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浅谈观赏植物与养生作用 摘要:观赏植物有释放物质的特性,许多植物中含有抗菌素和具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这些植物可以散发出很多气体,使植物中的化学物质通过这些气体扩散到空气中,进而通过人的呼吸系统或皮肤毛孔进入人体,起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关键词:观赏植物、养生、花卉、空气净化、保健论文: 现代都市人生活在繁华的城市,城市环境越来越不能满足人类的健康,但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强调构建适宜人们生活的花园型城市。科学研究证明,许多植物中含有抗菌素和具抗病毒作用的化学物质,有些植物还能挥发出有益的化学物质,通过人的呼吸系统及皮肤进入人体,起到防病、强身、益寿的作用,这些植物通称为保健型植物或药用植物。 保健型植物在城市绿化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应用方式: 1、杀菌、利于防病空气中通常有近百种不同的细菌,大多是病原菌。有些植物能分泌挥发性物质,具有杀灭病菌和原生动物的作用。植物杀菌素是植物保护自身的天然免疫性因素之一。如悬铃木的叶子揉碎后,能在3分钟内杀死原生动物。2、净化空气植物对于改善大气环境来说,有两大作用:一是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二是能够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大部分植物都能不同程度地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例如:1公顷成林柳杉,每天能吸收60公斤二氧化硫,阔叶树中的臭椿、夹竹桃、悬铃木、杨柳类、广玉兰、银杏、槭树、柳树和加拿大杨等树种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还要大于针叶树,在城市绿化中经常采用的大叶黄杨、女贞和生长快速的泡桐、洋槐、桉树等具有较强的吸收氟的能力,城市绿化中常采用的大叶黄杨、女贞和生长快速的泡桐、洋槐、桉树等具有较强的吸收氟的能力,城市绿化中常见的小乔木合欢和紫荆、木槿都有吸收氯气的能力,香樟树和悬铃木等都有较好的吸收臭氧的作用。还有些植物能分泌出程度和种类不同的杀菌素,成为大气中有些细菌的天敌。此外,园林植物还能够吸取大气中存在的一些放射性物质,而这些放射性物质也是有害于人类的。因此人们称绿色植物是一种廉价的、多功能的空气净化器。3、嗅觉治疗嗅觉治疗主要通过植物散发的气体,引起人们嗅觉的不同感受,从而对周围人群产生不同的功效。该类植物由于具有花香且有观赏价值,长期以来受广大人民喜欢,可针对其不同气体对人体产生的不同功效进行种植应用。如荷花香使人心情平和,可以在寺庙、医院内及公园的湖边角隅处种植,制造宁静休养的空间;玫瑰花香使人爽朗愉快,适合在公共场所种植;茉莉花、玉兰花香使人轻松舒适,桂花香沁人心脾、使人减轻疲劳,均适宜在小区、医院、学校、公园及小游园配植。植物保健应用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我国古代民间端午节用苍术、艾叶、菖蒲、白芷、芸香熏燃后预防疾病,效果比紫外线好。华佗用绸布制成香囊,内装麝香、丁香、檀香挂在室内可治疗肺痨、吐泻。实验证明,这些香料有抑菌作用。目前,俄罗斯、美国、日本已有香花医院。在香花医院里治疗不靠昂贵的设备和药物,靠的是四季开放的鲜花。医生让病人吸入一定剂量的花香气,以此作为治疗手段。日本东京开设的“原宿诊疗室”,这家诊疗室主要治疗因过度紧张引起的疾病。一间20m2的休息室阵阵花香袭人,令人舒畅,心情愉快,忘却烦恼。“香味”来自放置于角落的薰衣草。美国也有类似医院。芳香植物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如日本心理学家的测试,将特定芳香气味导入工作场所,结果发现香味能消除人的疲劳紧张,减少操作失误。薰衣草香气中工作的电脑操作人员,击键差错可减少20%。茉莉花香的效果更好,可使失误降低1/3。效果最好的柠檬香气,能减少一半差错。4、体疗积极地体育锻炼能促使和增强人类体质,从而防止各种疾病。这就是广义的体疗类保健生态群落形成的基础。清晨,面对绿色植物,自然清净、呼吸流畅,使许多练功打拳者逐步忘我大道“入境”的真正清净境界。而面对某些特定的植物进行呼吸,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练功时面对松树(罗汉松、雪松、马尾松、油松、云南松)呼吸,则有驱风湿、舒筋、通经等作用。对关节酸痛、转筋挛急、脚气瘘软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为什么松树对呼吸有这样的好处?因为松能挥发胡萝卜素、维生素C及含有a-莰烯(a-camphene)的油。人类练功三节活动,九窍俱开,十二经奇八脉,气血循行。吸入这些物质能疏通经络,增强器官的生化功能,从而起到医疗作用。面对樟树练功有通窍、止疼、避秽等疗效,特别时能刺激胃部,使胃部舒适温暖。因为樟树枝叶均有樟脑味,每当春季开花其香更甚,樟树挥发油类含有多种有机物,这些挥发性物质能祛风湿、暖肠胃。对一些气喘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则益在白果树前练功。白果是名贵药材,银杏叶含有双黄酮、山奈酚、芸香甙等成分。人类呼吸时会感到清香,有益心、敛肺、化湿、止泻的作用。长期在银杏下锻炼对凶闷心痛、心悸怔仲、痰喘咳嗽均有疗效。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上出现了人类追求森林浴的热潮。美国、日本相继出出现森林医院。日本全国人口的60%的国民参加森林浴。他们研究了健康和森林的关系后,公认森林是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三浴之一(海水、日光、森林)。德国提出了“森林对全民开放”,该国医疗界经过临床测试,得出森林浴后人体增强抗病能力,机能调整恢复。5、调剂精神生活园艺有助于调剂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鲜花的芳香,使人赏心悦目,情志调畅。居室里放上几盆花卉,或在庭院种植一些花草、盆景,可以丰富和美化家庭的环境,增添生活情趣,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养花做盆景既是体力劳动锻炼,也是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研究证实,经常观赏盆景、鲜花,可使那些性情急躁的人变得温顺,心情不好的人变得爽朗愉快,消沉的人变得积极向上。一些老年孤独症患者,参加园艺劳动后,生活增添了乐趣,其寂寞和孤独感也减轻了许多。而且,人们在种花养草中,通过感受和体验这种高雅的娱乐和享受,可调节情绪,给精神上带来某种寄托和安慰。基于现有的园林保健植物研究,依据保健植物的生理习性(时效特征、空间特征、保健方式),以及植物和不同年龄段的人体健康的关系,把园林保健植物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婴幼儿、青少年适宜型强身为主;提高对周围环境的免疫力,注重学习和娱乐,培养认知世界的能力,启发青少年思维(如天竺葵,可防止儿童染上疾病或中毒)。 (二)成年适宜型健身为主;提神醒脑、拓展思维,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减压,缓解疲劳(如梅花、白兰花、绿萝等,能帮助整天都在不停地做创造性的工作的脑力工作者人头脑清醒、思维明晰,自然清新的香味使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三)老年适宜型防病为主;注重减缓衰老、降血压、防止心老血管疾病的发生,延年益寿(樟树散发出的芳香型挥发油,能帮助老年人祛风湿、止痛;菊花、金银花的香味,可使患高血压的人血压下降);养生林园艺根据各类植物合理搭配,形成乔、灌、草,花、果、叶相结合的植物群落体系,达到融保健、科学、文化、艺术为一体的植物景观,以新观念、新方法建成具有良好保健型的生态药用植物别墅花园,为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发挥应有的生态环境效应。在我国,保健型园林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全国各地正积极尝试、大胆探索,涌现出不少成功的范例。要使保健型植物在城市园林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要从园林绿化的角度出发,掌握其核心是“绿”的原则。(2)处理好植物间竞争、共生、循环的关系。(3)注意植物喜阴好阳的习性,尽量让其形成有规律、有功能、错落有致、美观得体的园林群落。既充分展现出植物绿化、美化的园艺效果,又让其发挥植物的药用保健作用。(4)保健植物的功效是缓慢的,因此,要想起到明显的效果,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5)每种保健植物的功效是不一样,所以不要混在一起种植,否则反而影响其功效。园林绿地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为城市发展和广大市民服务的。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城市园林的功能不断拓宽。保健型园林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又可使人民群众在园林环境中获得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非常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医疗措施缺乏和资金紧张等特殊国情。因此,广泛开展保健型园林建设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考文献:1、 现代园艺 2011年第22期《浅谈城市保健型植物园的作用》2、百度文库《园林保健植物对人体的功能作用》网址: 3、于晔《生态景观与其植物配置的中和观》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6年5月4、徐乃雄《城市绿地与环境》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正文(论文)部分3000字。希望采纳。
紫藤盆景艺术创作研究论文
摘要: 从紫藤选择、前期培育、艺术创作等方面阐述了紫藤盆景的制作方法,用紫藤作盆景提高了紫藤的观赏价值,为紫藤盆景的爱好者提供创作依据。
关键词: 紫藤盆景;选择;艺术创作
紫藤(Wisteria)又名藤萝,蝶形花科,紫藤属。紫藤为攀援植物,茎蔓柔软弯曲,紫色的总状花序,摇曳在稀疏的嫩叶间,十分优美,形如豆荚的果实,悬垂枝上不脱落,随风飘舞,别有情趣。自古以来紫藤成为人们咏诗作画喜爱的题材。紫藤在园林绿化中也被广泛应用,只是由于其长势相对较慢,故而栽培量不多,市场上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但近几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加向往自然,渴望美好事物,不再满足单一的园林绿化植物,紫藤作为少有的紫色花的植物脱颖而出,尤其紫藤盆景通过造型加工,增添了其独特的艺术气息和神秘感,受到广大市民和盆景爱好者的追宠,与传统盆景和盆栽植物相比,有着更广阔的潜在消费市场。本文从紫藤选择、紫藤处理、盆景创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探讨,对提高紫藤的观赏价值,更加深入地研究紫藤的造型技艺以及为紫藤爱好者及紫藤盆景造型学习者提供依据。
1紫藤盆景的涵义与特点
紫藤盆景的涵义
盆景是表现大自然优美景观的一种造型艺术品。依其构成的基本素材,可以将其分为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树石盆景三大类。紫藤盆景属于植物盆景。紫藤在中国自古即作庭园棚架植物栽培,是优良的观花藤木,一般应用于园林棚架[1]。而近年来紫藤是盆景造型的重要素材,紫藤盆景是选择长势良好、观赏价值高、株形矮小的紫藤,配以优美的盆钵,进行上盆、栽植、养护,通过蟠扎、修剪等艺术手法,塑造优美的紫藤造型,展现紫藤盆景的自然美、人工美与意境美。
紫藤盆景的特点
紫藤作为新兴的盆景素材,深受人们喜爱,主要有其独自的特色。
寿命长、生长快、耐修剪
紫藤寿命长,生命力旺盛,是制作盆景的良好材料。但紫藤为攀援藤本植物,经常抽生很多长枝,而且生长较快,影响紫藤造型,所以生长期要及时剪除徒长缠绕的枝条,保持其造型;花后要及时剪去残花进行整枝修剪;休眠期剪去枯枝、病虫枝及过密枝等。为培养树型,也要及时剪除多余萌薛、分枝,促成树型形成[2]。地栽紫藤生长速度快,应年年加以修剪。对当年生新枝适当引绑,使其在架面上均匀分布。
观赏价值高
在观赏价值方面,花絮较大,紫色花絮下垂,如紫色瀑布,观赏性强,深受大多数人喜欢。并且具有特殊的寓意:沉迷的、执着的、缠绵悠长的爱,最幸福的时刻。对恋人的依依不舍,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
养护管理方便,适合室内摆放
紫藤抗性强,长势旺。其盆景管理粗放,适合在家庭、办公室、酒店等室内摆放欣赏,紫色的花絮深受人们喜爱。
2紫藤盆景艺术创作
紫藤选择
紫藤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可以作为盆景栽培和加工的品种通常为观赏价值较高、植株矮小、耐修剪的类型,如南京藤、一岁藤等[3]。另外,在同一种类中要选用根茎粗大古朴、干形弯曲变化自然,婉若游龙,又易开花的紫藤老茎。
前期培育
从荒山野外直接挖取的紫藤往往不是理想的盆景素材,所以通常需要人为加工处理培养适合的盆景材料。前期培育主要任务是选择较好的.紫藤树桩和较好的开好品种。
紫藤树桩的培育
直接选择此法最直接省时,但机会难得。所以只要选择紫藤树桩较为粗大,树干弯曲变化、自然流畅,树形较为古朴优美即可进行精心培养。
扦插繁育此法较常用,因为很难找到好的树桩,所以通常选择弯曲变化自然的紫藤粗干,进行扦插繁殖,要保证插条健壮无病虫害,插穗的长短根据插条的弯曲变化、植株大小等需要来确定。然后按照扦插繁殖的操作程序进行扦插繁殖,细心养护管理,成活率较高[4]。
嫁接繁育有些紫藤树干虬曲多姿,古朴自然,是良好的盆景树桩素材,但不一开花,为了提高其观赏价值,春季可以在紫藤桩头、插段新枝上嫁接叶片小、节间短、色泽美、易开花的多花紫藤品种。
紫藤的人工造型紫藤作为藤本植物长势快,其盆景造型以修剪为主,蟠扎为辅,目的在于充分表现其简朴的自然形态。
造型修剪枝条修剪,主要在落叶后至第二年萌动前进整枝造型,去掉病枝、弱枝、过密枝条,一般留3~5个主枝,花后进行短截,每个枝条留5-6个芽。枝条要上下错落,避免单调,层次宜少不宜多。由于紫藤的花序下垂且较长,因此要适当剪除部位较低的枝条,以便提高开花部位,使开花部位上移,花絮都围绕在主干主枝周围,这样树形紧凑,观赏效果最佳。
抹芽摘心抹芽摘心是紫藤盆景造型的关键,根据盆景造型的需要,每年要进行多次抹芽和摘心。尤其春季萌发后,根颈部会产生很多萌芽,为减少养分消耗要及时抹芽,同时去除徒长枝和直立枝条。紫藤长势较快,为了控制树形,有利于营养积累,同时促进花芽分化,一般在花后新枝上7~8片叶处进行摘心。
去残花开花后,应及时摘除残花,减少养分消耗和病菌的发生。
艺术造型
盆器及盆土选择
紫藤盆景宜用紫砂陶盆,考虑紫藤花色,其盆器色彩以选择浅色和素色为适宜;而盆的大小主要根据紫藤植株的大小而定,盆的形状根据造型特点选用较深的多边形、圆形、正方形盆,或较浅的长方形、椭园形盆。紫藤对盆土要求不严,但作为盆景常选用腐叶土或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田园土等,掺拌适量河沙和腐熟有机肥。另外可结合盆钵配以雅石,制作成附石式紫藤盆景。
艺术构思与技法
平面布局作为树桩盆景,紫藤盆景在布局上,多采用单株造型,少有数株丛植,若丛植配置,要求高低错落、疏密相间、前后有致,忌不分主次和绝对对称。
主干造型主干造型通常有单干式、双干式、三干式或多干式,紫藤以单干式为主,造型形式可采用直干、斜干、曲干、垂枝式、和悬崖等形式,还可配制成附石式。
枝叶造型作为藤本植物,通常采用垂枝式,确定主干高度,适当提高分枝点,形成层次分明结构,避免两侧绝对对称,尽量保存叶片完整。小枝及叶片可用金属丝或棕丝蟠扎、吊拉造型,控制小枝长度。
根式造型对于一些紫藤根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品种,通常可以做成提根式盆景。
配植点缀一盆好的盆景除了造型外,也需要点缀配置进行美化。上好盆的盆景,裸露的土面影响美观,所以经常种植青苔或低矮的地被植物满铺盆面,并配以适合的小型彩色植物形成高低错落的自然景观[6]。由于紫藤为藤本,下部较空,可根据造型选择适合的观赏石或其他的园林小品配件进行点缀,但配件和观赏石都要选择适合的大小、比例,以免造成比例不当,破坏整个作品。另外,配件应以素雅自然、古朴为好,切忌选喧宾夺主,因此要小而精。作品完成后,根据创作立意,进行合理命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结论
盆景树桩的选择
创作紫藤盆景选择树桩非常重要,宜选择主干粗壮、弯曲变化、苍老古朴、枝叶繁茂的树种,以易开花,花絮优美品种为主。
修剪定形
修剪定形是紫藤盆景不可缺少的培育阶段。盆栽前期以培养树型为主,及时剪除多余枝条、过密枝条、萌蘖枝等,促成树型形成。已成型的盆栽紫藤,生长期要及时剪除徒长枝、直立枝、交叉枝、过长枝条及缠绕的枝条等,花后剪去残花;休眠期剪去枯枝、过密枝等。
艺术造型
艺术造型是紫藤盆景制作的核心,在造型原则、造型技法、盆钵的选择、观赏石的配置以及园林小品配件的点缀,甚至护盆花草的搭配等方面要综合全面的考虑,根据不同的紫藤品种具有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艺术造型手法。
盆景养护
盆景制作后的养护是关键,不同于普通的盆栽管理,水肥的管理要适当,在盆景上更能体现“薄肥勤施,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的重要性,而水分的管理要注意浇水的方式,尤其要注意空气湿度。而花前花后,日常要保持紫藤叶片、花絮清洁、明亮、健康。
参考文献:
[1]程金祥.浅谈藤本植物在园林中的运用[J].科技风,2010,(6):35.
