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青少年健康状况及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

青少年健康状况及分析论文

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摘 要:同一性问题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核心。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下,我国的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自我同一性混乱的现象和问题。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试图以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心理学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该理论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关系以及对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层启示。

关键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3-284-02

在作为自我同一性理论之父,埃里克森的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他将社会文化与个体的教养作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而且这种发展贯穿于人的毕生。在他将人生发展分成的八个阶段中,青少年期(12-18岁)是埃里克森关注的重点,这一阶段个体主要是获得同一性。该理论对青少年人格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做出了明确而清晰的阐释,为我们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一扇明朗的窗户。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涵义

自我同一性又称自我认同感,是指个体对过去、现在、将来“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将会怎样”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具有主观同一性的人会体验到自己是不同于其他人的,过去、现在、将来的自我都是自己认同的自我。青少年常常会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思考。

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

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危机,就会阻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同一性强闭。青少年由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不成熟,对自己将来生活理想的设计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和信心,因此便过早的接纳了来自长辈和社会赋予自己的种种社会角色。这是一个包含消极内容的双向选择过程,选择的最终结果是弱化了家长和社会的指导作用,也使处于这种状态下的青少年始终生活在缺乏自信的环境里,无法走向自主成才和积极进取的道路。

第二、合法延缓期。由于青少年处于心理断乳期,在对自身以及社会的要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既有积极应对和主动寻求解决的愿望,又有自身能力和经验不足的矛盾冲突。合法延缓期便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青少年可以利用这一时期努力增强自身的能力,明确未来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从而经过不断的探索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

第三、同一性扩散。自我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无法或不能把握和控制自己,而是把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建立在他人的看法基础上,对外界事物的判断丧失了基本的批判精神。这样使青少年不仅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甚至会导致否定自我,其结果是加剧了青少年心理冲突的强度。

造成自我同一性危机的根源是复杂的,主要来说有两个方面:

第一、主观内在原因。由于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事物的认知和接受态度不稳定,于是便形成了“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理想我”是青少年在身心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对未来生活、职业理想等的设计。“现实我”是青少年客观公正的理解现实的我的一切状态。如果青少年“理想我”的设计脱离了“现实我”的状态,就会破坏自我认同感的生成。

第二、客观外在原因。(1)家庭教养。青少年同父母的关系对同一性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青少年无法认同和尊重父母并从中汲取某种优良品质,那么建立自我同一性是很困难的。处于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更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忽略和拒绝,也更容易与父母疏远。对于同一性提前结束的青少年,则处于另一个极端,他们和父母的关系常常相当密切,甚至害怕被抛弃,这些青少年不会想要形成独立的同一性。(2)社会环境影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同样具有重大影响,埃里克森也肯定了这一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可以理解为社会病态的反应,孩子的社会就是成人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社会不能为青少年提供一个有利的社会环境,出现成人社会口中的“垮掉的一代”,那么社会对青少年的诸多疑问、指责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引导青少年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建构健康的的心理素质。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我的能力、外貌、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的认识看法、态度与评价的综合。埃里克森认为人在进入青春期后,青少年如果不能接受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过大的差异,就会面临着同一性危机。教育者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自我认知的教育,使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建构健康的心理素质,促使青少年向着一个协调、充实、完整、积极的自我的方向发展。提高青少年心理免疫力,使个体在坚强和独立中走向成熟。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从认同到同一要经历一个“形成”的经历,必须要靠个体自己从认同经验中选择、补充、排列、组合,然后再重组之后做自我选择。青少年们在追寻自我肯定的过程中注定要经过不断的挫折和失败。而我国的青少年们在对抗挫折与磨难方面存在缺陷。父母对他们的过分保护与关爱,使他们过多地依附于他人,缺少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免疫力的训练,使个体在坚强和独立中走向成熟。

指引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青少年在群体认同中获得尊重。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指自我整合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坚定的内在的同一性。它的形成有助于个体从那些与他们有密切关系的社会集体中获得集体同一感的支持。青少年特别重视自己与集体的关系,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希望被喜欢和接纳,这会使他们体验到强烈的归属感,形成爱和尊重的品质。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成人社会不能过高地要求他们,不能以成人的理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给青少年一个过程,一个发展的空间,帮助他们形成自我认同感,更多地表现真实自我,促使青少年向着一个协调、充实、积极的自我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 石 杨,刘 妤.从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探析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

[4] 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浅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论文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探》

作者简介:莫肖杰(),男(壮族),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山北乡民族初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数学和德育教学。从教二十年,多次荣获覃塘区优秀教师奖、教育教学成果奖、素质教育管理奖。

【摘要】青少年初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教育,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在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其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初期;中学生;心理教育

未成年人这一概念从法律角度上定义是以年龄为划分标准的,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的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心理学一般将未成年人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初期——十七八岁。

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未成年人是我国公民不可学少的一部分——我国现有未成年人约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未成年期是个体生理、心理的各项指标活跃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因此,是个体心理素质培养的关键期,也是最佳时期。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心理健全的未成年人才能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同时,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现本文着重对青少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中国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针对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

1 中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教育是中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应用人才,促进国家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它将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在被社会、广大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新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是心理问题和疾患的高发人群,中学生正值青少年初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面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现实等种种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选择,许多人因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而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由专职的教育者施加给学生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从国外的调查来看,十多岁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卫生的情况令人担忧。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包括情绪障碍、不良习惯、不良性格等问题。在中国,这种学生基本上得不到学校心理专家的帮助,绝大部分人还得忍受着教师、家长的误解和责备,无法和他人交流个人问题,更有甚者休学在家。作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尽快地掌握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

2 新时期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心理素质影响因素分析

从中国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学习,抓得还是比较系统、比较有成效的,相比之下,心理教育还未得到应有重视。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是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中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看他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是否与同龄人身心特点保持一致,对所处的环境是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青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特别是初中高年级学生,有人称之为“狂飙期”或“极不稳定期”。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普遍的不稳定和频繁的冲突。具体表现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我意识的不稳定和不成熟。处于青春期尚未完成的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十分引人注意。表现为从开始比较单纯地接受他人的评价转向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评价。其次,心理活动出现丰富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冲动性,有时可能表现为对人十分关心和同情,但同时可能毫无理由地欺侮弱小同学,或对自己看不顺眼的人发泄不满;有时对人积极、热情,有时又羞于表现对别人的好感。这种表现与过分冲动和不能自制密切相关。最后是成熟和性意识的萌动,希望体验纯洁的爱情。性的成熟对于青春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生理本身的变化,更在于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心理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的性成熟直接导致性意识萌动产生对异性的倾慕,对异性的迷恋、需求,需积极疏导。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要增强中学生素质,就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分析影响他们心理素质的因素。

来自学校的因素。(1)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不少学生带着新鲜感进人初中学校,但在入校后却发现现实的环境与条件并不完全像他们想象中的完美,于是萌生一种剧烈的失落感、挫折感,从而滋生了孤独与紧张情绪。(2)教育过程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高分数,忽视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不健康校园文化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3)来自学生自身的因素。从学生主观方面看,引起心理问题的症结重要的还是认知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只看到自身的长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有的却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等等。

来自社会的因素。由于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激烈碰撞,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在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必然会给学生理想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社会不良文化辐射到校园,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堕落和腐败现象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会摧残学生的心灵,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的产物,它的出现减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速了信息间的传递。网络的不断丰富和网吧人气的不断攀升,使网吧由原始的一个学习休闲场所转变成了娱乐休闲中心。社会人员越来越复杂,使得网吧的环境越发的恶劣。而爱玩是青少年的一大天性,所以也就对此抱有着浓烈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引下使得他们对游戏变得着迷,也就形成了瘾。使得资质还未成熟的他们被网络中的五颜六色的虚拟世界所迷惑,深陷其中。

来自家庭的因素。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产生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一是有的对子女前途甚为关切,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很高,但对子女的实际能力、兴趣需要及心理状态缺乏理解与沟通,常常用命令、指责的态度强迫孩子去学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境况下导致学生产生要么“屈从”,要么“反感”的不良心理反应。二是有的过分的满足孩子需要,唯恐孩子受到什么挫折,对孩子过去过于溺爱,过于呵护,即使学生在校犯了错误或有不良行为,也责怪老师教育不当,这种行为助长了学生产生依赖、孤僻等不良心理素质。三是有的父母对子女“恨铁不成钢”,因而丧失信心,放任自流,从而导致学生骄横跋扈,唯我独尊的任性个性。

