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兰州医科大学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兰州医科大学学报官网

兰州大学学报由医学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三本期刊组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57 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兰州医学院学报》季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

免费。《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创刊于1958年1月1日,曾用名《兰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正式更名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截止2018年11月,《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主编1人,副主编6人,编委82人。据2018年10月21日中国知网显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共出版文献5727 篇、总被下载266228 次、总被引10928 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综合影响因子为。据2018年10月2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共载文2179篇、总被下载49404次、总被引5164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影响因子为。

颧骨?犬骨?这是所有有关颧骨骨折文献,我也废了大功夫了,自己查查总结吧1 晚期颧骨骨折的矫治 田奉宸; 李克莉; 杨庆; 濮礼臣; 庞晓纲; 张洪杰; 朱光辉; 韩娟; 齐莉莉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5-08-15 期刊 1 3 2 口腔颌面部损伤学 130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周树夏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1998/01/01 年鉴 0 0 3 颧骨骨折的广泛切开暴露复位及坚强内固定 严文洪; 陆肇曾; 余卫星; 黄爱玉; 张孟殷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9-12-30 期刊 6 3 4 三维CT平面测量在颧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梁朝东; 王仁贵; 唐光健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2-05-25 期刊 10 40 5 颧骨骨折继发眼部畸形的临床研究 何冬梅; 张益 第三届中国国际暨第六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 2002-11-01 会议 0 0 6 28例颧骨骨折的治疗 葛俊生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2-06-25 期刊 2 4 7 颧骨骨折分类和治疗方法分析 运新跃; 李世芬; 郑金曙 天津医药 2001-09-15 期刊 0 7 8 颧骨骨折五例报告 颉志坚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1960-07-01 期刊 0 0 9 130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东耀峻; 魏民宪; 杨成; 王世平; 赵吉宏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7-12-30 期刊 9 5 10 124例颧骨骨折治疗回顾性研究 李根渊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7-03-30 期刊 3 1 11 95例颧骨骨折临床治疗体会 徐如元 交通医学 2002-09-20 期刊 0 6 12 颧骨骨折并发复视的临床研究 肖洪芬 山西医药杂志 2002-06-20 期刊 0 2 13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和固定方法的探讨 东耀峻; 李祖兵; 张壁; 赵吉宏; 金辉喜; 魏民宪 口腔医学纵横 2000-05-30 期刊 10 10 14 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医学美学问题 黄征难; 邓玲玲; 朱艳; 吕兴海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9-12-15 期刊 0 6 15 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切开复位治疗体会 程瑞修; 黄良平; 王玉刚; 王润求 口腔医学 2003-04-28 期刊 4 5 16 牵拉复位法治疗颧弓颧骨骨折64例报告(摘要) 张广茹; 王秀英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2-12-26 期刊 1 4 17 30例复杂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李新军; 郭晓丽; 柳新华; 籍艳萍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0-06-25 期刊 0 2 18 牵引加填塞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吴军 江苏医药 2004-09-20 期刊 0 3 19 合并颧骨骨折的爆裂性眶壁骨折 王绍莉; 河井克仁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1997-02-28 期刊 1 5 20 颧骨骨折的诊断分类与坚固内固定 许君武; 郑昆华; 高洪; 林毅 福建医药杂志 2001-09-28 期刊 21 冠状切口复位内固定颧骨骨折的护理 文小丽; 张磊华; 贾宝梅 实用医药杂志 2003-10-30 期刊 1 2 22 闭合性颧骨骨折的小切口锤击复位 薛炜玲; 叶桂荣; 刘云超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1999-08-26 期刊 0 1 23 粉碎性颧骨骨折的治疗 李文刚; 张世周; 袁锡兰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3-09-25 期刊 1 10 24 颧骨骨折手术复位的护理 徐佑兰; 何腾霞; 蔡国静 护理学杂志 2004-09-30 期刊 2 7 25 颧骨骨折眼部并发症的治疗 柳江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98-11-30 期刊 0 2 26 颧骨骨折睑下切口复位内固定术18例报告 朱国雄; 黄迪炎; 于书娟; 赵枫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3-05-29 期刊 1 6 27 颧骨骨折时对眶底的估测 林伟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90-05-01 期刊 0 0 28 颧骨骨折合并眶底损伤早期整复的临床观察 段宗华 眼科研究 2003-08-30 期刊 0 3 29 颧骨骨折并发症21例临床分析 袁书海; 傅桂凤; 王万伟; 蒋继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0-11-30 期刊 0 5 30 冠状切口在颧骨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吴发印; 谢文扬; 董平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3-10-30 期刊 1 3 31 医用有机玻璃夹板在颧弓骨折复位固定中的应用 樊功为; 尚伟; 贾暮云; 赵保东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6-03-30 期刊 0 3 32 冠状位切口在颧骨骨折三维重建中的临床应用 李坚; 马开宇; 施琥; 徐品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1-12-30 期刊 0 3 33 三维定位面弓的设计及其在颧骨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09-25 期刊 3 27 34 62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齐鸿亮; 郭敏 山西医药杂志 1999-10-20 期刊 0 2 35 颧骨骨折复位在恢复面中部形态中的作用 陆守昌 兰州医学院学报 2001-03-30 期刊 1 2 36 小型金属板单点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 杨兰; 董玙; 邢占奎; 谢富强; 李淼 创伤外科杂志 2005-08-15 期刊 0 8 37 颧骨的应用解剖和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研究 张清彬 武汉大学 2005-04-01 博士 1 44 38 颧蝶缝在颧骨骨折30例复位术中的应用 李一桃; 王翔; 顾晓林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10-15 期刊 0 4 39 62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刘晔; 李欣; 于兴海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0 0 40 62例颧骨骨折临床分析 刘晔; 李欣; 于兴海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41 颧骨骨折的Zingg分类及治疗 张淳萌; 王世惟; 方品华 上海口腔医学 2000-03-25 期刊 0 8 42 陈旧性颧骨骨折及喙突过长合并眼部症状(附4例报告) 宋健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1985-12-31 期刊 0 0 43 颧骨骨折66例临床总结报告 夏镇斌 天津医药 1982-05-31 期刊 0 0 44 颧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黄明泽; 韦远泉; 陈声莲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0 45 保守与手术治疗颧骨骨折68例疗效分析 刘会英; 赵民朝; 赵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11-15 期刊 0 1 46 颧骨骨折14例治疗报告 程铎; 游铭谦; 常启经 山西医药杂志 1964-04-30 期刊 0 0 47 颧骨骨折的分类和治疗:1025例回顾 