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阜新转型问题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阜新转型问题研究论文

这类问题你可以上论文网站:

阜新皮革产业基地是省委、省政府贯彻实施“突破阜新”战略的重点建设工程,是我市依托产业优势、加速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接续产业的重点项目,是清河门区建区以来建设的重点产业集群、迅速增加地区经济总量的具体实践。自去年10月初启动基地建设以来,目前,各种专项规划、环评等工作已全部完成,物流中心、培训中心、研发中心可研已编制完成。已完成投资1亿元,基本建成了基地主体道路框架,完成275亩环基地绿化带建设,栽植树木16000余株。基地的关键性工程污水处理厂5月中旬即将开工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体制机制,制订出台了招商引资激励政策,招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已入驻企业4户,其中,2户已开工。3户企业正在办理注册手续,2户企业拟于近期开工。9户企业签约入驻,63户企业达成投资意向。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建成了阜新皮革网站,并在中央、省主流媒体及中国皮革网等网站上进行了广泛宣传,扩大了对外影响力。 今年,市委、市政府要求我们以打造中国北方皮革城为目标,引进企业100户,计划总投资30亿元;年内实现企业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6亿元。利用5年时间,最终达到3000万标张牛皮革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为此,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但我们依然充满信心和决心。一是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基地调研视察现场办公,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帮助解决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极大推进了基地建设进程。二是有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去年10月3日陈政高省长就基地建设工作到我区视察调研,为皮革产业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今年正月初五,陈政高省长放弃春节休息时间,亲自听取基地规划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对皮革产业基地建设作出重要指示。4月19日,陈政高省长再次来阜调研考察,对基地建设给予了巨大支持。三是有一支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区委、区政府抽调精兵强将,广大干部昼夜兼程,不辞劳苦,投身基地建设的热情空前高涨。四是清河门区人民群众求富裕盼发展的强烈愿望鼓舞激励着我们。五是阜新有不断提升的区位优势。阜新已由交通闭塞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特别是纳入沈阳经济圈,辐射范围广阔,为发展皮革商贸物流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将倍加珍惜这一难得历史机遇,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更加顽强的干劲,规划好、建设好基地。 一是强化责任,戮力同心抓落实。把推进基地建设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区情,把完成指标任务作为最大的政治,继续坚持四大机关领导靠前指挥,没有旁观者,没有二线部门,咬住目标不放松,形成全区举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强力推进,攻坚克难抓招商。项目是速度和效益的载体,企业是产业集群建设的支撑。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发挥省、市、区干部组成的招商局的作用,继续跟踪推进已签约、有意向入驻的和来区考察的企业,加快台湾宝成、香港正伟、上海富国、温州瑞新等企业入驻步伐。 三是强化进度,全面推进抓基础。加快路网及配套管网、污水处理厂、厂房等建设步伐,完成基地绿化工程,为企业入驻创造条件,形成基地建设的新形象。按照30万人口的规模,编制30平方公里清河门新城区整体规划和10平方公里皮革产业基地规划,全面推进整村推进“村改居”工作。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力开展软环境建设整治工作,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优的环境、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服务。按照“媒体在全国叫响,网络在世界叫响”的要求,紧扣“宣传政策、营造氛围、推进招商、促进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基地建设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是强化作风,扎实苦干抓成效。重点产业建设关键看人,看干部。区委、区政府将坚持在一线考察、锻炼和使用干部,用皮革产业建设的发展成效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本成果,为清河门的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全区乃至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阜新皮革产业建设的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

东北现在人口比较少,所以说就是特别的难的,道路也是比较远的。

辽宁阜新的转型之路之所以任重道远,一方面跟阜新原有的城市格局有关,另一方面跟整个东北经济衰退的大环境有关。

首先,阜新是一座煤城,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其实不单单是中国内地,放眼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资源型城市都会在资源耗尽时候逐渐地被放弃掉,或许这就是资源城市的宿命吧。

最为典型的,便是瑙鲁,那是一个靠出产磷酸盐而富裕起来的岛国,也是一个因磷酸盐枯竭而正在沦为贫穷国家的岛国。瑙鲁最富的时候,可以在澳大利亚买下好大一块地皮,盖好大一栋大厦,作为未来移民的选择,瑙鲁后来因为资源匮乏了,就开始卖掉当年买下的那些地皮,甚至开始想歪路赚钱。

资源型城市从设立之初开始,一切产业便都是围绕资源展开的,其后如果没有新的资源补充进来,就很难展开新的产业,在原有资源逐渐消失之后,那些围绕原有资源展开的产业也便开始萎缩,最后一起沉沦。

(建设中的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 )

其次,阜新地处东北,整个东北都正在衰退。

东北曾经很发达,黑龙江省会哈尔滨曾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中国小巴黎,但随着东北经济的整体衰退,哈尔滨这种原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都很发达的城市都只能是靠着人口虹吸效应在全省范围内“吸血”来维持大城市的样子,阜新这样资源型城市的衰落更是必然的,不只阜新,东北所有的煤城,鹤岗、双鸭山、七台河也都在持续衰落,今年在网上被热炒的5万块钱一套房的鹤岗,跟阜新一样典型,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煤的价格在下降,其实并不完全是,东北最著名的油城大庆,如今也在日渐衰落,只是勉强维持东北第五城的样子而已。