3 提高中学生心理教育水平的对策建议

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强化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各种心理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促进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高其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特别是班主任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班主任工作无时不刻地在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和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所以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摸索探讨,逐步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提高和完善解决学生心理的手段和方法。辅导员、班主任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道德动机,把培养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辅导员、班主任还要积极主动地协调和理顺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到宽容有度、严于律己。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工作,使学生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排除情绪困扰,克服意志缺陷,培养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纠正认知偏差,保持健康的心理素质。

发挥学校家庭的协同作用,优化心理成长环境:首先要净化校园环境,倡导校园文明风气,提倡健康娱乐生活。学校应该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加强校报、校刊、校广播电视、板报等建设,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其次要改变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心理完善和健康成长。要树立育人的观念,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走出过去重智轻德,重文化素质轻心理素质的误区。最后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发挥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心。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素质观念,规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形成和睦的家庭氛围,在强化挫折教育的同时,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成长环境。

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一旦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危机事件,学生能够找到合适的渠道,而不是采取一些有害的消极处理方式。为此,应该在学校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辅导机制: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及时甄别、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采取主动跟踪服务的方式,把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要建立并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开设心理热线和心理咨询信箱等,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一个倾吐的场所和机会,使他们的心理困惑和压力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手段宣泄出来,避免他们因心理失衡作出于己无利、于社会有害的行为。

青少年正处在心理、生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迅速变化的时期,面临着求学、求职等重大人生课题,心理的紧张度和心理困扰很大,再加上由社会变革的加速带来的压力增强、竞争加剧、社会刺激多样化,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困惑进一步增加而且复杂化。然而,也正因为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所遇到的很多心理困惑通常只是暂时性的。因此,对青少年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可以及时发现他们心理上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疏导错误认识,矫正不良行为,排解消极情绪,从而避免和减少对他们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个性,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青少年心理健康案例分析论文

心理教师要把握心理 教育 案例研究的结构框架、专业特征,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案例行动研究,全面完善专业素养,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篇1 案例介绍 :徐某,男,15岁,走读生,学习成绩中等,智力较好,对数理化特别感兴趣,理科成绩较突出。性格倔强,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装病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无计可施。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数学老师因他上课讲话点他名字,从此他专和数学老师作对,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数学科考试时做得起的题都故意不做,数学成绩常常是交白卷或几分。多次找他谈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是个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孩子。 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 家庭教育 方式不当。徐某的父亲是我校附近厂里的一名职工,工作压力较大,也很繁琐,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也常常不一致。二是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三是青少年特有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很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辅导 方法 : 1、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首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徐某的家庭情况和表现,与家长沟通思想,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 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自身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抽时间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呼吸新鲜空气,为孩子安排有意义的生日庆祝会,设计各种温馨的家庭活动,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徐某在数理化方面的优势成立一个帮困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 爱好 、感兴趣的事情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徐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 事迹 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6、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徐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徐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数学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数学成绩很快就跃到了90多分。尤其可喜的是,“饭来张口”的他在家也能帮父母分担家务了,变得懂事多了。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篇2 案例介绍 :曹__ ,女,16岁,初二学生。家中还有一个弟弟,身高大约米,身体健康,体态正常,长得比较漂亮,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无病史。父母均为农民,没读过多少书,父亲比较严厉,不苟言笑,特重男轻女,对弟弟非常亲非常好,对自己从没用正眼看过,她为此恨父亲,从心里烦父亲,认为父亲是冷血的,认为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她有时想掐死弟弟。父亲特偏爱弟弟,什么事都以弟弟为主,她有失落感,以为弟弟抢了自己的爱,于是开始反感,甚至觉得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只要父亲批评她,她都感到愤愤不平,独自一人伤心落泪。对这一切她敢怒不敢言,一直放在心中,压抑着自己,父母要求她为弟弟做表率,当她出现失误时,父母就会严厉批评,令其改正,以使弟弟引以为戒。所以,曹__ ,在家是个非常懂事听话的孩子。母亲的最大爱好就是打 麻将 ,一天到晚忙着做家务,下地干活。一般她都是和奶奶在一起,奶奶特别疼爱她,处处关心,时时照顾她,她对奶奶的感情特别深,觉得自己可以离开妈妈但不能离开奶奶。 最讨厌父亲,对自己不公平,特冷血,老是偏向弟弟,父亲总是骂“一个臭丫头蛋子,长大了也要嫁人的,养你有什么用。”一进学校就心烦,看什么也不顺眼,天天闹心,想骂人,想打架,主要是因为她去网吧包宿,让最要好的朋友“出卖”了她。昨天就是这样,在自习课上虽然控制了自己没去这样做,但还是跑出去用拳头镦墙后,才使自己情绪平静下来„„手现在还肿、还红、还疼呢。他以前和她是一班的,他很关心她,她感冒为她送药,倒水,冷了能为她披衣服。可下遇到男生的关心,就毫不犹豫与他确立了恋爱关系,回家也不敢说,为了保护她,他为她打架;为了吸引她,他为她喝酒,同她去游戏厅包宿。后来他辍学在家中下地务农,她不理他还做不到,说过和他分手,他就哭,造成她心理上的痛苦,晚上睡不好觉,失眠、头痛、头昏,有时还会心慌气短、胸闷胃痛,以为是病,到医院一查,却查不出病。 案例分析: 1.特定年龄身心发展的需要: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生理的发展,渴求与异性的交往,但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中难以建立自然、适度的关系,由此,陷入“早恋”。曹__ 缺乏坚强的毅力,自我约束力较差,很可能无法驾驭自己的感情,在所谓“爱的旋涡”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特别她是未谙世事的女孩子,她的依赖性强,渴望得到温暖和爱护。 2.亲情的需要:父母很少关心她的心理需要,使她受到了一定的冷落。由此,渴望从其他 渠道 获得关爱。 3.逆反心理在作怪:由于自己企图在短期内扑灭已燃烧的爱情之火,反使解决问题欲速而不达。 4.被朋友出卖让她不相信任何人,导至行为偏激,有敌对倾向,有攻击性行为。 5.心理原因:(1)存在认知错误,认为父母重男轻女,看不起自己。(2)情绪方面,受紧张压仰时间太久等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面对现实,不知所措,缺乏沟通。 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父母的偏心,同学的嫌弃,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不适应症,使求助者心理失衡,产生了自卑心理偏差。 辅导方法: (1)个别会谈。我经常与曹操进行个别轻松谈心。 一般从关心她的生活入手,真诚赞美她的优点和长处,我也主动谈自己的经历,以朋友的身份答应她谈话的内容绝对保密,让她放心。这样曹__ 逐渐敞开心扉,主动讲出自己的烦恼,担心家长、老师和同学不理解她,认为她有越轨的行为。因为最好朋友的出卖,现在家长对她要求很严,周末和假期外出玩,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回家稍晚些就会受到父亲的批评。她觉得自己的家和别人的家不一样,没有温暖,她不想回家。宁愿去网吧包宿。我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和心里状况后,和她一起认真分析,并找出问题的根源,定出计划,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改变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上,并发挥其表演特长,让她在校艺术节上表演宋丹丹的小品,获得一等奖好名次。 (2)争取家庭积极配合。当我与家长交谈时,首先肯定了曹__ 的优点、特长,使交谈从愉快开始,在谈及曹__ 的一些行为时,避免用“早恋”等名称,启发诱导家长,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要以知心朋友的姿态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在尊重,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要让孩子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的迷惘。家长表示在尊重自尊心的基础上与老师配合,帮助孩子早日走出早恋的误区。避免孩子寻求用酒精来麻醉自己的错误做法。 后来,家长与我经常保持联系,互相了解曹__ 的表现。 (3)利用班会进行心理辅导。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找好自己的人生坐标。启发曹__ 正确对待认识自己的行为,教育女生要自尊、自重、自爱、自强、自立,男生要懂得尊重女性。让学生知道早恋固然不妥,但一旦发生早恋,也并非做了什么坏事。一个人被人爱和爱别人都有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只是处在青春期的同学由于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正处于求学时期,不具备处理恋爱、婚姻的条件。如果一个人真的爱另一个人,就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成就一番事业,为对方创造各种通向幸福的条件,抓住自己青春期的记忆好、易于接受新事物这一大好时期好好学习,培养创造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同时,还教学生如何与异性交往,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会保护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从而避免进入青春误区。 (4)利用团活课讨论生命的意义。让学生每天在网上和电视上看有关汶川等地地震的消息,泪水总是为那些哀伤和感人的场面狂流。那些幼小的生命,那些花季的少年,那些美满的家庭在地震的刹那倾刻间消失,那么多骨肉同胞虽在地震中幸免遇难,却从此失去了完整的身躯和美好的家园,那是怎样的伤痛啊!一场意外的天灾,就这样悄悄的降临人间,它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就是:要珍爱生命,要珍爱幸福,不要等到一切都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分析篇3 案例介绍 :班主任刘老师向我 报告 说:“女生刘×先后从家里拿了6000多元,给从N城来借读的男生钱×花。这个孩子可能早恋了。”我听了以后,首先了解了学生刘×的一些背景情况。 案例分析:×,女,13岁,出生在农村,自幼过继给姨父母领养。养父为我市有名气的建筑工程师,平时工作忙,个性粗犷,与养女交流甚少。养母知识素养欠缺,除了无休止的唠叨之外,缺乏与女儿的情感交流,这使刘×对英俊潇洒、气质不凡且来自大城市的男生钱×产生了好感。当校外不良青年无端滋事找钱×麻烦时,刘主动解囊相助,而且一而再,再而三。 辅导方法: 情况清楚以后,我几次找刘×谈心。我首先肯定了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与异性接触的心理是正常的、正当的,消除了刘的恐惧、羞涩心理。在刘和盘托出了与钱×的交往过程后,我进一步向她指出:“成熟了的葡萄和柿子是甜的,而且味道鲜美,但是过早摘下的葡萄是酸的,柿子是涩的,虽然你对钱×的这份情意是美好的,但毕竟早了一步。如果你真的珍惜这份纯真友谊的话,请你把这份情意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为了各自的前途,千万不能因年幼无知毁了双方的前程。将来条件成熟了,我这个老朋友会支持你们的。”我又个别找了钱×及其家长,疏导了其心理压力,要求他冷却关系,把精力用到求知上去。同时,及时与公安部门联系,整治了校外环境。 辅导效果 :半年多来,刘钱两人断绝了过密交往,在思想、学习上均有较大进步。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我国就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现象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中绝大多数是心理扭曲后,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出现。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心理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而且杀人、抢劫、强奸、恶性伤害等案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且分析了他们犯罪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心理分析

