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1. 碧绿的大海里,鱼儿在自由自在地遨游;蔚蓝的天空下,鸟儿在无拘无他们为自己付出多少?他们给予了自己多少?当我们不爱惜自己时,可明白这束缚
自由之一说 一,什么是自由自由一般被理解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或称人的自主活动。意即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这种理解,使人们对自由产生了无限的想往,成为追求的目标。但人们从事的自主活动,并不一定都是自由的。人的活动是否是自由的,还要看该活动是否受到阻碍,是否行得通,即是否符合相关事物规律的要求。符合规律的就有自由,即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不符合规律的就没有自由,即不能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如在市场上买东西,是人们的一种自主活动。若是符合市场交易规则,就有这个自由,即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如果只有“我愿意”,但不给钱,就没有这个自由。因而可以说,自由是人们自主的、符合规律活动的表述。或者说,自由是人们符合规律的、自主活动的表述。规律是通过人的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市场交易规则就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人的行为规范。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由,一般是指政治上的自由内涵,是指人的自主性在政治领域的反映。如“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二十世纪国际公认的人民在政治上的某些权利,如言论自由、信仰自由、集会结社自由等等。这些自由内涵,是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它的存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还可以理解为:按照个人的意志进行活动而不受外力的阻碍。当人们进行某种自主活动时,尽管符合该事物运行规律的要求,但由于存在某种外力阻碍,就不能实现,也就没有了该种自由。因而要实现某种自由,有时还必须排除相关的障碍。例如,在市场上如存在强买强卖的欺行霸市者,就没有做买卖的自由。这种排除外在障碍的活动,可称之为对该事物的解放。如清除了欺行霸市者,即解除了对买卖自由的该种约束,就可称之为对该地买卖自由的解放。自由与规范的关系,就是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人们要享有某种自由,就必须遵守相关行为规范的约束。没有相关的约束,就没有相关的自由。例如没有“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的约束,就没有现代城市的通行自由。要有生产某种合格产品的自由,就必须遵守相关的操作规程的约束。要有踢足球的自由,就需要遵守踢球的规则。要有言论自由,就必须遵守相关的法律的约束。这种约束如果是符合相关事物运行规律的,那就成为实现该种自由的保证。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行为规范,人们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到相关规范的约束。社会上的种种法律,制度,政策,规则,道德、宗教等等就是对人行为的约束规范。规范是根据人的需要制定的,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它为人类提供一个适于生存和发展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的行动是自主的。但社会在发展,规范在不断完善。人们拥有的自由空间,也在不断扩大。所以自由的内涵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人们为了自身的需要,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否是自由的,其本质的区分点,就在于该活动是否是自主的,是否出于自觉自愿。即是否按照自身的需要,自行做出相应的判断和选择。所以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主性。这也是人们评价自由的最主要的标准。当人们进行活动时,若有自主性,就有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自主活动是否是自由的,还要看该活动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符合的就有自由,不符合的就没有自由。所以实现自由的关键,则是规律性。因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是建立在相关客观规律基础上的。二,自由的框架制约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客观规律不断认识和把握的过程。哲人云:“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在未认识客观规律之前,盲目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国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规律之后,自觉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服务的境界。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客观规律不断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被迫遵守到自觉运用的过程。例如,人们在未认识和把握电的运动规律之前,人们对雷电只有被打死和害怕的份。而在认识电的运动规律之后,则可用来改造客观世界,为社会造福。如电灯的发明,把黑暗变成光明,扩大了人的自由活动空间。电话的发明,人们就有了远距离通话的自由了。电能的开发和利用,扩展了人们拥有的自由空间,是人类社会重大进步的表现。由此可见,人们获得的种种自由,来源于对客观规律认识和运用。政治领域的自由内涵,也是决定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照等价交换规律,人们就有了自由平等的要求。在市场经济雇佣制的条件下,工人为了争取自身权利,克服势单力薄的弱点,就有了集会结社自由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不知到知,从少到多,从简到繁,从浅到深,一步一步的前进。自由王国,在远古时代,就存在于人类社会。只是它的疆域很小。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疆域也是从小到大,一步一步的扩展。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自由王国的疆界,称之为自由的框架。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水平,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决定着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决定着人的行为规范。而人的行为规范,就构筑了一个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活动空间,这个活动空间的边界,可称之为一个时代的自由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人们在自觉遵守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地做个人所想做的事,追求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而在这个框架之外,人们就会受到外在力量的制约,就没有这种自由。例如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就没有离开土地的自由,因为他们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人未掌握航空航天飞行的理论和技术之前,人类就不能在天上飞行,就没有在天上飞行的自由。人们的种种自由,限制在当时人们认识和把握的客观规律框架之内,限制在当时当地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之内,即限制在当时当地社会上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的框架之内。“每个时代所达到的对必然的认识,即是自由的尺度。” 真正的学问,是人们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成果。百余年来,那些在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人,如牛顿,马克思,爱因斯坦等等,都是很有学问的人。这个学问,是指他们揭示了某种客观规律,或是运用某种客观规律解决了社会面临的某种问题。他们所发现的自然或社会的某种规律,给人类提供了某些现实的、改造客观事物的主动权。人们可以用他们的理论作指导,改造客观世界,造福社会。他们的发现,为人类把握的客观规律的总水平添砖加瓦,从而有利于扩展人类的自由空间,扩展自由王国的疆域。但社会是在不断前进的,那些先驱们不可能预见到未来的新事物。因而他们的发现、他们理论是有局限性的。后人的实践证明了的、不符合实际的观点、理论,将被修改或被淘汰。任何先贤都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时代去认知世界。任何先贤说的话,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历史每前进一步,自由的框架就扩大一步,人们拥有的自由内涵也就扩大一步。因此人们拥有的自由,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停止不前,也不能超越。尽管历史的发展,也可能存在短暂的反复,但历史是不会倒退的。一个时代的自由框架,即人们拥有的自由内涵,必然要与该时代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们把握的客观规律水平相适应。人们拥有自由内涵的扩展,实质上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主性的扩展,即人们在处理事务中,自主性的范围的扩大。现实世界上,由于地区间存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存在着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与后进地区的差距。因而也就存在不同的自由框架。后进地区只有向先进地区学习,发展生产力,才能消除这种差距。三,自由内涵的扩展,是一个有序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个人的自由领域不断扩展过程。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个人离开所在的群体就不能生存,只能群居共产。当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个人的生产力有了剩余的产品时,就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奴隶社会。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当农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封建社会就否定了奴隶社会,奴隶就被解放了,这又是一大进步。当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就否定了封建社会,农民可以不依附于土地了,这又是一大进步。“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更大的整体”。所以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个人不断从群体的约束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不断加强的过程,亦即是个人自由的内涵不断扩展的过程,也就是约束个人自由的条条框框不断解除的过程。这个解除条条框框的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商品经济服务的。它规范了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规范的形成与完善,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人们不断认识和运用商品经济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竞争是推动商品生产发展的核心机制。规范公平的竞争秩序,是发展商品经济必要条件。人们所要求的自由民主等等政治权利,是符合商品经济规律要求的。这表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者的个人,比封建制度下的生产者的个人,拥有更多的自由。如果社会主义社会优于资本主义社会,它应有利于克服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缺陷,使生产力得以持续发展,并能使人们享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与质量,并拥有更多的自由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它是衡量任何制度、政策好坏的最根本的标准。这就意味着,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规范将被保留和完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范将被改革。现实生活中,有的国家或地区进步比较快,有的则比较慢,有的甚至迂回曲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但归根到底,起主导作用的是当时当地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应的就快,不适应的就慢,甚至倒退。例如前苏联,自称其社会制度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实际上,他们的认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经济运行不符合现实经济规律,政治措施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要求。在商品经济尚未充分发展的前苏联地区,应根据生产力的实际条件,按商品经济规律的要求,组织经济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规范政治活动。而他们却实行了所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商品生产,其品种、数量、质量都是由国家计划,而不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商品的优胜劣汰不是靠市场竞争,而是靠长官意志(计划)来决定。这就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参加的、灵敏的、具有活力的市场活动,变成了僵硬的、缺乏活力的、按少数人的指令活动,从而造成产品老化而不能及时得到更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限制在长官意志之中,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造成体制僵化,技术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得不到有效的改善。