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武夷岩茶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武夷岩茶论文参考文献

古语有云:“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茶与儒、释、道有着不解渊源,精炼的概述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每到春天,武夷山人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茶、做茶,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茶的清香。几百年来,武夷山人世代传承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制作方法,还有对茶一丝不苟的执著与热爱。一起了解 南平文化 吧!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着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 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 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 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 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 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武夷山茶文化考察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武夷山茶与宗教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武夷山茶特色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征。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入口水仙,佳味清纯。“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更上者"七泡有余香"。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较显,岩韵较明显。品质第三为肉桂:条索较紧,条形、色泽乌润,中等火功,香气辛锐持久,香气显但不够厚,汤色橙黄,回甘尚显。武夷茶与乌龙茶的发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从采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与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现在乌龙茶类的加工方法,不论是闽北、闽南、潮汕或是台湾,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而已。 武夷山茶风俗及与社会生活关系饮茶风俗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宝山人的接待札仪。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A、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别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擂制。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 ”、“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武夷山人普追认识到,武夷山之奇秀甲于东南,之名冠海内外,之吸引天下客,决不可轻视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它作为武夷山水“秀、拔、奇、伟、净、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为强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自然景观更加五彩织纷,有了它,武宝山水更加艳丽动人,诚然有了“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有声欲静三三水,无势不奇六六蜂”的非凡山水胜境,也就更加衬托出了武夷岩茶的盎然生机,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岩茶的诱人魅力,这就叫作“茶为山兴,山以茶显”了,山水与岩茶已相衬、相映,相溶,密不可分。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祭祀茶茶与祭祀: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喊 茶御茶园祭祀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华,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百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茶 宴武夷山盛产岩茶,而且历史悠久,品质优异,独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茶宴,就地取材,在名厨好手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选优汰劣,荟萃而成宴席之一款。武夷茶宴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武夷茶宴是随着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在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建成开业而问世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致力为游客创造一个和谐的绿色家园氛围,在饮食上挖掘传统,广泛收集民间茶食偏方,去粗取精,而继武夷山的幔亭宴、野菜宴、农家宴之后推出"茶宴",别树一帜。近年来借助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接待游客多的优势,规模迅速扩大,现有经营武夷茶宴的宾馆、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为镇店之宝,为海内外游客喜吃乐啜。武夷茶宴选取茶叶上,并不局限于红茶和乌龙茶中精品的岩茶,也把绿茶纳入菜肴。这样,能根据客人脾胃的温凉调适,绿茶性凉,红茶火厚,乌龙茶不凉不火,各取所需。武夷茶宴是利用现代烹饪技术制作,方法繁多,蒸熘爆炒焖炖都能派上用场。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不一而足。武夷茶面,取茶青汁和面擀制,面色清绿,入口清香,柔韧绵软,味道好极。“肉桂飘香”一菜,选取武夷肉桂茶生叶粘面粉油炸,摆放在由山间小笋拼接仿制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为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很有代表性的武夷山庄茶宴,共有什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锦鸡、上汤馄饨、凉拌茶面、碧螺生鱼、老丛烧排等18道,无一不茶,或飘或藏着淡淡的茶香。凡到过武夷山的游客,无一不为清新淡雅的茶宴而倾倒。茶宴之所以深受欢迎,除了暗合绿色生态食品走俏的风潮外,还在于茶有提神、健胃、帮助消化、减肥、美容等功效。国际无我茶会由武夷山、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共同举办,每四年一届,各地轮流主办,目前已办了8届,其中第二、四、六届由武夷山承办。台湾同胞喝茶也爱到武夷山来寻根问祖。清咸丰五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书生林凤池渡海参加省试中举,游览武夷,天心永乐禅寺方丈赠送茶苗36株。林举人带回乡送给乡亲们,种植在冻顶山,成为台湾的名茶。如今,冻顶山茶园已达1500公顷。“无我茶会”,就是大家都自带茶叶和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因为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称为“无我”。来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席地围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给左边三位茶侣,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座位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超然接纳四方之茶,无好恶之心,尽力将茶泡好,以求精进之心,依计划行事,遵守公共约定,无需指挥,培养团体默契。这些都是“无我茶会”的精髓。无我茶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如亲子无我茶会,赏荷无我茶会,返璞归真无我茶会,佛堂无我茶会等。无我茶会已成为一种饮茶习俗。茶 艺“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清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将告辞时,再送上一杯茶,并赠以祝福的吉言。茶艺程序1、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2、孔雀开屏、叶嘉酬宾。3、大彬沐霖、乌龙入宫。 4、高山流水、春风指面。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6、玉液回壶、再注甘露。7、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8、龙凤呈祥、鲤鱼翻身。9、捧杯敬茶、众物传盅。 10、鉴赏双色、喜闻高香。11、三龙护鼎、初品奇敬。12、再斟流霞、二探兰芷。13、二品云腴、喉底留甘。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15、含英咀华、领悟岩韵。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17、名茶探趣、游龙戏水。18、宾主起立、尽杯谢茶。茶 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楼、茶馆、茶室、茶叶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内,都可见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目前武夷山许多从事茶事活动的场所,也有不少茶联,古代的、现代的,以赞美武夷茶的居多。古代茶联:陆羽普经卢仝解渴,武夷品俊顾渚香浓。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滋味美如花上露,清凉净似石中泉。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茶科所、御茶园、水帘洞的茶联: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岩韵,丹山采肉桂饱领仙境风情。---(茶科所)岩茶以得天独厚所制之工非草创,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后接踵若薪传。---(御茶园)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偶竹为邻。---(水帘洞茶室)斗 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其诗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民间斗茶赛民间斗茶赛至2003年已经举办三届 第三届斗茶赛分为肉桂、水仙、品种三个系列,每个系列设一个状元、两个金奖、四个银奖。评委们通过对参赛茶样的滋味、香气、外型、叶底和汤色进行评分。为充分体现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香久逾清、味久逾醇”的品质特征,此次斗茶赛全部选择春茶的精制茶作茶样参赛。本次比赛还设立重奖,每个系列的状元奖励3000元,金奖奖励1500元,银奖奖励1000元,获奖茶样、余样则由组委会统一收购。竞赛结果:肉桂系列状元获得者为大坑口岩茶厂,水仙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明富岩茶厂,品种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擎天岩茶厂。岩茶节武夷山市举办了六届武夷岩茶节,其共同的目的是,宣传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振兴武夷经济。历届武夷岩茶节时间:第一届1990年10月;第二届1992年9月;第三届1993年11月;第四届1995年10月;第五届1998年8月;第六届2003-11-12 ,与首届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合并举办。武夷山市现有茶园9.6万亩,年产毛茶5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目前尚有许多茶山被不断开垦出来,然就产品而言,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叶商品经济综合指数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该市茶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茶叶作为三类产品,贸易异常活跃,但交易的条款也日异苛刻,有机生态化经营模式是茶业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品种武夷名品号称“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除素有“岩茶王”之称的“大红袍”外,还有肉桂、铁罗汉、半天腰、白鸡冠、素心兰、水金龟、白瑞香、奇种、老枞水仙等多个珍贵品种,其香气、汤色、滋味无不各具风韵,世界名山武夷山也因此成了"茶树品种王国"。武夷山市内暂时无大型茶产业链相关的茶叶批发市场、茶具、茶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多以旅游度假区面向游客的商店,有批发零售的功能。 旅游产品化我国还是一个茶叶大国,生产茶叶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六朝之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已有一定的发展,至唐中期以后,茶叶的生产和全国性贸易开始盛行。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茶叶产地达200多个,遍及16个省,例如江苏的洞庭山、栖霞山,浙江的龙井、天柱山、径山,安徽的黄山、涌溪山、猴坑,福建的武夷山,河南的连塘山,湖南的君山、大沩山、牛牛氐山,广东的古劳,广西的六堡,四川的蒙山,云南的普洱山等。茶叶是最讲究产地的,茶叶的品质往往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中国名山以茶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只有黄山的禅茶表演。在云南的旅游产品中有“三道茶”的民俗表演,也属于茶文化的简单发掘。在武夷山可以深入发掘。如上面所列的:饮茶习俗(敬茶、擂茶、“三道茶”)、茶与婚礼、斗茶(民间斗茶赛)、茶联、茶艺(“三道茶”、18道茶艺)、茶会(国际无我茶会)、茶宴、祭祀茶/喊茶(御茶园祭祀),可以开发成表演项目及茶叶、纪念品销售,有些可以开发成大型的活动,以带动进行事件营销,形成持久周期性旅游产品。如武夷山旅游区已经开发的全国乌龙茶茶王大赛、全国表演型茶艺大赛、武夷山民间茶艺表演、茶文化及茶经济专家论坛、武夷茶艺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书籍展销、武夷山水茶摄影展、茶点展销及茶宴品尝、民间斗茶赛、大红袍祭茶活动、武夷茶乡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在2003年的岩茶节上也同时举办商贸洽谈活动,这有利于带动商务旅游市场。

茶 文化 的论文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的两千字论文,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 方法 研究

摘要:

以茶文化内涵为基础,提出以物质层面———茶 种植 、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和以精神层面———茶艺、茶诗词、茶境、茶 传说 为切入点的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借鉴。中国自古就有 饮茶 的习惯,茶与中国人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茶文化为主题设计的景观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多出现在茶种植、加工、销售所在地,或观光茶园,为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景观设计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和文化基础。目前对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如周小苹等在《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一文中对四川牛辗坪生态观光茶园的景观创设提出了独特见解[1];曾涛等在《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景观、项目设置要以地方茶文化为根源,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景观[2];王慧等在《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中着重研究了观光茶园在功能设计与艺术精神上如何达到完美契合的问题[3];李琛在《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从茶文化的社会价值入手,结合其特有的文化要素,融合“得天自成”生态景观设计理念,提炼出茶园文化景观的艺术表现特征[4];邵琦在《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一文中指出茶园文化景观设计应该考虑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景观形式展示、科学的施工过程、综合管理规范等五个方面[5]。此外,学者在茶馆室内装修上也有一定研究,如王奉慧在《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观分析》一文中,通过分析茶景园林实体要素在室内装修中所占的比例, 总结 了各景观要素在环境营造中的作用,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6];杨巍在《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一文提出景观设计及景观布置在茶馆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7]。另外,唐黎标的《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也阐述了山、石、水等景观元素在表现茶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8]。从相关文献的研究可知,园林景观、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在观光茶园及茶馆室内装修中已经渐渐进入研究的视野,景观所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此背景下,如何进行茶文化园景观设计,采用何种设计方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该文尝试在分析目前茶文化园景观现状的前提下,提出8种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常用手法。

1茶文化的内涵及茶文化园景观的价值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在茶叶发展历程中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物质内涵,是指茶的种植、培育、采摘、烤制、销售等具有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内容;其精神内涵,是指茶的品种、品尝、礼仪、民俗以及有关饮茶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人文科学内容[9]。文化价值。茶文化园景观是以茶文化为主题而设计的景观建筑小品,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历史,既是对茶文化的传承,也是对部分难忘历史的再现,如茶马古道动感雕塑园、陆羽亭等。以景观的形式展示中国茶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游客记忆,同时展示方式的多样性也增加了游客的参与、互动性,让大家在娱乐中学习茶文化知识,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部分茶文化主题的景观有再创历史文化的作用,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形成了茶文化演出的“印象”派效应,必将为人们所铭记。经济价值。观光茶园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茶叶盈利和宣传推广方式,它通过氛围的营造、体验性活动的开展、特色旅游项目的设置,为茶园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茶园氛围的营造、旅游项目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茶文化园景观来实现的。如自然型的茶田迷宫、茶田画等,人文型的动感雕塑、文化长廊、文化景墙、特色瞭望塔等,为园区招揽了更多的游客,活跃了园区的氛围。旅游价值。茶文化园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自然型的观光茶田清新静谧、绿影叠叠,置身其中仿若隔世仙境,成为广大游客向往的旅游佳境。人文型的实景演出高潮迭起,绚丽的舞台灯光为观众呈现了一席绝佳的视觉盛宴;创意景观小品、造型独特的建筑景观、别具匠心的茶文化体验互动活动,为茶园和旅游区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充分发挥了茶文化园景观的旅游价值。