作者简介:梁军,甘肃联合大学政法系教师,讲师职称,2009年兰州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毕业。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据南方某市教育局老师估计,跨校跨区的校园敲诈勒索事件占到整个校园敲诈勒索滋扰事件的60%左右,有关调查显示有50%以上的“问题少年”。愈演愈烈的校园暴力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给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现状带来了警示。众所周知的药家鑫案又给我们每个家庭每所学校甚至每个人都带来怎样的反思?“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围内被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我国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数呈现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危害。当然,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音有很多,其呈现出的特点也是多样化的。本文就综合考虑阐述一些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

(一)犯罪呈现“疯狂性”和“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向歧途;由于年轻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来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的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有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杀人。

(二)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然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既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如:浙江校园暴力升级,学生组团买枪对抗黑社会。这个学校的学生为了对抗黑社会对他们正常的学校生活的干扰,组织了一个组织,并购买了一只猎枪来保护自己。他们弄的这个团伙是一种偶合性的临时纠合,而并非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虽说他们能是偶合性的团伙,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是非常大的,对于这样的团伙,学校要是发现一个及时解决一个,把他们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三)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好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的行为多数是模仿电视、电影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同学或朋友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有的出发点是为了偷钱,却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这也可见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严重盲目性和不计后果性。

(四)犯罪心理的报复性和犯罪心态和逆反性

青少年虽年幼无知,但同样渴望人格上的独立和自主,能够获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不愿意受管束,这种心理随年龄的增长有时会越来越强烈,特别是他们具有一些不良行为而被管教时,他们轻则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五)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出“四高一低”的趋势

即:青少年暴力犯罪比例偏高;14岁至18周岁年龄段强奸、抢劫犯罪比例偏高;18周岁至25周岁年龄段盗窃、抢劫犯罪比例偏高;农村青少年犯罪比例偏高及青少年违法犯罪年龄低,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

我国就目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现象的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中绝大多数是心理扭曲后,不同的犯罪行为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犯罪心理出现。

(一)“攀比嫉妒”心理

这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觉得社会对他来说不公平,别人有的自己却没有,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于是就有夺回“应得”的欲望和冲动。如“某中学一位年仅13岁的中学生张某,家庭条件也不错,但是因为同班同学有一辆轻骑摩托车,张某要父母也给他买一辆,未能如愿,于是他就开始想办法,在某一天中午十二时许,张某趁邻居曾某家无人,翻窗进入屋内,盗得现金3850元,2000元首饰。张某正准备享受其得来的胜利品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就张某而言一个年仅13岁的中学生,对于同班同学的一辆轻骑摩托车,就能产生如此大的攀比嫉妒心理,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在的孩子生活非常优越,他们怕吃苦,怕受累,不愿干活,提起学习就摇头,连学生最起码的作业有时候也得让家长代劳。轮到自己打扫卫生、大扫除之类的,家长们得拿着扫帚去“义务劳动”,这些家长的行为真让人费解。

(二)“孤注一掷”心理

这相当于赌徒的心理。他们把人生看成是一场赌博,认为“赌注越大,得利越多”。甚至认为“这年头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些青少年心理一般都孤僻,不爱与人沟通,他们往往发生在单亲家庭。他们缺乏父爱和母爱,缺乏人生坐标的指引,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别的因素,我行我素,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于社会公德、法律、公约等一概不看、不问、不知。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已经触犯法律也不知道,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也不知道,这些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建议社会多关心、开导这些青少年。这些青少年的存在对社会的危害性特别大,建议社会多关心、开导这些青少年。

(三)“浓缩人生”的心理

一些青少年心理深处有这样的想法“艰苦一辈子,不如潇洒走一回”,“吃苦一辈子,不如享受一阵子”,“多活几年受苦受累,不如少活几年图个快活”。有的人甚至认为“只要今天能享尽天下福,过上神仙般的日子,即使明天与世无缘也值得”。在青少年犯罪团伙中绝大多数承认自己是为图一时享受、刺激和痛快。这些青少年都是“享乐主义者”,“怕苦、怕累、多享受”是他们的宗旨。他们大多都没有什么理想,也不想有什么成就。如果有理想的话那就是“吃喝玩乐”。这种人和“寄生虫”没什么分别,只知道寄生在社会身上,从不对社会做什么贡献,吃喝玩乐虚度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心理不值得推荐。

(四)“青春期的浮躁”心理

个别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子,由于受家庭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好奇心强,求富心切,急不可耐。一旦自己的愿望不能实现,就情绪浮燥,感情冲动,丧失理智,就走向极端,不惜挺而走险。如“去年五月,某公安机关抓获一少女,不仅自己卖淫,而且还介绍容留他人卖淫”。像这样的一位生理进入发育期的女孩子,对“性”有无知感、探索感。脾气暴躁属于发育期综合症,某件事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对于能赚钱的行业,不识别它的好坏以及合法性,只要能赚钱就干,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正确的性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树立科学、健康、进步和有益的性观念,提高他们在性问题上的辨别力、鉴赏力和选择力。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我们不仅受自己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必然收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性的各种信息和思潮靠禁是禁不住的,不向青少年传授科学的性知识,非科学的东西就会影响他们”。只有向青少年传授正确的性知识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减少社会上的青少年“性”犯罪。

(五)“法不责众”心理

一些青少年认为“法不责众”,“法也不难治众”。中国这么大,违法犯罪经常出现,“混水摸鱼,被抓获的是少数”。在调查心理青少年犯罪中,就有80%明知违法,触犯了法律,但又普遍心存侥幸。有的甚至认为我不够法定年龄,即使进去了,我还是尽快出来,不相信,甚至认为不可能会绳之以法。如:小强和小明均出生于1994年,2010年两人因涉嫌抢劫被逮捕。后来,两人分别被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和1年。听到判决,两人傻了,不是说未成年人犯罪不用负刑事责任吗?我国《刑法》的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她的家人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根据刑法的规定这个案件中的两位少年已经犯了罪,犯罪以后认为自己不是成年人,不够刑事处罚年龄,这是明显的无知性,这是“法盲”的表现,他们能根本不知道法律是怎样规定的,也不学习法律,最终导致了受到法律的制裁,后悔也晚了。

(六)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理

由于社会上的阅历浅,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差,缺乏正确的、良性的、积极向上的诱导,好奇心驱使青少年去干某种事情,去体验某种享受。如:一位品学兼优的少女禾某,因好奇去吸毒,结果沦落到以卖淫换取毒资的地步。这个案例中的少女乔某,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吸毒,心想,这是什么味呀?这种心理驱使她去尝试,结果上了瘾,不能自拔,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七)“贪慕虚荣”心理

因贪慕虚荣而走向犯罪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最突出的。现在青少年受西方资本主义享乐观的深刻影响,认为自己这一代就应该吃好、穿好、玩好。处在这种负面的阴影下生活,青少年的身心在高消费的虚荣心的强烈驱使下就开始偷、抢、等等,利用各种手段满足自己的强烈愿望。

综上所述,青少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的就是跟在一起玩,从思想上根本不考虑这件事为什么要干,能干不能干,干了以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后果严重不严重。这些严重的后果对自己有没有影响,有些青少年在他们的思维中就没有罪与非罪的界限,只知跟在后边瞎胡闹,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我们的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不得不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宣传的进一步落实,或许会对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新久主编.刑法案例教程.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2]马克昌主编.刑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陆小娅.大学校园学生社团缘何“性”字打头?炫风.2004(9).

