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iaolei Wang, Hongchen Zhai, Guoguang Mu, “Pulsed digital holography system recording ultrafast process of the fe mtosecond order”, Optical Letters, 2006, 31, 16362. Xiaolei Wang, Hongchen Zhai, “Pulsed digital micro-holography of femto-second order by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07, 275, 423. WANG Xiaolei, WANG Yi, et al “Pulsed digital holographic recording of ultra-fast processesof the order of femto-second ”, Proceeding of SPIE 2006, 6027, 60272A4. 王晓雷,王毅,翟宏琛等“记录飞秒级超快动态过程的脉冲数字全息技术”,物理学报,2006,55,4615. 王晓雷,翟宏琛,王毅,母国光,“超短脉冲数字全息术中的立体角分复用技术”,物理学报,2006,55,11376. 王晓雷,王毅等,“应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飞秒级超快动态过程的脉冲数字显微全息记录”,光学学报, 2006,26, 16327. Wang Yi, Wang Xiaolei, Zhai Hongchen, et al. Study of ambient air ionization with femtosecond laser pulses,Proceedings of SPIE, 5627, 105, 20058. Nan Zhang, Xiaonong Zhu, Jianjun Yang, Xiaolei Wang, et al Time-Resolved Shadowgraphs of Material Ejection in Intense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of Aluminum,Physical Reveiw Letters, 99, 167602 (2007)19. 王晓雷,张楠,赵友博,李智磊,翟宏琛,朱晓农,“飞秒激光激发空气电离的阈值研究”, 物理学报,2008年10. ZHAI Hong-chen, WANG Xiao-lei, Wang Yi, Mu Guo-guang, “Pulsed digital holography for recording ultra fast events ”,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05, 1, 7211. WANG Ming-wei, WANG Xiao-lei, ZHAI Hong-chen, “Pulsed digital micro-holography of femto second order by double wavelength recording”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07, 3, 13312. Caojin Yuan, Hongchen Zhai, Xiaolei Wang, Lan Wu,“Lensless digital holography with short-coherence light source for three-dimensional surface contouring of reflecting micro-object”, Optics Communications, 200613. Yuan Cao-jin, Zhai Hong-chen, Wang Xiaolei, “Robust three dimensional surface contouring method with digital holography”,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2006,2,46814. 袁操今,翟宏琛,王晓雷,吴兰, “采用短相干光数字全息术实现反射型微小物体的三维形貌测量”,物理学报,2007,56,21815. 袁操今,翟宏琛,王晓雷,“离轴照明用于提高数字全息分辨率”,第十二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绵阳,200716. 张楠,杨建军,王晓雷等.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8,45(2):917. 张楠,梁艳梅,王明伟,王晓雷等. 中国基础科学文章18. 胡浩丰,王晓雷等,2008年全息委员会年会,哈尔滨,200819. Hongchen Zhai, Xiaolei Wang, and Haofeng Hu, “Diagnosis of Transparent Ejected Material in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LEO, Shanghai, China, 2009(invited paper)20. Hongchen Zhai, Caojin Yuan, and Xiaolei Wang, “Pulsed Digital Holography with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LEO, Shanghai, China, 2009(invited paper)21. Xiaolei Wang, Hongchen Zhai, Recording plane division multiplexing (RDM) in pulsed digital holography for optical metrology, Fringe 2009, The 6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optical metrology22. 胡浩丰,王晓雷*,李智磊,张楠,翟宏琛,飞秒激光烧蚀铝靶产生喷射物的超快脉冲数字全息诊断,物理学报,58,7662,200923. 高丽娟,杨晓苹,李智磊,王晓雷等,“一种单通道彩色图像加密方法”,物理学报 2009 58(2)24. 杨晓苹,高丽娟,王晓雷等 “基于双相位编码的单通道彩色图像加密”,物理学报,(3)25. 王晓雷,李智磊,翟宏琛,王明伟 Fourier频率域随机谱隐秘信息加载与增量补偿系统, 物理学报,vol 59, No. 10, 6994-700126. Mingwei Wang, Xiaolei Wang, Zhilei Li, Recognition of multibreak patterns by 8-neighborhood-based General Hough Transform, Optik,( Accept date : ,Receipt date: ,Reference : 09-233)27. 胡浩丰,王晓雷*,郭文刚,翟宏琛 “强飞秒激光烧蚀石英玻璃的超快时间分辨光学诊断”,物理学报,60(1),0366,201028. Hu Haofeng, Wang Xiaolei*, Zhai Hongchen “Thermal analysis of intense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of aluminum” Chinese Physics B, Vol. 20, No. 4 (2011) 04420429. Lujie Li, Xiaolei Wang*, and Hongchen Zhai, “Single-shot measurement of the full spatiotemporal field of terahertz pulse”, 2010 SOPO, Chengdu, China30. Haofeng Hu, Xiaolei Wang*, et al, Generation of multiple stress waves in silica glass in high fluence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97, 061117, 201031. Haofeng Hu, Xiaolei Wang*, Nan Zhang, Hongchen Zhai, and Pan Wang, “Shock induced phenomena in high fluence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of silica glass,” SPIE/COS Photonics Asia, Bei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Vol. 7843, pp. 784324 (2010)32. Xiaolei Wang, Hongchen Zhai, Lujie Li,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the full spatiotemporal field of an single Terahertz pulse by pulsed digital holography” SPIE/COS Photonics Asia, Beijing, 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Vol. 7851, pp. 785119 (2010) invited paper33 Haofeng Hu, Xiaolei Wang*, Hongchen Zhai, Neutrals ejection in intense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Optics Letters, 36(2), 124, 201134 Haofeng Hu, Xiaolei Wang*, Hongchen Zhai, “High-fluence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of silica glass: effects of laser-induced pressure”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11, 44, 13520235 Xiaolei Wang, Hongchen Zhai, Zhilei Li, Qi Ge, Double random-phase encryption based on discrete quaternion Fourier-Transforms, Optik, 2011,5141336 孙云峰; 王晓雷; 王明伟; 翟宏琛; 相位密钥型傅立叶计算全息数字水印方法 光电子激光 20(8)200937 盖琦, 孙云峰, 王晓雷等 基于离散四元数余弦变换的彩色图像数字水印技术 光电子激光, 20(9), 200938 . Lujie Li, Xiaolei Wang*, Hongchen Zhai, “Single-shot diagnostic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field distribution of a terahertz pulse based on pulsed digital holography”, Optics Letters, 36(14), 2737-2739.讲授课程: 本科生:原子物理学 硕士生:信息光学