2茶文化园景观现状及设计原则

茶文化园景观现状

我国现有的茶文化园景观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成功的茶文化园景观案例不多,普遍存在趋同化与雷同化现象,属于“CTRL+C”+“CTRL+V”或微改动版“CTRL+C”+“CTRL+V”。究其原因,大体可归纳为4点:设计初期没有进行详细的项目地块及所在区域设计元素考察,设计成为无根的浮萍;设计开展时没有明确整体形象的定位与塑造,缺乏主题创意与文化特色[10];设计方与委托方地位不对等,基本属于设计方按照委托方想法把效果图表现出来,物质功能性与文化艺术精神无法契合;施工方专业性较低,大部分情况是小包头+大小工的组合,对施工细节及材料不重视[11]。

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广义的“地”,包括项目地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气象气候、地的主人等,对“地”研究得越透彻,设计成果越有特色。天人合一原则。新创造出的景观需与天、地、人三才和谐统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和艺术效果,从空间布局、虚实对比、形势把握、材料选择等方面入手,反复用心推敲。以人为本原则。茶文化园景观的建设最终是供人使用,因此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掌握使用人群的行为规律,以此设计真正为人所用的景观。创新原则。立足当地茶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对景观的设计进行创新,使其特色化[12]。

3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以茶文化为主题,围绕茶文化内涵展开景观的创作。基于此,提出的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方法亦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茶种植、茶烤制、茶销售、茶器皿为切入点;精神层面,以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切入点。

以茶种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田自身就是一座生态自然的艺术品,景观设计可以通过改变茶田的布局方式,或方、或圆、或异形等几何形状布置,形成不同形状的茶田景观,拉近人们与自然的距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功效.

以茶烤制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采用制茶的加工工具为原型,通过抽象、美学、设计等技术知识的运用,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如将绿茶制作过程中用到的晒茶筛子,设计为茶园瞭望塔的形式,既体现当地茶文化特色又使得设计有根可循;或将筛子作为休憩亭的顶部遮阴物,阳光透过竹条之间形成斑驳的倒影,增添了静态亭廊的动感;仿造炒茶炉灶的造型,通过将其内部挖空,放入射灯的方法,设计另类景观地灯等。

以茶销售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享誉国内外的茶马古道是茶贸易的独特方式,所形成的“茶马古道”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的贸易通道。茶文化主题的景观可以通过雕塑设计再现古代“茶马古道”上商人运茶、卖茶的场景,或通过仿造古代“茶马古道”景象,进行实景复原,让游客亲身体验古代“马帮”艰辛的贸易之路。

以茶器皿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南方饮茶颇为讲究,相比北方的大碗喝茶,更多了一份情趣和享受。仅饮茶需要的器具就分为置茶器、理茶器、分茶器、品茗器、涤洁器及其他的煮水器、茶壶、盖碗等,彰显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为景观设计提供不少的素材,如以茶壶作为喷水景观、以阵列式的茶碗作为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以茶勺作为雕塑原型进行抽象等,设计师可充分发挥 想象力 ,形成特色景观。

以茶艺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艺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茶文化园的景观设计可以从茶艺表演的全过程中取材进行雕塑设计,同时,茶艺师的服装配饰等物件,可以通过放大尺度方法设计为景观小品。

以茶诗词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中国作为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也留下了许多咏茶、品茗、斗茶、采茶的诗、词、歌、赋、 成语 、 歇后语 等宝贵财富,如《一字至七字诗•茶》《茶赋》《七碗茶歌》等。茶文化园景观设计可从这些非物质文化中寻求灵感,形成设计元素,传承中国茶文化精髓,如茶歌赋互动长廊、主题茶楼等景观建筑。

以茶境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茶与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吃茶去”“茶禅一味”“和敬清寂”“自在精舍”等,已经成为禅茶文化的经典话语。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通过营造宁静祥和的禅景来打造特色景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观光茶园所推崇。禅境的营造要深刻领悟佛学的精髓,它似有似无、或静或动,朴实无华、宁静高远,言简意赅又发人深思。置身其中,可以平和心境,感悟人生。

以茶传说为切入点的设计方法

以地方茶文化相关传说、历史名人雅士,作为景观设计的依据。如武夷山“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便是根据武夷山茶叶救助赶考秀才,秀才高中后重返武夷山道谢这一历史传说编排而成,该实景演出已成为赴武夷山旅游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年收入上亿元。此外,人们也设计了很多实体景观建筑,以纪念“茶人”,如湖北天门市为了纪念茶圣陆羽,建设了陆羽亭、文学泉、涵碧堂等景观建筑小品。每每置身亭间,抚亭浥泉,品茗饮茶,令人流连陶醉,感叹中国茶文化之博大精深。

4结论

茶文化园景观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景致独特、情趣高雅的视觉盛宴,同时它也是实现茶园休闲观光价值的主要载体,是改变传统茶园单一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相关知识,系统地总结了茶文化园景观设计的8种方法,分别是以茶种植、茶加工、茶销售、茶器皿、茶艺、茶诗词、茶境、茶传说为基本进行设计,以期为茶文化园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作者:王泽发 刘金燕 单位:泉州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小苹,杨海军.生态观光茶园景观创设[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153-154.

[2]曾涛,周凡.北部湾的后花园———广西世外茶园园林景观设计[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1(7):39-41.

[3]王慧,肖斌,张云鹏,等.陕西西乡枣园生态观光茶园规划设计[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4):205-208.

[4]李琛.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5]邵琦.茶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以汉中西乡茶园文化景观设计为例[J].福建茶叶,2016(5):144-145.

[6]王奉慧.双秀公园竹溪茶室景区景观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3):143-145.

[7]杨巍.论现代茶馆的园林景观生态设计[J].福建茶叶,2007(1):42-43.

[8]唐黎标.简论园林艺术在茶馆的运用[J].广东茶叶,2004(3):16-17.

[9]康乃.中国茶文化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173-183.

[10]吴军,李鹏波,臧真荣,等.中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初探[J].山东林业科技,2006(2):81-82.

[11]李琛.茶文化景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园艺,2014(7):79-80.

[12]石洋.茶文化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J].福建茶业,2016(5):171-172.

茶文化传播茶名翻译研究

摘要:

中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茶源国,中国茶文化的话语权却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上日益失势。这种局势出现的原因部分在于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混乱。从文化视角来看,这种混乱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茶叶分类范畴不通约;另一方面源于单品茶叶名外翻过程中的文化流失以及不一致性。通过对以上翻译问题的透视与解析,藉此对茶叶类别以及单品茶叶名翻译提出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

茶文化;茶名翻译;不通约性;分类范畴

中国作为茶叶的故乡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自唐代茶圣陆羽撰写《茶经》始,饮茶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随着唐朝茶诗的盛起,茶慢慢渗透进中国 传统文化 的血脉之中,与传统“儒、释、道”精神交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东方茶文化。然而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后起之秀的英国“下午茶”文化与日本的“茶道”文化日益争鸣并占领了主流文化话语权,为各自国家的文化身份与形象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反观之下,当代中国“茶文化”自鸦片战争后在国际舞台上日渐衰退,其主流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文化话语权逐渐失势。这种局面的形成涉及众多因素,其中茶叶译名乱象丛生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文化视野下,对茶叶名现行翻译状况进行述微,剖析茶叶分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带来的翻译问题,并讨论了如何在具体茶叶名翻译过程中再现文化并塑造文化身份,以期为中国茶文化在国际交流过程中他者身份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启示。

一茶叶名翻译现状述微

迄今为止,茶叶的发现与利用在中国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历史,它于16世纪才被欧洲人所知,作为外来语通过音译进入印欧语系。作为舶来品的茶叶名在印欧语系中的翻译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其中随着各国茶文化的平行发展,茶逐渐融入各自的文化血脉中,成为各自的文化符号,而非一种单一的所指。本节将茶叶名置于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对比异同,进行阐释并分析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求从文化视角找到可行性的译法。

二茶叶名翻译分析

1.茶类不可通约性造成的翻译混乱。

由于当初茶叶进口地区方言的差异,茶的英译主要有两种发音,一种源自厦门方言语系(Te/Tay),而另一种则来自于广东话语系(Cha)。厦门方言“Te”经由航海技术发达的荷兰人传入欧洲,经历了“te,tee,tay,tea”并用的时期,到最后采用“tea”来统一称谓。(程启真,2010:P21)在国际文化舞台上,茶叶传到各国以后,形成了各自的茶文化,而且由于饮用方法不同,各个国家所青睐的茶叶品种也各不相同。全球百分之八十是红茶,主销欧美、大洋洲地区;其次是绿茶,最受中国及西非、北非等国人们的喜爱。近年来,绿茶在欧洲市场也开始回温,再次是乌龙茶,除中国外,主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国坤,2004:P104)从茶类来看,欧美国家并未对其细分,只有红、绿之辨别。而中国的茶叶分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期,随着新的茶品的出现,不断地进行细化。在明朝分为绿茶、黄茶、黑茶、红茶,而清朝则创制了白茶、青茶。(陈椽,1979:P44)以上中国的茶类划分主要是参考加工过程中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对于这几大类茶名的翻译,由于东西方分类范式不一,造成茶类翻译出现了以偏概全,所指不一的情形。

