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反思性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

就是思考当前教学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来写文章

教学 反思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进一步优化、改进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一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做为教师,哪些是教学反思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水平界定教师反思的内容:

水平一:侧重于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过程、事件及学生的反思。

(1)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做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及情感的全面发展;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需要及实际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课程 实施方案 能否顺利实施;还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动作、言语、学生的状态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通过各种 渠道 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查阅学生的作业,找个别学生谈话,依据教案回顾课堂教学,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学生知识背景、理解水平、 兴趣 爱好 的反思。它主要强调对学生的数学 文化 、思维与理解水平、兴趣爱好及其对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准备等方面的反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及个性差异就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

教师教学的准备及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知识背景及理解水平的反思主要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当前知识背景的研究、认识,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结合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这是反思性教学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3)对教材的反思。教材是知识传递的有效载体,对教材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深刻理解 教育 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及学生学习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补充、改编和整合的活动。如立体几何的模型教学、函数的板块教学等。对教材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和 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平二:侧重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及现有教育研究成果的反思。

(1)对教师教育教学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它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所进行的反思性活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吸收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 经验 。通过对自身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的不断反思,会促使其对教学实践更富有执著性和责任心。

(2)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反思。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反思目的就在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已有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水平三:侧重于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学校及社会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反思。

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留意、审视和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对教学活动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根据女生怕学数学、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现状,可设计《高中女生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课题,以达到增强女生信心、训练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二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 其实不然, 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 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 要学 会 数 学 的 思想,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 他不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 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 学生也是如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 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 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 总结 和概括, 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 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 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 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 思维始于疑问,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 故事 ,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读小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 1+2+3+…+100=? , 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 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 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 传说 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临终前留下遗嘱, 要把 19 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1/2, 老二分总数的 1/4, 老三分总数的 1/5。按印度的教规, 牛被视为神灵, 不能宰杀, 只能整头分, 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 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 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 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 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 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 总共就有 20 头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头; 老二分 1/4 可得 5 头; 老三分 1/5 可得 4 头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头牛, 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 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 头, 最后他怎么竟得了 10 头呢?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 结尾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 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 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 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 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 而作者却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如此, 则二者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无形的艺术, 有其自身的发挥空间, 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与知识内容的特点, 才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教师用心, 科学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现实的教学之中,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里, 感受知识与人文的魅力, 课堂教学必将焕发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与感性叠加, 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情感的共鸣, 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 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 我们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 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学而时习之,做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当然也要时“思”之。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三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 理性思维 ,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

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 教学方法 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3篇相关 文章 :

★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3篇

★ 高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怎么写高中数学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 2020高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 高二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 中学老师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论文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 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 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 言行举止 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 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 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 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 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 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__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 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 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 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 ,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 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 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 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 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 学 毕业 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 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 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 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 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 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 “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 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 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 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 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 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 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 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 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 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 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 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许许多多 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 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 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 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 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 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 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 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 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 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 突。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 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 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 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 文章 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 经验 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 措施 、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

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

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

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

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 总结 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

(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

(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

(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3]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1.

[4]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 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思考 技术论文

3.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4. 有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5. 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浅谈

6. 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反思性教学实践与研究论文

就是思考当前教学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来写文章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 教育 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更加强调历史学科的基础性作用,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提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进行社会美教育,一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四是挖 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应充分运用 现代化视听手段,调动学生发现美、探索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确立为人类理想社会奋斗终生的观念,从而实现社 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书。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的原则,既是从学科特点出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要求。

人的社会活动领域无限广阔,社会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到处充满着可供审美的对象。美,从形态上看,通 常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大类型。本文着重就历史教学与社会美的教育问题,谈点看法。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现象。马克思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社会美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的表现。历史学科的社会美往往是以历史人物 为中心,并且通过历史人物的 言行举止 所显示出来的美。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结合在一起,表 现为美德教育。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璀灿思想和精神风貌,是 我们进行社会美教育的极好教材。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和心灵美,而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心灵美。爱国,这是心灵美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社会 美教育最基本的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中 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千百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解放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气歌。

从驱逐倭寇的戚继光 、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他们的民族气节是何等的忠贞;从与舰共存 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为天下人谋永福”而献身的林觉民,他们 的爱国义举是何等的豪壮;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抗战期间毅然留起了胡须, 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__在狱中怀着满腔热血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成为 后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尽管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种不畏强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才没有 在历次面临的严重危机中亡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前仆后继、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才有了我们的今天;也 正是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我们今天实现腾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样,在世界史上,无数英雄人物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不息。从被法国人民誉为“奥尔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贞德,到出生入死,帮助黑人奴隶获得自由的塔布曼,从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杰佛逊及其所起 草的《独立宣言》,到印度国大党领袖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凯末尔党人制定的《国民公约》 ,无不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都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其表现可以是惊天动地的壮举,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奉 献。在今天和平建设环境中,作为一名中学生就是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国家 的统一,刻苦学习科学 文化 知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四个现代化贡献聪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会美的重要表现。人的美和理想是紧密相联的。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或者说是对未来 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铸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一个人的 理想,是为多数人的利益,为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 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