[2]沈林,杨颖瑶.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程序[J].现代园艺,2012,(10):109.
[3]靳文东,卢士斌.紫藤品种分类及应用形式[J].中国花卉园艺,2017,(6):36-37.
[4]何永健,赵关粉,刘冬玲.紫藤硬枝扦插初探[J].南方农业,2017,(11):24.
[5]宗梅,等.紫藤在中国园林上的应用前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1.
[6]蔡建国.等.观赏竹盆景艺术创作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6,(3):89-91.
文章引用:肖潇, 杨洁. 盆景形状在戏曲头饰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研究快报, 2020, 9(2): 26-32.
无土栽培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植物。 一、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植物矿质营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亚里斯多德的时代,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关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的最早科学报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发表的著名的柳树实验。19世纪中叶(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馏水和盐类成功地培养植物,并证明了水中溶解的盐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但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应当认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证明了植物体中的碳来自空气中的CO2,H和O来自NH3、NO3-,其它一些矿质元素均来自土壤环境。他的工作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建立了矿质营养理论的雏型,他的理论也是现代”营养耕作”理论的先导。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斯鲁兰格尔,鉴定出来植物生长发育需要15种营养元素。185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沿用的、用溶液培养来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无土栽培实用科学技术。 1920营养液的制备达到标准化,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试验,尚未应用于生产。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教授,利用营养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米的番茄,采收果实14公斤,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无土栽培技术由试验转向实用化的开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种植者,在Gericke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首次把无土栽培发展到商业规模,面积最大的有公顷。同时美国中西部发展了一些砂培和砾培的技术,水培技术也很快传到欧洲、印度和日本等地。Gericke教授并把无土栽培定义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培在生产上起了相当作用。在Gericke教授指导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芜的威克岛上种植蔬菜,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航班乘客和部队服务人员吃新鲜蔬菜问题。以后英国农业部也对水培发生兴趣,1945年伦敦英国空军部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和波斯湾的巴林群岛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解决了吃菜靠飞机由巴勒斯坦空运的问题。以后在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中亚的不毛沙地上,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单位,都运用无土栽培为他们的雇员生产新鲜蔬菜。 由于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1955年9月,在荷兰成立了国际无土栽培学会。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组、成员12人。而到了1980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无土栽培会议时,会员人数已发展到45个国家的300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关于无土栽培的研究机构,大约在130个以上。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在新西兰,50%的番茄靠无土栽培生产。在意大利的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有20%的比重。在日本无土栽培生产的草莓占总产量的66%、青椒占52%、黄瓜占37%、番茄占27%、总面积已达500公顷。荷兰是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86年统计已有2500公顷。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应用发展。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生豆芽、种水仙早有记载(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较正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则是近十几年的事。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均获成功,1987年在胜利油田推广面积达6000平方米。无土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北京市朝阳区1987年,无土育苗的数量,已占总育苗数量的%。198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的无土栽培学组,并于1986、1987、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者多达百人。1988年5月,中国首次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二、无土栽培的优点 无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因为这种新的栽培技术与常规土壤比较有许多优点。 (一)产量高、品质好 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说明土壤栽培不仅产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北京地区秋季进行大棚黄瓜无土栽培试验,自7月30日播种至9月14日,共计46天,浇水(营养液)共立方米。若进行土培,46天中至少浇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统计结果,节水率为%。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无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一般统计认为土栽培养分损失比率约50%左右,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施肥技术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仅30-40%,一半多的养分都损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过程很复杂,不仅有很多损失,而且各种营养元素的损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间很难维持平衡。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所以作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清洁卫生 无土栽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没有臭味,也不需要堆肥场地。土栽培施有机肥,肥料分解发酵,产生臭味污染环境,还会使很多害虫的卵孳生,危害作物,无土栽培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室内种花,更要求清洁卫生,一些高级旅馆或宾馆,过去施用有机花肥,污染环境,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土养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无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浇水追肥同时解决,由供液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土培浇水时,要一个个地开和堵畦口,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作业,无土栽培则只需开启和关闭供液系统的阀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分的调控,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几乎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连作障碍 设施栽培中,土壤极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养分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由土壤下层移向表层,常年累月、年复一年,土壤表层积聚了很多盐分,对作物有危害作用。尤其是设施栽培中的温室栽培,一经建设好,就不易搬动,土壤盐分积聚后,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发生连作障碍,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只能用耗工费力的”客土”方法解决。而应用无土栽培后,特别是采用水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土传病害也是设施栽培的难点,土壤消毒,不仅困难而且消耗大量能源,成本可观,且难以消毒彻底。若用药剂消毒既缺乏高效药品,同时药剂有害成分的残留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无土栽培则是避免或从根本上杜绝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无土栽培使作物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因而也就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耕地被认为是有限的、最宝贵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对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和国家,无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义。无土栽培进入生领域后,地球上许多沙漠、荒原或难以耕种的地区,都可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例如在中东和墨西哥,人们在海滨沙滩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温室,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新鲜蔬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这为解决地球上许多贫瘠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带来了福音。 此外,无土栽培还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城市楼房的平面屋顶种菜种花,无形中扩大了栽培面积。据1986年的卫星测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顶16000多亩,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生产,所以是一种受控农业的生产方式。较大程度地按数量化指标进行耕作,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目前在奥地利、荷兰、苏联、美国、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厂”,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我国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进了日本的无土栽培设备,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技术的兴趣。 三、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 无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不同,当地资源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无土栽培类型和方式方法各异。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基质(也称介质)栽培和有基质栽培两大类(表4-4-3)。 (一)水培 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的栽培方法。最早的水培是将植物根系浸入营养液中生长,这种方式会出现缺O2现象,影响根系呼吸,严重时造成料根死亡。为了解决供O2 问题,英国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营养液膜法的水培方式,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它的原理是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1厘米)层,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既保证不断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又不断供给根系新鲜O2。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营养元素均衡供给。根系与土壤隔离,可避免各种土传病害,也无需进行土壤消毒。 (二)雾(气)培 又称气增或雾气培。它是将营养液压缩成气雾状而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根系悬挂于容器的空间内部。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离钻孔,于孔中栽培作物。两块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形成空间,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间内通过,向悬垂下来的根系上喷雾。一般每间隔2-3分钟喷雾几秒钟,营养液循环利用,同时保证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但此方法设备费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不能停电,没有缓冲的余地,目前还只限于科学研究应用,未进行大面积生产。 (三)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它是将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的基质中,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作物营养液。栽培基质可以装入塑料袋内,或铺于栽培沟或槽内。基质栽培的营养液是不循环的,称为开路系统,这可以避免病害通过营养液的循环而传播。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不存在水分、养分与供O2之间的矛盾,且设备较水增和雾培简单,甚至可不需要动力,所以投资少、成本低,生产中普遍采用。从我国现状出发,基质栽培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基质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后,在1600℃的高温下煅烧熔化,再喷成直径为毫米的纤维,而后冷却压成板块或各种形状。岩棉的优点是可形成系列产品(岩棉栓、块、板等),使用搬运方便,并可进行消毒后多次使用。但是使用几年后就不能再利用,废岩棉的处理比较困难,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人主张开发利用有机基质,使用后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环境。 四、无土栽培技术要点 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无土栽培,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必须掌握,无土栽培时营养液必须溶解在水中,然后供给植物根系。基质栽培时,营养液浇在基质中,而后被作物根系吸收。所以对水质、营养液和所用的基质的理化性状,必须有所了解。 (一)水质 水质与营养液的配制有密切关系。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是电导度(EC),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电导度(EC)是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西门子(mS)表示。各种作物耐盐性不同,耐盐性强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蓝类。耐盐中等(EC=4mS),如黄瓜、菜豆、甜椒等。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严格,尤其是水培,因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缓冲能力,所以许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许的浓度标准低,否则就会发生毒害,一些农田用水不一定适合无土栽培,收集雨水做无土栽培,是很好的方法。无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为一般作物对营养液pH值的要求从中性为好,如果水质本身pH值偏低,就要用酸或碱进行调整,既浪费药品又费时费工。 (二)营养液 营养液是无土栽培的关键,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营养液配方。目前世界上发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异,因为最初的配方本源于对土壤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液配方中,差别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钾的比例。表4-4-4介绍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学家所采用的配方,可供参考。 配制营养液要考虑到化学试剂的纯度和成本,生产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配制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再进行稀释,可以节省容器便于保存。