那么多正在衰落的大城市都救不过来,阜新这样资源枯竭型城市自然更救不过来了。

总而言之,阜新的转型之路、重新崛起之路,不仅仅是任重而道远的,甚至可能是难以完成的。

战略转型问题研究论文

谁有比较新点的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给我参考一下,大概有六千字左右的我擅长的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1、民营企业员工压力的来源及其缓解方法2、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分析3、企业管理中认同的研究4、家族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原因分析5、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探讨6、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模式研究7、组织结构创新与学习型组织构建8、企业购并对人力资源管理影响之研究9、企业文化对组织创新的影响10、家族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11、工商企业开拓农村市场的营销对策12、谈电子商务对企业网络营销的影响13、我国企业如何成功开展网络营销14、对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理性思考15、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16、加强民企品牌形象建设的探讨17、谈品牌寿命18、浅谈绿色营销19、浅谈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的现状与前景20、关于企业员工无效率流动的博弈分析21、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22、企业使命与员工绩效关系探讨23、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中的风险与防范对策24、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对策25、中小型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探析26、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27、关于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思考28、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29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分析30、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1、谈学习型组织的建立32、企业学习型组织构建探析33、中国国有企业学习型组织建设现状研究34、对学习型组织的冷静思考35、浅谈跨国并购企业的跨文化管理36、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思考37、我国物业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38、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借鉴39、浅析物流危机管理40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对策研究41、关于做强中小流通企业的方略思考42、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评价和选择43、谈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44、谈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45、我国中小企业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46、论企业核心竞争力47、现代管理理论热点问题探讨48、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49、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50、论组织发展与变革51、品牌延伸的问题与对策52、大企业组织流程化设计53、跨国经营的价值链设计54、产业链上的价值链分析55、企业竞争力问题探讨56、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57、论企业战略联盟58、论企业的跨文化管理59、关于推行股票期权制若干问题的探讨60、关于企业战略转型问题的探讨61、中外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比较62、对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全方位思考63、论企业核心竞争力64、关于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问题的研究65、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66、管理伦理与现代公司经营67、网络经济时代的管理变革68、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治理69、全球化背景下我国IT企业的发展战略70、面向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71、定制生产模式的系统设计与管理72、全球化与企业生产战略选择73、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支持体系的设计与管理74、JIT在我国企业的运用75、MRP在我国企业的运用76、企业生产计划系统的研究77、企业生产性资源的计划管理78、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运用79、企业系统质量控制的应用80、质量管理标准的研究81、先进制造技术条件下的质量管理82、公司治理中的股东权益保护问题研究83、完善上市公司董事会功能的若干思考84、我国利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战略和策略分析85、企业购并战略中的核心问题研究86、论管理创新87、中国风险企业发展战略初探88、论组织怎样做才能实现管理科学化89、中国企业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90、中小企业发展思考与对策91、虚拟企业对我国管理组织的启示92、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93、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94、论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95、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96、流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可控因素分析97、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控因素风险分析98、中国流通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99、中国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100、中国跨国公司的创建与发展 101、中外企业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102、外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迪与借鉴 103、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104、品牌战略与对策105、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 106、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107、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108、我国企业分销渠道国际化的问题与对策 109、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设计 110、浅析ERP与中国企业管理111、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几点思考 112、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113、我国公司监事制度之初探114、论企业定价115、论企业创新网络的建构原则116、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评价研究117、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