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远大的革命理想, 特别重要。毋庸置疑,历史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都担负着这一任务。

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无数史实雄辩地说明,古往今来,一切有作为的人都是具有远大理想的人。马克思在中 学 毕业 论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 ”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就决心“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 。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他们理想的 共同点都是为民族、为人类谋幸福,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无数先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 光辉业绩,永远载入史册,激励后人。

利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理想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要帮助他们克服两种倾向,一种是片面 强调自我,另一种是胸无大志,缺乏远大的理想。要教育他们处理好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 关系。历史教学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引导学生从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吸取营养,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总是受社会制约的。因此,个人的理想、 抱负是以国家、社会的需要为基础的,个人只有为社会、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才能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承认 ,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自我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俄国著名 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美和道德是亲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关。

中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养的传统,历来强调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优秀的思想成果是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的。

儒家历来重视修身养性,孔子主张 “温、良、恭、俭、让”,“克己”;孟子强调“善养浩然之气”;诸葛亮重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刘 备则主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等。他们莫不认为注重道德修养是做人之本。中国古代有许 多清官,廉洁奉公、忧国忧民,受到历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两袖清风,为官清廉;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岳飞强 调“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赡养父母、尊师敬友、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等,一旦表现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来,就极为 感人。正是雷锋、朱伯儒、孔繁森等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他们的行为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汇成了 时代的新风尚。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我们可知,社会主义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提倡的集体主义,它与封建社会的道 德规范“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与资本主义的道德规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着本质的区别。在我 国,集体主义的原则要求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历史教科书中道德教育内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为自己的行为 准则,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

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实际 上,社会科学领域也同样如此。

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家、科学家追求真理,献身科学,促进了人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历来受到人们的尊 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历史教学中努力挖掘科学品格教育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精神,主要体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热爱科学、刻苦求知的敬业精神。马克思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他从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写下了《资本论》这部巨著,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马迁踏遍祖国各地,历尽艰辛,虽受腐刑之辱却矢志不渝,写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呕心沥血27年,三易其稿,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古罗马科学家普林尼为了实地考察维苏威火山而 献出了生命;近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考察,创立了科学进化论;居里及其夫人在极其艰苦 的条件下,依靠简陋的实验设备,经过长期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了镭,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许许多多 的史实告诉我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只有像他们那样一丝不苟、孜孜以求,乃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需要科学,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从小就应该立志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四个现代化。

第二,敢于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无畏精神。坚持真理、捍卫真理,需要勇气,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价。历史上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为了坚持真理而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学家布鲁诺坚守“日心说”,虽 被宗教裁判所监禁7年而毫不动摇,最后被教会处以火刑,临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 纪会知道我的价值。”这是何等刚烈!在探求科学奥秘、寻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社会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社会美教育的内容 也不限于以上几方面。深入挖掘内容,进行社会美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长期任务。

实施历史教学中的社会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程序、优化教学过程外,根据历史学科 的特点,应着重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图片、幻灯、音响等现代化视听手段。历史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这些特 点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书中社会美的 因素,并借助于历史图片、幻灯、录音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如讲述红军长 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也可编制简 易幻灯片,再现某一历史画面,“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导学生从具体史实中认识历史规律,以实施社会美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 的,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古人强调“以史为镜”、“读史明智”,就是指认识和驾驭历史规律,指导社 会实践。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历史知识中去认识规律,深层 次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预测未来,指导现实。如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其基本动因是物质资料的生 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决定的。

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 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以及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究其终极原因,是这些国家当时的经济生活内部的矛盾冲 突。其共同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学生懂得这一规律,对资产阶级 革命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对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样,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 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新的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美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 诸多史实的归纳,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在今后的实践中自觉地遵循和利用历史规律改造世界,创造未 来,从而实现社会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反思性教学;实践

论文摘要: 文章 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力图把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做一个完整的呈现,从而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反思性教学自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一种思潮,还是作为一种运动,都一路高歌,势不可挡。主要是因为它给当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来说,反思性教学启发人们反思操作性教学的局限,不断探究教学中的新问题,在探索中把自己锻炼成学者型教师,从而改变凭 经验 教学或简单重复教学的现象。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课程实践方式,为此“教师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反思性教学理论传入我国,无疑是为广大教师理解新课改提供了新的视角,这对他们创造性地实现新课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一直坚持将反思性教学理论运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实践,现结合中学历史教材,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体会,以求教于方家。

所谓中学历史学科反思性教学实践,就是在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借助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行为研究,不断反思自我对历史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历史的规律,历史教学的方法、手段以及经验认识,以发展自我职业水平,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的活动过程。

一、教学实践前的反思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第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能否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前提。教师备课时,应对即将实施的教学目标、过程设计、采取 措施 、使用方法、时间安排等的合理性进行思考、预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备《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Ⅱ)第4课]一课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反思。