需将含钙的物质单独盛在一容器内,使用时将母液稀释后再与含钙物质的稀释液相混合,尽量避免形成沉淀。营养液的pH值要经过测定,必须调整到适于作物生育的PH值范围,水增时尤其要注意pH值的调整,以免发生毒害。 (三)基质的理化性状 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已在表4-4-3中列举,可供参考。可根据当地基质来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尽量选用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理化性状好的材料做为无土栽培的基质。无土栽培对基质的要求是: 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质。这会影响基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基质颗粒大小会影响容量。孔隙度、空气和水的含量。按着粒径大小可分为五级、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种类、根系生长特点、当地资状况加以选择。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基质必须疏松,保水保肥又透气。南京农业大学吴志行等研究认为,对蔬菜作物比较理想的基质,其粒径最好以毫米,总孔隙度>55%,容重为克•厘米-3,空气容积为25-30%,基质的水气比为1:4。 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状,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营养液发生变化。基质的化学性状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PH值:反应基质的酸碱度,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营养液的pH值及成分变化。PH=6-7被认为是理想的基质。 电导度(EC):反映已经电离的盐类溶液浓度,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对各种元素的吸收。 缓冲能力:反映基对肥料迅速改变pH值的缓冲能力,要求缓冲能力越强越好。 盐基代换量:是指在pH=7时测定的可替换的阳离子含量。一般有机机质如树皮、锯未、草炭等可代换的物质多;无机基质中蛭石可代换物质较多,而其它惰性基质则可代换物质就很少。 4.要求基质取材方便,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用南方农村广 为存在的砻糠灰(农村家庭饭用的燃料废渣),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无土栽培中,基质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营养液;增强根系的透气性。基质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关系栽培的成败。基质栽培时,一定要按上述几个方面严格选择。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通过1986-1987年的试验研究,在黄瓜基质栽培时,营养液与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互为影响又互相补充。所以水培时的营养液配方,在基质栽培时,特别是使用有机基质时,会受基质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换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发生变化,这是应当加以考虑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统 无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营养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双壁管式灌溉系统、滴灌系统、虹吸法、喷雾法和人工浇灌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水(闭路系统)和非循环水(开路系统)两大类。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营养液膜法和滴灌法。 1. 营养液膜法(NET) (1)备三个母液贮液灌(槽)。一个盛硝酸钙母液,一个盛其它营养元素的母液,另一个盛磷酸或硝酸,用以调节营养液的pH。 (2)贮液槽。贮存稀释后的营养液,用泵将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由低的一端回流。液槽大小与栽培面积有关,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贮液槽容量为4-5吨。贮液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回收由回流管路流回的营养液。 (3)过滤装置。在营养液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装过滤器,以保证营养液清洁,不会造成供液系统堵塞。 2. 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 (1)备两个浓缩的营养液罐,存放母液。一个液罐中含有钙元素,另一个是不含钙的其它元素。 (2)浓酸罐。用业调节营养液的PH。 (3)贮液槽。用来盛按要求稀释好的营养液。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积,贮液槽的容积1-吨即可。贮液槽的高度与供液距离有关,只要高于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离。如果用泵抽,则贮液槽高度不受限制。甚至可在地下设置。 (4)管路系统。用各种直径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类的孳生。 (5)滴头。固定在作物根际附近的供液装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头和线性发丝管。孔口式滴头在低压供液系统中流量不太均匀,发丝管比较均匀。但共同的问题是易堵塞,所以在贮液槽的进出口处,也必须安装过滤器,滤出杂质。 五、无土栽培前景展望 从历史上来看,农业文明标志,就是人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干预和控制程度。实践证明,对作物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比较容易做到,但对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规土培条件下很困难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这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长。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不仅在干旱地区,就是在发达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也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水资源被超量开采,某些地区已近枯竭。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诚然,无土栽培技术在走向实用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从理论上讲,进一步研究矿质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减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无土栽培中的病虫防治,基质和营养液的消毒,废弃基质的处理等等,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人是要靠自己的
给钱都还要考虑呢。 :D
地被菊是菊科菊属植物,现有2O多个优良品种。其最大特点是露地栽培,在北方寒冷地区可以露地越冬,是城市园林绿化中重要的观赏植物之一。一、生物学特性地被菊是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由7—8种野菊杂交而来,植株低矮(25—45厘米),根系发达,不定根每年移动复生扩大,萌发新个体,形成丛状低矮的棵墩,枝叶繁茂,冠形丰满。叶为单叶互生,每节一片,叶片卵圆形或长圆形,边缘有缺刻或锯齿,基部心形,叶片具毛。通常一年一季,秋天始花,开3—5厘米小花,单生或簇生,枝梢花团紧密,~墩同时可盛开千朵,繁花似锦。单株冠幅3O一1OO厘米或更大。花色主要有黄色、白色、红色、紫色、粉色、橙色、褐色及杂色等。抗寒、抗旱、耐盐碱、耐半阴、抗污染、抗病虫害、耐瘠薄、耐粗放管理,具有一次栽植多年开花的优点。萌发早,绿色期长,花期长,具有很长的观赏期。二、用途地被菊覆盖度高,美化效果好,适合自然种植于缓坡地,形成大色块,组成精美的图案。地被菊适应性强,管理粗放,适合在公路、广场、街道、公园风景区、居住区、厂矿区做整形及自然地被等用,充分发挥宏观群体之美。地被菊观赏价值高,装饰性强,深受人们的喜爱,因而广泛用来布置花境、花坛,装点庭院和美化居室。比如:很多具有低矮、匍匐茎,分枝多、冠幅大的植株可栽植于花盆、花钵等容器中,美化环境,点缀庭院;茎干高挺,重瓣性强的品种可作为瓶插材料,美化居室;有些品种可作盆景、吊篮等用。地被菊较耐荫,镶嵌性好,所以适合在林下或林缘作自然式的种植,也可种植于草坪中,形成嵌花草坪。地被菊抗寒性强,花期长。所以特别适合在北方地区的城市绿化中广泛应用。有些地被菊品种具有一定的药用和饮用价值。如我们熟知的杭白菊、杭黄菊等都是很好的茶用菊花,而地被菊中的乳荷、银杯、玉人面等在营养成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均与杭白菊、杭黄菊相似,甚至在某一方面要强于杭白菊、杭黄菊。三、栽培管理1、繁殖地被菊的繁殖包括有性繁殖和营养繁殖两种。有性繁殖即播种繁殖,这种方法成本低,繁殖系数大,可获得大量变异种,但后代性状良莠不齐。营养繁殖包括分株、扦插、嫁接、压条等方法。为了保持地被菊的优良特性,通常采用扦插方法繁殖。乌兰浩特地区曾做过地被菊的顶蕾嫩枝扦插试验,获得成功。这种繁殖方法可在任何月份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开花的地被菊幼苗。2、定植定植地点:应选择在通风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之处。幼苗定植:用20%多菌灵400倍液均匀喷洒,进行土壤消毒。定植时根系要舒展,生长点不能埋入土内,根系周围用土压实。栽后浇透水,保持通风,及时除草,温度控制在1 5℃一25℃之间。露地定植:5月中下旬移栽到大田,株行距为20厘米X 35厘米,栽植深度为将基部1—2片叶节埋入土中为宜,根部用土压实,苗要栽正,之后浇透水。生长前期,要多次松土除草,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为防止雨季积水,当植株长到20—30厘米高时,可结合施肥进行培土。3、摘除残花,修剪病枝地被菊生长期间,要及时摘除残花,修剪生长过密和病枯枝,以保证健壮枝的营养供应和保持株型良好。4、施肥地被菊喜肥,定植前施足底肥,一般选用腐熟的畜粪、饼肥及少量的骨粉、过磷酸钙等混合使用。地被菊生长初期应追施尿素、饼肥等。进入花芽分化阶段和孕蕾期间,应增施磷钾复合肥,喷施0 2%一O 5%磷酸二氢钾和O.1%尿素溶液,每周一次。5、病虫害防治地被菊的主要病害是叶斑病和病毒病。发现植株发病后要及时摘除病叶,剪掉病枝,清除病株并销毁。发病初期可喷洒65% 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即可。在发病前喷50% 甲基托布津1 0O0倍液或50% 多茵灵5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地被菊的主要虫害有蚜虫和蛴螬。地被菊发生虫害可采用化学药剂灭杀,如喷施50%辛硫磷或50%杀螟松1000倍液等。天人菊 - 繁殖方法天人菊(一)播种:常在夏季进行播种,对播种用的基质进行消毒,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放到锅里炒热,什么病虫都能烫死。用温热水(温度和洗脸水差不多)把种子浸泡3~10个小时,直到种子吸水并膨胀起来。对于很常见的容易发芽的种子,这项工作可以不做。对于用手或其它工具难以夹起来的细小的种子,可以把牙签的一端用水沾湿,把种子一粒一粒地粘放在基质的表面上,覆盖基质1公分厚,然后把播种的花盆放入水中,水的深度为花盆高度的1/2~2/3,让水慢慢地浸上来。对于能用手或其它工具夹起来的种粒较大的种子,直接把种子放到基质中,按3×3公分的间距点播。播后覆盖基质,覆盖厚度为种粒的2~3倍。播后可用喷雾器、细孔花洒把播种基质质淋湿,以后当盆土略干时再淋水,仍要注意浇水的力度不能太大,以免把种子冲起来;播种后的管理:播后幼苗出土后,要及时把薄膜揭开,并在每天上午的9:30之前,或者在下午的3:30之后让幼苗接受太阳的光照,否则幼苗会生长得非常柔弱;大多数的种子出齐后,需要适当地间苗:把有病的、生长不健康的幼苗拔掉,使留下的幼苗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当大部分的幼苗长出了3片或3片以上的叶子后就可以移栽上盆了。天人菊(二)扦插繁殖:用来扦插的枝条称为插穗。通常结合摘心工作,把摘下来的粗壮、无病虫害的顶梢作为插穗,直接用顶梢扦插。扦插后应注意以下管理:温度:插穗生根的最适温度为18℃~25℃,低于18℃,插穗生根困难、缓慢;高于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烂,并且温度越高,腐烂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温时,保温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来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来;扦插后温度太高温时,降温的措施主要是给插穗遮荫,要遮去阳光的50~80%,同时,给插穗进行喷雾,每天3~5次,晴天温度较高喷的次数也较多,阴雨天温度较低温度较大,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湿度:扦插后必须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5~85%。可以通过给插穗进行喷雾来增加湿度,每天1~3次,晴天温度越高喷的次数越多,阴雨天温度越低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但过度地喷雾,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烂,因为很多种类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光照:扦插繁殖离不开阳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强,则插穗体内的温度越高,插穗的蒸腾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后必须把阳光遮掉50~80%,待根系长出后,再逐步移去遮光网:晴天时每天下午4:00除下遮光网,第二天上午9:00前盖上遮光网。天人菊(三)移栽: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质或者陶粒来作为滤水层,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厚度约为1~2公分,再盖上一层基质,厚约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菜园土:炉渣=3:1;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中的一种。或者草炭+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园土+炉渣=3份+1份;草炭+炉渣+陶粒=2份+2份+1份;锯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略荫环境养护一周。小苗移栽时,先挖好种植穴,在种植穴底部撒上一层有机肥料作为底肥(基肥),厚度约为4~6公分,再覆上一层土并放入苗木,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放入苗木后,回填土壤,把根系覆盖住,并用脚把土壤踩实,浇一次透水。在开花之前一般地进行两次摘心,以促使萌发更多的开花枝条;上盆一至两周后,或者当苗高6~10公分并有六片以上的叶片后,把顶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叶,促使分枝。在第一次摘心3~5周后,或当侧枝长到6~8公分长时,进行第二次摘心,即把侧枝的顶梢摘掉,保留侧枝下面的4片叶。进行两次摘心后,株型会更加理想,开花数量也多。编辑本段 回目录 天人菊 - 日常管理天人菊湿度管理:喜欢较高的空气湿度,空气湿度过低,会加快单花凋谢。也怕雨淋,晚上需要保持叶片干燥。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65~75%。温度管理:耐热,不耐霜寒。光照管理:喜阳光充足,略耐半荫。肥水管理:与其它草花一样,对肥水要求较多,但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的施肥(水)原则,并且在施肥过后,晚上要保持叶片和花朵干燥:夏、秋季: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花宝”——清水——“花宝”——“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最起码每周要保证两次“花宝”)。进入开花期后适当控肥,以利种子成熟。鸢尾学名:Iris又名蝴蝶蓝、蝴蝶花、铁扁担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具短而粗的根状茎,坚硬匍匐多节,节间短、浅黄色。株高30-60厘米。叶剑形,长30-50厘米,宽厘米,2列,薄草质,淡绿色。花茎与叶片同长,1-2分枝,每枝着花1-3朵;有佛焰状苞片2枚。花蓝紫色,于5-6月份开花,蒴果长椭圆形,具6棱。原产我国中部,云南、四川及江苏、浙江均有分布,长于海拔800-1800米灌木林缘。耐寒性强,喜排水良好,适度湿润的土壤,以含石灰质的弱碱性土壤最为适宜。地上部在冬季不完全枯死。花芽分化在秋季进行。春季根茎先端顶芽生长开花,在顶芽两侧常发生数个侧芽,侧芽在春季生长后,形成新的根茎,并在秋季重新分化花芽,花芽开花后则顶芽死亡,侧芽继续形成花芽。采用分株繁殖。当根状茎长大时就可进行分株繁殖,可每隔2-4年进行一次,于春、秋两季或花后进行。分割根茎时,应使每块至少具有1芽,最好有芽2-3个。大量繁殖时,可将分割的根茎扦插于20℃的湿砂中,促进根茎萌发不定芽。也可采用播种的方法繁殖。播种在种子成熟后立刻进行,播种后2-3年可开花。若种子成熟后(9月上旬)浸水24小时,再冷藏10天,播于冷床中,10月间即可发芽。在种植前的培土时,应施入腐熟的堆肥作为基肥,生长期间可适当地追施化学肥料,以促进其正常生长。鸢尾的生态习性鸢尾类中,除宿根类,均具有根茎,粗细依种类而异。一般较耐寒,地上茎叶多在冬季枯死,春或初夏开花。对土壤的要求依种类不同差异较大,大致上分成三类:喜生于排水良好而适度湿润的土壤者,如鸢尾、德国鸢尾;喜生于湿润土壤或浅水中者,如西伯利亚鸢尾;喜生于浅水或湿润土壤中者,如玉蝉花等。这一类鸢尾,花芽分化多在秋季完成,春季根茎先端之顶芽生长开花,其顶芽两侧常发生数个侧芽,侧芽在春季生长后,形成新的根茎,并在秋季重新分化花芽。球根类鸢尾鳞茎较小,直径1厘米~3厘米,外具褐色皮膜。喜冷凉,忌炎热,要求充足的阳光,9~10月生根,早春抽叶生长,初夏休眠,为秋植球根花卉。鸢尾的繁殖方法宿根鸢尾常用分株繁殖,亦有播种者。分株繁殖,待根状茎伸长时即可进行,每隔2~4年进行一次,春季花后及秋季均可。花后分株,花芽可在秋季分化,次年着花较好。分割根茎时,每块以2~3芽为好,至少要具一芽。播种应于种子成熟后立即进行,播后2~3年开花。球根鸢尾多用鳞茎繁殖,鳞茎可隔2~3年采收一次。采收后,摊放于通风、干燥而冷凉处,其上所附子球及须根不要分离或除去,否则伤口会腐烂,应于秋季栽植时才分离。亦可用腋芽、腋片、底盘、花茎等不同器官,通过组培方法培养新的球茎。鸢尾的栽培技术宿根鸢尾,栽培比较粗放,但应根据对水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立地条件和环境,湿生者要有充足的水分,而陆生者则对水分要适度控制。球根鸢尾除温暖地区露地栽培外,我国多作促成栽培。促成栽培前,将鳞茎放在 1C~C下冷藏 60天左右,如要 12月开花,则需要在开花前 70天左右种植。准备 2月开花的,在花前 50~60天栽植,前期置于 8 C~12 C条件下,待花莲渐抽出时,可渐升高至 20 C~24 C,浇水量也增加,并保持光照充足,通风良好。切花时至少留叶2枚,以利鳞茎继续生长,茎叶枯萎后,及时挖起,贮藏温度以 27C~29C为宜。1、 花絮蜀葵原产我国,现世界各地均有栽培。蜀葵华色彩缤纷,鲜艳可爱。《本草纲目》中称:“蜀葵似葵,花如木桂花,有五色。……过小满后生茎,高五六尺,花似大木槿而大,有深红、浅红、紫、白色,单叶千叶之异。昔人谓其疏茎密叶,翠萼艳花,金粉檀心者,颇善状之”。蜀葵不仅花美色艳,而且还有向阳的特点。