随着开放的深入,中国企业也正面对一个扁平的世界,与全球市场的融合是一种大势所趋 文/谢祖墀 中国企业已经有了20年的发展历程,现在进入了一个从讲求量变到讲求质变的阶段。我们常常听到企业说要做大做强,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市场巨大的需求也的确为企业提供了做大的条件;可是现在情况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逆转,又有外资企业的进入,市场越来越拥挤,因此企业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企业也正面对着一个扁平的世界,与全球市场的融合是一种大势所趋。企业需要放眼全球市场去考虑自己的战略和发展,因此跨国经营是很多企业即将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有着自己特定的国情,很多企业凭借结构的定位优势取得发展,比如政策的保护和扶持、企业的规模,以及与政府的关系等等,且很多大型企业都是很依赖这种优势的。而又有许多中国企业则依靠一些市场的潜规则生存。不过企业们应该清楚地看到,这种优势并不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两三年前,中国企业的经营,基本是在一种经济稳定的大环境下进行,以开发国内市场为目标,发展趋势多呈直线形。很多当年奋战在经营一线的高级执行官如今已经退休了。 现在,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国内企业由于失去有效的经营管理大多纷纷落马,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的生命非常短暂。有研究称,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生命仅仅三到五年,大量民营企业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就走向没落,更多的则连创业期都没有熬过,就中途夭折。生命如此之短,除管理落后有直接关系外,更和企业首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缺陷密不可分。 成功的经营人士必须运用与他们的前辈完全不同的工作方法。在这种意识的驱动之下,这几年,经管书籍迅速升温,很多企业家都能头头是道地谈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回馈社会的长期使命”或“凝聚员工的核心价值”。而实际中他们并不如愿,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 在“高度创新”的经济环境下为客户提供愈加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自然是难上加难。密歇根大学的. Prahalad和Venkatram Ramaswamy均指出,企业“应该采纳一种全新的价值创造方法”,不但要全面摒弃将产品和服务强加给客户的只为供应方考虑的传统思维,还应该与客户形成“伙伴关系”,从而“更好地平衡创造价值的目标,更好地处理底线(成本与投资)和顶线(增长与收入)之间的关系”。 近些年来,这种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市场需求愈发强烈了。企业产品和服务行业的客户都非常苛刻,“我想要的就是我需要的东西”,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企业也找到了新的方法,甚至包括让客户背叛竞争对手。企业管理定制化需求的方法,即企业如何在多样化产品供给组合所实现的价值,以及提供这些产品组合所需的成本之间取得平衡。一家能够同时关注各行各业客户多样化经营的企业,必须建立适应能力和同盟关系。这样两种能力可以创造出一种可持续的“体制化领导力”。 在探讨了中国相当一批公司战略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之后,我们可以进入一个更加有针对性的部分,为那些中国的战略转型者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其一,中国企业要成功转型的话,就要重塑企业的”DNA”。这方面的工作,包括企业的新战略、新的组织架构、新的治理架构、新的管理层,以及新的企业文化等等。其实很多中国企业在十几年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可能已经有所积累。那一时期,他们做得很好,企业的DNA可能适合于那个生命周期时的竞争环境;但是当这些企业要转到另一生命周期的时候,企业的DNA很可能已经不再适合新的生命周期,此时就要塑造企业新的DNA。这就是中国企业转型最关键的问题。 其二,假如认识到这一点的话,我们要做什么,朝着什么目标去做?目标是肯定要有的。但是具体怎么做,各家企业具体情况不一样。例如经常发生的收购事件,非常吸引媒体注意力,但是看深一层,无论是中国企业收购海外企业,还是相反,它都是改变企业DNA的一种手段。企业A跟企业B,DNA是不一样的。当企业合并时,它们就要重塑企业的DNA,当然在重塑的过程中,能够产生一种新的DNA,且需要这是一种良好或者说是健康的DNA。 联想对IBM PC业务的购并,从业务来讲,对中国来说是一种突破性的发展,但是从深层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文化的融合,DNA的融合。这种融合怎么样达到业务成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合并的过程,把新的文化、新的做事方法、新的价值观,植根到另一企业,从而能够产生一种基本的改变。这方面的难度相当大,所以才会有联想大批挖来戴尔高级管理人才的做法,这相当于把三种不同的DNA,融合成为一种,野心不小,能否如愿,一半是看运气,一半看管理者的技巧和能力了。 在过去十几年间,很多中国企业在财务数字一项上看是非常成功的。中国的企业做得比较好的有几类,第一就是充分利用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尤其是人力资本上的低成本;并且能够把这种优势变成规模的优势,尤其是在绩效方面,比如说格兰仕,就是以绩效成本领先优势的一种战略。另外一种,就是利用对中国本土环境熟悉的优势取得成功。最典型就是国产手机厂商。中国手机从零发展到市场份额一度超过30%。第三种企业就是尽量利用国家的行业政策给予它的有利条件。有一些保护即是一种潜规则。中国一些做得好的企业一般都是利用这三招的其中之一。其他国家的企业可能也存在这种优势。 但是好的外国公司制胜的根本一招是创新。采取的都是差异性战略。这种差异可能是产品的差异,技术的差异,也可能是服务的差异或者业务模式的差异。差异的基本来源是创新。 目前来说,中国企业的这三种传统优势,都还有持续性的机会,但是危机也已经越来越突出。政策保护的优势很简单,只是取决于政府决策。低成本优势有持续性,如果产品中雇员工资的成分还占很大百分比的话。对环境熟悉的这一优势,举手机的例子,国产手机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国外的公司也可以学到这一套。这种优势就需要质疑了。

毕业论文你不自己写还想咋的,自己写吧孩纸

什么是企业战略转型战略,通俗的讲战略就是走系统性路线;转型就是要走市场路线;升级就是走专业化路线。战略转型升级就是要解决企业 “弯道超车”的问题。要想解决企业战略转型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清醒地了解到企业现在所处的危机背景;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企业最终的发展趋势,这都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两个问题,才能明确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真正找到企业的坐标。

中国企业为什么要战略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是与当下的时代、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的。当下的时代危机四伏,每个企业都面临危机,只不过不同的企业面临的危机以及危机的程度各有不同罢了,尤其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诸多企业面临即将倒闭的巨大压力。

无论是像联想、海尔、苏宁等这样的大企业,还是在生死存活线上苦苦挣扎的中小企业,无一例外的都想从困境中突围,转危为安,把危机变成升级的机会。可以说,战略转型升级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的主题。

企业全面战略转型升级模式图

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

中国的企业最终将走向何方?简单来说,今天的美国就是未来的中国。市场经济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历史已经证明,今天的中国就是过去的美国;历史必将再次证明,今天的美国就是未来的中国。因为世界市场体系中存在 “工业流”现象,工业的流动一直在进行,从未停止。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从欧美的一枝独秀,到美苏争霸,再到美国、欧洲、日本的三足鼎立,随后亚洲四小龙---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崛起,又到现在的 “金砖四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看到, “工业流”的流向大致遵循了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特点。