课标的内容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按课标要求“资本主义萌芽”必须讲授,而人民版教材却没有相关内容,这是教材编者的疏漏,还是课标制定者的失误?究竟如何处理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才更合理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否认中国存在所谓“资本主义萌芽”。

著名历史学家萧功秦说:“实际上这种所谓萌芽的东西可能根本就长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张定于一尊,在这种‘求定息争、防争氓乱’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会里,哪怕长出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它总是会被扼杀掉,根本用不着西方势力动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远是这个东西,几百年的时间里也没有长成资本主义的大树。因此,我认为称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是一个误导的概念,改称为永远长不大的‘资本主义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实一些。”另一位学者任爽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在春秋战国时期,似乎已经可以依稀找到‘资本主义萌芽’,而在明清时期,似乎还可以发现大量的‘奴隶制’的残余。

这些现象给我的感觉是,在中国,社会形态的演进似乎不可能被严格而明确地或者说是硬性地加以区分。因为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同样的因素,或者说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长期延续”。从上述学者的论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已遭到了学术界普遍质疑。虽然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但不能因为有争议就一字不提,况且课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因此教学中不讲不行,关键是如何讲的问题。

如果讲得太深学生难以理解,若是给学生一个定论更有悖于科学性原则。鉴于上述情况,我在备课时一方面补充了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知识,同时也简单介绍了学术界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既贯彻了课标要求,也弥补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对教学情境、进程、态度、内容、方法及时反思,以便验证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同时还要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

例如:我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Ⅰ)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主要介绍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第2课《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讲述的是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都是将列强侵华史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同时介绍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径,把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单独拉出来,专门设置一课,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落实突出课程标准关于“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主题。我在备课时基本沿袭了教材的这一思路,而没有把两课内容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

在讲授第一课时,学生都能按时间顺序掌握列强侵华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课时,我却惊奇地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中法战争”(第1课中的内容)发生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第2课中的内容)之前。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初中阶段历史教学没有到位,学生连最起码的时间概念都没有。怎么办?如果仍然按原来的教学设计授课,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当时我立即调整了教学进度,先给学生补习初中历史,等他们形成必要的时间概念后,再按原来的设计进行教学。虽然这一节课没有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但由于及时调控却使得课堂教学更趋合理。三、教学实践后的反思

课后反思也是反思性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实践结果的归因、 总结 评价、寻找差距,以便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指导现今、未来的教学活动。承前所述,上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后,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效果进行了反思:1.如何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不足的矛盾。高中历史课每周只有两节,如果在讲授新课过程中,还要补习初中的教学内容,肯定无法完成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增加课时显然不可能,怎么办?能不能挖掘隐性课时呢?如果能设计一份预习提纲,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事先解决上课时的“拦路虎”,到授课时的进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时,预习题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且这也是反思性教学目的——两个“学会”的具体体现。这样看来,设计一份既科学又经济的预习提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如下提纲:

(1)按时间顺序列举列强侵华的事件及其后果?

(2)针对列强入侵,中国军民进行了怎样的抗争?结果如何?

(3)将列强侵华事件与中国军民的反抗斗争一一对应起来。(4)在课本中找出中国军民反抗斗争的典型事件。这份预习提纲能否奏效,还有待于下一节课的验证。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标。我在授课过程中侧重史实讲解,忽视了情感渗透,这堂课本应该上得生动感人,结果却变成了简单史实的罗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阅了有关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还虚心向老教师请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拟定了如下措施:

(1)采取情景式教学。激活学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师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学生亲身体验。上课时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让学生从中体会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2)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选取的中国军民奋起抗争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义的。“三元里抗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颂扬了政府官兵为收复国家失地而作的积极努力;“黄海海战和反割台斗争”,表现了政府官兵、人民群众为维护国家主权,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义和团反帝运动”,则谱写了广大农民群众高举“反帝”大旗,与列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壮丽诗篇。上课应选择典型事件,从“中华民族”的视野来讲授。面对着列强的入侵,无论政府官兵,还是民众百姓,尽管他们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发,或有组织,但他们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而英勇抵抗外来侵略。

(3)启发学生主动参与。情感教育自然离不开学生的全程参与,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参与,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讲授中国军民抗争时,可启发学生进行讨论,谈谈各自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从而把本节课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将教学反思后形成的改进方案用于另一个班级的教学。相比之下,这节课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又涌现出一些新的问题。由于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再加上学生讨论持续时间过长,教学进度再次被延误。这些问题又将成为反思性教学新的起点,反思性教学就是在这种不断循环中推动教学日趋合理的。

历史学科就是让人通过认识过去来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超越自我。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但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都是现代的人,我们所教所学的历史,实际是今人对前人的理解学、解释学,由于社会的进步,时代的不同,人们对历史的解释与认识也就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教师应当自觉树立反思意识,与时俱进,引领学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培养学生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思维。综上所述,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反思性教学必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

[3]萧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历史教学,2001.