这种政治经济体制,必然会妨碍社会的发展,导致统治阶层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当他们打开铁幕,与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系相碰撞时,解体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说明这样一条真理:只有从实际出发,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规范经济运行秩序。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活力。经济才能发展,人民生活才能改善,自由的领域才能扩展。随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掌握越来越多,人也就越来越聪明能干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和谐协调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越来越高了,人们拥有的自主性,拥有的自由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了。从而可逐步进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人人享有充分自由的社会。也就是自由王国的领域大大扩展了的社会。如果有那么一天,人类穷尽一切宇宙的秘密,即掌握宇宙所有事物的规律性,那时,人类就可创造其所需要的任何事物,包括完善人类本身。那时,人人都有充分的自主性,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从而成为宇宙的主人,成为‘神’。尽管达此目的遥遥无期,也许永远达不到,但历史必定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四,自由的把握与追求人人都在追求幸福,而幸福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们拥有自由的水平。生产者拥有的自由内涵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发挥人的聪明才智,越有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越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不断扩展自由空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实的行为规范是人类文明所达到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结晶,是自由的现实内涵。把握自由,首先是把握现实的文明成果,现实的行为规范。争取自由,就是要改革不符合现实经济规律要求的旧规范,以扩展自由空间。历史上形成的规范,有合理合法的,有合法不合理的,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如奴隶制存在的社会,奴隶主拥有奴隶是合法的。在消灭了奴隶制之后,拥有奴隶,就不合法了。但奴隶制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有它的合理性。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有解放奴隶的要求。只有在这时,奴隶制的合理性才被否定。因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种行为规范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有存在的必要。在另一历史条件下,某种行为规范虽然是合法的但不是合理的,有革除的必要。再有一种历史情况,就是该种行为规范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就不允许其存在。所以自由的内涵是有时代特征的。什么样的规范是应当改革的,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来决定,即根据生产力水平所形成的经济规律来决定。自由内涵的扩展,不能落后于时代的需求,也不能超越时代的需求,这个时机问题,在进行改革时,是需要认真探索和把握的。否则,既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里所说合法的规范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规范,这里说的合理的规范是指符合事物客观规律要求的规范。改革旧的行为规范,首先是指那些现实生活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合法不合理的规范。例如,那些正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改革那些封建制度遗留的有碍生产力发展的规范,改革那些脱离实际不符合规律要求的主观主义的规范。并大力创建与现实商品经济相适应的规范,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例如我国经济,曾按前苏联模式建立了所谓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并用这种体系规范经济运行秩序,脱离了我国尚处于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商品生产尚欠发达的现实。排斥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作用,这就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困难。当我国人民从盲目崇拜这一模式下解放出来,把计划经济体系,改造成符合我国现实生产力条件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规范经济运行秩序,就使国民经济获得了广阔的自由活动空间。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也获得了改善。改革旧规范,有的涉及不同群体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会引发各式各样冲突,这就需要社会公共权力,进行合理的、公平的调节。这种调节,既要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又能保护弱势群体的正当权益。以求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们常说,创新最需要自由。当人们处于思想不受约束,才能又能充分发挥的状态下,即人们从事活动时,俱有充分自主性的状态下,就有了进行创新的最佳主观条件。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可以按照实际条件,不受约束的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性。即: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去探索,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去探索。但要实现创新,还取决于人们的才能和社会提供的相应的物质条件。创新的实质,就是人们在已认识的相关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探索未知的客观规律,进而创造为社会造福的新事物。创新过程,就是一个新的自由空间的开拓过程。一个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制度,应为创造活动提供最佳的社会条件;提供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人才、物质基础和机制。所谓人才,就是指那些有创新精神并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人,即那些掌握相关客观规律而又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的人。他们是自觉运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社会造福的带头人。所以,把握和探索所从事的相关事物的规律性,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也是人们学习的根本要求。把握了相关事物的规律性,就等于取得了进入该自由王国的签证。人们拥有的自由内涵,不仅不同的时代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地理环境都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不同,人们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现代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各种规范都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上不适应其运行要求的规范都将被改革。在同一个国家、种族、宗教等群体中,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拥有的财富、掌握的知识不同,他们拥有的自由内涵和自由度也就不同。如奴隶社会的奴隶主与奴隶的自由内涵就不相同。因为社会成员被划分成阶级、阶层、等级,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允许的种种自由,和人们能实现的种种自由是两件事。所以一个人的自由内涵与自由度,不仅取决于社会允许的自由框架,而且取决于个人为实现自由所拥有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即取决于个人把握规律(规则)的能力。例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产者和无产者、有专业知识者和没有专业知识者,他们拥有的自由内涵和自由度就不相同。自由王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当然也存在于社会的文化遗产中,它是人们实践自由的方向盘。自由王国的疆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个人,也是不同的。人的群体的自由王国,由群体去把握和争取,个人的自由王国,则必须由个人去把握和争取。而要使人人都拥有充分的自由,还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制度的高度完善,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题目:挣脱羁绊,摆脱束缚 当你被绳子束缚的时候,你是挣扎还是放弃?是会被陈旧的老观念所束缚还是敢于去创新?这一切一切的问号都要你的深思熟虑,才有所解答。其实,有时候自己被绳子所束缚,自己却浑然不知。科学家们曾做了一个实验:让动物园里的猴子呆在一个房里,门上挂了一串香蕉。但上面有开水装置。这些猴子看到香蕉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拿。谁知,刚拿到香蕉就被上面的开水装置烫的全身是伤。其他的猴子吸取这个教训,连续几天都不敢吃香蕉。科学家们又换了一批猴子,留了一只老猴子在里面,当老猴子看到新猴子要去拿香蕉时,连忙给它看自己身上的伤疤。并给它讲述自己的遭遇,连没有被烫伤的猴子也随声附和。于是,科学家们取消了开水装置。但是,那些猴子已经被陈旧的老旧观念束缚了,且无法再挣脱。现在的香蕉触手可及,但没有猴子敢再去尝试拿香蕉。哪些陈旧的老旧观念就是一条束缚思想的绳子。它束缚的不是肉体,而是精神。这种束缚比肉体上的更可怕。而现实生活中,就有挣脱绳子束缚且敢于创新的人。闻名世界的可口可乐就是在一个小店员的疏忽下出炉的。美国有个叫尊本伯特的药剂师,研制了一种用来治头疼的糖浆。配方研制出来后,他嘱咐小店员加水调制。一天,小店员因为粗心把苏打水当作了白开水。这一来,糖浆冒泡了。小店员害怕极了,就把它喝了下去,觉得味道不错,就了药剂师。药剂师经过多次试验,终于配制了一种很好的饮料,并把专利权卖给了一个饮料商。就这样,闻名世界告诉的可口可乐诞生了。我们只要敢于创新,就能挣脱老旧观念的束缚,有新的发现和成就。┏ (^ω^)=☞
束缚也许是最好的放开…—题记第一次见到它,是再鲁迅的《少年闰土里》,唯一能读出它的是那丝莫名的哀愁与无奈…大概是幼年的懵懂无知,我只能反复默默地读它.流年匆匆,就仿佛燕子的尾翼那样不经意地掠过湖面,只荡漾开一圈圈的涟漪…这时的我频繁的在各种书刊上看到它的影子,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后来我学会怎样用它表达自己,但很少很少用它,因为它是怎样的一个词呀,像我这样如此向往自由的人更不会用它…记忆仿佛遗失了过去,只记得当时的你也这么说它.后来,风把那时一切的一切都卷走了,包括你,包括我们的记忆.不久,远方的你写信告诉我,你被束缚在了那里,像被胶水死死地粘住了一样…这时的我似乎才把它读懂,心里才真正能感受到它,于是我在给你的信里这样写道,我也被束缚在了这里,像笼中的鸟一般,并在信中大声述说自己的思念.不久你回信来说要我不要太思念你,思念多了就是痛苦.看罢信,我无奈的笑笑,这又何尝不是呢,但总是不自觉偷偷地想起你,并在信中苦诉失去你后的生活.好漫长的一段日子后,你又在信上说要我放开你,不管去留,不管为什么,只要记住与其两个永无休止的思念,不如放开…何况束缚是最好的放开,能让人解脱呢?后来,你在也没有和我联络,像海上的一粒沙沉了下去,也没在留给我什么.你我之间唯一留下的就是那些信以及信上浅浅的泪痕…天之涯有你,海之角是我.—后记
我也是学新闻的,不过毕业论文没想这个,给你点我的建议,1、“新闻图片的商业传播”主要现在新闻和经济挂钩,摄影记者的商业取向;2、新闻图片和肖像侵权这类事情发生的很多,随着国民的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高,尤其在报道一些反面新闻的时候,也可以和第一个商业传播联系起来,图片是卖钱的,摄影者可以得钱,而被拍着着呢,不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另外1楼的建议也是很好的
摄影是人们记录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发展,摄影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摄影相关论文,供大家参考。
上好摄影课不容易,上好大学生的专业摄影课就更不容易。笔者作为一名兼职教师,在艺术 教育 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走访、问卷、调研,发现目前我们有相当一部分大学专业课老师在教学中,仍然是“老三篇”:黑板粉笔、照本宣科、缺乏激情。这种讲课从表象看很像写 作文 ,大家都在写,但精彩的篇章不多,多系平铺直叙,;有“标签式”硬贴,“商品式”硬配之嫌。这种讲课说老实话老师是花了苦力,也费了心血的,但大学生们不买账,不喜欢,学生掌握不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素质提不高,教学成效甚微。笔者认为,要教好大学的专业摄影课,授课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要解决这个难题,授课教师必须努力做到三个字:新、情、活。
一、精心备课,内容求“新”
内容求新,一是指对内容的开掘要深,要扩充新内容,向大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摄影课内容变化较快,特别是数码技术、 网络技术 的出现,对传统摄影的冲击较大,要适应这种变化,摄影课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因此,我们不能抱住老教材不放,应该坚持“信息新、数量大、实用性、课题化”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摄影课只有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提供最大量的最新的和有用的信息,他们听起来才会觉得过瘾。二是指对内容的创新和发展,要掌握其本质,占据制高点,讲到最前沿。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老师不满意的意见中有一条就是“我们知道的老师反复讲,我们不太懂的老师省略讲,我们不明白的老师又不讲,老师讲过后我们还是不会做”,这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当然,有时是老师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能讲得清楚呢?