历代诗人对此颇多赞赏。宋人韩琦的诗云:“不入当时眼,其如向阳心”。金人姚孝锡的诗云:“倾心知向日,布叶解承荫”。蜀葵的花期较长,生长强健,栽培容易,成片栽植时,花开时或一片鲜红,或五彩缤纷,委实壮观,若列植于篱边、墙下或建筑物前,即可成为花的屏障,在庭院或阳台上盆栽亦引人注目。2、 生态习性蜀葵为锦葵科蜀葵属的多年生草本花卉,株高可达米。全株有星状毛,茎直立,少分枝,下部木质化。单叶互生,叶柄长6~15厘米;叶片近圆形,掌状5~7浅裂,直径6~15厘米,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表面粗糙。托叶卵形,顶端具三尖。花掖生,从植株中部至顶部,每掖生花,故名一丈红,花大,直径6~10厘米;单瓣种花瓣5枚,单体雄蕊;小苞片6~7,基部合生;萼钟形,5齿裂;亦有重瓣品种,重瓣种除外乱轮花瓣为平瓣外,内部有很多皱瓣。花具锦葵科花的特征,有副萼,花色有红、粉红、紫红、暗红、黄、白、墨紫等。果实盘状,为分裂果,心皮多数,种子肾形,成熟时易脱落。花期5~10月,果实期7~11月。蜀葵性健壮,耐寒、耐旱。喜肥沃、深厚的土壤,但要求不严。较喜冷凉气候,耐半荫。有自播习性。3、 栽培管理(1) 浇水开花期应适当浇水,以促使花期长、开花好,一直开到茎干顶端。(2) 施肥幼苗生长期应注意施肥、除划、松土、以使植株生长健壮。叶腋形成花芽后,需追施磷、钾肥,并将基部的叶片稍剪去几片。(3) 其他为使植株低矮,防止倒伏,可于6月在植株周围用楸作圆锥形下切断根,每2~3周断根一次,然后立即浇水养护。果实黄熟时应立即采收,以免种子散落,花期结束后,可将植株地上部剪去,待萌发新芽,可形成丛生植株。蜀葵易衰老,栽培2~3年应更新。4、 繁殖蜀葵多用播种方法繁殖,春季或秋季均可进行,南方以秋播为好,北方以春播为主,播种后,勤以灌溉,待真叶长到3~4片时进行移植,播种苗一般在11月份定植。为保留一些优良的重瓣品种,蜀葵也可用扦插或分株方法繁殖。扦插多于10月上旬取根部发出的芽,剪成8厘米长的插条,插入砂床,搭棚遮荫,经2~3周即可生根。分株多在花后秋凉时进行,将根基抽出的枝条带根分割后即可另行栽植。紫露草 - 栽培繁殖紫露草一、扦插繁殖:用来扦插的枝条称为插穗。把茎杆剪成5~8公分长一段,每段带三个以上的叶节,也可用顶梢做插穗。扦插后应注意管理:(1)温度:插穗生根的最适温度为18℃~25℃,低于18℃,插穗生根困难、缓慢;高于25℃,插穗的剪口容易受到病菌侵染而腐烂,并且温度越高,腐烂的比例越大。扦插后遇到低温时,保温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来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来;扦插后温度太高温时,降温的措施主要是给插穗遮荫,要遮去阳光的50~80%,同时,给插穗进行喷雾,每天3~5次,晴天温度较高喷的次数也较多,阴雨天温度较低温度较大,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2)湿度:扦插后必须保持空气的相对湿度在75~85%。可以通过给插穗进行喷雾来增加湿度,每天1~3次,晴天温度越高喷的次数越多,阴雨天温度越低喷的次数则少或不喷。但过度地喷雾,插穗容易被病菌侵染而腐烂,因为很多种类的病菌就存在于水中。(3)光照:扦插繁殖离不开阳光的照射,但是,光照越强,则插穗体内的温度越高,插穗的蒸腾作用越旺盛,消耗的水分越多,不利于插穗的成活。因此,在扦插后必须把阳光遮掉50~80%。二、移栽:小苗装盆时,先在盆底放入2~3公分厚的粗粒基质或者陶粒来作为滤水层,其上撒上一层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厚度约为1~2公分,再盖上一层基质,厚约1~2公分,然后放入植株,以把肥料与根系分开,避免烧根。上盆用的基质可以选用下面的一种。菜园土:炉渣=3:1;或者园土:中粗河沙:锯末(茹渣)=4:1:2;或者水稻土、塘泥、腐叶土中的一种。或者草炭+珍珠岩+陶粒=2份+2份+1份;菜园土+炉渣=3份+1份;草炭+炉渣+陶粒=2份+2份+1份;锯末+蛭石+中粗河沙=2份+2份+1份。上完盆后浇一次透水,并放在遮荫环境养护。编辑本段 回目录 紫露草 - 日常管理紫露草湿度管理:喜欢湿润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60~75%。温度管理:最适生长温度为18℃~30℃,忌寒冷霜冻,越冬温度需要保持在10℃以上,在冬季气温降到4℃以下进入休眠状态,如果环境温度接近0℃时,会因冻伤而死亡。在夏季:1、加强空气对流,以使其体内的温度能散发出去;2、放在半荫处,或给它遮荫50%;3、给它适当喷雾,每天2~3次。在冬季:1、搬到室内光线明亮的地方养护;2、在室外,可用薄膜把它包起来越冬,但要每隔两天就要在中午温度较高时把薄膜揭开让它透气;光照管理:怕强光直射,需要放在半荫处养护,或者给它遮荫70%。放在室内的养护的,尽量放在光线明亮的地方,并每隔一、二个月移到室外半荫处或遮荫养护一个月,以让其积累养分,恢复长势。肥水管理:对肥水要求多,但最怕乱施肥、施浓肥和偏施氮、磷、钾肥,要求遵循“淡肥勤施、量少次多、营养齐全”的施肥(水)原则。紫露草春、夏、秋三季:这两个季节是它的生长旺季,肥水管理按照“花宝”——“花宝”——清水——“花宝”——“花宝”——清水的顺序循环(最起码每周要保证两次“花宝”),间隔周期大约为:室外养护的1~4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放在室内养护的2~6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早晨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夏季在早晨或傍晚温度低时浇灌,还要经常给植株喷雾。冬季:在冬季休眠期,主要是做好控肥控水工作,肥水管理按照“花宝”——清水——清水——“花宝”——清水——清水顺序循环,间隔周期大约为7~10天,晴天或高温期间隔周期短些,阴雨天或低温期间隔周期长些或者不浇。浇水时间尽量安排在晴天中午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编辑本段 回目录 紫露草 - 吊栽技术紫露草粉花紫叶,是人们喜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吊栽紫露草可以使用塑料花盆。先用一块旧布衬在盆内壁,再放入适量沙质壤土,将3株刚扦插成活,高约10厘米的紫露草小苗均匀栽种在盆中,浇一次透水,然后用尼龙绳或细铁丝将花盆拴好,悬挂于每天日照时间不少于2小时之处。花盆底部距离地面最好能有2米左右,这样不仅观赏效果好,而且日常管理也比较方便。在小苗未长出新叶前不要施肥,其他管理与一般花卉栽培方法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当植株开始迅速生长后,要多次为它摘心促发新枝,使紫露草看起来丰满美观。另外,在浇水时最好使用细嘴容器,每次的浇水量应该控制在刚好使盆土浸透为宜。可以在塑料花盆下面加一垫盘,以避免浇水时将地板弄湿。
。。。这个.不过.不是很多。..多看几个.摘取对你有用的.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11.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12.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13.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14.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15.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16.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17.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18.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19.论文的结构一般是背景介绍·研究现状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结论和展望20.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园林的设计与空间结合论文简述: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丽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美丽的环境是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追求的目标。最早的造园造诣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祭奠神灵的场地、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场地和居民为改善环境而进行的绿化栽植等。初期的园林主要是植物与建筑物的相结合,园林造型比较简单,建筑物是主体,园林仅充当建筑物的附属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逐渐摆脱建筑的束缚,园林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庭园、庄园、别墅等单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范围,而是扩大到城市环境、风景区、保护区、大地景观等区域,涉及人类的各种生存空间。然而总体来说,建造园林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美丽环境。某些非凡的艺术,如插花、盆景等,因其创作素材和经营手法的相同,都可归于园林艺术的范围。当今的园林形式丰富多彩,园林技术日趋提高,几千年的实践证实,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园林应该是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科学技术水平、文化艺术特征、历史、地理等密切相关的,它反映了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技术发展和审美价值的取向。 园林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四者艺术的综合。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便相应成为造园的四项重要内容。这四项工作都需要通过物质材料和工程技术去实现,所以它是一种社会物质产品。地形、水、植物和建筑这四个要素经过人们有意识地构配而组合成有机的整体,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给予人们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就此意义而言,园林又是一种艺术创作。园林艺术不同于音乐、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园林具有实用价值,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园林艺术正是以这种实用技术为基础的,成为人类文化遗产中弥足珍贵组成部分。园林既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又是一种艺术创作。 创造空间是园林设计的根本目的。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外形、大小、构成材料、色彩、质感等构成要素,它们综合地表达了空间的质量和空间的功能作用。设计中既要考虑空间本身的这些质量和特征,又要注重整体环境中诸空间之间的关系。 一、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物进行结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墙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为墙是垂直的,并且经常是视线轻易到达的地方。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质感、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因此,首先要撇开地、顶、墙诸要素的自身特征,只从它们构成空间的方面去考虑 ,然后再考虑诸要素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能准确地表达所希望形成的空间的特点。 二、空间的形式 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铺装,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种空间的空间感不强,只有地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再如一块石碑坐落在有几级台阶的台基上,因其庄重耸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见,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创造,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不同的感受。 三、空间的封闭性 空间的围合质量与封闭性有关,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实度和连续性等方面。高度分为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和视距的比值,通常用视角或高宽比D/H表示。绝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当墙低于人的视线时空间较开阔,高于视线时空间较封闭。空间的封闭程度由这两面三种高度综合决定。影响空间封闭性的另一因素是墙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同样的高度,墙越空透,围合的效果就越差,内外渗透就越强。不同位置的墙所形成的空间封闭感也不同,其中位于转角的墙的围合能力较强。 四、空间处理 空间处理应从单个空间本身和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考虑。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重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多个空间的处理则应以空间的对比,渗透、层次、序列等关系为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常使人肃然起敬,多见于宏伟的自然景观和纪念性空间。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宜人,适合于大多数活动的开展。为了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应注重空间的渗透和层次变化。主要可通过对空间分隔与联系关系的处理来达到目的。被分隔的空间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但一经连通之后,随着相互间的渗透,似乎各自都延伸到对方中去,所以便打破了原先的静止状态而产生一种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呈现出了空间的层次变化。空间的对比是丰富空间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将两个存在着显著差异的空间布置在一起进,由于外形、大小、明暗、动静、虚实等特征的对比,而使这些特征更加突出。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当将一系列的空间组织在一起时,应考虑空间的整体序列关系,安排游览路线,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通过空间的对比、渗透、引导、创造富有性格的空间序列。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应注重起承转合,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创造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而作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把设计做好。许多人认为只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即可。其实不然,对于设计而言,把握好设计的方法、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在真正面对一个设计题目时,在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料后,遵循一定的设计方法才能把设计工作推向深入。园林设计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想设计好园林,还必须对园林有一深入透彻的了解。 园林设计是个由浅入深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主要是由下列环节构成。园林设计者在接到任务后,应该首先充分了解设计委托方的具体要求,然后善于进行基地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对整个基地及环境状况进行综合概括分析,提出合理的方案构思和设想,最终完成设计。它主要包括方案设计、具体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大部分。这三部分在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有着明确的职责划分。其中方案设计作为园林设计的第一阶段,它对整个园林设计过程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该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确立设计的思想、进行功能分区,结合基地条件、空间及视觉构图确定各种使用区的平面位置,包括交通的布置、广场和停车场的安排、建筑及入口的确定等内容。 具体设计阶段就是全面地对整个方案各方面进行具体的设计,包括确定准确的外形、尺寸、色彩和材料,完成各局部具体的平立剖面图、详图、园景的透视图、表现整体设计的鸟瞰图等。 施工图阶段是将设计与施工连接起来的环节,根据所设计的方案,结合各工种的要求分别制出具体、准确地指导施工的各种图纸,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项设计内容的尺寸、位置、外形、材料、种类、数量、色彩以及构造和结构,完成施工平面图、地形设计图、种植平面图、园林建筑施工图等。 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园林设计本身是个复杂的过程,它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完全不同于制图技巧的练习。园林方案设计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特性,即创作性、综合性、双重性、过程性和社会性。 1.创作性 设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它需要创作主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园林设计者面对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必须能够灵活地解决具体矛盾与问题,发挥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才能设计出内涵丰富、形式新奇的园林作品。对初学者而言,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应该是其专业学习练习的目标。 2.综合性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建筑工程、生物、社会、文化、环境、行为、心理等众多学科。作为一名园林设计者,必须熟悉、把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另外,园林绿地本身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有道路、湖水、广场、居住区绿地、公园、风景区等等。因此,把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3.双重性 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它的思维活动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之处,具有思维方式双重性的特点。园林设计过程可概括为分析研究——构思设计——分析选择——再构思设计……如此循环发展的过程。在每一个“分析”阶段,设计者主要运用的是逻辑思维,而在“构思阶段”,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因此,平时的学习练习必须兼顾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 4.