(1)翻译中的红黑之辩。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红茶是由武夷岩茶简化了加工程序发展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最早的红茶产自附近村镇的小种红茶。最早进入英国市场上的红茶则是武夷茶,这在国王威廉三世的牧师约翰•奥维格顿(JohnOvington)的《论茶的种类和品质》中有所记载:“第一种茶武夷茶(Bohea),中国人也称它为武夷(Voui)。此种茶叶颜色偏小,叶子较小,冲泡后茶汤一般呈褐色或红褐色。在中国,人们生病的时候或有健康保护意识的人往往在感觉体制虚弱时,就只喝这种茶。”(ovington,1732:P144)奥维格顿在撰写这篇 文章 时只有中国这一个茶源国,印度和斯里兰卡还没有生产茶叶。因此,在十八世纪前“Bohea”被用来指代中国红茶的总称。但是随着中国的闭关锁国以及印度和斯里兰卡等红茶产地的出现,中国红茶逐渐淡出了国际市场。中国的六大茶类划分成形之初,多是按照茶叶的汤色划分,如绿茶绿汤、红茶红汤、黄茶黄汤,以此类推红茶在命名之初,虽是黑叶红汤,但是取其汤色,将其命为红茶。但是随着印度和斯里兰卡红碎茶的引入,武夷红茶(即中国红茶)的淡出,西方人取其叶色将其命为“黑茶”(Blacktea)。而国内茶叶外翻过程中多采用归化译法将红茶译作“Blacktea”。这种翻译方法使得六大茶类中的黑茶,即后发酵茶陷入尴尬的境地。为了厘清红黑之别,多数译者将黑茶译作“Fermentedtea”(后发酵茶)或是“Darktea”(深色的茶)。采用后发酵茶来译介黑茶,是按照发酵程度来进行范畴划分的不得已做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的分类范畴主次不分,因为如若按照发酵程度划分,则分为不发酵、全发酵、半发酵,而后发酵的黑茶,与前发酵的白茶,中发酵的青茶和黄茶隶属于半发酵茶系类。如果将其译作“Fermentedtea”,并与“Greentea”“blacktea”等并置将造成茶类系统分类的混淆,而这种茶叶总类译介时候的混淆则造成单个品种的混淆,例如安化黑茶被译为“AnHuaBlackTea”。而如果将黑茶译作“Darktea”(深色茶),与“Blacktea”“Whitetea”等并置,以Dark替代“黑”,终将无法凸显黑茶的特色,使得黑茶的英文名与其他五类茶迥异。作为茶叶起源国以及茶类最丰富的国度,我国在输出茶文化的过程中,理应肩负起“正名”与“分类”的重任,在茶名翻译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西方为中心”的归化译法,这种译法使得茶叶在国际上分类混乱,范式不通,使得国内的其他茶叶一直在茶叶交流与传播的舞台中处于边缘地位。国内将红茶默认的译作“Blacktea”,并且将其视为一个跨文化的谈资 教育 英语学习 者的时候,英国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将红茶已经直接译作“Redtea”。(Needham,2000:P544)这种正名行为为茶叶统一范式奠定了基础,也对恢复我国茶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大有裨益。因此,红茶的译法并非流于表象的“受众的接受问题”,而是紧系国际茶叶范畴分类与中国茶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重要问题,红黑之辨的溯源性理应得到译者的重视,这对于泱泱茶文化的回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青茶翻译之“乌龙”。六大茶类中的青茶介于红茶(全发酵茶)与绿茶(不发酵茶)之间。按照发酵形成的色泽分类为青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乌龙茶就是青茶的俗称。而在国际茶品译介的过程中,也鲜少将其译作“Darkgreentea”,而是按照惯例采用音译法将其译作“Oolongtea”,与其他几类同列。但是实际上乌龙茶即是乌龙茶类总称,又是单个茶品名,也是茶树的品种之称。正是因为其意思以及涵盖面存在的争歧,后续的茶叶领域学者采用了青茶作为这种半发酵茶的总称。而因为历史因素的发展,隶属于乌龙茶的大红袍与铁观音等茶叶,因其海内外的传播效度之广,使得作为总称的乌龙茶与它下面的分支含混不清,孰总孰分已经界限模糊,甚至有些学者指出,乌龙茶作为大红袍与铁观音的上义词,是划分中的好坏不分。(陈椽,1979:P44)而如果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使得“Darkgreentea”作为半发酵茶的总称,使得乌龙茶成为青茶中一个分支,这样不仅能够规范茶叶的分类系统,而且使得茶叶的分类依据不言自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茶文化在输出中最为棘手之事当属茶类总称的界定以及统一。厘清茶类总称后才能够使得各个茶类下的茶品在翻译的时候有据可循、有法可依。而茶类统一英文名称,必须先给红茶“正名”,青茶“立目”。

2.单一茶品名翻译的混乱。

茶界素来就有“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的说法。而单品茶叶的命名也是各具特点,有表达名茶品质特点的,例如茶类品种、造型、色泽、滋味、香气等命名。如佛手、三杯香。有显示地方特色的,表达强烈的地方、区域性。如西湖龙井、庐山云雾茶等。表达文化特色,暗示历史背景和文化史实,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等。以物喻名,如遂昌银猴、竹筒香茶等。(施海根,1995:P5)而对于各色茶名的翻译仍未统一。如武夷岩茶,有译作“BoheaRocktea”“Boheayantea”“WuYiYanTea”以及“WuYiRockTea”等译法。这些纷繁芜杂的译法终究需要统一才能够杜绝一茶多名的状况发生,在国际上塑造名茶的地位以及经济价值。而笔者认为,作为茶文化身份的内核,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文化以及审美的转换。茶从来不只是一种物质凝聚物,更是一种精神凝聚体。在译介每一个茶名时,要注重茶名的追根溯源以及文化蕴意的再现。本文试分析几例,以传达单种茶叶名的译法。绿茶中的“西湖龙井”命名时采用了“地名+地名”的方法,由西子湖和龙泓井圣水得名。而西湖这一地名在国际上已被译作“WestLake”,并以“淡妆浓抹总相宜”闻名。如果翻译过程中将其采用音译译作“XiHu”,一方面茶叶的产地无从得知。而茶名中“西湖”一词所产生的审美想象也随之消失,成为一种陌生的拼音所指。而“龙井”一词源于龙泓井,翻译该词的时候如果采取意译“Dragonwell”(龙的井)。在中西方文化中,“龙”所蕴含的文化意向大相径庭。在中国,“龙”是威严、权利的象征,蕴含积极的所指。而欧洲国家“龙”多意指残暴、凶猛等特征,与负面信息相挂钩。考虑到积极文化形象的塑造以及茶叶在国际上的推广等因素。“龙井”因此应采用音译法,来规避文化之间差异。自古名山出名茶,以地名或者山名来命名的茶叶品种很多,如韶山韶锋、南岳云雾、祁门红茶、金竹云峰茶等。这些地名与山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采用目前通用译法,而不能为求便利,纯粹的采用拼音,使得茶叶出产地方、区域文化在外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山名、水名、地方名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留,采用通用译法体现出来。这样在推广过程中,通过茶名就能溯其源头,探索其背后的地方文化。而以历史背景与文化史实命名的茶叶,如文君绿茶、普陀佛茶、西施银芽、八仙云雾、东坡毛尖等。这些茶叶名均含有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其文化内涵寓意深厚,如文君绿茶,因其产自西汉才女卓文君的故乡,即四川省邛崃县而得此温文尔雅的芳名。而在这些茶叶外译的过程中,也应该力求重新展示其中的历史文化蕴意。如文君绿茶在外销过程中应采取厚译法。即“WenJunGreenTea”(WenJunisatalentedfemaleinthehistoryofChina)。这种文化内涵的备注使得茶叶名称由来以及历史蕴意得到了再现,在茶叶外销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文化外传也能够起着重要作用。而以物喻名的茶叶在翻译的时候也应以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外销为目的,力求将茶叶与文化紧密结合,以此来使中国的茶文化在国际交流的平台中逐步的标新立异,获取一定的话语权,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身份。

结语

通过上文的描述性分析,我们发现中国茶文化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当今国际交流的平台上仍需强化其地位,构建起标新立异的文化身份。这种身份欠缺的部分原因在于茶叶种类范畴的不通约性所造成的翻译混乱,以及单个茶叶名翻译的不统一,翻译过程中不重视文化的再现等因素。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茶源国的我们应该积极推行新的范畴分类译法,这种新的范畴分类译法不仅有利于其他茶种的推广,也能够杜绝单个茶叶名翻译的混乱。对于单品茶叶名的翻译应该注重茶叶名中文化因素的再现,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中国茶文化身份的重构以及推介。

作者:刘珍珍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启真.多维视角下的英国茶文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坤.茶文化概论[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3]陈椽.茶叶分类的理论与实际[J].茶业通报,1979,1(2).

[6]施海根.中国名茶图谱:绿茶篇[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5.