利用持续几皮秒(万亿分之一秒)的超短激光脉冲,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激光烧蚀(去除材料)的有效机制,这可能有助于在许多工业激光加工应用中使用低能量、低成本的激光。这项新技术发表在《应用物理学》(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上,利用短波长、高通量(单位面积能量)激光脉冲驱动冲击波,熔化目标材料。冲击波通过后,熔体层处于张力作用下,这一过程称为弛豫,最终导致材料通过空化(不稳定的气泡增长)喷射出来。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人员将实验和增强的计算机模拟相结合,在以前未 探索 的激光能量和波长范围内,研究了皮秒激光脉冲烧蚀铝、不锈钢和硅。发现表明,在每平方厘米10焦耳(J/cm2)以上的紫外(UV)皮秒脉冲可以用比长波长脉冲更少的能量去除更多物质。NIF &光子科学副首席副主任杰夫·布德说:我们发现,这个范围超过每平方厘米10焦耳,特别是对于紫外激光脉冲,与低通量和长波长的表现非常不同。当去除率超过每平方厘米10焦耳时,去除率就会跃升,特别是对于紫外光。与此同时,去除过程中的跳跃伴随着去除效率的提高——去除给定体积的物质所需能量减少。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很有趣,这表明这里可能有一个不同的机制。所以皮秒激光消融将提供一个很好的测试案例,在一个尚未被很好理解的状态下探测消融物理。这项研究被认为是对皮秒脉冲激光烧蚀过程的首次全面研究。该研究被《应用物理编辑》选为“编辑之选”,是由Bude领导的脉冲激光材料改性实验室指导研究和开发(LDRD)的一部分。研究人员比较了在 ~ 40j /cm2范围内355纳米(UV)和1064纳米(近红外)激光波长的结果。发现较短的波长比测量到的1064纳米激光波长的去除率提高了近一个数量级。在三种材料中,激光烧蚀在紫外波长下比近红外烧蚀效率高许多倍。利用辐射流体动力学代码HYDRA进行的模拟表明,烧蚀效率的提高是由于紫外激光脉冲深入烧蚀羽流,并将能量沉积在离目标表面更近的地方,从而导致更高的压力冲击、更深的熔体穿透和更广泛的空化去除。这种去除机制(冲击加热产生熔体,然后通过空化去除熔体)需要的能量比材料的汽化更少,这就是为什么它更有效率的原因。该论文的第一作者、LLNL分析师韦斯·凯勒(Wes Keller)表示:我们实验室独特的建模和模拟能力确实促进了这一发现,这是一个特别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激光能量沉积过程与材料的水动力响应密切相关,需要一个独特的代码,像HYDRA,具有这种综合能力。在某些方面,这项研究是一个将挑战转化为机遇的案例。研究开始后不久,研究人员发现,物质对皮秒激光的反应要比使用更常见的飞秒(千万亿分之一秒)激光复杂得多。当试图理解皮秒激光处理时,用非常短的(飞秒)脉冲得到一些物理简化假设不再可靠。这种物质不是简单地吸收激光能量并蒸发,而是在激光羽流中演化。这意味着必须对模型进行调整,以同时考虑熔融物质的流体动力学和激光脉冲与烧蚀羽流中的等离子体(电离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正确地模拟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做很多创造性的实验来弥补模型中的一些不足。最终能够确定这一体系的基本物理性质,发现必须有激波加热才能产生微米深的熔体。然后,当用激波加热创造出这种深熔体后,需要一个机制来移除它,发现这个机制就是空化。一旦意识到时间形状的脉冲可以利用熔融材料的不稳定性,研究人员就能利用形状脉冲创造出一种更有效去除材料的方法。能够利用这一认识,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光处理。因此,它实际上有很多附带的好处。结果还表明,皮秒脉冲激光器在成本、效率和损伤控制方面优于常用的飞秒激光器。此外,它们还提供了波长灵活性的有效频率转换选项。有一些迹象表明,在皮秒到几十皮秒(脉冲)的情况下,可以在激光切割、钻孔和剃须功能中获得与更昂贵激光在皮秒以下工作时相同的质量和性能。这一发现将为激光在工业、国防、医药和许多其他领域的应用带来新的或更有效的前景。博科园-科学科普|研究/来自: 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Breanna Bishop 参考期刊文献:《应用物理学报》 DOI: 博科园-传递宇宙科学之美
激光雷达laser radar用激光器作为辐射源的雷达。激光雷达是激光技术与雷达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由发射机 、天线 、接收机 、跟踪架及信息处理等部分组成。发射机是各种形式的激光器,如二氧化碳激光器、掺钕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及波长可调谐的固体激光器等;天线是光学望远镜;接收机采用各种形式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半导体光电二极管、雪崩光电二极管、红外和可见光多元探测器件等。激光雷达采用脉冲或连续波2种工作方式,探测方法分直接探测与外差探测。激光雷达在军事上可用于对各种飞行目标轨迹的测量。如对导弹和火箭初始段的跟踪与测量,对飞机和巡航导弹的低仰角跟踪测量,对卫星的精密定轨等。激光雷达与红外、电视等光电设备相结合,组成地面、舰载和机载的火力控制系统,对目标进行搜索、识别、跟踪和测量。由于激光雷达可以获取目标的三维图像及速度信息,有利于识别隐身目标。激光雷达可以对大气进行监测,遥测大气中的污染和毒剂,还可测量大气的温度、湿度、风速、能见度及云层高度。 激光雷达的应用●孟敏王学才 激光雷达,采用类似于激光测距机的原理与构造研制,是一种工作在从红外到紫外光谱段的探测系统。通常,把利用激光脉冲进行探测的称作脉冲激光雷达,把利用连续波激光束进行探测的称作连续波激光雷达。目前,世界上已研制出用于火控、侦察、制导、测量、导航等多种功能的激光雷达。 生化战高手:陆用激光雷达 生化战剂的探测与防范,一直是军方关注的重点项目之一。传统的探测方法,主要由士兵携带探测装置,边走边测,速度慢、功效低,并易中毒。据报道,俄罗斯一改传统方式,成功地研制出“KDKhr—1N”远距离地面毒剂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可实时地远距探测并确定毒剂气溶胶云的斜距、中心厚度、离地高度、中心角坐标以及毒剂相关参数等,及时通过有、无线技术向部队控制系统报警,以采取相应的防毒措施。在这方面,德国军方也研制出更加先进的“VTB———1型 ”遥测激光雷达,使用两台9微米—11微米、可在40个频率上调节的连续波C02激光器,利用微分吸收光谱学原理遥测化学战剂,既安全又可靠。 飞行防撞高手:空用激光雷达 飞机尤其是直升机在低空巡逻飞行时,极易与地面小山或建筑物相撞,这是世界许多国家关注并力求解决的一大难题。美国、德国和法国等近年费尽心血研制出了直升机障碍物规避激光雷达,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美国率先研制的直升机超低空飞行“障碍规避雷达”,使用固体激光二极管发射机和旋转全息扫描器,可探测直升机前方很宽的空域,地面障碍物信息可实时显示在机载平视显示器或头盔显示器上,保障了飞行员的安全飞行。随之,德国研制成功的“Hellas ”激光雷达更胜一筹,它是一种固体微米成像,视场为32度×32度,能探测 300米—500米距离内直径1厘米粗的电线或障碍物,直升机采用之可确保飞行安全。法国和英国合研的吊舱载“CLARA”激光雷达,具有多种功能,采用C02激光器,不但能测得直升机飞行前方如标杆、电缆等微型障碍物,还可进行地形跟踪、目标测距和活动目标指示,保障飞行安全,这种激光雷达也适于飞机使用。 捕获水下目标高手:海用激光雷达 对水中目标进行警戒、搜索、定性和跟踪的传统方式,是采用体大而重的一般在600千克至几十吨重的声纳。自从发展了海洋激光雷达,即机载蓝绿激光器发射和接收设备后,海洋水下目标探测既简单方便,又准确无误。尤其是20世纪90 年代以后研制成功的第三代激光雷达上,增加了GPS定位、定高功能,实现了航线和高度的自动控制。如美国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ALARMS”机载水雷探测激光雷达,可24小时工作,能准确测得水下水雷等可疑目标。美国卡曼航天公司研制的水下成像激光雷达,更具优势,可以显示水下目标的形状等特征,准确捕获目标,以便采取应急措施,确保航行安全。 此外,激光雷达还可以广泛用于对抗电子战、反辐射导弹、超低空突防、导弹与炮弹制导以及陆地扫雷等。
