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

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3000字

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篇一

《浅谈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摘 要:当代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身体和智力的综合的发展。儿童健康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后备人才的储备的基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取决人才快速健康的发展。儿童的发展,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而且更要有较高的智力。

关键词:右脑;感知觉;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人格

所谓的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担任钢琴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发现音乐是提高和开发儿童智能最具动力因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音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人右脑的潜能

人类为了追求自己左右脑发展平衡,进行大量研究和实验。学习音乐是如何开发人右脑的潜能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些人的大脑结构和职能:人脑的构造就像半颗核桃。左脑和右脑通过中间的神经束(也就是所谓的脑胼胝体)相连,组成完整的大脑。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教授在研究被截断脑胼胝体的癫痫病人时,发现了人的左右脑的职能划分。根据斯佩里博士的理论,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分析性工作。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计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因此,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具体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以外,人类独有的语言功能也位于左脑。所谓的学习能力,也就是我们在读书与职业培训时最需要的思维能力,也主要依赖左脑的正常运作。因为左脑相对于右脑来说比较关注细节,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树,却无法看见整片森林。与之相反,右脑与时间顺序、线性或语言信息的处理都没有关系。在右脑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思维。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取决于其右脑的发达程度。如果说左脑主要处理数字信号,那么右脑负责的就是模拟信号。一件事物的全貌才是右脑关注的焦点,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细节。换言之,右脑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一棵一棵的树。也可以说左脑是知识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左脑又可称为数学家的脑。右脑是创造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想象、直觉思维、扩散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右脑又可称为艺术家的脑。从以上的理论,让我们了解人的大脑和职能分工。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不停地学习和生活,我们的学习和计算都是依赖左脑的职能。这样导致左右脑发展不平衡。从而科学家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学习音乐和演奏乐器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的潜能。

2 学习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感知觉能力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感知觉儿童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儿童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儿童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儿童的直觉、分析、想象、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发掘儿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情商等。通过课堂音乐教育,既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儿童的创造力。对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4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注意力素质和提高记忆力

儿童在欣赏音乐旋律时,既要注意音乐旋律的音高,又要注意音乐旋律的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参加合唱团的孩子,首先,学会看指挥的手势,又要看着手中的谱子,还要倾听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音以及自己声音的音色。学钢琴的孩子,在弹奏音乐作品时,首先,认真的看着谱架上的谱子,又要注意左右手的节奏和踏板的运用,还要注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自加拿大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学习音乐的孩子比不学音乐的孩子有更好的记忆力。研究者选择两组4~6岁的孩子,在一年中对他们进行4次测试。其中一组学习音乐,另一组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结果发现,短短4个月后就有了变化。这些孩子需要完成一个区别和声、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测试,和一个听完一列数字后必须记住并复述的记忆测试。经过一年音乐训练的孩子,在记忆测验中的表现比那些没有学习音乐的孩子要好。而且,他们在非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也有所提高,包括文字、图形记忆、数字记忆以及整体智商等。研究者称,学习音乐的人的大脑运转与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是不同的。这一研究结果让那些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教孩子学习音乐的父母们备受鼓舞。

5 学习音乐能够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孩子和艺术结缘,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艺术的圣殿中自由地遨游,汲取艺术中最精华的灵感,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受用无穷。学艺术的孩子品性好。音乐等艺术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从小与艺术结缘,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步与强化,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音乐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思维活动。音乐是智慧的源泉,是开启灵感的一把钥匙。不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迪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常听音乐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美、崇高的情感,伴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他们的思想也逐渐飞向远方,和优美的乐声互相交融,成为一体。艺术之美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与艺术接触的孩子可以尽情地呼吸艺术世界中新鲜的空气,感受艺术王国中的鸟语花香,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正是以它迷人的魅力,启迪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促进他们良好道德的形成。通过长期的音乐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以行。使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在训练演出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坚强的毅力,为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学习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大学四年兼职教师的锻炼,我发现个别同学,学习音乐之前,语言能力很一般,经过几年的音乐教育,孩子变得很自信、语言能力和没有学习音乐之前相比语言能力增强了很多。在声乐教学学习当中,教师让孩子朗诵歌词,也进而加强了儿童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视唱练耳的基础教育,训练孩子对一段旋律的音高、节奏、情感的表达,从而也加强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音乐艺术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只有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才能取得重大进步。在讲座、比赛、演出等一系列的活动当中,孩子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加强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篇二

《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价值初探》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通过培养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开发其音乐才能,激发想象力。重视音乐在幼儿学前教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益于孩子在成长发育的初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使其站在正确方向引导的人生起跑线上。

关键词:学前教学;儿童;发展

一、学前音乐教育内涵

当下音乐教育受到重视,源于教育界致力于发展科学健康的教育事业,以及对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研究和探

索。音乐之于孩子教育,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普遍一致的基本属性。因此,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致力于培养音乐的学科作为重点,还是把音乐课程作为一门辅助学生接受教育的手段,其侧重点的不同,音乐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也将迥然不同。前者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业音乐知识与技能,侧重的是音乐教育事业本质;后者是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音乐课程作为一种诱导,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对于音乐启蒙教育的观点和分歧。

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对立,恰恰是音乐教育当中并存的两个方面或层次,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进行考察。从音乐学科在教育中的层次来看,专向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和知识的音乐教育观点,是音乐作为基本学科的属性,而后者是对这种观点的拓展和升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教育的过程中,独立人格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生存能力表现为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因此,这种观点作为教育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流动与感官的艺术,其形式或载体是声音。处于幼儿成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音乐作为一种区别于普通方式的声音,一方面能够激发孩子感知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一种认知和辨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和教育,在音乐自由的聆听空间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教授音乐的一些知识,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将普通的声音通过音乐知识,转变成动听优美的音乐。音乐之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详述:

1.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价值

音乐的影响体现在儿童教育中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音乐课程教育主要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即听觉,音乐通过对听觉的刺激,给予大脑一定的信号,大脑中枢神经对音乐刺激信号进行处理后得以反馈。音乐课程的训练,增加了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锻炼了大脑对于事物的反应能力,活跃了大脑皮层并促进其灵活思考。有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音乐对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提升孩子的大脑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价值

幼儿时期的孩子,语言系统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音乐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听力和发声。以歌曲为例,歌词和曲谱是组成歌曲的主要元素,歌词内容往往是由优美押韵的诗词写成,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大量的文学词汇,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曲谱的节奏和发声方法,能帮助孩子对自身肢体的控制和协调,做到灵活反应。音乐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传统课程的枯燥和乏味,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融于课程学习之中,通过营造一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的环境,集中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

音乐语言流动难以捉摸,对音乐的鉴赏是一个感知、想象和识别的过程。因此,音乐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体现如下:

(1)音乐教学作用在孩子的感官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强调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和锻炼,目的在于促进其能力的全面提高。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往往对接触最多的刺激信号反应最快,音乐教育则是帮助幼儿语言系统趋向完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2)幼儿音乐教育提高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幼儿记忆力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作为一种有节奏、有感情的声音,虽具有一般声音的属性,但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和属性,这就需要孩子调动听觉的高度注意力,通过大脑皮层对音乐信号的感知,进行区分和辨识。在大脑对这一系列刺激和信号进行反应前期,需要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短暂保存,即记忆,表现为对音乐符号的再现。音乐的内容通过孩子们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加工转化为声色具体的形象,因此,对音乐的记忆有助于幼儿的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

(3)音乐感受和欣赏的过程,也是想象、联想自由发挥的过程。音乐是流动的声音,因此较为抽象,联想帮助孩子贴近音乐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并通过想象力转化成具体的音乐形象。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价值

儿童时期的情感表现,多呈现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表达,儿童会对外部环境与自身需要进行平衡,多表现为需要的满足与否的态度和情绪。儿童时期的情感中需要的满足,是比较低级的情感表现。音乐是建立在情感的直接表达基础上的,从直观的角度可以体验到蕴含于音乐当中的各种情绪,舒缓的曲调多为柔和平静的情绪,激昂高亢的曲调会调动人紧张的情绪,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对各种情感和情绪的体验。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聆听各种情绪的音乐,展示各种与乐曲相符合的情绪图片,帮助孩子丰富和体验各种情感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多涉及著名和经典的音乐作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开端。

5.促进儿童个性形成的价值

个性表现为与其他个体相区别,自身具有的相对稳定、独特和完整的特征。素质教育提倡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个性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标志,完整的人格是个性的确立和成熟。在幼儿时期应当重视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而学前音乐教育能帮助孩子培养对事物的兴趣,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重视幼儿的学前音乐教育和培养,创设各种校园音乐活动,营造轻松、自由、开放和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已成为幼儿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应当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理念,立足于幼儿全面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教授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致力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组成应当承担的角色和任务。

从古老遥远的时代开始,音乐作为传达情感和信息的人类语言,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音乐艺术是一座知识广博的殿堂,里面典藏着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的优秀音乐作品,是每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成长的需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益元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旭.音乐欣赏[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目的,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依据《规程》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说,代替孩子做,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规程》及有关教育理论。并于2004年完成了中华女子学院柯达伊教育理论课程培训。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还在中华女子学院王丹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等。我带着新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但目前状况是幼儿在听音乐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孩子能做到“留神地听”“主动地听”呢?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的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研讨,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中班在上音乐游戏“狐狸捉鸡”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狐狸的音乐形象,并集体创作、设计狐狸的狡猾小鸡的弱小”等不同情绪不同形象的动作,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小班在上音乐活动“小鸡出壳”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小鸡出壳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 X X X | X X X | )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 | X X 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 唷 哇 | 喔 唷 哇|”老爷爷拔萝卜时,“ | 哎 唷 嗬 | 哎 唷 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华小船》,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小船手动作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划小船》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自制散响玩具,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小小鸟》、《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 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 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 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歌曲教学中,我屏弃了以往老师教一句孩子唱一句枯燥而又乏味的教学方式,努力钻研柯达伊教育理论思想,在边学习边摸索中寻找出歌曲教学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春雨沙沙》的教学活动中,我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随机教授的。首先我引导幼儿观察春雨落下的样子并倾听春雨的声音,随之将春雨变成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孩子们陶醉其中,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歌曲。在教学中,我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创编。只要是美好的快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诗歌、歌曲甚至音乐剧。从此孩子们创作的兴趣可浓了,看到什么唱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引导鼓励下孩子们的创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但教师不能代替儿童实践,也不能代替儿童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动的比例、尺度有所困惑。通过实践研究我认识到,在实施活动时,教师应灵活地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当儿童表现出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和指导,当儿童表现出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增加参与和指导。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点滴体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索使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快乐的游戏天堂。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论文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与幼儿情感的发展