武夷山茶文化论文主题

武夷山茶文化考察武夷岩茶在我国茶叶发展史上,谱写了十分重要和光辉的一页。武夷茶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入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现在所称之岩茶。因而,武夷岩茶始于明朝,盛于清代,十七世纪远销西欧,蜚声四海。武夷山有茶可能在唐朝时期或者更早,但武夷茶是继北苑茶而发展起来的。元朝大德六年1302年,在武夷四曲处设置了“御茶园”,专制龙团贡茶。直到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罢造龙团改制散茶。明朝的武夷茶已代替了北苑茶,改变了加工工艺,成为品质优异的散茶,誉满天下。所以,元朝以后的福建贡茶以武夷茶为最多,约占全国贡额的四分之一。五口通商后,武夷茶大量出口,促进了武夷茶的快速发展。武夷山位于福建与江西相邻的边界,产茶历史悠久,自蔡襄以后,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仍为世人所重,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事后逐渐推广到各阶层的人们中去。茶叶成为欧美各国普遍的饮料之一,从而使我国茶叶外销不断增长。18世纪中期,就有学者把武夷茶定名为武夷变种Var.bohea,从此,武夷茶誉满全球,自那以后,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 武夷山茶与宗教武夷山佛教禅宗僧侣,对茶甚为讲究。寺中置有专门的“茶堂”或“茶寮”,即住持行礼之处,也叫方丈。方丈是供寺僧讨论佛法义礼,招待施主,接待文人品饮香茗的地方。在寺庙演说佛法、皈戒的佛殿和法堂中,都设有钟、鼓,常常钟鼓长鸣。庙中一般有左钟右鼓,如果增设“茶鼓”,应在西北角,一种用木头雕成鱼状,体内凿空,击敲有声的木鼓,是召集僧人饮“普茶”之用。诗人林逋诗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茶鼓是佛教崇尚茶叶的一种信据。武夷禅寺仪规:殿主晨起必须在佛祖前“奠茶”即敬供茶汤,僧侣每日早起盥洗之后,先饮茶再礼佛,然后坐香习禅。习禅分为六个阶段,每一阶段一支香毕开静,僧人要饮茶以提神益思,寺庙监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借以清心提神,古代早已成为寺院的定规。明代诗僧陆容诗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荤满袈裟”。诗人把僧侣爱饮茶描写得淋漓尽致。寺院仪规中还有“茶汤”一项。每当新任住持晋山升座时,有特定的点茶,点汤礼节。有的寺庙在佛的圣诞日盛典,专人以汤沐浴佛身叫“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较大的寺院的茶汤开筵,俗称茶会,也有谓之“茶宴”。这种茶汤会的举办,到后来范围更广泛,既有寺庙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也有檀越信众用来与众僧结缘。正是这种情况,寺院在茶汤会中举行茶礼、汤礼,以及每逢佛祖忌日献茶汤时,都要呜“钟茶鼓”集众,以示佛法的庄严。寺庙多设在峻岭之顶,沿山路设有茶亭供饮茶歇息。寺庙众僧中有“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众管理和制茶,庙内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等。由于茶被佛教界视为“神物”,饮茶之风传遍大小寺庙,种茶、制茶成为僧侣一业。武夷山茶自问世以来,从药用、禅饮、品茗:茶宴、斗茶推向社会。佛教对促进茶业的发展,茶叶的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所以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就有“茶禅一味”与“茶佛一味”的说法。 武夷山茶特色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色泽油润,内质香郁,味醇香甘,汤色清橙红,茶汤金黄,叶底绿叶红边,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饮用武夷岩茶,齿颊留香,回味甘鲜。岩茶的药作用,除了具备红绿茶的作用以外,它所含的糖类及各种矿物质较多,耐冲泡,能促进人体健康。突出表现在会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武夷岩茶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委员会提出武夷岩茶的原产地域保护范围,即武夷山市现行政区域范围内,分区为:武夷岩茶名岩产区和丹岩产区。武夷岩茶是有赖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只要是产自“三十六峰”、“九曲溪”之区域内的武夷岩茶,才有岩韵。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才有资格称为武夷山岩茶。武夷岩茶最有特色的是味甘泽而气馥郁的岩韵,因岩茶品种及种植的气候、土质、树龄、鲜叶老嫩、加工技术、武夷耕作法、施肥不同而有不同的喉韵特征。武夷岩茶按等级分为四大类,由好到差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其中最好的是正岩茶,最差的为外山茶,正岩茶处于景区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由于武夷山是自然与文化遗产,茶园不能使用农药、化肥,且在景区内要退茶还林,面积也越来越少,所以武夷茶的最珍品—-正岩茶越来越少了,这种茶是完全自然的,对人体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成品茶最好的是大红袍条形为条索形,色乌黑,焙透火功,香气高、厚,且令人舒服,具有焦火香,汤色橙黄到橙红,很耐泡,九泡有余香,回甘明显,岩韵显著。精制的大红袍条索壮美,冲泡后的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呈绿叶红镶边。入口水仙,佳味清纯。“岩骨花香”之品质特征。正宗的武夷岩茶可连续冲泡六至二十道,色、香、味俱不变,耐泡是武夷岩茶的一大特色。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开汤后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饮,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上品香气。更上者"七泡有余香"。品质第二的为小红袍:香气高,汤色橙黄,也很耐泡,可泡七道以上,味道醇厚,回甘较显,岩韵较明显。品质第三为肉桂:条索较紧,条形、色泽乌润,中等火功,香气辛锐持久,香气显但不够厚,汤色橙黄,回甘尚显。武夷茶与乌龙茶的发展乌龙茶是沿袭武夷岩茶的制法,从采摘到焙制的方法完全与武夷岩茶相同,而武夷岩茶又与北苑龙团的原料采制方法相近似。现在乌龙茶类的加工方法,不论是闽北、闽南、潮汕或是台湾,基本上是相同的,惟各工序掌握的程度有轻重之别而已。 武夷山茶风俗及与社会生活关系饮茶风俗无论走进农家、民宅、庵观、寺庙、宾馆、山庄、酒店、工厂、机关、学校……迎接你的将是一杯杯、热腾腾、香喷喷的武夷岩茶,使人立时感到一股股、浓烈烈、暖洋洋的盛情贯串身心。武夷岩茶已融人武夷山人的日常生活,注入武宝山人的接待札仪。饮茶习俗: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其饮茶习俗千姿百态,各呈风采。就武夷山饮茶习俗而言,自古以来就有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等形式。由古代沿袭下来的饮茶习俗至今在有的农村或茶艺馆还依然可见。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A、敬茶:在武夷山的农村较为普遍的茶俗便是“客来敬茶”,“一杯香茗暂留客”,表达了武夷山人对客人的问候和敬意。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体现武夷山人重情好客的美德和传统礼节。宋代以来,武夷山民间流传着“客至莫嫌茶当酒”的风俗,大抵客至,寒暄问候,邀请入座,主人的家属,立即洗涤壶盏,升火烹茶,冲沏茶水,敬上一杯香茶。主人讲究“端、斟、请”;客人则留意“接、饮、端”的举动,主人以左手托杯底,右拇指、食指和中指扶住杯身,躬着茶,微笑地说:“请用茶”。饮茶人宜双手接杯,道声谢谢,端杯细啜,赞主人茶叶佳、好,一道茶后,寒暄叙话,主人复斟茶,饮毕不能将余渣倾倒,主人要待客人告别后方可清理、洗涤茶具。B、擂茶:武夷山有的村流行着一种“喝擂茶”的习俗。擂茶是农家招待客人必备的饮料,其原料一般只用茶叶、大米、桔皮擂制。讲究的还放入适量的中药菌陈、甘草、川芎、肉桂等。喝起来特别香甜,是一种可口的饮料,特别是在炎夏,具有清凉解暑的功效。在喝擂茶的同时,还备有佐茶的食品,如花生、瓜子、炒黄豆、爆米花、笋干、南瓜干、咸菜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敬茶时擂茶碗内溢出的阵阵酥香、甘香、茶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实在令人心驰神往,是待客的佳品。C、“三道茶”:“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 ”、“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 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交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告辞时,送上一杯桂花金桔茶,并送上祝福的吉言。武夷山人普追认识到,武夷山之奇秀甲于东南,之名冠海内外,之吸引天下客,决不可轻视武夷岩茶的巨大作用,它作为武夷山水“秀、拔、奇、伟、净、茶”六大自然景象特色之一,不是人为强加的,更不是文人墨客臆想的。有了它,自然景观更加五彩织纷,有了它,武宝山水更加艳丽动人,诚然有了“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蜂翠插天”、“有声欲静三三水,无势不奇六六蜂”的非凡山水胜境,也就更加衬托出了武夷岩茶的盎然生机,也就更加折射出了武夷岩茶的诱人魅力,这就叫作“茶为山兴,山以茶显”了,山水与岩茶已相衬、相映,相溶,密不可分。茶与婚礼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它起于何时?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回族、满族、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武夷山人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的,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祭祀茶茶与祭祀:我国以茶为祭,大致是在南北朝时逐渐兴起的。南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十一年(493年)遗诏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上贵贱,咸同此制。”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提倡以茶为祭,把民间的礼俗,吸收到统治阶级的丧礼中,并鼓励和推广了这种制度。把茶用作丧事祭品,只是祭礼的一种。我国的祭祀活动,还有祭天、祭地、祭灶、祭神、祭仙、祭佛,不可尽言。古代用茶作祭,一般有这样三种形式:在茶碗、茶盏中注以茶水;不煮泡只放以干茶;不放茶,久置茶壶、茶盅作象征。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也有以茶为祭品的习惯。如布侬人的祭土地活动,每月初一、十五,由全寨各家轮流到庙中点灯敬茶,祈求土地神保护全寨人畜平安。祭品很简单,主要是用茶。再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无论男女老少,在死前快断气时,都要往死者嘴里放些银末、茶叶和米粒,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死者才能到“神地”。祭祀活动中的以茶作祭品,可以说是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带封建迷信的副文化。但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现象。喊 茶御茶园祭祀御茶园设有场官、工员。场官主管岁贡之事。后来贡制扩大,采摘、制茶的农户增加到250户,采茶360斤,制龙团五千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崇安县令张瑞本在御茶园的左右侧各建一场,悬挂“茶场”的大匾。元至顺二年(公元1332年),建宁总管在通仙井之畔建筑一个高五尺的高台,称为“喊山台”,山上还建造喊山寺,供奉茶神。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要亲自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祭文曰:“惟神,默运化机,地钟和气,物产灵芽,先春特异,石乳流香,龙团佳味,贡于天下,万年无替!资尔神功,用申当祭。”祭华,隶卒鸣金击鼓,鞭炮声响,红烛高烧,茶农拥集台下。同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响彻山谷,回音不绝。在回荡嘹亮的喊山声中,通仙井的井水慢慢上溢,甚为奇异。有人解释之当时已是惊蛰,地气温热,加之祭祀茶神时火熏热炙,地温增高,井水渐溢,这是可能发生的现象,“茶神享醴,井水上溢”之说无百增加一种神奇的色彩,并非迷信,无可厚非。茶农因称通仙井的井水为“呼来泉”。茶 宴武夷山盛产岩茶,而且历史悠久,品质优异,独具“岩骨花香之胜”。武夷茶宴,就地取材,在名厨好手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选优汰劣,荟萃而成宴席之一款。武夷茶宴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武夷茶宴是随着武夷山茶苑大酒店在武夷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内的建成开业而问世的。武夷山茶苑大酒店致力为游客创造一个和谐的绿色家园氛围,在饮食上挖掘传统,广泛收集民间茶食偏方,去粗取精,而继武夷山的幔亭宴、野菜宴、农家宴之后推出"茶宴",别树一帜。近年来借助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接待游客多的优势,规模迅速扩大,现有经营武夷茶宴的宾馆、酒店近20家,有的已成为镇店之宝,为海内外游客喜吃乐啜。武夷茶宴选取茶叶上,并不局限于红茶和乌龙茶中精品的岩茶,也把绿茶纳入菜肴。这样,能根据客人脾胃的温凉调适,绿茶性凉,红茶火厚,乌龙茶不凉不火,各取所需。武夷茶宴是利用现代烹饪技术制作,方法繁多,蒸熘爆炒焖炖都能派上用场。或利用茶汁,或利用青叶,或以茶为主料,或为配料,不一而足。武夷茶面,取茶青汁和面擀制,面色清绿,入口清香,柔韧绵软,味道好极。“肉桂飘香”一菜,选取武夷肉桂茶生叶粘面粉油炸,摆放在由山间小笋拼接仿制成的武夷竹筏上,筏首立一香菇为艄公,惟妙惟肖,整道菜均可食用。很有代表性的武夷山庄茶宴,共有什锦彩蝶、金炸石磷、正山锦鸡、上汤馄饨、凉拌茶面、碧螺生鱼、老丛烧排等18道,无一不茶,或飘或藏着淡淡的茶香。凡到过武夷山的游客,无一不为清新淡雅的茶宴而倾倒。茶宴之所以深受欢迎,除了暗合绿色生态食品走俏的风潮外,还在于茶有提神、健胃、帮助消化、减肥、美容等功效。国际无我茶会由武夷山、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共同举办,每四年一届,各地轮流主办,目前已办了8届,其中第二、四、六届由武夷山承办。台湾同胞喝茶也爱到武夷山来寻根问祖。清咸丰五年,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书生林凤池渡海参加省试中举,游览武夷,天心永乐禅寺方丈赠送茶苗36株。林举人带回乡送给乡亲们,种植在冻顶山,成为台湾的名茶。如今,冻顶山茶园已达1500公顷。“无我茶会”,就是大家都自带茶叶和茶具,一起泡茶一起喝茶。因为不分彼此,大家打成一片,所以称为“无我”。来自各地的茶人聚集在一起,席地围坐成一圈,每人泡茶四杯,三杯奉给左边三位茶侣,一杯留给自己,这样每人都有四杯茶喝。“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座位由抽签决定,无尊卑之分,奉茶到左,饮茶自右,无报偿之心,超然接纳四方之茶,无好恶之心,尽力将茶泡好,以求精进之心,依计划行事,遵守公共约定,无需指挥,培养团体默契。这些都是“无我茶会”的精髓。无我茶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如亲子无我茶会,赏荷无我茶会,返璞归真无我茶会,佛堂无我茶会等。无我茶会已成为一种饮茶习俗。茶 艺“三道茶”是武夷山御茶园根据武夷山民间饮茶习俗,以“和、敬、怡、真”的思想为指导,整理出来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的饮茶方式(一般适用于茶馆)。“三道茶”包括“迎宾茶”、“留客茶”、“祝福茶”。“迎客茶”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送上的第一盏茶,并配有茶点。茶点是具有武夷山区特色的米焦、芝麻果、咸笋干、芋果等。香醇的茶和甜美的茶点,表示欢迎客人的到来。“留客茶”是让客人既能看到泡茶的技巧又能品尝到武夷岩茶的色、香、味。一边品茶,一边清谈,无拘无束,其乐无比。“祝福茶”在客人即将告辞时,再送上一杯茶,并赠以祝福的吉言。茶艺程序1、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2、孔雀开屏、叶嘉酬宾。3、大彬沐霖、乌龙入宫。 4、高山流水、春风指面。5、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6、玉液回壶、再注甘露。7、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8、龙凤呈祥、鲤鱼翻身。9、捧杯敬茶、众物传盅。 10、鉴赏双色、喜闻高香。11、三龙护鼎、初品奇敬。12、再斟流霞、二探兰芷。13、二品云腴、喉底留甘。14、三斟石乳、荡气回肠。15、含英咀华、领悟岩韵。16、君子之交、水清味美。17、名茶探趣、游龙戏水。18、宾主起立、尽杯谢茶。茶 联是我国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字数多少不限,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楼、茶馆、茶室、茶叶店、茶座及茶人的起居室内,都可见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目前武夷山许多从事茶事活动的场所,也有不少茶联,古代的、现代的,以赞美武夷茶的居多。古代茶联:陆羽普经卢仝解渴,武夷品俊顾渚香浓。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九曲夷山采雀舌,一溪活水煮龙团。滋味美如花上露,清凉净似石中泉。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须花。茶科所、御茶园、水帘洞的茶联:碧水煮红袍细品神奇岩韵,丹山采肉桂饱领仙境风情。---(茶科所)岩茶以得天独厚所制之工非草创,泉水唯在山者清前后接踵若薪传。---(御茶园)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偶竹为邻。---(水帘洞茶室)斗 茶范仲淹的《斗茶歌》是咏武夷茶的第一名篇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脍灸人口,在古代茶文化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这首斗茶歌说的是文人雅士以及朝延命官,在闲适的茗饮中采取的一种高雅的品茗方式,主要是斗水品、茶品(以及诗品)和煮茶技艺的高低。这种方式在宋代文士茗饮活动中颇具代表性,从他的诗可以看出,宋代武夷茶已是茶中极品、也是作为斗茶的茶品。同时写出宋代武夷山斗茶的盛况。其诗为: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终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民间斗茶赛民间斗茶赛至2003年已经举办三届 第三届斗茶赛分为肉桂、水仙、品种三个系列,每个系列设一个状元、两个金奖、四个银奖。评委们通过对参赛茶样的滋味、香气、外型、叶底和汤色进行评分。为充分体现武夷岩茶“岩骨花香”、“香久逾清、味久逾醇”的品质特征,此次斗茶赛全部选择春茶的精制茶作茶样参赛。本次比赛还设立重奖,每个系列的状元奖励3000元,金奖奖励1500元,银奖奖励1000元,获奖茶样、余样则由组委会统一收购。竞赛结果:肉桂系列状元获得者为大坑口岩茶厂,水仙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明富岩茶厂,品种系列状元获得者为擎天岩茶厂。岩茶节武夷山市举办了六届武夷岩茶节,其共同的目的是,宣传武夷岩茶,弘扬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振兴武夷经济。历届武夷岩茶节时间:第一届1990年10月;第二届1992年9月;第三届1993年11月;第四届1995年10月;第五届1998年8月;第六届2003-11-12 ,与首届武夷山茶文化艺术节合并举办。武夷山市现有茶园9.6万亩,年产毛茶5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目前尚有许多茶山被不断开垦出来,然就产品而言,精品茶少、大宗茶多,茶叶商品经济综合指数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该市茶叶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茶叶作为三类产品,贸易异常活跃,但交易的条款也日异苛刻,有机生态化经营模式是茶业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品种武夷名品号称“四大名丛”: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除素有“岩茶王”之称的“大红袍”外,还有肉桂、铁罗汉、半天腰、白鸡冠、素心兰、水金龟、白瑞香、奇种、老枞水仙等多个珍贵品种,其香气、汤色、滋味无不各具风韵,世界名山武夷山也因此成了"茶树品种王国"。武夷山市内暂时无大型茶产业链相关的茶叶批发市场、茶具、茶生产资料等专业市场,多以旅游度假区面向游客的商店,有批发零售的功能。 旅游产品化我国还是一个茶叶大国,生产茶叶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六朝之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已有一定的发展,至唐中期以后,茶叶的生产和全国性贸易开始盛行。中国历史上记载的茶叶产地达200多个,遍及16个省,例如江苏的洞庭山、栖霞山,浙江的龙井、天柱山、径山,安徽的黄山、涌溪山、猴坑,福建的武夷山,河南的连塘山,湖南的君山、大沩山、牛牛氐山,广东的古劳,广西的六堡,四川的蒙山,云南的普洱山等。茶叶是最讲究产地的,茶叶的品质往往与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目前中国名山以茶为主的旅游产品开发不够,只有黄山的禅茶表演。在云南的旅游产品中有“三道茶”的民俗表演,也属于茶文化的简单发掘。在武夷山可以深入发掘。如上面所列的:饮茶习俗(敬茶、擂茶、“三道茶”)、茶与婚礼、斗茶(民间斗茶赛)、茶联、茶艺(“三道茶”、18道茶艺)、茶会(国际无我茶会)、茶宴、祭祀茶/喊茶(御茶园祭祀),可以开发成表演项目及茶叶、纪念品销售,有些可以开发成大型的活动,以带动进行事件营销,形成持久周期性旅游产品。如武夷山旅游区已经开发的全国乌龙茶茶王大赛、全国表演型茶艺大赛、武夷山民间茶艺表演、茶文化及茶经济专家论坛、武夷茶艺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书籍展销、武夷山水茶摄影展、茶点展销及茶宴品尝、民间斗茶赛、大红袍祭茶活动、武夷茶乡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在2003年的岩茶节上也同时举办商贸洽谈活动,这有利于带动商务旅游市场。