激光发展史激光以全新的姿态问世已二十余年。然而,发明激光器的历程却鲜为人知,至于发明者如何从事艰难曲折的探索,就更少人问津了。其实,每一项重大发明,都是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里面包涵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自然,激光器的发明也不例外。 说得准确些,对激光的研究,只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才出现一个崭新阶段。在此之前,人们只对无线电波和微波有较深研究。科学家们把无线电波波长缩短到十米以内,使得世界性的通讯成为可能,那是30年代的事情。后来,随着速调管和空穴磁控管的发明,科学家便对厘米波的性质进行研究。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射频和光谱学的发展,辐射波和原子只间的联系又重新被强调。大战期间,科学家们发明并研制了雷达(战争对雷达的制造起了推动的作用)。从技术本身来说,雷达是电磁波向超短波、微波发展的产物。大战以后,科学家又开创了微波波谱学,目的是探索光谱的微波范围并把其推广到更短的波长。当时,哥仑比亚大学有一个由汤斯()领导的辐射实验小组,他们一直从事电磁方面以及毫米辐射波的研究。1951年,汤斯提出了微波激射器(Maser全称Microwave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概念。经过几年的努力,1954年汤斯和他的助手高顿(J. Cordon)、蔡格(H. Zeiger)发明了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并使其正常运行。这为以后激光器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当时,汤斯希望微波激射器能产生波长为半毫米的微波,遗撼的是,激射器却输出波长为1。25cm的微波。微波激射器问世以后,科学家就希望能制造输出更短波长的激射器。汤斯认为可将微波推到红外区附近,甚至到可见光波段。1958年,肖洛()与汤斯合作,率先发表了在可见光频段工作的激射器的设计方案和理论计算。这又将激光研究推上了一个新阶段。现在,人们都知道,产生激光要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粒子数反转;二是谐振腔。值得注意的是,自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辐射的概念以后,1940年前后就有人在研究气体放电实验中,观察到粒子反转现象。按当时的实验技术基础,就具备建立某种类型的激光器的条件。但为什么没能造出来呢?因为没有人,包括爱因斯坦本人没把受激辐射,粒子数反转,谐振腔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因而也把激光器的发明推迟了若干年。在研究激光器的过程中,应把引进谐振腔的功劳归于肖洛。肖洛长期从事光谱学研究。谐振腔的结构,就是从法——珀干涉仪那里得到启示的。正如肖洛自己所说:“我开始考虑光谐振器时,从两面彼此相向镜面的法——珀干涉仪结构着手研究,是很自然的。”实际上,干涉仪就是一种谐振器。肖洛在贝尔电话实验室的七年中,积累了大量数据,于1958年提出了有关激光的设想。几乎同时,许多实验室开始研究激光器的可能材料和方法,用固体作为工作物质的激光器的研究工作始于1958年。如肖洛所述:“我完全彻底地受到灌输,使我相信,可以在气体中做的任何事情,在固体中同样可以做,且在固体中做得更好些。因此,我开始探索、寻找固体激光器的材料…...”的确,不到一年,在1959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国际量子电子会议上,肖洛提出了用红宝石作为激光的工作物质。不久,肖洛又具体地描述了激光器的结构:“固体微波激射器的结构较为简单,实质上,它有一棒(红宝石),它的一端可作全反射,另一端几乎全反射,侧面作光抽运。”遗撼的是,肖洛没有得到足够的光能量使粒子数反转,因而没获成功。可喜的是,科学家迈曼()巧妙地利用氙灯作光抽运,从而获得粒子数反转。于是,1960年6月,在Rochester大学,召开了一个有关光的相干性的会议,会议上,迈曼成功地操作了一台激光器。7月份,迈曼用红宝石制成的激光器被公布于众。至此,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宣告诞生。激光具有单色性,相干性等一系列极好的特性。从诞生那天开始,人们就预言了它的美好前景。20多年来,人们制造了输出各种不同波长的激光器,甚至是可调激光器。大功率激光器的研制成功,又开拓了新的领域。1977年出现的自由电子激光器,机制则完全不同,它的工作物质是具有极高能量的自由电子,人们可以期望通过这种激光器,实现连续大功率输出,而且覆盖频率范围可向长短两个方向发展。现在,激光应用已经遍及光学、医学、原子能、天文、地理、海洋等领域,它标志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诚然,如果将激光发展的历史与电子学及航空发展的历史相比,你不得不意识到现在还是激光发展的早期阶段,更令人激动的美好前景将要来到。 能发1954年制成了第一台微波量子放大器,获得了高度相干的微波束。1958年.肖洛和.汤斯把微波量子放大器原理推广应用到光频范围,并指出了产生激光的方法。1960年.梅曼等人制成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1961年A.贾文等人制成了氦氖激光器。1962年.霍耳等人创制了砷化镓半导体激光器。以后,激光器的种类就越来越多。按工作介质分,激光器可分为气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和染料激光器4大类。近来还发展了自由电子激光器,其工作介质是在周期性磁场中运动的高速电子束,激光波长可覆盖从微波到X射线的广阔波段。按工作方式分,有连续式、脉冲式、调Q和超短脉冲式等几类。大功率激光器通常都是脉冲式输出。各种不同种类的激光器所发射的激光波长已达数千种,最长的波长为微波波段的毫米,最短波长为远紫外区的210埃,X射线波段的激光器也正在研究中。 除自由电子激光器外,各种激光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均相同,装置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激励(或抽运)、具有亚稳态能级的工作介质和谐振腔( 见光学谐振腔)3部分。激励是工作介质吸收外来能量后激发到激发态,为实现并维持粒子数反转创造条件。激励方式有光学激励、电激励、化学激励和核能激励等。工作介质具有亚稳能级是使受激辐射占主导地位,从而实现光放大。谐振腔可使腔内的光子有一致的频率、相位和运行方向,从而使激光具有良好的定向性和相干性。 激光工作物质 是指用来实现粒子数反转并产生光的受激辐射放大作用的物质体系,有时也称为激光增益媒质,它们可以是固体(晶体、玻璃)、气体(原子气体、离子气体、分子气体)、半导体和液体等媒质。对激光工作物质的主要要求,是尽可能在其工作粒子的特定能级间实现较大程度的粒子数反转,并使这种反转在整个激光发射作用过程中尽可能有效地保持下去;为此,要求工作物质具有合适的能级结构和跃迁特性。 激励(泵浦)系统 是指为使激光工作物质实现并维持粒子数反转而提供能量来源的机构或装置。根据工作物质和激光器运转条件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和激励装置,常见的有以下四种。①光学激励(光泵)。是利用外界光源发出的光来辐照工作物质以实现粒子数反转的,整个激励装置,通常是由气体放电光源(如氙灯、氪灯)和聚光器组成。②气体放电激励。是利用在气体工作物质内发生的气体放电过程来实现粒子数反转的,整个激励装置通常由放电电极和放电电源组成。③化学激励。是利用在工作物质内部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来实现粒子数反转的,通常要求有适当的化学反应物和相应的引发措施。④核能激励。是利用小型核裂变反应所产生的裂变碎片、高能粒子或放射线来激励工作物质并实现粒子数反转的。 激光器的种类是很多的。下面,将分别从激光工作物质、激励方式、运转方式、输出波长范围等几个方面进行分类介绍。 按工作物质分类 根据工作物质物态的不同可把所有的激光器分为以下几大类:①固体(晶体和玻璃)激光器,这类激光器所采用的工作物质,是通过把能够产生受激辐射作用的金属离子掺入晶体或玻璃基质中构成发光中心而制成的;②气体激光器,它们所采用的工作物质是气体,并且根据气体中真正产生受激发射作用之工作粒子性质的不同,而进一步区分为原子气体激光器、离子气体激光器、分子气体激光器、准分子气体激光器等;③液体激光器,这类激光器所采用的工作物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有机荧光染料溶液,另一类是含有稀土金属离子的无机化合物溶液,其中金属离子(如Nd)起工作粒子作用,而无机化合物液体(如SeOCl)则起基质的作用;④半导体激光器,这类激光器是以一定的半导体材料作工作物质而产生受激发射作用,其原理是通过一定的激励方式(电注入、光泵或高能电子束注入),在半导体物质的能带之间或能带与杂质能级之间,通过激发非平衡载流子而实现粒子数反转,从而产生光的受激发射作用;⑤自由电子激光器,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新型激光器,工作物质为在空间周期变化磁场中高速运动的定向自由电子束,只要改变自由电子束的速度就可产生可调谐的相干电磁辐射,原则上其相干辐射谱可从X射线波段过渡到微波区域,因此具有很诱人的前景。 按激励方式分类 ①光泵式激光器。指以光泵方式激励的激光器,包括几乎是全部的固体激光器和液体激光器,以及少数气体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②电激励式激光器。大部分气体激光器均是采用气体放电(直流放电、交流放电、脉冲放电、电子束注入)方式进行激励,而一般常见的半导体激光器多是采用结电流注入方式进行激励,某些半导体激光器亦可采用高能电子束注入方式激励。③化学激光器。这是专门指利用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对工作物质进行激励的激光器,反希望产生的化学反应可分别采用光照引发、放电引发、化学引发。④核泵浦激光器。指专门利用小型核裂变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来激励工作物质的一类特种激光器,如核泵浦氦氩激光器等。 按运转方式分类 由于激光器所采用的工作物质、激励方式以及应用目的的不同,其运转方式和工作状态亦相应有所不同,从而可区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的类型。①连续激光器,其工作特点是工作物质的激励和相应的激光输出,可以在一段较长的时间范围内以连续方式持续进行,以连续光源激励的固体激光器和以连续电激励方式工作的气体激光器及半导体激光器,均属此类。由于连续运转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地产生器件的过热效应,因此多数需采取适当的冷却措施。②单次脉冲激光器,对这类激光器而言,工作物质的激励和相应的激光发射,从时间上来说均是一个单次脉冲过程,一般的固体激光器、液体激光器以及某些特殊的气体激光器,均采用此方式运转,此时器件的热效应可以忽略,故可以不采取特殊的冷却措施。