二、细心讲解,表达含“情”
这是研究“怎么讲”的问题。
有了好的、最新的摄影知识内容,如何将它们变成可视、可听、可读、可析的对象,并通过老师的语言将各个知识点让大学生记住并掌握呢?这是另一个困惑老师的地方。笔者认为只有发挥情感的功能,细心讲解,方可解之。情感在讲课中的功能主要有如下四个:一是动力功能,即老师积极的情感能引起大学生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学生们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课堂活动。
因此,老师上课的每一段话,都要有感情色彩,都要努力从心灵深处自然流露,当然,这首先要求老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这样的话,大学生们就会在老师情感的动力驱动下,精神愉悦地学习,并转化为利于教学的行动。二是感染功能,即个人的情感对他人的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的情感能感应大学生,使大学生们具有类似的情感,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关怀、照顾、信任为主的温情式感染,以激发比、学、赶、超为主的示范式感染等。老师的关爱和信任会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三是调节功能,即人的情感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调节作用。
这一点反映在师生关系上特别明显。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师生的积极情感为基础,能够激发师生的热情和智慧,唤起师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因此,老师要热爱学生并尊重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同时要情随境迁,善解人意,努力营造师生交流的和谐氛围。如给学生一种认真倾听的表情、一个信任鼓励的眼神、一种朋友商量的口吻、一封探讨问题的E-Mail等等,都会取得极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师生要零距离接触,要有伙伴式交流,这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学生思绪,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问题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四是迁移功能,即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有关的事物。
当代大学生情感丰富,而且好激动、善迁移,他们的认识活动,常常靠情感的体验,经常因喜欢听老师的某门专业课而喜欢上这个专业,进而献身于这个事业。老师一定要以正面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对摄影艺术的执著和热爱,种种无言的、不求功利回报的关爱,对学生无疑具有强烈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老师只有做一个有德有识之士,才能使大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用心设问, 方法 要“活”
这是研究“谁来讲”的问题。
一是课堂互动、连环问答。“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摄影课上用音乐做补充,老师有意识地在师生互动讲课,指导学生课上思考、观察、讨论、写感受时,运用精选的与摄影作品相协调的、与课堂氛围相一致的音乐来“讲课”,定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一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大学生喜欢这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他们更容易接受老师提供的知识。
二是让实践成为学生的又一老师。每节课都留下一个实践项目,精心设计一个创作主题,请同学课后做一下,下一次课时,请同学上台讲一讲实践经历。鼓励每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的注意力。有的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引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没有结果怎么办?其实,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使其掌握了正确的 学习方法 ,这不就是结果吗?这种没结果的结果倒是最重要的。在经历了一个教育过程之后,无论结果是否达到,实际上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结果,是无形而珍贵的结果。什么是素质?这个结果就叫素质。在很多情况下,教育的结果还没出现,但过程已经存在,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的 思维方式 和学习主动性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素质的变化,这理应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目标。同学回答问题的对与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敢于发表意见。学生做事有没有结果,这也不重要,他做事的过程已经很重要了。因为在这种过程中,实践在给大学生们“上课”。诚如江汉大学人文学院女生汪洋所言:“与其说摄影课是一门课,还不如说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学会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审视自己,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哲理。”
综上所述,高校摄影课教师在授课时,认真做到三个字:新、情、活,细心解决好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的问题,一定会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在摄影艺术中,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规律。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在进行画面布局的时候是十分讲究的,它既符合人们的生活规律,又符合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习惯。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对称与均衡 主次关系 黄金分割 画面空白
一、构图的意义
构图在传统画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经营位置”等。是指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形象,体现作品的整体效果。构图作为摄影的第一步,因其创作手法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事实上,任何艺术形式都有其固有的形式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固有规律之后,在进行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将最优美、最感人的艺术形象传达给受众。虽然摄影构图的形式规律不是死的,但了解这些形式规律可以避免一些初级的错误;掌握和运用这些形式规律,对塑造艺术形象、揭示主题思想则是一条捷径。
在设计摄影画面的构图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的均衡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有过以下的体会:一把椅子倾斜了就会让人产生不稳定的感觉。而大多庄重、尊严的东西又是很对称的,比如古代宫殿门口的石狮子,它是成双存在的,给人以对称的美感。因此,摄影作品的画面均衡,在构图时十分重要。
二、对称和均衡在画面中的运用
对称,象征一种高度整齐的程度。比如蝴蝶,它的形体和翅翼花纹的对称美,一直为人们所欣赏,在摄影作品中对称的画面也时常可见,但大多数摄影作品,在构图中并不追求一半对一半的对称,而是刻意于画面的视觉均衡。
摄影画面布局的均衡,是人们运用视觉和心理上的习惯,对画面内全部可视形象所处的部位,进行稳定与否的一种衡量。在摄影的构图中,绝对的对称会给人一种静止、拘谨、单调的感觉,生活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仍然以追求均衡居多。过多的运用对称会使人感到呆板,缺乏活力。而均衡则是为了打破较呆板的局面,它既有“均”的一面,又有灵活的一面。结构的均衡是指画面中各部分的景物要有呼应,有对照,达到平衡和稳定。均衡的范围包括构图中形象的对比:人与人,人与物,大与小,动与静,明与暗,高与低,虚与实等等。
对摄影者来说,布局的均衡是结构理想的结果,因而处理均衡的问题,也就是处理画面结构的问题。作为摄影画面的两大组成部分,主体与陪体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主要对象和辅助对象。所以在处理画面布局均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这其中包括两者在情节上、情绪上以及动态、动势方面的呼应关系。
三、构图中的主次关系
根据主题思想要求,选择有价值的景和物,组成摄影画面。在这个画面中最能体现主题的对象,就是主体。而在画面中,那些不是最直接体现主题思想,仅对主体起到一定程度的烘托、陪衬,帮助主体说明主题思想的对象,习惯上称为陪体或周围环境。在摄影画面中要妥当的安排和处理好主次关系,避免出现零乱、主次不分,淹没或失掉主体,而造成没有主题的现象。
在设计画面时要注意主体和陪体的关系,一幅照片如果只有主体而无陪衬,画面就会显得呆板而无变化,但陪体不能喧宾夺主;主体在画面上必须显著突出,要弃繁就简,必要时可改变拍摄位置和角度,或是搬动不必要的东西,以达到画面简洁,突出主体的效果。在照片画面的主次关系上可以掌握以下两点:第一,如果遇到杂乱的背景,可以采取放大光圈的办法,让后面的背景模糊不清,以突出主体。第二,选择适宜的角度进行拍摄,避开杂乱的背景,以使人物的形象突出。
第四、构图中“黄金分割”的运用
初学摄影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把最吸引人的景物放在正中间。的确,在正中间的景物是最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的。但是,将吸引人的物体放在正中间,很容易只让人专注在那个物体上,而令画面变得呆板。
既然要避免居中,就要知道所谓的“黄金分割”,也就是“黄金比例”, 将之运用于美术和摄影的构图中往往以5:8的比率来表示。另外,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实际上也属于黄金分割的一种形式。就是把画面按水平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水平线,按垂直方向在1/3,2/3位置画两条垂直线,然后把主体尽量放在交点的位置上。实际上这几个交点都符合“黄金分割定律”,是最佳的位置,当然还应考虑平衡、对比等因素。这种构图能呈现变化与动感,画面富有活力。这四个点也有不同的视觉感应,上方两点动感就比下方的强,左面又比右面强。在具体的摄影构图中,可将其应用于情节对比、虚实对比、动静对比、大小对比等。
五、处理好画面的空白
摄影构图中的空白,既有因景物本身,如:烟、云、雾、天、水、空隙所制;又有因为光与色的艺术处理所制。实体与空白的相互衬托,形成有规律的起伏节奏,产生一定的的韵律感,是摄影艺术在处理画面构图虚实关系中,广为运用的手段之一。
虚实关系在摄影画面中比较容易看出,也比较容易分辨。但在具体处理的时候,却要注意实体与空白的关系,使画面有变化、不呆板。空白常常可以刻画意境、渲染气氛,在画面中运用得当,会在构图的形式上添加积极的作用。空白还有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在运动和所注视的方向要留有一定的空白,可以给人们留下伸张的空间,造成一定的方向性,有助于加强运动的空间感。所以才有“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之说,足见空白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同绘画一样,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手法,线条的明快以及画面的和谐是关键,好的构图不仅让人感觉主题明确,而且会给人以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所以,摄影水平的提高,必须从构图这个环节入手。当然,构图形式也不是绝对的,它只能提供对摄影表现形式的帮助与参考。有句话说得好: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所有的规则都不是死的,吸收前人的 经验 对摄影的形式表现将产生积极的作用,会有利于对形式美的理解。
目前的国内各大高校在摄影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广播电视系的本科学习阶段几乎均开设了影视摄影课,将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笔者所在的摄影系影视摄影方向在一二年级,分别开设了《摄像技术基础》和《影视摄影造型》课。影视摄影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何更好的进行实践教学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实用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