武夷山有着独特的茶 文化 ,那么你们知道武夷山茶文化的基本资料吗?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绍,一起来看看。武夷山茶文化的介绍 文化是“指人类 社会实践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茶文化就是茶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但是,茶文化有“广义”、“狭义”之说。我倾向“广义” 观点。因为不论那种说法,都离不开茶及其相关因素。如泡茶艺术中各种茶的泡法,就涉及到采摘、制作、品种等。所以武夷茶文化当是武夷茶的物质和精神的反映,它涵盖着武夷茶的历史、生长环境、栽种制作、品质特征、品饮鉴赏、流通传播,以及诗词歌赋、 传说 故事 、摩崖石刻、书画楹联、影视歌舞、风俗民情、轶闻旧事,等等。其中如茶园、茶树、茶品、茶水、茶厂、设备、工具、茶具等系物质的;著作、字画、 文章 、石刻、剧本等系文化的;制作技艺、冲泡品评、茶艺歌舞、表演传唱等当是非物质文化,后两种都属于精神范畴。 武夷茶及茶文化在古今中外的大部茶书中,都有其绰约身姿,而今更是在电视中频频出镜,不愧为武夷文化瑰宝。所以中央政治局李长春题字中强调“要多宣传武夷茶文化”。笔者在此作个简要概述:武夷茶的历史。武夷茶历史悠久,在汉代就有传说,唐代见诸文字记载,宋代处于兴盛,明代改制成散茶,清代创制出乌龙茶、红茶,民国时间武夷山成为全国茶叶科研中心,新中国的又一崛起。期间虽有兴有衰,但总的趋势是朝茶类增多、品质提高、文化提升的方向发展,已至形成当今的“武夷风雅茶韵”、“大红袍红天下”的新局面。 武夷茶在各个朝代都有文人雅士作诗赋文赞赏评说;饮者、茶家煎煮、品饮、操技、演艺、传播、营运,等等。如唐代孙樵的《送茶与焦刑部书》、徐夤的《尚书惠蜡面茶》,宋代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苏轼的《叶嘉传》,元代暗都剌的《喊山台记》,明代徐火勃的《武夷茶考》,清代王草堂的《茶说》,民国林馥泉的《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等等。举不胜举,出处可查,佐证可靠。 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原因。古今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点:优异的自然环境,传统独到的制作工艺,选用优良的品种。 武夷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岩茶的优异品质。这里讲的以黄岗山等群峰为屏幛而形成的“小天地”,含温度、雨量、湿度、霜期、云雾、日照、风速、云层等,上苍造就的奇峰曲水、高山深壑,沉积风化烂石,以及良好的森林植被,等等。这就是人力无法造就的“一方水土”。这些不但有具体的数据查阅,而且有科学道理探索。 武夷岩茶独到的制作工艺,使其优异内质得以外扬。武夷岩茶传统制作工艺,费时之冗长,工序之繁复,技艺之高超是罕见的。所以它被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具有传承性。它是从团饼茶,晒青蒸青散茶,炒青绿茶发展而来的;它包含着丰富的 经验 性。如“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叫青叶“死去活来”,手试温度等等。它的原理被后来的制茶机器所应用;它具有高超的技艺性。如“开青”、“摇青”、“手炒”、“扬簸”、“分筛”等等。难度极大,有的人虽然肯于勤学苦练,但由于缺乏悟性,一辈子还是没有学到这一手绝活。 采用这种既促进发酵又要抑制发酵的循序渐进的 方法 制出的茶品,再加以炭焙,既具清香,又具甘醇,具有独特的韵味。 选用适宜的品种,才能充分汲收武夷山的灵气。武夷山原生性的茶种名曰“菜茶”。由于过去采用茶籽繁育,产生了不少变异,派生出繁多的名丛、单丛。其树形、叶形、叶色、枝干、产品茶的滋味有所差别,被茶家、茶客、文人号以富有文彩的芳名,这是武夷茶的一大特色。 关于岩茶的品饮方法。既要讲究艺术形式,更要注重科学方法。如场所、茶具、选茶、水温、茶量、泡时,以及品尝功夫等。当要纠正“洗茶”之说,武夷岩茶高温热炒、炭火慢焙、干燥存放,当是无菌之品。如要祛去火味、泡沫,促茶尽快出味,可迅 速倒掉第一道茶水,此当释为“润茶”。 关于岩茶的保健功能。除了茶的普遍保健功能外,应从岩茶的产地环境、茶山管理、内含物种类和含量、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讲解岩茶特殊功能,不要过分夸大其效果。还要讲清 饮茶 的禁忌。 关于武夷茶的传播。既有茶种之外传,又有茶品及制作工艺的外传。茶籽于清嘉庆年间(1810年)就传到台湾台北桀(鱼+桀)鱼坑(即今台北瑞芳、石碇一带);继之又由印度茶叶委员会秘书戈登于1834年6月购运到印度阿萨姆 种植 ,并请去当地茶师制作。茶品先后传到闽南、台湾及国外。 关于乌龙茶、红茶发源于武夷山的考证,要多从制作工艺及茶类特征上去解说。既要举证史料,并要分析其起因的原由。 武夷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 5000多年前,华夏先祖的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可以用来解毒的茶,让《神农百草》留下了这样的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神农氏作为南方诸族的大首领,恐怕南方各地都有他的部下。也许,正是从这时起,茶传到了武夷山。 武夷山发现第一棵茶树的地方,被称为茶洞。相传,这个云蒸霞蔚的洞天福地,是彭祖曾经居住的地方。而彭祖之所以长生不老,正是因为喝了武夷山的茶。这个传说,不仅让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留下了“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诗句,也让武夷山人对茶的理解多了另一层含义。 “茶”上面是草字头,中文写就是二十,下面是八十八。二十加八十八,一百零八,所以说茶道界都说祝您老喝茶得茶寿,茶寿就是一百零八岁。” 事实上,直到唐代,茶才从最初的药用完成到实用的转变,成为被广为接受的饮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中。也正是这时,武夷茶开始大量种植。一个叫孙樵的唐朝进士在给友人的信札里,曾经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武夷茶称为晚甘侯。 武夷山茶文化旅游景点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武夷山,不仅拥有自然景观的特色,还有吸引人的人文景观,集聚奇、古、美、秀等特色,在1999年的时候还被联合国教科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后来名气也是越来越大了。 说起武夷山的茶,首先要说的就是名气最大的大红袍了,在这个具有茶树品种王国称呼的地方,大红袍更是被誉为王中之王,大红袍有四棵母树,位于武夷山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两边就是矗立着的岩壁,这里日照时间不会特别长,有着适宜的温度,并且一年四季都能得到滋润的泉水,每年苔藓、枯叶等腐烂后形成的有机物会成为他们的养料,为茶树补充足够的养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母树茁壮成长,大红袍的茶叶冲到九泡都不会让原茶香味(桂花香)消失,所以大红袍景区也成为人们争相去旅游的胜地,都希望亲眼瞧瞧这几棵茶树的面容。 不得不说的是大红袍每年的产量是非常少的,所以现在您在市面上见到的大红袍都是二代大红袍,也就是通过嫁接生长而成的,等级也是分为很多个的。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也能看到很多除了大红袍之外的茶树,比如铁罗汉、水金龟、半天鹞、白鸡冠等。 武夷茶博园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很多茶馆和茶店,所以茶业是武夷山人民除了旅游业之外的另一个支柱产业,人们种茶、制茶、卖茶,所以茶早就成为平时生活中必须有的一部分,武夷山政府也特别重视武夷山茶文化的传播,所以斥资近两亿建造了一座茶博园,不仅包括武夷山的茶文化历史、传说,还有武夷山茶的制作工艺。 印象大红袍

