居然有茧,这个小小的发现,让警察加贺重新进行了新的推理,从而离真相也越来越近。 《恶意》真正的脉络其实是:日高被杀→野野口修被抓→被日高胁迫,野野口修写小说→被迫杀人→真相浮现,野野口修是因为恶意杀死了日高。 ▶ 小说使用双线索展开叙事: 这部小说采用了双线索展开故事,即野野口修的手记和加贺的办案记录两条线索同时展开,形成了双线结构,这两条线索交错进行,有时相互推翻,有时相互印证,这种推理小说的形式,新颖别致,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似是电影片段的一个个精彩画面,更加形象地突出了人物的立体感。 在我看来,《恶意》中破案过程环环相扣,剧情发展百转千回,它无论从故事层面,还是从叙述层面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成功。这种手记式叙事手法,不仅利于小说内容的表现,还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了小说蕴含的主题:人性的深不可测。 ▶ 小说第七章所运用的多种叙事视角,多个人物不断出现,不但增加了小说的灵动性和可读性,让小说充满悬疑和神秘感,吸引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带动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这种方式的运用可说是别致新颖,可以避免阅读中的疲劳感,并消除单一的叙事视角带来的沉闷感。 《 恶意》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贴切,东野圭吾的高超的笔法就在于他总是能够把看似无关的事物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小说末尾,东野圭吾将那些看似合情合理的故事撕得稀碎,对读者的心猛猛地击了一大拳。俗话说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不知心不可无” ,日高如此尽心全力地去关心野野口修,谁知道换来的却是恶意相待呢? 《白夜行》被称为卫冕之王",读它更像是在一个黑暗无光的海底里潜行,当你浮上水面想透一口气时,忽然一股力量将你重新按压到水平面以下,不让你呼吸。它让我们神经紧绷,急于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最后结果出现,我们紧绷的神经才得到解放。 《白夜行》作为变格小说的代表作,它的 特点是,只呈现一部分现场证据,另一部分的证据则隐藏着 ,《白夜行》开头,将现场堵住的门隐藏了起来,其实这个证据对于破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假如门被堵住,罪犯逃离的地方就只有一个——通风口,然而这个地方对体格有着严格要求的,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笹垣才想起这个很重要的证据。 《白夜行》是一部犯罪题材小说,它不断地利用反讽的效果,以及虚实交织的意境,让我们从小说中看清现实,有勇气面对痛苦和麻木,最终回归到对爱的坚守。其中的 邪与恶、黑与白、罪孽与可怜、扭曲与纯粹,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本来的面目 , 引领着我们对精神世界的期待、对爱的渴望、对情感的寻求,直抵内心深处。 下面我们来看《白夜行》的叙事风格:设置悬念→揭露真相 ▶ 设置悬念 小说的前半部分呈现了两个场景:一位男子离奇死于他杀,一位女性疑似死于自杀。警司笹垣对案件开始了追踪和调查,这时主人公亮司、雪穗走进我们的视线。 年少的雪穗与母亲相依为命,一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即没有和同龄人一样无忧无虑的童年,经济窘迫,还要目睹妈妈为了维持生计出卖着肉体。 亮司同样生长于不幸的环境,他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爱护和关心,相反,他生活在暗无边际的黑暗中。他多次看到母亲与店员发生关系,幼小的心灵自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处于同样境地的雪穗和亮司这两颗孤独的心相遇,他们承诺要彼此爱护和陪伴。相约图书馆时,他们都暂时忘却了自己生活的悲惨境地,寻觅着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童年快乐。亮司心灵手巧、真诚善良,擅长剪纸,常常剪出漂亮的图案给雪穗,而雪穗聪明漂亮,这一切看似毫无关系,却是在冥冥之中暗示了他们悲剧的人生。 ▶ 真相浮出 这篇小说设置了一个个单独的小故事,看似无关,却似连环套,一环套着一环,随着故事的步步推进,真相浮出水面。亮司在通风管道亲眼目睹父亲用尽龌龊不堪的手段对待纯洁善良的雪穗,他像一头早已被激怒的狮子,把对家庭与父母的不满爆发出来,拿起心爱的剪刀倾尽全力地刺向父亲,父亲倒在血泊中。雪穗和亮司变成了杀人犯。为了掩饰,他们不断导演着一出出的悲剧,由此两人的命运也交织在一起。 东野圭吾最擅长的就是人物的心理刻画,在这篇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他借助他人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视觉化形象显示出人物的心理动态,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想象空间。 依我看来,《白夜行》,正是因为有了温情,才能让人远离黑暗与阴霾,感受到温暖和希望,坚强的活下去。无论是雪穗和亮司于黑暗童年里的淡淡温情,还是互相守护着无私的爱情,又或者在作品之外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都仿佛一种无言的力量,让人感动。 愿我们都能记住生命中的丝丝温情,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抵御命运的严寒。 ①《恶意》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极尽曲折、复杂与周密,同时又深刻揭示了人性,达到了很多纯文学作品所未能达到的深度。 