论文范文是指论文写作参考方面的范文,主要涉及到论文写作规范、论文格式要求、论文内容要求、不同的学校要求不同,但基本都是细微的差别,总体基本都相似。以下是一篇幼儿园教育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摘要: 以往的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我们比较强调音乐的认知功能,而对其应有的社会化功能却重视得不够。情感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起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付诸声音的表达中,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本文将就音乐教育对幼儿情感的发展问题作一些探讨。

论文关键词: 音乐教育 幼儿情感 发展 社会化

如今的幼儿都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而新世纪既是多姿多彩,又是充满挑战,如何塑造一个个生理和心理健全的人才步入新世纪呢?众所周知,在人类的智商(IQ)之外,还存在一种被称为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元素。研究:证明:情商智商显得更为重要,它决定着人们工作、交往、事业的成败和个人的幸福等,它主宰着社会的未来。情商的培养可说是如今的热门话题。在幼儿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幼儿教师也都形成了共识。“幼儿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发展幼儿高尚、健康、美好的情感。

一、关于情感人从呱呱坠地就有了情感的萌芽,这为不少心理学家对情感进行的大量实验研究所证明。

如有人在婴儿出生10分钟左右,用五官与人脸模样相同地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相当不同配置的图形,和本来位置完全不同地配置的图形以及只有脸的轮廓而无五官的图形,共四种刺激,分别慢慢地在新生儿眼前移动,结果发现新生儿会转动头部跟踪注视图形,从所测量转动的角度来看,婴儿对正常的人脸图形跟踪注视的角度最大,这说明婴儿在出生之后的几分钟,就有认人的知觉活动。这种认人的知觉,可以认为是个体依恋和归属感的萌芽。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由机体需要占优势,冲动性大,稳定性差,发展为情绪状态的多样化,意识性和主动性逐渐增长,道德感和审美感萌芽,最后到幼儿阶段的情绪生活的社会化,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活动感等高级情感开始逐步发展。为了有利于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个性,在幼儿阶段,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幼儿通过意志去控制情感,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陶冶,即以情感来疏导情感,以情感来调节情感,以情感来战胜情感。而音乐艺术教育特别有助于幼儿情感的培养、发展。

二、音乐对情感作用的心理机制。

美学家苏姗·朗格说“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等于是使自己的情感陷入无形式的混乱状态。”幼儿音乐教育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价手段之一,因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是各类艺术共有的特征。但各类造型为主的艺术所描写的内容本身并不是感情,而是描绘各种具体形象,通过人的主观联想来唤起情感,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以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表达内心的种种感情。这种呈现形式的过程,就表达了音乐的内容,内容即表达了情感。在音乐艺术里,声音这种物质材料不是音乐艺术的外壳,而是艺术手段本身。它不是走向概念的桥,而是自由联想的起点。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形式的乐音,本身便是塑造音乐形象的材料。它们引起听觉,唤起人的情感。

在音乐艺术中,不同的乐器组合形式,节奏快慢、音的高低、和声的开发与密集、配器的乐器使用等千变万化的音响组合形式,对人的情感提供了种种客观音响基础。人 情感受到各种音响刺激后,情绪上就会出现不同的反映,产生不同的情感。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人的情感发展有着特殊的功能。

那么,如何让幼儿音乐教育更好地培养、发展幼儿的情感呢?

三、通过幼儿音乐教育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1、幼儿依恋感的发展心理学家用依恋作为个体生命早期与照料者的情节连结。

依恋感源于婴儿的安全、归属需要,是一种爱的情感表现,它最突出地表现为母子间的依恋需要。它是一种积极的、充满深情的相互依恋关系。当孩子从个体的家庭跨入幼儿园的集体时,原有的生活环境改变了,并离开了已建立依恋关系的看护人,此时的幼儿会以反抗、紧张、恐惧等表现对待与其亲人的分离。如何尽快地将幼儿的依恋情感转移到幼儿园老师身上,使其能尽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幼儿园的老师可利用音乐的魅力。刚入园的幼儿对陌生的老师还不了解,老师可从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入手,与其产生交流的话题,继而利用动画片中的主题歌与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喜羊羊和灰太狼》、《西游记》的主题歌等,使他愿意与老师交流,渐渐地与老师建立情感,并将依恋对象转移到老师身上。在对老师有了依恋后,要建立与小伙伴之间的依恋。

一首《你好!朋友》,让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认识新伙伴,寻找自己喜爱的伙伴,并通过拉拉手,相互拥抱等动作密切之间的关系;又如幼儿都喜欢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歌曲《小鸡小鸭》,让幼儿扮演小鸡、小鸭,在一边歌唱一边表演中,感受小鸡小鸭在一起的愉快情绪,进而领悟到自己和小朋友在一起,也象小鸡小鸭那样愉快友好地说话、游戏,而逐步建立起伙伴间的依恋关系。幼儿在对老师和伙伴产生依恋的同时,对他的新环境也需要产生依恋。老师可在不同的场合利用不同的音乐营造适合幼儿心绪的环境,让幼儿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如幼儿刚入园时,新奇的玩具对他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能让其转移注意力,暂时忘记自己的亲人,可是到了吃午饭、睡午觉的时候,哭声就像会传染的哈欠,一个接着一个地响起。老师在吃午饭的时候播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在睡午觉时播放安静柔和的摇篮曲,有些幼儿在家就经常听音乐,或许老师播放的音乐中就有他熟悉的音乐,此时让他感到了一种依托,抚慰了他不安的心。如果老师播放的音乐没有幼儿熟悉的,此时他会感受到一种新异的刺激,让他暂时忘却那份离家的伤感,且在往后的日子里,不断地重复播放这些音乐,渐渐地幼儿会对不同的音乐营造的不同环境产生依恋,从而可以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让幼儿依恋感健康地发展。

2、 幼儿情感和移情的发展同情感,又称同情心,是指一种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并以其行动加以关怀、体贴的情感,这种情感源于移情。

只有具有移情经验的人才会产生同情。因此,同情和移情是助人为乐的情感基础。人类的同情心是人们作出公益行为的心理条件。从小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发展他们的移情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在幼儿的生活中,除了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和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故事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外,音乐作品最能让幼儿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幼儿的同情感。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在教学中,当我唱完一遍后,孩子们有的说:“陆老师,我听了很感动。”

有的说:“老师,我听了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孩子们都有诸如此类的感受。当孩子们自己演唱这首歌时,一个个脸上都表现出非常难过的表情。此时的孩子能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了。又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洋娃娃的葬礼》时。孩子们感受到了乐曲的沉重,不欢快,所想到的都是不愉快的事,继而引出主题——洋娃娃的葬礼,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太可怜了;太悲伤了……同样在欣赏叙事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时,孩子们在赞叹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同时,对二小的牺牲怀着深深的惋惜。在这些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同情心渐渐地得到了发展,且在日常生活中有所表现。有时一个小朋友哭了,其他小朋友就会主动地走到他的面前,关心地询问:“你怎么了?”有时看到小朋友不小心摔到了,会马上扶起他,并用手帮他抚摩摔疼的地方。这些日常小事都表明了幼儿的同情心已有所发展了,其中不乏音乐教育起的作用。

3、 幼儿兴趣和理智感的发展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究世界的心理倾向。

它是带有先天性的情绪状态,着名的知觉专家吉布森指出:早期婴儿知觉和注意指引的行为在没有任何学习的情况下就可以产生,婴儿的好奇心是感情动机的因子,是人类重要的本能。

幼儿从出生起,兴趣就以机体的功能表现出来。他们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出声音和动作都是由兴趣——这种基本情绪所激起和指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事例都证明对音乐的爱好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世界上第一个设计出扑冀式飞机的人就是对音乐和机械都有研究的画家达·芬奇。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就论述了音乐促进智力的作用:“失去音乐的爱好无疑就会失去一部分幸福,甚至还会影响智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把音乐作为他进行科学发明创造的.重要源泉,他不但喜爱音乐,而且将音乐作为和科学互补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影响、扩大到幼儿对周围诸多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幼儿音乐本身的旋律、节奏以及歌曲中歌词内容的表达,都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利用音乐本身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不乏是一种好手段。比如中班的打击乐《小燕子》,是一首单三步曲式结构的乐曲。先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优美与欢快,在欣赏过程中,幼儿听辩出乐曲前后两段与中间一段的对比,旋律的优美与活泼的对比,节奏变化的对比,都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加之动作表演的变化,孩子们对这首乐曲印象特别深。再如许多幼儿歌曲的内容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是幼儿非常熟悉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游戏性,幼儿的兴趣就特别高。《小老鼠上灯台》原是一首来自民间的童谣,改编成歌曲后,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来扮演小老鼠,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充当灯台,每演唱一次就换一个灯台的位置,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表演得有声有色。