过程性 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担地思考想象,不厌其烦地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5.社会性 园林绿地景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要求园林工作者的创作活动必须综合平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个性特色三者的关系。只有找到一个可行的结合点,才能创作出尊重环境、关怀人性的优秀作品。 方案设计的方法 功能和形式对设计者来讲,是始终要关注的两个方面。方案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先功能后形式”和“先形式后功能”两大类。它们最大的判别主要体现为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 “先功能”是以平面设计为起点,重点研究功能需求,再注重空间形象组织。从功能平面入手,这种方法更易于把握,有利于尽快确立方案,对初学者较适合。但是很轻易使空间形象设计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形象的创造性发挥。 “先形式“则是从园林的地形、环境入手,进行方案的设计构思,重点研究空间组织与造型,然后再进行功能的填充。这种方法更易于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与创造力,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空间形象。但是后期的功能调整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一般不宜采用。 上述两种方法,并非截然对立的,对于设计者而言,需要两种方式同时交替进行,在满足平面功能的同时,也注重空间形式的表达。 形态构成中的心理和审美 形态构成的审美法则是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一种反映,而形态构成自身的构造规律是客观的。与审美意识相比,构形的规律要稳定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握构形的方法、规律是基本,审美意识的提高则依靠于自身的修养。只有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趋于完备。 形态的视知觉 1.单纯化原理 形的要素变化(如长短、方位、角度的变化,基本单元的开头变化等)越小、数量越少,就越轻易被人熟悉把握。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简单的几何形比较偏爱。对于复杂的形体,人们也倾向于将它们分解成简单的形和构造去理解。构造简单的形轻易识别,而尽可能地以简单的形和构造去熟悉对象的方法,就称为单纯化原理。 2.群化法则 群化法则反映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各个部分之间由于在外形、大小、颜色、方向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或对比,部分之间联系起来形成整体。 3.图底关系 人们在观察某一范围时,把部分要素突出作为图形,而把其余部分作为背景的视知觉方式。“图”指的就是我们看到的“形”,“底”就是“图”的背景。 4.图形层次 在立体构成中,从观察的角度看,形与形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实在的前后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层次。在平面构成中,人们也倾向以这样的关系去熟悉平面图形中的各个形。根据不同的平面图形关系,可确定其中各个形的前后层次关系。 形态的心理感受 1.量感 就是对形态在体量上的心理把握。 2.力感和动感 由于实际生活中对力、运动的体验,使我们在看到某些类似的形态时会产生力感和动感。 3.空间和场感 场感是人的心理感受到的形对四周的影响范围。空间感必须以体形作为媒介才能产生,完全的虚空并非我们构成意义上的空间。 4.质感和肌理 质感是人们对形的质地的心理感受。通过对形的表面纹理的处理,可以产生不同的肌理,创造极为多样的视觉感受。同样材质的形,也会由于不同的肌理处理产生极其悬殊的视觉效果。5.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人们对形的错误判定,幻觉是由形引起的人的一种想象。二者有细微的差别。 6.方向感 有运动感、力感的形体能体现出方向感,但反之却不尽然,有方向感的形体不一定体现出运动感和力感。方向感和形体的轮廓有直接的联系:当各个方向上的比例接近时,形体的方向感较弱,反之则较强。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的日益重视,园林已成为社会的热门专业,为多种学科的综合体,不仅要求设计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有较宽的知识拓展能力。今后本人应更加加强各方面的学习,努力完善园林设计创作。
陈顺远.做好盆景商品化这篇文章(上)花木盆景,2000(5) 葛浮桥.岭南盆景产业化开发的意义与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23(4) 姜伟贤.细心学习,寻找差距— 赴日本考察花卉业的感想.花木盆景。1999(12) 李长洪,周贱平.岭南盆景可持续发展策略当议.花卉,2003(2) 柴慈江.浅谈盆景产业化与盆景教学.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 罗震宇.也谈盆景创作“入世”后的观念转变,中国花卉盆景,2002(5 ) 鲁涤非主编.花卉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彭春生,李淑萍.盆景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苏本一,林新华,中外盆景名家作品赏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韦金笙.论盆景经营与商品化生产.中国园林,1994 (1) 魏绪珊,罗震宇.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一中国盆景创新之我见.中国花卉盆景,2002 杨燕根,姚京都.小型盆景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植物检疫,1995 (3) 傅珊仪、郑秉娟,编委:贺淦荪、胡运骅、韦金笙,中国盆景论文集第二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1997 Christopher R Bryant&Thomas R R Johnston Agricuhure in the City s Countryside:M: London:Belhaven Press,1992
无土栽培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植物。 一、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植物矿质营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亚里斯多德的时代,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关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的最早科学报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发表的著名的柳树实验。19世纪中叶(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馏水和盐类成功地培养植物,并证明了水中溶解的盐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但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应当认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证明了植物体中的碳来自空气中的CO2,H和O来自NH3、NO3-,其它一些矿质元素均来自土壤环境。他的工作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建立了矿质营养理论的雏型,他的理论也是现代”营养耕作”理论的先导。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斯鲁兰格尔,鉴定出来植物生长发育需要15种营养元素。185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沿用的、用溶液培养来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无土栽培实用科学技术。 1920营养液的制备达到标准化,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试验,尚未应用于生产。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教授,利用营养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米的番茄,采收果实14公斤,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无土栽培技术由试验转向实用化的开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种植者,在Gericke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首次把无土栽培发展到商业规模,面积最大的有公顷。同时美国中西部发展了一些砂培和砾培的技术,水培技术也很快传到欧洲、印度和日本等地。Gericke教授并把无土栽培定义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培在生产上起了相当作用。在Gericke教授指导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芜的威克岛上种植蔬菜,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航班乘客和部队服务人员吃新鲜蔬菜问题。以后英国农业部也对水培发生兴趣,1945年伦敦英国空军部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和波斯湾的巴林群岛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解决了吃菜靠飞机由巴勒斯坦空运的问题。以后在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中亚的不毛沙地上,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单位,都运用无土栽培为他们的雇员生产新鲜蔬菜。 由于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1955年9月,在荷兰成立了国际无土栽培学会。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组、成员12人。而到了1980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无土栽培会议时,会员人数已发展到45个国家的300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关于无土栽培的研究机构,大约在130个以上。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在新西兰,50%的番茄靠无土栽培生产。在意大利的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有20%的比重。在日本无土栽培生产的草莓占总产量的66%、青椒占52%、黄瓜占37%、番茄占27%、总面积已达500公顷。荷兰是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86年统计已有2500公顷。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应用发展。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生豆芽、种水仙早有记载(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较正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则是近十几年的事。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均获成功,1987年在胜利油田推广面积达6000平方米。无土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北京市朝阳区1987年,无土育苗的数量,已占总育苗数量的%。198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的无土栽培学组,并于1986、1987、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者多达百人。1988年5月,中国首次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二、无土栽培的优点 无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因为这种新的栽培技术与常规土壤比较有许多优点。 (一)产量高、品质好 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说明土壤栽培不仅产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北京地区秋季进行大棚黄瓜无土栽培试验,自7月30日播种至9月14日,共计46天,浇水(营养液)共立方米。若进行土培,46天中至少浇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统计结果,节水率为%。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无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一般统计认为土栽培养分损失比率约50%左右,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施肥技术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仅30-40%,一半多的养分都损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过程很复杂,不仅有很多损失,而且各种营养元素的损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间很难维持平衡。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所以作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清洁卫生 无土栽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没有臭味,也不需要堆肥场地。土栽培施有机肥,肥料分解发酵,产生臭味污染环境,还会使很多害虫的卵孳生,危害作物,无土栽培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室内种花,更要求清洁卫生,一些高级旅馆或宾馆,过去施用有机花肥,污染环境,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土养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无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浇水追肥同时解决,由供液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土培浇水时,要一个个地开和堵畦口,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作业,无土栽培则只需开启和关闭供液系统的阀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分的调控,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几乎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连作障碍 设施栽培中,土壤极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养分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由土壤下层移向表层,常年累月、年复一年,土壤表层积聚了很多盐分,对作物有危害作用。尤其是设施栽培中的温室栽培,一经建设好,就不易搬动,土壤盐分积聚后,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发生连作障碍,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只能用耗工费力的”客土”方法解决。而应用无土栽培后,特别是采用水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土传病害也是设施栽培的难点,土壤消毒,不仅困难而且消耗大量能源,成本可观,且难以消毒彻底。若用药剂消毒既缺乏高效药品,同时药剂有害成分的残留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无土栽培则是避免或从根本上杜绝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无土栽培使作物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因而也就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耕地被认为是有限的、最宝贵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对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和国家,无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义。无土栽培进入生领域后,地球上许多沙漠、荒原或难以耕种的地区,都可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例如在中东和墨西哥,人们在海滨沙滩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温室,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新鲜蔬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这为解决地球上许多贫瘠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带来了福音。 此外,无土栽培还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城市楼房的平面屋顶种菜种花,无形中扩大了栽培面积。据1986年的卫星测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顶16000多亩,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生产,所以是一种受控农业的生产方式。较大程度地按数量化指标进行耕作,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目前在奥地利、荷兰、苏联、美国、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厂”,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我国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进了日本的无土栽培设备,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技术的兴趣。 三、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 无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不同,当地资源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无土栽培类型和方式方法各异。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基质(也称介质)栽培和有基质栽培两大类(表4-4-3)。 (一)水培 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的栽培方法。最早的水培是将植物根系浸入营养液中生长,这种方式会出现缺O2现象,影响根系呼吸,严重时造成料根死亡。