[4]刘戬.透视青少年犯罪-构筑预防三工.法律与生活.(上).

[5]吴家麟主编,关欣副主编.宪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

[6]王湛.预防青少年犯罪要内外并举.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4日.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个案分析论文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中生在身心方面都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加上升学等方面的压力,使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案例摘录及相应精简分析:

■典型案例一:新环境下的心理问题

高一新生晓强在去年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和同学动手打架,但原因却往往是一两句不投机的话,或同学间无意的碰撞。

每次打架之后,老师找他谈话他都表示十分后悔,要彻底改正。可过不了一两天,又会出现一起新的打架事件。除此之外,他还多次不交作业,不是说自己不会,就是说时间不够没写完,或是忘了带作业本。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还紧握双拳表现出一副 “ 英雄无用武之地 ” 的痛苦状 „„

问题分析:

其实晓强同学种种异常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高一新生中最为普遍。从高中 到高中,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有的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心情抑郁;有的遇事难以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

■典型案例二:与老师冲突,形成对老师所谓的“不满”

高一学生张华为人特别直,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

刚上高一的时候,课堂上的他常常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说话,有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样就大声喧哗,甚至与老师胡搅蛮缠,有时导致一堂课有一半时间都在争论。按张华的观点来说,是老师们不能接受意见。最后所有的老师都不愿意上这个班的课,因为大家都觉得张华同学实在是个难剃的刺猬头。班主任家访的时候多次对家长提出这个问题,张华的家长也极为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孩子这样的行为,批评他吧,他说他就是对的,不批评吧,这样下去迟早没老师愿意教他。

问题分析: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小学的孩子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敬仰,而到了高中 以后,很多孩子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顺从老师了。还有一些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挑剔了,甚至会因为和老师产生一点小误解而怨恨老师,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典型案例三:成绩滑坡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

学生小吴初中阶段一直是班长,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每次考试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家长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也很幸运地考上了一所知名高中。

但是进入高中以后的第一次考试,小吴却大受打击,他在班上的排名竟在中下水平!至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感到自己不是别人的对手,学习的兴趣大不如从前,家长紧张得不得了,频频追问,我的孩子怎么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分析:

高中新生入学后,有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叫做兴奋期阶段。刚开学,同学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过程,这时候,同学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到了第二阶段问题就来了,学校把这个阶段称为低迷阶段。因为学习一个月后,就得进行一次考试,学生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题目有难度,考试成绩也远远超出了自己预想的底线。尤其是一些好学校的学生,他们原本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没想到,高中的第一次考试竟然落在许多人的后面,心理上无法接受。第三个阶段是学生要面临期中考试,这个阶段家长和学生也将会承受一次心理压力。家长和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一二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非常关键。

■典型案例四:严重的偏科现象导致的心理压力

高一年级女生莉莉语文成绩特别棒,读初中时常有一些小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进入高中以后,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同学们都称她为“小作家”,莉莉非常高兴。 然而,经过一年下来,几乎与作文一样“闻名”的是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倒数几位,数学差也连累了物理。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她的语文成绩几乎是全年级最高分,可是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差,总成绩就落到了后面,这令她十分伤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莉莉一提上学,只想上语文,想到理科甚至想“逃跑”。

■典型案例四:高中生早恋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于宇和小鱼(化名)平时都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在高一时两人谈起了恋爱,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

老师多次劝阻,学业为重,双方家长也极力反对,但是他们俩还是偷偷在一起,学习时也老是凑在一块。可是在暑假期间,双方父母都达成共识,严密控制两人,不让他们经常见面,而且在暑假里家长不停的向他们灌输谈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观点。于宇觉得最近小鱼对他开始疏远了,开学在即,两个人又要回到学校,终于可以经常见面了。但是于宇很担心,小鱼会不会远离自己了。

问题分析: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有些学校和家长谈恋色变是没有必要的。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早恋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不过事实上成绩和“恋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感情需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方式和尺度。

二、案例解析及解决方法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高中 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老师、家长及学生甚至是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作为一名即将步入教坛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正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案例,是在初高中生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易频发却另老师家长束手无策的,在查阅相关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及著作之后,针对初高高中 生的心理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对于解决高中 生常见心理问题方面的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对高中 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高中 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高中 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二)教师针对这一问题的做法: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基础教育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吸纳知识与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2、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

对于成长中的高中 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从客观上束缚了高中 生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高中 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高中 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改善学生当前心理状况迫切要求;是改革班级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充分体现班主任责任心的必然要求。

①建立民主、自治的班级管理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②建立自制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制度是学生自我约束的法尺,只有学生愿意接受的制度才是可行且有效的。

2、在日常事务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事务中,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班主任可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有利条件,在日常工作的自然情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在主题班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班主任疏导及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班主任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所以班主任如果能成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说出心声,能从别人的交流中收获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4、在家长会及家访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当然,无论通过哪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老师必须注意与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对你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有话可以放心的告诉你,这样,你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做到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如果总是用班主任的权力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高中 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为高中 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高中 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说,高中 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做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整合运用疏导、引导等方法。如上文提到一样,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结合实际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高中 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更好地学习状态。

案例:李某,五年级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五年级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她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她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上述案例代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高中 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

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高中 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人际交往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

如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其分理健康的发展,已经成为许多教育研究者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分析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阿娇,女,11岁,五年级学生。性格上,胆小、自卑。在交往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不合群,孤独,害怕参加活动。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被老师提问也因紧张而说不完整,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家庭作业经常不能完成,尤其是作文,十次有八次都不会交。父母工作经常需要加班,早出晚归。周末在家,则常会约上几个朋友打麻将,与她交流的时间很少。她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会被一些自以为是的同学看不起,甚至嘲笑。

一、 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几个月深入的观察与了解,我发现她与人交往时最主要的表现是:自卑心理、孤独心理、压抑心理。只要老师耐心地给予她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帮助,促使她改掉自卑,忘却孤独,增强自信,促进她心理素质不断优化,心理逐步健康,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二、 辅导过程

(一)老师谈心

我选择了她看起来心情比较高兴的一天,把她请到办公室,请她面对面地坐下来,以真诚的态度与她谈心,让她对我产生信任感。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抓住她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并帮助她的树立远大的理想,告诉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谈心后,我也随时对她进行关注。上课时,选择一些她会解答的问题主动请她回答,只要答对就马上表扬她;她的作文有困难,我就单独辅导她,一有进步就夸赞她;平时一有机会就对她嘘寒问暖,百般关注。

(二) 家校合作。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劝说她的父母周末多陪陪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及时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我把她这几年来的学习情况、性格、交往的发展状况以及她的智力发展分析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综合考虑她的实际情况,适当地降低要求,提出一些她能够达到的目标,并帮助她实现这一目标。要注意观察她实现目标后的表现,及时调整,循序渐进。建议家长对她多鼓励少批评,多关心少打骂,为她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这样促进了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有利于减轻孩子与家长交往时的紧张感,消除家长和孩子的隔阂,增进家人间的亲情与温暖。同时也能帮她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这是促使她自信地与人交往的起点。

(三)同学关心

与她朝夕相处的是同学,所以我也让一些学生参与到帮助她的活动中来。首先我安排一个外向、活泼、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做她的同桌。这样当她有困难时,同桌就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她,帮助她恢复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能让她在与同桌交往的过程中懂得热情帮助人是赢得同学喜爱的首要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她走好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三.辅导效果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后,阿娇的交往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家庭作业能按时完成了,上课时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了。不仅课堂上能与老师交流,而且课下也会和我说一些很知心的话。慢慢地,在班上她有了好朋友,脸上常常挂着微笑,人也精神了很多,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了。家长反映她不再孤僻、难管了,能主动和父母谈学习上的事了。

四、辅导感悟

1.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教师要在工作中化被动为主动,及时发现,及时辅导,以促进其尽快转变。

2.在辅导的过程中要向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努力构建起师生之间良好信任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共同督促形成良好的转变氛围,这样的教育和辅导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蔡施婷,女,小学二年级,班级中等生,性格耿直,脾气倔强,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虽说是一个女孩子,可她的个性却一点不像女孩子,顽皮、好动,喜欢接老师的话,她不像有些同学基础扎实,但也不像一些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她想学却不勤奋,有目标但缺乏毅力。