音乐本身让幼儿充满了好奇,音乐是听觉艺术,而幼儿天生就对各种声音怀有好奇,音乐中的强弱、高低、快慢,节奏类型的多样,音符千变万化的组合,以及各种乐器发出的不同音响等等都吸引着幼儿,激发幼儿去探索这神奇、奥妙的音乐世界,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受快乐。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就是让幼儿在歌唱中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表现生活中的回音,幼儿在歌唱弱音时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音量,并让幼儿聆听自己演唱的效果,孩子们都说好听极了,真像山谷回音!《高人和矮人》通过高低音区的对比,让幼儿在听觉上分辨高音区和低音区,训练幼儿听觉的灵敏性,孩子们在高音区扮演高人,在低音区扮演矮人,音高的变化控制着孩子的扮演行为,孩子的兴趣很浓。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适时地提供幼儿以恰当的知识,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问等等教育手段,有利于促进儿童理智感的发展。

如在游戏歌曲《什么乐器在歌唱》中,孩子们边唱边聆听一些乐器的音响,感受不同的乐器奇妙表现,并知道了乐器的名称,了解了乐器的性能,激发了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同时在活动室的音乐区投放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孩子听着音乐自由为音乐配上节奏,鼓励幼儿根据音乐中表现的动物形象大胆地配节奏,如表现马儿奔跑的节奏,孩子们通过讨论最后决定为:××× ××× |××× ×××渐渐地他们还会为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如给大雨配上铃鼓,给小雨配上碰铃等,这说明孩子们在充分探索自己手中的乐器。音乐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也可以促进幼儿理智的发展。

4、 幼儿美感的发展幼儿的美感是建立在幼儿不断地获得快乐的基础上的。

快乐是幼儿最基本的肯定情绪之一,它在幼儿生活中有重要意义。快乐使幼儿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对他健康的个性成长极为重要。在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的 体验。幼儿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从小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

幼儿快乐情绪的来源是需要的满足。在可能的条件下,要给幼儿创造安全的环境,使幼儿能生活在温暖和关怀的环境中,给予幼儿欢乐的童年生活。幼儿音乐形式的多样性——歌唱、律动、歌表演、舞蹈、游戏、打击乐和欣赏,能给幼儿的音乐活动带来极大的满足,获得莫大的快乐。比如音乐游戏《小兔和大灰狼》,当小朋友听着小兔的音乐由一个邀请到全班的小朋友时,孩子们感受到大家一起游戏的快乐,可是当大灰狼音乐响起时,孩子感受到的是变成各种各样大灰狼不爱吃的树、花、草、石头、木头等的快乐,以显示他们的聪明、机智,而当大灰狼左瞧右瞧找不到任何小兔,只好饿着肚子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孩子们的快乐达到了高潮——快乐的欢呼!当孩子们学会歌曲、舞蹈、歌表演的时候,并经常在老师的鼓励与肯定下,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非常自信地站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中得到快乐和自信。这种信心是一种自我肯定,蕴涵着一种力量和魄力。

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能力才对美的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美感体验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对审美对象感性面貌特征的体验,它是产生美感的基础;二是对美的对象的感知与欣赏所引起人的情感共鸣,并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这种美感在婴幼儿期,就有萌芽。加登纳认为:在两岁的早期,婴儿感受生活便出现了一种倾向,把世界分为好与坏、快乐与痛苦。他还认为,幼儿与艺术有一种图书的亲缘关系。“我相信那种认为所有正常儿童都有基本艺术倾向的看法是一种有效而有用的看法。”幼儿对音乐、美术、诗歌等艺术作品有初步的欣赏能力,从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和美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评价标准也日益提高。而音乐美本身就是人的思想情感的反映,在《乐记》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凡音之心,内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幼儿会为音乐所喜而喜,所悲而悲,所怒而怒,在多种情绪体验中感受音乐的美。如歌舞剧《小熊请客》。孩子们非常憎恨那只又懒又贪吃的狐狸,他们喜欢好客聪明的小熊,爱憎分明的小鸡、小狗、小猫。在表演时,从孩子们的歌唱、动作、表情上旧能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憎。

尤其是一些名曲的欣赏,如舒曼的《梦幻曲》、圣桑的动物狂欢组曲中的《序曲与狮王进行曲》、《水族馆》等,孩子们听了说,世界上还有这么美妙的音乐啊!同时孩子还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有的说这首歌好听,有的说那首歌好听,还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呢!在节奏乐《拔根芦柴花》演奏中,一开始,孩子们都拼命打击自己的乐器,结果有的孩子说了,一点都不好听,吵死了!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讨论,一致认为打击乐器应该有控制地敲击,相互配合,这样合奏起来才好听,又通过反复的实践,孩子们都有意识地合作着敲击,最后孩子们都感到了一种合作的美。音乐不仅给了孩子美的熏陶,而且还发展了孩子美的鉴赏力,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总之,音乐在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情感上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尽管如此,人类的情感内涵相当丰富,音乐教育的功能是决不能囊括其所有,但我们应该更好地挖掘音乐本身所特有的优势,结合其他艺术手段,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 梅忡荪 着:《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张肖虎 着:《音乐教育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许卓娅 主编:《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4、李晋瑗 着:《幼儿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民奇 周小静 编着:《音乐审美与西方音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6、曹日昌 主编:《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7、陈帼眉 编:《学前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目的,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依据《规程》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说,代替孩子做,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规程》及有关教育理论。并于2004年完成了中华女子学院柯达伊教育理论课程培训。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还在中华女子学院王丹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等。我带着新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但目前状况是幼儿在听音乐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孩子能做到“留神地听”“主动地听”呢?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的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研讨,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中班在上音乐游戏“狐狸捉鸡”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狐狸的音乐形象,并集体创作、设计狐狸的狡猾小鸡的弱小”等不同情绪不同形象的动作,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小班在上音乐活动“小鸡出壳”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小鸡出壳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 X X X | X X X | )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 | X X 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 唷 哇 | 喔 唷 哇|”老爷爷拔萝卜时,“ | 哎 唷 嗬 | 哎 唷 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华小船》,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小船手动作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划小船》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自制散响玩具,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小小鸟》、《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 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 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 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歌曲教学中,我屏弃了以往老师教一句孩子唱一句枯燥而又乏味的教学方式,努力钻研柯达伊教育理论思想,在边学习边摸索中寻找出歌曲教学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春雨沙沙》的教学活动中,我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随机教授的。首先我引导幼儿观察春雨落下的样子并倾听春雨的声音,随之将春雨变成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孩子们陶醉其中,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歌曲。在教学中,我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创编。只要是美好的快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诗歌、歌曲甚至音乐剧。从此孩子们创作的兴趣可浓了,看到什么唱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引导鼓励下孩子们的创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但教师不能代替儿童实践,也不能代替儿童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动的比例、尺度有所困惑。通过实践研究我认识到,在实施活动时,教师应灵活地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当儿童表现出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和指导,当儿童表现出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增加参与和指导。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点滴体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索使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快乐的游戏天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论文

音乐 教育 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小班音乐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浅谈小班音乐教育》

摘要:音乐能使孩子享受到喜悦、快乐,能为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合理的选材,游戏化的情景,良好的师幼互动,培养创新的意识,能使小班孩子学习音乐得到更多体验。

关键词:小班音乐;选材;游戏;互动;想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 编号:1674-9324(2014)03-0267-02

音乐是人类从事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并且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效。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音乐家,而是使孩子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从音乐中得到启迪,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并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期就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对其一生的良好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引导小班孩子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小班孩子更好地接受音乐、享受音乐,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和品格的教育目的?

一、选材上突出情趣,做到浅显,让孩子易于表现

音乐活动符合孩子思维具体形象、富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孩子从中获得极大的快乐和满足。小班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差,他们对一切有趣的、好玩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于一些枯燥,乏味的东西就会索然无味,因此,在选材时注意选择一些有趣的、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容易为孩子理解并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孩子才会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使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如,我看到小班孩子喜爱在娃娃家给娃娃洗澡,陪娃娃睡觉,有照顾娃娃的丰富 经验 ,也能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与娃娃交流。为了回应孩子的需要、兴趣和实在的生活,我选择了《洗白白》和《月光》两首富含生活意义的传统 童谣 组织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我关注音乐对孩子需要和孩子生活的回归,巧妙地将孩子“洗澡、睡觉”等生活情节作为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背景,孩子与教师在各种以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交往中,用表达性语言(动作、表情、语言、体态等)表现童谣的节奏,表达对音乐的体验。我让孩子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参与活动:给自己洗澡、给同伴洗澡、给布娃娃洗澡、哄布娃娃睡觉,从而帮助孩子把原始的生活经验提升为音乐审美经验。这种音乐教学渗透了幼儿与自己的生活、与音乐文本的对话精神,表达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活的价值。

二、从游戏入手,创设游戏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能,培养内在的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孩子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们应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游戏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小班孩子期待“像成人一样活动”,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而孩子动作的发展优于言语的发展,让孩子听着音乐用动作游戏来表达情感,要比让他们坐着安静倾听音乐或用歌声来表达要效果好得多,所以,不管是歌唱活动还是 音乐欣赏 活动,教师在乐曲声中把作品化为一个个简单有趣的小 故事 ,规则简单甚至没有规则的情景性游戏。通过反复的游戏,让孩子反复感受作品,从游戏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从而产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愿望。这种游戏可以是音乐作品的完整再现,也可以让孩子担任其中的一角色或重点段落。如《小老鼠上台灯》这首歌曲中,孩子自始至终扮演小老鼠;《这是小兵》这首歌曲中,先让孩子模仿大炮、喇叭、手枪、铜鼓发出的声音的节奏,老师则可以唱“这是小兵的喇叭”,以接唱的形式来开展游戏。还有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也是如此。这样尽管孩子还没有学会歌曲,但在参与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熟悉了作品,对音乐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歌唱教学的目标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三、师幼互动中促进孩子更好地发展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和孩子交往应该少一些成人世界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和刻板印象,要用一颗童心与孩子交往,这样会较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老师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孩子。”放下老师的姿态,融入孩子。小班孩子对成人的依赖性强,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使音乐教学更富真实性,作品更具感染力。如,在音乐游戏《找小猫》中,我是猫妈妈,和我的一群小猫咪快乐地捉迷藏;在歌表演《大树妈妈》中,我是大树妈妈,呵护着一群可爱的小鸡宝宝,在互动中孩子们特别的快乐,真正享受了这快乐的音乐活动,并意犹未尽。