《白夜行》为什么能成为东野圭吾的“无冕之王”,亮司和雪穗为什么活得如此坚强,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别的生存之路,所以不会迷茫。 因为不迷茫,才会更坚强。 自1985年出版《放学后》,到最新的《魔力的胎动》出版,33年间,东野圭吾一共出版了93部作品,平均每年本。《白夜行》《解忧杂货店》《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都是近年来最畅销的推理小说。 有记者采访东野圭吾,问他坚持写作的原动力是什么?东野圭吾先生说:“我绝对不会偷懒。”现实中他确实也是这么做的,别的作家休息的时候,东野圭吾先生一直在努力。 他不断思索小说内容,做笔记,想结构,试验情节可行性。这样的努力,他从未间断过。哪怕是在聚餐之后,他也会创作到临睡前的那一刻,然后一睁眼,还是继续想小说的事情。 东野圭吾作品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故事的快速发展、配角的人物设定、凛然的女性形象,以及用简练的语言推动情节的进展,使得读者越来越喜欢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说: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人性的复杂是无法用善良和邪恶来简单概括的,而东野圭吾所做的,就是利用他的作品,带领读者洞察人心,看尽世态炎凉,同时也在这个凉薄绝望的世界里步履不停地寻找希望和爱,他全身心都在创作,他的爱情也都出现在了作品中。 ②小说所蕴含的关于爱和恨的主题,给我们带来了现实的思考意义 《恶意》《白夜行》均凭借叙述视角的独特性,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深刻地展现出人性中深藏的爱意和恶意。小说一经面世,也引发了大众对人性的思考,这才是小说的真正使命所在,也是小说的最成功之处。那么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爱和恨,应该如何平衡呢? 首先,一定要“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恶意》中,野野口修上小学时性格软弱,常常遭受同学的欺凌,幸好日高常为他打抱不平,而日高因为这遭到了校园暴力,野野口修没有“以德报德”,相反,却成了校霸的帮凶,假如校园霸凌队伍去欺负日高。成年后,当野野口修有困难难,求助日高时,日高“ 以直报怨”, 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谁知身怀恨意的野野口修却杀害了日高。 这里体现了我们古老的文化,孔子的弟子就曾经问孔子: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孔子说: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孔子早就洞悉了人性,我们永远无法用善去感化恶,只有用公正合理的行为回击怨恨和恶意,那才是有底线的正义,才是真正的善。 其次,一定要认定 “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都是白纸一张,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的环境、教育及其它许多因素造就了人与人的不同,造成了有善有恶,于是,我们也就站在了善与恶不同的阵营中。 《恶意》中,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日高 正直、善良、阳光 ,展现了人性最美好的一面;而野野口修 内心则阴暗自私,以德报怨 ,他展现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其实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人物不同的善恶、是非观都是在后天的成长中慢慢形成的。野野口修其实就是受他母亲影响,才会产生这种 畸形心理。 我以为,每个人的人生无法重来, 正因为此才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帝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唯有以身作则,在生活中不断地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加以引导,才可能铸造一个人才。 最后,一定要谨记 “嫉妒心害人” 我们内心的嫉妒会引发无尽的恶意,这就是人性。 《恶意》中日高虽然遭受过校园暴力,依然保持一种正直和善良,他从来没有向恶势力低过头。相反地,野野口修得到日高的帮助后,反而加入欺凌日高的队伍,进一步衬托出他的卑鄙、阴暗的性格,而嫉妒的种子就从刚开始的萌芽渐渐成长为一颗狠毒的心。 美国作者约瑟夫说: 嫉妒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恶意,嫉妒者希望摧毁别人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别比自己好的东西,却忽略了自己拥有的、别人羡慕的东西。就这样,心里慢慢被嫉妒左右,蒙蔽了双眼。嫉妒别人,还不如运用自己的优势,把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幸福,那样幸福生活唾手可得,何必再去嫉妒别人呢?嫉妒是人之本性,当我们任由这种情绪在内心滋长时,嫉妒就变成了一剂毒药,将自己和别人推入无尽的深渊之中。 村上春树曾说:你要记得那些黑暗中默默抱紧你的人,逗你笑的人,陪你彻夜聊天的人,坐车来看望你的人,陪你哭过的人,在医院陪你的人,总是以你为重的人,带着你四处游荡的人, 说想念你的人。是这些人组成你生命中一点一滴的温暖 ,是这些温暖使你远离阴霾, 是这些温暖使你成为善良的人。 东野圭吾的作品就像那些给我们温暖的人,使我们逐渐远离阴霾,越来越善良纯真。就让我们徜徉在东野圭吾的作品中,慢慢地回味他高超的写作手法所带来了一部部精彩的作品,回味着爱与恨交织其间。他的作品值得一读再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