二、分析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可塑性很大,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教育方法。

从蔡施婷的情况看,性格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天生的,或是由于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的,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改变的。以自我为中心,是一种狭隘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是部分青少年身上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不是个例。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不守纪,单纯地从她身上看,有两种情况: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可能是在认真听课的前提下发生的;起绰号也说明他乐于观察、思考,能较为准确地抓住人的特征,是个聪明的学生。对待学生不能简单、武断地下“好与坏”的结论,某些做法也可能是现代青年学生不加分析判断而追求的另类呢。从蔡施婷的情况分析,她的所作所为只是爱出风头、卖弄小聪明,迫切想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

三、帮助方法

在帮助学生过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肯定对方的优点,在优势中寻找弱势,在缺点中寻找闪光点,以激励为主,批评教育为辅,从抓住特点、抓好重点、狠抓难点入手,帮助其克服缺点。我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同时进行:

(一)热情谈心。通过这种方法了解她的思想变化情况,多鼓励,少打击,多表扬,少批评,多关心,少冷淡。其目的是调整心理、平和心态,使她能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及周围的人、事。

首先,我找了几个平时和她接触比较多,比较好的几位同学,进一步了解她在学校、在同学中间的情况,并鼓励同学要积极、热情、诚恳地接近她、帮助她。

其次,与本人谈,通过面对面地坐下谈,了解她的全面情况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告诉她老师对她的期望是很高的,在老师心目中她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谈心过程中,我一直肯定她的优点,鼓励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诚恳地指出她的不足,要求她必须改掉给同学、老师取绰号的坏毛病,上课专心,塌实学习,给予明确的努力方向,希望在潜移默化之中实施教育、引导。

再次就是找家长谈。了解其在家表现及家长对她的要求和期望,告知老师的帮教措施,并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长沟通,有的放矢地通报其在校表现,同时告知在家情况,在老师、家长和同学之间形成一个封闭的帮教链。

(二)主动帮助。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自我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成绩的好坏,为此我利用业余时间为她补课,教给她更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由于她头脑灵活,经常耍小聪明,学习中最大的弱点,就是不塌实,情绪波动较大,于是我对她注意观察,作好预防工作。凭借她的聪明和努力,相信在学习成绩上一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诚恳激励。学生的成长进步,我认为不在于批评多少,而关键在于激励多少。针对蔡施婷的特点,一是在她的聪明劲上做文章。我为她制定了相应的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鼓励她赶上去、超过去。二是在她爱表现上想办法。我较多地给她布置工作任务,让她担任班干部,为她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并适时地予以表扬,让她品尝为集体做贡献时,得到老师、同学认可、赞许的快乐。

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始终让学生在心里记下“我行,我能”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这样才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同时,要经常使用激励的语言赞美学生。因为在我看来,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对别人的赞美就像荒漠中的甘泉一样让人心灵滋润,受到赞赏的人能激发出一股自信与冲劲而引发出潜力。

通过几个星期的帮助,蔡施婷的成绩真的有了进步。只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她们的优点和长处,并通过各种渠道、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么她就一定会有较大的转变。

一.案例介绍

蔡余平,男,小学二年级学生。成绩较差,尤其是这学期以来,成绩逐步下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有时干扰同学上课.父母没读过书.也没有心思管他,似乎对他放弃了。

二.案例分析

产生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家长方面,家长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这样,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对于有的孩子来说,尽管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不能达到家长和教师的要求。但在教师和家长的眼里,只看到成绩不理想、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这一结果,却没有看到孩子为此所付出的努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2、学生方面,农村学生纯朴、善良固然是其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少人管教,懒散的缺点。放学后自由的时间较充足,活动的空间大,自有他们的自由天堂,所以学习上的事常常因为现而忘了。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三.辅导策略

而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老师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表扬。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 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共同做好转化工作。指导家庭对策。(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责任,我们不仅仅只停留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心理健康 教育 在高中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高三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3篇,欢迎阅读分享。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篇1

【摘要】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心理十分敏感、脆弱,影响到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表现为多疑,过分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失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字】高三学生 心理 分析

我校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率一年赛过一年。其实,决定高考命运背后的东西并不神秘,它是生理、心理、知识、信息、技巧等等的综合。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比 其它 年级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需要老师、学生的关心与理解,保持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在高三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几个案例: 案例1:学生甲(女),在非常重要的一次全市模拟统测中,成绩上了市里划的二本线,信心大增,但是在随后的几次周考中,成绩下滑,排名由班上前五名降至十几名。此时,她心里感到沉重、压抑,于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同时,特别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__同学经常对我说,‘你好勤奋呀,那么晚还看书’。”看到同学去玩,她也不敢跟着去,但又担心同学的评论,心里非常矛盾:到底是该继续看书还是与同学们一起去玩?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甲在连续几次考试失败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所花的时间不够,所以要用尽自己能挤出来的时间来追赶前面的同学,但是成绩提高不明显,又看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指出其某些不合理的 思维方式 和信念,帮他们弄清为什么会这样,讲清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要帮助他们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谈话的关键是与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 辩论 。

首先,指出甲(女)把失败归因为学习时间不够,这是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同时指出其归因时的片面,没有做到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其次引导她把考试失败归结为学习时间、学习效率、 学习 方法 、学习过程等方面,帮助她放弃只要多花时间成绩马上就会提高的不合理的观念,建立起长期学习的积累,成绩才能稳步提高的正确观念。最后根据其客观学习情况,肯定她的学习成绩,使其增强学习信心,并帮助她了解如何使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与甲谈话后,原先沮丧的脸上终于浮现出自信的笑容,离开的脚步比起进来时轻松了许多,一个人解开了心结就好像获得了新生,经过后一阶段的观察,该生的成绩渐渐提高,一直都比较稳定,脸上很难看到以前焦虑的表情。

案例2:学生乙(男),学习情况在班上中等,他所在的班级为文科快班,在离高考前四十多天的时候,他找到我,向我述说自己的心理情况:时间不多,还有好多书没有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自己给别人的印象都是笑呵呵的,实际上心里很苦闷,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述说。 该生当前心里是非常焦虑的,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自己又没有准备好,担心害怕考试的结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心情郁闷无法排解。

对于这位学生的心理疏导,关键在于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重新审视高考的成败与未来之间的联系,要引导他认识到高考的真正意义在于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考的成败不应与人生、事业的成败直接划等号。并向其举了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学习不一定优异,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的例子。通过讲道理、举例子,扩大该生的认识面,让其知道高考并不是走向成功的独木桥,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考,考得好有前途,考砸了同样是有前途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日后的成功不光只是靠高中的成绩就可以判定的。我尽量使该生减轻压力,让他要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习。通过近1个小时的谈话后,该生先前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是焦虑过度了,就对学习起消极作用了。

案例3:学生丙(男)最近晚上常常失眠,第二天上课总是想睡觉,多次被老师批评,自己也很心急,高考一天天地来临,长此以往,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是自己越想睡就越睡不着。

高三有不少学生晚上失眠,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心理因素所致,生理因素只是占了极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主要以心理调节为主,适当的补充以药物。

第一,要让其认识到失眠是由于高三紧张的学习所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受失眠困扰,不是个别问题,不要太在意。

第二,让该生明白通过一些办法是可以调节失眠的。一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严重缺觉的情况下,可以困了想睡时就睡,不要强打精神。这时是睡觉第一,学习第二。因为此时头昏沉沉的,学习没有效率,不如睡够了再学效果好。不过这只是临时 措施 。重要的是平时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调节好自己的生物钟,该睡就睡,该学就学。二是学习不要太累了。三是加强 体育运动 ,可以跑跑步,打打球。因为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参加体育活动是最好的休息。这时你可以完全从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大脑得到充分地休息。

案例4:学生丁(女)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了自己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对自己的胆小的性格不满意的情况,并多次尝试改变自己的性格。在改变的过程中,该生十分苦恼,似乎战胜不了自己,心里矛盾重重,向我求助于如何战胜自己的方法。

这类问题也是学生比较喜欢问的问题之一。该生存在的问题是把某一种性格简单地归结为好或坏。首先,要让该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性格无所谓好与坏。其次,要让其接受自己的性格,只能说某种性格的人做某些符合自己的性格的事。例如,性格外向的人适合于做与人打交道的事。性格内向的人不太适合于与人打交道。只有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并接受它,这些同学的心里才能平衡,当然接受自己的性格是要有勇气的,正如接受自己不太漂亮的容貌一样。

以上是高三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高三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同学们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家长应处处留心,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苗头。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分析处理问题,引导学生善待高考,珍惜高考,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篇2