为了解决供O2 问题,英国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营养液膜法的水培方式,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它的原理是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1厘米)层,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既保证不断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又不断供给根系新鲜O2。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营养元素均衡供给。根系与土壤隔离,可避免各种土传病害,也无需进行土壤消毒。 (二)雾(气)培 又称气增或雾气培。它是将营养液压缩成气雾状而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根系悬挂于容器的空间内部。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离钻孔,于孔中栽培作物。两块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形成空间,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间内通过,向悬垂下来的根系上喷雾。一般每间隔2-3分钟喷雾几秒钟,营养液循环利用,同时保证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但此方法设备费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不能停电,没有缓冲的余地,目前还只限于科学研究应用,未进行大面积生产。 (三)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它是将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的基质中,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作物营养液。栽培基质可以装入塑料袋内,或铺于栽培沟或槽内。基质栽培的营养液是不循环的,称为开路系统,这可以避免病害通过营养液的循环而传播。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不存在水分、养分与供O2之间的矛盾,且设备较水增和雾培简单,甚至可不需要动力,所以投资少、成本低,生产中普遍采用。从我国现状出发,基质栽培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基质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后,在1600℃的高温下煅烧熔化,再喷成直径为毫米的纤维,而后冷却压成板块或各种形状。岩棉的优点是可形成系列产品(岩棉栓、块、板等),使用搬运方便,并可进行消毒后多次使用。但是使用几年后就不能再利用,废岩棉的处理比较困难,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人主张开发利用有机基质,使用后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环境。 四、无土栽培技术要点 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无土栽培,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必须掌握,无土栽培时营养液必须溶解在水中,然后供给植物根系。基质栽培时,营养液浇在基质中,而后被作物根系吸收。所以对水质、营养液和所用的基质的理化性状,必须有所了解。 (一)水质 水质与营养液的配制有密切关系。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是电导度(EC),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电导度(EC)是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西门子(mS)表示。各种作物耐盐性不同,耐盐性强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蓝类。耐盐中等(EC=4mS),如黄瓜、菜豆、甜椒等。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严格,尤其是水培,因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缓冲能力,所以许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许的浓度标准低,否则就会发生毒害,一些农田用水不一定适合无土栽培,收集雨水做无土栽培,是很好的方法。无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为一般作物对营养液pH值的要求从中性为好,如果水质本身pH值偏低,就要用酸或碱进行调整,既浪费药品又费时费工。 (二)营养液 营养液是无土栽培的关键,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营养液配方。目前世界上发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异,因为最初的配方本源于对土壤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液配方中,差别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钾的比例。表4-4-4介绍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学家所采用的配方,可供参考。 配制营养液要考虑到化学试剂的纯度和成本,生产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配制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再进行稀释,可以节省容器便于保存。需将含钙的物质单独盛在一容器内,使用时将母液稀释后再与含钙物质的稀释液相混合,尽量避免形成沉淀。营养液的pH值要经过测定,必须调整到适于作物生育的PH值范围,水增时尤其要注意pH值的调整,以免发生毒害。 (三)基质的理化性状 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已在表4-4-3中列举,可供参考。可根据当地基质来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尽量选用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理化性状好的材料做为无土栽培的基质。无土栽培对基质的要求是: 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质。这会影响基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基质颗粒大小会影响容量。孔隙度、空气和水的含量。按着粒径大小可分为五级、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种类、根系生长特点、当地资状况加以选择。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基质必须疏松,保水保肥又透气。南京农业大学吴志行等研究认为,对蔬菜作物比较理想的基质,其粒径最好以毫米,总孔隙度>55%,容重为克•厘米-3,空气容积为25-30%,基质的水气比为1:4。 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状,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营养液发生变化。基质的化学性状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PH值:反应基质的酸碱度,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营养液的pH值及成分变化。PH=6-7被认为是理想的基质。 电导度(EC):反映已经电离的盐类溶液浓度,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对各种元素的吸收。 缓冲能力:反映基对肥料迅速改变pH值的缓冲能力,要求缓冲能力越强越好。 盐基代换量:是指在pH=7时测定的可替换的阳离子含量。一般有机机质如树皮、锯未、草炭等可代换的物质多;无机基质中蛭石可代换物质较多,而其它惰性基质则可代换物质就很少。 4.要求基质取材方便,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用南方农村广 为存在的砻糠灰(农村家庭饭用的燃料废渣),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无土栽培中,基质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营养液;增强根系的透气性。基质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关系栽培的成败。基质栽培时,一定要按上述几个方面严格选择。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通过1986-1987年的试验研究,在黄瓜基质栽培时,营养液与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互为影响又互相补充。所以水培时的营养液配方,在基质栽培时,特别是使用有机基质时,会受基质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换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发生变化,这是应当加以考虑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统 无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营养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双壁管式灌溉系统、滴灌系统、虹吸法、喷雾法和人工浇灌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水(闭路系统)和非循环水(开路系统)两大类。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营养液膜法和滴灌法。 1. 营养液膜法(NET) (1)备三个母液贮液灌(槽)。一个盛硝酸钙母液,一个盛其它营养元素的母液,另一个盛磷酸或硝酸,用以调节营养液的pH。 (2)贮液槽。贮存稀释后的营养液,用泵将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由低的一端回流。液槽大小与栽培面积有关,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贮液槽容量为4-5吨。贮液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回收由回流管路流回的营养液。 (3)过滤装置。在营养液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装过滤器,以保证营养液清洁,不会造成供液系统堵塞。 2. 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 (1)备两个浓缩的营养液罐,存放母液。一个液罐中含有钙元素,另一个是不含钙的其它元素。 (2)浓酸罐。用业调节营养液的PH。 (3)贮液槽。用来盛按要求稀释好的营养液。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积,贮液槽的容积1-吨即可。贮液槽的高度与供液距离有关,只要高于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离。如果用泵抽,则贮液槽高度不受限制。甚至可在地下设置。 (4)管路系统。用各种直径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类的孳生。 (5)滴头。固定在作物根际附近的供液装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头和线性发丝管。孔口式滴头在低压供液系统中流量不太均匀,发丝管比较均匀。但共同的问题是易堵塞,所以在贮液槽的进出口处,也必须安装过滤器,滤出杂质。 五、无土栽培前景展望 从历史上来看,农业文明标志,就是人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干预和控制程度。实践证明,对作物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比较容易做到,但对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规土培条件下很困难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这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长。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不仅在干旱地区,就是在发达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也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水资源被超量开采,某些地区已近枯竭。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诚然,无土栽培技术在走向实用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从理论上讲,进一步研究矿质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减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无土栽培中的病虫防治,基质和营养液的消毒,废弃基质的处理等等,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无土栽培 无土栽培是在植物矿质营养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科学技术.它不用天然土壤,完全用化学溶液(营养液)栽培植物。 一、无土栽培的发展简史 人类对植物矿质营养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亚里斯多德的时代,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关植物矿质营养研究的最早科学报告是1600年Belgion Jan Van Helmant发表的著名的柳树实验。19世纪中叶(1842) Wiegmen 和 Polsloff第一次用重蒸馏水和盐类成功地培养植物,并证明了水中溶解的盐类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但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应当认为是 Van Liebig(1803-1873),他证明了植物体中的碳来自空气中的CO2,H和O来自NH3、NO3-,其它一些矿质元素均来自土壤环境。他的工作彻底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理论,建立了矿质营养理论的雏型,他的理论也是现代”营养耕作”理论的先导。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斯鲁兰格尔,鉴定出来植物生长发育需要15种营养元素。1859年德国著名科学家Sachs和Knop,建立了直到今天还沿用的、用溶液培养来植物矿质营养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变和发展而成为今天的无土栽培实用科学技术。 1920营养液的制备达到标准化,但这些都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试验,尚未应用于生产。192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 教授,利用营养液成功地培育出一株高米的番茄,采收果实14公斤,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被认为是无土栽培技术由试验转向实用化的开端。 1935年一些蔬菜和花卉种植者,在Gericke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实践。首次把无土栽培发展到商业规模,面积最大的有公顷。同时美国中西部发展了一些砂培和砾培的技术,水培技术也很快传到欧洲、印度和日本等地。Gericke教授并把无土栽培定义为”Hydroponics ”(hydor是”水”的意思,ponics意为”放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培在生产上起了相当作用。在Gericke教授指导下,泛美航空公司在太平洋中部荒芜的威克岛上种植蔬菜,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了航班乘客和部队服务人员吃新鲜蔬菜问题。以后英国农业部也对水培发生兴趣,1945年伦敦英国空军部队在伊拉克的哈巴尼亚和波斯湾的巴林群岛开始进行无土栽培,解决了吃菜靠飞机由巴勒斯坦空运的问题。以后在圭亚那、西印度群岛、中亚的不毛沙地上,科威特石油公司等单位,都运用无土栽培为他们的雇员生产新鲜蔬菜。 由于无土栽培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1955年9月,在荷兰成立了国际无土栽培学会。当时只有一个工作组、成员12人。而到了1980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无土栽培会议时,会员人数已发展到45个国家的300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关于无土栽培的研究机构,大约在130个以上。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在新西兰,50%的番茄靠无土栽培生产。在意大利的园艺生产中,无土栽培占有20%的比重。在日本无土栽培生产的草莓占总产量的66%、青椒占52%、黄瓜占37%、番茄占27%、总面积已达500公顷。荷兰是无土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1986年统计已有2500公顷。目前无土栽培技术,已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应用发展。 我国无土栽培技术在研究应用起步较晚,但较原始的无土栽培技术却有悠久历史。生豆芽、种水仙早有记载(至晚在宋代就有),但较正规的科学研究和生产试验,则是近十几年的事。山东农业大学于1975年开始用蛭石栽培西瓜、黄瓜、番茄等,均获成功,1987年在胜利油田推广面积达6000平方米。无土育苗技术已在我国广泛运用,北京市朝阳区1987年,无土育苗的数量,已占总育苗数量的%。1985年在河北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召开了全国会议,成立了中国的无土栽培学组,并于1986、1987、召开了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席者多达百人。1988年5月,中国首次出席了在荷兰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无土栽培学会的年会,并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重视。 二、无土栽培的优点 无土栽培之所以能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是因为这种新的栽培技术与常规土壤比较有许多优点。 (一)产量高、品质好 无土栽培能充分发挥作物的生产潜力,与土壤栽培相比,产量可以成倍或几十倍地提高,如4-4-1所示。 上表说明土壤栽培不仅产量低,而且消耗水分很多。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在北京地区秋季进行大棚黄瓜无土栽培试验,自7月30日播种至9月14日,共计46天,浇水(营养液)共立方米。若进行土培,46天中至少浇水5-6次,需用50-60立方米的水,统计结果,节水率为%。节水效果非常明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有效措施之一。 无土栽培不但省水,而且省肥,一般统计认为土栽培养分损失比率约50%左右,我国农村由于科学施肥技术水分低,肥料利用率更低,仅30-40%,一半多的养分都损失了,在土壤中肥料溶解和被植物吸收利的过程很复杂,不仅有很多损失,而且各种营养元素的损失不同,使土壤溶液中各元素间很难维持平衡。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所以作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势强,增产潜力可充分发挥出来。 (三)清洁卫生 无土栽培施用的是无机肥料,没有臭味,也不需要堆肥场地。