武淳秋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93-08-29 期刊 0 0 48 手术加弹性牵引治疗嵌入性颧骨骨折的体会 石子英; 刘宝林; 余绍明; 彭品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89-07-02 期刊 1 0 49 眶-上颌-颧骨骨折治疗的临床分析 葛自力; 刘健; 陈剑华 江苏医药 2003-04-20 期刊 0 5 50 颧骨骨折导致眼心反射一例报告 王懿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2-06-15 期刊 0 10 51 下睑缘切口颧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白庆瑞; 王毅军; 张维军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1-09-19 期刊 0 2 52 克氏针导入治疗颧骨骨折的临床及局部解剖学研究 赵来友; 陈克功; 蔡晓玲 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5-05-15 期刊 0 1 53 复杂性颧骨骨折:经眉部途径手术处理的评价 张瑞玉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74-06-30 期刊 0 0 54 210例颧骨骨折的临床分析 东耀峻; 张清彬; 李祖兵; 赵吉宏; 程波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0 55 颧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技术 林野; 王兴; 伊彪; 李自力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0 1 56 颧骨骨折治疗效果之探讨(附108例临床分析) 李根渊 口腔医学 1988-12-30 期刊 0 0 57 颧骨骨折复位径路与固定部位的临床研究 东耀峻; 张清彬; 李祖兵; 魏民宪; 赵吉宏; 程波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01-30 期刊 11 40 58 眶颧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梁利荣; 赵士芳 浙江医学 2004-10-25 期刊 1 7 59 微型夹板单点固定治疗颧骨骨折 林伟南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88-04-30 期刊 0 0 60 颧骨骨折的治疗 李士忠 ; 顾圣祖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78-03-02 期刊 0 61 颧骨骨折的复位与固定技术 林野; 王兴; 伊彪; 李自力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0 1 62 上颌骨内壁骨折的诊断和处理 田振明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1977-05-01 期刊 0 0 63 经下睑睫毛下切口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 朱国雄; 黄迪炎; 于书娟; 赵枫 实用医药杂志 2003-01-30 期刊 1 4 64 颧骨及颧弓骨折治疗方法的探讨(附38例病例分析) 孙弘; 王贤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80-08-28 期刊 0 3 65 坚固内固定技术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赵科; 罗洪; 黄光磊; 陈燕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03-04-30 期刊 0 4 66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研究和治疗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顾晓明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05-30 期刊 22 63 67 22例颧骨骨折治疗分析 杨建新; 顾松筠; 刘瑾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6-02-25 期刊 0 0 68 改良的颧骨弓投照方法 李华兵; 李佐华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3-04-25 期刊 0 11 69 改良切口治疗颧骨骨折典型病例介绍 姚治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8-12-28 期刊 0 0 70 颧骨骨折悬吊支架的改进及应用 陈曦; 田素芹; 赵秀兰 口腔医学纵横 1996-11-30 期刊 0 1 71 头皮半冠状切口钛板固定术治疗颧骨颧弓骨折 李伟忠; 李少萍; 廖远超 广东牙病防治 2008-07-20 期刊 0 5 72 眶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 宋维贤 眼科 2002-08-15 期刊 13 16 73 下睑缘切口行颧骨骨折内固定术 李皇; 秦少泽; 武立刚; 徐卫东 吉林医学 1999-12-20 期刊 0 1 74 颧蝶缝复位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意义 李文刚; 张世周; 袁锡兰 上海口腔医学 2003-04-30 期刊 4 9 75 颧蝶缝在颧骨骨折中的意义研究 周晓清 山东大学 2007-05-10 硕士 0 5 76 上颌骨、颧骨骨折早期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王翰章; 彭继跃 中华创伤杂志 1990-06-30 期刊 0 0 77 改良颌面损伤严重度评分用于颧骨骨折伤度分析的初步研究 张清彬; 东耀峻; 李祖兵; 赵吉宏; 董福生 北京口腔医学 2007-08-28 期刊 0 17 78 眶周小切口在颧骨颧弓骨折中的应用 肖文芝; 陈涌; 张莉; 杨容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6-08-30 期刊 0 7 79 内固定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24例 李建成; 廖圣恺; 徐锦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07-15 期刊 0 1 80 颧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育新; 唐友盛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09-28 期刊 0 20 81 丁字单钩治疗颧骨弓凹陷性骨折 赖钦声 北京医学 1980-12-26 期刊 0 0 82 改良式冠状切口坚固内固定治疗颧骨骨折的评价 张治国; 董卫亚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06-10 期刊 0 6 83 颧骨骨折内固定术切口的改进 阎仕广; 梁斌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85-07-02 期刊 0 0 84 口内切开复位口外穿刺内固定法治疗颌骨及颧弓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滕敏; 孙芳 口腔医学 2005-04-28 期刊 1 15 85 颌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张海燕 实用医技杂志 2005-02-28 期刊 0 7 86 颧骨复合体骨折伴颅骨缺损的手术治疗 陈志远; 刘静明; 邱鄂; 李永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7-04-28 期刊 0 15 87 坚强内固定在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孟海峰; 杨刚岭 上海口腔医学 2003-02-28 期刊 0 8 88 冠状切口与局部小切口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疗效观察 陈伟仕; 杨茂林; 芮建功 现代实用医学 2006-07-20 期刊 1 6 89 颧骨和颧弓骨折 孙弘; 王贤俶; 王文崔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82-03-02 期刊 3 1 90 颧骨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 陈世润; 邴宇庆; 王强; 张竹; 李闻博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1 91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面中部骨折23例疗效观察 张政; 陈锴 基层医学论坛 2007-06-01 期刊 0 6 92 半冠状切口加下睑切口修复颧骨与上颌骨复杂骨折2例 庞文英; 王新中; 王媛; 刘晓梅; 武琳; 杨涛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12-25 期刊 0 8 93 口腔颌面部外伤88例临床分析 张文科 安徽医学 1985-12-27 期刊 0 0 94 美容切口颧骨颧弓骨折内固定效果分析 周卫东; 马红 中国基层医药 2005-12-28 期刊 0 5 95 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前后咬合力的对比研究 孙玉华; 唐友盛; 徐兵; 史俊; 彭玲玲; 赵颖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7-12-15 期刊 0 8 96 依据螺旋CT三维重建定量测量指导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修复 赖仁发; 刘湘宁; 沈山; 邓玉瑛; 史长征; 陈铁 中国临床康复 2006-04-07 期刊 1 13 97 兔颧弓骨折骨缺损植骨临界值的确定 张德辉; 张益; 段登辉; 昌红; 周经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04-22 期刊 0 18 98 眼眶-上颌骨-颧骨复合骨折的手术治疗 周军; 宋维贤; 殷卫红 眼科 2000-03-25 期刊 2 6 99 Bellevue中心医院1955-1976年面中部骨折的治疗 杨永沛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1979-12-27 期刊 0 0 100 颧骨颧弓及上颌骨折的诊断和治疗(附235例报告) 钟大文; 刘方柏; 潘燕; 黄音; 曾红泉; 邓诚; 张志杰; 张一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1984-09-30 期刊 4 101 颌面部外伤93例分析 杨荃香 口腔医学研究 1987-04-02 期刊 0 0 102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研究和治疗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2 