[4]任爽.鉴空衡平[J].历史教学,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学的兴起与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1. 历史教学论文范文

2. 初中历史教学整合思考 技术论文

3. 浅谈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4. 有关初中历史学科教学论文

5. 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浅谈

6. 高中历史教育论文

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三数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反思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辩证思考”,不断进行自主反思,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反思性教育的含义,进而提出高三数学课堂反思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三数学;反思性教学;含义;策略;

高三是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时期,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高三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成败在此一举。数学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数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也要不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寻求改进,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为最终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反思性教学法相关概述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做出理性选择,并在这些选择当中选择最佳方案。反思性教学法的实施目标是能够提高学生在难题中的解决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自身特点,并在学生基础结构上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再者,反思性教学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不断通过反思来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再者,反思性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自我反思,同时还要思考学生特点。

2、高三数学课中反思性教学的应用策略

课程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特性明确课堂上应该讲述的内容。备课方案能够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材依然是教师第一参考资料,由于高考内容脱离不开教材,所以教材内容具备一定的可循性。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对难点问题分层剖析,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以及过去教学经验,对所讲内容进行反思,最后展开归纳和整理,从而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设计。

如在“导数运算”这节课中,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对知识框架、知识要点内容进行分层研究,找出其难点,包括:导数与函数和、差、积、商的'导数与复合函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在上课前需要针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特别是在复合函数的求导当中,作为教学难点和高考重点,需要突出设计,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认识到“外函数的导数乘以内函数的导数”内涵,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当中使学生可以正确分辨出复合函数结构。导数概念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节课内容,所以可以适当的减少讲解比例,可以让学生分清本节课学习内容主次,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确定教学目标

在数学教学当中,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师教学更有目的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不同的目标其任务也不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朝向目标不断的反思和努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也要不断的对自身行为和目标进行反思,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如在“抛物线”一课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工具或生活实例辅助讲解,可以抛出一个粉笔观察运行轨道特点等,这样即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意识,掌握抛物线的特征,遇到实际问题也可以针对性解决,从而达到反思教学目标。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该方法不理想,可以考虑多媒体播放抛物线轨迹,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交流学习形式,发挥学生主观性

高三数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但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数学题教学,都要引入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提前心理准备,否则很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思路,也可以让学生避免处于心态松懈或过于紧绷状态。

如在“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观察教室里黑板面与天花板面所在的平面的交线与教室地面有何关系?”“为什么平行?怎样去判断平面外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通过正面平面外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证明这条线和平面之间无交点。再次证明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的不同位置关系无公共点,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实现。此时让学生“无限”转变成“有限”。通过反复交流即可得出相关结论,之后在列举反例:“假设不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必相交,这时直线与平面必有一个交点。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个交点与平面内的这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这样即可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讨论即可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展开针对性教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反思,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生不断反思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总之,不断的反思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周玉娟.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鹿文文.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6):633-634.

反思性教学论文

教学 反思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进一步优化、改进教学行为的关键环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一

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通过反思去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做为教师,哪些是教学反思内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水平界定教师反思的内容:

水平一:侧重于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过程、事件及学生的反思。

(1)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反思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是否能做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促进能力及情感的全面发展;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需要及实际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课程 实施方案 能否顺利实施;还有教师在教学中的体态、动作、言语、学生的状态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通过各种 渠道 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查阅学生的作业,找个别学生谈话,依据教案回顾课堂教学,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对学生知识背景、理解水平、 兴趣 爱好 的反思。它主要强调对学生的数学 文化 、思维与理解水平、兴趣爱好及其对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准备等方面的反思。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及个性差异就决定了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

教师教学的准备及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知识背景及理解水平的反思主要包括对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当前知识背景的研究、认识,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结合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这是反思性教学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3)对教材的反思。教材是知识传递的有效载体,对教材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深刻理解 教育 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教学条件及学生学习要求,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补充、改编和整合的活动。如立体几何的模型教学、函数的板块教学等。对教材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和 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好的理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水平二:侧重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观念及现有教育研究成果的反思。

(1)对教师教育教学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它主要是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应具备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态度所进行的反思性活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吸收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 经验 。通过对自身道德水平和责任感的不断反思,会促使其对教学实践更富有执著性和责任心。

(2)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反思。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反思目的就在于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已有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水平三:侧重于影响教育教学实践的学校及社会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反思。

这主要是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留意、审视和分析这些社会现象对教学活动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如根据女生怕学数学、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现状,可设计《高中女生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及转化策略》课题,以达到增强女生信心、训练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二

人们往往认为数学教学仅仅是公式公理的解说与运用, 其实不然, 数学课堂也有其自身特 的魅力, 以下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经验体会。

一、明确数学思想, 构建数学思维

随着教育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提升以及各个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更加深入和普遍,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 要学 会 数 学 的 思想,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对于教师来说, 他不仅要能“做”, 而且需要教会学生去“做”,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而且更应该有对数学学科的整体理解从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二、尊重学生的思想, 理解个体差异