③重复脉冲激光器,这类器件的特点是其输出为一系列的重复激光脉冲,为此,器件可相应以重复脉冲的方式激励,或以连续方式进行激励但以一定方式调制激光振荡过程,以获得重复脉冲激光输出,通常亦要求对器件采取有效的冷却措施。④调激光器,这是专门指采用一定的 开关技术以获得较高输出功率的脉冲激光器,其工作原理是在工作物质的粒子数反转状态形成后并不使其产生激光振荡 (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待粒子数积累到足够高的程度后,突然瞬时打开 开关,从而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例如10~10秒)形成十分强的激光振荡和高功率脉冲激光输出(见技术'" class=link>激光调 技术)。⑤锁模激光器,这是一类采用锁模技术的特殊类型激光器,其工作特点是由共振腔内不同纵向模式之间有确定的相位关系,因此可获得一系列在时间上来看是等间隔的激光超短脉冲(脉宽10~10秒)序列,若进一步采用特殊的快速光开关技术,还可以从上述脉冲序列中选择出单一的超短激光脉冲(见激光锁模技术)。⑥单模和稳频激光器,单模激光器是指在采用一定的限模技术后处于单横模或单纵模状态运转的激光器,稳频激光器是指采用一定的自动控制措施使激光器输出波长或频率稳定在一定精度范围内的特殊激光器件,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制成既是单模运转又具有频率自动稳定控制能力的特种激光器件(见激光稳频技术)。⑦可调谐激光器,在一般情况下,激光器的输出波长是固定不变的,但采用特殊的调谐技术后,使得某些激光器的输出激光波长,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连续可控地发生变化,这一类激光器称为可调谐激光器(见激光调谐技术)。 按输出波段范围分类 根据输出激光波长范围之不同,可将各类激光器区分为以下几种。①远红外激光器,输出波长范围处于25~1000微米之间, 某些分子气体激光器以及自由电子激光器的激光输出即落入这一区域。②中红外激光器,指输出激光波长处于中红外区(~25微米)的激光器件,代表者为CO分子气体激光器(微米)、 CO分子气体激光器(5~6微米)。③近红外激光器,指输出激光波长处于近红外区(~微米)的激光器件,代表者为掺钕固体激光器(微米)、CaAs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器(约 微米)和某些气体激光器等。④可见激光器,指输出激光波长处于可见光谱区(4000~7000埃或~微米)的一类激光器件,代表者为红宝石激光器 (6943埃)、 氦氖激光器(6328埃)、氩离子激光器(4880埃、5145埃)、氪离子激光器(4762埃、5208埃、5682埃、6471埃)以及一些可调谐染料激光器等。⑤近紫外激光器,其输出激光波长范围处于近紫外光谱区(2000~4000埃),代表者为氮分子激光器(3371埃)氟化氙(XeF)准分子激光器(3511埃、3531埃)、 氟化氪(KrF)准分子激光器(2490埃)以及某些可调谐染料激光器等⑥真空紫外激光器,其输出激光波长范围处于真空紫外光谱区(50~2000埃)代表者为(H)分子激光器 (1644~1098埃)、氙(Xe)准分子激光器(1730埃)等。⑦X射线激光器, 指输出波长处于X射线谱区(~50埃)的激光器系统,目前软X 射线已研制成功,但仍处于探索阶段[编辑本段]激光器的发明 激光器的发明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它使人们终于有能力驾驶尺度极小、数量极大、运动极混乱的分子和原子的发光过程,从而获得产生、放大相干的红外线、可见光线和紫外线(以至X射线和γ射线)的能力。激光科学技术的兴起使人类对光的认识和利用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 激光器的诞生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其中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的受激辐射概念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指出,处于高能态的物质粒子受到一个能量等于两个能级之间能量差的光子的作用,将转变到低能态,并产生第二个光子,同第一个光子同时发射出来,这就是受激辐射。这种辐射输出的光获得了放大,而且是相干光,即如多个光子的发射方向、频率、位相、偏振完全相同。 此后,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物质的微观结构及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微观粒子的能级分布、跃迁和光子辐射等问题也得到了更有力的证明,这也在客观上更加完善了爱因斯坦的受激辐射理论,为激光器的产生进一步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40年代末,量子电子学诞生后,被很快应用于研究电磁辐射与各种微观粒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并研制出许多相应的器件。这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都为激光器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如果一个系统中处于高能态的粒子数多于低能态的粒子数,就出现了粒子数的反转状态。那么只要有一个光子引发,就会迫使一个处于高能态的原子受激辐射出一个与之相同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又会引发其他原子受激辐射,这样就实现了光的放大;如果加上适当的谐振腔的反馈作用便形成光振荡,从而发射出激光。这就是激光器的工作原理。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珀塞尔和庞德在实验中成功地造成了粒子数反转,并获得了每秒50千赫的受激辐射。稍后,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汤斯以及苏联物理学家马索夫和普罗霍洛夫先后提出了利用原子和分子的受激辐射原理来产生和放大微波的设计。 然而上述的微波波谱学理论和实验研究大都属于“纯科学”,对于激光器到底能否研制成功,在当时还是很渺茫的。 但科学家的努力终究有了结果。1954年,前面提到的美国物理学家汤斯终于制成了第一台氨分子束微波激射器,成功地开创了利用分子和原子体系作为微波辐射相干放大器或振荡器的先例。 汤斯等人研制的微波激射器只产生了厘米波长的微波,功率很小。生产和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推动科学家们去探索新的发光机理,以产生新的性能优异的光源。1958年,汤斯与姐夫阿瑟·肖洛将微波激射器与光学、光谱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了采用开式谐振腔的关键性建议,并预防了激光的相干性、方向性、线宽和噪音等性质。同期,巴索夫和普罗霍洛夫等人也提出了实现受激辐射光放大的原理性方案。 此后,世界上许多实验室都被卷入了一场激烈的研制竞赛,看谁能成功制造并运转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1960年,美国物理学家西奥多·梅曼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研究实验室里,勉强赢得了这场世界范围内的研制竞赛。他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刺激在红宝石水晶里的铬原子,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这一点达到比太阳还高的温度。 “梅曼设计”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和怀疑,因为科学家们一直在注视和期待着的是氦氖激光器。 尽管梅曼是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但在法庭上,关于到底是谁发明了这项技术的争论,曾一度引起很大争议。竞争者之一就是“激光”(“受激辐射式光频放大器”的缩略词)一词的发明者戈登·古尔德。他在1957年攻读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时提出了这个词。与此同时,微波激射器的发明者汤斯与肖洛也发展了有关激光的概念。经法庭最终判决,汤斯因研究的书面工作早于古尔德9个月而成为胜者。不过梅曼的激光器的发明权却未受到动摇。 1960年12月,出生于伊朗的美国科学家贾万率人终于成功地制造并运转了全世界第一台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1962年,有三组科学家几乎同时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1966年,科学家们又研制成了波长可在一段范围内连续调节的有机染料激光器。此外,还有输出能量大、功率高,而且不依赖电网的化学激光器等纷纷问世。 由于激光器具备的种种突出特点,因而被很快运用于工业、农业、精密测量和探测、通讯与信息处理、医疗、军事等各方面,并在许多领域引起了革命性的突破。比如,人们利用激光集中而极高的能量,可以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能够做到在一个针头上钻200个孔;激光作为一种在生物机体上引起刺激、变异、烧灼、汽化等效应的手段,已在医疗、农业的实际应用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在通信领域,一条用激光柱传送信号的光导电缆,可以携带相当于2万根电话铜线所携带的信息量;激光在军事上除用于通信、夜视、预警、测距等方面外,多种激光武器和激光制导武器也已经投入实用。 今后,随着人类对激光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激光器的性能将进一步提升,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但是它的应用范围却还将继续扩大,并将发挥出越来越巨大的作用。
激光加工就是利用其所具有的输出光线的高指向性和高能量,进行微小孔及狭缝等的精密加工、切割、微细焊接等。下面是我整理了激光加工技术论文,有兴趣的亲可以来阅读一下!