103 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 三维CT平面测量在颅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王松灵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 104 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07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陈红; 张磊华 齐鲁护理杂志 2007-10-25 期刊 0 1 105 颌面部创伤 郭庆科; 肖光裕; 唐文杰; 南平; 阎颖; 王鸿 中华创伤杂志 1992-03-01 期刊 0 0 106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面中部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 胡升; 丰景; 黄镜根 医学信息 2006-10-05 期刊 0 0 107 内固定治疗眶颧骨骨折127例的手术配合 李荷花; 马玲平; 厉小丽; 梁利荣 实用医学杂志 2006-12-25 期刊 0 3 108 颧骨骨折内固定术切口的改进 阎仕广; 梁斌 口腔医学 1987-12-31 期刊 0 0 109 颧骨骨折眼部并发症的治疗 柳江太 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 1996-11-01 会议 0 0 110 三维CT立体测量在陈旧性颧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0 111 头皮冠状切口整复颧骨复合体骨折的临床研究 东耀峻; 张清彬; 李祖兵; 赵吉宏 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 2004-10-01 会议 0 1 112 颧骨(弓)骨折103例临床分析 崔耀庭; 朱延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1991-07-02 期刊 0 0 113 锌对颌面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杨莽; 姚隆浩; 王国民; 徐兵 第二届中国国际暨第五届全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 1998-11-01 会议 0 0 114 口腔颌面部损伤学 羊颧骨粉碎性骨折的实验研究 王翰章; 王彦亮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 115 颌面骨折119例临床分析 焉晋绪; 侯瑞芳; 吕勤英 青海医药杂志 1984-04-30 期刊 0 0 116 发际内头皮冠状位切口在颌面复合骨折中的应用 李坚; 马开宇; 施琥; 徐品然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1-06-30 期刊 1 4 117 颧骨颧弓骨折76例急救治疗的探讨 何心道; 邓晓敏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9-03-15 期刊 2 2 118 眼眶骨折的CT诊断 李季; 陈志功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2007-09-10 期刊 0 5 119 口腔医学学术会议 全国口腔颌面创伤专题座谈会 孙冠名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1988/01/01 年鉴 0 0 120 眶骨骨折并发复视的临床治疗研究 王勇; 肖洪芬 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 1999-04-01 会议 0 0 121 颧骨颧弓骨折46例临床分析 李凤和; 王戟; 薛毅; 梁晓龙 华北国防医药 2003-02-28 期刊 1 2 122 经头皮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的护理 陈慧贞; 林凤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5-09-18 期刊 1 3 123 86例面中部骨折临床分析 侯瑞芳; 焉晋绪; 吕勤英 青海医药杂志 1986-08-29 期刊 0 0 124 颧骨弓前后位倾斜角放大摄影法 杨仕猛; 覃爱同; 赵凤莲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11-25 期刊 0 5 125 自制弹性外固定支架在颧弓骨折急诊治疗中的应用 谭志军; 杨松; 刘忠梅 医疗装备 2005-06-15 期刊 0 5 126 183例颧骨复合体骨折的分类和治疗 何冬梅; 张益; 张震康 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2003-09-01 会议 0 1 127 手术治疗颧骨(弓)78例报告 马建军; 刘士梅; 高秀云 山东医药 1999-05-20 期刊 0 2 128 微夹板内固定在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潘洪祥; 王国相; 王雅娴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1999-09-30 期刊 0 0 129 颧骨牵引固定器在颧骨骨折中的应用 黄锦标; 李键 口腔材料器械杂志 2000-12-15 期刊 0 1 130 以颧蝶缝为标准复位颧骨骨折 李文刚; 张世周; 袁锡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10-30 期刊 2 32 131 72例颧骨颧弓骨折的诊治及分类学探讨 孙庚林; 李克莉; 吕德恒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989-07-02 期刊 0 0 132 经冠状切口行颧骨骨折切开复位术 程瑞修; 黄良平; 王玉刚; 王润求; 徐鸿骏 实用医药杂志 2002-12-30 期刊 1 2 133 81例颧骨颧弓骨折治疗体会 林江红 温州医学院学报 1996-03-15 期刊 0 3 134 记忆钉在颌面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金泽浩 吉林医学 1997-04-20 期刊 0 1 135 颧骨与邻骨形成各骨缝的皮下段形态观测 罗亚丹; 张宏; 陈庆丽 局解手术学杂志 1999-11-15 期刊 0 6 136 口腔颌面损伤学 颧骨骨折治疗效果之探讨 周树夏 中国口腔医学年鉴 1990/01/01 年鉴 0 0 137 颧骨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南欣荣; 令狐清溪; 张磊涛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08-30 期刊 2 9 138 Analysis of zygomatic fractures with the submental-vertical radiograph ; ; ; ; European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2003-06 Springer 139 Versorgung von Jochbeinfrakturen über einen transkonjunktivalen Zugang mit lateraler Kanthotomie unter Schonung des lateralen Lidbandes ölzle; ; ; ölfelschneider; ; Mund-; Kiefer- und Gesichtschirurgie 2004-09 Springer 140 头皮冠状切口治疗颧骨颧弓多发骨折 严斌; 李哲光; 游士奇 现代实用医学 2006-04-20 期刊 0 141 坚强内固定治疗颧骨颧弓骨折128例分析 张树民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12-25 期刊 0 4 142 经半冠切口治疗颧骨及颧弓骨折—附9例临床分析 糜华泰; 吴家末; 刘世勋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2000-02-29 期刊 0 1 143 颧骨复合体骨折31例治疗分析 蒋锋; 刘家武; 傅成扬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09-25 期刊 1 14 144 游离骨块植入治疗眶底壁骨折18例 金艳红; 王卫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7-20 期刊 0 3 145 颧上颌复合体骨折坚固内固定 颜学德; 黄建华; 郭新程; 陈良健; 杨浩 湖南医学 2001-08-26 期刊 1 11 146 颧-上颌骨复合型骨折治疗探讨 刘晓峰; 程树基 蚌埠医学院学报 1999-01-15 期刊 0 0 147 可吸收固定板和螺钉用于颧眶部骨折内固定的临床观察 程晓兵; 刘彦普; 张浚睿; 杨耀武 中国美容医学 2001-12-15 期刊 0 5 148 颧骨复合体骨折三点固定的临床研究 王昭领; 黄迪炎; 李东临; 付崇建 口腔医学研究 2005-04-28 期刊 5 16 149 Subciliary incision and lateral cantholysis in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of zygomatic complex fractures 钟来平; 陈关福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2004-06-01 期刊 0 9 150 半冠状切口结合小钛板固定治疗颧骨、颧弓多发性骨折 陈舜岳; 王姝; 章小泉; 刘治慧; 黄磊; 胡永杰 上海口腔医学 2003-12-30 期刊 0 6 151 可吸收性垫片在颧弓骨折复位中的应用 王绪生; 陈丽娟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3-07-30 期刊 0 2 152 颧骨颧弓骨折36例手术复位和固定方法的临床分析 程希兰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5-09-20 期刊 0 5 153 合并眼眶-上颌骨-颧骨复合骨折的义眼台植入21例体会 缪爱红; 孙玉兰; 欧阳小华 陕西医学杂志 2006-10-05 期刊 0 1 154 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35例临床分析 朱家稷; 林泼水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0-05-10 期刊 4 3 155 头皮冠状切口径路治疗上颌骨颧骨多发性骨折 附7例报告 龙文; 胡传真; 东耀峻; 李宏札; 张国志; 黄宏章 口腔医学研究 1991-12-31 期刊 1 0 156 穿刺内固定治疗颌骨颧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时荣新; 滕敏; 甘艳; 杨庆玲; 伏瑞修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2003-12-15 科技成果