四、发挥想象,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顾着技能技巧的练习,还要考虑让孩子去表现美、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含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及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抛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还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要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孩子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如用作画的形式表现来高低音时,有的孩子画了雷公公表示音高,画一条吐泡泡的小鱼表示低音;有的孩子画敲打的锤子说声音高,画一棵小树说声音低……面对这些稚拙的创造,我给予了肯定、表扬和鼓励,还引导孩子们当众表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为孩子创设了宽松的环境,由浅入深地引导孩子创造,展示自己的才能。从改编歌词、敲奏简单乐句开始,发展到为图片故事配音乐、创作乐曲、编动作等,鼓励孩子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如我引导孩子用不同音色的乐器为熟悉的音乐《找小猫》配音,来表现猫妈妈和小猫的不同特征和情绪。只有让孩子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 想象力 和独创性。尽管孩子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孩子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在小班音乐教育活动中,只要我们做到内容的趣味性,活动的情境性,形式的灵活性,目标的简易性,就能为孩子学习音乐减轻压力和难度,让孩子在音乐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谈亦文.“洗白白”(小班)教学实录与点评[J].幼儿教育,2007,(05):20-2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谈小班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篇一

《浅谈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开发的作用》

摘 要:当代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身体和智力的综合的发展。儿童健康快速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后备人才的储备的基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取决人才快速健康的发展。儿童的发展,不仅有强健的体魄,而且更要有较高的智力。

关键词:右脑;感知觉;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人格

所谓的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担任钢琴教师的音乐教学工作,发现音乐是提高和开发儿童智能最具动力因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戈登・肖教授将78名3~4岁智力相同的幼儿分成三组,一组学习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曲,一组学习计算机,一组不接受训练。结果九个月后,他用拼图游戏对这三组孩子进行智力测试发现,学习音乐的孩子的得分平均提高百分之三十五,而另二组孩子则几乎没有提高)。音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人右脑的潜能

人类为了追求自己左右脑发展平衡,进行大量研究和实验。学习音乐是如何开发人右脑的潜能的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些人的大脑结构和职能:人脑的构造就像半颗核桃。左脑和右脑通过中间的神经束(也就是所谓的脑胼胝体)相连,组成完整的大脑。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教授在研究被截断脑胼胝体的癫痫病人时,发现了人的左右脑的职能划分。根据斯佩里博士的理论,人的左脑主要负责分析性工作。左脑在处理信息时采取线性方式,即按照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计算处理,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数字化。因此,信息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具体时间就显得格外重要。除此以外,人类独有的语言功能也位于左脑。所谓的学习能力,也就是我们在读书与职业培训时最需要的思维能力,也主要依赖左脑的正常运作。因为左脑相对于右脑来说比较关注细节,所以我们可以形象地说,左脑只能看到一棵一棵的树,却无法看见整片森林。与之相反,右脑与时间顺序、线性或语言信息的处理都没有关系。在右脑中,最重要的是空间思维。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取决于其右脑的发达程度。如果说左脑主要处理数字信号,那么右脑负责的就是模拟信号。一件事物的全貌才是右脑关注的焦点,而不是任何具体的细节。换言之,右脑看到的是整片森林,而不是其中一棵一棵的树。也可以说左脑是知识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思维、分析思维、集中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左脑又可称为数学家的脑。右脑是创造司令,它的职责是以想象、直觉思维、扩散思维为主进行智力开发,右脑又可称为艺术家的脑。从以上的理论,让我们了解人的大脑和职能分工。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不停地学习和生活,我们的学习和计算都是依赖左脑的职能。这样导致左右脑发展不平衡。从而科学家进行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学习音乐和演奏乐器有助于开发人的右脑的潜能。

2 学习音乐能够提高儿童感知觉能力发展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儿童的感知觉儿童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儿童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儿童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儿童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儿童的直觉、分析、想象、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3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

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发掘儿童的聪明才智同时也能激发儿童的情商等。通过课堂音乐教育,既促进了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儿童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儿童的创造力。对开发儿童的创造思维起着积极的作用。在教育大改革、科学大发展的当今,全面提高儿童的素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将展现出富于魅力的前景。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他的钢琴、小提琴演奏都很出色。一些研究爱因斯坦发明创造的人说,乐器演奏在爱因斯坦发明创造中所起的作用,要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因为,他从喜欢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自然音乐规律的反映,听到了毕达哥斯创造数的歌声,还听到了开普勒怎样谱写天体的乐章……音乐作品展现的奇特画面不知不觉的培养了爱因斯坦的想象力。

4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注意力素质和提高记忆力

儿童在欣赏音乐旋律时,既要注意音乐旋律的音高,又要注意音乐旋律的节奏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参加合唱团的孩子,首先,学会看指挥的手势,又要看着手中的谱子,还要倾听每个声部的旋律和声音以及自己声音的音色。学钢琴的孩子,在弹奏音乐作品时,首先,认真的看着谱架上的谱子,又要注意左右手的节奏和踏板的运用,还要注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自加拿大的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学习音乐的孩子比不学音乐的孩子有更好的记忆力。研究者选择两组4~6岁的孩子,在一年中对他们进行4次测试。其中一组学习音乐,另一组没有接受音乐训练。结果发现,短短4个月后就有了变化。这些孩子需要完成一个区别和声、节奏和旋律的音乐测试,和一个听完一列数字后必须记住并复述的记忆测试。经过一年音乐训练的孩子,在记忆测验中的表现比那些没有学习音乐的孩子要好。而且,他们在非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也有所提高,包括文字、图形记忆、数字记忆以及整体智商等。研究者称,学习音乐的人的大脑运转与没有学习音乐的人是不同的。这一研究结果让那些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教孩子学习音乐的父母们备受鼓舞。

5 学习音乐能够陶冶儿童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的完善

孩子和艺术结缘,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艺术的圣殿中自由地遨游,汲取艺术中最精华的灵感,将使他们一生受益,受用无穷。学艺术的孩子品性好。音乐等艺术可以给人以美的熏陶,从小与艺术结缘,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进步与强化,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是大有裨益的。音乐能极大地促进儿童的思维活动。音乐是智慧的源泉,是开启灵感的一把钥匙。不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把音乐作为提高修养,启迪灵感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常听音乐的孩子,能深切感受、理解音乐中所体现出来的优美、崇高的情感,伴随着节拍和旋律的变化,他们的思想也逐渐飞向远方,和优美的乐声互相交融,成为一体。艺术之美千姿百态、气象万千,与艺术接触的孩子可以尽情地呼吸艺术世界中新鲜的空气,感受艺术王国中的鸟语花香,有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增强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正是以它迷人的魅力,启迪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促进他们良好道德的形成。通过长期的音乐培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导之以行。使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在训练演出中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坚强的毅力,为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学习音乐能够开发儿童的学习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通过大学四年兼职教师的锻炼,我发现个别同学,学习音乐之前,语言能力很一般,经过几年的音乐教育,孩子变得很自信、语言能力和没有学习音乐之前相比语言能力增强了很多。在声乐教学学习当中,教师让孩子朗诵歌词,也进而加强了儿童语言的能力的培养。视唱练耳的基础教育,训练孩子对一段旋律的音高、节奏、情感的表达,从而也加强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音乐艺术是一门交流的艺术,只有交流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才能取得重大进步。在讲座、比赛、演出等一系列的活动当中,孩子不断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加强了孩子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论述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论文篇二

《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价值初探》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音乐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育。通过培养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能开发其音乐才能,激发想象力。重视音乐在幼儿学前教育时期的作用和影响,益于孩子在成长发育的初期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从而使其站在正确方向引导的人生起跑线上。

关键词:学前教学;儿童;发展

一、学前音乐教育内涵

当下音乐教育受到重视,源于教育界致力于发展科学健康的教育事业,以及对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研究和探

索。音乐之于孩子教育,有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优势。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普遍一致的基本属性。因此,把音乐教育作为一项致力于培养音乐的学科作为重点,还是把音乐课程作为一门辅助学生接受教育的手段,其侧重点的不同,音乐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也将迥然不同。前者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专业音乐知识与技能,侧重的是音乐教育事业本质;后者是立足于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音乐课程作为一种诱导,从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这也是目前对于音乐启蒙教育的观点和分歧。

通过分析和总结,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对立,恰恰是音乐教育当中并存的两个方面或层次,不能将两者孤立起来进行考察。从音乐学科在教育中的层次来看,专向培养孩子的音乐技能和知识的音乐教育观点,是音乐作为基本学科的属性,而后者是对这种观点的拓展和升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教育的过程中,独立人格表现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生存能力表现为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储备。因此,这种观点作为教育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音乐作为一种流动与感官的艺术,其形式或载体是声音。处于幼儿成长时期的孩子,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音乐作为一种区别于普通方式的声音,一方面能够激发孩子感知和探索的兴趣,培养一种认知和辨识的能力,通过引导和教育,在音乐自由的聆听空间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另一方面,通过教授音乐的一些知识,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将普通的声音通过音乐知识,转变成动听优美的音乐。音乐之于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详述:

1.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价值

音乐的影响体现在儿童教育中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发育。音乐课程教育主要作用于儿童的感官,即听觉,音乐通过对听觉的刺激,给予大脑一定的信号,大脑中枢神经对音乐刺激信号进行处理后得以反馈。音乐课程的训练,增加了孩子接触音乐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聆听音乐和欣赏音乐,锻炼了大脑对于事物的反应能力,活跃了大脑皮层并促进其灵活思考。有医学方面的研究表明,音乐对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能提升孩子的大脑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2.促进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价值