摄影系的学生在一二年级要学习好几门以实践为主的专业基础课,在学习《影视摄影造型》课之前,先修完《摄像技术基础》。应该说是《摄像技术基础》侧重基础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训练,而《影视摄影造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 创新思维 和画面造型能力。同时,摄影系的学生还要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作为有益补充。笔者在讲授影视摄影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学科特点和性质,秉承“理论和实践并举,更重实践”的理念。这样做是为了改进以往影视摄影课过多的依赖课堂理论讲授,教师大多是采用上单一的填鸭式理论灌输,而疏于实践技能培养的弊端。通常根据教学大纲的制定,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量设置在1:2的比例左右,教学环节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节奏推进。即每次课堂理论教学的落脚点最终是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和操作,将上一阶段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理论课―实践课”学习。如在《摄像技术基础》课上,教师讲授完数字高清摄像机的基本基本原理和曝光控制白平衡调节等理论知识后,便在下一阶段课时中安排进行实践课部分,教师将学生分小组,讲解并示范摄像机的曝光与白平衡控制的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分组逐个练习。在课堂上对学生出现的操作环节错误,教师及时指出并予以纠正。待此部分实践内容学生基本掌握后,再进行下一环节的“理论――实践”教学。
二、改善实践 教学方法
影视摄影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同时又是融技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科。在实践创作中,一名影视摄影师艺术创意的体现有赖于扎实的技术素养和水平。而检验一个学生理论知识扎实与否的落脚点,就是看他的实践能力如何。因此,如何上好实践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影视摄影专业任课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根据数年的教学经历和改革尝试,通常在理论教学时采用全班集体授课方式。而在实践课环节,采用分小组示范讲解,学生分小组练习实践的小班化学习方式。考虑到现在的每个自然班学生人数较多,而实验器材相对有限的现实状况,教师每次指导学生分小组时将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成员人数不宜过多的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个学生在实践课上都有足够的时间量来练习操作。无论是课堂实践练习,还是课下的实践作业以及期末结课作业,学生都以这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完成实践拍摄。
1、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果
在实践课上,教师利用多媒体影像技术手段,结合优秀的影视作品案例,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和个别性错误进行对比和指导。教师可以选取摄影画面优秀的影视作品片段,对比学生实践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练习使用摄像机拍摄固定机位不同景别画面的实践内容时,初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景别取景不规范,镜头与镜头之间景别运用不合理或景别过于单一等问题。这时任课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景别运用规范的镜头片段,然后来对比学生学生实践作业中普遍出现的错误案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找解决办法。
在这个环节,教师避免局限于单方面的讲授知识和技法,而是采用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练习作业进行思考,检查,分组讨论,分析问题,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互动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会在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状态下,更好的将专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此外在课堂练习中,现使用的数字高清摄像机普遍具有USB串行接口,学生可以直接将拍摄练习的作业素材拷贝至教室内的多媒体电脑中。教师现场对学生拍完的练习素材进行回放,讲解。这样可以确保在实践课堂第一时间内就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学生指出问题症状,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办法。
2、根据学生特点,帮助学生制定拍摄主题和计划
影视摄影的实践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多方面的能力,是一个“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它需要摄影师用眼睛细致观察,大脑积极思考,最后由手(和身体)来掌控摄像机来完成操作和拍摄。因此影视摄影的实践创作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协调能力。在分组拍摄中,它还考验着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会根据自然班的学生数量、结构和特点,指导他们合理分组搭配,制定合理的拍摄进度安排,时间周期控制。有拍摄采访对象的,教师会指导学生如何与拍摄对象沟通(尽管如何采访不是影视摄影课的重点)。甚至在拍摄时长较长的期末结课作业时,教师要讲授一些制片管理方面的知识,对于拍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一些制片方面的困难,提醒学生提前做好备选方案和计划。对于大幅度更改实践作业拍摄计划和方案的,指导学生调动现有资源和条件,尽可能拍摄出更好的影像效果。
3、扩展实践教学空间,紧跟行业发展趋势
影视摄影这门学科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创作设备和拍摄理念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快。例如笔者刚从事教学工作时,当时行业内领先的是数字全高清技术。几年的时间,现今行业内的发展趋势是4K技术,数字电影摄影创作,log模式拍摄甚至是未来VR技术的使用。这一切都意味着无论是专业教师、学生还是从业者,要想从事影视摄影这项职业,就必须要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保持一个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状态。也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在未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中越走越宽,不被行业淘汰。基于此,教师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结合课堂实践内容。为学生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介绍行业领先的RED和ARRI数字电影摄影机的知识,市面上常见的纸质教材和资料鲜有这方面内容。
教师搜索专业的技术网站,寻找适当的资料截取成视频影像,做成图片PPT和文字介绍,选取业内专家对此摄影机性能指标的介绍和使用注意事项,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实践教学的补充。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是将影视摄影行业内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给学生,让他们及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和动态。此外,专业的影视摄影交流网站和信息公众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好 渠道 。专业性比较强的影视工业网、拍电影网、V电影网,微信电影摄影师公众号,摄像人公众号等等,经常会有业内人士发表的技术 文章 和创作心得,教师会经常选取有用信息介绍给学生。这些网站一般还设有作品交流专区,学生可以将自己拍摄的作品放到这个板块内进行交流,听取更多业内人士的意见。这样,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校园,他们有更多的可能接受更前沿的专业讯息,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 三、实践作业点评
1、学生实践作品课堂展示
每次的实践作业后和期末结课作业之后,教师会安排每个小组将自己的作品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公开展示,教师现场进行点评。这也是影视摄影课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展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会阐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讲述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尚未解决的技术和艺术问题等等。教师如此安排是为了深入了解学生的实践创作过程。学生实践创作的过程,是检验他们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具体和真实体现。反映在学生作品中的一些问题,有些是大家普遍存在的,有些则是每个小组甚至每个学生的个别存在的。每个小组的学生在展示并介绍自己实践作业拍摄经历时,其他同学也会反观自身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好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印证并分享,存在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必要时候教师可以明确指出,以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下一次的拍摄中取得进步。
2、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一,你可以从构图角度入手。例如讲张艺谋,就是个摄影专业出生的,拍些电影虽然内容不好,但是讲究画面构图大气或者唯美。第二,你可以从固定镜头拍摄入手,例如讲侯孝贤,全用固定镜头拍摄,用平淡累计情感最后爆发。第三,你可以从定格动画角度入手,一帧即一张照片。甚至从胶片电影入手,电影就是每秒24张胶片照片么。你也可以分章节讨论把以上的都写进去,应该字数不成问题。
《如何在照片拍坏的情况下不被客户打死》《影楼老板拖欠摄影师工资的对策》《如何解决客户丑但是照片要求美的矛盾》《如何使用入门级低端器材拍出大片》《摄影师如何用微薄的薪水生存》《如何正视现实》
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第一,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据国外有的学者计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有11个国家和地区在长达25年的时间内,年均经济增速达到7%以上。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看来,中国经济增速达到9%左右,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第二,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在经济改革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部分地由于实行封闭、半封闭政策的影响,部分地由于当时国际形势的限制,我国国际收支不仅规模很小,增长速度也很慢。1952年末,国际收支顺差只有2.94亿美元,到1978年也只有8.68亿美元;按美元当年价格计算,26年间只增长了1.95倍,年均增长4.2%。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0.25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24年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6.5%。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第一,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但需说明:这些收入并不是居民的全部收入。它只是包括了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并没有包括各单位对居民的补贴和居民的其他合法收入,更没有包括数量相当大的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所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被低估了。还要提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实际上也提高了居民收入。1989年我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为800元,2006年调高为1600元,2008年再调高为2000元。第二,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其中,农村居民由65元增长到138元,城镇居民由154元增长到40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这期间三者年均增速分别为2.3%、1.8%和3.0%。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其中农村居民由138元增长到2848元,城镇居民由405元增长到10359元。