谈机械制造激光加工技术
摘要:激光加工就是利用其所具有的输出光线的高指向性和高能量,进行微小孔及狭缝等的精密加工、切割、微细焊接等。激光有固体激光、液体激光和气体激光等。目前,作为加工用的以固体激光为最好。
关键词:机械 制造 激光 加工 技术
激光是通过入射光子使亚稳态高能级的原子、离子或分子跃迁到低能级受激幅射(不是自发幅射)时发出的光,也可解释为“光受激幅射后发射加强”。它是由于受激发射的发光放大现象。激光具有单色性好、方向性强、能量高度集中等特性,因此在军事、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很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激光加工就是利用其所具有的输出光线的高指向性和高能量,进行微小孔及狭缝等的精密加工、切割、微细焊接等。激光有固体激光、液体激光和气体激光等。目前,作为加工用的以固体激光为最好。
激光加工具有以下特点:激光加工不需要加工工具,所以不存在工具损耗问题,很适宜自动化连续操作,可以在大气中进行。功率密度高,几乎能加工所有的材料,如果是透明材料(如玻璃),只要采取一些色化和打毛 措施 ,仍可加工。加工速度快,效率高,热影响区小。因不需要工具,又能聚焦成极细的光束,所以能加工深而小的微孔和窄缝(直径可小至几微米,深径比可达10以上),适合于精微加工。可通过透明材料(如玻璃)对工件进行加工。
1、激光器
气体激光器
通常用二氧化碳激光器。
二氧化碳激光器的激光管内充有二氧化碳,同时加进一些辅助气体,这些辅助气体有助于提高激光器输出功率。二氧化碳激光器是目前气体激光器中连续输出功率最大、能量转换效率最高的一种激光器,能以大功率连续输出波长的激光,而且方向性、单色性及相干性好,能聚焦成很小的光斑。缺点是设备体积大,输出瞬时功率小,而且是看不见的红外光,调整光束位置不方便。
固体激光器
包括红宝石激光器、钇铝石榴石激光器、钕玻璃(掺钕的盐酸玻璃)激光器等。固体激光器的特点是体轵小,输出能量大,可以打较大较深的孔;但其能量转换效率低,制造较难,成本高。而二氧化碳激光器则具有造价低,结构简单,工作效率高,打孔质量好等优点;不足是体积大,占地面积大。
2、影响激光加工的因素
激光主要用于各种材料的小孔、窄缝等微型加工,虽然也有生产率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但主要是加工精度问题,如孔和窄缝大小、深度和几何形状等。因工艺对象的最小尺寸只有几十微米,所以加工误差一般为微米级。为此,除保证光学系统和机械方面精度外,还有光的特殊影响。
输出功率与照射时间
激光输出功率大,照射时间长,工件所获得能量大。当焦点位置一定时,激光能量越大, 加工孔就大而深,锥度小。照射时间一般为几分之一至几毫秒。激光能量一定时,照射时间太长会使热量传散到非加工区;时间太短则因能量密度过大,蚀除物的高温气体喷出,也会使激光使用效率降低。
焦距与发散角
发散角小的激光束,经短焦距的聚焦物镜以后,在焦面上可以获得更小的光斑及更高的功率密度。光斑直径小,打的孔也小,且由于功率密度大,打出的孔不仅深,而且锥度小。
焦点位置
焦点位置低,透过工件表面的光斑面积大,不仅会产生喇叭口,而且因能量密度减小而影响加工深度。焦点位置太高,同样,工作表面尖斑大,进入工件后越来越大,甚至无法继续加工。激光的实际焦点在工件表面或略低于工件表面为宜。
光斑内的能量分布
激光束经聚焦后,在焦面上的光点实际上是一个直径为d的光斑,光斑内能量分布不均。中心点的光强最大,离开中心点迅速减弱,能量以焦点为轴心对称分布,这种光束加工出来的孔是正圆形的。若激光束能量分布不对称,打出的孔也不对称。
激光的多次照射
激光照射一次,加工孔的深度大约是孔径的五倍左右,且锥度较大。激光多次照射,深度将大大增加,锥度减小,孔径几乎不变。但是,孔加工到一定深度后,由于孔内壁的反射、透射以及激光的散射或吸收及抛出力减小,排屑困难等原因,使孔前端的能量密度不断减小,加工量逐渐减少,以致不能继续加工。
第一次照射后打出一个不太深而且带锥度的孔;第二次照射后,聚焦光在第一次照射所打的孔内发散,由于光管效应,发散的光在孔壁上反射的下深入孔内,因此第二次照射后所打出的孔是原来孔形的延伸,孔径基本上不变。多次照射的焦点位置固定在工件表面,不向下移动。
工件材料
各种工件材料的吸收光谱不同,经透镜聚焦到工件上的激光能量不可能全部被吸收,有相当一部分能量被反射或透射散失,吸收效率与工件材料吸收光谱及激光波长有关。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工件材料的性能(吸收光谱)选择激光器。对于高反射和透射率的工件表面应作打毛或黑化处理,增大对激光的吸收效率。
3、激光加工的应用
激光打孔
利用激光打微型小孔,目前已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和柴油机的燃料喷嘴加工、化学纤维喷丝头打孔、钟表及仪表的宝石轴承打孔、金刚石拉丝模加工等方面。
激光打孔不需要工具,适合于自动化连续打孔。采用超声调制的激光打孔,是把超声振动的作用与激光加工复合起来。把激光谐振腔的全反射镜安装在超声换能器变幅杆的端面上作超声振动,使输出的激光尖锋波形由不规则变为较平坦排列,调制成多个尖锋激光脉冲。由此可以增加打孔深度,改善孔壁粗糙度和提高打孔效率。
激光切割
激光切割具有如下特点:(1)可以用来切割各种高硬度、高熔点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2)切缝窄,可以节省贵重材料(如半导体材料等)。(3)速度快,成品率高,质量好。目前,激光切割已成功应用于半导体材料、钛板、石英、陶瓷等材料的切割加工中。
激光焊接激光焊接与激光打孔的原理稍有不同
焊接时不需要那么髙的能量密度,使工件材料气化、蚀除,只需将工件加工区烧熔粘合在一起。因此,激光焊接所需的能量密度较低,通常可用减小激光输出功率来实现。
脉冲输出的红宝石激光器和钕玻璃激光器适合于点焊;而连续输出的二氧化碳激光器和YAG激光器适合于缝焊。
激光焊接过程迅速,被焊材料不氧化,热影响区小,适合于热敏感元件焊接。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工业大学.机床夹具设计(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2]刘文剑等.夹具工程师手册.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李庆寿.机床夹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4]孔巴德.机床夹具图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激光加工技术论文
激光雷达最基本的工作原理与无线电雷达没有区别,即由雷达发射系统发送一个信号,打到地面的树木、道路、桥梁和建筑物上,引起散射,经目标反射后被接收系统收集,通过测量反射光的运行时间而确定目标的距离。
至于目标的径向速度,可以由反射光的多普勒频移来确定,也可以测量两个或多个距离,并计算其变化率而求得速度,这也是直接探测型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的作用就是精确测量目标的位置(距离与角度)、形状(大小)及状态(速度、姿态),从而达到探测、识别、跟踪目标的目的。
激光雷达是一种雷达系统,是一种主动传感器,所形成的数据是点云形式。其工作光谱段在红外到紫外之间,主要发射机、接收机、测量控制和电源组成。
扩展资料
激光雷达分类
一般来说,按照现代的激光雷达的概念,常分为以下几种:
1、按激光波段分,有紫外激光雷达、可见激光雷达和红外激光雷达。
2、按激光介质分,有气体激光雷达、固体激光雷达、半导体激光雷达和二极管激光泵浦固体激光雷达等。
3、按激光发射波形分,有脉冲激光雷达、连续波激光雷达和混合型激光雷达等。
4、按显示方式分,有模拟或数字显示激光雷达和成像激光雷达。
5、按运载平台分,有地基固定式激光雷达、车载激光雷达、机载激光雷达、船载激光雷达、星载激光雷达、弹载激光雷达和手持式激光雷达等。
6、按功能分,有激光测距雷达、激光测速雷达、激光测角雷达和跟踪雷达、激光成像雷达,激光目标指示器和生物激光雷达等。
7、按用途分,有激光测距仪、靶场激光雷达、火控激光雷达、跟踪识别激光雷达、多功能战术激光雷达、侦毒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气象激光雷达、侦毒和大气监测激光雷达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激光雷达
你好,不好意思,这个我不会哦
这个在一般的硕士毕业大论文里都会论述
激光雷达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即是上述几种激光与大气相互作用的机制。激光器产生的激光束经光束准直(有的情况下需要扩束)后发射到大气中,激光在大气中传输遇到空气分子、气溶胶等成分便会发生散射、吸收等作用。散射中的小部分能量——后向散射光落入接收望远镜视场被接收。被接收到的后向散射光传输到光电探测器(通常为PMT)被转换成电信号(一般为电流信号),实现光-电转换,再经一系列的运算放大,最终被显示、记录。对于不同高度的信号,利用激光信号传输时间间隔来记录,光速c已知,便可换算成距离:。如果接收到的是回波点数,乘以系统距离分辨率即得高度。这样就获得了激光雷达P-z数据,利用激光雷达方程结合相关算法便可反演出相关大气特性,如大气垂直消光廓线、气体浓度、成分以及温度廓线等。