是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到中国知网查查看是不是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官网

砒霜的化学成分为三氧化二砷。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西方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曾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未获普遍接受。在巡回医疗过程中,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药师韩太云从民间中医得知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1971年3月,韩太云将它们改制水针剂,称713或癌灵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对某些肿瘤病例见效,曾在当地风行一时,但因毒性太大而放弃。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与韩太云合作继续此工作。1972年后,张亭栋等一方面主要集中做白血病,而不是无选择地应用于很多疾病,另一方面他们分别检测“癌灵”的组分,发现只要有砒霜就有效,而轻粉带来肾脏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无治疗作用。张亭栋和“癌灵一号”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于1973年。张亭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药》报道他们用“癌灵注射液”(以后也称“癌灵1号”)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他们明确知道主要用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亚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轻粉(氯化低汞)”。经过治疗,6例病人症状都有改善,其中一例为慢性白血病发生急性变的患者也有效。该文还提到还在研究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1974年,他们以哈医大一院中医科和哈医大一院检验科署名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发表“癌灵1号注射液与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从1973年1月至1974年4月对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发现“癌灵1号”对多种白血病有效、对急性白血病可以达到完全缓解。1976年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曾撰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五例临床纪实”,介绍5例经治疗后完全缓解的患者的诊治过程及各种临床表。1979年,荣福祥和张亭栋在《新医药杂志》报道“癌灵1号”治疗后存活4年半和3年的两例病人,皆为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979年张亭栋和荣福祥发表他们当年的第二篇论文,在《黑龙江医药》,题为“癌灵一号注射液与辩证论治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总结他们从1973年至1978年治疗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共55例。其中1973年至1974年单用“癌灵一号”治疗23例,1975年至1976年用“癌灵一号”加其他中药和少量化疗药物治疗20例,1977年至1978年用“癌灵一号”加其他中药和加少量化疗治12例。对每一个病例,他们都根据血象分型,有明确的疗效观察。全部55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70%,12例完全缓解,对病人的毒副作用小。他们还用十倍于成人的剂量,给12只家兔注射“癌灵一号”,未见心、肝、脾、肾毒性作用。如果说,1973年的论文是他们发现“癌灵一号”的开创性论文,1979年这篇就是张亭栋等有关 “癌灵一号”的代表性论文。有三个重要问题值得讨论:1)张亭栋等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源于“癌灵一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2)他们是否意识到“癌灵一号”的作用来源于三氧化二砷,而无需汞;3)他们是否知道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这三个问题,在1979年《黑龙江医药》杂志中可以看到张亭栋和荣福祥有明确答案:1)有三例病人(一位成人、两位儿童),单纯使用“癌灵一号”,不用其他中药、不用化疗西药,也显示疗效,其中当时儿童存活已经4年,成人已存活9个月。在使用其他中药时,他们也指出其他中药并非治疗白血病、而用来支撑病人身体状况;2)在第11页,他们指出“癌灵一号”之有效成分为三氧化二砷;3)在第10页和第11页,他们两次明确指出对早幼粒型白血病效果最好。可以说,到1979年,张亭栋和不同的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晰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特别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法国-美国-英国FAB分型的M3型白血病,也即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文章最后注脚标明 指导:张亭栋;执笔:李元善,胡晓晨;参加人:李明祥,张鹏飞,荣福祥,孙洪德,李会荣,吴云霞,检验科血研究室)在《黑龙江中医药》发表“癌灵1号结合辨证施治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73例临床小结”,报道“癌灵一号”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率达24%、总缓解率达86%。1982年的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座谈会上,张亭栋、李元善交流了“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附22例完全缓解分析”和“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与临床疗效探讨”。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在《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分析及实验研究”,总结他们1972年以来治疗的8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析其中完全缓解的22例。他们指出,完全缓解的22例中,7例为M2型,15例为M3型白血病。他们也再次指出“以M3型效果尤为显著”。1985年张亭栋等撰写“癌灵1号(713)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1991年在《中医药信息》杂志,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荣福祥、王钦华、李金梅、冯秀芹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急性早幼粒白血病长期存活16例报告”,应该是延伸1984年张亭栋和李元善的文章。他们报道从1974年到1985年以“癌灵一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缓解,16例存活超过五年。1992年,孙鸿德、马玲、胡晓晨、张亭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癌灵1号结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实质相同于1991年论文。比较奇怪的是,英文文献基本都引用这篇文章。该文同1991年论文一样都是中文,内容不过是1991年论文的简介,而实际发现最早发表于1973年,到1979年已明确了对APL的作用最好。而1992的论文在本质上与1979年的文章无差别,既没有改变所用的药物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可见国际同行对于此一重要发现的年代毫不知情。注:2013年2月,一篇“睡美人”式文献被发现,朝阳人民医院儿科:砷剂合并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体会,《辽宁抗癌战讯》,期。这表明1972年锦州朝阳人民医院已经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似乎没有针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该文的历史地位有待于进一步评价。参见科学网博文: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张亭栋:关于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猜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官网

教育部并没有一本二本的具体规定,学校是几本是民间说法,到底是一本还是二本要根据所在省份招生批次确定。新疆医科大学在新疆既有第一批次招生也有第二批次招生,我们通常认为新疆医科大学是一本大学。如果你不是新疆考生,新疆医科大学在你所在的省份是本科二批招生的话,你也可以说新疆医科大学是二本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位于乌鲁木齐市风景秀丽的雪莲山脚下,是新疆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医学院校。学校有雪莲山校区、新医路校区、鲤鱼山校区、明园校区、仓房沟校区5个校区。学校下设22个院部,开设26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管理学、理学、文学四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医学类为主,其他学科相辅相成的专业结构与布局。学校现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自治区重点专业;拥有6个自治区“十三五”重点学科,其中2个高峰学科、4个高原学科;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时间管理 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效率与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强化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意识、加强时间管理的指导、进行时间管理的监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时间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大学新生在时间管理问题上一般存在缺少思考盲目安排或者将时间管理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际行动以及时间价值感不足等误区。这是由于大学新生渴望表现自己展示才华的愿望在刚进大学时显得异常迫切并希望借此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能力;大学新生对于大学的学习与生活还未适应,缺乏独立自主安排时间的意识与能力等原因造成的。最后提出大学新生首先要明确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和人生发展目标;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提前做出计划并且尽量遵循计划做事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加其他组织和活动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新生 时间管理

莎士比亚曾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每个人处理时间的方式不同,个体间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的时间管理倾向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人格完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善于接受新生事物,可塑性强。【1】健康向上的闲暇生活可以提升其大学生活质量,促进其个性成熟、人格完善及创新能力的提高;相反,庸俗、消极的闲暇生活则可能损害其身心健康,阻碍其发展,甚至形成反社会人格,引发犯罪等严重社会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时问管理倾向对学生的学业压力具有较大的缓冲作用,与学业成绩也呈显著的正相关。

一 大学新生在时间管理上的现状。

大学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质的飞跃,大学在学生的管理上相对宽松,对于自主学习的倡导,学分制的评价系统等举措的实施,使得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之外,几乎可以自主安排其他任何时间。面对“前所未有”的课余时间,很多大学新生感到十分困惑,一脸茫然。关于大学新生在时间管理上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时间管理上缺少思考,盲目参加各种活动。二、将时间管理停留在理论上,缺少实际行动。三、时间价值感不足。即对于管理时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 大学生不善管理时间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大学新生渴望表现自己、展现自身能力的愿望在高三阶段被繁重的课业压抑着,到了大学,终于有机会释放了。大学新生参加学生会,社团活动的积极性远大于大学老生(大二以上学生)。希望借此能够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同时也锻炼自己的能力,并认识更多的同学。一部分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许多规划,比如在大一就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在大一结束时拿到奖学金等。但很快发现,自己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课余生活丰富得出乎想象,甚至连本该学习,背单词的时间也被挤用来忙各种事务。另一方面,大学新生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还未适应,在上大学之前也较少有机会独立自主地安排时间。再者,许多大学生在潜意识中已经将大学假想为一个轻松自在的环境,认为大学就应该将时间大量花在娱乐方面。以上三者导致了大学生在时间管理上的不足。