以往教育观点老是忽视学生的认知情感,把学生当作承受知识的容器, 不断增加新知识,同时又要巩固旧知识, 导致新旧积压, 新的学不好, 旧的学不扎实。同时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一块地里的庄稼也有高低之分, 学生也是如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善于播种施肥, 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学生, 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的动力, 不能顾此失彼,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三、应用心理战术, 从教入手

所谓从教入手, 最重要的就是课堂导入, 因为导入新课不仅是新的教学活动的开始, 也是对旧的教学活动的 总结 和概括, 好的导入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 对新知识的渴望也更高, 教学活动当然就进行的更加顺畅。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 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 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 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1.矛盾激趣

矛盾即问题, 思维始于疑问, 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有趣的 故事 , 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 一位教师讲了一个小故事: 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 读小学时, 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 1+2+3+…+100=? , 老师刚读完题目, 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5050, 而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挨个相加呢。那么, 高斯怎么会算的这么快呢?正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 老师引出了要讲的等差数列求和方法的内容。

2.重点、难点设疑

教材中有些内容既枯燥乏味, 又艰涩难懂。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既抽象, 又是难点。为了更好地讲解本课内容,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 传说 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 临终前留下遗嘱, 要把 19 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 1/2, 老二分总数的 1/4, 老三分总数的 1/5。按印度的教规, 牛被视为神灵, 不能宰杀, 只能整头分, 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 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 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 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 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 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 总共就有 20 头牛。老大分 1/2 可得 10头; 老二分 1/4 可得 5 头; 老三分 1/5 可得 4 头你等三人共分去 19 头牛, 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 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疑问。老大似乎只该分 头, 最后他怎么竟得了 10 头呢?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也给教师的导入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无形之中将学生带入自己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另外教学中也要重视教学的延续性, 一堂课的好坏不仅仅体现再前奏合过程, 结尾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升华阶段。

曲尽而意存, 课完而回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 根据知识的系统性, 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又可以激发起学生新的求知欲望, 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体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 每当故事发展到高潮, 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 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 而作者却以“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教学如此, 则二者必有异曲同工之妙。

课堂教学作为一门无形的艺术, 有其自身的发挥空间, 如何把握住学生的心理与知识内容的特点, 才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教师用心, 科学地将教育教学规律应用于现实的教学之中,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里, 感受知识与人文的魅力, 课堂教学必将焕发迷人的色彩。

四、理性与感性叠加, 完善学生的情知模式

言传身教不只是传递知识和技能, 其实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文的关怀, 情感的共鸣, 传递者站在经验的基础上使学习者感受以往失败的挫折感, 同时也有成功的成就感, 这样的教育才更加有真实性, 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进入到理想的情景中, 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再失败与成功中崛起, 再理性与感性中升华。

不管是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学科, 我们的教学都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之上, 认识教育的新规律并适时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更有成效, 教育的投入才能真正变为学生的成就, 古人云, 学而时习之,做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理当为了教学而学习新的理论知识, 当然也要时“思”之。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篇三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 理性思维 ,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何处理好新课改下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也成为当今数学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课改下教材发生的变化

1.新教材结构体系发生了变化

变化不仅在知识性、趣味性甚至在印刷版面上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如增加了名人科学家的知识背景简介、阅读材料、插图等新内容,使学生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还增加了不少与现代生

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2.新教材对原有的数学知识体系进行调整

对原有的繁难问题进行了删减,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散处理。新教材最重要的编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本质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创新。

3.新教材重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教材就知识讲解分为“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因此,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教学设计时刻突出一个“变”字,这也是教学中最为关键之处, 教学方法 要不断创新,突出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法上,教师提出问题允许学生质疑,不唯书本,不唯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其次,要重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以其生动、直观、形象、新颖的特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数学背景,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同时能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提高讲解效率。在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来完成,教学时省时省力。通过教学方法的“变”,使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个性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优化,达到会学习的目的。

二、充分突出课堂知识重点、化解难点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留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讲解《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在进一步求标准方程时,学生容易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化简出现了麻烦。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化简含有根号的式子时,我们通常有什么方法?学生回答:可以两边平方。教师问: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恰当整理后再平方?学生通过实践,发现对于这个方程,直接平方不利于化简,而整理后再平方,最后能得到圆满的结果。这样,椭圆方程的化简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也解决了以后将要遇到的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的化简问题。所以在一堂课上,教师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重点突出、难点化解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三、充分关注学生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来。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或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众所周知,近年来数学试题的新颖性、灵活性越来越强,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直接把公式、定理、推论拿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理的过程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没有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没有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就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悟”出某些道理。结果是多数学生“悟”不出方法、规律,理解肤浅,记忆不牢,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过于粗疏或学生在学习中对基本知识不求甚解,都会导致在考试中判断错误。不少学生说:现在的试题量过大,他们往往无法完成全部试卷的解答,而解题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练程度及能力的高低。

由此可见,在切实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中同时应重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反思,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领角色,学生才是主角。只有学生充分“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数学课堂教学才会有声有色,新课程教学才得以体现。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3篇相关 文章 :