【摘要】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心理十分敏感、脆弱,影响到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往,表现为多疑,过分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甚至失眠,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各种问题存在的原因,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字】高三学生 心理 分析

我校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高考本科上线率一年赛过一年。其实,决定高考命运背后的东西并不神秘,它是生理、心理、知识、信息、技巧等等的综合。高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比其它年级学生心理更敏感、脆弱,更需要老师、学生的关心与理解,保持平和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谈谈自己在高三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几个案例:

案例1:046班学生甲(女),在非常重要的一次全市模拟统测中,成绩上了市里划的二本线,信心大增,但是在随后的几次周考中,成绩下滑,排名由班上前五名降至十几名。此时,她心里感到沉重、压抑,于是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同时,特别注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__同学经常对我说,‘你好勤奋呀,那么晚还看书’。?看到同学去玩,她也不敢跟着去,但又担心同学的评论,心里非常矛盾:到底是该继续看书还是与同学们一起去玩?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甲在连续几次考试失败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所花的时间不够,所以要用尽自己能挤出来的时间来追赶前面的同学,但是成绩提高不明显,又看重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所以产生了矛盾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指出其某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帮他们弄清为什么会这样,讲清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要帮助他们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谈话的关键是与其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

首先,指出甲(女)把失败归因为学习时间不够,这是积极的归因,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同时指出其归因时的片面,没有做到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其次引导她把考试失败归结为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方面,帮助她放弃只要多花时间成绩马上就会提高的不合理的观念,建立起长期学习的积累,成绩才能稳步提高的正确观念。最后根据其客观学习情况,肯定她的学习成绩,使其增强学习信心,并帮助她了解如何使用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经过与甲谈话后,原先沮丧的脸上终于浮现出自信的笑容,离开的脚步比起进来时轻松了许多,一个人解开了心结就好像获得了新生,经过后一阶段的观察,该生的成绩渐渐提高,一直都比较稳定,脸上很难看到以前焦虑的表情。

案例2:041班学生乙(男),学习情况在班上中等,他所在的班级为文科快班,在离高考前四十多天的时候,他找到我,向我述说自己的心理情况:时间不多,还有好多书没有看,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自己给别人的印象都是笑呵呵的,实际上心里很苦闷,不知道如何向别人述说。

该生当前心里是非常焦虑的,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自己又没有准备好,担心害怕考试的结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又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心情郁闷无法排解。

对于这位学生的心理疏导,关键在于改变其不正确的认知,重新审视高考的成败与未来之间的联系,要引导他认识到高考的真正意义在于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考的成败不应与人生、事业的成败直接划等号。并向其举了许多成功人士,在学校学习不一定优异,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的例子。通过讲道理、举例子,扩大该生的认识面,让其知道高考并不是走向成功的独木桥,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考,考得好有前途,考砸了同样是有前途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日后的成功不光只是靠高中的成绩就可以判定的。我尽量使该生减轻压力,让他要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学习。通过近1个小时的谈话后,该生先前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是焦虑过度了,就对学习起消极作用了。

案例3:031班学生丙(男)最近晚上常常失眠,第二天上课总是想睡觉,多次被老师批评,自己也很心急,高考一天天地来临,长此以往,对自己的学习造成很坏的影响,但是自己越想睡就越睡不着。

高三有不少学生晚上失眠,其中绝大多数学生是心理因素所致,生理因素只是占了极小的一部分,所以我主要以心理调节为主,适当的补充以药物。

第一,要让其认识到失眠是由于高三紧张的学习所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都受失眠困扰,不是个别问题,不要太在意。

第二,让该生明白通过一些办法是可以调节失眠的。一是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在严重缺觉的情况下,可以困了想睡时就睡,不要强打精神。这时是睡觉第一,学习第二。因为此时头昏沉沉的,学习没有效率,不如睡够了再学效果好。不过这只是临时措施。重要的是平时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调节好自己的生物钟,该睡就睡,该学就学。二是学习不要太累了。三是加强体育运动,可以跑跑步,打打球。因为对于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参加体育活动是最好的休息。这时你可以完全从脑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大脑得到充分地休息。

案例4:0410班学生丁(女)给我写了一封信,信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了自己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对自己的胆小的性格不满意的情况,并多次尝试改变自己的性格。在改变的过程中,该生十分苦恼,似乎战胜不了自己,心里矛盾重重,向我求助于如何战胜自己的方法。

这类问题也是学生比较喜欢问的问题之一。该生存在的问题是把某一种性格简单地归结为好或坏。首先,要让该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性格无所谓好与坏。其次,要让其接受自己的性格,只能说某种性格的人做某些符合自己的性格的事。例如,性格外向的人适合于做与人打交道的事。性格内向的人不太适合于与人打交道。只有正确了解自己的性格,并接受它,这些同学的心里才能平衡,当然接受自己的性格是要有勇气的,正如接受自己不太漂亮的容貌一样。

以上是高三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在高三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同学们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家长应处处留心,善于捕捉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苗头。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分析处理问题,引导学生善待高考,珍惜高考,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篇3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 人际交往 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

高三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分析3篇相关 文章 :

★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范文最新版10篇

★ 高中生健康教育教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结1500字

★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1000字范例

★ 案例型论文范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方案

★ 高三班主任工作心得模板范例900字大全

★ 有关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论文(2)

★ 高三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精选【10篇】

★ 高中励志文章连载

青少年健康杂志

11、《少年科普世界》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 邮编:650034 E: 12、《快乐作文与阅读》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 邮编:650034 E: 13、《快乐童话》云南省昆明市环城西路609号 邮编:650034 E: 14、《小哥白尼趣味科学》西安市含光路14号副9号 邮编:100012 E: 15、《少年儿童研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18号 邮编:100080 16、《小学科技》上海冠生园路 邮编:200235 E: 17、《少年文摘》 广州市天河体育西路天河街19号 邮编:510620 E: 18、《青少年科技博览》天津市和平区甘肃路40号 邮编:300020 E: 19、《小百科》北京阜成门北大街17号 邮编:100037 E: xbk@ecph, 20、《快乐童话故事》长春市昌平街21号 邮编:130061 21、《百家作文指导》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 邮编:163712 E: 22、《阅读与作文》长春市南岭投递局23号专用信箱 邮编:130022 E: 23、《中国少年文摘》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邮编:100028 E: 24、《儿童文学》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邮编:100028 E: 25、《儿童时代》邮编:200031 上海市五原路300号 26、《智慧少年》长春市清华路156号 邮编:130021 E: 27、《中国校园文学》北京东城民旺大院 邮编:100013 E: 28、《作文世界》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 邮编:200052 29、《作文直通车》海口市金盘开发区建设三横路2号 邮编:200031 30、《小学语文》南京市湖南路47号10楼 邮编:210009 E: 31、《小学生作文》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1312室 邮编:300051 E: 32、《小学生阅读世界》 长春市朝阳区湖西路1370号 邮编:130021 E: 33、《小学生作文辅导》长春市人民大街4646号 邮编:130021 34、《小学生作文》 天津市张自忠路189号室300020 35、《小学生优秀作文》 沈阳市和平区北一马路108号编辑部 杨春清 110001 36、《小学生作文辅导》 长春市人民大街124号编辑部 刘玉林 130021 37、《文学少年》 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杂志社 郑晓凯 110041 38、《作文大王》 广西桂林市普陀路(541004) 39、《小学生天地》 武汉市洪山区桂元路67号编辑部胡振刚430079 40、《小学生跟我学》 广西桂林市王城广西师范大学杂志社编辑部 朱红蕾 541001 41、《百家作文指导》 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央大街编辑部 王庆祥 163712 42、《小学生时代》 杭州市文三路求智巷3号编辑部 卢孝良 310012 43、《课堂内外》小学版 成都市人民南路4段11号小学版编辑部 吴显奎 610041 44、《少年作文辅导》 长沙市东风路附1号编辑部 张天明 (410005) 45、《小学生作文选刊》 郑州市农业73号编辑部 牛雅杰450002 -541 46、《少年优秀作文选》 南宁建政路广西教育学院内 530023 报纸类 1、《关心下一代周报》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01号文荟大厦8楼 邮编:330046 E: 2、《小学生世界》 浙江省杭州市文三路140号 邮编:310012 E: 3、《学习方法报》 山西太原市黄陵路西巷5号学习方法报社 邮编:030031 4、《少年百科知识报》成都市南大街吉祥大厦 邮编:610041 5、《作文评点报》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山西文学创作部 邮编:030001 6、《语言文字报》北京朝内南小街51号 邮编:100010 E: 7、《中国儿童报》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邮编:100028 8、《少年文摘报》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378号山西文艺大厦 邮编:030001 9、《小学生阅读报》 长春市前进大街1299号邮编:130012 E: 10、《小天使报》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邮编:100028或:福州市柳河路18号 邮编:350001 11、《少年日报》上海长宁路491弄36号 邮编:200050 12、《小数报》 南京市草场门石头城9号江苏现代教育培训中心 邮编:210013 E: 13、《小学生拼音报》山西省运城市中银大道吉祥巷18号 邮编:044000 14、《小学生学习报》河南郑州市顺河路11号 邮编:450004 E: 15、《中国少年报》北京朝阳区左家庄北里5号楼 E: 16、《中国儿童故事报》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路9号 邮编:310006 17、《少年科普报》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城区新华大街18号 邮编:113006 E:

戒烟的好处吸烟确实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戒烟后多数的危害还是可以逆转的。因为吸烟对人体危害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只要及时地戒烟就可能一定程度或完全消除这种危害。一、 戒烟的近期好处1、 味觉改善戒烟后舌头上的感觉神经恢复了原有的敏感性,能充分品尝到各种食物的风味。2、 口臭消除吸烟者与他人谈话时,口中常会散发出一股令人厌恶的烟臭。吸烟者早晨起床后,自己也往往感觉到嘴里不清爽,有异臭味。戒烟后口臭便可渐渐消除。3、 牙齿变白焦黄发黑的牙齿,曾被人们看作是吸烟者象征,停止吸烟后牙齿的烟垢会逐渐退净。同时由于口腔卫生的改善,各种口腔疾病明显减少。4、 咳嗽痰液减少或停止卷烟烟雾刺激呼吸道,妨碍纤毛的自洁功能,因而吸烟者大多咳嗽、痰多。戒烟后纤毛恢复了正常功能,痰液减少,咳嗽也随之停止。5、 血压降低戒烟后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血压可降低10-15毫米汞柱,有利于减少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症发病的危险性。6、睡眠改善戒烟后尼古丁的作用慢慢消除,人变得易于入睡,而且睡得很熟,疲劳容易得到很好的消除,精力充沛。7、视力提高戒烟后视力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8、 其他戒烟后头痛和肩部酸痛会逐渐消失,并且不象以前那样容易感冒。二、 戒烟后的远期好处1、患癌的危险性减少戒烟5-10年后,其肺癌死亡率与不吸烟者略为高一点,戒烟10-15后,得肺癌的机会便可降低到与不吸烟一样。据日本调查,吸烟总量在20万支以内者,戒烟4年之后,肺癌死亡率不吸烟者相同。2、 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冠心病病人,戒烟一年之后,冠心病死亡率很快下降,10年后降至不吸烟者同一水平。英国对35-64岁的医师进行调查,1953年至1968年的15年间,由于许多医师戒烟,他们患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6%,而同期未戒烟的普通人群却增加了9%。吸烟是再次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戒烟对避免再次心肌梗塞十分有利。3、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较多,是不吸烟者的4-25倍。戒烟几周后,咳嗽、咯痰减少,可防止肺功能进一步恶化。4、 溃疡病容易治愈吸烟者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较多,而且不戒烟就难以治愈。为此,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务必戒烟,以加快溃疡的愈合。5、 防止寿命缩短吸烟者的平均寿命比不吸烟者短,例如25岁的人一天吸烟40支,他的寿命比同龄不吸烟者要短年,但戒烟10-15年后,平均寿命与不吸烟者相等。卷烟的烟雾对周围的爱人、孩子、老人、病人甚至一起工作的健康人都有影响。戒烟后可以保持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的空气清洁,避免对他人增加不必要的损害和麻烦。吸烟加重了的经济负担随着戒烟而减轻。总之,完全可以说,吸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戒烟则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父母吸烟不仅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学习成绩最新研究发现,父母吸烟不仅危害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学习成绩,二手烟不仅会危害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美国坦普尔大学科学家发现,16岁到18岁的孩子如果经常接触二手烟,他们的学习成绩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无法通过考试的几率,比其他正常孩子高出30%。 科学家对于数千个英国家庭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多个风险因子,比如家庭经济情况、接受调查的孩子的性别、是否抽烟等等,之后他们得出了上述结论。研究结果被发表在《青少年健康杂志》上。负责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坦普尔大学公共健康学副教授布拉德利•柯林斯说:“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二手烟的危害,它不仅让孩子的健康受损,还给他们的前途蒙上一层阴影。习惯抽烟的父母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虽然立即彻底戒烟是最好的结果,但父母可能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们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戒烟方式。” 柯林斯的研究并未说明二手烟为什么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以前曾有研究指出,在怀孕期间,如果父母抽烟会影响胎儿的认知、学习能力,导致孩子出生后,学习能力天生就比其他孩子略逊一筹。青少年吸烟危害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身体各部分器官尚未发育完全,与成人比较,他们的身体更加经不起香烟的损害,加上这些年轻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自控能力差,无节制地将烟中毒物吸入体内,更易诱发各种疾病。危害:1、影响呼吸系统,青少年的支气管从解剖学看,比较直观,烟雾微粒和有害物质容易达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因而毒物易吸收,组织损伤严重。吸烟时间长,就会造成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甚至肺心病而缩短寿命。2、影响体能,某市对一所中学学生进行了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多项体格调查发现吸烟者生长发育差。肺部和心脏的发育也受到影响,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耐力和效果。3、影响智能,烟雾中的一氧化碳吸入肺内,与血红蛋白结合,剥夺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影响了大脑氧的供应,长此下去损害脑细胞,使记忆力减退,反而不灵敏。有专家对青少年学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吸烟者的智力效能比不吸烟者降低了 。4、影响品德,青少年吸烟的新特点是:集体成伙吸烟越来越多,卷烟消费档次越来越高,女青年吸烟者日益增多。而且青少年由吸烟开始走上吸毒。多数吸烟学生纪律松弛,学习成绩差,个别学生为了找钱买烟,打架斗殴,走上犯罪道路。措施:1、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控烟立法。2、限制烟草广告。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控烟工作和控烟活动;学校卫生课充实烟害知识内容,使吸烟危害健康知识家喻户晓,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4、以提高子孙后代健康素质为重任,用正确的社会舆论,文明的行为规定,指导家长、学校、单位反对吸烟,正确引导青少年不吸烟,防止青少年加入吸烟行列。近几年全国开展的创建无吸烟单位、无吸烟学校、无吸烟家庭活动,在杜绝青少年吸烟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吾喜杂志。吾喜杂志提供最全的青春期健康杂志电子版,《青春期健康》杂志创刊于2003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青春期健康》杂志是一本围绕青少年健康成长,解决青春期生理、心理问题,提升家长与青春期孩子沟通技巧,传播健康文化理念的读物。

吸烟就等于吸毒! 1. 焦油由数千种化学成分构成,包含诸如各种酸、乙二醇、 乙醇和酮以及氧化 氢、一氧化碳等 腐蚀性和毒性气体。 2. 碳氧化物毒素一氧化碳气体 约占香 烟的4 强,一旦进入肺部即侵入红血球,将氧气取而代之 。这种毒性气体可使心脏和其他人体组织缺少必需的氧气,并促使胆固醇沉淀于血管 之中。 3. 尼古丁 本身就是一种毒性物质,最初可刺激大脑和中 枢神经系统,随之 对其便有抑制作用。 4. 据报道美国每年有15万人死于吸烟香烟的许多成分是致癌物质。 研究表明,30 的癌症招致 的死亡可归究于吸烟,特别是肺癌、喉癌、口癌、食道癌。此外,吸烟还可导致膀 癌、胰腺癌和肾 、男人吸烟:导致 丧失性功能和生育功能女性吸烟:乳腺癌、流产、生育畸形儿的几率提高5倍! 电子烟又名虚拟香烟、电子雾化器,它有着与香烟一样的外观、与香烟近似的味道,甚至比一般香烟的口味要多出很多,也像香烟一样能吸出烟、吸出味道跟感觉来。主要是用于戒烟和替代香烟。 欧蓝图电子烟通过高科技硅芯片和气流感应器控制烟雾输出量及工作状态,烟碱被雾化,将含有烟碱和香精的溶液雾化成微粒,通过肺部吸收,同时吐出模拟烟雾。而不含香烟中的焦油和其他有害成分,也不会产生二手烟亦不会弥漫或缭绕在密闭空间中;而传统香烟是以烟叶或烟草点火燃烧, 同时危害了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的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2000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是教育机构的重要职责与义务。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威胁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的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心理障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心理行为异常,甚至导致犯罪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心理健康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21世纪体质健康研究工作更具有新的时代特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依据青少年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1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