三 对大学新生如何管理时间的建议。

(1)大学新生首先要明确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和人生发展目标。毫无疑问,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生目标则因人而异,但不外乎是有一个好的就业并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干出一番事业。所以在大学期间的时间安排上就要围绕任务和目标进行选择和分配。“选择”不仅是在大学需要学习的,更是一生需要学习的。大学生应牢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要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2】比如一位同学十分崇尚志愿者的工作,以助人为乐为己任,就要毫不动摇的选择参加学校的青年志愿者组织。而其他组织和活动就可以少参加。建议大学生参加的组织最多不要超过两个,毕竟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此外,还有很多活动需要我们做出选择,比如:是去打 篮球 还是去图书馆?是去参加聚餐还是去开会?大学许多事情时间都会重叠,而选择权就交在自己手中。在做出决定之前必须思考几个问题: 1.这个活动是否必须要去。2.这个活动是否对我的发展有帮助。3.如果不去我会失去什么。想清楚这三个问题,权衡之下应该就可以决定了。当然必然会与一方失约,应事先与之沟通好。

(2)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提前做出计划并且尽量遵循计划做事。很多同学说自己从来不按套路出牌,以前的计划几乎都泡汤,还抱怨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认为,不是每一样计划都赶不上变化,没有计划就容易会在细节上失败,没有计划就没有动力。做一本属于自己的计划本,并且细化到明日要完成的事,便以此为点扩展成面,坚持十天,二十天,成为一种习惯。过不了三个月,就发现自己已经走在别人前面很远了。一旦有一日没完成,或忘记排计划,也不需要在意。跳过这一天,继续计划。其次,为了克服懒惰的心理,应做到减少在寝室,特别是床上的时间。很多时候心里想去自习,却又让自己在床上躺一会儿,然后就不准备去了。要把握时间,首先不要给懒惰机会。一旦有空余的时间,先将老师留下的作业做好,或者先去把某个表格打印好。很多同学有”延迟症”,总喜欢把事情留在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才做,这样不仅质量不高,更使自信心受挫,形成恶性循环。

(3)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参加其他的组织和活动。首先应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决定 考研 还是 毕业 工作,都应首先确立一个目标。可能最终没有达到目标,但目标起到了指南针的作用,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其次,在学习上不能放松。大学生仍然是学生,而学生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学习。一个优秀的学生绝不会以牺牲成绩来参与其余活动,因为这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行为。虽然有各种方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但请记住,学习本身便反应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一个学生能够安静地自习,便是一种能力。考试时能够冷静思考,又是一种能力。对自己的成绩负责,更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学习应该重在平时,首先可以减轻心理负担,主动地把握知识。另外,平时背过的内容在期末再复习一次,就相当于过了两次,考试自然就有优势了。另外,平时自习室也比较空,容易找到位置,期末也可以花一部分时间在运动上,在同学忙着学习的时候主动打扫寝室,使人有“雪中送炭”的感觉。

参考文献:

诸葛德力,男,温州医科大学2012级药学专业学生

陈松,男,温州医科大学2012级药学专业学生

任涛,男,温州医科大学2012级药学专业学生

吕鹏翔,男,温州医科大学教师,系本文指导老师

【1】周文忠 大学新生课余时间管理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2006级新生为例.20070801

【2】刘宏宇 毛晋平 陈君 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闲暇活动的关系研究.201011

摘要:有效的时间管理将促使青年大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奋发,是大学生活成功以及人生成功的重要前提。但是大学生对于时间管理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高校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的训练将会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项研究,它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良好学业的完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 一个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时间管理,时间管理的技能,时间管理的教育

一、大学生时间管理的意义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的流逝具有一维性,任何人都无法阻止其向前;它不会因人的高低贵贱而变长或变短,也不会因为某个个体的喜爱而变得可以被 收藏 ;时间一旦逝去则无法追回,它不会停滞在我们想要它停留的某一点上。因此,在时间这位大自然造就的鬼斧神工面前,任何人都会显得力量渺小。我们只能善加利用,虽然我们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宽度。

现代人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已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巧,是现代人必备的社会性格之一。同样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最后一次系统地,集中时间地接受教育的人生阶段。这段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其宝贵性不言而喻,可谓人生的黄金时期。科学合理地管理时间是大学生建立深厚知识基础,获得良好知识储备的重要保证,也是他们不断塑造自我、修正自我以期获得更好成长与发展的基本前提。

因此,对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进行研究,并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干预,教会大学生科学管理时间的 方法 与技巧有着十分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

运用黄希庭教授所制定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对广东商学院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5名学生,共计100名学生进行测试后,发现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 目标的缺失

从对学生的测试结果中,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对未来的思考非常不确定。很少大学生能对自我进行清晰的定位,大多对就业或者深造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微。缺乏明确的信念与目标指引,从而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对大学四年的生涯缺乏规划,没有明确的长期目标。同时在短期目标的设置上,也有很多大学生不给自己制定时间计划,对每天及每周的学习、工作、生活日程的安排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根据感觉和心情而定。

2、 发展路径的不确定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标准的多重性,以及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往往让大学生不知该选择哪种合适的路径去发展自己。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大学生忙碌于各种考证,各种社团,各种社会活动,而少有机会冷静地思考自己忙碌的目的所在,因此导致忙碌之后是收获甚微。

3、时间利用的计划性差

大学与高中的最大区别是,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在课堂之外,大学生拥有了大量自己支配的闲瑕时间。闲暇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在现代社会,个体对于闲暇时间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生活质量和事业成败。但是在调查与测试中,我们发现在闲瑕时间的利用上,很多大学生在宿舍看碟,打电脑游戏,上网聊Q,逛街,听音乐……,是一种虽然意识到了,但是不加控制或无法自控的虚度。闲瑕时间完全等同了休闲时间,所做的事情计划性差,盲目性大。

4、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浪费时间的现象严重

除了上述提及的显性浪费之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还存在严重的隐性浪费,那就是学习与工作时的三心二意和心不在焉。在课堂上,你会看到部分大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昏昏欲睡。或是玩手机,发短信,用手机QQ聊天;而完成作业时,大多是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做作业。更有甚者是抄袭他人作业或是干脆不做,造成的浪费并不亚于显性浪费。

三、高校对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教育

1、从入学开始,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四年的目标设定

对于大学和未来的目标系统并没有完全确立,会普遍导致大学生的茫然。因此,高校需要从大学生一入校,就强化大学生的时间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积极进取的人。让他们认清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对大学毕业后职业生涯选择进行规划,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进行专门的时间管理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课程,面向大学生讲授时间管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巧。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主要训练以下几个方面的时间管理技能:

(1)分析个体利用时间的现状 在进行专门的时间管理训练之前,首先让大学生对自己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时间利用情况进行分析,意识到哪些属于浪费现象,让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改善。

(2)、设立明确的目标 提倡学生给自己设定人生长远目标和现实短期目标,让学生具备明确的个人信念。比如可以让学生将每年度的3到8个目标写出来,然后确定最核心的目标,其余按重要性依次排列。

(3)、制定有效的计划 在明确奋斗目标之后,需要制定一个时间计划表,有条不紊地向着目标有阶段、有步骤地迈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学业为重,那么以学习为例,可以让学生制定学期时间表,每月时间表,每周时间表,每日时间表。这样每完成一小步就会有成就感,而且能客观地评估目标实现情况,并对自己的行动和进度作出相应调整。