由此可以推断,世界工业的下一个流向将是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事实上,这方面的趋势也已经渐露端倪。

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微观解读

从微观上来看, “工业流”的前端---发达国家主要掌握着产业链条的高端,例如研发、品牌、设计等,这些环节的附加值比较高,同时它们掌握着产品的话语权。“工业流”的后端国家掌握着产业链的低端,典型的表现就是中国作为现在的 “世界工厂”,主要负责生产等环节,而生产等环节的附加值比较低,并且在世界价格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世界经济的 “工业流”现象从根本上讲是由一国或一地的资源和成本决定的,也可以说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本身要求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在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工业的发展必然涉及到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包括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当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企业就掌握了一定的资本、技术以及市场,对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导致资源匮乏,这个时候无论是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成本都会增加。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有进行全球扩张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冲动:为了寻找更低廉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以降低成本,扩大产品销售市场等,它们自然会选择把工厂搬迁到更适合的地方。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工业一定是流动的,一个国家的资源和成本最终决定了工业的实际流向,它一定是循着这两个条件而去。

市场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地方,对企业来说,最想了解的当然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对某个东西产生的那种新鲜感是逐渐降低的。新鲜感没了的时候,也就是产品没落的时候。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产品升级的一个必然性的。

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宏观解读

从宏观层面来说,我们国家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每个行业都趋于成熟,规范化运营成为现实的必然选择。每个行业也都诞生了标杆企业。虽然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还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我们要接受上面的现实和趋势,就不能再坚守丛林生存法则 (土匪思维)的观念了。这个 “土匪观念”反映在企业上就是小作坊式办厂和劣质的产品形象。这种观念和行为在贫穷落后和物资紧缺的时代是有市场的。在如今这个生活水平比较高的时代就落伍了,老百姓的消费要求提高了。这是从宏观层面看到的一个现实:消费市场出现了升级。这就意味着我们即将进入品牌消费时代。

上面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简要说明了企业产品升级的原因。产品升级是企业整个转型升级的核心所在,这从企业战略转型升级模式图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出来。产品升级需要多个方面的动作来驱动完成。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在了解自己所处的 “坐标”后,还必须了解商业的本源。只有认清商业的本源,我们才会对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企业要怎样进行战略转型升级

很多企业的老板对此一筹莫展。其实,无论是生产有形的产品还是无形的产品,无论企业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等,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很简单的一种模式---买卖关系。

原始人的交换就是以物易物,例如用一只羊换别人一把石斧。货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从商品交换产生的那天起,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遵循着等价交换的原则。买卖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交易行为。经济学最原始的一种理论就是交换关系。经济的诞生始于交换,产品只是载体。

关于企业转型战略正睿咨询认为可以从产品升级、营销升级、客户升级、品牌升级、研发升级、生产升级、供应链升级、商业模式升级、管理模式升级、团队升级、企业文化升级十一个方面展开,但是要注意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企业现状各不相同,企业转型战略需要建立在对企业系统诊断明确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再量身定制符合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方案。感兴趣的朋友可前往正睿咨询官网了解战略管理咨询服务。

培训学校转型问题研究论文

乡村学校课改问题分析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乡村学校课改问题分析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农村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师资水平跟不上新课改的需要,教师缺编成为制约农村课程改革的“瓶颈”

在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山区僻远学校,大部分教师的学历不达标,学历层次偏低,有些学科甚至用代课教师教学,加上农村信息闭塞,多数教师家居农村,工作之余忙于务农,很少有条件和时间用在读书学习、业务进修或相互学习提高上,更谈不上组织或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了,再加上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部分老教师知识老化,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欲望不强,也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做为主要实施者的教师队伍从客观上成了新课改中的一大阻碍。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学科性的缺编也成为制约农村课程改革的“瓶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规定:“从中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农村中小学的艺术课、小学英语课、信息技术课等学科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根本开不出这类课程,即使勉强开出,大多是由其它课程的老师兼课,这就难以保证质量。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习惯了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一本教参的“满堂灌”教师来说,要逐步掌握新的教学方式,还真是一个极困难的问题,新课程具体实施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对新课程改革缺乏正确认识,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新教材而已,有些教师对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旧教法不灵了,新教法又找不到。有的农村教师甚至把这次课程改革误认为是一场“运动”,运动来了就应付一下,走了就恢复原状,存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主义现象。这样就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从而尝不到新课改的甜头。

3.课改教材城市化,校本课程开发虚无化

课改教材的城市化倾向,是农村学校课改面临的又一难题。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依据之一。我国的东西部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较大,新课程所编写的教材内容,要想适应各地学生的需求,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生的需求,显然是不大现实的。新教材顾及农村实际甚少,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由于农村教育资源贫乏,教师能力与水平较低等因素,存在着课程开发能力差,水平低下的问题,校本课程的编写与开发只能是一句空话,“高的摘不上,低的无处摸”,这是农村课改所面临的最大困惑。

4.相关硬件设备缺乏,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推进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整体利用,要求具有相关硬件设备作为前提条件,如信息技术设备、电教设备、远程教育设备、各学科教育设备等。这些硬件设施在农村中小学几乎都不够具备。因此,实施新课程,创设出教学情境以及联系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等就难以实现,由于没有相应设备,要想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激活课堂教学存在一定难度。