这期间,三者年均增速分别为7.5%、5.9%和6.3%;三者比前一个时期分别高出2.26倍、2.28倍和1.1倍。还要着重提到: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第三,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1978年-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别下降了24.6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第四,住宅水平有所提高。1978年-2006年,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6.7平方米增长到27.0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长到30.7平方米;二者分别增长到了3.0倍和2.8倍。第五,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生活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比如,到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达到了152.88部;农村也达到了62.05部。到2007年,我国宽带用户数已达1.22亿户,居世界首位。与此相联系,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交通通讯支出在人均消费支出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1.20%提高到13.19%,农村由2.24%提高到11.95%。第六,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是人民文化生活提高的最重要标志之一。1978年-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由16.5万人增加到448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由9人增长到31万人;二者分别增长了26.1倍和34443.4倍。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构成中也明显地反映出来。1990年-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由11.12%上升到13.83%,农村由8.36%提高到12.63%。第七,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1994年-2006年,仅国内旅游就由524万人次增加到1394万人次,其中城镇居民由205万人次增加到576万人次,农村居民由319万人次增加到818万人次;三者分别增长了1.66倍、1.81倍和1.56倍。在这期间,人均旅游花费由195.3元增长到446.9元,其中,城镇居民由414.7元增长到766.4元,农村居民由54.9元增长到221.9元;三者分别增长了1.29倍、0.85倍和3.04倍。第八,闲暇时间大幅增加。改革以来,我国开始实行由改革前的每周单休日改为双休日。后来又实行“五一”节、国庆节和春节三个长假(每节放假三天)。从2008年1月1日起,又调整和增加了假日。即取消了前两个长假,但增加了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每节一天假日)。这样,我国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再加上职工带薪年休假,一年中平均休假时间就超过了一年的三分之一的时间。第九,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一个综合指标。1978年-2006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由68岁提高到72.4岁。 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第一,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452亿美元;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世界第四位,居美国、日本、德国之后。与此相联系,中国经济总量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增长。2003年-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3.8%,居世界第二位;估计2007年将达到16%,居世界第一位。第二,作为主要农产品()的谷物、肉类和籽棉1978年分别居世界的第二、第三和第二位,1990年以后三者均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钢和水泥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四位,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作为主要能源的煤、原油和发电量1978年分别居世界第三位、第八位和第七位。其中,煤在199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原油在1990年以后上升到第五位或第六位,发电量在2000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的第二位。当前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的第四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第三,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185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7000万人。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和人力资源大国。依据2007年9月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实例研究”项目成果,当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我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42万人,居世界第二位。此其一;其二,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五位;研究开发投入强度达到1.42%。其三,目前专利申请受理总量突破400万件,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超过国外申请量,2006年达到53.4%,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第四,我国进出口贸易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38.0亿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增长了105.3倍。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世界位次1978年为二十七位,2004年以后一直居世界第三位。另据2007年8月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报告称,中国有958种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排名第一,是拥有占有率位居第一的商品种类最多的国家。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由1979年-1980年的181.8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748亿美元,多年来均居世界前列。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87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第一位。我国的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5282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增长了9149.9倍,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6月末,又增加到18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5.7%。第五,据国外有的单位测算,2006年我国消费额占世界消费额的5.4%,居世界第五位。但在这里也需说明:第一,上述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是从总体上说的。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在有些领域(比如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还没有成为经济大国;另一方面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不只是经济大国,还是经济强国。其突出表现,就是继人造卫星上天、航天飞船发射成功之后,2007年又实现了嫦娥一号探月工程,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它表明中国在这个领域已经处于强国地位。第二,如果对衡量经济大国地位的指标做更全面的比较,中国经济居世界的位次就没有那么高。比如,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中国在2005年列世界第四。如果按国民总收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收入)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是22867亿美元;当年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的经济总量分别为145039亿美元、49418亿美元、36309亿美元、35796亿美元、27910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位不是第四,而是第六。又如,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221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但综合考虑外资对外贸的贡献等因素,2005年中国实际外贸总额为8741亿美元。而当年德、日、法、英的外贸总额分别为17448亿美元、11119亿美元、9550亿美元、8781亿美元,都比中国多。但即使考虑上述各项因素,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总体确立,仍然是肯定无疑的。概括以上所述,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是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当然,像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一样,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正如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所总结的,突出的表现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对改革发展稳定一些重大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还要指出:2008年经济增速虽有下降,但仍处于偏热状态;特别是通胀还由去年低通胀的上限区间演变为中通胀下限区间,而且压力还在增大。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经济发展起就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劳动要素 基本要素 技术要素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博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 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长时期高速增长 陈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二十七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汉族,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乳名文豹,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编辑本段]郭沫若的影响及评价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和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 -,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 郭沫若在台湾的学术界和政治界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除了台湾学人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所受的浸染,不仅仅有传统的威权时代基于政治和学术的分歧对他的批判(例如台湾威权时代领导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对他的批判),他对于台湾的倡导改革的人群尤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例如李登辉认为今日台湾的成就某种程度上归结于胡适、鲁迅、郭沫若等人所倡导的思想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1892年~1978年),男,汉族,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1892年11月16日出生,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早年赴日本留学,后接受斯宾诺沙、惠特曼等人思想,决心弃医从文。