★ 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范文3篇

★ 高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怎么写高中数学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 2020高中数学教师工作总结

★ 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 高二数学老师个人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 中学老师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 高中数学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反思小论文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教学反思小论文,请参考!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这会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简言之,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否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讲清楚明白,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我们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总会重复一些语言,久而久之,它会作为一种课堂惯用语存在。稍不注意,这些课堂惯用语就会给我们引发麻烦。比如:一位教师讲课时有一句口头禅:“我想大家都知道……”有一次,后排角落里的一名学生因为没兴趣听课,又怕被老师责备,正在悄悄数老师说的“我想大家都知道”时,这位老师又说了一句“最近,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时,这个学生自言自语地说:“我什么都不知道。”顿时,周围的同学碍于老师的尊严虽没哄堂大笑,但有好几名学生忍不住低下了头在窃笑。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有或多或少地存在惯用语不当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认真反思。

一、反思导入语

我们常说,兴趣是求知欲的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教师的课堂导入语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影响到师生互动,在平常的教学中,导语不能“公式化”。如:“同学们,请打开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x课。”当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开场白时,可以想象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导入语,应诱发学生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学的动力。

二、反思提问语

在听课时,我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提问时,用手指直接指向一名学生,大声说:“xxx,你来,这个问题怎样回答?”我想,对于这个带有命令式的话语,时间一长,学生中会有很多都会怕老师这句话吧。其实,作为教师,提问应该多样化,讲求艺术性,老师的提问应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才是更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发展。

三、反思评价语

有许多教学高年级的教师感叹学生年级越高,发言越不积极。一次,我听了一位教师上的高年级的课。课堂上,这位教师对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每当学生回答完他的问题后,他连看都不看这名学生,直接朝学生做了一个坐下的手势,学生一次次的坐下后,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怎么还会有?教学生,教师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惯用的方式去评价所有的学生,教师的课堂评价应像音乐家指挥那样,应对每个乐于参与的每个细节进行评价。

四、反思总结语

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有的教师喜欢说:“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吧。”这就好像是一个程序,这样的课堂真难以让人说是成功的。

课堂总结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总结就在课堂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以及引申、拓展、深化课堂内容的功效。

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三数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反思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辩证思考”,不断进行自主反思,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反思性教育的含义,进而提出高三数学课堂反思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三数学;反思性教学;含义;策略;

高三是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时期,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高三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成败在此一举。数学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数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也要不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寻求改进,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为最终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反思性教学法相关概述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做出理性选择,并在这些选择当中选择最佳方案。反思性教学法的实施目标是能够提高学生在难题中的解决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自身特点,并在学生基础结构上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再者,反思性教学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不断通过反思来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再者,反思性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自我反思,同时还要思考学生特点。

2、高三数学课中反思性教学的应用策略

课程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特性明确课堂上应该讲述的内容。备课方案能够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材依然是教师第一参考资料,由于高考内容脱离不开教材,所以教材内容具备一定的可循性。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对难点问题分层剖析,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以及过去教学经验,对所讲内容进行反思,最后展开归纳和整理,从而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设计。

如在“导数运算”这节课中,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对知识框架、知识要点内容进行分层研究,找出其难点,包括:导数与函数和、差、积、商的'导数与复合函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在上课前需要针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特别是在复合函数的求导当中,作为教学难点和高考重点,需要突出设计,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认识到“外函数的导数乘以内函数的导数”内涵,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当中使学生可以正确分辨出复合函数结构。导数概念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节课内容,所以可以适当的减少讲解比例,可以让学生分清本节课学习内容主次,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确定教学目标

在数学教学当中,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师教学更有目的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不同的目标其任务也不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朝向目标不断的反思和努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也要不断的对自身行为和目标进行反思,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如在“抛物线”一课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工具或生活实例辅助讲解,可以抛出一个粉笔观察运行轨道特点等,这样即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意识,掌握抛物线的特征,遇到实际问题也可以针对性解决,从而达到反思教学目标。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该方法不理想,可以考虑多媒体播放抛物线轨迹,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交流学习形式,发挥学生主观性

高三数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但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数学题教学,都要引入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提前心理准备,否则很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思路,也可以让学生避免处于心态松懈或过于紧绷状态。

如在“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观察教室里黑板面与天花板面所在的平面的交线与教室地面有何关系?”“为什么平行?怎样去判断平面外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通过正面平面外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证明这条线和平面之间无交点。再次证明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的不同位置关系无公共点,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实现。此时让学生“无限”转变成“有限”。通过反复交流即可得出相关结论,之后在列举反例:“假设不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必相交,这时直线与平面必有一个交点。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个交点与平面内的这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这样即可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讨论即可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展开针对性教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反思,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生不断反思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总之,不断的反思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周玉娟.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鹿文文.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6):633-634.