土栽培施有机肥,肥料分解发酵,产生臭味污染环境,还会使很多害虫的卵孳生,危害作物,无土栽培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尤其室内种花,更要求清洁卫生,一些高级旅馆或宾馆,过去施用有机花肥,污染环境,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无土养花便迎刃而解。 (四)省力省工、易于管理 无土栽培不需要中耕、翻地、锄草等作业,省力省工。浇水追肥同时解决,由供液系统定时定量供给,管理十分方便。土培浇水时,要一个个地开和堵畦口,是一项劳动强度很大的作业,无土栽培则只需开启和关闭供液系统的阀门,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一些发达国家,已进入微电脑控制时代,供液及营养液成分的调控,完全用计算机控制,几乎与工业生产的方式相似。 (五)避免土壤连作障碍 设施栽培中,土壤极少受自然雨水的淋溶,水分养分运动方向是自下而上。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由土壤下层移向表层,常年累月、年复一年,土壤表层积聚了很多盐分,对作物有危害作用。尤其是设施栽培中的温室栽培,一经建设好,就不易搬动,土壤盐分积聚后,以及多年栽培相同作物,造成土壤养分平衡,发生连作障碍,一直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万不得已情况下,只能用耗工费力的”客土”方法解决。而应用无土栽培后,特别是采用水培,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此问题。土传病害也是设施栽培的难点,土壤消毒,不仅困难而且消耗大量能源,成本可观,且难以消毒彻底。若用药剂消毒既缺乏高效药品,同时药剂有害成分的残留还危害健康,污染环境。无土栽培则是避免或从根本上杜绝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 (六)不受地区限制、充分利用空间 无土栽培使作物彻底脱离了土壤环境,因而也就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耕地被认为是有限的、最宝贵的、又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尤其对一些耕地缺乏的地区和国家,无土栽培就更有特殊意义。无土栽培进入生领域后,地球上许多沙漠、荒原或难以耕种的地区,都可采用无土栽培方法加以利用。例如在中东和墨西哥,人们在海滨沙滩上建立起了很多塑料温室,与海水淡化系统相结合,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新鲜蔬菜,成为沙漠中的绿洲,这为解决地球上许多贫瘠地区人民生活的困难,带来了福音。 此外,无土栽培还不受空间限制,可以利用城市楼房的平面屋顶种菜种花,无形中扩大了栽培面积。据1986年的卫星测定,北京市就有平面屋顶16000多亩,如果充分利用起来,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 无土栽培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可以按照人的意志进行生产,所以是一种受控农业的生产方式。较大程度地按数量化指标进行耕作,有利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而逐步走向工业化的生产方式。目前在奥地利、荷兰、苏联、美国、日本等都有水培”工厂”,是现代化农业的标志。我国航空工业进出口公司,曾在1986年引进了日本的无土栽培设备,也建立了一座小型的水增工厂,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反映出人们对这一新技术的兴趣。 三、无土栽培的类型和方式 无土栽培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水平不同,当地资源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所以采用的无土栽培类型和方式方法各异。 目前比较普遍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作物根系的固定方法来区分。大体上可以分为无基质(也称介质)栽培和有基质栽培两大类(表4-4-3)。 (一)水培 水培是指植物根系直接与营养液接触,不用基质的栽培方法。最早的水培是将植物根系浸入营养液中生长,这种方式会出现缺O2现象,影响根系呼吸,严重时造成料根死亡。为了解决供O2 问题,英国Cooper在1973年提出了营养液膜法的水培方式,简称”NFT”(Nutrient Film Technique)。它的原理是使一层很薄的营养液(-1厘米)层,不断循环流经作物根系,既保证不断供给作物水分和养分,又不断供给根系新鲜O2。NFT法栽培作物,灌溉技术大大简化,不必每天计算作物需水量,营养元素均衡供给。根系与土壤隔离,可避免各种土传病害,也无需进行土壤消毒。 (二)雾(气)培 又称气增或雾气培。它是将营养液压缩成气雾状而直接喷到作物的根系上,根系悬挂于容器的空间内部。通常是用聚丙烯泡沫塑料板,其上按一定距离钻孔,于孔中栽培作物。两块泡沫板斜搭成三角形,形成空间,供液管道在三角形空间内通过,向悬垂下来的根系上喷雾。一般每间隔2-3分钟喷雾几秒钟,营养液循环利用,同时保证作物根系有充足的氧气。但此方法设备费用太高,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且不能停电,没有缓冲的余地,目前还只限于科学研究应用,未进行大面积生产。 (三)基质栽培 基质栽培是无土栽培中推广面积最大的一种方式。它是将作物的根系固定在有机或无机的基质中,通过滴灌或细流灌溉的方法,供给作物营养液。栽培基质可以装入塑料袋内,或铺于栽培沟或槽内。基质栽培的营养液是不循环的,称为开路系统,这可以避免病害通过营养液的循环而传播。 基质栽培缓冲能力强,不存在水分、养分与供O2之间的矛盾,且设备较水增和雾培简单,甚至可不需要动力,所以投资少、成本低,生产中普遍采用。从我国现状出发,基质栽培是最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方式。 欧洲许多国家目前应用较多的基质是岩棉(rockwool),它是由60%的辉绿岩,20%石灰石和20%的焦碳混合后,在1600℃的高温下煅烧熔化,再喷成直径为毫米的纤维,而后冷却压成板块或各种形状。岩棉的优点是可形成系列产品(岩棉栓、块、板等),使用搬运方便,并可进行消毒后多次使用。但是使用几年后就不能再利用,废岩棉的处理比较困难,在使用岩棉栽培面积最大的荷兰,已形成公害。所以,日本现在有些人主张开发利用有机基质,使用后可翻入土壤中做肥料而不污染环境。 四、无土栽培技术要点 不论采用何种类型的无土栽培,几个最基本的环节必须掌握,无土栽培时营养液必须溶解在水中,然后供给植物根系。基质栽培时,营养液浇在基质中,而后被作物根系吸收。所以对水质、营养液和所用的基质的理化性状,必须有所了解。 (一)水质 水质与营养液的配制有密切关系。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是电导度(EC),pH值和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电导度(EC)是溶液含盐浓度的指标,通常用毫西门子(mS)表示。各种作物耐盐性不同,耐盐性强的(EC=10mS)如甜菜、菠菜、甘蓝类。耐盐中等(EC=4mS),如黄瓜、菜豆、甜椒等。无土栽培对水质要求严格,尤其是水培,因为它不象土栽培具有缓冲能力,所以许多元素含量都比土壤栽培允许的浓度标准低,否则就会发生毒害,一些农田用水不一定适合无土栽培,收集雨水做无土栽培,是很好的方法。无土栽培的水,pH值不要太高或太低,因为一般作物对营养液pH值的要求从中性为好,如果水质本身pH值偏低,就要用酸或碱进行调整,既浪费药品又费时费工。 (二)营养液 营养液是无土栽培的关键,不同作物要求不同的营养液配方。目前世界上发表的配方很多,但大同小异,因为最初的配方本源于对土壤浸提液的化学成分分析。营养液配方中,差别最大的是其中氮和钾的比例。表4-4-4介绍了从50年代到80年代不同科学家所采用的配方,可供参考。 配制营养液要考虑到化学试剂的纯度和成本,生产上可以使用化肥以降低成本。配制的方法是先配出母液(原源),再进行稀释,可以节省容器便于保存。需将含钙的物质单独盛在一容器内,使用时将母液稀释后再与含钙物质的稀释液相混合,尽量避免形成沉淀。营养液的pH值要经过测定,必须调整到适于作物生育的PH值范围,水增时尤其要注意pH值的调整,以免发生毒害。 (三)基质的理化性状 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已在表4-4-3中列举,可供参考。可根据当地基质来源,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尽量选用原料丰富易得、价格低廉、理化性状好的材料做为无土栽培的基质。无土栽培对基质的要求是: 1.具有一定大小的固形物质。这会影响基质是否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基质颗粒大小会影响容量。孔隙度、空气和水的含量。按着粒径大小可分为五级、即:1毫米;1-5毫米;5-10毫米;10-20毫米;20-50毫米。可以根据栽培作物种类、根系生长特点、当地资状况加以选择。 2.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基质必须疏松,保水保肥又透气。南京农业大学吴志行等研究认为,对蔬菜作物比较理想的基质,其粒径最好以毫米,总孔隙度>55%,容重为克•厘米-3,空气容积为25-30%,基质的水气比为1:4。 3.具有稳定的化学性状,本身不含有害成分,不使营养液发生变化。基质的化学性状主要指以下几方面: PH值:反应基质的酸碱度,非常重要。它会影响营养液的pH值及成分变化。PH=6-7被认为是理想的基质。 电导度(EC):反映已经电离的盐类溶液浓度,直接影响营养液的成分和作物根系对各种元素的吸收。 缓冲能力:反映基对肥料迅速改变pH值的缓冲能力,要求缓冲能力越强越好。 盐基代换量:是指在pH=7时测定的可替换的阳离子含量。一般有机机质如树皮、锯未、草炭等可代换的物质多;无机基质中蛭石可代换物质较多,而其它惰性基质则可代换物质就很少。 4.要求基质取材方便,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浙江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选用南方农村广 为存在的砻糠灰(农村家庭饭用的燃料废渣),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番茄,效果良好,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在无土栽培中,基质的作用是固定和支持作物;吸附营养液;增强根系的透气性。基质是十分重要的材料,直接关系栽培的成败。基质栽培时,一定要按上述几个方面严格选择。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通过1986-1987年的试验研究,在黄瓜基质栽培时,营养液与基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互为影响又互相补充。所以水培时的营养液配方,在基质栽培时,特别是使用有机基质时,会受基质本身元素成分含量、可代换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而使配方的栽培效果发生变化,这是应当加以考虑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 (四)供液系统 无土栽培供液方式很多,有营养液膜(NFT)灌溉法、漫灌法、双壁管式灌溉系统、滴灌系统、虹吸法、喷雾法和人工浇灌等。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循环水(闭路系统)和非循环水(开路系统)两大类。目前生产中应用较多的是营养液膜法和滴灌法。 1. 营养液膜法(NET) (1)备三个母液贮液灌(槽)。一个盛硝酸钙母液,一个盛其它营养元素的母液,另一个盛磷酸或硝酸,用以调节营养液的pH。 (2)贮液槽。贮存稀释后的营养液,用泵将其液由栽培床高的一端的送入,由低的一端回流。液槽大小与栽培面积有关,一般1000平方米要求贮液槽容量为4-5吨。贮液槽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回收由回流管路流回的营养液。 (3)过滤装置。在营养液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要求安装过滤器,以保证营养液清洁,不会造成供液系统堵塞。 2. 滴灌系统的灌溉方法 (1)备两个浓缩的营养液罐,存放母液。一个液罐中含有钙元素,另一个是不含钙的其它元素。 (2)浓酸罐。用业调节营养液的PH。 (3)贮液槽。用来盛按要求稀释好的营养液。一般300-400平方米的面积,贮液槽的容积1-吨即可。贮液槽的高度与供液距离有关,只要高于1米,就可供30-40米的距离。如果用泵抽,则贮液槽高度不受限制。甚至可在地下设置。 (4)管路系统。用各种直径的黑色塑料管,不能用白色,以避免藻类的孳生。 (5)滴头。固定在作物根际附近的供液装置,常用的有孔口式滴头和线性发丝管。孔口式滴头在低压供液系统中流量不太均匀,发丝管比较均匀。但共同的问题是易堵塞,所以在贮液槽的进出口处,也必须安装过滤器,滤出杂质。 五、无土栽培前景展望 从历史上来看,农业文明标志,就是人类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干预和控制程度。实践证明,对作物地上部分的环境条件的控制,比较容易做到,但对地下部分的控制(根系的控制),在常规土培条件下很困难的。无土栽培技术的出现,使人类获得了包括无机营养条件在内的,对作物生长全部环境条件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从而使得农业生产有可能彻底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完全按照人的愿望,向着自动化、机械化和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发展。这将会使农作物的产量得以几倍、几十倍甚至成百倍地增长。 从资源的角度看,耕地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无土栽培可以将许多不可耕地加以开发利用,所以使得不能再生的耕地资源得到了扩展和补充,这对于缓和及解决地球上日益严重的耕地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无土栽培不但可使地球上许多荒漠变成绿洲,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海洋、太空也将成为新的开发利用领域。美国已将无土栽培列为国该国本世纪要发展的十大高技术交流会上,就是关于宇宙空间植物栽培的研究报告,那只能是无土栽培。因而无土栽培技术在日本,已被许多科学家做为研究”宇宙农场”的有力手段,人们称为太空时代的农业,已经不再是不可思议的问题。 水资源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日益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大问题。不仅在干旱地区,就是在发达的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水资源紧缺也越来越突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种水资源被超量开采,某些地区已近枯竭。所以控制农业用水是节水的措施之一,而无土栽培,避免了水分大量的渗漏和流失,使得难以再生的水资源得到补偿。它必将成为节水型农业、旱区农业的必由之路。 诚然,无土栽培技术在走向实用化的进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是成本高、一次性投资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做到的。 从理论上讲,进一步研究矿质营养状况的生理指标,减少管理上的盲目性,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无土栽培中的病虫防治,基质和营养液的消毒,废弃基质的处理等等,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无土栽培在我国刚刚起步,还未广泛用于生产,特别是设施条件,供液系统工程本身,还未形成专门生产行业。由于种种因素限制,使得栽培技术与农业工程技术还不能协调同步,致使无土栽培技术在我国发展的速度,不如发达国家那样迅速。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更重要的是这项新技术本身固有的种种优越性,已向人们显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陈顺远.做好盆景商品化这篇文章(上)花木盆景,2000(5) 葛浮桥.岭南盆景产业化开发的意义与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23(4) 姜伟贤.细心学习,寻找差距— 赴日本考察花卉业的感想.花木盆景。1999(12) 李长洪,周贱平.岭南盆景可持续发展策略当议.花卉,2003(2) 柴慈江.浅谈盆景产业化与盆景教学.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 罗震宇.也谈盆景创作“入世”后的观念转变,中国花卉盆景,2002(5 ) 鲁涤非主编.花卉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彭春生,李淑萍.盆景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苏本一,林新华,中外盆景名家作品赏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韦金笙.论盆景经营与商品化生产.中国园林,1994 (1) 魏绪珊,罗震宇.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一中国盆景创新之我见.中国花卉盆景,2002 杨燕根,姚京都.小型盆景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植物检疫,1995 (3) 傅珊仪、郑秉娟,编委:贺淦荪、胡运骅、韦金笙,中国盆景论文集第二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1997 Christopher R Bryant&Thomas R R Johnston Agricuhure in the City s Countryside:M: London:Belhaven Press,1992
(一)题名(Title,Topic)题名又称题目或标题。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是一篇论文给出的涉及论文范围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也是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不达意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十分重要,必须用心斟酌选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话:“论文题目是文章的一半”。对论文题目的要求是: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外延和内涵恰如其分:醒目。(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三)摘要(Abstract)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四)关键词(Keywords)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技巧—:依据学术方向进行选题。论文写作的价值,关键在于能够解决特定行业的特定问题,特别是在学术方面的论文更是如此。因此,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一,就是依据学术价值进行选择提炼。技巧二:依据兴趣爱好进行选题。论文选择和提炼标题的技巧之二,就是从作者的爱好和兴趣出发,只有选题符合作者兴趣和爱好,作者平日所积累的资料才能得以发挥效用,语言应用等方面也才能熟能生巧。技巧三:依据掌握的文献资料进行选题。文献资料是支撑、充实论文的基础,同时更能体现论文所研究的方向和观点,因而,作者从现有文献资料出发,进行选题和提炼标题,即成为第三大技巧。技巧四:从小从专进行选题。所谓从小从专,即是指软文撰稿者在进行选则和提炼标题时,要从专业出发,从小处入手进行突破,切记全而不专,大而空洞。11.参考文献格式要规范,严谨,基本要求超过三十篇(工程硕士20)。12.所有参考文献必须在论文中有引用的地方。13.所有图形公式都要自己完成,拷贝、复制是不允许的。14.尽量不要用我或者我们这样的字眼,也就是口语化的东西要杜绝。15.图形都要有英文的title。16.页眉需要有下面信息。17.摘要和目录是专家评审的主要翻阅的地方,一定要让摘要和目录体现所做工作和创新点,所以摘要和目录的编写很重要,往往容易被忽视!18.表格需要有编号并至于表格的上方,不同于图形的放置于下方。19.论文的结构一般是背景介绍·研究现状现有算法、技术、手段或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的新的算法、协议、方法、技术或手段对自己提出的方法、技术或手段进行实践、分析和比较结论和展望20.论文撰写时,一定要注意书面语气,不要有口语化的成分,很多同学没有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写的内容过于口语化,应注意!