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是当代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本人真实照片(10张)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同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正式成立,国务院任命郭沫若兼任校长。此后,郭沫若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长达20年,显示出渊博的知识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领导下,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实施科研与教育一体化政策,充分发挥科学院各研究所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设备优良的优势,全力支持科大建设;确立了教学与科研、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倡导了“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优良校风,建立了培养新兴、边缘、尖端科技人才的新型教育体制,形成了开明开放、兼容不同学派的民主学术氛围,这些都在中国科大以后的办学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大于建校30周年之际,在东区校园树立郭沫若铜像。生平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开贞,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乐山沙湾镇,祖先原居福建省宁化县龙上下里七都,即今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郭沫若少年时上过私塾,14岁以前对先秦学术和文化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先在岗山第六高等学校读书,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代表作诗集《女神》(1921年出版)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并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大革命失败后,拒绝蒋介石的殷切拉拢,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后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郭沫若、卫聚贤考古中合影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1928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 ,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写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高渐离》六部历史剧和战斗诗篇《战声集》以及杂文《甲申三百年祭》(该书后被定为中共整风学习文件)。 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但他拒绝了这个头衔。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郭沫若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沫若(中)与周恩来(右)郭沫若的重要著作还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轰动;生平著述收有《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复》《蜩螗集》《战声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沫若诗词选》及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郭沫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享有崇高的地位。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著作结集为《沫若文集》17卷本(1957~1963),新编《郭沫若全集》分文学(20卷)、历史、考古三编, 1982年起陆续出版发行。许多作品已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其中《天上的街市》和《静夜》被选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雷电颂》被选入八年级课本。 郭沫若相关图注文化界评价郭沫若曾以歌德自况并被文化界广泛认可,如周扬曾对郭沫若说“你是歌德,但你是社会主义时代新中国的歌德。”,沙叶新则引用恩格斯对歌德的评价指出郭沫若作为伟大天才和凡庸公民的两面。相对于专业的研究者对于他的极度推崇,一般的社会民众中间也存在对于郭沫若因为不了解,对他性格和心理的误读以及对这位天才型人物的苛求而产生的轻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等一些严肃的研究学者将这种“学院派”中间和社会民众间对郭沫若截然相反的态度称之为“两极阅读”。甲骨文字学成就 卜辞通纂郭沫若是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如《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 在中国上古史和考古学领域中,甲骨学“四堂”的名气无人不晓。唐兰先生对四堂的评价是: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罗振玉)导夫先路,观堂(王国维)继以考史,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这四堂基本上代表了1949年之前甲骨学研究的历程与成绩,他们的学术贡献及地位亦在伯仲之间,难以权衡出个高低轻重。但若从甲骨学学科理论与体系建设这一角度而论,董作宾先生出力尤多。如果没有他在科学发掘甲骨文与断代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甲骨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或许不会如此迅速地从金石学古老的母体中脱胎出来。近读《甲骨学五十年》(以下简称《五十年》),此种感触尤深。编辑本段笔名的来历与含义郭沫若的母亲杜邀贞说她怀孕时,曾梦见一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所以给郭沫若起的乳名叫“文豹”。他在家排行第八,母亲称呼他为“八儿”。郭沫若四岁半上私塾。家里给他起学名叫郭开贞,号尚武。“郭沫若”是他常用的笔名;为什么取名“沫若”呢?他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朝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有关“沫若”一句,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开贞于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笔名,随着《女神》诗集的出版,“郭沫若”为人们所熟悉。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计有:郭开贞、尚武、文豹、八儿、汾阳主人、竹君主人、定甫、沫若、夏社、郭沫若、沫、爱牟、郭鼎堂、鼎堂、高浩然、麦克昂、吴诚、林守仁、杜顽庶、杜荃、杜衎、坎人、易坎人、石沱、石沱生、李季、阿和乃古登志、蒙其外史、王假维、郭爱牟、蒙其生、蒙侄、谷人、高汝鸿、郭石沱、佐藤和夫、安娜、鼎、杨伯勉、杜衍、白圭、戎马书生、牛何之、羊易之、丁汝成、龙子、克拉克、江耦、有孤、藤子丈夫、佐藤贞吉、郭麦弱、高鸣以及和夫人于立群合撰文章所用的于硕等。 郭沫若几个主要笔名的含意是:麦克昂:“麦克”是英文maker(作者)的音译,“昂”者我也,麦克昂就是“作者是我”的意思。南昌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他在《创造月刊》一卷八期上发表文艺论文《英雄树》时,第一次启用这一笔名。 杜衎(kàn):郭沫若母亲姓杜,性格衎直(即刚直),取此名以纪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间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有关论文,署用此名。 杜顽庶:郭沫若母亲是侧室,自己是“庶出”。他发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等重要史学研究著作,署名“杜顽庶”,纪念母亲。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时得过重症伤寒,留下听觉半聋的后遗症。《易经》上的坎卦,说其“于人也为聋”,坎人、易坎人即为聋子之意。郭沫若从1928年起翻译美国作家辛克莱的《石炭王》《屠场》《煤油》等书,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笔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说文解字》上说,“古文以贞为鼎。”贞、鼎两字通用。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为“丁当”,取其义“鼎当”。1931年郭沫若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毛公 郭沫若(右)与陈毅元帅(中)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与鼎有关,周代末期的鼎铭中称鼎为石沱,这是鼎的别名。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郭沫若译作《生命之科学》,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笔名、化名很多,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而用得最多的是“郭沫若”这个笔名。因为他家乡四川乐山的两条水,一条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条是若水,他少年时饮二水长大,所以他后来发表新诗时,就用了“沫若”这一笔名。编辑本段中科大主要创建者之一郭沫若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黄浦江口》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1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郭沫若全集》四川人民 1982一1987编辑本段书法成就行草见长韵味无穷
青春就应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我!不一样的生活理想,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有关青春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
青春作文素材(一):
关于青春的优美励志句子
1、为世界进礼貌,为人类造幸福,以青年之我,建立青春之家适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寄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生。
2、青春--人的一生中最完美年岁。它是一个人的生命含苞待放的时期,生机勃发朝气蓬勃;它意味着进取,意味着上升,蕴含着巨大期望的未知数。
3、我骄傲,因为我有一个完美的青春。漫野的绿色填补了生活的空白,缥缈的七彩洋溢着青春的风采。阳光的浪漫,使年轻的炽热心燃烧起来。燃烧了人生的失落,燃烧了人生的疲惫,燃烧了人生的伤感,燃烧了人生的无奈。青春如风,吹走了我们的失望的期盼;青春如雨,冲走了我们的痛苦的叹息。青春呵,青春----在我们面前是迷人的大海,在我们心灵是精彩的世界。我骄傲,因为我有一个完美的青春。
4、有人说:珍藏在人生册页中的青春花瓣,或许只是一双永不能忘的双眸,一个令人心动的微笑,我想说:青春的光芒在冉冉开起时会很明亮,青春的花朵,在经历过风霜雨雪后会熠熠生辉,青春的旅程在不断搏击后才能谱写壮丽篇章。
5、青春的路上充满了彷徨。青春的热血在我们的身体中流淌,叛逆的力量在沉默中爆发。叛逆嚣张标新立异···是我们的标识。我们渴望成长,渴望挣脱种种的束缚,却又羽翼未丰。我们渴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被认可,却又潜力不足。我们有满腔的激情与理想,可又无法释放。于是,我们纷纷发表独立宣言,期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可,我们纷纷反抗,期望挣脱束缚。我们徘徊在梦想与堕落的边缘,不知路在何方。
6、青春就应怎样度过有的如同烈火,永远照耀别人。有的却像荧光,甚至也照不亮自我!不一样的生活理想,不一样的生活态度,决定一个人在战斗中站的位置。
7、有人说,青春仿佛是朵素洁的昙花,来不及铺张来不及遐思,甚至来不及弥补欠缺和瑕,就那么匆匆地谢了。
8、迷茫中,蓦然抬头,一群大雁缓缓地飞过。我心中一动,他们不断地迁徙,从南方飞到北方,又从北方飞回南方。这就是信念的力量!他们为了心中的同一个理想与信念聚集在一齐,一齐排除万难去完成心中的理想。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是的,信念就如一盏明灯,在我们彷徨的时候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君不见我们的前途是如此光明和坦荡!
9、青春,是一包象征着阳光的向日葵种子,在此刻洒下,就会在未来得到收获,那一株株饱含青春的花朵,
10、初三,青春年华,我们有梦想与激情!更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我们敢拼,我们赢得起!哪怕撞得头破血流又何妨!青春的路上我们绝不彷徨!