论文研究的实践性

实践性论文在论文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发现的;支持主要观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有实践依据;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不能有凭空捏造、猜测、成人包办代替的迹象。

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写作范文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严寒,寒风呼啸,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

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你说的实践性,其实就准确性和科学性。科技论文特点主要有:1、科学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科技论文的内容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指科技论文表达形式的科学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即科技论文的结构严谨、思维符合逻辑规律、材料真实、方法准确可靠、观点正确无误。2、准确性,主要是指科技论文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科技论文中不要用"据估计、据统计、据报道、据观察"等词,应给出参考文献。3、学术性,或理论性 科技论文的学术性即理论性。学术性是科技论文同其他科技文章的基本区别。所谓学术是指系统和专门的学问,是指有较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一定的理论体系的知识。科技论文学术性是指一篇科技论文应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4、 规范性 ,科技论文必须按一定格式和要求进行规范写作。如科技论文的参考文献著录应规范,文字表达应规范,语言和技术细节应采用国际或本国法定的名词术语、数字、符号、计量单位等。科技论文要求准确、简明、通顺、条理清楚。科技论文是以科技新成果为对象,采用科技语言、科学逻辑思维方式,并按照一定的写作格式撰写,经过正规严格的审查后公开发表的论文。写科技论文的目的是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接受同行的评议和审查,以图在讨论和争论中渐进真理。理解科技论文的定义,有利于科技论文的写作和发表。

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以看客的身份在天涯混迹已久,从未注册也不想评论,纯粹只是看看,再看看,心里就抱着一个希望,总是希望她或许会在这里写下我们的故事,这样我就更好的了解她的一些内心世界,但是,等了10年了依然没等到,反倒是我现在想借天涯这个树洞,发泄一下,当然,最终目的都还是想让她看到。想你了,我心心念念的女孩儿,yy你好吗?现在过得好吗?4月3日那天,在豪无准备的情况下遇见你了,这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真没想到,我才到这城市第一天就这么碰到你了,只是那一回头,那一抹微笑,那一声甜美的话语不是向着我的,你根本没有发现我的存在,但这熟悉的声线我又怎能忘呢。第一天到这城市,走出机场,打车直奔分公司,交待了一下工作的事情,就让同事把我带到公司准备的住处,环境不错比较满意。将行李摆放好,看了看时间还早才5点多,就想着出去逛逛吧,宽别多年的GZ市,其实真的很熟悉了,这城市曾经有我美好的回忆,心底里的那个女孩现在还在这生活着呢,这地段真好离地铁近,公交车站也多,人也多,走着走着来到地铁站,其实我真的不知道要去哪里,正思考着要不要找以前的哥们聚一聚呢,哇这人也真多还得排队买票,突然不想去了,找出手机准备联系司机(公司配的一大叔司机)问问路况,打车算了

科技论文实践性特点指的是什么恩,好的,别急,俺直接发成稿你

反思性教学的论文文献

专业教师学术论文篇二 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实现教师自主 摘 要: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激烈社会中生存的一项重要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其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影响着他们的成绩,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而大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着核心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大学英语教师如何实现教师自主。 关键词:自主学习 教师 自主 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672-3791(2014)01(a)-0143-01 现代外语教学模式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也是高校英语改革的 热点 问题,大学阶段,学生如果想要获得到更多的英语知识与能力,必须要加强自主学习,这种自学能力与教师的指导有着密切关联,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自主学习指导,方可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有关研究结果也显示,英语属于一种典型的互动性学习,从某种层面而言,学生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要依托教师的发展。现代化的社会提倡自主学习,也提倡终身化的学习,而终身化学习的基础就是自主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日后的成长是十分有效的,很多高校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采取各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成效显著。 在教师自主学习方面,国外专业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国外专家对于教师自主学习能力有两种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质上就是教师的职业行为能力,其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的 总结 与反思,教师才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只有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将自主空间充分的利用起来。当然,还有部分学者对于此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教师自主学习的内容应该涵盖更多的内容,不仅包括自己日常教学中的内容,也包括专业发展能力,教师需要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才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实现自主呢? 1 教师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教师需要建立起自主学习意识,并从英语教学内容、英语教学环境、英语教学目标、学生个性化发展多个层面之中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为出发点,正确的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的前提因素。此外,教师要应该具备独立发展的能力,需要清楚的认识到采用什么样的 教学方法 能够优化教学效果,而这种能力就是需要依靠自主学习来获得。 2 教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想要实现自主,就需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为此,教师在教学与生活之中都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朋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模式之下,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为学生传播知识, 因此,教师乐于充当指导者和控制者。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变化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但是也存在着注意力不集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而英语知识与其他的知识相比而言,本身较为枯燥,抽象,如果教师采用机械式的教学手段,不仅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一种逆反心理。要想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就必须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此,教师就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的模板,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此外,创设出相关的学习情境,给与学生硬件与软件上的支持,鼓励学生主动的参加各种英语课余活动,鼓励他们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总结学生的 爱好 ,根据学生的爱好来调整教学模式,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的了解学生,也能够改进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 3 重视自我规划 教师的自我规划就是根据专业化发展需求,对个体提出新的要求,对学校发展进行整体考虑,考虑两种因素对自己未来阶段发展计划的一种总结,教师的自我规划对于教师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规划是个人化的和有针对性的。自我规划的内涵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外出培训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可以通过学历进修来为自己镀金,也能够在报纸杂志中发表文章来评的职称。在教师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现阶段的环境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此时就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以便明确发展时机,对自己未来几年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4 进行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反思性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弊端,分析这些弊端出现的原因,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对于改进教学模式有着无可取代的效用。关于反思,Asterman认为包括四个内涵:第一就是确定好自己的关注点,也就是自身教学的问题和不足;第二就是观察与分析阶段;第三是概括阶段;第四是验证阶段。反思是自主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进行科学的反思,教师才能够转化为学者型教师,才能够优化教学成效,促进自己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5 加强自我学习与培训 要帮助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学校方面应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培训工作,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与责任意识,培训的内容应该包括英语水平、专业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等,此外,教师还必须要具备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并自觉的将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寻找机会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比如:要注重学术交流,教师应该主动与校内外、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更新专业技能。 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应该是有自主学习与独立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设置好和谐的教学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潜力,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综合发展奠定好坚实的基础。教师则应该以身作则,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徐锦芬.大学外语自主学习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2-213 [2] 于杰.外语课堂互动中的支架作用[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1(5):129-130. [3] 黄海泉,钱莉娜.试论实现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中教师自主的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87-88. 看了“专业教师学术论文”的人还看: 1. 教师专业素质学术论文 2. 什么是教师学术论文 3. 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4. 关于小学教师的学术论文 5. 最新的小学教师学术论文