幼儿时期的孩子,语言系统处于一个成长发育的初级阶段,音乐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听力和发声。以歌曲为例,歌词和曲谱是组成歌曲的主要元素,歌词内容往往是由优美押韵的诗词写成,孩子们可以从中学会大量的文学词汇,积累文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曲谱的节奏和发声方法,能帮助孩子对自身肢体的控制和协调,做到灵活反应。音乐最大的优势是避免了传统课程的枯燥和乏味,能够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知识融于课程学习之中,通过营造一个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的环境,集中孩子学习的注意力。

3.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

音乐语言流动难以捉摸,对音乐的鉴赏是一个感知、想象和识别的过程。因此,音乐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价值体现如下:

(1)音乐教学作用在孩子的感官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强调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和锻炼,目的在于促进其能力的全面提高。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往往对接触最多的刺激信号反应最快,音乐教育则是帮助幼儿语言系统趋向完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对音乐的敏感度。

(2)幼儿音乐教育提高了孩子的记忆能力。幼儿记忆力的锻炼和能力的提升,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音乐作为一种有节奏、有感情的声音,虽具有一般声音的属性,但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和属性,这就需要孩子调动听觉的高度注意力,通过大脑皮层对音乐信号的感知,进行区分和辨识。在大脑对这一系列刺激和信号进行反应前期,需要大脑对这些信号进行短暂保存,即记忆,表现为对音乐符号的再现。音乐的内容通过孩子们发挥自由的想象力,加工转化为声色具体的形象,因此,对音乐的记忆有助于幼儿的对语言的感知和感悟。

(3)音乐感受和欣赏的过程,也是想象、联想自由发挥的过程。音乐是流动的声音,因此较为抽象,联想帮助孩子贴近音乐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相联系,并通过想象力转化成具体的音乐形象。

4.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价值

儿童时期的情感表现,多呈现为一种认知活动的表达,儿童会对外部环境与自身需要进行平衡,多表现为需要的满足与否的态度和情绪。儿童时期的情感中需要的满足,是比较低级的情感表现。音乐是建立在情感的直接表达基础上的,从直观的角度可以体验到蕴含于音乐当中的各种情绪,舒缓的曲调多为柔和平静的情绪,激昂高亢的曲调会调动人紧张的情绪,对音乐的欣赏也是对各种情感和情绪的体验。音乐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方式加以引导,让幼儿聆听各种情绪的音乐,展示各种与乐曲相符合的情绪图片,帮助孩子丰富和体验各种情感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多涉及著名和经典的音乐作品,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开端。

5.促进儿童个性形成的价值

个性表现为与其他个体相区别,自身具有的相对稳定、独特和完整的特征。素质教育提倡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发展,个性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标志,完整的人格是个性的确立和成熟。在幼儿时期应当重视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发展,而学前音乐教育能帮助孩子培养对事物的兴趣,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促进幼儿的个性成长具有重要价值。

重视幼儿的学前音乐教育和培养,创设各种校园音乐活动,营造轻松、自由、开放和活跃的音乐学习氛围,已成为幼儿园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应当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的理念,立足于幼儿全面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在教授音乐技能与知识的同时,致力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是学前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事业的组成应当承担的角色和任务。

从古老遥远的时代开始,音乐作为传达情感和信息的人类语言,便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音乐艺术是一座知识广博的殿堂,里面典藏着从古到今不计其数的优秀音乐作品,是每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音乐教师应当立足于幼儿成长的需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有益元素,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徐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张旭.音乐欣赏[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一些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活动让孩子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换句话说,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来进行的人的基本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目的,我积极进行音乐教育的探究学习与实践工作。依据《规程》精神,以发挥幼儿主体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从“兴趣、感受、表现、能力”等方面入手对幼儿进行培养。在大量的理论学习、探索实践、经验借鉴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在教育工作中的观念的根本转变。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首先是自我表现的方式和途径。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变教师的“传授”为主为幼儿的“自主”学习为主

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不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设计教育活动、组织教育过程中,不是以幼儿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为依据,不考虑幼儿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愿望,而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往这个容器里注入、灌输,表现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是代替孩子说,代替孩子做,没有给孩子思维、想象、理解、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孩子对音乐活动失去兴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孩子就显得茫然失措。

如何变孩子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带着这一问题,我认真学习《规程》及有关教育理论。并于2004年完成了中华女子学院柯达伊教育理论课程培训。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的自己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形式的成绩,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他指出,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发儿童对音乐作品反应的内部需要,激起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我还在中华女子学院王丹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等。我带着新的理论进行了新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音乐活动中,幼儿能主动积极地去“听”音乐,是带幼儿步入音乐天地的首要条件。但目前状况是幼儿在听音乐时,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何让孩子能做到“留神地听”“主动地听”呢?为了激发孩子“听”的兴趣和需要我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孩子带着问题听,带着故事悬念听,看着画面听,听不出没关系,再听一遍,并不断激励、表扬孩子长了一双会听音乐的耳朵,鼓励他们表达听后的感受。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听的兴趣外,还在一日生活中安排倾听自然和生活中声音(小河流水声、小动物叫声、雨声、走路声……)的各种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们听音乐的兴趣和主动性大大增强,中班的孩子能分辨出“沉重的”“轻柔的”“跳跃的”音乐,能区分速度、力度、节奏的不同的变化。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应是孩子智慧、情感、创造性的体现,但由于以前的教学常常是教师示范在前,幼儿模仿再后,自主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培养和发挥。通过研讨,我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孩子欣赏、感受、体验在先,创造表现在前。如,中班在上音乐游戏“狐狸捉鸡”时,在欣赏作品的同时,让孩子运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讨论狐狸的音乐形象,并集体创作、设计狐狸的狡猾小鸡的弱小”等不同情绪不同形象的动作,教师只是作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幼儿从被动的接纳者转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自信心大增,创造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再如,小班在上音乐活动“小鸡出壳”时,教师大胆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让孩子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尝试学习小鸡出壳的舞蹈动作,这一参与过程既满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戏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创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个性、智力等方面获得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孩子确实是有着巨大潜能的发展中的个体,儿童只有充分体验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如我设计了起步较低、由易到难的系列节奏游戏:听着小铃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铃节奏拍手)。大鼓和小铃(即以跺脚方式模仿大鼓节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铃节奏)。机器人(即听辨钢琴的低音区和高音区,并分别用跺脚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脚(即根据图谱上的小手、小脚标志,随音乐用小手、小脚表现相应的节奏)。这组游戏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让幼儿轻松自然地走进音乐活动,在难度不高的艺术表现中体验成功。

二.注重幼儿的'探索发展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能激发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以及记忆的保持。由于幼儿年龄小,坚持性与忍耐性较差,他们不能长时间在看不到进步的情境中探索,因此我有目的创设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以激发其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探究内驱力。如在幼儿认识切分节奏(| X X X | X X X | )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按以下步骤积极探索:组织幼儿做“拉绳”及“划龙船”游戏,寻找 | X X X |的感觉,表现“加油呀”处的语言节奏。引导幼儿寻找周围是否有这样的节奏。

如妈妈牙疼时边捂着脸,边说“| 喔 唷 哇 | 喔 唷 哇|”老爷爷拔萝卜时,“ | 哎 唷 嗬 | 哎 唷 嗬|”地用力等。告诉幼儿什么是切分节奏,引导幼儿尝试在木琴上敲奏切分节奏。弹奏歌曲《华小船》,引导幼儿重点寻找其中的切分节奏并听着音乐拍打。启发幼儿创造性地用跺脚、转圈、摊开双手等动作把小船手动作处的切分节奏表现出来。引导幼儿运用木琴、铝板琴等乐器为《划小船》伴奏。此外,我还让幼儿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瓶子、自制散响玩具,使其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区别的;让幼儿在“小动物找家”游戏中听辨mi、sol、la的音高,获得良好的音准感;在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试着在木琴上敲奏熟悉的歌曲。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眼看木琴,耳听音高,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表现出专注的学习态度,幼儿的独立性、自控能力和责任感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也得到培养。

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让幼儿认识二拍子时,可以让他听《进行曲》,威武雄壮,整齐有力;认知四拍子时,就让他们听一些较舒缓的曲子,如《小小鸟》、《小燕子》等,认知三拍子时,就放一些圆舞曲让幼儿来表现。 除了用身体表现,我还让幼儿充分地利用打击乐器,先让他们了解各种乐器的声音,是清脆、是浑厚、是 长音、是短音,这样敲就特别好听,然后让幼儿自己给小乐曲配上伴奏,练习合奏。 以上这些内容孩子们都熟练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让幼儿自己在试着创编节奏。除了这些教育培养外,我还 把对幼儿的音乐素质练习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体检时欣赏优美的乐曲,不仅陶冶了情操,还使幼儿尽快 醒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来。早上喝完水和课间休息时,放一段轻松活泼的童谣,让幼儿随之 做优美的律动,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发展了动作。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无论是在对音乐的喜爱上,对音乐的感受力上,还是在音乐节奏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在歌曲教学中,我屏弃了以往老师教一句孩子唱一句枯燥而又乏味的教学方式,努力钻研柯达伊教育理论思想,在边学习边摸索中寻找出歌曲教学的有效方式如在歌曲《春雨沙沙》的教学活动中,我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随机教授的。首先我引导幼儿观察春雨落下的样子并倾听春雨的声音,随之将春雨变成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孩子们陶醉其中,在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会了歌曲。在教学中,我还传递给孩子一种信息那就是创编。只要是美好的快乐的我们都可以把它变成诗歌、歌曲甚至音乐剧。从此孩子们创作的兴趣可浓了,看到什么唱什么在老师的不断引导鼓励下孩子们的创编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四.正确把握“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关系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这句话十分精辟地概括了教育活动应有的正确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教师向着既定目标对儿童施加教育影响,但教师不能代替儿童实践,也不能代替儿童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如何把握教师主导与幼儿主动的比例、尺度有所困惑。通过实践研究我认识到,在实施活动时,教师应灵活地随时根据儿童的需要调整自己的参与和指导活动。当儿童表现出可以独立进行活动时,教师应减少参与和指导,当儿童表现出需要帮助时,教师应增加参与和指导。以上只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点滴体验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进行更深入学习与探索使音乐教育成为孩子快乐的游戏天堂。