11、那一缕缕充满期望的阳光,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是我们坚强不屈的毅力。青春,是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在经历了千难万险后最后铺成了一条石子路,把我们引到成功。
12、青春不仅仅仅仅是月亮林荫交谊舞,也不仅仅仅仅是为了使地球多一个高等动物。假如你能让青春放逐出自我的思维,让它驰骋在大自然纷繁的境地,回旋在物质的深层结构,奔波在宇宙无限的区域,那么你会为之迷恋,为之振奋,为之倾注出自已的全部热血。
13、青春,一个被赋予太多憧憬与期望的词汇。在很多人眼里青春如火,燃烧着激情与活力;青春如花,绽放着智慧和期望。但在我的眼里,青春就如一只迷途的鹿,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路是满布的荆棘与彷徨。
14、青春是火,燃烧我们年轻的光华,青春是灯,照亮我们美丽的豆蔻年华,青春是路,指引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
15、青春啊,永远是完美的,但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青春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伟大力量。它催发着青年人的躯体,启迪着他们的智慧。同时它也灌输着热烈的感情和坚强的理智。
16、青春是一场泅渡,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我们却要把持住那些岌岌可危的惶恐,毅然朝梦里花开的暖季前行。
青春作文素材(二):
青春名人名言
1、青春是在它即将逝去的时候最具有魅力。――塞涅卡
2、青年人充满活力,像春水一样丰富。――拜伦
3、青年时种下什么,老年时就收获什么。――易卜生
4、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获,冬天就不能品尝。――海德
5、谁能持续永远的青春,便是伟大的人。――郭沫若
6、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席慕容
7、世界上没有再比青春更完美的'了,没有再比青春更珍贵的了!春天就像黄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做成什么。――高尔基
8、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逝得无影无踪。――莎士比亚
9、人的青春是短暂的,但是,如果卑劣地度过这短暂的青春,就显得太多了。――莎士比亚
10、青春是一年的青春,青春是生命的春天。――雨果
11、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已的好奇心若消失,人生就没有好处了。――穆勒
12、期望会使你年轻,因为期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雪莱
13、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时期,而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塞涅卡
14、自信和期望是青年的特权。
15、青春最漂亮的装饰就应是勇气。――德雷*马克
16、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青春作文素材(三):
名人事例
明人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妙法。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须知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想了一个坏念头时,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粒黄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黑豆黄豆已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已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半满,黑豆则屈指可数。徐溥就凭着这种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德,最后成为明朝一代名臣。
[点拨]“玉不琢,不成器”,在青春时期,如果不对自己严格要求而是放任自流的话,那么最终会一事无成、碌碌无为。我们在写青春时期刻苦求学类话题是能够使用。
[适用话题]此素材也可适用于“珍惜青春”类话题。
寓言故事
每个人出生时时间老人都会送给他一个名叫”青春”的盒子,谁对这个盒子越珍惜,谁拥有青春的时间就会越长。一天,时间老人来到人间,看到一个十六岁的小伙子没精打采、垂头丧气,而一个六十岁的老人笑口常开、生气勃勃。时间老人觉得十分奇怪,他好奇地先打开了六十岁老人的“青春”盒子,发现里面装的是:宽容、理解、爱心、自信、乐观……,而打开小伙子的“青春”盒子,里面装的却是:自私、嫉妒、悲观、自卑……。
[点拨]青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我们对待青春却是各不相同。
[适用话题]此话题适用于“宽容”、“乐观”、“理解”类话题。
社科知识
仔细观察一下鸟类的生态,会收到很大的教益。比如生活在庭院的麻雀,它们真是争分夺秒,飞飞跳跳,一味儿地寻觅食物。它们始终处于无任何思考余地,只能拼命地无休止地为生存而努力的活动之中。如不这样做,麻雀就生存不下去,稍有偷懒就会因缺乏营养而死亡。
[点拨]人类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在青春时期稍有偷懒,便会因为缺乏知识而跟不上时代,惨遭淘汰。
[适用话题]此素材可用于“努力”等话题,也能够在说明“青春易逝、奋斗不息”等观点的时候使用。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不应该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去避开它,而是以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它、战胜它。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心态的高中作文素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心态
与其痛苦的沉浸在往昔的挫折中,不如放松心情好好想一想自己的明天,因为曾经辉煌也好,曾经失败也罢。那都是过眼云烟。与其劳心费神的去追忆,不如淡薄心志简简单单的整理一下自己的心绪。人非圣贤,精力有限,简单快乐的活着就很好。
花开花落、昼夜更替、生老病死本就是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没有人能够扭转这亘古不变的定律。所以,我们犯不着为昨日黄花而叹息不止,不值得为昔日的失败而痛苦不堪。用平常心去看待平常事,自然活的洒脱自然。
俗话说“人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想轻松的拥有一份快乐着实不容易。但是如果人们一味的沉沦在自己的不幸中,相信世界上也许就没有真正的幸福快乐。如果只看到不如意,那将会是怎样的世界?失意、痛苦、悲痛、绝望,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又怎么能够快乐起来?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换种心态,以全部的热情去迎接今后的每一天,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新绽放的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美丽动人;春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了四季的更替,世界变得更加生机无限,充满趣味,一种美好的心态胜过十服良药。明智的人将会发现这是一笔超值的财富。笑一笑,十年少。如此简单就能够拥有轻松与年轻,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呢?要知道,年轻的心会让人永远年轻,永远魅力四射。
若想活的快乐,还应是用激情点燃岁月,用豪情装点人生,让我们的生命幸福快乐起来。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烦恼并非全部都是生活逼迫的,有时候痛苦来自于自己的臆造。只要你以一种淡然清朗的心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你就会感觉到做什么事情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由此不得不想起那久违的阿q精神,试想一想,如果能够想“我比有钱的人帅,我比有钱的人帅。”然后再去体味生活,那么就是幸福美好的生活。
答案就在我们生活的态度的中。
心态
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便有多大。”心态的不同,往往导致了眼界的不同,也决定了个人的成败。
一种良好的心态,是前往辉煌,迈向成功彼岸的第一步。二战期间,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牢房里,关着两个犯人,受着相同的待遇。在不见天日的牢房里,能让他们看到外面变化的只有一扇小小的窗口,而在窗口打开的时段里,两个人轮流向外望去。一个人看的是湛蓝的天空与自由飞翔的小鸟,他每天都乐在其中,即使是雨天他也会去静静感受;另一个人却只看那高高的围墙和密密麻麻的铁丝网,还有那数不尽的被拖走的尸体,他总是哭丧着脸,恐惧着,抱怨着,最后抑郁而终,带着满眼的晦暗离去。但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他死后半个月,集中营就被攻破,所有人都活着出去了,除了他。我们总是抱怨着自己所受到的一切不公正的待遇,但我们却没有发现在自己身边有着更多的,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以仰望的姿态轻轻地看着更高处的天空。所以,学着用平静而不屈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机会总在下一个路口的转弯处。有一群人,他们总是平淡的看着自头顶飞过的每一片云,感受着拂过的每一丝微风。拈花一笑间,梦风云,梦乾坤,梦宇宙,以一梦证道,在梦中彷徨,在梦中寻求天地至理,或许悟了,或许没悟,也不去刻意追求,看花开花落,叹云卷云舒,毫不在意。“随他去”看透了万丈红尘,尝遍了人生百味,在大苦大难后的大彻大悟中化作永恒,有着一种视天地为无物,高远淡雅的天人合一的处事纳物的心态。而也有些人,一开始便以“逆”作为毕生的追求。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斗,不断怀疑,不断追寻,不断扯去神秘与位置上的层层面纱。破开雾霾,一路高歌,不向任何人妥协。他们以蝼蚁之身正人间大道,挣脱束缚,做一只在不甘中爆发的网中鱼。他们以一种冲破一切阻碍的态度寻找着真理,寻找着生活,寻找着命运的轨迹,也寻找着自己,在寻寻觅觅中前行并且收获,成就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心态,命运,两者以一种紧密的联系出现在世人眼中却又不得不对立。以心态打破命运的锁链,把握心态,调整心态,便就是把握住了命运。前进吧,或许,你就是下一个奇迹!