就是思考当前教学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来写文章

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为了能够全面提高高三数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和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反思性教学的核心就是“辩证思考”,不断进行自主反思,从而完善知识体系。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反思性教育的含义,进而提出高三数学课堂反思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 :高三数学;反思性教学;含义;策略;

高三是学生学习中最为重要的时期,经历了12年的寒窗苦读,高三是最后的冲刺阶段、成败在此一举。数学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教师需要不断加强数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也要不断反思,在不断的反思当中寻求改进,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为最终高考取得好成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1、反思性教学法相关概述

反思性教学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法,要求教师做出理性选择,并在这些选择当中选择最佳方案。反思性教学法的实施目标是能够提高学生在难题中的解决能力。教师需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自身特点,并在学生基础结构上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再者,反思性教学更加注重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不断通过反思来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再者,反思性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自我反思,同时还要思考学生特点。

2、高三数学课中反思性教学的应用策略

课程教学设计

在上课前,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特性明确课堂上应该讲述的内容。备课方案能够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材依然是教师第一参考资料,由于高考内容脱离不开教材,所以教材内容具备一定的可循性。在高三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对难点问题分层剖析,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程度以及过去教学经验,对所讲内容进行反思,最后展开归纳和整理,从而完成一系列的教学设计。

如在“导数运算”这节课中,教师在上课前需要对知识框架、知识要点内容进行分层研究,找出其难点,包括:导数与函数和、差、积、商的'导数与复合函数相关内容。所以,教师在上课前需要针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特别是在复合函数的求导当中,作为教学难点和高考重点,需要突出设计,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认识到“外函数的导数乘以内函数的导数”内涵,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当中使学生可以正确分辨出复合函数结构。导数概念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节课内容,所以可以适当的减少讲解比例,可以让学生分清本节课学习内容主次,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确定教学目标

在数学教学当中,确定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师教学更有目的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不同的目标其任务也不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是为了更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朝向目标不断的反思和努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也要不断的对自身行为和目标进行反思,开拓学生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如在“抛物线”一课讲解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工具或生活实例辅助讲解,可以抛出一个粉笔观察运行轨道特点等,这样即可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种思维意识,掌握抛物线的特征,遇到实际问题也可以针对性解决,从而达到反思教学目标。教师也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该方法不理想,可以考虑多媒体播放抛物线轨迹,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从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交流学习形式,发挥学生主观性

高三数学主要是以复习为主,但无论是知识教学还是数学题教学,都要引入基础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提前心理准备,否则很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教师思路,也可以让学生避免处于心态松懈或过于紧绷状态。

如在“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观察教室里黑板面与天花板面所在的平面的交线与教室地面有何关系?”“为什么平行?怎样去判断平面外一条直线与这个平面平行?”通过正面平面外线与平面没有公共点,证明这条线和平面之间无交点。再次证明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的不同位置关系无公共点,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实现。此时让学生“无限”转变成“有限”。通过反复交流即可得出相关结论,之后在列举反例:“假设不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必相交,这时直线与平面必有一个交点。现在请同学们判断一下这个交点与平面内的这条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这样即可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讨论即可找出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展开针对性教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时反思,教师通过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生不断反思如何掌握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总之,不断的反思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着重要意义。

4、参考文献

[1]周玉娟.反思性教学在高三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鹿文文.高中数学反思性教学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6):633-634.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