激光雷达是向目标发射激光束信号,接收器根据接收到的反射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进行一定的运算处理后得到目标物体的相关信息,比如目标距离,目标方向、目标高度、目标速度等。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测距能力,测距距离精度可达到几厘米,激光雷达工作原理与船用雷达原理非常接近,它是以激光束作为信号源,发射到船体上,引起散射,一部分光波会反射回激光雷达接收器,激光雷达不断发送脉冲激光进行扫描目标船体,就可以得到船舶上船体的点云数据,由此数据就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立体图像,基于激光雷达的原理和其特性,现激光雷达技术已经广泛用在军事、农业、气象、医疗、水土检测、自动驾驶等领域,作为应用场景较为单一的河道内检测船舶的可行性非常高的。
激光雷达检测船舶超高偏航
该传感器的点云密度可轻松超过128线激光雷达。面对反射率低至 10% 的物体,探测距离仍可达 320 米,可探测量程极限1000米,角度精度达 °,光束发散角低至 °(垂直)x °(水平),在工作时可射出多线激光同时进行高速非重复扫描,每秒可将多达 240,000 点的点云数据分布在约 15 度 FOV 里,仅需 100 ms 视场覆盖率即可达到 ,点云密度超过市面上主流 128 线机械式激光雷达,传统的机械激光雷达需要旋转电子元件让其扫描范围实现360度覆盖。激光雷达的独特设计不使用此类移动部件,只使用旋转棱镜,与传统的机械激光雷达相比,此种设计使其激光雷达能够工作得更久、更可靠。下图为激光雷达扫描图以及覆盖率曲线图。
激光雷达多线扫描
激光雷达覆盖率曲线图
激光雷达结构图
在桥梁防船撞智能预警系统中,激光雷达技术可精准检测船舶的高度,长度、宽度。喜讯科技做了不少的案例工程。
桥梁防碰撞预警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对船舶的形态分析、三维重构、吨位计算、多源数据的融合输出船舶流量、航行状态的最终结果,报送给相关管理部门。
激光雷达在于提供一种新的船舶超高与偏航检测手段,即可实现超高检测,同时有能实现偏航预警,实时性高,误判率低,检测精度高。
激光雷达检测船舶航行状态
Principle of laser ranging Abstract: The advent of laser, because of its amplitude, phase, frequency, polarization direction of the propagation direction has a very high accuracy, so they give precise range and so opened up a new way. By analyzing the laser ranging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ser may have some knowledge and make i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istance be promoted. Keywords: distance; laser; phase shift; infrared; pulse
激光——人类创造的神奇之光激光的最初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的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受激辐射的光放大”。激光的英文全名已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和“奇异的激光”。它的原理早在 1916 年已被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但要直到 1958 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制造。激光是在有理论准备和生产实践 迫切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飞快发展,激光的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光学科学和光学技术获得了新生,而且导致整个一门新兴产业的出现。激光可使人们有效地利用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去获得空前的效益和成果,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光的产生原理:受激辐射基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的一套全新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 一段激活物质就是一个激光放大器。激光的特点:(一)定向发光普通光源是向四面八方发光。要让发射的光朝一个方向传播,需要给光源装上一定的聚光装置,如汽车的车前灯和探照灯都是安装有聚光作用的反光镜,使辐射光汇集起来向一个方向射出。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天生就是朝一个方向射出,光束的发散度极小,大约只有弧度,接近平行。1962年,人类第一次使用激光照射月球,地球离月球的距离约38万公里,但激光在月球表面的光斑不到两公里。若以聚光效果很好,看似平行的探照灯光柱射向月球,按照其光斑直径将覆盖整个月球。(二)亮度极高在激光发明前,人工光源中高压脉冲氙灯的亮度最高,与太阳的亮度不相上下,而红宝石激光器的激光亮度,能超过氙灯的几百亿倍。因为激光的亮度极高,所以能够照亮远距离的物体。红宝石激光器发射的光束在月球上产生的照度约为勒克斯(光照度的单位),颜色鲜红,激光光斑明显可见。若用功率最强的探照灯照射月球,产生的照度只有约一万亿分之一勒克斯,人眼根本无法察觉。激光亮度极高的主要原因是定向发光。大量光子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范围内射出,能量密度自然极高。(三)颜色极纯光的颜色由光的波长(或频率)决定。一定的波长对应一定的颜色。太阳光的波长分布范围约在微米至微米之间,对应的颜色从红色到紫色共7种颜色,所以太阳光谈不上单色性。发射单种颜色光的光源称为单色光源,它发射的光波波长单一。比如氪灯、氦灯、氖灯、氢灯等都是单色光源,只发射某一种颜色的光。单色光源的光波波长虽然单一,但仍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如氪灯只发射红光,单色性很好,被誉为单色性之冠,波长分布的范围仍有纳米,因此氪灯发出的红光,若仔细辨认仍包含有几十种红色。由此可见,光辐射的波长分布区间越窄,单色性越好。激光器输出的光,波长分布范围非常窄,因此颜色极纯。以输出红光的氦氖激光器为例,其光的波长分布范围可以窄到2×10-9纳米,是氪灯发射的红光波长分布范围的万分之二。由此可见,激光器的单色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单色光源。(四)能量密度极大光子的能量是用E=hγ来计算的,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γ为频率。由此可知,频率越高,能量越高。激光频率范围*10^(14)Hz到*10^(14)Hz.激光能量并不算很大,但是它的能量密度很大(因为它的作用范围很小,一般只有一个点),短时间里聚集起大量的能量,用做武器也就可以理解了。目前激光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内容包括:⑴超快超强激光:超快超强激光主要以飞秒激光的研究与应用为主,作为一种独特的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飞秒激光的主要应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飞秒激光在超快领域内的应用、在超强领域内的应用和在超微细加工中的应用。其中飞秒激光超微细加工是当今世界激光、光电子行业中的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前沿研究方向。⑵新型激光器研究:激光测距仪是激光在军事上应用的起点,将其应用到火炮系统,大大提高了火炮射击精度。激光雷达相比于无线电雷达,由于激光发散角小,方向性好,因此其测量精度大幅度提高。由于同样的原因,激光雷达不存在"盲区",因此尤其适宜于对导弹初始阶段的跟踪测量。但由于大气的影响,激光雷达并不适宜在大范围内搜索,还只能作为无线电雷达的有力补足。