(4)、科学运筹,合理分配时间 遵循“二八原理”,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做最重要的事情。这首先需要运用“第二象限法”来区分一天中,哪些事情紧急又重要,哪些事情重要但不紧急,还有哪些事情是紧急但不重要,剩下哪些事情是既不紧急又不重要。引导学生把生活重心放在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时间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 5 )、聚精会神,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 在清楚对时间的浪费除了显性的之外,还有一种隐性的时间浪费,那就是做事情的三心二意,或是心不在焉。因此要强调大学生专注做事的习惯养成,同时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科学地用脑,才能在做事情时专心致志,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希庭, 张志杰.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 心理学报, 2001,(4): 338~343

[2]黄希庭, 张志杰. 论个人的时间管理倾向[J].心理科学,2001,(5): 516~518

[3]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3,(3):567~568

[4]金军伟.时间管理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4)79~81

[5]兰玉娟,雷泉.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考试焦虑的关系[J].心理健康,2006,(3):341~344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HD)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表现及结局。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并维持HD患者46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者并发IE,男5例,女4例,年龄(±)岁。透析通路均为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CVC),中位透析时间()个月。发热9例(占100%)为主要临床表现,6例并发脑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出血。所有患者均行血培养,7例阳性,主要细菌是葡萄球菌(占)。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7例,食道超声(TEE)1例,同时行TTE和TEE检查1例,均发现赘生物。累及部位以二尖瓣最常见(5/9),其次为三尖瓣(2/9)。保守治疗8例,外科手术1例;好转出院4例,自动出院5例。结论:用CVC HD患者出现发热症状,要考虑到IE的可能,可以借助TTE或TEE和血培养明确诊断。 关键词: 血液透析;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临床特征;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 of hemodialysis(HD)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infective endocarditis(IE).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460 ESRD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7 were collected. Results: There were 9 patients with IE, with an average age of ± years old and five males. The vascular access was long-ter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with an average dialysis time of 20 months. Fever was the common symptom(100%).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6 cases: mainly cerebr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All patients underwent blood culture examination, 7 cases were positive and the main bacteria ware staphylococcus(). 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 was used in 7 patients, Tran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 in 1 patient, and both TTE and TEE examined in 1 patient. Vegetations were found in nine patients. The most common involvement was mitral valve(5/9), followed by tricuspid valve(2/9). Eight patients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One underwent surgical treatment. Four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after improvement and five patients were discharge automatically. Conclusion: Hemodialysis with CVC is a risk factor of IE. Hemodialysis patients, especially dialysating with CVC should be considered infectious endocarditis if they have fever. Echocardiography and blood culture are two main methods for clarifying the diagnosis. Keyword: hemodialysis;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的并发症之一,HD患者IE发病风险高,为普通人群的10~18倍[1],但国内这方面报道尚不多。本研究回顾性分析HD患者发生IE的临床表现及结局,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对象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搜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HD患者临床资料,共460例。符合IE诊断标准的共9例,男5例,女4例,年龄(±)岁。9例患者透析通路均为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中位透析时间为()个月。肾脏原发病:3例糖尿病肾病,其中1例行肾移植后慢性移植肾失功;3例高血压肾病;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因肾结核左肾缺如;1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诊断方法 诊断方法参照改良Duke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1)临床和辅助检查诊断为IE;(2)年龄≥18岁;(3)均为HD患者。排除标准:(1)化验室及辅助检查等资料缺失;(2)已明确为其他部位感染(导管感染、结核、败血症等)HD患者。 2、结果 9例患者均有发热,3例出现心脏杂音,9例CRP升高,9例血红蛋白下降,4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脑梗死合并心衰1例,脑梗死合并脑出血3例,心衰2例。9例患者均行血培养,阳性7例(占),革兰氏染色阳性菌5例(占),分别为路邓葡萄球菌3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革兰氏染色阴性菌2例(占),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各1例。葡萄球菌选用替考拉或万古霉素治疗,阴性菌用美罗培南或特治星,2例血培养阴性选择2种抗生素联合应用。7例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检查,1例行食道超声(tran 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1例同时行TTE和TEE检查;结果9例(占100%)均发现赘生物,累及部位以二尖瓣5例(占),三尖瓣2例(占),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1例,右心房1例。8例患者选择保守治疗,1例行外科手术治疗;4例患者好转出院,抗生素使用平均时间(±)d,5例因治疗效果不佳,选择自动出院。见表1。 3、讨论 感染是导致维持性HD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3]。在慢性肾脏病和HD患者中IE的发病率逐渐升高[4]。ABBOTT等[1]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HD患者IE的发病率为2%~6%,本研究HD患者IE的发病率为,与文献相似。HD患者容易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是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和中心静脉导管)在使用时增加了血液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5],其次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由于代谢异常、营养不良和毒素累积[6]等因素,导致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菌血症[7]。MONTASSER等[8]强调深静脉血透导管是HD患者感染IE的主要途径,风险高于动静脉内瘘。国际肾脏机构指南[9]建议自体动静脉内瘘为最佳的血管通路。本研究中9例患者血管通路均为颈内静脉导管,说明深静脉导管患者容易发生IE。血培养和TTE是诊断IE的主要方法[2]。本研究发现血培养结果阳性率为,这可能与早期应用抗生素有关[5]。IE的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与LUDVIGSEN等[10]研究相一致。如果怀疑患者可能发生IE,通常首选TTE检查,如果尚未明确,再做TEE检查。HD-IE患者累及的瓣膜主要是二尖瓣[11],本研究结果与文献相符。其次累及瓣膜为三尖瓣,可能与右颈内静脉置管有关。抗生素是治疗IE的重要措施,用药原则包括早期、足量应用,静脉用药为主,保持高浓度的血药浓度,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疗程通常为4~6周。本研究4例好转出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时间均达到了治疗疗程。但是仅用抗生素治疗并不能治愈每位患者,有1/3的IE患者需要在急性期行手术治疗[12]。然而透析患者并发心内膜炎时通常病情危重,患者及家属一般选择保守治疗。9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均选择保守治疗。5例患者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选择自动出院,病死率超过50%。台湾的一项关于IE的研究[13]显示男性、年龄、糖尿病、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休克和葡萄球菌感染是IE患者住院病死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中HD患者男性5例,年龄为(±)岁,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有6例,且致病微生物主要为葡萄球菌,提示本研究中住院病死率独立预测因子与台湾的研究结果相符。 表1 HD患者合并IE的临床分析 HD患者是IE的高危人群。HD患者出现发热,要考虑到IE的可能,可借助TTE或TEE,以及血培养明确。一旦确诊IE,其病死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 参考文献 [1] ABBOTT K C, AGODOA L Y. Hospitalizations for bacterial endocarditis after initiation of chronic dialysis in the United States[J]. Nephron, 2002, 91(2):203-209. [2] LI J S, SEXTON D J, MICK N, et al. Proposed modifications to the Duke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J]. Clin Infect Dis, 2000, 30(4):633-638. [3] JAGER K J, LINDHOLM B, GOLDSMITH D, et al. Cardiovascular and non-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dialysis patients:where is the link?[J]. Kidney Int Suppl, 2011, 1(1):21-23. [4] SPIES C, MADISON J R, SCHATZ I J, et al.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outcome[J]. Arch Intern Med, 2004,164(1):71-75. [5] STEVENSON K B, HANNAH E L, LOWGER C A, et of hemodialysis vascular access infections from longitudin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 data:predicting the impact of NKF-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vascular access[J]. Am J Kidney Dis, 2002, 39(3):549-555. [6] 陈辉乐,徐昌隆,徐晓杰,等.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脂联素、炎症和氧化应激变化、透析的影响及其机制[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5(3):190-193. [7] UMANA E, AHMED W, ALPERT M A. Valvular and perivalvular abnormalities in end-stage renal disease[J]. Am J Med Sci, 2003, 325(4):237-242. [8] MONTASSER D, BAHADI A, ZAJJARI Y, et al.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chronic hemodialysis patients:experience from Morocco[J]. Saudi J Kidney Dis Transpl, 2011, 22(1):160-166. [9] III. NKF-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vascular access:update 2000[J]. Am J Kidney Dis, 2001, 37(1 Suppl1):S137-181. [10] LUDVIGSEN L U, DALGAARD L S, WIGGERS H, et endocardit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chronic hemodialysis:A 21-year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in Denmark[J].Am Heart J, 2016, 182:36-43. [11] LESTER S J, WILANSKY S. Endocarditis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J]. Crit Care Med, 2007, 35(8 Suppl):384-391. [12] CICIONI C, LUZIO V D, EMIDIO L D, et al. Limitations and discrepancies of transthoracic and 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compared with surgical findings in patients submitted to surgery for complications of infective endocarditis[J]. J Cardiovasc Med, 2006, 7(9):660-666. [13] CHOU M T, WANG J J, SUN Y M, et al. Epidemiology and mortality among dialysis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Taiwan National Cohort Study[J]. Int J Cardiol,2013, 167(6):2719-2723.