心态
经过一些事后,回头想想。其实,在人生中遇到的事情,没有必要以太强的谁对谁错。谁好谁坏的心理去对待。凡事以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与自己相关的人或事。通过不同的经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平和。乐观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或事,让自己始终有个好心情。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多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与旺盛精力。
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争执,如果处理不好就会伤友情。
说服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你不至于跌入低谷的有力保证。如果总是好高骛远,虽有可能成功,但让你陷入失败深渊的概率就很大。所谓“爬的越高,摔的越重”。
人人都会有过失,对过失而言又分为无心之过和有心之过两种情况。当遇到的是无心过错时,在心里和感情上我们容易宽恕;而遇到有心的过错时,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谁都很难对其宽恕,然而要成为一名有修养的人,就要从宽容那些有心的过错做起。
风筝并不是随风而去,而是迎着风飞往高处.风的劲吹使它们摇晃着/拉扯着,但牵引线和笨重的尾翼始终控制着它们.它们挣扎着/抖动着,仿佛在说:放开我!我要自由!!! 就是在与牵引线在抗争时,它们也依然在优雅地飞翔着.终于,其中的一只风筝成功的挣脱了线的束缚,好像在说:我终于自由了,终于可以随风自由飞翔了!然而, 没有束缚的自由让它完全处于风的无情和失控的摆布之下. 它笨拙地坠落到地面,落在草地上,线也缠在了树枝上."终于自由了"----自由到无力地躺在草地上,自由到无助地任由风吹的满世界跑,自由到撞到第一个障碍物就搁浅,毫无生气可言. 想想曾几何时,自己就像那风筝一样,想要自由,拼命的挣脱束缚,可有了自由后,又怀疑自己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有时候, 我们与风筝是多么的相似啊!上天让我们经历逆境,体验束缚,并定下规矩约束我们,让我们从中能成长起来,获得人生所需的力量. 逆风行时,束缚是不可或缺的. 有些人抵触这些规则,那就永远也飞不到本可达到的高度. 只遵从部分规则,我们决不可能飞得很高.当活在束缚中的时候,我们会抱怨,为什么总是有时间的限制,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自由的支配时间呢?渴望着,期盼着那样的日子......小的时候会有父母和老师的管制,每天上学下课都有时间表的安排,同样到点儿吃饭到点儿睡觉,觉得是如此的乏味。就这样的日子过了二十多年,从来没让自己放松过,课本以外的书很少去碰,到现在自己少年流行的一些电视剧或是顽皮的思想我都不甚了解。但是我说不清那是不是束缚,我只知道在那样的生活下,忙里偷闲的看一眼电视,逛一下街,幸福的会在梦里露出笑容。同龄的姐妹们讨论护肤化妆什么的,我都不懂,从来都只是把学习放在头等,始终认为除了那以外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带给我负罪感的。现在完全否掉了自己那时候荒谬的思想。然而这这一年的时间我似乎把自己释放了,我想我本不该是那样的乖小孩,我头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没有释放,需要找到自己的出口。或许这真的是种束缚吧。我释放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再在乎这些束缚。像是放了缰绳的烈马,自由地畅快地跑了这些日子。内心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直认为任何事务都是相对的,所以这种肆意的生活依然不能给我想要的自由,人若是缺乏了相对的束缚,必然失去自我。所以寻找束缚又是我所需要的。此生或许这是唯一的一段时间的信马由缰了,我很珍惜。给了我时间让我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要怎样的生活,过怎样的人生。而且这段时间,侄子的出生长大带来了快乐,认识了几个贴心的朋友带来的温暖和相知相惜的感情。所以,还是相对的,痛苦的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美好的事情发生。分析女人的一生有多少时间是为了自己而活的,想起了嫂子对我絮叨的她这后半生开始为了儿子奋斗了。也想起朋友对我说,人好象活着就都是为了别人,互相的为了对方,母子也好,朋友也好,夫妻也好......我不想想了,脑袋都晕,不管怎样,一定要自己健康快乐,我一直记着干妈跟我说的这句话。妈妈一直提醒我,要做好梦想实现不了的思想准备。我就是这样,有着一个时刻提醒你事情做不成的母亲,我习惯了。很少鼓励,很多冷水。我不放弃,即便是我失败了,我也会一直努力,此生还长,再不成,我还有来生。我不怕冷水。有人说我固执,有人说我执着,我都不在乎,随风去吧。安说“姑娘们,我们要心疼自己好好生活!”这么久了,我都没学会心疼自己,我会在这一年努力学会在心疼别人的同时也心疼自己,在寻找束缚的路上享受自由,然后在束缚中寻找自由......
毕业后论文抽检不合格的处理:
1、在毕业之后进行抽检的话,一定是学校将论文的原件给查重系统进行查重。那么学校在拿到查重结果的时候,会及时的通知你修改毕业论文。进行修改之后的毕业论文进行上传至学校即可。
2、继续等待毕业论文的查重结果,如果毕业论文查重结果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即可通过查重。如果还是没有通过则需要继续修改毕业论文,但是在毕业后抽检的论文部分学校只有三次降重的机会。
毕业前论文抽检不合格的处理:
1、在毕业之前,首先毕业论文还没有存入学校的档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论文指导老师或者辅导员对论文意见进行修改。
2、直到毕业论文通过查重为止,其实在开始撰写论文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好一个框架给老师看,让老师给出一点个人的意见,这样对论文重复率有所帮助。
论文抽检的标准:
其实在抽检的时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抽检上,学校和查重系统一般按照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比例进行抽检,根据学生的数量确定好抽检的数量即可。
毕业后论文抽检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选题、逻辑、研究方法、写作安排、格式规范等。不同程度的主要检查内容不同。
本科毕业论文的抽样检查主要考察学生的学术素养,而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抽样检查主要考察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论文抽查包括初评和复评两个环节。初步评估由三名专家进行。如果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学生的论文没有问题,初评就会顺利通过。
否则,该论文将继续参与重新评估,并由另外两名专家进行审查。如果重新评估仍然失败,将被视为有问题的论文。一旦有问题的文章被查实有抄袭、代写、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论文作者的学位将被取消,学位证书也将被取消。
所以,为了顺利毕业,写论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写,保证原创性,否则,即使有幸通过了学校的检查,没能通过毕业后论文抽检也是白搭。
1、寻访老师帮助。2、监测网站智能降重。3、手动降重。4、自己再检测一次。查重率_50%,查重检测不合格,由学校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评定,若认定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则取消答辩资格。30%
并非自己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不是所有的论文重复都能一次合格,那么,如果学生的论文在检测后没有合格应该怎么办呢?paperfree小编给大家讲解。向学校递交毕业论文时,学校会对这部分论文进行查重,符合学校规定的标准才能合格,如果不合格则,退回重新修改。这里的不合格主要是指论文重复率不符合学校标准,当然如果有内容和格式上的错误也会被退回。退回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修改论文,所以当你发现论文不能通过时,首先要找出论文中重复内容的部分,这个时候需要利用论文查重网站来进行检测,最好使用和校方一致的论文查重软件,然后根据论文查重报告中的提示进行修改,从而降低重复率。若使用与校内相同的论文查重网站来查重论文,发现论文的重复性没有超标。还有可能是因为学校查重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我们只需要填写一份申诉表,学校就会进行重复率核实。如无问题,直接就可以通过看。另一种情况,论文重复率超标,但被导师认可,不算抄袭,在老师签名确认后即可通过。大多数大学都有相关规定了自己的论文查重标准,不同的大学所制定的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在提交毕业论文前,一定要先进行检查,发现自己的论文研究是否能符合学校规范,避免在查重毕业论文时检测出不准确的结果重复率。高校所设的毕业论文查重率底线通常是20%,所以要保证自己毕业论文的查重率在20%以内,但学生的级别越高,其重复率要求就会越高,有些论文要求甚至在5%之内。
根据我国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全面落实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强化学术氛围,各高校应使用论文查重软件对学生提交的毕业论文进行查重,符合要求者才能获得参加答辩的机会。因此,检查纸张的重量非常重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大家也要注意。如果论文没有通过查重,就不能参加答辩。最好的解决方法是进行论文降重,将整篇论文的重复率降低到规定的要求。而且这个修改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无限期修改。你需要在答辩前完成论文的修改。一般来说,如果你第一次查重失败,学校会再给你一次额外的机会。答辩前,如果论文还没有查重,其实是有机会补救的。只要把论文的重复率降低到规定的重复率就可以了。降低论文的重复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可以用一些技巧来降重,比如把主动句转换成被动句,适当扩充句子,或者删除一些繁琐的词语。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学生降低论文的重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