有关文献报道近4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大的因素来自家庭,家庭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以及家庭教育失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家庭因素。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心理相对敏感、多疑,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责、自我否定是他们的主要心理特点。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们面临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对许多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感。其次是学习,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部分,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体表现就为恐惧、厌学。虽然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减负”、不搞排名,但学生课业繁重,月月排名,如此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对青少年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今后的升学,使得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往往处于自发形成和盲目发展的状态。最后是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随着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的情绪感染,甚至是影视作品所追求的享乐、暴力等不良风气,都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取向产生影响。青少年对友谊的珍视与渴求,以及情感丰富的特点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特别重视感情的交流,当被人误会、议论甚至发生纠纷时,往往就会自我封闭,自我否定。

2青少年的心理现状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主要症状表现为缺乏耐力、容易被人误解、思想不集中、缺乏自信心、爱操心、缺乏观察力、过于担心将来的事、容易动怒、父母期望值过高、缺乏决断能力等。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竞争性的增强,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越来越高,导致在校青少年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过重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着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差

被父母疏远、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腼腆抑郁的青少年等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青少年,和大家一起做某件事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从中学升入大学,需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能力,而一些学生从一切都由父母操办进入一种一切靠自己动手的生活环境,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同学甚至把脏衣服打包邮寄回家清洗。不能很快适应生活环境导致一些同学情绪不稳,甚至有人萌发了退学的念头。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不能正确对待激烈竞争的学习环境,感觉人际关系协调困难

由于学习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荣誉称号、未来就业选择等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导致一些学生学习信心上的失落。由于青少年都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个人素养、生活习惯都各不相同,感到沟通困难,找不到一个可放心的,无利害冲突的倾诉对象,长此以往,就易形成青少年中人际敏感、偏执、冷漠的心理倾向,危害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打击

青少年对成功期望值过高,当遇到挫折、生活不幸时都会将他从豪情万丈的理想世界里拖入到痛苦的现实深渊中,所谓自责就是责备自己。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称为自责倾向。这种倾向走向极端就会过低评价自己,自责、自我卑视、自我轻蔑。这种状态是受悲哀和忧郁情绪支配的,调节不好会极大地影响青少年自信心及积极人生观的建立。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势必会引起他情绪上的强烈反弹,特别是情感上的纠葛,更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蔓延。如果不能尽快摆脱情绪上阴影,就会对意志力不坚强,自控能力差的人产生不利的影响,以至于酿成悲剧。有时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毫无理由地想到远处去,或想死,这些称为冲动倾向。这种想干危险的事或愚蠢的事的观念,是因为内部具有焦虑倾向而产生的。

3对策

人的大脑与肌肉的信息是双向传导的,即神经兴奋可以从大脑传至肌肉,也可以从肌肉传至大脑。有关研究也早已证明:心理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便会通过一定途径导致生理疾病。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就会有可能相互转化,导致病上加病。所以,加强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对预防和治疗生理、心理疾病,确保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极为重要。体育运动与自然的身体活动相比,无论是强度、内容还是运动形式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足球比赛需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不怕困难、团队协作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豁达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因而重视体育教育,加强体育锻炼,增强生理与心理的抗压能力,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科学的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通过体育运动,可使身体正常发育,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竞争的下移使广大中学生饱受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患有心理障碍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乐观。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第三次全教会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德育的主要内容,予以重点关注,要求“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周丽君.影响浙江省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3(4):19-22.

[2]高发民.体育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袁存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干预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44-46.

[4]伍国典,张程立.青少年视力低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发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18(1):29-31.

[5]梁兵.关于高中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从社会需求来看,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将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以增强人的心理素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心理教育有可能受到社会各界的更大关注和欢迎。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美。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

在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的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这些数字都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正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的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教育的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自90年代以来,大批的独生子女来到校园,他们由于受到家庭的不同影响,有的学生懒散,有的好胜争强,有的孤独封闭,有的多愁善感,表现出一些不良的品性和心理缺陷。大部分学生没有受过挫折,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心理疾病。还有就是单亲家庭的影响、考试分数和盲目攀比等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隐患。

2.学校处理不当,造成心理失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思想、方法上的不当或失误也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如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不屑,同学的鄙视等,就会形成心理压抑,从而破罐子破摔、无心向学、精神不振。有的还因不善交往,造成心理失调,诱发心理疾病。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们的生活无忧无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迁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企盼和呵护;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严重地侵害着学生的纯洁心灵。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传媒,信息化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

二、强化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1.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会心理调节的方法。班华曾指出:“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要求。”可见,认真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培育人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学校应该认真上好每周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选配有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热爱学生、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任教,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自护方法。

2.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全面育人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可使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否则就会阻碍认知活动的开展,降低学习效果。所以,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积极创设轻松、民主、愉快的氛围,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有愉快和轻松感。学生就会在轻松、活跃、融洽的民主氛围中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长大后便会逐渐成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个性丰富的人。

3.开展学科活动,促进心理品质的发展。开展活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科活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起到积极、帮助的作用。阿莫纳什维里曾说过:“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经验,是个性形成的肥沃土壤。”因此,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爱国志士和伟大人物的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事迹,如《黄继光》《詹天右》《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意志训练、耐挫折教育的极好教材。

大学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是他们一生的重大转折点。有些大一新生对大学环境容易出现种种不适应,对此,高校应重视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的论文2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对高校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

摘要:从目前高校对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出发,本文试图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结合新生的心理特点,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创造美好人生。

关键词:大学新生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

大学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是他们一生的重大转折点。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面临着生活方式、自我管理、学习方法、思想观念、人生目标等一系列问题的改变,心理将发生急剧的变化,稍有不慎,大学新生就会陷入心理困惑的泥潭,无法自拔。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关乎其一生的生活质量,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也受到了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对入学新生都曾做过心理普查等测试,并提出了新生心理问题的各方面表现。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在校大学生表现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偏执。而神经症、人格问题等是不同社会体制、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背景下的大学生都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荷妮曾提出“追求理想化自我是神经症产生的根源”。国内有研究认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适应能力高度相关,适应能力良好,心理健康水平就会提高。而产生休学以及退学、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低年级适应不良的学生。有学者将此称为“新生综合症”。

结合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可以总结新生主要心理问题有:第一,强迫症状。如对任何事情不经反复确认不放心。第二,人际关系障碍。如总注意周围的人、在乎别人的视线等。第三,情绪性格问题。主要症状为思想不集中、缺乏耐力、缺乏自信心、缺乏决断能力、情绪易被破坏、情绪起伏较大、缺乏热情和积极性等。

在我国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新生此前较少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过多接收了强化的智力教育,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心理问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防微杜渐,做好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应该是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心理健康入学教育工作:

1 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对学分和学时进行合理设置。在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必修课程,使学生掌握最根本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危机预防知识。在后续的学期开设系列相关的选修课程,提高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系列相关的课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心理咨询、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及应对、大学生自我规划、大学生人格发展、大学生情绪管理、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生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大学生压力挫折与危机处理和大学生生命教育等。

根据大学新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可以在每年9-10月或3-4月开展心理健康各方面主题教育活动,给大学新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措施,帮助他们顺利转换角色,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顺利实现大学生“第一个过渡”。活动形式如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心理健康日活动、心理话剧展演活动等。活动内容强调要“抓落实、重实效”,以其安然度过心理危机高发期。

2 心理危机干预与人生全面发展相结合,分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受客观条件限制,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于干预心理危机学生,而对大部分普通学生,缺少发展心理学的积极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采用分级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在开展新生入学资格审查时,对大学新生的家庭背景、身心健康状况进行逐一摸底,结合心理普查数据,为各类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以及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心理危机预警学生,建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校级、院(系)级、班级和宿舍的“四位一体”网络,明确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实施办法,建立心理危机一级和二级预警学生档案。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成员的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朋辈心理互助。

3 师资建设与专业研究相结合,增强队伍的技能力量

要提高大学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应在全校范围内树立起符合科学发展的教育氛围,建立统一协调并且多层次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营造美好氛围。成立以主管校领导为首、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稳定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每个院(系)设置心理工作站,在各级学生会设立心理发展部,学生社团中设立相关协会,为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普遍偏少,多数学校未能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规定的“要按照师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比1:3000-5000的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标准,也因此而无法开设各项心理健康课程。可以鼓励获得相应资格的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加入教学队伍。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按时接受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提供专业设备和资料,如心理健康教育软件系统和音像教学资料等;配备必须的教学场所,如个案咨询室、减压放松室、心理图书阅览区等;开展教育工作的同时,进行更加深入专业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启先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237-238.

[2]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2):483-486.

[3](美)卡伦・荷妮著,陈收等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15.

[4]钟向阳,张莉.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高教探索,2009,(4).

作者简介:刘小丽(1978-),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问题应对,湖北省武汉科技大学学工处,湖北武汉 43002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