5.传统的管理与评价方式,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农村许多中小学仍运用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形成新课程教学,旧模式管理的局面。加上考试评价与课改要求的不统一,严重制约了农村课改的深入。目前农村学校包括县城学校在内还是采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这样形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方法是老的,升学考试仍沿用旧体系,对教师的评价仍然是以升学率好坏来衡量。教师评优、晋职、奖金等均与考试成绩挂钩,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二、农村学校实施新课程的对策

1.吐旧纳新,让学习成为农村教师素质提高的“保鲜剂”

根据农村学校教师的时间紧,学习内容不甚丰富等弱点,鼓励和督促农村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每天“定时”、“定量”,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变“一桶水”为“长流水”,变阶段性的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把学习作为提高自我素质的捷径,努力做到“五个坚持”:坚持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学习,坚持结合出现的问题学习,坚持同事间相互交流学习,坚持结合改革的进程学习,坚持结合大家的热点话题学习;让学习成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高的“保鲜剂”,还要注重教学中的教学再设计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品味自己是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和风格,教学中是否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否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长足的进步。学习、实践、反思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三个重要环节。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应进行融学习、实践、研究和反思于一体的行为过程,只有这样,农村学校教师才能吃透每门学科课程标准,定位好自己在“新课程”与传统课程教学中的角色,才能更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学习并吸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确保农村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2.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要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具有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确保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首先就必须加强教师新课程的培训工作。使在职的每一个教师充分地接受新课程的理念,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并尽可能的改变培训的方式。现行培训模式相对落后,授课教师整体水平不高,课程开设不尽合理,培训条件比较差,培训中宏观上“虚”的理论多,“细节”上“实”的东西少,一线教师更需要的是一招一式的“技法”指导,因此对于培训方式上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例如:可以安排一次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结合一线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学员之间的讨论,可以把教学中存在的某一个普遍问题拿来做微观解剖,然后让学员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培训者一定要有向“下”看的意识,要对受训者的教育教学情况有所研究,应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他们的困惑,倾听他们的声音,多些交流沟通,多对他们的教学实际予以切实有效的指导,否则难免有泛泛空谈之嫌。对于农村中小学学科性的缺编要有行之有效的决策,尤其是就目前音、体、美、计算机、小学英语教师紧缺的现状,要及时加强培养和培训,进行有组织、有阶段的培训,否则课程的.改革就无从谈起。

3.拓展校长课改理念,做好课改引领工作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全面提高校长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对在学校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对校长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促使校长对新课改的实施形成前瞻性的认识,促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大胆地制定适合新课改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鼓励教师大胆的创新的进行教学,形成新课程的管理局面。使之积极有效的带领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进程中大步迈进。校长要充分认识到对教育教学的评价,要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上,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农村中小学毕业免试可采用就近升学的办法,初中升学的考试部分学科可采取开卷考试,可增加考试的科目,几门学科用一卷合并考试,重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使新课改走向深入。

4.优化教育资源,为新课改的实施铺路搭桥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的对农村中小学资源进行配置和整合利用,进一步调整好农村中小学资源布局,扩大规模,改善条件、优化师资、规范管理。对教育时间、空间、设施等教育资源都要按照“科学、合理、高效”的原则合理配置;二是优化教育资源管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教育资源管理制度,如:理化生仪器管理制度,电教设备、计算机管理、使用制度等,不能闲置和浪费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做到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使教育资源为新课改发挥应有的效益;三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努力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做好现代教学设备使用上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做到想用、能用、用好,让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一则有关教育培训的意见通告,引起教培行业的震动,很多教育培训人员都将面临失业的风险。那么面对这样的新政,教培行业应该如何转型呢?我觉得优秀的教育培训人员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进行从事自己热爱的行业,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学校教书,具体情况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网络直播非常火爆,很多网络主播都在网络上赚取自己的第一桶金,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粉丝,可以说是混得风生水起。所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我觉得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因为网络上你要面对的人群更多,互动的机会更多,所以能让你发挥光和热的地方更多。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师,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他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能找到自己发展的机会。

我觉得教培机构里面还是有很多优秀的教师,他们对自己的教学课程了如指掌,同时也很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的老师可以加入我们教师团队,进入学校,为广大莘莘学子风险自己的一份力量。我觉得学校的教学氛围更加适合这样的优秀的教师,因为他们有激情,有特色,可以很好地把握学生的需求。

我觉得新政冲击下的教培行业,最终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找到自己的位置,正所谓“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很有可能成为自己发展的目标。所以从事教培行业的人员不必感伤和忧虑,再次选择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就可以了。

看了这么多,你觉得还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教培行业转型吗?不妨在评论区评论讨论一下吧。

想要实现转型,那么需要发展自己行业的优势和优点,而且一定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则。