6月12到15日在省科技馆将开幕“省首届茶文化艺术博览会”,将有全国各地的展商参展,你也许在会上能找到相关的资料

武夷学报

福建武夷学院是二本。

武夷学院是一所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福建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现任院长吴承祯、党委书记庄祥生。校训是“涵养穷索,致知力行”。

学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在福州师范学院并入的基础上组建南平师范学院;1963年9月,学校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改名为武夷学院。

武夷学院专业介绍:

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物联网工程、物流管理、生物工程。

2020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园艺、视觉传达设计、土木工程。

2019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茶学、旅游管理、美术学。

武夷学院茶与食品学院、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武夷学院艺术学院、武夷学院旅游学院、武夷学院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武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武夷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夷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武夷学院商学院、武夷学院现代信息服务学院、武夷学院玉山健康管理学院、武夷学院海峡成功学院、武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体育课教学部。

武夷学院不是大专。武夷学院是位於中国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所大学,前身为成立於1958年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称「南平师专」)。2002年,南平师专迁入武夷山并申报本科院校武夷学院。2007年5月28日,武夷学院正式成立,为闽北第一所本科院校。学校设有15个系(部),共有38个专业。所设专业有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旅游系、艺术系、管理系、基础教育系、经济与数学系、电子工程系、化学与环境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建筑与土木工程系、现代信息服务学院等。

武夷学院真实情况如下:

1、基本情况

武夷学院创办于1958年,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2、学科建设

该校设有15个教学院(部),开设45个本科专业。具体开设的专业有:茶学、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管理、康复治疗学、环境生态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

3、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开展应用型教师培养,加强与企业互聘“双师双能型”教师。

我校现有教职员工1100余名,专任教师800余名,外聘教师200余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占,具有硕博学位教师占;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国家高层次人才10余名,省级高层次人才80余名(100余人次)。

武夷学院论文模板

武夷学院论文答辩一般在5月中旬。武夷学院(Wuyi University),简称“武院”,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福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更名南平师范学院(本科);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1980年改称为南平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改名为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改为现名;2018年学校新增为福建省2018-2020年硕士学位授予培育单位立项建设名单。截至2021年3月,校园占地面积3000亩,现有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有茶与食品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艺术学院、旅游学院等15个学院(部);4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共有教职员工1000余人,专任教师78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约余万人。论文答辩一般指毕业论文答辩。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者)三方都要作好充分的准备。

武夷学院挺不错的。

武夷学院是教育部于2007年3月19日批准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8月12日的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62年1月,在福州师范学院并入的基础上组建南平师范学院。1963年9月,学校与厦门、泉州等几所院校合并组建福建第二师范学院。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

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含应用型)8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一流专业10个;中国社科院宋明理学研究中心、福建省生态产业绿色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武夷茶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竹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特色创新平台25个。

办学条件:

现有校舍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万册(含电子图书万册),建立了期刊、报纸全文数据库、硕博论文数据库、知识视频数据库、电子图书等中外文本地镜像站点,有力提升服务教学科研水平。各类教学、生活、运动等设施齐全,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的现代校园初见雏形。

以上内容参考:武夷学院官网——学校简介

武夷学院是公办院校

大武夷新闻网投稿

散文征稿篇一:散文投稿

《上海闽东人》E-mail:

转载]投稿信息(最新统计)(共享)

(2011-01-2615:13:37)

宁德晚报文化随笔

乡土人文

闽东日报。太姥山下:

福建日报武夷山下:

《散文世界》散文双月刊

主办: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

投稿邮箱:

《厦门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福建省厦门文学院

投稿邮箱:

《散文海外版》散文双月刊

主办:百花文艺出版社

投稿邮箱:

《散文百家》散文月刊

主办:河北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西部散文家》散文季刊

主办:中国西部散文学会

投稿邮箱:

《美文》散文半月刊

主办:陕西省西安市文联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投稿邮箱:

《福建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fjwxxs@《文苑·经典美文》综合月刊

主办: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投稿邮箱:wy_

《翠苑》综合双月刊

主办:江苏省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州日报社

投稿邮箱:

《江河文学》综合双月刊

主办: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投稿邮箱:

《野草》综合双月刊

主办:浙江省绍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芙蓉》综合双月刊

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

投稿邮箱:

《扬子江诗刊》诗歌双月刊

主办:江苏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延安文学》综合双月刊

主办:陕西省延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电子邮箱:

《东京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河南省开封市文联

投稿邮箱:

《西藏文学》综合双月刊

主办:西藏文联

投稿邮箱:

《辽河》综合双月刊

主办:辽宁省营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岁月·燕赵诗刊》诗歌年刊

主办:黑龙江省大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赤水魂》综合双月刊

主办:云南省镇雄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永善文学》综合双月刊

主办:云南省永善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阳光》综合月刊

主办:中国煤矿文化艺术联合会

投稿邮箱:

《北方作家》综合双月刊

主办:甘肃省酒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18号综合楼3楼《北方作家》编辑部邮编:735000

《红豆》综合月刊

主办:广西南宁市文联

投稿邮箱:

《伊犁河》综合双月刊

主办: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山花》综合半月刊

主办:贵州省文联

投稿邮箱:

《安徽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安徽省文联

投稿邮箱:

《星星》诗歌半月刊

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

投稿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编辑部邮编:610012

《青年文学》综合半月刊

主办: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投稿邮箱:

《山西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山西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上海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上海市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四川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四川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红岩》综合双月刊

主办:重庆市作家协会

投稿地址:重庆市渝中区人民路252号《红岩》编辑部

邮编:400015

《小说林》小说双月刊

主办:黑龙江省哈尔滨文艺杂志社

投稿邮箱:

《天池小小说》小说月刊

主办:延边人民出版社

投稿邮箱:

《青春》综合月刊

主办:江苏省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沙塘园7号309室《青春》编辑部邮编:210018

《短小说》小说月刊

主办:江苏省淮安市文联

投稿邮箱:

《诗歌月刊》诗歌月刊

主办: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大钟楼邮政局518信箱《诗歌月刊》编辑部邮编:230001

《短篇小说(原创作品版)》小说月刊

主办:吉林省吉林市文联

投稿邮箱:

《文学港》综合双月刊

主办:浙江省宁波市文联

投稿地址:浙江省宁波市柳汀街150号《文学港》编辑部

邮编:315010

《诗潮》诗歌月刊

主办:辽宁省沈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民族文学》综合双月刊

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投稿邮箱:

《脊梁》综合月刊

主办:湖南省娄底市总工会

投稿邮箱:

《诗林》(深圳)诗歌双月刊

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

投稿邮箱:

《诗林》诗歌双月刊

主办:哈尔滨文艺杂志社

投稿邮箱:

《词刊》歌词月刊

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

投稿地址:北京朝阳区德外北沙滩1号院32号楼B座《词刊》编辑部邮编:100083

《十月》综合双月刊

主办: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投稿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十月》编辑部

邮编:100120

《天涯》综合双月刊

主办:海南省作家协会海南省农垦总公司

投稿邮箱:

《骏马》综合双月刊

主办: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清明》综合双月刊

主办: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芜湖路168号同济大厦《清明》编辑部邮编:230001

《作家》综合月刊

主办:吉林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啄木鸟》综合月刊

主办:群众出版社

投稿邮箱:

《小说月刊》

主办:吉林省文联

投稿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6255号《小说月刊》编辑部邮编:130021

《诗刊》诗歌半月刊

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投稿邮箱:

《长江文艺》综合月刊

主办:湖北省作家协会

投稿邮箱:

《人民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中国作家出版集团

投稿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人民文学》编辑部邮编:100125

《北京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地址: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北京文学》编辑部邮编:100031

投稿邮箱:

《绿城文学》综合双月刊

主办:中国德艺双馨文艺家协会

投稿邮箱:

《广州文艺》综合月刊

主办:广东省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东方剑》综合月刊

主办:上海文艺出版社

投稿邮箱:

《岁月》综合月刊

主办:黑龙江省大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黄河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宁夏银川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hhwxxs@《青年作家》综合月刊

主办:四川省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

《满族文学》综合双月刊

主办:辽宁省作家协会丹东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mzwxxs@《剑南文学》综合月刊

主办:四川省绵阳市文联

投稿邮箱:

《六盘山》综合双月刊

主办:宁夏固原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投稿邮箱:lps___

散文征稿篇二:散文投稿地址

20xx年08月17日星期一0:11

《散文》

《散文.海外版》

《散文》

主管单位:天津市新闻出版局

主办出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主编:刘雁

执行主编:汪惠仁

编辑:《散文》编辑部

邮政编码:300051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国内统一刊号:CN12-1032

国际标准刊号:ISSN-0257-5809

国内发行:天津市邮政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399号信箱)

网址:.cn

电子信箱:

期刊:月刊

出版日期:每月1日

定价:元

中国最有影响和发行量最大的散文刊物,创刊于1981年。

散文投稿信箱

纯文学类、故事类杂志报刊

1、《散文天地》,投稿邮箱:

2、《散

文》,天津,《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发行量一直居全国同类刊物之冠,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曾获首届"中国期刊奖"、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投稿邮箱:

3、《散文百家》,邮箱:

4、《中华散文》,邮箱:

5、《美文》,邮箱:

6、《海燕》都市美文,邮箱:

7、《杂文月刊》,河北,我国惟一刊登杂文、随笔、小品、漫画、讽刺小小说、杂文学术文章,转载其他报刊杂文精品,海内外公开发行的杂文类综合性杂志。2004年改出半月刊,上半月发“原创作品”,下半月为“选刊精品”。它兼具各家杂文报刊之优长,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整体格调是人们最关心和最需思考的热门话题,写近不是浮皮潦草,逞一时之勇;写远不是坐而论道,满纸清淡;都是实实在在话,一颗真真切切心。尖锐、泼辣、幽默,乃其独特风格;可读、可信、可亲,因而雅俗共赏。读《杂文月刊》可遍览天下杂文精品。电子信箱:

8、《新杂文》,新杂文月刊是首都新近创刊的一本高品位杂文刊物。现特向各路杂文好手征稿。我的原则是:好的文章我会给你一个好的交代,当然是指经济上的回报。本刊拒绝一稿多投,全力打击抄袭之作,希望各路好手尊重人格,文格。本人善待每一篇来稿,三天里会给你一个初步答复。约稿编辑:周寒民

电子信箱:

9、《杂文报》杂文报校园内外,邮箱:随笔版

李晓娜:

10、《时代作家报》北京,电子信箱:

11、《春风》(月)长春市,邮箱:

12、《伯乐》大型民刊,北京,长期征集诗歌散文小说等,策划出版图书。电子信箱:

13、《青年文学》,坚持展示全国青年作家最新创作成果的办刊宗旨,大力扶植有创作实力和前景的青年文学新人(A版);立足校园,反映青少年的生存状态、生活感悟和情感世界,面对真实,关注成长,为全国大中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和理解的文学平台。(B版)(青春校园)。投稿邮箱:

qnwxxy@

14、《迷你小说》,邮箱:

15、《短篇小说》吉林市,

16、《钟山》,双月刊:大型综合类纯文学杂志,投稿信箱:

17、《山

花》,主办单位:贵州省作家协会,文学半月刊,栏目:“其人其文”、“小说场”、“文本内外”、“起跑线”、“都市镜像”、“散文随笔”、“诗人自选”、“大视野”、“批语立场”、“视觉人文”等。投稿邮箱:

shanHuaGZ@

18、《长江文艺》,主办单位:湖北省作家协会,投稿邮箱:

19、《收获》,投稿邮箱:

20、《三月》,邮箱:

21、《金沙江文艺》,邮箱:

22、《大家》双月期刊,昆明市,邮箱:djmag@

23、《啄木鸟》,北京市,邮箱:,网址

24、《天涯》,海南省海口市,网址.cn

25、《北京文学》,月刊社,投稿邮箱:网址

26、《福建文学》,栏目有“小说世界”、“散文长廊”、“游心走笔”、“初出茅庐”、“艺苑撷英”等。投稿邮箱

27、《十

月》,北京,大型综合性文学双月刊,着重刊登内容坚实、风格多样的中篇小说和品位高雅、文笔优美的散文,同时也发表优秀的长、短篇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对广大读者所关注的热点题材的作品优先刊登。投稿邮箱:

网址:

28、《百花园》--小小说世界,郑州半月刊,培养创作队伍,崇尚经典推举新人。设有:都市之光、校园内外、今古传奇、微型谐趣园、纯情小小

说、人生短笛、田野风情、当代潮汐、百姓天地、小小说风景线、小小说纵横谈等栏目。作品内风格不限,体裁为小小说或与小小说相关的随笔、评论等,特别欢迎表现当下生活、有较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作品,1000-2000字为宜。投稿邮箱:

论坛:/bbs2003

29、《小小说读者》,郑州市,是一本充满活力的专门发表小小说的纯文学月刊。《小小说读者》以“精粹、精妙、精致、精美”为追求目标,以“小小说读者,读者的小小说”为办刊宗旨,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反映社会生活;既推崇小小说名家,更注重小小说新人,尤其面向最广大读者;在坚持小小说传统表现手法的同时,更鼓励作者对小小说文体的锐意创新与探索;在小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大旗下,始终坚持站在表现手法、题材开拓、展示新人风采的最前沿,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竭诚为作者提供一个更及时、更全面的展示平台,为读者奉上更高品味、更周到的阅读服务。电子信箱:

在线征稿论坛:

30、《天池小小说》,晓泉向杂志社推荐稿件的说明:

一、晓泉向杂志社选送小小说稿件时间:1期送稿时间为2007年2月8日;2期送稿时间为2007年2月15日;3期送稿时间为2007年3月15日;4期送稿时间为2007年4月1日。

二、选稿事项的说明:1、小小说来稿请发在“小小说作家网吉林版”上;网址:/bbs/。2、凡来稿,晓泉于五日内初审通过与否或提出修改意见;对于通过初审的稿件,一般会写出“推荐语”。3、来稿需注明“原创首发”;字数1800字以内。4、晓泉推崇现实关照、人文情怀的厚重之作;各种题材的作品(包括官场小小说)都是我所欢迎的,当然了,视角独特、确有新意的更好。本人会尽速公示初审、终审结果。晓泉电子邮箱::498676212梁晓泉2007—1—29

31、《少年文艺》,上海,以发表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纯文学作品为特色,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被誉为“作家的摇篮”,并通过写作函授班和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文学刊物和读者的联系,深受读者和老师家长的好评。投稿邮箱:

32、《少年文艺》,江苏南京,刊于1976年的老牌少年文学刊物,多年来保持着自己鲜明的刊物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来稿不论作者身份名气,坚持惟文而用。现向广大文学爱好者约稿,要求贴近少年生活,有真实而精彩的情节。杜绝缥缈的文风,以及过于空泛的情绪化抒发。本刊稿费70-80元每千字,银子虽然不是很多,但绝不拖欠。文章一经刊发即寄样刊,两个月后邮寄稿费。本刊主要栏目设置如下:1、

小说校园:情节紧凑、文字生动,展示原汁原味的成长故事。字数4000-6000。2、

生活细节:文字朴实、真实亲切,有深厚意蕴的散文。字数1000-3000。3、

想象空间:天马行空、唯美感人的童话故事,避免爱情题材。字数3000左右。4、诗心情:笔调优美、触动心灵的诗歌,避免抽象的写法。5、海外:展现国外留学生活。字数3000左右。6、

阅读: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精彩书评。字数4000以内。投稿邮箱:,

33、《儿童文学》,北京,2007年将推出第四届小说擂台赛,为更多的作家提供发表园地,给广大读者呈现精神盛宴。相比较前三届,本次擂台赛又有新亮点,绝对吸引你的眼球:一、比赛形式:采取“男女对垒”的比赛模式,即设置男作家和女作家两个比赛阵营,以作品进行对抗,最终评出团体优胜奖。到底是巾帼不让须眉,还是男儿当自强?比赛必然精彩迭现,结果大家拭目以待。二、评比方式:采取专家评审和读者投票评比两个环节。三、奖项设置:金奖2名(分别由专家和读者评出,各获奖金10000元,若双方选出的金奖作品为同一篇,则该作者将独获奖金50000元!银奖2名(综合专家和读者意见评出,各获奖金5000元。)铜奖3名(综合专家和读者意见评出,各获奖金2000元。)优秀团体奖:以总票数定胜负,获奖团体中的每位作家均获奖金1000元。第四届小说擂台赛形式独特,奖项更多,奖金更丰厚,相信每位关心儿童文学事业的作家朋友都会踊跃参赛,为了比赛的顺利举行,特将具体比赛要求公布如下:一、作品体裁为短篇小说,字数请严格控制在8000字以内,题材不限;二、对参赛选手没有任何限制,成人、少年均可,并热忱欢迎学作家的加盟;三、参赛作品将由《儿童文学》编辑部进行初选,入围作品将刊登在2007年1期至12期上,接受专家和读者的品评;四、投稿方式:传统邮件:100028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儿童文学》编辑部“小说擂台赛”;Email:,

。五、截稿时间:2007年8月31日。

34、《南方文学》,投稿信箱:

35、《收获》,上海市,巴金主编,坚持纯文学立场,风格质朴清雅,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杂志。主要栏目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好说歹说”、“鞍与笔”、“旧城迷藏”、“集外遗文”等。投稿邮箱:

36、《佛山文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期刊之一,中国首家文学半月刊,期发行量达40万,被评为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也被文学期刊界称为“另类”。本刊本着“贴近社会现实、抒写人间真情、关怀普通人生,体现时代风尚、追求人文价值”为办刊理念,以“鲜活的语言、鲜活的题材、鲜活的思想”为期刊特色。本刊对小说的文学性要求较高,同时也对可读性有一定

散文征稿篇三:副刊投稿散文随笔

在列车上

很少能有这样一段空闲时间,这样一个精神与肉体完美契合的美妙体验的时刻,深夜,去往重庆的列车厢里,一众旅者已沉沉睡去,姿态不一。小憩醒来,车厢充塞着隆隆车轮呼啸之音,人声寂寥,斜倚着车座,戴上耳机,一段和缓的音律从中飘出,随着歌词婉转,各种记忆的碎片陆续在脑海浮现而过,却又从天灵盖自然的逸散而出,不留一丝痕迹。仿似世间事有时也不由人本身能左右,从来处来,往去处去。

想来人生该是分成正反两面的,一面理性一面感性,前者是逻辑思维的严密,后者则是对美独特的感受,二者有时相伴而行,互相平衡。正如探究书本知识的奥秘并不影响欣赏其外在的精致。才记起爱因斯坦也是一边思考着宇宙时空一边拉着巴赫的小提琴曲,康德在批判哲学领域成就卓越之前一直是数学教授,潜水艇的发明者也并不否认《海底两万里》对其的启发,至此精神家园的完整才能承载起其人格的高贵。对面三个妙龄女孩迷迷糊糊,摇摇欲坠,或倚或靠的睡姿又何尝不是美呢,理性在路上飞驰的时候,不要忘了感性同行,去感受乏味枯燥的生活的另一番美好。

窗外一如既往的黑幕厚重的让人绝望,转头一瞥,原本心意是想要看到点什么,灯火通明的小镇,万点星河的江面,或是别的什么,结果一片浓厚的墨糊住了那一方窗格仿若千年以降的蒙昧,浇灭心中那一点微弱的火星,让人再也提不起一丁点兴趣。但却也不是没有一点东西可以显示,视线收回到窗面,是对面的那两排座位及座位上形状不一的躯体,却也没什么兴味。视力焦点逐渐集中,就是自己清晰的头脸,不禁多作停留,慢慢欣赏,挑眉睁眼,满意之余又有点不好意思了,遂收回眼界,让其回到正轨,一番动作下来失望下来又颇为得意。

人欲看清这世界的原本面貌,却看到的是人本身,这是多么富有哲学性质的意象啊,人生于世,衣食住行,这一切无时无刻无地不是围绕着自我螺旋式的向上运转,我们从对这个身处的神秘世界理解中来发展自己,以致对其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从世界对自己自身反馈中来认识自我,才得以让灵魂与肉体妥善安放。斗转星移,物种变迁,朝代兴替,文明更迭,先民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原始森林跋涉而来,几历艰辛,感天悟地,回头望去,世界依旧,黑暗亘古不变,冥冥中自有其规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不变的唯一,便是对头顶星空的敬畏。