这个要到科技部情报研究所的网站去下载即可。百度一下“爱思医学信息网”,这个站也有。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官方网站

主任委员杨子江副主任委员杨子江 陈兴冲 刘振奎 罗冠炜 严松宏委 员蔡中宏 陈 静 陈兴冲 褚衍东 党建武 丁旺才 董文魁 范多旺 郝 招 何红彬 何瑞春 蒋兆远 赖远明(院士) 李引珍 刘振奎 鲁怀伟 罗冠炜 骆进仁 孟宪刚 牛惠民 钱清泉(院士) 任恩恩 任 珺 石广田 王根会 王 浩(院士) 王 红 王良璧 王起才 王为群王小平 伍忠东 闫浩文 严松宏 杨子江 俞建宁 张国珍 张友鹏 赵保卫 赵延龙郑晓静(院士)主 编 严松宏副主编 何红彬责任编辑 何红彬 牛子娟 张 哲地址:兰州市安宁西路88号兰州交通大学学报705信箱邮政编码:730070

交通运输工程土木与建筑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机电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工程基础科学经济学哲学等

不是很好发 我们那么多师兄师姐只有一个小论文发到兰州交大学报了 送审时间好像挺快的 而且一旦学报收稿 好像下个月就能出来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赵兴华,崔中华,耿果霞,王建华*,张志敏,宋毓民,刘志滨。气相色谱-甲基化-α-D-甘露糖内标法测定变异黄芪中苦马豆素. 色谱,2007,25(5):781~782范国英,王建华*,钟华,杨艳艳,邓润广,张改平. 抗链霉素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免疫学特征鉴定.核农学报,2007,21(5):506~509范国英,王建华*,朱金凤,张改平,邓瑞广,刘庆堂,杨继飞. 抗链霉素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与竞争ELISA试剂盒的研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46~50 赵兴华,刘志滨,何欣,余永涛,王建华*. 家兔萱草根中毒的病理学观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3):17~24,35朱忠珂,王建华*,汪儆,张春雷,蔡青和. 犬溶菌酶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产物活性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55~59王岚峰,王建华*,李运生,耿果霞,李勤凡. TMPD降解菌Staphylococcus pasteuri 的鉴定.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00~3501王永卫,付广建,杨奇,王建华*,张国坪。固原市郊区牛瞎眼综合征调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2007 ,16 (4) :184~190刘吏婷,江海燕,颜艳,崔平,王希良,王建华*.以霍乱毒素重组B亚单位为佐剂的流感抗原滴鼻免疫效果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2007,16 (4) :202~205李勤凡,王建华*,蒿彩菊,李录礼,艾国. TMPD对山羊的毒性试验.畜牧与兽医,2007,39(2):51-53赵振生,王建华*. TMP和DVD对两种黄胺药抗球虫增效作用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2007,28(3):40~43李 胜,王建华*,高巨星,马国际,李会玲,陈莉,李宏,杨汉卿. 陕西省反刍动物饲料产品和动物源性饲料中牛羊源成分检测. 动物医学进展,2007,28(4):34~38赵兴华,王建华*,何欣,余永涛,刘志滨,耿果霞. 萱草根素对家兔中枢神经损害的病理学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2008,39(2):223~227张志敏,王建华*,赵兴华,公小兵,余永涛,崔中华,耿果霞, 苦马豆素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0):3422~3428李引乾,靳亚平,王建华*,沈文正,马永江.硒对山羊子宫内膜淋巴细胞体外活化作用及对其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国兽医学报,2008,28(12):1426~1429 余永涛,王建华*,付广建, 王岚峰,王永卫. 毛瓣棘豆结荚期营养成分及其矿物质含量. 草业科学,2008(5):48~51蔡青和. 添加不同剂型植酸酶颗粒料对仔猪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25~28范国英,王建华*,王自良,张改平,邓润广,杨继飞. 链霉素残留快速检测阻断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其性能测定.中国兽医杂志,2008,44(1):82~84王爱华,宋毓民,周乐,王建华*. SW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80~84王爱华,王建华*,宋毓民. 抗苦马豆素抗体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6(11):52~56李引乾,王建华*,靳亚平,沈文正,马永江.硒对山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3):49~53张志敏,王建华*,赵兴华,余永涛,刘志滨,耿果霞,马保华,赵晓蛾. 苦马豆素对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2):61~66 张世卿,朱忠珂,王明成,廖诗英,汪儆,王建华*. 玉米-豆粕日粮添加溶菌酶对肉仔鸡生长性能、代谢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2008,20(4):463~468聂芳红,陈进军,王建华,史志诚. 狗舌草提取物的长期和蓄积毒性及特殊毒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2):45~49 张春辉,张晓根,王建华*. 他唑巴坦钠与头孢噻呋联用对ESBLs阳性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2):9546~9546,9574赵银丽,王建华*,王自良,藤蔓,刘庆堂,邓瑞广,范国英,张改平.抗恩诺沙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及竞争ELISA试剂盒的研制. 核农医学,2008,23(6):898~903周继术,吉红,王建华,王立新. 鱼油对鲤生长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 (2):275~280余永涛,王建华*,王妍,宋毓民,耿果霞,李勤凡.西藏3种疯草中合成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9,42(10):3662~3671赵兴华,何欣,王建娜,王建华*,耿果霞. 苦马豆素降解酶的酶促降解特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1):44~48余永涛,王建华*,赵青梅,李海利,宋毓民,王妍,张志敏,崔中华,耿果霞,李勤凡.甘肃棘豆中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2):40~46,51宋毓民,王爱华,王建华*,唐金宁,赵兴华,余永涛,李海利,耿果霞. SW-BSA偶联率对小鼠免疫原性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4):19~24 张春辉,张晓根,张晓风,王建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SBLs基因型的检测及其抑制剂的抑酶保护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24~28 黄增荣,王建华,兰春慧。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P58亚单位在酵母系统中的表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5):12~16 赵银丽,王建华,王自良.藤蔓,刘庆堂,邓瑞广,范国英,张改平*. 恩渃杀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ciELISA试剂盒的研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2):33~39胡延春,刘鹏,王建华*,蒋忠荣,蒋绍平. 四川省主要有毒植物的生态分布.中国草地学报,2009,31(1):80~85 张春辉,张晓风,张晓根,赵传壁,王建华*.猪、鸡大肠杆菌ESBLs 的基因型检测.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1):8-11李运生,王岚峰,王建华.TMPD降解菌Klebsiella oxytroca的鉴定.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9,40(3):345~348 司红丽,王建娜,胡延春,王建华*. 狗舌草总黄酮对L1210细胞的体外作用研究. 中兽医学杂志,2009年增刊(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南昌,,王妍,胡延春,余永涛,宋毓民,李海利,耿果霞,王建华*.苦马豆素降解菌YLZZ-2的降解特性与条件优化. 草地学报,2010,18(1):89~92宋毓民,王建华*,王爱华,王妍,余永涛. 家兔血清中苦马豆素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中国兽医学报,2010,29(3):402~405姜金庆,张海棠,王自良,王建华*,19-去甲睾酮人工抗原及免疫学特征.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0,18(5):1013-1018黄增荣,王建华,兰春慧。幽门螺杆菌重组VacA片段对人胃腺AGS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1):49~52姜金庆,张海棠,,王建华,王自良. 19-去甲类固醇激素的结构、性能及其代谢特点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2010,49(4):989-993姜金庆,张海棠,王自良,王建华,范国英. 19-去甲睾酮异源性ci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中国生物工程杂志.孙得法,王建华,徐秀荣,张志民,曹达江。自咬症水貂神经系统病理组织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9):25~31 张磊,韩明远,王建华,宁宜宝,陈剑.感染强、弱PRRSV毒株得Marc-145细胞差异基因文库的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7):1-7孙得发,王建华,徐秀容,张志民.水貂自咬行为特点及其对管理应激的反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4):35-40