跟着社会的潮流走,然后跟上社会的脚步,你就可以转型成功,了解大众的心理。

关于城市转型问题研究的论文

摘要:我国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发展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是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和加强产业特色的基础上,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个性鲜明的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关键词:内陆边疆;城市化;边疆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由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较大,加之改革开放后采取倾斜发展战略,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超常发展。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发展格局,并出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态。相比之下,内陆边疆省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无论在城市规模和功能上,还是在城市效应及布局上,都还需要极大地提升和加强。一、内陆边疆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现状及成因分析所谓内陆边疆是指既有法定国界,又有直接国土相邻的国家,且位居国界线内侧并包括一定内腹地的经济社会区域。我国的内陆边疆地区是特指我国沿边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新疆、甘肃、西藏、云南、广西,这9省区在地缘上同俄、哈、吉、塔、蒙、朝、越、老、缅、印、不、锡、尼、巴、阿15个国家国土直接相邻。辽宁和广西因兼有陆地边境和海岸线,又属于东部地区,故不在此文研究范围内。1.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现状从经济状况来看,根据1999年统计数据,7个边疆省区的固定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0%、社会商品零售额占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10%、外资投资额占全国外资总额的。虽然在上个世纪末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及2003年开始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行动,但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量与结构来看,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状况是经济总量较小,国有企业比重偏大,非国有企业比重偏小,合资及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三次产业的比重除西藏以外,基本上呈现出“二、三、一”的结构,并以传统工业为主体,同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相比较,这些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第二产业中附加值高的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较低。从城市发展状况看,该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有吉林、黑龙江和内蒙。这其中主要是农垦、林区、矿区人口比重大等原因及“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变动导致城镇人口增加。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见下表:从表中可见,人口超过2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2个,城市稀缺,大中城市过少。与沿海地区相比,小城市数量较少,规模过小。这种大、中城市过少,城镇布局松散、规模过小的状况,使得城市的聚集效益低,对经济的拉动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积聚和合理流动。2.影响内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从历史上看,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多产生在东部地区。解放以后,由于历史、国际国内政治态势的种种原因,人们总是把边疆等同“边境”、“边防”、“国防线”,其着眼点仅仅是它的政治方面,强调“屯垦戍边”、“巩固边防”、“保卫边疆”等政治的和军事的地位,而把经济价值放在极其次要的位置。加之地处边缘、人口稀少、交通不便、信息缓滞等客观因素,就使我国广大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长期陷于落后境地。从政策上看,解放后,中央政府出于平衡布局的考虑,力图改变过去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更由于战备的需要,加强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工业投资,形成了一批内陆工业基地,如“一五”期间的156项工程和694个项目中,在甘肃就有16个。在106个民用工业企业中,东北有50个。然而,由于这种倾斜投资大多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项目,缺乏辐射力以致未能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其吸收就业和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功能较弱,以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的功能差距一直没有消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央政府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东部地区依靠特殊政策和率先改革的优越条件加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却相对落后了。从所有制结构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是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经济,而东部地区历史上本来就是具有较好的乡镇企业基础,对外开放的特殊政策又为这一地区引进外资和港澳台资金,以及建立三资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而边疆省区的经济主要是以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所有制结构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较低,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国有经济、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增长局面,与东部地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差距。二、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道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对这两个地区城市化道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和把握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规律。长江三角洲城市约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10,特大城市有上海、南京和广州,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11个,小城市25个。从整体而言,该地区城市密度大,大中小城镇分布比较合理,彼此形成了密切的社会、经济、生活、文化联系,呈现城市带的雏形,空间布局上已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城镇主群。该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小城镇的发展步伐,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转化。另一方面,就是大城市的拉动作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协作区,正在构造上海国际金融、贸易和信息中心的大部分都市面貌,而把传统产业、传统产品转移到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形成物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流的互补、互利、互动的统一市场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成为城市工业的配套与补缺,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力支援了农业生产,并为中小城镇的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长三角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乡村社区自身的力量筹集资金,与大中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辐射相结合,促进城市化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长三角城市在人口素质、技术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自我发展能力强,其城市化运行机制属于内发式。另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15个城市市长联席会议和沪、浙、苏三省、市的常务副省(市)长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已初步形成,从而该区域一体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是典型的农业地区,城市化水平很低,发展速度也很慢。1978年,珠三角只有5个城市和32个建制镇,城镇密度很低,每万平方公里只有9个城镇。目前,该地区城镇体系包括特大城市广州、大城市深圳、中等城市5个、小城市18个,以及建制镇401个。城镇星罗棋布,密度达到100个/万平方公里,城镇间的平均距离不到10公里,有些城镇的建成区已连成一片。该区面积占珠三角的总面积不到1/3,但却集中了珠三角一半以上的总人口和3/4的城市人口,以及超过3/4的GDP。与长江三角洲不同的是,珠三角城市化的动力不是来自区内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扩散,而是由大量外资快速推动。这些流入的外资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投资者由于成本因素区位选择倾向于小城镇,不仅有效推进了小城镇的发展,而且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联度大大提高,市镇之间通过地理毗邻、产业关联等一系列因素而形成都市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75%左右迅速下降到30%左右,不仅本地农业剩余劳动力为非农产业全部吸收,而且还吸纳了2 000万外地劳动力,其中,很大一部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外资主导型区域非农化过程中,珠江三角洲这种自下而上的、以农村城镇化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是建立在港澳台及外资推动下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的。三、边疆内陆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可行道路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形成和发展,从本质而言就是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因为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工业化的发展要求要素在一定的空间聚集以形成规模效应,而城市就是这一重要的载体。城市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财富生产效应。众所周知,21世纪的经济集中表现为城市经济,经济竞争集中表现为城市竞争。提高城市化水平,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市场化和工业化等方面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可以说,边疆地区的落后就是城市经济的落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就成为边疆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起点。首先,以培育优势产业带动区域中心城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一个区域内总有一二个增长极的超常规发展,从而带动了周边地区的联动发展,如深圳、珠海的迅速发展对珠江三角洲以及整个华南地区的带动效应;上海浦东的崛起对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带动效应;厦门对闽南三角洲的带动效应。我国边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物质技术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城镇化水平低,缺乏具有辐射能力的产业和中心城市。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中心与外围地区的发展关系在现实经济中也就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动的关系。因此,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必须沿着中心地与外围地的发展逻辑,以现有的中心城市为发展极,培育支柱产业,重点投入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最基本的要素。如何吸引这些要素流入边疆地区呢?一是借助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的机会,采取跟进策略,向发达地区让出来的产业扩展。边疆地区有资源、人力、市场、工资成本低等优势,而东部沿海一带有资金、技术、人才的优势,目前正在寻找出路,让出原来的主导产业,向更高的主导产业转移。要根据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合作,发挥资源、技术、工业基础等综合优势,利用“后发优势”,使边疆地区在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的水平上起步。二是利用边疆地区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与邻国的互补经济。边疆地区不可能“克隆”东部地区已走过的发展之路,如广东的外向型加工业;苏南的与城市大工业协作配套的产业;温州模式等城市发展道路。边疆地区只能因地制宜地对外开放,而与邻国发展互补贸易是当前一种有效方式。例如,北部边疆地区包括黑、吉、内蒙,面对的是俄罗斯远东、蒙古共和国及朝鲜,因其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重点应建设农、副、土特产品的生产基地及加工工业基地。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广泛开发经贸往来;西南边疆地区包括西藏、云南,面对的是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特别是云南省要抓住湄公河开发的机会,与东南亚各国开发多种经济形式的往来;西北边疆地区包括新疆、甘肃两个省区,面对的是独联体的中亚和西亚地区。这两个地区工业基础都比较薄弱,应利用新欧亚大陆桥的陆路通道带动经济发展。三是借助西部大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在实现外开内联双推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党中央提出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两大战略机遇。随着西部重点工程的全部实施和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激活西部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存量向西部流动,从而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带动包括云南、甘肃等省在内的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借助国家政策及资金倾斜,抓住机遇,大力调整工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及城市功能的转换,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振兴东北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次,以边贸带动边境口岸城市的发展。外向型经济一直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珠江三角洲是利用外资的海外销售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利用其成本和质量优势,打开海外市场。那么,边疆地区必须发展边贸经济,以口岸城市为切入点,建立贸易网络及产业带,大力发展外向经济。在我国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发展边境贸易,至少拥有地缘上的、资源上的和口岸上的得天独厚的三大优势。如黑龙江省边境开放城市以边贸为突破口,以贸促工,以贸促农,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资源,建立起黑河、绥芬河等各具特色的、不同规模的外贸出口体系和生产基地。最后,以地域经济带动特色中小城市。一个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本性来看,只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今日的城市经济竞争,其实是城市优势产业并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品牌的竞争。“大而全,小而全”就会缺乏鲜活个性与特色。城市的经济建设必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形成“名城效应”,才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边疆地区经济不仅具有边贸性,而且还有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因而,应该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包括旅游业、民族手工制品、民族土特产品等,这些产业应成为各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支柱产业。边疆地区的城市化还应该走上发展个性化城市或者特色城市的城市化道路。纵观世界上知名城市,无论大小无一不是产业特色显耀、城市个性鲜明的功能城市。可见,城市的魅力不在其大而全,而在于其特色和强项。总之,边疆地区不能步发达地区城市化道路的后尘,而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走培育中心城市、构造特色中小城市及发展边贸口岸城镇三结合的城市化道路,形成相互关联的产业带及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地区之间乃至全国的流动机制。避免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方的产业结构趋于雷同化,没有能够完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正如一些城市问题专家所指出的,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在于做精,重点是城市的特色化和专业化,也就是在特色化的产业和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的规模效应及综合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与大城市及周边地区在产业链上的整合。参考文献:[1] 蔡昉,等.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宋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3] 牛德林,等.全方位对外开放与边疆经济的超常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4] 陈振光,宋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协调[J].国外城市规划,2000(5).