⑶激光医疗:激光在医学上的应用分为两大类:激光诊断与激光治疗,前者是以激光作为信息载体,后者则以激光作为能量载体。多年来,激光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也成为发展医学诊断的关键技术。它解决了医学中的许多难题,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在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以及新设备研制和生产等诸多方面都保持持续的、强劲的发展势头。⑷激光化学:激光化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制药工业是第一个得益的领域。应用激光化学技术,不仅能加速药物的合成,而又可把不需要的副产品剔在一旁,使得某些药物变得更安全可靠,价格也可降低一些。又如,利用激光控制半导体,就可改进新的光学开关,从而改进电脑和通信系统。激光化学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前景十分光明。目前全球业界公认的发展最快的、应用日趋广泛的最重要的高新技术就是光电技术。而在光电技术中,其基础技术之一就是激光技术。21世纪的激光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将支撑并推进高速、宽带、海量的光通信以及网络通信,并将引发一场照明技术革命,小巧、可靠、寿命长、节能半导体(LED)将主导市场。光电技术将继微电子技术之后再次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进步,激光产品已成为现代武器的"眼睛"和"神经"。激光的研究必将对相关领域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论文要原创哦!!!
你好,不好意思,这个我不会哦
可以的,帮你
1光学显现法随后他利用254nm的短波紫外反射照相的方法拍照塑料、玻璃和明信片上的潜在手印,这些工作是短波紫外反射照相显现和加强手印应用的最初尝试,但是其技术方法和应用效果还远没有达到实用水平。到了20世纪90年代,伦敦警察厅已经开始实际应用长波、短波紫外图像技术,他们发现长波紫外线对于检验光滑杂志上手印是很有效的,手印纹线会吸收紫外线而背景则会发出荧光,在相纸的表面也是十分有效的,因为相纸上的感光乳胶会吸收长波紫外线而手印纹线会将其反射;另外他们还发现短波紫外线能够显现有背景图案的客体上的手印纹线。与此同时,Rofin公司和以色列的专家联合开发基于CCD相机的短波紫外观察系统,这个系统能利用荧光模式和吸收模式对手印进行拍照,通过实验,他们还证实能够使手印纹线发出荧光的物质使手印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但是伦敦警察厅和以色列的国家警察所开发的紫外观察系统都是基于实验室而无法携带至现场的,为方便紫外观察系统在案件中的应用,美国军队犯罪实验室研发了一种现场便携式的紫外观察系统———scene-portableReflectedUltravioletImagingSystem(RUVIS),并使之投入市场。期间,英国内政部的科学技术应用中心也对紫外观察系统进行了断断续续的研究,90年代中期,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DEP-Photonics增强管连接一个尼康105mm镜头与一个包括一系列不同紫外线滤光器可旋转的滤光轮的紫外观察系统,但是并没有投入市场使用。近些年来的研究重点重新回归到基于紫外相机和应用软件开发的实验室紫外线一体式快速成像系统的设计和生产上。在国内,1986年,周云彪等首次在国内报道了用短波紫外反射照相方法拍照玻璃上的各种疑难手印。1993年,王桂强对短波紫外反射照相技术能有效显示客体与指纹纹线反差的原理进行了全面阐述。通过全国照相技术人员的不断实验和研究,发现短波紫外反射照相技术可以拍摄许多承痕客体上的潜在印痕,如油漆、陶瓷、塑料、照片、纤维板等,中介物质也包括灰尘、汗液、油脂和血液等。紫外反射照相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它主要显示被检验物体的表层细节,忽略内部深层细节。但是这一特性对于手印、足迹等的检验却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形成手印或足迹的中介物质一般分布在客体表面的最上层,而客体内部深层存在的物质分布差异往往是背景图案等干扰细节。这也使得短波紫外反射照相技术记录显现潜血印迹成为可能。紫外线照相除了紫外反射照相以外,还包括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紫外荧光照相,属于发光模式的范畴。反射光照相方法是通过被检验物体上各种物质反射光线的空间分布形式差异和光谱吸收性质差异来调整物体反射光亮度分布再现结果,达到表现有用细节的目的,而发光照相则是利用被检验物体上物质的发光性质差异来调整物体发光亮度分布表现有用细节,因此可以用来加强潜血印迹和深色客体背景形成的荧光亮度反差,从而显现出潜血印迹。1800年,WilliamHerschel发现了红外线的存在,但是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台红外检测器的发展才开始实际应用。几十年中,军用照相仍是红外检测器和照相技术的主要驱动力,在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红外成像系统问世。在可以连接到显示屏,实时显示红外光成像时红外技术在法庭科学技术领域才被广泛应用,主要是在文件检验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运用红外摄像机观察红外反射光谱和红外荧光来检验仿制品、消除的字迹和墨水的比较。另外,红外成像也是一种发现深色客体表面血迹的有效方法,同样的也被用来拍摄皮肤表面的创伤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考虑利用红外成像观察手印纹线。Wilkinson利用红外显微镜显现深绿色杯子上的粉末标记,然而这并没有大幅度提升红外图像技术在指纹检验领域的应用。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伦敦警察厅利用红外反射照相拍摄物理显影液显现出的手印,随后他们使用红外长波滤光器检测潜在指纹在氩离子激光器下的红外荧光。英国内政部科技发展机构(HOSDB)论证了红外反射照相能够在利用金属或者无机试剂(真空金属镀膜、物理显影液、粉末、微粒悬浮液)显现手印后,有效的避免客体背景的干扰。红外反射照相与紫外反射照相不同,因为红外线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导致其更多的显示深层细节而使许多深色客体在红外线的照射下显示成为浅色调的特点。在国内,王桂强指出红外反射照相可以用于深色客体表面潜血手印的显现;另外,由于血液在200~900nm光谱区内有较强的吸收,也就是说血迹在红外反射照相中仍呈现深色调,如果深色客体表面在红外反射照相中能够变成浅色调,则红外反射照相可以使血迹与客体背景之间形成较大的亮度反差,因此也可以用来显现深色客体上的潜血印迹。2010年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工作人员通过近红外反射照相对市售及纺织公司提供的10种纤维组分,共21块深色衣料以及纺织公司提供的84种颜色的衣料纤维上血滴进行拍照实验,得出运用近红外反射照相,可以很好的显现深色衣料上的血迹,血迹的形态还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稀释血液形成。1976年,在密西根-安大略鉴定学会年会上首次报道了激光技术用于潜在手印检测。会上加拿大施乐研究中心的Menzel,和Duff,以及Dalrymple,提交了他们的一篇论文———《Inherentfingerprintluminescencedetectionbylaser》,随后在1977年1月出版的《法庭科学杂志》刊登了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由此也拉开了激光技术应用于刑事科学技术痕迹检验领域的序幕。在手印检验领域,使用激光固有手印荧光检测法,既不会破坏手印本身也不会影响某些特殊中介物质(如血液),这也为后续的一些检验打下了基础。虽然有些情况下可以利用激光通过痕迹本身的固有荧光检测各种潜在痕迹,但是承痕客体往往会发生强烈的背景荧光,影响痕迹的固有荧光。因此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刑事技术专家又通过各种物理或者化学的处理方法,使痕迹的固有荧光超过背景荧光从而使其显现出来。如Menzel,利用茚三酮-氯化锌对血手印进行处理,然后利用激光检验,发现其可以在沉积有大量血液的区域看见潜在指纹的荧光细节特征。随后的研究也发现这种方法对于衣物上、深色客体上的潜血印迹检测来说,是十分有效的。