兰州大学学报由医学版、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三本期刊组成。《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57年,双月刊,A4开本,双月28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创刊于 1957 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本刊为双月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兰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其前身为《兰州医学院学报》季刊,A4 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

是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可以到中国知网查查看是不是

(1) 网友评价较好的神经内科医院是: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简称兰大二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拥有甘肃省儿童医院。近年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院本部为核心,按照“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管理、集成化运营”的医院集团发展思路,与甘肃省监狱管理局兰州医院合作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康泰分院,定西市人民医院也加入兰大二院医疗集团成立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分院。 医院前身为1928年建立的兰州中山医院,1932年成为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是甘肃省最早建立的公立医院。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附设医院”,1948年更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1954年从兰州大学分出独立建院,更名为“兰州医学院附设医院”,1959年成立“兰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随兰州医学院整体并入兰州大学,更名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医院本部占地155亩,总建筑面积约28。1万平方米。现有职工4000余人。开放床位2200张,2014年门诊量达128万人次、年急诊量7万人次、年住院人数8。6万人次、年手术4。1万台次。医院设有24个行政职能处室,内设近80个行政科室,设有12个临床医学中心、90余个临床医技科室、133个亚学科、68个护理单元。 康泰分院占地面积167。7 亩,核准床位256张,实际开放243张,现有职工242人,住院部设有16个临床医技科室,8个护理单元。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医院病床编制1600张,实际开放床位1250张。 内设42个临床医技科室。老院区占地面积55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新院区占地面积155。22亩,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2014年门诊量54。5万人次,出院病人25700人次,手术病人5300多人次,医院现有职工98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1人,甘肃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医疗卫生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定西市优秀知识分子拔尖人才13人。 医院人才济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3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优秀专家7人;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主编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7人(一层次13人);省“555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7人(一层次5人、二层次12人);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9人;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2人;省卫生系统领军人才21人;省卫生厅学术带头人43人;院级亚专业学科带头人125人;中华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学会常委、委员以上85人;各种专业杂志编委100余人;甘肃省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68人。 医院拥有5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神经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急诊医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消化系肿瘤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骨关节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个甘肃省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眼科临床医学中心、甘肃省泌尿系疾病临床医学中心);11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肝胆胰外科、骨科、院后急救医学专业、神经内科、消化内镜治疗中心、肾病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小儿重症医学、麻醉科、皮肤科);1个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外科学);1个甘肃省心脏外科院士专家工作站;15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卫生部腹膜透析中心、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普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耳鼻咽喉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卫生部初级创伤培训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外科学培训基地、卫生部专科医师急诊医学培训基地、“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基地、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白内障手术培训基地);8个省级质量控制中心;是甘肃省听力障碍诊断中心、甘肃省眼科疾病干部保健中心以及中国西部首家“内镜培训基地。 在上世纪30年代医院就是甘肃学院医学专修科的教学医院,现为兰州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专业博士学位授予资格和1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5个本科专业。 形成了博士后、博士、硕士(学术型和专业型)和学士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院硕博研究生480余人,本科生590余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125人,教授50人,副教授106人。2014年全年获准立项91项,争取经费近600万元。 获奖2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5项,厅局级14项。全年共发表论文416篇,其中SCI 60篇,CSCD 149篇,申请专利22个,著作42部。医院拥有总价值达6亿余元的大型高精尖检测、诊断、治疗设备,包括伽马刀治疗系统、3。0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宝石CT、直线加速器、数字胃肠机、体外震波碎石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大型自动化生化仪、ECT、流式细胞仪、准分子激光仪等国际一流医疗设备。 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诊疗手段,促进医院诊疗水平。近年来,医院成功应对“汶川特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甲流、“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青海玉树地震”、“岷县璋县地震”、“甘南合作(玛曲)8。7重大车祸”等多起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第一时间启动突发公卫事件的医疗救援应急处置预案,安排部署对灾区伤员的救治工作,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彰。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与民政部门协作开展“明天计划”,救治孤残儿童;2007年首家承办卫生部&拜耳公司“走进西部”(万名县级医院医师培训项目)项目;2008年,与方大集团兰州市慈善总会共同成立“方威基金会 - 兰大二院宁养院”,帮助甘肃省内贫困晚期癌症患者;是“微笑列车”(唇腭裂矫治修复行动)项目的合作医院;2009年被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情暖西部。 女性阳光基金甘肃行”选定为唯一定点合作医院;是“爱在,希望在”多吉美援助项目的指定医院;2010年参与民政厅“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活动”项目;2012年,与国际奥比斯眼科飞行医院携手,为甘肃省80多位眼疾患者免费实施手术,并培训带教百余名眼科医生;甘肃省十大惠民工程贫困听障儿童救治工程;2014年参与省委统战部2014光彩陇原行暨智惠陇原行活动。 80多年来,二院人坚持“自强不息,追求卓越”之精神,秉承“厚德精医,博学笃行”的院训,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科学发展,朝着建设一所面向全国,辐射西北的研究型、创新型、综合型的现代化、数字化医院而扬帆远航。口//碑--------2020/09/02 19:02:18aqa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