中国城市化问题的要素集成研究摘 要:从要素互动、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采用集成和系统研究的方法,将城市化环境划分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并构建了系统的组成要素。由于内外影响力有机结合且相互平衡才能促使城市化车轮正常运转,所以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历史问题是由于内外影响力不协调、要素增长错位所致。同时,也应看到世纪的新动态对中国城市化的潜在影响。关键词:城市化;要素;环境系统;城市化车轮城市化的实质是资源和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再配置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城市化的违度、规模、结构不同,是影响城乡资源和生产力配置的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城市化的环境系统城市化作为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其要素配置过程是周围复杂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所指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概念,城市化的环境系统是指对城市化过程有影响的所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总和,它们构成城市化的边界条件。(一)城市化环境系统的结构分解对城市化有影响的所有因素构成了城市化的环境系统,这是—个复杂、动态的发展系统。进行系统结构分析可以防止对有关内容的遗漏,明晰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和阶段都是受内外部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环境系统的因素分析,还可找出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揭示其对城市化的影响。将城市化的环境系统分成外部环境子系统和内部环境子系统。外部环境子系统是指城市化中非流动要素自身衍生的因素之和,一级分为经济环境、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一级以下又分为二级,详见表1。内部环境子系统,多数是与城市化过程中流动要素自身密切相关的因素。一级分为:社会、人口、意识等,详见表10由于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的互动过程,某些内外因素之间在某些阶段可能是无法区分的,某些阶段可能有特殊的因素,表1所描述的为一般情形。表1 城市化环境系统结构(二)构造城市化车轮外界环境的综合作用对城市化产生影响,可称之为外生力量。内部环境的各因素综合结果也对城市化产生一个影响力——内生力量。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线形的关系,而是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动的综合过程。某个阶段某个因素的作用可能比较明显,而它又通过与其他因素的相关反应综合作用于整个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非互相孤立,而是相互联系和有机互动的关系,使得外生力量的作用只有通过内部系统的回应和吸收才能对城市化本身产生影响。同时内外力量之间只有保持平衡、协调一致,才能推动城市化的平稳、快速发展。