激光技术虽然有效,但是却存在这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体积大、造价高、谱线有限等,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一种激光器的替代光源———多波段光源,其具有光线强、光束纯、可分色、功能多以及操作方便等特点,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已经大大超越了激光设备,在欧美国家迅速普及。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进第一台多波段光源,经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和实践应用,其在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中至今仍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于有些深色客体,由于其在橙红色光谱波段能够显示出较强的固有荧光,而血液本身不显示可见荧光并且强烈吸收415nm的紫色光,就可以使血液与深色客体背景之间呈现较大的荧光亮度反差,从而显现出潜血印迹。2化学显现法如果说利用光学显现法没有很好的显现潜血印迹,技术人员可以利用化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显现。国内外对于潜血印迹的化学显现方法研究由来已久,主要是针对血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的显色反应。到1863年,德国科学家Sch觟nbeinCF第一次利用H2O2(过氧化氢)进行血迹测试。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氧化剂,可以将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亚铁离子氧化然后生成白色物质,自身生成水与氧气,因此可以检验一些深色客体上是否有血迹。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强氧化性,与血液反应十分激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易控制,并且会严重破坏血迹的形态,与血液剧烈反应产生的蒸汽会强烈刺激呼吸道,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不使用双氧水进行血迹的显现。1904年,德国科学家AdlerO和AdlerR发现联苯胺可以用来显现潜血手印。其与氧化性的物质反应,生成深色的醌衍生物,与血液反应时,血液中的过氧化氢酶会与联苯胺生成蓝色物质,俗称联苯胺蓝。所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联苯胺都作为检测血迹的一种常用方法。但随后人们发现联苯胺及其盐都是有毒且会致癌的物质,固体及蒸汽都很容易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引起接触性皮炎,刺激黏膜,损害肝和肾脏,且会造成膀胱癌和胰腺癌。所以现在在中国、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已经被禁止使用。随后,人们开始对联苯胺的衍生物进行研究,力求寻找一种无致癌性且灵敏、高效的血迹显现替代物。1939年,GershenfeldL提出邻甲苯胺可以用于血迹的发现和检验;1976年,GarnerDD,CanoKM,PeimerRS,YeshionTE提出Tetramethylbenzidine(即四甲基联苯胺、TMB)作为一种联苯胺的衍生物可以安全、高效的显现血迹。1987年,杜西京对四甲基联苯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也为四甲基联苯胺在国内应用于血迹的显现奠定了基础。它不仅可以显现新鲜血,也能显现陈旧血迹,也广泛适用于浅色的渗透性客体和非渗透性客体,已经成为国内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一种显现血迹的重要方法。但是其对于一些植物汁液、果汁、乳汁、铜盐、铁盐、碘盐也有颜色反应,也造成了其使用上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种比较常用的用来检测血迹的化学试剂是3-氨基苯二甲酰肼(即鲁米诺或发光氨),常温下是一种黄色晶体或者米黄色粉末,是一种比较稳定的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1928年,化学家首次发现其被氧化后能发出蓝光的特性,所以在1937年,科学家就想到利用这种特性去检测血迹。鲁米诺与血液反应,在暗室条件下观察会发出蓝绿色的荧光,其对血液的检测灵敏度很高而且不会破坏血液中的遗传物质DNA。但是鲁米诺在铜、含铜合金、辣根或某些漂白剂的存在下发出荧光。因此如果犯罪现场被漂白剂彻底处理过,则鲁米诺发出的荧光会强烈掩盖任何血迹的存在。另外,鲁米诺与血液的反应很快、发光时间短、影响血迹的细节特征都限制了其在检验血迹形态时的使用。2001年8月,首次提出利用二氧化钛为基础的微粒悬浮液对黑色电工胶带上的手印进行显现。2003年,JoshuaBergeron利用二氧化钛的甲醇溶液显现深色客体上的血迹,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后,国内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也开始对二氧化钛微粒悬浮液应用于检验潜血印迹进行研究。2004年,国内学者使用二氧化钛的乙醇溶液对几种深色塑料板上的血手印进行显现研究,显出的手印纹线为白色,与深色客体反差明显并且纹线牢固,可以长期保存,相比于DFO、曙红溶液染色法有很大优势。因此也可以将二氧化钛微粒悬浮液应用于潜血印迹的显现。此外,人们也开始利用一些生物染色剂对血液中的蛋白质进行染色从而达到显现潜血印迹的目的,生物染色剂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性质稳定的特点。因此在实践工作中,利用生物染色剂显现潜血印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常用于显现潜血印迹的生物染色剂有氨基黑10B、考马斯亮蓝、隐色结晶紫等。20世纪50年代,氨基黑10B(AmidoBlack10B,AcidBlack1)作为一种生物染料,首次被用来检验蛋白质。之后国内外刑事科学技术领域利用其能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的特性来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发生反应从而检测血迹。其与血红蛋白反应后生成深蓝色物质,所一般被用来对浅色客体上的血迹进行显现。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显现效果、适用客体范围都作出了评价。得出的结论是氨基黑10B显现血迹非渗透性客体好于渗透性客体,浅色非渗透性客体好于深色非渗透性客体,粗糙客体好于光滑客体。在蛋白质染色方法中,目前以考马斯亮蓝染色最为常用。因为它既克服了氨基黑染色灵敏度不高的限制,又比其他染色方法简便易操作。在医药卫生行业和刑事科学技术方面也有着相当广泛的用途。在刑事科学技术领域,考马斯亮蓝可以在酸性条件下被蛋白质吸附,因此可以用来对含有蛋白质的体液、血液等进行检验。1993年底,FBI实验室在向了解到隐色龙胆紫试剂的配方构成之后,第一次使用隐色龙胆紫(LeucoCrystalViolet,简称LCV)用于显现潜在印迹与潜在足迹。其后,他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了配方,较之以前更加灵敏。基于其无毒、廉价且灵敏的特点,近些年国内的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也越来越重视隐色龙胆紫在潜血印迹检验方面的应用。2005年,英国内政部在《FingerprintdevelopmentHandbook》中首次将AcidYellow7引进刑事科学领域,应用于潜血手印的显现。同年,等对AcidYellow7显现非渗透性客体上的潜血手印进行了显现,并分析了它的显现原理,发现其与蛋白质反应后的荧光亮度十分利于观察并且是一种十分经济的显现潜血手印的试剂。2011年,等对AcidYellow7、AcidViolet17、氨基黑10B、匈牙利红、二氧化钛等几种方法进行了实验。国内也有学者对AcidYellow7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显现过的潜血痕迹进行了DNA分析,得出的结果是AcidYellow7并不会对血液中的DNA造成破坏,这就使它的应用免除了后顾之忧。
3-硝基邻苯二甲酰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