幼儿园音乐教育论文题目集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4. 大提琴演奏发音问题探讨 5. 论二胡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6. 古筝演奏与心理音色 7. 浅谈想像力与心理调控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 8. 长笛演奏的基本技巧分析与实践 9. 关于借鉴西方作品分析法分析传统古琴曲的几点思考 10. 小议视唱练耳在乐器演奏中的重要性 11. 谈儿童学习乐器演奏的意义 12. 探析铜管乐器演奏的音准问题 13. 浅谈中小学铜管乐队的训练 14. 如何组织开展中小学小乐队的活动 15. (某器乐)演奏中的准确读谱与正确理解 16. 论(某器乐)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17. (某器乐)演奏右手技术问题之我见 18. 如何处理好(某器乐)教学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9. 浅谈(某器乐)考试、比赛前的心理的准备 20. 《二泉映月》的创作分析与演奏实践 21.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现状之研究 22. 论杨琴演奏的思维 23. 浅析关于(某器乐)演奏的发音问题 24. 如何演奏好《莫扎特C大调长笛与竖琴协奏曲》K299 25. 小提琴的左手技巧 26. 浅析现代杨琴的演奏技巧及表现力 27. 简述萨克斯的气息 28. 浅谈琵琶演奏与教学心得 29. 论扬琴演奏中手臂运动与力度控制 30. 少年儿童古筝考级教学浅谈 31. 长笛演奏中的呼吸气息运用 32. 浅析二胡曲《洪湖人民的心愿》 33. 女子十二乐坊现象分析 钢琴 1. 怎样提高钢琴伴奏的演奏水平 2. 论钢琴演奏情和理的统一 3. 临场演奏中的心理因素 4.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5. 论钢琴演奏艺术中的想像力 6. 浅谈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7. 浅谈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8.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9.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二度创作与实践 10. 论钢琴教育的教学原则与方法 11. 论钢琴教师的职业素养 12. 即兴伴奏与音乐表现 13. 论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与弹奏技术的关系 14. 论钢琴踏板的重要性及运用 15. 试论儿童钢琴教学的特殊性 16. 论钢琴教学中弱指的训练 17.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18. 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19. 论钢琴的指法艺术 20. 对钢琴演奏心理问题的研究 声乐 1. 当前适应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刍论 2. 民族声乐演唱中字正腔圆探究 3.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4. 透过声乐套曲《冬之旅》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 5. 演唱中国作品的发声与吐字 6. 歌唱心理素质在演唱中的影响 7. 花腔技巧在古典歌剧演唱中的运用与表现 8. 论赵元任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演唱表达 9.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唱表达 10. 试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1. 释析巴罗克(古典/浪漫)时期声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12. 试论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 13. 怎样运用歌声传达情感 14. 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演唱通俗歌曲 15. 歌唱艺术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 16. 论学校声乐人才培养方案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17. 中国古代声乐美学发展初探 18. 童声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9. 高师音乐专业声乐课改革之我见 20. 声乐教学中应注意民族问题 21. 歌唱心理调控在人声训练中的作用 22. 民族声乐歌唱方法探析 23. 通俗演唱方法探析 舞蹈 1. 浅谈舞蹈教学中表演意识的培养和训练 2. 论舞蹈的教育功能 3.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4. 文化对舞者的重要性——浅谈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 5. 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原则 6. 舞蹈对幼儿成长的作用 7. 论舞蹈教育与素质教育 8. 中小学音乐舞蹈教育的现状及创新发展探讨 9. 论普及性舞蹈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10. 论节奏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1. 加强高师民间舞教学中“民俗”的渗透 12. 论中小学舞蹈教育 13. 浅谈中小学舞蹈课程设置 14.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学 15. 谈儿童舞蹈教学的制作 16. 浅谈中国民间舞的表演 17. “鼓”在民间舞中的运用和发展 18. “道具”在中国民间舞教学与创作中的运用和发展 19. 论舞蹈作品与社会生活 20. 浅谈舞蹈表演形式的创新 21. 浅析现代舞动作的发展 22. 浅谈中国古典舞对戏曲舞蹈的借鉴 23. 新时期大学生校园舞蹈教育的思考 24. 浅谈中等师范学校的民间舞教学 25. 浅谈地域文化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影响 音乐教育 1.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师音乐教育 2. 从普通高校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3. 浅议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4. 音乐素质的培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5. 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6. 音乐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7. 合唱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8. 论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9. 论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0. 美育与音乐教育 11. 试论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 12. 音乐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 13. 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合唱活动 14.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如何体现师范性的要求 作品分析 1. 析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中的引子的主题内涵 2. 浅析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Scherzo》的写作特征 3. 浅析莫扎特钢琴作品的和声曲式结构特征 4. 现代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因素 5. 对某某作曲技法的分析 6. 简述车尔尼练习曲 7. 论肖邦夜曲 8. 肖邦第一叙事曲解析 其他 1. 关于现代大众审美的思考 2. 浅论音乐音调与基本情绪运动状态的关系 3. 胶片上流淌着的音乐篇章——有关电影音乐的综述 4. “文化融合”视野下的探戈音乐 5. 17世纪古式风格与新式风格 6. 试论前古典时期的情感风格对古典主义音乐的影响

幼儿音乐教育论文范文3000字

论文题目: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摘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 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 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如想查看更多的论文范文,请转到应届生毕业网--毕业论文栏目,我们为您准备了更丰富实用的最新范文,希望能真正的帮到大家!

如何发给你?

1、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2、高等学校音乐表演专业学业表现性评价研究3、音乐意义存在方式并及真理自行置入艺术作品的形而上学研宄4、全球化背景下贵州苗族音乐传播研究5、中国社会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之文化阐释与建构6、音乐心理视角下的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7、西方指挥艺术风格类型研究8、隋唐宫廷音乐表演研究9、卡拉斯的薇奥列塔10、学分制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研究11、论打击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12、基于元理论的音乐表演艺术组织战略管理研究13、19-20世纪中叶捷克音乐的社会学研究14、内地音乐资源对澳门当代音乐的影响15、普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以上十五个音乐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提供

幼儿园教育论文3000

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 教育 ,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摘要:动手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促进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并需要充分认识动手能力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采取有效 措施 ,加强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动手能力;幼儿教育;创造力;情境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躯体和双手动发展的最佳时期,手指、手腕等肌肉群的运动与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又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具有重要地位。培养并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所以,在幼儿教育中应采用多种科学途径、利用多方资源培养并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一、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手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幼儿来说,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幼儿的 智力开发 ,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

1.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手工课堂上,借助于一些造型作品作示范,教师教小朋友们动手做,鼓励小朋友们通过观察、思考,自己动手做一些小挂饰等。在做手工的程中,幼儿会通过对教师制作过程的观察、记忆和思考,不仅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意识,而且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尽管幼儿在手工课堂上是模仿教师的制作过程来动手完成自己作品的,但是实际上很多幼儿在模仿教师的过程中增加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这部分东西就是幼儿的“创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在作品表达方面,会传达出自己的特色,包含着自己的想法与创意,从而创作出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手工作品。在这种动手的过程中,实际上培养了幼儿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3.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教育学研究表明,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未来的全面发展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其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则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在制作手工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使眼、脑与手等得到协调锻炼,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而幼儿在自己实际制作的过程中,会对老师的操作步骤进行回忆,对其制作过程进行模仿,并展开 想象力 ,这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我们要积极探索科学的 教学 方法 ,不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双手”。也就是说,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更新观念,通过引导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做手工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干预孩子,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即使幼儿做出的作品很简单、粗糙,也不能批评,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除了手工作品之外,老师可以鼓励幼儿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动手拿水果、整理书桌、收拾玩具等。对于一些复杂的难度较高的事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教师要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与技能,指导幼儿进行反复练习,再动手实践。

2.创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呢?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和心理规律来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在充满乐趣的情景中进行观察、模仿、体验和动手操作,不仅可以激活幼儿的记忆,而且激发了幼儿的情感。例如,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准备一些工具与材料,包括橡皮泥、小瓶盖以及颜色鲜艳的纸张等,这些材料会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们动手制作的积极性。

3.组织活动

通过组织积极的活动,能够强化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活动的效果,可以在不同年龄的幼儿中组织开展不同的动手活动。例如,在幼儿小班中开展整理玩具、穿衣服比赛。在中班或者大班的幼儿中组织开展搭积木、叠衣服比赛等。通过组织活动或比赛,调动幼儿们的动手能力。为了激发幼儿们的参与意识,可以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在组织的叠衣服比赛中,对获胜的幼儿就奖励一个纸星星等。通过小小的奖励,幼儿的兴趣就会有明显高涨,他们的动手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4.家长参与

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组织,也需要家长的理解、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在现在社会中,有很多家长对孩子比较宠爱,觉得孩子还小,不应该动手劳动,甚至还有一些家长代替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忽视动手能力培养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其实这种心理是完全错误的,幼儿虽小,可是完全可以这样就大大巩固了幼儿园里训练的成果,达到了家园统一,保持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设置了“家园之窗”,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向家长进行宣传,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向家长介绍一些锻炼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方法与 经验 ,要求家长鼓励幼儿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包括洗自己的小毛巾等。也可以鼓励家长一起参加亲子游戏或活动,与孩子一起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等。

三、结语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积极引导、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以及家长参与等方式,强化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努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幼儿的创造意识,为幼儿的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辛利民 单位:公主岭市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田莉萍.浅谈美术活动中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1).