陈顺远.做好盆景商品化这篇文章(上)花木盆景,2000(5) 葛浮桥.岭南盆景产业化开发的意义与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 23(4) 姜伟贤.细心学习,寻找差距— 赴日本考察花卉业的感想.花木盆景。1999(12) 李长洪,周贱平.岭南盆景可持续发展策略当议.花卉,2003(2) 柴慈江.浅谈盆景产业化与盆景教学.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 罗震宇.也谈盆景创作“入世”后的观念转变,中国花卉盆景,2002(5 ) 鲁涤非主编.花卉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彭春生,李淑萍.盆景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苏本一,林新华,中外盆景名家作品赏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韦金笙.论盆景经营与商品化生产.中国园林,1994 (1) 魏绪珊,罗震宇.与时俱进,求新求变-一中国盆景创新之我见.中国花卉盆景,2002 杨燕根,姚京都.小型盆景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植物检疫,1995 (3) 傅珊仪、郑秉娟,编委:贺淦荪、胡运骅、韦金笙,中国盆景论文集第二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1997 Christopher R Bryant&Thomas R R Johnston Agricuhure in the City s Countryside:M: London:Belhaven Press,1992
近现代岭南文化受香港文化影响较深。广义的岭南文化本来就包括香港地区在内,只是由于历史的和政治的原因,我们的岭南文化概念已基本退据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所以,广东与香港在文化上较容易达到融洽,形成同构。因而,关于岭南文化的现代性审视离不开对香港的认识。香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崛起,使香港文化在重“实”的广东人心目中成为一种高位文化。与此同时,香港文化品格中的突出经济的特点、注重享受的特点等也深深影响着广东。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与岭南文化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租赁形式入据澳门,在西方政治与法制文化的影响下,澳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与特点,即开放多元,中西合璧。即便如此,澳门文化仍然植根于中华,岭南文化的特色长期在澳门得到保留和发挥,并占据着主体地位。同时,由于澳门长期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宗教艺术、价值观念等,通过澳门传入广东,继而扩散到内地,使岭南文化“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16世纪中叶以后的岭南文化与澳门文化是相互促进,双向互动的。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16世纪以来中西交通、人类文明进程的个案研究典型,值得学术界重视。澳门不仅是中国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据点和策源地,而且是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桥梁,而文化精英们在澳门的活动,又大大提升了澳门的文化品格,催化澳门爱国进步文化的成长。澳门与岭南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再次得到体现。广东作为中国国最大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华侨文化积淀深厚,受华侨文化反哺的现象很多,如潮汕善堂,就是华侨文化反哺的结果。他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华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华侨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于文化纽带上。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对于华侨来说,“落地生根”不等于文化同化。事实上,他们的文化仍然保持着民族性,中华文化仍然是华侨的母体文化,是华侨的根。另一方面,华侨留居海外之后,与当地文化“通婚”,吸收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有益成果,表现出较强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要建设华侨文化,就是要研究华侨文化这种兼容中西文化的特质,找到它的内核,丰富和发展岭南文化。 岭南建筑及其装饰是中国建筑之林中一枝奇葩,千百年来,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资源,结合南国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其简练、朴素、通透、雅淡的风貌展现在南国大地上。它主要分为广府建筑,潮汕地区建筑以及客家建筑。岭南建筑的特点,通常表现有:在功能上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建筑物顶部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以及方形柱的运用。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和自然。由于气候温和,人们活动空间向外推移,因而,露台、敞廊、敞厅等开放性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安排,人们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了自然,形成岭南建筑装饰空间的自由、流畅、开敞的特点。如北京路的骑楼,就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详见词条:岭南园林。岭南园林是主要指狭义的广府园林(潮州园林另树一支)。岭南园林作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三大流派之一,在中国造园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园林的创新和发展上,更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岭南山水秀丽,层峦叠翠,又濒临沧海,环境风物别具特色。岭南人追求自然化、艺术化园居生活,这孕育了岭南园林的独特风格:求实兼蓄,精巧秀丽。在建筑形式上,岭南园林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一是体型轻盈、通透、朴实,体量较小。二是装修精美、华丽,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门窗格扇、花罩漏窗等都精雕细刻,再镶上套色玻璃做成纹样图案,在色彩光影的作用下,犹如一幅幅玲珑剔透织绵。三是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受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如中式传统建筑中采用罗马式的拱形门窗和巴洛克的柱头,用条石砌筑规整形式水池,厅堂外设铸铁花架等,都反映出中西兼容的岭南文化特点。岭南园林主要植根于民间,没有北方皇家园林的常规祖制,也不具江南文人园林的严谨章法,园景构图根据生活内容的需要适当处置,随机应变,各种设施求实重效,顺从人意。岭南古代的园林匠师,综合了多元文化类别,把北方的、江南的、外国的园林艺术贪图其意,变更其形灵活吸收,挥洒自如,使园景布局显得较为随意,不拘一格。岭南园林文化有因自然而上升的文化,有因人工而积淀的文化,前者可归结为海岸文化和热带文化,后者可归结为远儒文化和世俗文化、享乐文化和商业文化,开放文化和兼容文化,贬谪文化和务实文化。由自然而上升为文化的方面,如建筑的高活动面和高柱础与水涝和湿气的关系、缓屋面和台风的关系、宽檐廊与多雨的关系、高墙冷巷与高温的关系、龙形、鱼形、水草、龟、蛇、芭蕉主题与装饰的关系、塑鼓石与海蕉的关系、崖瀑潭局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等等,可资利用则模仿自然之物之景,有弊有害则千方百计通过设计回避或化害为利。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远儒性从品味上看可说是俗气,即世俗文化,它是岭南文化的主流,特别晚清以后,北方的政客官僚,江南的文人骚客,岭南的商家富豪成为三大地域园林的创作主体,岭南园林中的空间实用性及园宅一体的设计就是它的表现。岭南园林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最早表现于南越国皇家园林对中原园林文化的全盘吸收上,到了清代,古典园林中大量用花色玻璃,形成与江南和北方两地迥然之别,另外,陈济棠公馆和谢维立的立园那样的西欧式园林建筑、龙岩中山公园的俄罗斯园林建筑、草暖公园和云台公园的西洋规划布局,以及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满洲窗都是开放和兼容的表现。 详见词条:岭南画派。岭南画派是岭南文化至具特色的祖国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府音乐被称为“广府三秀”,是中国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岭南画派是本世纪初首先从广东兴起。以岭南三杰为代表,主张吸取古今中外尤其是西方绘画艺术之长以改造传统国画,使之朝着现代化、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而提高审美教育效能的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其表现形式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最终目的则是通过艺术美的陶冶以“改造国魂”。 广东的戏曲剧种有粤剧、潮剧、广东汉剧、采茶戏、雷剧、琼剧(亦称琼州戏,海南戏)等,以粤剧、潮剧、广东汉剧三种流行最广、影响最大、观众最多。音乐:广东音乐、广东汉乐、潮州音乐、客家山歌 广东民间工艺品品种繁多,历代艺人继承了岭南古越族人的原始艺术,不断进取,力求创新,使得有我国南方独特风格的工艺美术品更加精巧和实用。广州的三雕一彩一绣(象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粤绣(广绣和潮绣)、增城榄雕、潮汕木雕,潮汕陶瓷,潮汕剪纸,潮汕嵌瓷、石湾工艺陶瓷、佛山剪纸、佛山秋色、潮汕抽纱、枫溪瓷雕、肇庆端砚、新会葵艺、高州角雕、东莞烟花以及肇庆草席、阳江风筝、佛山醒狮、岭南盆景、广州红木家具、潮州锣鼓和麦秆贴画等传统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素享盛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同时又是上乘的旅游购物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金漆木雕、玉雕和牙雕金漆木雕是木雕艺术的一种形式,它以木雕为基础,髹之以金,自明代开始逐渐形成定式。明初的木雕多为平面雕饰,至万历年间始向单层镂通发展。清代是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鼎盛时期,不少达官贵人对“金碧辉煌”情有独钟,于是,所营建的祠堂和豪宅,无不以金漆木雕装饰。现存的金漆木雕代表作最早的有开元寺的大殿龛桌和圆雕贴金千佛塔;较完整的建筑有晚清时期的潮汕“已略黄公祠”等。潮汕金漆木雕多以樟木或杉木为基本原料,加以生漆和金箔。雕刻形式有浮雕、立体雕和通雕等。玉雕以玉石为工料。广州玉雕借鉴北方的技艺,融入南方线条流畅、造型细腻的风格而成。广州玉雕工艺形成于唐代中后期,继承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留色”特技,显出原玉的天然颜色。其玉雕工艺品主要分为玉器首饰和玉雕摆件两大类。牙雕工艺始于晋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象牙雕刻,是指以象牙为材料的雕刻工艺及其成品。广州象牙雕刻花色品种丰富多彩,重雕工,雕刻技艺精湛细腻,具有优良的传统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技艺上擅长镂空、透雕等表现形式,雕刻技法闻名于世,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在象牙雕刻中别具一格。广州牙雕纤细精美,玲珑剔透,讲究牙料的漂白和色彩装饰,雅俗并举。作品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见长,整体布局繁复热闹,不留空白。象牙雕刻与其他多种材料如紫檀、犀角、玳瑁、翠羽等巧妙地镶嵌于一器之上,使图案更富于层次,同时刀法见棱见角,华丽而美观。岭南盆景岭南盆景又称广东盆景,是我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苏、扬、川、徽、岭南)之一,岭南盆景有“活的中国画”美誉。由于广东的自然环境优越,可提供作盆景的树种很多,所以,岭南盆景以树桩盆景较为盛行。岭南盆景的盆栽艺术,也有近千年历史。据史料记载,宋哲宗亲政时,苏东坡被贬广东,他一到惠州,就赋诗大赞“岭南万户皆春色”。到了清代,盆景艺术已普及于民间。《琼州府志》记述:“九里香,木本,有香甚烈,难长,选最短者,制为古树,枝干拳曲,作盆盂之于,有寿数百年者。”然而,岭南盆景的发展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乃是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的事。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发展盆景艺术十分重视,省、市园林部门,先后成立盆景协会,并在广州流花湖西侧开辟了西苑,作为岭南盆景艺术研究中心,由孔泰初担任技术指导,将岭南盆景三个艺术流派的优点集中起来,融为一体,因材取势,就木取景。几十年来,孔泰初先生为发展岭南艺术,总结出一套经验,从而丰富了岭南盆景的造型风格,使岭南盆景的艺术造型多姿多彩。 粤西地区年例东莞百子论文东莞木鱼歌东莞木偶戏高州木偶戏东莞龙舟竞渡莞邑醒狮艺术东莞卖身节东莞中秋灯会东莞重阳登高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广东民间艺术欢乐节、广东旅游欢乐节、中国旅游艺术欢乐节)广州迎春花市广州贺年缤纷大巡游(元旦花车巡游)广州国际美食节波罗诞(南海神诞)潮汕营老爷广东龙舟节潮汕烧塔潮汕出花园沙湾飘色番禺水色澄海赛大猪澄海盐灶拖神偶佛山秋色荔枝节(深圳、茂名、增城、从化、东莞等地)梅州国际山歌节汕头迎春联欢会阳江风筝节羊城荷花节广州菊展(春菊展、秋菊展)广州元宵灯会广州中秋灯会广东连南盘王节(耍歌堂节)冼太诞广州珠村乞巧节(七姐诞)盂兰节 宗教是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岭南历史上曾有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并且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之一。广东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除中国本土的道教由北往南传入广东外,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皆由海路经广东传入中国。三国吴五凤二年(225),西域人支彊梁接在广州译出《法华三昧经》,是目前所知佛经传入广东的最早记载。西晋光熙元年(306),道教理论家葛洪南来广州从事道学研究和修练,道教得在岭南绵延流传。唐宋时期的伊斯兰教主要在旅居广州的外国侨民中流传,元代之后北方各省的穆斯林大批南下广东,由此演变成为岭南回族的传统信仰宗教。天主教与基督教于晚明和清代相继传入广东时,因其倡导的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颇多矛盾而屡遭查禁,至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由两广总督奏请清朝庭允准,两教在广东率先“弥禁”从事传教活动。其后,两教的传教活动以广东为依托向内地推进。广州自古是中国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随着中外经济活动的频繁往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外国文化得以最早进入岭南并向全国各地传播。因此,岭南地区对外来宗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岭南商业文化是近代中国商业文化的主要源泉之一,富有海洋文化的特质,崇商重利,冒险进取,内外开拓。近现代岭南商业文化对内产生辐射力的重要原因在于粤籍商人的实力,以粤港华资金融为核心的“华南财团”财力雄厚,外地粤商社团组织活动能量相当大,不论是对先进的大都市上海,还是内地一般城市,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引领新潮,开风气之先,强调“实业救国”的爱国理念,创办的大量企业成为所在地粤商经济力量的一种象征;与孙中山等民主革命派关系密切,是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运动中最重要的势力之一;适应性强,融合与扎根于各地,所创建的各类企业、培养的各类人才、新产生的社会习俗等,丰富了所在地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亦遗留了宝贵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香港、澳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华侨华人活动、海外移民及中外贸易等方面,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主词条:粤菜、客家菜、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岭南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饮食文化养分的滋润,随着岭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形成,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自古以来,一些到岭南为官的外籍人士,对岭南特有的饮食习惯已产生兴趣,在唐昭宗时广州司马刘恂的《岭表录异》、贬官岭南的韩愈、苏东坡的诗文等之中有所记载。入清之后,这方面的记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见,如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范端昂的《粤中见闻》、张渠的《粤东闻见录》、翁辉东的《潮州茶经》等,均为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岭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岭南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物产十分丰富,山珍、海味、粮食、蔬菜、水果等种种食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岭南饮食文化正是在岭南的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饮茶文化“喝茶”在粤方言里称作“饮茶”,广州人爱“饮茶”,茶文化既是民俗文化,又是饮食文化。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到广州时,就曾与贴身侍卫上过茶楼饮早茶。毛泽东有“饮茶粤海未能忘”诗句。在广州,民间以茶相待已成为一种礼节,如有客到,第一件事便是奉上一杯“靓茶”,第一句话是“请饮茶”,以此表示主人的热情、友好和礼貌。由于岭南自古具有“重商”的价值取向,“饮茶”也从家庭走向市场,使广州的茶文化集观赏价值、体验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于一身。饮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超越了单纯“茶”的范畴,已经成为社会交际方式的一种。饮茶构成了岭南文化别于其他文化的一个显著特质。潮州工夫茶:《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工夫茶为最。” 主词条:粤语、客家语、潮州话粤语是澳洲第五大语言 ,,粤语在香港、澳门享有官方语言地位。粤语被联合国正式定义为语言,并且有一说法,把粤语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 。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最大的侨乡,是中国侨乡文化的典型代表。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文化在广东是一个传统的学科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侨乡文化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并获得快速发展。2006年11月24日,在五邑大学设立的广东省侨乡文化研究基地,是广东省唯一的侨乡文化研究基地。侨乡文化是岭南文化大范围内的一个文化板块,它又可以产生很多研究板块。侨乡文化与岭南文化有一个交叉的关系,是岭南文化很有特色的一块,与岭南文化会形成互补的格局。新旧兼容并存是岭南文化特点——既是旧文化的守护者,又是新文化的开拓者。侨乡文化有这个特点,既引进了西方文化,又是传统文化的坚守者。一直以来,新旧不两立是一个影响很大的误区,所以如何开拓新文化,如何保留传统文化,是侨乡文化中很值得研究的一个地方。广东华侨文化最典型地代表了华侨文化的本质特征: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本质,并不单单是一部“苦难史、创业史、爱国史”,更关键的是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特质,这是华侨文化及其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生命之源。五邑、广府侨乡的华侨文化是这一本质特征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华侨华人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广东侨乡文化是一种主动的开放、学习、接纳。“侨”而不崇洋媚外,不全盘西化:“乡”而不迂腐,不顽固,凸显出侨乡文化形成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特性。因而,在中国侨乡文化研究领域具有独特性。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品格的贡献:开拓性、开放性、包容性、主动性和自信、创新。
文章引用:肖潇, 杨洁. 盆景形状在戏曲头饰创新设计中的应用[J]. 艺术研究快报, 2020, 9(2): 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