凌晨三点

乔国刚

宣传工作在企业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在此不再赘述,开展宣传工作活动,制定 策划方案 ,下面是我整理的宣传工作活动策划方案,欢迎阅读。 篇1:宣传工作活动策划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宣传工作,展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良好社会形象,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关注饮食用药安全,营造食品药品监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经党组研究,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这一中心任务,着力构建食品药品安全大宣传格局,通过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宣传活动,努力提高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社会认知度和美誉度。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宣传食品药品监管法律法规 强化《药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着力增强食品药品企业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营造遵章守法、规范有序的食品药品市场环境。 (二)着力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能 在继续加强药品安全监管职能宣传的同时,突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职能的宣传,使社会各界了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工作职能,了解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现状,努力消除社会对食药监部门职责的误解。 (三)着力宣传食品药品 安全知识 动员各方力量,利用各种 渠道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食品药品安全常识,使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得到提高,饮食用药安全满意度得到提升。 (四)着力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新举措与新成效 积极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重大举措及进展情况。及时宣传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践行科学监管理念,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以及形成的新机制、新举措、新成效和新面貌。 (五)着力宣传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大力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服务创业型城市建设等方面的举措和成绩,重点宣传帮扶医药产业项目和餐饮服务业进展情况,结合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强市富民”的要求,努力推进本市新医药产业的宣传和引导。 (六)着力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风行风建设成果 积极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先进人物、先进 事迹 ;向社会宣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机关党建、文明行业创建、队伍建设、扶贫攻坚、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树立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具体 措施 对外宣传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工作涉及面广,标准要求高。市局机关各处室要强化大局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各履其职,协同配合,有序推进五大类十五项宣传措施,努力营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外宣格局。 (一)强化政务信息宣传 ⒈继续加强政务信息宣传报道,建立健全政务信息报送网络,积极主动向省局汇报,力争将市局列入国家局政务信息报送直报点,在扬中局基础上扩大省局政务信息报送点范围,争取再有1~2家辖市(区)局或直属单位成为省局政务信息直报点。 ⒉邀请有关专家授课,提高信息报送质量,确保我市政务信息工作继续在全省食品药品监管系统保持领先地位,确保完成2011年度全市党政信息工作指标、“中国镇江”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考核目标。 (二)注重媒体舆论引导 ⒊积极向《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江苏食品药品监管》、《镇江日报》、《京江晚报》、镇江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投稿,全方位宣传我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新成就、新形象。 ⒋建立与新闻媒体沟通机制,适时召开新闻媒体座谈会、联谊会,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交流,集聚媒体智慧,共商宣传大计。 ⒌主动邀请主流媒体记者采访,主动向媒体通报餐饮环节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四品一械)重大案件查处情况,强化法制宣传,震慑违法行为。 ⒍继续开展电视台“滚动字幕”、广播电台“食药监之声”、主流报刊“食品药品专栏”、走进“行风热线”和“中国镇江”门户网站在线访谈等宣传工作,正确发挥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氛围。 (三)开展“走进农村、走进机关、走进社区、走进学校、走进企业”主题实践活动 ⒎通过“请进来”、“走上门”等方式,分别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纪委等领导机关,全面汇报、通报近年来监督管理、服务企业、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文明创建等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争取上级部门更大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⒏开展和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专题调研”活动,由局领导带队,邀请市委研究室等领导参加,深入企业开展调研和帮扶,形成 调研 报告 ,促进医药产业的转型升级。 ⒐设计、编印食品药品安全宣传资料。组织编印包含职能介绍、“四品一械”安全知识、举报投诉方式等有关内容的读本等,开展结对扶贫、咨询服务、广场宣传等活动,积极参加“”、“”等宣传日活动,进一步丰富市民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药品安全与维权意识。 (四)用好网络、短信等平台 ⒑认真做好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门户网站建设和内容维护工作,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及时发布食品药品安全各类政务信息、公示公告等。 ⒒定期通过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假劣药械信息、虚假药品 广告 监测情况等,发布消费警示。 ⒓借助移动、电信等通讯网络,及时、快捷发布食品药品安全讯息,增强市民消费信心。 ⒔认真做好“12345”服务热线、“市长信箱”、“镇江论坛”、门户网站网上投诉咨询等答复工作,确保答复率100%。 (五)增强宣传工作合力 ⒕成立对外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各处室明确一名信息宣传员,在此基础上成立局对外宣传工作小组。对外宣传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由办公室统一扎口,因地、因时、因事开展对外宣传。 ⒖加强考核检查。树立“对外宣传,人人有责”的观念,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对处室宣传工作负总责,将政务信息、对外宣传工作情况列为月度行政办公会各处室必须汇报的内容之一。由局办公室每月通报政务信息报送和采用情况。强化考核,将政务信息、对外宣传工作情况与各处室和干部职工创先评优等工作结合起来,并于年底表彰一批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先进处室和先进个人。 篇2:宣传工作活动策划方案 为切实做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宣传工作,根据《濉溪县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实施方案 》(濉发[20XX]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项目建设”主题,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橱窗、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发挥舆论宣传引导和推动学习实践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宣传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精神,宣传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主要原则,宣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及时 总结 推广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好做法、好 经验 ,及时宣传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二、 宣传内容 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项目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主题,根据三个阶段不同内容,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宣传: 1、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 2、认真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主要原则和阶段安排; 3、及时宣传县委和县委学习实践领导小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召开的重要会议、开展的重要活动; 4、及时宣传县领导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学习实践活动情况; 5、做好宣传县四大班子和各参学单位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情况; 6、深入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主题、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和实际效果; 7、精心宣传学习实践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 三、 宣传安排 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宣传分为三个阶段,强势启动,稳步推进,形成声势,掀起热潮。 第一阶段(20XX年3月—5月):强势启动,营造氛围。 1、精心报道动员大会。在县电台、电视台《濉溪新闻》头条播出3月20日全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报道,并协调市级媒体发稿;县政务网站配发动员大会照片、有关领导在动员会上的讲话照片和文字报道;《淮北日报濉溪专刊》及时做好会议动态报道; 2、报道县四大家单位及其他各参学单位动员会情况; 3.报道县学习实践活动办公室活动情况; 4、报道县四大家领导到联系点指导学习实践调研活动情况; 5、报道四大家及参学单位开展思想大讨论情况; 6、报道我县举行的各类报告团、辅导会情况; 7、播发有关学习实践活动公益宣传 标语 、短片。 第二阶段(20XX年5月—7月):形成声势,掀起热潮。 1、及时做好县四大班子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组织群众评议的动态报道; 2、做好各部门各单位找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检查、征求意见、认真评议的动态报道; 3、刊播评论; 4、组织专题报道。围绕“推进科学发展、加快项目建设”主题。组织新闻采访报道组,推出一组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濉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系列、深度和典型报道。 第三阶段(20XX年7月—8月):总结成果,展示成效。 1、宣传报道县四大班子及参学单位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分析评议,制定措施,开展整改情况; 2、报道各参学单位认真落实整改方案,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改善民生民计,解除发展难题,促进科学发展的情况; 3、报道各参学单位紧紧围绕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落实科学发展的执行力,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情况; 4、全县第一批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精心组织报道县电台、县电视台等策划选题,深入采访,推出全县学习实践活动综述。同时组织精干力量,制作全县学习实践活动电视专题片。 篇3:宣传工作活动策划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住建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宣传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提升绩效管理,推动工作落实,进一步提升全局信息宣传水平,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城管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更好地发挥信息宣传工作在服务领导科学决策和推进工作创新中的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局信息宣传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信息宣传内容 各科室(大队)要注意挖掘信息,捕捉信息,切实拓宽信息报送范围,内容可涉及日常业务、政风行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主要有: (一)、要求定期报送的信息: 1、各大队每周的工作情况; 2、各大队每月工作情况; 3、各大队在网络上发帖、跟帖情况。 (二)、不定期报送的信息: 1、本科室(大队)工作新动态; 2、中央及省、市重要会议、重要政策及重大措施出台后的贯彻落实情况; 3、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特别是“五大战役”有关项目的进展情况; 4、工作推进中的典型示范经验; 5、在重点工作一线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和先模人物; 6、专题调研、评论 文章 。 二、信息宣传方式 1、办好南平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网站,要做到及时、适时更新。各科室(大队)将需要在局官方网站上公开的内容及时以电子文档方式报送至局办公室,邮箱,并注明链接板块。 2、办好《城市管理执法简报》。由办公室负责编发,各科室(大队)及时将周、月工作情况及工作动态向督查科、办公室报送,其中工作动态以大队简报或其他形式报送办公室,《周(月)工作情况统计表》报送督查室及办公室,《南平市规划区内违建情况汇总表》及《信访工作情况统计表》报送督查科。 3、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电视、网络等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宣传。积极在闽北互动论坛、大武夷新闻网等在南平当地有较大影响力的论坛、网站上发帖、跟帖,让城市管理工作深入人心。 4、结合信息内容及业务关联性,向《闽北快讯》、《闽北要讯》、《南平市机关效能建设简报》等市委、市政府及市直综合部门信息简报刊物报送信息稿件。 5、向国家、省、市专业刊物及公共传媒投稿。 三、基本要求 (一)、审核要求。各科室(大队)报送的信息必须准确,所涉及内容口径必须是已确定的,并由局执法督查科审核通过。对内容口径尚不明确的,必须由各科室(大队)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再报督查科审核通过;上报到市委市政府的,必须由有关分管领导审核;对重大信息,由局长审核把关。 (二)、时效要求。为体现信息的时效性、报送信息要突出“新”、“快”。 1、《周工作情况统计表》、《南平市规划区内违建情况汇总表》及《信访工作情况统计表》要在每周早会的当日内报送,《月工作情况统计表》、《网络信息宣传统计表》要在每月最后一日内报送。 2、新情况、新内容、新成就、新动态等要在当日内报送;重、特、大突发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报送。各大队每月至少出一期简报或以其他方式报送一条信息。 3、市委、市政府约稿类信息按时限报送,不得延迟上报或不报。 (三)、网络信息要求。各大队需安排3-5名人员在闽北互动论坛及大武夷新闻网等在南平当地有重大影响力的网络、论坛上发帖、留言,宣传城市管理工作。各大队每月至少跟帖10条,并按月向局办公室报送《网络宣传信息统计表》(见附件3)。 (四)、格式要求。 1、周、月的工作情况由办公室、执法督查科提供统一制式的《XX大队周(月)工作情况统计表》(附件1、2)、《南平市规划区内违建情况汇总表》(附件5)、《信访工作情况统计表》(附件6)。 2、各大队简报格式参照附件4。 (五)、信息质量。各科室(大队)报送的信息要内容真实、主题明确、文字精炼、条理分明、格式规范,并注明报送大队、日期和作者。各科室(大队)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信息质量把关的重任,确保信息报送的质量。 四、考核措施 为了保证信息宣传工作任务的落实,局里将实行考核奖惩制度。一是在每季度末对各科室(大队)的信息报送情况、采用情况、排名情况及网络宣传情况等进行通报并酌情给予经济奖励;二是把信息宣传工作纳入各科室(大队)年终考核内容,并把信息宣传工作情况作为单位和个人年度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三是对《周(月)工作情况统计表》报送不及时的科室(大队),在早会上进行通报,通报次数达3次以上的则取消该科室(大队)负责人该年度评先评优资格。 五、经济奖励办法 为鼓励干部职工积极报送各类信息,对优秀的信息将被推荐给《南平建设》刊物,如被采用将获得每条10元的奖励;对在市、省、国家级刊物上以市执法局名义发表信息和文章的分别奖励20元、30元、80元,市、省级头版头条分别奖励200元、300元;对在闽北互动论坛等网络媒体上发表具有良好导向性的文章、帖子的每帖奖励2元。 看了宣传工作活动策划方案的人还看了: 1. 宣传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2. 活动宣传策划书范文 3. 大型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4. 宣传活动方案范文3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传承人 1、陈德华,福州人,两度任武夷茶科所所长,注重岩茶发展研究工作。 2、叶启桐,福建周宁人,中专文化,农艺师、高级评茶师。长期从事岩茶生产、制作,对岩茶很有研究,1991年至1993年任“崇安茶场”场长,后任县岩茶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市茶厂厂长。 3、王顺明,古田人,中专文化,评茶师。1974年以来,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历任综合农场场长、武夷岩茶场党委书记、岩茶总公司总经理、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韩国国际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 4、刘宝顺,武夷山人,中专文化,农艺师。1989至1994年任茶科所所长,十分重视武夷岩茶传统工艺技能的传承。现办有“幔亭茶叶科学研究所”。 5、刘峰,武夷山人,高中文化,曾任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对武夷岩茶统制作工艺有丰富经验,现办有“仙凡岩茶制作中心”、“大茶壶茶叶研究所”。 6、王国兴,武夷山人,助理农艺师。曾任茶科所副所长,注重武夷岩茶的传统工艺的研究。 7、吴宗燕,江西人,出生于武夷山天心村。随父长期从事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属武夷岩茶的生产大户。 8、游玉琼,武夷山人,大专文化,评茶师。1985年建厂至今从事茶叶传统制作工艺及审评,任“永生岩茶厂“厂长和“永生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与其父、兄弟共同创办规模较大的茶叶企业。 9、刘国英,武夷山人,大学茶叶专业,农艺师。毕业后在武夷镇任职,指导茶叶生产,本人创办有“岩上茶叶研究所”,生产武夷岩茶,传授武夷岩茶制作工艺。 10、黄圣亮,武夷山人,高中文化。祖上世代经营岩茶,现家中创办“瑞泉”茶厂,与父兄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11、陈孝文,武夷山人,中专文化。出生于茶叶世家,现与父陈墩水共同经营“慧苑”茶厂,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12、苏炳溪,出生于茶叶世家,现与其子苏德发经营“大坑口”茶厂,生产、制作、营销武夷岩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