[2]王莉丽.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5(1).

[3]倪素霞.浅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1).

下一页更多精彩“幼儿教育论文范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才需求在未来也将趋向全球化,幼儿 教育 事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一国综合国力的兴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幼 儿教 育论 文❤☸

✎✎~~~学 前教 育的论 文❤☸

✎✎~~~幼 儿礼 仪教 育论 文❤☸

浅析幼儿教育教学现状及发展         一、目前的幼儿 教学 方法 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学呆板化

现行的幼儿教育带有应试教学特征,重视知识传授和教学讲解,要求学生背诵、默写,以硬性方式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容易导致思维的僵化,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2.知识陈旧化

知识和科学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知识更新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幼儿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先进的知识,使用先进的教材,才能培养先进的人才。

3.教学枯燥化

幼儿正处于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初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注意力不易集中,喜欢观察、玩耍。在教学中采用静态教学法,要求幼儿掌握既成结论,强调了思维的模式化和规律性,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挥,老师要运用动态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教学封闭化

封闭化教学是指老师直接灌输结论,重视背诵和记忆,强调 经验 和模仿训练,缺少思考过程和思维发展,限制了学生的 想象力 、创造性,将学生思维禁锢在狭小空间内,被动接受知识,思维得不到训练。

5.学生学习被动化

幼儿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弱,局面容易失控。有些老师为了避免意外情况,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忽视学生的自我发现环节。主要由老师主导课堂,幼儿实践机会少,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或者按照老师要求全部照搬,缺乏思维过程。

6.课堂不规范

幼儿教学内容都是基础知识,简单易懂,一些老师便忽视教学的规范性,不重视课前准备和教材研究,课堂上自由散漫,思想发散,不能有效保障知识的科学性和教学的有效性。

二、针对上述问题,具体有以下做法

1.充分应用教材,研究科学教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即使是幼儿教学,老师也应重视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考察与研究,建立教材各章节的联系,提炼教材重点和精髓,将教材知识点烂熟于心。在这样的基础上,老师就能充分利用教材,在进行教学时,信手拈来,灵活运用。在知识讲解时,适宜插入引申知识点,扩展学生思维;抛出新颖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可以串讲已学知识,相互对比,相互参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记忆迁移;在知识回顾时,老师可以建立知识体系,梳理教学脉络,理清逻辑顺序,帮助幼儿建立有序的知识结构。研究科学教法是指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知识高效地传输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注意研究学生的个性、思维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制订一套符合幼儿特征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首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参与到教学活动,然后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辨识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能力

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幼儿在学习中占据主体地位,教师要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积极思考,自我探索,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和开放思维。

3.因材施教

每一个幼儿都是优秀的,需要的只是一个善于发现引导的老师。幼儿的性格各不相同,老师不能凭借个人喜好判定幼儿的优劣,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克服性格上的不足。例如,对于顽皮好动的幼儿,可以多带领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对于捣蛋的行为不能斥责,要慢慢引导,启发幼儿正确地创造、行动。

4.直观教学法

直观教学法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较大,易于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带动幼儿的情绪,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提出具有创造性的意见,开发自身潜力,促进思维发展。比如,在进行水果相关内容讲解时,老师可以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使用真实水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学生情绪高涨,全身心投入,对知识的接受效率高,理解记忆效果好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把握教材的结构,根据幼儿的特点制订合适的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意识和学习能力,将丰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从而开发幼儿智力,刺激幼儿的创造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科学人才。

浅论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有助于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

从古至今,我国都非常注重培养人的美德,且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盛名。在我国古代 典故 中,“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卧冰求鲤”、“孔融让梨”等 故事 中,涉及到的每个人物都具有一定的美德,或知恩图报,或孝顺谦让。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将这些典故向幼儿们进行讲述,让他们能够从故事中认识到中华民族美德,并逐渐理解礼仪的含义,这样就有助于将中华民族的美德不断的传承下去。

提升幼儿的交际能力

在幼儿时期,作为交往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只有当幼儿在懂得礼仪的基础上,其才能与长辈以及同龄人进行更好的交流和沟通。如果一个人不懂礼仪,其给别人的印象分就会大打折扣,同时这也不利于其与他人之间进行友好的相处。古人孔子有言:“不知礼,无以立。”实际上,这句话的意思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礼貌礼仪,则没有能够立身的地方。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人来说,礼仪学习意义非凡。因此幼儿教师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引导幼儿掌握一定的行为举止,并明白正确的礼仪表达是怎样的。只有学会尊重他人,自身才能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尊重,因此教师需要在幼儿教育中,积极的促使幼儿与他人之间形成良好的交际关系。

促使幼儿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加强礼仪教育,还能避免现实生活中出现较多的小公主、小皇帝的现象。通过礼仪教育,幼儿就能明白如何感恩,同时促使自己的身心均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些青少面误入歧途,均与其小时候受到的教育具有很大的联系。并且由于年龄的增长,其自身的恶习没有获得良好的改正,从而对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2幼儿教育中礼仪教育的实施方法和策略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融入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涉及到很多的日常活动,且每天幼儿们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其性格的养成也会受到的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在幼儿教育中有效的实施礼仪教育,就必须在日常活动中融入一定的礼仪教育。幼儿园的老师首先需要培养幼儿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洗手;吃饭时不能到处张望;睡觉时间不能大声吵闹;玩具用完了需要放回原处,并摆放整齐;个人的物品用完之后需要整齐归放等。早上或者傍晚在幼儿园看到老师,需要向老师问好,如“早上好”、“晚上好”等。日常出行不让父母抱着等。通过这些小习惯的逐渐培养,幼儿就能慢慢的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为了促使礼仪教育获得有效的实施,幼儿教师还需要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转变,并对礼仪教育加强宣传,同时积极的开展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的特色教学活动,并为幼儿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礼仪的环境,这样就能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始终贯穿礼仪教育。例如,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学校的广播,增设一些专题内容,来达到宣传礼仪教育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礼仪教育的专项活动,并利用自己的亲身行为将 文明礼仪 传授给幼儿们,这样一来,幼儿就能耳濡目染,逐渐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从而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在幼儿的整个教育中贯穿礼仪教育

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在开展礼仪教育时,还应注意在幼儿的整个教育活动中都贯穿礼仪教育,并且要在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将礼仪教育的内容加以融入和渗透,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幼儿就能对自己的行为自觉的进行约束,同时还能将不良的行为习惯加以改正,从而学会做一个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幼儿在参加自己喜欢的教学活动,或者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也需要将其中包含的礼仪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出来,并将礼仪教育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帮助幼儿们掌握更多的、更正确的礼仪。

通过实践帮助幼儿巩固 礼仪知识

在礼仪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礼仪教育除了进行礼仪知识方面的教育之外,还涉及到加强的实践性以及操作性内容。因此幼儿教师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向幼儿们讲解礼仪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们加强实践和操作,这样幼儿们才能掌握真正的礼仪知识和行为。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的程度也逐渐提升。而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礼仪教育的也有了更高重视。因此各个学校都需要加强学生们的礼仪教育。而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采取有效的 措施 实施礼仪教育,这样才能促使幼儿们掌握一定的礼仪知识,从而实现自身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礼仪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傅媛蕾.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就餐礼仪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价值工程,2010(35):176-178.

[3]高桂梅.农村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现象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1.

[4]姬娜娜.浅析德育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J].学周刊,2015(21):102-103.

[5]宋巍.在区域游戏活动中实施小班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尝试[J].文教资料,2014(35):107-108.

浅谈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电脑教育游戏与电脑游戏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结合声音、图像、等高端技术创造的一种依赖于电脑运行的程序,但在内容上,电脑游戏是以娱乐为主,电脑教育游戏则是以教育为主的一种寓教于乐软件,用电脑教育游戏中生动的游戏画面,充满挑战性的游戏内容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更积极主动地探索并从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一、何谓“电脑教育游戏”

教育游戏是专门为特定教育项目而开发的游戏,将教育性和娱乐性融为一体,以游戏娱乐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通过游戏的方式完成教育过程,是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

电脑游戏具有真实性、趣味性、目的性等特点,通过逼真的画面,优美的背景音乐和丰富的游戏内容吸引玩家。2002年12月份,一个名为《军事演习》的电脑游戏为美军士兵执行反恐维和行动提供了另类的训练手段。据美军统计,未参加过实战的飞行员首次执行任务的存活概率只有60%,而进行过计算机模拟训练的飞行员存活概率可以提高到90%。此后更多的 射击 类游戏被美军应用到士兵的训练中。而电脑教育游戏它不同于电子游戏,电脑教育游戏将将教育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在满足玩家娱乐的同时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体验电脑教育游戏的过程也是快乐的。电脑教育游戏利用孩子对好奇心理,刺激孩子感官,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上的三维目标。孩子体验游戏的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的过程,在一定的游戏规则内,需要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才能找到通关游戏的技巧,获得知识与技能,因此,电脑教育游戏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锻炼了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在没有教师管制的游戏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所以在幼儿教育方面,教师也可以将电脑教育游戏融入到教学工作中,使孩子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能提高孩子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二、电脑教育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游戏

很多教师和家长把电脑游戏看做洪水猛兽,用各种办法组织孩子玩电脑游戏,但是完全禁止孩子玩电脑游戏是不可能的,既然不能完全杜绝这种现象,不如以“疏”为主,利用好孩子爱玩游戏的特点,进行电脑教育教学。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的传统教育方式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需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用游戏来提高孩子听课的注意力。例如在英语课,我们可以选择类似于金山打字游戏这类的电脑教育游戏,金山打字游戏中有一个名为“生死时速”的小游戏,逃跑和抓捕双方都需要快速打出英文 文章 来逃离对方抓捕或抓捕对方,教师可以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在同学之间开展比赛,想要赢得游戏胜利,需要熟悉英文文章甚至背诵下来,这样做即提高了孩子学英语的乐趣也达到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二)将游戏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