你可以去看看(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自己去找下这类的资料

其实这个很好找的,上百度查一下就有相关的了,修改下就可以了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转型研究论文类型

论文的基本类型可分为论证型学术论文、实证型学术论文、综述型学术论文和述评型学术论文四种。

1、论证型学术论文是学术论文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文体。所谓论证型学术论文,是指通过与论题密切相关的论据来证实论题的真实性,或揭示一个规律、得出一种科学结论,按照特定范式撰写并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文章。

2、实证型学术论文,是指通过论证的方法对假设进行求证,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按照特定范式撰写并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文章。

3、综述型学术论文,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对某次学术会议研讨的主题或若干个专门问题进行综合归纳;或对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就某一专门问题进行综合归纳,按照特定范式撰写并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文章。

4、述评型学术论文,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对某次学术会议、某本著作、某个学术问题研究现状等进行总结归纳并发表评论意见,按照特定范式撰写并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文章。

毕业论文的类型:1、理论性问题研究论文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多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涉及大量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性问题。学生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并有较深理解的某一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对某一理论掌握比较扎实,逻辑思维及分析问题能力强,同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掌握的理论原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学生应当围绕所选定的理论问题,在广泛收集资料,大量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的成就,分析前人的观点,找出以往研究的薄弱之处,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对某些理论原理的应用进行更深层的研究和探讨,寻求更合理的成果和结论。2、应用性问题研究论文无论哪一类专业,都有大量的应用性课程和专题,甚至专业本身就属于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特别是管理学科的各类专业,学生可就不同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运用在校期间所学的各种原理、方法和技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考核和锻炼。撰写应用性问题的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和原理基础,较熟练地掌握所学技术和方法,熟悉所掌握原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环境和问题,能够把握该应用领域的发展变化趋势,并能提出该原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难点、问题和措施保证。3、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改革实践中有大量的具体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特别是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实践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学生可就自己熟悉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和方法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实践性强,实用价值高,要求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透彻的了解和深刻认识,能够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能在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原理和方法中找到解决的方法和答案。实践性问题研究论文与应用性问题研究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撰写论文。有些学生的论文选题就直接来源于自身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 4、指定性问题研究论文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某些部门或企业对学校的委托项目或调研任务,还有的来源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咨询策划项目。围绕这些问题撰写毕业论文,对学生来讲都属于指定性问题,有些问题并不一定是学生最有基础和研究兴趣的问题。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老师的专项研究能力强,对学生的指导性强,更有针对性。选择参与这些问题研究并以此为题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也会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再加上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悉心指导,对问题的研究深度较深,实践性强,有助于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  基础理论性论文。这类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相关领域的概念、理论,而非实践规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已有相关理论、思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归纳、推演等推理方式,过一系列抽象思维获得关于特定主题的认识成。础理论性论文要具有相关学科的雄厚理论基础,乃常不道用于刚刚涉足论文写作的初学者。

2.  应用研究型论文。这类论文关注实践,常是在综合运用相关理论的础上,对实践中热点、焦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新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操作策略或建议。如果将理论研究型论文比作科学家进行的研究,那么应用研究型论文就更像是大师的作品,它旨在解决现实问题,推进理论白实践转化。

3.  学术争论性论文。这类论文通常针对他人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见解提出不同的看法,进行基于充分论据的商榷,看重揭示他人研究的不足或错误之处。学术争论性论文可以明确争论的对象,如某某专家的某一篇文章,也可以泛指某类观点,争论的主题可以是理论问题,也可以是实践问题,当然,学术争论不是各说各话的争吵,对科学性、逻辑性、严密性的要求更高。最后,学术争论性论文必须“对事不对人”,不能借论文对作者进行恶意攻击。

4. 调查报告型论文。这类论文以调查为础,常从现实中的某一问题出发,通过深入的调查、访谈获取数据,进而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呈现。调查报告型论文必须包含大量的原始数据,“用数据说话”是此类文章的重要特点。

5.  文献综述性论文。这类论文以他人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所谓“综”就是归纳,必须对占有的大量素材进行归纳整理、系统介绍和综合分析,使同领城的研究成果更加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所谓“述”就是评述,要对所写主题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论述或评论,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