同样是利用孩子对于游戏的兴趣,既然孩子喜欢玩游戏,教师就把玩游戏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奖励,谁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谁就可以玩电脑游戏。那些喜欢玩游戏的孩子就会集中注意力听讲,努力完成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这样,教师可以从另一方面督促孩子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这种方法也可以推广给家长,在家庭和学校一起实施,每天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才能玩游戏,一方面孩子完成了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适当给予孩子放松的时间。长此以往,孩子会懂得珍惜时间,会明白努力付出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三)利用游戏培养良好的 兴趣 爱好

教师可以带领孩子玩一些如 五子棋 ,象棋,钢琴键盘等积极向上的游戏,在同学间开展比赛,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和对游戏的热爱,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同时也能发掘孩子的潜力。在游戏的同时,教师还可以讲解相关知识和历史,拓宽孩子的知识层面,甚至可以教一些简单的FLASH游戏制作,让孩子们动手自己制作简单的五子棋游戏。由于孩子年龄较小,知识储备量不够,阅读书籍方面有很大困难,而电脑教育游戏以声音、文字、图画相结合的形式,带给孩子最直观的感受,使孩子产生阅读的兴趣。同时,这种阅读方式可以提高孩子的想象力。游戏中积极向上的精神会诱导孩子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从而促进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电脑教育游戏在教育过程中的弊端

现如今电脑游戏的弊端,易成瘾。电子游戏会刺激大脑,给人快感。与吸毒不同的是,玩电子游戏所产生的胺多酚完成是人自身产生的,不会对身体带来伤害,但是在精神成瘾方面与海洛因十分相似。电脑也会伤害 儿童 的眼睛,教师和家长应掌握好时间减少电脑对儿童身体带来的危害。孩子的身体正处于发育期,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利用电脑游戏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应尽量控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多带领孩子在 户外运动 ,使孩子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教育中引入电脑教育游戏教学是个正确选择,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教师应多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教育,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兴趣,避免发生玩游戏成瘾的状况。同时也应注意幼儿身体健康情况。但如何设计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电脑教育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还需广大教育人员坚持不懈的研究和探索。

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思考》

【摘要】主题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应课程综合化和促进幼儿整体发展趋势而生的一种教育活动形态。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根本目标,为此,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等方面中去。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幼儿;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4)03-0003-04

在幼儿园课程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思路。从近百年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及当下的改革趋势与实践状况来看,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幼儿园教育未来变革的基本走向。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从浅层次看是为了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科中心、课程与幼儿生活脱节等问题;从深层次看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与学习特点的体现。幼儿的发展包括身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因此,相应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不分科的。为此,研究者从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角度解析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一、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即在幼儿园中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教育活动,具体是指师幼围绕具有独特发展脉络或发展价值的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以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促使幼儿发展成为身心和谐的“完整的人”为主旨。主题通常具有统整性,包含儿童要学习的关键经验,统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将教育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过程与评价等整合起来,并使之随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它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内部的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组织协调或学习内容的重新安排。

具有内在统整性的主题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了一种分科教学无法比拟的情境系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内在价值,关于这一点,伯恩斯坦在其教育编码与教学话语理论中就有所阐述。〔1〕通过主题形式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意义建构、经验的丰富、情感的发展、主体人格与精神的养成是有益的。主题活动不仅是对活动内容的整体性规定,不仅指向教学系统,更指向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并关涉相应评价体系的完善。

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解析

幼儿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课程、当前整体主义倡导的整体教学观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人发展”理念,都可视为整体论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整体论”(holism)一词源于希腊语“holon”,其意思是“子整体”,表示每一个元素不仅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部分,它同时还是另外一个整体之一部分。John Miller指出,“holon”在希腊语中意味着“由结合的整体所构成的世界是不能简单地还原为其各部分的总和的”。〔2〕以整体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及宇宙是一个整合的机制,在这个机制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一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并演化为更高级的形式。人类也属于这样一种整合的个体。个体的每一部分,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都有同样的重要性,且每一部分的功能及领域都是互相影响、环环相扣的。

要正确认识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幼儿整体发展,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整体”这个概念。“整体”仅仅是指关涉幼儿发展的各种教学内容的总和,抑或只是强调提供给幼儿的教学内容要面面俱到吗?如果是前者,事实上我们难以界定幼儿发展所需的教学内容究竟有几个方面;如果是后者,我们又无法罗列出面面俱到的教学内容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因为教学内容本身是难以穷尽的。人是活生生的机体,是相互联系的一切生命交织的现象,是一个不能断然地还原为任何一种东西的、拥有复杂多样的丰富性的整体。因此,促进幼儿整体发展是对幼儿完满世界的关照,包括生理、情绪、智能、艺术性、社会性、道德及性灵等的关照,并促进幼儿个体在活动中逐渐整合这些方面以达到和谐状态。

不同时代对幼儿整体发展的理解及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途径是不同的。分科教学论也是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追求的,但它采用了片段化的思维方式,用所谓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整体拆解为简单、离散的部分,然后赋予每个部分以精确的意义,试图通过这种拼合的方式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这种还原主义的假设是“整体可以分解为各个部分,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认为只有先了解部分,才能去建构整体。

当下,我们之所以将主题教育活动视为促进幼儿整体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因为主题教育活动为学习者呈现了一幅整体的学习图景,它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一方面,人们认识到,幼儿是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存在着的,所以,他需要的是具有整体性的、不受学科界限限制的知识。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打破学科领域界限,根据主题核心内容,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再顺着这些基本线索确定主题的具体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育环境,组织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3〕另一方面,人们认识到,除了知识层面,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更关注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其他层面的发展。它着眼于幼儿的生活本身,认为幼儿的学习是一个关乎幼儿情感、经验、意义发展的过程。换言之,我们可以把主题教育活动视为多层面、多维度理解和把握知识,把幼儿的个人知识、经验与学习、生活整合起来以促进其有意义学习和整体性发展的活动。

三、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中践行幼儿整体发展思想的路径

(一)以促进幼儿整体发展为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出发点

1.摒弃主题活动目标设定的唯理性思维模式

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受唯理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4〕在这种唯理性教育模式的支配下,幼教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通常会过分注重幼儿的感觉、知觉、概念、判断等认知水平的发展,将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性精神视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目标。他们往往不关注幼儿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体验等方面,忽视对幼儿完满精神世界的关照。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幼儿园教学活动会变成训练活动的代名词,幼儿获得的不是对整体世界的认识和体验,接受的是难以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教育。

2.关注幼儿均衡发展的节奏

我们要关注幼儿智力、情感及道德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满足幼儿求知的欲望、训练其学业及工作上的技能,为其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相反,“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下一代成长为自由的、有创意的、有同情心的人,使之能够完全参与这个群体的生活”。〔5〕

哈佛大学费歇尔教授等人曾据此提出“成长与发展的非线性动态模式”,他们认为,“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当刺激所导致的短期变化会对人的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影响,使得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接受过不当的催熟刺激的领域发展水平会比较低下。成长速率过高可能会导致系统的紊乱无序,为了促使系统的稳定、平衡发展,应维持相对平衡的速率。由此可见,教育所提供的支持性影响应当是适宜有度的,各领域间的联系应当是适中的,这样才有利于学习者的整体发展”。〔6〕

(二)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从有机融合的角度来看,我们在选择主题活动内容时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要处理好儿童、社会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寻找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力求主题教育活动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另一方面,要处理好不同领域、学科间的关系,有机整合不同领域、学科的知识。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各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结果,而不是相互孤立的知识的堆砌。正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整合体,其发展有各方面的需求,不仅有生理的,也有心理的;不仅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不仅有行为的,也有认知的、情感的与社会性的。所以,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单一的、局部的、孤立的发展。”〔7〕因此在选择主题教育活动内容时,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寻求不同学习领域知识间更广泛、深刻的关联,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内容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帮助幼儿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和全息观念。

所谓从有机融合的角度选择主题活动的内容,不是将分化了的部分叠加成一个“复合体”。诚如沃伦・本尼斯所言,“一个整体包括目的、观念和交流,由各个部分间的同一性综合成内部一致而有效的整体”。〔8〕主题活动的内容应该是一种有机“连续体”,是融会贯通了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经验的具有时间与空间意义上关联性的整体。

(三)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

以螺旋式构建网络的方式组织与实施主题教育活动,是指要改变线型课程实施方式,对各年龄主题活动进行统筹,如大、中、小班都有以“季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但各年龄班主题活动的组织要有层次性,内容要逐层拓展与深化,整个主题活动应成为螺旋式的主题网络。以“我的情绪和需要”主题活动为例,小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不同情绪的表达方式,知道自己有喜爱的和不喜爱的事”;中班阶段的活动目标可以是“知道如何使自己及别人快乐,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大班阶段活动目标则可进一步深化为“明白需要被爱和爱别人”。这种螺旋式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是综合的、“去边界”的。主题教育活动实施者要“站在人和儿童的本性是‘活动’的高度,把课程看成是‘一段教育进程’。课程将不仅仅是存在于‘观念状态’的可以分割的‘计划’‘预期结果’或‘经验’,而是生成于‘实践状态’的、无法分解的、整体的‘教育’活动”。〔9〕

参考文献:

〔1〕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41-142.

〔2〕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11.

〔3〕郑健成.学前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82.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3.

〔5〕RONALD E 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另类理念学校在美国的实践〔M〕.薛晓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6.

〔6〕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82.

〔7〕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历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1.

〔9〕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5):2-3.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幼儿园主题教育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